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16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及应用

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16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及应用
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16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及应用

题型16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及应用

【母题探究】

典例64如图所示是小张和小李两位同学利用光具盘等工具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分别观察到的两种光路情况.小张观察甲图发现:光是从空气斜射人玻璃,入射角为45 0、折射角为20 0,从而得出“发生光的折射时,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的结论.小李观察乙图发现:光是从空气斜射入水,入射角为45 0、折射角为65 0,从而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的结论.

(1)仔细观察甲图后,请你判断小张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仔细观察乙图后,请你判断小李的观察结果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进一步观察和比较图中两种折射情况,我们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解析:

(1)小张的实验结论错误,根据一次实验现象,不可能得出任意情况下(发生光的折射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的结论.发生“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是有具体条件的,而不是简单的“发生光的折射时”.

(2)小李的观察结果是错误的.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它是25 0,而不是65 0.(3)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玻璃对,光的折射本领比水对光的折射本领强.

典例65

现在,一些大厦用许多大块的平板镀膜玻璃做外墙(俗称“玻璃幕墙”).这种墙既能反射光线也能透射光线.下列四幅图中,能真实反映光通过玻璃幕墙进入室内传播途径的是

解析: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当光线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故选B.【答案】 B

【题型攻略】

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

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或减小);当光线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路具有可逆性.

【举一反三】

典例66

下图是研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原理图;下表中记录了不同的入射角和对应的折射角的实验测量数据.

(1)请你结合右图,以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情况为例,分析实验数据(光从空气进入其他透明介质中也可得到具有相同规律的实验数据),对光从空气进入其他透明介质中的折射规律加以总结(补充完整).

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b.——.

(2)请定量比较实验数据,把你新的发现写在下面:

【答案】(1)b.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

(2)入射角较小时,入射角i与折射角y近似成正比关系;当入射角较大时,正比关系不再成立

典例67

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

折射,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度,折射角

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解析:由题图知入射角为60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

夹角为1 20 0,因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答案】 1 20 小于

典例68

把一根筷子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从正面看过去的情形和图中哪个图相符

解析: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转,容器中的水看起来会变浅,即水中的筷子向上偏转,A、C错;玻璃杯与杯中的水组合成放大镜,因此水中的筷子被放大变粗,D错,B正确.

【答案】B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案及习题教案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案 及习题教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⑵知道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并能用该规律分析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⑶经历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重点培养通过观察和分析,从现象中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 ⑷观察生活中因光的折射而发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⑹关注周围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乐于用学过的知识研究其中的原因。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认识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运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是学生学了光的反射后,接触到的又一重要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普通存在,学生可能注意过一些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却不能理解其中的原因,因此学生对研究光的折射怀有较强的求知愿望。光的折射规律不仅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同时又是理解透镜作用的基础。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通过教材图3-37所示的实验,首先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然后让学生做“活动1”中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一些奇妙(而又不能明确解释)的现象,并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光

的折射规律的欲望;“活动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最后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本节教材与传统教材的最大区别,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光的折射规律。传统教材比较重视科学知识,而本教材增设了两个学生活动,“活动1”激发学生产生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兴趣,“活动2”让学生经历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这些都给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节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是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是解释生活中折射现象的主要依据,另外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光的折射规律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既涉及到光的折射规律,又与人的视觉习惯有关,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建议 本节可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然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最后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其中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组织学生做好实验,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实验条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光的折射 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演示教材图3-37所示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光的折射现象,总结出光的折射的定义。 也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让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在大屏幕上(或远处的墙壁上),大家看到一个光点,教师问学生:激光笔发出的光是沿怎样的路线到达银幕(或墙壁)的——光沿直线传播。把盛水的玻璃杯或玻璃砖在光路上挡一下,光点发出了位移,让学生猜想“为什么”然后用教材图3-37所示的实验检验学生的猜想。

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38电流表的使用

题型38电流表的使用 【母题探究】 典例182 关于电流表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本应使用0.6 A的量程,但误用3A的量程,电流表会烧坏 B.当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时,可以测量电源的短路电流 C.在用3A量程试测时,发现指针已超过半偏,应选用0.6 A量程进行测量 D.在用3A量程试测时,发现指针只偏转了很小的角度,应选用0.6 A量程进行测量解析:小量程改用大量程不会烧坏电流表,只是测得的电流值误差较大,因此A选项错误;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否则会烧坏电流表,因此B 选项错误;用3A量程试测时,指针已超过半偏,而量程为3A的电流表的中央刻度为1.5 A,因此不能选择0.6 A的量程进行测量,故C选项错误;用3A量程试测时,指针只偏转很小角度,说明电流很小,应该用0.6 A的量程进行测量,使读数更精确,故D选项正确.【答案】 D 【题型攻略】 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 1.正确连线:电流表应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2.量程的选择:根据被测电流的大小,合理选择电流表量程,如果选择不当,会造成很大的测量误差,被测的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3.正负接线柱的选择:电流需从正接线柱进入,负接线柱流出; 4.绝不能直接将电流表接在电源两端。 【举一反三】 典例179 如下图所示电流表的示数是A. 解析:此电流表所接的量程是0~3 A,分度值是0.l A,所以读 数为2.4 A. 【答案】 2.4 典例180 一只电流表有“0~0.6 A”和“0~3 A"两个量程,某次实验中用的是“0—0.6 A”的量程,发现指针恰好指在1.5 A,则实际测量值为 A.0. 30 A B.1.5 A C.0.32 A D.0.28 A 解析:根据在电流表的同一刻度处,O~3 A量程的读数是O~0.6 A量程读数的5倍计算.电流表使用“O ~0.6 A”的量程时,指针恰好指在1.5 A位置,读数应为0.30 A.【答案】 A 典例181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用电流表测量灯L1电流的是 解析:电流表与L2串联,测L2的电流,A选项错误;电流表与L1并联,造成电源短路,且可能烧坏电流表以及电源,B选项错误;电流表与L1串联,测的是L.的电流,C选项正确;电流表接在干路上,测的是干路的电流,D选项错误, 【答案】 C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考点专项练习5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含解析

考点专项练习5: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方法指导: 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 (1)探究光的折射的原因:用车通过不同的路面类比光通过不同的介质(类比法); (2)液体中加入牛奶的原因:牛奶对光起漫反射的作用,更好地显示光路; (3)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使得到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探究光的折射的发生原因 1.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第1题图) 人们常把光波类比成水波,因为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图甲所示,我们把光波画得像水波一样,利用一些横线表示光波在行进中的波纹。当光斜射入玻璃的时候,一个波纹的一端先触及玻璃的表面,由于光在玻璃中比在空气中前进的速度小,所以波纹的这一端就先慢下来了,这样波纹就改变了前进方向,当这个波纹全部进入玻璃中以后,它就又沿着直线前进了。可以看出光线的偏折只发生在经过界面的一瞬间。 还可以打个比方来帮助你弄清楚光折射的原因。在劳动的时候,同学们推着两个轮子的手推车,当你把车从平坦的水泥路面推向一段沙地时,如果水泥路面和沙地的交界线跟车子的前进方向斜交,如图乙所示,就会有一个车轮先遇到沙地,它的速度立即减慢下来,而另一个车轮仍以原来较快的速度前进,两个轮子的速度不同,车子就转弯,等两个轮子同时进入沙地以后,车子就又沿着直线前进了。 (1)上述研究问题的方法叫( ) A.类比法 B.转换法 C.控制变量法 D.放大法 (2)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与光在不同介质中的________有关。 (3)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为什么不发生改变? 探究光的折射的规律

2.某小组选用了图甲中光源、水、水槽、可折转的光屏(带刻度)等器材,用于完成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 (第2题图) (1)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观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________________。 (2)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点为O点,不断改变入射角,读出刻度盘上对应的折射角,将实验结果画在图丙中,其中1和1′、2和2′…4和4′分别表示各次入射光线和对应的折射光线的位置。由此可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___,且折射角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折射角等于________度。 3.小文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玻璃和水中。其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一:将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 (1)将半圆形玻璃砖放在标有角度的圆盘上,如图甲所示; (2)将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砖的圆心O处,激光在O处发生折射,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 (第3题图) (3)逐渐增大入射角,重复步骤(2); 实验所测数据如表一所示: 表一 实验次数 1 2 3 4 入射角i0°30°45°60° 玻璃中折射角r0°17°24°30° 实验二: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 (1)将标有角度的圆盘按图乙所示安放;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练习题及答案修订版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练习 题及答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奇妙的透镜 [沪科粤教版§、§内容] 1、我们学过的光学知识中,有两种镜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在一个焦点上,它们是() A.凸透镜和凹镜? B.凹透镜和凸镜 C.凹透镜和平面镜? D.凸透镜和凹透镜 2、下列光学元件中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光学元件用序号代表) () A.(c)、(d)、(e) B.(a)、(d)、(f) C.(a)、(b)、(f) D.(b)、(c)、(e) 3、下列现象中,哪一个是由光的折射引起的() A.岸上的观察者看站立在清水中的人,觉得他的腿变短了 B.平静水面映出岸上的景物 C.小孔成像 D.汽车司机通过观后镜看到车后的景物 4、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容器底形成一光斑,若向容器中逐渐加水,则光斑的位置将()

A.向左移动后静止 B.向右移动后静止 C.先向左,后向右移动 D.仍在原位置 5、当物体从凸透镜的焦点移向镜前过程中,它形成的虚像将()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保持不变 D.先减小后增大 6、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这是由于发生了________现象的缘故. 7、如图所示,空杯底部放一枚分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分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向杯子里倒水,随着水面升高,将会看到 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 8、平行光沿凹镜主轴入射,则反射光________到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镜的 ________. 9、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现象制成的,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

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24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及移动问题

题型24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及移动问题 【母题探究】 典例110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把物体从距透镜较远的地方逐渐移近焦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像越来越大,且为正立的实像B.像越来越大,且为倒立的实像 C.像越来越小,且为正立的实像D.像越来越小,且为倒立的实像 解析:物体在凸透镜的l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的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所 以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物体从距透镜较远的地方逐渐移近焦点的过程中,像越来越大,且为倒立的实像. 【答案】 B 典例111 某同学拍毕业合影后,想拍一张单人照.摄影师应采取的方法是A.使照相机靠近同学,同时镜头往后缩,胶片近些 B.使照相机靠近同学,同时镜头往前伸,胶片远些 C.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镜头往后缩,胶片近些 D.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些 解析: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后是暗箱,胶片装在暗箱底部,胶片相当于光屏;当拍完合影后,再拍单人照,像要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知,要使像变大,物距应减小,同时增大像距,即拉长暗箱或使镜头前伸.从上述分析可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 【答案】 B 【题型攻略】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出以下顺口溜: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与物异侧倒,物远像近像变小; 虚像与物同侧正,物近像近像变小。 【举一反三】 典例112 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沿主光轴从距这个凸透镜50 cm处逐渐移向距凸透镜20m处的过程中,物体通过这个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变化是 A.逐渐变大B.逐渐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 【答案】 A 典例113 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烛焰经过透镜在光屏上成_缩小的清晰的像.现保持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则 A.光屏上能呈现一个缩小的清晰的像 B.光屏上能呈现一个放大的清晰的像 C.调节光屏远离透镜时,光屏上才能呈现清晰的像 D.调节光屏移近透镜时,光屏上才能呈现清晰的像 解析:当光屏上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介于l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物、、屏调换位置,则此时物距介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像距太于2倍焦距,根据光路可逆原理,所成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故选B. 【答案】 B 典例114 在农村放映电影,试镜头时,发现屏上的影像小了一点,应当怎样调整放映机A.放映机离屏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 B.放映机离屏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测试题

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列举的四个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 手影 B. 勺子折断 C. 镜子中的景物 D. 倒影 2.蓝天上飘着白云,平静清澈的池塘中鱼自由游动。人向池塘中看去,好像鱼在白云中游动,关于人看到的鱼和白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鱼是实物,白云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 B. 鱼是实物,白云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 C. 鱼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白云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 D. 鱼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白云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 3.如图,画出了光线射到空气与水的界面处发生折射和反射的四幅光路图,正确的光路图是() A. B. C. D. 4.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如果入射角逐渐增大,折射角将() A. 逐渐减小,且总小于入射角 B. 逐渐增大,且总大于入射角 C. 逐渐减小,且总大于入射角 D. 逐渐增大,且总小于入射角 5.去年暑假,小梦陪着爷爷到湖里去叉鱼.小梦将钢叉向看到的鱼方向投掷,总是叉不到鱼.下列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的原因是() A. B. C. D. 三、作图题。 6.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标出反射角,画出大致的折射光线. 7.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在图上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光路。 8.入射光线AB由空气斜射入水中,请作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一、选择题。 1.下面列举的四个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B ) A. 手影 B. 勺子折断 C. 镜子中的景物 D. 倒影 2.蓝天上飘着白云,平静清澈的池塘中鱼自由游动。人向池塘中看去,好像鱼在白云中游动,关于人看到的鱼和白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 鱼是实物,白云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 B. 鱼是实物,白云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 C. 鱼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白云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 D. 鱼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白云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 3.如图,画出了光线射到空气与水的界面处发生折射和反射的四幅光路图,正确的光路图是(A) A. B. C. D. 4.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如果入射角逐渐增大,折射角将(D) A. 逐渐减小,且总小于入射角 B. 逐渐增大,且总大于入射角 C. 逐渐减小,且总大于入射角 D. 逐渐增大,且总小于入射角 5.去年暑假,小梦陪着爷爷到湖里去叉鱼.小梦将钢叉向看到的鱼方向投掷,总是叉不到鱼.下列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的原因是(D) A. B. C. D. 三、作图题。 6.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标出反射角,画出大致的折射光线. 7.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在图上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光路。 8.入射光线AB由空气斜射入水中,请作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练习 (新版)粤教沪版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图3-4-1 光的折射 光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 1.如图3-4-2所示,用PQ表示空气和水的分界面,O点是光线的入射点,AO是入射光线,NN′是过O点的法线,∠AON是入射角,OB是进入水中的________光线,∠BON′是________角。

图3-4-2 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实验器材:玻璃水槽、激光笔、硬纸板、量角器和一块玻璃砖。 实验步骤: (1)让光线斜射入空气和水的分界面,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 (2)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将________;当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将________;若让光垂直射向水面,则进入水中的光线方向________; (3)把水槽换成玻璃砖,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结论: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________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________;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在水或玻璃中的传播方向________。 实验评估:(1)实验中硬纸板的作用可显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如果硬纸板可转折,同样可以验证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实验用水和玻璃砖进行多次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生活中和自然中的折射现象 1.从空气中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其实都不是物体本身,而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比实际位置都________的虚像。 2.光在同一种不均匀的物质中,传播方向不断改变,也是折射现象。海市蜃楼、星星眨眼等现象都是由于折射使光的传播路径发生弯曲形成的。 类型一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例1 2017·苏州如图3-4-3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图3-4-3 [易混辨析]解答这类问题时,要结合生活实例与光的三个基本规律进行分析。光的折射涉及两种介质或同一种不均匀介质;光的反射发生在同一种介质中,且必须有反射面;光沿直线传播发生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但不存在反射面的问题。 类型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例2 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3-4-4所示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下表数据:

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1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题型1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母题探究】 典例49 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常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如图所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另选一支完全相同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进行观察.在此探究活动中: (1)小刚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B′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这里应用了(填“等效替代法”或“控制变量法”)的物理方法,这一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原物体. (2)小刚发现用光屏去承接蜡烛在B′点的像,像怎么也无法成在光屏上,这一实验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填“实”或“虚”). (3)若用刻度尺量A点到平面镜的距离和B′点到平面镜的距离,发现它们的值是相等的,这一实验现象说明 (4)如果用跳棋代替点燃的蜡烛进行实验,请你想个办法看清楚跳棋的像: 解析:(1)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我们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等,因为无法直接测出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所以利用了完全相同未点燃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物体的大小.这种研究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2)用光屏不能接收到的像是虚像,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3)A点到镜面的距离是物距,B′点到镜面的距离是像距,它们的值相等,这说明像距等于物距.(4)用跳棋代替点燃的蜡烛进行实验,由于跳棋不发光,所以在平面镜中成的像要暗一些,我们只要增加跳棋的亮度就能在镜中看清它,比如用手电筒照射跳棋. 【答案】(1)等效替代法相等(2)虚(3)像距等于物距(4)用手电筒照射跳棋(或将跳棋照亮) 【题型攻略】 实验过程: 该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将一张白纸对折后展开铺在桌面上,玻璃板垂直于桌面放在白纸的折痕上,在玻璃板前面放一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会看到前面蜡烛所成的虚像,拿另一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前后左右移动,直到与前面蜡烛所成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像.记下两根蜡烛的位置,测量像、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否相等,看像与物体的连线是否与玻璃板垂直. 常见问题: (1)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找到并确定像的位置. (2)为什么用两根等大的蜡烛?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为什么有时候无法使后面蜡烛与前面蜡烛所成的像重合?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4)为什么有时候会看到两个像?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发生两次反射成两个像,。 (5)直尺在此实验中的用途是什么?直尺可以测量物距和像距. (6)在像的位置放光屏,接收不到像说明什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举一反三】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 (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为2 mm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 mm的透明玻璃③直尺 ④光屏⑤两只相同的蜡烛⑥火柴.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填序号). (2)如图所示,点燃A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2.5光的折射练习题(无答案)

光的折射练习题 1.下列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A.通过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船只B.观察楼房在水中的倒影 C.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比实际位置高D.在路灯下出现了人的影子 2.在湖边看平静湖水中的“鱼”和“云”,看到的是() A.“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B.“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鱼”和“云”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鱼”和“云”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3.在海上或沙漠上,有时会看到高楼大厦,热闹市场,实际大海、沙漠上并没有这些楼市,这种现象叫“海市蜃楼”,出现“海市蜃楼”的原因是() A.光在海面上反射的缘故B.光在云层上反射的缘故 C.光沿直线传播的缘故D.光在不均匀的大气层中折射的缘故 3、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入水或其他中,折射光线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 光从水或其他空气中,折射光线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当垂直射入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 4、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1)、下列哪幅图正确地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 ) 5.右图中a、b、c是从空气射向水中的三条光线。OA是其中一条的折射光线。则____ 是OA的入射光线。 6、放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看起来向上弯折了?画出光路图 7、潜水员在水里看岸上的树,觉得树变高了,画出光路图解释 8、如图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法线)。

图1 图2 图3 9.根据折射现象画出光的折射的光路图,明确图中的几个概念 ①入射点是: ; ②法线是: ; ③入射光线是: ; ④折射光线是: ; ⑤入射角是: ; ⑥折射角是: ; ⑦反射角是: ; 10.如上图2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其中__ __是入射光线,__ _是反射光线,___ _是折射光线,反射角为__ _,折射角为__ __,光进入玻璃后偏折角度的大小是_ ___。 11.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要_ ___,这是由于光从_ ___射入___ _时发生的_ ___造成的,看到的是实际池底的__ __像。 12.一束光从空气中射向某一透明介质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入射光与分界面的夹角为30°,若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垂直,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 ___度,折射角为_ ___ 度。 13.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 __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 __现象。 14.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上O 点,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如图 所示.则入射光线是_ ___,入射角是_ ___, 反射光线是__ ___,反射角是_ __, 折射光线是__ __,折射角是_____ _。 1 A B O C 23 4 5 6

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47有关动态电路的分析

题型47有关动态电路的分析 【母题探究】 类型一开关闭合、断开类 典例224 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S闭合, S1、S2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1,电压表的示数为U1; 当开关S、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2,电压表的 示数为U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I1> I2,U l > U2B.I1< I2,U1 < U2 C.I1> I2,U1 < U2D.I1< I2,U l > U2 解析:当开关S闭合,S l、S2断开时,L和R1串联,电流表的示数为I1,电压表测灯泡两端的电压,当开关S、S l、S2都闭合时,R l、R2并联,灯泡L被短路,电流表的示数为I2故I1小于I2,A、C错;电压表被短路,U1大于U2,故D正确. 【答案】 D 类型二滑片移动类 典例25 如图所示的电路,开关闭合后,灯泡L发光,当滑动 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时,若L的阻值不变,则电流表、电压表 的读数将 A.减小,减小B.减小,增大 C.增大,减小D.增大,增大 解析:当开关闭合后,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量灯泡两端电压,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电流一当滑片向在滑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大,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变大,电路,中的电流变小,电流表示数减小,由欧姆定律变形式知,灯泡两端电压,即电压表示数减小.【题型攻略】 由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和开关的闭合与断开引起的电路变化问题,尽管千变万化,但有规律可循,其中之一就是“一二一”规律,所谓“一二一”即:一个不变,二个关键,一个整体.其中: 一个不变电路中总电压不变. 二个关键一是越串联,总电阻越大,越并联,总电阻越小;二是对于由两部分电阻串联或并联而成的电路,若其中一部分是定值电阻,而另一部分为可变电阻,则总电阻大小的变化情况与可变电阻大小变化情况一致. 一个整体分析电路时必须首先考虑整个电路中各量的变化情况,然后由整体到部分,由定值到变值.解题时按下列顺序分析:电源电压不变→局部电阻如何变化→总电阻如何变化→总电流如何变化→电阻不变部分的电流、电压如何变化。电阻变化部分的电流、电压如何变化→电表示数如何变化. 【举一反三】 典例226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向a端滑动, (填“变大”、 电流表的示数将;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之比将. “变小”或“不变”) 解析:当开关闭合后,R1与R2串联,电压表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的电流.当滑片向a端滑动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小,电路中总电阻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之比为R1的电阻,故不变. 【答案】变大不变 典例227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闭合S1后,再闭合S2,电流

【教学设计】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4.1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⑵知道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并能用该规律分析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 象。 ◆过程与方法 ⑶经历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重点培养通过观察和分析,从现象中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 ⑷观察生活中因光的折射而发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⑹关注周围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乐于用学过的知识研究其中的原因。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认识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运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是学生学了光的反射后,接触到的又一重要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普通存在,学生可能注意过一些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却不能理解其中的原因,因此学生对研究光的折射怀有较强的求知愿望。光的折射规律不仅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同时又是理解透镜作用的基础。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通过教材图3-37所示的实验,首先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然后让学生做“活动1”中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一些奇妙(而又不 能明确解释)的现象,并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欲望;“活动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最后运用光的 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本节教材与传统教材的最大区别,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光的折射规律。传统教材比较重视科学知识,而本教材增设了两个学生活动,“活动1”激发学生产生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兴趣,“活动2”让学生经历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这些都给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自主探 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节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是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是解释生活中折射现象的主要依据,另外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光的折射规律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既涉及到光的折射规律, 又与人的视觉习惯有关,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17光学作图

题型17光学作图 【母题探究】 类型一画光路图 典例69 如图所示,学校楼梯拐角的墙上装有平面镜,既方便同学们整 理仪容,晚上又能利用光的反射对楼道进行照明.请在图中准确画 出灯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到达A点的光路图. 解析:先根据平面镜成像作出灯S的像S'(过S作平面 镜的垂线并延长到S',使S'和 S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然后连接S'A,则这条线在平 面镜正面(右边)的部分就是反射光线,它和平面镜的 交点就是入射点,连接S和入射 点作出入射光线就可以完成作图, 【答案】如图所示. 典例70 如图所示,一束光从半球面上的A.点沿半径方向射人半球形玻璃砖,已知半球形玻璃砖的球心为O,且光线到达半球形玻璃砖下表面处时可以发生折射和反射.请画出这束光线从射人玻璃砖到射出玻璃砖的完整光路图, 解析:光线AO沿半径方向射向圆心O,由于AO垂直于圆弧,所以不改变传播方向,所以直接射向圆心D,在O点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OC也垂直于圆弧,故也不改变传播方向射出;光由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OB偏离法线).【答案】如图所示. 类型二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典例71 OA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SO经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 解析:法线平分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平面镜垂直于法线放置. 【答案】如图所示. 类型三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典例72 如图所示,MN是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请画出字母“L”在平面镜中的像

【答案】如图所示. 【题型攻略】 1.凡是光线都要加箭头,表示光传播的路径,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法线和其他辅助线都用虚线且不加箭头; 2.分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记住人眼不是光源,不能从人眼发出光线;3.分清实像和虚像,,表示时,实像用实线,虚像用虚线; 4.会根据光路特点、成像性质、光路的可逆性作图, 【举一反三】 典例73 如图所示,试画出点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的光路图. 【答案】光路图如图所示. 典例74 如图所示,小聪通过一平面镜看到小猫要偷吃小鱼.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但未标出光的传播方向.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小聪看到小猫偷鱼吃时的光的传播方向,并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平面镜. 【答案】如图所示. 典例75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垂直射到玻璃砖的一个面.作出这束光线进入玻璃砖内的径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沪粤版)2019-2019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 册同步练习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当发生光的折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入射角减小5°时,折射角也减小5° D.光的折射过程中,光路是不可逆的 2.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情形,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入射角等于60°B.折射角等于40° C.NN′是界面D.MM′的右边是玻璃 3.图所示的光路图中,能够正确表示光由水中射入空气中的是()A.B. C.D. 4.下列不能用“光路具有可逆性”解释的现象是() A.人在岸上看水中的游鱼时,鱼儿也能看到岸上的人 B.汽车的灯光照前方的自行车尾灯上,灯光又沿原方向返回

C.小明在平面镜中看到小红,小红通过平面镜也看到了小明D.用潜望镜能观察到水面的情况 5.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塔在水中形成“倒影” B.景物在凸面镜中成像 C.日晷面上呈现晷针的影子 D.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6.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雨后睛朗的夜晚,背着月光行走,为了不踩着地上的积水应该不走亮处 B.“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句中的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错觉 C.“井底之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才造成的“坐井观天,所见其小”D.“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是既有光的反射也有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 7.如图光现象中,形成原因和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A.雨后彩虹 B.水中倒影 C.铅笔“折断” D.海市蜃楼 8.小李把一个硬币放在碗里,移动碗直到眼睛看不到为止,保持头部不动往碗里倒水,倒到一定程度时,小李又重新看到硬币。小李用作图方法说明结论正确的是() A.B.C.D. 9.关于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树木在阳光下的“影子”是由光的反射产生的 B.树木在平静水面的“倒影”是由光的折射产生的 C.透过露珠看到被放大的树叶叶脉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D.海面上的“海市蜃楼”是光在海面发生反射后成的虚像 10.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玻璃表面,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33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题型33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母题探究 典例157 炎热的夏天把湿衣服挂到窗外,经风一吹很快就干了;而冬天把湿衣服挂在室内却干得很慢.决定衣服干得快慢的主要因素是:和 解析:炎热的夏天把湿衣服挂到窗外,经风一吹很快就干了,说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就越快;冬天把湿衣服挂在室内干得很慢,说明温度越低,蒸发越慢,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答案】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 典例158 下面是某物理小组的同学课外活动的一个探究过程: 探究名称: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通过观察下图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 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的快慢有关. 猜想二: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有关. :物理小组的同学分成A、B两组对其中的两个猜想进行了如下探究: (1)A组同学:如图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们探究的是酒精蒸发快慢与是否有关.此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温度和相同。 (2)B组同学:在A组同学所用的器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盏酒精灯,探究液体蒸发快慢跟温度的关系,请你简要写出B组同学探究实验的步骤及实验现象和结论. 交流与评估: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热的事例: 解析 猜想一: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猜想二:水和酒精是不同种类的液体,酒精更容易干,说明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

种类有关; (1)两玻璃板上的液滴表面积大小不同,所以是研究蒸发快慢和液体表面积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需要控制液体温度和液体表面积的空气流动快慢相同; (2)如果要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是否有关,就得保证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都相同. 【答案】表面积空气流动种类设计与进行实验(1)液体表面积大小酒精表面空气流动快慢(2)步骤: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并使其摊开的表面积相同;在第一块玻璃板下用酒精灯加热,另一块不加热,观察两块玻璃板上酒精蒸发的快慢;现象:用酒精灯加热的酒精蒸发得快;结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①夏天,在地上洒一点水会感到凉快些;②病人发热时在头上敷一块冷毛巾;病人会舒服些;③夏天,为了使食物不至于因为高温而变质,可以把食物用容器盛装放人冷水中(漂浮),同时在食物上面放一条湿润的毛巾等.(答出一点即可)举一反三 典例159 福州市20 1 1年“5. 18”海交会上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在风扇转动时还可喷出水雾.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就加快了水分从周围物体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1 【答案】蒸发吸收 典例160 医生抢救中暑病人时,通常在病人的额头和身上擦酒精,这种方法称为“物理疗法”.这种疗法的依据是:酒精(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时会(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答案】汽化吸收 典例161 20 1 1年春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罕见的旱灾,进入夏季以来,气温的升高加剧了旱情,这是因为气温的升高(选填“加快”或“减慢”)了水的蒸发.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把水滴入果树下的土里,这是利用(选填“增加”或“减小”)水在地面的表面积来减小水的蒸发. 解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温度越高,水的蒸发越快,所以气温的升高加快了水分的蒸发,从而加副旱情;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陡水在地面的表面积减小,从而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利于节约用水. 【答案】加快减小

七下易错题整理3:光的折射 练习(含答案)

七下易错题整理3:光的折射练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岸上景物在湖水中形成清晰的倒影(如图),下列有关“水中倒影”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B.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D.“水中倒彩”比岸上景物大一些 2.两块完全相同的平行玻璃砖相互垂直放置.如图一束单色光从左侧水平射入左侧玻璃砖,从右侧射出,则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A.平行B.不平行向上偏折 C.不平行向下偏折D.都有可能 3.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4.一条光线通过在水中的球形空气泡,表示出射光线的可能是图中的() A.a B.b C.C D.d 5.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入射角等于30°B.折射角等于50° C.NN'是界面D.M’N’的右边是玻璃

6.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A.向左移动后静止B.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 C.向右移动后静止D.仍在原来位置 7.看起来清澈见底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小明跳下去就出现了危险,幸好有同学及时相救。小明在岸上看池水比实际浅的原因是() A.从池底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反射 B.小明的眼睛产生的错觉 C.从池底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 D.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 8.有一圆筒如图所示,人眼在P点向筒中望去,可看到筒左壁M点以上的部分,若在筒里注满水后,人眼仍从P点望去,则() A.可能看到Q点以上部分B.只能看到N点以上部分 C.只能看到M点以上部分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9.水中有一空心棱镜,里面充满空气,光线投射在这个棱镜的一个面上,如图,这条光线通过棱镜后光路的方向将() A.不变B.折向棱镜底边 C.折向棱镜底角D.折向棱镜顶角 10.面对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人千万不要贸然下去,因为人们看到的池水深度和它的实际深度并不相同,下面四幅图能正确解释此现象的是()A.B.C.D.

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6噪声减弱方式判断

题型6噪声减弱方式判断 【母题探究】 典例23交通噪声是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如图所示,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在和控制了噪声. 解析:“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产生;“高速路边隔音墙”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答案】声源处传播过程中 典例24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于扰,下面哪个方法有效合理A.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控装置 B.在教室周围植树 C.每个学生都戴上防噪声耳罩 D.将教室的窗户打开解析: 解析:噪声监控装置只能测量噪声的强弱,而不能减弱噪声,A错;在教室周围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可以控制噪声的传播,B正确;学生戴防噪声耳罩,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同时,老师的讲课声也听不到了,C错;将教室的窗户打开,会增大周围环境的噪声干扰,D错. 【答案】 B 【题型攻略】 举一反三 典例25城市里部分道路设计成如图形式,这种下凹道路在控制噪声方面的作用是

A.防止车辆产生噪声 B.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解析: 车辆在下凹道路中行驶时,部分噪声会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两边的高墙阻挡,还有部分噪声会在不断反射时被吸收,因此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D 典例26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A.关闭房间的门窗 B.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 C.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解析: 关闭房间的门窗和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是阻断噪声的传播;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手机不发出声音了,属于防止噪声产生;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是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所以,B符合题意. 【答案】B 典例27减少噪声主要在消声、吸声和隔声三个方面采取措施.生活中常见:①在录音室的墙面上贴泡沫材料;②给汽车的排气管加装消音管;③在道路两旁加装玻璃墙.上述例子对应减少噪声的措施分别是:①;②;③. 解析:①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属于吸声;②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属于消声; ③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属于隔声. 【答案】吸声消声隔声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案及习题教案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⑵知道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并能用该规律分析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⑶经历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重点培养通过观察和分析,从现象中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 ⑷观察生活中因光的折射而发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⑹关注周围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乐于用学过的知识研究其中的原因。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认识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运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是学生学了光的反射后,接触到的又一重要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普通存在,学生可能注意过一些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却不能理解其中的原因,因此学生对研究光的折射怀有较强的求知愿望。光的折射规律不仅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同时又是理解透镜作用的基础。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通过教材图3-37所示的实验,首先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然后让学生做“活动1”中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一些奇妙(而又不能明确解释)的现象,并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欲望;“活动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最后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本节教材与传统教材的最大区别,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光的折射规律。传统教材比较重视科学知识,而本教材增设了两个学生活动,“活动1”激发学生产生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兴趣,“活动2”让学生经历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这些都给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节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是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是解释生活中折射现象的主要依据,另外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光的折射规律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既涉及到光的折射规律,又与人的视觉习惯有关,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建议 本节可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然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最后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其中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组织学生做好实验,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实验条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光的折射 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演示教材图3-37所示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光的折射现象,总结出光的折射的定义。 也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让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在大屏幕上(或远处的墙壁上),大家看到一个光点,教师问学生:激光笔发出的光是沿怎样的路线到达银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