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第一篇: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

第一章导论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两种研究路径: 第一种,主要是以孔德、图尔干、斯宾塞维代表的学术渊源,

偏重“社会事实”,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第二种是以韦伯为代表的,主要是偏重“个体事实”,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社会有机论为代表,在研究时始终强调整体、有机联系的观点,教育现象放于社会大系统进行分析。

2.综合性:理解的教育是广义的,重点分析学校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综合性。

3.现实性:直面现实生活的教育事实,特别是对本国本土教育事实的研究。

4.实证性:主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获取教育事实资料,再进行二次分析。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社会学可为教育活动、教育理论提供社会学依据,是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关系。

2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社会学一般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3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

1.功能局限性:具有鲜明的合作性和依赖性,比如只能协助而不能代替各种具体的学科,不能独立的解决教育问题。

2.地位局限性:对社会学依附明显。

3.应用局限性:研究范式不具有普适性,其成果和结论的应用视情况而定。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把社会化的形态分为三类: 后喻文化-儿童向成人学习;并喻文化-儿

童或成年人都需要向各自的同辈人学习;前喻文化-成年人向儿童学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宏观角度:围绕教育功能展开, 研究重点在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与社会不平等、教育与社会变迁以及与人的社会化问题等。

中观角度:以学校为中心开展,重点是学校科层制组织的性质、目标、结构、组成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微观角度:一、以《知识与控制》为标志,形成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二、采用现象学、象征互动论与俗民方法论等,以课堂和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形成学校教育的俗民志。

综合角度:同时关注宏观和微观两种社会过程。如,美国波普尔的”隐性课程论” .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萌芽:欧洲19世纪后期成形:美国20世纪初期

转型:20世纪50年代飞速发展:60年代

孔德:社会学之父。创造了“社会学”一词. 称这门学科为“实证哲学”,认为社会学是“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的实证研究”。

韦伯:倡导“价值中立”,研究范式:社会行动研究,研究不只依赖定量方法,也要对他人同情理解。

斯宾塞:提出社会如同一个有机体,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和协调(社会有机论),还提出社会如同物种一样,是由简单向复杂的自然进化的过程(社会进化论)。他的教育准备说实质上是与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息息相关。

1883年,美国社会学家L.F.沃德在《动态社会学》,首先使用了“教育社会学”一词。

创始人: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

20世纪60年代后,几个明显的特色:1教育社会学者越来越多的参与教育政策和教育计划的制定,研究越来越多体现政策研究的特色2采用更多的比较研究。3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政治学/经济学4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5成为国际性探讨的领域。

20世纪90年代后1.在研究领域,表现为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2。不但重视国际比较研究,还更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和理解。3。更多的关注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

●中国的发展

1922-1949年的创建时期,1949-1979年基本停滞期,1979年后的恢复重建期。标志性的著作——陶孟和《社会与教育》。

●教育社会学的三大理论

功能理论:起源于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经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的研究集大成,并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社会学的主导性理论。基本观点:1.社会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持久的结构,各结构发挥各自功能;2.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3.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平稳运行状态。适合对象:研究稳定、小规模社会系统。代表:孔德、涂尔干、帕森斯。冲突理论:代表,米尔斯“权力精英论”;科塞“冲突功能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基本观点:1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2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3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在社会地位中处于支配和控制地位的群体,总是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他成员与之合作。强制的结果只是展示的稳定,社会是在冲突、磋商、协调、再冲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代表:鲍尔斯、吉丁斯、布迪厄。

互动理论:更关注学校生活、教育过程,强调要对学校中的人际互动、个体行为进行研究。这一理论更重视研究个人小群体,而非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定性方法,主张以理解和解释的方式探索人们的动机目的以及他们理解学校生活的方式,这一理论视角,也被称为“解释轮”或“微观社会学”。不足之处:过于强调“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忽略社会对行动者的个体的强制作用。代表:美国米德。

●教育社会学应用研究的类型

评价研究,社会实验,政策取向的教育调查,教育预测,教育监测与描述,教育政策咨询,教育问题诊断,教育评论。

●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

?对教师:是所有专业人员组成队伍中规模最大的一支,通过学习,可以认识自己的角色,认识影响学生成长的众多环境因素,了解自己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性,把握社会变迁对学校系统的多方面影响,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学校教育的重大影响。

?对学生: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把自己放进社会之中、放进一定的历史环境、我们就可以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教育经历、就能决定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在我们寻求个人的定位与自我理解时,教育社会学视角是一个强有力工具。将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在学校生活中的前程、机会、幸福感、挫折感等并非完全自己决定,更多的情形则是由外部环境以及你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所决定。

第二章研究过程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1.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核心是“唯科学主义”。把社会现象类比为自然现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精神实质: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本质上同一,属于客观事实;不盲从任何权威;推崇价值中立;一切推论事实来验证。注重事实判断,反对价值分析。多用于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2)人文研究范式:强调价值判断,反对事实判断,注重解释性得出结论,反对演绎性得出结论,强调定性分析,反对定量分析。

1)批判方法论: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宣称社会理论不可能中立的,应该是解放的,强调主观价值反省、意识批判的方法。(哈巴马斯)

2)现象学方法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该观点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理智的观察,其根本特征是所谓的“还原过程”,即排除一切非本质的东西,仅仅分析本质。

3)理解方法论:韦伯。所谓理解并非是一种神秘的直觉,而是根据各种书籍文件逐渐把这种行为重现出来的。

2.根据研究角度划分的研究范式:教育事实研究范式(涂尔干)、教育定义研究范式(韦伯)、教育行为研究范式(行为科学发展)

3.根据理论或学派划分:功能范式、冲突范式、互动范式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实证主义”定性研究——描述性分析

区别:研究目的、研究者、研究程序、资料处理、获得理论(演绎与归纳)

●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

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

现场法:观察法,实验法

隐蔽法:第二手分析(文献分析)/痕迹测量法

人种学研究:源于人类学,强调自然发生情景的教育事实,注重过程,强调发生在自然情景中的教育事实,注重过程,旨在获得整体情形。

第二篇教育行为论

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

●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1.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

教师社会地位:教师职业在社会整体职业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四个指标:收入、权力(社会中,学校中,课堂上的权力)、声望(声望上升,高评价地选择)、专业

(1)教师经济收入——评价主要依据

(2)教师权力—“教师权威”

(3)教师职业声望

特点:教师职业声望较高,且呈上升态势;教师职业声望的高评价与选择反差;

影响因素:社会:文化传统、国家政策等

制度:工作条件、经济待遇等

个体:素质、文化程度、道德品质等

(4)教师专业地位

存在问题:1教学中讲解式为主,无需专业性学习;

2学校课程、教学内容等不由教师规定,不存在专业自由;

3教师职业修业时间低于其他专业;

4教师就业资格容易获得;

5教师经济地位偏低。

(5)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

1国家与政府的教育、教师政策;

2教师队伍的规模;

3教学工作中女性比例较高;

4教师从业资格的要求相对较低;

5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儿童)。

2.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地位

?教师权威的来源:来源:道德权威——教师自身

四个层面: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教育制度)

感召权威、专业权威(教师个人)

3.教师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

(一)教师的角色冲突

1)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受雇者角色之间的冲突(教育者角色的特点是相对独立性,受雇者是北制约性);

2)社会代表者与同事角色的冲突(作为社会代表者所奉行的是“不平等原则”,后者是“个人独立性”)。

(二)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学科、性别、新旧等)

(三)性别与教师的地位(女超男,男嫉妒女)

(四)教师与非教学人员

4.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①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向上流动性,利益集团性(维护统治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多重身份性(经济身份,政治身份和意识形态身份)

②教师的知识与权力:拥有知识,确定自己在教学中的领导和控制地位。

5.教师角色社会化

是指某些人成为教师职业的成员,并逐步担当起合格教师角色的过程。内容包括:内化教师的职业价值,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教师职业性格,养成教师职业态度。涉及制度层面和个体层面。

1.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

教师角色期待:对全体教师的一般期望与对个别教师的特殊期望(外)

教师角色领悟:“教师角色认知”(内)

教师角色实践:“教师角色行为”

2.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

1)教师预期社会化:“职前社会化”(师范生的实习训练)

2)教师继续社会化:“职后社会化”(新教师的“职业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晋升压力”)3教师职业倦怠(自己看吧亲~)

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三重社会:家庭/ 学校/同辈群体

学生的社会位移:和谐的多重世界/顺利越界、失谐的多重世界/可设法实现的越界、失谐的多重世界/碰运气的越界,边界护闭/无法实现的越界

1.学生同辈群体及其影响:

形成原因:对于平等的追求和期望

功能:保护功能(保护学生个体少受成人世界的伤害)和发展功能(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同辈文化的类型:性别差异(美国科尔曼)、学术亚文化、娱乐亚文化、违规亚文化、亲学校文化、反学校文化(英国)

2.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分为互动性重要他人(日常生活)、偶像性重要他人(因崇拜尊敬而被视为榜样的具体人)

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

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教育习俗、教育规章和教育法律。

教育规范的类型:从作用对象:个体规范、群体规范;从涉及内容: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从适用范围:公共场所规范、班级规范。

教育规范的作用或功能:自律与协调

教育规范的特点:历史性、民族性、群体性、控制性

失范行为:凡是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甚至是冲突的行为,都是失范行为,它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1.失范的社会学解释

结构模式:差异交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控制缺乏说;失范说(社会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约束丧失);手段-目标说;亚文化群体理论。

过程模式:标签说

2.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

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

3.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

①校园暴力触目惊心,欺侮现象日渐增多②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③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④青少年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4. 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社会原因:社会规范失范(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文化的商品化、城市化的影响、人口流动问题、价值观多元化、

学校教育的失误:(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个别教师素质差

家庭教育因素:(1)家庭关系变量:在亲密度和适应性方面表现出极端特征的家庭的子女特别容易出现行为出轨等(2)家庭成员行为变量:教养方式、父母监控行为、家庭成员是否犯罪行为。(3)家庭结构变量

教师的非正常行为:人际间、失职行为、挫折行为、焦虑行为

●教育控制主要变现为:形式化(正式的权威系统、法律、条例和规范)和不完全形式化

(人们不自觉、不定型)的两类。

方式:积极的和消极的。

对预期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①更新道德观念,思想上认识到位②重建学校德育工作,行动上落实到位③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方法上“善假于物”④构建教育“功能共同体”,编制立体德育网络。

“功能共同体”概论来自于科尔曼。核心思想在于,“社会闭合”的程度越高越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加连续一致的教育。由此可见,价值观、信仰、合作的态度、人际关系网络、父母或教师对孩子的义务与期望等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资本。重建“功能共同体”实际上也就是重建其中的社会资本。共同体要做的以下几点:(1)充分发挥家长及其共同体的参与作用减少学校压力(2)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追求(3)共同体成员间必须相互尊重与信任。

第三编教育活动论

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题教学

●课堂的时间结构

课堂互动类型:互动时间分配

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小组、

教师与群体、学生之间

课堂活动类型:教师:教学活动、课堂控制学生:学习活动、非学习活动

●课堂的空间结构

广义:课堂内整个物理环境狭义:课堂教学参与者人际组合形态

课堂空间形态:“秧田型”:传统,有利于教师讲授和控制“马蹄形”:有利学生互动

“分组形态”:有利于学生互动

●课堂角色结构类型

两分类说:“支配型教师”(常见)“整合型教师”

“三分类”说: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课堂角色结构的制约因素

教学情景:内、外

教师个人素质:态度、性格、期望、观念等

教师课堂管理思想:课堂秩序维持

●课题互动冲突的处理:

1. 给予“注意”:削弱原则、交互抑制、排除刺激、消极注意、适度惩罚。

2. 避免滥用权力:对事不对人、不因个人惩罚全班、不因纪律影响教学、只解决问题不追究过失、顾及学生自尊心等

3.“中性力量”处理:学生听课不积极的,积极诱导

4.沟通重建:不具有攻击性,相互支持,抛弃偏见,利益最大化

5.建构课堂文化共同体:多远课堂文化,包容性和相互信任

●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有意识引

导、约束和调整,其中教师的管理行为课分为组织环境、确立适当的行为、防止问题发生并处理扰乱的行为。

课堂控制类型——层次:对个体控制、对全体控制手段:硬控制、软控制

实现途径:积极控制、消极控制方式:显性控制、隐形控制

课堂控制中两种主要的方法:“中止授课”:明确坚决、强调正确行为、要做什么、避免生硬和不冷静;惩罚:挫折型、痛苦型

课题互动的研究方法:课题语言分析师生互动分析、课题观察等级量表

●教师的印象管理技巧:维持教师集体的高度团结;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教师要

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教师应尽量做到后台与前台行为的一致;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的行为。

第六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

教育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生活经验

●课程的分析模式

1.把课程作为一种科学工具的研究范式:主要围绕课程编制和课程设计的角度进行研究。

代表:美国博比特

2.把课程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研究范式:在一种更广泛的意义上分析课程与社会的关系(如,课程与国家意识形态、课程的功能等),这是课程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具体可以分为四种分析模式:

功能主义范式:课程的功能在于确保青年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问题,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代表,马斯格雷夫

解释论范式:课程被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而是在知识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和建构出来的。代表:杨、凯迪等。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将课程视为传递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进行阶级关系再生产的工具,调拨:美国阿普尔。

结构主义范式:把决定课程结构的代码及内隐于教育传递过程中的权利分配和控制方式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代表:伯恩斯坦。

●课程与社会控制

课程实质上是社会价值的实现途径,也是进行社会控制的基本途径。

1.课程知识的社会性特征:人们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这种观点主要源于对“科学知识”的崇拜。但其实从更广的时空背景理解知识的性质,可以说说有的知识实际上是历史的形成的。

2.课程是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课程实质上是国家重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观念载体”,是体现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一种是显性控制机制,即通过对学科课程的选择以及课程知识的取舍来表达主流价值观和重要的意识形态。第二是隐性控制机制,即通过对课程中各类知识重要程度的取舍来传递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隐性控制有具体化为数量差异和形象塑造差异等)。

3.谁对课程进行社会控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教科书编制制度

对课程进行控制的个体: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委员

●学校文化:学校中以教学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一切价值观念和行为形态。是一种独特的

亚文化,形成于学生文化与以教师为代表的具有意识安排的成人文化之间。从广义上来讲,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狭义将,特指精神文化。

●学校文化的特点与功能:1.无声语言2.文化规定性的能力,从而对学生行为产生实际的

影响。3.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圈。简单说,也可以是导向/ 凝聚/激励作用。

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

1.大众文化(最大盲点):大众文化霸权、大众文化生态危机:港台文化对大陆文化的冲击

2.反学校文化:社会文化冲击校园文化主体思想、价值观、行为方式;(广义)

学校组织文化:理想文化与真实文化差异;

学校文化构成:部分学生与学校对抗、冲突,表现为不遵守学校规定、破坏秩序、无视教师权威等。

反抗理论:代表人阿普尔、吉诺斯、威利斯。指出在学生中存在的反抗、创造性适应的现象,特别指出了学校文化中的一种特殊亚文化——“反学校文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校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职员文化: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与教师和学生文化冲突,而且非教学人员对教学、行政、科研的干预,随着年限的增长、数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4.代文化:教师(成人)、学生(青少年)→“代沟”代文化实质:代文化间的冲突与对抗。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大众传媒(电视/互联网),与同伴交流,课外书,教师

第四编教育组织论

第七章班机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班级: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组织分析

班级组织功能:帕森斯认为班级具有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

马和民认为,具有归宿/ 管理/ 角色社会化/选择/促进发展/诊断和矫正功能班级的结构分析:正式结构/非正式结构(主要由学生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

非正式结构实际反映了班级成员人际关系得复杂结构。对于成员的功能主要有两面性:积极性/消极性。

两者结构的矛盾:正式结构取决于学校的特点,如学校一般的教育观念/学校评价学生的准则等。非正式结构主要取决于班级中共同相处的个人观念/个人需求/个人行为等方面。换

言之,它几乎完全取决于班级内学生个体之间特征的特定组合,这样也就部分取决于班级成员的社会背景变量。两种结构护卫补充。

●群体分析

班级群体的形成:形成的初期,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熟悉程度,概括的说,主要受到熟悉程度/任务/座位/性别/相似性与身份/个人特点及其社会行为等的影响。

学生群体的类型:游戏群体/兴趣性群体/倾吐性群体/互助性群体/冲突性群体

班级典型群体行为:反抗行为、从众行为、时尚趋求行为、嫉妒行为、竞争行为、冲突行为班级体的生命周期:诞生/成长/成熟/衰落

2.班集体的衡量标准

吴康宁:(1)单纯以班级组织的结构化程度分:所属群体(初建)、参照群体(成熟);

班级组织水平由低到高逐渐递进,孤立探索、横向分化、纵向分化、小群体、群体统合。

(2)以结构化程度与班级组织的社会价值分:首先强调社会价值标准。

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特点:有固定人数,有明确规定的政治结构,整个结构由学校独特的社会互

动教学活动而引起,有众多小型互动过程的影响,代表社会关系得一个紧密联结的网络,学校的所有成员具有一种同群感,又自己特定的学校文化。

●学校组织的性质:(1)规范性组织/权威性组织/强制性组织和功利组织(2)服务性组

织/生产性组织/整合性组织/社会关系的聚焦点。

●学校首先是一个异质结构(组成成分是教师和学生,地位是相对的);一个多权威机构;

一个多层次结构。

学校组织的冲突:(1)组织内部的冲突:学校成员个人之间的,师生之间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之间的,非正式组织间的,教师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层化的冲突,行政职务与专业职务之间的冲突。(2)组织之间的冲突(3)学校组织与环境的冲突

●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

1.科层制理论:从需要和效率出发建立一套所有组织成员都认可的规则,全部活动都严格按照规则进行。设置职务序列,分工明确,分权合理。对任职者的升迁/ 提升有明确和合理的保障。

2.社会系统理论:认为,最令人满意的组织将是最有效率的组织,这就促使人们把注意力从原来视组织为一种理性的“结构-功能模式”转移到将组织视为一种自然系统得社会系统模式。

3.权变理论:视组织为一种开放系统,强调对变化着的组织环境的研究。每个组织有独特性。组织的总目标受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目标的影响,组织的效率取决于组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学校组织的管理:

1.科学管理和学校:该模式主要采用了“目标管理法”,目标设定,过程管理,绩效考核。2.人际管理与学校:科学管理模式实际上是从强调组织的结构功能意义上发展而来的,而在组织内部管理中还流行一种从人性角度出发的管理模式。

3.民主管理与学校:民主管理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低层次的参与管理,二是,为高层次的工业民主。前者是一种行为性的变革,后者是一种结构性的变革。

组织变革的三种类型:有计划的变革/自发性变革/演进性变革。

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

(1)教育系统内部的阻力因素:国家体力/科层化组织/目标错位/公立学校的计划性特征/代价问题/抵制周期。

(2)组织内部个体层的抵抗:既得利益/升迁的期望/习惯和传统的观念。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日期: 2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21.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22.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3.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4.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5.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计划、实施和总结_四个阶段。 26.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教科书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评价手段使用权。 2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28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9.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30.1922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 31.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2.在教育社会学中依据研究方法为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 33、教育社会学研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人种学研究)四大类。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大学《教育社会学》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问题特征不包括: 收藏 A. 变异性 B. 普遍性 C. 潜伏性 D. 单一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学学术委员会。收藏 A. 1990 B. 1989 C. 1992 D. 1991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不属于课堂上“中性力量”学生表现的是: 收藏 A. 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 B. 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乱涂乱画 C. 不在听课,并大声喧哗 D. 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属于地方分权政治结构的国家是: 收藏 A. 日本 B. 中国 C. 美国

朝鲜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是下列哪种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的代表?收藏 A. 生物学解释 B. 控制说解释 C. 心理学解释 D. 社会学解释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1892年,( )大学第一个创办了社会学系。 收藏 A. 哈佛 B. 耶鲁 C. 芝加哥 D. 剑桥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班级功能说法错误的是: 收藏 A. 班级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 B. 班级不具有选择功能 C. 班级具有诊断和矫正的功能 D. 班级具有角色社会化的功能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社会体制转型对教育的影响不包括: 收藏 A. 会导致“违规型”的教育失范

会导致“反文化”的教育失范。 C. 能够导致“反教育的”失范行为 D. 不会导致“违法型”的教育失范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1922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社会与教育》,标志着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形成。 收藏 A. 鲁迅 B. 毛泽东 C. 胡适 D. 陶孟和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属于社会规范、规则意义上的制度的是: 收藏 A. 奴隶制度 B. 社会内部的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制度 C. 考试制度、学习制度 D. 原始公社制度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不符合我国小学课堂语言互动师生角色的是: 收藏 A. 教师是协调者 B. 教师是真正的启动者 C. 学生是主导者 D. 教师是指挥者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打印版《教育社会学》试题库(新)

《教育社会学》试题库(更改后的) 一、填空题 1.作为教育社会学母学科的社会学,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组织和个体、社会不平等__、主要社会设置、社会环境和_社会变迁__。其中,社会不平等主要研究__社会分层_、社会阶级与_贫困问题、年龄与健康问题、性别;社会变迁主要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化和_社区变迁__。 2.教育社会学的制度化历程始自于1907年,因为在这一年,_苏扎罗__在美国__哥伦比亚大学_首开教育社会学讲座。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 3.社会差异是__教育机会不均_的主要根源,其可以分为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等。 4.根据组织为其成员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手段的区别,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与规范性组织。对于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___的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___兼而有之的组织。规范性和功利性;规范性与强制性 5.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有___、个案法、___和问卷法。各种方法经常是互相交叉使用。观察法;访谈法 6.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一书。涂尔干;《教育社会学概论》 7.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教科书选用权;评价手段使用权 8.就所属社会群体而言,学生主要生活在由___、___及___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9.1982年2月,___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揭开了我国重建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的序幕;1989年4月,我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___在杭州成立。南京师范大学;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10.教师权威的源泉:教师的法定权威、___、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分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法定性影响、___、知识性影响及___的主要载体。传统权威;传统性影响;人格性影响11.社会变迁分为___和___、社会混变;其中社会渐变可分为系统和因素水平的渐变;社会剧变可分为___和振荡式剧变;社会混变可分为体制混变和___。社会渐变;社会剧变;观念混变 12.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二次大调整中,第一次是由验证的研究取向取代了___的垄断地位,第二次是___打破了宏观的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规范的研究取向;微观的研究取向 13.在西方国家,通常以声望、_财富_及_权威_作为评价与分析教师地位的三条主要标准。 14.同辈群体的功能主要是___和“发展功能”。学生同辈群体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受制于学生的年龄阶段、__、__及学校内部教育结构等多种因素。“保护功能”;家庭背景;社会地位15.班级是作为一种学生组织,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性:___和___。自功能性;半自治性 16.学生同辈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___、___和___。玩乐型文化;学术型文化;违规型文化 17.教育的社会背景极为复杂,其复杂性至少可概括为三点。第一,它包罗万象;第二,它因受教育者而异;第三,它不断变化。而这三点分别主要地体现于教育的三种社会背景之中,即社会结构、___、___。社会差异;社会变迁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之总和。中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之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而价值观念的系统是其核心。 3.教育机会均等:有多种解释:一是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二是过程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关系互动的均等),三是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4.验证性研究:所谓证验性研究,是实证主义社会学者提倡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

教育社会学第1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教育社会学》第一章至第四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计15分) 1.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育社会学事实学科论强调教育社会学的,关心这门学科的科学价值,进行判断。 3.在学术界,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奠基人。 4.美国功能主义教育社会学派的头号代表人是。 5.当代教育社会学在“取向修正时期”出现了两个主要倾向:第一是;第二是。6.农业社会背景下,教育的主要承担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 7.和是“后喻型”文化结构得以延续的两个关键条件。 8.教育机会均等可区分出三种意义上的均等,一是“起点均等”,二是“”,三是“”。 9.阶段的就学机会,是反映教育机会享有状况的最基本的指标。 10.就教育机会问题来说,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 二、判断题(仅需要判断正误,无须说明理由;每题2分,共计10分) 1.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一般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2.典型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一定是定量研究。 3.农业社会的教育系统主要担负的是“社会防范职能”。 4.后工业社会国家赋予教育以“社会更新职能”。 5.文化阶层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特点。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15分) 1.教育社会学 2.狭义文化

3.“前喻文化”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2.简述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教育的重要区别。 3.地区间教育机会状况失衡的主要表现。 4.简述学校传递能力遭受的挑战。 五、论述题(不仅要陈述核心观点,还需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阐释;20分) 1.比较分析“后喻型”文化结构与“前喻型”文化结构的区别以及对教育取向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相互关系说” 2.客观性,事实 3.涂尔干 4.帕森斯 5.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 6.再生产职能 7.缺少疑问;缺少觉悟 8.过程均等;结果均等 9.义务教育 10.地区的经济实力及其教育投入;群众的经济收入及其家庭教育支出 二、判断题 1.错2.错3.对4.对5.错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狭义文化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等,而价值观念的系统是其核心。

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社会学:就是运用系统社会理论对教育社会的特点、 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究其基本原理和规律,为教育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科学. 2.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十九世纪末 到二十世纪初),学科化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 叶),学科体系化时期(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建立时期,二十世纪中叶以后) 3.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A 20世纪60年代“教育爆炸” b 学校教育的急剧扩充,引发教育危机和学校危机(教育、 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下降,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减少,学 生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和厌恶) c 教育危机出现的原因:教育过分追随社会 发生抗议教育过分脱离社会的运动 d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显著特点: 实证性,解释性 e 教育社会学今后发展趋势:(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政策性 (2)国际间的教育社会学研 究方向的比较研究加 强,加强比较教育学科 之间的合作 (3)理论基础不断扩宽 (4)全方位的研究 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概况: A 自五十年代后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断三十年:相对落后

状态 B 1979年恢复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 C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得初步发展 *d 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建设除了引进消化和 吸收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联系我国的教 育实际,开展广泛的教育调查和实验研 究,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 际特点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并赶上 世界研究水平 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宏观方面---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 的关系 2文化与教育的问题 微观方面--1-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 2 研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5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p25历史比较法, 实验法, 资料分析法, 社会调查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个案法,典型调查法 6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a使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正确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 b为正确的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教导 c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 7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流派:p29 a结构功能主义: (1)强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关系、内聚力,团结

教育社会学试题

教育社会学试题 一、每小题1分,共25分) 1.帕森斯的学生K·默顿创立了() A.交换理论 B.冲突理论 C.中程理论 D.宏观理论 2.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3.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4.阶级产生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 B.剥削压迫 C.私有制 D.社会不平等 5.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6.在孔德之前,()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 7.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A.功能主义 B.社会唯实论 C.冲突理论 D.社会唯名论 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9.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0.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 —10人—20人 —30人—40人 11.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12.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13.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形成一个(?)。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14.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A.社区? B.群体 C.家庭 D.法律 15.具有规模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等特征的群体是(?) A.内群体 B.成员群体 C.首属群体 D.大群体 16.(?)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教育社会学论文1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教育社会学》 姓名:李斌 学号:200874020113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你思考相关问题有何帮助?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社会学科,它运用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即把教育和社会联系起来的眼光来研究教育问题。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需要三种意识,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 上了这么多年学了,但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思想比较肤浅。现在发现好多东西并不能只看它的表面,要去思考、观察、分析,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就像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桶水与一滴水相比能接触好多层面,所以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理论基础的发展能为教育社会学提供新鲜血液。以前人们都不重视教育,就像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他们的父母都认为上学只要认几个字就行了,如果家境贫寒就不让孩子去上学了。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从来没进过学堂,可是她一直让我好好读书,说只要我考的上她就砸锅卖铁供我。刚开始有些不明白,因为我们家条件不好,何必要那么辛苦。可是母亲一直支持我,记得母亲曾经说过她去工地上挣钱的时候因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而遭受了别人的嘲笑,我听了后心理面感觉特别难受,觉得母亲真的很委屈。当我已经是大学生的时候每次回家,给我母亲讲一些新东西,可是母亲好像不会理解,也很难接受,因为她没有足够的学理知识来指导她接受新的东西。就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不知道母亲活的多累,不只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来自情感上的和精神上的。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我们选择课题要考虑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考虑条件是否满足,不要等到做的时候才去考虑。当我们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要选择课题的类型时,可以选择承续性课题,走一条没有别人的脚印的路,一条直路。也可以选择再生性课题,在别人的基础上再度加工,得出结论。还有创造性类型,这一点就比较难了,中国的学生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比较差,因为中国学生深受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学生在做一道应用题,他用很简单的方法很快的就做完了。可是第二天老师却说他的做法不对,应该按照书上给出的解题步骤去做,可是按照书上的方法去做要比自己的麻烦的多。这个学生满腹委屈的回到家给他父亲讲的时候,父亲没有和孩子站在一起,让孩子听老师的话。等他长大后老师却又要求要有创新的时候,他跟他的同学却都用的是复杂的相同的方法。大家都知道创新是很重要的,却都很少去做。如果我们在研究教育问题时能够创新对我们的研究来说是非常的有意义的,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方法论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工具,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方法,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提供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渠道,加深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去研究思考问题。社会分层也是方法的一种,社会流动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社会流动对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社会流动的频率决定了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社会流动的方式决定了目标和追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作用日益明显,教育反过来对社会分层起了能动性作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分工起了导向作用,社会分层正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关系形成的社会层次结构。以前老是抱怨教育制度不合理,也抱怨学校不好,抱怨专业不好,就业形势不好,其实只要我们有能力能抓住机遇,不断地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你,要先知先觉而不是后知后觉,就肯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工作。要区分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做一位智者,利用规律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不要老是想着逃避,要乐观,要对自己有信心,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结合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试述当前我国解决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策略。 现在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有好多地方经济水平还是很落后,记得小时候一起的同伴,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约好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在大学见面。可是最后好多人因为家中的经济条件差在中途放弃了,真为他们感到可惜。他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而有些人却能凭借自己富裕的家境或者是父母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轻而易举的踏进了高校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兰大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内容: 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内容: 交际场合一般人们之间的距离应保持( ) A、18英寸以内 B、18英寸到4英尺 C、4英尺到12英尺 D、12英尺以上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个性的中心内容及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A、人格的完善程度 B、自我的完善程度 C、道德的完善程度 D、学习的多少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 )首先修正了理性决策模型中的绝对最优标准,提出了具有相对性的满意化决策准则,从而提出了被人们称为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 A、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B、戴维.伊斯顿 C、拉斯韦尔 D、西蒙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 A、家庭 B、学校 C、同辈群体 D、大众传播 学员答案:A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 2.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 4.课堂控制 5.过分社会化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3.简述差异交往说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你是如何看待学生崇拜明星这一现象的? 2.试析大众媒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A1 2.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B5 4.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5.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B4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错。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错。教育习俗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自觉尊重并通过舆论的力量起着控制、协调个体行为的作用,具有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错。未必。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错。隐性知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孔德 2、哲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评价手段 4、互动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 5、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6、传递功能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从众行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3、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4、过分社会化:是一种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现象,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 5、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的发展在满足当前需要时,不牺牲后代利益,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在研究教育现象时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2)综合性: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3)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 (4)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2、简述教育制度基本要素; (1)教育规范系统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 (2)教育设备是教育制度的物质要素; (3)象征的标识是教育制度的文化要素。 3、简述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抵消了教育的总量的投入; (2)人口的脉动式增长,使教育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规模; (3)人口构成的不合理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 (4)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5)人口的城镇化趋势给城镇教育带来诸多困难。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一)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人口控制的功能?试加以分析。 1、教育改变了人的生育观念,为控制人口创造了主观条件。 2、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在客观上要求他们少生育。 3、教育年限的延长客观上要求他们推迟人们的初婚年龄,从而控制了生育率。 (二)试述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主要表现:(7分)

全国2018年4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5.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 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6.霍尔提出,社会存在不同的个人空间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7.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强势形态和弱势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A.联合家庭 B.核心家庭 C.组合家庭 D.主干家庭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18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在a, b两类名词解释中各选2个,c类中选择1个,共5个名词 解释,20分) a) 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着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 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首先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只是一种 学生组织。班级的目标指向自身,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从班级的机构看,班级 的首领是班长,核心领导机构是班委会,下分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 有自己的相应位置;从班级规范看,任何班级规范所约束都是学生。具有自功 能性和半自制性。 5.学生P222;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既非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 也非以职业劳动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年人,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 “半”社会成员,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6.课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教育科目,最广泛的界定将学生在学校中 所学一切均视为课程。 7.重要他人P244: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 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8.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的各种 经验。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 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061591510 教育社会学

2015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615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1917年出版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的是 A.佩恩 B.哈里斯 C.詹姆斯 D.史密斯 2.法国的涂尔干在1903年发表论文强调研究教育要吸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该论文是 A.《教育社会学导论》 B.《教育百科全书》 C.《教育社会学文选》 D.《教育与社会学》 3.一般认为,作为系统和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中晚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初中期 4.一门学科独立或制度化的标志是在大学设立专门的讲座、有专业化的学会组织和 A.有专门的研究队伍 B.有特定的研究对象 C.有公开出版专业性的书报期刊 D.有特殊的研究方法 5.帕森斯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A.传授知识 B.培养能力 C。培育个性 D.社会化 6.以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和墨顿为代表的理论对教育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理论是 A.“结构一功能主义”理论 B.符合互动理论 C.常人研究理论 D.批判社会学理论 7.冲突理论发端于 A.马克思 B.恩格斯 C.佩恩 D.哈贝马斯 8.经济学家从理论上试图证明教育能促进社会变迁,最先在这个命题上提出支持理论的是 A.“教育投资理论” B.“人力资本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经济发展理论” 9.国外社会学者开展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客观方法、主观方法和 A.声望方法 B.能力方法 C.知识方法 D.出身方法 10.向戴维斯—穆尔分层理论首先提出挑战的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A.柯林斯 B.图明 C.哈贝马斯 D.金提斯 11.梅塞尔认为精英是一个与其人数相比特别有权发号施令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包括的核心要素是凝聚力、共谋和 A.群体意识 B.自我意识 C.共同策略 D.共同利益 12.符号互动论的真正创立人是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家 A.库利 B.华纳 C.米德 D.墨顿 13.对于全球化的分析与研究的争论涉及三个基本理论,即“趋同化”理论、“多极化”理论和 A.“综合化”理论 B.“混合化”理论 C.“生活化”理论 D.“和谐化”理论 14.在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文化的基本功能包括社会化功能和 A.“趋同化”功能 B.“整合”功能 C.“文化再生产”功能 D.“选择”与“分配”功能

2015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和答案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岀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岀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岀并将“答题纸”的相 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 B p37 A.社会和自然 B.秩序和进步 C.结构和稳定 D.发展和变迁 2.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来自C A.法国 B. 美国 C. 德国 D. 英国 3.刘易斯? A.科塞的代表著作是C A.《社会行动的结构》美国帕森斯 B. 《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美国默顿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 《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德国达伦多夫 4.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A A.社会批判理论 B. 激进主义理论

C.社会有机体理论 D. 后现代主义理论 5.《区隔》一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C P47

A.米歇尔?福柯《性史》 B. 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交往行动理论》 C.皮埃尔?布迪厄 D. 艾尔弗雷德?舒茨《°生产世界的结构》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是 A A.个案研究 B.文献法 C. 实验法 D. 统计调查 社会学概论试题 浙000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