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投资收益_风险与大学生择业行为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_风险与大学生择业行为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_风险与大学生择业行为

[收稿日期] 2003-11-25

[作者简介] 赵宏斌(1966-),男,安徽省和县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课题“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市场管理”(NSP7023303);全国教育科学“十

五”规划重点课题“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

(BFA010073)。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与大学生择业行为

赵宏斌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大学生完成学业后,面临着要选择职业和实现投资回报。在理论上,家庭财富、教育投入成本、职业收入以及分散劳动收入风险的成本是衡量职业价值的主要指标。从调查实际来看,对职业收入、家庭财富以及可分散劳动收入风险成本的地区、单位等变量的选择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结论认为,大学生择业过程是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把职业收益和职业风险成本统一起来的抉择过程。 [关键词]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职业价值;大学生;择业行为

[中图分类号] F24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209(2004)0320119207

一、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的含义

人力资本是人们在教育、职业培训、健康、迁移等方面投资所形成的资本,是人们作为经济主体创造财富的源泉。人力资本投资是以支付当前的投资成本获取未来收益为目标的投资行为。一般来说,只有当预期收益现值大于各种成本支出的现值时,人们才有投资的愿望。由于人力资本投资预期收益受经济、政治、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形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系统和非系统性风险;同时,人力资本是不流动和不可交易的,形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别风险,也加剧了系统和非系统性风险。因此,个体人力资本投资是对成本、收益和风险的综合评价的结果。

从教育经济学角度而言,对教育机会的选择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由于教育获得广博的技能和知识,从而使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就具有市场价值。这一决策是在教育成本和它的期望收益之间进行比较作出的[1](P73)。大学毕业生的教育成本是既定的,而收益发生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因此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应得到风险补偿。贝克尔(Becker )早就提出,由于人力资本是有风险的、不流动的,应该获得超出无风险资产的溢价[2]。教育的经济收益通常是由受雇佣期间职业的工资高低来测量的。伯士金(Boskin )的研究发现:如果职业的终生收益高和培训成本低,则增加人们的选择概率,而那些失业期较长的职业对人们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不是因为工作的动荡,而是影响人们的预期收益[3](P389-398)。拜戈(Berger )的研究也充分表明将来收益的预期影响着年轻人的职业选择[4](P418-429)。当然,职业选择也不能忽略个人的非货币收益,如工作环境、兴趣爱好、工作满足感等。因此,大学生择业是通过搜寻就业信息,减小在期望收益和实际收益之间可能存在的偏差,降低出现不良后果的可能性,提高教育投资效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许多学者对此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一些学者把就业难的根源归结为大学生“不良”的择业行为结果,认为大学生应树立“哪里9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总第183期)

需要哪里去”的择业观。显然这种提法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价值观不相吻合,不能客观地认识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和职业价值观。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的角度来解析大学生的择业行为。

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择业的理论分析

教育投资作为一种资产组合决策,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投资选择。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投资十分类似于金融投资,但传统的资产定价和组合模型假定资产是可交易和可分割的,相比之下,教育投资一旦形成是不可交易、不可分割的,比如,一个学了法律专业的学生不可能从事医生职业,无形中增大了教育投资的风险性。Davis和Willen计算了不同职业间的风险溢价,结果表明其差别十分显著,这进一步实证了职业间风险程度之不同和职业选择的必要性[5]。

大学生的择业过程可分为两次来完成,一次是上大学前的专业选择,另一次是就业前的职业选择,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职业选择是对专业选择的修正、弥补或延伸。大学生在选择专业和工作岗位(统称为职业选择或择业)时,要考虑自身教育投资的价值实现和投资风险,主观上要求教育投资的价值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主要体现在福利、工资待遇、生活环境等方面,同时也要考虑到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规避职业风险的成本。所有这些因素都可以纳入到职业价值函数的框架内来研究。职业价值函数是由Raven Saks和Stephen H.Shore在研究收入风险下教育投资的职业选择问题时提出来的[6]。我们把该理论延伸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分析中。

择业时,我们假定:(1)大学生能部分了解大学生的工资水平及各地区的工资差异,能部分预测将来的收入变化;大学生知道自己在受教育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家庭的经济状况等。(2)大学生符合理性人假设,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的行为准则。这种理念不仅存在于对专业的选择上,而且也存在于大学生的就业行为中。(3)大学生是常绝对风险规避(CARA)的择业偏好者。

① 职业价值函数:V c=1

Ar e-Ar W0-I

c

+K

+

1

r-μc

Y c-K c

1

-K c

2,在CARA条件下,与职业选择相关的参数有:I C、Y C、K C1、K C2。

在上述假定下,我们用职业价值函数的主要参数来描述①。包括大学生或其家庭拥有的财富(W0)、为获得该职业而投入的教育成本(I C)、就业后实际工资(Y C)、分散可交易的劳动收入风险成本(K C1)和不可交易的劳动收入风险成本(K C2)。在CARA条件下,职业选择主要考虑后四种因素。个人从自身的能力素质和常绝对风险规避的角度来择业,其选择过程是对后四种因素的权衡和最有效率的组合过程。

对大学生来说,教育投入成本是既定的,只有职业收入和风险成本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行为。职业收入是择业中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职业价值的重要内生变量,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同时,专业和工作岗位选择中涉及到两类风险:其一为不可交易的劳动收入风险,即系统性风险和人力资本的特别风险,对劳动收入的风险溢价影响较大。一般来说这类风险不可分散或分散成本很高,通常伴随着专业的选择而产生。因为专业类型决定一个人的职业类型,各类职业的市场需求在未来某一时期是不确定的,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能否适应市场需求以及由此带来的收益风险,不是大学生自己所能消除和分散的,若要通过“考研”等方式重新选择专业,需要支付较高的分散成本。由于人力资本与人的不可分离性,不能进行转让和交易,一旦要选择其他不相关的专业,以前的专业投资便成了沉没成本。其二是可交易的劳动收入风险,其分散成本为K C1。这类风险是可分散的,但与金融资本投资的非系统性风险分散方式不同,金融资本的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资产组合的方式来分散,而职业选择风险则不能通过资产组合来分散,只能根据所获得的信息作出正确的抉择来分散。比如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抑制了受教育者的配置能力,降低了教育收益率[7](P42-48),形成了教育投资的制度性风险,但可以通过对就业地区和岗位选择来分散此类风险。而且,在就业前分散可交易的劳动收入风险的成本(K C1)比就业后通过职业转换来分散此类风险的成本要低得多。

上述理论忽略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对毕业生择业的影响,实际上,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也是择业时形02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总第183期)

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比如,拥有一万元资产和拥有一百元资产的学生对损失一百元的风险规避程度是不同的。所以,现实中大学生的择业遵循递减的绝对风险规避(DARA )的偏好原则,即随着家庭或个人拥有的财富递增风险规避度减小。基于这种思想提出了如下已被证明的命题。

命题:假定大学生是递减的绝对风险规避(DARA )偏好者,当他的财富为W 时,选择职业C ,效用优于

其他任何职业,若他的财富增加到W ’(>W ),大学生会选择职业C ’,因此,严格来说,职业C ’并不比职业

C 安全,职业C ’更具风险性。

该命题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可能选择更具风险性的职业。因为风险性越大,得到的风险溢价也越高。就同一职业而言,若大学生是递减的绝对风险规避(DARA )偏好者,期望的工资溢价会随财富增加而下降。也就是说,某一工资溢价对较富裕的大学生是有效率的,对较贫困的大学生来说认为风险溢价不值而变得无效率。该命题是对上述理论在实际中的扩展和补充,二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分析大学生的择业行为。

三、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实证分析

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高风险投资,追求投资溢价和规避投资风险是人们的理性选择,对大学生而言,在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中,以获得预期收益、降低收入风险,最终实现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目标。专业选择企图规避的是系统性风险和特别风险,而职业选择企图规避的是非系统性风险。因此,从风险利益的角度研究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会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择业动机和求职愿望,也有利于制订政策措施改善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满足毕业生的择业心理。下面结合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把职业价值理论与就业实际结合起来分析大学生的择业行为。

11数据描述与变量设定

北京师范大学赖德胜教授主持的“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研究”课题组对全国30所大学的2002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5999份,有效问卷5334份。问卷覆盖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发达地区的部委院校(12所)、地方院校(14所)和职业院校(4所),专业类型包含理、工、农、医、经济、师范等。调查对象由发达地区生源(2027个样本)、中部地区生源(2086个样本)和西部地区生源(1221个样本)共同构成。问卷包括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专业和职业取向、求职情况和求职结果等55个问题。本研究是课题的一部分,为了研究的需要,从问卷中选择了与专业和职业选择相关的几个问题加以统计分析,并以百分数的形式呈现在列表中。

从上文的理论阐述可知,大学生择业的最大愿望是实现职业价值最大化,从风险利益的角度看,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择业行为是追求相同风险程度下的收入(Y C )最大化或相同收入(Y C )下的风险最小化的结果。因此,需要把投资收益-风险和大学生择业行为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此,我们选择了若干变量从四个维度来探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关系:

(1)职业价值判断标准

在个人理性的假设下,如果人们的职业价值标准具有较大的离散性,说明影响人们职业价值的因素较多,其中某一因素的影响程度相对减弱,给人们带来的风险程度相对较小;相反,人们的职业价值标准具有较大的趋同性,表明影响职业价值的因素比较集中,而且影响程度较大,带来收益的变化和风险程度不可忽略。在大学生就业问卷中,对职业价值的判断标准主要选择了如下几个指标:工资偏好、职业的社会地位、个人发展前景、个人兴趣爱好、经济因素、专业对口等因素。除工资偏好外,对其余指标,要求从中选择三个最重要的因素。通过对这些指标选择的概率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价值标准及其离散程度,由此可以推断大学生职业价值构成的主要指标。

(2)体现职业价值的择业行为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标准最终是通过职业选择行为来实现的。我们选择了四个观察变量:“是否愿意去农村”、“是否愿意去西部”、“最想去的工作单位”、“最想去的地区”来评价大学生的择业行为。

1

21赵宏斌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与大学生择业行为

一般认为农村和西部地区是贫困和落后的代名词,不仅收入低、环境差,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及工作的稳定性也都是值得担忧的,具有低收入、高风险的双重压力。职业价值效用低、毕业生的择业意愿弱、选择概率小。

“最想去的工作单位”:包括六个二级指标,即党政机关、科研部门、学校、外企、高新技术企业、乡镇企业等。前三个单位属于收入一般、风险较低的职业,后三者属于高收入高风险的单位,其中乡镇企业在不同的地区情况完全不同,在多数人的观念中仍然认为乡镇企业收入一般,且风险较大工作稳定性较差。

“最想去的地区”:包括四个二级指标,即就学所在地、沿海地区、家乡及附近地区、出国。对于在发达地区就学的学生来说,选择在就学所在地工作与选择沿海地区意义相近,在相同的风险、甚至较低的风险水平下能获得较高的人力资本收益。出国是提升人力资本的一种有效途径,目的在于获得更高的人力资本收益。而在家乡附近工作,收入不一定高,但对周围环境、地方文化比较熟悉,“关系网”比较广,找工作相对容易,适应环境也比较快。与外地相比,同等条件下,职业风险小。

(3)体现职业价值的专业满意度及其原因

对大学生入学前的专业选择满意度(或不满意度)及其原因的描述中有七个二级指标,其中与职业价值相关的有“专业发展前景不好”、“就业困难”两个变量指标。

(4)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

其涉及到的变量与上述相同,变量对收益与风险的解释意义相近。但需要把数据按家庭经济状况划分成富裕群体和弱势群体两部分。参考2002年全国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指标(451918元),采用5000元/人作为划分两种群体的分水岭,得到富裕群体(样本数N =1458)和弱势群体(样本数N =2242)。

21数据分析

根据职业价值理论,从上述四个维度解释毕业生的择业行为:

(1)职业价值判断标准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室1998年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收入因素(5317%)排第一位。2002年广州社情民意研

究中心对广州地区7所高校的调查结果也表明,个人收入的选择概率居首位,达到8212%(《羊城晚报》,2002年

10月20日)。

② 调查显示,6116%的交通大学毕业生表示愿意接受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本科生的就业灵活性更大,达7014%。

在问卷中,通过大学生对工作第一年和第三年的工资期望来测定其工资偏好,我们参考2002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1030元/月),认为第一年月收入1500元,第三年月收入2000元,是比较高的期望值,能体现出较强的工资偏好。统计结果表明:65%的大学生期望第一年的月工资不低于1500元,87%的期望第三年月工资不低于2000元,表现出较强的工资偏好。与其他研究相似①。因此,工资收入始终是大学生职业价值判断的主要指标。

在对其余因素的比较选择中,发现“职业的社会地位”(5019%)和“个人发展前景”

(40%)分别排第一、第二位,超出了对“经济收入”

(27%)的选择概率。表明当前大学生择业更趋于理性,并非只顾眼前利益,更多地考虑到职业的个人发展前景。与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得出的“求稳、求利、求发展”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

“收入偏好”、“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个人发展前景”是职业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表明择业的价值标准具有较大的趋同性,对该类指标的任意取舍会降低职业价值效用。这与职业价值函数的内涵相吻合,追求长远的职业价值最大化,以实现人力资本预期收益和规避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已不是约束毕业生职业选择的主要指标,大学生就业不再围着专业转②。(2)职业价值最大化的择业行为分析

职业价值最大化,即在合理收入报酬下选择最小风险性职业或者在相同的风险下选择最大收益的职业。职业价值最大化,贯穿在整个择业过程中,体现在具体的择业行为上。现结合表1,对相关的指标进行具体分析。

22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总第183期)

不同的工作单位收入和风险不尽相同,选择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工资高、待遇好,满足了收入的需要,同时职业风险较大,分散风险的成本较高;而选择去党政部门、科研机构和学校单位,工资待遇一般,但

表1 不同类型院校毕业生择业行为概率(%)

工作选择

总体概率部委院校地方院校职业院校单

型最想去外企工作

2812 3327163211最想去高新技术企业

1310141313171215最想去乡镇企业019110018113最想去党政机关1913161223111416最想去国有大中型企业

1219121313161316最想去学校工作

918713111415最想去科研部门工作

619818611611工

区最想在就学所在地工作

1911211918191717最想去沿海地区工作4515431646134413最想在家乡及附近工作

1919171120192212最想出国

1114121410111111愿意去农村工作

221619132523愿意去西部工作5418511756155615

相对说来工作稳定受市场影响度程度小,失业、下岗、解聘的概率小,分散这类风险的成本低。对收入和风险全面衡量和比较的结果:去外企的择业概率最高,达到2812%。外企的职业价值优于学校、科研机构等部门,无论是重点院校、普通院校或职业院校毕业生都倾向于外企工作。高新技术企业收入高,但职业风险大、分散成本高,只有1310%的选择概率,表明大多数毕业生是风险厌恶型的,持绝对风险规避的择业心理。

相比之下,学校、科研机构和党政部门,虽然收入相对较低,但职业风险小,风险分散成本低。对绝对风险规避型毕业生来说,仍然是具有吸引力的岗位,尤以党政机关为最,达1913%,这也与党政机关的职业地位有关。在表1“去学校工作”一栏里不难发现:部委院校、地方院校和职业院校选择概率逐渐递增,从918%到1510%,说明不同层次院校毕业生对职业风险规避的态度不同,部委院校、地方院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对职业风险的规避程度逐渐递增,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更愿意求得一份职业风险小、收入稳定的工作。

选择“去科研部门工作”的总体概率只有619%,这并不代表毕业生不愿意去科研部门工作,而是近几年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加,科研部门的门槛越来越高,本科生很难进入,所以他们在选择单位时持谨慎态度。部委院校毕业生对科研部门的选择概率较地方院校、职业院校高217个百分点,也体现了部委院校毕业生的择业实力、信心、人力资本配置能力和分散风险的能力。

“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差,但是在区域经济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占经济总量的70%以上,是就业的主渠道。随着高校招生比例的迅猛扩张,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增大,毕业生失业现象愈加普遍,毕业生本着务实的原则,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失为一条就业之路,一定程度上规避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从表1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选择概率可以看出,地方院校、职业院校比部委院校毕业生更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表现出更强的风险规避心理。

毕业生对工作区域的选择中,高达4515%概率投向“沿海地区”。对此,部委院校、地方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选择概率相近,都表现出强烈的愿望。这与沿海地区的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分不开。区域经济发达,职工收入水平高,自然环境舒适,制度环境顺畅,带给人们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有利于对职

3

21赵宏斌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与大学生择业行为

业风险的规避。对“就学所在地”的选择概率为1911%,其中部委院校毕业生的选择概率最大(2119%),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选择概率为最小(1717%)。就学所在地一般为大城市,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对优越,且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生活,对周围的环境比较熟悉,是一部分学子的首选。尤其是部委院校,一般坐落在省会、直辖市或发达城市,与沿海城市一样会吸引更多的毕业生留下工作。这些地区为职业价值最大化和个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职业院校以中小城市居多,选择概率相对较低。

调查中,7712%的毕业生表示不愿意“去农村工作”。我国城乡差距大,不仅表现在收入和环境上,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使得毕业生的职业转换成本高、职业风险大,职业价值效用无法体现,而且个人的发展前景堪忧。面临着低收入、高风险的双重压力,“去农村工作”是理性择业者尽量回避的,多数毕业生望而却步在情理之中,也更进一步说明了职业价值函数的解释力。

纵观表1,各类院校的大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风险态度,对收益和风险分散成本进行比较和组合,确定职业价值。“去外企”、“去党政机关”、“去沿海地区”、“就学所在地”等是能够体现职业价值的主要行为组合指标。

调查中出现了一个反常现象,愿意“去西部工作”的概率高达5418%,与我们当初设定变量的初衷有较大的差距,对职业价值函数的内涵提出了挑战。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西部不同于农村,虽然经济状况落后,但大城市的经济状况与中部地区差别不大,那份宁静闲适的生活也是一部分人所向往的。其二,与我国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积极宣传和鼓励人才去西部创业,给予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是吸引人才的有效手段。但令人困惑的是:尽管毕业生有强烈去西部工作的意愿,可是从近几年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引进或流失毕业生的比例可以看出,真正能够去西部工作的还是少数,即使西部的生源也不愿意回去工作。例如:2000年广西、贵州、宁夏、青海、内蒙古等地就读于部委院校的本地生源的毕业生净流失率分别为29143%、33170%、46144%、49144%和65100%[8](P272-273)。我想最终要从毕业生的职业价值准则和择业行为上找原因。

(3)体现职业价值的专业满意度及其原因

影响专业选择的因素以及专业满意度的调查,可作为对大学生择业行为分析的补充。影响专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有“易就业”、“专业热门”、“性别因素”、“感兴趣”四个指标。其中“易就业”和“热门”两项指标的含义相近,是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先决指标,选择概率分别达到5310%和3915%,反映了大学生在入学前对未来专业前景和职业价值的预期。

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或者经过几年的大学学习不满意自己专业的人数竟高达5310%,这不能不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思考。不满意的原因的七个指标中,“就业困难”和“专业前景不好”两项指标达到4310%,在专业价值构成中的份量之重可见一斑。表明毕业生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预期低估和对专业风险高估,由此决定的职业价值函数取值较低,不能满足职业价值最大化的要求。

(4)家庭经济状况与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

在上述研究中,假定毕业生是常绝对风险规避(CARA )的,这一假设忽略了家庭经济状况对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影响。根据“命题”可知,在实际中随着个人拥有财富的递增对职业风险的规避程度是递减的,即递减的绝对风险规避(DARA )。结合表2分析如下:

表2 不同收入群体的择业行为概率一览表(%)群 体

工作单位

党政机关

学校科研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高新技术企业乡镇企业富裕群体

1916815614121731151512017弱势群体20151014717131828181216112 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相对收入较高,风险较大,富裕群体在择业中更倾向于“外企”、“高新技术企业”,

42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总第183期)

比弱势群体约高三个百分点。而弱势群体对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职业选择概率较大,如党政机关、学校、科研部门等。表明递减的绝对风险规避(DARA )的心态更接近弱势群体毕业生的择业实际。

四、结 论

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目标,在择业行为上,以收入高、职业发展前景好、规避职业风险的成本低作为择业的基本准则。择业本身是以较低的成本来分散未来可能要支付较高的成本才能分散的职业风险。大学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是厌恶型的,常绝对风险规避是假设的理想状态,实际中递减的绝对风险规避是常态。在具体的职业选择组合方式上,以外企和沿海、发达地区作为职业价值最大化的最高层次;其次选择去党政机关、高新技术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和就学所在地、家乡附近地区工作;最后选择去乡镇企业和农村地区工作。

[参考文献]

[1]〔美〕M ?卡诺依1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第二版)

[M ]1闵维方,等译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2]Becker ,G ary S.,Hum 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 2

pirical A nalysis ,w ith S pecial Ref erence to Educ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Press ,1964.[3]Boskin ,Michael J.,‘A Conditional Logit Model of Occu 2

pational Choi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March/

April 1974,82(2).

[4]Berger ,Mark C.,‘Predicted Future Earnings and Choice

of College Major ’,Indust rial and L abor Relations Re 2

view ,April 1988,41(3).[5]Davis ,Steven J.,Willen ,Paul ,‘Occupation -Level In 2

come Shocks and Asset Returns :Their covariance and Im 2plication for Portfolio Choice ’,NB ER Working Paper 7905,2000.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dd12111096.html,/sol3/papers.cfm ?abstract id =241161#Paper Download

[6]Raven Saks and Stephen H.Shore ,Risk and Career

Choice ,Working Paper ,2002.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dd12111096.html,/S03-Shore.pdf [7]赖德胜1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J ]1经济研究,1998,(5).[8]瞿振元1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M ]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责任编辑 胡敏中 责任校对 胡敏中 刘伟)

R eturn -Risk on H uman C apital Investment and Students ’B ehaviors of C areer Selection

ZHAO Hong -b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BNU ,Beijing 100875,China )

Abstract :Schooling is the main investment of human capital ,so after graduation ,students are fac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job selection and investment return.Theoretically speaking ,family wealth ,educational cost ,career income ,and the cost of diversify 2ing labor income risk are the chief variables in viewing career value.The survey in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some of these vari 2ables are saliently effective in explaining students ’behaviors of career selection ,such as family wealth ,career income ,and the re 2gion and enterprise ,all of which may decrease the cost of diversifying labor income risk.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job selection is a process of unifying career return and risk cost ,being determined by the return -risk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personal risk preference and maximum utility of career value.

K ey w ords :investment on human capital ;return -risk ;value of career ;undergraduates ;behavior of career selection 5

21赵宏斌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与大学生择业行为

浅析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和规避方法

浅析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和规避方法 摘要 随着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恶化,大学生创业在这几年变得炙手可热起来。作为当代大学生,创业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让我们走向人生的巅峰,也有可能让我们失败。因此,明确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并学习如何规避风险对于我们来说就变得异常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管理风险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 大学生创业这个话题在近年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变得炙手可热起来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都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了各种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于社会来说,这掀起了一波创业的浪潮,创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而新型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融资渠道多元化,政府也出台了众多扶持政策,这些因素对于有心创业的大学生是个很好的契机。但是尽管国家和学校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诸多支持和优惠政策,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仍令人堪忧。有关统计表明,自创企业在一年内失败的比例高达50%-80%[1]。对高校学生创业来说,这个比例更高。面对如此高的创业失败率,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创业的风险并进行有效防范呢?政府和社会也在高度关注大学生创业。但是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否创出一番事业,能不能真的会有所作为,很多人都持观望的态度。 二.创业风险的理解 创业过程就是创业机会、资源、团队之间高度配置适当的动态平衡过程,但随着时空的变迁、机会模糊、市场不确定性、资本市场风险及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冲击,这三个要素也会因为相对地位的变化而产生失衡的现象,这种失衡现象称为创业风险[2]。一般有两个角度理解风险,一是强调了风险表现为结果的不确定性,一是强调为损失的不确定性。前者属于广义上的风险,说明未来利润多寡的不确定性。后者属于狭义上的风险,只能表现为损失,没有获利的可能性。风险的核心含义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如果采取适当的防范策略使破坏或损失的概率不会出现或者说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继而采取及时而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风险可能带来机会。由此进一步延伸的意义,不仅仅是规避了风险,可能还会带来比例不等的收益。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风险越大,回报越高。因此如何判断风险、选择风险、规避风险继而运用风险,在风险中寻求机会创造收益,意义将更加深远而重大。鉴于此,大学生创业风险是指在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过程中,因创业环境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创业机会的复杂性,创业企业的多样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毕业生,就业难无疑就成为了他们面临的头等问题。 其实进入大学时,伴随我们的就不仅是4年的学业,就业问题就已经开始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现今,招聘会上的宣传栏上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些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毕业以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也就是关于大学生好就业问题的调查。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万余人,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毕业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 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2.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3.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企业招聘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对策

企业招聘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对策 1、招聘广告撰写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招聘信息的发布离不开招聘广告的撰写,在招聘的宣传广告材料上,一定要注意不要虚拔单位的地位,颜色和版式要符合公司的性质和文化内涵,同时在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上,不能出现如性别、年龄、民族等歧视性要求,以免影响企业的对外形象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法律风险。《就业促进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受歧视。此外,《就业促进法》第三章专门规定了公平就业的内容,明确了反对就业歧视的具体内容,如性别歧视、民族歧视、疾病歧视等。关于疾病歧视,《就业促进法》第三十条明文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但是,经医学鉴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在撰写招聘广告时,应为劳动者提供公平就业的机会,避免包含有意或无意的身高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身份歧视以及疾病歧视等内容。 2、员工背景调查时的法律风险防范 当前由于求职人员在市场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用人单位招聘门槛也越来越高,求职者面临极大的压力,求职者被迫对自己进行包装,在简历的制作当中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难免会有弄虚作假的成分。这就需要对应聘者的背景进行调查。而且《劳动合同法》也明确赋予了用人单位背景调查的权利,即《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

人力资本视角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人力资本视角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问题。本文结合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探索新时期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人力资本;就业问题 本世纪初,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还不足百万,而近几年已经有几十倍的增长,以年为例,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接近800万,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多,但能够成功实现就业的大学生少。大学生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更会影响我国的人才储备。本文中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实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拓宽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空间提供一些参考。 一、定位于人力资本管理层面分析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之所以就业困难,很大水准上是因为其对于个人就业资本的理解存有偏差,在校学习期间,并

没有根据就业需求完成个人就业资本积累,所以就业水平不足。有的 学生认为,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有助于提升个人就业水平,实际上人 力资本的累积对于拓展大学生的就业空间也有很大作用,但高校大学 生并没有准确理解到这个点。在需要找工作时,往往依赖于家庭的社 会关系和经济水平,或者是认为只要提升情商就能够了,考试分数只 要能保证顺利毕业,不影响拿学位证就好。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理解,导致大学生忽视了个人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专业课程不用心,对于 市场人才供求状况了解不多,更没有意识到专业知识学习对于个人职 业发展的重要性,导致毕业之后的就业空间狭窄,就业困难。高校大 学生就业困难,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学校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近年来我国高校一直在扩招,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而师资力量赶不 上学生增加的速度,所以很难有充足的精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 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就业资本的培养做的工作不多。还有,绝大多数高 校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到对于课程的讲解上,对于大学生理应如何积 累人力资本,如何理解今后的就业形势,给予的指导性意见不多。还 有一个问题需要注重,就是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往往只定位于一、二线城市,或是只想进入国企、大型外企,而忽略了个人所学专 业可能与所定位的就业城市和企业不匹配。绝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希 望在一、二线城市实现就业,而比较抗拒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也 没有充分考虑个人所学专业,不希望从事制造行业和农业,只将大中 型企业、国有企业作为就业方向,根本不去可考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所以大学生并不是没有就业的单位,而是不愿意就业。 二、基于人力资本层面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以下小编为大家提供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 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生就工作具体措施,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开展本项调研工作。 一、调研工作组及人员组成 为确保本次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人文学院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调研将为下一步开展就业工作提供依据。 二、调研目的 了解我院就业工作的现状、毕业生对学院的要求,提出就业对策措施,适当提高就业率。

三、调研内容 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的形势是十分严峻。)一( 1、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云南省高校毕业大学生与20xx年相比增加2万; 2、“十一五”期间,需要就业岗位163万,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00万; 3、今年地方乡镇合并,到国家机关就业难度较大; 4、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不可能吸纳太多的大学生就业; 5、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人文学院研究生数量有限; 6、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 7、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8、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9、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10、农大的优势就业专业是农科类,人文社科处于不利地位。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就业形势很严峻外,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减员增效,不可能提

大学生就业法律风险与防范

大学生就业法律风险及防范 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说,就是整体就业环境风险,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就是个人就业能力风险,从就业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出发就是社会就业关系风险。规避大学生就业风险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很多,但是宗旨就是提升大学生社会存在的幸福感和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满意度。合理的规避大学生的就业风险,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也只有通过多方面、综合的治理,才能最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几年来,我国的高教事业不断发展。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己经由“国家统一分配”向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逐步走向市场”的方向转化。当然,从其意义上看,这对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都是有好处的。但是社会的改变必然会带来一些矛盾与问题,当代大学生对于就业求职其中的法律问题意识的薄弱,对其解决方法的缺乏。致使大学生会面对很多求职问题,但往往只是忍气吞声,不敢更不会用法律的武器去保护自己应有的权利。中国的大学生因国务院的扩招政策,增长速度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快速,2016年的大学毕业生据估计将达到780万的前所未有的人数。这么多人数所带来的就业问题不能被忽视,本文将从大学生面对求职会出现的法律问题与解决办法进行谈论。 一.大学生面临的几种常见就业法律问题 1.关于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问题 其一,毕业生不能按约定履行就业协议。就业协议实质上是一种

就业合同或用人合同,是供需双方录用与被录用关系的法律依据,双方必须严格遵守协议内容,履行合同义务。但是在实际就业过程中,违约现象却屡屡发生,如,毕业生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最终只能履行一份协议而造成违约;因出国、考取研究生、公务员或参军、选干等造成就业协议不能履行而构成违约。其根本原因是毕业生对于其法律方面了解的不深入。其二,就业单位拒绝签署劳动合同甚至是就业协议。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三方协议即告终止,此时用人单位会与其签订一份正式的劳合同。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的条款有: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合同中止条件、违约责任等。合同签订之后,双方即正式确定了劳动关系。 还有的公司会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签订“一边倒劳动合同”,即合同中主要规定劳动者的义务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很少规定用人单位的义务和劳动者的权利。例如与求职者约定诸如“工伤概不负责”的条款或要求求职者写下“保证书”逃避责任。剥夺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甚至有侮辱、体罚等侵犯人身权的“卖身合同”,等等。但在现实之中,毕业生毕竟供大于求,就业单位会以职位为要挟或以高工资去诱惑。一些大学生或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或是害怕失去职位,往往就范。 2.大学生求职时面临的用人单位的歧视现象 其一是性别歧视。性别歧视往往发生在女性身上,因为一些就有的观念,或是因为女性先天的因素。就业单位往往会重男轻女,不

人力资本投资与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人力资本投资与提高人力资源 的质量 学生刘淑慧 指导教师孟庆亮 专业工商管理 层次高起专 批次101 学号 W320301101121 学习中心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 工作单位江苏华泰人寿有限公司 2012年3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毕业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关于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专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暂行规定)》对:“成绩为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网络教育学院将有权选取部分论文(设计)全文汇编成集或者在网上公开发布。如因著作权发生纠纷,由学生本人负责”完全认可,并同意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可以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权保留送交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设计)。 [保密的毕业论文(设计)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学生签名:时间:年月日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

人力资本投资与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内容摘要] 本文在阐述了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已成为时髦并被广泛接受的名词,原来的人事部已纷纷改称人力资源部。然而,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变为资本,使其成为企业的财富,让其为企业所用,并不断增值,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键词]资源资本转换意义建议 目录(示例)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10年增长100万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1953年的我过高等院校仅148所,在校学生仅有21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推进,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翻了几十倍,质量上也比最初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很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人数的领头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就不断的扩招学生,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过的教育规模与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就业的问题而烦恼过,而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显然没有之前那么的抢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原本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制度也逐渐取消,目前的就业现状已经不再是单项选择了,不在是大学生选择单位了,单位也有了选择大学生的权利,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逐渐加强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市场的需求量却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社会待业人员、考研人员也处于不断的扩大,导致我国就业率下降明显。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和部委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相同,一般能够在85%左右,但是地方普通大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要低得多,一般在50%左右。 从社会单位用人需求来看,对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本科生需求正常,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系别:电子信息及其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10通信工程 组长:李健学号:201002030013 成员:汪静静学号:201002030006 王旭文学号:201002030023 夏娟学号:201002030026 王莹莹学号:201002030036 刘冠廷学号:201002030049 刘慧娟学号:201002030052 黄静学号:201002030057 刘书龙学号:201002030062 姚稳学号:201002030065 向祖庭学号:201002030066 时间:2012年10月28号--2012年11月03号 指导老师:刘会平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各方面的调查,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价值观工作 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为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安阳工学院本、专科应届毕业生 三、调查时间:2012年10月28号至2012年11月03号 四、调查内容: 1.学生的就业去向 2.学生的就业态度 3.关于就业指导方面 五、调查形式:调查问卷共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8份,回收率高达99.6%,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限选题三种方式来设计问卷。

大学生创业常见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

第五章大学生创业法律纠纷处理 第一节民事诉讼 第二节如何?请仲裁 大学生创业常见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 对于大学生创业,国家给予政策优惠、资金扶持、能力指导等各方面的支持、自主创业成为很多将毕业或毕业大学生的选择。但在市场经济中,创业的法律风险却不会因为是大学生创业而开“绿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遭遇法律问题的事时有发生。 请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一 在上海大学读大四时,秦亮通过熟人与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一级代理商上海美天通信科工程设备有限公司取得联系,并得知“美天”正准备推广CDMA校园卡业务。秦亮认为可以发动老师、同学购买,赢利几乎唾手可得。 由于“美天”要求必须与公司为主体来签协议,秦亮和几个同学在家长的帮助下,注册了上海想云科技咨询有限公司,以该公司的名义与“美天”签署了《CDMA校园卡集团用户销售协议书》。协议约定:“想云”在上海大学进行CDMA手机及UIM卡捆绑销售的权利,并对校园卡用户资料真实性及履行协议承担保证责任,用户必须凭学生证和教师证购买,一人

一台;如“想云”发展用户不真实,“美天”有权停机,“想云”承担不合格用户的全部欠费…… 在同学和老师的宣传下,秦亮的生意很红火,一共发展了4196名用户。秦亮和“想云”可从“美天”获得10余万元的回报。 但是“美天”给秦亮支付了2万元钱后,联通公司发现“想云”递交的客户资料中有几百份是虚假的,有一部分根本不是校园用户,有的是冒用别人的身份证,最终形成了大量欠费。“美天”为此得赔偿联通442户不良用户的欠费52万余元,联通还扣减“美天”406部虚假用户和不良用户的手机补贴款36万余元。 “美天”将“想云”及秦亮起诉到法院,要求“想云”及秦亮承担上述赔偿款项,另赔偿“美天”406部虚假、不良用户手机的补贴差价6万余元,未归还的手机价款15万余元和卡款5100元,总计100万元左右。 一审法院认定秦亮借用“想云”公司名义与“美天”签订销售协议,协议书上是秦亮的签名和“想云”的公章,并无其他“想云”公司的人员参与,故秦亮与“想云”公司共同承担100万元的赔偿责任。由于“想云”本来就是为这项业务成立的公司,加上经营亏损,已被吊销营业执照,秦亮成了债务承担人。一分钱没挣到的秦亮反背上了100多万元的债务。 秦亮不服判决,他称自己凭肉眼无法辨别证件的真伪,而业务

浅谈大学生创业的风险与防范

浅析大学生创业的风险与防范 创业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的业绩的时间过程。创业,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已经成为一国经济持续繁荣、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美国为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创业在发挥基础性作用。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了创业的热潮,特别在国家大力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势态下,大学生们的创业热情不断上涨,许多同学也从“前怕豺狼后怕虎”的状态变成创业大军中的一员。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2010 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31 万,再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超过700 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创业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政策取向。因此,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国政府相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不失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同时,创业成功率也比较低,只有2%~3%。以下两个案例将从不同角度揭示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风险、风险形成的原因以及防范风险的方法。 案例一: 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十多年前放弃了自己在政府中让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毅然下海,从白酒到房地产,打造了“天地壹号”苹果醋。悄悄进入养猪行业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广州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两个亿,被人称为广州千万富翁级地“猪肉大王”。 案例二: 成都某高校食品科学系的6名研究生筹集资金20万元,在成都著名景观——琴台故径边上开起了“六味面馆”。第一家店还未开张的时候,六位股东就把眼光放到了五年之后——先把第一家店搞好,积累经验,5年之内开20家连锁店。而目前,由于面馆长时间处于无人管理和经营欠佳的状况,投资人已准备公开转让。这家当初在成都号称“第一家研究生面馆”的餐馆仅仅经营了4个多月,就不得不草草收场。 纵观这两个案例,同样是大学生创业,但结果却是天壤之别。这其中的原因,实在值得人探寻。

大学生就业及影响因素分析毕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当今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是有目共睹的,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且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早日成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速度和前途。所以,如何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反映了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过剩,也反映出高校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社会就业机制不完善、就业市场不健全、就业观念滞后、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指导等问题。本文拟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作一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 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面临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整体就业环境有关。目前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共有2000余所,在校学生约2100万。据教育部门的统计,现今大学毕业生在离校前后的就业率大约为70%左右。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人左右,还没有计算历年累计下来未就业学生人数。同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富余人员下岗分流,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精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等等,都使大学生面临一个不宽松的劳动力市场,进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 一些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盲目择业现象严重。 (三) 毕业生就业整体结构性矛质突出。

(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限制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及实习环节上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加之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造成部分毕业生掌握的知识仍然停留在书本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五)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缓慢,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不少高校缺乏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导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使得专业人才的产出和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人才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在人才培养中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现象,使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积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展第二课活动,加强就业实践环节。比如开展“模拟求职演练”、举办“挑战杯”科技竞赛、营销大赛等活动。调整专业设置,根据师资力量,从实际出发,开设实用性较强、社会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热门专业。使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能够在各个领域中展露头角,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2.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树立新型就业观 教育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就业观教育,转变就业观念,让大学生破除到国企、事业单位端“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

大学生创业就业各阶段的法律风险

大学生就业的法律风险 一、就业的事前防范 (一)规划职业生涯,为就业奠定基础 ,是指个人在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可克服求职时遇到的困难和阻碍,避免就业风险。日前,上海就业促进中心调查发现,4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最大的就业困惑是缺乏明确的求职目标和规划。②教育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项目专家周其洪指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越早越好,早一些认识自己,明确方向,就能打有准备的就业之战。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助于拓宽视野和就业渠道,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缓解就业的心理压力。”③对大学生来说,只要确立了人生的追求目标、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就能树立起价值判断的坐标系,理性分析所应聘的职位是否与自己的目标、相一致,从而不被世俗潮流蒙蔽,识别就业陷阱破绽,规避。 (二)客观评估自身能力,明确择业标准 定位不准是大学生在就业中产生法律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风华正茂,一方面很容易高估自己,另一方面没有明确的标准,盲目求职,必然会存在一定风险。大学生在就业时,一定要客观评估自身能力,保持相对冷静的意识、平和的心态,为自己设定一个心理底线;要明白求职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寻找一个奉献才华、收获成长的平台,要把单位的发展和自己将要做的工作放在首位,而将利益放于次位,这样才能客观地审视就业风险。同时,不要过分追求自己的职业生涯而接受用人单位提出的一些不平等条约,或者因过分追求单位的表面光环而放弃对自身权益的争取和保护。 (三)掌握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 根据央视栏目调查发现,有55%的大学生遭遇过就业陷阱④,这一数据说明了就业过程中侵权现象普遍存在。究其根源,主要还是大学生缺乏法律支持。因此,要预防和控制就业风险,大学生在求职前应主动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如《劳动合同法(草案)》和劳动部制定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人事部制定颁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颁布的《》《关于实行若

(完整版)大学生就业风险及应对措施

大学生就业风险及应对措施 就业风险,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机遇常常伴风险而生。对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风险更是不可避免,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扫荡全球之际,就业风险更是一个无法摆脱的难题。我国大学生在近几年出现了就业难和就业不公平现象,这两大问题不仅在短期内难以解决,而且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风险。此前,学界已有人提出“大学生就业风险”这个概念。 大学生就业现状依然比较严峻,总劳动力富余,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供不应求,人才缺口数据巨大,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上面。量能不足,供者缺陷,这是大学生自身就业态度问题,现在应届生普遍存在着过于自我,缺乏实践锻炼,意志力薄弱和动手能力差等弱点。大学生对薪酬,专业对口率,工作稳定性和就业发展预期空间满意度较低。 一、可能遇到的就业风险: 1、黑中介:顾名思义就是没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没有经过工商登记注册的中介,一般都是以优越的条件来诱惑你去上当受骗,最常见的就是以虚假信息赚取登记费。近年来还流行黑中介、用工单位和培训学校联手欺骗求职者。职介收取中介费后把求职者介绍到用工单位,该单位以需要培训为名让求职者到某指定学校参加培训,交一定数量的培训费。求职者参加培训取得“ 合格证”后上岗,所被要求做的工作往往无法完成既而自愿辞职。黑中介、用工单位和培训学校三家再分所得到的“油水”。这种骗术往往穿着合法的“外衣”,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让出入社会的大学生防不胜防。 2、传销:有些大学生对由于对传销和直销区别认识不清,或因为巨大利益诱惑,或因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从而深陷传销不可自拔。 3、试用期:用人单位将试用期和实习期概念混淆,让毕业生一直被试用下去降低他的雇佣成本,或在试用期结束被莫名其妙的理由辞退,或降低试用期的工资等欺骗就业者的行为叫做试用期陷阱。 4、合同陷阱:我们大学生常见地回遇到三种合同陷阱。一口头合同。一些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就责、权、利达成口头约定,并不签订书面正式文本。一些涉世未深的大学毕业生极易相信那些冠冕堂皇的许诺,以为对方许诺的东西就是真能得到的东西,宁可相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也不愿怀疑对方的诚意。可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调研概况: 高校毕业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然而随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内部分析,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与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诸多方面。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此前,我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可见,就业难的问题严峻而紧迫。 调研目的: 了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以及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看法,相应提出就业对策和措施,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调研方法: 1、调研方法:调查以问卷为载体,采用自行编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通过随机调查,让我身边的朋友自行填写,并在我市师范大学校门口随机抽取10 0名学生调访,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2、调研主题:“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 3、调研对象:临汾市山西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 4、调研结果:对大学生发放问卷,访谈相关人群,总结分析结果,并得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调研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2份,回收问卷16份。经统计结果显示,6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大多数学生在半年内才找到工作,约占47%。结果也显示很多人对自己毕业后能够很快找到工作的自信度均偏

大学生就业法律风险及防范

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法律风险及防范》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大学生就业法律风险及防范》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剧增,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然而,大部分毕业生对劳动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因此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困惑。本文就从劳动法律法规入手,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常见法律问题座椅探讨。 一、劳动合同和就业协议 劳动关系是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根据《劳动法》第16条第2款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因此,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手段。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都是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所订立的书面协议,但两者在作用、内容等方面都有着诸多区别。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而就业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俗称为三方协议。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之后都要与用人单位签定《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分处两个相互联系的不同阶段,具体表现在:第一,毕业生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在校时由学校参与见证签订的,是编制毕业生就业计划方案和毕业生派遣的依据。劳动合同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明确劳动关系中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学校不是劳动合同的主体,也不是劳动合同的见证方,劳动合同是上岗毕业生从事何种岗位、享受何种待遇等权利和义务的依据。第二,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如实介绍自身情况、并表示愿意到用人单位就业,用人单位表示愿意接受毕业生,学校同意推荐毕业生并列入就业计划进行派遣。动动合同的内容涉及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工作内容、劳动纪律等方方绵绵,权利义务内容更为明确和具体。第三,一般来说就业协议签订在前,劳动合同订立在后,如果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就工资待遇、住房等有事先约定,亦可在就业协议备注条款中予以注明,日后订立劳动合同对此内容应予认可。第四,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关于将来就业意向的初步约定,对于双方的基本条件以及即将签订劳动合同的部分基本内容大体认可,并经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就业部门同意和见证,一经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用人单位部门主管签字盖章,即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是编制毕业生就业计划和将来可能发生违约情况时的判断依据。 简言之,就业协议中通常是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工作达成的一致,对权利义务内容的约定较为简单,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关于权利义务的详细约定是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或者聘用协议的方式完成的。因此,劳动合同是大学生就业协议的有效补充。 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过程看,就业协议书反映了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工作的意向,体现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聘用的意愿,成为了学校派遣毕业生的依据。因此,劳动合同不同于就业协议,其作用同样不可小觑。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后,应按照劳动法的相关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时应注意的问题 1应订立书面的就业协议 我国的劳动法不仅调整劳动法律关系,同时也调整事实的劳动关系。因此,即使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未订立书面的就业协议,只要能证明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仍能受到保护。但是,在事实劳动关系存续的条件下,由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对劳动过程中的具体权利和义务关系没有书面约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很难得以切实的保障。如果遇到纠纷,一方面,劳动者需要证明双方成立事实劳动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证据,劳动者也很难按照双方口头约定的条件来主张自己的权利。因此,书面的就业协议是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建立劳动关系以及确立双方权利义务内容的最有力证明。 2签订的就业协议须合法

大学生与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体中积累的所有生产和技能的存量总和。从表面上来看它仅包括才干,知识和技能,但实际上它还与劳动者们的时间与健康息息相关,甚至还与个性,内驱力和努力程度等多个因素脱不了关系。它以劳动之异致性为前提,反应了人力的观念,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要素的稀缺性以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关系。 作为一种长期存续的一种资本,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是非常关键的。而一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投资,就会产生持续的收益,换句话说,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能在长时间对投资者的收益提高做出贡献。因此与其他方面的投资比较起来,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较高。“最有价值的投资就是对人本身的投资”,对于还未步入社会,缺乏其他资源的大学生来说,人力资本投资也是一种最可取的投资方式。 “少年强则国强”,从宏观上来说,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当代大学生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也必然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作为大学生,如何合理地做好大学的规划就显得格外重要。 现状 首先,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作为同龄人之中的高知识群体,理应更有作为,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我国多年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不尽人意。尽管我们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远。“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以及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期望使得家长和孩子们对大学毕业后的生活与职业心理预期太高,从而不能把自己准确的定位于普通的劳动者或者建设者的位置,进而阻碍了

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职业性别隔离、性别歧视等是其主要表现。结合阻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来看,从文化政策、公共政策、法律建设、教育改革和自身修养等方面,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妥善解决矛盾,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构建和谐社会公共政策 近年来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本是社会建设的新力量,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极大压力。其中,女大学生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这种女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由此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个人也是社会的发展障碍。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女性可撑半边天,她的社会角色并不局限于妻子与母亲,女大学生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分享了国家重要的办学资源,其中不乏精英,但女大学生却一再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处境,这于女性本身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和打击女性投入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女性的政治参与度和家庭婚姻地位,这显然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最终也会转为社会成本,阻碍社会发展。 和谐社会讲求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女大学生就业难却一再反映了社会中性别歧视、权利保护不健全等问题,违背了男女平等和同民同工,同工同酬等制度,不利于社会文明建设,不利于和谐文化的构建。实现充分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目标和任务之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一)就业率低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明显低于男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4 年的大学毕业生有280万,有80万人不能及时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2005 年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达到3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