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国土地法是土地权利有关法律法规的总称,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利,规范土地的使用行为,保护公共利益,确立和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国土资源管理等。

一、历史沿革

中国土地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法制度,农法是当时社会的主要法律体系,其规定了对土地的保护、产权归属、土地使用和土地转移等内容,但在现行土地法中未得到充分体现。

现代中国土地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制度和改革的发展,中国土地法框架逐步形成,并在国家《民法总则》的基础上,专门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完善了土地所有者权利的保护。

二、法律依据

中国土地法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调查证明及抵押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经营权及租赁管理条例》等为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确立和保护私有财产的所有权和继承权。私有财产在保护的范围内,由人民法院保护,不能被没收、征用或者其他侵害。”这一条款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对私有财产的充分保护,也在某种程度上支持着私有财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对土地权利的保护也受到充分保护。

三、法律规定

1、关于土地所有权

中国土地法规定,土地所有者有权享受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指的是使用者有权使用土地,从事有关的建设、发展、经营和营利活动。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受到充分保护,任何机构或者个人都不能侵犯他人的土地所有权,除非经过法律程序获得授权。

2、关于土地确权

中国土地法规定,土地确权是指土地的实际使用者通过法律程序,获得土地不动产登记部门的认可,从而获得使用权的法律程序。

中国土地法规定,按照市场价格向国有所有者购买或租用土地,并确权,获得土地使用权。获得土地使用权的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使用土地,从而使用者在经济上受益,也有助于保护环境。

3、关于土地市场

中国土地法规定,土地市场是出售、购买、租赁、买卖土地的法定市场。土地可以在此市场进行交易,买家和出售者可以通过谈判或竞拍等方式,签订土地买卖合同,获得一定的权益和责任。此外,土地市场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有利于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平。

四、总结

中国土地法旨在保护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利,规范土地的使用行为,保护公共利益,建立健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确立和完善土地市场体系,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土地法律法规规定,在保护土地所有者权利的同时,又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健

全市场体系,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福祉提供可靠保障。

中国法制史 部分名词解释

中国法治史 1.法律答问:法律答问是秦朝的一种法律形式,指秦朝国家官吏统一用问答形式对秦 律的条文、术语以及立法意图所做的解释。 2.盗徙封罪:盗徙封罪是秦朝的一个罪名,指偷偷移动田界的标志而侵犯他人的土地所 有权。 3.左道罪:汉代的罪名,即凡以邪道蛊惑民众者依律处以死刑。 4.魏律:三国时期魏国一部主要法典。公元229年(魏明帝太和三年)陈群、刘劭 等增删汉律而成,在汉九章律的基础之上增加九篇,作《新律》18篇,并改汉之具律为刑名,列于全律之首。 5.圣库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处处平均,人人保暖 "的原则,规定了国库制度(又称为圣库制度)。凡参加起义的人必须把个人的财产交给圣库,在战争中缴获的财物也必须归公。每个人的社会资料则由圣库供给。从天王到士兵都不领俸银。米、盐、油、衣等均有定量。 6.汤刑:商朝法律制度的总称。并非商汤所作,而是商朝统治者为了追溯他们的祖先 而以汤来命名。其内容已不可考。 7.著刑书于鼎:春秋时期首次公布成文法事件,郑国贵族子产把刑法条文铸在鼎上,公 布于众,遭到叔向的反对。 8.具五刑:秦朝的一种酷刑,即对一个囚犯几乎同时施用五刑。《汉书?刑法志》记载: "当三族者,皆先默、剔、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署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9.辟举:汉代选任官吏的一种方式,也叫辟除,是高级主管官吏或地方上郡守以上的 官吏在其辖区境内对有名望又有统治才能的人,向中央推荐人才或自选属吏的制度。汉代选任官吏的一种方式,或者由皇帝诏令各郡推举并皇帝面试后任用,或者皇帝直接征用有才能之人。 10.大三法司会审:明清时期遇有重大案件,由都御史、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共同审理的活 动。 11.小三法司会审:明清时期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大理寺官员和刑部官员共同审理的 活动。 12.九刑: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总结

1. 太平天国(1851年):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按人口平均分配。该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进步意义。但它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而且,《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并未付诸实施。 2. 旧三民主义(1905年):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3. 新三民主义(1924年):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 《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5. 《兴国土地法》(1929年4月): 1929年4月,毛泽东、邓子恢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是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6. 抗日战争时期以及第二次国共合作末期(1937年--1946年): 1)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会前,中共中央发表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

解释 1、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 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51 年至1864年,洪秀全等领导的反 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 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1864年,太 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 败。1856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9 年,由洪仁玕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 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是一个具有 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 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2、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 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 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 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 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 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 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 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 奠定了一定基础。 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 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主要洋 务事业: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临时约法: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 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 京),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 于国民全体”;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 首脑;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 民主权利。《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 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来得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 度。 4、“三座大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人民受到外国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三者就 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5、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就文化的斗争。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开始的,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他们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就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 6、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名词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7、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8、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亦 称为中国革命同盟会, 1905年8月20 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 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 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 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 报,并制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 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 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 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9、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 年7月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 确认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 领党领,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 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党的一大 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 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 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 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 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 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10、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 15日至17日,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 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批评了 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 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 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 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 策的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 导地位,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 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 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 年达到成熟。 11、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 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 将台堡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 征胜利结束。 12、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 变、七七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 日发生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亦称芦沟 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 中国。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 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 它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13、一二·九运动:1935年的12月9日, 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 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史称“一二·九” 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 模学生爱国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 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 高潮的到来 14、西安事变: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达 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的 红军。12日凌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 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 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 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 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 扭转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 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5、论持久战: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 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 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 统的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16、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 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 军,歼敌一千余人,击毁汽车一百多辆, 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 重大胜利,粉碎的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7、三三制:根据这一政策,抗日民主政权 中人员的分配,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 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 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 1941年,抗日根据地政权机构在人员分 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三三制” 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性质的制度,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 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 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8、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 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七大将以 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 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 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 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中国革命在毛泽 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 胜利。 19、重庆谈判:1945年8月14日、20日、 23日,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 商“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为了争取 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8月 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名党 当局进行谈判。 20、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 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 协定,确定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 “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21、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 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 过,同年10月10日公布施行。规定“废 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 田”。“乡村中的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 由乡村农会接受,”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 农民。这个大纲指引着封建制度压迫下 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 主革命的洪流。 22、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 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 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海、平 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 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 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 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 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 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 国胜利的基础。 23、七届二中全会:1949 年 3月5~13日 在中国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参加 会议的有中央委员34人,中央候补委 员19人。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 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 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 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 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 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总任务和基本途径。 24、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纲领》。这个纲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 月通过的。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 作用。规定了国家性质,规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规定经济 工作方面,规定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原则,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 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中国法制史 资料

中国古代法制演变的六大线索 中国古代法制演变的六大线索 一、主要法典: 1 战国 《法经》,(六篇:《盗法》、《贼法》、《网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李悝在魏国制定。 2 汉朝 《九章律》,(九篇:《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既律》),刘邦命令丞相萧何参照秦法作律。《傍章律》,有关礼仪制度方面的专门法律,叔孙通在高祖和惠帝年间制定。《越宫律》,有关宫廷警卫方面的专门法律,武帝时期张汤制定。 《朝律》,《朝贺律》,有关朝贺制度方面的专门法律,武帝时期赵禹制定。 3 三国 《魏律》,《曹魏律》,魏明帝于太和三年下诏改定刑制。 ④两晋、南北朝 《晋律》,《泰始律》、《张杜律》,晋武帝泰始三年诏颁。 《北魏律》,北魏在孝文帝太和十九年由律学博士常景等人撰成。 《北齐律》,北齐在武成帝河清三年由封述等人制定,首规“重罪十条”。⑤隋朝 《开皇律》,隋文帝于开皇元年下令制定。 ⑥唐朝 《武德律》,唐朝第一部正式的基本法典,唐高祖武德年间。 《贞观律》,标志着唐代基本法典即告定型,唐太宗贞观年间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修律。 《永徽律疏》,唐太宗永徽二、三年间命长孙无忌等人撰定律令,元代以后被称《唐律疏议》,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代表性法典。 《开元律疏》,唐玄宗开元年间修订《永徽律疏》而成。 《唐六典》,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行政法典,内容分为治职、教职、礼职、政职、刑职、事职等六个部分,唐玄宗开元年间修订而成。 ⑦宋朝 《宋刑统》,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宋太祖建隆初年至建隆四年修成,在内容上沿袭《唐律疏议》,在体例上取法于唐末五代的《大中刑统》和《大周刑统》。 《窝藏重法》,宋仁宗嘉右年间创立。

2014河北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I:中国法制史—《五四指示》和《中国土地法大纲》

2014河北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I:中国法制史—《五四指示》和《中国土地法大纲》2014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I:中国法制史 ——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法律制度中的《五四指示》和《中国土地法大纲》在政法干警专业综合II的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对《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等内容要全面认识掌握。下面就这几个法律进行简要说明,以帮助考生能够梳理其中的主 要内容。 一、《五四指示》 抗战胜利之初,解放区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内战再起,地主与农民矛盾日益尖锐, 为发动农民准备自卫战争,1946年5月4日党中央发布该指示,因其发布日期,又叫“五 四指示”。决定该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拉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 二、《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10月10日,党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公布了该《大纲》,共16条。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土地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其主要内容是: 1、规定土地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废除封建、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制度。 2、规定土改必须遵守的原则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保护工商者,正确对待地主富农。 3、规定保护土改的司法措施。对一切对抗或破坏土地法大纲规定的罪犯,组织人民法 院予以审判和处分。 三、劳动立法 立法方针与内容 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为方针,各地政府及全国劳动大会、工会工作会议等先后制定了决议和法律。规定了工厂设管委会和职代会;依靠工人阶级建设城市,管理生产;实行劳动保险制度;处理劳资关系及争议;提高了工人革命及生产积极性。 四、婚姻立法 婚姻立法的特点: 1、制定处理城市婚姻政策 纠正城市中有人对婚姻自由的错误理解。根据边去原有立法结合城市特点做了具体规定。对解放妇女,纠正错误的男女关系,粉碎反动派造谣起了很大作用。 2、强调离婚的政治条件

《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国土地法是土地权利有关法律法规的总称,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利,规范土地的使用行为,保护公共利益,确立和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国土资源管理等。 一、历史沿革 中国土地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法制度,农法是当时社会的主要法律体系,其规定了对土地的保护、产权归属、土地使用和土地转移等内容,但在现行土地法中未得到充分体现。 现代中国土地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制度和改革的发展,中国土地法框架逐步形成,并在国家《民法总则》的基础上,专门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完善了土地所有者权利的保护。 二、法律依据 中国土地法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调查证明及抵押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经营权及租赁管理条例》等为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确立和保护私有财产的所有权和继承权。私有财产在保护的范围内,由人民法院保护,不能被没收、征用或者其他侵害。”这一条款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对私有财产的充分保护,也在某种程度上支持着私有财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对土地权利的保护也受到充分保护。 三、法律规定

1、关于土地所有权 中国土地法规定,土地所有者有权享受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指的是使用者有权使用土地,从事有关的建设、发展、经营和营利活动。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受到充分保护,任何机构或者个人都不能侵犯他人的土地所有权,除非经过法律程序获得授权。 2、关于土地确权 中国土地法规定,土地确权是指土地的实际使用者通过法律程序,获得土地不动产登记部门的认可,从而获得使用权的法律程序。 中国土地法规定,按照市场价格向国有所有者购买或租用土地,并确权,获得土地使用权。获得土地使用权的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使用土地,从而使用者在经济上受益,也有助于保护环境。 3、关于土地市场 中国土地法规定,土地市场是出售、购买、租赁、买卖土地的法定市场。土地可以在此市场进行交易,买家和出售者可以通过谈判或竞拍等方式,签订土地买卖合同,获得一定的权益和责任。此外,土地市场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有利于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平。 四、总结 中国土地法旨在保护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利,规范土地的使用行为,保护公共利益,建立健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确立和完善土地市场体系,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土地法律法规规定,在保护土地所有者权利的同时,又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健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部重要的法律文件,它对中国土地管理和利用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规定。该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界定。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的所有者对土地享有的权利,而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对土地利用的权利。《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依法可以将土地使用权划分给个人、集体或者其他组织。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出让、转让、租赁等形式进行流转,但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土地使用权的保障和限制。《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土地使用权的保障是国家的基本政策,国家保障土地使用者依法使用土地,并保护其合法权益。同时,土地使用权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等。 第三,土地征收和补偿。《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对土地进行征收,但必须依法进行,并给予合理的补偿。征收土地必须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经过程序合法,并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补偿。土地被征收后,应当及时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确保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第四,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和租赁。《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转让和租赁的方式进行流转。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必须经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土地使用权的租赁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租赁期限一般不超过70年。 第五,土地管理和监督。《中国土地法大纲》对土地管理和监督进行了明确规定。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行土地管理职责,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土地利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同时,社会各界也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土地管理和监督,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可以进行举报和投诉。 第六,土地承包和流转。《中国土地法大纲》对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进行了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权是农民的合法权益,国家保障农民依法享有土地承包权,并鼓励农民合理流转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护土地承包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部关于土地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法律文件,它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界定、土地使用权的保障和限制、土地征收和补偿、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和租赁、土地管理和监督,以及土地承包和流转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这些规定的实施,有助于维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资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中国最全面的土地法规则。它以宪法及其它法律作为依据,构成了一部土地所有主体、土地使用状况、土地调查档案管理、土地补偿、土地征收等的综合性规则。这部大纲规定了土地所有主体可以通过合法手段获得、保护和使用土地的权利;规定了土地使用权的期限、使用方式以及土地使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规定了有关土地调查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规定了土地补偿计算、补偿分配、补偿方式等内容;规定了土地征收的程序、报备、报建等有关规定。 《中国土地法大纲》中的内容和规定旨在有效地保护国家土地权利,促进土地经济的有效利用,保护和促进土地所有主体及其持有的正当权利和利益,确保土地使用权的妥善行使,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补偿费用,保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土地管理、使用和征收的科学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针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各地政府制定了具体的土地管理规定,严禁非法占地,严格规定被拆迁对象的赔偿标准,凡是违反土地法律法规的行为一律追究法律责任。为了能够充分实施《中国土地法大纲》,各地政府在全面实施大纲的同时,积极开展全国性、地 方性的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推行全面准入、区分管理,改革土地备案制度,推行科学化土地抵押登记制度,更新土地信息档案,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公开机制,组织社会监督机制,统一规范和协调土地补偿制度,完善土地审批新制度,加强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以此推

动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它相关改革的广泛深入。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为正确处理国家土地权利和全体人民的土地权益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为全面实施土地法规则,充分发挥土地及其社会经济价值,保护国民的正当土地权利和利益,促进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政府要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落到实处,要深入实施各项具体政策,健全土地管理制度,保护土地权益,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经济秩序;要认真做好土地审批、土地流转、土地登记等工作,科学管理土地,加强监督检查度;要完善补偿机制,保护被拆迁人口的正当权益;要加强土地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拓宽土地使用、流动的渠道,完善土地经营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性集体组织的建立。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对促进中国经济运行和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整合和完善了土地管理领域的各项法律法规,推动国家建设根本框架的优化,保证了土地权益的公正分配,增强了土地人民的法制观念,为维护国家和全体人民的正当土地权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3年司法考试《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2023年司法考试《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 宗法制 2. 编敕 3. 朝贡贸易 4. 地丁合一 5. 三三制 参考答案: 1.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周初系统地确立了宗法制。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而受封的诸侯对天子是为小宗,但在本诸侯国则为大宗,以下的卿大夫同理。对于异姓贵族,通过联姻也纳入宗法关系。全国上下以周天子为核心,由血缘亲疏不同形成了竞相拱卫的等级体制。 2.编敕是宋代编纂历年所颁敕文的立法活动,由此所产生的敕文集也称编敕。编敕属于一般法,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 3.朝贡贸易是明朝官方允许的一种对外贸易,是受到严格限制的政治性贸易。通商国家要受明朝的册封.经明廷发给朝贡“勘合”方可来华朝贡,同时允许附带与中国商人贸易,这一阻碍海外贸易的落后制度始终被

明坚持。 4.地丁合一是雍正年间,在全国推行“摊丁入地”的赋役改革,即以省为单位,将已固定的丁银数额平摊至田赋银之上,使丁银成为田赋银的附加税。丁银的征收与田赋银的征收完全合一。总称“地丁银”,也被称作为“地丁合一”。地丁合一制完成了唐两税法以来赋役合并的演化,是中国赋役制度的重大进展,对社会经济的进展有肯定意义。 5.三三制是为团结各阶层人民参与抗战,抗日依据地的施政纲领规定,在政权建立中贯彻“三三制”的原则,即在抗日政权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农夫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简答题 1.“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是什么? 2.简述清末修律的指导思想。 3.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4.简述战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 5.简述《大元通制》。 6.简述南京国民政府的特种刑事法庭。 参考答案: 1.《晋律》第一次将之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封建礼制以丧服为标志表示亲属间的远近关系,共有五等,即“五服”制。按五服制

《中国土地法大纲》及暴风骤雨般的土地改革

《中国土地法大纲》及暴风骤雨般的土地改革 □ 实习生杨蕙嘉 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纪念馆向西南方向步行几百米,是一座土坯构建的院子,在这个土墙黑门的院子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全国土地会议会址”。 由于建设岗南水库,当时召开会议的地址已经位于水面以下,现在的会址是按原样复建的,保留了历史的原貌。 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来到平山县。7月至9月间,在平山县西柏坡,刘少奇主持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并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 随后在各解放区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使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土崩瓦解,让日月换了新天。 会议推迟一年召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苏区领导开展了为期十年的土地革命斗争,初步形成“依靠贫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的土地革命路线。 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而在农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以改善民生和聚集抗战力量。 抗战胜利后,面对国民党挑起的全国内战,中国共产党为保卫胜利果实,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重启土地斗争。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

即著名的“五四指示”。 从此,解放区的土地政策,由抗战时期延续下来实行的减租减息,向没收分配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彻底土地革命过渡。 “五四指示”的颁布对于发展解放区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受历史条件限制,为了彻底实行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决定对“五四指示”进行调整。 1947年1月10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了致各中央局、各区党委电,决定5月4日在延安召开全国土地会议,讨论和解决土地改革中的各种问题。 但这个决定刚作出两个月,国民党军队便大举进攻延安,中共中央不得不作出撤离延安的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原定于5月4日召开的土地会议不能按期举行了。3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了致各中央局、分局电:“延安情况紧急,五四土地会议之地点及日期,恐须看以后情况之发展再行决定。望各地出席会议代表暂在原地待命,待中央通知后再起身,但东北代表应即起身到山东或晋察冀待命。” 3月29日,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后,把中央机关分为中央前委和中央工委。中央工委由刘少奇、朱德任书记和副书记,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筹备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5月初,中央工委到达平山县,5月31日通知各解放区:“全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法制史》单项选择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001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法制史》单项选择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001) 一、单项选择题 1.商朝法律制度的总称叫做()。 A.禹刑 B.汤刑 C.汤诰 D.九刑 2. “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作为断案的依据,最早规定的O。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3.《法经》的作者是()。 A.李悝 B.商鞅 C.韩非 D.屈原 4.秦朝有一种将罪犯活着投入水中使其淹死的刑罚,叫做()。 A.具五刑 B.祖诛 C.定杀 D.院 5.汉朝律典的代表是()。 A.傍章 B.左官律 C.约法三章 D.九章律 6.《大明律》编修体例上的一大变化是()。

A.篇目改为七部分 B.名例律列于律首 C.律后附敕

D.律疏结合 7.旧中国起草的第一部近代结构的民法典是()。 A.《中华民国约法》 8.《清会典》 C.《唐六典》 D.《大清民律草案》 8.太平天国后期的施政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十款天条》 D.《太平刑律》 9.民国时期在政权组织方面实行“三三制”原则的宪法性文件是()。 A.《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B,《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C.《华北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0.《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 A.1947 年 B.1937 年 C.1946 年 D.1948 年 11. “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 A.昏 B.墨 C.贼 D.杀 12.商朝法律的总称是O。 A.禹刑 B.九刑

C.汤刑 D.宫刑

13.西周的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用、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的( A.不抑兼并 B.田里不鬻 C.永业田 D.禁榷 14.秦朝掌握最高司法权的是O。 A.廷尉 B.皇帝 C.大理寺卿 D.御史大夫 15.除谋反大逆“决不待时”外,死刑的处决须在()进行。 A.夏至 B.春分 C.立冬 D.霜降后冬至前 16.最早确立“十恶”罪名的法典是()。 A.《大业律》 B.《开皇律》 C.《九章律》 D.《贞观律》 17.编敕和以敕代律是()立法活动的主要特点。 A.隋朝 B.唐朝 C.西晋 D.宋朝 18.《大明律》编修体例上的一大变化是O。 A.篇目改为七部分 B.《名例律》列于律首 C.律后附敕

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 [《中国土地法大纲》档案揭秘]

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中国土地法大 纲》档案揭秘] 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新的土改政策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简称《大纲》)。中共中央于10月10日通过决议,批准了这个文件并公布实施。这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第一个公开颁布的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中共中央自1937年改变土地政策为减租减息以来,重新宣布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因此,它在我国土地改革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早在创立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向全国农民提出了“耕地农有”的斗争目标,并掀起了南方各省的农民运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农民进行了十年的土地革命斗争。1927年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以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与债务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1931年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民,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调动了他们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巩固了根据地,巩固了红色政

权。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已替代国内阶级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调动各阶层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改变为减租减息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政策上的一个大转变。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中即提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这是由土地革命政策向减租减息政策转变的开始。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并列入随后公布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至此,减租减息的政策基本确定。减租减息政策,使根据地军民在极端困难的环境和毫无外援的条件下,胜利地坚持了敌后抗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大力巩固解放区,准备长期斗争的物质基础,增强粉碎国民党军队军事进攻的实力,从1945年秋冬起,我党在新解放区首先开展反奸反特清匪反霸,控诉、清算汉奸、特务等政治斗争,接着转入大规模的群众性的减租减息运动;在老解放区,开展复查工作,即复查减租减息法令的贯彻情况。广大农民获得了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实际体会到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大大提高了保卫解放区的积极性。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易错点18 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调整-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18 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调整 1.打土豪、分田地: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 2.减租减息: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3.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1947年7月开始的解放区土改。 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0年冬——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 5.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 6.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一大二公),实质是追求平均主义: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 7.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1978年底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01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是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的基本条件。因为获得土地是贫苦农民最强烈的渴望。而没有土地革命,不满足贫苦农民的要求,红军队伍难以扩大,军事斗争难以坚持,根据地也难以巩固和发展”。材料陈述了 A.国民大革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B.打土豪分田地,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C.全民族的抗战局面开始形成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望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是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的基本条件”“没有土地革命,不满足贫苦农民的要求,红军队伍难以扩大,军事斗争难以坚持,根据地也难以巩固和发展”反映了土地革命是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罗霄山脉中段,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根据地,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故B符合题意。“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立”都发生在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大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全民族的抗战局面开始形成”发生在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各解放区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