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

检验科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

实验室消毒管理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定:

1.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穿上工作服和戴上工作帽。

在进行标本检验时,必须戴上手套。如果接触到特殊或具有烈性传染性的标本,则必须穿上隔离衣、胶鞋和口罩,并随时更换和消毒。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

2.工作人员每天结束操作后必须按照手部清洁与消毒指引

认真洗手,并用专用清洁毛巾或擦手纸擦干手。每天还需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一次。

3.无菌操作规程必须严格执行。静脉采血时,每个人必须

使用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并进行一次消毒。微量采血时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在对每位病人进行操作之前,必须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使用的无菌物品,如棉签、碘伏等及其,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废弃物品必须及时按感染性废物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4.检验科应该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在清洁区,每天应该开窗通风换气,并对台面和地面进行湿式清洁。在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在每天开始工作前和结束工作后,台面和地面应该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一次。如果发生标本外溢、溅泼或表面污染,应立即使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对于污染表面,应使用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

~60分钟,并在擦拭后将清洁用具分开使用。

5.空气消毒应该使用紫外线灯进行处理。在污染区内进行

明显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时,特别是具有呼吸道传播的高度传染性微生物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抽血消毒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抽血消毒规范 篇一:医院检验科清洁与消毒管理规程 医院检验科清洁与消毒管理规程 1目的 清洁与消毒是防止检验科及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为规范清洁与消毒工作,确保其工作环境和消毒管理符合规定要求,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验科及相关专业室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3职责 3.1科室主任或负责人 3.1.1负责监督、检查本科室的清洁与消毒工作,确保 符合规定要求。 3.2工作人员 3.2.1负责科室工作范围内的清洁与消毒工作。 3.2.2负责科室仪器设备的日常清洁保养工作。 3.2.3负责本科室消毒剂的配制和消毒器材的维护保养。 4管理要求

4.1检验科及相关专业室环境整体要求 4.1.1环境布局要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的要求。 4.1.2严格区分工作区、行政区和生活区,微生物室工作区域内要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区域之间标识明确,区域内污染物品、未消毒物品、清洁物品、消毒物品及无菌物品要严格分开放置。 4.2清洁消毒的卫生标准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4.2.1检验科环境的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的卫生标准 (1)空气细菌菌落总数≤500cFu/m3培养48h;工作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培养48h;物体表面≤10cFu/cm,每月检测1次。 (2)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应≤100cfu/ml,培养 72h;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每月检测1次。。 (3)监测环境条件,室温保持18~27℃,相对湿度保持30%~70%。 4.2.2检验科污染物品处理要求 (1)对污染区地面、台面、椅子、门把手等物体表面,每日下班前用朗索二22 氯异氰尿酸钠消毒片配制的含有效氯1500mg/l消毒液擦拭一次。

人民医院检验科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

人民医院检验科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 一.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实验室器材、检验单、废弃标本及相关人员的消毒。检验科的工作场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储藏室、培养基室和试剂室;半污染区指卫生通道、更衣室、缓冲间;污染区包括标本收集、存放、处理室、检测室。 二. 消毒原则: 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应分别进行常规清洁、消毒处理。清洁区和污染区的消毒要求、方法和重点有所不同,若清洁区和污染区无明显界限,按污染区处理。 清洁区若无明显污染,应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数次,湿式清洁台面、地面1次;污染区在每天开始工作前及结束工作后,台面、地面应用含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液各擦拭1次,空气选用循环风动态消毒法消毒处理,废弃标本应分类进行消毒处理后排放。半污染区环境消毒同污染区,工作衣、帽每周换洗2次,拖鞋每天用含有效溴或有效氯250mg/L的二溴海因或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1次。所以清洁消毒器材(抹布、拖把、容器)不得与污染区或半污染区共用。工作人员每次下班前应用肥皂流水洗手1min-2min。结核病专业检验室工作人员,每次连续佩戴口罩不得超过4h,工作衣若有明显致病菌

污染或从事烈性菌标本检验后,应随时更换,及时进行消毒灭菌。 三. 检验单的消毒: 污染检验单送出前用便携式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距检验单面不高于3.0cm缓慢移动,照射3s-5s,必须两面照射;也可用经卫生部批准的专用甲醛消毒器薰蒸消毒。 四. 空气的消毒: 对污染区内明显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搅拌、研磨、离心等),特别是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又含有高度传染性微生物(炭疽杆菌、分枝杆菌、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军团菌、流行性感冒病毒等)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负压)内进行,使空气经细菌滤器或热力杀菌通道排出室外,柜内形成负压。要求严格无菌的操作如倾倒培养基、菌种转种和细胞转瓶等,应在100级洁净间或100级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使空气经初效、中效及高效滤器进入室(柜)内,形成正压,极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但应注意及时更换滤器,定时检测滤效。 五. 器材消毒: 除已知无传染性器材外,凡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过临床检验标本的器材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应进行消毒处理。 1. 金属器材 ①小的金属器材如接种环,用酒精灯烧灼灭菌。当接种环上有较多污染物时,应先在火焰上方,把接种环烤干后再缓慢伸入

检验科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

检验科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 1. 引言 实验室是进行科研和实验工作的地方,其中检验科实验室作为关键环节,需要保持高水平的卫生和消毒标准,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员工的健康安全。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完善的检验科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以确保实验室的消毒工作符合规范、科学、有效。 2. 责任与义务 2.1 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的管理者,负责制定和实施消毒管理制度。具体职责包括: •保证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 •指定专门负责实验室消毒的人员,并监督其工作的实施;

•定期检查实验室的消毒情况,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定期组织实验室人员进行消毒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2.2 实验室人员 实验室人员是实验室的执行者,负责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消毒工作。具体职责包括: •遵守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消毒工作; •保证自己具备消毒知识和技能,了解消毒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定期参加消毒知识培训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消毒技能; •积极配合实验室主任的工作,并及时上报消毒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3. 消毒程序 3.1 常规清洁 实验室的常规清洁是保证消毒工作有效进行的基础。具体程序包括: 1.清理工作台、实验台、工作装备等表面的杂物和异物; 2.用清水、肥皂和布进行擦拭,去除污垢和油脂; 3.对清洁过的表面进行漂洗,用清水冲洗干净。 3.2 消毒操作 消毒操作是确保实验环境卫生的重要环节。具体程序包括: 1.准备消毒用品,如含氯消毒液、酒精消毒液等; 2.根据实验室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和消毒液; 3.将消毒液均匀喷洒在需要消毒的表面,保持一定的接触时间; 4.用清水对被消毒表面进行冲洗,确保消毒液完全清除。

检验科清洁与消毒管理规程

检验科清洁与消毒管理规程 1 目的清洁与消毒是防止检验科及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为规范清洁与消毒工作,确保其工作环境和消毒管理符合规定要求,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及相关专业室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3 职责 3.1 科室主任或负责人 3.1.1 负责监督、检查本科室的清洁与消毒工作,确保符合规定要求。 3.2 工作人员 3.2.1 负责科室工作范围内的清洁与消毒工作。 3.2.2 负责科室仪器设备的日常清洁保养工作。 3.2.3 负责本科室消毒剂的配制和消毒器材的维护保养。 4 管理要求 4.1 检验科及相关专业室环境整体要求 4.1.1 环境布局要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的要求。 4.1.2 严格区分工作区、行政区和生活区,微生物室工作区域内要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区域之间标识明确,区域内污染物品、未消毒物品、清洁物品、消毒物品及无菌物品要严格分开放置。 4.2 清洁消毒的卫生标准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4.2.1 检验科环境的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的卫生标准(1)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500 10 CFU/m3 培养48h;工作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CFU/cm2,每月检测1 次。CFU/cm2,培养48h;物体表面≤10 (2) 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应≤100 cfu/ml, 培养72h;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每月检测1 次。。(3)监测环境条件,室温保持18~27℃,相对湿度保持30%~70%。 4.2.2 检验科污染物品处理要求 (1)对污染区地面、台面、椅子、门把手等物体表面,每日下班前用朗索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片配制的含有效氯1500mg/L 消毒液擦拭一次。 (2)对使用过的吸头、玻片、样品杯用0.5%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四小时后在移交废物处理部门。 (3)对门诊的大小便、穿刺液、CSF 等标本用0.5%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四小时后在移交废物处理部门,所有血液标本需高压灭菌后才能送出实验室。(4)每天工作完成后用75%的酒精清洗,擦拭加样枪。 (5)对微生物及PCR 室所有标本及使用过的废弃物均需高压灭菌才能移交。

检验科实验室环境卫生规范

检验科实验室环境卫生规范 一、引言 实验室环境卫生对于检验科的正常运作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良好的实验室环境卫生规范可以确保实验过程安全可控、实验设备和试剂的保存和使用得当、实验结果准确可信。本文将就检验科实验室环境卫生规范进行探讨。 二、实验室通风卫生规范 通风是实验室环境卫生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实验室内空气质量、实验人员的安全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以下是实验室通风卫生规范的几个方面: 1.保持实验室通风系统良好运行。定期检查和维护通风系统,确保其正常工作,及时清理或更换过滤器,防止灰尘和细菌积聚,以保持空气质量。 2.实验室内禁止吸烟。烟草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对实验环境和实验人员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为保障实验室空气质量,禁止任何形式的吸烟。 3.保持实验室内的良好通风。实验室内应设有充足的通风设备,定期开窗通风,保持新鲜空气的流入和旧空气的排出,避免空气积聚和异味扩散。

4.注意噪声和振动的控制。实验室中的噪声和振动对实验的准确性 和实验人员的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应采取措施减少噪音和振动源, 确保实验环境的安静和稳定。 三、实验室设备及试剂储存规范 实验室设备和试剂是检验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储存和使 用规范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人员的安全。以下是实验 室设备及试剂储存规范的几个方面: 1.设备储存和放置。实验室设备应按照规范进行储存和放置,避免 长时间暴露在阳光直射下或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对于易损坏和易腐蚀 的设备,应单独存放并做好防护。 2.试剂储存条件。不同的试剂有不同的储存条件要求,如低温冷藏、阴凉干燥等。应根据试剂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储存温度和环境,避免试 剂的变质和污染。 3.定期检查设备和试剂。定期检查实验室设备和试剂的保存情况, 确保其正常完好,并及时清理或更换过期或损坏的设备和试剂,以保 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四、实验室卫生清洁规范 实验室的卫生清洁对于实验室环境的干净整洁、实验人员的健康和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都具有重要影响。以下是实验室卫生清洁规范的几 个方面:

检验科消毒隔离管理规定

检验科消毒隔离管理规定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检验科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一)区域划分 检验科的工作场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值班室、仓库;半污染区包括血库、微生物室缓冲间;污染区包括体液室、临检室、生化室、微生物室、采血室。 工作人员进入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必须穿好工作服,戴好帽子,必要时穿隔离衣,戴口罩、手套、穿胶鞋。 (二)消毒原则 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应分别进行常规清洁、消毒处理。清洁区和污染区的消毒要求、方法和重点有所不同,若清洁区和污染区无明显界限,按污染区处理。 1.清洁区若无明显污染,应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数次,台面、地面每天湿式清洁; 2.污染区在每天开始工作前及结束工作后,台面、地面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各 擦拭一次,空气紫外线消毒,有明显血液、体液污染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有污染时随时消毒,每周大扫除一次。 3.半污染区环境消毒同污染区,隔离衣定期换洗。所有清洁消毒器材(抹布、拖 把、容器)不得与污染区或潜在污染区共用。 4.隔离衣若有致病菌污染,应随时更换,及时进行消毒灭菌。各消毒容器要加盖有 警示表示,含氯消毒液类每次配制完要检测,并记录。清洁消毒容器每天清洁消毒处理后备用。 5.签收过的标本应置于污染区操作台上的样品架上的,不得随意摆放。各种试剂和 化学品均应贴有标签,放置于合适的位置,不与标本相碰。试验台上不放置不必要的物品。任何测试用的样品和试剂不宜置于桌面或架子的边沿,以防滑落打破,污染环境。一旦污染,先在污染区外周围倒入消毒液,逐渐向中心消毒处理。 (三)采血原则 静脉及末稍采血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静脉抽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纸一带一消毒”,末梢采血“一人一针一纸一管一消毒”,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杜绝交叉污染。

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

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 一、检验科应分为清洁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应注意保护不受污染~污染区的工作操作台及地面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一次~有明显血液污染用 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有污染时随时消毒~每周大扫除一次。 二、采血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无菌操作前先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衣帽整齐、戴口罩~必要时戴手套~操作完毕摘掉手套洗手或手消毒后再为下一位病人采血。 三、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放置。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注明开启日期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爱尔碘注明开启日期时间~有效期为7天~过期禁用。 四、采血室每日操作前用清水擦拭操作台一次~采血结束后五、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操作台、桌子和地面一次。紫外线每日照射消毒一次~必要时进行空气细菌培养~紫外线灯管每周用无水酒精擦拭一次。 六、各种检验标本的收集~送检必须用相应指定的容器留取~不得外溢污染。 七、静脉及末稍采血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静脉抽血做到一人一针一巾一带一消毒~末梢采血一人一片一管~对每位病人操 作前洗手或手消毒~杜绝交叉污染。 八、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包括采血针~注射器、尿杯、血红蛋白吸管、注射器等按感染性废物及损伤性废物分类收集~采血针放入锐器盒~由专人收集登记。 九、检验人员在进行静脉抽血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前先洗手、戴好帽子与口罩~操作台污染及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手被污染时应用肥皂和流水认真清洗~再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剂消毒双手。

十、室内应有洗手设备、洗手液及速干手消毒剂、干手设施~工作人员的手要经常清洗~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十一、凡是肝炎病人和透析病人的血液标本及疑有黄疸的血标本~都视为肝炎的污染标本~应贴上红色危险标记~放在规定区域内~引起警惕和防止扩大污染面。 十二、溢出试管外的血液~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干净~注意防止玻璃碎片刺伤手。 十三、当针头和碎玻璃刺伤手时~应立即用碘伏消毒局部~并参照“锐器伤的预防”处理。 十四、若手上有伤口~应戴上手套~才能接触标本。十五、检验科操作时~如吸取标本~离心振荡等应严格操作规程~防止自身和实验室受污染。 十六、已检查标本与容器分别浸泡于2000mg/l含氯消毒剂两小时后~标本倾弃~一次性容器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重复使用的物品经消毒后~再清洗消毒或灭菌备用。 其他未尽事宜~执行《消毒技术规范》3、11,2003 年版,检验相关物品的消毒。 下面红色部分是赠送的总结计划,不需要的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2014年 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精选) XX年,我工区安全生产工作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事故隐患整改、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以及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活动,一年来,在工区全员的共同努力下,工区安全生产局面良好,总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并更加牢固可靠。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加大安全整治力度。

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

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二) 一、检验科应分为清洁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应注意保护不受污染,污染区的工作操作台及地面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一次,有明显血液污染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有污染时随时消毒,每周大扫除一次。 二、采血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无菌操作前先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衣帽整齐、戴口罩,必要时戴手套,操作完毕摘掉手套洗手或手消毒后再为下一位病人采血。 三、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放置。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注明开启日期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爱尔碘注明开启日期时间,有效期为7天,过期禁用。 四、采血室每日操作前用清水擦拭操作台一次,采血结束后五、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操作台、桌子和地面一次。 紫外线每日照射消毒一次,必要时进行空气细菌培养,紫外线灯管每周用无水酒精擦拭一次。 六、各种检验标本的收集,送检必须用相应指定的容器留取,不得外溢污染。 七、静脉及末稍采血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静脉抽血做到一人一针一巾一带一消毒,末梢采血一人一片一管,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杜绝交叉污染。 八、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包括采血针,注射器、尿杯、血红蛋白吸管、注射器等按感染性废物及损伤性废物分类收集,采血针放入锐器盒,由专人收集登记。 九、检验人员在进行静脉抽血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前先洗手、戴好帽子与口罩,操作台污染及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手被污染时应用肥皂和流水认真清洗,再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剂消毒双手。 十、室内应有洗手设备、洗手液及速干手消毒剂、干手设施,工作人员的手要经常清洗,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十一、凡是肝炎病人和透析病人的血液标本及疑有黄疸的血标本,都视为肝炎的污染标本,应贴上红色危险标记,放在规定区域内,引起警惕和防止扩大污染面。 十二、溢出试管外的血液,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干净,注意防止玻璃碎片刺伤手。

检验科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

检验科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 1. 简介 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是指为保障实验室环境的卫生和实验人员的健康安全,规定了实验室内消毒和隔离的程序和要求。本文将详细介绍检验科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的内容。 2. 实验室消毒要求 2.1 消毒目的 为防止实验室内的病原微生物传播和交叉污染,消毒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消毒的目的是杀灭或去除实验室内的病原微生物,从而保证实验环境的洁净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2 消毒频率 根据不同实验室的使用频率和需求,消毒频率应进行合理的规划。一般情况下,实验室的工作台、仪器设备和操作区域应当每天进行消毒。 3. 实验室消毒程序 3.1 消毒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实验室消毒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清理实验桌面和操作区域,将杂物和垃圾清除干净; •根据所需消毒的物品和区域,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根据消毒剂的说明书,按照正确的比例将消毒剂稀释; •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等。

3.2 消毒操作步骤 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和实验室内的物品和区域不同,在消毒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将稀释好的消毒剂倒入喷雾瓶或拖把桶中; 2.从上至下,由清洁的区域开始进行喷洒或擦拭; 3.注意角落和死角的清洁,确保完全覆盖; 4.对仪器设备表面进行彻底消毒,注意避免过度湿润; 5.需要进行洗涤的物品,先进行清洗后再进行消毒; 6.准备好备用的消毒剂,以防止扩散和交叉感染; 7.所有消毒剂使用完毕后,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储存。

4. 实验室隔离要求 4.1 隔离对象 根据实验室内的实际需求和实验内容,需要对不同的实验物品和操作进行隔离。常见的隔离对象包括: •对人体有害的有毒、放射性和危险化学物品; •需要严格控制环境条件的微生物实验; •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的病原体实验等。 4.2 隔离措施 为保证实验室内的隔离效果,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实验物品和操作区域的隔离:通过设置专门的操作台、柜子或隔离间,将不同实验物品和操作隔离开来; •人员隔离:根据实验的要求,对实验人员进行合理的隔离措施,如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实行单向流动等。

检验科及实验室感染管理制度

检验科及实验室感染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一)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操作时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手套。 (二)进入隔离间,穿隔离衣、胶鞋、戴手套并严格执行实验室操作规程。 (三)工作人员下班时消毒洗手后离开。 二、环境、安全管理 (一)布局合理,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检验科工作场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按三区划分进行污染操作和清洁消毒。设置专门的清洗消毒间并有明显的标志;临床微生物室、HIV筛查实验室及确证实验室应设置门禁开关,入口处有生物危险标志,限制与试验无关人员进入。 (二)有完备的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章制度,实验室内保持干净、整洁,对微生物室、生化室、临检室等污染区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抹地板、桌面1~2次,室内空气每日消毒两次。 (三)科室需配备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标本运输转箱及高压消毒灭菌设备。 (四)每个工作区设有流动水和非手触式洗手设备、手消毒用品,操作完毕后及时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接触每一个病人前后应洗手或进行手消毒,严禁戴手套不更换、不清洗连续接触多个病人或标本。 (五)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检验科有关操作规程。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湿式清扫,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清洁或消毒,场地、工作服或体表被污染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主管部门报告。 (六)生物安全柜紫外线必须保持清洁并定期消毒。无菌间应配备空气消毒设备,超净台的紫外线消毒灯应定期监测有效强度,有记录。 三、消毒隔离管理 (一)建立健全科室医院感染控制、防止微生物扩散及个人防护等生物安全制度,并严格执行。 (二)必须使用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一次性检验用品,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且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实验室全体员工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感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特制定此手册。 1准入制度 2设施设备检测维护制度 3健康监护制度 4生物安全自查制度 5实验室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6生物安全管理及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制度 7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 8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 9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 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 1目的 明确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 2、范围 适用于进入检验科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 3、职责 3.1检验科生物安全负责人负责实验室人员准入工作的监督和实施。 3。2进入检验科实验室所有人员所有必须以本规定规范自己的工作. 4、制度要求 4。1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在接受相关生物安全知识、法规制度培训并考试合格. 4。2从事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体检,由单位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组织实施.体检指标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与准备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 4。3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教育经历,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及工作经验,熟练掌握自己工作范围的技术标准、方法和设备技术性能。 4。4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与岗位工作有关的检验方法和标准操作规程,能独立进行检验和结果处理,分析和解决检验工作中的一般技术问题,有效保证所承担环节的工作质量。 4.5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常规消毒原则和技术,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4.6实验室人员在下列情况进入实验室特殊工作区需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 4.6.1身体出现开放性损伤; 4.6。2患发热性疾病; 4。6.3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 4.6.4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耐受; 4.6.5妊娠; 4.7实验活动辅助人员;(废气物管理人员、洗刷人员等)应掌握责任区内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接受与所承担职责有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个体防护方法等内容的培训,熟悉岗位所需消毒知识和技术,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4。8外单位来检验科参观、学习、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控制区域应有相关领导批准并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进入实验室的一般申请由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一个月及

实验室消毒规程

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实验室器材、检验单、废弃标本及相关人员的消毒.检验科的工作场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储藏室、培养基室和试剂室;半污染区指卫生通道、更衣室、缓冲间;污染区包括标本收集、存放、处理室、检测室。 二。消毒原则: 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应分别进行常规清洁、消毒处理。清洁区和污染区的消毒要求、方法和重点有所不同,若清洁区和污染区无明显界限,按污染区处理。 清洁区若无明显污染,应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数次,湿式清洁台面、地面1次;污染区在每天开始工作前及结束工作后,台面、地面应用含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液各擦拭1次,空气选用循环风动态消毒法消毒处理,废弃标本应分类进行消毒处理后排放。半污染区环境消毒同污染区,工作衣、帽每周换洗2次,拖鞋每天用含有效溴或有效氯250mg/L的二溴海因或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1次.所以清洁消毒器材(抹布、拖把、容器)不得与污染区或半污染区共用。工作人员每次下班前应用肥皂流水洗手1min—2min.结核病专业检验室工作人员,每次连续佩戴口罩不得超过4h,工作衣若有明显致病菌污染或从事烈性菌标本检验后,应随时更换,及时进行消毒灭菌。 三. 检验单的消毒: 污染检验单送出前用便携式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距检验单面不高于3。0cm缓慢移动,照射3s—5s,必须两面照射;也可用经卫生部批准的专用甲醛消毒器薰蒸消毒。 四. 空气的消毒: 对污染区内明显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搅拌、研磨、离心等),特别是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又含有高度传染性微生物(炭疽杆菌、分枝杆菌、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军团菌、流行性感冒病毒等)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负压)内进行,使空气经细菌滤器或热力杀菌通道排出室外,柜内形成负压。要求严格无菌的操作如倾倒培养基、菌种转种和细胞转瓶等,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五. 器材消毒:

检验科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可编辑版】

检验科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一.实验室内空气的消毒 1.加强开窗通风,自然通风换气,或采用排气扇通风,机械通风每小时换气10 15 次。 2.紫外线灯管适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常用的室内悬吊式紫外灯对室内空气消毒时安装的数量为平均1 一.实验室内空气的消毒 1.加强开窗通风,自然通风换气,或采用排气扇通风,机械通风每小时换气10 15 次。 2.紫外线灯管适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常用的室内悬吊式紫外灯对室内空气消毒时安装的数量为平均 1.5W/m3,照射时间不少于30 分钟。 3.使用循环紫外灯线空气消毒器,连续开机达到使用说明书规定 的时间即可起到空气消毒作用。 二.实验室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实验室、办公室等场所地面要湿式拖扫,禁止干拖干扫。可用 0.1%过氧乙酸拖地或0.2%--0.5% 过氧乙酸喷洒或有效氯为 1000mg/L-- 2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或拖地,消毒剂的用量不得少于100ml/m2。拖把应专用,污染区和清洁区不得混用。使用后,用上述消毒液浸泡30 分钟,再用水清洗干净,悬挂晾干,最好放在阳光下暴晒后备用。 三.物体表面的消毒

1.实验台面、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门把手、实验记录夹等可用0.2%--0.5% 过氧乙酸喷洒或有机氯为1000mg/L--2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消毒作用时间10 15 分钟。 2.若实验台面等明显被传染性标本污染,例如传染性标本和培养物外溢、溅泼或容器打碎,洒落于表面,应立即用0.2%--0.5% 过氧乙酸喷洒或有效氯为1000mg/L--2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喷洒覆盖于污染表面,使消毒剂浸没污染物,保持30 60 分钟。 四.一般实验器材的消毒凡直接或间接接触临床标本或实验微生物的器材均应视为有传染性,均应作消毒处理。 1.金属器材、玻璃器皿可用压力蒸汽和干热灭菌的方法进行处理。 1)、压力蒸汽灭菌器:121℃,30 分钟。 2)、干热灭菌: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入待定的干烤箱内,灭菌条件为:160℃2小时、170℃1小时、180℃30 分钟。 2.玻璃器材使用过的玻璃吸管、试管、离心管、玻片、玻璃棒、三角瓶和平皿等应立即浸入0.5%过氧乙酸或有效氯为2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中1 小时以上,消毒后用超声波清洗的方法洗净沥干,使用前再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3.橡胶制品橡胶手套、吸液球等受污染后可用0.5%-- 1.0%肥皂液或洗涤剂溶液煮沸15 30 分钟,然后清水洗净沥干后,再经 121℃、15 分钟高压灭菌处理。 4.纺织品 附送: 检验科生化室实习总结

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规定

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度 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护人员上班时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遵守消毒灭菌原则,接触病人前后应及时洗手,进行无菌操作必须戴口罩、帽子; 二、室内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志清楚;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或备有手消毒设施; 三、无菌棉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四、酒精应密闭保存; 五、采血针、吸管等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复利用; 六、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试验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体液及排泄物等污染时,及时用500mg/L ~ 1000mg/L含氯消毒液拖洗,拖洗工具使用后应洗净、消毒、晾干备用;不同的区域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七、止血带一人一带、一用一清洁消毒; 八、加强各类仪器设备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九、医疗废物处理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处理; 十、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一、血库冰箱定期消毒,室内空气定期消毒; 检验科消毒灭菌监测制度 一、紫外线灯监测 1、日常监测: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使用人签名; 2、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 二、消毒剂监测消毒剂生物监测每季度一次; 检验科紫外线灯使用管理制度 1、室内空气消毒:要求每立方米不少于,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检验科规定1小时,灯管距离地面小于2米; 2、物体表面消毒:灯管距离物体表面不得超过1米,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直接照射,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 3、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灯管表面清洁,一般

消毒技术规范

1.1 引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本规范含总则、消毒检验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四个部分。 1.2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经营、使用和检验消毒产品的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传染病疫源地和其他一切需要消毒的场所。 1.3术语 1.3.1 消毒disinfection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2 灭菌sterilization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1.3.3 化学指示物chemical indicator 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某一杀菌因子的敏感性,使其发生颜色或形态改变,以指示杀菌因子的强度(或浓度)和/或作用时间是否符合消毒或灭菌处理要求的制品。 1.3.4 生物指示物biological indicator 将适当载体染以一定量的特定微生物,用于指示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品。 1.3.5 消毒剂disinfectant 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1.3.6 灭菌剂sterilant 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1.3.7 高效消毒剂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 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致病性芽孢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制剂。 1.3.8 中效消毒剂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 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1.3.9 低效消毒剂low-efficacy disinfectant 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1.3.10 有效氯available chlorine 有效氯是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非指消毒剂所含氯量),其含量用mg/L或%浓度表示。(有效碘及有效溴的定义和表示法与有效氯对应)。 1.3.11 中和剂neutralizer 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用以消除试验微生物与消毒剂的混悬液中和微生物表面上残留的消毒剂,使其失去对微生物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试剂。 1.3.12 中和产物product of neutralization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