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体的生物学功能

高中生物学知识体系中涉及到多种生命活动的载体。载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多种重要生物学功能。

1 输送电荷的载体——神经纤维

神经元受到一定的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能将兴奋传导下去。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

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就产生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但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这样,在细胞膜外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就形成了电位差,因此,便发生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发生了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该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电流回路。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兴奋的部位又不断地依次恢复原先的电位。

2 输送离子的载体——光合电子传递链

2.1 细胞色素b6f复合体上的电子传递

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可以看作是氧化还原酶类,它催化PQH2的氧化和PC的还原,即将电子从PQH2传递到PC。值得注意的是,1分子质醌传递2分子电子和2分

子质子,而PC只传递电子并不传递质子,因此,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在PQH2向PC传递电子的过程中,一部分自由能被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转变为质子的驱动力,把质子从基质中跨膜转移到类囊体腔中,形成跨膜的质子梯度。目前,用Q循环

模型来解释在细胞色素b6f复合体上的传递和跨膜运转质子的过程。Q循环模型认为,在细胞色素b6f复合体上发生的第一次氧化过程是:1个PQH2复合体在囊腔

侧被氧化,2个电子分别传递给FeSR蛋白和Cyt b,其中经FeSR的电子传递给复

合体中的Cyt f,然后交给PC,进而还原PSⅠ的P700;另1个电子经复合体的Cyt

b还原1分子PQ为半醌。在PQH2失去2个电子的同时,将2个质子释放到类囊体腔中。第二次氧化过程是:第二个PQH2被氧化,其中1个电子经FeSR传递到

P700,另一个电子经Cytb将质醌的半醌还原为PQH2,同时从基质中获取质子,

转移到类囊体腔中。这就是一个Q循环,其总的效果是:氧化1分子PQH2,为PQ传递了2个电子,经PC到光系统Ⅰ的反应中心P700,同时跨膜运转了4个质子进入类囊体腔中,形成了跨膜的质子电化学势梯度。

2.2 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体

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体是指细胞色素体系,它只传递电子。细胞色素是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或辅酶的结合蛋白质,根据吸收光谱的不同分为a、b和c三类,每一类

又再分为若干种。细胞色素传递电子的机理,主要是通过铁卟啉辅基中的铁离子完成的。Fe3+在接受电子时还原为Fe2+,Fe2+传出电子时又氧化为Fe3+。呼吸链

各电子载体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而且电子只能从底物传递到氧分子。这是因为,

各个酶系统具有严格的专一性;各电子载体的氧化还原电位不同,电子总是从低电位向高电位传递。底物脱氢反应时电位最低,它失去电子的倾向性最大,顺次下来分子氧电位最高,所以底物电子总是流向氧分子。

3 输送原子的载体——还原型NADH和NADPH

还原型NADH是一种辅酶,由3种蛋白质复合体组成,每种复合体中又有一种以上的电子传递体。还原型NADH中的氢离子和电子被电子传递体所接受。电子传递体将电子一步步地传递到末端。高能电子经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体时,能量在逐渐减少。这些减少的能量被用于合成ATP。每分子的NADH经过电子传递链后,可形成2~3个ATP。因此,还原型NADH就成了运输[H]的载体。而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类囊体利用光能将水氧化产生氧气,同时产生ATP和NADPH。这里的NADPH和NADH属于同一类辅酶,都是氢的载体,也起到运输氢的作用。

4 输送分子的载体

4.1 输送DNA的载体

4.1.1 输送DNA的主要载体——染色体

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的研究,人们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的作用。染色体之所以在遗传上起作用,是因为染色体的化学组成主要是DNA和蛋白质,其中DNA的含量稳定,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于细胞中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性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通过减数分裂,进入到两个配子中。这样DNA分子也被输送到配子中,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4.1.2 输送DNA的次要载体——线粒体和叶绿体

细胞中的DNA除了大部分存在于染色体上外,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上尚含有一定量的DNA。但由于DNA的含量很少,因此,将线粒体和叶绿体这样的细胞器称作DNA的次要载体。通过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将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这种遗传方式叫做细胞质遗传。事实上,生物性状的遗传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4.2 输送遗传密码的载体——mRNA

DNA分子中的基因上含有遗传信息,当DNA分子通过转译形成mRNA时,遗传信息就转化成为遗传密码了。mRNA分子上存在许多遗传密码。组成遗传密码的基本单位是密码子,它是由3个相邻且特定的碱基组成。mRNA形成后,从核孔处出来,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结合起来,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tRNA的反密码子进行识别,然后将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搁放在核糖体上,以便进行多肽链的组装。由此看来,mRNA是遗传密码的载体,是传递遗传信息的使者。

4.3 输送氨基酸的载体——tRNA

tRNA也称转运RNA,早些时候也称可溶性RNA或sRNA。一个tRNA分子携带一

个特定的氨基酸,与该氨基酸形成共价键,将它运送到核糖体上,在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tRNA就能按照mRNA上的密码子,将各种氨基酸排列起来。tRNA

是短链分子,只有73~90个核苷酸的长度,沉降系数为4S,在大肠杆菌中约构

成总RNA的17%~18%。tRNA除了含四种普通碱基外,还含有相当数量的稀有

碱基。这些碱基显然不是从DNA的模板上直接转录而来。研究结果表明,tRNA

从DNA转录时,先形成tRNA的前体。前体的分子数长,在分子的一端或两端以

及分子内部,都存在着额外的核苷酸。经过核糖核酸酶的作用,将多余的核苷酸切除后,才能成为tRNA的骨架分子。然后再经特定酶的作用,把某些碱基替换为稀

有碱基,最后产生成熟的tRNA。通过上述,可以将tRNA的功能归纳为两点:①

通过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识别;② 携带特定的氨基酸。因此,tRNA

又是运输氨基酸的载体。

4.4 输送目的基因的载体——细菌质粒

目的基因是基因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其含义是改良生物的外源基因。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中通过人工化学合成的情况很少,大多数是通过预先构建的基因文库中“钓取”的。的基因文库是将连接在载体上的各种基因导入细菌,再经过无性繁殖得到

的重组DNA群体。目的基因获取后,需要一种载体将其运送到受体细胞,目前应

用较广的载体是细菌质粒。质粒的基本特性是:① 可以复制。质粒之所以能够作

为理想的载体,是因为它能够自由地进出细菌细胞。当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将其切开,再连接上一段外来的DNA片段后,它依然能自我复制。② 拷贝数。质粒拷贝数分为严谨型和松弛型。严谨型的质粒每个细胞中的拷贝数有限,大致上有数个;

而松弛型质粒拷贝数多,可达几百个。③ 不相容性。两个质粒在同一宿主中不能

共存的现象称为质粒的不相容性,它是指在第二个质粒导入后,在不涉及DNA限

制系统时出现的现象,不相容质粒一般都利用同一复制系统,从而导致不能共存于同一宿主。除了质粒外,也有研究者在尝试用线粒体和叶绿体等承当运载体。

4.5 输送化学递质的载体——突触小泡

神经元轴突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个小枝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这就是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从而构成突触。电镜下的一个典型突触的结构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在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小泡内含有化学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化学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突触小泡是承载和传递化学递质的载体,在神经元之间的神经传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6 输送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的载体——捕食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是顺着食物链(网)被传递的,食物链是生物的营养信息系统。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过营养信息关系连成一个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整体。食物链中的各级生物要求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生态金字塔规律。根据生态金字塔规律,养活一只食草动物,需要几倍数量的植物,养活一只肉食动物,需要几倍数

量的食草动物,前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反映出后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各营养级的生物之所以会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主要来自有机物的供给,而有机物的供给则来自捕食食物链。

5 输送能量的载体

5.1 ATP是输送能量的直接载体

从微观上看,ATP是输送能量的直接载体。ATP的产生首先来自光合磷酸化,是指在光合作用中通过电子传递链而导致的ATP的合成。形成的ATP在碳反应中用于有机物的合成。另外一种ATP的形成方式是发生在线粒体上。在线粒体中,电子经过电子传递链传递到氧,伴随自由能的释放,并用于ADP的磷酸化而生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所产生的ATP的数量与电子传递所经过的电子载体有关。氧化磷酸化合成的ATP,可用于细胞内的需能反应。由于ATP水解时产生的能量直接用于细胞内的生物化学反应,因此,ATP是供能的直接载体。

5.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自身能量流动的载体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之名词解释答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L型细菌:亦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是由于细菌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的破坏或合成被抑制所致。此种细菌在普通环境下会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 2、中介体:为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结构,多见与革蓝染色阳性菌。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又称为“拟线粒体”。 3、质粒: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它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4、芽胞:是细菌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脱水形成的一个空泡,具有多层致密的结构,抵抗力特别强。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5、热原质:又称为致热原,将它注入动物或人的机体可引起发热,它的成分是革蓝染色阴性菌的LPS。热原质耐热,但不易挥发,可用蒸馏的方法祛除。 6、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溶原性转换:细菌从温和噬菌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8、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9、正常菌群:指定居于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微生物群,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 10、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11、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如疫苗、类毒素等),使机体免疫系统因受抗原刺激而产生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12、SPA:存在于9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IgG分子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SPA的这一特点可增强葡萄球菌的抗吞噬能力。

载体的名词解释生物学

载体的名词解释生物学 生物学中,载体(Vector)是指用来传递、繁殖和表达外源DNA(或RNA) 分子的工具。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领域,载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探讨载体在生物学中的定义、种类、应用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载体的定义 载体是指一种生物分子,能够携带外源DNA或RNA分子。它为这些分子提供一个合适数量及合适的环境,使其稳定存在,并能进行复制、传递和表达。载体可以是DNA、RNA或蛋白质,也可以是一个细胞、病毒、质粒等。 二、载体的种类 1. DNA载体 DNA载体是最常见且最重要的载体类别之一。其中,质粒是最常用的DNA载体。质粒是一种环状DNA分子,能够自主复制并存在于细胞质中。质粒可以在接 受外源DNA后进行基因复制,从而将外源DNA稳定的传递给目标细胞。此外, 噬菌体也是常见的DNA载体,它是一种病毒,能够感染细菌,并在细菌内复制自身。 2. RNA载体 RNA载体主要指RNA病毒,它是一种只能通过RNA复制和传递基因的病毒。RNA载体包括正义病毒和反义病毒。正义病毒将其RNA转录成DNA并插入宿主 细胞染色体中,从而实现基因传递。反义病毒则利用RNA复制酶来生成更多的RNA病毒。 三、载体的应用 1. 外源基因表达

载体在基因工程中广泛应用于外源基因表达。研究人员可以将感兴趣的基因插入载体中,然后将其导入目标细胞。通过选择适当的载体和表达元件,外源基因可以被成功地表达出来。这对于探究基因功能、生物制剂的生产以及疾病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基因治疗 载体在基因治疗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基因治疗是一种利用外源基因修复或替代患者体内缺乏或异常基因的方法。通过将修复好的基因插入载体中,并将其导入患者体内,可以实现基因的传递和修复,从而治疗患者的遗传性疾病。 3. 基因传递 载体还可以用于基因传递研究。通过将感兴趣的基因插入载体中,研究人员可以将其引入目标细胞,并观察和研究基因的功能和表达。这对于揭示基因功能及相关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四、载体研究的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载体的研究也取得了飞速发展。目前,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开发更高效、更安全的载体系统,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新型载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逆转录病毒载体(Retroviral vector)能够稳定地将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实现长期的基因表达。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得基因的扩增和编辑变得更加迅速和准确。 此外,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载体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例如,CRISPR-Cas9系统利用RNA指导酶(RNA-guided endonuclease)实现对基因组的精确编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基因组编辑时代。 总结:

细胞生物学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内膜系统 概念 细胞的内膜系统指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相互关联,由膜包被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 功能 扩大膜的总面积,为酶提供附着的支架,如脂肪代谢、氧化磷酸化相关的酶都结合在线粒体内膜上;将细胞内部区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保证各种生化反应所需的独特的环境。 内质网 结构形态特征以及分类 内质网是发现比较早的一种细胞器,是真核细胞中最普遍、最多变、适应性最强的细胞器。内质网即是现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动质,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当中。 在透射电镜下,内质网常呈平行的双层膜状,两层膜之间的宽距不等。在三维立体结构上,内质网系由膜形成一些形状大小不同的小管、小囊或潴泡构成的一个连续的网状膜系统其内腔室相同的。潴泡是一些大而扁平的片状结构,为内质网的独有特征。总得来说,内质网是由单层单位膜围城的封闭的网状管道系统。 膜向腔的一面称为腔面,向胞质的一面称为胞质面或原生质面。根据其胞质面是否有核糖体,由将内质网分为糙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 糙面内质网多呈扁囊状,排列较为整齐,因其膜表面附有大量的核糖体而命名,主要合成分泌性的蛋白质和多种膜蛋白,糙面内质网多分布于分泌蛋白质旺盛的细胞,未分化的细胞和肿瘤细胞中所见较少 光面内质网常为分支管状,形成较为复杂的立体结构,其是合成脂质的重要场所,分布于脂类合成旺盛的场所。 糙面内质网的主要功能 1.蛋白质合成 糙面内质网是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场所,分泌蛋白、膜蛋白、内膜系统中的可溶性蛋白,如高尔基体、溶酶体和植物液泡等细胞器中的可溶性蛋白均是在糙面内质网上形成的。 然而所有的蛋白质的合成均是在细胞质溶质中的游离核糖体上起始地,有些蛋白质处于刚合成不久的阶段,需要转移到内质网膜上,继续使肽链延伸并完成蛋白值的合成。 附着在糙面内质网胞质面的核糖所合成的多肽链具有信号序列,且在内质网膜上还含有核糖体亲核蛋白和信号识别颗粒的受体,因此在信号识别颗粒的作用下,使多肽链可被转移到糙面内质网上进行合成。 合成的多肽链可穿过内质网膜进入内质网腔,穿膜时多肽链呈非折叠状态。一种细胞质蛋白HSP可能参与了去折叠的过程。 内质网腔中的可溶性驻留蛋白的C末端存在一个“赖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的个序列,简称KDEL序列,此序列式内质网腔驻留蛋白与溶酶体蛋白和分泌蛋白分离的分拣信号。如果向分泌蛋白肽链添加该序列,则会组织形成分泌蛋白。反之,如果将内质网驻留蛋白肽链的KDEL序列切除,则驻留蛋白则会变为分泌蛋白。反之,如果将内质网驻留蛋白肽链的KDEL序列切除,则驻留蛋白会变为分泌蛋白。 内质网膜对蛋白质的合成起始速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内质网上有一种穿膜驻留激酶,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1.双亲媒分子:一头亲水另一头疏水的分子。如:磷脂、胆固醇、糖脂等。 2.主动转运:一种溶质逆浓度差跨膜转运,需要转运蛋白的参与和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如:离子泵、伴随转运等。 3.简单扩散:只要物质在膜两侧保持一定的浓度差就可以发生的最简单的运输方式。不耗能,不需要膜蛋白。如:氧气,二氧化碳,乙醇及某些脂溶性物质的转运方式。 4.胞吐作用:细胞表面发生内陷,由细胞膜把环境中的大分子活颗粒性物质包围成小泡,然后脱离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有吞噬、胞饮、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5.信号传导:当细胞受到胞外信号分子刺激后,将胞外信号转变为胞内信号,最终使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的过程。 6.受体:一类能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的大分子,产生继发信号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使细胞产生相应的效应。其多为糖蛋白,分为胞内和胞外膜受体。 7.第二信使:当细胞外信号分子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通过膜发生信号转导,在细胞内产生的小分子物质。 8.膜病:膜结构成分改变和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发生一定病理变化,乃至机体的功能紊乱,由此引起的疾病。9.内膜系统:是指位于细胞质内,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有一定联系的模性结构的总称。包括ER,Gc,溶酶体等。 10.蛋白质的糖基化:指单糖或寡糖与蛋白质共价结合形成糖蛋白的过程。包括粗面内质网腔上N—连接的寡糖蛋白和高尔基复合体上O—连接的寡糖蛋白两种方式。 11.初级溶酶体:是指刚从反面高尔基网出芽形成的特异性囊泡,仅含有水解酶类,不含作用底物,酶处于非活性状态,尚未进行消化活动。 12.信号肽:位于新合成的细胞的N端,由15—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疏水序列。 13.细胞氧化:机体将摄入的营养物质中的化学能,通过酶的作用使其释放出来的特性。 14.呼吸链:指一系列可逆地接受及释放电子或质子的脂蛋白复合体,它们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形成相互关联、有序排列的功能结构体系,并偶联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反应,称之为呼吸链。 15.氧化磷酸化:指作用物氧化脱氢经呼吸链传递给氧成水,释放能量的同时,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 TP 的过程。 16.细胞骨架:指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蛋白质纤维网络系统。 17.微管:是不分支的中空管状纤维,由α-微管蛋白、β-微管蛋白、γ-微管蛋白组成,普遍存在于除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外的所有真核细胞中。 18.微丝:普遍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中的骨架网络纤维,由纤丝状肌动蛋白彼此缠绕落选而成。其直径5~7nm,在具有运动功能和不对称形态的细胞中尤为发达。微丝常成群成束存在,可根据细胞需要,改变他们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与空间位置。 19.中间纤维:介于粗肌丝和细肌丝之间的,直径为10nm左右的纤维。分为5种类型:角蛋白丝、结蛋白丝、波形蛋白丝、神经胶质丝、神经丝。 20.细胞周期: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再次分裂终止所经历的全过程。包括G1、S 、G2、M 四个周期。 21.细胞衰老:是细胞内部结构的衰变而导致细胞生理功能出现衰退性。 22.细胞坏死:是因病理而产生的被动死亡,如物理性或化学性的损害因子及缺氧与营养不良等均导致细胞坏死。 23.Hayflick界限:细胞,至少是培养的二倍体细胞,不是不死的,而是有一定的寿命;它们的增值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界限,这就是Hayflick界限。 24.细胞凋亡:基因控制的主动过程,表现为细胞缩小核内染色浓缩,核质边缘化,膜发泡,凋亡小体形成。 25.凋亡小体: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膜不断出芽,脱落,细胞变成数个大小不等的由膜包裹的凋亡小体。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1.生物膜:细胞内的膜系统与细胞质膜统称为生物膜 2.载体蛋白:又称通透酶(permease)生物膜上普遍存在的跨膜蛋白,能与特定的溶质分子结合,通过一系列构象改变介导跨膜被动运输或主动运输 3.通道蛋白:能形成穿膜充水小孔或通道的蛋白质。担负溶质的穿膜转运,如细菌细胞膜的膜孔蛋白。通道蛋白的特点:1)介导被动运输。2)对离子有高度选择性。3)转运速率高4)不持续开放,受“阀门”控制。 4.单克隆抗体:通过克隆单个分泌抗体的B淋巴细胞,获得的只针对某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具有专一性强、能大规模生产的特点。 单克隆抗体:来自单个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 5.离子泵:离子泵是膜运输蛋白之一,也看作一类特殊的载体蛋白,能驱使特定的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穿过质膜,同时消耗ATP形成的能源,属于主动运输。 6.钠钾泵:此类运输泵运输时需要磷酸化,具有两个独立的α催化亚基,具有ATP结合位点;绝大多数还具有β调节亚基,α亚基利用ATP水解能发生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从而改变泵蛋白的构象,实现离子的跨膜转运。 7.协同运输:协同运输又称偶联主动运输,它不直接消耗ATP,但要间接利用自由能,并且也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运输时需要先建立电化学梯度,在动物细胞主要是靠钠泵,在植物细胞则是由H+泵建立的H+质子梯度 8.脂筏:生物膜上富含(神经)鞘脂和胆固醇的微小区域,与生物膜某些功能的发挥有关。 9.脂质体:在水溶液环境中人工合成的一种球星脂双层结构。 10.组成型胞吐途径:在真核细胞,有高尔基体反面囊膜分泌的囊泡向质膜流动并与之融合的膜泡运输过程,呈连续分泌状态,完成质膜更新,分泌胞外基质组分、营养或信号分子等功能。 11.调节型胞吐作用:在真核生物的一些特化细胞,所产生的分泌物储存在分泌泡内,当细胞受到胞外刺激时,分泌泡与质膜合并并将内含物分泌出细胞。该胞吐作用方式称为调节型胞吐途径。 12.膜骨架:细胞质膜的一种特别结构,是由膜蛋白和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这种结构称为膜骨架。 13.血影:是指人的红细胞经低渗处理后,质膜破裂剩下保持原来的形态和大小的细胞膜结构。 14.胞吞作用:通过质膜内线形成膜泡,浆细胞外或者细胞膜表面的物质包裹到膜泡内并转运到细胞内 15.细胞通讯:信号细胞发出的信息传递到靶细胞并与受体作用,引起靶细胞产生特异性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16.信号分子:细胞的信息载体,种类繁多,包括化学信号和物理信号,化学信号诸如各类激素、局部介质和神经递质等,物理信号如声、光、电和温度变化等 17.N-连接糖基化:新合成蛋白进行糖基化修饰的一种方式。糖通过与蛋白质的天冬酰胺的自由NH2基连接,所以将这种糖基化称为N-连接的糖基化。 N-连接糖基化:在ER和Golgi中,由酶催化将寡糖链连接到蛋白质天冬酰胺原子上的糖基化形式。直接结合的糖是N-乙酰葡糖胺 18.O-连接糖基化:是将糖链转移到多肽链的丝氨酸、苏氨酸或羟赖氨酸的羟基的氧原子上。O-连接的糖基化是由不同的糖基转移酶催化的, 每次加上一个单糖。同复杂的N-连接的糖基化一样, 最后一步是加上唾液酸残基,这一反应发生在高尔基体反面膜囊和TGN中

生化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生化名词解释 第一章 1.一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 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构象和 特异生物学功能的基础。 2.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 构,也就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 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3.三级结构: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 置,也就是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4.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 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5.超二级结构: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由2个或2个以 上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 有规则的二级结构组合称为超二级结构。 6.模体:蛋白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或作为一个独立结构一 部分的相邻的二级结构的聚合体。 7.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 从而加速蛋白质折叠成天然构象或形成四级结构的蛋 白质。 8.肽单元(peptide 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 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构成。 9.结构域(domain)指的是分子量大的蛋白质折叠成的结 构紧密、稳定的区域,可以各行其功能。 10.蛋白质变性(protein denaturation):在物理和化学因素作 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理化性质 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变性。 第二章 11.核酸: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信息大分子, 具有复杂的结构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可分为脱氧核 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12.核酸杂交(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具有互补碱基序 列的DNA或RNA分子,通过碱基对之间氢键形成稳 定的双链结构,包括DNA和DNA的双链,RNA和 RNA的双链,DNA和RNA 的双链。 13.核小体(nucleosome):是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DNA 和H1、H2A,H2B,H3和H4等5种组蛋白共同构成。 14.D NA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温度、pH、离子强度等) 作用下,DNA双链的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 双螺旋结构松散,形成单链的构象,不涉及一级结构 的改变。 15.D NA的增色效应(DNA hyperchromic effect):在DNA 解链中,更多的共轭双键暴露,含有DNA的溶液在 260nm处的吸光度增加,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增色效16.D NA的解链温度(DNA melting temperature):解链过程 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 温度。 17.D NA复性:当变性条件缓慢地除去后,两条解离的互补 链可重新互补配对,恢复原来的双螺旋结构。 18.退火(anneal):变形的双链DNA经缓慢冷却后,两条互 补链可以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的过程。 第三章 19.酶: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 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 20.酶的活性中心:或称酶的活性部位,是酶分子中能与底 物特异地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具有特定三维 结构的区域。 21.同工酶(isoenzyme):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 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22.别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体内某些代谢物与酶的 活性中心非共价可逆结合,引起酶的构象改变,从而 改变酶的活性,酶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别构调节。23.酶的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酶蛋白肽链上的 一些基团可在其它酶的催化下,与某些化学基团共价 结合,同时又可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去掉已结合的化 学基团,从而影响酶的活性,又称为酶的化学修饰。 24.酶原(zymogen,proenzyme):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 分泌时,或在其发挥催化功能前,只是酶的无活性前 体,称为酶原。 第四章 25.维生素(vitamin):是一类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很少,必 须由食物供应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按其溶解性可分 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功能是调节人 体物质代谢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第六章 26.糖酵解(glycolysis):指的是葡萄糖在胞质内生成丙酮酸 的过程,净生成2A TP和2NADH,是糖有氧氧化和无 氧氧化的共同起始阶段。 27.三羧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在线粒体内乙酰CoA进 行八步酶促反应并构成循环反应系统。共经历4次脱 氢、2次脱羧,生成4分子还原当量和2分子CO2, 循环的各中间产物没有量的变化。它是糖、脂肪、氨 基酸的共同供能途径和物质转变枢纽。 28.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osphorylation): 指ADP或其他核苷二磷酸的磷酸化作用与底物的脱氢 作用直接相偶联的反应过程。是生物体内产能的方式 之一。 29.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有氧时葡萄糖依次经 糖酵解生成丙酮酸,丙酮酸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

细胞生物学 名词解释

1.细胞: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 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2.细胞生物学:从细胞整体,亚显微结构和分子三个不同层次上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统一起来研究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3.拟核(nucleoid):在原核细胞的细胞质内,仅含有一DNA区域,无核被膜包绕,该区域称之为拟核,拟核内仅含有一条不与蛋白质结合的裸露的DNA链。4.细胞膜:是包围在细胞质外周的一层质膜,又称质膜。 5.相变:由同一类型的磷脂合成的脂双层,可在一个凝固点上由液态转变成晶态(凝胶状态),这种物态转变称为相变。 6.核定位信号(NLS):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的一段信号序列,受体为importin 。 7.核输出信号(NES):引导RNA输出细胞核的一段信号序列,受体为 exportin。 8.着丝粒:处于主缢痕的内部,是主缢痕的染色质部位。 9.主缢痕:在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相连处,有一个向内凹陷的缢痕,称为主缢痕,光镜下,相对不着色。 10.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上除具有主缢痕外,还有另一个染色较浅的缢痕部位称为次缢痕,其大小和范围是恒定的,常存在于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上,可作为染色体的鉴别标志。 11.端粒:是存在于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位。通常由一简单重复的序列组成,进化上高度保守。人体细胞中序列为GGGTAA。 12.核基质:是真核细胞间期中除核被膜、染色质和核仁以外的一个精密的网架系统。又称核骨架。 13.核仁(nucleolus):见于间期的细胞核内,呈圆球形,一般1~2个,有时多达3~5个。主要功能是转录rRNA和组装核糖体单位。 14.核仁趋边(边集):在生长旺盛的细胞中,核仁常趋向核的边缘,靠近核膜,即发生该现象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 原生质体:由细胞质膜包围的一团原生质,分化为细胞核与细胞质。 脂质体:在水溶液环境中人工形成的一种球型脂双层结构。 细胞外基质: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和多糖所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透明质酸:一种重要的糖氨聚糖,是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在早期胚胎中含量特别丰富,与其他糖氨聚糖相比,不被硫酸化,不与核心蛋白共价连接。 连接子:间隙连接中由连接蛋白connexin在质膜内簇集形成的多亚基复合体。每个连接子由6个连接蛋白亚基环形排列而成,中间形成一直径约1.5nm的通道。 协助扩散:物质通过与特异性膜蛋白的相互作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跨膜转运形式。 胞吞作用:通过质膜内陷形成膜泡,将细胞外或细胞质膜表面的物质包裹到膜泡并转运到细胞内(胞饮和吞噬)的过程。 胞吐作用:携带有内容物的膜泡与质膜融合,将内容物释放到胞外的过程。 细胞通讯: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又称配体)传递到另一个细胞(靶细胞)并与靶细胞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然后通过细胞信号转导引起靶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信号分子:作为信号载体,能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引起靶细胞内信号转导最终产生生物学效应的一类分子。脂溶性:视黄醇、维生素D、甲状腺素、甾类激素。水溶性:神经递质、多肽类激素、局部介质。 受体: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绝大多数已鉴定的为糖蛋白,少数为糖脂或糖蛋白糖脂复合物。半自主性细胞器:其生长和增殖受核基因组和自身基因组两套遗传系统的控制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和叶绿体。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在线粒体内膜上存在的一组酶复合体,有一系列能可逆的接受和释放电子或H+的化学物质组成,它们在内膜上相互关连地有序排列成传递链,称为电子传递链或呼吸链,是典型的多酶体系。 氧化磷酸化:指在呼吸链上与电子传递相偶联的由ADP被磷酸化形成A TP的酶促过程。 细胞内膜系统:细胞内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相互关联、由膜包被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分泌泡等。 细胞质基质: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匀浆物组分,先后除去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高尔基体和细胞质膜等细胞器或细胞结构后,存留在上清液中的主要是细胞质基质的成分。生物化学家多称之为胞质溶胶。 蛋白质的糖基化:是指肽链的特定氨基酸残基接受共价连接的糖基形成寡糖链的连续过程。 肌质网:肌细胞中发达的的特化的光面内质网。 细胞骨架:指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对细胞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和细胞分裂都有重要作用;狭义:细胞质基质的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广义:还包括在细胞核中存在的核骨架-核纤层体系。核骨架、核纤层与中间纤维在结构上相互连接, 贯穿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网架体系。 踏车行为:在微丝装配时,若G-肌动蛋白分子添加到F-肌动蛋白丝上的速率正好等于G-肌动蛋白分子从F-肌动蛋白上失去的速率时, 微丝净长度没有改变, 这种过程称为肌动蛋白的踏车现象。体外微管组装也有类似现象 应力纤维: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成分:Actin、肌球蛋白Ⅱ、原肌球蛋白和α-辅肌动蛋白。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表面的粘着。微管组织中心:是微管进行组装的区域,成膜体(植物细胞)、中心体、基体均具有微管组织中心的功能。 分子马达:指依赖于微管的驱动蛋白(kinesin)、动力蛋白(dynein)和依赖于微丝的肌球蛋白(myosin)这三类蛋白质超家族成员。核纤层:紧贴内核膜,一层由纤维蛋白构成的网络结构,厚30~160nm,与胞质中间纤维核内骨架密切联系, 对核被膜起支撑作用。端粒:是染色体端部的特化结构,其生物学作用在于维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端粒由高度重复的短序列串联而成,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不同生物的端粒序列都很相似。 核仁组织区:位于染色体的次缢痕区,但并非所有的次缢痕都是NORs。它是核糖体DNA基因所在的区域,能够合成43S核糖体RNA,剪切成28S、18S和5.8S rRNA。 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极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染色体: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式,是间期细胞染色质结构紧密组装的结果。 细胞周期: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经过物质积累过程,直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G0期细胞:有些细胞会暂时离开细胞周期,停止细胞分裂,去执行一定的生物学功能。周期中细胞转化为G0期细胞多发生在G1期。静止期细胞

载体的名词解释生化

载体的名词解释生化 载体的名词解释:生物体内或外的物质或结构,能够携带和传播其他物质、信息或基因。 简介: 生物世界是一个巨大而神奇的系统,各种生物在其中相互作用、取长补短。而这个系统的运行离不开一种称为"载体"的存在。本文将详细解释什么是载体以及它在生物学中的作用。 一、载体与DNA传递 在分子学领域,DNA是生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DNA就没有生物。然而,DNA本身无法直接传递到目标细胞或组织中。这时就需要载体的帮助,从而实现基因传递。载体在这里充当着DNA运输的角色,它能够包裹DNA分子并将其输送到特定的细胞中,使基因发挥作用。常见的载体有病毒、质粒等。 二、载体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 除了基因传递,载体还在药物传递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许多药物具有较低的生物利用率或无法经口摄入。此时,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载体的结构和性质,设计出一种能够有效运输药物到靶细胞或组织的载体。这种载体将药物包裹在其中,保护药物不被分解,同时保证药物能够准确地被送达目标部位。例如,纳米粒子被广泛用于用药,因为其较小的尺寸可以轻松穿透细胞膜,将药物直接传递给细胞。三、细胞载体的应用 在细胞生物学中,细胞载体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细胞载体是指能够承载其他生物分子、物质或信息的细胞结构。它们能够促进分子的传递、信息的传播以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细胞膜作为一种细胞载体,不仅能够限制物质和信号的

通过,还可以调节细胞内外环境的平衡。细胞内的蛋白质和酶也是细胞载体的一种,它们承载着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过程,为细胞的正常运作提供支持。 四、载体在病原体传播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细菌还是病毒,它们作为寄生生物需要一种能够携带它们进入宿主细胞 的载体机制。在感染的过程中,病原体常常借助载体的帮助进入人体细胞,然后利用宿主的资源进行复制和繁殖。通过研究病原体的载体机制,科学家们可以找到干预感染过程的方法,从而控制和治疗疾病。 五、结语 在生物学领域,载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有助于DNA、药物和信 息的传递,还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和病原体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载体的机制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系统的运作方式,并且可以应用这些知识来促进健康、治疗疾病和改善生命质量。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激发大家对载体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880)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实验简单复习资料(问答题+填空题)

问答题 ?构象(conformation)和构型(configuration)有何区别? ?简述什么是生物膜,其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试述生物膜的两侧不对称性。 ?简述细胞膜流动嵌壤模型及其特点。 ?什么是生物膜的流动性?请从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上说明为什么生物膜会具有流动性,并说明生物膜的流动性对生物体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生物膜是生命系统中最容易发生脂质过氧化的场所,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哪一种氨基酸在血液保持pH稳定方面起重要的缓冲作用,为什么?(血液pH= 7.35~7.45)?简述从氨基酸混合物中分离鉴定氨基酸的方法。 ?常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氨基酸混合物,为什么洗脱时要逐步提高洗脱液的pH 和离子强度? ?肝炎患者谷丙转氨酶为何升高? ?在凯氏定氮法中:蛋白质的含量=样品中含氮量*6.25。请说明6.25的来历。 ?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和核酸的排列顺序以及生物功能有怎么样的关系?简述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和它们的立体结构之间有什么关系。 ?蛋白质的结构有何特点? ?简述胰岛素的结构特征,并估算一下其大致的分子量,简单说明理由。 ?蛋白质化学研究中常用如下一些试剂:CNBr,尿素,β巯基乙醇,胰蛋白酶,过甲酸,丹磺酰氯,6M HCl,茚三酮,异硫氰酸苯酯和胰凝乳蛋白酶等。为完成下列试验,请选择最适宜的试剂。实验:1. 一个小肽的氨基酸序列测定;2. 多肽链的氨基末端确定; 3. 无二硫键的蛋白可逆变性; 4. 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的羧基一侧肽键的水解; 5.甲硫氨 酸的羧基一侧肽键的裂解;6.通过氧化途径将二硫键打开。 ?如何根据跨膜蛋白计算膜厚? ?什么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它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为什么多聚谷氨酸在pH<3.0时呈α螺旋状态,而在pH>5.0时却为松散的β折叠状态??什么是蛋白质的复性与变性?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是什么?在变性的过程中,往往有哪些现象出现?蛋白质变性之后性质有哪些改变? ?蛋白质变性后为什么容易凝聚沉降? ?蛋白质变性沉降与在等电点处沉降有何不同? ?蛋白质折叠与复性有何异同? ?蛋白质折叠与β-折叠有何区别? ?测定蛋白质的二硫键位置,需要什么方法?请简述之。 ?核糖核酸酶复性过程中二硫键是如何形成的? ?简述α角蛋白的结构,并计算头发生长速度。 ?简述血红蛋白的结构以及特点,这种结构和它的功能有何关系?与肌红蛋白相比,它结合氧有何特别之处? ?以血红蛋白来说明蛋白质四级结构的意义,比较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简述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以及解救办法。 ?为什么患有镰刀状细胞贫血病的患者细胞呈镰刀状?为什么该病患者早亡? ?什么是Bohr效应、Hill常数?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 biology) 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解释:分子一般指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即以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为研究基础,来研究生命活动的本质与规律。 2、医学分子生物学(medical molecular biology) 是分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人体和疾病相关生物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从分子水平上开展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的一门科学。 3、载体(vector ): 是能携带靶DNA(目的基因)片段进入宿主细胞进行扩增或表达的DNA分子。 4、克隆载体(cloning vector):仅适于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和扩增。 5、表达载体(expression vector): 能使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进行转录和翻译的载体。 6、质粒的复制子: 质粒DNA中能自主复制并维持正常拷贝数的一段最小的核酸序列单位。 7、噬菌体(phage) 是比细菌还小得多的微生物,和病毒侵犯真核细胞一样,噬菌体侵犯细菌,也可以认为它是细菌里的“寄生虫”。它本身是一种核蛋白,核心是一段DNA,结构上有一个蛋白质外壳和尾巴,尾巴上的微丝可以把噬菌体的DNA注入细菌内。 8、溶菌生长: λ噬菌体感染细菌后,λDNA通过粘性末端而环化,并在宿主中多次复制,合成大量基因产物,装配成噬菌体颗粒,最后裂解宿主菌。 9、溶源生长: λD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基因组DNA中与之一起复制并遗传给子代,但宿主细胞不被裂解。 10、插入型载体(insertion vector): 每种酶只有一个酶切位点。如λgt系列,适用cDNA克隆。 λ噬菌体载体 11、置换型载体(replacement vector ): 有两组(成对)反向排列的多克隆位点,其间DNA序列可被外源基因取代。如EMBL系列,适用基因组克隆 12、穿梭载体:是一类既能在原核细胞中复制又能在真核细胞中复制表达的载体。 逆转录病毒 13、卸甲载体(disarmed vector) 当逆转录病毒的癌基因被外源基因取代后,使病毒失去了致癌特性,这样的表达载体为卸甲载体。 14、穿梭载体(shuttle vector) 由逆转录病毒LTR、包装信号等元件及质粒复制子、筛选元件重组构建而成。 15、目的基因(target gene)指待检测或待研究的特定基因。

载体的生物学功能

高中生物学知识体系中涉及到多种生命活动的载体。载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多种重要生物学功能。 1 输送电荷的载体——神经纤维 神经元受到一定的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能将兴奋传导下去。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 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就产生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但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这样,在细胞膜外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就形成了电位差,因此,便发生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发生了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该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电流回路。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兴奋的部位又不断地依次恢复原先的电位。 2 输送离子的载体——光合电子传递链 2.1 细胞色素b6f复合体上的电子传递 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可以看作是氧化还原酶类,它催化PQH2的氧化和PC的还原,即将电子从PQH2传递到PC。值得注意的是,1分子质醌传递2分子电子和2分 子质子,而PC只传递电子并不传递质子,因此,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在PQH2向PC传递电子的过程中,一部分自由能被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转变为质子的驱动力,把质子从基质中跨膜转移到类囊体腔中,形成跨膜的质子梯度。目前,用Q循环 模型来解释在细胞色素b6f复合体上的传递和跨膜运转质子的过程。Q循环模型认为,在细胞色素b6f复合体上发生的第一次氧化过程是:1个PQH2复合体在囊腔 侧被氧化,2个电子分别传递给FeSR蛋白和Cyt b,其中经FeSR的电子传递给复 合体中的Cyt f,然后交给PC,进而还原PSⅠ的P700;另1个电子经复合体的Cyt b还原1分子PQ为半醌。在PQH2失去2个电子的同时,将2个质子释放到类囊体腔中。第二次氧化过程是:第二个PQH2被氧化,其中1个电子经FeSR传递到 P700,另一个电子经Cytb将质醌的半醌还原为PQH2,同时从基质中获取质子, 转移到类囊体腔中。这就是一个Q循环,其总的效果是:氧化1分子PQH2,为PQ传递了2个电子,经PC到光系统Ⅰ的反应中心P700,同时跨膜运转了4个质子进入类囊体腔中,形成了跨膜的质子电化学势梯度。 2.2 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体 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体是指细胞色素体系,它只传递电子。细胞色素是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或辅酶的结合蛋白质,根据吸收光谱的不同分为a、b和c三类,每一类 又再分为若干种。细胞色素传递电子的机理,主要是通过铁卟啉辅基中的铁离子完成的。Fe3+在接受电子时还原为Fe2+,Fe2+传出电子时又氧化为Fe3+。呼吸链 各电子载体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而且电子只能从底物传递到氧分子。这是因为,

细胞生物学物质的跨膜运输

细胞生物学物质的跨膜运输 物质跨膜转运主要有3种途径: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与胞吐作用(膜泡运输)。 第一节膜转运蛋白与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 一、脂双层的不透性和膜转运蛋白 细胞膜上存在2类主要的转运蛋白,即: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和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识别转运物质的方式不同:载体蛋白只允许与其结合部位相适合的溶质分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都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主要根据溶质大小和电荷进行辨别,通道开放时,足够小和带适当电荷的溶质就能通过。 (一)载体蛋白及其功能 载体蛋白为多次跨膜蛋白,又称做载体(carrier)、通透酶和转运器(transporter),能够与特定溶质结合,通过自身构象的变化,将与它结合的溶质转移到膜的另一侧。 载体蛋白既可以执行被动运输、也可执行主动运输的功能。 (二)通道蛋白及其功能 通道蛋白有3种类型:离子通道、孔蛋白、水孔蛋白(AQP)。 只介导被动运输。 1. 选择性离子通道,具有如下显着特征: 离子选择性(相对的) 转运离子速率高没有饱和值 大多数具门控性 分为:电压门通道、配体门通道、应力激活通道 电位门通道举例: 电位门通道(voltage gated channel)是对细胞内或细胞外特异离子浓度发生变化时,或对其他刺激引起膜电位变化时,致使其构象变化,“门”打开。 如:神经肌肉接点由Ach门控通道开放而出现终板电位时,这个

电位改变可使相邻的肌细胞膜中存在的电位门Na+通道和K+通道相继激活(即通道开放),引起肌细胞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至肌质网,Ca2+通道打开引起Ca2+外流,引发肌肉收缩。 配体门通道举例——乙酰胆碱门通道 N型乙酰胆碱受体是目前了解较多的一类配体门通道。它是由4种不同的亚单位组成的5聚体,总分子量约为290kd。亚单位通过氢键等非共价键,形成一个结构为α2βγδ的梅花状通道样结构,其中的两个α亚单位是同两分子Ach相结合的部位。 Ach(乙酰胆碱)门通道具有具有3种状态:开启、关闭和失活。当受体的两个α亚单位结合Ach时,引起通道构象改变,通道瞬间开启,膜外Na+内流,膜内K+外流。使该处膜内外电位差接近于0值,形成终板电位,然后引起肌细胞动作电位,肌肉收缩。 即使在结合Ach时,Ach门通道也处于开启和关闭交替进行的状态,只不过开启的概率大一些(90%)。Ach释放后,瞬间即被乙酰胆碱酯酶水解,通道在约1毫秒内关闭。如果Ach存在的时间过长(约20毫秒后),则通道会处于失活状态。 应力激活通道(机械门通道) 细胞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机械力刺激,如摩擦力、压力、牵拉力、重力、剪切力等。细胞将机械刺激的信号转化为电化学信号最终引起细胞反应的过程称为机械信号转导 (mechanotransduction)。 内耳毛细胞顶部的听毛也是对牵拉力敏感的感受装置,听毛弯曲时,毛细胞会出现暂短的感受器电位。 2. 孔蛋白 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膜、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外膜上,跨膜区域由β折叠片层形成柱状亲水性通道,选择性较低,能通过较大分子(如线粒体外膜孔蛋白允许分子量为5×103的分子通过。)。 3. 水孔蛋白:水分子的跨膜通道(水通道) 水通道和水孔蛋白的发现 红细胞移入低渗溶液后,很快吸水膨胀而溶血,而水生动物的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Ch1-3 1.细胞生物学: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从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信号转导,基因表达与调控,起源与进化等。 2.细胞学说: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基本内容: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 ③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自己存在的细胞繁殖产生。(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3.原生质:构成细胞中的所有生命物质,由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和水、无机盐、糖类、脂类等生物小分子组成。 4.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和镶嵌蛋白质构成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膜,具有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5.中膜体:又称间体或质膜体,由细胞质内陷形成,在G+更明显,有拟线粒体之称,可能起DNA复制起点的作用。 6.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显微或亚显微结构。 7.荚膜:位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松散的黏液物质,主要由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 8.芽孢:内生孢子,是对不良环境有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含水量较丰富的致密体。 9.中心质:蓝藻细胞中央遗传物质DNA所在部位,相当于细菌的核区。 10.细胞体积守恒定律:器官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的数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 11.病毒:迄今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活细胞体内寄生的非细胞生命体,仅有一种核酸和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12.亚病毒:仅由一个有感染性的RNA构成。 13.阮病毒:仅由有感染性的蛋白质构成。 14.分辨率: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D=0.61λ/N*sin(α/2) N介质折射率α-物镜镜口角 15.光学显微镜:光学放大系统,照明系统,机械和支架系统。0.2μm 16.相差显微镜:把光程差转换成振幅差,可用于观察未染色的活细胞。 17.微分干涉显微镜:以平面偏振光为光源,光线经棱镜折射后分成两束,在不同时间经过样品相邻部位,再经另一棱镜将其会和,将厚度差转化成明暗区别,立体感强。 18.荧光显微镜:比普通光学显微镜增加了激发光滤片和阻断滤片。 19.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激光作为光源,逐点、逐行、逐面快速扫描成像。 20.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FRET:用于检测细胞中两个蛋白质分子是否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当供体发射的荧光与受体发色团的吸收光谱重叠,且两个探针的距离在10nm内,就会发生非放射性的能量转移,产生FRET现象。 21.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利用高能量激光束的照射使特定区域的荧光发生不可逆的淬灭,光漂白区荧光的恢复可以通过非漂白区的荧光标记分子在膜上或胞质中运动至光漂白区来完成。 22.电子显微镜:电子束照明系统,成像系统,真空系统,记录系统。0.2nm 23.负染色技术:用重金属盐对铺展在载网上的样品进行染色,吸去多余燃料,样品自然干燥后,整个载网上都铺上一层重金属盐,凸出颗粒的地方无染料沉积,透明光亮。 24.冷冻蚀刻电镜技术:用快速低温冷冻法将样品迅速冷冻,后在低温下断裂,样品往往从相对脆弱部位(膜脂双分子层疏水端)断裂,从而显示出膜脂中蛋白颗粒。

核酸的生物学功能

核酸的生物学功能 核酸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它们在细胞内起着信息传递、储存和调控基因表达等重要作用。本文将结合这些功能,从不同角度探讨核酸的生物学功能。 一、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储存 核酸作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媒介,承载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DNA (脱氧核酸)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通过碱基序列的不同排列,存储了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蓝图。DNA中的碱基序列能够编码蛋白质合成的信息,从而指导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功能表达。RNA (核糖核酸)则作为DNA的转录产物,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间媒介作用。核酸的遗传信息传递和储存功能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二、基因表达的调控 核酸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通过调控核酸的合成和降解来实现基因的表达调控。转录调控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通过转录因子与DNA结合,调控基因的转录活性。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通常位于DNA上游的启动子区域,通过与启动子结合,激活或抑制基因的转录。此外,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是一种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通过RNA分子的互补配对和降解,抑制目标基因的表达。这些调控机制的存在和发挥,离不开核酸的参与。 三、酶的催化作用

核酸也可以作为酶的催化剂,发挥重要的催化作用。在细胞中,核酸酶能够催化RNA的降解,从而调控RNA的稳定性和代谢。而某些RNA分子本身也具有催化活性,被称为核酸酶酶(ribozyme)。核酸酶酶能够催化RNA分子的剪切和连接反应,参与细胞中RNA的加工和修饰。这种催化活性使得核酸在细胞内具有更加多样的生物学功能。 四、免疫应答的调控 核酸还在免疫应答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机体免疫应答中,核酸能够作为识别和抵御外来病原体的重要分子。例如,通过识别病原体的核酸序列,机体能够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包括启动炎症反应和产生抗体等。此外,核酸还能够参与免疫信号的传导和调控,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 核酸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储存、基因表达的调控、酶的催化作用以及免疫应答的调控等。这些功能使得核酸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对核酸生物学功能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并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