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面临的现状

苏州评弹面临的现状
苏州评弹面临的现状

苏州评弹精选12篇(优.选)

苏州评弹精选12篇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简介苏州评弹演出形式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 苏州评弹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近40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演出方式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

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 编辑本段流派 苏州评弹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一)简介 苏州弹词又称“小书”,是一种散韵文体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苏州方言说唱艺术。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精选12篇.doc

苏州评弹精选 12 篇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 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 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 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 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 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 200 余年至今不衰。简介苏州评弹演出形式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 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 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 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 苏州评弹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 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 风格各异。近 40 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 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 中篇和短篇等新。演出方式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 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

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 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 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 流派唱腔。 编辑本段流派 苏州评弹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 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 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 " 陈调 "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 "俞调 "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 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一)简介 苏州弹词又称“小书”,是一种散韵文体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苏州方言说唱艺术。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 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 明末清初。由于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 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精选12篇

评弹精选12篇 评弹; 评弹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及江、浙、沪一带,用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湘舟、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简介评弹演出形式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 评弹长,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近40多年来,评弹从容到形式推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演出式 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

不同风格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编辑本段流派 评弹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调"的继承人天韵、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俭安)调、“琴调”(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月泉)调又出自“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一)简介 弹词又称“小书”,是一种散韵文体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言说唱艺术。发源并流行于以为中心的东南部、北部和上海等语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评话合称之为“评弹”。 (二)历史溯源 “弹词”一词,始见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其中记载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汝衡《弹词溯源和

苏州游记作文800字

苏州游记作文800字 【第1篇】 在国庆假期里,爸爸妈妈带我去苏州看望我的姑爷爷和姑奶奶。 国庆高速免费,大家又都要在国庆出去游玩,车实在太多了,再加上交通事故,高速堵车。我虽然坐了4个小时的车,但是到了苏州,仍然很有精神。放好行李后,已经是下午了,爸爸提出了一起去石湖公园玩。 石湖公园在姑爷爷家不远的地方,景色异常美丽,石湖大概是西湖的一半大,湖水很清澈,映着蓝蓝的天空。石湖一面是山,山上有姑苏寺,从湖上望去可以看见山上有一座塔,还有佛像。石湖其余三面是公园,隔开了湖和城市道路。我们沿着湖边公园欣赏着美景,我拿起了爸爸的手机拍照,那时太阳快下山了,在夕阳的美景下,湖水变成了金黄色,我拍了很多很棒的照片。 晚饭我们和姑爷爷姑奶奶一起在外面吃,姑爷爷为我点了很多苏

州的地方菜,我最喜欢吃的有盐水鸭舌、片卤鸭、清蒸白鱼、炒虾仁。晚上我们住在姑爷爷家里,房间窗户外面就是高架桥,一直到很晚还是有很多车在上面经过,我听着汽车的声音睡着了。 第二天,我们去了苏州的诚品书店,看到了很多的书和工艺品。我们看到了一家做印章的店,他们拿印刷书用的铅字,拼成一个印章。我觉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很有纪念意义。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张馨月印”的印章,可以用来盖在我画的国画上。 晚上姑爷爷为我们准备了有名的阳澄湖大闸蟹,可惜我感冒了,吃不了,只好看着爸爸妈妈一口一口津津有味的把螃蟹吃下了肚子。 第三天我们要回杭州了,早上向姑爷爷姑奶奶告了别,让他们注意保重身体,下次再来看他们。走的路上顺便去了金鸡湖玩,湖上可以看到苏州有名的建筑——大裤衩。天气虽然很好,但是湖边风很大,我们在月光码头吹起了泡泡,我还没吹呢,风就把泡泡都吹走了,这可真好玩。我们边玩边拍照,我还向爸爸学习了摄影知识,用相机拍了照。

在周庄听苏州评弹

仿佛早就有了的一种心灵期待,秋日午后站在周庄的青石板小路上,身前身后,人来人往,游客们在水墨画般的小镇风景里徜徉。惟我怅然着,期待着,为何?我在等待,说等待不如说渴望,时间有限,相逢靠缘。 正茫然、正焦虑,一声琵琶和三弦伴着软软的、嗲嗲的女声“叫一声小红娘”---一阵心悸,苏州评弹!是苏州评弹! 在嘈杂的街市上、在五彩缤纷的人流中,这声音流水一样穿过双桥、从红木的花窗边冲进我的心底!急切寻望,目光穿街走巷,远远地终于瞧见在一扇深红的花窗内有一怀抱琵琶的女艺人,隔河相望,只见一张半旧的面孔、一把半旧的琵琶,红色的衣裳外裹一件闪光的披肩,另一位抱着三弦的男艺人被窗台挡住了面相,只露着夹三弦的半只手臂。 苏州评弹!我第一次离你如此之近。心底热流刹那间弥漫开来。 顾不了许多,在闲散的周庄水乡小路上,只一人逆人群之流,似听见久违的亲人呼唤般,又似多年丢失的一件心爱之物,失而复得般,心中那份喜悦丝绸一样柔软而舒展。沿着小镇独具韵味的石板街,一路飞奔,双桥,丝绸店、面塑铺、珍珠坊、酒店,蓝印花布、剪纸、草编、精雕细刻的老宅门从眼前一一闪过。 寻声而去,哪会停留! 终于一头扑进茶楼,不禁惊诧了! 原以为宾客满堂,原以为座无虚席,竟只有三五散客歇脚一般目光散淡地喝着茶水,自顾说着闲话。任台上一曲一调无滋无味滑落而去。 我心软了、湿润着如这江南水乡的一叶芦苇,无风摇曳。 悄悄地靠窗坐下,举目朝台上一望,怀抱三弦的男子立刻送过来一个苏州评弹样的眼神和笑容。我早已心不能静。 五岁那年和外婆在宁波,外婆欢喜苏州评弹,为何?我无法知道。她是北方人,料定是听不懂苏州评弹的。可时常去听,总是拉着我。从那时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苏州评弹在我的生活中若隐若现。我生活的这个城市和我周围的环境离苏州评弹太远,远到我找不一处可以静心静气听一段苏州评弹的地方。 有人说苏州评弹一定得在在苏州听,我对此说法非常赞同。 不一会那三五散客提包拎盒走了,茶楼只剩我一人,台上的“西厢”还在继续。 坐在临水的窗口,满街的人在周庄寻贤访古,水乡的河渠廊坊、粉墙黛瓦、名人古迹已成文化层面上的小桥流水人家。因为它的朴素、因为它的简单,那是一种久违了的怀乡情结。 茶楼里的我百感交织。精致的木桌上摆放着精致的青花瓷茶具,茶杯里沏着茶,茶叶一片一

社会主义新艺人的塑造——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评弹传承研究

目 录 绪论 (1) 一、选题缘起 (1) 二、学术史回顾 (2) 三、概念界定 (7) 四、研究方法 (8) 五、研究思路 (11) 第一章私人传授与院校学习 (12) 第一节延续数百年的传统模式 (12) 一、师徒关系的构建 (13) 二、“一对一”口耳相承 (15) 三、学艺坎坷成良材 (16) 第二节评弹传承模式的改变 (19) 一、收权:私人收徒模式的终结 (20) 二、探索:学校教育模式的试验 (20) 三、定型:苏州评弹学校的建立 (23) 第二章学校传承模式中的教学情况 (25) 第一节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25) 一、政治课程的设置 (26) 二、紧跟时政——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27) 三、认清角色——师生的阶级观教育 (29) 第二节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 (34) 一、文学、历史与地理:文化素质的培养 (34) 二、说表、弹唱与观摩:专业学习规范化 (36) 第三节课堂之外的教育 (39) 一、校园生活:纪律约束与衣食补贴 (39) 二、登台锻炼:艺术实践与政治宣传 (41) 三、参加劳动:放下琵琶,拿起锄头 (42) 第三章走出校园的新艺人 (44) 第一节实习与就业 (44) 一、定向分配——被计划的前途 (45) 二、跟师深造——无法废止的传统 (49) 第二节融入评弹公营团体 (50) 一、学校教育成效受检验 (50) 二、团体中的演出与劳动 (54) 结语 (57) 参考文献 (59) 后记 (63) 图表 表1 上海人民评弹团学馆作息时间表 (39) III 万方数据

1 绪 论 一、选题缘起 苏州评弹简称评弹,是一门古老而优美的说唱艺术,以说、噱、弹、唱为特色,是苏州评话、苏州弹词的总称。苏州评话通常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内容多为战争故事或豪杰传奇。苏州弹词一般两人合作演出,有说有唱,内容多涉及儿女情长、冤案诉讼。在评弹四百余年发展史中,评弹艺人始终“背包囊走官塘”,活跃于江南各市镇码头,成为江南人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时至今日,评弹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苏州乃至江南地区共同的文化记忆。 评弹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的曲艺形式,很早之前就受到文学、曲艺研究者的关注,在艺术特征、弹词脚本、流派唱腔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对评弹与江南社会之间的关系往往涉及不多。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师范大学唐力行教授组织起学术团队,深入江南各地广泛搜集评弹资料,继而从社会史角度对评弹与江南社会关系进行研究,笔者有幸加入这一团队,确定了以评弹与江南社会为研究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巨变之一,随之而起的社会主义革命使得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自此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称国史)研究逐渐在学术界兴起。作为中国史研究中相对年轻的学科,国史研究已经在政治史、外交史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而法制史、经济史、科技史、文化史、教育史、社会史等领域 的研究比较薄弱,影响了研究的全面发展” 1。“文革”前的“十七年”(1949-1966),长期以来是国史研究中的热点,对这“十七年”的认识存在着诸多不同,正如金光耀指出的:“‘文革’十年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大动乱的年代,与之相比,对毛泽东领导下的‘十七年’却没有像‘文革’十年那样容易加上一个定语。”2 评弹作为深受江南人民喜爱的曲艺形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便受到新生政权的重视,政府力图使评弹成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文艺轻骑兵”3,充分发挥评弹的政治宣传功能。自1949年起,评弹在表演形式、演出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均出现了重大革新。随着时间推移,政府在改造旧社 1 张星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现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2期。 2 金光耀:《“十七年”:不同时代的不同叙述和记忆》,《史林》,2011年,第1期。 3 即使到改革开放后,“文艺轻骑兵”的提法仍可见诸报端,如《新民晚报》1989年9月11日第二版刊载有《发挥评弹艺术轻骑兵作用——新长征评弹团创作一批新节目》一文。 万方数据

《苏州评弹,江南地域的文化符号》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苏州评弹,江南地域的文化符号 唐力行 苏州评弹不仅是观察江南社会的窗口,她与江南社会本来就是不可分割且相互影响的。苏州评弹由评话与弹词两个曲种组成,其渊源可追溯到唐、宋,但真正意义上的苏州评弹则兴起于明末清初,与苏州市民社会的繁兴同步。 清代时期苏州状元达26人,占全国22.8%;经济与文化的交互作用催生了评弹与昆曲这对姐妹花,于是有状元、优伶为苏州土产之说。 昆曲曲高和寡,主要流行于士大夫的圈子;而评弹有着雅俗共赏的特点,其受众遍及士农工商乃至贩夫走卒。相应于苏州人的性格,昆曲又称之为“水磨腔”,评弹弦索叮咚如同江南的水。如果说评话有太湖般开阔澎湃,弹词则如穿街越巷的小桥流水。水是最柔和的,也是最坚韧的。似水长流的评弹,深藏着苏州人的市民心态,流淌着苏州人的心曲,叙说着苏州人的机敏、睿智、沉稳和变通。进茶馆品茗听书成为苏州市民的生活方式,“所谓说书者,实起于苏州。苏州人闲者居多,饭后一会书,挤在茶馆中度生活者,比比皆是”,而绅商官宦则把评弹艺人请进家门办堂会。苏州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听到悠悠的评弹音乐和声如金石的评话,与小桥流水枕河粉墙融合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图景。 江南水乡水网密布,评弹艺人行装简单,评话艺人只需醒木和折扇,弹词艺人则背着琵琶或弦子即可搭船成行。评弹演出场地也极简单,村落集市的茶馆设一桌一椅(或二椅)即可开讲。评弹从形成之初便走出苏州这一江南中心城市。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口流动小,演毕就要换场地,且数年内不会再重复莅临,这就是评弹的走码头。不过说书的走码头,仅是南抵嘉兴,北达武进,以此一小小地域为限,也就是吴语区。 乾隆年间评弹趋于成熟,乾隆三十七年的弹词抄本《雷峰古本新编白蛇传》、乾隆刊本《新编重辑曲调三笑姻缘》等,一直流传至今;有了一批知名的评弹艺人,如演说评话《隋唐》的季武功、弹词《落金扇》的王周士、弹词《白蛇传》《玉蜻蜓》的陈遇乾、俞秀山等;还有了评弹艺术的经验总结,如王周士的《书品·书忌》等。 我们现在能够统计到的苏州弹词的长篇书目,评话是70部,弹词是86部。一个人从懂事开始听评弹,听到老也不会重复。所以说,长篇书目和书场是评弹的生存方式。 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江南中心移到上海,评弹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上海。“上海的书场业有一个疯狂时期,三四马路、大新街附近一带以及南市城隍庙等处,简直是五步一家,十步一处 ,到处悬挂着书场灯笼与招牌。”其时,评弹也出现了新气象:一、男女可以在同一个书场听书; 二、男女评弹艺人可以同台献艺;三、评弹演出过程中,穿插广告成为当时私人电台的经济来源;四、知识精英为评弹定位,造舆论。《申报》1926年3月29日介绍吴宓《希腊文学史》一文,指出:“据上所言,荷马的史诗,当然就是中国的所谓弹词,是民众文学的结晶。不过我们中国的所谓缙绅士大夫素来看不起平民的作品,以为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从不肯承认它们在文学上的价值。”“拿《伊里亚特》《奥特赛》与中国弹词、大鼓一类的东西并论,就是希望中国现在的文艺界发生进一步的了解。”一些知识精英撰文充分肯定评弹的社会功能,“将来风俗之善良,社会之进步,必咸颂说书之功不置,予不禁拭目以待之”。 (有删改) 15. 下列根据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A.苏州评弹发轫于唐宋,兴起于明末清初,其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联系,成熟于乾隆年间。 B.弹词在乾隆年间成熟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出现重要作品、民间艺人的出名与表演经验的 总结。这些较之明清,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周良:苏州评弹研究六十年

周良:苏州评弹研究六十年 一、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作为曲种的研究,开始于建国之后。 建国之前,对评话、弹词作为俗文学、民间文学、韵文体小说的研究,作为文体研究,早在“五四”前后,已经开始,而且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如郑振铎论及的“吴音弹词”(见《中国俗文学史》),赵景深指出的“唱词”(见《弹词选导言》),谭正璧论及的“可唱的弹词”(见《中国文学进化史》)和范烟桥讲的“南、北弹词”(见《中国小说史》)都涉及到苏州弹词这个曲种。 二、建国后的苏州市曲艺联合会、苏州市评弹团成立后就开始建立资料工作。 在“大跃进”中,文艺界曾经有打擂台“挖掘传统”,但有力地推动记录书目工作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为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苏州市来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资料研究工作得到了切实的加强。建立组织(成立苏州市戏曲研究室和曲联艺术组,后者为后来成立的评弹研究室的前身。上海市曲联和评弹团也建立了资料工作及其机构)。配备了专人(苏州市当时分配来一群大专生,以至至今仍可说是“壮举”)。记录了许多传统书的演出脚本和艺术资料,搜集、购置了大量书刊资料,取得了第一次丰收。记录的脚本在千万字以上。如周玉泉的弹词《玉蜻蜓》《文武香球》,徐云志的弹词《三笑》,还有汤乃安把手录本弹词《珍珠塔》献给集体,李仲康也把手录的弹词《杨乃武》的脚本,徐凌祥把手录的评话《英烈》的脚本赠给集体,这些都非常珍贵。大量的传统书脚本,虽然限于当时的条件,记录水平不是很高,有些人还有保守思想,记录不够完善。后来又来不及整理、挖掘、提高。但积累、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艺术财宝。上海也记录了大量脚本,还有录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记录了大量老艺人的艺术经验和艺事回忆。如有徐云志(王卓人整理)周玉泉(钱江、何云龙整理)张玉书的艺术经验、艺事回忆,十分珍贵。还有潘伯英的《评弹话旧》(周良整理)陈士林的《评弹掌故》(徐渊记录)徐玉泉的《评弹琐记》(胡觉民记录)陈瑞麟的《评弹杂忆》等。 在搜集资料、进行编辑整理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对评弹历史和艺术的研究。如对《南词必览》中的艺术经验的整理和解读,对评弹口诀进行搜集、编辑和解读,开始涉及到说书中的“说法”和“现身”,说书人的“登台面目”,说书的“一表三千里”,过去和未来的时空,都进入到艺术特征和规律的探讨。对历史的研究,在杨作铭主持下,先后有叶瑞宝、汤乃安、姬梦熊、严雪飞、倪萍倩等人参加编就的“传统书目历代传人名录”,基本弄清了清道光、咸丰后的艺人传承情况,还抢救了一批史料,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以上这些是草创阶段的成绩。虽然,当时客观条件有不利的方面。批判“重业务”、“轻政治”、“走白专道路”,有“左”的思想束缚。但评弹资料研究工作,当时也有比较有利的“小环境”。陈云同志的重视,市委领导的支持,和一批同仁的努力,不但积累了资料,为研究工作、理论建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还培养了一批人。这也是事在人为。任何时候都有困难,不经努力的成功是没有的。 三、粉碎“四人帮”后的研究工作,有了很大开展。 总结过去评弹工作的经验教训,批判“左”的束缚,解放思想,展开了对评弹历史及艺术的研究。 在群众性的揭批,拨乱反正的基础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回顾评弹工作卅年”的专题总结讨论。评弹研究人员从中都得到收获,有

杨慎廿一史弹词

杨慎二十一史弹词注原文 第一段总说 西江月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塚荒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西江月 滾滚龙争虎斗,匆匆兔走乌飞。席前花影坐间移,百岁光阴有几。 说古谈今话本,图王霸业兵机。要知成败是和非,都在渔樵话里。 诗曰: 为爱青山日倚楼,白云红树两悠悠。秋鸿社燕催人老,野草闲花徧地愁。 野草闲花徧地愁,龙争虎鬬几时休。举头吴越齐秦楚,回首梁唐晋汉周。 概世尽从忙裏老,谁人肯向死前休。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邱。 八句罢谈诗少卖,且将今古事评论。诗词只可谭风月,今古还堪警世人。 博览经书寻故典,傍搜史传缀新文。零裁锦绣篇篇好,碎剪冰霜字字精。 按捺奸邪尊有道,赞扬忠孝奖贤能。丁当击玉敲金字,剔透蟠龙绣虎纹。 清似钓舟闻夜雨,壮如军垒发秋声。助添豪杰英雄气,感动忠臣烈士心。 短舞长歌思妙曲,高山流水待知音。当场告禀知音者,忙裏偷闲试一听。 第二段说三代 南乡子 携酒上吟亭,满目江山列画屏。赚得英雄头似霉,功名。虎啸龙吟几战争。 西江月 阅尽残篇断简,细评千古英雄。功名富贵笑谈中,回首一场春梦。 昨日香车宝马,今朝禾黍秋风。谁强谁弱总成空,傀儡棚中搬弄。 诗曰: 混沌初分气候淳,标枝野鹿看君臣。三皇五帝宾天去,辛苦阇浮世上人。 世上生灵作业多,功名富贵反成魔。常怀杞国忧天闷,不见康衢击壤歌。 仗剑提刀争日月,伏尸流血换山河。白头钓叟秋江上,笑指清鸥下碧波。 诗出大才闲遣兴,话谈今古便惊人。沙金璞玉求良匠,流水高山待赏音。 玉在石中谁辨宝,金藏沙里未为真。淘金必索披沙拣,取玉须教破璞寻。 琴对子期弹雅操,马逢伯乐长千金。龙光未识思雷焕,奇字难知问子云。 美酒要逢知己饮,好诗须向会家吟。讲谈尽合周公礼,褒贬咸遵孔圣文。 断简残篇藏故典,冰弦玉轸播新闻。高人满座垂清听,始信书生用意深。 第三段说秦汉 临江仙 滾滾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紅。白发漁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西江月 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诗曰: 成败兴亡古至今,飞云去乌入销沈。荒郊废冢伤心处,不待田文听鼓琴。

苏州评弹音乐之唱腔流派

苏州评弹音乐之唱腔流派 摘要:苏州评弹是盛行于江南一带的地方曲艺,分为评话和弹词两部分。评弹音乐的唱腔流派主要说的是弹词。弹词中的唱是说的演唱,弹是乐器的伴奏,这样说、噱、弹、唱就形成了弹词的一个整体。本文主要以了解苏州评弹音乐唱腔流派从古至今的变化与发展为目标,同时尝试研究其音乐变化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苏州评弹弹词流派唱腔发展 一、苏州评弹音乐的组成 苏州评弹起源于苏州,弹词兴于南方诸省,所以演出均操吴语,大约有四百年的悠久历史,被誉为江南奇葩。评弹音乐分为两种演出形式,一种叫评话,一种叫弹词。评话称为“大书”,只有说话没有演唱,大都为单人演出,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又称为“小书”,大都为双人演出,也有一人或三人的,他们通常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二、苏州评弹音乐的主要腔系 苏州评弹唱腔流派的渊源来自于经典的三大流派,即陈调、马调、俞调。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陈遇乾、马如飞、

俞秀山。正如曲谚所云:“ 流派流派,有流才有派”;“ 流派流派,不流则衰”。经百余年的发展,不断出现了可以传承和更好发展的名人大家。如“陈调的”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这些曲艺唱腔流派在演唱家的传承中也得到了适当的改革创新,有些因此形成了新的派别。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①。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 虽然苏州弹词“流派唱腔”不断涌现,但经典的三大流派还是应该要认识了解。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弹词前四名家”之一的陈遇乾创立了“陈调”,因为他早年唱过昆曲,所唱之腔带有明显的昆曲韵味,加上他的演唱总是苍劲浑厚、深沉有力,而且极少用作长段的表唱,所以通常表现的是故事中的老生、老旦等角色。经常演唱的曲目有《义妖传》《芙蓉洞》《双金锭》等。 “俞调”为清代嘉道年间的俞秀山所创,这种流派唱腔很大程度上也吸收了昆曲的吐字行腔方法,旋律宽广、优美动听,委婉圆润。正如清代学者黄协埙所说:“ 弹词有俞调、马调之分。俞调系嘉、道间俞秀山所创也,婉转抑

苏州评弹精选12篇讲解学习

苏州评弹精选12篇

苏州评弹精选12篇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简介苏州评弹演出形式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 苏州评弹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近40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演出方式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

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 编辑本段流派 苏州评弹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一)简介 苏州弹词又称“小书”,是一种散韵文体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苏州方言说唱艺术。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昆曲调研报告

苏州评弹和昆曲(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也是我们人 类历史遗存中的瑰宝。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研究历史,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体现遗产的价值,使之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建筑效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辉煌,再现璀璨”。 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还有相当多的问题。以评弹和昆曲为例,在遗产保护方面既有不足,在遗产的开发利用上又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发掘。加强遗产保护重在开发利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昆曲、苏州评弹昆曲学校 一、苏州评弹和昆曲的重要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也是我们人类历史遗存中的瑰宝。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研究历史,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体现遗产的价值,使之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建筑效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辉煌,再现璀璨”。 二、评弹和昆曲的现状 1.现状 苏州弹词的书目十分丰富,有目可稽的传统长篇有65部,新编历史题材172部, 还有一些现代题材的新长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立以后,记录了大量的演出本,并作录音、录像, 整理出版了周玉泉的《玉蜻蜓》和《中篇弹词选》。 有关历史艺术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也次 第展开,出版了《苏州弹词旧闻钞》、《评弹艺人 谈艺录》。然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 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 机,亟待抢救和扶持。 图一林冲雪夜上梁山的《宝剑记·夜奔》(苏州昆曲

[苏州评弹[散文欣赏]] 欣赏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散文欣赏]] 欣赏苏州评弹 我不是苏州人。 我喜爱苏州评弹。 我是刚刚喜欢上的。 吴侬软语那软绵绵的腔调我特喜欢。为了能听到原滋原味的苏州评弹,我曾大老远的从千里外的苏北专门跑到苏州山塘街老戏台那儿听评弹,可惜苏州评弹操吴语,结果一句也听没听懂。这便让我对她一直敬而远之。前日,实在闲的慌,打开中央戏曲频道,可巧苏州评弹节目,戏刚刚开始,演绎的是曹禺先生的名著《雷雨》,演绎者也恰是苏州的名家。不知是因为对苏州评弹心底的模糊喜欢还是对《雷雨》的一贯喜爱,我居然再没有换频道的意思。谢天谢地,屏幕上有字幕,我能看懂,我也能听明白了!那柔婉的三弦,那清越的琵琶,那绵软可口的腔调……怎一个“爽”字了的!我心里想:苏州评弹,我终于找到了让我爱你的理由了。就这么一直的坚持了两个多小时,直至曲终人散,我仍意犹未尽。 我之所以爱看苏州评弹,还因为我不可告人的“爱美之心”。老早老早我就知道“苏杭二州出美人”,到苏州跑了几多趟,种种原因没机会细赏苏州美女。看评弹,是绝佳的机会。不知是苏州果真俊男靓女实在多,还是鄙人实在不够上档次没见过真正的俊男靓女。在我眼里,那些个在台上捧琵琶、操三弦的评

弹演绎者个个都是那么温文贤淑、风采照人。我就想,苏州评弹界在收徒授业的时候是否要经过比较严格的面试关凡是不够靓、不够帅的主儿谢绝入行。反正甭管怎么着,那些个登上评弹舞台的角儿,特别是女角儿都很养眼,最起码最起码不会造成视觉污染。有时候,我也私下感慨:太湖美,太湖养育的人儿更美!苏州评弹的演绎者们不仅人美,衣着也挺光鲜。男人不说,都是清一色的长袍,文雅斯文,很有些国人的传统。女士们的穿戴可就考究的多了去了:各种花纹、色彩、质地的新式旗袍,很很女人味,很很苏州女人味、很很中国女人味、很很东方女人味! 但是,品味苏州评弹如果仅仅停留在听吴侬软语、看苏州美女的层面上绝对算不得真喜欢、真欣赏、真在行、真高手。苏州评弹的内在美还应在它的戏词上。鄙人没经过专业性的研究和考察比较不敢下权威论断,但据我对其他一些地方戏的了解,戏词能和苏州评弹的戏词叫的上板的还真没见过。我不知苏州评弹与昆曲有没有亲戚关系,如果硬要我说还能有什么戏词堪与苏州评弹相媲美,愚意只有昆曲了。 苏州评弹最最令我赞赏的应是她的角色塑造。也许这么说并不确切,有人可能会说我外行:苏州评弹只是评书、弹词而已,谈不上角色不角色,弹词演员不过是在演绎故事和角色。其实,我的赞赏也正是因此而生的。别的形式的评书、鼓书、快书、琴书等等讲说者、演绎者大多停留在说“书”的层面,但苏州弹词的表演者在说“书”的同时,也进入了“角”的内心世界、倾诉

评弹流派简介

夏调 弹词流派唱腔。弹词艺人夏荷生所创。形成于20 世纪20 年代。夏擅放单档,其唱腔脱胎于早期书调,真假嗓并用,与说表衔接紧密,说唱性较强,徐疾、长短、顿歇,服从于语言的表达,自由灵活。夏天赋嗓音高亢嘹亮,以响弹响唱为其特色。由于音域高,上半句都用假嗓,下半句转用真嗓,转换自然,对比鲜明。其真嗓力度和音高又与假嗓接近,唱腔更以遒劲挺拔,高亢激越为特点,对听众很能起抓神、提神的作用。落调处,底气充足,余音不绝。代表住曲目有《换监托三桩》、《周文宾上堂楼》等。张鉴庭、杨振雄、凌文君等早年放单档时都唱“ 夏调” 。后来,“ 杨调” 、“ 张调” 的形成也受到” 夏调” 一定影响。 徐调 弹词演员徐云志所创。形成于20 世纪20 年代末。徐早期演唱“ 俞调” 和“ 小阳调” ,后从民间小调、戏曲声腔和小贩叫卖声中汲取音乐素材,发挥自己嗓音清亮高亢的天赋条件而成独立的流派。特点为节奏舒缓,旋律婉转圆润,音色软糯柔顺,音乐性较强,有长短各异的九种基本唱腔,人称“ 糯米腔” 。由于其定音较高,三弦上的老弦(即第三弦)常配用铜丝弦,增添了曲调的荡音,成为其特色之一。代表性三曲目有《寇宫人》、《莺莺拜月》等。 杨调 弹词演员杨振雄所创。形成于20 世纪40 年代。杨小名阿龙,故又称“ 龙调” 。杨在单档演出《长生殿》时,通过演唱实践,在“ 夏调” 基础上吸收借鉴昆曲发展而成。扬调以挺拔刚劲,激越深沉为其特点,真假嗓并用,但以真嗓为主。为了烘托气氛,抒发书中人物感情,常用紧弹散唱,其散板式的长拖腔,哀婉凄切,激情充沛。代表性曲目有《长生殿·埋玉》、开篇《剑阁闻铃》、《昭君出塞》等。在演唱《武松》、《白求恩大夫》等书目时,其唱腔增加了豪放雄健的一面,有新的发展。 严调 弹词演员严雪亭所创。形成于20 世纪30 年代,严擅长单档说书,其唱调主要衍化自适合于单档自弹自唱的“ 小阳调” ,以表达书情和体现语言为主,运腔朴实,吐字清晰,曲调简练流畅,说唱结合,灵活贴切。唱时真假嗓并用,转化灵活,常用小嗓翻高腔,并以颇具特色的装饰性小腔,抒发激越情愫,或刻画女性形象。代表性曲目有《杨淑英告状》、《密室相会》等。严调又擅唱叙述性、说理性较强的白话唱篇,如《祝枝山说大话》、《孔方兄》等。开篇《一粒米》更是充分发挥了这一特色的代表作,有较大影响。丽调 弹词女演员徐丽仙所创。1950年,徐演唱书戏《众星拱月》时,化用了自己所唱《宝玉夜探》开篇中“ 轻敲铜环叮当响” 的唱腔,以原调的上五度转调为特点,成为“ 丽调” 雏型。1953年演唱中篇《罗汉钱》时,发展形成“ 丽调” 。以女声真嗓演唱,曲调幽美,韵味醇厚。在弹词女演员中传唱较广。早期的“ 丽调” 以表现

昆曲传承与发展问题调查报告——以北京,苏州为

昆曲传承与发展问题调查报告——以北 京,苏州为 篇一:苏州评弹昆曲调研报告 苏州评弹和昆曲(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也是我们人类历史遗存中的瑰宝。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研究历史,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体现遗产的价值,使之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建筑效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辉煌,再现璀璨”。 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还有相当多的问题。以评弹和昆曲为例,在遗产保护方面既有不足,在遗产的开发利用上又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发掘。加强遗产保护重在开发利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昆曲、苏州评弹昆曲学校 一、苏州评弹和昆曲的重要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也是我们人类历史遗存中的瑰宝。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研究历史,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体现遗产的价值,使之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建筑效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辉煌,再现璀璨”。 二、评弹和昆曲的现状 1.现状 苏州弹词的书目十分丰富,有目可稽的传统长篇有65部,新编历史题材172部,还有一些现代题材的新长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立以后,记录了大量的演出本,并作录音、录像, 整理出版了周玉泉的《玉蜻蜓》和《中篇弹词选》。 有关历史艺术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也次 第展开,出版了《苏州弹词旧闻钞》、《评弹艺人 谈艺录》。然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 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 机,亟待抢救和扶持。 图一林冲雪夜上梁山的《宝剑记·夜奔》(苏州昆曲 博物馆) 昆曲之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如今,昆曲确实面临着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目录 1简介苏州评弹演出形式 1演出方式 流派 1苏州评话申报地区 1(一)简介 1(二)历史特色 1(三)艺术特色 1(四)传承价值 1苏州弹词申报地区 1(一)简介 1(二)历史溯源 1(三)艺术特色 1(四)传承价值 作为文化遗产的苏州评弹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苏州评弹 演出形式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 苏州评弹 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近40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 演出方式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 编辑本段流派 苏州评弹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 编辑本段苏州评话 申报地区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一)简介 苏州评话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吴语地区,通常与苏州弹词合称“苏州评弹”。在流行地区,苏州评话俗称“大书”,苏州弹词俗称“小书”,总称“说书”。 (二)历史特色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清代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第2折《书闹》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苏州说书中演说《岳传》的情景,有表,有白,有类似赋赞的韵文,和现在的苏州评话相同。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成立了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在咸丰、同治年问,出现了说《水浒》的姚士章等评话名家。 (三)艺术特色 1、苏州评话的特点慢、委婉苏州评话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其语言由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和第三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组成,而以前者为主。这就和戏剧白言有质的区别。它是讲故事,而不是演故事。第一人称语言称表,第三人称语言称白,表和白以散文为主,多说不唱。但也有用作念诵的一小部分韵文,包括赋赞、挂口、引子和韵白等。赋赞用以描景、状物和渲染、烘

(完整版)苏州评弹精选12篇

苏州评弹精选12 篇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 余年至今不衰。简介苏州评弹演出形式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 苏州评弹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近40 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演出方式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

彩的流派唱腔。 编辑本段流派苏州评弹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 (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一)简介苏州弹词又称“小书”,是一种散韵文体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苏州方言说唱艺术。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 称之为“苏州评弹”。 二)历史溯源 “弹词”一词,始见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其中记载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陈汝衡《弹词溯源和它的艺术形式》(1983 年)一文认为是“远出陶真,近源词话”。关于“陶真”《,西湖游览志余》记:“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 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1952 年)考证:“陶真和弹词同是用七言诗赞的讲唱文学,两者只有名称差异。”他认为,“就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