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教程文件

信息经济学教程文件
信息经济学教程文件

《信息经济学》第0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1959年(B)的《信息经济学评论》的发表,标志着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A、凡勃伦

B、马尔萨克

C、施蒂格勒

D、维克里

2、下列哪位经济学家首次提出了“信息经济学”的概念?(A)

A、马尔萨克

B、施蒂格勒

C、维克里

D、阿罗

3、下列哪位经济学家首次提出了“信息产业”的概念?(B)

A、马克卢普

B、波拉特

C、增田米二

D、施蒂格利兹

4、最早对信息经济学发展史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家是(D)。

A、阿罗

B、赫什雷弗

C、野口悠纪雄

D、兰伯顿

5、1983年,在荷兰创刊的信息经济学国际性期刊是(C)。

A、《信息经济学的出现》

B、《信息经济学》

C、《信息经济学与政策》

D、《信息经济》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信息经济学由产生阶段进入到发展阶段的标志是(CD)的提出。

A、信息市场理论

B、信号理论

C、柠檬理论

D、二手货理论

2、信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有(ABCD)。

A、柠檬理论

B、信息市场理论

C、信号理论

D、搜寻理论

3、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BC)。

A、信息的经济价值

B、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

C、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

D、信息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4、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下列哪些部分组成?(ABC)

A、微观信息经济学

B、宏观信息经济学

C、信息产业经济学

D、信息技术经济学

5、信息经济学将市场参加者的风险偏好分为(ABCD)。

A、风险厌恶者

B、风险爱好者

C、风险中性者

D、规避风险者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信息经济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经济学家没有任何关系。(错误)

2、“信息经济学”学科概念是经济学家马尔萨克首次提出的。(正确)

3、信息经济学家通过不完全信息的分析,来修正传统经济学的市场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正确)

4、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属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正确)

5、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传统经济学理论没有任何关系。(错误)

《信息经济学》第02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1+1=2,老师和学生都知道,这样的知识叫(D)。

A、完全信息

B、不完全信息

C、个别知识

D、公共知识

2、在产品市场上,买主了解卖主所掌握的有关商品的信息,卖主也掌握买主具有的知识和消费偏好等信息,这是(C)事例。

A、公共信息

B、私人信息

C、对称信息

D、非对称信息

3、为保障市场专家的合法利益,同时也保障因缺乏信息可能受到市场专家不公平对待的买卖双方的利益,政府制定了(D)。

A、消费者权益法

B、厂商权益法

C、市场法规

D、市场专家制度

4、许多研究表明,“搭便车”现象是(B)的必然经济结果之一。

A、对称信息

B、非对称信息

C、同质信息

D、异质信息

5、具有同等性质(质量)的信息称为(C)。

A、共同知识

B、公共信息

C、同质信息

D、以上均是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完全信息假定的局限主要表现在(ABCD)。

A、完全竞争

B、市场效率

C、供求法则

D、单一价格

2、不完全信息对垄断的影响表现在(AB)。

A、可能加强市场垄断者的垄断力量

B、可能削弱垄断者的市场基础

C、能够消除市场的垄断

D、以上均是

3、公共信息又叫(ABC)。

A、共同知识

B、共同认识

C、常识

D、经验

4、市场参加者双方都缺乏信息的对称性市场中,(CD)在市场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买方

B、卖方

C、市场专家

D、政府

5、非对称信息存在的重要社会原因有(AB)。

A、社会劳动分工

B、专业化

C、个体能力差异

D、地域影响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市场参加者不存在决策失误和投资风险问题。(正确)

2、公共信息是市场运行的基础,私人信息是市场存在的基础。(正确)

3、私人信息的信息优势或信息劣势直接影响到市场参加者的效益。(正确)

4、厂商和雇员都知道厂商的收益,属于对称信息事例。(正确)

5、只要有市场专家提供信息,买卖双方都能获利。(错误)

《信息经济学》第03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由于股东监管日常活动很困难,所以公司经理可能会追求与企业价值最大化不相容的政策,这被称为(B)。

A、公共品问题

B、委托人—代理人问题

C、收益递减

D、规模经济

2、信息经济学中,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称为(D)模型。

A、不利选择

B、信号传递

C、信息甄别

D、道德风险

3、在投保人购买保险单后,选择不注意保管车辆的行为,如随便停车,经常忘记上锁,这属于什么问题?(D)

A、不利选择

B、逆向选择

C、自然选择

D、道德风险

4、委托人通过(B)使代理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达到了委托人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A、强制合同

B、激励合同

C、保险合同

D、约束机制

5、名牌商品的价格通常比非名牌的同类商品的价格要高,这可能是(A)的一个例子。

A、消费者经常把有信誉的品牌与商品质量联系起来

B、名牌商品因为做了广告增加了生产成本

C、名牌商品的生产者采取了价格歧视

D、价格的差异完全来自生产成本的差异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下列哪些属于逆向选择?(BCD)

A、消费者可能找不到更低价格的供给者

B、当价格下降,旧车中次品的比例上升

C、当汽车保险的保费增加,那些遇到意外的可能性最小的车主会退出保险

D、次品将优质品淘汰出市场

2、信息经济学家对不利选择的研究基本在(ABC)方面展开。

A、产品销售市场

B、保险市场

C、资本市场

D、证券市场

3、在委托人—代理人理论中,激励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CD)。

A、强制合同

B、激励合同

C、参与约束

D、激励相容约束

4、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一般采用的激励方法有(ABCD)。

A、工资与效益挂钩

B、效率工资

C、分成制或分摊制

D、信号显示

5、广告对消费者的导向功能效应(ABCD)。

A、引起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注意

B、接受广告所传递的信息

C、相信广告真实可信

D、激励和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委托人—代理人理论主要研究社会契约是如何达成的,它们的效果如何,以及如何改进和限制这些契约的经济作用。正确

2、委托—代理关系是市场参加者之间信息差别的一种社会契约形式。委托人居于信息优势,代理人处于信息劣势。错误

3、产品质量信息不仅导致不利选择问题,还导致市场运行的低效率。正确

4、代理人选择某种信号,委托人在观测到信号后与代理人签订合同。这是信号甄别模型。错误

5、信息经济学将消费者假定为对于信息性广告有理性反应的市场参加者。正确

《信息经济学》第04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二次信息商品具有(D)特点。

A、浓缩性

B、汇集性

C、系统性

D、以上均是

2、信息商品也具有物质商品的显著特征(D)。

A、私有性

B、可获性

C、再生性

D、A和B

3、信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卖方并不失去所提供信息内容和信息量,这种性质叫做(D)。

A、共享性

B、对称性

C、非对称性

D、A和C

4、一次信息商品的最主要的定价方式是(B)。

A、成本定价

B、效用定价

C、价值定价

D、供求定价

5、信息商品成本是信息商品价格的(A)。

A、最低界线

B、最高界线

C、成交界线

D、以上都不是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下列哪些属于信息商品的经济特性?(ABCD)

A、非物质性

B、非消耗性

C、共享性

D、再生性

2、信息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有(ABCD)。

A、不确定性

B、或然性

C、非重复性

D、两个阶段不同

3、信息商品效用的获得,除了与信息商品本身固有的使用价值有关之外,还取决于消费者本身的那些条件?(CD)

A、物质条件

B、技术条件

C、智力条件

D、消费者的创造性劳动

4、价格的作用表现在(ABC)。

A、商品交换的依据

B、商品稀缺程度的测度

C、商品运行中的信息指令

D、商品需求程度

5、信息商品的效用在实现过程中呈现多样性,可能是(BCD)。

A、潜在效用

B、正值效用

C、零值效用

D、负值效用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信息商品的无形损耗或使用价值的完全丧失,是由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新陈代谢现象或时效性引起的。(正确)

2、信息商品,尤其是一次信息商品,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劳动消耗——所有个别劳动时间或劳动消耗的平均值,事实上就是它本身。(正确)

3、同一信息商品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他们获得的效用是不同的。(正确)

4、当信息商品被用于物质生产活动时,其现实使用价值的取得表现为:生产方式的变革,物质产品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性能的改善或资料的节约。(正确)

5、信息商品成本是信息商品价格的最低界线,利润是影响其价格浮动的主要因素。(正确)《信息经济学》第05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下列哪一个不是市场的含义?(D)

A、场所

B、流通

C、潜在交换

D、系统

2、下列哪一个说的不是市场特征?(D)

A、手机市场

B、电脑市场

C、数据库市场

D、供求市场

3、信息市场的竞争是信息商品的(B)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A、使用价值

B、价值

C、效用

D、效益

4、在信息市场中,信息生产者承担的主要风险有(D)。

A、产品投资额

B、市场需求量

C、技术水平

D、A和B

5、在信息市场中,信息经营者承担的风险主要来自于(D)。

A、供给方

B、需求方

C、管理方

D、A和B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从信息商品所属的层次划分,信息市场划分为(ABC)。

A、一次信息商品市场

B、二次信息商品市场

C、三次信息商品市场

D、四次信息商品市场

2、信息商品市场的空间结构包括(ABC)。

A、地方市场

B、全国性市场

C、世界市场

D、固定市场

3、下列哪些是信息市场的功能?(ABCD)

A、媒介功能

B、存储与整序功能

C、检查、评价与监督功能

D、资源配置与调节功能

4、信息市场的运行机制有(ABCD)。

A、供求机制

B、价格机制

C、竞争机制

D、风险机制

5、影响信息商品供给的主要因素有(ABCD)。

A、信息投资

B、信息人才

C、科学技术水平

D、信息商品价格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人们进行信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正确

2、信息市场中的供给方、需求方、中介方和管理方同时存在,且有一个合理的结构,才能保证信息市场的正常运行。正确

3、信息市场的运行机制就是信息市场中供求双方实现交换的机制。正确

4、信息供给主要指信息由生产到交换的过程,包括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等环节。其中信息生产是信息供给的主要环节。正确

5、信息生产者的文化素养对信息商品供给没有影响。错误

《信息经济学》第06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所有的各种传统产业分类法中没有提到( D)?

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信息业

2、将克拉克“三次产业划分”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分别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对应的AIS 划分法是(C)提出的?

A、费希尔

B、克拉克

C、库兹涅茨

D、马克卢普

3、信息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居于(A)位置。

A、先导产业

B、主导产业

C、盛阳产业

D、衰退产业

4、广义的信息经济是指(D)。

A、信息社会的经济形式

B、信息产业居于主导地位的一种经济形态

C、信息部门的经济

D、A和B

5、(A)设计了新的信息产业测度方法—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

A、中国

B、美国

C、日本

D、英国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对信息产业研究贡献比较大的经济学家有(CD)。

A、费希尔

B、克拉克

C、马克卢普

D、波拉特

2、信息产业的基本构成包括(ABC)。

A、信息技术设备制造部门

B、信息商品化部门

C、准信息部门

D、信息管理部门

3、信息产业对经济结构的软化主要表现在(ABCD)。

A、产业结构的软化

B、就业结构的软化

C、投资结构的软化

D、贸易结构的软化

4、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资源有(BCD)。

A、技术

B、物质

C、能源

D、信息

5、波拉特在测算第一信息部门产值时,使用了(ABCD)。

A、最终需求法

B、支出法

C、增值法

D、生产法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产业结构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相适应的。正确

2、信息产业的兴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正确

3、“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又叫“信息高速公路”。正确

4、科学生产的知识可以被看作是提高未来生产率的一种投资。正确

5、物化的人类智慧,即凝固了人类知识的技术设备;人化的知识,是储存在人体上的知识。正确

《信息经济学》第0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信息经济学来源于下列哪国?(C)

A、中国

B、日本

C、美国

D、英国

2、信息经济学基本思想萌芽的标志是1919年(A)发表的《资本的性质》。

A、凡勃伦

B、马尔萨克

C、施蒂格勒

D、维克里

3、下列哪位经济学家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A)

A、马克卢普

B、波拉特

C、增田米二

D、兰伯顿

4、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提出的旧汽车市场分析的(C)理论,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产生阶段进入到发展阶段。

A、信息市场

B、信号

C、柠檬

D、搜寻

5、最早对信息经济学发展史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家是(D)。

A、阿罗

B、赫什雷弗

C、野口悠纪雄

D、兰伯顿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ABC)。

A、物质

B、能源

C、信息

D、资本

2、微观信息经济家学主要是从(AC)方面研究信息经济学的。

A、微观

B、宏观

C、理论

D、应用

3、下列哪些经济学家属于微观派?(AB)

A、马尔萨克

B、施蒂格勒

C、马克卢普

D、波拉特

4、信息经济学由拓展转为演进的特征具体表现在(ABCD)。

A、一些代表性著作的出版

B、学术界对信息经济学的新认识

C、信息经济学发展史的研究

D、信息经济学国际性学术期刊的创刊

《信息经济学》第02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如果一则信息是大家都知道的,或者是所有相关人都知道,这则信息叫做(C)。

A、完全信息

B、不完全信息

C、公共信息

D、私人信息

2、谎言是由(D)引起的。

A、完全信息

B、不完全信息

C、公共信息

D、私人信息

4、在(C)市场中,生产者成了价格制定者,消费者成了价格接受者。

A、产品

B、对称性

C、非对称性

D、以上均是

5、具有同等性质(质量)的信息称为(C)。

A、共同知识

B、公共信息

C、同质信息

D、以上均是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经济信息的基本形式有(ABCD)。

A、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

B、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

C、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

D、同质信息与异质信息

2、完全信息假定隐含有(ABCD)。

A、市场参加者都拥有关于市场的全部信息

B、信息可以免费使用

C、市场参加者都具有有限的信息需求

D、市场供求平衡

3、不完全信息经济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表现在(ABCD)。

A、对市场均衡的认识

B、对竞争作用的认识

C、对垄断者行为的认识

D、对市场效率的认识

5、非对称性市场的典型形式有(ABC)。

A、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差别产生的非对称性市场

B、买方与买方之间的信息差别产生的非对称性市场

C、卖方与卖方之间的信息差别产生的非对称性市场

D、市民与政府之间的信息差别产生的非对称性市场

《信息经济学》第03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在信息经济学中,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市场参加者的经济关系称为(C)。

A、买卖关系

B、经纪人关系

C、委托—代理关系

D、对应关系

2、下列哪一个市场最可能存在非对称信息问题?(D)

A、牙膏

B、香皂

C、家电

D、旧车

3、由于股东监管日常活动很困难,所以公司经理可能会追求与企业价值最大化不相容的政策,这被称为(B)。

A、公共品问题

B、委托人—代理人问题

C、收益递减

D、规模经济

4、如果其他条件相同,那么最愿意购买保险的人将是那些最迫切需要它的人。这是什么的一个例子?(B)

A、搭便车问题

B、逆向选择

C、自然选择

D、人为选择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市场参加者交易合同的形式有(ABCD)。

A、明确符合法律规范的契约

B、书面协议

C、口头谅解

D、口头默契

3、在委托人—代理人理论中,道德风险又称(BC)。

A、隐蔽信息问题

B、隐蔽行为问题

C、败德行为

D、合同后机会主义

《信息经济学》第04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一次信息商品具有(D)特点。

A、创造性

B、新颖性

C、形式多样性

D、以上均是

2、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一种“能量”转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D)。

A、大脑活动

B、体力活动

C、感官活动

D、以上均是

3、信息商品的基本属性是(D)。

A、使用价值

B、价值

C、共享性

D、A和B

4、二次信息商品的定价基础是(C)。

A、效用价值

B、效益价值

C、劳动价值

D、以上均是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下列哪些是一次信息商品?(ABCD)

A、期刊论文

B、书籍

C、美术作品

D、电影片

2、目前信息商品定价理论主要有(ABCD)。

A、效用价格论

B、生产费用论

C、供求价格论

D、劳动价格论

3、信息商品价格形成的基础有(ABC)。

A、劳动价值

B、效用价值

C、效益价值

D、剩余价值

《信息经济学》第05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信息市场的客体是指(D)。

A、信息商品

B、信息服务

C、媒介物

D、A和B

2、信息市场最基本的运行机制是(A)。

A、供求机制

B、价格机制

C、竞争机制

D、风险机制

3、信息市场竞争的实质是(A)。

A、优胜劣汰

B、优汰劣胜

C、双赢

D、垄断

4、在信息市场中,需求方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C)的竞争。

A、新产品

B、效用大的产品

C、利用信息商品之后的最终产品

D、过剩产品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信息市场中流通的是(ABCD)。

A、知识

B、信息

C、信息产品

D、智力型服务

3、信息商品市场的时间结构运动轨迹表现为(ABC)。

A、现货市场

B、期货市场

C、贷款市场

D、拍卖市场

5、影响信息商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ABCD)。

A、信息消费者的文化素养

B、信息消费者的收入

C、信息商品的价格

D、信息商品的共享性

《信息经济学》第06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首次提出“信息产业”,并将之纳入到国民经济基本产业结构框架作为第四产业的是(C)。

A、马尔萨克

B、马克卢普

C、波拉特

D、库兹涅茨

2、信息产业属于(C)产业。

A、劳动密集型

B、资金密集型

C、知识密集型

D、以上均是

3、“软化”一词用于经济领域,始于(B)。

A、美国

B、日本

C、中国

D、英国

4、下列哪一个不是衡量一国经济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的数量标准?(D)

A、信息部门所占比重大于物质部门所占比重

B、信息部门所创造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超过50%

C、信息劳动者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50%

D、服务业部门所占比重大于工业部门所占比重

5、马克卢普采用(A)测算美国信息经济的?

A、最终需求法

B、增值法

C、生产法

D、国民经济帐户体系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2、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要素的优化表现在(ABC)。

A、信息与劳动力要素结合,提高技能水平

B、增加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信息含量,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使用效率

C、信息与管理者相结合,提高决策能力

D、传统产业硬功能比重下降

3、从国际经验看,信息产业的发展与(ACD)直接相关。

A、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

B、国家服务业发展水平

C、国家政府的重视

D、国民信息观的形成

4、信息经济的内容包括(ABCD)。

A、信息职业与信息劳动者

B、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

C、信息市场与信息商品

D、信息基础结构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一:互动媒体教学设计西方经济学论文 一、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交互活动的安排,以达到充分利用数字互动媒体设备与数字信息资源,促进学习者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者自身学习能力以及利用数字化设备与信息资源的信息素养能力。因此,在互动媒体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包含的步骤有:教学活动整体设计、师生交互设计、学习者交互设计、交互内容设计以及交互媒介工具设计。 (一)教学活动整体设计 教学活动整体设计是在互动媒体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通过教学活动整体设计来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进而结合目标和客体去设计必需的、合理的活动情景主题,明确大致的活动流程,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从而在后续环节中便于操作和执行。教学活动所具备的情景主题,为师生之间、学习者及其群体之间的共同理解与经验分享创造了宝贵的交互机会。教学情景的设计旨在促使学习者通过原有经验知识的回忆与提取,为学习目标提供共同经验,同时有助于为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基础。 (二)师生交互设计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人际交互的主导核心仍然是师生双方。教学活动中,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知识的建构、技能的获得、情感态度的变化等,都有赖于教学活动中交互操作的结果。在互动媒体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尽管处于同一个时空维度中,但互动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却可以使双方有多维度的交流和互动———不仅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向的面对面、言语书面信息传播方式,还有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通过多媒体的人———机———人的交互传播模式,从而使得交互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更强。这种师生间的交互形式以互动媒体为依托呈现出言语书面交互、实验操作交互、教师主导交互、学生主导交互的形式。 (三)学习者交互设计 学习者交互的设计是对学习者及学习者团体之间的具体安排和组织。基于教学活动整体设计的安排可供学习者交互选择的方式有合作式交互、竞争式交互以及角色式交互。合作式交互可以使学习者在个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通过小组讨论、沟通、展示、汇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学习目标的建构。竞争式交互能够使学习者间形成进取的氛围,强化学习者自觉学习的动力。角色式交互可以使学习者端正认知态度,明确学习动机。 (四)交互内容设计 交互内容是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和参考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涉及目标内容设计、支撑内容设计、交互规则设计。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交互内容首先让学习者了解学习目

线代推销学论文

平顶山学院2012~2013学年 第二学期 《现代推销学》课程论文 题目: 爱达模式及其在推销中的应用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 2011级市场营销 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 2013年6月22日 爱达模式及其在推销中的应用

摘要:推销是一门艺术,推销模式能够很好地指引着推销人员的推销活动,如爱达(AIDA)模式、费比(FABE)模式和迪伯达(DIPADA)模式等,这些经典的推销模式将推销的基本流程和关键环节进行了总结概括,能够更好地引导推销人员进行推销,而且在现实推销活动中广泛运用。本文着重介绍爱达模式及其在推销中的应用。 关键词:推销;爱达模式 一、达模式的概述 爱达模式(AIDA)是现代推销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推销模式,比较适用于店堂的推销、易于携带的生活用品及办公用品的推销、新推销人员以及对新客户进行推销。在爱达模式中,A是“Attention”的缩写,即为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在现代市场中,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能够引起消费者注意的商品才能够进入消费者的眼球,影响他的购买决策,成为他可能购买的商品。I是“Interest”的缩写,也就是诱发消费者的兴趣。消费者注意了商品只是一个前提,能够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才能够使消费者记住产品,在决策时首先想到此产品,这就需要我们在吸引他们的眼球之后准确地诱发他们对产品的兴趣。D是“Desire”,即为购买欲望。我们不能够创造出顾客的需求,但是我们能够通过一些刺激条件使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促进其购买,例如对于一种食物,进行图片逼真诱人的展示,可以勾起消费者购买的欲望。A是“Action”,是指最终的交易行为。促成交易是我们推销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要在适当的时机主动提出交易的欲望,及时达成交易。 二、爱达模式的应用技巧 爱达模式的四个过程即引起消费者注意、刺激消费者兴趣、激发消费者欲望、达成交易是一般情况下的推销活动所遵循的顺序,但是,有时候他们的顺序可以交换,或者根据实际需要,有的过程可以增减。 (一)引起消费者注意 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是推销活动的开端,人们每天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产品必定是人们购买的首选,因此,促成交易的第一步是要想方设法引起消费者对产品的注意,下一步的推销活动才可能展开。要想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可以按照以下技巧进行操作。 1.说好第一句话 推销的的基础活动是和客户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客户是否注意大盘产品取

信息经济学结课论文

信息经济学角度谈企业招聘 商学院2012级经济学2班 崔嘉伟 201222361019

一、信息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商品。信息社会通常被定义为信息生产和消费的集中。信息集中度取决于对信息的需求以及此需求被满足的程度。因此,一种看待信息社会是否形成的方法是评价信息的交换强度及信息内部流动的持久性。信息的价值在当今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也显而易见。 1、信息的首要经济作用就是以市场信号的形式显示社会稀缺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社会稀缺资源配置的方向是否合理、手段是否有效、决策结果是否经济等。这些内容都需要以某种形式显示出来,经济信息即充当了资源配置有效程度的指示器的角色。市场经济中充当资源配置指示器的经济信息系统就是通常所言的市场价格体系或价格机制。 2、信息的第二个经济作用是估计或确定经济关系。我们知道只要决策的结果不是唯一,不确定性就会自然出现。不确定性的减少,有赖于信息的获取,减少不确定性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能够适应未来变化的决策模型。没有信息,经济管理者就无法给出决策所需要的各种经济关系。由于基于信息处理而获得的经济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决策水平的高低,因此,经济信息的质量和人们把握已有经济信息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决策的经济效用。 3、信息的第三个作用体现在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通俗地说,经济信息能够全面记录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反应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从而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决策和改

进管理效率提供依据。 二、企业招聘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防范措施 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核心已经聚焦于人才的竞争,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因此,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力资源是个关键的因素。而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是获取人力资源的主要渠道,是企业产生良性循环的重要工作。招聘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成败。但经济环境的变化已使得企业招聘今非昔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招聘已经是一个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这样就加大了招聘的难度。同时,在招聘过程中,由于人性的多变,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因素常常又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例如企业举行多次招聘想要寻找最好的人才,而应聘者则多家求职以求得最好的工作,最终的结果是双方均没有得到最满意的结果。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企业在这场与求职者展开的多重交叉博弈中缺乏准确的定位,盲目追求最优秀的人才,而不是最适合的人才。由此可见,招聘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招聘者与求职者双方博弈的过程,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达到对招聘者和求职者均最有利的目的,即怎样才能有效的招聘,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针对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招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企业招聘过程,来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与建议。 招聘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指招聘方与应聘方所掌握的信息不一致,招聘方与应聘方互相不了解对方的私人信息,导致招聘不成功的一种现象。往往存在企业招聘中,当企业新招聘的某位员工入职时,

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 本文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出发,然后结合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内涵,并提出了两条城市化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最后从中国的国情从发,总结出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键字:城市化;区域的“城市性”;新型发展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在2013年末中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3.73%,虽然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但是仍有约6.5亿农村人口。将来,根据有关专家的推算,中国将来人口的峰值是达到15亿,达到高峰以后人口就开始逐步递减了,即使中国的人口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按照城市化65%的城市化来算,那个时候农村还有5.25亿人口,但是这种大趋势是清楚的,现代化体现在城市化,使全体农村都能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样的,城市化也应该走新型道路。但是近十年来,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看,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严格讲来并没有搞清楚,而城市化却在政府主导下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病”。因此,搞清楚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慎重地选择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 二、城市化的含义与区域的“城市性”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涉及人口、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关于城市化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说,城市化是相关学科都极为关注,而含义或定义又最不统一的概念。

计量经济学论文12篇-精品

中国商品进口额模型研究 摘要:通过对中国商品进口额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得到关于中国商品进口额的函数,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探究其增长的规律性,从而使商品进口额成为一个可预测的经济变量。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 一、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中国的商品进口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口数额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1257.8亿元到2007年的73284.6亿元。影响中国商品进口额的因素很多,这里选取教材课后练习中的数据,研究中国商品进口额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商品进口额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数量关系,对于探究中国商品进口额增长的规律性,预测商品进口额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因素分析及模型建立 1、因素分析 一国的商品进出口属于对外贸易的内容,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冷热情况,还有就是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等因素。有研究显示,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里,对中国商品进口额的研究,主要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说明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对国外商品的需求也增大,所以,对这两个因素对进口额的影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这里选取“中国商品进口额”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选“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解释变量,分别用X1、X2表示。所以,模型假定为 LnY=β0+β1㏑X1 +β2㏑X2 + μ 其中u为随机误差项。 下表为1985——2007年中国商品进口额、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你消费价格

信息经济学论文

DUFE 信息经济学 学号:220100457 专业:数量经济学 姓名:程楚

信息化与工业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含义 所谓信息化,就是指由计算机和互联网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它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几个方面。信息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所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利用的能力的水平。具体到我国,1997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信息工作会议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即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工业化是一个农业收人在国民收人中比重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而以工业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业化首先表现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或工业在国民收人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持续上升。二是工业化表现为工业结构的高级化、工业创新的不断涌现和主导工业的依次交替。三是工业化意味着国民经济技术和制度的现代化以及人们活动的城镇化。四是工业化作为一个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五是工业化的持续增长和工业结构高级化是推进工业化的两个必要条件。六是工业化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从经济发展的层面来认识工业化,可以揭示出工业化的四大特征:第一,工业化是一个经济增长的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第二,工业化是一个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第三,工业化是一个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变革过程。第四,工业化也是一个社会生产力以及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循环机制 信息化和工业化存在两种作业机制,促进机制和带动机制。它们之间的循环机制,总的来说,就是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 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派生物。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特殊表征, 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工具,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重要载

信息经济学若干问题

信息经济学若干问题一信息经济学的历史(一)信息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信息经济学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因素及其影响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也是对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它的产生与其他经济学一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令人瞩目的信息革命开辟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来临,是信息技术巨大发展及其对生产力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必然结果。信息经济学正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所处的时代具有下述主要特征: 1.信息、知识、智力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日益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3.信息劳动者、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的作用日益增大。 4.社会经济生活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非群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二)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信息经济学的历史不算长,从它在20世纪60年代初正式被提出算起,至今只有40年左右的时间,还不到整个经济学发展历史的1/6。信息经济学有它的“史前”期。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奈特(F.H.Knight),就已把信息与市场竞争、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风险联系起来,认识到企业为了获取完备的信息必须进行投入的重要性。他在1921年出版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发现了“信息是一种主要的商品”,并注意到各种组织都参与信息活动且有大量投资用于信息活动。但是,信息经济学一词的提出则是在同一世纪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尔萨克(J.Marschak)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讨论了信息的获得使概率的后验条件分布与先验的分布有差别的问题。以后他又研究了最优信息系统的评价和选择问题。(注:研究这一问题的还有日本学者宫译。)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G.J.Stigler)(注:他是198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于1961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题为《信息经济学》的著名论文,研究了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以及信息对价格、工资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他提出信息搜寻理论,后来还在1977年指明,应当用不完全信息假设来替代有完全信息的假设,以修正传统的市场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差不多在同一个时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马克卢普(F.Machlup)把知识生产的理论研究与其统计调查结合起来,于1962年出版了一本专著《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该书于1966年被译成俄文,1967年出了第3版,1968年又被译成日文,至70年代还先后被译成法、德、意以及西班牙语。(注:该书在我国也即将被译成中文出版。)书内提出知识产业与知识职业问题,并对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的生产进行了统计测定。(注:据他测算,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在知识产业部门工作的就业人数约占全部就业人数的31%。)在美国国内对该书的引用与评论延续了10多年,甚至有学者认为知识产业的发展将会改变传统的经济及其经济学。1980年至1983年,马克卢普又扩展上述专著,并对美国知识产业的统计测定进行更新,陆续发表《知识:它的生产、分配和经济意义》多卷本著作,其中第一卷为《知识与知识生产》。[!--empirenews.page--] 从60年代初信息经济学出现起,到80年代初,信息经济学被公认止,这是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对信息的经济学分析或对经济理论中信息的分析,还是对信息经济的研究,在这一时期都有长足的发展。就前一方面的分析而言,不少经济学家在考察作为经济行为变量的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完备性以及需要支付成本等因素的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信息的非对称性对市场运行的影响,导出了种种理论。如阿克洛夫(G.Akerlof)(注:阿克洛夫同斯彭斯、施蒂格利兹一起因研究信息不对称理论荣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在1970年提出的“柠檬”(即二手货)理论、斯彭斯(M.Spence)在1973年提出的“信号”理论、赫什雷佛(J.Hirshleifer)在1971年提出的“信息市场”理论、格罗斯曼(S.J.Grossman)和施蒂格利兹(J.E.Stigliz)在1976-1980年提出和补充的市场信息效率与市场效率的“悖论”等等。其中,阿罗(K.J.Arrow)(注: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维克里(W.Vickrey)和莫里斯(J.Mirrlees)(注:两人因从事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研究而同获199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信息经济理论的贡献也很突出。阿罗把信息同经济行为、经济分析、风险转移

关于信息经济论文范文2篇

关于信息经济论文范文2篇 关于信息经济论文范文一: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是我了解了关于信息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现在以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为视角,通过分析我国信息化的初始发展环境、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的发展成效和我国信息发展的基本经验,结合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讨论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信息化基本现状加以梳理,以期对认识和促进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裨益。 关键词: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发展信息化的初始环境-uytr3e2w1q 我国信息产业是在全球经济化和全球信息化的浪潮背景下展开的,国际产业转为我国参与国际信息产业的分工提供了机遇,信息产业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代表了世纪交替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从外部环境看,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而我国是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双封逼近”的背景下,通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再分配,向信息产业倾斜,实现要素的间接转移来发展信息化的。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信息化“是一种在国际环境影响下,受外部冲击的逼迫而引发的变革,是对现代性之外部挑战的回应”从内部环境看,通过自身的改革

开放,一方面积极融入世界信息产业的分工,延伸国内产业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国内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在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条件下,瞄准信息技术的跳跃发展和广泛渗透性特征,努力通过推广应用信息化经济的发展进程,能够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来实现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国情 关于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条件,普遍认为是被迫走向现代化之说。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国际信息产业就已经开始蓬勃发展了。世界以美国为代表,亚洲以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1978年,我国电话总数仅280多万部,电话普及率0.38%,而世界平均为11.5%,信息制造业的产品和技术更是落后世界三十年。信息化潮流已经到来,还没有为信息化发展做好准备的我们应该如何抓住优势,利用好机会,克服劣势,消除威胁,实施适合自己国情的信息化成为了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的关键所在。从信息经济发展零开始,如何符合国际市场的信息化经济,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从现实现代化看,要用六十年时间来完成西方200百年完成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从产业结构看,要实现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升级过程;从信息化模式看,已经有美国、欧洲、亚洲等各种模式可以复制;从经济增长方式看,是粗放向集约转变。我国的基本情况是: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生产力发展多层次,不平衡;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城乡存在二元经济的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特殊国

《信息经济学》教学大纲

《信息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信息经济学 课程学分:4 学期学时:40 课程性质:知识类课程 课程定位: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经济数学 适用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电子商务 开课部门: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经济系 一、课程概述及意义 信息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是经济理论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它运用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研究信息分别作为生产要素和产品/服务,在社会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经济关系及客观规律(包括信息资源配置、信息的成本和价格、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等)。信息经济学以“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为前提,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提高企业效率。 学习信息经济学,使学生建立一种“信息产生效率”的观念,同时,认识到信息的制造和传播需要各种类型的企业共同参与,企业信息化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理解自身专业在社会中的分工,能够为更好的理解学科专业的由来以及学好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评价方法 三、教学内容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学科分工中不仅有其专司领域,基本理念还能够作为一种思想渗透到其他学科,为解释社会现象提供一种经济学视角。因此,信息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四、教学方法 1.案例导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 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鉴于学生理解习惯的不同,理论知识一般采取概念导入、图形辅助、推倒论证、案例导学的四步教学,其中,案例导学是关键,理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理论知识认识并解释社会现象,而不单纯是从技术角度掌握理论分析的方法,因此,课堂上大量案例导入,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灵活运用理论。 2.分组自学。第三部分的知识,是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这部分的 教学方法是学生分组自学,课下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准备课件,上课时分小组进行课件展示,学生给学生讲课,教师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的课程作业展示的作业向着教学需要的方向。 五、参考书目 1. 第一参考书:《信息经济学(第二版)》,乌家陪等编著,高等教育

信息经济学论文

信息经济学论文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浅谈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激励机制 摘要: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信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档案以信息形式存在,必然也能够在信息社会里创造它的价值。本文作为《信息经济学》结课论文,限于篇幅,重点介绍信息不对称理论在企业招聘中的具体体现及对策和企业激励机制这两大重点。关键字:信息信息不对称理论激励机制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以企业招聘为例 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核心已经聚焦于人才的竞争,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但往往当企业新招聘的某位员工入职时,发现他并不能很好地胜任该工作岗位的职责,缺乏与该岗位相匹配的很多能力,新员工也发现该岗位并不是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导致新员工不久便离职的状况。这既浪费了双方的时间成本,也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其根本原因在于,招聘方与应聘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一)存在的问题 1、招聘方缺少对招聘岗位的细致分析 招聘岗位的正确分析是对一个岗位招聘的基本要求,是人力资源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只有正确分析工作岗位,列出胜任该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才能招聘到最适合该岗位的人才,使得人尽其才。但现实中,很多企业往往没有认识到招聘岗位分析的重要性,对工作岗位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分析。 2、招聘方的招聘手段比较单一 要想全面地了解一个人,仅仅通过面试一种手段是无法达成的,现实中,很多企业往往仅通过面试这一种手段来考核应聘者,面试虽然有它的优点,但通过面试仅仅能够了解应聘者的性格、气质等方面,而其他的很多方面却无法通过面试来考核,因此,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招聘手段来考核求职者。 3、应聘方没有提前很好地了解招聘企业

现代推销论文

课程论文 题目:现代推销中的沟通技巧探析所属系 专业 学号 姓名

目录 一、沟通........................................................................................................................................ - 3 - 1.1、沟通的含义................................................................................................................... - 3 - 1.2、沟通的过程................................................................................................................... - 3 - 1.3、沟通原则....................................................................................................................... - 3 - 二、推销沟通................................................................................................................................ - 4 - 2.1、推销沟通的作用........................................................................................................... - 4 - 2.2、推销沟通及有效沟通的实际意义............................................................................... - 4 - 2.3、各企业应重视提高推销中的沟通技巧....................................................................... - 4 - 三、寻找潜在顾客........................................................................................................................ - 4 - 3.1、目标不确定者............................................................................................................... - 5 - 3.2、无目标者....................................................................................................................... - 5 - 3.3、对于销售人员来说....................................................................................................... - 5 - 四、推销中的沟通技巧................................................................................................................ - 5 - 4.1、高超的开场白............................................................................................................... - 5 - 4.2、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 6 - 4.3、有效沟通的润滑剂——非语言性沟通....................................................................... - 6 - 4.4、人的目光也是沟通的手段之一................................................................................... - 7 - 五、排除推销沟通障碍的技巧和消除沟通障碍........................................................................ - 7 - 5.1、排除客户异议、价格、习惯势力障碍....................................................................... - 7 - 5.2、消除障碍的方法........................................................................................................... - 8 - 六、案例分析................................................................................................................................ - 8 - 七、结束语.................................................................................................................................... - 9 - 参考文献:.................................................................................................................................... - 9 -

制度经济学结课论文

商学院《制度经济学》结课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制度是一个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大学制度,教师职工和学生得不到行为约束,学校的各种资源也没有明晰的产权界定,这将导致整个教学体系的崩溃。同样,历史也证明了大学制度对于大学的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回眸大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制度与大学组织是相伴而生的;制度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一部大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学制度演进史,而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是制度文明的产物。 近些年来,现代大学制度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理论界的关注,在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发展中也越来越成为热点问题。现代大学制度的提出是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的: 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显著成效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和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随着大学办学权力的下移,以政府为供给型的大学制度变迁必然向大学自主型的制度变迁方式转变。正如有学者所言,“1985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思路基本明确,而且已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在应当适时地把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微观方面,其根本的出路就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许多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露出水面,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越来越直抵根本。“现在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某个学校、某个人的问题,说到底是体制、机制问题,即制度问题,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应引起关注的是中国加入 WTO后,中国大学直接进入了国际化的大市场。WTO 的运行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如何保证中国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北京大学的青年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言论发人深省:“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资金和人是可以国际流动的;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从中国长远来看,应该学习的是制度改造。”可见,中国大学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是要在制度方面做文章。 目前国内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主要是从教育学科的视角来研究,很少从制度学的视角来研究;还主要是基于“大学”本位的研究,缺乏“制度”本位的研究。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制度变迁理论来研究现代大学制度,通过对我国大学制度的历史回顾与特征分析,指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创建的有效途径。 二、现代大学制度创建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在探讨如何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来创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这一问题之前,首先要考虑新制度经济学是否适合用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创建,也即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创建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是否可行。下面主要从理论的可行性这个部分来进行阐述。为什么选择制度变迁理论,而不选择其他理论,一方面是因为这一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已经形成了体系并且趋于完善;另一方面是与本文的目的有关,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过程,本文正是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分析大学制度生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进一步寻找现代大学制度创建的有效途径。 (一)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又称契约理论,是直接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契约的形成过程出发,探讨委托人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去设计一种契约或机制,促使代理人努力工作,以最大限度增

信息经济学论文

信息经济学论文 题目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 学院名称经济管理学院 教师曾鹏燕 班级信管101班 学号 20104940129 学生姓名田定金 2012年 11月 10日

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假冒伪劣现象 摘要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很多时候很多地点总会出现一些作假的现象,在这些假冒伪劣现象中,难免会有人收到欺骗或是伤害。为了减少因假冒伪劣现象造成的伤害,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出发,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对信息不对称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阐述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及其原因,最后根据假冒伪劣现象长生的原因分析防止假冒伪劣现象产生的办法。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假冒伪劣;经济市场 一、什么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又称信息不平衡,是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或者活动各成员之间拥有的信息量不同,这就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是不同的,往往是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处于有利地位,而信息贫乏者则处于不利的地位。比如说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掌握着卖方的大量信息,而卖方掌握着消费者的信息不够多,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就处于有利地位了,而卖方则处于不利地位。信息不对称还可能造成逆向选择(因为买卖双方对交易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与交易初衷相悖的现象)。

二、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信息不对称及其原因 信息经济学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的经济学,也是对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经济学。概括来说,信息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让人说真话的学科。也就是研究如何让掌握信息多的一方在经济活动中把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跟别人分享,达到相对公平。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说,信息不对称就是交易双方了解的交易信息不平衡,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不对称,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信息,在经济活动中会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平衡而产生一些欺骗或作假的现象。 通常来说,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不对称。如今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迅猛发展,而且各行业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各行业的从业人员会因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而对该行业的经济信息了解得比较透彻,而对于其他行业的经济信息可能了解的就很少了,也就是说社会分工的不同,是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之一。 专业化对于企业的运作时很有利的,因为在企业的产业链上面,在不同的生产阶段需要做不同的工作。如果所有的工作都由一个团队的人来做的话企业的生产效率会很低的,因为他们要做的是整条产业链上面的事情,这样虽然有利于生产人员了解整条产业链所有的信息,但是这样难免会造成生产人员在整条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低效率。所以企业在不同的环节各自安排固定的、

产业经济学论文

产业经济学论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2017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 考核科目:产业经济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生所在院 (系) 学生所在学科:应用经济学 学生姓名:陈擎 学号:17S010131 学生类别:学术型 考核结果阅卷人 摘要 进入21世纪,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转移流动,为适应新形势,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浪潮。同时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党的十九大把结构调整作为关系经济长远发展的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和重点就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浙江经济已经走过了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了以结构调整、增长转型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产业结构处在高变动和大调整之中。如何因势利导把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主动地推进产业结构的转换与优化升级是浙江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以产业结构理论为出发点,既着眼于当前的需要,更着眼于未来,立足浙江省情,分析了浙江省产业结构演变历史与动因,从三次产业结构、社会总产值结构、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以及地区比较等方面对浙江省产业结构状况进行多视角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浙江产业结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文章提出了未来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重点,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与建议 目录 第一章绪论 国内外研究背景 (1) 有关产业结构理论的国内外研究回顾 (4) 第二章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 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6第三章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浙江经济发展状况................................. .. (11) 浙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14) 第四章当前浙江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8) 第五章结语 (23) 主要参考文献 (24) 第一章绪论 国内外研究背景

信息经济学文献综述讲解学习

信息经济学文献综述

关于信息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1.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的启蒙思想最早出于凡勃伦1918年所写的《资本的性质》中, 但信息经济学的一词最早却出现在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中。1961年, 斯蒂格勒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第一次把信息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概念阐述了他的著名论文《信息经济学》。之后他又用不完全信息替代传统经济学中的完全信息假设条件, 以修补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为此, 他一直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创造人, 同时他又与马尔萨克两人开启了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大门。1962年, 美国的马克卢普出版了《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 在书中他首先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对知识产业的生产与分配的经济特征及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他又对美国的知识产业的产值进行了具体的测算。为此, 大家把他视为宏观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1970年, 乔治阿克洛夫提出的《“柠檬”市场》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形成进入到发展阶段。继马克卢普之后,1976年, 日本的增田米二在其《信息经济学》中对信息时代出现的第四产业进行了划分, 并较详细地界定了第四产业中信息产业、知识产业、情绪产业和伦理产业四大领域的范围。1977年, 波拉特以“信息经济”为题出版了九卷巨著, 在第一卷《信息经济: 定义与测度》, 对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概念、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述。1979年丁希契莱福门和J赖利从与不确定性经济学关系的角度对信息经济学的有关基本问题、基本概念进行了研究,对信息经济学的完善做出了贡献。进入20世纪8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非常火热。1983年,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 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 重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罗伯特、巴罗和英国的经济学家莫里斯也基于同样的观点, 他们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 应对其加以特别重视。1984年, 美国经济学家K阿罗出版了《信息经济学》论文集, 在该论文集中, 他对信息经济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他认为信息经济学就是不确定存在情况下的经济学。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思提出了“交易费用”概念, 信息成本是构成交易费用的重要部分。当然, 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经济学进行了探讨。要特别说明的, 2001年度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