4烛之武退秦师学生

4烛之武退秦师学生
4烛之武退秦师学生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军、缒、执事、鄙远、赐、济、肆、封、阙、唯、图、敝、与、易)和虚词(若、夫、微、之、以、而、焉、其)的意义和用法,能准确翻译全文。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古今异义(4个)、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5个)

2.品味人物的语言,赏析人物形象。

3.学习古人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习案【学法指导&使用说明】

1、反复诵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25分钟独立完成预习案,勿忘:自主完成,全力投入,不干扰别人和不被别人干扰,边读边完成预习导读题。

4、35分钟自主、讨论、交流、质疑,教师点拨,切记:讨论集中,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

5、5分钟当堂训练。

【学习准备】

1.《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编年体:是一种按年月日顺序编写是熟的体例.《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国别体:是一种先分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编写史书的体例。《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例。《史记》《汉书》

2.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楚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就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第一课时

【教材导学】

(一)【自主学习、小组订正】朗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注音。

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共其乏困()阙秦()杞子()逢孙

()戍守()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⑴以()其无礼于晋

⑵且贰()于楚也。

⑶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⑷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⑸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⑹辞()曰:“臣之壮也----”

⑺犹()不如人

⑻无能为()也已

⑼是()寡人之过()也

⑽然()郑亡

⑾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⑿夜缒而()出

⒀郑既()知亡矣。

⒁敢()以()烦执事()

⒂越国以()鄙()远()

⒃焉()用亡郑以()陪()邻

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⒅行李()之()往来

⒆共()其乏困

⒇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1)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5)秦伯说(),与郑人盟

(2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7)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

(30)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3.【小组合作】(小组内互相翻译,共同讨论)

(1)完成“优化设计”20页

(2)、找出下列虚词所在的句子,归纳一词多义(重要虚词)

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

①是寡人之过也②唯君图之③邻之厚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⑤行李之往来⑥因人之力而敝之⑦君之所知也

(二)当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a) 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失其所与,不知

B夜缒而出,见秦伯使杞子、逢孙戍之,乃还

C才美不外见秦伯说,与郑人盟

D无能为也已共其乏困

3、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作为)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B. 且贰于楚(从属二主)越国以鄙远(当做边邑)

C. 晋军函陵(驻扎)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D. 以乱易整不武(容易)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B.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家祭勿忘告乃翁

C. 因人之力而敝之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5、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 夫晋,何厌之有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传”是我国对典籍的传统注释形式之一。

B.《左传》主要记载了从西周到战国末期的史实,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D.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叙了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以雄辩的口才,说服秦国放弃攻郑,并且与郑国订立盟约的史实。

三、课后练习

阅读课文第三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 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14.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越国以鄙远②既东封郑③敢以烦执事④又欲肆其西封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15.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二)翻译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6.夫晋,何厌之有?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一、深入探究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一)学习第一段,思考以下问题。

1.请归纳本段大意。(A展示)

2.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A展示)

(二)学习第二段。

1.请归纳本段大意。(A展示)

2.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3.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4.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拒”后“受”,有什么作用? (A展示)

(三)学习第三段,思考以下问题。

1.请归纳本段大意,(B展示)

2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3.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说服秦穆公退兵的?其中哪一点最关键?(A展示) 第三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庄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曲折委婉,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十分优美的外交辞令。

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曲折委婉,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①“_____,________。”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_____________。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____________。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之所知也。”说明____________。

⑤“夫晋,何厌之有?”至“唯君图之。”指出_____________。

(四)学习第四段,思考以下问题。

1.请归纳本段大意,(B展示)

2.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用原文语句回答)(A展示)

探究一

(五)请结合原文语句分析艺术形象。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

1、烛之武:

2、郑伯:

3、秦伯:

4、晋文公:

5、佚之狐:

探究二

(六)本文的艺术特色

1、(说话艺术)《左传》中的行人辞令很有特点,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本文的中心人物是烛之武,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一下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写作技巧)本篇课文是《左传》中的经典篇目,本文在写作特点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七)、小结:

【达标检测】

16.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⑤

17.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 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我的收获】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左传》相关知识;识记重点字词,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思想内容;背诵二三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研讨,体会古今汉语的不同,掌握将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烛之武智士、勇士、辩士的光辉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古今汉语的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方法 2难点:把握现代汉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境法、问答法、读书指导法 2学法:阅读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凭三寸之舌的功力,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是有关舌头功力的文章,我们一起去看年迈老弱的烛之武是如何退秦晋之师的? 2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读音:汜(fàn)南佚(yì)之狐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 ○2重点字、古今异议字、通假字:共、说、贰、函、辞、鄙、东道主、行李、厌、敝、知(古今汉语的区别) ○3关键句子的句意,理清文章脉络(翻译文章的方法和遵守的原则) 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晋围郑)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劝烛退师)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智说秦王) d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秦晋退军) e(晋文公)亦去之。 3重点研读,分析烛之武的说辞特点 ○1说辞的角度 ○2抓住矛盾,化解同盟 4总结课文,分析文章的艺术特点 文字精准、凝练 情节曲折,故事跌宕,扣人心弦 塑造人物形象生动、深刻 5作业布置 背诵最后二三段;预习下一课。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复习过程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具准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quē) 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课时作业26: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Ⅰ 必备知识巩固训练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答案★★ B 解析 A 项“知”通“智”,明智。C 项“说”通“悦”,高兴。D 项“共”通“供”,供给。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以乱易. 整,不武 易:替代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 之 敝:损害 C.?????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朝济. 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 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略微 ★★答案★★ D 解析 厌:通“餍”,满足。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 乱易整 B.????? 行李之.往来夫晋,何厌之. 有 C.????? 以其.无礼于晋吾其. 还也 D.????? 朝济而.夕设版焉人不知而. 不愠

★★答案★★D 解析D项都是连词,表转折。A项连词,因为/介词,拿,用。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C项代词,指郑国/语气副词,还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吾不能 ..早用子 D.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答案★★C 解析A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项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D项古义:那人,此指秦穆公。今义: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 B.与郑人盟.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B 解析B项盟:名词用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A项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减。C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D项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撤兵)。6.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无礼于晋 B.敢以烦执事 C.以乱易整,不武 D.时人莫之许也 ★★答案★★D 解析D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7.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B.侯、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从而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C.东道主原意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以“东道主”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现在,“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以,因为。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贰,从属二主。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进见。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3)然:然而。 (14)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5)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6)既:已经。亡郑:使郑亡。 (17)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8)越国以鄙(bǐ)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

一、烛之武人物形象分析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生动活泼、波澜起伏情节分析 1、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文烛之

必修1同步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4 烛之武退秦师 本课话题 ——爱国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是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佚之狐推荐之前,没有被重用,有 着怀才不遇的怨愤,但在郑国危难之际,却挺身而出,只身去劝说秦伯,足见 其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劝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 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 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被外国人称为“能抵五个师”的钱学森博士,1950年冲破美国的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决心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创造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有人 问他为什么归心似箭,他说:“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 归宿在中国。”有人问他,中国既无人才又无设备,搞火箭导弹能行吗?他的回答是:“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钱学森的誓言最终实现了, 中国卫星上天了,洲际导弹可以同外国“比武”了,载人航天事业也进入世界 先进行列。 烛之武和钱学森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他们都用自己 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诠释了责任,诠释了选择,诠释了才能……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巴斯德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 ) 阙秦( ) 共其乏困( ) 戍之( ) 杞子( ) 逢孙( ) 失其所与( ) 【答案】 fán yì zhuì quē ɡōnɡ shù qǐ Pánɡ yǔ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秦伯说,与郑人盟( ) 4.失其所与,不知( ) 【答案】 1.“已”同“矣” 2.“共”通“供”,供给 3.“说”通“悦”  4.“知”通“智”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若Error! 2.微Error! 3.许Error! 4.鄙Error!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刚刚开始上文言文,第一课要了解一下学生在初中的文言文基础。教法上还是要沿袭初中的为妙。 一、朗读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贰er (贰er这个字学生很容易写错)顺便让学生写出“12345678910”的大写字,检查结果,能完整写出的很少。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阙,jue 动词。名词读que(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二、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情况,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又要稍长些。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关于重音。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 关于语气、语调。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1、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3、第三自然段: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领读,齐读第三段) 4、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三、分析点评 题目:烛之武退秦师。 “师”作何解释? 凭一人之力能退秦师?难道烛之武武功盖世?或者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生答:略 师曰:凭三寸不烂之舌。可见,口才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当今时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说电脑就是数理化,那么能不能说口才就是语文呢?至少这2者有紧密的联系。 问1: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 {联系英国为什么与美国联合攻打伊拉克?(石油、战略要地)借口是什么?(生化武器、与基地组织有关)} 板书: 英美关系------秦晋之好

1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氾.南(Fán)(2)函.陵(Hán) (3)佚.之狐(Yì) (4)夜缒.而出(ì) (5)杞.子(Qǐ) 2.多音字 (1)共.其乏困(gō) (2)君之薄.(bó) (3)阙.秦(ē) (4)逢.孙(Pá) (5)失其所与.(yǔ) 二、说文解字 亡 “亡”是死,逃跑,失去。《说文解字》:“亡,逃也。”甲骨文1和金文1写作“”“”, 像人被截去手的形状。是对奴隶逃亡的惩罚,失去手也有亡义。金文2和小篆写作“”“”,已不如甲骨文直观。有学者据此释作“人藏于处”。非初义。隶书(汉帛书、 1.以.其无礼于晋 【文言虚词】以: 2.且贰 ..于楚也 ①【文言虚词】且:

②【文言实词】贰: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①【文言实词】辞: ②【文言虚词】之: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①【文言实词】为: ②【通假字】已: 5.夜.缒而.出 ①【词类活用】夜: ②【文言虚词】而: 6.敢以.烦执事 .. ①【文言虚词】以: ②【文言实词】执事: 7.邻之厚 ..,君之薄.也 ①【文言虚词】之: ②【词类活用】厚: ③【词类活用】薄: 8.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①【文言实词】微: ②【古今异义】夫人:古义: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称呼 9.因.人之力而敝.之 ①【文言虚词】因: ②【文言实词】敝: 10.失其所与.,不知. ①【文言实词】与: ②【通假字】知: 11.亦去.之 【文言实词】去: 答案:1.因为 2.①连词,并且②从属二主 3.①推辞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①做②同“矣” 5.①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6.①介词,拿,用②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7.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形容词用作动词,力量变雄厚③形容词用作动词,力量变薄弱8.①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②那人,指秦穆公9.①依靠②损害10.①结交,亲附②通“智”,明智11.离开 四、积累文学常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史书,相传为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又名、,与、合称“春秋三传”。 答案:编年春秋《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公羊传》 《谷梁传》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014年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1、理解高超的劝说艺术。 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二、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名称:《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同为孔子编著的《春秋》作诠释)。《左传》是“十三经”之一。 地位、内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既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特点:《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 三、史书体例: 1、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2、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4、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5、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6、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他的《通鉴纪事本末》 四、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其一、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其二、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

烛之武退秦师

一烛之武退秦师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增 加)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之往 ...( ),行李 来,共.( )其乏困 ..(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 ..( )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 )之。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鄙 ①越国以鄙.远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蜀之鄙.有二僧 2.封 ①既东封.郑 ②又欲肆其西封.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与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失其所与.,不知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则名微.而寡众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5.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④永之人争奔走焉.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秦始皇以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积累文本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鉴赏烛之武的劝辩艺术。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烛之武的劝辩艺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文化引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长于叙事,简洁生动、工巧严谨;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 辞令;善于写人,工于记言,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二、解题及背景导入: 烛之武:郑国大夫。退:使……撤退,击退。秦军:秦国军队。 事件背景:前628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 霸主。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晋要寻找 得力伙伴,秦此时也要争夺霸权,向外扩张,这样晋秦联合围郑一 拍即合。本文记述的是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 交斗争。 画出三国的简略地图:秦──晋──郑 三、整体诵读课文,识记文言重点词语。 放声散读课文,正音。强调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逐段疏通之后归纳整合知识点如下: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 ③今老矣(老,老年)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4.数词活用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凭一人之力二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像张飞、项羽等。(详细讲解张飞只身喝退曹军的故事“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形象生动的声音,夸张的动作,激起学生的兴趣)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战之上策。”前面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凭着勇猛之力而达到了这样的目的,而今天我们所要接触的烛之武先生又是靠着什么样的本来而退敌兵的呢? 2.《左传》其书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相传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左传》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烛之武退秦师

抓住关键品味语言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是选自《左传》的先秦历史散文,重点写烛之武言辞,表现他的机智及爱国情怀,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出来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本文安排在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篇,该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领悟语言内涵,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所学的篇目有限,学习本文的词类活用及句式有些困难。第一课时教学应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达到诵读中的“读准、读通”目标;第二课时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言辞,了解《左传》的语言特色,领悟烛之武高超的语言技巧,达到“读好、读精”的目标。 教学重点 一、疏通字句,诵读课文(第一课时) 二、阅读鉴赏,领悟精髓(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究烛之武说辩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梳理了字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烛之武的说辞,通过对烛之武说辞的揣摩、品味、鉴赏、评析,体会《左传》语言简洁而不简单的艺术魅力。 秦晋联盟,大兵压境,郑国命运危在旦夕,非常时期烛之武被推到拯救国家的风口浪尖上。肩负非常使命的烛之武只身赴秦,智说秦君,仅仅10句话,125个字,就使得秦伯不但“去郑”,而且还帮助守卫郑国,其辞令之妙,不愧为《左传》语言的典范。那么,烛之武怎样巧舌如簧,劝说秦伯退兵的呢?文章又是怎么写的呢?这就要我们细细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初步掌握先秦散文的叙事特点及艺术特征。 ②学习文言知识点,包括古文化常识,句法知识,实词,虚词的用法等。 ③学会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2、情感目标:①感受古文的艺术魅力,体验传统文化。 ②体会烛之武高超的说辞艺术。 教学重难点: A、实词:贰鄙封厌武 B、句型:宾语前置句 C、说辞艺术 课时设计:三课时 教学方法:熟读的基础上,形象分析。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完诗歌单元,已经感受过了她的激情与柔情。而今天我们将要接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那就是文言文。这个单元选的是先秦的散文,这些文章都是经历了岁月的考验,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几千年来我们就是靠着这样的文化精髓来传承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风俗。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古人的生活,而且可以学到许多人生哲理。但在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以前,我想先给大家几点学习高中文言文的建议,为同学们刚开始学习文言文做一个铺垫,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找准一个方向。 高中文言文学习知识点及要求: 1、古文化常识,文言常识。 2、文言字词的用法,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3、各种文言句式的判断与运用。 4、能用现代汉语翻译简易文言文。 5、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 6、背诵一定量名篇、名段,提升文言素养。 学习方法: 1、多读、多背,善于运用。(运用到实际的日常写作中) 2、注意积累、整合,定期归纳总结。 3、增加课外阅读,广泛收集资料,帮助记忆。用一个个形象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来记忆各个知识点。 新课导入:(展示幻灯片)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方屈服,这是兵

烛之武退秦师素材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利益、要害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说服他人、迂回比正面进攻的效果好、双赢、目的与策略、机遇与预备…… 《烛之武退秦师》 1、素材开发 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期间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2、思维激活 这则材料可以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时代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3、精彩应用 (1)想象画面型—— 夜缒而出 是夜,万籁俱寂,暗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着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蹒跚着迈向秦营。这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前途的生死难料,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 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也是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着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 (2)心理描写型 深明大义 烛光依旧阑珊,而他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生命就像这烛光,虽然现在明亮,可能在不经意的哪一刻黯然熄灭。他的一生平淡如水,虽然平凡,但也算充实。可是自己总觉得应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涂下生命的光彩一笔,来昭示自己的才华与报复。 他还在踌躇,曾经自己那么恨他,怨她,他让自己失去了年少的雄心壮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诚意。而现在,在自己垂暮之时,他却说,郑国需要我—— 烛光摇曳不定,仿佛自己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又像自己摇摆不定的心事—— 烛光又是一阵摇晃,烛之武挺身而出,犹豫的神色代之以满脸的镇定,他迈步而出,毅走向秦营。(3)思维议论型 思维,换个角度 当烛之武坚定的脚步踏在通往秦营的道路上,秦穆公已端坐在营帐之中,摆开了咄咄逼人的架势。 假如烛之武开口便是“郑国怎么怎么重要”,“郑人如何如何勇敢,不畏强敌”,那么遗留下的将是他殷红的鲜血和郑国在诸侯版图上的消失。但是,烛之武换了一个角度,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更是在黑云压城的危机关头力挽狂澜,使郑国在战争的风暴之中得以保全。烛之武用勇敢的行动向我们再一次表明:换一个角度思考,你将得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要的句子。 3、熟读课文,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学习情境】 中国古代就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之说,还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论。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 【知识导学】 一、字词扫雷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5)何厌之有 2、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越国以鄙远 ..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邻之厚.,君之薄.也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 (1)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夫晋,何厌之有 (6)以其无礼于晋 二、文本研读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叙述步骤。 2、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和形势的?这部分内容与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 3、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三“点”探究】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避”后“受”,有什么作用? 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3、探究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分析他为什么能一步步地说服秦穆公使其退兵的? 【知识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部队 B.又欲肆其西封.封:边境 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武:武德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目标与技能 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 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为“十三经”之一。《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