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见课件:勃列日涅夫简介

①赫鲁晓夫下台后,对权力的分配有争议,所以让暂时让勃列日涅夫担任第一书记。

结果一当就是18年,一直到1982年死。

②苏争霸中,美守苏攻就是这一时期

③阿富汗和中国靠近,中国觉得受到威胁,美国认为受到威胁,所以他们都支持阿富汗内部的反苏势力,把最先进的武器都给他们用。1.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的改革

其改革吸取了赫鲁晓夫的教训,但是产生了更为严重的问题。eg.“新经济体制”:很显然,如果真有一个“新经济体制”代替斯大林模式,那就好了。

But ps.他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尤其是重工业上,我们知道,斯大林模式本身就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轻重比例失调,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轻工业落后,而他照样把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Ask.这样会导致什么后果?

=>重工业畸形发展,但是此时发展重工业有一个好处,军事工业强,然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所以这一时期美苏争霸中,美守苏攻,赫鲁晓夫时期,苏联GDP相当于美国的40%,而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GDP相当于美国的70%,差别没那么大,所以能够和美国相匹敌,同为超级大国,所以其改革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没有改变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改革……超级大国(见课件)

到了后期,其年龄也大了,缺乏进取心,一味维稳,一稳定就出了问题,停滞不前,却导致改革停滞、下降,特别是老人政治非常严重,到他死后的几年,苏联最高领导人,政治局常委委员,平均年龄超过80岁,整个国家都是这些70、80岁的老人在管,整个国家就出现很严重的问题,到1982年,已经陷入了很严重的困境。啊!而我们知道,八十年代的美国,谁当上总统了?=>里根,里根当上总统之后,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方式,而苏联出现严重问题,所以美攻苏守。

因此在他执政的18年,工业还是取得一定发展的,尤其是重工业,甚至还建立了一支能够威胁美国的远洋海军,他的战略核潜艇能够在海底下潜伏很多年不出来,所以当时有一种传闻,不知是不是真的?说是在美苏争霸中,两个国家都不敢首先发动核战争,原因在于你第一波的核武器即使把他整个国家给摧毁了,只要在海底下还有一艘核潜艇,就能够进行核报复,把另一个国家也给毁了。苏联如此,美亦如此。所以那个战略核潜艇有点像潜伏在海底的航母一样,规模相当大的,凡是带“战略”二字的都是巨型的武器,所以其当时的实力是超强的,但是就是政治上出了许多问题。而且我们知道,1982年他逝世之后,又上任了两任领导人,年龄都很大,他上任时就待在医院出不来了,然后还不让他们接任,到1985年换文担任最高领导人。Ps.在勃列日涅夫政治时期,中苏关系如何?

=>更加恶化

在赫鲁晓夫统治时期,中苏是在打口水仗,在报纸上不断吵架,但是

两个国家之间还没有军事的对抗。一般这样说,在赫鲁晓夫统治时期,是中苏两党矛盾了,两国的关系还不算太恶化;可能在我们两国看来,党即国,国即党。但是还是有些不同的。赫鲁晓夫统治时期,党关系恶化,但是两国之间还未动刀动枪的,所以駡赫鲁晓夫显得有点过了,直到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时,他们开会时,我们派了一个最高规格的代表团到苏联访问,就是希望苏联的领导人变了,改善两国的关系,但是他说他的外交政策和赫鲁晓夫没区别,这样我们想改善关系的希望就完了,而且随着他军事实力的增强,开始在中苏边境上屯兵百万威胁中国,是有可能进攻中国,中苏边境、外蒙古,我们知道蒙古到北京很近,1949年我们将首都定在北京,有一个原因是中苏、中蒙关系好,后方稳定、安全,但是到中苏恶化,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屯兵百万,威胁中国的时候,一下子我们的首都变得一点都不安全了

所以勃列日涅夫时期是中苏关系最恶化的时期,而且后来苏联解体和勃列日涅夫也有关系,苏联那种特权思想非常严重,我们知道,苏联农业、轻工业落后,能购买到的商品必需品非常少,大概和我们中国一样,排队排好长时间,可能还买不到。

但是领导干部买什有什么,而且很便宜,而且还规定你达到什么级别,可以到特权商店里买任何东西,公开的特权思想,公开的腐败。所以我们想一想,我们要吃没吃,要喝没喝,啥都买不到,你们领导干部随时买特权商品,什么都买得到,结果会如何?引发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强烈不满和仇视,所以后来苏联解体后,听说没有任何人怀念

苏联,包括苏联共产党都不怀念苏联,所以可以说后来的苏联解体和勃列日涅夫有很大关系的

我们一般把错误都归结为戈尔巴乔夫,这是不对的。

见课件:七十年代初勃涅日列夫的改革(time、cause、影响)

改革为什么失败?

=>(2)年龄大了确实有问题

Ask.为什么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都拖不垮美国?

=>苏联的一些技术,和发明创造,只用来生产最先进的武器,但是美国在生产先进武器的同时还转化为生产力来生产先进的机器、设备来赚钱。所以美国的那种制度有其优点,军备竞赛可能会拖垮你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拖不垮资本主义国家,所以美国一直想引导中国搞军备竞赛,但是我们就是不上当,不过我们最近亮相的先进武器似乎有点多,实际上不能和美国搞军备竞赛,苏联就是搞军备竞赛拖垮了,它的先进的武器,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种制度是有缺陷的,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都能转化为生产力来发展经济,美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苏联缺乏,所以军备竞赛苏联吃了亏。而且进攻阿富汗好像十年,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美国打越南,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拖的要死,后来美国从越南撤军了,但是苏联没有接受教训,苏联又入侵阿富汗的结果,他又背着沉重的包袱,好像一直到89年才撤军。后来戈尔巴乔夫掌权后,苏联出现很大的问题了,他的对手是美国,他想和中国改善关系。我们就提了三个原则,你从阿富汗撤走,从外蒙古撤军,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你做三件事解决了,我就

和你改善关系,戈尔巴乔夫说前面两件事没问题,但是我管不了越南啊!中国说你管得了,没有你的支持,越南一天都打不了,苏联说我们想办法吧!对越南施加压力,三件事解决了,我们才和它关系正常化。

勃列日涅夫勋章列表

勃列日涅夫勋章列表 来自苏联的: 4 枚苏联英雄金星奖章(18.12.1966, 18.12.1976, 19.12.1978, 18.12.1981) 1枚苏联社会Z義劳动英雄“镰刀斧头”奖章(17.06.1961) 8 枚列宁勋章 1枚胜利勋章(20.02.1978, 21.09.1989被褫夺) 2枚十月革M勋章 2枚红旗勋章 1枚二级波格丹·赫梅尔尼茨基勋章 1枚一级伟大卫国战争勋章 1枚红星勋章J]ZVy64WU 带苏联金质国徽图案的荣誉武器-军刀一把(18.12.1976) 1枚战功奖章

1枚保卫敖德萨奖章 1枚高加索保卫战奖章 1枚JF华沙奖章 1枚攻克维也纳奖章 1枚1941-1945伟大卫国战争崇尚劳动光荣奖章 1枚1941-1945伟大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 1枚南方黑色冶金企业恢复生产奖章 1枚开荒奖章 1枚纪念列宁格勒建城250周年奖章 1枚纪念基辅建城1500周年奖章 1枚纪念苏军建军40周年奖章 1枚纪念苏军建军50周年奖章 1枚纪念苏军建军60周年奖章 1枚纪念1941-1945伟大卫国战争胜利20周年奖章 1枚纪念1941-1945伟大卫国战争胜利30周年奖章 1枚列宁诞辰100周年崇尚劳动光荣奖章 来自阿根廷: 1枚一级五月革M勋章(1974) 来自阿富汗: 1枚自由太阳勋章(1981) 来自保加利亚: 3枚保加利亚英雄金星奖章(1973, 1976, 1981) 3 枚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勋章(1973, 1976, 1981) 1枚纪念保加利亚从奥斯曼帝国JF100周年奖章(1978) 1枚纪念保加利亚社会Z義共和国成立30周年奖章(1974) 1枚纪念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诞辰90周年奖章(1974) 1枚纪念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诞辰100周年奖章(1982) 来自匈牙利: 2枚匈牙利国旗勋章(1976, 1981) 来自越南: 1枚越南劳动英雄金质奖章(1982) 1枚一级胡志明勋章(1982) 1枚金星奖章(1980) 来自几内亚: 1枚独立勋章(1961) 来自民Z德国: 3枚民Z德国英雄金星奖章(1976, 1979, 1981)

又一地方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来了!人员这样安置

又一地方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来了!人员这样安置(附详细方 案) 又一地方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来了! 6月1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召开省直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实施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的决策部署,动员省直各部门党委(党组)和有关单位,确保省直事业单位改革任务全面落实、按时完成。6月1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召开省直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实施动员大会现场。 会议印发了《省直公益性事业单位优化整合方案》和《省直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组建企业集团方案》。 文件中有许多热点值得关注—— 文件中关于跨部门整合组建省委、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部分尤为引人关注。 其中,包括组建新的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为省委直属事业单位,规格正厅级。 整合辽宁报业传媒集团等17家单位,组建辽宁报刊传媒集团,为省委直属事业单位,规格正厅级,实行企业化管理。整合辽宁广播电视台等7家单位,组建辽宁广播电视集团,为省委直属事业单位,规格正厅级,实行企业化管理。......方案提出,组建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农林科学院、信息中

心、检验监测认证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方案提出,保留辽宁社会科学院、省委党史研究室。 方案中,关于整合保留辽宁省政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部份共39个单位。 其中,保留的是辽宁省公证处、省疾控中心、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3家单位,另外的36家为新组建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此份方案中明确了改革时间表:2018年6月10日前,各部门和各筹备组制定组建实施方案,报辽宁省委深化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7月底前,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机关向社会公示新组建事业单位名单,事业单位按照新赋予的职能开展工作。省直659家事业单位整合为65家 6月11日,辽宁省编制办副主任陈相元介绍,辽宁省直机构公益性659家事业单位,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原则,将相关单位职能相近的该合并合并,整合为65家大型事业单位。 目前,辽宁有事业单位35000余家、事业编制超过110万名。其中,省直公益性事业单位有990家,去掉医疗、高校、地税系统,为659家。长期以来,这些事业单位存在着小、散、弱的特点,特别是随着改革不断深化,政事职责不清,管理体制不顺,生机活力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辽宁体制机制不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名存实亡,有的规模过小,有的重复设置,有的人浮于事,有的与民争利,

勃列日涅夫外交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对外政策 1964年10月中央全会后,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的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期:60年代末是苏联继续推行赫鲁晓夫制定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及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政策的时期,也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准备阶段;整个70年代是苏联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并大肆对外扩张的时期,也就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实施阶段;80年代,苏联战略收缩时期。 一、“和平共处”总路线的维持和“缓和”政策的推行 勃列日涅夫在其执政初期,其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对外政策,而是继续维持了赫鲁晓夫制定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力图与西方缓和紧张局势和改善关系,尤其的与美国的关系,并争取解决欧洲边界、东西德国、柏林等多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从根本上消除苏联所受的西部威胁。于是勃列日涅夫上台不久,便宣布他将继续执行二十大、二十二大制定的对外政策,并认为“和平共处”这一路线“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苏联GCD和苏联政F对内对外政策的唯一的、不可动摇的路线”。 勃列日涅夫继续推行“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原因主要是:第一,当时的苏联经济与西方的差距不小,希望通过与西方的合作,大规模的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改造苏联经济,缩小与西方的经济差距。第二,古巴导弹危机不仅仅是证明了赫鲁晓夫“火箭战略”的非现实性,还说明了这时美苏之间军事力量的差距,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对“火箭战略”的修改和前军事战略的实施都需要一个平静的国际环境,避免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生冲突。 美国同样也不希望与苏联搞出什么问题来,毕竟苏美双方在核武方面的“恐

怖平衡”,足以让任何头脑正常的人做出一个正常的决定。此时的美国本就有些自顾不暇,60年代中期之后的越南战争已让美国深陷而不能自拔,巨额的战争费用,经济危机的一再出现,美元危机频频发生,都使得美国同样希望与苏联改善一下关系,以减轻自身的压力,在欧洲与苏联百万大军对峙可不是好玩的。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东西方关系开始出现一定改善。例如:苏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签订;苏联同西方的贸易额上升到等等。但在美国日益加强对越战争的时候,苏联也于1965年开始加强了对越南的支持和援助,而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苏美关系的改善;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事件更是让苏联上外交陷入困境。 1969年,勃列日涅夫为了摆脱“布拉格之春”事件给苏联外交带来的困境,初步提出了关于“欧洲缓和”的设想和主张。到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召开时,勃列日涅夫正式提出了6点“和平纲领”,并宣布要“把缓和摆在巩固和加强苏联‘和平共处’外交的首位”。 在“缓和”政策正式确立之后,苏联利用当时美国深陷越战泥淖、国内“新孤立Z義”思潮兴起及西方发生经济危机等一系列有利于苏联机会,大搞“缓和”外交,不但顺利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欧洲边界问题和柏林问题,还成功组织召开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形成的“赫尔辛基精神”更是勃列日涅夫“缓和”外交取得的巅峰之作。 “缓和”政策实施的原因有:第一,苏联经济通过60年代的高速增长之后,由于粗放式的经济的影响,在70年代开始减速,苏联领导层认识到“效益和质量”重要性,希望改善同西方的关系,达到引进西方技术与资金的目的。第二,苏联在东欧的权利并不被西方国家所承认,而东欧问题一日不解决,苏联西方的威胁就一日不会消失,而通过“缓和”的外交政策达成法律上的欧洲战后现状不

2016年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年底前完成,公车改革时间表

2016年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年底前完成,公车改革时间表 导语:各地公车改革方案陆续出台,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吧!如下是智坤教育网小编整理的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年底前完成,公车改革时间表,欢迎阅读,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如有变动,以官网为准。公车改革方案:2016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年底前完成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日前印发《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按照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总要求,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创新公务交通保障机制,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公务活动出行实行社会化,采取报销公务交通费用、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或其他符合规定的社会化方式保障公务出行,从严配备定向化保障的公务用车,实现中央事业单位公务交通保障高效、费用节约、成本下降和管理规范。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机关本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2016年上半年完成;各部门所属在京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2016年底前完成;京外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按属地化原则,与地方同步完成。《意见》全文如下: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

〔2014〕40号)有关要求,现就推进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 度改革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厉行节约反对 浪费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对规范中央事业单位职务待遇、节约成本、提高效能、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地方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具有先行示范作用。事业单位行业类别众多,单位类型复杂,经费来源多样,人员身份不一,车辆规模庞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工资制度改革也尚在推进中,必须充分认识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复杂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确保改革工作有序推进。二、改革范围、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改革范围单位范围为党中央、国务院直属非参照公 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以下简称各部门)所属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各级各类事业 单位;人员范围为所有原符合公务用车配备条件的岗位和人员,目前按照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保障公务出行的岗位和人员原则上维持现有方式。其中,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央事业单位、中央企业所属事业单位可按照本意见要求实施改革,也可参照中央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关规定实施改革。(二)工作目标按照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总要求,坚

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改革 完善 经济发展的停滞时期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下台时,苏联社会经济处于混乱状态,因此,列日涅夫一上台, 不得不对其前任的一些重要政策进行调整与修改。 经过一番政策调整后,1965年召开的苏共中央九月全会通过决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革经济体制的文件,决定在苏联推行新经济体制。实行这一体制的三项原则是: (1)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利于提高企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是管理经济由行政方法与经济方法相结合,逐步以经济方法为主,加强经济杠杆的作用; (3)是贯彻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利益结合的原则

但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保守、僵化与停止改革趋势日益明显,后来实际上取消了改革。 其一:1967年11月,勃列日涅夫第一次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所谓发达社会主义,其基本含义为:一是苏联已是一种新的社会,即社会主义到了成熟的阶段;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改造处于即将完成的阶段;三是已具备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

?其次:改革一开始就是强调在不影响集中统一计划原则下进行的 ?从苏联最高领导层来说,害怕进行根本性改革,害怕失去对全国经济、财政大权的控制 ?个人集权加强,独断专行现象严重 勃氏成为苏共第一书记后,继承并发展了斯大林开创的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这“三制”,对内压制,对外扩张。他上台后曾自我得意地对身边人说过:“我就是沙皇”。

特点: ?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尤其是与军事相关的重工部门 工业方面的改革: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实行工业品批发价格改革,发挥银行信贷作用)

事业单位改革:这些单位将转为企业,时间表已明确!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讨论,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的焦点。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距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所制定的总体目标的时间点2020年越来越近。当然,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人员,在改革后的去向也各不相同。 那么,关系到3000万在职职工事业单位究竟是如何分类的?去向如何? 目前事业单位分三类: 一类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二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是从事公益服务的。 改革后人员去向

1.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参公事业单位)人员 未来或转为公务员或安置到其他事业单位。 这个去向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1)对于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果调整为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其人员可转为公务员,但编制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 2)对于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果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后,任务不足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其人员也随之分流。 这类事业单位职能任务: 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海事和航运管理(港口管理),公路行政管理,道路运输管理,动物卫生监督,移民管理,文物管理。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人员 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2020年前将全部转企改制。转制单位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 在职职工也会转为签订劳动合同,而不再是原有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 这类事业单位主要有:

工程建设、维修、养护,工程勘察设计,市政公用经营与作业,经营性水利工程管理,农场、园艺场、养殖场、苗圃和经营性林场等农业养殖(种植)机构,技术开发类科研,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商业性地质勘查,招投标代理,一般性评审认证,咨询服务,评估鉴定,面向社会的培训机构,宾馆,招待所,经营性康复疗养,房屋修缮,物业、车辆服务,部门文印机构,投融资,担保,粮食收储,物资、图书、仪器设备供应,非时政类报刊,一般文艺院团,影剧院,影视音像制作销售,演出中介,新闻媒体的印刷广告发行传输等经营部分,电影制片厂及其他各类公司(厂)等。 3.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人员 公益类事业单位是大头,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这类事业单位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区分情况、精准施策。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和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差异较大,基本功能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运行机制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改革重点也不同,需要区分情况实施不同的改革举措。 1)公益一类 公益一类包括: ①教育类: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公益性宣教机构(党员电化教育、讲师团等),考试机构等。 ②科研类:基础研究或社会公益性科研等。

勃列日涅夫介绍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是苏联第四代领导人。从1964年10月起到1982年11月去世为止,共执掌这个世界第二强国的最高领导权达十八年,在苏联六十九年历史中,执政时间仅次于斯大林。勃列日涅夫毕业于乌克兰的第涅伯彼得罗夫斯克矿业冶金学院,从事党的工作;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勃列日涅夫以中校军衔参加红军,1942年任第18集团军政治部主任;战争结束时任乌克兰第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少将军衔。确切地说,勃列日涅夫并未真正上过前线,只是在后方隐蔽所里鼓舞士气。 1946年8月,勃列日涅夫成为乌克兰部长会议主席,1950年任摩尔达维亚共产党第一书记,深得斯大林赏识。1952年任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1954年任哈萨克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中央第二书记,1955年8月生任第一书记。1956年,勃列日涅夫成为政治局候补委员,1960年5月被任命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64年10月宫廷政变后,接替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谁都没有料到勃列日涅夫会成为今后十八年苏联的最高主宰。上台之初,勃列日涅夫在每次政治局例会上都很少发言,即使发言也只是反复表示对上台“没有思想准备”,或者“请同志们多帮助”。柯西金、波德戈尔内向勃列日涅夫的地位发出挑战。在1964年11月中央全会上,波德戈尔内唱主角,在11月16日发表的新闻公报上,甚至没有提到新任第一书记的名字。 勃列日涅夫能力平庸,政绩平平,个人威望也不够。在其他强势人物如苏斯洛夫、谢列平和柯西金等人的压迫下,苏联实现了苏联历史自列宁之后的上第一次“真正的集体领导”。当然,勃列日涅夫善于与人合作以及缺乏主见的性格特点也促成了“集体领导”的实现。在决策中,如果他的意见与政治局多数人不同,他往往乐于放弃自己的意见;在国防、外交等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上,他一般不直接下指示;在书记处、政治局开会时,勃列日涅夫几乎从不首先发言,如果政治局成员间有分歧,他宁可把问题放一放再研究。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很多提议都被否决,本人也多次受到其他领导成员的批评。勃列日涅夫并不是一个完全没有头脑的人,他正是苏共中央机关权力斗争的积极参与者与胜利者,没有足够的政治智慧,特别是幕后斗争的本领,要实现这种胜利是不可能的。勃列日涅夫性情温和,他在不动声色地清除掉了所有对其权力构成威胁的人之后,不再象斯大林那样从肉体上消灭失败者,也不象赫鲁晓夫那样把他们归于反党集团, 让他们在政治上出丑。他采取了更温和的政策:调任他们担任无关紧要的部长,或者到遥远国家担任大使。无法打发到国外去的,也都让他们以健康原因体面退休。 但是,勃列日涅夫能力也是有限的,他是个典型的行政技术官僚,而不是职业政治家,他既没有鲜明的个性,也始终无法做到象斯大林那样的“个人专断”,甚至无法做到赫鲁晓夫那样的“唯意志论”,尽管他的后期也曾经尝试这么做。勃列日涅夫没有象列宁、斯大林和赫鲁晓夫那样经历革命与内战,他是沿着权力的阶梯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在苏联动辄引来杀身之祸的政治游戏中,这样的官僚只能有一种选择:磨平个性、处事谨慎、见风使舵和不敢冒险。这种角色特点决定了他缺乏政治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缺乏改变现实的勇气与决心,乐于墨守成规。勃列日涅夫虽然取代赫鲁晓夫,但执政初期并未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过大的修改,这不是因为勃列日涅夫赞同赫鲁晓夫,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如何为这个国家制定合适的政策,因此前任的政策成为了他仰仗的东西。不过,勃列日涅夫还是做了些小改动的,在经济的某些领域实行了“柯西金改革”,随着镇压捷克的“布拉格之春”后勃列日涅夫惧怕改革带来的动荡,柯西金改革半

事业单位改革之简述

2011年事业单位改革之评析 一、事业单位改革简述 (一)事业单位的定义 根据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具有具有服务型、公益性、知识密集性的特征。 (二)事业单位改革简述 事业单位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关键要从体制机制入手,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调整和规范政事关系。2011年4月初,中央已经确定了一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共涉及到超过126万个机构,4000余万人。该表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此次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其主要思路是: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二、事业单位改革之意义 (一)改革背景 有统计称,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事业单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事业单位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在管理运行中长期积淀了一些深层次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求不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此外,有的事业单位对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已经严重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个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既形成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结构在改革中很难被打破,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阻力。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改革加以解决。 (二)此次改革的亮点 1、以分类改革为重点 此次改革要求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传统的事业单位体制下,各类事业组织均由政府或政府部门设立,政府机关通过各种权力,运用多种方式直接领导、管理、控制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主要表现在政事职责不分、政事权力不分、政事组织不分、政事管理与运行方式不

从70年代苏联粮食一路减产看勃列日涅夫时期民生问题

从粮食一路减产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民生问题 摘要:上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与苏联可算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时期。 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却是一次又一次的粮食危机。勃列日涅夫领导集团虽做了农业改革,却无济于事。本文着重介绍了苏联70年代粮食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苏修集团又犯了哪些错误,改革为什么会于事无补。 关键词:粮食减产原因经济体制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既关系到广大种粮农民的利益,又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生活供应。可以说,粮食问题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最大的民生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兵团司令员华士飞今天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分组讨论时说。 1繁荣的背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严重粮食危机 在苏联历史上,上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可算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时期。这一时期,苏联政局稳定,在与美国的军事争霸中也不落下风。然而就在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苏联却多次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1]。 1.1 1972年粮食大量减产 1972年,因连续两次受异常气候影响,前苏联农业严重歉收,为了免受冷战对手美国的“要挟”,苏联巧妙地秘密购入了美国近三成的小麦收成,并因此导致世界范围内粮食价格急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期货价格创下了125年新高。在随后的10个月里,大豆价格从每蒲式耳3.31美元急升到每蒲式耳12.90美元。全球粮食价格在1973年大涨了50%。 1.2 1975年又一次大减产 1975年,苏联的粮食产量是近十年来最低的一年,是勃列日涅夫上台十一年来的第七次粮食严重减产,是近二十年来粮食减产幅度最大的一年,也是苏联历史上进口粮食最多的一年。这是勃列日涅夫集团农业政策破产的总暴露。 由于当年粮食减产情况异常严重,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国家计委主席巴伊巴科夫十二月二日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没有象往年那样宣布该年的粮食总产量,而只是说“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指标没有达到计划水平”。为了掩饰农业欠收的严重程度,勃列日涅夫集团安排最高苏维埃联盟院计划预算委员会主席瓦申科在12月2日联盟院会议上作报告时特地把第九个五年计划(1971至1975年)期间“粮食平均总产量”同第八个五年计划(1966至1970年)期间的水平作比较。然而,就是根据瓦申科所透露的这种百分比和过去苏联官方每年所公布的粮食产量来计算,今年苏联的粮食产量最多也只是一亿三千七百万吨。这比去年减少五千八百万吨,即减产百分之三十;比1971到1974这四年的平均产量也减少将近29%;比原计划1975年要达到的指标差37%。从苏联官方过去每年公布的统计材料来看,这是苏修叛徒集团上台二十多年来减产最严重的一年。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篇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粤发[20XX]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以社会功能为依据,突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公益目标明确、布局结构合理、投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的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我市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现有事业单位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将其划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经营类三个类别。公益类事业单位再划分为三个小类别,即公益一类、二类、三类。

1、行政类事业单位: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按规定程序批准设立,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部门自行委托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不作为依据。 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职能归位、调整机构。即对获批准的行政类事业单位予以保留,将其经营服务性职能剥离,并交由其他机构、社会组织;对编制数少于6名的行政类事业单位,将行政职能回归行政部门,机构与相关事业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对申报未获批准单位,则根据其社会功能划定相应的公益类别。 根据省编制部门的审批程序规定,行政类事业单位审批权限上收到省,并由省按程序报中央编办。在分类时,市编制部门将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清理和调整,对拟定为行政类的事业单位要求申报部门和单位列出法律法规授权依据,并依照省的规范格式和要求汇总,按机构编制审批程序报批。改革后,除法律法规授权外,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2、公益类事业单位: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意识形态机构及管理模式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意识形态机构及管理 模式 李全 [内容提要]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对意识形态工作尤为重视,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意识形态机构和人员大量增加。各种不同类型的机构,与赫鲁晓夫时期相比有了一些新的特点,在管理方式上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关键词] 苏联勃列日涅夫意识形态管理模式 [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8)01-0139-05 一、勃列日涅夫时期意识形态机构概述 对勃列日涅夫时期为数众多的意识形态工作机构,可以从“条条”和“块块”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所谓“条条”,就是指从中央到地方苏共党的各级委员会、各级部门。它构成一个金字塔形状,共分四个层面。 最高层是苏共党的中央委员会、苏共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人数不多,但位高权重、责任重大,负责制定大政方针、路线和政策,从宏观上指导意识形态工作。苏共中央总书记虽不是一种机构,但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领导着包括意识形态工作在内的苏联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处于金字塔的最顶端。 中间层面是各共和国、州及边疆区一级的党委会,其主要任务是根据中央的精神,制定实施意见。除此之外,对中央的决策还有一定的建议权。 第三个层面是执行层,就是数量众多的市、区一级的党委会。这个层面的主要任务是将苏共中央及上级(即共和国、州及边疆区)党委的决策具体化。

第四个层面亦即最基础的层面是各种基层党组织,比如学校、各种单位、集体农庄的党组织等。它们通过思想教育工作及各种组织活动落实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和部署。苏联的意识形态工作,从决策到最后执行、从部署到最后操作,就是通过上述四个层面来完成的。 所谓“块块”,指的是各种与意识形态工作紧密相连的具体机构与部门。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官僚机构已非常庞大,虽然都是在做意识形态工作,但各种机构分属于不同的序列,机构的性质也不尽一致,大体上分为苏共中央组成部门、苏联部长会议(即苏联政府)组成部门、苏共科研和教育机构、舆论宣传机构、半官方组织五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为隶属于苏共中央的意识形态机构。在苏共中央组成部门中,与意识形态工作相关的主要有:军事部(与苏联陆海军总政治部合署办公)、国际部、文化部、国际信息部、科学和学校部、宣传鼓动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联络部、对外政治宣传部等,这些机构在苏联的意识形态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各种大政方针都由它们起草、制定。 第二种类型属于苏联部长会议,后来改为隶属苏联政府的意识形态工作部门,主要有苏联文化部、国家新闻保密局、出版委员会、广播电视委员会、电影委员会、宗教事务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等。它们直接领导业务工作,虽然在属性上是政府工作部门,但实际上苏联部长会议对这些机构的管辖权并不大。 第三种类型主要是一些非常重要的研究机构。苏共中央设有四个中央级的科研和教育机构: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苏共中央社会科学研究所、苏共中央高级党校和苏共中央社科院。此外,还有党政领导干部进修学院等等,这些机构承担着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和培训苏共高级干部的重任。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维埃体制改革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维埃体制改 革 蒲国良 [内容提要]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时期定型的苏维埃变异体制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扩大苏维埃的权限,完善苏维埃的内部结构。勃列日涅夫在赫鲁晓夫踏出的道路上又向前走了一段,使苏维埃体制在形式上更加完善和精致了。苏维埃体制比之斯大林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是在旧体制范围内冲撞和迂回,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最核心、最根本的东西——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并没有被触动,苏维埃体制的深层矛盾并没有解决。 [关键词] 苏维埃体制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 [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8)04-0156-07 [作者简介]蒲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社会变革:苏维埃体制改革的背景因素 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苏维埃体制有其自我运行的规则和机制。但任何系统都不是封闭的,它始终处于与周围环境进行不断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反馈的状态。考察苏维埃体制的改进,不能忽略苏联整个政治体制的演化甚至经济体制变迁乃至国际大环境变动的影响。尤其是变形化了的苏维埃体制,其独立性相当微弱,抛开整个党政体制,既难以解释苏维埃体制演进的真实机理,也很难解释苏维埃体制改进的阈限。赫鲁晓夫之后苏维埃体制的变动只是整个社会变革的一部分。苏联社会、政治、经济及党内民主化方面的变革既影响着同时也要求着苏维埃体制的改进,从而构成了苏维埃体制变动的外在环境。

斯大林逝世后,传统超凡魅力型权威已经衰落。赫鲁晓夫以后,苏共在党内民主化方面相对于斯大林时期有了进步,如形式上复活党的代表大会定期召开制度;在各个权力斗争时期实行高层职务分权和一定范围内的集体领导、集体决策制度——尽管是被迫的,而且一直未形成制度,但它毕竟是对个人专断权威的破坏;弱化党内斗争的残酷性等。在苏联,党拥有决定一切的地位,党的民主化既是社会变革的要求,而它的变革同时又会引起和要求社会其他部分尤其是被党工具化了的管理机构与苏维埃体系的变革。就苏维埃体制而言,高层职务分工、集体领导必然会重新提出党与苏维埃的关系问题,要求扩大苏维埃的权限;党内民主的扩大不仅波及到苏维埃,而且也向苏维埃机构提出了民主化的要求。 管理体制与干部体制的改进是与反官僚主义和提高工作效率直接相联系的。斯大林后期,党政机关的官僚化已有相当的发展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赫鲁晓夫等人在管理机构改革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目的在于精简机构,以图收到扼制官僚主义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功效。在改组和裁减管理机构的同时,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开始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其关键是扩大地方权限,消除中央过分集权现象,而其直接结果便是提出了扩大地方苏维埃权限和提高地方苏维埃作用的要求。针对斯大林时期干部制度的弊病并且为了推行自己的政策,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大幅度、频繁更换各级领导干部的措施,并提出要把干部的更新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建立党的领导干部更新制度直接影响到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更新,也直接影响到苏维埃的代表选举制度,导致了代表选举制度的革新。 苏联在斯大林之后开始法制化进程。法制化要求制度化,要求各机构各司其职,不得擅自越权。而各机关的母体便是各级苏维埃,权力运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本身就要求权力机关的威信和规范。法制化要求健全各种法律法规,这也要求有一个拥有相当权威和较高工作效率的立法机关。赫鲁晓夫时期恢复了检察机关

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敲定

髙层已作全国性整体改革部署,包括单位分类改革、社保医保职称等制度改革,涉及4000 多万人 改革的主导理念 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 改革的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改革的主要思路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羊城晚报讯据《瞭望》新闻周刊最新了解到的权威信息,高层已就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了全国性的整体改革部署,改革时间表也已确左。这项涉及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4000万“事业人”的改革,终于正式开闸。 未来5年经历剥离重塑阵痛 来自高层的信息显示,今后5年事业单位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在淸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而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未来5年,将是事业单位改革最为艰苦的攻坚阶段,剥离、重塑的阵痛在所难免,真正的考验到来了。 “甩掉两头、留下中坚” 从中央的新部署看,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是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尤为突出的主导理念。 在国家行政学院宋世明教授看来,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可谓“甩掉两头、留下中间(中坚)”。所谓分类改革,即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领导人的腐败及影响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领导人的腐败及影响 2013年04月17日09:31 来源:红旗文稿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官员中贪污腐败现象严重,腐败案件涉及各个部门,涉案人员包括各级官员与工作人员。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一些西方媒体借此大做文章,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给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消极影响。 一、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官员的腐败乱象 在当今媒体中,能举出很多勃列日涅夫时期腐败案件的名称,有影响的大案如珠宝钻石走私案、黑鱼子酱走私案、乌兹别克黑手党案、驸马案等等,就腐败案件的数量、规模以及社会影响看,在苏联70多年的历史中,勃列日涅夫时期堪称“空前绝后”,尤其是在他执政后期,即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10年左右的时间里。 1. 总书记“带头”腐化堕落。勃列日涅夫本人就是腐化堕落的“带头者”。他对贵重礼品、轿车、猎枪的喜爱在当时就已为很多人所知晓,尤其是他在数百万电视观众面前爱不释手地摆弄他的那枚有名的金刚钻戒的镜头,更把自己的那点爱好毫不遮掩地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同时,他从不忘记满足家人的要求。Г.沙赫纳扎罗夫曾回忆说:“勃列日涅夫本人经不起‘甜蜜生活’

的诱惑,不能自持并深陷其中。他喜欢礼品并找到了不光彩的办法来满足这种欲望:在出访时尽可能送给外国首脑贵重的礼物(当然,费用是公家出),期待着轮到给自己送礼物时对方不小气(这也是公费的,只是‘报’给总书记个人了)。”他还回忆,每一次出访回来,总书记的专机落地时,都会从飞机上卸下装有高档礼品的几十只箱子,装到厢式货车上运回总书记的别墅。 勃列日涅夫不可能不知道,他每次去捷克的卡罗维发利之后,夫人维多利亚·彼德罗夫娜都会收到很多“贡品”,而对珠宝钻石有着病态痴迷的女儿所做的那些冒险勾当,他也不可能不知情。此外,勃列日涅夫弟弟的受贿行为也广为人知。他女儿在回忆中曾写道:“父亲……跟那些来路不明的高加索人、小商贩、在宾馆酒店搭上关系的专业人士来往,他们打着他的旗号购买短缺的‘伏尔加’轿车,建造别墅,还有朋友和老乡也扯进这种地下活动。”勃列日涅夫在对外贸易部担任第一副部长的儿子尤里也有一些腐败传言,人们说他是“一个酒鬼加小偷”。而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更甚,他从一个上尉到内务部第一副部长的升迁,以及贪赃枉法、索贿受贿的种种恶行早已被人们所知。正因此,有人在介绍“总书记本人和他家庭的腐败和贪欲”情况时断定,“总书记自己的家庭也变成了社会的腐败场所”,这个判断并不为过。

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和思路确定

欢迎共阅 了望: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和思路确定 将全面开闸 未来5年,将是事业单位改革最为艰苦的攻坚阶段,剥离、重塑的阵痛在所难免,真正的考验到来了 从党的十四大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算起,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走过了19年历程。其间,相关的人事聘用、机构编制、管理体制、绩效工资、养老保险等改革和试点细水长流般地延宕至今。其间,各种试探、揣测、观望,甚至抱怨的社会心态,不断推高各界对于事业单据酿、准备、治理完善、格局, 位分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 改革任务复杂艰巨 有统计称,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中,教育、卫生和农技服务从业人员三项相加,占总人数的3/4,其中教育系统人员即达到一半左右,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2000年,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原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明确了聘用制度的相关政策规定。此后,全国实行聘用制的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比例从2004年的36%,逐步增加到2009年的80%。2010年,全国已基本建立聘用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二中、四中全会都明确提出,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2009 东、重庆5 2010 “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质性推进,与‘十二五’时期切实解决与百姓利益直接相关的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难题,以及‘民富’战略相吻合、相呼应”,汪玉凯说。 国家行政学院宋世明教授说,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即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织支撑,成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力军,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能。 “甩掉两头、留下中坚” 从中央的新部署看,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是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尤为突出的主导理念。

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勃列日涅夫爱奖章创吉尼斯纪录

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勃列日涅夫爱奖章创吉尼斯纪录 1991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共获得苏联勋章十五枚、奖章十八枚,外国勋章四十二枚、奖章二十九枚。 核心提示:1991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共获得苏联勋章十五枚、奖章十八枚,外国勋章四十二枚、奖章二十九枚。 勃列日涅夫是勋章的爱好者,这是闻名遐迩的,民间流传大量的有关段子,这些段子如果能够记录在史书和传记上,将使文字生动不少。段子是民众编造的,是社会舆论、民情民意的真实反映。 《苏联史》中的五卷出版后,有读者来信说,《勃列日涅夫的十年》第420页有一张题为“勋章的爱好者”的照片是恶搞的照片,一本严肃的史学著作是不应当使用这种照片的。 这张照片是我选的,当时只觉得很符合勃列日涅夫的性格,像一张漫画,就采用了,但没有标明这是经过PS的恶搞作品,这是我的疏忽。 一般说来,史学著作是否可以刊载此类图片或者诸如讽刺画、笑话(我们现在叫“段子”)呢?我觉得是可以的,只要这是反映真实的情况,而不是恶意捏造的子虚乌有的东西。这是社会意识、舆情的一部分。中国的一些史书也常引用一些民谣、儿歌来反映当时的民情和民

意。我们的史学著作如果能够关心此类东西,在著作中适当使用此类材料,将会使我们的史学著作变得生动起来,而不仅仅是板着面孔列举一项项枯燥的史实,当然,在使用时需要交代清楚。 就照片而论,苏联时期伪造、修改涂抹的照片太多了。例如1920年5月5日列宁在斯维尔德洛夫广场对开赴波兰前线的红军战士讲话的照片,本来有托洛茨基和加米涅夫两人在场的,但是到了三十年代,照片中这两人被抹去。三十年代有一张斯大林和被封为“国家安全总委员”的叶若夫一道行走的照片,叶被枪毙后,照片中斯大林旁边的“国家安全总委员”也随之消失。那时还没有PS技术,但修改照片的技术是有的。这种篡改反映的是政治生态,而不是民情民意,但它应当留在史书上,作为篡改历史,或者说,“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动写照。 勃列日涅夫是勋章的爱好者,这是闻名遐迩的,民间流传大量的有关段子,这些段子如果能够记录在史书和传记上,将使文字生动不少。段子是民众编造的,是社会舆论、民情民意的真实反映。现抄录几段与读者共享。 如果鳄鱼吞食了勃列日涅夫,那会怎样? 它要花几个星期的时间来消化那些金属奖章。 听说莫斯科发生了地震,是什么引发的? 勃列日涅夫的上衣掉地下了! 勃列日涅夫要做扩胸手术。 为什么? 因为他的胸部不够挂勋章的了。 1991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共获得苏联勋章十五枚、奖章十八枚,外国勋章四十二枚、奖章二十九枚。 勃列日涅夫接受了又一枚金星奖章后发表讲话: 同志们,传言我接受许多奖章,来者不拒,这不是事实。例如不久前我就拒绝了毛里塔尼亚授予的国家最高奖章——鼻子上的金环!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政治、经济.doc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政治、经济 勃列日涅夫上台伊始,以纠正赫鲁晓夫的政策失误为出发点,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但同时又表示坚持“二十大”的基本政治路线,不改变方向。 政策调整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央集权、克服地方分散主义、稳定干部队伍上。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964年11月,中央全会决定将赫鲁晓夫执政后期一度分成工业和农业两个系统的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组织重新统一起来。 1965年9月,中央全会决定撤销地区国民经济委员会,恢复工业部门的中央管理体制。 1966年3月,苏共“二十三大”决定废除赫鲁晓夫时期实行的干部定期按比例更新制度,同时在修改后的党章中将党中央主席团改名为政治局,设党中央总书记取代原第一书记。 上述措施迎合了大多数党政干部的愿望,也符合当时人心思定的社会情绪,巩固了勃列日涅夫政权的社会政治基础。然而,这些措施的政策取向却是朝着回归“斯大林模式”的路标运动的。 作为政策调整的另一个重点是解决农业危机,改善农业状况。在这方面,首先是纠正赫鲁晓夫的“浮夸风”和瞎指挥所造成的政策偏差,1965年3月中央全会对农业问题作了一系列新的决定,其中,主要措施有: 修改农产品采购制度,固定收购计划(收购指标一定5年不变),奖励超计划交售(超计划部分加价50%)。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业投资。根据这个方针,国家每年把100多亿卢布用于支持农产品价格,使农产品价格指数在1964~1977年间提高了62%,1965~1982年的农业投资总额达4 708亿卢布,比1950~1963年增长7.39倍。 放宽对个人副业的限制,修改集体农庄报酬制度。1965年5月颁布《集体农庄市场新标准条例》,允许个人按市场价格出售农副产品。为了满足农民对现金的需求,从1966年起对集体农庄庄员实行有保证的劳动报酬制度,即按国营农场相应的工资标准按月向庄员支付货币报酬,年终根据实际收入进行结算。 上述措施调动和稳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推进了一步,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使苏联的农业状况有了好转。产量和产值逐年增长,劳动生产率也有所提高。 勃列日涅夫政权在调整政策、稳定形势的同时,还曾延续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已经展开的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扩大企业自主权问题的讨论,在收回地方权力、复归中央部门管理体系后,对部分企业实行“扩权”试点,这一由当时的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主持的管理体制改革被称作“新经济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