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尼与他的_个人知识_

波兰尼与他的_个人知识_
波兰尼与他的_个人知识_

历史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历史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摘要】历史认识是历史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历史教育的认识论问题长期以来被隐没、曲解和忽视。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融合认知主义、默会知识论、解释学等哲学与心理学理论,从“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三个角度论述了“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一历史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关键词】历史教育认识论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长期以来,历史科或者由于缺乏心理学理论的支撑,或者成为为政治运动服务的附庸,或者因为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大潮下被冷落,历史教育的认识论原理也随之被隐没、曲解、忽视。因此,当中学生纷纷提出“最喜欢历史、但最不喜欢历史课”时,当传统被“戏说”、“外传”取代、历史成了大众消遣时,当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意识”、“历史感”等概念时,我们不禁要反思:应该教给现在和未来的公民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该怎样教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归根到底,这些问题都是历史教育的认识论问题。而今,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要摆脱过往的“斗争思维”和“冷战哲学”,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并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论从史出”、“探究学习”等。毋庸质疑,它们为我们重新反思和确立历史教育的认识论基础提供了条件。那么,历史认识论的基础(或任务)是什么?笔者认为,历史教育的认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本文试从“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三个角度加以论述。 一、概念的界定 “史由证来”是指在获得事实时寻求证据的支持,或由材料得出事实的“确证性溯源”意识,它着眼于历史事实或历史知识由来的证据观念以及寻求证据的基本方法,包括证据由来的可靠性、翔实性和逻辑一致性。“论从史出”是指获得结论时依据事实的理解,或由事实得出结论的“脉络化诠释”意识,它着眼于历史理解或历史结论由来的综合分析以及理解历史的基本方法,包括结论得出时史料的充分性、观点的包容性以及论述的脉络性。 “史由证来”与“论从史出”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史由证来”是历史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论从史出”是历史认识的升华和目的。也就是说,历史认识先是具体的证据,再是正确的理解。“证据”提供了知识的来源,“理解”发展了求知的方法。因此,从“史由证来”到“论从史出”,是一个从“求证”到“诠释”的过程。同时,“求证”为“诠释”提供了前提,反过来,“诠释”智慧和技能也促进或修正“求证”的途径和方法。从哲学认识论上,从“史由证来”到“论从史出”符合“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的辨证运动。”[1]。

(整理)《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

回望历史,发现社会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一.导语:真理的预见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一方面,时代在飞速发展,人类正在创造着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另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问题却一次次地颠覆了我们对和平世界的认知——此起彼伏的社会动荡,残酷严峻的金融危机,纷争不断的国际形势,还有民不聊生的第三世界……如果这些纷繁复杂的表象令人困惑,那么,卡尔·波兰尼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清晰的线索,使我们从一个客观、全面、实证的角度,重新理解这些社会现象。 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全书探讨并分析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文明的“大转型”——经过两次世界大战,19世纪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旧工业文明的衰落和20世纪以保护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新工业文明的建立。本书的主题极具前瞻性,因为直至今日,对不同意识形态的比较与探索还在激烈地进行;作者的见解又极具创造性——他在将近一个世纪以前就提醒人们,如果盲目地深信“自由市场”的经济理论,我们的社会很可能落入一场巨大的灾难。 现在,许多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印证了这位思想巨人的预见。因此,对这一部经典著作的回顾也就尤为必要,它带给我们的思路和启示,或许将会帮助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二.主题与中心:“建立在乌托邦之上的错误” 全书主题即“发现社会”,作者认为,社会是比经济和市场更为广阔、也更为核心的关注对象。作者的核心论点可以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19世纪文明的解体,是因为社会为了使自己不被自发调节的市场的作为所毁灭而采取的那些措施”1。基于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展开了实证的论述,具体回答了为什么自由市场是一个乌托邦,经济与社会的嵌入式关系,劳动力、土地和货币为什么不能成为商品、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产生了如此强大的破坏性张力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规范性建议与展望。 全书用三篇、二十一章来阐述这一主题,其结构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为导言部分,作者对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国际动荡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在欧洲,一段长期的相对和平繁荣时期(1815-1914)会突然让位于一场尾随着经济崩溃的世界大战;第二篇是全书论证的核心部分,作者运用详细的论证试图阐述几个主要观点,诸如“自发调节的市场从未真正存在过”、“政府干预是保护社会的一种必要”,以及“市场建立过程所导致的社会变迁会引发巨大的灾难”等等。第三篇是结语,作者否定了“自由市场”所谓的“自由”,却又满怀乐观精神地为我们指明了新的自由,引用文中原话就是:“社会的发现既是自由的终结,也是自由的重生。”2 三.主要观点 1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2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

读书随笔—波兰尼的《大转型》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奥匈帝国。他终其一生致力于寻找一种人道主义的新社会:一个欣欣向荣、但经济标准和价值并非至高无上的社会,一个公有共享且不是马克思集体 主义的社会。 波兰尼努力破译他所处时代问题的答案,首先因为他是一个艰难时世的见证者。他目睹了金本位制的崩溃、充分就业的瓦解、法西斯独裁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惨剧、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五年计划,以及自由放任主义的损害和凯恩斯预算干涉主义的胜利。经历了众多的灾难,热情而富于使命感的波拉尼转向历史和比较的证据以确认社会 脱节的经济原因。 波兰尼揭示了市场资本主义并非仅凭演化力量就可以实现。其实,市场资本主义的起源是由于国家权力的占有者一方出于有意的努力和战略利益的考虑,创造出了最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各种制度及管理上的安排,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劳动力的市场化。因而,资本主义以及作为其必要条件的劳动力的商品化都是一种政治上的建构。在波兰尼眼中,“市场是政府一方有意的、并且常常是暴力介入的结果。这个

政府出于非经济的目的把市场组织强加于社会之上。”波兰尼根据人类学研究成果指出,市场虽然是调节经济生活的一个非常古老的制度,但是在现代社会之前,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中心,甚至很少成为重要的制度。19世纪之前的人类经济活动史表明,除了体现市场功能的交换之外,人类经济活动方式还有互惠、再分配以及家庭, 后三者甚至是主导性的。 在此,波兰尼的矛头直指亚当·斯密开启的古典经济学。正是亚当·斯密这样的思想家提出,社会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的存在,或者,像他所说的那样,社会劳动分工依赖于人类“以此物换彼物的倾向”。这句话后来产生了经济人的概念。而实际上,亚当·斯密关于早期人类之经济心理的见解,与卢梭关于原始人之政治心理的观点一样,都是错误的。劳动分工,作为一个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现象,源自于性别、地理和个人禀赋这些事实上的固有差异;而所谓的人类天生倾向于交换的说法,几乎完全是虚假之言。波兰尼认为,在传统社会里,利润的想法是受到禁止的;临机应变和讨价还价行为会被谴责;慷慨的赠予是一种美德;所谓的以物易物、实物交换和对换的自然倾向是不会出现的。经济制度实际上仅仅是社会组织的一个职能而已。“尽管19世纪的学术界主旋律如此执着,但通过交换获益和得到利润从未在人类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自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市场制度相当普遍,但其对于经济生活来说不过是偶尔发挥作用。”

身体的认识论地位-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身体性维度

身体的认识论地位——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 的身体性维度 【内容提要】在身体性这个维度上,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之间存在着某种思想的会聚。从知觉的身体性出发,通过对“身体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关于身体的辅助意识的核心地位、“通过寓居而认识”等思想的阐发,默会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知识的身体根源。在关于他人之心的知识和身心关系问题上,波兰尼在强调心灵的身体性的同时,对心灵与其外在表现、心灵与身体作了区分,得出了心灵是其外在表现的意义,心灵是身体的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默会认识论/身体性/波兰尼/梅洛-庞蒂 一、默会认识论和现象学传统 波兰尼在哲学上最具原创性的贡献是在两种意识的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默会认识的结构。比如,在用锤子敲钉子的活动中,我们既意识到钉子,也意识到锤子和握锤子的手掌、手指中的感觉。在此,我们注意的中心是钉子,而不是握锤子的手掌、手指中的感觉,我们对于后者的意识不是为了其本身,而是为了前者。波兰尼认为,我们对钉子的意识是焦点意识(focal awareness),而对握锤子的手掌、手指中的感觉的意识是一种辅助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默会认识就建立在两种意识的动态关系之上。为了把握某一对象,我们需要将有关的各种线索、细节整合为一个综合体来加以认识,这就涉及到了默会认识的两个项目。我们对各种线索、细节、部分的辅助意识是默会认识的第一个项目,关于对象的焦点意识是第二个项目,为了认

识后者,我们必须依赖于前者,我们从前者出发来关注后者。默会认识就具体地展开于从(from)第一个项目转向(to)第二个项目的动态过程之中,“默会认识是一种from-to的认识”[1—p34]。 20世纪60年代,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已趋成熟。在阐发默会认识论的各种理论意蕴,展示默会认识论解决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潜力的同时,波兰尼也注意到了自己的学说和其他哲学传统之间的关联,现象学传统就是其中之一。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和现象学传统的关联,具体表现为它与现象学的三大观念的交接。这三大观念是:意向性、在世和身体性。 关于默会认识和意向性的关系,波兰尼说:“布伦坦诺指出,意识必然关注一个对象,只有有意识的心灵活动才会关注一个对象。我对默会认识的分析,扩展了对意识的这种看法。它告诉我们,意识不仅是意向性的,而且它总是具有各种根源,由此出发去关注其对象。它包括对其辅助项的默会意识。”[2—p32] 在波兰尼看来,默会认识的from-to结构比起布伦坦诺的意向性理论,更充分地阐明了意识的本性。它不仅展示了意向性,即意识的向量性质,而且表明,意识的指向性是以对辅助项的默会意识为基础的。①意识除了有其“to”的方面之外,还有其“from”的方面。 波兰尼从默会认识论的from-to结构引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认识是通过寓居而展开的(knowing by indwelling)。正是在这一点上,波兰尼看到了默会认识论和海德格尔的“在世”思想的关联。在《个人知识》火炬丛书版(1964年)的序言中,波兰尼说:“所有理解都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30题,参考时限25分钟) 每道题包含一段话或一个句子,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来完成陈述。注意:答案可能是完成对所给文字主要意思的提要,也可能是满足陈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 1.理查德?比特纳把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借款人描述为“信用状况一塌糊涂,收入微薄工作时 有时无,没有租房史,也没有储蓄维持生活”。银行把钱贷给这样一些人显然是不可行的, 政府监管也是不得力的。但美国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穷人,或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 以上文字的主旨最可能是: A.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 B.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银行的次贷危机引起的 C.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银行把钱借给了大量没有还贷能力的穷人 D.美国政府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监管不够 1.【答案】A。解析:材料中先是用理查德?比特纳的话对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借款人做了一 个描述,然后作者简单地评论,“银行把钱贷给这样一些人显然是不可行的,政府监管也是 不得力的”,作者紧接着提出自己的疑问,一个“但”字,强调了作者的真正想法,那就是:美国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穷人。作者最想表达的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就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因此A是正确选项。 2.其实对于人生、道德、审美以及社会的解释,并无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提出问题的冲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这种历史需求的,便是所谓的“恰 当学术”。你可以嘲笑胡适浅薄,称其提倡的实验主义颇为浅陋,甚至不如学衡派所推销的 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精细,但没用,后者就是不如前者适合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趣味。 以上文字是在阐述: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一、背景 (1)个人背景:默会知识的概念与理论最初是由匈牙利裔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的。波本是一个卓有建树的化学家,后来转向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该理论不只是在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波及到人类文化几乎所有重要的方面。如科学、伦理、政治、法、经济、教育等。 (2)理智背景:挑战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所形成的“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真正的知识应是明确的、客观的、超然的、非个体的)。 “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其根源可追溯到柏拉图对话《拉凯斯篇》,该对话的主题是“勇敢”。在关于“勇敢”的对话讨论中,苏格拉底提出,“我们既然知道,那么也一定能够说出来”。作为将军的拉凯斯说,“我认为自己对勇敢的性质是知道的,但不知怎么地,我总是抓不住它,无法说出它的性质。”按照苏的看法,拉凯斯既然不能说出勇敢的性质,那么,实质上他不知道什么是勇敢。 “凡是知道的就一定能言说,不能说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知道。”这个思想在近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形成“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说的。”这一观点与上述“凡是知道的就一定能言说”正好相对。它肯定了默会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的独立性与合法性。 (3)知识界的广泛认同 波兰尼提出的默会知识理论,现已得到国际社会科学界广泛的认同。例如,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即关于事实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如有关自然法则与原理方面的科学理论。(3)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指做某些事情、完成某种活动的技艺与能力。(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涉及谁知道如何某些事的信息。 在这里,前两类知识主要通过书籍、报刊、光盘、数据库等载体,能够用语言、文字、数字和图表清楚地表达的知识,属显性知识,后两类往往难于编码和度量,是存储于人们头脑中的属于个人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常隐含于人的行动之中,属难以量化处理的隐性知识。 二、何谓默会知识理论? (一)什么是默会知识? 1、定义:“默会的知识”(又称“缄默的知识”,又称“内隐的知识”),主要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 ( knowledge inaction),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 (action-inherentknowledge)。 “对知识的表达而言,行动是和语言同样根本的表达方式。”(挪威哲 学家格里门)

走向后批判哲学

?《学术月刊》2001年第11期? 走向后批判哲学 ———论波兰尼对“批判哲学”的超越 郁 振 华 内容提要 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从科学研究的实际出发,对近代批判哲学所竭 力排斥的“信念”、 “传统”和“权威”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分析,揭示了它们对于科学研究的构成性意义。波兰尼从而以自己的后批判哲学实现了对批判哲学的 超越,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对启蒙运动原则的扬弃有着相同的理论旨趣。 关键词 波兰尼 信念 传统 权威 后批判哲学 作者郁振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 在波兰尼(Michael Polanyi)那里,“批判哲学”这个词和一般通常的用法不完全一致,指的是自笛卡尔以来的那种贬斥信仰、传统、权威,推崇批判、怀疑的整个哲学倾向。波兰尼充分肯定了批判哲学的历史功绩,认为批判哲学也许是人类心智最富有成果的努力,但他认为,批判哲学一味强调批判、怀疑,对于信仰(念)、传统、权威等只见其消极面,未能认识到这些因素在科学研究乃至一般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在理论上未免失之偏颇。他以一种“走向后批判的哲学”,试图对批判哲学作一番理论上纠偏补正的工作。 一 西方近代文化是在反叛基督教中世纪文化的过程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中世纪文化的特征是信仰,而近代文化的核心精神则是批判。最能体现批判哲学之精神的是怀疑原则。批判哲学无条件地信赖怀疑原则:“真理是经由笔直而狭窄的怀疑之路而被逼近的”①。从笛卡尔提出普遍怀疑的口号以来,休谟、康德、穆勒、罗素等都主张,若要避免谬误,确立真理,必须诉诸怀疑原则。因此,对于波兰尼来说,在走向一种后批判的哲学的道路上,首先必须对集中体现了批判哲学之精神的普遍怀疑原则作一番检讨。 波兰尼追问道:普遍怀疑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以彻底的逻辑来贯彻怀疑原则,即拒绝接受任何未经批判的信念,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由于在我们最基本的感性知觉中,在我 ①Michael Polanyi:Personal Know ledge,Routledge,London,1958,p.269.

波兰尼从科学家向后批判哲学家的转变

波兰尼:从科学家向后批判哲学家的转变 王靖华 (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南京 210093) 摘要:本文详细地阐述了著名思想家波兰尼从科学家向具有后批判意蕴的哲学家的转变历程,旨在从波兰尼这一视角,来审视对客观主义科学观的批判与后批判哲学的认识论之间的发生学关系,并从中领略后批 判认识论,尤其是波兰尼以“个人知识”为核心的新认识论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波兰尼;科学;哲学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3)10-0033-06 作为20世纪欧洲卓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的专业生涯颇为传奇。在前30年的科学工作中,波兰尼声名显赫,但较之同时代的科学家们他无疑更为热情和浪漫,即便是在因成功解决纤维素纤维X射线衍射方面的难题而声誉鹊起的时候,波兰尼对科学之外的整个世界的真诚志趣与人文关怀亦没有丝毫削减;而就其晚期的哲学家角色而言,波兰尼又显得犹为严谨与深邃,由科学而哲学的道路与背景成就了他独特的理论视角与严密的逻辑思路,令他在科学哲学领域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最终凭其著名的意会(tacit)认知理论和富有人性的科学哲学观引发了认识论上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可以说,波兰尼一只脚坚实地站在科学共和国的门槛上,另一只脚则义无返顾地涉入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的旋涡中,再没有人能比他更为深刻而无私地洞悉这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里的奥秘了。不过,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非正统的视角与思考理路,波兰尼的思想在其生前并未能在主流学界中取得广泛的共鸣,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波兰尼方才受到瞩目,人们越来越将波氏的思想看成“哲学思想迈向后现代语境”的重要代表,而波氏本人也与哈耶克和波普尔同被誉为自由主义“朝圣山三巨星”和“当代认识论中的哥白尼”。 (一) 19岁的时候,波兰尼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脑积水液体化学》,并于1913年获得布达佩斯大学授予的医学学位。接着,他又连续在匈牙利和德国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量子理论的应用及热力学与热力学吸附领域的文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波兰尼成为奥匈帝国军队里的一名军医。军医波兰尼习惯于超时工作,他一刻不停地思考着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化学问题,籍籍无名的年轻军官甚至曾鼓足勇气致信爱因斯坦,向他阐述自己的科学理念,而爱因斯坦也亲笔给他回了一些热情洋溢的信,虽没有更进一步的深入交流,但这已经足以使青年波兰尼深受鼓舞了,他似乎看到了自己在物理化学领域里的康庄大道。不过好景不长,艰苦的行军生活和恶劣的工作条件使波兰尼患上了白喉,他不得不住院修养。养病期间,波兰尼着手将自己这些日子以来的思考整理成一篇题为《固态非挥发性吸附剂对气体的吸收作用》的论文,并在1917年凭此获得了布达佩斯大学的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然而,波兰尼吸附作用理论的成功如同昙花一现,其中的因由恰恰体现了科学领域里正统思想对科学实践的统治和对异端的限制,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来详细介绍1917年以后围绕着波兰尼的热力

波兰尼意会理论的深层内涵及其意义

※哲学研究※  6  波兰尼意会理论的深层内涵及其意义 李弘毅 (无锡轻工大学社会科学系 无锡 214000) 内容提要:波兰尼个人知识论的立论基础是意会理论。他指出知觉中存在着意会认知结构。 意会认识的觉察连续统一体使经验具有功能关系、现象结构、语义和本体映射等特性。概念化与身体化是认知活动连续统一体,通过这种双向的内居使知与在同一。意会知识是任何知识的基础,通过意会认识可以融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本文指出波兰尼发展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理论,从知与在统合的角度审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方法论上的片面性,对融合当代两大社会思潮具有启迪意义。 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是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他首倡的个人认识论在当代思想界引起很大反响。誉之者曰,他的哲学是认识论的第三次“哥白尼革命”,毁之者嗤之为“蒙味主义者”,“不入学院哲学之流”。笔者以为,尽管其理论本身并非尽善尽美,但他的个人认识论无疑提供了一个融合当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的新视角。 立论基石———意会认知与个人知识 波兰尼的被誉为第三次“哥白尼革命”的后批判哲学,是对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怀疑论和休谟的经验主义怀疑论的辩证否定,又与康德的折衷主义的批判哲学有别,更不同于非理性主义。波氏认识论革命的要旨在于从个人之知的深层重新发现人之存在。危机中的人怎样从人可以建构自己的经验这个发现中自赎呢?他认为:“知觉统合的逻辑可以作为发现的逻辑的模式。”〔1〕 他借用格式塔心理学一则实验:取两张不同照片,透过立体镜双孔各看一张,我们立刻见到一幅立体景像。波氏认为知觉活动中存在着意会认知结构。“当我们由于注意某种另外的东西(B)而相信我们觉察了某种东西(A)时,我们不过是对A的附带觉察。因此我们集中注意的东西B有A的意义。我们集中注意的对象B通常是可辨认的,而附带觉察的东西,象A,可能是不可辨认的。这两种类型的觉察相互排斥。当我们转移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一直附带觉察的东西时,它就失去了先前的意义。简言之,这就是意会认识的结构。”〔2〕他举例说明道,人们学骑自行车时,注意焦点是看前方并保持平衡,此时可以觉察到自己手脚的肌肉活动却不能同时注意肌肉如何运动,否则就跌倒。因此在学骑车的认知活动中人对保持方向和平衡感的认知与对肌肉活动的认知之间存在着一种意会认知结构。 意会认知是认识者心领神会却默然不能或无意以言语形式表达的致知活动。它具有三元结构即认知者、附带觉察和集中觉察。认知个人在注意立体景像的同时对两张不同照片、视觉活动等的觉察就是附带觉察,而对

知识定义与默会识——从“盖梯尔问题”谈起

知识定义与默会知识——从“盖梯尔问题” 谈起-哲学 知识定义与默会知识——从“盖梯尔问题” 谈起 陈晓平作者简介:陈晓平,山西昔阳人,(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Gettier, E.,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 Analysis, Vol23 (1963), pp121-123. 【摘要】 传统知识定义JTB受到盖梯尔问题的困扰,试图解决盖梯尔问题的努力集中于修改JTB的辩护条件和真实条件,但却几乎都归于失败。消除盖梯尔的反例的另一个思路是指出JTB定义过窄,其对象只包括命题知识,而未包括非命题知识即“默会知识”。本文对波兰尼的“默会知识”概念给以分析,并得出结论:“默会知识”实际上只是一种信念,而信念不等于知识。知识必须具有公共性,非语言的“默会知识”由于不具有公共性而失去作为知识的资格。 关键词 盖梯尔问题;知识分析;命题知识;默会知识 中图分类号:B0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3)06-0078-06 一、“知识”的传统定义及其困境 在传统的知识论中,“知识”(knowledge)被定义为“得到辩护的真实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缩写为“JTB”。JTB在文献中更多地被称为“知识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knowledge),它是关于“知识”的分析性定义,给出了知识的三个必要条件,通常称之为“真实条件”(the truth condition)、

“信念条件”(the belief condition)和“辩护条件”(the Justification Condition)。这三个必要条件合起来构成知识的充分条件。因此,关于“知识”的这一传统定义又被称为“三元定义”(the tripartite definition)。现把表达某一知识的命题记为“P”,JTB也可这样来表达: S知道P,当且仅当:1、P是真的;2、S相信P;3、S的这一信念得到辩护。请注意,此定义只涉及可用命题形式表达的知识,即所谓“命题知识”(propositional knowledge)。这立即引起一个问题:有没有不以命题形式表达的知识,更一般地说,有没有不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即不可言说的知识?如果有,那么这个知识定义就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如果没有,那么人所具有的一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属于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将给予讨论,在此先给出笔者的结论:不可言说的知识是不存在的;人们心中所具有的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东西属于信念,而信念只是知识的构成要素,而不是知识。所谓的“默会知识”实际上是把信念混同于知识,因此,以上的知识定义并未犯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即使如此,这个传统的知识定义仍然面临困境,集中体现于著名的“盖梯尔问题”(the Gettier problem),也叫做“盖梯尔悖论”。盖梯尔(Edmund L. Gettier)在其1963年发表的一篇短文中针对传统知识定义即JTB提出两个反例①,具体如下: 反例1 史密斯和琼斯都在向某公司申请一份工作,该公司老板十分肯定地对史密斯说,琼斯将被录用。就在十分钟之前史密斯还发现琼斯的衣服口袋里有十枚硬币,于是,史密斯有充分的证据相信以下命题:

波兰尼提出他的隐性知识理论

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4.20 在制造领域,模具是基础。而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在历史上主要靠一个个模具师傅的经验、判断和个人知觉,所以要开一个新模具,需要让这些师傅满意:陪笑脸、递烟倒茶拍马屁。富士康也是这么做的,但富士康之所有能有今天的成就,在于他们下了很大的决心去建立模具设计的数据库来支持,经过数年数百人团队的努力,将大部分模具设计的工作显性化,这样子富士康才能迅速发展壮大。 全聚德的烤鸭也是靠师傅的,但也可以做成电子傻瓜炉烤鸭,其实也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成果。中医主要靠隐性知识诊病,所以比较难复制和推广。 这说明,隐性知识并非是永远的隐性知识,知识有一个成熟的过程!今天的许多显性知识,在当年也是隐性知识,可能经过几百年实践、学习、反思,最后可以显性化成文章、判断、农谚、行业俚语等。 但在某个历史阶段,对于特定的人、组织,一定是存在隐性知识,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又分两种情况: 一、对于单个人或单个组织的隐性知识,可能在别的人、别的组织已经成为了显性知识,这就要求要有广泛的学习渠道去学习。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触,原来觉得某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但让你说明白你很难说清楚,当看到某个书籍或文章的时候会感觉“心有戚戚焉”,这其实就是在你这里还是隐性在别人的地方已经是显性了。对于整个行业或者人类都没有显性化的知识,那么谁能最先显性化,谁就可以先发论文、先写书、先出产品和服务,可以先赚钱。 二、虽然已经有组织、个人显性化了,但我们得不到。或者整个行业、人类都没有显性化,这个时候只能在一个组织内部、个人想办法去管理。这个时候注意:对于个体的组织和个人,在某个阶段内可能有一些知识永远没有办法显性化或者显性化的成本过高。

三清开题报告

波兰尼“整体学习”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一对波兰尼及其默会认识理论的研究 1.国内的研究成果 1.1.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国内对波兰尼理论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主要集中于哲学领域的研究。刘仲林于1983年发表了《认识论的新课题—意会知识—波兰尼学说评介》①,开始在国内推介波兰尼的认识论理论。1984年,他翻译并发表波兰尼《人类的意会知识》,在此文中,波兰尼把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认识论,并指出默会认识的结构“在理解活动中表现得极为清楚,这是一个领悟过程:把不连贯的局部理解为完整的整体。”此后,哲学界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深入探讨波兰尼的认识论思想。张一兵、黄瑞雄、郁振华、钱振华等学者相继发表了相关论文,并将研究推向深入。主要的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介绍波兰尼本人及其他的默会认识论。郁振华在《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②中集中探讨了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和理论特征。他认为,在波兰尼看来,默会认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understanding),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智控制的能力。他在另外一篇文章《从表达问题看默会知识》③指出,默会知识是语言不可穷尽的,在逻辑上不可言说的。默会知识是人的一种认识技能。洪晓楠、俞胜在《也谈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兼与郁振华先生商榷》④一文中反驳了郁文中的观点,他们认为,郁文把“默会知识”等同于“默会认识”是错误的,通过“默会能力”得出的知识并不就是默会知识,每一种知识的形成都是可言传知识和默会知识的混合物。李白鹤的《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研究》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概括了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的基本内容,并表示默会认识实际上就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身心合一的整体理解。默会认识是一种身心合一的认识活动,是一种对象的整体认识活动。这 ①刘仲林.认识论的新课题—意会知识—波兰尼学说评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5. ②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8. ③郁振华.从表达问题看默会知识[J].哲学研究,2003,5. ④洪晓楠,俞胜.也谈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兼与郁振华先生商榷[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 ⑤李白鹤.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波兰尼共生理论多元文化研究论文.pdf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波兰尼的生平与著述;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述要及其贡献;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波兰尼家族产生了后来使匈牙利知识界引以为自豪的杰出人物、波兰尼应邀到美国的大学作有关当前国际形势及国际关系的巡回讲演、波兰尼的制度演化思想及制度分析范式、波兰尼的“嵌入”理论、波兰尼的“双重运动”(DoubleMovement)理论、波兰尼实在主义的社会经济思想、波兰尼关于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思想、波兰尼“双重运动”理论的重要价值、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的重要方法论价值、波兰尼文化理论的重要启示、波兰尼共生理论(co-Existence)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等,具体请详见。 一、波兰尼的生平与著述 卡尔·波兰尼(KarlPolanyi)1886年10月21日生于奥匈帝国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波兰尼家族产生了后来使匈牙利知识界引以为自豪的杰出人物:作为著名社会思想家、经济史家、经济人类学家的卡尔·波兰尼;作为物理、化学家和著名哲学家的迈克·波兰尼(MichaelPolanyi)以及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迈克之子约翰·波兰尼(John,Polanyi)。卡尔·波兰尼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布达佩斯大学攻读哲学及法律,于190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12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并取得律师资格。1924--1933年,波兰尼在维也纳作为副总编辑和专题分析编辑在著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杂志社工作。在维也纳期间,受马赫思想的影响并作为马赫研究协会的一员,波兰尼撰写了大量关于科学、医学、人类疾苦及共产主义道德的手稿。1933--1935年,他移居到伦敦,继续为杂志社撰稿直到1938年。1935年发表《论法西斯主义的本质》的著名论文。波兰尼应邀到美国的大学作有关当前国际形势及国际关系的巡回讲演,先后在美国的38个州举办讲座。1940年他与彼得·德鲁克继续在美国讲座,并在德鲁克的推荐下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成为佛蒙牧州BenningtonCollege的访问学者(1941--1943),在此期间波兰尼完成巨著《大转型》的撰写,并于1944年在美国出版。1947年以后,波兰尼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访问学者并受聘为副教授,讲授经济史课程并主持经济增长制度因素的跨学科研究课题,1957年出版《早期帝国的贸易与市场》。这一时期最终奠定了波兰尼经济人类学实在主义学派学术领袖的地位。 波兰尼晚年致力于创办经济学和政治学比较研究的跨学科《共生》杂志,致力于深入研究文化差异,改善人类生活状况并实现世界和平的工作。据波兰尼夫人所言:“直到死神来临的前夜,卡尔一直在伏案工作着”。在1964年4月 23日《共生》第一期出版之夜,卡尔·波兰尼与世长辞。 二、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述要及其贡献 1波兰尼的制度演化思想及制度分析范式 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区别于主流经济思想的制度分析范式、分析框架与分析方法。从经济、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的互动中,探索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模式。波兰尼认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在于,经济与社会关系、文化传统及资源环境约束保持内在关联和有机协调,脱离和背离社会文化约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终难以避免走向危机的归宿。在波兰尼看来,经济是一个制度化进程,是嵌入特定社会结构、历史传统和观念文化体系之中的动态过程,强调把经济——社会——文化关联的制度分析范式,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尺度,把经济视为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脱离社会环境的孤立存在,主张从社会关系、自然环境、人类多元文化关联互动的角度来分析市场机制的作用。他指出:“人类经济是嵌人制度、经济及非经济的环境中。宗教和政府与经济的结构和功能上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货币制度或生产工具的创新。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对制度演化、经济发展的持续影响作用不容低估。 波兰尼认为,前工业化社会长期存在的互惠模式(Reciprocity)、再分配(Redistribution)和家计(Houshold)模式,乃是深深植根并嵌入特定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自然演化的结果。波兰尼创新性地揭示出,只有到了近代,以货币为媒体的市场交换模式才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交换模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凌驾于社会关系之上,成为主宰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机器。然而,在波兰尼看来,这种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是一种非嵌入性机制,在社会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加速恶化,导致人与自然环境的加速恶化。波兰尼科学地预见到,这种近代出现的自我调节市场机制必然导致社会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必然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较早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市场制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性,与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内在不协调性,最终难以长期存在。 2波兰尼的“嵌入”理论(Embeded) 波兰尼对当代社会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最早提出“嵌入”理论及其分析框架。他认为:经济是“嵌入”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之中。人不仅作为其物质财富和个人利益的卫士,而且还作为其社会角色、社会需求及社会资产的卫士。无论是社会生产还是交换过程,并非单纯的经济利益关系,而必须充分考虑诸多社会因素。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在人、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把握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应当构成研究的起点。在波兰尼看来,经济是一个制度化进程,把握经济嵌入社会关系及其演化的规律极为重要。然而,19世纪以来在西欧出现的以自我调节的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则是人类有史以来在机器生产方式推动下出现的一次大转型。对于自我调节市场经济这种非嵌入经济体,如果一旦市场机制成为人类命运的主宰,成为自然环境乃至购买力使用的唯一主宰,那么,它将彻底毁灭这个社会

身体的认识论地位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身体性维度15

身体的认识论地位——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身体性维度 15 内容提要】在身体性这个维度上,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和梅洛- 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之间存在着某种思想的会聚。从知觉的身体性出发,通过对“身体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关于身体的辅助意识的核心地位、“通过寓居而认识”等思想的阐发,默会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知识的身体根源。在关于他人之心的知识和身心关系问题上,波兰尼在强调心灵的身体性的同时,对心灵与其外在表现、心灵与身体作了区分,得出了心灵是其外在表现的意义,心灵是身体的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默会认识论/ 身体性/ 波兰尼/ 梅洛- 庞蒂 、默会认识论和现象学传统 波兰尼在哲学上最具原创性的贡献是在两种意识的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默会 认识的结构。比如,在用锤子敲钉子的活动中,我们既意识到钉子,也意识到锤子和握锤子的手掌、手指中的感觉。在此,我们注意的中心是钉子,而不是握锤子的手掌、手指中的感觉,我们对于后者的意识不是为了其本身,而是为了前者。波兰尼认为,我们对钉子的意识是焦点意识(focal awareness) ,而对握锤子的手掌、手指中的感觉的意识是一种辅助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 。默会认识就建立在两种意识的动态关系之上。为了把握某一对象,我们需要将有关的各种线索、细节整合为一个综合体来加以认识,这就涉及到了默会认识的两个项目。我们对各种线索、细节、部分的辅助意识是默会认识的第一个项目,关于对象的焦点意识是第二个项目,为了认识后者,我们必须依赖于前者,我们从前者出发来关注后者。默会认识就具体地展开于从(from) 第一个项目转向(to) 第二个项目的动态过程之中, 默会认识是一种from-to 的认识” [1 —p34] 。

大转型读后感

关于政府适当干预的思考 波兰尼《大转型》读后感 新自由主义经济一直倡导自由市场,强调“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但是无论是从19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带来的灾难,还是20世界和21世界的两次大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都不难发现,完全放任的市场总是会有失灵的时候。波兰尼在《大转型》中有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自由主义市场的失败,他也一再的强调,完全“脱嵌”的市场经济是乌托邦式的。 波兰尼详细论述了英国的“圈地”运动,他赞赏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对于“圈地”运动的干涉主义,认为“反圈地立法虽然没能完全阻止圈地运动,但也并不是完全无效的”,人们不该忽视它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地方市场和邻里市场的叙述,我们看到,国家的干预才真正是国内市场的根源。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原因: 1、社会保障问题 经济法则来源于自然法则(羊与狗的例子),自然选择认为必须有贫困的人存在,只有贫困的存在,才会有为了不挨饿而努力工作的人。同时,经济学认为,财富的增长必然伴随着贫困的发生。为了缓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解决贫困问题,政府的几乎强制的再分配能极大的减少贫困的发生,防止社会的崩溃。 2、劳动力、土地、货币的虚构商品性 从根本上来说,劳动力只是人的技能的一种体现;土地只是自然的一种形态;货币本身可能并没有价值,他们都不属于商品。然后劳动力、土地、货币(资本)却是现代经济最重要的元素。把他们当作商品,使得市场经济系统完全凌驾与社会系统之上,换句话说,使得人们完全以逐利而存在,失去了个人的价值,最终导致社会的消失。 3、金本位制度的缺陷 早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金本位制度就发生过严重的危机。金本位制度的缺陷拿到现代来看,就是各国货币币值的不稳定状况。货币币值的不稳定会严重损害全球化的贸易,尤其是会对经济实力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造成重创。因此,需要有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本国的货币不受打击。 4、市场自发调控的苛刻条件 经济学对完全市场的假设条件太过苛刻,完全竞争、信息对称、稀缺性,在现实世界中这些都很难实现,所以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常常会使得经济陷入危机。在现实经济中,政府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在预防危机还是应对危机方面。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告诉发展期,也正是社会的转型期,市场机制尚未成熟,国家的干预也更加重要。我国政府干预的主要方向: 1、

2020年上海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金山区

金山区2019学年第二学期质量监控高三历史试卷 2020.05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次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朝就可能出现了牛耕,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孔子有位学生姓名为司马耕字子牛 C.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D.《诗经》中有关于农耕生活的描写 2.观察下列“穿越时空对话”图,关于图中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图1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图2是专制主义制度的产物 B.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C.从图1到图2的变化实质上是历史的进步 D.从图2内容已看到民主制度的迹象 3.下表是某学生整理的数据,不能用此来研究的主题是 时期赋税徭役 汉高祖十五分之一每年一个月 汉景帝三十分之一每三年一个月

A.“无为” 到“有为” B.与民休息 C.轻徭薄赋 D.文景之治 4.“魏之先(祖)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材料中的“魏”当指 A.西周时的魏国 B.战国时的魏国 C.三国时的曹魏 D.北朝时的北魏 5.有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整整这个朝代, 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北宋 6.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言:“中国人害怕并且不信任一切外国人。”最能反映此论断的史实依据是 A.朝贡贸易 B.榷场贸易 C.早期西学东渐 D.闭关锁国 7.按干支纪年法,今年是“庚子年”,以下中国面临的外部侵略同样发生在“庚子年”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雅克萨之战 8.与“千年帝厦一朝倾” 相关的事件是 A.清末新政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9.下列报道不可能出现在《申报》上的是 A.清廷学部考试结果 B.张裕葡萄酒广告 C.汽车肇祸 D.新中国成立 10.右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自国外的一张 明信片背面,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11.南京国民政府为制造“对外自主”的形象,发起了 A.开罗会议 B.东北易帜 C.五四运动 D.改订新约运动 12.要研究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下列城市中最值得寻访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