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笔记问答题(中考必备)

出师表笔记问答题(中考必备)
出师表笔记问答题(中考必备)

1.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2.三条建议反复陈说的是哪一项?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一项?

亲贤远佞

因为贤才是实现这三条建议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所谓广开言路,就是要听取忠贞之士的意见,严明赏罚,更是需要忠贞之士来执行,能否亲贤远佞,是实现开张圣听和严明赏罚的关键。

3.既然蜀汉疲弊,又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何要这时兴师北伐?(《出师表》开篇中指出蜀汉形势严峻,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上表力主出师?)

①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先帝遗愿

②客观形势虽不利,但存在着许多忠志之士的主观的有利条件,诸葛亮看到这些主观因素,正是强调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的这个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③诸葛亮也为北伐做好了准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4.本文即是为出师写的表文,为什么要把重点放在向后主提建议和举荐贤才上?

本文这里主要谈的是劝后主亲贤远佞,修明政治,有所作为,以完成先帝未完成的事业,同时希望国内政

治清明,使北伐有稳定的战略后方,解除出师后的后顾之忧

5.第一段分析形势的意图何在?

告诫刘禅创业的艰难,以引起其深思,让他意识到蜀汉形势的危机,鼓励他兴复汉室的决心,继承先帝的遗志,治理好国家,为下文提出三条建议做铺垫

6.第六段叙述了哪几件事?有何用意?

①三顾茅庐②叙述与先帝患难与共的经历③白帝城遗孤

回顾历史,让刘禅懂得创业的艰难,继承先帝遗志;表达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效忠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表达了“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的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7.诸葛亮的政治愿望(政治目的)是什么?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表是古代奏书的一种,重在陈情说理,此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向君主陈述了怎样的道理?

①表达了对先帝的怀念与感激之情与报效先帝,忠于刘氏父子的心愿

②告诫刘禅只有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励

精图治,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完成先帝兴复汉室的遗愿

9.这篇表文为何多次提到先帝?

因为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是“报先帝而忠陛下”,作者多次提到先帝,一方面表明此次出师北伐是继承先帝的遗志,另一方面也是以父子之情打动后主,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10.诸葛亮写此文的目的?

劝勉刘禅继承先帝的遗志,亲贤远佞,表达对先帝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和对刘氏父子的忠诚及兴复汉室的决心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两句是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前者体现了诸葛亮的宁静、淡泊,表达了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也是他的自谦之辞;后者是诸葛亮一生追随先帝,尽忠职守,鞠躬尽瘁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效忠先帝的一腔赤诚

12.此表文受人喜欢的原因?

内容:本文塑造了一个忠心耿耿,忠肝义胆以及报先帝知遇之恩而忠义为国的忠臣诸葛亮形象,诸葛亮高风亮节,感动了读者,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

国精神,感染并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忠志之士

形式:言辞恳切,感情真挚,语重心长,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音韵和谐,读起来很上口13.本文沿用至今的成语

三顾茅庐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陟罚臧否作奸犯科裨补缺漏计日而待苟全性命攘除奸凶斟酌损益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感激涕零不知所言

14.作者自叙本志的目的?

表达对先主的知遇之恩的感激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不慕名利的性格,为下文陈情言事作铺垫15.文章的第一部分(1~5节)和第二部分(6.7节)的结合点是什么?

表文的主旨是继承先帝之意志,北定中原,恢复汉室,无论是提建议还是抒发感情,表达的都是忠于先帝,感动后主,只有第二部分的真情才能打动刘禅,使刘禅接受建议,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16.文中诸葛亮的“忠陛下”之“忠”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积极献言,提出三点建议

②积极举荐安排内政,军事人才

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

17.谈一谈一代贤相,智慧过人的诸葛亮“临表涕零,

不知所言”的原因

怀念先帝,为先帝大业未竞而过早离开人世而惋惜沉痛;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想起自己二十多年的辛苦辗转,无限感慨;即将出师北伐,而后主刘禅昏庸无能,朝廷内又有小人作祟,难免生后顾之忧,情感复一杂,无以言表,不禁潸然泪下

18.从文中可以看出先主具有怎样的美德

有宽宏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美德,他求贤若渴,能礼贤下士,信任并重用贤臣

19.本文表达方式的特点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说第一部分(1~5)是寓情于议,在讨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中贯穿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第二部分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第三部分“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情辞恳切,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体现

20.写出诸葛亮流传后世的名言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前出师表》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前出师表》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⑤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1.回顾历史的作用

回顾历史,说明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从而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远佞,恢复汉室大业。

《出师表》笔记要点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本文是作者出师伐魏,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表:文体) 2、重点字词。 (1)崩殂:帝王死(2)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3)菲薄:轻视(4)恢弘:发扬扩大 (5)引喻适义:称引恰当(5)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 (6)异同:不同(6)刑赏:罚 (7)昭…..之理显示治理(8)淑均:善良公正 (9)倾颓:倾覆衰败(10)倾覆:兵败 (11)布衣:平民(12)躬耕:亲自。 (13)闻达:做官扬名(14)猥:辱(这里指:降低身份) (15)驱驰:奔走效劳(16)夙夜:早晨 (17)不毛:荒凉的地方(18)庶竭:希望 (19)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20)攘除:铲除。 (21)彰:表明(22)斟酌损(减少)益(增加):考虑 (23)慢:怠慢(24)以彰其咎表明过失 (25)以咨诹善道:询问(26)雅言:正确 (27)临表涕零:面对眼泪(28)之秋:时 (29)良实:善良、诚实的人(30)偏私:偏爱私心 (31)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3、通假字:阙:(通“缺”)缺点简(通“拣”)选拔 有(通“又”) 4、古今异义字: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晓畅:精通熟练今:作文通顺明白 5、一字多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恐托付不效。(成效) 深追先帝遗(yí)诏(遗留)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性行淑均(行为)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行阵和睦(队伍) 俱为一体(是)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行)寄臣以大事(把) 众议举宠为督(做,担任)遂许先帝以驱驰(为、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以光先帝遗德(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6、成语:妄自菲薄三顾茅庐计日而待作奸犯科 三、翻译重点句子: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现在天下分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形式)危急(决定)生死存亡的时候啊。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翻译:皇宫中丞相府里的人,都是一个整体,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异。

《出师表》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要说的:是由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该课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让人赞不绝口的文章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贞,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叙述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更是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真正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实况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②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③积累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②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 ②领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社会上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 ①背诵全文 ②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 ①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②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仍需增强;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二.学法指导 1.朗读法: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言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感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象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 2.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的精神 3.探究法:提供有关本文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探究中找出乐趣 4.“传授——接受”法与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传授——接受”法是传统的教学法,但一堂课与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5.教具准备:多媒体、VCD光盘、三国形势图 6.课时安排:3课时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情趣特设如下之学法:

《出师表》四年中考试题大全 2005贵州铜仁 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 ) A. 以光先帝遗.德 B.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皆刑.其长吏 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 使内外异.法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渔人甚异.之 E. 恢弘志.士之气 苦其心志.(《〈孟子〉二章》)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 前文段中有两个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 “使内外异法”中,“内”指_________________,“外”指___________;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 的两个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5. 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 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 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写出第一段最能概括作者主张的一句话。 2005武汉 7.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 ②后值倾覆值: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4分)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胜一筹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9.第①段文字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应该_______,不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4分) 10.笫3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先帝的哪两件事?请分别用4字语回答。(4分) 2006黑龙江黑河 1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2分) 秋()报()光()塞() 12“开张圣听”的意思是_______,“引喻失义”的意思是_______(2分) 13翻译“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2分) 14第一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并提出_____________的建议。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2分) 15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崩殂”“菲薄”两词分别读为“”“” B. 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秋”字可看出,诸葛亮写这封信是在秋天。 C. 文中“先帝”“陛下”是指同一个人。 D.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是个倒装句,即“于内不懈”,“于外忘身”。 2004北京东城 16.写出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秋:__________ 光: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 答案: 1.A.C(2分) 2.这确实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 (2分) 3.妄自菲薄作奸犯科(2分.一词一分) 4.宫内朝廷宫中府中(2分,答对两个得一分) 5.C (2分) 6.诚宜开张圣听(2分) 11时报答发扬光大阻塞 12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说话不恰当 13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的美德,发扬扩大忠志之士的气节。 14广开言路以塞忠谏之路 15 D

《出师表》教学流程和反思 《出师表》教学流程和反思 ? 《出师表》是初中文言文中词汇量最大,最不好背诵和翻译的课文,仅仅生僻字就有二十六个,四字词语有三十个左右,如何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呢?我反复思考后,设计为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字词。第二课时,读通课文。第三课时,翻译课文。课堂上只学习字词是很枯燥的,但是如果建立在自学为主、训练为纲的基础上,学生也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在调动他的学习参与度,增加他的自主学习能力,检查他的学习状况。 第一课时给学生整整一节课让自学,根据注释,画出所有自己不会翻译的词语,标注出读音。学生紧张而忙碌地学习了一节课,我来回检查,遇到不做批注的就提醒他。这个过程中,需要告诉学生怎样做标记,一是把重要的字词意思写在下面,二是要思考怎么依据词语翻译这句话,三是要做出醒目的笔记。检查很重要,如果不巡回走动,初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自学习惯和默读的自制力。 第二课时主要是训练朗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是根据标注的读音抽学生分段朗读;第二个层次是读准句读,去掉所有的标点,先自己练习读出句读,再抽人逐段朗读;第三个层次是找出课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读出诸葛亮当时的感情,学生找句子单独读,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再和学生一起比赛读。三个环节难度逐渐增加,就会引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挑战自己、征服困难的愿望。特别是第二个环节读出句读是比

较难的,每一张投影有三个段落,学生需要练习好几分钟才敢起来读。第三个环节,其实是让学生在素读的情况下理解课文,可以训练他们对文言文的猜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最后,我的示范朗读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让他们感觉到读好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第三课时翻译课文,我在每一张幻灯片上标注了一句话“翻译课文,语言流畅,突出重点词汇”,要求他们先看课文,自己用三分钟时间试着翻译三个段落,然后合上课本,必须很流利地翻译出课文,这个过程中,要求把重点的字词翻译准确,同时我把课文中重要的词语板书出来。翻译用了半个小时之后,为了避免学生疲倦,设计了五道选择题,用五分钟填完。最后是课文填充,集体背诵。作业是课外搜集写诸葛亮的语段,给诸葛亮写一段推荐词。 三节课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字词,学生始终注意力比较集中,除了纠正个别错误外,老师讲得很少。在引导的过程中,主要给学生强调了几点:一.必须强化自己迅速识记重点词汇,流利翻译课文的能力,遇到单字要组词,遇到难句子要根据语境推断,遇到词类活用要翻译准确。 二.必须戒除资料书的白话文翻译,告诉学生多数资料书上的翻译并不是很准确,只有自己学会一字一句的翻译,才能阅读更多文言文。 三.必须降低学生的畏惧感,每一节课都告诉他们学习的任务,当学生觉得这节课仅仅是学会朗读的时候,他们觉得文言文学起来也不难。在充分自学、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集中翻译课文,就会让他们有了自信心。 文言文教学,教学方式要因课文而异,我们不能依赖资料书和教学参考书,要自己独立去感受去判断一篇文章的教学重点,确定让学生能够接受

《出师表》课文分析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1、文中哪些句子指出了我们蜀国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答:不利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有利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造成属国有利条件的原因是什么? 答: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3、作者向陛下提出了什么建议?提出这个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答:开张圣听(广开言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4、不“开张圣听”的后果是什么? 答:以塞忠臣进谏之路也。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5、“不宜偏私”的原因是什么? 答: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6、此段作者最担心的是什么? 答:内外异法(出现赏罚不明的情况)。 7、作者认为如何避免出现“内外异法”? 答:不宜偏私。 8、此段,诸葛亮又向陛下提出了什么建议?目的是什么? 答:赏罚分明(内外同法)。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三、分析第三、四自然段: 9、作者向陛下推荐的文官武将的标准有什么不同? 答:文官:着眼于思想品德;武将:赞赏德才兼备。 四、分析第五自然段: 10、“每与臣论此事”这句话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答: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自己话:先汉兴,后汉衰的历史事实及原因。 11、此段作者又向陛下提出了什么建议?最终目的是什么? 答:亲贤远小。目的: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自己话: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 12、结合3、4、5段的内容,作者认为“愿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是什么?答:(1)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2)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五、分析第六自然段: 13、“由是感激”中的“是”指的是什么? 答: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4、能够体现“临危受命”的意思是那一句? 答: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目的是什么? 答:内容:述身世,讲经历; 目的:以表明诸葛亮竭忠尽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让后主刘禅明白先辈创业之艰难。

2019年《出师表》中考试题汇编 编辑整理: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 (一)课文默写 (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出师表》)(2019年营口市) (2)恢弘志土之气,,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2019年自贡市)(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2019年广东省)(4),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2019年西藏自治区) (5)《出师表》中点明诸葛亮受命以来、早晚忧虑叹息而有所担心的原因的句子是:,。(2019年泉州市) 【参考答案】(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不宜妄自菲薄(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受任于败军之际(5)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17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杂说(四)》)【乙】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出师表》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1、中道崩殂 ..(。崩,。殂,) 2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这里是“”的意思) 3、追.先帝之殊遇 ..()(,) 4、以光.先帝() 5、恢弘 ..志士之气(动词,。也作“恢宏”) 6陟罚臧否(陟,。臧,。否,。) 7、付.有司论其刑.赏(,)() 8、以昭.陛下平明 ..之理.(昭,。)(平,公平。明,明察。)(理.) 9、简拔 ..以遗.陛下()() 10先帝不以臣卑鄙 ..(,) 11、猥.自枉屈 ..(辱,这里是的意思)() 12、由是感激 ..()..() 13、遂许先帝以驱驰 14、斟酌损益 ..(损,。益,) 15、咨诹.善道() 二.一词多义: 益:有所广益.()斟酌损益.() 遗: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效:恐托付不效()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行:性行淑均()必能使行阵和睦() 为:俱为一体(判断动词,)举宠为督(动词,) 能:先帝称之曰能()必能使行阵和睦() 道:中道崩殂()咨诹善道() 遗: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每与臣论此事()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 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译: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译: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

6、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 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 9、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译: 10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 四课文理解 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写出相应的句子。 5.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的?(用原文回答)。 心情: 行动: 6从作者回忆的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 7结合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8、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 9《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指标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10、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1、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分)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12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出师表》中考试题及答案 2008 年浙江省奉化市 先帝知巨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琴,北定中原,庶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被之、伟、允之任也。愿陛下托巨以讨绒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彼之、伟、允等之慢,以澎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谁善道,察纳稚言,深追先帝遗招,臣不胜受恩感激。 19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 .夙夜优叹(早晚) B .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 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 .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译文:希望您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取得成效,就请惩治我失职的罪过。 21 .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恐/托付不效 B .深追先帝/遗诏 C .臣/不胜受恩感激 D .进尽/ 忠言 22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004年沈阳市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韦、允之任也。 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咨:(询问)(2)夙:(早上)(3)攘除:(排除,铲除)(4)损:(减少)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2)遂许先帝以驱驰。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11、概括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草庐”之恩。 12、结合选文分析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答:谨慎、才智过人、忠心 13、选问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2006南平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②引喻失义(适宜、恰当)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④悉以咨之(询问,征求意见) 8、请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一叶知秋(秋天)②盖追先帝之殊遇(特别、特殊)殊途同归(不同) 9、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权语。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翻译: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翻译: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都忠诚无二。 10、诸葛亮从当前的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哪些建议? 答: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诸葛亮出师表读书笔记 闲余,重拾初中课本读了几册,曾学过的课文似懂非懂的,现在读来如故友相逢,心里涌起儿时在地里野炊烟那种过于熟悉过于怀旧的味儿,每一篇都勾起特别的感触。 其中再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又是一番滋味:既深深折服于诸葛亮在政治上的雄才大略,军事上运筹帷幄的谋略,从《三国演义》中的历次战争中的每次事件都能一窥其旷世奇才,更令人感动的是诸葛亮对蜀汉基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贞精神。 刘备在时,一生惦念汉朝基业,恢复汉家一统成毕生所望,然而自知才智不济,但胸怀天下,也堪难能可贵,招揽天下英才以济自己不足,所幸茅庐三顾得到诸葛亮这位旷世奇才,既为刘备欣慰,也为历史所叹一一天缘其巧刘备而三国吗?隆中一对如预言一样竟描绘了后数十年的三国鼎立局面,成了以后刘备事业的蓝图。诸葛亮纵怀有卧龙之技,也仍能居于一草堂沉静下去躬耕读书抚琴,不主动求仕,这与出世后的挥斥方遒相比,可见诸葛亮的内心世界是何等沉静,三顾茅庐正彰显了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真名士风范。历史不容假想,若能、刘备不顾或一顾茅庐,还会有刘

备及以后的三国鼎立吗?还有替代诸葛亮的奇才出现吗?有 隆中对如此审时度势的精准分析吗?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似乎就如隆中对为刘备谋了蓝图一样,也在那里定格了自己的命运一一忠于刘备,一生为刘备兴复汉室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再也没有个人的私情,自己限制了自己,从无贰心。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如果还有知遇之恩,而到刘备即将崩殂之时,刘备深知刘禅昏弱,不堪托汉重任,要托汉于诸葛亮令取而代之之时,诸葛亮绝无非分之念。想必诸葛亮早以洞悉历史,清醒自己的身后功名一一做一代忠良正人,不只是为禀史册,更是自己内心的诉求,也是对世人的身体力范,如对他儿子的教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师表》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3.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道理,见微知著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疏漏。)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 (二)古今异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古义:时今义:指四季中的秋季) 2.诚宜开张 ..圣听 (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张营业) 3.引喻失义. (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正义,意义) 4.陟罚臧否. (古义:恶,坏,批评今义:表示否定) 5.先帝不以臣卑鄙 ..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指品质恶劣) 6. 庶.竭驽钝 (古义:希望,期望今义:众多) 7. 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憎恨) 8.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三)词类活用 1.以光.先帝遗德: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2. 恢弘 ..志气之气:形容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3.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4.此皆良实 ..: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攘除奸凶 ..: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四)一词多义 1. 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2.所以:此臣所以报先帝(用来……的)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3.以: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用来)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连词,表原因,因此) 受命以来(连词,表顺承,而)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此皆良实(“皆”表判断)(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也”表 判断) 2.倒装句 (1)苟全性命于乱世(介宾结构后置,即“于乱世苟全性命”)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宾结构后置,即“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 三.文章主旨 《出师表》以“形势”震动对方,以“情感”感动对方,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四. 课内精读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凋敝),此诚(确实)危急存亡之秋(时候)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懈怠)于内,忠志之士忘身

《出师表》集锦 【一】(2018中考·北京卷·8分)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5-7题。(共8分)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宮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别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5.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所广益./精益.求精计.日而待/不计.其数 B.不求闻达./知书达.理由是.感激/实事求是. C.夙夜忧.叹/优.心如焚庶竭.驽钝/尽心竭.力 D.察纳雅.言/温文尔雅.临表涕.零/涕.泪交流 6.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翻译: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品行高低不同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理解:请葛亮之所以推荐向宠是因为向宠人品好,军事才干突出,深得刘备赞誉。 【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翻译: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情,都会为桓帝、灵帝二位君主深深叹息,并对他们感到痛心和遗憾。 理解:刘备痛心和遗憾的原因是桓、灵二帝亲近小人,疏远贤臣,造成了东汉的衰败灭亡。【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关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理解:诸葛亮于“倾覆”时接受任务,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和临终托付大事的恩情。 7.为国尽忠是中华传统美德。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为国尽忠在 诸葛亮、魏征、岳飞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4分) 【链接材料一】 太宗①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②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④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链接材料二】 嗣⑤当激厉士卒,北逾沙漠,尽屠夷种。迎二圣⑥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⑦,主上奠枕⑧,余⑨之愿也。(节选自岳飞《五岳祠盟记》 )

《出师表》 诸葛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注释读懂全文,了解课文的作者、体裁及有关历史背景。 2. 了解文中开张、感激、痛恨、卑鄙等词语的古今意义。 3. 领会作者上表的主要用意,理解本文流露的态度和感情:报先帝忠后主。 【重点难点】 1. 重点:读懂全文,了解文中古今词语的意义。 2. 难点:理解本文流露的态度和感情。 【学习提示】 1. “表”是一种文体名称,我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呈文。 2.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三国时蜀汉的军事家、政治家。辅助刘备与孙权、曹操抗衡;后受刘备之托扶助刘禅。民间传说他是智慧的象征。 【正字正音】 殂cú弘hóng陟zhì臧zāng否pǐ攸yōu祎yī遗wèi 裨bì阙què猥wěi夙sù驽nú咎jiù诹zōu 【注释补充】 1. 疲弊:贫困。弊通敝,衰败,这里指物力不足。 2. 犯科:触犯科条。科:法律条文。 3. 简拔:选拔。简通拣,选择。 4. 行阵:行列队伍。行:háng。 5. 倾颓:倾倒,这里比喻灭亡。 6. 躬耕:亲自种地。 7. 闻达:有名望,显达。 8. 倾覆:颠覆、覆没,这里指兵败。 9. 涕零:流泪。涕:泪 10. 以彰其咎:用来显示他们的过失。彰:明显、显著,这里是“使之显著”。 【默读课文】

1. 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圈划出写景、抒情的句子。 2. 本文记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发了什么议论? 3. 如何理解诸葛亮的“报先帝”和“忠陛下”思想? 4. 归纳“以”的用法: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 整理课堂笔记。 2. 逐句翻译全文。 3. 翻译下列句子,写出其中“以”的词性和用法。 以光先帝遗德。(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的美德介词表目的)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堵塞人们忠心进谏的路介词表结果)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翻译课文】 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翻译:先帝创建事业还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

《出师表》练习 (一)、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涉罚臧否()②中道崩殂()③以遗陛下()④行阵和睦()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②引喻失义()③察纳雅言()④性行淑均() 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A.用B.以致C.用来D.因为 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 4·下列句子读法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D.亲/贤臣,远川。人 5.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____ 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 6.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一广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由是感激()②遂许先帝以驱驰()③故五月渡沪() 8.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导读:读书笔记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出师表原文,出师表翻译! 出师表介绍: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至于三国演义中的后出师表,并没有证实。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有”是通假字,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所以读yòu】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dù)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出师表》课文详解 1.先帝【指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途去世。崩殂:古代称指帝王之死。】;今天下三分,益州【指蜀汉地区】疲弊【民力贫弱困乏】,此诚【实在、果真】危急存亡之秋【时】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懈怠,放松】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边疆】者。盖【副词,推断原因】追先帝之殊遇【特殊待遇】,欲报之于陛下【对皇帝的敬称,指刘禅。】也。诚宜开张【扩大】圣听【圣明的听闻】,以【用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恢弘【扩大、发扬】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轻视,看不起】,引喻【称引、譬喻】失义(恰当),以【以致】塞忠谏之路也。 【段意:向陛下论述当前的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提升】罚【惩罚】臧否【善恶,褒贬,这里指评论人物的好坏】,不宜异同【偏义复词,指不同】。若有作奸【奸邪的事情】犯科【科条法律】,及为【做】忠善者,宜付【交付、交给】有司,论(判定)其刑【处罚】赏,以昭【显示、表明】陛下平明之理【治理】。不宜偏【偏袒】私【有私心】,使内外异法【法令不同】也。 【段意: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董允等,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志【志向】虑【思虑】忠纯,是以【因此】先帝简拔【“简”同“拣”,挑选:简拔:挑选提拔】以【把(他们) 】遗陛下。愚【谦词,我】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全、都】以咨【询问,征求意见】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弥补】阙【“阙”同“缺”,缺点】漏【疏漏】,有所广益【有启发和帮助】。 【段意:推荐可信任的文官,强调品德条件。】 4.将军向宠,性【性格】行【品行】淑均【善良公正】,晓畅【通晓,熟悉】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推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军队的行列,指军队】和睦,优劣【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得所【得到合理的安排】也。 【段意:推荐武将向宠,评其人品,赞其才能。】 5.亲【亲近】贤臣,远【远离】小人【品质恶劣的人】,此先汉所以【……的原因】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倾覆衰败】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痛心遗憾】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忠贞优秀】死节【以死报国】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那么】汉室之隆【兴盛】,可计日【数着日子】而待也。 【段意:说明国家“兴隆”与“倾覆”,关键在于是否任人唯贤。】【以上1—5段是第一部分:向后主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方面的建议。】 6.臣本布衣【指平民】,躬耕【亲自耕种】于南阳,苟全【苟且保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做官扬名。闻,扬名,达,显贵。】于诸侯。先帝不以【因为】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出身低下】,猥【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枉屈:屈身俯就。】自枉屈,三顾【拜访,探访】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由于这样】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即感动和激奋】,遂许【许诺,答应】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后值【遇到】倾覆【指兵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接受命令】于危难之间。尔来【从那以来】二十有【同“又”】一年矣。 【段意:追念先帝知遇之恩,称颂先帝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谨慎【小心慎重】寄【托付】受命以来,夙【早晨】夜忧虑,恐付托不效【成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金沙江】,深入不毛【不长草木,意思是荒凉的地方】。今南方已定【平定】,兵甲【兵器、盔甲,指武器装备。】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含有“希望”之意】竭【用尽】驽钝【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驽钝:比喻低下的才能】,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用来……的事】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职责,职分。范围内应做的事】也。至于斟酌损益【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的措施。损,减少;益,增加】,进尽忠言【毫无保留地提出忠诚的劝谏】,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段意:说明出师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交代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以上6.7段是第二部分:关于出世北伐决策的说明。】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成效】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过失、过错】,以彰【表明、显扬】其慢【怠慢,疏忽】。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询问】善道【好的治国道理】,察纳【认识采纳】雅【正确】言,深追先帝遗诏【遗命】。臣不胜受恩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段意:表明出师必胜的信念,强调本人、朝臣、后主三方面的职责,叮咛后主“深追先帝遗诏”。】 今当远离,临【面对】表涕【眼泪】零【零落,掉落】 【结束语,透露出复杂、矛盾的心情。】【以上8.9段是第三部分:结束全文。】

《出师表》阅读训练题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是三国国、。字,号 ,谥号,后世称其为。 2、表:。 二、给加点字注音 妄自菲.( )薄崩殂.( ) 陟.()罚臧否.() 性行.()淑均长.()史猥.()咨诹.()善道 三、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通,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通,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 四、古今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今: 2、由是感激感激古:今: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今: 4、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今: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今: 五、一词多义 1、遗(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2)深追先帝遗(yí)诏() 2、效(1)恐托付不效。()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六、重点词语解释 1、遂许先帝以驱驰 ..() 2、当奖帅 ..三军() 3、臣本布衣 ..:() 4、躬.耕于南阳() 5、后值倾覆 ...值:()倾覆:()6、以光.先帝遗德() 7、恢弘 ..志士之气() 8、引喻失义.() 9、宫中府中 ....宫中:()府中:()10、论其刑.赏()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开张圣听 ..() 12、陟.()罚.()臧.()否.() 13、夙夜 ..忧叹() 14、庶竭驽钝 ..() 15、攘除 ..奸凶() 16、以彰.其咎() 17、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 18、以咨诹 ..善道() 19、察纳雅言 ..() 2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1、作奸犯 ...科.() 22、猥.自枉屈() 七、理解性默写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1分) * 。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 。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 是:。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 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 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 ②;③ 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出师表中考试题整理集

《出师表》中考题及答案 19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 A .夙夜优叹(早晚) B .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 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 .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1 .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 .恐/托付不效 B .深追先帝/遗诏 C .臣/不胜受恩感激 D .进尽/ 忠言 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咨:(询问)(2)夙:(早上)(3)攘除:(排除,铲除)(4)损:(减少) 秋(时)报(报答)光(发扬光大)塞(阻塞、堵塞)躬(亲自)损(除去、减少)零(落下)感激:感动,激动故:所以秋:时、时期、时刻简:选拔、挑选、选损益益:增加后值倾覆值:遇到义:适宜、恰当布衣:平民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驱驰:奔走效劳不毛:不长草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1)远:

疏远(2)所以:……的原因(3 )是:此(这) 悉:都,全可计.日而待也计.:计算恐托付不效.实现以伤先帝之明.英明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至于斟酌损益(减少) 3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以”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A)A、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C、不以物喜,不以已悲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7、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此先汉所以 ..资将军 ..兴隆也此殆天所以 (《隆中对》) 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D、先帝不以.臣卑鄙不以.物喜,不以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