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福利国家的产生及其困境探析

欧洲福利国家的产生及其困境探析
欧洲福利国家的产生及其困境探析

欧洲福利国家的产生及其困境探析

2012-09-27 16:50 来源:人民论坛(总第378期)作者:李懋君

核心提示:【摘要】在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过程中,福利国家却逐步走入困境,并成为引发今天举世关注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福利国家的建立给欧洲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成果,但与此同时,也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发展社会福利、实现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些有益借鉴。【关键词】福利制度福利经济凯恩斯主义欧洲债务危机2010年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不仅给欧洲各国经济的正

【摘要】在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过程中,福利国家却逐步走入困境,并成为引发今天举世关注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福利国家的建立给欧洲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成果,但与此同时,也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发展社会福利、实现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些有益借鉴。

【关键词】福利制度福利经济凯恩斯主义欧洲债务危机

2010年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不仅给欧洲各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生活水平造成严重的影响,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遭受相当程度的波及。在对危机根源的研究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多种解释,而其中非常重要且为大多学者普遍公认的一条解释是,危机是由于希腊等国长期过高的福利水平造成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即,福利制度是导致债务危机的原因。那么,这种福利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为何最终引发危机呢?

福利国家概念的界定

从词源上考察,福利国家最早出现于德国,“wohlfahrsstaat”(福利国家,德语)在19世纪20年代被一些德国的右翼分子用来批评嘲讽当时的魏玛共和国,指责魏玛政府过于关心社会福利、显得过于温和,与德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不相称,因此福利国家在这时是具有贬义意味的。1941年英国约克郡大主教威廉·坦普(William Temple)在其所著的《公民与教徒》一书中使用了“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一词,用来描述以福利为政府重要职责的国家,并和以权力为导向的集权式战争国家(warfare state)对比。1955年,《牛津英语词典》正式收录了“welfare state”(福利国家)。

从词义上讲,福利国家一般是指那些长期实行大规模社会福利和保障政策,将社会福利作为一项重要国家职能的、社会福利色彩明显的国家。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欧洲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都早已是福利国家(德国一般称社会市场国家),大洋洲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属于福利国家。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因长期信奉新自由主义,在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才开始启动大规模医疗保障政策且仍未固定成形,因此一般并不把美国作为福利国家看待。

欧洲福利国家的产生

人类社会自进入奴隶社会就开始建立起国家这一固定的政治组织形式,国家的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甚至在马克思主义阶级政治学看来是由统治阶级对被统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虽然历史上也偶有像希腊城邦政治时向民众派发免费剧院入场券、中国封建社会时朝廷开仓

放粮赈济灾民等社会福利或社会救济行为,但都无一例外的带有临时性、局部性、施舍性和偶然性的特点,都不能在全社会长期普遍向民众提供福利或保障。

这一状况在工业化后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有了改变。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社会保障法》等一系列法令,建立起包含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等福利制度,有学者据此将俾斯麦时期的德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另外一种更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是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采用了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勋爵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即《贝弗里奇报告》),①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948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里宣布英国率先建成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正式得名。此后,英国的模式被西欧其他国家纷纷效仿,福利国家的阵营越来越大。在西欧各国,无论哪个政党上台执政,都以国家的名义建立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国家”已经成为工业化国家的一项职能属性,在西欧各国固定下来并日渐完备。至六七十年代,各国福利项目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福利国家发展到顶峰。

福利国家模式在欧洲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首先,工业化生产将大批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造就了大批无产者,同时随着工业技术的日益进步,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矛盾已经危及到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这都在客观上向资本主义提出了福利保障的需求。而民族国家在工业化经济中通过税收等途径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使政府实行再分配和大规模的转移支付成为可能,为大规模的社会福利奠定了经济实力基础。

其次,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推崇自由资本主义的欧洲在高速发展了200多年后,进入到了一个几乎无法继续前进的死胡同。值此危机之时,凯恩斯经济学和庇古福利经济学脱颖而出,他们强烈批判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主张由政府通过财政税收和货币等手段对经济实行干预,为福利国家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理论基础。

再次,西欧社会长期以来的宗教慈善观念、扶弱济困传统以及自然权利学说和人本主义思想,为西欧各国建立社会保障提供了文化基础。

福利国家的建立给欧洲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成果。首先,福利国家政府对经济进行参与和干预的经济模式帮助西欧各国迅速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经济形势得到好转。其次,福利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政策的确使西欧各国工人阶级和社会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稳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再次,西欧各国确立起的福利国家的共同价值和相似社会模式也为西欧各国的联合以至欧洲一体化奠定了一定程度的价值和制度基础。

福利国家遭遇困境

进入20世纪70年代,福利国家已经发展了30余年,在带给西欧各国巨大的积极效果的同时,其弊端和缺陷也逐渐显现,逐渐陷入到严重的困境之中。

经济方面的困境是福利国家难以为继的最主要原因。首先,随着60年代亚非拉大批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国内和环境相对趋于稳定,越来越多的国家能够参与到世界经济中,经济全球化在这一时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欧各国原来只能接受国内高福利、高税收、

高工资的巨额资本拥有了更加广阔的投放市场,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出逃”到税收工资等成本相对较低的新兴市场以获取更高的收益。资本外逃导致西欧各国经济增长乏力,工人失业严重,导致更多的社会福利需求,而政府不得不提高税收以支撑福利开支,高税收则进一步逼迫资本外逃,以此往复,福利国家的经济陷入到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此外,大量资金被用于社会福利和消费,生产性投资和科研创新所需的资金却十分匮乏,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它还继续带来连锁反应—政府税收收入越来越少,而要维持不降反增的福利支出规模,各国政府只能举债度日,政府的债务规模越来越大。

在政治方面,福利国家对经济的参与和干预、征税以及具体福利和保障措施的实施客观上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这支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队伍不仅包括干预经济的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和货币部门以及具体实施福利政策的福利部门的人员,还包括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官僚机构由于其所处的特殊位置,自身也成为整个社会中的一个特殊利益群体,他们一方面既是社会福利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依托,另一方面又是福利政策效用得以充分实现和福利国家改革福利政策的重要障碍。

在社会方面,很多国家的工作和福利政策客观上造就了“奖懒罚勤”的消极效果,工作与不工作的收入差别并不大,再加上享乐主义的影响,人们形成了对福利国家的消极依赖,工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此外,由于得到过于容易,人们对社会财富并不珍惜,奢侈浪费问题严重。各种问题交织并愈演愈烈,成为各福利国家普遍面临的“福利道德”问题。另外,随着福利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改善,西欧各国人均寿命普遍增高,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人自然意味着政府需要承担的福利责任越来越重。

西欧各国的民主政治虽然不是福利国家造成的困境,但是它是福利国家模式难以走出困境的重要原因。福利国家一旦建成,人民就迅速适应并习惯下来,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此后无论哪个政党上台,都只能竞相向民众许以更多的福利以争取选民,甚至政府举债度日也在所不惜。即使一些政党或政治家认识到这种做法的危险性,也不敢轻易做出消减福利或者提高税收的政治选择,否则就会面临失去政权的危险,他们只能放任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之山越积越高。当然,这种“民主”自然是不够成熟的民主,或许称之为“民粹”更加合适,但这的确是许多西欧国家的实际情况。

结语

在欧洲逐步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福利国家”模式逐渐建立,而在工业化向全球推进即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过程中,福利国家却逐步走入困境,并成为引发今天举世关注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过程为我们理解欧债危机的形成历史提供了一种认识角度,为欧洲走出这场危机指明了一些出路,也为我国发展社会福利、实现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些有益借鉴。

(作者为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相继建成了以高福利、高税收为主要特征的福利国家制度。这套福利制度秉承为民众构建物质生活“安全”和“无风险社会”的理念,为全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各国相继出台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政府提供社会福利的法律责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多子女津贴、孕妇津贴、母亲津贴等是普遍存在的制度安排。林林总总的各种福利,使民众不必为衣食住行分忧,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得到体面生活的物质保证。福利国家的建立,对于促进西欧各国社会平稳发展、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连续几十年的高福利也累积了诸多社会问题: 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经济增长乏力,高福利制度似乎已难以为继。西欧为何会出现福利国家的危机? 福利国家未来走向如何? 对这些问题有必要予以关注和探讨。 一、西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福利国家于二战后在西欧各国兴起,有着特殊的社会条件和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要求构建社会福利制度以缓解社会矛盾。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资本家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积累的两级分化,也必然导致生产规模急剧扩张与社会购买力持续降低的尖锐矛盾。于是,以生产相对过剩为标志的经济危机便周期性爆发,严重威胁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特别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财富迅速向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集中,普通劳动者的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危害增大。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为避免崩溃的命运,资本主义世界选择了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其主要的“救世”方案就是实施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通过国家投资推行“反危机”措施。加大收入再分配力度,推行社会福利制度,以此改善劳动群众的贫困状况,增加有效需求。 其次,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西欧各国构建社会福利制度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是把工人当成雇佣奴隶的野蛮剥削制度,因而必然遭到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为谋求解放,各国工人阶级进行了顽强不屈、持续不懈的斗争,罢工和革命的浪潮日益高涨。进入 20 世纪,西欧工人阶级的力量已十分强大。工会成为抗衡资本家的重要力量,左翼政党迅猛发展,共产党、社会民主党于二战后相继参政或执政,对资本主义统治构成极大的现实威胁。在此

福利国家的悖论1

福 利 国 家 的 悖 论 国际政治 2010074035 姚荣荣

福利国家的悖论 从福利制度建立到今天福利国家的建立,福利制度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并不断的走向完善。起初,它的建立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的秩序。然而,今天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却滋生了一系列的弊端。 对于福利国家的理解 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由国家提供公益事业和救济保险等福利的国家。1 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社会福利则是社会学概念。 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和社会救济计划。福利国家甚至不等同于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而是他们的加总。2 福利国家的起源 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报告》对战后英国福利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报告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被概括为“3U”思想:普享性原则(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论其职业为何,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统一性原则(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均一性原则(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 正是鉴于福利制度的理论,在20世纪的大危机和世界大战之后,为了解决财政压力,英国实行了“人民预算”;面对经济的颓废,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这种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福利制度后被广泛的称之为“福利国家”。 30年代经济大危机是西方国家观念彻底更新的催生剂。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威廉?贝弗里爵士在它的最具有影响力的杰作?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中明确的提出:“保护公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这必须确定无疑的是国家的职能,就像现在国家保护国民免于国外的威胁和来自内部的强盗和暴力的威胁一样。”无论是在大陆欧洲,还是在英伦三岛,甚至远及北美,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和社会的无力量,国家利用手中的权力,保护国民免于社会风险已经成为国家观念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成为政治和发行和政治权威性的依据之一。国家的对内保护职能获得了与国家的对外保护职能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现在工业的共识。这种共识具体的体现在以下三个具体的政策上:第一、由政府出面提供与家庭收入相应的最低收入保障。第二、政府有责任帮助个人和家庭低于社会风险可能带来的危机。第三、政府保证所有的国民个人(无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享受尽可能最好的,内有确定上线的社会服务。这三个方面政策的发展导致了福利国家的出现和三个方面政策的不同组合。3 福利国家对欧洲的积极影响 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人民所向往的,不过从历史的进程中我们也能看到福利国家确实让欧洲人拥有了一段令世界人都神往黄金时期。莫瑞吉欧·费 1百度百科。 2周弘:什么是福利国家? 3周弘:什么是福利国家?

西欧国家福利政策利弊分析

社会福利事业在欧洲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英国政府为了安抚救济贫民, 于1 0 01 年颁布“贫穷法”。在工业革命时期, 英国政府又把大量贫民转为产业后备军, 于1 8 3 选年颁布“新贫穷法” ,对贫民实行救济.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固然对其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二、影响 1、积极影响(1)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2)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3)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4扩大公民自由,体现团结互助;(5)巩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2、消极影响(1庞大的福利开支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的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成为社会持续充分发展的障碍,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凸现。(2 助长了社会成员的闲散性,福利制度被讥讽为“培养懒汉的制度”。 第二, 西欧国家利用社会福利制度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 刺激消费, 推动经济发展.西欧各国每年花费的社会福利开支是巨大的, 这就扩大了消费, 增加了社会有效总需求” ,起到刺激生产、发展经济的作用。 第三, 西欧由于普遍推行社会福利制度, 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员, 一定程度减少失业的压力。西欧国家为社会

福利事业服务的医疗、职业培训、老年保健等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 吸收了大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失业者, 吸收了一批新就业人员, 并为提高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 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固然对其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对其国家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积极影响。但是, 也使西欧国家越来越感受到“社会福利的沉重压力” , 在财政、经济、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因素。 首先, 财政方面的后果。三十多年来, 社会福利已经形成一项难以压缩的巨领开支, 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 致使许多国家靠借债来维持社会福利。西欧国家社会福利增长过快, 必然扩大财政开支, 国债急增, 通货膨胀加剧.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对经济、政洽和社会的影响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是资产阶级国家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它已是整个国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份。西欧的社会福利制度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和个人生活发生着很大的影响。第二, 经济方面的后果。社会福利费用的膨胀, 削弱着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社会福利开支构成了政府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西欧国家的政府消费的增长幅度超过了固定资本形成额的增长幅度。它证明巨大的福利开支同工业和经济发展争夺着资金。高福利必然带来高税收。高税收入包括个人所得税的累进增加和增值税的扩大。在这种高额累进税制下, 瑞典等国的人才外流, 妨碍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政府要维持高福利, 增值税也得相应扩大。第三, 社

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3、4

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 教学目的:了解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社会理论观点,掌握其社会福利思想。掌握福利国家的理论,并能够分析福利国家危机的原因。 教学重点:马歇尔的社会福利思想,与福利国家的理论。 教学难点: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社会理论观点,福利国家危机原因的分析。 第三节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 一、马歇尔生平简介 托马斯·汉弗莱·马歇尔(Thomas Humphrey Marshall,1893—1981)生于伦敦,191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历史学考试,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他作为平民战俘在德国度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那里,他曾经做过一个短期的研究。返回英国后,他于1919年被选为剑桥历史学会特别会员。1925年,马歇尔进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一直呆到1956年。在那里,他成为一名著名的社会学教授。他本来是一位经济史学者。1925年加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后,首先作为社会工作讲师,1929年转到社会学系,1930年成为社会学高级讲师。后来他曾回忆说,当他开始教授社会工作时,他对这个专业什么也不懂,而后来转到社会学系,他在专业观念上对社会学几乎是同样的无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放弃了作为一个经济史学者的工作以后。 马歇尔是《英国社会学杂志》的主要创刊人,曾经编辑了大量有关社会分层和人口方面的出版物。二战期间,他一度被安排到英国外交部任职。1944年马歇尔回到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被任命为社会学研究所的教授。这个研究所就是今天的社会政策系。这期间他所作的关于阶级冲突、社会分层以及人口问题的研究为他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马歇尔作为英国高级委员会的教育顾问又一次去了德国。1951年回国以后继续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工作,直到1956年。这期间,他担任过社会学系系主任。以后他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社会科学部主任。1960年正式退休。1981年,马歇尔在他剑桥的家中去世。 马歇尔的学术生涯分为两个时期。他的大部分社会学著作完成于1945—1960年间,而他的大部分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则是在他退休后发表的。1949年,在纪念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的一次会议上,马歇尔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公民权利与社会阶级》(Citizenship and socialclass)。这篇演讲第一次从社会学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公民权利理论,他进一步提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理论,从而成为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第一个社会学理论(亚诺斯基,2000)。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为英国建成福利国家制度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二、公民权利的理论 (一)公民权利的构成 公民权利理论是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基石。马歇尔按照社会发展历史将公民权利划分为三种:即民事权利(civil Right)、政治权利(politicaldght)和社会权利(social right)。

法国福利体制

法国福利体制:人们通常一想到法国就会联想到浪漫,自由,激情,还有高福利体制。这也是很多人向往法国,羡慕法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法国,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受到400多种福利的保护。法国社会福利的特点是不管国籍,只要在法国有合法居留身份,就可享受。 法国医疗保险全民享有,根据个人收入情况,公民每年仅交几百欧元的医保费,大致是一个星期的最低工资,失业者则免交此费。家庭如果只有一人工作,可将配偶及子女纳入自己的保险中,交费不变。病人每看一次医生只交1欧元的挂号费,其余所有费用在自己的保险账户上由社保机构划拨。 在法国,农民每种1公顷农田补贴400欧元(1欧元约合8.9元人民币),每养1头牲畜补贴300欧元,补贴农产品要求符合环保生产标准。 对无工作或低收入家庭,根据家庭人口数每月领取405.62欧元到851.81欧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则每增加一个孩子,每月加162.25欧元。 孩子从在娘胎里的第5个月起到满3岁,如果父母收入低于一定标准,每个孩子每月可领取156.31欧元的幼儿补贴。如果父母为照顾孩子而停止工作或减少工时,则每月可领取320.67欧元到484.97欧元的育儿补助。 如果雇用保姆照看小于6岁的孩子,并且收入低于一定标准,每个孩子每月可享受65.46欧元到199.78欧元的补贴。如果家庭有两个孩子,每月补助 108.86欧元,以后每增加一个孩子增加139.47欧元。孩子长到11岁时,每月补助再追加30.62欧元,16岁时每月再追加54.43欧元。此项补助直到孩子找到工作为止。 法国国民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免费,如果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标准,孩子每个学期开学时可领取249.07欧元的补助。从初中到大学,学生可获得每个学期54.9欧元到3456欧元的助学金。 残疾人根据残疾情况,每月可获得109.40欧元到1025.72欧元的补助。 法国一些城市对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的人提供免费公交服务,有的城市则对所有人提供免费公交服务,或提供免费自行车。 法国福利体制的危机及原因:由上述法国福利体制能看出,完善优厚福利制度带来的是政府的庞大财政支出。 据统计,法国2009年福利净开支总额高达287亿欧元,足足占了GDP的34.9%,而且更可怕的是每年以平均6.3%速度增长。 2010年9月7日,法国人一贯熟悉的秋天“罢工季”还没到,就爆发了全国性的大罢工,抗议政府提出的退休制度改革法案,一是将最低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至62岁,二是将可领取全部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至67岁。法案一经公布便引发大规模罢工抗议。10

各国福利比较

现在,世界多数国家都建立起覆盖所有国民的社会福利制度,我们看看一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是怎样的。 一、法国:种1公顷农田补贴400欧元,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34.9% 在法国,公民从娘胎到死亡受到400多种福利的保护。法国社会福利的特点是不管国籍,只要在法国有合法居留身份,就可享受。笔者在法国留学时,照样享受他们的住房补贴和育儿补贴。 法国医疗保险全民享有,根据个人收入情况,公民每年仅交几百欧元的医保费,大致是一个星期的最低工资,失业者则免交此费。家庭如果只有一人工作,可将配偶及子女纳入自己的保险中,交费不变。病人每看一次医生只交1欧元的挂号费,其余所有费用在自己的保险账户上由社保机构划拨。 在法国,农民每种1公顷农田补贴400欧元(1欧元约合8.9元人民币),每养1头牲畜补贴300欧元,补贴农产品要求符合环保生产标准。 对无工作或低收入家庭,根据家庭人口数每月领取405.62欧元到851.81欧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则每增加一个孩子,每月加162.25欧元。 孩子从在娘胎里的第5个月起到满3岁,如果父母收入低于一定标准,每个孩子每月可领取156.31欧元的幼儿补贴。如果父母为照顾孩子而停止工作或减少工时,则每月可领取320.67欧元到484.97欧元的育儿补助。 如果雇用保姆照看小于6岁的孩子,并且收入低于一定标准,每个孩子每月可享受65.46欧元到199.78欧元的补贴。如果家庭有两个孩子,每月补助 108.86欧元,以后每增加一个孩子增加139.47欧元。孩子长到11岁时,每月补助再追加30.62欧元,16岁时每月再追加54.43欧元。此项补助直到孩子找到工作为止。 法国国民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免费,如果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标准,孩子每个学期开学时可领取249.07欧元的补助。从初中到大学,学生可获得每个学期54.9欧元到3456欧元的助学金。 残疾人根据残疾情况,每月可获得109.40欧元到1025.72欧元的补助。 法国一些城市对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的人提供免费公交服务,有的城市则对所有人提供免费公交服务,或提供免费自行车。 二、美国:穷人医疗政府买单,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21% 一位在美国加州的华人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失业,可他一点也不感到恐慌,因为他可以领一年的失业金,然后再申请政府的救济金,救济金每月1600美元(1美元约合6.7元人民币),房贷供不起,不要紧,也由政府无偿补助,日子照样过得很体面。 研究数据显示,1995年夏威夷一个有两个孩子的母亲领取的福利相当于年薪36000美元的工人。 美国的小学到高中教育免费,大学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负担,学生只负担一小部分。社区大学的学费低于每年1500美元,约是美国从业人员平均年收入的1/30。为确保条件具备并且愿意读书的孩子能读大学,政府对贫困家庭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 美国有专门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救助(Medicaid)系统,为买不起医疗保险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优质的医疗保障,所有费用由政府支付。医疗救助预算占州GDP的22%,其中联邦政府补贴57%。

福利国家的矛盾

读《福利国家的矛盾》第一章有感 “危机管理的危机”是福利国家政府管理的特征,也是奥菲旨在超越传统“经济危机理论”的尝试,在西方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鲍勃·杰索普在评价这一理论时说:“有些人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没有理论意义和经验内涵的华丽修辞。实际上,奥菲的确是在资本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提出其理论观点的,而且它也表明了某些实践内涵。的确,他的分析通常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值得我们仔细阅读。” 一、偶发危机与过程危机 在日常生活中,危机概念似乎是一个涵义自明的概念,使用者无需做过多的解释就能达到交流的目的。但是,这种情况在奥菲那里并不如此,他对危机的涵义进行阐释,对危机的类型进行了归类,据此作为构建其福利国家危机理论的基石。因此,要理解奥菲关于福利国家危机的理论,首先必须理解他对于危机概念的看法。 在奥菲看来,危机并不是一个简单明了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大部分危机概念实际上只是一种“偶发危机”(sporadic crisis)概念。所谓“偶发危机”,指的是一种特别剧烈的、灾难性的、不可预测的事件在极短时间内突然爆发,从而严重威胁系统的存在,并且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决策的现象。如果把特定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看做是一个系统的话,可以看出,偶发危机事件发生在系统的边界之外,与系统的结构和性质无关,但会危及系统的存在。例如,我们可以把洪水、地震、疫病等严重自然灾害看作是引起偶发危机的事件,尽管它不是由于社会系统内部的原因(如社会结构、阶级关系等)引起的,但也会危及社会系统的存在。当然,并非所有的偶发危机都是由自然因素所引起,人为因素也是引起偶发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全球或区域性经济危机可以使许多内部运作良好的中小企业在短时间内遭受致命打击,甚至破产。在奥菲看来,短促性、灾难性、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预防性是偶发危机的基本特征。 由于偶发危机是由系统之外的原因引起的,因此,奥菲认为,在分析由于系统本身的原因所引起的危机时,它并不具有多大的意义。在他看来,除偶发危机外,人类社会实际上还存在着另一种危机现象,即过程危机(processual crisis)。过程危机指的是“违反社会系统之…语法?的过程”、“是系统所面临的…抵消性?发展趋势”。任何社会系统都是通过特定的结构原则组成的,作为一种“抵消性”趋势,过程危机体现在社会系统的支配性原则(尤其是生产方式)的运作结果与其持续存在的前提条件之间出现冲突,使支配性原则的存在变得“不可能”,而这种不可能对支配性原则的存在来说又是“必要的”,这种情况表明系统已经处于过程危机状态。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为例,“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表明,在利润目标的驱动下,资本主义“必须”不断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降低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份额,而这又使资本主义的总体利润率不断趋于下降,最终“危及”资本主义本身的生存。与此类似,“消费不足的原理”表明,为了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规模,资本家“必须”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率,从而导致实际供给与有效需求之间出现巨大的鸿沟,使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剥削得不到实现,最终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奥菲有关危机概念的分析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危机类型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一种可以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危机概念。过程危机是系统自身的结构性原则所导致的危机倾向,对于研究社会系统的矛盾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自提出伊始,它就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分析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时说道:“奥菲的分析敏锐地提出了冲突和矛盾的关系问题”。同时,奥菲的危机观还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哈贝马斯对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的分析。正是以其独特的危机观作为出发点,奥菲着手分析福利国家的政府管理及其危机倾向。 二、福利国家的危机管理 在奥菲看来,福利国家的政府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危机管理。但是,这种危机管理与通常

欧洲福利国家现状以及启示讲解

欧洲福利国家现状以及启示 福利国家的定义:福利国家是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在施瓦茨的《美国法律史》一书中,福利国家是指从罗斯福新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历史阶段。 欧洲福利国家产生:欧洲福利制度的起源,如果从社会政策立法来看,最早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中期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1960,该法将对穷人的救济制度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但一般而言,学界认为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是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稗斯麦政府颁布的《劳工疾病保险法》(1883),《事故保险法》(1884),《养老金保险法》(1889)为标志的。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快速发展,当时单一的社会救济和保险已经不能够平衡日益增长和激化的社会矛盾,欧洲很多国家开始重新定位政府所扮演的角色、)1945年英国工党经过大选上台执政,采用了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勋爵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即《贝弗里奇报告》),这份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得以用法律的形式正式固定下来,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该国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福利国家因此而正式得名。在此之后,几乎所有的欧洲发达国家相继通过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立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完整的以高福利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体系。 福利国家模式在欧洲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有学者将福利国家的产生归结为经济权力、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权力和军事权力四个方而交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工业化初期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福利国家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政党政治为讨好选民,使得国家福利成为必需的手段;再次,福利思想的发展为福利国家的产生提供了意识形态环境;最后,军事斗一争作为所有变化因素中的强大者,加速推进了福利国家的产生进程。 欧洲福利国家的类型:1。保守/团体型福利国家(conservative), 这个种类的国家有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 2。自由型福利国家(liberal),国家如下美国、英国、加拿大。 3。社会民主型福利国家(social democratic),瑞典、丹麦。 这三种类型的国家福利形态各有差异,简单来说,第三种social democratic是福利最好的,而第一种conservative次之,最后也就是最差的就是Liberal的国家了。 社会学家艾斯平·安德森(Esping Andersen)开创性地把福利国家分为以下三个类型⑤: (1)“自由主义”福利国家体制(以美国为代表)。在这种福利体制中,居支配地位的是 不同程度的经济调查和家计调查式的社会救助,辅以少量的普惠式转移支付或作用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对于一个基于市场的社会服务制度而言,履行普遍性标准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充分就业。在公民离开学校之后和退休之前,必须保证所有公民有充分的可能得到报酬优厚的工作。 第二,高水平的工资。最低工资的水平必须足够高,以使得所有公民有能力私人购买能够保护他们免受疾病、残疾、临时失业和养老重负的必要的退休金和保险计划。 (2)“保守主义”福利国家体制(以德国和奥地利为代表)。该制度类型的特点是,只有 当家庭保障的功能被严重削弱时,国家才开始提供相关的社会福利服务。 (3)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体制。该种类型的福利国家旨在“寻求相当水平的平等标准

福利国家的困境——享受高福利的瑞典高自杀率分析

福利国家的困境——享受高福利的瑞典高自杀率分析 姜岳松 5110829036 一、高自杀率引发的困惑 最近,一向风平浪静的北欧跃上了国际传媒的头条。先是有导致8人死亡的芬兰校园枪击案,然后,两个瑞典小青年觉着这事儿好玩,于是在网络上发布告示,说也要在瑞典制造一起类似事件,警方闻讯连忙将两人绳之以法。 在瑞典的“负面新闻”报道中,除了年轻人的恶作剧,自杀当仁不让地成为关键词。在小青年被抓的当天,还有一条关于瑞典的消息:瑞典前摔跤世界冠军米歇尔·永贝里自杀身亡,年仅34岁。 自杀在瑞典,似乎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瑞典的自杀率为13.2%(2002),排名世界第31位。而依据伦敦民间智库列格坦研究所对覆盖全球90%人口的110个国家,根据89个变量进行的幸福度排名,瑞典排名第六。依据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百分比排名,瑞典依旧排名第六。同样,对于其他高福利国家进行分析,法国(18)(括号内为自杀率排名),丹麦(27)芬兰(16)瑞士(19)等等。这不得不引发了我的疑惑,在能够提供如此高福利的国度里,缘何会产生如此高的自杀率呢? 二、福利国家的政策:理论研究 首先,我们要探讨的是什么是福利国家呢?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福利国家所表述的真正概念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征,是用来界定国家的,所以他是他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周弘) 瑞典是北欧福利国家的代表,所以本文将以瑞典为例,对福利国家的制度困境对于公民生活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分析这种自杀率是否与高福利状态存在着某种关联。所以在最初,我们要对瑞典的福利政策进行比较详细的解读。 瑞典是以高福利著称于世,提供了收入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福利,涉及到老年、残疾、儿童、妇女、贫困家庭等不同群体,主要包括以下项目:社会救助,国民基本年金,国民附加年金,国民健康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儿童补助,培训补助,子女抚养贷款,老年福利,房租补贴,带薪假期和免费教育(孙炳耀)。 现在媒体流行着这样一种描述:说是从摇篮到坟墓,一点也不夸张,比如说,新生婴儿的父亲有权9个月不上班,婴儿的母亲也同样领全薪在家看孩子。孩子16周岁以前,父母均可获得生活津贴;年满16周岁以后,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年,如继续深造可获得学习津贴;病人所享受的病假补助,其数额视病假长短而定,相当于工资的75%~100%;医疗费用和经医生之手的药品开支,大部分由国家负担。失业对瑞典年轻人来说不是啥可怕的事情,凡是登记失业的人都有失业救济金,其金额多少视工作时间长短而定。被正式解雇一年以上的人,失业后每天可领取500瑞典克朗的失业救济金,半年到一年的,每天领取240克朗。瑞典克朗和人民币比价大约可以按照一比一计算,也就说,失业者的工资超过我们北京上海的普通白领。相比而言,瑞典的物价不高,到他们的超市买东西,花300克朗可以肉蛋奶水果买上一大堆。也就是说,13000克朗可以保证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可以做到营养充足。

经济全球化对欧洲福利国家的挑战_以德国为例

经济全球化对欧洲福利国家的挑战 以德国为例 冯英华 戴启秀 摘 要 经济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国家职能的影响是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际政治经济各学派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学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衰弱理论指出,全球化对主权国家职能的削弱主要表现在安全、货币、福利三方面。本文以主权国家的福利职能为切入点,以德国社会福利制度所受的挑战为例,阐述经济全球化对欧洲福利国家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冲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认识经济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挑战。 关键词 全球化 国家职能 福利制度 社会公正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5)03006672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职能 面对经济全球化,虽然学者们对其所下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就其一般特征而言,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技术、劳务、商品等各种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统一配置,包括生产、技术、金融、贸易全球化等,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一种更加直接和紧密的内在联系。 经济全球化见证了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市场力量支配着经济、社会生活越来越多的方面,而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之一,资本全球化更意味着资本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面对日益强大的全球市场,国家的职能似乎日益弱化,国家销蚀之声四起。[1] 首先,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日俱增,经济问题成为国内和国际诸多关系的焦点,经济利益已经变得如此重要,以至国家的政治职能在一定程度上蜕变为经济职能的一部分。[2]其次,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包括资本在内的资源跨国流动性的增强。参与全球化的目的是吸引资金的流入,而就国民经济来说,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现实。面对这一现实,国家能做的只是保持预算平衡、放松经济管制、开放贸易和投资、维持货币稳定,而其他的决策则由资本本身完成,国家无法控制。也就是说,置身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履行其经济职能的能力在弱化。全球化的最终结果是国家经济权力的不断丧失。由于资本的跨国流动性不断增强,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依存性和一体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行为的可能性在减小。表面上,利率和汇率仍然由独立的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状况加以控制,但如果某个国家擅自降低利率,资本就会立刻从该国流向那些可能提供高收益的国家。财政政策的自由度也明显减小,并很难成为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的经常性手段。至于产业政策,它有悖于市场的竞争性要求,往往被认为是妨碍市场竞争的,从而受到市场的反对。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行动中,它们不

浅谈欧洲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浅谈欧洲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11级历史2班学号:1030111024011 姓名:周蓓

浅谈欧洲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在西方,社会福利是一个含义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是指或社会为提高国民或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种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就其形成历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后才形成的。从容上看,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既包括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即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包括非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具有“全面性”、“普遍性”特征的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在满足国民基本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等方面无疑发挥着极大的积极作用,但西方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进行改革。本文通过对欧洲福利制度的对比分析,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提供总结经验教训。 【关键词】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历史;基本容;各国福利制度比较;利弊;启示 一、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 在西方,社会福利是一个含义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是指或社会为提高国民或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种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就其形成历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后才形成的。早期的社会福利与慈善几乎是同义的。提供者首先多为教会或教区,社会福利主要是以“专为社会弱者服务”的面目出现,对于无依靠的老人、残疾者以及孤儿等提供援助,实际上是为了解决日趋恶化的贫困问题。 19世纪前半叶,大多数西方把对贫困者进行的救济看成是对贫困者进行的一种施舍。19世纪末,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显著增加,国民主建设和政治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功能日趋完备,这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及政治基础。与此同时,西方贫困问题进一步扩大,这也是迫使西方不得不进一步发展社会福利的重要原因。于是,政府便把济贫转化为经常性的社会福利项目,并逐步纳入政府的正常职能围。与此同时,在观念上也有了

英国高福利,养懒人

英国:政府掏钱养懒汉高福利之树结酸果 英国首相卡梅伦最近烦心事比较多。为削减赤字、紧缩开支而进行的改革,动静比较大,时不时挨批评,挨批评也得说。日前首相又在电视节目中公开呼吁英国的失业家庭不要再多生孩子,因为国家已经实在负担不起那么多的儿童福利。卡梅伦坦率表示,希望英国人能改变领补贴“价值观”,不要太过依赖政府帮忙养孩子。 按说,民众家庭生几个孩子,依西方文化传统似乎无需首相亲自出面

教育,但这次不一样。英国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英国约有三百万家庭没一个人就业,全靠领取政府福利过活。这些家庭中大约有10万家庭有4个或更多的孩子,其中有900多个家庭至少有8个孩子。具体地说,英国政府要为每家16周岁以下、或20岁以下仍在读书的长子每周支付20到30英镑的补贴,后面孩子的补贴为每周13.4英镑;这意味着那些辛勤工作的纳税人每年要承担127亿英镑的重负。 目前,英国政府用于支付失业、住房、身体残疾和子女供养费等各种社会补贴的账单总额高达1800亿英镑。

这对赤字累累的英国政府来说实在是不小的负担,首相亲自出面劝阻失业人口不要多生孩子,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番实话实说马上招来批评,英反对党的发言人称首相无权对民众的家庭事务指手画脚,政府应该集中精力努力增加工作机会,而不是急于削减各种津贴。更有网民疾呼,生孩子是那些家庭的人权,政府要想削减人口,应当退出欧盟、停止移民。 不过从网民评论来看,英国首相的这番话也引发不少人共鸣,有人网上直呼“说得好!”,“百分之百绝对正确”,有网友更直言不讳道,要孩子

跟要平板电视一样!你想要,就得自己掏钱。话又说回来,要真正改变民众依赖福利的“价值观”,谈何容易!政府掏钱养懒汉,是欧洲高福利大树结出的酸果。 二战结束后,饱经兵燹的欧洲各国纷纷开始休养生息,建起了以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涵盖医疗、教育、住房、失业救济、养老保险等,从摇篮到墓地名目繁多的补贴,一国比一国大方。儿童福利更是优厚,婴儿一落地,政府就要按周给钱。英国有人甚至认为欧洲找到了自己的福利大国道路!然而一场危机袭来,巨额赤字赫然显现,欧洲各国忽然集体

分析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弊端

分析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弊端 一、弊端:1.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财政不堪重负,国家往往举债来支付社会保障资金,为了保证社会保障的运行,必然要增加税收,导致使税负过重,市场效率低下。 2.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助长了国民的惰性,引发道德风险。 3.削弱了企业及国家竞争力,导致经济长期处于“滞胀”和缓慢增长状态。 4.人民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二、总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石油”危机来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福利国家”在遭遇严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中,其社会保障制度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福利国家”愈来愈感到政府已无力负担日益沉重的巨额福利开支,不得不调整政策,进行了以社会化为取向的新的制度安排:削减福利费用,主张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私人合办福利事业,强调社区和家庭的作用。这些改革取得了缓解财政压力、缓和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但改革也存在着导致诸如贫富分化悬殊等严重的问题,甚至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因此,这种改革又遭到国民的不断抗议。这同时也说明西方“福利国家”的这项调整和改革,实质只是对其社会制度本身的局部调整和自我完善,并不能触及根本体制。 目前福利国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影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财政和社会负担过重。面对这些问题,福利国家虽然开始了改革,但由于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改革阻力很大、改革过程举步维艰。总的来看,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改革不可逆转,发展趋势是减少国家职责、增加个人责任,提高社会保障效率、减少浪费。 三、英国与瑞典:英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改革评析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源于英国,始于贝弗里奇计划,其理论基础是皮古的福利经济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造成了低效率、酿成了“福利危机”。英国由于社会保障支出不断攀升,早就出现了财政赤字,1976年一年的财政赤子即达65 亿多英镑;瑞典也由于社会保障支出的不断增加而成为债务国,1980年国债即达471亿美元,其中外债90亿美元、人均1067美元。并且,这些国家普遍出现了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缓慢等问题。面对困境,社会保障改革呼声越来越大。英国率先进行了改革,瑞典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然而,由于社会保障涉及全民利益,反对派进行了抵抗,因此改革进程很慢。对于英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改革,国内外存在不同看法。国内有的文章批评,“改革的潜在的辩护理由是确实存在一部分人群被管理财力的政策隔离于其他社会成员,这一改革(很快变得明显)正在引起拒绝给予救助或以减少收入扶持为代价获得救助的困难家庭的真正不幸。在使申请结果因当地社会基金办公室该月掌握的资金而定方面和使幸运的受领人招致进一步的债务方面,确实有收获。据论证,他们需要去了解不再接受国家帮助的那些人已经知道的事情,即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并且那些钱不得不一周一周地节约使用。因此,理解贫穷经历的完全失败只是证明了其存在。”除了国内存在巨大反对力量之外,国外也有一些反对意见。 瑞典社民党理论刊物《时代》就曾经以社论等形式发表文章,对英国工党上台后的一些革新措施提出质疑。英工党政府提出要加强对税收和救济制度的监管,更好地协调税、费、补助和免税之间的关系,其本意在于堵住漏洞,迫使靠吃救济金生活的懒人转而以工作为生。《时代》文章认为,由于英国的所得税和社会保险费的起征点很低,同时救济和免税严格与收入挂钩,从而造成低收入者一旦工作后,其实际收入反比领取失业救济金时减少三分之二。这是由于, 再就业后不仅要失去各种失业救济,而且要缴纳高额的所得税和社会保险费。 英国众多的失业者宁可依赖救济而不愿重新工作的原因就在于此。而在瑞典,由于所得税的起征点在月收入2万克朗(约合 2500美元)以上,除幼儿补贴外,其他各项补贴不与收入挂钩,

论英国的_福利国家_陷阱_过慈明

论英国的“福利国家”陷阱 过慈明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 要:“福利国家”是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的一种影响极大的社会现象,是对传统资本主 义制度的重大改良。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于1948年第一个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而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从70年代中叶起,英国“福利国家”的弊端日渐暴露,“福利国家”陷入了困境和危机。70年代后期开始英国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改革,然而成效甚微。 关键词:英国;福利国家;“第三条道路”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93(2006)03-0047-04 收稿日期:2006-05-26 作者简介:过慈明(1977-),女,安徽巢湖人,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05级世界史研究生。 “福利国家”是一种社会政策,即政府直接或间接地给社会或其中的某类人提供福利的国家立法①。它是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的一种影响极大的社会现象,是对传统资本主义制度的重大改良。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而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从70年代中叶起, 英国“福利国家”的弊端日渐暴露,“福利国家”陷入了困境和危机之中。有的学者曾把福利国家的危机概括为失业危机、老龄危机、财政危机、社会危机和制度危机。为什么一项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活安全,以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福利为己任的社会改良方案会远离初衷变成福利国家的“陷阱”呢?本文拟从英国福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福利国家”面临的困境,“福利国家”的改革及对改革的评析几个方面来加以探讨。 一、英国福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福利国家是通过社会立法来实现的,社会立法是国家通过立法的手段来协调各种利益之间的冲突,帮助较贫困的社会集团获得某种生存保障。在英国,第一次由政府通过立法来解决社会问题是都铎王朝末期实施的一个强制征收济贫税的条例,规定每一教区须对其贫民负责。1601年, 伊丽莎白女王把已有的惯例用济贫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由官方划出了一条贫困救济线,在救济线以下的贫民可接受教区救济。伊丽莎白济贫法表明统治者开始意识到贫困和失业对自己的威胁,认识到“是整个社会而不是专门的宗教团体应该救济年迈、生病或无法抗绝灾难而致贫困的人”。 1796年,英国议会认可了著名的斯品汉姆莱法。斯品汉姆莱法的意义在于把济贫的范围扩大到有工作做的贫穷家庭,从而建立了广泛的户外救济制度,使低工资收入者得到了某种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然而斯品汉姆莱法的长期实施无论对政府还是对纳税人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有产者显然不愿这个负担长期压在自己身上。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新的济贫法修正案。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贫困的原因归咎于个人,认为应该创造不堪忍受的条件,“教育”贫穷者积极谋生。任何请求救济的人都必须住进济贫院,接受“济贫院检查”。济贫院此时变成了一个对贫穷者进行惩罚的机构,而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救济组织。 1906年,自由党和工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在一片要求改革的呼声中,自由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一系列计划需要国家提供大量财政补助。为此,当时任财政大臣的劳合/乔治提出了1909年的“人民预算案”,该预算案经过一年的斗争获得了通过,一般认为,这是英国福利政策的开端。 2006年9月第五卷第3期Dec.2006Vol.5No.3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CHUZHOU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

美国福利社会与欧洲福利国家之辨析_奥巴马医改述评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年5月第3卷第5期 ?医改评论?美国福利社会与欧洲福利国家之辨析———奥巴马医改述评 郑秉文3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北京 100007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22982.2010.05.001 A com para ti ve ana lysis between Am er i can welfare soc i ety and European welfare st a te———com2 m en ts on O bama hea lth care reform ZHEN G B ing2w en Institute of L atin Am erican,Chinese A cade m y of Social S ciences,B eijing100007,China 日前,经过一年多马拉松式的社会博弈和激烈的政治谈判,美国医改方案终于在众议院以微弱多数获得通过,从此,在所有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实行全民医保的美国终于“补”上了这一课。 半个世纪以来,学者和政客们对福利社会的共识就是社会保险的诸多项目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或说基本实现了全民保障。从这个特征来看,只要美国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险,那么,在养老、失业、工伤、生育、残疾等其他所有社保项目早已实现了应保尽保的前提下,美国从此就变成福利国家了?本文认为,美国昨天不是福利国家,今天实行了全民医保也还不是福利国家,并且,离福利国家还相差很远,充其量,我们可以称之为福利社会。“福利社会”与“福利国家”完全是两回事。 福利国家诞生在欧洲,集中在欧洲,改革在欧洲,甚至成为欧洲国家的代名词,因此,福利国家具有典型的“欧洲个性”。当然,欧洲诸国既然是福利国家,就可以将其称为福利社会,但却不能反过来,美国已成为福利社会,但却不是福利国家。福利国家也好,福利社会也罢,他们的福利制度均已覆盖了全社会,这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特征。但同时,他们之间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第一,福利项目的提供者不同。在具有典型“欧洲个性”的欧洲式福利制度中,绝大部分福利项目的提供者是国家,尤其在北欧,从摇篮到坟墓,几乎所有福利项目的提供者均为国家,即使在自治互助型福利制度中,例如西欧的法国、德国和奥地利等,尽管提供福利服务的机构不是国家公共部门,但其私立法人地位与公共服务目标相结合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公共部门的一个延伸机构,所有社会成员均以国民资格为唯一条件而“自动”成为受益人。与“欧洲个性”相对应的“美国精神”则恰恰相反,由国家提供的医疗保障制度仅仅覆盖了总人口的1/3(儿童和老年人),大多数劳动人口则完全由市场机制下的保险公司覆盖,他们必须以“购买”的方式参保并成为受益人。奥巴马在一年半之前参加竞选时提出的医改方案计划扩大国家举办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Medicare)的范围,覆盖没有任何医保的4000万人,这意味着奥巴马的改革思路是扩大公共职能范围,提高国家干预力度。但是,奥巴马遇到了“美国精神”的坚决反对,最终以相互妥协为结局:奥巴马摒弃了扩大国家干预的传统思路,沿用目前1.4亿劳动人口到保险公司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市场化思路,如果有人不去购买,将受到一定的经济惩处。 第二,筹资渠道不同。欧洲式福利国家的融资渠道主要来自税收,人人享受统一的免费医疗待遇, 1 3作者简介:郑秉文,男(1955年2),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学、市场失灵、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社保基金投资和企业年金等。E2mail:zhengb w@https://www.360docs.net/doc/df9310876.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