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溶解平衡及电解质溶液中三种平衡综合

沉淀溶解平衡及电解质溶液中三种平衡综合
沉淀溶解平衡及电解质溶液中三种平衡综合

沉淀溶解平衡及电解质溶液中三种平衡综合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实例

二、电解质溶液章三大常数K a ( K b)、K w、K sp使用常见的错误

(1) 混淆水的离子积的意义

K w = c(H +) c(OH「),所以我们常误认为水电离的c(H十)与c(OH「)的乘积才是水的离子积,而实质上是

水溶液中的c(H J与c(OH「)的乘积。

⑵看到水的离子积(K w)就认为其数值等于1 X10-14,而忽略温度的影响,只有常温下的K w = 1&0「14。

(3) 电离平衡常数、K w、水解平衡常数、K sp均是温度的函数,只受温度的影响,在温度一定时,平衡常数不变,与化学平衡是否移动无关。

(4) pH的计算中混淆c(H +)和c(OH「)

在应用pH = - lg c(H +)计算时,一定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溶液显酸性用溶液中的c(H +)来计算;

溶液显碱性要先求溶液中的c(OH-),再利用K w求溶液中的c(H +)。

(5) 错误地认为只要K sp越大,其溶解度就会越大。K sp还与难溶物化学式中的各离子配比有关,只有

同类型的难溶物的K sp大小可用于比较其溶解度大小。

⑹误认为K sp小的不能转化为K sp大的,只能实现K sp大的向K sp小的转化。实际上当两种难溶电解质的K sp相差不是很大时,通过调节某种离子的浓度,可实现难溶电解质由K sp小的向K sp大的转化。

例题1: (1)用于电解的食盐水需先除去其中的Ca2: Mg2+> SO:-等杂质。某次除杂操作时,往粗盐

水中先加入过量的______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至沉淀不再产生后,再加入过量的Na:CO3和NaOH ,

充分反应后将沉淀一并滤去。经检测发现滤液中仍含有一定量的SO4 -,其原因是 ________ _______

⑵已知Ba2+有很强的毒性,医学上进行消化系统的X射线透视时,常使用BaS04作内服造影剂。胃酸酸性很强(pH约为1),但服用大量BaS04仍然是安全的,BaS04不溶于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释)。

归纳:平衡简答题模板……存在……平衡,……(条件)使平衡向……(方向)移动,……(结论)

(3)现有0.2mol BaS04沉淀,每次用1L饱和Na2CO3溶液(浓度为1.7mol/L )处理,若使BaSO q

全部转化到溶液中,需反复处理_______ 次。已知Ksp ( BaSO4)=5.0 x 10-9

例题2:某二元弱酸H2R,电离常数为心、K2,请讨论盐NaHR溶液的酸碱性。

练习1: 25 C时,H2SO3—^HSO3 + H +的电离常数心=1X0「2mol L一1,则该温度下NaHSO s水解反

应的平衡常数K h = ______ mol-L 一1,若向NaHSO3溶液中加入少量的12,则溶液中霭^^3)将

_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练习2:室温下,0.1 mol L一1的硫化钠溶液和0.1 mol L「1的碳酸钠溶液,碱性更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 ,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已知:H2S: K i1= 1.3 X0「7 K i2= 7.1 X0「15H2CO3:K i1= 4.3 X0「7 K i2= 5.6 X。"1

例题3:化工生产中常用MnS作为沉淀剂除去工业废水中的Cu2+,写出反应中的离子方程式 _ ,由此可知大小关系K sp(MnS) K sp(Cu S),向溶液中加入少量CuSO4固体后,c(Mn2J将,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

练习3:将Ca(OH)2加入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达到沉淀溶解平衡:Ca(OH)2(s) ——Ca2+(aq)+ 2OH

(aq)。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恒温下向溶液中加CaO,溶液的pH升高

B. 给溶液加热,溶液的pH升高

C. 恒温下向溶液中加CaO后,溶液中的n(OH「)减小

D .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固体,Ca(OH) 2固体的质量不变

练习4:实验:①0.1 mol「1 AgNO 3溶液和0.1 mol L一1 NaCl溶液等体积混合得到浊液a,过滤得到

滤液b和白色沉淀c;②向滤液b中滴加0.1 mol L KI溶液,出现浑浊;③向沉淀c中滴加0.1 mol L- —1 KI溶液,沉淀变为黄色。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浊液a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AgCl(s)-------- A g^(aq) + Cl (aq)

B.滤液b中不含有Ag

C.③中颜色变化说明AgCl转化为AgI

D.实验可以证明AgI比AgCl更难溶

三、用三大常数”分析溶液中的平衡问题例题4: pC类似pH,是指极稀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的常用对数负值。如某溶液溶质的浓度为

1X 10—3 mol L —1,则该溶液中溶质的pC =—lg(1 x 10—3)= 3。下图为H2CO3在加入强酸或强碱溶液溶

(1) 在人体血液中,HCO 3能起到使人体血液 pH 保持在7.35?7.45的作用。

① 请用电解质溶液中的平衡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 正常人体血液中,HCO 3的水解程度 __________ 电离程度(填“<”、“>”或“=”)。 ③ pH = 7.00 的血液中,C (H 2CO 3) _______ c(HCO 3)(填“< ”、“〉”或)。 ⑵H 2CO 3 一级电离平衡常数的数值 K ai ~ __________ 。 ⑶某同学认为该溶液中 Na 2CO 3的水解是微弱的,发生水解的

CO 3一不超过其总量的10%。请你设计

简单实验证明该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⑷已知某温度下Li 2CO 3的K sp 为1.68X 10「3,将适量U2CO 3固体溶于100 mL 水中至刚好饱和,饱和 Li 2CO 3溶液中 c(Li +

)= 0.15 mol L 「C (CO 2「

)= 0.075 mol L ^1。若 h 时刻在上述体系中加入 100 mL 0.125 mol L :1 Na 2CO 3

溶液,列式计算说明是否有沉淀产生。

练习5:测定NaOH 和Na 2CO 3的混合液中NaOH 的含量。实验操作为先向混合液中加过量的

BaCI 2

溶液使Na 2CO 3完全转化成BaCO 3沉淀,然后用标准盐酸滴定 (用酚酞作指示剂)。则终点颜色的变化 为 ______________ ,为何此种情况能测出 NaOH 的含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 . X 中一定有 Fe 3+

B . Z 中一定有Fe 3+

C . Y 为Agl 沉淀 2

选项 实验内容

结论

A 某物质的水溶液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该物质疋是碱

B 某气体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该气体一定是氯气 C 向某物质的水溶液中加入盐酸, 产生无色 无味气体

该溶液中定含有碳酸根离子 D

向铁和稀硝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 KSCN 溶

液,溶液显血红色

反应后溶液中肯定有 Fe 3+

,可能还有Fe 2

+

3?若甲、丙分别为短周期、同一主族元素组成的单质,乙、丁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它们 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则满足条件的甲和丙可以为 ( ) T ---------- --------- 丙 A .钠和氢气 B .氟和氧气 C .碳和硅 D .氯气和溴

/

4.

下列溶液中各微粒的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 * * *

A .等 pH 的氨水、KOH 溶液、Ba(OH )2 溶液中:C (NH 4 )= C (K +

) = c(Ba 2+

)

B .将 10 mL 0.1 mol L

Na 2CO 3 溶液逐滴滴入

10 mL 0.1 mol ?_

盐酸中:c(Na )>C (CI

)〉c(HCO 3)>c(CO 3 一)

1. 某学生设计了如下方法对 X 盐进行鉴定:

piAgXO :

凶过滤

I (■茨黄色沉淀) L

回q 泌画血红色瘩加

由此分析,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D . X 一定为FeBr 2溶液

I I I I I * I I ...................................................................................... ?

LN 4

w b T-dr -J — -dks^l-r-s 占--J —电 J = fc--? B |瓦肛也8切目3 Jyfcfcoi-) i ; ~卞-T l ] i i G

—TIT —

6

C.向NH4HCO3溶液中滴加NaOH 溶液至pH = 7: c(NH4)+ c(Na )= C(HCO3) + C(CO3 )

D. 0.2 mol L-某一元弱酸 HA 溶液和0.1 mol L 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

2c(OH )+ c(A

― +

)=2c(H )+ c(HA)

5. A 为两种固体的混合物, G 和I 为溶液D 的组成成分,E 为红褐色沉淀,J 为淡黄色固体。反应所 加的试剂均足量。

(1) 混合物A 一定含有的元素为(写元素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溶液F —定含有的阴离子为(写离子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写出B + G T J 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出溶液 C T 溶液D 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溶液I 中溶质的阳离子常作净水剂,其作用原理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2015山东高考)毒重石的主要成分 BaCO 3 (含 Ca 2+、Mg 2+、Fe 3+等杂质),实验室利用毒重石制备

(1) 毒重石用盐酸浸取前需充分研磨,目的是 筒

外还需使用下列仪器中的 __________ 。

a .烧杯

b .容量瓶

c .玻璃棒

d .滴定管 (2)

Ca +

-------- 2+ -----------------

Mg 3+

Fe

开始沉淀时的pH 11.9 9.1 1.9 完全沉淀时的pH

13.9

11.1

3.2

加入NH 3 H 2O 调节pH=8可除去 ___________ (填离子符号),滤渣H 中含 ________ (填化学式)。 加入 H 2C 2O 4时应避免过量,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已知:Ksp (BaC 2O 4)=1.6 XI0-7, Ksp (CaC 2O 4)=2.3 X10-9 (3)

利用简洁酸碱滴定法可测定 Ba 2+的含量,实验分两步进行。

已知:2CrO 4 +2H =Cr 2O 7 +H 20 Ba +CrO 4 =BaCrO 4^

步骤I 移取xml 一定浓度的Na 2CrO 4溶液与锥形瓶中,加入酸碱指示剂,用

b mol -L _1盐酸标

准液滴定至终点,测得滴加盐酸体积为 V °mL 。

步骤H :移取y mLBaCI 2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 x mL 与步骤I 相同浓度的Na 2CrO 4溶液,待 Ba 2+完全沉

淀后,再加入酸碱指示剂,用 b mol L _1盐酸标准液滴定至终点,测得滴加盐酸 的体积为V 1mL 。

滴加盐酸标准液时应用酸式滴定管, “0刻度位于滴定管的 ________ (填 上方”或 下方”)。

BaCl 2溶液的浓度为 _______ mol L _1,若步骤n 中滴加盐酸时有少量待测液溅出,

Ba 2+浓度测量值 将 ______ (填偏大”或偏小”)。

例题1:答案 (1) BaCl 2 BaSO 4和BaCO ?的K sp 相差不大,当溶液中存在大量 CO 2_时,BaSO 4(s)

会部分转化为BaCO 3(s)(或其他合理答案)

(2) 对于平衡BaSO 4(s) —Ba 2+

(aq) + S O 4_(aq), H +不能减小SO 2_的浓度,故平衡不能向溶解方向

_______ 。实验室用37%的盐酸配置15%的盐酸,除量 BaCl 2 2H 2O 的流程如下:

移动,Ba2+浓度很小,因而对人身无害

(3) 3 次练习1答案1X10T2增大

练习2答案硫化钠溶液硫化氢的K i2小于碳酸的K i2,硫化钠更易水解

练习4解析:由实验现象和反应原理可知,浊液a为含有AgCI及硝酸钠的浊液,滤液b为硝酸钠溶

液(含极少量的Ag S C「),白色沉淀c为AgCI,②中出现的浑浊为AgI,③中的黄色沉淀为AgI。浊液a中存在AgCI的溶解平衡,A项正确;由选项A可知滤液b中含有Ag + , B项错误;③中的黄色沉淀为AgI,是由AgCI电离出的Ag +与「结合生成的,C项正确;实验②和实验③均说明AgI比AgCI

更难溶,D项正确。

练习5答案:由红色变成无色滴定终点时溶液呈弱碱性,BaC03不参与反应

例题 3 答案Cu2(aq)+ MnS(s) CuS(s) + Mn2 (aq),大于,变大,K^CUl ?

K sp(CUS J

例题 4 答案⑴① HCO3 —- H + + CO2「、HCO3+ H2O —H2CO3+ OH —② > ③ < (2)10 —6⑶

用pH试纸(或pH计)测常温下0.1 moI L —1 Na2CO3溶液的pH,若pH<12,该同学的观点正确;若pH>12 , 则该同学的观点错误

+ _ 1 2 一一1 2 + 2——4 —3

(4) c(Li ) = 0.075 moI L?、c(CO3 ) = 0.1 moI L- , c (Li ) c(CO 3 )= 5.6 x 10 <1.68 x 10 ,所以无沉淀产生。

5、答案(1)Fe、AI、S (2)CI 一、OH 一、AIO 2

(3)H2S+ 2FeCI3===2FeCI2+ S J + 2HCI 2Fe2++ CI2===2Fe3++ 2CI _

;:: AI(OH) 3(胶体)+ 3H +

⑷AI 3+ + 3出0

6、【答案】(1)增大接触面积从而使反应速率加快;ac

(2)Fe3+;Mg(OH) 2、Ca(OH)2;H2C2O4过量会导致生成BaC2O4沉淀,产品的产量减少。

(3)上方;(V°b—V1b) /y ;偏小。

【解析】

试题分析:(1)充分研磨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因为配制的盐酸溶液浓度为质量分数,可以计算出浓盐酸的体积和水的体积,所以使用烧杯作为容器稀释,玻璃杯搅拌。

(2) 根据流程图和表中数据,加入NH?HO调pH为8,只有Fe3+完全沉淀,故可除去Fe3+;加入NaOH 调

pH=12.5 ,Mg+也完全沉淀,Cs i+部分沉淀,所以滤渣n中含Mg(OH) 2、Ca(OH)2;根据Ksp( BaC2O4) =1.6 X0-7, H2C2O4过量时Ba2+转化为BaC2O4沉淀,BaCI? 2出。产品的产量减少。

(3) “0刻度位于滴定管的上方;与Ba2+反应的CrO42呼物质的量为(V°b—V1b) /1000moI,则Ba2+

浓度为(V0b—V1b) /y ;根据计算式,若步骤n中滴加盐酸时有少量待测液溅出, Ba2+浓度测

V1减小,则量值将偏大。

无机化学第五章 电解质溶液(学生内容)

第五章电解质溶液 一、关键词 二、学习感悟 1.本章在化学平衡理论的基础上,主要介绍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除酸碱理论之外主要是计算方面的内容。在熟悉公式推导过程的同时,重点掌握有关计算公式。 2.解离平衡计算部分,要注意每个公式的使用条件。避免引起较大误差。

3.本章的重点是弱电解质溶液和缓冲溶液的pH计算及难溶电解质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三、难点辅导 1. 为什么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含有H3O+和OH?,而且在常温时,[H3O+]?[OH?]=K w=1.0×10?14? 无论是酸性还是碱性的物质,一旦与水形成溶液后,由于水发生的质子自递平衡中,会产生H3O+和OH?,所以任何物质的水溶液都含有H3O+和OH?。 在水溶液中,按照酸碱质子理论,酸会给出质子,碱会接受质子,这样必定会引起水的解离平衡发生移动,但水的解离平衡常数不会因平衡的移动发生改变,其解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在常温时,[H3O+]?[OH?]=K w=1.0×10?14。对酸性溶液来说,H3O+主要来自酸性物质(水的极少量解离可忽略),OH?则来自水的少量解离;对碱性溶液来说,OH?主要来自碱性物质(水的极少量解离可忽略),H3O+则来自水的少量解离。 2. 酸碱的强弱由哪些因素决定? 酸碱的强弱首先取决于酸碱本身给出和接受质子的能力,其次取决于溶剂接受和给出质子的能力。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酸碱性不同,如HCl 在水中是强酸,在冰醋酸中是弱酸,这是因为水接受质子的能力比冰醋酸强;NH3在水中是弱碱,在冰醋酸中是强碱,冰醋酸给予质子的能力比水强的缘故。所以在比较不同酸碱的强弱时,应在同一溶剂中进行,一般以水为溶剂比较其酸碱性的强弱,即比较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平衡常数K a或K b。 3. 缓冲溶液通常由一对共轭酸碱组成,那么HCl-NaCl这对共轭酸碱可组成缓冲溶液吗?为什么? 缓冲溶液是由共轭酸碱对组成,其中共轭酸是抗碱成分,共轭碱是抗酸成分。缓冲溶液的实质是因有足够浓度的抗碱成分,抗酸成分,当外加少量强酸、强碱时,可以通过解离平衡的移动,来保持溶液pH基本不变。 而HCl-NaCl这对共轭酸碱中的酸是强酸,完全解离,不构成解离平衡,如式:HCl + H2O H3O+ + Cl?,当外加少量[H3O+]时,溶液中碱Cl?不能与少量[H3O+]作用生成HCl,从而溶液中H3O+ 离子浓度会显著增加,溶液的pH也会明显下降;而当外加少量[OH?]时,OH?立即会与H3O+生成难解离的H2O,从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移动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移动 1.下列事实能说明亚硝酸是弱电解质的是() ①亚硝酸溶液中存在HNO2分子,呈酸性②用HNO2溶液做导电性实验,灯泡很暗③HNO2溶液不与Na2SO4溶液反应④0.1 mol·L-1HNO2溶液中,c(H+)=0.015 mol·L-1⑤相同浓度时,HNO2的导电能力比HCl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④⑤ 2.在相同温度时,100 mL 0.01 mol?L-1的醋酸溶液与10 mL 0.1 mol?L-1的醋酸溶液相比较,下列数值或性质中,前者大于或强于后者的是() A.溶液的导电性B.醋酸的电离常数C.完全中和时所需NaOH的量D. H+的物质的量 3.常温下向0.1 mol·L-1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的CH3COONa晶体时,会引起() A.溶液中的c(H+)减小 B.电离平衡左移,电离常数减小 C.溶液的导电能力减弱 D.溶液中的c(OH-)减小 4.在20 mL 0.1 mol·L-1的醋酸溶液中,能使溶液的c(H+)增大,而且使醋酸的电离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可加入的试剂是() A. 20 mL水B.浓盐酸C.冰醋酸D. NaOH溶液 5.能证明氟化氢是弱电解质的事实是() A.氟化氢在所有卤化氢中热稳定性最强 B.浓H2SO4加入氟化钙固体中,加热,有氟化氢气体产生 C. 100 mL 0.1 mol·L-1氢氟酸中,c(H+)小于0.1 mol·L-1D.在氢氟酸中滴加含酚酞的NaOH溶液,红色褪去 6.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用白醋(醋酸浓度约为1 mol·L-1)进行下列实验,能证明醋酸为弱电解质的是() A.白醋中滴入石蕊溶液呈红色 B.白醋溶液中存在分子 C.蛋壳浸泡在白醋中有气体放出 D.经检验白醋中c(H+)约为0.01 mol·L-1 7.甲酸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 A. 1 mol·L-1的甲酸溶液的c(H+)约为0.01 mol·L-1 B.甲酸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C.甲酸与盐酸都能与NaOH发生反应 D.甲酸溶液的导电能力比盐酸溶液的导电能力弱 8.下列叙述中,能证明某物质是弱电解质的是() A.熔融时不导电 B.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很差 C.不是离子化合物,而是共价化合物 D.溶液中已电离的离子和未电离的分子共存 9.甲酸(HCOOH)是一种一元弱酸,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 A.常温下,1 mol·L-1甲酸溶液中的c(H+)约为1×10-2mol·L-1 B.甲酸能与碳酸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 C. 10 mL 1 mol·L-1甲酸溶液恰好与10 mL 1 mol·L-1NaOH溶液完全反应 D.甲酸溶液与锌反应比强酸溶液缓慢 10.在25 ℃时,用蒸馏水稀释1 mol·L-1氨水至0.01 mol·L-1,随溶液的稀释,下列各项中始终保持增大趋势的是() A.c(OH ?) c(NH3·H2O)B.c(NH4+) c(OH?) C.c(NH3·H2O) c(NH4+) D.c(OH-) 11.0.1 mol·L-1氨水10 mL,加蒸馏水稀释到1 L后,下列变化正确的是() ①电离程度增大②c(NH3·H2O)增大③NH4+数目增多④c(OH-)增大⑤导电性增强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考点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一.强、弱电解质 (1)定义与物质类别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强等号,弱可逆,多元弱酸分步离” ①强电解质:如H2SO4:H2SO4===2H++SO2-4。 ②弱电解质:a.一元弱酸,如CH3COOH: b.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分步书写且第一步电离程度远远大于第二步的电离程度,如H2CO3: c.多元弱碱,分步电离,一步书写。如Fe(OH)3: ③酸式盐:a.强酸的酸式盐:NaHSO4在水溶液中:;熔融时: b.弱酸的酸式盐:“强中有弱”,如NaHCO3: (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①温度:温度升高,电离平衡移动,电离程度。 ②浓度:稀释溶液,电离平衡移动,电离程度。 ③同离子效应: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电离平衡移动,电离程度。 ④实例展示 + 稀释一弱电解质溶液时,所有粒子浓度都会减小吗? 练习: 1、一定温度下,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 图所示,请回答: (1)O点为什么不导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 、b 、c 三点溶液的pH 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3)H + 的物质的量最大的是________(填“a”“b”或“c”)。 (4)若使c 点溶液中的c(CH 3COO - )增大,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中的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加热 B.加很稀的NaOH 溶液 C .加NaOH 固体 D.加水E .加CH 3COONa 固体 F .加入锌粒 要证明某电解质是弱电解质,关键在于一个“弱”字,即证明它只是部分电离或其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以一元酸HA 为例,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常用方法有: 3.25 ℃时,把0.2 mol·L - 1的醋酸加水稀释,则图中的纵轴y 表示的是( ) A .溶液中OH - 的物质的量浓度 B .溶液的导电能力 C .溶液中c (CH 3COO - ) c (CH 3COOH ) D .CH 3COOH 的电离程度

化学平衡与电解质1

化学平衡与电解质 1、N2+3H2 2NH3的反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 NH3的浓度增加L。在此时间内用H2表示的平均速率为L稴,则此一段时间值是() A、1s B、2s C、 D、 2、在平衡体系H2S H++HS-,HS H++S2-中,增大溶液的PH值时,则[S2-]A A、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B、增大 C、减小 D、不变 3、已知反应A+3B=2C+D在某段时间内以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1mol·L -1·min-1,则此段时间内以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A.·L-1·min-1 B.1mol·L-1·min-1 C.2mol·L-1·min-1D.3mol·L-1·min-1 4、反应4NH3(气)+5O3(气) 4NO(气)+6H3O(气)在10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 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A.(NH3)= B.(O2)= C.(NO)= D.(H 2O)=、在一定温度下,AgCl的饱和溶液中Ag+浓 度和Cl-浓度的乘积是一常数。现将足量AgCl固体分别加入:(1)10毫升蒸馏水(2)30毫升摩/升盐酸(3)5毫升摩/升NaCl溶液(4)10毫升摩/升CaCl2溶液中,使AgCl溶解并至饱和。此时所得溶液中Ag+浓度由大到小排列的正确顺序是(B) A、(1)>(2)>(3)>(4) B、(1)>(2)>(4)>(3) C、(1)>(3)>(2)>(4) D、(4)>(3)>(2)>(1) 6、在1升摩/升的NaOH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升,完全反应,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BD ) A、[Na+]>[OH-]>[CO32-]>[H+]>[HCO3-] B、[Na+]>[HCO3-]>[CO32-]>[OH-]>[H+] C、[Na+]>[CO32-]>[HCO3-]>[H+]>[OH-] D、[Na+]+[H+]=[CO32-]+[OH-]+[HCO3-] 7、把NH4Cl溶于重水(D2O)中,生成的水合氢离子的式量应是(D) A、19-20 B、20 C、21 D、21-22 8、根据盐类水解等知识,可判断MgCl2·6H20高温(600°C)灼烧时的分解产物是(D ) A、MgCl2、H2O B、Mg(OH)2、HCl、H2O C、Mg、Cl2、H2O D、MgO、HCl、H2O 9、用同一浓度的氨水分别与50ml醋酸溶液和25ml盐酸完全作用时都消耗20ml氨水,这 表明醋酸溶液与盐酸的关系是(AB ) A、醋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盐酸物质的量浓度的1/2 B、50ml醋酸与25ml盐酸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 C、两种酸的PH值相同 D、醋酸电离度与盐酸电离度相同 10、在密封容器中通入A、B两种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A(气)+B(气) 2C (气)+Q(Q>0)达到平衡后,改变一个条件(x),下列量的(y)一定符合图中曲线的是(AC )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知识点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自身能够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的 化合物,叫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且熔化状态下自身都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的化合物。 概念理解: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能导电的物质可能是溶液(混合物)、金属 (单质),但他们不属于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研究对象,因此他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自身电离:SO2、NH3、CO2、等化合物能和水反应形成酸或碱,但发生电离 的并不是他们本身吗,因此属于非电解质; ③只能在水中发生电离的电解质有酸或者某些易溶于水高温下易分解的盐, 如液态氯化氢是化合物,只存在分子,没有发生电离,因此不能导电,又如NaHCO3在高温时即分解,不能通过熔融态证明其为电解质; 只能在熔融状态下电离的电解质是活泼金属氧化物,如Na2O、CaO,他们在溶液中便不存在,要立刻反应生成键,因此不能通过溶液中产生离子证明; 既能在水溶液中又能在溶液中发生电离的物质是某些高温难分解盐,绝大多数盐溶解在水中都能发生完全电离,某些盐熔融时也发生电离,如BaSO 4。 ④电离不需要通电等外界条件,在熔融或者水溶液中即能够产生离子; ⑤是电解质,但是要产生离子也要在溶液状态或者熔融状态,否则即便存在 离子也无法导电,比如NaCl,晶体状态不能导电。 ⑥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如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 BaSO4全部电离,故BaSO4为强电解质。导电性与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和带电荷数等有关。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常见的电解质为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其中强电解质与偌电解质常见分类: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案(最全版)

五、教学策略设计: 纳一巩固训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内容理论性强,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理论与实际、知识与技能并举,而本节内容既是化学平衡理论的延伸和拓展,又是水的电离与盐类水解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学好本章的前提和基础。 (2)本节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究和认识化学,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习了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知道这一原理也适用于其它平衡体系。通过引导学生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迁移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中,可有效突破本节重难点。 (2)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理解外加物质、温度、电解质浓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应用可逆反应的相关知识,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状态。 (2)分析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认识事物变化中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学习从现象到本质的 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及平衡移动的学习,初步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等辩证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创设问题情境一问题探究(分组讨论、分组实验)一展示交流一精讲归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类比迁移法等。 七、教学媒体:多媒体(PPT)、学生平板电脑等。 八、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和生生互评相结合。 九、教学过程 实施方案设计意图

如何证明盐酸是强酸,而醋酸是弱酸呢?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事 实来说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首先请学生完成实验来感受 CH 3C00H 和HCI 电离程度的差异。可选药品有: O.1mol/L CH 3C00H 、0.1moI/L HCI 、蒸馏水、镁条等。可选器材有: pH 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等。 从宏观上让学生感知醋酸的电 离 是不完全的。让学生在愉快 的氛围中探索新知,切身感受 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到成 功的喜悦。培养学生严谨实验、 细致观察,探索问题真相,得 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教师讲解醋酸部分电离的原因,分析醋酸达到电离平衡的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平衡的特征, 提出思考:如何证明醋酸电离平 衡的存在? 请学生设计实验证明醋酸电离平衡的存在。 可选药品有:O.1mol/L CH 3COOH 、CH 3C00Na 固体、冰醋酸、 蒸馏水等。可选器材有:pH 传感器等。 引导学生利用平衡移动的原 理,间接证明醋酸电离平衡的 存在,从微观上证明醋酸的电 离是可逆的,并为探究温度及 加水稀释对醋酸电 离平衡的影 响做好铺垫。 教师做演示实验,进一步探究温度及加水稀释对醋酸电离平衡的 影响,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主得出相关结论: (1) 弱电解质电离吸热,升咼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2) 加水稀释,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越稀越电离; 讨论交流得出外界条件对电离 平衡的影响。 总结: 一、 感受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差异: 在浓度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1) 溶液pH 值不同; (2) 与Mg 反应,产生氢气速率不同; (3) 溶液导电性(电导率)不同; 二、 证明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存在: (1) 浓度:稀释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正向移动,稀释促进电离; (2) 温度:电离吸热,升温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升温促进电离; (3) 冋离子效应:加入与弱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相冋的离子, 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课堂训练1、2 从个别到一般,总结归纳本节 的学习重点,便于学生系统理 解和形成知识网络。课堂训练 利于巩固和检验学生学习效 果。 弱电解质电离的拓展: 电离平衡是一种特殊的平衡,所有化学平衡的知识也适合于电离 平衡。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迁移的方法,思考下列问题: (1) 写出醋酸电离的平衡常数的计算式,即醋酸的电离常数; (2) 探讨温度对醋酸电离常数的影响; 适度拓展,引导学生在“电离 平衡”和“化学平衡”之间建 立联 系。利用已有的平衡常数 的概念, 采用类比迁移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 习电离平衡常数的 相关知识。 十、板书设计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 电离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当弱电解质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 时,电离过 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2. 电离平衡的特征: “等”、“动”、“定”、“变”。

电解质溶液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电解质溶液知识点总结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注意】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范畴都是化合物,所以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化合物为电解质,其本质是自身能电离出离子,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所得溶液也能导电,但这些物质自身不电离,而是生成了一些电解质,则这些物质不属于电解质。如:SO2、SO3、CO2、NO2等。 3.常见电解质的范围: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则强电解质溶液中不存在电离平衡。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只是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则弱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O _ 1.强、弱电解质的范围: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 2.强、弱电解质与溶解性的关系: 电解质的强弱取决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与溶解度的大小无关。一些难溶的电解质,但溶解的部分能全部电离,则仍属强电解质。如:BaSO4、BaCO3等。 3.强、弱电解质与溶液导电性的关系: 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有关。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不一定强,如很稀的强电解质溶液,其离子浓度很小,导电性很弱。而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不一定弱,如较浓的弱电解质溶液,其电离出的离子浓度可以较大,导电性可以较强。 4.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强电解质一般为离子化合物和一些含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弱电解质一般为含弱极性键的化合物。5.强、弱电解质在熔融态的导电性: 离子型的强电解质由离子构成,在熔融态时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可以导电。而共价型的强电解质以及弱电解质由分子构成,熔融态时仍以分子形式存在,所以不导电。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不存在电离平衡。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时,不完全电离,存在电离平衡。当弱电解质的离子化速率和分子化速率相等时,则建立了电离平衡。其平衡特点与化学平衡相似。(逆、等、动、定、变) 1.电离方程式: 书写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时常用“==,书写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时常用“”。 2.电离平衡常数: 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的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的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考点归纳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考点归纳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是电解质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学化学基本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高考命题中反复考查。在学生已经学过化学平衡理论并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和离子间发生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高考命题的热点主要有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因素,通过图象分析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电离常数和电离度等,为了更好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本文做了详细的总结和归纳,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启发,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一、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概念 一定条件(温度、浓度)下,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溶液中各分子和离子的浓度都保持不变的状态叫电离平衡状态,简称电离平衡。 任何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都存在电离平衡,达到平衡时,弱电解质在该条件下的电离程度最大。 2.电离平衡的特征 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属于化学平衡中的一种形式,具有以下一些特征:“逆”——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存在电离平衡 “动”——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 “等”——v( =v(分子化)≠0 离子化) “定”——达到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是一个定值

“变”——电离平衡是相对的,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被破坏,发生移动形成新的平衡。 二、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符合勒?夏特列原理) 1.内因: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是决定性因素。 2.外因 ①温度: 升高温度,由于电离过程吸热,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②浓度: 加水稀释,使弱电解质的浓度减小,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因为溶液浓度越小,离子相互碰撞结合成分子的机会越小,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就越大;所以,稀释溶液会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 例如:在醋酸的电离平衡CH3COOH CH3COO-+H+ A 加水稀释,平衡向正向移动,电离程度变大,但c(CH3COOH)、c(H+)、c(CH3COO-)变小; B 加入少量冰醋酸,平衡向正向移动,c(CH3COOH)、c(H+)、c(CH3COO-)均增大但电离程度小; ③外加相关物质(同离子效应) 例如:0.1 mol/L的CH 3COOH溶液CH3COOH CH3COO-+ H+向其中加入CH3COONa固体,溶液中c(CH3COO-)增大,CH3COOH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减小,c(H+)减小,pH增大。 如下表所示: 电离程度n(H+) c(H+) 导电能力

2019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10 电解质溶液与离子平衡(讲)(含解析).doc

2019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10 电解质溶液与离子平衡(讲)(含解 析) 考向一弱电解质的电离与水的离子积 (1)考纲要求 1.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3.了解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 4.了解溶液pH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2)命题规律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化学平衡的延伸和应用,也是高考中考点分布较多的内容之一。电离平衡重点考查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酸碱中和反应中有关弱电解质参与计算等等。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理解电离平衡的本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例1】【2016年高考上海卷】能证明乙酸是弱酸的实验事实是()A.CH3COOH溶液与Zn反应放出H2 B.0.1mol/L CH3COONa溶液的pH大于7 C.CH3COOH溶液与NaCO3反应生成CO2 D.0.1 mol/L CH3COOH溶液可使紫色石蕊变红 【答案】B 【考点定位】考查酸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法。 【名师点睛】强酸与弱酸的区别在于溶解于水时是否完全电离,弱酸只能部分发生电离、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以CH3COOH为例,通常采用的方法是:①测定0.1mol/LCH3COOH溶液pH>1,说明CH3COOH没有完全电离;②将pH=1CH3COOH溶液稀释100倍后测定3>pH>1,说明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且随着稀释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③测定0.1mol/L CH3COONa溶液的pH>7,说明CH3COONa是强碱弱酸盐,弱酸阴离子CH3COO-水解使溶液呈碱性。

2020届高考化学:电解质溶液、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练习和答案

2020届高考化学:电解质溶液、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练习及答案 *电解质溶液、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选择题 1、已知:25℃时,K sp[Zn(OH)2]=1.0×10-18,K a(HCOOH)=1.0×10-4。该温度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Zn(OH)2溶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中c(Zn2+)>1.0×10-6 mol·L-1 B.HCOO-的水解常数为1.0×10-10 C.向Zn(OH)2悬浊液中加入HCOOH,溶液中c(Zn2+)增大 D.Zn(OH)2+2HCOOH===Zn2++2HCOO-+2H2O的平衡常数K=100 答案:A 解析:Zn(OH)2溶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中,令锌离子浓度为x mol·L-1,x×(2x)2=1.0×10-18,x≈6.3×10-7,c(Zn2+)<1.0×10-6 mol·L-1,A错误;HCOO-的 水解常数K h=K w K a= 1×10-14 1.0×10-4 =1.0×10-10,B项正确;向Zn(OH)2悬浊液中加 入HCOOH,溶液中OH-减小,溶解平衡正向移动,溶液中c(Zn2+)增大,C项正确;Zn(OH)2+2HCOOH===Zn2++2HCOO-+2H2O的平衡常数K= c2(HCOO-)×c(Zn2+)×c2(OH-)×c2(H+) c2(HCOOH)×c2(OH-)×c2(H+)= K2a×K sp K2w=100,D项正确。 2、(2020新题预测) 已知:25 ℃,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K b=1.76×10-5。25 ℃,向1 L 0.1 mol/L 某一元酸HR溶液中逐渐通入氨,若溶液温度和体积保持不变,所得混合溶液 的pH与lg c(R-) c(HR)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高考化学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第23讲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基础题组 1.(2018陕西西安模拟)下列事实一定能证明HNO2是弱电解质的是() ①常温下NaNO2溶液pH大于7 ②用HNO2溶液做导电实验,灯泡很暗 ③HNO2和NaCl不能发生反应 ④常温下0.1 mol·L-1 HNO2溶液的pH=2.1 ⑤NaNO2和H3PO4反应,生成HNO2 ⑥常温下将pH=1的HNO2溶液稀释至原体积的100倍,溶液pH约为2.8 A.①④⑥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⑥ D.全部 2.近期发现,H2S是继NO、CO之后的第三个生命体系气体信号分子,它具有参与调节神经信号传递、舒张血管减轻高血压的功能。下列事实中,不能比较氢硫酸与亚硫酸的酸性强弱的是() A.氢硫酸不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而亚硫酸可以 B.氢硫酸的导电能力低于相同浓度的亚硫酸 C.0.10 mol·L-1的氢硫酸和亚硫酸的pH分别为4.5和2.1 D.氢硫酸的还原性强于亚硫酸

3.常温下1 mol·L-1的氨水加水稀释时,下列选项中随着加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A.c(OH-) B.NH3·H2O电离程度 C.n(H+) D.K W 4.室温下,关于pH=1的醋酸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c(H+)比pH=1的盐酸小 B.1 L该醋酸溶液与足量的Fe粉完全反应,生成0.05 mol H2 C.若将10 mL该醋酸溶液加水稀释至100 mL,溶液pH=2 D.与0.1 mol/L的NaOH溶液完全反应所需溶液体积:V(NaOH溶液)>V(醋酸溶液) 5.(2017湖南三市联考)常温下0.1 mol·L-1醋酸溶液的pH=a,下列措施能使溶液pH=(a+1)的是() A.将溶液稀释到原体积的10倍 B.加入适量的醋酸钠固体 C.加入等体积0.2 mol·L-1盐酸 D.升高溶液的温度 6.室温下,向0.01 mol·L-1的醋酸溶液中滴入pH=7的醋酸铵溶液,溶液pH随滴入醋酸铵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10 电解质溶液与离子平衡(讲)(含解析)

专题10 电解质溶液与离子平衡(讲) 考向一弱电解质的电离与水的离子积 (1)考纲要求 1.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3.了解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 4.了解溶液pH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2)命题规律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化学平衡的延伸和应用,也是高考中考点分布较多的内容之一。电离平衡重点考查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酸碱中和反应中有关弱电解质参与计算等等。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理解电离平衡的本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例1】【2016年高考上海卷】能证明乙酸是弱酸的实验事实是()A.CH3COOH溶液与Zn反应放出H2 B.0.1mol/L CH3COONa溶液的pH大于7 C.CH3COOH溶液与NaCO3反应生成CO2 D.0.1 mol/L CH3COOH溶液可使紫色石蕊变红 【答案】B 【考点定位】考查酸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法。 【名师点睛】强酸与弱酸的区别在于溶解于水时是否完全电离,弱酸只能部分发生电离、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以CH3COOH为例,通常采用的方法是:①测定0.1mol/LCH3COOH溶液pH>1,说明CH3COOH没有完全电离;②将pH=1CH3COOH溶液稀释100倍后测定3>pH>1,说明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且随着稀释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③测定0.1mol/L CH3COONa溶液的pH>7,说明CH3COONa是强碱弱酸盐,弱酸阴离子CH3COO-水解使溶液呈碱性。 【例2】【2016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不相符合 ....的是()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知识点

一、弱电解质得电离 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自身能够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得化合物,叫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且熔化状态下自身都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得化合物。 概念理解: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就是化合物,能导电得物质可能就是溶液(混合物)、金属(单质),但她们不属于电解质非电解质得研究对象,因此她们既不就是电解质也不就是非电解质; ②自身电离:SO2、NH3、CO2、等化合物能与水反应形成酸或碱,但发生电离得并不就是她们本身吗,因此属于非电解质; ③只能在水中发生电离得电解质有酸或者某些易溶于水高温下易分解得盐,如液态氯化氢就是化合物,只存在分子,没有发生电离,因此不能导电,又如NaHCO3在高温时即分解,不能通过熔融态证明其为电解质; 只能在熔融状态下电离得电解质就是活泼金属氧化物,如Na2O、CaO,她们在溶液中便不存在,要立刻反应生成键,因此不能通过溶液中产生离子证明; 既能在水溶液中又能在溶液中发生电离得物质就是某些高温难分解盐,绝大多数盐溶解在水中都能发生完全电离,某些盐熔融时也发生电离,如BaSO 4。 ④电离不需要通电等外界条件,在熔融或者水溶液中即能够产生离子; ⑤就是电解质,但就是要产生离子也要在溶液状态或者熔融状态,否则即便存在离子也无法导电,比如NaCl,晶体状态不能导电。 ⑥电解质得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如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得BaSO4全部电离,故BaSO4为强电解质。导电性与自由移动离子得浓度与带电荷数等有关。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得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电离成离子得电解质。 2、常见得电解质为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其中强电解质与偌电解质常见 分类: 3、电离方程式得书写——“强等号,弱可逆,多元弱酸分步离” ①强电解质:如H2SO4:H2SO4===2H++SO2-4。 ②弱电解质 a.一元弱酸,如CH3COOH:CH3COOH CH3COO-+H+。 b.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分步书写且第一步电离程度远远大于第二步得电离程度,如H2CO3:H2CO3H++HCO-3、HCO-3H++CO2-3。原因就是上一级电离出得H +就是下一级电离得产物,对下一级电离电离有抑制作用 c.多元弱碱,虽然分布电离,但就是书写时一步到位。如Fe(OH)3:Fe(OH)3Fe3++3OH-。 ③酸式盐 a.强酸得酸式盐

高中化学 竞赛培训讲义 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

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 【竞赛要求】 酸碱质子理论。弱酸、弱碱的电离常数。缓冲溶液。利用酸碱平衡常数的计算。溶度积原理及有关计算。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知识梳理】 一、酸碱质子理论(Bronsted 理论) 最初阶段人们从性质上认识酸碱。酸:使石蕊变红,有酸味; 碱:使石蕊变蓝,有涩味。当酸碱相混合时,性质消失。当氧元素发现后,人们开始从组成上认识酸碱,以为酸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盐酸等无氧酸的发现,又使人们认识到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阿仑尼乌斯(Arrhenius )的电离学说,使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发生了一个飞跃。 HA = H + + A - 电离出的正离子全部是 H + ;MOH = M + + OH - 电离出的负离子全部是 OH -。进一步从平衡角度找到了比较酸碱强弱的标准,即a K 、b K 。阿仑尼乌斯理论在水溶液中是成功的,但其在非水体系中的适用性,却受到了挑战。例如:溶剂自身的电离和液氨中进行的中和反应,都无法用阿仑尼乌斯的理论去讨论,因为根本找不到符合定义的酸和碱。 为了弥补阿仑尼乌斯理论的不足,丹麦化学家布仑斯惕(Bronsted )和英国化学家劳里(Lowry )于1923年分别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1、酸碱的定义 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 +)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如HCl , NH +4,HSO -4,H 2PO -4等都是酸,因为它们能给出质子;CN -,NH 3,HSO -4,SO -24都 是碱,因为它们都能接受质子。为区别于阿仑尼乌斯酸碱,也可专称质子理论的酸碱为布仑斯惕酸碱。由如上的例子可见,质子酸碱理论中的酸碱不限于电中性的分子,也可以是带电的阴阳离子。若某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就既是酸又是碱,可称为酸碱两性物

高中化学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25 ℃时不断将水滴入0.1 mol·L-1的氨水中,下列图像变化合理的是() 解析:选C A项,氨水的pH不可能小于7;B项,NH3·H2O的电离程度在稀释过程中始终增大;D项,温度不变,K b不变。 2.H2S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H2S H++HS-和HS-H++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水,平衡向右移动,溶液中H+浓度增大 B.通入过量SO2气体,平衡向左移动,溶液pH增大 C.滴加新制氯水,平衡向左移动,溶液pH减小 D.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忽略体积变化),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都减小 解析:选C向H2S溶液中加水,平衡向右移动,但溶液体积增大,溶液中H+浓度减小,A错误。通入SO2,可发生反应:2H2S+SO2===3S↓+2H2O,SO2过量时,SO2与水反应生成的H2SO3酸性比氢硫酸强,因此溶液pH减小,B错误。滴加新制氯水,发生反应:H2S+Cl2===2HCl+S↓,H2S浓度减小,平衡向左移动,反应生成的盐酸为强酸,溶液酸性增强,pH 减小,C正确。加入少量CuSO4固体,发生反应:CuSO4+H2S===CuS↓+H2SO4,溶液中 S2-浓度减小,H+浓度增大,D错误。 3.相同温度下,根据三种酸的电离常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三种酸的强弱关系:HX>HY>HZ B.反应HZ+Y-===HY+Z-能够发生 C.相同温度下,0.1 mol·L-1的NaX、NaY、NaZ溶液,NaZ溶液pH最大 D.相同温度下,1 mol·L-1 HX溶液的电离常数大于0.1 mol·L-1 HX溶液的电离常数解析:选B表中电离常数大小关系:HZ>HY>HX,所以酸性强弱为HZ>HY>HX,可见A、C不正确。电离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溶液浓度无关,D不正确。 4.已知0.1 mol·L-1的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 CH3COO-+H+,要使溶液中c(H+)/c(CH3COOH)的值增大,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①加少量烧碱溶液②升高温度③加少量冰醋酸④加水 A.①②B.①③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单元测试题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列物质是电解质的是() A、稀硫酸 B、氯化钠 C、酒精 D、铜 2、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CH3CH2COOH B、Cl2; C、NH4HCO3; D、SO2 3 4 A、该化合物水溶液不导电; B、该化合物饱和溶液导电能力较弱 C、该化合物在熔融时不导电; D、该化合物溶于水中发生电离,溶质离子浓度小于溶质分子浓度 5、关于强弱电解质的导电性的正确说法是() A、由离子浓度决定; B、导电性基本没有差别; C、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弱; D、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6、某固体化合物A不导电,但熔化或溶于水都能完全电离,下列关于A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A为非电解质 B、A是强电解质 C、A是分子晶体 D、A为弱电解质 7、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用H++OH-=H2O表示的有() A、盐酸和氨水反应 B、稀硝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C、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D、硫酸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8、把0.05molNaOH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A、自来水 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氨水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强酸、强碱都是强电解质; B、可溶性碱都是强电解质; C、不溶于水的化合物都是弱电解质或非电解质; D、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强电解质的稀溶液中不存在溶质分子; B、强电解质溶液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 C、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而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 D、不同的弱电解质只要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电离程度也相同; 11、下列关于弱电解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弱电解质需要通电才能发生电离; COO-+H+CH3COOH; B、醋酸溶液达到电离平衡时,不存在CH C、H2SO4是共价化合物,所以它是弱电解质;NaOH是离子化合物,所以它是强电解质; D、弱电解质溶液中,既有溶质分子,又有溶质电离出来的离子; 12、一定量的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度,且不影响生成的氢气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 A、NaOH(固体); B、H2O; C、NH4NO3(溶液); D、NaCl(固体);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13年高中化学竞赛 第8讲 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

第8讲 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 【竞赛要求】 酸碱质子理论。弱酸、弱碱的电离常数。缓冲溶液。利用酸碱平衡常数的计算。溶度积原理及有关计算。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知识梳理】 一、酸碱质子理论(Bronsted 理论) 最初阶段人们从性质上认识酸碱。酸:使石蕊变红,有酸味; 碱:使石蕊变蓝,有涩味。当酸碱相混合时,性质消失。当氧元素发现后,人们开始从组成上认识酸碱,以为酸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盐酸等无氧酸的发现,又使人们认识到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阿仑尼乌斯(Arrhenius )的电离学说,使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发生了一个飞跃。 HA = H + + A - 电离 出的正离子全部是 H + ;MOH = M + + OH - 电离出的负离子全部是 OH - 。进一步从平衡角度找到了比较酸碱强弱的标准,即a K 、b K 。阿仑尼乌斯理论在水溶液中是成功的,但其在非水体系中的适用性,却受到了挑战。例如:溶剂自身的电离和液氨中进行的中和反应,都无法用阿仑尼乌斯的理论去讨论,因为根本找不到符合定义的酸和碱。 为了弥补阿仑尼乌斯理论的不足,丹麦化学家布仑斯惕(Bronsted )和英国化学家劳里(Lowry )于1923年分别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1、酸碱的定义 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 + )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如HCl ,NH +4,HSO -4, H 2PO -4等都是酸,因为它们能给出质子;CN - ,NH 3,HSO -4,SO -24都是碱,因为它们都能接受质子。为区别于阿仑尼乌斯酸碱,也可专称质子理论的酸碱为布仑斯惕酸碱。由如上的例子可见,质子酸碱理论中的酸碱不限于电中性的分子,也可以是带电的阴阳离子。若某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就既是酸又 是碱,可称为酸碱两性物质,如HCO - 3等,通常称为酸式酸根离子。 2、酸碱的共轭关系 质子酸碱不是孤立的,它们通过质子相互联系,质子酸释放质子转化为它的共轭碱,质子碱得到质子转化为它的共轭酸。这种关系称为酸碱共轭关系。可用通式表示为:酸 碱 + 质子,此式中的酸碱 称为共轭酸碱对。例如NH 3是NH +4的共轭碱,反之,NH +4是NH 3的共轭酸。又例如,对于酸碱两性物质,HCO -3的共轭酸是H 2CO 3,HCO -3的共轭碱是CO -23。换言之,H 2CO 3和HCO -3是一对共轭酸碱,HCO -3和CO -23是另一对共轭酸碱。 3、酸和碱的反应 跟阿仑尼乌斯酸碱反应不同,布仑斯惕酸碱的酸碱反应是两对共轭酸碱对之间传递质子的反应,通式为: 酸 1 + 碱 2 碱1 + 酸2 例如: HCl + NH 3 Cl - + NH +4 H 2O + NH 3 OH - + NH +4 HAc + H 2O Ac -+ H 3O + H 2S + H 2O HS -+ H 3O + H 2O + S 2- OH - + HS - H 2O + HS - OH - + H 2S 这就是说,单独一对共轭酸碱本身是不能发生酸碱反应的,因而我们也可以把通式:酸 碱 + H + 称为酸碱半反应,酸碱质子反应是两对共轭酸碱对交换质子的反应;此外,上面一些例子也告诉我们,酸碱质子反应的产物不必定是盐和水,在酸碱质子理论看来,阿仑尼乌斯酸碱反应(中和反应、强酸置换弱酸、强碱置换弱碱)、阿仑尼乌斯酸碱的电离、阿仑尼乌斯酸碱理论的“盐的水解”以及没有水参与的气态氯化氢和气态氨反应等等,都是酸碱反应。在酸碱质子理论中根本没有“盐”的内涵。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水的电离平衡 (1)水的离子积常数H 2O(l) H +(aq) + OH - (aq) w K = [H +] + [OH -] (8-1)式中的w K 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 w K 是标准平衡常数,式中的浓度都是相对浓度。由于本讲中使用标准浓度极其频繁,故省略除以0 c 的写法。要注意它的实际意义。 由于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所以,温度升高时,w K 值变大。 表-1 不同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 2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练习题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练习题 1.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CH3CH2COOH B.Cl2 C.NH4HCO3 D.S02 2.下列物质是强电解质的是 A.CH3COOH B.SO3C.BaSO4D.石墨 3.某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且该物质属于非电解质,溶于水化学键被破坏的是A.液溴B.干冰C.蔗糖D.硫酸钡 4.下列关于电解质电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碳酸钙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其溶液的导电性很差,所以碳酸钙是弱电解质。 B.碳酸钙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被溶解的碳酸钙全部电离,所以碳酸钙是强电解质。 C.氯水和氨水的水溶液导电性都很好,所以它们是弱电解质 D.水难电离,纯水几乎不导电,所以水是弱电解质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强 B.因醋酸是弱电解质,盐酸是强电解质,因而中和等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和盐酸时,盐酸消耗的NaOH比醋酸多。 C.NaHCO3溶于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D.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磷酸钠溶液和磷酸溶液中C(PO43-)相同。 6.在相同温度时100mL 0.01mol/L的醋酸溶液与10mL 0.1mol/L的醋酸溶液相比较,下列数值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A.中和时所需NaOH的量B.电离程度 C.H+的物质的量浓度D.CH3COOH的物质的量 7.甲酸和乙酸都是弱酸,当它们的浓度均为0.10 mol/L时,甲酸中的c(H+)约为乙酸中c(H+)的3倍。现有两种浓度不等的甲酸溶液a和b,以及0.10 mol/L的乙酸。经测定它们的pH 从大到小依次为a、乙酸、b。由此可知 A.a的浓度必小于乙酸的浓度B.a的浓度必大于乙酸的浓度 C.b的浓度必小于乙酸的浓度D.b的浓度必大于乙酸的浓度 8.在同一温度下,当弱电解质溶液a,强电解质溶液b,金属导体c的导电能力相同,若同时升高到相同温度,则它们的导电能力是 A.a>b>c B.a=b=c C.c>a>b D.b>c>a 9.某浓度的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NH 3·H2O NH4+ + OH-,如想增大NH4+的浓度,而不增大OH-的浓度,应采取的措施是 A.适当升高温度B.加入NH4Cl固体C.通入NH3 D.加入少量盐酸 10.已知HClO的酸性比H 2CO3弱,下列反应Cl2+H2O HCl + HClO达到平衡后,要使平衡体系中HClO的浓度增大,应采取的方法是 A.光照B.加入石灰石C.加入固体NaOH D.加水 11.将0.lmol·1L 醋酸溶液加水稀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c(H+)和c(OH-)都减小B.溶液中c(H+)增大 C.醋酸电离平衡向左移动D.溶液的pH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