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

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
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

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第一编:遥远的古代

基本问题

一、宗教观念产生的条件

二、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

三、夏代的尊命

四、殷商的尊神

五、西周的尊德

六、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七、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观念系统(学生自主学习)

八、后世思想史的背景:仪式、象征与数字化的世界秩序(学生自学)

一、宗教观念的产生条件:

宗教的界定:

1、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2、从信仰层面:某种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

3、宗教要素说: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是内外四种因素的综合。

内在因素——宗教的观念或思想,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外在因素——宗教的行为或活动,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观点一:1、人类体质,特别是人脑的形成;2、人类语言和思维的形成;3、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组织的形成。

原始社会人类对征服自然的企求与恐惧矛盾交织,导致宗教观念的产生。

观点二:1872年英国人类学家、原始宗教研究学者泰勒(Tylor,Edward Burnett)宗教起源心理说:

睡眠、出神、疾病、死亡及梦幻等等生理、心理现象导致灵魂观念的产生。

率先提出?万物有灵?理论,基于其对?灵魂?的研究,认为宗教的本质即人们?对灵性存在物的信仰?。

原始宗教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刚刚产生的时期,其最初形态是关于人的灵魂观念。

二、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

万物有灵

(膜拜最有力量、最影响于人的某类事物,如日、月、水、火、风、雷等)

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的一种特殊形态,人们崇拜与氏族存亡密切相关的某种动物,相信它是氏族繁衍的根系,以它为族徽,禁杀禁食。)

英雄崇拜(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自然现象的神秘性严重削弱,人与人关系日显突出,人们转为对在征服自然和氏族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崇拜,把英雄奉作祖先和民族神。)

阶级宗教

原始宗教发展规律:其迷信范围愈来愈小,层次愈来愈高;其范围和层次与生产力的发展成反比;

三、夏代的尊命

1、二里头文化证明了夏代有自己的文化。

2、《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甘誓》、《禹贡》等篇一定程度反映了夏代历史文化的内容。

3、《尚书2甘誓》:?今予惟共(恭)行天之罚也。?反映原始宗教开始变成人为宗教。

4、?尊命?指?尊天命?和?尊祖命?。夏人的祖先神和天神合一。

四、殷商的尊神

1、殷人的天神与祖先神合一。甲骨卜辞证明殷人万事求卜,万事迷信于神的降福降祐。

2、殷人的神系:上帝——自然神等成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主宰人间吉凶祸福,尤君权的授与。

3、尊神文化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君主自称是上帝之裔,是上帝在?下?的世界的全权代表。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起源: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人间出现了至高无上的君主,天上才出现了至高无上的神。

五、西周的尊德

1、适应反商斗争的需要,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对商的尊神进行了改造。

(1)把上帝与祖先神分离。上帝主管君权的授与,祖先神保护本民族。

(2)?天命?可以转移。?天命縻常,惟德是辅?。上帝把?大命?授给谁,完全取决于谁占有?德?。夏桀丧德,上帝授命于商汤;商纣丧德,上帝又移大命于周人。

2、尊德的内容

明德慎罚、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具体内容:尊天、敬祖、敬宗、尚贤、无逸、明德、慎罚、行教化、作新民。

实质是重视民事以感动上帝:?天视自我民视,天聪自我民聪。? (天的视听通过人民的视听来体现。指按人民的意愿和喜好办事。)

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

●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以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为羽翼,以其他多种鬼神崇拜为补充,形成相对稳固的郊社制度、宗庙制度以及其他祭祖制度,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和家族体系的精神力量,成为慰藉中国人的心灵的精神源泉。

●没有独立的教团体系,宗教祭祀功能由各层次的宗法组织(皇族、宗族、家族、家庭)兼任,是一种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

郊社制度

●天子祭祀天地的国家大典。

郊---冬至日祭天于国都南郊

社---夏至日祭地于北郊。

历代有一岁一祭或三年一祭。郊祭不能停止。郊祭之后,朝廷通常要颁布大赦令,称?郊赦?。

●南郊祭坛筑成圆形,称?圆丘?;北郊祭坛筑成方形,称?方丘?。

宗庙制度

●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祖先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周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魏晋后天子宗庙多太庙一处,一庙多室、每室一主。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每年清明、除夕、诞辰、忌辰、中元等祭祀。

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

原始宗教(原始社会)

上帝一元神宗教(夏商西周)

祖先一元神(祖先即上帝)(夏商)

A 祖先与上帝分离

B 天命可以转移

C ?敬德保民?以配天命(西周)

宗教思想动摇(西周末年)

A 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B 民众的反抗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

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

(人的自觉觉醒及对伦理道德的重视)

六、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早期五行说

五行说考源:

●求之于上古生产工艺,把五行说的起源归之于先民对金、木、水、火、土五材属性的认

知;

●求之于古占星术,称金、木、水、火、土原为五大行星之号;

●求之于甲骨卜辞,以卜辞中的五方说(按东、南、西、北、中五方划分空间和方位)为

五行说之滥觞。

《尚书洪范》的论述

●《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

●只言及五材各自单独的属性和功用,而于五行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未及一词,《洪

范》五行说未能引申五行生克的奥义。

●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之关系

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并以?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

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是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所得到的哲学概念。

五行说——体现了古代哲人的智慧,是他们对世界本质的领悟。

拓展

和谐:

?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和谐?在古代以?和?的范畴出现。?和?的

理念,最早孕育于远古的巫术礼仪。其中的集而为声,相互协调的?乐?之?和?,目的?以和神人?(《国语2周语下》)。

?将?乐?之?和?与宇宙之?和?相联系,认为最高的?和?在于整个宇宙的和谐。

?和而不同?:

一、君子的修养境界,为人准则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何晏《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则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陈立夫《四书道贯》解释为?君子和人相处,心地是和平的,而意见不一定相同。小人和人相处,常常随声赞同,可是利之所在,心地是不和的?

二、?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

2000年世纪话题:和而不同文化自觉

——?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

葛剑雄: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必然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和更密切的联系。从这一意义上说,文化也存在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但这决不意味着各种文化的差异会逐渐消除,甚至会形成一种全球一致的文化,相反,不仅文化的多元性长期存在,而且还将继续向多元发展。

2000年世纪话题:和而不同文化自觉

——?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

费孝通: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多元互补,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多元的文化形态在相互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

张岱年:?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是综合创新。综合是将西方先进文化的先进成就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综合起来,从而创造新的中国文化?。

阴阳学说

●阴阳概念,来自阳光的向背,明的一面叫阳,暗的一面叫阴。继而不断引申,以阴阳解

释自然界与社会的现象和变化。

●《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

●阴阳鱼太极图:黑白相间、?负阴而抱阳? ,阴阳合和,浑然一体,是阴阳对待统一、

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的图形符号。

●夏朝《连山》出现阴爻?- -?和阳爻?一?。

《山海经》:?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说《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周朝后,阴阳概念发展成系统、完整的阴阳学说(《易经》《易传》)。

●《易纬2乾凿度》:?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玄解释说:?易

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易简——执简驭繁,变易——事物变化,不易——永恒不变。

《易经》八卦

●乾—天、坤—地、震—雷、巽(xùn)—风、艮—山、兑—泽、坎—水、离—火。

第二编:所谓?轴心时代?

基本问题:

一、春秋战国时代的一般知识与思想(学生自主学习)

二、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

三、孔子思想

四、孟子思想

五、墨家思想

六、道家思想

七、名家思想

八、荀子对百家学说的总结

九、韩非子思想(学生自学)

十、战国阴阳家思想(学生自学)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

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在北纬30度上下。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

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

●先哲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以色列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

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

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

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二、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

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

领主经济大崩溃;

动荡的诸侯政治;

士阶层的形成;

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

士阶层的形成

春秋战国自然科学的成就

数学(点线面、体积、分数)

天文、历法(日月星辰运行规律:日月蚀、慧星、太阳黑子、《甘石星经》恒星表)

物理学(司南、滴漏、杠杆、滑轮等器械,光学、声学、机械制造等原理)

中医(治疗、预防、养生、扁鹊)

三、孔子思想

儒: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人、儒师、子儒

《说文解字》?儒?:?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最晚到殷代有了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由于职业地位低微,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孔子对子贡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章太炎认为儒者内涵似乎相当复杂。如果强为分类,至少存在类名、达名和私名这样三种情况。他在《原儒》一文中说儒有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私名为儒?,即那些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流。

古人对?儒?这个名词的使用实有广狭不同的三种用法和由广到狭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思想流派。

(一)孔子生平、孔子思想与传统思想

1、孔子生平: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hé纥为名,叔梁为字)。纥与颜氏女野合(时叔梁纥72岁,颜徵在18岁)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wéi)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

伦理:

1.零伦:与己关系—自己

2.一伦:直系血亲—父子

3.二伦:旁系血亲—兄弟

4.三伦:姻亲关系—夫妇

5.四伦:社会关系—君臣

6.五伦:社会关系—朋友

7.六伦:群己关系—陌生人

8.七伦:动物关系—动物

9.八伦:环保关系—环境

10.九伦:神秘关系—超自然

注本:

郑玄《论语注》、何晏《论语集解》、朱熹《论语集注》、杨伯峻《论语译注》

2、孔子思想与传统思想

(1)关于天命与鬼神: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给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

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

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2表记》)

(2)关于?德?、?孝?、?礼?等

①西周?敬天保民?→德治

②?孝?:西周?尊祖敬宗?——孔子?孝敬父母?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西周?孝?的含义:

1)尊祖敬宗。尽孝方式奉献供品祭祀祖先,是一种宗教伦理。

2)传宗接代。周人认为尊祖就要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后《孟子2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亦把传宗接代摆在首位。

②?孝?:西周?尊祖敬宗?——孔子?孝敬父母?

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故提倡?孝? ,改造?孝? ,使之变成一种家庭伦理:

真心实意孝敬父母;行孝与守礼结合;?孝?与?悌?结合;?事父母几谏? (《论语2里仁》)。

③?礼?

?禮?本义:把玉奉献给神明。《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周礼?。西周统治者制定的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至周公完善。周礼中心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分封制及礼乐制度。

(二)孔子?仁?的思想

春秋早期史料对?仁?字的使用:《左传2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仁?字已具有了道德的意味。

1、?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实现途径是:忠、恕

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

——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2、各种美德:孝、悌、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

3、?克已复礼?:春秋时代社会极为混乱,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未建立。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A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

B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

C求仁的具体条目,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即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三)孔子的哲学思想

1、继承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又着重考察人的问题

2、辩证法思想

A 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端,主张?中庸?。

强调道德践履过程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在孔子的哲学中,中庸既是一种方法论的原则,又代表了一种极高的道德修养境界。

B 肯定事物的运动变化。(?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 辩证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3、认识论:

肯定?生而知之?,有先验论思想,更强调?学而知之?

在学与思、学与用、言与行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近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见解。

(四)孔子的政治思想:

倾向保守,但有改良的成份。

1、?礼?和?正名?思想:维护等级名分,维护周礼。

2、主张?德治?,具有民本思想:缓和社会矛盾。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

——《子路》

(五)孔子的教育思想

1、智力差别的分类:有教无类

2、事实求是的求知态度

(1)知与不知——求知的客观态度

(2)反对固执己见

(3)?不耻下问?

3、学思并重的求知途径:学、思、习、行四阶段

4、教育内容:六书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德智体美)

5、学以致用的求知目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社会作用及个人发展的作用)

延伸:如何认识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地位?

孔子贡献:

1、开创平民教育、第一位哲学家、儒家创始人、开创内圣成德之教、价值领航员、生命典范

2、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

●孔子整理、保存了上古文献史料,从而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成就与传统。

●孔子所阐释的儒家伦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

●孔子?仁?学影响和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与心理结构。

●在孔子思想影响下,建立了尊重历史、尊师重道、提倡教育的文化传统。

关于孔子评价

匡亚明?三分法?:

第一,明显为维护封建地主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封建伦理关系的思想言论。这是孔子思想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第二,在封建性的外形下,含有人民性、进步性内容的思想言论,经过剖析,分解出合理内容,可以作为借鉴。

第三,孔子思想中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以及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思想言论,是孔子思想中直至今日尚闪耀着光辉的部分。

关于?真孔子?和?假孔子?问题

四、孟子思想

孟子生平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

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2孟子荀卿列传》

●根据《史记》和《韩非子》的说法,孔子死后,儒家有了分化。但由于文献的缺乏,不

能对他们进行认识。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部分是儒家文献,填补了孔孟之间儒家的空白。

(一)孟子性善论与伦理思想

把伦理道德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

1、人禽之辨: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离娄》下)

孟子所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即渴饮饥食等生理上的反应;而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即人之为人的本性。

2、认为人生来即有?善端?,具有?良知?、?良能?,为天所赋予。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3、强调?仁?与?义? 。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忍心去干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肯去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肯干的事上,就是义。?

(二)孟子的?仁政?学说

1、理论基础:A 性善论 B孔子仁与德治思想

2、具体措施:A为民制产 (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B减轻租税 C省刑罚,重教育(实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D 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反对兼并战争,主张用?仁义之师?使民心归向,实现统一。

(三)孟子天命观与认识论

1、天命观

A 天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具有意志、有道德属性的主宰之天。

(?天之生物,使之一本?。上天生人和物时,把自己的本性赋予人和物,故曰:?万物皆备于我?。)

B 认为君权神授,但又经?民授?,经民意认可。

C 宿命论与?正命?观:

一方面:一切有命运安排定,人只能顺命行事;

另一方面:人要知命,然应避祸就福,尽其天年而寿终正寝。

2、认识论

A 区分认识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类,并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可靠。

《孟子》《尽心下》最末一段论述了见知和闻知。

见知是亲身经验到的知识,是直接的知识;

闻知是只凭传闻得到的知识,是间接的知识。)

B 认识对象非客观物质世界,而是?性?和?天?。提出?尽心?、?知性?、?知天?:

即尽量扩充心去认识自己的仁义礼智的先天本性,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认识了天的本性,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C 认识和修养的根本方法:反思?诚?。?诚?本意信实无伪

孟子认为?诚?是天的本质和规律,是天的本性,具体而言则是仁义礼智。

反思?诚?即反思人心中先天具有的仁义礼智的本性。达到?至诚?境界,就能使本性完全恢复,不受物欲的牵引而变恶。

D 修养的具体途径:?养心?,?寡欲?,?存夜气?,?养浩然正气?,等等。

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塞于天地之间,达到?大丈夫?的境界

?新儒家?:

?新儒家?一词,30年代曾被冯友兰用来指称宋明理学,把子学时代的孔孟看作原始儒家,把阐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视为新儒家。而现在学术界的?新儒家?,主要指?五四?以来一批诠释和弘扬儒家传统的学人。这些人也常被称作现代新儒家、20世纪的儒家,其学说常被称作现代新儒学、儒学的第三期发展。

现代新儒家是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明儒学为主要特征、力图用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滥觞于?五四?时期的现代新儒学已历经三代。

20至40年代为第一代

50年代至70年代,为新儒学第二代

从80年代至今乃为新儒学的第三代

陈来: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

●第一句话: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第二句话:社群比个人更重要。

●第三句话:精神比物质更重要。

●第四句话:责任比权利更重要。

●第五句话,民生比民主更重要。

●第六句话:秩序比自由更重要。

●第七句话:今生比来世更有价值。

●第八句话:和谐比斗争有价值。

●第九句话:文明比贫穷有价值。

●最后,家庭比阶级有价值。

五、墨家思想

(一)墨子思想

(二)后期墨家思想(课外自学)

墨学研究

大陆的墨学研究已经形成四个基地:济南山东大学一个,滕州国际墨子研究中心一个,天津南开大学一个,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我国目前研究墨学的核心作者主要分布在这几个单位,如山东大学的张知寒、曾繁仁等,滕州墨子研究中心的李广星,南开大学的张斌峰、崔清田、张晓芒等,中国人民大学的孙中原。

墨子里籍

多数学者持鲁人之说,但也有它说。山东大学张知寒经过一系列考证指出,墨子里籍当为今山东滕州,滕州原为宋国公子目夷封地,春秋晚期为鲁国占领,战国初期又成为齐国属地,鲁人说、宋人说、齐人说均有一定道理。此说已为不少学者所接受。

思考题:

一、墨子思想的主旨及主要内容。

二、墨子反对天命,为什么又主张?天志?说?

三、儒家讲?爱人?,墨家主?兼爱?,两者有何区别?

四、试述墨子?三表说?的主要内容及其认识论意义。

五、反思墨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墨子思想的主旨及主要内容

一、主旨:?兼相爱,交相利?(?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

主要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天志、明鬼等

实质:反映手工业者及其他平民阶层的政治、经济愿望;反对亲疏、远近、贫富、贵贱的等级界限。

二、墨子反对天命,为什么又主张?天志?说?

●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天欲义而恶其不义者也。(《天志下》)

●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天志上》)

●鬼神能协助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天,实行赏善罚暴,因为鬼神的能力也是超越一切常人的:?°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明鬼下》)

墨子所提出的兼爱学说,没有像孔子仁爱思想的心理基础。故必从外在寻一保证。这个保证就是天志。

三、儒家讲?爱人?,墨家主?兼爱?,两者有何区别?

●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主张兼爱,要平等的、无差别的爱一切人。

四、墨子?三表说?

提倡?言必立仪?,确立认识的标准: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A 历史经验

B 百姓亲身经验

C 给国家和人民的实际效用。

意义:

A 涉及到真理标准问题,理论思维达到相当高度。

B 以经验为依据,以实际功效为验证,虽为经验论,但也能触及到实践的内容,比较接近实

践验证的观念。

墨学现代价值

●反战争、反特权、反等级、反腐败、倡和平、主兼爱、尚廉洁、贵平等、重生产、重科学等是墨学带有的永恒价值和普世价值。

六、先秦道家思想

老子思想

(一)哲学思想

1、道论:老子第一个把?道?引入哲学。

天道:蕴含道的客体方面,可称为自然观、宇宙观。

人道:蕴含道的主体方面,可称为人生观、社会观。

(春秋子产:?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第一次提出?天道?、?人道?的概念)(1)?道?为?天地根?的本体论

老子本体论?道?的特点:

A 无形体,不可言说,不可命名;

B 是独立的存在,又是普遍的存在,而且存在于空间之中;

C 是永恒的存在,先天地而生,天地生成后仍然存在;

D 它循环运行不息,且遵循其自然规律;

E 是天地的原始,万物的祖先,它生养宇宙万物,无不为而又无为,并不主宰天地万物。(2)?道?生天地万物的宇宙生成论

A ?道?生万物的序列观:道混沌一体天地阴、阳、和三气万物

B ?道?是?无?和?有?的统一。(无形无状的?无?,真正存在的?有?。)

老子?有??无?的关系:a 有无同源 b 有无相生 c 有生于无

2、朴素辩证法

(1)对立统一,正反互转(?反者道之动?)

A 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 对立面的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转化的条件性(?物壮则老?)

(2)事物发展具有量变、渐进的过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社会政治思想

1、?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政治思想

顺其自然,少施政教,少发号令,不妄为的治国方略。

2、贵柔,以弱胜强的斗争艺术及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处世哲学

3、复古倒退的历史观:

舍文明,守朴素的上古式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方案。

老庄思想的异同:

共同点

A 庄子之道的基本内涵与老子之道无多大差别;(关于道的根本属性,遵从自然无为的根本法则上二者基本一致)

B 均主张无为而治;

C 社会批判立场和返归自然的社会立场相同。

不同点

A 出发点——老子出于?治国?,庄子本于?治身?;

B 社会观——老子妄求?小国寡民?,庄子梦想?无何有之乡?;

C 人生观——老子倾向于个人生命的健康和长久地存在,对世俗生活表示出丰富深刻的生活智慧,庄子显示高远超脱的精神境界,与世俗生活保持着距离;

D 认识论——老子?不行而知?乃先验论,庄子?以无知知?,持相对主义;

E 自由观——老子追求行动上的?无为无不为?,庄子企求精神上的?逍遥游?;

F 思维方式——老子多采用理论思维方式,庄子较多采用形象思维方式,以?寓言?等说明哲学道理。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

(钟肇鹏《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孔子入世有为的人生观 :刚健有为,?修己安人?。理想的人生是将主体道德修养和?济世?结合起来 .之后的儒家逐渐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原则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

道家自然顺生的人生观:老子倾向于个人生命的健康和长久地存在,对世俗生活表示出丰富深刻的生活智慧。庄子则持出世无为的人生观,提出?无为无欲?的人生原则,认为寡欲可以防止人做恶,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正确的人生观:以生为乐,创造人生,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价值所在.以死为乐,自然安息是人生的终极归宿.人生的价值不在向人类社会索取多少,而是以对人类社会的奉献多少来衡量.

七、战国名家的思想

名辩思潮和名家

名辩思潮:战国中期各家学派尤其名家学派辩论名实关系问题(名实先后问题,同异问题,一般与个别关系问题等)所形成的学术思潮。

名家:名家是战国时期?名辩思潮?中致力于考察名实关系,探讨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分析名词、概念和命题的学术流派。时称?刑(形)名学?,?辩者?,西汉时被称为?名家?。?合同异?派(惠施为代表) (前370---前318年)

?离坚白?派(公孙龙为代表)(约前319---约前252年)

惠施的?历物十事?与?合同异?

历物十事:惠施研究万物之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所作的十个结论性命题。(历:分析、考察之意)

?合同异?:同,指事物的同一性;异,指事物的差别性。合同异,事物的同一和差异最终归于统一。(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基本特征:认识到事物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认为事物的对立、差别是相对的,同一性则是绝对的。

公孙龙的?指物论?与?离坚白?

指物论:物,事物;指,本义?手指?,引申义?旨意?。指物

论中?指?含义:

A 独立于物体之外的属性。(白色,坚硬等)

B 具体事物的属性(物指)。(白马之白色,石头之坚硬)

主要观点:

A 万物都是某些属性的总和,定于万物的属性并不是一般属性本身。(?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B 抽象、一般的属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独立存在,并具有自己转变为具体的物的属性的固有能力。

代表性命题:?白马非马?;?离坚白?。

?白马非马?:公孙龙指出:要马,黄马,黑马都可以;要白马,则黄马、黑马都不行了。可见?白马非马?。

A 从内涵与外延两方面指出?白马?概念与?马?概念不能等同,强调概念界限要分明,要

一一对应,具有合理性。

B 夸大个别与一般的差别,否认个别与一般相联系、相统一的方面,以?白马非马?,回避?白

马是马?,为诡辩性命题。

?离坚白?:

A 认为坚硬、白色等一般属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

B 认为坚、白等属性相互分离,互不相容,孤立存在,万物是这些孤立属性的总和。

基本特征:离,把一般与个别割裂开来,把事物的不同属性对立起来。

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在认识上和争论中各执一端,都有不同的片面性,但他们的学术活动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八章:?惠施、公孙龙代表名家中的两种趋向,一种是强调实的相对性,另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又?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分析名,分析名与实的关系或区别,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称为‘超乎形象’的世界。?

一种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决于社会对它的需要程度和文化环境对它的亲和力。名家政治主张之?去尊?、?偃兵?,法律观之玩法戏法,学说倾向之多元化等等,均与儒、法各家之?大一统?主义相径庭,更与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绝然对立。正如某些学者所言:?名辩诽儒亦嘲法。它的反常识的诡辩形式,对旧的社会秩序具有破坏性,对逐渐定型的新的社会秩序亦具有破坏性;既非奴隶主座上嘉宾,亦难侧身于地主阶级殿陛。?

八荀子对百家学说的总结

荀子生平

荀子何以能对百家学说进行总结?

荀子对先秦?天人之辩?的总结

荀子对先秦?名实之辩?的总结

荀子对其他问题的总结

荀子的?性恶论?及社会思想

(一)荀子生平

荀子(约公元前313——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之讳而改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到楚任兰陵令,死后葬于兰陵。

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战国后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二)荀子何以能对百家学说进行总结?

?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

?百家学说的充分展开:荀子时代具备了对诸子学说进行总结的充分可能

?荀子对诸子学说慎密分析与取舍,构筑自己的总结性体系

(三)荀子对先秦?天人之辩?的总结

?天人之辩?:指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为关系的辩论。

先秦?天?有人格的上帝------天命、天志等

与地相对而言的天空------自然、规律等

商周天命观(人受天摆布)---周公?以德配天?(看到人的因素)---子产?天道远,人道迩?(强调人道,为?天人之辩?中朴素唯物主义开端)

孔子:怀疑鬼神,信守天命,但重人和理性。

墨子:怀疑天命,信守鬼神。

孟子:天主宰万物,又夸大人理性思维作用,以达天人合一。

老庄:道法自然,尊重自然法则,但止于顺从自然,反对人为。

荀子:

A 抛弃孔子、墨子等具有宗教色彩的天人关系思想,提出?天人相分?思想。

B 肯定、吸收老庄天道自然观,进而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天即自然,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批评老庄泯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面。

C 批评孟子片面夸大人的理性作用,又采纳他人道有为的思想。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制》),人有生命,有知觉,有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通过?能参?和?所以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结论:荀子对先秦?天人之辩?作出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总结。

(四)荀子对先秦?名实之辩?的总结

?名实?问题即概念和实在的关系问题。是先秦认识论论辩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孔孟:主张?正名?,以概念、名分匡正事实存在。

墨子:?取实予名?,依据事实存在确定概念、名称。

后期墨家:主张?以名举实?。

老庄:正反互转,持相对论。

惠施:事物差异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公孙龙:名称概念差异性是绝对的,否定同一性。

荀子主张?制名以指实?(?实?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制名?应注意三个问题。(《正名》)

A ?所为有名?:制名的原因。?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制名以区别事物,以便思想交流不致发生困难。---制名的需要来自客观实际)

B ?所缘以异同?:依据什么确定名的异同,即制名的依据。?缘天官??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人类感觉相同,所以能通过同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来交流思想。---从感

觉到思维的路径也是唯物主义的)

C ?制名之枢要?:制定名要遵循的原则。?同则则同之,异则异之。?(《正名》)(实相同名相同,实相异名相异,名与实要有对应关系;区分共名与别名;名须约定俗成;简单明了而又不悖理的名为善名)

D 反对以名乱名、以实乱名及以名乱实等名实不符的现象。

(五)荀子对其他问题的总结

A 指出世界可以认识,?天官?与?天君?在认识过程中有感觉与思维的不同作用,?缘天官?与?征知?(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别,形成概念及判断)为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

B 关于认识的方法:提出?解蔽?(避免认识中的主观片面性)和?虚壹而静?

(所谓?虚?,不要为已有的认识妨碍将要接受的认识;所谓?壹?,要求人不要使同时接受的不同认识互相妨碍;所谓?静?,就是?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不要使幻象、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

C 强调?行?在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六)荀子的?性恶论?及社会思想

1、荀子人性的二重性:生物性和社会性。

生物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社会性:?能群?,?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针对人的生物性,他提出要?化性起伪?;

针对人的社会性,他提出要?明分使群?。

性恶论: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是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性恶》)

性与伪的界定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化性起伪?:通过人为努力转化?恶?的人性。

(伪:通过自觉的思虑、学习、行为而形成的东西---人为,把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看作后天人为的结果。)

2、荀子的社会思想

(1)?明分使群?,维护等级制度。

(2)?礼法?并重的政治思想。

(3)君民关系:民本思想。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著名的君舟民水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王制》)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1、人的本质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秦晋崤之战词句复习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秦师遂东: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 (6)子墨衰绖: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 (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 (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12)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捆绑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2)入险而脱:险要的地方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 5。为动用法(意动用法): (1)秦不哀吾丧:为……举哀 6 、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使……劳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6)以闲敝邑:使……得到休息 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2.以间敝邑:通“闲”,休息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甘心 4.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毁坏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6.乡师而哭:通“向”朝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通“砺”,磨砺 8.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通“粢”,粮食 9.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通“四” 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1)尔何知! (2)何施之为? (3)纵敌患生

2.定语后置: (1)牛十二犒师 (2)柩有声如牛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 (5)使归就戮于秦 (6)将殡于曲沃 4.谓语后置句 (1)不腆敝邑 5.判断句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2)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6.省略句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卜偃使大夫拜 (3)秦伯素服郊外 (4)使归就戮于秦 (5)先轸朝,问秦囚 (6)郑穆公使祝客馆 (7)出绛 (8)召孟明、西乞、白乙 (9)必死是间 (10)则在舟中矣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分单元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 书笔记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此书是1950年应张其昀之约而写,于1951年完稿,1952年出版,1977年作增添校订再版。 此书主要概述了中国历代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要义,时间上是从春秋中晚期到现代,分为44个条目。这本书只有280页,这对于整 个中国思想史而言,肯定是比较简略的,本书只做扼要提示和点拨。钱穆著作中可以作为本书参考书的,多达十多种。所以,要想进一 步研究中国思想史,就可以参考钱穆的其他专著,像《国史大纲》《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四书释义》《墨子》《惠施公孙龙》《庄老通辨》《阳明学述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 《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等书,而单篇论文则可参考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这部《中国思想史》,仅仅是上述这些 著作的“赅括而综合的叙述”。 钱穆治学主张会通,所以研治思想史,他说应注意通史及文化史,故上述著作如果不能一时遍读,那就至少要读《国史大纲》和《中 国文化史导论》这两本书。另外,也要注意旁通西方思想。 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力求简易通俗,可是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对各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之处,不容易快速了解。那怎么办呢?钱 先生给出建议,最重要的是“细心玩索”,不要着急,循序渐进,“明得一家是一家,明得一节是一节,明得一句是一句”。这看起 来不是太慢了吗?其实如果反复研究玩味思考,长期积累下来,自 然就会豁然贯通。这一点正是朱熹教人读书的方法:“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自此反复不厌,日久 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钱先生认为,思想可不仅仅是文字,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思想是有生命的。在例言中,钱先生说:“无思想之民族,决不能独

中国思想史考题

中国思想史(上)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6个/5分一个) 1.“齐物论”(庄):庄子提出的哲学思想,分为“齐物”论和齐“物论”。“齐物”论即万物一齐,“齐”有均、平、等之意,所谓“齐物”,是指以道观之,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彼此之间没有高下、美丑、尊卑的区别。齐“物论”即物论一齐,是指俗世关于事物的论断都是立足于道之一端,皆有其特定的立场与局限性,皆有其所是,亦皆有其所非,彼此之间并无真伪、是非之别。齐“物论”并非主张相对主义或不可知论,而是为了破除流俗之见以及各种物论对于人心的束缚和伤害。 2.忠恕之道(孔):孔子提出的伦理学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出自《论语·里仁》。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推己及人之意。忠恕,意为忠诚和宽恕,即以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忠恕之道是“仁”的具体,也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之一。 3.失其本心(孟):孟子性善论的观念之一。出自《孟子·告子上》,意为天性、天良、原本具有之心。孟子认为本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如所谓的“四端之心”,这是人性为善的基础。然而,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可能屈服于自身的欲望或是外部的压迫,放弃自己的良心。“失其本心”导致了恶的产生,使得本性为善的人做出恶行。 4.反者道之动(老):老子的哲学思想之一,出自《道德经》。“反”,覆也,引申为复归、回归。“反者道之动”是指事物的存在具有反复、回归的运行趋势。这一命题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一观点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也有新颖的洞见,不同于单线条的思维方式,揭示了历史不断复归的趋势。 5.无待(庄):庄子提出的哲学思想,即对于对象的无所期待、无所依赖的态度,指一种悠游自在,无溺无滞的生命状态。从逻辑上看,“不待”以“无己”为前提,“无己”即不滞、不执于“我”。只有破除是非之执、物我之别,才能与物同化,达到逍遥的境界。只有到达“无待”后,人才能摆脱客观世界的各种束缚,获得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 6.兼爱:墨子提出的伦理学说,是墨子思想的核心标志。针对儒家仁爱思想中“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等差”,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提倡“先人后己”。墨子主张“”,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的重视。墨子的、、、、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7.化性起伪(荀):荀子性恶论的观念之一。出自《荀子·性恶》,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从理论上说,就是将先天的自然资质转化为后天人为的道德特性。心知是化性起伪的必由之路。 8.大一统:董仲舒提出的公羊学观念之一。所谓“大一统”,指以“一统”为“大”,即天下生民(包括天子)皆当归本于元气,引申为天下思想、制度、法令等的统一与规正,强调王者受命改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该思想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2.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3.古代周朝的五种酷刑是指、、、、。 4.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5.“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一书中提出的。 6.《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7.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是指、、、、。 8.禅宗真正形成为宗派,应从唐中叶(公元7世纪下半叶)算起,被推尊为禅宗六祖,是禅宗正式诞生的标志。 9.宋代理学朱陆之争指的是和两大思想家的斗争。 10.《明儒学案》的作者是。 11.战国末年的为法家思想的总结者。 12.“,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句话表现了孟子的思想 13.“尚贤”“尚同”思想是的思想主张。 14.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它以五德相生关系说明王朝更替,这五德的先后顺序为:、、、、。 15.“荆公新学”是北宋改革者的思想内容。 16.《周易》中八卦是指、坤、、、艮、、兑。 17.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斗筲之性”、。 18.《中说》的作者是唐代。 19.理学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往往是不分的,这在二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反映在“格物致知”和

这两个命题上。“格物致知”一词源于。 二、名词解释 1.性恶说 2.“大宗师” 3.“参验说” 4.名辩思潮 5.正始之音 6.性善论 7.谶纬8.“言不尽意” 9.《五经正义》 10.经世致用 11.“反者道之动” 12.黄老学派 13.玄学 14.洛学学派 15.公羊三世说 16.“天人感应” 17.“效验”学说 18.鹅湖之会 19.“致良知” 20.中体西用 三、简答题 1.简答墨子的“尚贤”思想。 2.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3.什么是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4.法家韩非对朴素唯物主义的贡献是什么? 5.“本无”“即色”“心无”三宗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6.简答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7.如何评价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8.简答桓谭批判谶纬迷信的主要论点? 9.谈谈王夫之“继善成性”观点的主要内容。 10.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谈谈他的“仁”与孔子有哪些不同? 11.《庄子注》的作者是谁?他们对《庄子》作了哪些解释发挥? 12.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论述《易传》的思想体系。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死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3)国可得也都城 (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 (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 (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 (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 (8)无礼则脱不谨慎 (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10)以乘韦先四 (11)为从者之淹停留 (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 (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 (15)君命大事战争 (16)敢犒从者冒昧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 (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 三、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5、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6、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因为) (4)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担任,动词) 7、乘 (1)超乘者三百乘(兵车) (2)超乘者三百乘(辆) (3)以乘韦先(四) 8、无 (1)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不) (2)勤而无所(没有) 9、过 (1)秦师过周北门(经过) (2)孤之过也(过错) 10、间 (1)必死是间(中间) (2)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必修二经济复习提纲 1、古代中国耕作方式变革: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进入耜耕(石器锄耕)阶段。 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 2古代中国农业土地制度演变: 最早是原始社会土地共有;夏商周土地国有(井田制);秦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两千多年。 北魏和隋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是也是国有土地的形式。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4、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⑴冶铜技术:青铜器最繁荣时期在商周时代,商代司母戊鼎是代表作。 ⑵冶铁技术:西周晚期有铁器,春秋晚期能制造钢剑,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⑶制瓷业:中国是世界是最早发明瓷器国家,商朝最早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出现一批名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能制青花瓷。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烧制五彩瓷,清发明珐琅彩。瓷器从唐代输出国外,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海外。 ⑷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织绸国家,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丝纺业中心。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生产部门不断增多,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6、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西汉市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和市,市分东市和西市。唐后期坊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到顶峰,;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商帮,以晋商徽商为代表。 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外贸易、边境贸易全面繁荣;唐代出现柜坊飞钱,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一、基本目的 在中国古代史的纷繁事象之中,本课程选择若干专题,着重从政治与文化两个视角,对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通过各种类型的问题,如位阶安排、诸子治道、士族阶层、民族统治、官僚选拔、重要帝王、都城地理、中外交流等方面,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强化历史感,初步理解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相关视角,把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与发展趋势。 二、内容提要 第01讲从爵本位到官本位 一、周代贵族政治 封建和宗法·世卿和采邑·爵:贵族身份尺度 二、战国选贤任能 选贤任能·军功爵制·禄秩和官人百吏 三、秦汉以吏治天下 布衣将相和军功阶层·禄秩与以吏治天下·封爵和赐爵 【思考题】 1. 周代封建体制与战国秦汉的集权官僚体制的区别何在?

2.“爵本位”与“官本位”的区别何在? 【推荐阅读】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章“爵禄与吏禄”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章第5节“传统官阶制的五段分期” 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章 西嶋定生:《二十等爵制》,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第02讲此起彼伏:战国秦汉的法道儒 一、先秦儒法道的治国主张 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道家的无为而治 二、秦政与法术 秦国的法治·二世而亡 三、休养生息与黄老无为 休养生息·黄老无为·儒道互绌 四、独尊儒术与霸王道杂之 从黄老到儒术·霸王道杂之 五、新莽奉天法古 奉天复古思潮·新莽制礼作乐 六、东汉儒法合流 经术与吏化·儒法合流 【思考题】 1. 儒、法、道的历史观、人性论,与其治国之道是什么关系? 2. 战国秦汉间法、道、儒在政治上此起彼伏的原因是什么? 3. 如何理解新莽改制?

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

二十一晋崤之战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死 (2)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3)国可得也都城 (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 (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 (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 (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 (8)无礼则脱不谨慎 (9)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10)以乘韦先四 (11)为从者之淹停留 (12)未报施而伐其师恩惠 (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14)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 (15)君命大事战争 (16)敢犒从者冒昧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 三、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3、以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 (2)使归就戮于,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5、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6、为 (1)师之所为,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因为) (4)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担任,动词)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A )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 )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 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A )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C )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A )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冶金 瓷器 丝织 业

论语导读教学大纲

论语导读教学大纲 《论语导读》教学大纲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类型:任选考查方式:考查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论语导读》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任选专题课,是一门传统文化普及课。本课程提倡阅读经典原文,引导学生以客观的态度解读孔子的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此外,本课程力图使学生增强独立人格意识,对中国的传统和未来有理性的思考。 二、课程主要内容概括及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介绍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孔子的生平;通过阅读《论语》原文,使学生全面掌握孔子的思想;进而结合现实,讨论儒学的现代意义。要求学生熟读《论语》,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认识孔子的思想,以“知行合一”的理念学习儒家传统文化。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孔子的生平 第一节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周代的礼乐制度 (二)礼崩乐坏与私学的兴起 (三)鲁国的历史及传统 第二节孔子的生平及《论语》 (一)孔子的先世和生平 (二)《论语》的成书、体例及传播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

第一节孔子的政治论 (一) 先富后教 (二) 礼刑并用 (三) “道之以德” (四) 举贤人 1 第二节孔子的人生论 (一)仁与礼 (二)义与利 (三)君子人格的养成 第三节孔子的教育论 (一) 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二) 教学的态度和方法 第三章儒学的演变与现代意义第一节儒学的演变 (一)先秦原始儒学 (二)两汉经学 (三)程、朱理学 (四)陆、王心学 (五)新儒学 第二节儒学的现代意义 (一)民本与民主、人治与法治 (二)士与知识分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阅读《论语》原文,全面认识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人生论)。教学难点在于古文阅读和孔子思想的归纳。 五、参考书目: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96 (清)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5 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5 2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钱穆《孔子传》,三联书店,200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李幼蒸《仁学解释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三联书店,2005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三联书 店,2003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钱逊《先秦儒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完整)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含答案),推荐文档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 (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殽()山蹇()叔悖()心与()师甲胄()乘()韦犒()师不腆()遽()兴原圃()果脯()饩()牵苑囿()原轸()栾()枝衰绖()()一眚()堕()军实唾()弃 累()臣衅()鼓稽()首阳处父()骖()乘(二)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 (4)堕军实而长寇雠堕:通()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通() (6)乡师而哭乡:通()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通() (三)解释重要词语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若潜.师以来 3、国.可得也 4、穆公访诸.蹇叔 5、师劳.力竭 6、无乃 ..不可乎. 7、勤.而无所 8、必有悖.心 9、蹇叔之子与.师 10、晋人御.师必于殽 11、必死是.间 12、余收尔骨焉. 13、超乘 ..者三百乘. 14、秦师轻.而无礼 15、无礼则脱.16、以乘.韦先 17、敢.犒从者 18、不腆.敝邑 19、为从者之淹. 20、居则具.一日之积. 21、且使遽.告于郑 22、郑穆公使视.客馆 23、使皇武子辞.焉 24、以.闲敝邑 25、不可冀.也 26、攻之不克. 27、吾其.还也 28、而以.贪勤民 29、天奉.我也 30、彼实.构吾二君

31、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32、君何辱 ..讨焉 33、以逞.寡君之志. 34、吾舍.之矣 35、武夫力而拘诸原 ... 36、妇人暂.而免.诸国 37、堕.军实而长寇仇 38、亡.无日矣 39、不顾.而唾 40、及诸.河 41、释.左骖赠孟明 42、死且.不朽. 43、若从.君惠而免之 44、秦伯素服郊次. 45、乡.师而哭 46、不替.孟明 47、且吾不以.一眚掩 ..大德 (四)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 (2)余收尔骨焉() (3)君何辱讨焉() 2、且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且使遽告于郑() (3)死且不朽() 3、以 (1)劳师以袭远()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其为死君乎?()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5)吾子取其麋鹿() 5、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2)为吾子之将行也()(3)为从者之淹() (4)何施之为() (5)莱驹为右() 6、乘 (1)超乘者三百乘() (2)超乘者三百乘() (3)以乘韦先() 7、而 (1)勤而无所() (2)哭而送之() (3)左右免胃而下() (4)秦师轻而无礼() (5)灭滑而还() (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7)入险而脱() 8、之 (1)何施之为()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秦晋崤之战【原文+翻译+知识解析】

秦晋崤之战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埋葬。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轶,超越)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潜:暗中)以来,国(郑国)可得也。”穆公访(咨询)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郑国),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远方郑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且(况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焉。召孟明(秦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西乞术,姓蹇,字“西乞”名术,蹇叔的儿子 )、白乙(白乙丙,蹇叔的儿子,名“丙”,字“白乙”,姓“蹇”),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对孟明的尊称)!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至“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一般老人的寿命,你墓地上的树木应该已经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中寿:大多数老人的寿命。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君主,帝王)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里)。” 秦师遂东(向东进)。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免胄而下,超乘(一跃而上车。指秦军刚一下车又跳上车去)者三百乘。王孙满(周襄王之孙,周大夫)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略,粗心大意,纪律松弛)。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做买卖)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古人送礼必有先行礼物。乘,数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因一乘有四马,故乘又常作数词“四”用。韦,经过加工的熟牛皮。先,指先行的礼物),牛十二,犒师,曰:“寡君(谦词,我国国君)闻吾子(您)将步师(行军)出(经过)于敝邑(敝国),敢(敬辞,冒昧地)犒从者(跟从的人)。不腆(富裕)敝邑,为(如果;假如)从者之淹(久留),居(留居,住)则具(供给)一日之积(食粮),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指保卫工作)。”且(并且)使(名词,使者)遽(送信的快车;驿车)告于郑(此句说:商人弦高使人用送信的快车到郑国报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通读课本内内容,并且学会总结,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一、开辟新航路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发现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 5、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 6、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 7、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形成):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经济和贸易联系; 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9、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 探险家们具有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但掠夺行为给殖民地人们带来灾难。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要点 “斯大林模式” 主要表现: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基金);

中国思想史

1.原始思想内容特征。 原始思想出现的原因:人欲生存→认识→利用→控制→自由→然而难以如愿→转而乞祈;原因原始思想的表现方式为巫术、祭祀;形式:a、自然神崇拜b、图腾崇拜才、c、生殖崇拜d、英雄崇拜 2.“绝地天通”思想史意义。 “绝地天通”概念:事神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即秩序重建。意义:“绝地天通”代表着政教合一,意味着思想之源头为集团或阶级或国家或集体垄断,思想自主取消,社会进入专制时期。 第二讲 1、简述商周天命思想之异同。 商周思想主要组成部分均为天命思想;商人崇天尚鬼,把上帝与祖先作为信仰中心,上帝是天上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自然神如日、月、山、河等神灵都失去了独立性,成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上帝还主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特别是君主大命的授与;周人则对商代传统天命观进行修正,1、继续承认上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天”代“上帝”。2、认为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3、提出“依德求民主”。即天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主即民之主,即君主。君主由天定,选君规范是德行。在天命思想里注入道德政治内涵。4、主张“以民情视天命”。将“民情”看作天命的具体反映。 2、周人思想的创新。试论周人的天命思想与德观念。 周人提出“德”的观念,认为“敬德”和“保民”是获得天命信赖的主要途径。其次,周人提出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①尊天:用“天命”思想为政治服务②敬德:提高道德在政治中的地位。③保民:周公政治思想核心,君王不贪安乐、体察民情;以民为镜④、慎罚:对“德”之不足补充a、依典用刑。b、出于善而惩恶,不可借机肆虐。c、审慎惩处。3、五行说之五行的涵义,五行的生克关系如何?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涵义:元素、能量、德行。五行生克关系:相克: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4、简述西周的政治思想(第二题) 第三讲 先秦诸子异说的兴起原因 诸子之兴起于“救时之弊”;2、社会秩序破坏,文化下移,私学兴起;3、列国竞争,言禁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國思想史(二)教學大綱江淑君編 日期教學內容 ───────────────────────────────課程說明、董仲舒的「三統說」 《大學》、《中庸》、《易傳》義理趨向及其年代歸屬 《淮南子》中的雜家思想 揚雄、王充的學術思想 魏晉玄學總論 《人物志》的才性觀與人物品鑒 何晏的學術思想 王弼的學術思想 (期中考) 阮籍、嵇康的學術思想 郭象注莊及其相關問題 中國佛教哲學總論 印度佛教教義述要(原始教義) 印度佛教教義述要(大乘教義) 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及講論 中國佛教之三宗(天台宗) (期末考) 教學目標: 一、以思想流變史的宏觀視野,按朝代逐一解說中國各期思想的特色及其欲解決的問題,並 帶入思想產生的緣由及其時代背景的概況。藉此,使學生了解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與發展脈絡。 二、解析各期哲學家思想論述的基本架構,探討其思想內容的優缺點,並與同期思想家進行 義理趨向之比較。藉此,使學生能有獨立思考與反省的能力,進而開發培養對中國義理思想的認知與興趣。 評分方式: 期中考筆試:四十分期末考讀書報告:四十分(十二月三十日繳交) 期末報告分組討論:二十分(包括如何選定題目、如何搜尋資料以及報告內容如何進行思考與書寫等綱要) 課程教材: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二)三民書局 參考書目舉要: 陶建國著《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

江建俊著《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劉卲人物志研究》文史哲出版社湯用彤著《魏晉玄學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許抗生等著《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孫述圻著《六朝思想史》南京出版社 趙書廉著《魏晉玄學探微》河南人民出版社 王葆玹著《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 江建俊著《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樓宇烈校釋《周易老子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林麗真著《王弼》東大圖書公司 余敦康著《何晏王弼玄學新探》濟南齊魯書社 郭梨華著《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文津出版社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 蘇新鋈著《郭象莊學平議》臺灣學生書局 湯一介著《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 莊耀郎著《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 何啟民著《竹林七賢研究》臺灣學生書局 何啟民著《魏晉思想與談風》臺灣學生書局 唐翼明著《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周紹賢、劉貴傑著《魏晉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魏晉思想》(甲編五種)臺北里仁書局 牟宗三著《佛性與般若》(上下)臺灣學生書局 印順法師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 湯用彤著《理學?佛學?玄學》臺北淑馨出版社 吳汝鈞著《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 嚴北溟著《中國佛教哲學簡史》臺北木鐸出版社 呂澂著《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及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及归纳 【一】高考必备知识点: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 原因:(强调“为了什么”) 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社会原因:欧洲人对黄金和奢侈品的需求,《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掀起“寻金热”。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控制商路造成的商业危机。 思想因素----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和传播天主教的狂热情绪。 条件:(强调“有了什么”) 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天文地理知识的提高 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等 【二】历史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 (1)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1488年 (2)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 (3)达伽马:直通印度1498年 (4)麦哲伦:环球航行1522年 【三】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这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商业革命的涵义: ①贸易范围扩大,市场扩大(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市场联系

在一起); ②商业中心转移: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商品种类增多; ④特权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建立,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价格革命的涵义: ①大量金银流入西欧,金银贬值,物价猛涨; ②加速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4)新航路的开辟,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地圆学说、文艺复兴运动、自然科学发展起来 (5)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六】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七】有关市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