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2019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2019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W W/T0025-2010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的文本内容和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编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W/ T 0026—2010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馆藏纸质文物(paper collection)

由收藏机构所收藏的,由纸及写印色料所构成的文物,包括“书籍、报刊、档案、图纸、地图、碑贴、拓片、纸币、文书、邮票等。

3.2

消毒disinfection

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纸质文物上微生物、害虫等。

3.3

清洗cleaning

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纸质文物上附着的污染物。

3.4

脱酸de-acidification

通过脱除纸质文物中所含的游离酸,使pH值处于适宜的范围。

3.5

加固reinforcement

通过技术措施增加纸质文物的强度,提高其耐久性。

4 保护修复方案文本内容

4.1 概述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文本内容主要包括:封面,各方签章,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前言,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保护修复工作目标,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风险评估,保护修复的工作量与进度安排,保护修复后的保存和使用条件

建议,安全措施,经费预算与管理等。

4.2 封面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封面包括封面一和封面二。封面一是方案文本的首封面,应按照附录A填写;封面二是方案文本的扉页,应按照附录B填写。

4.3 各方签章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应有方案委托单位、方案编制单位和方案参与编制单位法人代表的签章并加盖公章;应有方案编制负责人和方案审核人的签章。各方签章应按照附录C填写。

4.4 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应按照附录D中的表D.1填写。

4.5 前言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应编写任务来源、目的、意义等内容。

4.6 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

4.6.1 基本信息

馆藏纸质文物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登录号、名称、年代、类别、等级、质地、尺寸、质量、收藏单位、入藏时间、来源等。

4.6.2 文物价值

馆藏纸质文物的价值主要包括下列几方面:

a) 从历史、艺术、科学等角度说明该文物的文物价值;

b) 说明该文物在其收藏单位所收藏文物中的地位及在本地区文物研究中的作用。

馆藏纸质文物的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应按照附录E中的表E.1填写,一物一表,附在方案正文之后。

4.7 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

4.7.1 保护修复历史资料调查

若该纸质文物曾做过保护修复,应尽可能提供原保护修复的有关资料。馆藏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历史资料调查情况应按照附录E中的表E.2填写,一物一表,附在表E.1之后。

4.7.2 病害调查

4.7.2.1 应对纸质文物现状进行描述,提供可反映病害状况的保存现状照片。照片拍摄的角度和取景部位应侧重文物病害状况。拍摄时,应在文物旁边放置标尺和色卡。

4.7.2.2 应对纸质文物病害进行描述,绘制病害图,在图中标示出病害的种类和分布。病害图的绘制应根据W W/T 0026-2010。

4.7.2.3 应对纸质文物病害现状做整体评估,一般按基本完好、微损、中度、重度、濒危五级划分。

馆藏纸质文物的病害状况调查应按照附录E中的表E.3填写,一物一表,附在表E.2之后。现

状照片和病害图附在表E.3之后。

4.7.3 分析检测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时,应对文物做一些必要的分析检测,主要包括:保存环境的温湿度和照度、pH值、写印色料的溶解性、色度等。以上项目未做检测的。需说明原因。重要文物可根据具体情况做更多的检测,如材质纤维、组织结构、书写绘画颜料、有害气体及微生物等。需要取样的,应该按照相关程序申报。

馆藏纸质文物的分析检测情况应按照附录E中的表E.4填写,一物一表,附在表E.3之后。4.8 保护修复工作目标

4.8.1 保护修复的数量指标

应明确需保护修复馆藏纸质文物的数量。

4.8.2 保护修复的技术指标

应从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前后pH值、色差、柔软度、强度、平整度等方面衡量。

4.9 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

4.9.1 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应是对馆藏纸质文物保存现状调查与评估、保护修复工作目标、保护修复原则、国内外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法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而提出的。

4.9.2应根据实际情况并依据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制定操作步骤。

4.9.3应分别列出各操作步骤中拟采用的材料、工艺,并简述实施过程中的要求。

4.9.4需异地保护修复处理时,应说明运输过程中运输安全措施、运期等要求。

4.10风险评估

4.10.1应说明在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难题及应对措施。重要文物应先做局部实验,待请专家论证后方可进行技术实施。

4.10.2应说明在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完成后短期和长期保存期间,文物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应对该问题的具体措施。

4.11保护修复的工作量与进度安排

4.11.1保护修复的工作量

应明确整个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中各步骤的工作量,根据拟保护修复文物的类别、数量及难度,在具备一定场地、设备的情况下,确定所需技术人员的数量、工作时间等。

4.11.2 工作进度安排

应说明按年月的工作进度时间安排,每时间段的工作量指标。工作进度安排应根据下列各项确定:

a) 保护修复的工作量;

b) 项目实施技术人员的人数及投人时间;

c)若工作进度可能存在不可预测的风险,应作相应说明。

4.12 保护修复后的保存和使用条件建议

对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后的保存和使用条件提出建议,包括存放方式和环境温湿度、照度等。

4.13 安全措施

4.13.1 应简述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因生化材料的使用而造成的对人体及环境可能的危害,以及应对措施

4.13.2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使用产生有害气体的生化材料;在有有害气休产生的情况下,应提出控制方法。

4.13.3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使用产生有害排放液的生化材料;在有有害排放液产生的情况下,应提出控制方法。

4.14 经费预算与管理

4.14.1 经费预算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应按照国家有关文物保护修复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编制预算。

4.14.2 经费管理

文物保护修复经费,属于国家专款、地方财政拨款或收藏单位自有(筹)资金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使用规则;属于社会捐赠的,制定使用原则时应特别考虑到捐赠单位或个人的有关要求。

5 格式

5.1 幅面尺寸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文本幅面尺寸为A4规格的纸张。

5.2文本格式

方案名称一律为宋体3号字,正文字体一律为宋体小4号字。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封面一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封面二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各方签章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表D.1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

表D.1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续)

附录 E (规范性附录)

馆藏纸质文物情况调查表

表E.1 馆藏纸质文物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表

表E.2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历史资料调查情况表

表E.3 馆藏纸质文物病害状况调查表

表E.3 馆藏纸质文物病害状况调查表(续)

表E.4 馆藏纸质文物分析检测情况表

注:分析检测项目超过五项时,表格可向下顺延。

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馆藏纸质文物及病害的基本术语、病害分类与图示。

本标准适用于纸质文物病害调查、病害评估、保护修复方案编写、保护修复工作记录制作以及纸质文物保护工作中涉及纸质文物病害的分类及表述工作。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馆藏纸质文物paper collection

由收藏机构所收藏的,由纸及写印色料所构成的文物,包括书籍、报刊、档案、图纸、地图、拓片、纸币、文书、邮票等。

2.2

写印色料writing materials

在纸张上书写、印刷、绘画以及染纸、涂改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颜料、染料、胶料等。

2.3

纸质文物病害diseases of paper collection

因物理、化学、生物及人为等因素对纸质文物造成的损害。

3 病害分类

3.1 纸张病害

纸张病害种类有:水渍、污渍、皱褶、折痕、变形、断裂、残缺、烟熏、炭化、变色、粘连、微生物损害、动物损害、糟朽、絮化、锈蚀、断线、书脊开裂。

a)水渍

纸张受水浸润而留下的痕迹。

b)污渍

纸张受污染而形成的斑迹。

c)皱褶

纸张受各种因素作用在纸张表面形成的凹凸皱纹。

d)折痕

纸张由于折叠或挤压而产生的痕迹。

e)变形

纸张因水浸或保存不当导致的整体形状的改变。

f)断裂

纸张从一个整体断为两个甚至多个部分。

g)残缺

由于使用或保管不当等原因,导致纸张出现缺失,无法保持其完整。

h)烟熏

纸张受烟雾熏染产生的痕迹。

i)炭化

因火烧等原因导致的纤维素完全降解。

j)变色

因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原因导致化学结构发生变化,纸张颜色发生改变。

K)粘连

因受潮、霉蚀、虫蛀等原因造成的纸张之间的粘结。

l)微生物损害

微生物的滋生对纸张造成的损害。

m) 动物损害

昆虫、鼠类等动物活动对纸张造成的污染或损害。

n) 糟朽

因化学结构发生严重降解,导致纸张结构疏松,力学强度大幅降低。

o) 絮化

因物理、化学或生物原因造成纸张呈棉絮状。

p) 锈蚀

铁钉等对纸张造成的腐蚀。

q)断线

线装书的装订线、纸捻损坏。

r) 书脊开裂

书脊由于脱胶、线断等原因而导致的开裂。

3.2 写印色料病害

写印色料病害种类有:脱落、晕色、褪色、字迹扩散、字迹模糊、字迹残缺。

a)脱落

写印色料与纸张载体发生脱离的现象。

b)晕色

颜色较深部位的呈色物质向浅色部位扩散或沾染的现象。

c)褪色

因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因素的作用,导致字迹或颜料色度降低或改变。

d)字迹扩散

字迹边缘呈羽状晕开。

e)字迹模糊

肉眼观察到的字迹不清晰。

f)字迹残缺

字迹出现缺失,无法保持其完整。

4 病害图示

4.1 病害图示的尺寸和颜色

导致字迹或颜料色度降低或改变。

4.1.1 图示的尺寸

图示的尺寸使用时可按比例适当扩大或缩小,符号或线条之间的距离间隔应适度,符号的疏密度可以反映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存在的状况。

4.1 2 图示的顿色

图示的颜色为黑色和白色。

4.1.3 图示的线条宽度

图示的线条宽度以0.3mm为宜。

4.2 病害图示的名称和符号

病害图示的名称和符号及其使用说明见表1,病害分类表参见附录A,其图示的使用示例见附录B.

表1 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图示符号

文物保护与修复1

文物保护与修复 保护:以延长器物得寿命、防止自然老化或意外破坏为目标得一切操作行为。 修复:除去外部增生、替换损坏或缺失得材料,直到器物得原初状态。 文物保护,预防自然老化、人为损坏;停止、延缓败坏发生;稳定现有状态。目标:持久保护文物;文物修复,目标:恢复文物原貌。清洗污渍;修补残缺;复原、修饰缺失部分等。 修复得职责:安排决策;诊断检查;起草保护计划与处理建议;预防性保护;保护修复处理;对观察到得与干预性得处理进行记录。预防性保护:通过创造文物保存得最佳环境来延缓或者预防损伤得间接行为,要尽可能与其社会用途相符。包括正确得取放、运输、使用、存放、展示方法。也涉及出于保存目得而复制得相关问题。 要遵循得道德准则:1、检查与诊断(基础):分析文物得物质现状;评估文物得文化价值。2、修复材料得稳定性:所用保护修复材料得稳定性,材料要尽可能长久保持其特性;提供适宜得保存环境,确保文物材质与修复材料得稳定性。3、修复材料得相溶性:直接与文物接触得修复材料(粘结剂、加固剂、保护涂层、填补材料等),必须与器物得原材质相溶(涉及材料在机械、化学、物理、美观度等方面特性),但并不意味要选择与原器物一样得材料与技术。4、操作与材料可逆性:即对文物实施得所有干预性操作均能被安全解除,不会对文物造成任何影响与变动。加载到文物上得修复材料也能用无害得方式去除,将文物恢复到修复前状态。5、修复后得可读性:一就是文物得可读性,恢复原貌,便于理解与观赏;二就是修复操作得可读性,可区分重建部分与原来部分。不能遮盖文物得现实情况与历史痕迹,修复要有附属记录。6、文物修复得文档记录:登记检查、诊断分析、保护/修复计划得制定、保护/修复计划得实施、储存与养护(文字、绘图、照片等形式)。修复报告还应附带工作期间相关资料。7、文物修复最小干预:强调文物修复操作得慎重性。首先,要明确干预操作得必要性,确定修复得目标;其次,慎重选用材料与方法,评估其对文物材质可能造成得即时与长期得影响。8、修复得预防性保护:通过提供理想得存放、陈列、使用、取放与运输条件来延缓或者避免文物遗产败坏得行为。预防性保护优先于干预性保护,即先让环境适应文物,而不就是文物适应环境。 什么就是古陶瓷修复?包含陶瓷器文物得检查、清洗、拼接、加固、配补、上色等一系列保护与复原得操作。 古陶瓷修复就是以研究与欣赏为目得得,利用合适得材料与技术恢复器物得完整造型与外观得视觉效果。 考古修复:又称研究修复,指对于拼缝、补缺部分,保留修复得痕迹,可却分修复部分。这种方法完全忠实于原物。 美术修复:也称商品修复,指对于器物得修复部分进行上色,以淡化修复痕迹。这种方法得合法性有争议。 陈列修复:修复效果介于前两者之间。修复痕迹远距离还以区分,近处可以辨别;或者在朝向观众一面瞧不出,而背部有痕迹 修复室内布局:平坦得修复桌,桌面铺毡布或橡胶垫,桌子有边栏;修复桌有隔层——放置修复材料、工具,配备水斗、操作台(耐腐蚀)、储物柜、通风橱、垃圾桶;地面要防滑。(修复室应尽可能做到干湿分开,功能分开。如清洗、拆分等使用液体试剂得工作可以在修复室内得其她区域完成,而修复桌及周边应该保持干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量清单计价规范(征求意见稿)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量清单计价规范 (征求意见稿) 引言 为规范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计价行为,提高馆藏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根据《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本标准为推荐性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青俊、王军生、马清林、潘路、铁付德、吴顺清、周铁、马涛、汪自强、周旸、赵西晨。 本标准是首次制定。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量清单计价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的工作量清单计价项目、清单项目综合单价、经费预算管理等。 本规范适用于书画、竹木漆器、纺织品、石质文物、陶质彩绘文物、瓷器、青铜器、铁器和壁画等九类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计价活动。其它材质文物、出土(出水)文物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瓷器类文物》 《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石质文物》 《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木漆器类文物》 《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金属质文物》 《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纺织品类文物》

《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壁画类文物》 《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陶质文物》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工作量清单 工作量清单是根据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的相关管理和技术规定,以文物材质分类为基础,以保护修复工作流程为主线,按照相关技术标准选择分析检测方法、保护修复工艺和材料等,并以列表形式表示。 3.2综合单价 综合单价指完成某工作量清单项目每一计算单位除税金外所发生的所有费用。 4、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流程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流程包括价值评估、现状调查与病害评测、方案编制、保护修复实施、效果评估、档案建立。

纸质文物的保护基础知识

—、纸质品基本知识 1.纸的定义 以植物为原料,经过人工、机械、化学作用制成纯度较大的分散纤维,与水配成浆液,经漏水模具滤水,使纤维在模具上交织成湿膜,再经干燥脱水后形成的有一定强度的纤维薄片,即称为纸。 2.纸质品制作工艺的发展演变 西汉,我国发明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其制作工艺如下:将切碎的原料大麻、苎麻等用水浸沤,再加碱性草木灰浸沤,然后在石臼中反复舂捣,接着用清水反复洗涤,再配以适量清水,形成悬浮的纸浆,最后用纸膜抄纸,经干燥脱水,揭下即成纸张。 纸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开始于蔡伦对造纸术的革新,其方法的关键在于对造纸原料和技术工艺的创新。原料上使用“麻头及敝布、渔网”和树皮,既扩大原料来源又降低成本。石灰水的应用既加快了麻纤维的离解速度,又使麻纤维分解的更细更散,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和纸张质量。其纸史称“蔡侯纸”,标志纸张开始取代竹帛成为主要的书写载体。 晋代,纸已取代简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纸为人们所普遍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原料也更加多样,纸的名目繁多。 隋唐时期,麻纸仍是最主要的用纸,但开始利用野生麻类植物造纸,也出现了竹纸造纸技术,最重要的是著名的宣纸诞生。在这一时期,造纸中加矶、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工艺也有所提高。同时也发明了动物胶做施胶处理的技术工艺。 宋辽金元时期,造纸技术突出之处在于竹纸制造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同时出现竹子与其它原料如麻、楮皮等混合造的纸。造纸原料开始使用麦秸、稻草和废纸,同时麻纸、皮纸等的制造技术,以及经染色、加蜡、添粉、泥金等加工的高级纸工艺,也有所提高。 明清时期,造纸业再次兴旺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如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纸,印花图绘染色花纸等。 近现代时期工业的造纸过程如下:分为制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方法、化学的方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经过各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种要求的纸页。

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明清古籍善本的修复与保护方案 一、前言 2015年4月1号在整理校博物馆文物藏品时,发现了这本明清时期的古籍善本。然而由于博物馆条件设施太差,未妥善保管,现在善本的保存情况很差,腐蚀严重,需要立即进行修复与保护工作。 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 经仔细检查,发现纸质文物整体发黄,局部出现了霉斑,边缘褶皱有残缺,脆化和粘连情况严重,保存状况极差,整体评估已达到重度至濒危级病害。因此对该善本做了以下分析检测:pH值测定 采用美国的Thermo pH值测定仪对纸张进行pH值测定,精度高。 白度测定 常规的纸张白度是用光电白度计测量一定面积(至少8平方厘米)纸的相对反射光率,测定是无损的。如文物不够白度仪所需面积,或纸面有墨迹,或不便接受光源照射时,建议使用“对比法”测定白度,即用一系列已知白度的纸样与文物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文物用纸的近似白度。纸的白度间接反映纸张纤维的提纯程度和老化程度。同一种类的纸,其白度越高,则纤维素含量越高,老化程度越低。 2.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法是鉴定化合物和测定分子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仪器技术和应用不同,习惯上又将红外光谱分为三个区:近红外光区(0.75 ~ 2.5μm),中红外光区(2.5 ~25μm),远红外光区(25 ~1000μm)。红外光谱技术在文化遗产分析和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纸张鉴定和分析领域均已得到初步的研究与应用。 3.拉曼光谱分析 拉曼光谱是一种散射光谱分析法。在拉曼散射这一过程中,入射的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后,不仅方向改变,而且有能量交换。每种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组成和结构,若与光存在相互作用,在拉曼光谱上就可以观察到特定的光谱曲线。拉曼光谱的峰带通常较狭窄,具有准确的特征标志,因而对物质的鉴别有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拉曼光谱技术主要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技术、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技术、共振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目前,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利用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分析文物样品。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技术是将拉曼光谱分析技术与显微分析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应用技术,较传统拉曼光谱信号更强、灵敏度更高,样品需求量很小,可分析文物的颜料、染料、纸张、纤维等。 4.核磁共振 纸质文物的载体为多孔材料,纸张的内部结构、透水性以及与水的相互作用等对评价文物保存状态、制定合适的保护修复方案以及保护处理的效果和耐久性非常重要。通过核磁共振研究纸张木素和碳水化合物结构,可以判断纸张的质量。 5.环境检测 对纸质文物的保管环境做温湿度和光照度分析,以及有害气体的分析检测。 保护修复工作目标 本次要修复保护的是明清古籍善本,数量为一本。要求修复后的纸质文物pH值呈中性或弱碱性,白度有所提高的同时不违背“修旧如旧”原则,纸张强度和柔软度增加,整体平整无皱缩等,利于文物的长久保存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整个修复过程具有可逆性,不妨碍以后的修复保护工作。 四、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

0010-2008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的文本内容和记录所使用的材料、档案的书写、存档及记录格式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文物收藏单位对所保存的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记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1821-2002 照片档案管理规范 GB/T 11822-2008 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 GB/T 18894-2002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WW/T 0009-2007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WW/T 0009-2007 确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馆藏金属文物metal colletions 主要指博物馆等收藏单位收藏的出土或传世金属质地文物,如铜器。铁器,金银器等。 3.2 病害disease 金属文物因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造成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腐蚀现象。 3.3 修复restoration 为使馆藏金属文物恢复其本来形貌而采取的补配、粘结、整形、作色等工艺过程。 4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文本内容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的文本内容包括: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文物保存现状、文物检测分析、文物保护修复记录、文物保护修复验收等项。 4.1 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 4.1.1 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的内容包括: 文物名称、收藏单位、文物登录号、文物来源、文物时代、文物材质、文物级别、方案设计单位、保护修复单位、方案名称及编号、批准单位及文号、提取日期、提取经办人、返还日期、返还经办人、备注。 4.1.2 记录格式按附录A中的表A.1。 4.2 文物保存现状 4.2.1 文物保存环境应描述文物保护修复前的保存环境及条件,包括库房、展厅、展柜等的温度、湿度,照度,空气质量等因素。 4.2.2 外型尺寸和重量是指我那无保护修复前的试剂尺寸与重量。 4.2.3 原保护修复情况使对那些呕保护修复史的文物,要进行原保护修复情况描述。 4.2.4 病害状况应详细填写文物保护修复前的所有病害现状,描述方法可参考相关分类与病

纸质文物的保护

纸质文物的保护 内容摘要 本文全面总结了纸质文物在清洗、脱酸和加固等方面的几种常用保护技术,指出了纸质文物保护的难点,提出了研制集清洗,脱酸和加固为一体的多功能保护液的设想。 关键词:纸质文物脱酸加固 ABSTRACT This artical summarizes several commonly ,useful ,protectional technology in paper relics acid removal, cleaning and reinforcement and so on. Meanwhile, it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tection of paper relics. In addic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al idea of the multifunctional protection liquid in cleaning, acid removal and reinforcement . Keyword: paper relics deacidification reinforcement 纸质文物的保护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造纸国家,因此留下的纸质文物浩如烟海。据不完全调查,全国3200多个单位共收藏纸质文物为350万余件,数量非常庞大。以江苏为例,江苏收藏纸质文物的文化机构很多,主要有南京博物院、南京图书馆、南京市博物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因此,纸质文物藏量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此外,南京博物院、南京图书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馆藏民国时期纸质文献(大多是机械纸印刷品)百万件以上,文献涵盖面广,涉及到各个方面,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和文物鉴赏价值。仅南京博物院,院藏纸质文物就多达8万余件(套),从北魏的敦煌经书、明清书画、皇家殿本书(原中央博物院西迁文物)到各种类型的纸质文物,不仅数量众多,种类也十分丰富,碑帖、拓片、纸币、奏折、诰命、案卷、单据、契约、剪纸、信札、执照、宣言、传单、票据、邮票、证书、烟标等不一而足,就连被誉为目前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都有收藏。

文物保护与修复1

文物保护与修复 保护:以延长器物的寿命、防止自然老化或意外破坏为目标的一切操作行为。修复:除去外部增生、替换损坏或缺失的材料,直到器物的原初状态。 文物保护,预防自然老化、人为损坏;停止、延缓败坏发生;稳定现有状态。目标:持久保护文物;文物修复,目标:恢复文物原貌。清洗污渍;修补残缺;复原、修饰缺失部分等。 修复的职责:安排决策;诊断检查;起草保护计划和处理建议;预防性保护;保护-修复处理;对观察到的和干预性的处理进行记录。预防性保护:通过创造文物保存的最佳环境来延缓或者预防损伤的间接行为,要尽可能与其社会用途相符。包括正确的取放、运输、使用、存放、展示方法。也涉及出于保存目的而复制的相关问题。 要遵循的道德准则:1.检查与诊断(基础):分析文物的物质现状;评估文物的文化价值。2.修复材料的稳定性:所用保护修复材料的稳定性,材料要尽可能长久保持其特性;提供适宜的保存环境,确保文物材质和修复材料的稳定性。3.修复材料的相溶性:直接与文物接触的修复材料(粘结剂、加固剂、保护涂层、填补材料等),必须与器物的原材质相溶(涉及材料在机械、化学、物理、美观度等方面特性),但并不意味要选择与原器物一样的材料和技术。4.操作与材料可逆性:即对文物实施的所有干预性操作均能被安全解除,不会对文物造成任何影响和变动。加载到文物上的修复材料也能用无害的方式去除,将文物恢复到修复前状态。5.修复后的可读性:一是文物的可读性,恢复原貌,便于理解与观赏;二是修复操作的可读性,可区分重建部分与原来部分。不能遮盖文物的现实情况和历史痕迹,修复要有附属记录。6.文物修复的文档记录:登记检查、诊断分析、保护/修复计划的制定、保护/修复计划的实施、储存与养护(文字、绘图、照片等形式)。修复报告还应附带工作期间相关资料。7.文物修复最小干预:强调文物修复操作的慎重性。首先,要明确干预操作的必要性,确定修复的目标;其次,慎重选用材料与方法,评估其对文物材质可能造成的即时和长期的影响。8.修复的预防性保护:通过提供理想的存放、陈列、使用、取放和运输条件来延缓或者避免文物遗产败坏的行为。预防性保护优先于干预性保护,即先让环境适应文物,而不是文物适应环境。 什么是古陶瓷修复?包含陶瓷器文物的检查、清洗、拼接、加固、配补、上色等一系列保护与复原的操作。 古陶瓷修复是以研究与欣赏为目的的,利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恢复器物的完整造型和外观的视觉效果。 考古修复:又称研究修复,指对于拼缝、补缺部分,保留修复的痕迹,可却分修复部分。这种方法完全忠实于原物。 美术修复:也称商品修复,指对于器物的修复部分进行上色,以淡化修复痕迹。这种方法的合法性有争议。 陈列修复:修复效果介于前两者之间。修复痕迹远距离还以区分,近处可以辨别;或者在朝向观众一面看不出,而背部有痕迹 修复室内布局:平坦的修复桌,桌面铺毡布或橡胶垫,桌子有边栏;修复桌有隔层——放置修复材料、工具,配备水斗、操作台(耐腐蚀)、储物柜、通风橱、垃圾桶;地面要防滑。(修复室应尽可能做到干湿分开,功能分开。如清洗、拆分等使用液体试剂的工作可以在修复室内的其他区域完成,而修复桌及周边应该

河北省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操作规程

河北省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操作规程 新华网河北频道( 2007-05-09 17:23:58 )稿件来源:河北省文物局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确保文物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管所及其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馆藏文物保护管理。 具有科学价值的馆藏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及其他标本也适用于本规程。 第三条文物收藏单位对馆藏文物有科学管理、有效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示等职责。馆藏文物管理和使用应当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档案完善、保管妥善、查用方便、操作规范。 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下列制度: (一)馆藏文物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和档案制度; (二)库房管理制度; (三)文物出入库、注销和统计制度; (四)文物保养、修复和复制制度; (五)文物安全检查制度; (六)其他文物收藏保管制度。 第四条文物收藏单位应当设立馆藏文物保管部门或配备两名以上专职保管人员,实行帐、物分管,保管人员名单上报省文物局备案。保管人员应经过岗位培训,并保持相对稳定。所有与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有关的人员,遇有调动、退休及其他人事变动,应在办理有关人事手续前点清并交接所保管文物。 第二章???文物的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和建档 第五条文物接收 接收文物时,征集人应逐件(套)填写入藏凭证。入藏凭证一式三份,征集人、总帐管理员和库房保管员各执一份。入藏凭证按年度装订成册,归档保存。接收文物同时收集文物的原始资料,包括发掘记录、征集记录、调查证明材料、收购发票及相关文字、图纸、音像资料等,总帐管理员将入藏凭证与原始资料一并保管。 第六条文物鉴定 拟入藏的文物,由收藏单位组织专业人员根据《文物定级标准》进行初步鉴定,确定真伪、年代,提出分类、定名、定级初步意见。文物收藏单位进行初步鉴定后,向省文物局提出申请,省文物局组织省文物鉴定委员会进行最终鉴定,并出具鉴定意见。经鉴定为馆藏一级文物的,应报国家文物局确认。文物收藏单位应做好鉴定记录,内容包括鉴定日

意大利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介绍

意大利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介绍 意大利十分注重本国的文物保护,对于故意毁坏文物的行为处以重金罚款。 前不久被这样的一个新闻标题而吸引。俄游客古罗马竞技场刻字留念被判4年罚金15万元。一名俄罗斯游客在意大利古罗马竞技场“题字”留念,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缓期执行,同时处以罚金2 万欧元(约合15.2万元人民币)。 报道称,这名42岁的俄罗斯男子21日用尖锐的石头,在这座世界遗产内部一面墙上刻下自己姓名的首字母“K”,长达25厘米, 一个门卫发现后举报。法院以快速审理方式次日就对其判处监禁和 罚款。罗马竞技场管理办公室的巴贝拉表示,俄罗斯男子的行为 “引起了重大的损失”并且“毁坏了罗马竞技场的被刻部分”。报 道指出,意大利将增加摄像监控并且对于破坏文物的行为进行视频 和音频警告。 可见意大利对文物的重视,从而也催生了意大利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意大利综合性大学共有5所文物学院, 其中3所为公立,2所为私立。意大利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世界排 名第一,联合国世界遗产数量西班牙排第一,意大利排第二,中国 排第三。意大利具有的众多世界级遗产成为其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激励意大利更好地做好这些人类共同文化财产的保护工作。 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拥有中世纪众多宝贵的文物古迹、文物修复专业正是在意大利这种历史背景下得到了最高水平的发展。例如:比萨斜塔、米兰大教堂、叹息桥、圣母百花大教堂、古罗马 广场、马纳罗拉、比萨大教堂、圣十字教堂、黄金宫、罗马歌剧院、皮蒂宫、圣约翰教堂、罗马人民广场、道奇宫,雷雅托桥、奇迹广场、锡耶纳大教堂、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圣洛伦佐教堂,鲍格才别墅、罗 马黄金宫殿、维奇奥桥、罗马国立绘画馆、君士坦丁巴西利卡、蒙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概述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概述 古代青铜器在我国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精美的青铜文物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逐渐锈蚀损坏,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本文将目前利用化学方法去除青铜器表面腐蚀产物以及保护的方法进行综合梳理,以期为深入研究古代青铜器的保护修复提供借鉴作用。 标签:青铜保护修复化学 我国几千年的青铜冶铸史,在冶铸技术上有着辉煌和独特的成就。青铜器主要是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器物不管是传世品还是新发掘出土的,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破坏,形成各种类型的腐蚀产物。因此,保护好它们,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古人的创造智慧,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1]。 由于青铜器成分、耐腐蚀性不同,腐蚀环境不同,所以它们的腐蚀情况和腐蚀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仅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各种颜色的腐蚀膜;有的铜质已完全矿化;有的腐蚀在其表面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锈斑、锈块。有的锈蚀已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有的腐蚀活动则十分活跃,正继续不断的发展。所以,文物的损坏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控制内因或外因其中之一,都可以实现文物保护的目的。 本文主要讨论控制内因对文物进行保护,并以出土青铜器为例,简述用化学方法去除青铜器表面腐蚀产物以及进行保护的方法。 一、腐蚀产物检测 首先应采用仪器分析对锈蚀产物进行分析。目前应用的方法主要有X射线荧光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通过仪器的分析,可以得知青铜器表面的锈蚀有多种成分:黑色的氧化铜(CuO)、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靛蓝色的硫化铜(CuS)、暗绿色的碱式碳酸铜(CuCO3·Cu(OH)2)、灰白色的氯化亚铜(CuCl)、氯化铜(CuCl2)、绿色的碱式氯化铜(CuCl2·3Cu(OH)2)等等。这些腐蚀矿化物,质地较为紧密,在青铜表面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称其为“无害锈”;而氯化亚铜(CuCl)、碱式氯化铜(CuCl2·3Cu(OH)2)等锈蚀先产生于小孔或缝隙中,由局部逐渐蔓延,严重时可深入到铜体内部,器物体积膨胀,使铜体酥解,甚至造成器形严重改变和断裂。称其为“有害锈”或“粉状锈”[2]。 在青铜器的保护过程中,粉状锈的危害性在于其腐蚀会在青铜器体内反复进行,氯离子对青铜器的危害甚大,所以在处理文物之前对氯离子的定性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硝酸银检测法

纸质文物的保护基础知识

一、纸质品基本知识 1. 纸的定义 以植物为原料,经过人工、机械、化学作用制成纯度较大的分散纤维,与水配成浆液,经漏水模具滤水,使纤维在模具上交织成湿膜,再经干燥脱水后形成的有一定强度的纤维薄片,即称为纸。 2. 纸质品制作工艺的发展演变 西汉,我国发明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其制作工艺如下:将切碎的原料大麻、苎麻等用水浸沤,再加碱性草木灰浸沤,然后在石臼中反复舂捣,接着用清水反复洗涤,再配以适量清水,形成悬浮的纸浆,最后用纸膜抄纸,经干燥脱水,揭下即成纸张。 纸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开始于蔡伦对造纸术的革新,其方法的关键在于对造纸原料和技术工艺的创新。原料上使用“麻头及敝布、渔网”和树皮,既扩大原料来源又降低成本。石灰水的应用既加快了麻纤维的离解速度,又使麻纤维分解的更细更散,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和纸张质量。其纸史称“蔡侯纸”,标志纸张开始取代竹帛成为主要的书写载体。 晋代,纸已取代简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纸为人们所普遍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原料也更加多样,纸的名目繁多。 隋唐时期,麻纸仍是最主要的用纸,但开始利用野生麻类植物造纸,也出现了竹纸造纸技术,最重要的是著名的宣纸诞生。在这一时期,造纸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工艺也有所提高。同时也发明了动物胶做施胶处理的技术工艺。 宋辽金元时期,造纸技术突出之处在于竹纸制造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同时出现竹子与其它原料如麻、楮皮等混合造的纸。造纸原料开始使用麦秸、稻草和废纸,同时麻纸、皮纸等的制造技术,以及经染色、加蜡、添粉、泥金等加工的高级纸工艺,也有所提高。 明清时期,造纸业再次兴旺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如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纸,印花图绘染色花纸等。 近现代时期工业的造纸过程如下:分为制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方法、化学的方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经过各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种要求的纸页。

金属文物腐蚀

金属文物的腐蚀 摘要:中国古代金属文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出土的金属文物由于长久埋藏于地下以及出土后存贮条件的限制等原因,使得金属文物面临着严峻的腐蚀问题。本文简要叙述了我国金属文物的腐蚀现状、腐蚀类型及影响腐蚀的因素,深入介绍了青铜器文物的腐蚀机理、腐蚀形态以及保护方法。 关键词:金属文物;青铜器;腐蚀;保护 Corrosion of Metal artifacts Abstract:Chinese ancient metal artifacts not only variety, but also unique, exquisite ornamentation, with high historical value and artistic value. But unearthed metal artifacts due to long buried in the underground, storage conditions after excavation constraints and other reasons, makes the metal artifacts are facing severe corrosion problems.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metal cultural relics corrosion corrosion types and their influence factors of corrosion, further introduces the corrosion mechanism and corrosion morphology and bronze relics protection method. Keywords:Metal artifacts ;bronze; corrosion; protection 1.引言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大量的金属文物被发掘出来,这些古代金属器具长期深埋于地下,腐蚀复杂,并且与周围环境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平衡关系,一旦

试析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

试析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 保护文物建筑、修复珍贵文物是持久的进程,修复及保护现存的文物也要采纳系统技术。文物保护及修复依循了建筑学及历史学、文物学的根本原理,现存技术仍在改进。经过实践的累积,我国现存建筑保护、针对文物的修复已经获得了进步,但仍存在缺陷。对于此,解析了文物建筑修复及保护必备的技术;经过不断探析摸索,从根本上提升了文物保护真实的水准。 标签: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修复技术 文物建筑不可再生,我国现存的文物建筑很多被归入遗产予以保护且日渐受到注重。修复古代文物、保护现有的一切文物,要随时观察细微的建筑缺陷而后及时修复。文物建筑承载了悠久的进步历程,然而伴随日渐剧烈的商业化趋向,很多文物建筑没能获取更优的综合实效因而埋没本身应有的价值[1]。文物建筑拥有深厚内涵,城市建造之中即便保留了部分建筑,也很难维持文物的完整。为此,应当探析更合适的修复技术,完善现存的修复方法及体系。 一、保护及修复文物的必要性 社会日渐在进步,人们更注重了积淀的传统文明。保护珍稀文物、修复文物建筑也日渐受到重视。修复文物建筑、保护各区域的历史文物都是必要的,因为文物建筑承载了珍贵的历史且延续着文明。我国针对于文物建筑配备了必要的保护步骤,也设定了修复的方法。然而,修复文物建筑依循的新式理念仍缺失了推广,至今也并没设定精确的内涵。例如:在修复文物之前并没能经过先期探究,很难归结得出珍贵的成果。与此同时,也缺失了后期修复必要的参照。 修复文物建筑应当选取最合适的技术,但现存修复的各类方法仍缺失了完整性,相对来看并非先进。最近几年,我国接纳了国外传递进来的新颖技术用作修复文物,但仍缺失定量评判且选取的技术并不吻合真实的文物价值。缺失规范操作,运用修复技术也趋向于盲目。由此可见,保护及修复各类的文物建筑要依循设定的操作规程,杜绝盲目修复且采纳新式的修复技术[2]。 二、修复技术及方式 1.修复文物的总原则 保护文物不可挪动现存的文物,应能原地修复。这样做是为保持起初的文物特性及艺术表征。修复保护文物,在现存技术之上还应更为慎重,不要毁损现存的文物。有序予以修复文物先要明确各类的文物特性,现存法规都明晰了文物修复必备的流程及途径。 首先,保护修复都应注重文物本真的特性,保持原本的文物外观。真实性应被设定为中心,维持建筑原本应有的形态。保存原先的信息,选取必备的施工工

文物保护与修复试验室管理条例

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管理条例 (一)管理人员守则 一、关于实验室的综合管理 1.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需做好对全部仪器设备的档案健全工作,仪器购置后,需要有归档和记录。重要仪器平时需要做一定的使用记录和维修记录 2.实验室专职人员要对关键仪器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有非常清楚的了解,以便于维护和使用。 3.实验室专职人员对文物的实验要遵守人身安全第一,对文物负责第二,还要使教学科研合理开展等原则。 二、关于实验室的维护 1.管理人员应按照文保实验室相关规章保证实验仪器、设备和文物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正常使用。 2.实验室的有关文物都需要合理安放。使用时做好记录,空闲时做好储存工作。 3.实验室非工作时间,所有活动资源关闭:水闸、电闸、煤气(暂无)关闭。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该在实验室非工作时段,离开之前仔细检查所有的水电煤设备,如果没有非工作时段的工作必要,应当全部关闭。以避免一切非静止因素引起实验室内危机。4.非上班时间,若实验室尚有仪器需要非间歇运行,必须将仪器或相关工作装置安置于人员流动可及处,保证有任何异常发生时,可以及时调整或做出安全措施。 5.实验室卫生。文物保护综合实验室、文物分析实验室、纸张保护室、古陶瓷修复室务必要按时打扫、清理,保证卫生状况。要求做到实验室室内环境整洁、干净,仪器、设备、文物、药品、资料等物放置整齐有条理。 6.对文物、仪器、设备有熟悉了解,经常关心实验室的整体运作,发现异常及时检查调整。 三、关于在实验室开展实验: 1.实验室的文物分析、文物测试、文物保护以及文物修复工作都要在一起设备都正常的情况下开展。实验前检查仪器设备文物,实验后还原仪器设备到实验前状况。 2.开展任何实验之前,都要掌握实验对象性质、实验方法和遵守实验室规定,才能顺利开展实验。 (二)仪器设备使用规则 一、教学使用仪器设备 1.本科文物保护类课程的教学以及硕士研究生文物保护基础实验均可使用本实验室的各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WW/T 0025-2010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的文本内容和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编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W/ T 0026—2010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馆藏纸质文物(paper collection) 由收藏机构所收藏的,由纸及写印色料所构成的文物,包括“书籍、报刊、档案、图纸、地图、碑贴、拓片、纸币、文书、邮票等。 3.2 消毒disinfection 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纸质文物上微生物、害虫等。 3.3 清洗cleaning 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纸质文物上附着的污染物。 3.4 脱酸de-acidification 通过脱除纸质文物中所含的游离酸,使pH值处于适宜的范围。 3.5 加固reinforcement 通过技术措施增加纸质文物的强度,提高其耐久性。 4 保护修复方案文本内容 4.1 概述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文本内容主要包括:封面,各方签章,馆藏纸质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前言,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保护修复工作目标,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风险评估,保护修复的工作量与进度安排,保护修复后的保存和使用条件建议,安全措施,经费预算与管理等。 4.2 封面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封面包括封面一和封面二。封面一是方案文本的首封面,应按照附录A填写;封面二是方案文本的扉页,应按照附录B填写。 4.3 各方签章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应有方案委托单位、方案编制单位和方案参与编制单位法人代表的签章并加盖公章;应有方案编制负责人和方案审核人的签章。各方签章应按照附录C填写。 4.4 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应按照附录D中的表D.1填写。 4.5 前言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应编写任务来源、目的、意义等内容。 4.6 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 4.6.1 基本信息 馆藏纸质文物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登录号、名称、年代、类别、等级、质地、尺寸、质量、收藏单位、入藏时间、来源等。 4.6.2 文物价值 馆藏纸质文物的价值主要包括下列几方面: a) 从历史、艺术、科学等角度说明该文物的文物价值; b) 说明该文物在其收藏单位所收藏文物中的地位及在本地区文物研究中的作用。 馆藏纸质文物的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应按照附录E中的表E.1填写,一物一表,附在方案正文之后。 4.7 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 4.7.1 保护修复历史资料调查 若该纸质文物曾做过保护修复,应尽可能提供原保护修复的有关资料。馆藏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历史资料调查情况应按照附录E中的表E.2填写,一物一表,附在表E.1之后。

寿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采购需求标前公示

寿县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采购需求标前公示 各潜在供应商: 为采购合适的产品,保证招标采购的公平、公正,现对寿县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采购需求等情况进行标前公示。 一、采购内容:详见采购需求表。 1、分包情况:共分1个包。 2、各包所采购货物(服务)名称及预算金额分别为:馆藏青铜器共105件,预算金额:76.2万元人民币。 3、招标(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4、供货及安装调试(服务、施工)完成时间: 合同签订之日起180日历天内。 5、付款方式:合同签定一个月内付合同价款的50%,工程全部结束经验收合格后付至合同价款的90 %,余款一年后无质量问题无息付清。 二、质量要求:保护后不留隐患,同时将保护和预防结合起来,消除影响青铜器寿命的各种病因。青铜器保护符合国家法律等相关规定。所有藏品免费质量保修期限: 1年。 三、投标供应商资格条件: 1、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具有省级及以上文物局颁发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 3、本项目的项目负责人须具有文博专业高级职称; 4、投标单位2015年1月至本项目投标截止时间,具有国有博物馆文物藏品保护修复业绩(投标文件中须提供提供业绩合同合同或馆方回馈单复印件,评标时查验原件); 5、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四、采购需求: 文物保护修复技术 针对上述青铜器损坏状态的实际情况,拟采取相应的保护、修复技术,制定如下修复保护方案: (一)物理去锈与清洗 去除器物表面外来的附着物。清洗前必须了解清洗对象的结构、成分及性质,通过前期实验,确定所选择的清洗方法及试剂在实施时安全有效,不会对文物造成机械磨损,腐蚀等不良影响。 采用机械清洗的方法,对器物表面泥土、不稳定锈蚀层和其他附着物进行剔除和清洗。去除在现有保存环境下,能够继续发展,会对文物造成影响的锈蚀。去锈操作结束要保证器物整体风格统一,不对文物本体造成损伤。 物理方法去除无害锈主要包括机械去锈、超声波法、激光法、喷沙法去锈。机械去锈使用的工具有钢针、手术刀、牙签等直接剔除锈,方法简单,但是需要较强的修复技巧及较长的时间,一定要避免出现文物表面留下刮痕或丧失文物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二)化学去锈与清洗 1、有害锈的去除: 青铜器的破坏者主要是氯离子、潮湿空气和其他有害气体,所以保护修复工作应在干燥、清洁的室内进行,避免或减缓青铜器可能在新环境下遭受新的损害。要控制病害,需清除病源,对氯化物、氯化亚铜和碱式氯化铜进行剔除、转化、抑制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具体措施:

文物保护与修复

第二章 1.商周时期已出现以瓷土做原料,烧制温度达1200℃的原始瓷器。 2.陶器的烧制温度比较低,一般在800-1000℃之间。 3.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中,有一部分带有彩绘,称为彩陶。 4.经分析得知原料的成分是:红色:辰砂(HgS)、朱砂(HgS)铅丹(pb3O4)。褐色:赭石(Fe2O3)。白色:铅白(2pbco3·pb(OH)2)、高岭土(H4AL2Si2O9)。黑色(C) 5.一般瓷器的烧制温度在1200~1500℃。 6.陶瓷文物常用的文物修补剂是由聚醋酸乙烯组成的A·T·K面团修补剂。 7.陶器的分类:陶器的种类很多,可按表面情况质地和颜色来分。①按表面情况分为:素面陶、彩绘陶和粉彩陶。②按质地可分为:细泥陶和夹砂陶。③按颜色可分为:黑陶、灰陶、红陶和白陶。 8.表面有彩绘的陶器及干硬泥土的清洗:有彩绘的陶器的表面有一薄薄的含有金属氧化物颜料和动植物胶绘画成的膜。这层膜与陶器粘结力本来就不是很强,加之地下水长期侵泡或陶器表面泥土干缩时的影响,粘结力会变得更弱,不宜用水泡洗,冲洗。处理这种彩绘陶器表面的污垢时。可用脱脂棉球蘸水或酒精等溶剂,局部将干硬泥垢侵润变软后,在用很薄的小竹片小心的剔除,最后用棉签蘸水轻轻粘洗掉绘画膜上少许易软化而不敢在用竹片剔除的泥土。瓷器与砖瓦类文物上的干硬泥土,可用水将其软化,用毛笔或软毛刷蘸水轻轻刷洗干净。 9.陶瓷文物表面沉淀物的清洗:陶瓷器文物表面的沉淀物一般有石灰质、石膏质及硅质,这些沉淀物匀难溶于水及有机溶剂。虽然因为沉淀物中各物质的性质不同,所用的清洗剂和清洗方法也不同,但清除沉淀物的原理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分解沉淀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硅酸根,硫酸根。另一种是利用螯合剂夺取沉淀物中的阳离子,如钙离子,铁离子,镁离子等。而形成可溶性的金属螯合物水溶液,而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则与螯合剂中的钠离子结合而形成可溶性盐,用水清洗即可。 10.陶瓷表面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的污垢的清洗:清洗由炭黑和有机脂的污垢可用强氧化剂氧化处理,使炭氧化成二氧化碳,使有机脂化合物氧化变成小分子量的有机物,用水冲去即可。清洗这些污垢常用3%的双氧水,具体清洗操作是,用棉球蘸的双氧水溶液清污垢数次,待污垢除去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 11.有彩绘彩釉陶瓷的清洗:清理这类文物要特别的小心,可在隐秘处做小面积的实验,如果效果好,可以继续,如果有损害立即停止,另用别的方法。对这类陶瓷一般用3%~5%盐酸清洗,而不能用腐蚀彩绘彩釉的酸来清理。 第三章 12.中期青铜文化包括商代至西周前期,这时期的商早期以河南二里岗为代表;商晚期到西周早期以河南安阳殷墟为代表。 13.早期青铜文化正值夏王朝时期,其中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为典型的代表。 14.通过电镜扫描、电子探针进行分析,粉状锈化学成分为碱式氯化钠、二氯化锡及氧化铅的混合物。 15.青铜是铜与锡或铅按一定比例熔铸而成的合金,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故称青铜。与纯铜相比熔点低,硬度增加。 16.战国早期出现生铁冶炼工艺;我国有块状贴的同时已出现生铁冶炼技术。 17.西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技术。

馆藏文物保护技术基础术语 编制说明

项目编号:20173682-T-453 标准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标准名称:《馆藏文物保护技术基础术语》 标准级别:国家标准 编制日期:2020年4月24日

《馆藏文物保护技术基础术语》(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9)提出,经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正式列入2017年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申请立项名称为《馆藏文物保护技术基础术语》,项目编号为20173682-T-453。 (二)标准制定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馆藏文物由于本身的材料组成、结构、性能及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导致和加速了文物材质自身的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等变化,面临严重腐蚀,如何更科学有效的延长馆藏文物寿命、保护糟朽腐蚀的文物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针对馆藏文物开展的保护修复技术目前很多,但存在技术术语定义交叉多、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开展保护修复基础术语的研究工作,理清保护修复流程中基础术语的准确定义,能够为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保护修复工作记录、保护修复档案制作及文物保护工作中涉及文物保护技术的基础术语表述等工作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三)主要工作过程 (1)2017年12月国家标准制定计划下达后,在TC 289秘书处的组织下,成立了标准起草组。 (2)2018年1月-2018年12月,标准起草组多次召开了工作组内部研讨会,查阅了WW/T 0006-2007 古代壁画现状调查规范、WW/T

0031-2010 古代壁画脱盐技术规范、WW/T 0014-2008 馆藏丝织品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WW/T 0007-2007 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WW/T 0008-2007 馆藏出土竹木漆器类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等重要资料,从中抽象概括出各类文物保护技术中具备普遍性的术语以及各类文物保护的专用术语,确定了标准中所涵盖术语的条目和基本含义。 (3)2019年1月-2019年12月,对标准中全部的术语条目进行定义的查阅和编写,期间多次邀请业内专家对术语及定义进行讨论和确认,并对标准技术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编制的原则和依据 (一)编制原则 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内容。 (二)标准主要内容与确定论据 1.标准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馆藏文物保护技术基础术语的基本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保护修复工作记录、保护修复档案制作及文物保护工作中涉及文物保护技术的基础术语表述。 2.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 起草组首先通过资料研究,提出馆藏文物保护技术基础术语应包括一般术语和专用术语两类。 其次,对各类馆藏文物保护中涉及到的一般基础术语进行定义;对专用术语按照材质分别定义,针对壁画文物、丝织品文物、石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