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小城镇规划思路探索

山地小城镇规划思路探索
山地小城镇规划思路探索

山地小城镇规划思路探索

本文以陕南商州区板桥镇为例,探索山地小城镇规划的指导思想:道路系统是山地小城镇的脉络格局特色;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进行合理化规划布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规划设计理念:山地小城镇的空间与节点,成为富有人情味的生活空间;镇区中心道路设计要根据山势的特点;建筑特色及风貌环境应充分利用当地民居的建筑符号与空间特征。

标签:

山地;小城镇规划;思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大都市规模扩张的同时,小城镇也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山地小城镇较之平原地区面临更复杂的问题和矛盾。目前,我国部分山地城镇发展的现状为:地方为了追求城镇发展,不惜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搞掠夺式开发,从而导致了这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历史人文景观破坏,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频出现,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等[1]。

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山地城镇的规划建设应该主要体现在利用当地资源,按照现有的现状,使得城镇建设转变为彰显生态格局,地域特色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从山地城镇规划的特殊性出发,以秦岭南麓的山区城镇——陕南商州区板桥镇为例,提出几点规划思路方面的体会,权作引玉之石,供同行分享指导。

一、明确山地城镇发展的驱动力

对于一个小城镇,如何寻找它发展的突破口?首先要从带动城镇的主导产业发展入手,对城镇的性质进行确定时,必须对它的气候条件、交通状况、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潜力、人居环境及地形等进行整合分析。

对于板桥镇的规划方案,我们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发现该镇南侧有仙娥湖水库湿地区、北侧有西山寺宗教文化区、东侧有龙王庙旅游景区,西侧为山区丘陵,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决定了板桥镇的产业发展方向为旅游产业带动型山地小城镇。基于这样的发展性质定位,那么在镇区应该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包含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以及住宿等功能,同时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工作,解决农民就业,改善人们的生活面貌[2]。这样一方面是破解了城镇发展的难题,另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政府的财政收入,使该城镇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进。

二、道路系统是山地小城镇的脉络格局特色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随着万源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万源城市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深入,城市发展和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在近几年的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中,城市特色面貌建设平庸无奇,千城一面,似曾相识,城市风貌特色不明显,缺乏个性,“特色危机”已成为现时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热门话题。 万源市委、市政府充分意识到特色风貌的遗失,直接关系到城市总体人居环境的提升。为全面落实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优化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和个性气场,提升城市内在品位和总体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务实创新、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围绕建设“山青、水秀、地干净、物整洁、人文明”的森林万源、生态万源、宜居万源目标,高标准开展城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委托陕西中晟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万源市城市总体特色风貌规划》,构建以后河为轴心、新老城区功能配套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 同时,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应严格坚持“五项”规划原则:一是把握整体、突出重点原则。首先要把握城市总体环境风貌、总体空间形态、廊轴系统、色彩体系、山体景观和滨水景观以及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并在总体控制的原则下,突出重点,突出本次规划要解决

的主要问题,通过滨河景观的打造、外围山体景观的保护及营造,城市重要节点的强调来塑造城市的整体风貌特色。二是继承、尊重、展望原则。风貌特色规划不仅要继承和延续万源城市的历史脉络、风俗习惯、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外,而且更应强调万源山地城市的现实情况,尊重万源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水体景观,在继承、延续、创新的同时,还要展望未来,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有深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三是特色、文化、个性原则。每一个城市都得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万源城市的山、水、城、人等主要体现实体,是万源城市魅力的体现,加之文化、历史、风情等是万源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名片。四是生态优先、环境利用原则。万源城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人在山水中”是万源城市的鲜明写照。规划在保护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资源,通过显山、露水、增绿、透脉、弘文、辟场、留廊等手段,打造山、水、城、绿相融的川陕魅力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五是系统规划、动态塑造、弹性实施原则。万源城市的风貌特色塑造必须通过系统的整体规划,由于城市建设在这方面欠帐较多,所以城市特色建设不可一蹴而就,只顾眼前利益,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和动态的过程,同时在实施中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保证规划的有效和顺利实施。

城市规划的色彩解决方案

城市规划的色彩解决方案——以杭州市为例 本文出自: 都市世界网作者: 上善若水点击率: 655 城市规划的色彩解决方案——以杭州市为例 作者:张楠楠 王向阳 摘要:城市色彩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对城市色彩的控制内容几乎是空白。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试图探索将城市色彩规划有效融入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理论方法,将城市色彩控制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列入规划文本,发挥法律效力,使城市色彩规划不仅仅停留在研究的层面。 关键字:城市色彩;色彩规划体系;城市规划 1城市的色彩及城市色彩问题 1.1城市色彩及其重要意义 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的色彩总和。色彩无处不在,在现代人类生活的集聚地——城市中,色彩更是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第一,它作为城市面貌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承载着重要历史、文化、美学信息;第二,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此外,一座城市的功能布局、生态环境、建筑景观等也都和城市色彩有莫大关联。 1.2城市色彩的失控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在超高速发展及扩容过程中,由于缺少对城市色彩的指导和控制,各城市彼此模仿,争赶时髦,各种新材料、新涂料争奇斗艳,使很多城市失去鲜明个性,丧失历史文脉。特别是城市建筑,并暴露出普遍的视觉污染问题,给城市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城市色彩

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与管理,才能控制无秩序的城市色彩泛滥,显现城市的整体性与秩序感 2城市色彩研究、色彩规划在国内外的实践 2.1国外的城市色彩研究与规划管理 西方国家色彩方面的规划研究工作开展的较早,不少国家从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城市环境色彩 设计的工作,并获得不少成功的经验,使城市的面貌大为改观,形成了独特的色彩特征。如波士顿以承载历史的红砖暗红色为主调;纽约已光怪陆离的霓虹灯色为主调;芝加哥则给人沉稳、高雅的灰色调印象。从这些成功的范例来看,普遍的做法是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城市环境色彩的专项规划及建筑外观色彩的配色计划。缺少这项工作的规划或设计将不能通过主管部门审批。例如日本在小区规划中就要求规划新建的居住小区必须作出成套的色彩组配计划;台湾在进行城市改造时,也要求制定改造区域环境色彩的规划及其详细设计,以利于城市整体环境色彩的协调,并在这个基础上塑造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色彩环境。 2.2国内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实践 我国较为系统的城市色彩规划始于2000 年北京开始实施的《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从目前我国城市色彩控制实践来看,基本分为三种手段:1、城市总体色彩基调的确定,如北京确定以灰色系为主的稳重、大气、素雅、和谐的城市色彩环境;哈尔滨城市色彩确定以米黄色为主色调;2、具体的城市色彩控制技术规定如《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武汉城市建筑色彩控制技术导则》;3、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的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如烟台市在城市色彩设计中提出塑造“山、海、城、岛”的地域景观特色,进行城市色彩的特色分区,并重点处理的城市景观道路的色彩控制. 3从规划层面控制城市色彩 3.1现有色彩规划手段的缺陷 从以上我国现行的城市色彩规划手段来看,基本上仍停留在“炼金术”阶段,同时也缺乏实施途 径: 首先,城市总体色彩基调的确定是城市色彩控制的基础和前提,但在目前的实践中仅提出了城市色彩控制的大方向和原则,难以直接有效指导规划实施,第二,色彩控制的技术规定提供了很好的城市色彩整治手段,但却往往由于缺乏实施主体而变成一纸空文,并且,这种技术规定主要针对性建筑 色彩,缺乏对城市色彩的其他构成要素进行全方位的、长期的控制;第三,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提

城市景观风貌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 作者:俞孔坚奚雪松王思思发表:《城市规划》2008(03):87-92 [评论] 摘要: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的风貌特色正逐步消失,城市的景观与风貌规划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风貌规划的概念与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途径。并以威海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关键词:山东省威海市风貌基础设施生态 1 引言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使中国城市的地方特征和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渐丧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吴良镛,2002;仇保兴,20 04、2005;阮仪三,2004;蔡晓丰,2005)。因此,城市风貌特色作为极具价值的“稀缺性”资源,正在发展成为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锐利武器(蔡晓丰,2005)。 2 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2.1城市风貌、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特色 城市风貌被学者们理解为城市的风采容貌。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在中文语境下,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Cornelsn aned Franz,1995),是现象学者所描绘的那种充满于城市空气中的“氛围”(Norberg-Shulz, 1979);“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有形的“貌”与无形的“风”,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的城市风貌(池泽宪, 1989;朱旭辉,1993;Cornelsen and Franz,1995;Taylor,1999;蔡晓丰,2005;陈艳、洪再生等,2006)。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初探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初探 ——以河北省霸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为例 摘要: 风貌特色突出是世界上优秀城市所共有的品质,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往往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和称赞的对象。霸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通过对城市自然环境、地方文化、历史文脉等要素的挖掘,力求打造一座屹立于京、津、保“金三角”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塑造独具特色的“风雅”之城。 关键词:景观风貌定位景观风貌控制标志建筑重点地段风貌设计 引言 城市景观风貌是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开始,是城市物质形态外部显现所给人的总体印象。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使中国城市景观的地方特征与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步消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景观风貌规划以现有各项规划为基础,全面分析城市现有各类资源,以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为宗旨,具体而详尽地探讨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合理指导城市建设。 本文以霸州市城市景观风貌为例,探讨一座快速发展的中小城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塑造自身的景观风貌特色,形成富有个性魅力的空间形态。 1 “霸州”市由来 霸州市历史悠久,新石器中、晚期这里就有人居住。勤劳朴实的霸州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升息繁衍了几千年。秦属广阳郡,汉属琢郡益昌县,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建置霸州,建置前此地多为水乡,当时,因此地近霸水河,又有对辽称霸之意,故称霸州。 2 区位交通 霸州市位于河北省中东部,东邻天津市,西接保定市,南邻文安县,北与廊坊市接壤。地处北京、天津和保定三大城市“金三角”中心。

霸州宋辽时期可谓边 关重地,自古交通发达。 因为是南北交通之咽喉、 水运交通之要道而成为兵 家必争之地。宋人称“此 固三关之锁钥,实则冀中 之机枢”,史有“帝阙下临 通万国,行人至此下燕山” 的记载。后随水量减少、洼淀淤积,内河航运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逐渐发达的公路和铁路运输业。 如今的霸州交通条件优越,铁路线有京九铁路和津保铁路,其中京九铁路南北纵贯,霸州站为京南第一大站,是北京的南大门;津保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112国道、106国道和省道廊霸公路,构筑了霸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霸州已经成为环京津经济带上新兴的交通枢纽型城市。 3 霸州市城市建设现状 霸州市依托自身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近 年来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 市区现状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津霸铁路以南, 京九铁路以东,112国道以北,牤牛河以西区 域。其中建设道以南为老城区,建筑质量良莠 不齐;建设道与裕华道之间为新城区,行政中 心、商业中心、高档社区等建筑相继拔地而起, 以市政府为中心形成了新的城市景观;裕华道 以北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发展高科技、 外向型项目为主导,以生物医药、电子化工、 保健食品、汽车配件等项目为主的产业格局。 4 规划思路 规划充分利用霸州市自然环境,结合现状条件,挖掘城市各种构成要素,把握其

小城镇规划-文旅型特色小镇文脉传承与风貌塑造路径探索——以南京栖霞古镇为例

文旅型特色小镇文脉传承与风貌塑造路径探索 ——以南京栖霞古镇为例 王曈,姜滢,叶江山,张飏 摘要:当前,文旅型特色小镇的发展面临“重视资本运营而忽视文脉传承”、“同质化竞争”两方面问题。本文在南京栖霞古镇项目实践的基础上【1】,围绕文脉传承和去同质化两项议题,在城市设计的视角下,解析建构技术路线的基本方法,并从“以格局、肌理、场景为载体的文脉传承”、“凸显地方特色的风貌塑造”、“空间特质与业态发展耦合的策略研究”三个方面,重点阐述技术逻辑和技术方法,探讨文旅型特色小镇结构性再生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特色小镇,城市设计,文脉,风貌,业态 1文旅型特色小镇的发展诉求与规划响应 1.1发展背景与发展诉求解读 在我国经济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响应“推进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的精神”,积极开展“特色小镇”的建设实践。2016年7月,三部委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提出了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和以产业为基础的基本类型,即“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其中,以传统文化、休闲旅游为支柱产业的文旅型特色小镇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类别。 作为旅游目的地,小镇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景区化、商品化:其独特的文脉、风貌及特定场所空间所孕育的特色服务,是文旅型特色小镇的核心产品;通过主题文化的体验情境设计,保证持续的人流和消费,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基本诉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能否统筹好文脉传承、风貌塑造、业态发展三个方面的关系,是特色小镇成功与否的关键。三方面既相辅相成,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因此,统筹考虑、整体设计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也对文旅型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2现状问题分析 文旅型特色小镇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明显,通常由开发管理机构围绕优势资源来整体运作,并引入经济实体进行开发建设。这一过程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重视资本运营而忽视文脉传承,或虽然有意延续文脉以强化特色,但由于技术手段的缺乏而无法有效兼顾,不论出

城市色彩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背景与概念 国际学术界对于将“城市”作为色彩载体问题的关注基本上始于1970年代,当时主要以旧城的保护和复原为出发点,而之前相关领域的色彩研究则多集中在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上。随着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品尝到了技术万能的观念带来的恶果:诸如空气污染、资源减少、土地荒漠化等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地区文化、传统文化等人文环境的消解。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寻求社会发展的新途径,成为20世纪后期人类逐渐关注并日益重视的重大课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开始明确指出:“不仅要保护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迹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其面貌是一个地区的地方特征、民族特征和文化传统最直观的反映,而城市的色彩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之一。在针对城市问题的城市景观(townscape 或urbanscape )的研究概念提出之后,又有学者直接针对色彩的主题提出了色彩景观 (colorscape)[1] 的概念,即关注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 的重要组成因素,如何使其所承载的重要历史、文化和美学信息在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以及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作用。总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保护环境”的重大主题确立之下,城市色彩问题的研究与之相契合,开始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蓬勃地发展起来了。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讲,所谓“城市色彩景观”的概念,即:城市实体环境中通过人的视觉所反映出来的所有色彩要素所共同形成的相对综合、群体的面貌。虽然从广义上讲,城市的色彩内涵十分广泛,包括了城市的气候、植被、建筑、物产、民俗等等,但城市色彩景观的概念则是将研究界定在以“色彩”为特定的景观类型、城市实体的可视因素范围之内。从研究的角度讲,城市色彩景观规划与设计不同于微观的、单体的建筑设计中色彩语言运用的研究,而是从宏观的、城市的角度进行的系统的、控制性或指导性的研究,其研究层面不是微观的而是相对宏观的,其研究对象不是某一个体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城市环境。从研究的目的来讲,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课题,就是要研究如何从城市这一相对宏观的角度,对城市环境中的色彩因子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期从视觉美学和地域文化两个层面展现出适宜地表达地方传统文化的、具有地域性的、良好宜人的城市景观。 国外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实践 对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领域,之前并没有相对系统的研究论述。 而国外一些 城市色彩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ITY’S COLORSCAPE 摘要:本文提出“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阐述了其产生的背景,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以及在中国进行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章还提出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论,包括总体策略的制定、控制模式以及实际操作方法等。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cept of“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ity’s colorscape”.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and some related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rojects, and discusses the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city’s colorscape in China. The methodology is alsodiscussed in the paper, including the general police,control types, specific methods,etc.关键词: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 Key words: The city’’s colorscape, Planning, Design 尹思谨/YIN Sijin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收稿日期: 2003-07-15

关于如何打造城市风貌和风格

关于如何打造城市风貌和风格 ------城市印象(特色) 城市风貌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性格、底蕴、格局的外在展现和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是通过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所体现的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环境特征。而城市风格是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它是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城市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与城市形象有关,不同之处在于城市风格侧重于城市可视形象特征区别于其他的表现,也是一个城市特色表现。城市风貌特色不仅仅是建筑技术和学术流派问题,而且是事关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大问题。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具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文脉传承的历史意义。 我县的城市建设这些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到处盖新楼、修马路,互助县城变样了、变大了、变绿了,可是,随着城市建设空前发展。同时暴露出很多美中不足的缺憾,如互助的味道没有了,即特色不再明显,除了它自身的地理环境有特色外,大多数新建的建筑可以放到省内任何一个县城都合适,而我们城市的新定位是“具有地域民族特色,高原田园风光的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名城”,所以说,一个城市的风格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塑造城市的特

色是城建工作的生命。下面,我就如何打造和提升我县城市风貌和风格作一研讨发言,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塑造我县城市风貌特色的主要途径 城市特色的产生、发展是由其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所决定,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县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资源,快速的经济增长为塑造城市特色奠定了良好基础。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处理好多样与协调、重点与一般、继承与创新、发掘与借鉴的辩证统一关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塑造城市特色。(一)顺应自然地理环境。城市都是依据自然环境形成鲜明而永恒的城市特色。我县有着“三山三水”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要充分尊重、顺应、利用所处地理环境优势,着力构建“城在山中、市在林中、水在城中”的生态城市格局。围绕三河形成主要XX生态景观轴和围绕地块片区特色形成历史老城、山水新城、城南休闲度假、城西民俗旅游、三河交汇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风貌区及城市多点景观节点的“六轴、六区、多点”的城市风貌系统。 (二)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我县是以土族为主的15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在独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积淀,是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基础。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土族文化所

柳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2006-2020)实施评价研究

柳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2006-2020)实施评价研究 在全球城市化和城市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正在以多种复杂的方式进行着全球资源、市场、发展空间与发展机会的竞争。历史文化、地方特色、环境品质等软性因素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力武器。作为这些软性因素的实现方式,城市风貌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尽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纷纷展开了与城市风貌相关的各种规划探索,城市风貌规划仍然存在各种问题,一方面在编制内容上没有得到统一,成果五花八门,另一方面编制与实施脱节,学术界缺少对风貌规划实施效果的追问,导致业内外人士对风貌规划的作用产生质疑。 针对风貌规划面临的窘境,本文选择柳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柳州景观风貌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价研究,来揭示风貌规划如何在具体实施中发挥作用。选取柳州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其一,柳州于2006年开展了景观风貌规划的编制,规划成果获得2008年全国优秀城市规划三等奖,规划编制的方法、框架和内容在同类型规划中得到一定推广,现行风貌规划中有不少沿用此种框架。其二,柳州景观风貌规划自实施以来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其实施机制值得深入剖析,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为其他地区借鉴学习。 其三,目前柳州正在开展新一轮总体规划(2016-2035)编制和色彩规划研究,适时对上轮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对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和更加高效可操作的实施策略具有借鉴意义。国内对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面,其他类型规划的实施评价研究较少,风貌规划的实施评价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主要借鉴国外规划实施相关理论和国内关于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城市设计实施评价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柳州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独特性来制定适宜的评价体系,以辅助本课题的研究。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为理论研究,包括1、2两章,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并通过对国内外城市风貌规划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当前我国城市风貌规划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盲区,进而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相关文献的梳理,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提供方法论基础。第二个部分评价体系研究,包括3、4两章,第3章概括了柳州城市概况和柳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编制情况;第4章以公共利益为价值观导向,以交流理性为精神内核,搭建了适用于柳州城市风貌规划

黄石市城市色彩规划控制导则

黄石市城市色彩规划控制技术导则黄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6 06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导则制定背景及依据 第二条导则生效日期、执行主体与解释权 第三条黄石市色彩规划总体目标 第四条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适用范围 第二章名词解释 第五条色彩三属性与色调 第六条建筑物外立面色彩类型与比例划分 第七条建筑色彩调和法则 第八条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十大方针 第九条黄石市城市标识色 第十条城市色彩主旋律 第十一条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管控区域划分 第十二条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八大控制体系 第十三条黄石市建筑外立面色彩分部控制与分段控制 第三章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系统的具体应用 第十四条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系统的控制层次与实施步骤 第十五条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实施建议 第十六条各色谱色彩与实际建筑涂料、建材色彩间对应统一标准与实操方法第四章相关色彩规划控制与引导 第十七条黄石市道路两厢建筑底部色彩控制

第十八条黄石市道路两厢建筑外立面色彩连续性控制 第十九条建筑外立面色彩分部与分段控制及引导 第二十条建筑外墙装饰材料管控 第二十一条建筑外立面玻璃与金属色彩控制 第二十二条沿街建筑与街区内部建筑色彩控制 第二十三条构筑物色彩控制 第二十四条街具小品色彩控制 第二十五条地面铺装色彩控制 第二十六条新兴建筑材料的色彩控制 附图一黄石市总体规划图 附图二城市色彩总谱 附图三黄石市建筑外立面色彩比例与配色调和法则 附图四黄石市城市色彩八大分区图 附图五色彩控制体系——清、厚、史、新 附图六城市色彩分区色谱选取范围——清、厚 附图七城市色彩分区色谱选取范围——史、新 附图八色彩控制体系——雅、产、港、田 附图九城市色彩分区色谱选取范围——雅、产 附图十城市色彩分区色谱选取范围——港、田 附图十一街具小品色彩规划示意图 黄石市城市色彩控制技术导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塑造统一有序、特色鲜明、山水交融、新兴时尚,兼具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印象的黄石,

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再认识

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的再认识 王巍付才江薛伟 [摘要]:本文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概念做了说明,并阐述了城市景观风貌特色重要性,提出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目标、分区、结构、要素规划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旨在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塑造上有所帮助,在探索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理论上与同行共勉,同时也是对编写〈〈黑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编制规范〉〉工作的总结。 [关键词]: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景观要素 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使城市景观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为城市景观风貌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也使城市景观风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困难同在。目前在城市规划领域注重土地使用性质、布局结构、开发强度等功能性要求,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问题虽有所涉及,但缺乏系统的研究,迫切需要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正确认识及理论的指导,因此,探索城市景

观风貌特色规划的思路与方法,建构理论框架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从2004年起,受省建设厅委托我院完成了《黑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编制规范》的编制,并于2005年4月通过审核,2005年6月1日在全省颁布实施。这个规范添补了国内空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此论文也是编者对编写工作的体会与总结。 1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诠释 景观,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由自然或人文诸要素共同构成的可引起人们体验和视觉感受的综合景象。城市景观,指在城市范围内由各种符合生态、实用和审美要求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城市物质文化环境的综合景象。风貌,指城市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内涵所显现的外在形象。特色,指事物所表现的个性特征,一般与事物的真、善、美同义。城市风貌特色,指城市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民俗等内涵综合显现的外在形象的个性特征。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是在对现状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资源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确定城市基本特色,划定景观风貌特色控制区,对影响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要素进行统筹与安排,按照不同时期规划目标确定实施措施,为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管理提供据。 2研究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重要性 2.1塑造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风貌特色城市价值的一种显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质I’生因素,也是保持人们对该城市记忆的感性对象性要素。对于这些基质性风貌特质的保护与传承是该城市发展的基础,是维护该城市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连续性的保障。这些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质只能“保育”而无法设计,它只能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卢吼人识,“因势利导”地予以加强和提升。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质如果被忽视,或因有意地改变某些因素而被淡化和削弱,会使城市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和魅力。 对我国江浙~带的江南水乡城镇而言,河网水系就是形成城市风貌特色的基质性因素,前街后河、枕水而居的空间结构和居住群落形态是这些城镇魅力的根基。可是在20世纪60年代一20世兰己70年代围湖造田、填河建路曾一度使有2000多年历史的 图1苏州山塘街 图3四川羌寨 ¨苏州城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河网结构, 值得庆幸的是,“文革”后经抢救和恢 复使其重获魅力(图1)。 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是—个累进的 积淀过程,城市的风貌特色也是历史 文化积淀的结果,时代的变迁、社会 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必然也会给城 市的风貌带来变异。城市的特色风貌 在其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加上新时代的 因素,产生一些新的文化特征。规划 师和建筑师应当做的就是:在形成新 城市景观的同时,挖掘出能传承、弘 扬和拓展城市原有风貌特色,并具有 个1.生化和典型文化意义的城市风貌特 质,加以培育、提升、强化和放大,突 显城市风貌特色。最近,苏州在其新 城区的金鸡湖畔所建的李公堤特色风 貌街,既使人感到面目~新,又延续 了苏州原有的城市风貌特色(图2)。 图2苏州李公堤休闲街 2.2仿真与假古董 这些年来,那种拆了真古董而大 建假古董的劣行已成众矢之的而被大 加讨伐。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而言, 我们应当认真地奉行“原真性”的原 则,严格地“去伪存真”。然而从彰显 城市风貌特色的文化特征性的需要来 看,有时也可采用一些显现传统风貌 特质的“仿真’之作。这样的“仿真”, 并不是为了冒充“古董”,混迹于文化 遗产之列,而是为了强化人们对该城 市风貌特色认知的感知度。我们痛斥 那些对大肆破坏历史文化遗产毫不痛 心、却热哀于建假古董的做法,但笔 者认为不能因此而不加区别地一刀切 地反对“仿真”。 圆明园是否要按原样重建?这是 个极有争议的课题。新建—个“假古 董”式的圆明园,对保护历史文化遗 产而言毫无意义。何况,即使是“原 真”的圆明园,也并不是北京古城风 貌特色的基质性特征景观。因此,新 建这样的“假古董”在这两个方面都 没有意义,也许只在旅游业上会有吸 引力。同样,在我国的很多城市中,为 了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纷纷建起 了各种‘‘;;)毡啦、“唐城’和呀i城”,以 及各色“仿古街”,这些旅游景点或商 业街往往与该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没 有多大的关联,建在哪里都可以,缺 乏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因此对彰显该 城市的风貌特色无法起到什么作用。 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天灾(如地 震、台风等)或自然损毁及不可抗拒的 事故(如战争,火灾)等原因,使某些 极具代表性的风貌景观遭遇损毁甚至 消失。后人为了使这些景物中具有的 深层次文化底蕴的地方特色文化得以 传承,修复、制作一些具有原有文化 韵味的仿古、仿真作品是值得认可的。 例如,位于四川西部的少数民族聚居 的—些羌寨(图3),在‘‘5?12”汶川 大地震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震后 重建的规划建设方案为重现羌寨的特 万方数据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实践初探——以《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环境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实践初探——以《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例 发表时间:2017-06-15T10:38:48.9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6期作者:侯海荣1 陈君丽2 [导读] 摘要:为了落实浙江省提出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以《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导则》为基础编制依据,金清镇开展了《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1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台州 317000 2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为了落实浙江省提出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以《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导则》为基础编制依据,金清镇开展了《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本文以上述规划为例,剖析了镇区现状脏、乱、差现象背后规划指导力度不够、管理不到位等深层次原因,并与之对应的提出空间、管理、实施三方面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金清镇、环境综合整治、风貌控制、道路交通、环境卫生 1.前言 响应中央“三去一降一补”的战略思路,浙江省于2016年9月提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并出台了《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导则》。《导则》明确将环境卫生、道路交通、乡容镇貌的整治及主要街区、重要地段、重要节点的提升改造作为本轮小城镇综合环境整治的重点。抓住“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的机遇,金清镇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以全面提升镇区环境质量,进一步落实小城市培育试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以《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项目为例,实践性的探索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从空间、管理到实施上的方法路径,希望对浙江省及其他地区小城镇的环境整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金清城镇概况 金清镇位于台州市路桥区东南部,西邻新桥镇和横街镇,北连蓬街镇,南靠温岭市新河镇和滨海镇,东濒东海(图1)。镇域空间相对紧凑,且呈明显的扁长型。镇驻地位于镇域中南部。本次环境整治规划范围为金清镇中心镇区机主要对外交通沿线,总面积约4.1平方公里。 2.1主要问题 (1)环境卫生——脏 经过小城市三年计划的建设,镇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环境差的问题依然存在。在镇区的背街小巷、房前屋后还存在裸露地面、垃圾清理不及时、随意堆放垃圾等现象;镇区河道整体水域卫生良好,但大部分河道岸线未整理,滨水空间脏乱、景观较差。 (2)城镇秩序——乱 镇区秩序混乱,“道乱占、车乱开、摊乱摆、房乱建、线乱拉、牌乱竖”六乱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镇区的生活效率和镇区形象。 (3)乡容镇貌——差 因建设年代不同,现状建筑风貌多样,建筑沿街立面普遍存在形式多样、风格不调、特色不显等问题,如建筑外立面破损或存在“赤膊墙”、建筑构件美观不足或乱搭建,空调机位裸露或无序摆放、店招广告牌形式多且乱等。 3.规划实施策略 3.1空间上——规划先行 3.1.1分区控制——整体控制,特色塑造 (1)整体风貌控制 根据现状建筑风貌分区特征,规划整体风貌分为古韵金清、商贸金清、综合风貌和现代新城四个区,进行分区控制。 (2)特色塑造 梳理水系及沿线空间,打造“水网串城”的特色开放空间体系 规划重点整治与城镇生活较为密切的三条河、四条河,清理沿线违章建筑,建设滨河绿地,与已建的徐家河和后街河滨河绿地联结成网,并以此串联金清老街、人民公园、旧镇区商贸中心等城市重要空间节点,打造“水网串城”的特色开放空间体系,并为市民打造5分钟步

城市街道建筑色彩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建筑色彩作为展现城市特色与创建宜人环境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发达国家城市的改造与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我国城市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程度不同,我国进入快速建设时期,新老建筑并存,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力度非常惊人,而关于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观念和理论研究却发展停滞,城市规划部门缺少系统控制和管理的科学依据。此时对我国发展极快的大型城市进行统一的色彩规划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缺少充分的理论基础,而对城市重要景观大道进行合理的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却是现实可行的。 据北京市2008年环境办关于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的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所在地的朝阳区,于2006年7月开始展开对朝阳区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和朝阳区景观大道环境建设的深化设计工作。XWHO中国机构承接北苑路整治与改造任务,建筑外立面色彩规划设计是其中一部分,设计中紧扣“2468”,结合区情实际,突出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和后续的可持续性,全面展开深化设计工作。为此,笔者主要就北京市北苑路建筑的色彩景观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1相关概念的提出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城市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形象和特色危机的今天,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成为城市相关决策者和设计师的历史重任,也是民众所向往的城市环境。英国色彩规划专家兰卡斯特针对色彩在现代城市中的意义演变,进一步提出了“色彩景观”的概念,即关注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从宏观的、景观的角度进行系统地研究,通过环境色彩因子的控制性规划和设计,来表现地域化、个性化的城市景观[1]。 街道色彩景观是指街道环境中通过人的视觉所反映出来的所有的色彩要素共同形成的综合、群体的面貌。从研究角度上讲,街道色彩景观规划与设计不同于微观的、单体的建筑色彩设计,而是从宏观的、整个街道的的角度进行系统的、控制性或指导性的研究。街道色彩由自然色和人工色2个部分构成,其中自然色包括植物、天空、河流、山体等,人工色包括建筑物、桥梁、道路、广场、城市雕塑等。在城市人工色构成中,还可以再按色彩所依附物体的性质分为固定色和流动色,永久色和临时色。城市各类永久性的公用民用建筑、桥梁、街道广场等构成固定的永久色;而城市中的车辆等交通工具、行人服饰构成流动色;城市广告、标牌、报亭、路灯及橱柜等构成临时色。 2国内外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 2.1国外法国著名色彩学专家让·菲利普·朗克洛从色彩调查开始,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色彩地理学”的观点,即地理条件(包括自然与人文2个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建筑材料和色彩的差异,现代色彩设计应体现这种地域性。让·菲利普·朗克洛的色彩理论与研究成果为地域色彩景观规划及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日本建设省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的法案。意大利城市都灵制作涂料样本,形成电脑档案,并依靠历史性的延续主导色彩景观规划,制定了城市色彩规划的导则。 2.2国内2000年8月,为迎接奥运会考察团的考察,北京出台了《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逐步对一些重点街道的建筑物外立面进行粉饰、清洗。并规定: 编者按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是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所关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在超高速发展及扩容过程中,由于规划失控,更由于普遍缺少审美文化修养,缺少对城市色彩的重视,许多城市被涂成色彩斑斓的大花脸,既失去了鲜明的城市个性,又切断了历史文脉,而且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目前,中国正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居住区色彩规划方面应该吸取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长处,弥补其不足,建设和谐的色彩环境,找到自己的色彩感觉。该文以北京北苑路街道整治改造项目为例,对城市街道建筑色彩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综述,可为新农村建设中人居环境的色彩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城市街道建筑色彩景观规划设计—— —以北京市北苑路街道整治改造项目为例杨成汉1,张奕先2,段渊古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凌712100;2.XWHO中国机构北京分公司,北京100016) 摘要依据北苑路街道建筑色彩景观规划实践,提出城市街道色彩景观规划概念,阐述色彩景观发展的国内外现状。通过对北苑路及周边环境分析,结合奥运节奏,联系北京地域特点,对北苑路的色彩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色彩景观;北苑路;街道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8)11-04517-03 Design of Colourscape of Building Around Urban Street YANG Cheng蛳han et al(College of Horticulture,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7121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street architecture colourscape planning in Beiyuan road,the concept of street architecture colourscape planning was put forward,the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of the colourscape development was expounded.And the design method of street architecture colourscape planning in Beiyuan road was discussed by the environment analysis nearby the Beiyuan road,the rhythm of Olympic Games and regional character of Beijing. Key words Colourscape;Beiyuan road;Street 作者简介杨成汉(1981-),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 林规划设计。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8-01-28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8,36(11):4517-4519责任编辑姜丽责任校对况玲玲

城市风貌规划编制要求内容

风貌规划成果所含内容 风貌规划是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引申出来的一项重要的专项规划,对城市整体意向的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如果按照正常程序将经历:现状风貌调查与评价阶段、城市风貌规划大纲编制及大纲评议阶段、城市风貌规划方案的编制阶段、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风貌规划这样四个阶段,规划周期长,且花费巨大,很多城市并不会按照这样的步骤一步步走下去,他们大多希望直接得到一个最终的结果。目前,关于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没有专门的规范,需要形成怎样的成果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多规划单位所完成的风貌规划也只是一个概念性的,可是实行低,还得进一步编制相关的详细规划,费时费钱。那么对于想一步到位完成风貌规划,我们应该形成怎样的规划成果呢?结合遂宁市城市风貌规划的一些感受,我来谈谈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内容问题。 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内容应该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具体涉及如下内容: 一、规划文本 规划说明书及相关专题研究。 规划文本要求能够规范、准确、肯定、清晰的表达规划意图和目标,而对有关内容提出规范性要求。主要内容要求如下: 1、前言 说明本次规划编制的依据和背景。 2、城市概况 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特征、自然特征、历史沿革、所处地理文化圈层特征和中心城区概况。 3、风貌规划项目说明 包括本次规划的规划范围、规划内容和要求。 4、城市风貌现状分析 (1)城市风貌地理文化圈层分析。 (2)市域风貌整体格局和重点旅游景区风貌特色分析。 (3)城市总体风貌分析,含城市总体风貌特征、城市风貌格局、城市轴线、城市天际线和滨水风貌的分析。 (4)土地利用和主要交通道路分析。 (5)城市历史人文景观风貌分析,包含历史人文特征分析,历史人文景观的现状分析。

市区景观风貌规划说明

第十章城市风貌规划 一、城市风貌资源构成 桦甸市城区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四面环山,自然环境良好。辉发河、火龙河、河等数条河流环绕城区,其周边山势起伏多变,轮廓线型优美,山体植被完好,还有经过数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建设的城市框架,都为桦甸市提供了良好的城市风貌建设基础要素。 (一)自然景观资源 1、山体景观资源 由于桦甸市城区位于河谷盆地的河滩阶台,四周环山,山体轮廓线自然舒展,加之山上植被保护完好,尤如绿色屏障,为城区营造出了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南山、北山的山势较高,山上植被是以保护完好的次生林为主,兼有少量的果树。西山的山势较低,植被以果树、次生林为主。东山地势较缓,山体植被保护完好。作为山体景观,南山、北山的综合山体景观为佳,西山、东山的综合山体景观次之。桦甸市城区周边的山体景观其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和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要素条件。 2、水体景观资源 由于桦甸市城区座落在河谷盆地之中,周边环绕群山,有辉发河、火龙河、河等数条河流流经城区,形成了风光秀丽的天然山水景观特色。 辉发河在桦甸市城区南部向东北蜿蜒流过,尤如一条巨龙环抱着桦甸市城区,流经城区河段岸线优美,水面开阔,对岸南山山势起伏、自然舒展,植被茂密,具有良好的建设发展条件和空间。 因筑堤而形成的桦甸河,也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水体景观资源。河蜿蜒曲回,呈“人”字形,在城区段流经一万三千余米,河两侧岸线除少量开发建设外,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状态,属待开发型。河在改善城区环境方面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桦甸市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提供了一个重要景观载体。 桦甸市城区的其它支流,如火龙河、清水河、欧力河、西依汗河,由于在流经城区的位置及区域均不是重要区段,对城区景观影响不是很大,现仅作为水体绿地延伸至城区,为桦甸市城区绿地系统及景观特色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人文景观资源 1、古城遗址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