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整理]《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整理]《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孟庆俊,张明青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2008.3

实验一鱼类回避试验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鱼类回避反应的生物学机理;了解回避装置的结构,设计原理及使用方法;掌握回避试验的操作步骤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和分析。

2.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对整个实验过程要熟悉,要有整体概念,充分理解实验原理。

二实验的组织安排

1.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本实验共分两次进行,即每次一个班,每班分4组。

2.进入实验室后,先由教师对实验的原理等内容进行讲解,告之实验已准备的相关内容、学生要做的主要工作,以及实验中应请注意的有关事项。然后才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

三实验原理

鱼类回避反应属于行为毒理学的研究范畴,它阐明水生动物对污染物是否回避,及其引起回避的浓度,以期对水体污染进行早期预报,并为制定和评价渔业水质标准提供重要依据。

本试验以鱼为试验动物进行回避试验。鱼类的嗅觉、味觉、视觉、和侧线等感受器对环境刺激具有保护性的本能反应,即回避反应。利用鱼类对受污染水产生回避反应的特点,认为世界污染水区和非污染水区的迷宫回避装置,给鱼以污染物刺激,鱼能主动躲避污染水区,迅速游向清洁水区,据此观察污染物对鱼的回避行为影响。

四实验准备

(一)器材与试剂

按照实验指导书准备相关实验器材,主要是Y型回避装置,并配制相关化学试剂。

(二)实验生物

从市场提前一周购买实验用鱼,可以是当地可以见的任何一种鱼,但不应过大,体长在4cm左右即可,在实验室内驯养,以备实验所用。

五步骤和方法

(一)预备试验

这部分内容由实验教师在学生的正式实验前来完成,主要的目的是确定实验浓度范围。具体的步骤如下:

1.按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求出待测物的96hLC50值。本实验以资料中查

得的96hLC50值为参考。鱼类对铜是非常敏感的,因此实验所选的受试化

合物为硫酸铜。

2.选用不同的鱼种,以1/2和1/10 96hLC50 为试验浓度,进行探索性的回避

试验,确定试验用敏感鱼种和试验浓度范围。

3.调节供水系统的流量

4.用2~4支20L的下口瓶构成可调的自供水系统。以活动夹调节水流速度,

用液体流量计测量水流量,使水流量为200~400ml/min。

(三)回避试验步骤

1.试验槽全部注入清洁水,将试验鱼(1~10尾)移入槽中,让其在槽内适

应15~30min。

2.关闭供排水系统,将试验鱼全部驱入混合区,配置所需浓度的待测物。

3.观察于记录

目测计数,观察污染物对鱼的回避行为的影响,打开供排水系统,移去隔板,每分钟(或每30s)监视和记录一次进入清洁区和污染区的鱼数。历时20~30min。重复四次,每次试验结束后,以清水洗净试验槽,间隔15min后,再行重复试验(即每一试验浓度重复四次,即两槽各注入待测液,二次清洁水)。然后更换待测物的浓度。

六结果和报告

实验结果后一周内要把实验报告交至实验室,报告书中要重点写明实验的原始数据、实验数据的处理过程与结果,实验结论与讨论等内容,字迹清楚,条理分明。

七注意事项

1.试验鱼需预先在实验室条件下驯养一周,且为健康鱼种。

2.必须保持实验室环境的安静,有恒定的温度和均一的光照条件。

3.严格控制槽中清洁水和试验待测溶液的流速。

4.试验应按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的顺序进行。每个浓度试验结束后在更换浓度试验时,都必须用清水洗净回避装置。

5.当待测物浓度低时,须先配成母液备用。

6.如待测物易挥发,试验时应在回避装置上加盖,以免挥发,影响试验液浓度。

7.记录时,进入回避槽混合区的鱼,不予记录和计算。

实验二污染区沉积物对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试验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0.0028-2.8mg/L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实验,熟悉和掌握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条件、操作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和报告等全过程。

2.做好实验预习工作。

二实验的组织安排

1.实验生物的准备及相关的预实验由实验室教师来完成。

2.学生实验分两次进行,一次一个班,每班分10个组。

3.进入实验后,先由教师简单讲解实验原理、过程与注意事项,并说明实验生物的准备与驯养过程。然后再开始正式的实验。

三实验原理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在规定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小时,最好以96小时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48、72、96小时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的浓度。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有重要地位。

考虑到污染沉积物的取样难度,本实验采用金属铜作为受试物,测定其对鱼类的急性毒性。

四实验准备

1.实验鱼的选择与驯养

试验用的鱼必须对毒物敏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便于实验条件下饲养,来源丰富,个体健康,我国可采用的试验鱼有四大养殖淡水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金鱼、鲫鱼等。本实验选用草鱼作为实验鱼。

选用的试验鱼在试验前必须在实验室内以过驯养,使这适应实验室条件的生活环境,至少驯养7天。驯养期间应每天换水,喂食1~2次,但在试验前一天应停止喂食,以免影响实验结果。驯养期间试验鱼死亡率不得超过5%。

2.实验仪器设备

相关玻璃器皿。主要是1L的玻璃烧杯。

五操作步骤

1.预实验

用于确定正式实验所需浓度范围,由实验教师在学生正式实验前完成。

2.正式实验:

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在包括使鱼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和96h鱼类全部存活的浓度之间至少设置5个浓度组,并以几何级数排布。每个浓度组至少设2~3个平行,每一个系列设一个空白对照。试验鱼的数目以每组实验浓度10~20尾合适.在24h、48h、72h、96h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如果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运动即可判断鱼已死亡。观察并记录死鱼数目后,将死鱼从容器中取出。试验结束时,对照组的死亡率不得超过10%。

六实验报告

1.数据处理

计算出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并计算95%的置信限。依据LC值的大小和下表标准,确定铜对鱼的急性毒性分级。

2.编写报告

在实验报告中应包括试验名称、目的、试验原理、试验的准确起止日期。还有如下几项:

(1)试验鱼的种名、来源、体重、体长、健康和驯化状况。

(2)受试物质的名称、来源、物化性质和保存方法。

(3)实验用水的来源、物化性质和实验前的处理等。

(4)实验溶液的浓度与配置方法、实验温度。

(5)实验条件

(6)实验开始后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及其毒性分级。

(7)实验结果讨论等。

七注意事项

1.生物材料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敏感种,其年龄,大小应尽量一致。

2.试验期间,对照组鱼死亡率不得超过10%。

3.试验宜在控温室中进行,并保持一定的光强度。

实验三 重金属对鱼肝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一 目的与要求

学习应用生物化学方法研究污染水体中重金属对鱼类的影响,掌握生物监测的一个测试手段。

二 实验的组织安排

1.实验前由实验室内的教师准备购买实验用鱼、进行室内染毒处理及相关器皿和化学试剂的准备。

2.两个班同时进行实验,4-6人一个小组。但由于实验历时较长,操作较复杂,要求安排时间上要找整块的时间,如一个下午。

三 原理

过氧化氢酶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它催化分解细胞代谢产生的H 2O 2和还原某些其他氧化物。在调节细胞免于死亡过程中其重要作用。过氧化氢每含有丰富的疏基,重金属可与酶的疏基活其他活性基团相互作用,从而改变酶的活性,呈现致毒作用。

过氧化氢酶催化分解H 2O 2,以H 2O 2消耗量来表示过氧化氢酶的活力。酶活力测定原理如下:

2 H 2O 2???→?过氧化氢酶

O 2 + 2 H 2O

剩余的H 2O 2用碘量法定量测定:

H 2O 2 + 2 KI + H 2SO 4→ I 2 + K 2SO 4 +2 H 2O

I 2 + 2 Na 2S 2O 3 → 2 NaI + Na 2S 4O 6

四 设备与材料

(一)设备

1 玻璃匀浆机;

2 解剖器具;3普通台式分离机;4定时钟;5 恒温水浴;6滴定管(10ml ,酸式);7 碘量瓶(100ml )。 (二)试剂

1)0.5mol/L H 2SO 4; 2)10% KI ;

3)0.01g/L Na2S2O3 ;

4)0.01 mol/L,PH6.8磷酸缓冲液:A称取1.3610g的KH2PO4溶至1000ml,B称取3.5816g的Na2HPO4溶至1000ml,取A与B大致同体积配成PH6.8的磷酸缓冲液;

5)H2O2磷酸缓冲液:取1ml 30%的H2O2试液,用0.01 mol/L,PH6.8磷酸缓冲液稀释至1000ml;

6)淀粉指示剂:取0.3g可溶性淀粉,以少量冷蒸馏水拌匀,倒入沸水中,冷却后,加入0.1g的Na2CO3,用蒸馏水稀释至50ml;

7)1%鉬酸铵溶液;

8)0.25 mol/L蔗糖溶液。

(三)实验材料处理

测定重金属离子对鱼96hLC50值,再以1/2~1/6 LC50浓度的重金属离子试液,将实验用鱼在试液中暴露96h。

五步骤和方法

(一)酶匀浆制备

将处理后的鱼杀死,剥离肝脏,用滤纸吸干,称重,按1:10(W/V)加入1~4℃冷0.25mol/L蔗糖液,匀浆,以15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用0.25mol/L 蔗糖稀释20倍,置于1~4℃环境中,供测定酶活力使用。

(二)过氧化氢酶活力测定

过氧化氢酶活力测定操作程序表

六结果和报告

(一)过氧化氢酶活力以单位时间酶促分解H2O2 的微克分子数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酶活力=

3

2

1000 N

f

)

A

(

?

??

?

-或

B

C

A——处理组样品消耗的Na2S2O3(ml)。

B——对照组样品消耗的Na2S2O3(ml)。

C——试剂空白消耗的Na2S2O3(ml)。

3——反应时间3分钟。

2——消耗2个分子的Na2S2O3相当于1个分子的H2O2。

F——酶液的稀释倍数,本实验为200。

N——Na2S2O3的当量浓度(g/L)。

1000——毫克分子换算成微克分子的放大倍数。

(二)过氧化氢酶实验记录表格

记录人__________ 七注意事项

1.实验用鱼应选择规格相近的同种同龄鱼。

2.测定过氧化氢酶活力的鱼样品数不得少于6条。

3.整个酶活力测定操作过程应在低于25℃室温下进行。酶促反应必须在25℃恒温下进行。

4.酶促反应时间必须计时准确。

5.滴定消耗0.01g/L的Na2S2O3在6ml左右为合适。超过或低于此值,应调

节稀释倍数。

6.实验记录表中,“酶活力”以下的记录项目,只对处理组和对照组适用。“说明”一栏可记录中毒试剂的浓度,或其他相应的实验条件,以及在实验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实验四氟化物对植物的静态熏气染毒试验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试验掌握气态污染物对植物毒性的染毒过程与方法,观察大气中氟化氢对典型植物的毒害症状。

二实验的组织安排

1.实验前学生根据植物对氟化氢的敏感程度,在校园里自己采集植物样本。其它仪器与试剂的准备由实验室教师完成。

2.两个班同时进行实验,4-6人一个小组。

三实验原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交通运输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加,这些大气污染物直接或间接危害着植物。其中大气中氟化物污染造成的危害情况日趋严重,目前,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是现在世界范围内的三大问题,而大气中的氟化物与这三个问题都密切相关,有关大气中氟化物污染方面的研究也成为当前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通常情况下植物体内也含有一定量的氟,但当植物体内氟含量超过植物所能承受的量时植物就会受到伤害。因此,大气中的氟化物超过一定量时就会对植物造成伤害。而氟化氢是毒性较强的大气污染物之一,这类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浓度为1ppb到数十个ppb时即产生危害。而且氟化氢是能引起酸性危害的污染物。

氟化物对植物的外型和生长发育产生直接影响外,还产生间接影响影响,主要表现为植物生长减弱、降低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当大气中氟的浓度超过1×10-9时,就能在植物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它对植物的毒性比二氧化硫要大,在同一浓度下,氟化氢的伤害比二氧化硫要大10倍以上。

氟化氢对植物危害的毒理主要在于它与叶片中的钙质发生反应形成氟化钙,干扰酶的作用,并阻碍植物正常的代谢,破坏叶绿素与原生质,使细胞失水而枯萎。空气中的氟化氢对植物的危害具有积累性的特点,即使空气中氟化氢的浓度很低,也能被叶片吸收,并不断累积。当叶片中氟的数量积累到一定限度时,就要出现伤害症状。氟化氢还有使植物叶片褪绿和过早落叶现象,使生长受到抑制,对结实过程也有影响。氟化氢对花粉粒萌发和花粉管伸长有抑制作用。氟污染还能使成熟前的桃、杏等果实在沿缝合线处的果实过早成熟软化,降低产量。

氟化氢对植物的急性危害症状表现为:伤斑出现的部位主要分布在叶尖和叶缘,氟化氢经气孔进入叶内后,首先溶解在叶内的组织液中,然后转移至叶尖和叶缘。当累积至一定程度后,就要干扰酶的活性,阻碍代谢活动,使叶肉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萎缩。这时叶尖和叶缘发生坏死现象,逐渐变成褐红色,呈现特异的灼烧状。有的植物受氟化氢危害时,最初在叶尖和叶缘出现水浸渍状,再渐渐变成浅黄白色,最后变成褐红色伤斑。另外,在受害的叶片上,健康组织(绿色部分)与坏死组织(伤斑部分)之间形成一条明显的红色或深褐色的分界线,坏死组织逐渐枯死。严重受害时,伤斑还可从叶缘向较大的叶脉之间发展,并向叶基部展延。水稻和小麦受氟化氢受害时,先在新叶的尖端和边缘出现褪绿黄化现象。特别是抽穗前后的剑叶和幼穗的顶部最为敏感,常很快出现受害症状,由绿变为灰绿。当氟化氢的浓度增高时,叶尖、叶缘的伤斑迅速扩展,甚至几小时内就使叶片变成褐色或黄白色,几天后就要枯萎。

对氟化氢敏感的植物有油菜、田芥菜、西风古、燕麦草、秋水仙、卖瓶草、墙生藜、繁缕、鸢尾草、水仙、萱草、风信子、唐菖蒲、鸭茅、马兰、铃兰、美人蕉、仙客来、沙列布、郁金香、杏树、梨树、桃树、枣树、,欧洲鹅耳枥、德国鸢尾、樟叶槭、细子龙、阿尔卑斯忍冬、松树、杜鹃、落叶松、金丝桃、枫以及禾本科、蓼科、藜科、石竹科、蔷薇科、葡萄科、百合科、羊茅科、黄花茅属植物等。

对氟化氢抗性强的植物有苹果树、柑桔树、芒果树、海桐、麻疯树、构树、山茶、女贞、阴香、大叶紫薇、牛乳树、细叶榕、菩提树、十字花科和菊科植物等。

四设备与材料

(一)设备

烘箱,微量注射器(10.0、5.0ml各一只),聚乙烯塑料瓶(100、50ml),玻璃钟罩,60目筛、培养皿、陶瓷研钵、容量瓶(1000ml、500ml、250ml)、聚四氟烧杯(50ml)

(二)试剂

40%氟化氢溶液(分析纯),用于配制熏气的氟化氢溶液。

(三)材料

在校园中现场采集受试植物的带叶枝条,根据对氟化氢的敏感程度,分别采集适量的敏感植物与抗性植物至少各一种,一部分用于氟化氢熏气,一部分作为对照。

五实验过程

1.静态熏气

采集待测植物带叶枝条,于三角瓶中以清水供养,分放于两个大钟罩中,置于日光灯下,另准备二个培养皿,内放Φ9cm滤纸3-5张,一个滴入蒸馏水5ml,另一个滴入5mlHF溶液,立即分放于二个钟罩内,在光照下放置1-2h,然后打开钟罩,根据试验需要,不加清洗或用去离子水快速清洗后,取部分叶片在60-80。C烘箱钟充分干燥12-48h(随植物组织性质而定),待测。

2.观察植物的受害症状,并将枝条上剩余的其他叶片留下,过24h观察后续植物的伤害症状。

六结果和报告

观察植物样品的受害症状。

植物名称

症状

样品来源

报告人:

七注意事项

1.样品分析是一项要求严格而细致的工作,烘样品温度控制在80摄氏度以下,粉碎后摇充分均匀。

2.熏气浓度的合理选择与控制是本实验的重要因素,应注意钟罩的密闭程度,正确操作。

实验五植物中氟化物含量的分析

一目的与要求

学习用酸提取,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植物中氟化物的方法,熟悉和掌握操作步骤及实验结果的计算、数据分析,写出相应的报告。

二实验的组织安排

1.实验的仪器与器皿、试剂由实验室内教师完成。

2.两个班同时进行实验,4-6人一个小组。

三原理

氟在植物中以易溶的无机盐形似存在,用酸或碱都可以从植物中提出氟离子,在常温下,用稀HCl、H2SO4、HNO3、HClO4等均可提取植物中的氟离子。本实验采用酸浸提,离子选择电极法,适用于样品中可溶性氟化物的测定。一氟化镧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当提取液中存在氟离子时,在氟电极上产生电位响应。工作电池表示如下:

Ag|AgCl,Cl-,F-|LaF3‖试液‖饱和甘汞电极

当溶液中总离子强度为定值时,电池的电动势E依能斯特方程随待测液中氟离子浓度变化而变化。

E=E。-

F R T

303

.2

LgC

F-

E与LgCF-成直线关系,2.303RT/F为该直线的斜率(25℃时为59.16)。与氟离

子形成络合物的多价阳离子如F3+,Al3+及SiO32-干扰测定,用总离子强度缓冲液消除干扰离子及酸度影响。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1μg/ml。

四设备与材料

(一)仪器

1.氟电极,饱和甘汞电极

2.PXD-12型数字式离子计(或其他高精度数字式离子计。此外,也可用

PHS-2型酸度计目测读数)

3.磁力搅拌器合磁性搅棒

4.振荡器

5.植物磨粉机

6.微量注射器(0.25ml)

7.聚乙烯塑料瓶(500,100,50ml)

8.自动加液器(10,5ml)

(二)植物材料

在氟污染区或人工熏气罩钟处理的供试植物与清洁区采集的同种植物及其同位叶,根据试验需要,不加清洗或用去离子水快速清洗后,在60~80℃烘箱钟充分干燥12~48h(随植物组织性质而定),磨粉,过60目筛,分装于塑料瓶中待测。

五步骤和方法

(一)试剂配制

1.制去离子水:测氟过程中所用的水均用去离子水。

2.提取液:0.1N HClO4-13ml(70~72%,A·R)HClO4稀释至1L:或0.5N H2SO4-14ml(比重1.84,A·R.)H2SO4稀释至1L,任选一种即可。

3.总离子强度缓冲液(TISAB):柠檬酸钠-硝酸钾溶液:147g柠檬酸钠(Na3C5H5O7·H2O)和50gKNO2,溶解后稀释至1L。

4.氟标准贮备液:称优级纯氟化钠(预先在105℃,烘2h)2.2105g,用去离子水稀释至500ml,此溶液每ml含氟200ppm,冰箱保存。

(二)称样及提取

称样前,振摇装样品的瓶子,充分混匀,称取100-500mg(视含氟量高低而定)。置于50ml塑料瓶中,加10ml酸液,于振荡器或搅拌器上提取20min,提毕,加10ml缓冲液,待测。

(三)测定

可采用标准曲线法和 标准加入法任选一种进行测定 。 1. 标准曲线直接测定

(1) 配置工作液:将氟标准液自冰箱中取出,放至常温。吸取1ml ,即为

10ppm/ml 的工作液。

(2) 标准曲线制作:取5个50ml 的容量瓶,依次放入工作液1、2、3、4、

5ml ,加10ml 硫酸和10ml 缓冲液,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即为0.2、0.4、0.6、0.8、1.0ppm/ml 的氟标准液系列。

(3) 测量:标准液浓度由低到高依次倒入50ml 塑料杯中,将已漂洗到空

白电位值(-320mv )的 F 电极,用滤纸轻吸水分,与参比的甘汞电极插入溶液中,在中速搅拌下,1~2min 电位达到稳定(在低浓度F 溶液中,电极的响应时间比高浓度的略长),测得mv 值E 。

(4) 作图:在半对数坐标纸上以电极电位位横坐标,氟浓度为纵坐标绘制

E-logCF 曲线。

(5) 样品测定:将取好的待测液定容到50ml ,按(3)进行测定,读取mv

值E ,在标准曲线上找到相应的氟量。

(6) 计算

C =

W

AV

C ——样品的含氟量(ppm );

A ——标准曲线上查得得样品含氟量(ppm ); W ——样品干重; V ——提取液总量。 2.标准加入法

不用制作标准曲线,只要已知电极斜率及测定时得溶液温度,直接对提取液进行测定。

步骤:将(二)提取得样品液放在搅拌器上插上氟电极和参比电极,电位稳定后读得mv 值E 1,用微量注射器注入200或100μg 标准氟溶液,读得mv 值E 2,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C =

]

1)([log 1-?-S

E

W M

C ——样品得含氟量(ppm )

M ——加入得标准氟量(200或100μg ) W ——样品干重g

E ?——E 2-E 1

S-电极斜率,斜率符合Nernst 公式时则S =0.1984T

若测定时溶液得温度t为20℃,则

S=0.1984×(273+20)=58.13

或用实测斜率方法对S进行实测。

六结果和报告

样品分析结束后,根据叶片含氟量写出报告,比较污染区与清洁区(或实验室静态熏气试验中的污染组与对照组)同种植物的含氟量的多寡,说明环境污染的程度和叶片吸收氟的能力和速率。

植物含氟量的分析报告

植物名称

样品来源

测定方法

测定日期

分析结果

分析说明:

报告人:

七注意事项

1.样品分析是一项要求严格而细致的工作,烘样品温度控制在80℃以下,粉碎后摇充分均匀

2.电极的斜率与温度变化有关,被测液与标准液应在相同的温度下测定为宜,温度变化1℃,可导致氟的浓度误差0.8%

3.测定一个样品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粘着在电极上的污物,再在清洁水中漂洗半分钟,再测下一个样品。

4.为避免交叉污染,缩短洗电极的时间,应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测定,在高浓度氟溶液中,电极会出现迟滞效应,必须花较多时间漂洗才能校正到空白电位值,也可先用PH 3的稀酸浸洗,然后用去离子水漂洗,可缩短漂洗时间。

5.在测未知样品时,最好同时测一个已知浓度的参准样品,用来检验标准曲线及所用提取液,缓冲液等是否合乎要求,以便校正。

6.电极用毕,用去离子水漂净后贮与1ppm的低氟液中,长时间不用可干放,使用前在去离子水中浸润,使用时校正空白值在320mv以上(也可依电极出厂要求洗至空白值)才可使用。

《实验心理学》作业

《实验心理学》作业 1. 有人为了研究光强对视敏度(视力)的影响,选取了两种强度的光,一种是弱光,一种是强光,结果发现两种光强下视敏度没有差异。于是该人得出结论,光强对视敏度没有影响。请问: a 该项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是什么? b 作出这个结论有无问题?为什么? a.自变量是光强,因变量是视敏度。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是弱光和强光。 b.有问题。在选取被试上实验者没有说清楚,要在实验开始前选取视力相同的被试做实验。而且自变量是强光弱光的需要一段时间后才会有作用。 2. 某电视台编出一套历时两个月的适合儿童的科技节目。电视台想了解儿童看了节目后有关科技知识是否有明显提高。于是有人为电视台设计了如下方案: 实验组测验收看电视节目实验组再测验 如果后一次测验好于前一次测验,就说明收看科技节目对提高儿童的科技知识是有帮助的。请问该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 不合理,因为在这两个月内不能肯定儿童的智力没有发展,而且也有可能在生活中学到一些科技知识。所以,应该选两组年龄类似的儿童,一组实验组测试→收看电视节目→实验组再测试,而另一组实验组测试→→实验组再测试,再来比较结果。 3.某项研究探讨学习遍数对记忆成绩的影响。随机选取一批被试,要求他们学习10个英语新单词。将这批被试随机分成3组,每组随机接受一种学习遍数(一遍、两遍或三遍,每遍30分钟)。测验表明,三组的回忆正确率都在95%以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请问: a 因变量具体采用了什么指标? b 根据统计结果是否可以得出学习遍数对记忆没有影响的结论?为什么? a.因变量指标是单词回忆的正确率。 b.不能得出学习遍数对记忆没有影响的结论。因为十个单词每遍学习30分钟太长了,应该缩短每次的时间。 4. 在一项“疲劳对记忆”影响的研究中,研究者事先规定“疲劳”是从事某种体力运动的时间。结果表明从事某项体力运动的时间和记忆成绩没有什么关系。于是该研究者得出结论:疲劳是不影响人的记忆的。请问作出这种结论有没有问题?为什么? 有问题。在此问题中,“疲劳”是自变量,但是研究者自变量的定义有点问题,引起疲劳是应该根据不同的体质和从事体力运动的时间共同确定的。不是某一种可以说明的,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妥的。 5.为了探讨三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对记忆的影响,要求被试按随机的顺序在所有三种不同的方法下学习。第一种方法是对单字死记硬背,第二种是把要学习的单字造句,第三种是对单字所代表的实物进行想象。 请问该方案是否合理?给出理由。 不合理,实验要求被试按随机的顺序在所有三种不同的方式在学习,一,这样会因为学习效应第一次学过的对后面都有影响。二,不能统计,不好比较。应该将被试随机分成三组,然后分别按这三种方式学习,最后统一进行统计比较分析。 6. 某个心理学系的学生想验证一种新的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是否有效。他先贴出布告征得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 D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建立在 ______ 的基础之上。 C. 调查法 D. 个案研究法 。 C .马斯洛 D .弗洛伊德 。 B.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C. 魏特海墨是机能心理学派的代表 D. 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的代表 ( B )4 、在控制的条件下, 系统的操作某种变量, 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心理研究的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个案研究法 ( C )5 、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的功能的心理学流派 是。 A. 结构主义 B. 精神分析 C. 机能主义 D. 行为主义 ( B )6 、被称作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 学派。 A. 行为主义 B. 人本主义 C. 精神分析 D. 认知心理学 ( C )7 、能揭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相关法 D. 访谈法 ( C )8 、创建第一个心理科学体系的心理学家是 。 A. 弗洛伊德 B. 詹姆斯 C. 冯特 D. 铁钦纳 ( B )9 、操纵和控制变量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个案法 D 调查法 ( A )10 、由实验者操纵的, 被假定为可影响行为的可能原因的变量是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中介变量 D. 无关变量 ( C )11 、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各种经验是指,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的、听觉的、 皮肤觉的等) ,使之有系统地变化,让被试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如按键)或报告 自己对于某种刺激的感受。这种“内省法”属于现代心理学的哪个流派? A 、功能主义 B 、行为主义 C 、结构主义 D 、精神分析 ( C )12 、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择偶标准(如年龄)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中具有明 显的普遍性, 根源在于早期人类男性和女性在繁殖和抚养方面所面临的不同的适应性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当代心理学取向中的哪一个分支? A 、生理心理学 B 、行为遗传学 C 、进化心理学 D 、认知神经科学 ( A )13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性的方 法是 _____ 。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个案法 D 、相关法 ( A )14 、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若研究者希望了解两变量之间关联到什么程度,则 应该选用 ___ 。 A 、相关法 B 、实验法 C 、个案法 D 、调查法 ( B )15 、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确立关系的派别是 ____ A 、功能主义 B 、行为主义 C 、完形主义 D 、人本主义 ( B )16 、詹姆 斯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 A. 结构主义 B. 功能主义 C. 行为主义 D. 人本主义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 A )2 、科学心理学之父是 A .冯特 B .华生 ( C )3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冯特、铁钦纳是结构主义的代表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1假设 1.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 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 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 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 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 2.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 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 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 2.3.1.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 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 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 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 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 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 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 被试 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其中选出被试45名。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3. 实验材料 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 (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者要探讨灯光强度与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试设计一个2×2实验研究范式。(要求说明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是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被试如何分组,实验结果如何整理等) 参考答案: 实验设计:采用2×2多因素实验设计。 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有两个:灯光强度:分为强、弱两个水平,灯光的颜色:可分为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灯光。这样,共有四种实验处理:红色的强光、红色的弱光、绿色的强光、绿色的弱光。 因变量:记录每个被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控制变量:所有被试的练习次数、准备状态、额外动机、年龄以及其他个别差异应保持相等。

病理学考试泌尿系统疾病习题及答案

泌尿系统疾病习题及答案 一、 A 型题 1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 A .化脓性炎 B .以出血为主的炎 C .以变质为主的炎 D .以渗出为主的炎 E .以增生为主的炎 2 .关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是 A .感染直接损伤 B .过敏反应 C .体液免疫反应 D .自身免疫反应 E .细胞免疫反应 3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又称 A .弥漫性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B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C .膜性肾小球肾炎 D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4 .肾小球肾炎中免疫荧光阳性物质主要是 A .抗原、补体 B .抗原C.抗体 D .细菌、抗体、补体E.抗体、补体

5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是 A .内皮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 B .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 C .系膜硬化 D .肾小管内脂质沉积 E .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6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是 A .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增生 B .毛细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 C .单核细胞渗出于肾球囊内 D .中性粒细胞渗出于肾球囊内 E .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7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 A .毛细血管基膜呈梳齿状改变 B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大量增生 C .系膜区增宽,常有嗜酸粒细胞浸润 D .银染色见毛细血管壁呈车轨状或分层状 E .电子致密物主要沉积在基膜致密层内 8 .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是 A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呈车轨状或分层状

B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变薄、断裂 C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滤过率降低 D.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通透性增加 E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变薄、断裂,通透性增加 9 .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包括 A .高脂血症 B .严重水肿 C .低蛋白血症 D .大量蛋白尿E.以上都是 10 .光镜下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均匀增厚、而无明显炎反应,首先应考虑的疾病是 A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B .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脂性肾病 11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引起高血压的可能原因是 A .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B .全身小动脉痉挛 C .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D .肾小管坏死 E .肾小动脉透明变性 12 .脂性肾病的病变特点是

内科学 泌尿系统疾病 总结 重点 笔记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肾的生理功能】 肾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可分为血管活性激素和非血管活性激素。前者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族、激肽类系统等。非血管活性激素包括1α一羟化酶和红细胞生成素等。 【肾脏疾病的评估】 一、蛋白尿每日尿蛋白量持续超过150mg称为蛋白尿。 产生蛋白尿的原因很多,一般可分为以下4类: 1.功能性蛋白尿是一良性过程,因高热、剧烈运动、急性疾病、直立体位而发生的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常见于青春发育期青少年,于直立和脊柱前凸姿势时出现蛋白尿,卧位时尿蛋白消失,一般<1g/d。 2.肾小球性蛋白尿当病变使滤过膜孔异常增大或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严重破坏,使血管中各种分子量蛋白质无选择性地滤出,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如病变较轻,则仅有白蛋白滤过增多,称为选择性蛋白尿。 3.肾小管性蛋白尿当肾小管间质病变或各种重金属中毒时,近端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蛋白质重吸收缺陷,导致小分子蛋白质从尿中排出,包括β微球蛋白、溶菌酶等。尿蛋白总量一般不超过2g/d。 4.溢出性蛋白尿血中低分子量的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轻链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而又未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所致。尿蛋白电泳将显示分离的蛋白峰。 第二章肾小球肾炎 第一节急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常因β一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常见为A组12型等)感染所致。 【病理】病变类型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通常为弥漫性肾小球病变,以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为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急性肾炎多见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通常于前驱感染后1~3周(平均l0天左右)起病,典型者呈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重症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本病大多预后良好,常可在数月内临床自愈。 本病典型者具有以下表现: 一、尿异常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肾小球源性血尿,约30%患者可有肉眼血尿,常为起病的首发症状和患者就诊的原因。可伴有轻、中度蛋白尿,少数患者(<20%患者)可呈肾病综合征范围的大量蛋白尿。尿沉渣可有颗粒管型和红细胞管型等。 二、水肿 80%以上患者均有水肿,常为起病的初发表现,典型表现为晨起眼睑水肿或伴有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少数严重者可波及全身。 三、高血压约80%患者出现一过性轻、中度高血压,常与其钠水潴留有关,利尿后血压可逐渐恢复正常。 四、肾功能异常仅有极少数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肾衰竭。 五、免疫学检查异常起病初期血清C3及总补体下降,8周内渐恢复正常,对诊断本病意义很大。患者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可升高,提示近期内曾有过链球菌感染。 【治疗】本病治疗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急性肾衰竭病例应予透析,待其自然恢复。该病为自限性疾病,不宜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 一、治疗感染灶以往主张病初注射青霉素l0~14天(过敏者可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炎,待病情稳定后可考虑作扁桃体摘除,术前、术后两周需注射青霉素。 二、对症治疗包括利尿消肿、降血压,预防心脑合并症的发生。 三、透析治疗少数发生急性肾衰竭而有透析指征时,应及时给予透析。 第二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进性肾炎根据免疫病理可分为3型,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各不相同:①Ⅰ型又称抗肾小球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②Ⅱ型又称免疫复合物型;③Ⅲ型为非免疫复合物型,此型中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常呈阳性。 【病理】病理类型为新月体肾小球肾炎。光镜下通常以广泛(50%以上)的肾小球囊腔内有大新月体形成(占据肾小球囊腔50%以上)为主要特征,病变早期为细胞新月体,后期为纤维新月体。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我国以Ⅱ型多见,Ⅰ型好发于青、中年,Ⅱ型及Ⅲ型常见于中、老年患者,男性居多。 患者可有前驱呼吸道感染,起病多较急,病情急骤进展。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血尿、蛋白尿、尿少、浮肿、高血压),多早期出现少尿或无尿,进行性肾功能恶化并发展成尿毒症,为其临床特征。 【治疗】 一、强化疗法 (一)强化血浆置换疗法主要适用于I型。 (二)甲泼尼龙冲击伴环磷酰胺治疗为强化治疗之一。该疗法主要适用于Ⅱ、Ⅲ型,I型疗效较差。 二、透析治疗。 第三章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是:①尿蛋白大于3.5g/d;②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③水肿;④血脂升高。其中①②两项为诊断所必需。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引起原发性NS的肾小球病主要病理类型有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及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它们的病理及临床特征如下: 一、微小病变型肾病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特征性改变和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电镜下有广泛的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微小病变型肾病约占儿童原发性NS的80%~90%。 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增生,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青少年。 三、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较常见的病理改变为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可插入到肾小球基底膜和内皮细胞之间,使毛细血管袢呈现“双轨征”。好发于青壮年。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题 1. 实验,是指通过______、________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____、_____、_____的科学方法。 2.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_____________,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_____________。 3. 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法主要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相关研究法和观察法一样,是一种基于___________科学研究方法,因此它从理论上或也是无法确定 ____________的。 5.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C. S. Pierce)指出,除科学方法外,还有另外三种确立信念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6. 确立信念的科学方法,是在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寻求现象解释的可重复性,并进行_____________。 7. 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心理学创始之时众多研究者的工作和贡献。其中又尤其以三位学者 的工作最具里程碑意义。他们是:___________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______________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____________则首开用实证方法研究_____________等高级心理过程之先河。 8. 实验室研究有其优势:对于_____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更好地控制___________;实验可在其他实验室中_______________。 9. 心理学研究所能收集到的资料大致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类。 二、选择题 1. 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循遵循以下伦理道德,除了: (A) 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B) 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 (C) 保密原则 (D) 给被试一定的被试费用 2. 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A) 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 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 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三、名词解释 1. 观察法 2. 相关法 3. 实验法 四、简单题 1、费希纳对心理学有哪些贡献? 2、冯特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3、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4、科学方法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5、试评观察法的优缺点。 6、试评相关法的优缺点。 7、简评实验法的优缺点。 五、分析题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该故事说明了什么心理现象?请参照心理学研究的整个程序(查阅文献——实验研究——形成理论——深入研究——实际应用及理论校正),概述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步骤。 六、论述题

实验心理学考试选择及名解教学文案

实验心理学考试选择 及名解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科学研究从观察开始 B. 观察不总是可靠的 C. 研究者具有主观性 D. 实验法总是可靠的 2.“实验心理学”一词是()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提出来的。 A. 1860 B. 1862 C. 1879 D. 1917 3.“实验心理学”一词是冯特在他的()中首先提出来的。 A. 《感官知觉理论贡献》 B. 《心理物理学纲要》 C. 《实验心理学纲要》 D. 《民族心理学》 4.“O”变量又称为()变量。 A. 无关变量 B. 额外变量 C. 干扰变量 D.机体变量 5.广义的实验心理学也叫做()。 A. 人文心理学 B. 科学心理学 C. 实验心理学 D. 实证心理学 6.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技术是核心技术。 A. 观察 B. 相关 C. 实验 D. 测量 7.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称为()。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额外变量 D. 机体变量 8.以温度、噪音、光线等作为自变量称为()自变量。 A. 刺激特点 B. 环境特点 C. 被试特点 D. 实验特点 9.从某种角度看,()研究正成为心理学研究中最有前途和最有应用价值的实验方法。 A. 真实验 B. 非实验 C. 实验室实验 D. 准实验

10.为了直接探明某种心理现象与其他心理现象或内外因素的因果关系,这叫做()。 A. 测验式实验 B. 相关型实验 C. 因素型实验 D. 生态化实验 11.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方程式是()。 A. R=f(S) B. R=f(S,O) C. S=f(R) D. R=f(O) 12.关于实验研究信度和效度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信度高,效度也高 B. 信度高,效度低 C. 效度低,信度也低 D. 效度高,信度也高 13.有效地控制额外变量,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研究的()。 A. 外部效度 B. 内部效度 C. 外部效度和内部效度 D. 学术价值 14.实验设计中主要应该根据()和实验要求的操作来选择合适的被试。 A. 实验者的工作精力 B. 实验设备的台套数 C. 实验最终目的 D. 时间限制 15.实验要求的精确性越高,样本数要求()。 A. 越少 B. 越多 C. 尽可能小 D. 无所谓 16.在暗室或隔音室中进行心理实验,是采用了()控制额外变量。 A. 恒定法 B. 平衡法 C. 消除法 D. 匹配法 17.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主要区别在于()。 A.实验组参加实验,控制组不参加实验 B.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 不接受 C.实验组不接受自变量处理,控制组接受 D.控制组无关变量被控制,实 验组不控制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教案

课程名称实用心理学授课班级人力资源 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2015/03/15 课时 2 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能力目标语言表达能力、归纳能力、应变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及处理措施心理学的起源及相关代表人物 教学用具与器材无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方法和时间分配 讲解提问(45分钟) 清点人数,组织学生准备开始上课,填写工作手册新课导入: 心理学这个起源于西方的学科,在中国成了新奇的玩意。有人觉得它很神,几个问题就能窥探别人藏匿多年的秘密;有人觉得它很深奥,不是谁都能明白;有人觉得它很假,就是一些所谓的专家瞎掰蒙人的;有人觉得它很远,只是那些精神不正常的人才需要它……其实,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个学期,我就要和大家一起进入神秘的心理学世界。 讲授新课: 很显然,与科学知识的产生相比,人类对人性的了解要晚得多。在西方文明史中,最古老的论述心理学的著作却是荷马的诗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些故事讲述的是爱情和真诚、激情与战争,因此,它必然包含着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并间接第反映了最古老的民族心理学知识。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心理学的历史也就与哲学的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哲学家对三个问题很感兴趣,这些问题世纪上也是心理学家要回答的问题。 提问:哲学家关注的三个哲学问题是什么? 明确:一是关于灵魂的研究。二是认识论问题。三是人性与伦理的问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方 法和时间分配 讨论法讲授法(25分钟) 提问:哲学家对这三个问题是如何回答的呢?请举例说明。 明确: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联系贝克莱:存在即为感知)苏格拉底——美德与善行。柏拉图——《理想国》,灵魂的分类亚里士多德——心理学是对灵魂的研究。 古希腊哲学中涉及心理学的人性思想还有很多,比如伊壁鸠鲁的幸福哲学学说,犬儒主义,以及受此影响的斯多葛主义;皮浪的怀疑论(联系休谟——世界不可知)等。 当历史的车轮驶向公元四世纪的时候,人类在各个领域的思想被基督教的教义束缚起来。提问:中世纪有哪些心理学观念?请举例。 明确:第一,基督教哲学。古典哲学家和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认为,认识灵魂与身体的结合,灵魂指挥身体的一切活动,身体的生长也依赖灵魂。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但又抛弃了其中与教义冲突的观念。第二,大众心理观念。女性

实验心理学笔记(朱滢、焦书兰版)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三项实验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在几个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托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生活实际。 ▲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补充几点: 1、自变量至少是两种水平存在的。 2、当把实验结果作图表示时,只有一个自变量的实验,自变量总是用横坐标表示,因变量永远用纵坐标表示。其余自变量画在图上, 3、交互作用反映在图中,表现为图中的线是交叉的。如果图中的线是平行的,就说明该实验不存在交互作用。

泌尿系统疾病

第九章泌尿系统疾病 一、教学大纲要求 1、肾小球肾炎:熟悉发病机理,掌握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掌握各型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肾盂肾炎:熟悉病因、发病机理,掌握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肾细胞癌:掌握病理变化及转移途径。 4、肾母细胞瘤:了解好发年龄及部位,掌握病理变化,熟悉临床病理联系及扩散。 5、膀胱癌:了解病因,掌握移行细胞癌的形态特点。 二、理论内容提要 (一)肾小球肾炎 1、病因和发病机制大多数肾小球肾炎由免疫因素引起,主要机制为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变态反应。 (1)引起肾小球肾炎的抗原: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2)抗原抗体复合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引起肾炎: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3)引起肾小球肾炎的介质:细胞和大分子可溶性生物性物质、补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肾小球内固有的细胞(上皮细胞、系膜细胞、内皮细胞)、纤维素及其产物等。介质的来源:可来自血浆或细胞。介质的作用:参与肾小球的损伤过程。 2、基本病理变化 (1)肾小球细胞增多,包括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增生和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2)基底膜增厚,包括基底膜本身的增厚,也可由内皮下、上皮下或 基底 膜本身的蛋白性物质的沉积引起。 (3)炎性渗出和坏死,肾小球内出现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和纤维素渗出,血管壁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等。 (4)玻璃样变和硬化,肾小球内出现均质的嗜酸性物质堆积,严重时可导致毛细血管袢塌陷,管腔闭塞,发生硬化。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变性,管腔内形成管型, 肾间质充血、水肿等。 3、临床表现 (1)急性肾炎综合症——起病急,明显的血尿,轻~中度蛋白尿和水肿,高血压,重症可有氮质血症或肾功能不全。 (2)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在出现血尿和蛋白尿等尿改变后,迅速出现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3)肾病综合症——○1大量蛋白尿,≥3.5g/每天;○2全身性水肿;○3低蛋白血症,每升血浆白蛋白含量﹤30g;○4高脂血症和脂尿。

《实验心理学(修订版)》 张学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修订版)》张学民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修订版)》张学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内容简介 基于目前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教育部心理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心理学”名牌课程和国家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本书作者在近六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对实验心理学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本书编写过程中,在保证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突出了学习内容的易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全书增加了大量关于心理学各研究领域的前沿性的实验内容,并将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者可以通过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操作的学习,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过程、实验的基本要求、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方法、实验设计方法、实验实施过程中的变量控制、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实验(研究)报告的撰写格式与基本要求等,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心理实验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近代哲学与实验生理学的发展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二、1800—1850年生理学与心理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三、科学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四、科学心理学产生初期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五、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六、实验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的新发展 第二节实验法与其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比较 一、观察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法 四、测验法 五、实验法 六、实验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比较 第三节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二、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三、实验设计与实施 四、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五、研究报告的撰写与交流 第四节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简介

第一章引论 一、实验心理学:定义、内容及简要历史回顾 实验心理学是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实验心理学作为教科书始于19世纪铁钦纳(Titchener, E. B.)的著作(《实验心理学》4卷,1901——1905),之后武德沃斯(Woodworth, R. S.)于1938年发表了《实验心理学》。 无论是古代对心理学思想的探讨,还是现代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讨的“内容”上都是基本相同的,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同。 早期:“思辩”——内省、推理和知觉; 现代:观察、调查、相关研究、实验等科学方法。 二、实验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区别 普通心理学→注重结果 实验心理学→注重方法 认知心理学→注重理论 【举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教材》P317-318 ) 艾宾浩斯创造了两个工具: –无意义音节,他用两个辅音(consonant)字母和一个元音(vowel)字母形成一个无意义音节(CVC)。无意义音节作为识记的单位大致是相同的,这样便于控制学习材料的数量,并且使学习少受个人有关经验的影响。 –节省法(重学法)。

三、实验方法与非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产生”新的现象; 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非实验方法的特点: –我们不能操纵自变量;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 自然观察法(naturalistic observation) 调查法(survey methods) 个案法(case study) 相关研究法(the correlational approach) 四、实验范式 实验方法在各种心理过程以及各个心理学分之的研究中,具体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实验范式(the experimental paradigms)。 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范式的另一种解释是哲学家T. S. 孔恩提出的,是指科学发展的某一时期,在一个领域内某一理论为大家所公认,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它指导着这一时代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这个理论便称为范式。 加工水平效应(the level effect of processing) 在非随意学习中(incidental learning),要求被试回答有关单字的各种问题: 这个单字是用大写字母写的吗?(字型加工) 这个单字是否与另外一个单字押韵?(语音加工) 这个单字能否归为动物一类?(语义加工) 某种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它的设计一般有两种用途或目的。 第一,为了使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 第二,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五、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变量(variable)指的是可以在数量上或性质上改变的事物的属性。 主试(experimenter):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 被试(subject):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定义: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刺激特点自变量 –环境特点自变量 –被试特点自变量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心理学实验范式

Kerr和Zelazot简化了Bechara等人研究中的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从而设计了儿童博弈任务来测量热执行功能,它是热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中较复杂的一种。此任务运用了两副纸牌,一副纸牌的正面是竖条花纹,另一副的正面是圆点花纹。将两副纸牌翻过来都能看见它们的反面有开心的脸和悲哀的脸。但不同的是,正面是竖条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1张开心的脸,偶尔加上1张悲哀的脸;而正面是圆点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2张开心的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如4、5、6张不等)悲哀的脸。开心的脸代表赢得糖果,其数量也代表赢得糖果的数量;悲哀的脸代表输掉糖果,其数量也同样代表输掉糖果的数量。每次试验只能选取一张纸牌。显然,选竖条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少,只有1颗,但平均起来,输的糖果也更少;相反,选圆点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多,有2颗,但平均损失却大得多,一旦输,就会输掉4颗、5颗或是6颗。因此,从长远来看,选竖条花纹的纸牌有利,反之,则不利。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儿童“游戏”结束时要赢得尽量多的糖果(比如50次选牌后,这点儿童事先不知)。开始的25次选择可以看作儿童对两种纸牌的尝试;后面的25次试验将被作为对情感决策的诊断。此实验的关键因变量为儿童在第26~50次试验中做出不利选择的比例。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儿童情感决策的诊断,通过这种诊断可以推断出儿童的“热”执行功能发展与年龄有关的规律。它还考察儿童控制受即时愿望支配的动作的能力和预测他们的动作将会产生的后果的能力。它常用于学前儿童,但对学龄儿童也适用。 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 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经过一定次数的试验后,研究者又改为当儿童选择另一事物B时给予奖励,即奖励的可能性发生了反向转变。可见,此研究首要的因变量就是儿童要了解到这种转变所需的试验次数。反向择物法测量的是对刺激的强化值(reinforcement value)进行灵活表征的能力,为研究人的消退行为(extinction)提供证据。这种研究方法常用于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但也可用于婴儿和学龄儿童。 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 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经过一定次数的试验后,研究者又改为当儿童选择另一事物B时给予奖励,即奖励的可能性发生了反向转变。可见,此研究首要的因变量就是儿童要了解到这种转变所需的试验次数。反向择物法测量的是对刺激的强化值(reinforcement value)进行灵活表征的能力,为研究人的消退行为(extinction)提供证据。这种研究方法常用于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但也可用于婴儿和学龄儿童。

《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课程教学大纲 (黑体二号加粗居中)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总学时:学时总学分:开课学期: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后续课程:大纲执笔人: 参加人:审核人:编写时间:年月编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年版(宋体五号,无缩进,段前段后0行,行距20) 一、本课程的类型、性质和任务(宋体四号加粗,无缩进,单倍行距,段前段后0.5行,下标题同) 示例: 认知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它是一门新兴学科,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以其崭新的理论和丰富的试验成果改变了心理学的整个 面貌,并给心理学的各个分支以巨大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 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宋体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行,单倍行距)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示例: 认知心理学是应用心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目前心理学的多数分支都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被称为心理学“认知化”的倾向。该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素养、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加深对人类心理过程的认识。因此学好该门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将对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将来从事心理学专业工作产生很大帮助。 (宋体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行,单倍行距)二、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示例: 认知心理学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宋体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行,单倍行距)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示例: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科学性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 科学研究是人们获得正确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科学具有客观性和严密性。所谓客观性,就是科学只承认和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谓严密性,就是科学家采用严密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科学的五大前提假设 (一)世界是真实的 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人们面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 (二)世界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只要条件满足,就会出现过去出现过的事件。 (三)世界是有因果关系的 科学家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而不是毫无理由地独自产生的。 (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五)世界是可以用理性加以理解的 推理一逻辑思维是理解一切事物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对科学家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推理加以解释,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推理而得到解决。 三、心理学是不是科学 学科的科学性是一个连续体,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其科学性也在发展。

在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所谓的“内省”,它直接违反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行为主义认为,只有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当代认知心理学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从被试身上直接观测到的客观事实、寻找其中因果关系的学术流派。而与之同时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重视意识、情感、价值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比较忽视的内容,它不甚强调客观观察(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另外,心理学的不少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比较偏重高级统计分析,而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直接得出因果关系,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也可以各不相同,这也降低了它们的科学性。综合考虑心理学上述方面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心理学既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也不是毫无科学性,它的科学性介于全和无之间,并向比较纯粹、完全的科学性发展。 第二节科学与实验 一、科学家的工作 科学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和理解世界上存在着的因果关系,从而帮助人们理解这个世界。探索因果关系的工作可以分两个方面:发现规则和建构理论。 (一)发现规则 规则是指人们常说的规律、定理和定律等,它说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发现规则要分两步走:描述事物、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建构理论 理论的任务是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论往往是一系列论断,用以解释一个或多个规则。为了作出解释,它往往包括一些规则中没有直接包含的概念。二、实验 实验就是精密地控制各种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对观察结果的干扰,探究有关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实验心理学试题题库教学教材

实验心理学试题题库 一、名词解释(3*8*1.3=32题) 1.心理物理学 2.刺激变量 3.机体变量 4.反应变量 5.自变量 6.因变量 7.额外变量 8.组间设计 9.组内设计 10.安慰剂效应 11.天花板效应 12.地板效应 13.霍桑效应 14.指示语效应 15.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16.重复实验设计 17.混合实验设计 18.交互效应 19.拉丁方实验设计 20.准实验设计 21.时间序列设计 22.感觉阈限 23.最小变化法 24.恒定刺激法 25.平均差误法 26.信号检测论 27.ROC曲线 28.反应时间 29.简单反应时间 30.辨别反应时间 31.选择反应时间 32.加因素实验 33.减法反应时间法 34.开窗实验 35.速度—准确性权衡 36.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37.听觉掩蔽 38.图形掩蔽 39.深度知觉 40.时间知觉

41.系列位置效应 42.部分报告实验 43.内隐记忆 44.概念形成 45.口语报告 二、单选题(15*8*1.3=156题) 1.铁钦纳在1901年出版了一部著作,其中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并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该著作是() A.《定量分析手册》 B.《心理学大纲》 C.《实验心理学》 D.《心理物理学基础》 2.“实验心理学”一词是()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提出来的。 A. 1860 B. 1862 C. 1879 D. 1917 3.“实验心理学”一词是冯特在他的()中首先提出来的。 A. 《感官知觉理论贡献》 B. 《心理物理学纲要》 C. 《实验心理学纲要》 D. 《民族心理学》 4.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开始于()。 A. 古希腊 B. 18世纪中叶 C. 19世纪中叶 D. 20世纪初 5.从()开始,生理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研究了一些感知范围内的问题。 A. 17世纪中叶 B. 18世纪中叶 C. 19世纪中叶 D. 20世纪初 6.()年,赫尔姆霍兹用反应时间测量了神经传导的速度。 A. 1850 B. 1860 C. 1862 D. 1879 7.对于冯特来说,心理实验就是系统的()。 A. 观察 B. 测量 C. 实验 D. 自我观察 8.在冯特看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所谓纯粹的()。 A. 人的心理 B. 人的意识 C. 直接经验 D. 间接经验 9.冯特的实验法又称作()。 A. 观察法 B. 直接经验法 C. 间接经验法 D. 内省实验法 10.在实验心理学建立的阶段,实验中提出了()作系统的自我观察的计划。 A. 实验者 B. 被试者 C. 研究者 D. 冯特 11.冯特坚决反对用实验方法研究()。 A. 高级的心理过程 B. 低级的心理过程 C. 感知觉 D. 反应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