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点(心理测量学-项目分析)【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点(心理测量学-项目分析)【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点(心理测量学-项目分析)【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点

专题7项目分析

(1)项目分析是根据被试的反应对组成测验的各个题目(项目)进行分析,从而评价其功用的程序和方法。

(2)项目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包括考虑内容效度,题目编写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等;定量分析主要是指题目难度和区分度的测量。

考点1项目难度

难度是指项目的难易程度。在能力测验中通常需要一个反映难度水平的指标,在非能力测验中,类似的指标称为“通俗性”。

1.难度的定义

难度的指标通常以通过率表示,即以答对或通过该题的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P=(R/N)×100%

式中,P 为通过率,是项目难度的指标;N 为全体被试人数;R 为答对或通过该题的人数。P 越大,表明项目难度越小。

2.难度的计算

(1)二分法记分的项目

①若试题为二分法计分的项目(即答对给1分,答错记0分)时,难度可以直接采用公式(P=R/N×100%)计算。

②当被试人数较多时,则可以根据测验总成绩将被试分成三组:分数最高的27%的被试为高分组,分数最低的27%的被试为低分组,中间46%的被试为中间组。分别计算高分组和低分组的通过率,再求试题的难度:

P=(P H +P L )/2

其中P 为难度指标,P H 和P L 分别代表高分组和低分组的通过率。

(2)非二分法计分的项目

当测验项目为问答题或其他不能用二分法计分的形式时,常常对部分正确的反应也给一定分数。对于这类项目,一般用下面的公式计算难度:

()max /100%

P X X =?式中_

X为全体受测者在该题上的平均分,X max 为该题的满分。

3.难度水平的确定

取决于测验的目的、项目的形式以及测验的性质。

(1)在教育工作中,有些测验的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对某些方面的知识、技能是否掌握,一些难度偏高的题目也可保留。

(2)当测验用于选人时,应该比较多地采用那些难度值接近录取率的项目。

4.测验的难度

(1)当分数分布是正偏态时,分数密集在低端,表明测验的难度偏高。

(2)当分数分布是负偏态时,分数密集在高端,表明测验的难度偏低。

5.常态化等距难度量表

(1)以通过率作为难度指标,实际上是以顺序量表来表示难度,它仅仅能指出题目难度的顺序或相对难度高低。

(2)如果被试在所要测量的特性上呈现常态分布,则可以根据常态曲线表,将试题的难度指标P转换成具有相等单位的等距量表分,即Z分数,利用下面的公式,可以将Z转化为常态化等距难度量表分。

(3)公式:

Δ=13+4Z

式中,Δ是常态化等距难度量表分,Δ值越大,表示项目的难度越大。Z是正态曲线下从右端计算的P值(通过率)所对应的Z值。

(4)这种常态化的等距难度量表不但可以表示项目难度的相对位置,而且可以指出不同难度之间的差异数值。

考点2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也称项目的效度。

1.确定区分度的方法

(1)项目特征曲线

①项目反应与效标(或测验总分)的基本关系可以用项目特征曲线来表示。

②项目特征曲线描述了效标分数不同的受测者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

③曲线坡度越陡,鉴别能力越好,预测的误差越小。

④计算非常复杂,一般要由计算机来完成,只有在特殊需要时才做这种计算。

(2)项目与效标的相关

以项目分数与效标分数(或测验总分)的相关作为项目区分度的指标,相关越高,区分能力越好。

①二列相关

适用于两个可以连续测量的变量,但其中有一个由于某种原因被分成两个类别。

②点二列相关

适用于一个变量为连续变量,另一个变量为二分变量的资料。

③四分相关

适用于两个常态的连续变量均被人为二分的资料。

④φ相关

适用于两个变量都是点分配的资料,即两个变量都是二分名义变量。

⑤项目和总分相关重叠的校正

在一个测验中,只有当每一项目的变异数相同或项目非常多,以致每个项目所贡献的变异数比例都很微小时,才能把项目和总分的相关作为项目区分度的指标。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最好计算每一项目和所有其他项目合成分数之间的相关。

(3)鉴别指数

①计算

D=P H-P L

其中D为鉴别指数,P H为高分组通过人数百分比,P L为低分组通过人数百分比。

②极端组的划分

在常态分布中,最佳点是上下27%,以此为分界点,既可以使两个对比组间的差异尽可能大,又能使两组人数尽可能多。

2.区分度的相对性

(1)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区分度的值不同。

(2)用相关法计算的区分度值受样本大小影响。

(3)用两个极端组通过率的差异作为区分度的指标,其值受分组标准的影响。

(4)区分度值的大小与样本的同质性有关。

3.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

(1)难度和区分度都是相对的,是针对一定团体而言的(绝对的难度和区分度是不存在的)。

(2)一般说来,较难的项目对高水平被试区分度高,较易的项目对水平低的被试区分

度高,中等难度的项目对中等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

(3)由于人的多数心理特性呈常态分布,所以项目难度的分布也以常态为好,即特别难与特别容易的题目较少,越接近中等难度的题目越多,而所有项目的平均难度为0.50。

考点3项目分析的特殊问题

1.备选答案的反应模式

(1)如果正确的备选答案被所有的受测者所选择,说明该题目太容易,或者可能是题目中提供了某种暗示,使正确答案过于明显。

(2)如果某个错误答案没有一个被试选择,说明该选项不具迷惑性,错得过于明显,除增加阅读时间外,不起任何作用。一般说来,除非有2%以上的人选择,否则这个备选答案就应该删掉或修改。

(3)如果所有被试都选择了同一个错误答案,可能是编制测验时把正确答案定错了,也可能是在教学中发生了错误。

(4)如果高分组被试的选择集中在两个答案上,二者选择率相近,说明该题可能有两个正确答案,或者在某种意义上另一个选择也有一定的道理。

(5)如果高分组对正确答案的选择与低分组相等或低于后者,说明该题所考察的东西与被试水平无关,亦即不具有辨别力。

(6)如果一个题目被试未作答的人数过多(速度性测验除外)或选择各个备选答案的人数几乎相等,说明该题可能过难或题意不清,被试无法作答或凭猜测作答。

2.速度测验的项目分析

2002年同等学力【心理学】综合学科真题(暂缺答案)

2002年同等学力【心理学】综合学科真题(暂缺答案) (总分:100.00,做题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总题数:20,分数:20.00) 1.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练习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是__________。 (分数:1.00) A.高原现象 B.负迁移现象 C.语文—运动迁移现象 D.运动—运动迁移现象 解析: 2.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模拟监狱实验”因违反了心理学研究中应遵循的________而受到批评。(分数:1.00)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伦理性原则 解析: 3.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是______________。 (分数:1.00) A.神经元 B.突触 C.神经胶质细胞 D.反射弧 解析: 4.差别感觉阈限与原来刺激量之比为一个常数是由___________发现的。 (分数:1.00) A.韦伯 B.费希纳 C.冯特 D.荣格 解析: 5.电影和霓虹灯活动广告是按照___________原理制作而成的。 (分数:1.00) A.似运知觉 B.真动知觉 C.错觉 D.荣格 解析: 6.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是______________。 (分数:1.00) A.判断 B.定势 C.概念 D.自主知觉 解析: 7.印象管理是指__________。 (分数:1.00)

A.对别人的认知 B.对自己的认知 C.对别人印象进行调整 D.调整自己给别人的印象 解析: 8.过度理由效应指____________。 (分数:1.00) A.内在动机转移 B.动机强度过度 C.外部原因不足 D.内部理由过度 解析: 9.“最近发展区”概念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________提出的。 (分数:1.00) A.鲁利亚 B.维果斯基 C.达维多夫 D.列昂节夫 解析: 10.艾里克森人为,青少年(12-18岁)人格发展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 (分数:1.00) A.自主感对自卑感 B.亲密感对孤独感 C.自主感对同一感混乱 D.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解析: 11.智力结构三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理论是由_________提出的。 (分数:1.00) A.弗拉维尔 B.斯腾伯格 C.韦克斯勒 D.吉尔福特 解析: 12.若随机变量X服从二项分布,即X~(200,1/2),则该分布的数学期望为_________。 (分数:1.00) A.200 B.150 C.100 D.50 解析: 13.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已知复相关系数Ryx1x2,则变量Y的变异由变量X1和X2的回归所决定的比例为________。 (分数:1.00) A.0.803 B.0.802 C.0.80 D.0.800.5 解析:

2007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07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元轴突周围形成的绝缘层称为()。 A.胞体 B.树突 C.髓鞘 D.轴丘 【答案】C 【解析】胶质细胞的作用之一是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这种绝缘层被称为绝缘层,由某些特异化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2.下列视觉现象中可用侧抑制作用解释的是()。 A.马赫带 B.暗适应 C.明适应 D.后像 【答案】A 【解析】①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②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而这种在亮区看到更亮,在暗区看到更暗的光带的现象就是侧抑制的结果。

3.由声波频率决定的主要听觉特性是()。 A.音响 B.音调 C.音品 D.音色 【答案】B 【解析】①音响是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②音调,又称音高,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声波频率不同,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③音色,又称音品,是由声音的纯度决定的。答案应为B。 4.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直至选择有效的一种,这称为()。 A.逆向搜索策略 B.手段-目的分析法 C.算法策略 D.爬山法 【答案】C 【解析】①算法策略是指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②手段-目的分析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③逆向搜索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④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发展心理学A卷及答案(1)

发展心理学(A卷) 考试时间:4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 (A)认知发展规律 (B)心理的种族发展 (C)心理的种系发展 (D)心理发展规律 2.在艾里克森的理论中,“繁衍”一词( )。 (A)仅指生育后代 (B)仅指事业的发展 (c)不单单指生育后代,更多的是指事业的发展 (D)更多的是指生育后代 3.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B)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 (C)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变化 (D)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变化 4.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叫( )。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个案研究 (D)因果研究 5.不属于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的内容是( )。 (A)惩罚和服从取向 (B)社会契约取向 (c)维护生命取向 (D)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6.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和彼此协调、合作的游戏称为( )。 (A)协同游戏 (B)合作游戏 (C)假装游戏 (D)共同游戏 7.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特点包括( )。 (A)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的取长补短 (B)兼有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的缺点

(C)是一种完美无缺的设计方式 (D)难以实施横向研究或纵向研究时采用的一种研究方式 8.普莱尔是( )的奠基人。 (A)科学心理学 (B)科学儿童心理学 (c)科学发展心理学 (D)科学社会心理学 9.( )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 内部尺度。 (A)人生观 (B)价值观 (C)世界观 (D)信仰 10.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为( )年。 (A)1879 (B)1882 (C)1876 (D)1891 11.( )是婴儿天生的学习能力。 (A)模仿学习 (B)无条件反射 (C)条件反射 (D)言语刺激 12.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 )。 (A)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 作为章的名称 (B)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版了《发展心理学》一书 (C)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 (D)1922年,霍尔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一书 13.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达尔文 (B)高尔顿 (C)华生 (D)霍尔 14.“最近发展区”是指( )。 (A)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B)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C)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 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D)儿童先天具有的水平和后天发展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014天津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2014天津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一、课堂管理 1、定义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 (4)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群体管理 1、群体 概念: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特点: 第一,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第二,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相互交往,协同完成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和心理倾向的影响或制约。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4、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

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5、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仅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a.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b.合作与竟争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量和适度的竞争。

同等学力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2014年同等学力心理学试卷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20分) 1. 主要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是。 A音调B音高C音响D音色 2. 词干补笔作业通常用于测量。 A内隐记忆B外显记忆C瞬时记忆D短时记忆 3. 将一个灰色圆环放在红色背景上,圆环呈现绿色,这种视觉经验属于。 A视觉适应B视觉对比C正后像D负后像 4. 从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度区分智力活动的学者是。 A斯皮尔曼B斯腾伯格C韦克斯勒D吉尔福特 5. 格局艾里克森的观点,“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这一发展任务大致在。 A婴儿期B学前期C学龄期D青年期 6. 幼儿的道德认识大致处于。 A道德相对论阶段B自律道德阶段C习俗水平D前习俗水平 7. 反映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是。 A方差B全距C平均数D变异系数 8. 回归方程解释力的指标为。 A回归系数B确定系数C相关系数D通径系数 9.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 A命题和命题网络B正例和反例C变式和比较D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10. 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掌握学习D意义学习 11. 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的是。 A罗斯B麦独孤C奥尔波特D勒温 12. 解释“过度理由效应”的理论基础是。 A归因理论B控制点理论C符号相互作用论D认知不协调理论 13. 适合于表示总体内部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统计图是。 A折线图B直方图C圆形图D条形图 14. 当两总体为非正态分布,样本数据为等级数据时,对两总体平均数差异进行检验的适用方法是。 检验检验 C.非参数检验检验 15.属于准实验设计的是。 A被试内设计B被试间设计C混合设计D时间序列设计 16. 多因素实验设计中的“因素”是指。 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综合14-16真题及模拟题一套

全国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心理学综合真题 2014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20 分) 1.主要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是________。 A.音调 B.音高 C.音响 D.音色 2.词干补笔作业通常用于测量________。 A.内隐记忆 B.外显记忆 C.瞬时记忆 D.短时记忆 3.将一个灰色圆环放在红色背景上,圆环呈现绿色,这种视觉经验属于________。 A.视觉适应 B.视觉对比 C.正后像 D.负后像 4.从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度区分智力活动的学者是________。 A.斯皮尔曼 B.斯腾伯格 C.韦克斯勒 D.吉尔福特 5.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这一发展任务大致在________。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学龄期 D.青年期 6.幼儿的道德认识大致处于________。 A.道德相对论阶段 B.自律道德阶段 C.习俗水平 D.前习俗水平 7.反映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是________。 A.方差 B.全距 C.平均数 D.变异系数 8.回归方程解释力的指标为________。 A.回归系数 B.确定系数 C.相关系数 D.通径系数 9.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________。 A.命题和命题网络 B.正例和反例 C.变式和比较 D.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10.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________。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掌握学习 D.意义学习 11.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的是________。 A.罗斯 B.麦独孤 C.奥尔波特 D.勒温 12.解释“过度理由效应”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 A.归因理论 B.控制点理论 C.符号相互作用论 D.认知不协调理论 13.适合于表示总体内部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统计图是________。 A.折线图 B.直方图 C.圆形图 D.条形图 14.当两总体为非正态分布,样本数据为等级数据时,对两总体平均数差异进行检验的适用方法是________。 A.t 检验 B.Z 检验 C.非参数检验 D.F 检验 15.属于准实验设计的是________。 A.被试内设计 B.被试间设计 C.混合设计 D.时间序列设计 16.多因素实验设计中的“因素”是指________。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控制变量 D.无关变量 17.能够用以探索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 A.观察法 B.问卷法 C.测量法 D.实验法 18.由偶然因素引起的、不易控制的误差叫做________。 A.过失误差 B.恒定误差 C.随机误差 D.系统误差 19.通过率通常用来衡量题目的________。 A.难度 B.区分度 C.效度 D.信度 20.测量的两个要素是________。 A.对象和工具 B.单位和参照点 C.目标和量表 D.分数和常模

同等学力教育学统考资料 教育心理学

1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有哪些? 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三种。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 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精细加工策略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即 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组织策略是将学习材料划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 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 2策略教学的原则。 (1)、特定性。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2)、生成性。即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 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3)、有效的控制。教给学生何时、何地与为何使用策略。 (4)、个人效能感。策略训练课程必须包括动机训练,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 3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与智力、人格有何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从本质上 讲,创造是最终产生新颖的产品的活动过程,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前者是指科学家 和其他发明创造者最终创造对人类而言是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后者则是对个体而言,创造的产品是 新颖的,对社会而言是已知的,只具有个人意义而不具有社会意义。智力指的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的那些 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 2、智力与创造力两者的区别在于智力能使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创造力的功能在于产生出某种新颖的产品。 因此,创造力是一种更高水平的能力。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长期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独立 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来说,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高的创造力,高智力的人可能有高的创造 力,也可能有低的创造力;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 也就是说,高智商虽然不是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并且,这种非线性关系还揭示, 创造力具有一般的智力测验无法测出的智慧品质,正是由于这些特殊品质的参与,才实现了单纯智力无法完成的创造。 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非常密切。高创造力的人具有一些有利于其创造力发展和创造性完成任务的人格特点。推孟通过 长期追踪研究发现,高创造力者具有以下人格特点:有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自信而有进取心;谨慎;好胜心强。 3、创造力的培养

2016年同等学力心理学申硕考试真题答案

2016 年同等学力心理学申硕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B ) A.比较与分类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概括 D.系统化与具体化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音高听觉理论的是( C ) A.电话说 B.神经齐射说 C.拮抗过程说 D.行波理论 3.鲁利亚认为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的机能属于( B ) A.行为调节系统 B.动力系统 C.信息接受系统 D.信息存储系统 4.镶嵌图形的特点可以用于测量的认知风格是( D ) A.自动化加工与意识控制加工 B.冲动与沉思 C.同时性与继时性加工 D.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5.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C ) A.可逆性 B.抽象性 C.具体形象性 D.去自我中心性 6.在新生儿阶段通常不具备的是( D ) A.吸吮反射 B.巴宾斯基反射 C.抓握反射 D.初级循环反应 7.在被试内实验设计中,控制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的常用方法是( B ) A.恒定法 B.平衡法 C.双盲设计 D.纳入处理 8.一定属于多因素实验设计的是( A ) A.混合设计 B.被试内设计 C.随机区组设计 D.被试间设计 9.下列实验中不能用来论证社会学习理论的是( B ) A.抗拒诱惑实验 B.水下击靶实验 C.攻击反应的学习实验 D.言行一致实验 10.建立在“官能心理学”基础上的迁移理论是( A ) A.形式训练说 B.概括原理说 C.共同因素说 D.关系转换说 11.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方法是 (A ) A.社交测量法 B.罗夏墨迹测验 C.角色扮演法 D.主题统觉测验 12.为了保持认知的协调,外在理由越缺乏,越需要内在理由的补充,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作( B )

同等学力心理学精心整理必过--教育心理学学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习:广义上包括了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狭义上学习即人类的学习,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试误说:桑代克提出的一种阐述解决问题的性质和过程的学说。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尝试错误性质的渐进过程,通过尝试,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而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学习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的成功。 3、顿悟说:德国科勒提出的,认为解决问题不是试误的渐进过程,而是突然发生的顿悟的结果,不是对问题情境中个别刺激的个别反映,而是通过对整个情境的理解或认知重组而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学习是通过对时间的模式或意义作突发性的重组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4、准备律:又称预备律,个体正准备以某种方式反应,若顺利实现此反应则会有满意感,学习便有效,若阻碍此反应的发生,或对某种方式的反应无准备时被迫作出反应,则会引起烦恼而无效。 练习律: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达到加强,反之会变弱。 效果律:通过结果的后效作用来达到控制反应概率的规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这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小。 5、强化:指在一种刺激情境中个体的某种反应后果有使该反应出现的几率提高的作用。有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通过增加某种刺激使机体行为或反应速度、概率、强度增加的过程。 负强化:是指在环境中取消厌恶刺激或降低厌恶刺激的强度,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概率提高的过程。 6、观察学习:也称替代学习,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极其强化结果而获得该行为反应的学习过程。 7、替代强化:一种间接强化方式,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所受到的强化从而增加自己的此种行为的现象。 自我强化:是个体根据自己设立的一些行为标准,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调节的过程,若自己达到或超过标准,予以自我奖赏,若自己未实现预期目标,则予以自我惩罚。 8、认知结构:指个体通过各种认知活动行程的对于外界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心理表征,即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 9、有意义的学习: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实弹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的主要方式。 10、先行组织者:指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是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先于学习任务提供的引导性的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11、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的过程。具有低级与高级的不同形式,动物与婴儿的发现学习是低级形式,人类在其发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考试真题题库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考试真题题库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部分录屏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来源:才聪学习网/同等学力申硕 内容简介 本书是详解2020年心理学专业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科目的题库,包括历年真题(部分录屏讲解)、课后习题和章节题库三大部分,具体为: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部分录屏讲解)。根据《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对近年来考试真题进行了详细解析,部分重难点试题配了录屏讲解。特别说明:2015年度真题缺,为此我们十分抱歉。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对《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所有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解答。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遵循《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的章目编排,分为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七部分内容,每部分包含若干章,每章根据最新大纲的要求及相关教材,精心选编了典型常考题,并提供答案。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目录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部分录屏讲解) ?2010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2011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2012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2013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2014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2016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2017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第二部分《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 ?普通心理学 ?第1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2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3章感觉 ?第4章知觉 ?第5章意识和注意 ?第6章记忆 ?第7章思维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识记与理解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评价目标】 1、识记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纪律的定义和类型。 2、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群体动力的要素、课堂气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能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井说明正确对待问题行为的主要教育对策。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识记部分 1、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课堂纪律的定义: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3、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刨设和体贴。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卷入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理解部分 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2、群体动力的要素 (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提高群体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

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3、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等三种类型。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3)教师的情绪状态 4、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与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等,由此影响课堂纪律。

同等学力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国考题库总结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这时期贡献最大的是桑代克,他在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第2章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分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按学习的实现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同时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主要的学习理论:一、联结派的学习理论主要有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主要有格式塔学派的完形学习理论,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三、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主要有三种教学方法随机通达教学,情境教学与自上而下的设计(抛锚教学),支架式教学。 桑代克的事物联结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不断的试误,在刺激s与反应r之间形成联结,他说学习即是联结。 桑代克推出了三个重要的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准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能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 练习律: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的多了,就越来越能得到加强,反之就会变弱。 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景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奠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 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华生是行为主义代表人,他把学习看作是形成条件反射,c—r连接的观点推向极端。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绝大多数行为都属于操作性行为,只有少数是应答性行为,因此几乎所有情景中的学习都可以看作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在特定情景中有机体的预期行为出现后,立即强化,再出现再强化,那么其预期行为再出现的概率就会增加,形成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行为,这就是学习过程。强化被认为是操作性学习理论最重要和最基础的部分,他认为任何学习或者行为的发生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要控制人的行为,就要设法控制对行为的强化。他的强化理论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来源:山东教师资源网()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重要表现 B.主要过程 C.必要条件 D.辅助条件 2.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学生对()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A.民主型 B.放任自流型 C.仁慈专断型 D.强硬专断型 3.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

4.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A.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 D.同情 5.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之为()。A.课堂结构 B.教学结构 C.学习结构 D.班级结构 6.学生在课堂上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提问时没有人发言等,这样的课堂气氛属于()。 A.积极的 B.消极的 C.对抗的 D.不能确定 7.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A.群体气氛 B.群体压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8.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

为划定了()。 A.纪律约束 B.方向 C.方向和范围 D.范围 9.班级、小组、少先队属于()。 A.一般群体 B.正式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特殊群体 10.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 11.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同等学力心理学申硕考试: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科学。 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纵向研究就是对同一人群在不同的时间里对他们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研究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内发展变化的依据。 横向研究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心理观察或实验,比较各个年龄的人群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矛盾性原则是指儿童心理发展也跟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一样,是一种矛盾运动,是按照矛盾法则进行的。因此,必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来研究,必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上来研究。 客观性原则要坚持真实地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儿童心理的目的。 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要确立客观的指标。 教育心理实验是自然实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或改变某种或某些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行为变化的方法。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进行研究时所选择的方法应对儿童身心发展有利,应该是道德的。 皮亚杰是现代国际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儿童的思维发展,研究特点是结合运用生物学、哲学、逻辑和数学的知识,创立了日内瓦学派。 复演说是由霍尔提出的,具体分析了儿童青少年复演种系发展的过程,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而出生后个体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成熟势力说是由格塞尔提出的,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通过研究的出结论: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 遗传决定论片面强调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 环境决定论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普莱尔主要研究颜色视觉和听觉,后来又研究催眠,年出版的《儿童心理》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发展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关键期、关键年龄、最佳年龄:在动物早期发展的过程中,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于获得,最易于形成,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这个关键的“时机”,就是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即那些与生俱来的机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等解剖生理特点,称遗传素质。 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称印刻。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称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整个乳儿期,可以说是言语的准备时期,或言语开始发生的时期,一般称之为言语前期

发展心理学期末总结

青少年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理论:形式运算阶段 此阶段,个体的抽象思维和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他们不仅可以将具体事物作为思考的内容,而且他们能通过自我反思获得新的,更具普遍意义的逻辑规则。 形式运算阶段的两大特征 1、假设演绎推理:当面对问题时,会首先思考概括可能影响结果的所有因素的普遍理论,然后通过对普遍理论进行逻辑性的,可验证性的推理,假设。再验证那个影响因素是在现实世界可行的。【1】 形式运算思维的标志 2、命题思维:青少年可以不通过现实情境对命题进行逻辑推论 皮亚杰认为抽象思维需要语言和一些无法用现实事物代替的符号系统作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形式运算地位是最高级的思维形式,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包括成人也是如此。形式运算思维和具体运算思维一样,尝尝是与具体的任务和情境相联系的。 二、信息加工 信息的观点认为,青少年认知能力的改变是由于获得、使用和存储能力上的逐渐变化带来的。 信息加工的机制: 1、注意:关注相关信息,更适应于任务要求 2、策略:对信息的存贮、再现、提取的策略变得更加有效 3、知识:只是增加便于策略的运用 4、元认知:元认知扩展,触发对信息的获得和问题的解决有效策略的新动察 5、人知的自我调节:形成更好的思维监控、评估和调整的能力 6、加工能力:工作记忆空间大并且可以用高效的形式进行组合,以抽象思维进行表达 信息加工理论是以抽象思维为核心,元认知是人们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认识以及对思维的监控能力的体现,是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中心。 三、自我中心思维【2】 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会伴随形成一个自我为中心的形式,难以辨认他人和自我的的抽象观点。因皮亚杰的观点,后人推论出两种自我与他人的混乱关系 1、想象观众:青少年会认为自己是别人观注的焦点,这使得自己过于自我为中心,导 致过高的自我意识,对他人想法过于关注,不断地预期别人的反应倾向。、 2、个人神话:由于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在关注自己,并认为自己是唯一的,无所不能的。 从而使得自我重要性急剧膨胀,导致冒险行为。 认知的自我中心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即无法区分又过分区分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无法区分体现在想象观众这一心理结构中,而过分区分则体现在个人神话。

2018年心理学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大纲要点-教育心理学(笔者一次考过哟~]

2018心理学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大纲要点——教育心理学 (笔者凭借这份要点,一次性考过得哟~)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第二章学习理论 1、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学习的类型 奥苏贝尔按学习的实现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同时有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两个维度的结合,可以将学习分为4种类型:机械的接受学习,机械的发现学习,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奥苏贝尔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将认知领域的学习分为6类。 第一,知识,对知识的简单回忆; 第二,理解,能解释所学的知识。 第三,应用,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概念和规则。 第四,分析,区别和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 第五,综合,把思想重新综合为一种新的完整的思想,产生新的结构。 第六,评价,根据内部的证据或外部的标准作出判断。 布鲁姆的六类学习也是由简到繁,每一项都是建立在先前获得的技能和能力基础上。 3、国外几种学习理论 1)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经过试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学习即联结。三条重要的学习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理论最大弱点,简化了学习

过程的性质,只能解释简单机械的学习,无法解释复杂的认知学习,抹杀了人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准备律: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的预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 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会得到加强。 效果律:指一个动作如果跟随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巴普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将学习看成是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即刺激反应的联结。注重刺激在引起有机体行为反应中的作用。二者区别,巴普洛夫重视探讨行为与高级神经活动的关系,注意到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的本质差异,并不否认意识。华生则注重肌肉和腺体的生理学,混淆了人和动物的界限,抹杀了人类思维的特点,根本否认意识和主观世界的存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和强化理论。所有行为都能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刺激引起,操作性行为是由机体自身引发。因此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是操作和强化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刺激)。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过程:在特定情境中,有机体的预期行为出现后立即强化,再出现再强化,那么预期行为再出现的概率增加,形成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行为,这就是学习过程。 强化理论是斯金纳学习理论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础。认为,学习的发生和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要控制人的行为,就要设法控制对行为的强化。即有机体行为的结果(刺激)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的过程。 正强化:特定情境、增加某刺激、反应概率增加。 负强化:某种刺激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消失,反应概率增加,负强化。 4种强化过程:固定刺激、固定比率、可变间隔、可变比例。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双眼视差会导致哪种知觉误差?() A.大小知觉 B.时间知觉 C.距离知觉 D.方位知觉 【答案】C 【解析】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重要线索,指两眼注视外物时两个视网膜像之间的差异。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 2.“两害取其轻”是下面哪种冲突?()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B 【解析】A项,双趋冲突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B项,双避冲突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他们

又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双避冲突常常由人们接受了其中一种目标而得到解决。C项,趋避冲突是指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D项,多重趋避冲突是指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 3.打篮球技能属于()。 A.封闭性技能 B.开放性技能 C.非连续性技能 D.精细技能 【答案】B 【解析】AB两项,封闭技能是指主要依靠内部的、由本体感受器输入的反馈信息来调节的一种技能,例如体操、游泳、掷铁饼等。这种技能一般具有相当固定的动作模式,因此,掌握这种技能就要通过练习,使自己的动作达到某种理想的模式。开放技能是指主要依赖于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而调节运动的一种技能,如打篮球、排球、棒球等。开放性技能要求个体具有处理外界信息变化的能力,要对事件发生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C项,非连续技能与连续技能相对,是指具有可以直接感知的开端和终点的技能,完成这种技能的时间相对较短(少于5秒),如投掷标枪、伸手推门、挪动棋子的位置等。非连续技能通常都是由一些突然爆发的动作做成的。D项,精细技能与粗大技能相对,是指局限在较狭窄的空间、要求较精巧协调动作、一般由小肌肉的运动来实现的一种技能,如打字、弹钢琴、写字、雕刻等。 4.哪些与生俱来的,受遗传和生理因素影响的心理特性?()

(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资料复习课程

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伴随状态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知觉: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的认识。揭示本质属性。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概念: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情绪过程: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 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 ●意志过程:为了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活动 ●个性倾向性: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兴趣、理想、动机、世 界观、信念。 ●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学研究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描述研究: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 相关研究:测量两个及两个以上事件研究方法或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非实验性研究方法。相关不代表因果关系。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实验研究: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或创设条,以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进而被试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其他:心理测验法、自我报告法、内容分析法、语义分析法、社会测量法、元分析法。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精神分析的研究:早起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人的意思、潜意识,找到各方的批评。20世纪30年代,安娜、克莱因、埃里克森,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不像弗洛伊德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是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把青少年看成力必多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是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影响。 行为主义的研究:代表人物是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不关心有机体的内在过程和机制。强调人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