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精选18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准备:

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情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克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2、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

(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

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考: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

(2)讨论、总结。

讨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00克=1千克

2千克是多少克?5千克、8千克呢?

三、理解延伸

课件出示:

1、想一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找错误。

课件出示小明日记。找出错误并纠正。

四、全课小结

谈收获与感受。

五、课后延伸

实践活动:做妈妈的小帮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准备:

课件、台秤、天平、称的物品(盐两包、蜜枣一包、五个共约重一千克的苹果、李子一个、学生奶五瓶、一角硬币一个、一瓶500ml 的水、铅笔一枝、《新华字典》一本、花生米约50颗,鸡蛋一个)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口算

1010 10100 5200 100010 10005

二、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一包蜜枣和一包盐,哪一样重一些?

1、猜一猜;

2、掂一掂再猜。(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

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两个物体到底有多重呢?

明确:可以用秤来称,也可以看物体包装袋上的净重量。

三、介绍秤和常用的质量单位:

同学们说一说,你曾经见过哪些秤?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先让学生说,再投影。(台秤、电子秤、天平、磅秤、弹簧秤、杆秤等)

明确:在生活中,称一般的物体有多重,我们常用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作单位。(板书课题:千克和克)

四、掂一掂,认识千克

1、掂一掂两包盐。

2、你知道有多重吗?我们来称一称。(放在台秤上)

你会看吗?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什么?单位呢?(表盘上标着:kg)

明确:两包盐约重1千克,千克国际上用kg表示。

3、再次掂两包盐,感受1千克,边掂边说两包盐重1千克。

五、再次感受1千克。

1、你估计1千克有几个苹果?

2、掂一掂,比较这一袋苹果(5个)和刚才的两包盐,谁重?

先猜再称。明确:通常这么大的苹果,5个大约1千克。

3、如果是李子呢?一个李子比一个苹果重还是比苹果轻?猜一猜1千克有多少个李子?(要求作出合理的猜测,即要有根据)明确:一个李子比一苹果轻,因此一千克的李子数量比5个苹果多。

4、找一找,1千克有哪些物体?

例如:两包盐、五个苹果、五瓶学生奶、两瓶水等等。

5、思考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明确: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样重。

六、认识克

1、那老师现在称一下一枚一角的硬币(放在台秤上)。咦,怎么没台秤反应?(太轻了)

用什么秤?明确:天平。

看天平的方法:当指针指着中间红色的刻度,就说明两边平衡了。

2、那我把硬币放在左边,右边放砝码,因为怕砝码被氧化,我们要求用小镊子夹(说明用天平的方法)

那我们挑砝码时该挑大的还是小的?(小的)

根据一角硬币的重量,选择适当的砝码。(教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3、放最小的10g砝码也太重了,怎么办?用游标。(指导如何看游标)

明确:约重1克。

4、表示比1千克轻得多的物体,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国际上用g 表示。

1千克的物体和1克的物体质量差距甚大。

5、认识千克和克的关系:

那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回头看两包盐重多少?(1千克)那我们再来看看一包盐的净重量500g,那也就是说:

500+500=1000(g) 1000g=1kg

刚才我们称了大约5个苹果1000克,那一个苹果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明确:1kg =1000g,10005=200(g)。

同理,一瓶学生奶也约重200g。

七、分小组动手操作:

先掂一掂,作出合理的估计,再称一称。(填表格)强调:填好单位!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3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五.解决方法: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六.设计理念:

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

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平、两袋盐等物品。

学具准备:

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两位跑得快的同学到台前做“背人跑步比赛”的游戏(被背的两人轻重对比明显)。让大家估计谁最有可能赢?为什么?

小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称学生的体重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

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

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

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3、交流汇报。

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三、全课总结

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

2、电脑,多媒体课件;

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

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7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生活中虽然接触过质量单位,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茫然。根据这一特点,本设计从生活情境入手,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1克和1千克这两个质量的实际“大小”,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1、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克”和“千克”的存在形式,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课前布置学生分别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让学生深入生活,到超市进行调查。在选择、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拓宽了学生学习、体验的空间,拉近了“克”“千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建构“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测量意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质量实际有多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克和千克,感受1克和1千克质量的轻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使学生充分享受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成功喜悦。同时通过对天平和秤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天平一枚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两袋重500克的盐、一袋重1千克的面条等实物

学生准备一枚2分硬币分别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了解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到市场、超市等场所调查、采集信息。

2、调查内容: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3、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秤。

创设情境、关注质量

1、请两位同学举起质量不同的两袋物品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这两位同学的动作和表情,你发现了什么?

(举较重物品的同学很吃力……)

师:物体有轻重之分,要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克、千克……)

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2、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秤。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巧妙利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自然地引入到克和千克的学习中。

操作实践,形成概念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中的物品认识克。

(出示三样物品: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猜测哪样物品的质量是1克。

(学生自由猜测,师用天平称量验证)

①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②演示利用天平称一枚2分硬币的过程。

得出:一枚2分硬币重约1克。

③克用字母“g”表示。

[板书:克(g)]

(2)掂一掂,感知1克。

师:请大家取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8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

轻重。

五、解决方法: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六、设计理念:

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

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

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简析: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课改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本课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实际重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

《克和千克》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克和千克》教案1 一、班级情况、学情分析: 该班有40名学生,男生19人,女生21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敏捷,课堂反映灵活,与老师配合密切,能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二、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 练习十八1—4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 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 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习 1、长度单位复习。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习。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习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 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习第11题。 4、复习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习复习第12题。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 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与学的过程: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克和千克的认识 1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认识千克和克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认识千克和克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认识千克和克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准备: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60-70=504×=7×4-5=5×700= 52+48=7×500=78-49= 二、教学设计:

(一)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教学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1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枚2分硬币、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盐若干袋、弹簧秤、盘秤、电子秤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 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师:1千克大约有多重呢?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老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学解读: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呈现最小的蜂鸟,最小的狗,袋鼠,蓝鲸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视野。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教材以几个孩子查阅资料为背景,以几种动物的质量为素材,让学生在情感感染中学到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经历猜测――体验――验证的学习过程。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精选18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准备: 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情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克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2、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 (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 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考: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 (2)讨论、总结。 讨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00克=1千克

克与千克教案(通用6篇)

克与千克教案(通用6篇) 克与千克教案第1篇 教学内容: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1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用秤来称。)

《克和千克的认识》一等奖说课稿3篇

1、《克和千克的认识》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八单元 认识克和千克》教案(五套)

《第八单元认识克和千克》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重点难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 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克与千克 【问题导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活动2【讲授】克与千克 【互动合作】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克与千克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五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五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性目标:经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建立过程,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 教学重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践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约2分左右)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此,我创设学生熟悉的去超市购买水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引发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就需要用人们共同知道的质量单位,自然而然的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开门见山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约20分左右)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5个层次来展开,以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突出教学重点。 第一层次:认识秤 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必须要有称量工具——秤。再用课件展示各种常用的秤的图片,让学生认识秤。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一】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天平和几种以千克位单位的秤;牢固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盘秤、天平、黄豆、二分硬币、水果、500克食盐等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准备好我们手中的铅笔盒和数学课本,大家掂一掂,然后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1:这两件物品一点都不重。

学生2:我感觉数学课本比铅笔盒重一些(或铅笔盒比数学课本重一些)。学生3:我感觉这两件物品差不多重,判断不出谁轻谁重。 ……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发现用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 学生:轻和重。 教师适时展示几件超市购买的物品。 2.引导观察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包装,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这些包装上都写着净重多少? 教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净重就是指物品有多重。 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物品有多重,就是指它的质量是多少。如,方便面净重100克,就是说它的质量是100克。 展示100页主题图,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在超市都买了什么?分别是多重呢?学生:洗衣液5千克,饼干110克,阿姨买的苹果,售货员用秤称的质量是1千克。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这么多,都认识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块来认识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新知 1. 例1出示例1主题图: 教师:这些物品我们在超市经常见到,你看到它们标出的质量了吗? 学生:分别标着3克、12克、100克。 教师:用手掂一掂,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并回答:感觉都不重,很轻。 教师:这些物品都比较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克和千克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克和千克教案 克与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老师要教学的内容,克和千克的教案怎么设计呢?接下来WTT为你整理了人教版二年级克和千克的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过程与方法: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学难点: 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学教法: 问题教学法学法探究法 教学教具: 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 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 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做完了口算 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4.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二、认识重量单位克 1.师: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问:通过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花生、5克绿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1.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完成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师: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讲解台秤的使用方法) 师: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3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3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

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

克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学教案(通用5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学教案(通用5篇)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详细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熟悉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严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特别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把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把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确定学生的答复,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刚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看、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看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看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教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沟通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拿出有预备的东西展现。 2、克的熟悉。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当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洁介绍天平的构造,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看。 提问:你们发觉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熟悉。 (1、)出示盘称。大家熟悉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通用3篇)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通用3篇)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通用3篇) 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局部,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为大家的千克和克教学设计(通用3篇),欢送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根底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 (学生活动) 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XX”,不选“XXX”呢? 师:“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 (学生兴趣高涨) 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 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 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 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 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 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种轻轻的,像没有感觉的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 (生举例) [评析: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