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材修订的背景、原则及其内容说明

《基础》教材修订的背景、原则及其内容说明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材课题组首席专家、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潜涛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教材自2006年8月出版后,教材编写组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和中宣部、教育部的决定,出版了2007、2008、2009、2010、2012年版(出版5本样书,未正式发行出版)修订教材。这次教材修订工作是对2012年教材的修订。回顾教材修订工作,领会每次教材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认识每次教材修订面临的新背景新要求,把握这次教材修订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有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新修订教材的体系结构及其各章的内容安排,实现好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科学转变,充分发挥“基础”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讲两个问题:一是教材修订的背景、原则及其概况;二是这次教材修订的具体内容和修订说明。

一、《基础》教材修订的背景、原则

一)教材修订的历史回顾

2006年版教材出版后,“基础”教材修订工作已经开展了六次。每次教材修订工作,都是在党中央有了新精神、党的理论创新有了新成果的背景下进行的;每次教材的修订,都是为了使教材能够及时充分反映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更好地吸收高校教师在教材第一版使用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具体来讲,第一次对2006年版教材修订,是为了充分反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吸收高校广大师生在教材第一版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第二次对2007年版教材修订,是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充分反映十七大报告体现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充分吸收高校广大师生在教材第二版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第三次对2008年版教材修订,是为了更加充分反映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理论观点,充分反映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精神,充分吸收高校广大师生在教材第三版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第四次对2009年版教材修订,是为了充分反映反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反映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反映我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充分吸收高校广大师生在教材第四版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2012年对2010年版教材的修订,是为了反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反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相关内容,进一步丰富教材的内容,增强教材的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提高教材的理论品位。

二)这次教材修订的基本要求。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根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有关要求,这次教材修订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一系列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本本科生教材和五本研究生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基本要求是:1.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精神、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广泛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使用以来,高校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对教材的章节结构、主要内容、思想观点、文字表述进行认真修改,力求在基本精神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更好地体现中央精神、适合教学需要。

三)这次教材修订的原则。一是保持教材的稳定性。《基础》教材的撰写及其每次修订都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领导下,编写组专家集方方面面的智慧努力完成的,其指导思想、框架体系、章节内容,较好地反映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宗旨,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高校师生的普遍欢迎。因此进行教材修订工作,遵循“可改可不改的不改”的原则, 需要修改或增加的部分,从语言表述到问题阐释,都要与教材第一版的风格相一致,以保持教材的稳定性。二是维

护教材的权威性。教材修订稿中,反映中央理论创新的成果,特别是中央关于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有关内容,以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的讲话为依据,不随意加入修订课题组专家个人的学术见解,以适应教材的权威性特点。三是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在教育部委托有关省市教育部门召开的教材征求意见座谈会上,参会师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从整体上提高教材的理论品位、丰富教材的内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教材修订课题组在认真梳理、消化广大师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努力将合理的成分融汇在教材修订稿中,以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这次教材修订的内容及有关情况说明

根据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修订的有关要求以及《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关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修订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司函[2013]19号)要求,本书修订课题组经过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最近的重要讲话等中央相关文件精神,认真梳理研究广大师生对教材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保持教材基本精神不变的前提下,为了使教材更好地体现中央精神、更加适合教学需要、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2年修订版)教材进行了新的全面修订,涉及教材的章节结构、内容安排、理论观点等,主要调整了教材的框架结构,突出了法律部分的思想性,突出了道德和法律的有机融合,对教材的内容压缩了4万多字。

一)教材框架的调整及章结构

以上2012年版的教材章结构,即2006年版教材的章结构。2006年版教材出版后虽先后六次修订,但教材框架结构保持了稳定,章结构和章题都没有变。这一教材框架,遵循思想、行为发生的规律,按照由思想到行为、由自律的道德行为到他律的合法行为而依次展开,基本上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和肯定。

2006年教材出版后,随着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使用教材的实践体验的深化,逐步发现教材自第四章以后的逻辑思路有待进一步理顺,尤其是道德观教育的逻辑理路和法制观教育的逻辑理路有待统一。也就是说,教材第二部分集中阐述道德观教育的有关问题,其逻辑思维遵循由抽象到具体的路径。第四章集中阐述的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理论和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的理论前

提,而五、六章的有关道德的内容,则是第四章内容的延伸和具体化,是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规范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教材第三部分集中阐述法制观教育的有关问题,五、六章的法律部分内容是基于道义对人们行为的法律规定,第七、八章论述的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法制制度为其理论支撑,其逻辑思维遵循的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路径,与道德观教育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正好相反。为了使教材的逻辑更趋严谨合理,这次教材的框架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新设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新设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新设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二)各章主要的修订

绪论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相关内容进行合并、缩减和调整,改变了绪论的节结构,使绪论由原来的四节结构变为三节结构。具体说,把原第一节和第二节合并为一节,第一目由有原教材第一节的一、二目合并而成,第二目由原教材第一节的三、四目合并而成,第三目由原教材第二节第二、三目合并而成。原教材第二节第一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移至第一章第二节第一目。

第二,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核心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和深入分析。具体说,把原教材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为“第二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内设三目,第一目“思想道德与法律”、第二目“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第三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道德与法律、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界定与论述。

第三,吸收和体现党的十八大最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内容的论述。在第二节第三目“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目标,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正确认识“三个倡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减少与《概论》课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讲解上的重复,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在节中的地位和篇幅安排,对原教材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论述进行了凝练。

第一章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吸收和反映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

果。十八大报告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些最新理论成果,体现在第一章第二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

第二,结合大学生实际,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具体来说,把原绪论第二节第一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移至第一章第二节作为第一目,帮助大学生在首先认清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原第三节中增加“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作为第一目,联系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化理想为现实。删除了原教材第三节第二目“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内容。

第二章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为了更好地体现党的十八大精神,突出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将本章标题改为“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第二,为了使教材的逻辑思路更加清晰、合理,将本章原第二节第一目和第二目互换;将原第七章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的相关内容移至本章第三节作为第五目;删去原教材第三节第五目“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将其主要内容凝练为本节的结束语。

第三章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PPT4 )

第一,为了进一步理顺使教材的逻辑思路,将本章第一节第一目由原来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调整为“人生观的科学内涵”。固然,世界观与人生观是紧密相连的,但在这里讲世界观概念,从逻辑思维理路看,有回旋之嫌,因教材的第一章已经涉及世界观问题。将本章原第二节第一目“价值观与人生价值”相关的内容调整为第一节第四目“正确认识人生价值”。这是因为,原来教材对人生观的设计,缺少了人的价值这一必要元素。

第二,为了更好地体现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第三节

第四目“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新了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思想。

第四章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为了使教材的框架结构更加合理,章节标题更加切题,彰显道德实践,把第四章章题调整为“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把第三节节题调整为“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同时,把个人品德的有关内容调整到第七章第四节。

第二,为了突出强调“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原第三节中的第二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调整为两个目“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而将原第三节第三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调整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放到第四节中去作为第二目。

第三,对原第四节的目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第四节包括两个目,即: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删除原第四节第二目“大学生与诚信道德”,将其内容移入调整后的第四节第一目“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去;删除原第四节第三目“努力锤炼个人品德”,而将其内容调整到修订后的第七章第四节“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中去。

新设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第一,为了与第四章道德的内容相对应,第一节的节题设立为:“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为了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调整后的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以原第七章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为基础,整合了原第五章第三节第一目“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中“法的规范作用”的有关内容。将原第七章第一节第四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调整到第六章中。

第三,把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删除第四目“我国的国家机构”,变为:第三节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下设三目: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为了从整体上帮助大学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调整后的本章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的内容,设三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将该白皮书第四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的主要观点融入第六章依法治国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部分,以避免重复。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和法治思维培养,提升法律基础部分内容的思想性和前沿性,本次教材修订新增加“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第二,本章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下设三个目: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以及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目的在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节内容的编写,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有教材很少论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缺陷。

第三,本章第二节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吸纳了教材第七章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第一目“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的内容,下设三目:一、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主要阐述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特征、法治思维方式及其培养途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引导大学生自觉培养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党的十八大所阐述的新概念、新思想。本章及时地把这一新概念、新思想转化为教材内容,确保了教材主题的前沿性和教材观点的先进性。

第四,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的认识,不断增强维护法律权威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调整后的第三节节题为“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吸纳了教材第七章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第二目“树立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下设三目:一、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二、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以上涉及法律思想的两章内容,与以往教材的第七、八章的内容相比,一个最明显特点是,增强了法律思想修养的内容,大量删除了一些具体的法律条文,从而使法律部分的内容更具有思想性,使教材内容中的思想道德部分与法律部分有机地融汇为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