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铁的两极记录单

磁铁的两极记录单
磁铁的两极记录单

条形磁铁各个部位磁力大小猜测表

姓名

我的猜测( ) ( ) ( ) ( ) ( )

条形磁铁各个部位磁力大小猜测表

姓名

我的猜测( ) ( ) ( ) ( ) ( )

条形磁铁各个部位磁力大小猜测表

姓名

我的猜测( ) ( ) ( ) ( ) ( )

条形磁铁各个部位磁力大小猜测表

姓名

我的猜测( )

磁铁的各个部分磁力大小一样吗实验记录表

磁铁的各个部分磁力大小一样吗实验记录表

磁铁的各个部分磁力大小一样吗实验记录表

磁铁的各个部分磁力大小一样吗实验记录表

磁铁的两极教案

磁铁的两极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湛江市2016年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比赛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版本:教科版) 单位:南三区中心小学任教老师:何真祥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版本:教科版) 任教老师:南三中心小学何真祥 【教材说明】《磁铁的两极》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课。对于磁铁,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前概念,对磁铁的探究也比较感兴趣。《磁铁的两极》让学生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知道磁铁上有两极,以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执教过程中,对教材作了一些改动,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以“玩”为线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得出问题,对问题作出自己的假设等。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对实验数据的收集,以解决探究过程中疑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支架、大条磁铁、未标识条形磁铁、回形针、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支架、全套磁铁、钢珠、铁条、回形针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是什么(出示条形磁铁) 2、这是一根条形磁铁,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谁能用一个实验证明它是磁铁(请生演示)表扬 3、实验证明,这是一条真正的磁铁。这位同学很厉害,懂得利用磁铁的磁力来证明。老师也很厉害,下面老师要做一个小魔术,把这根磁铁的磁力消除掉。想不想看 (魔术:铁球接触磁铁中间部分,吸不住。) 4、这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交流。(磁铁各处的磁力不一样) (教学意图:证明磁铁是复习前面内容,并在其中贯彻“科学论断要用事实证明”这一科学态度。利用魔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即假设。小朋友对磁铁已经

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书写范例!

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书写范例! 导语 还在为危重病人的护理记录单不知如何记录而发愁吗? 一 转入护理记录 样例1: 1-11 13:15于十二时由急诊科转入,平车推入病房,诊断为右踝开放性骨折(骨折)于右手输液中,林格组500m l60g t t/m in,余200m l,自诉车祸致右踝部疼痛出血三小时,观神志清,精神差,痛苦貌,舌淡,苔薄白,脉玄细,查体温36.8脉搏98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96/56m m H g入院后积极术前各项准备,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并给予术前麻醉药物应用,于十二时三十分送入手术室,入科宣教已做,安慰不要紧张,患者及家属表示了解 样例2: 1-1114:00 病人于14:00由内四科转入我科,担架抬入病房,由内四科带入留置尿管、留置胃管、套管针,患者神志恍惚、颜面浮肿,双球结膜水肿,测血糖11.1m m o l/L,T37.7℃p92次/分R20次/分B p140/80m m h g 二

转出护理记录 内容包括患者转出时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意识、活动、皮肤、阳性体征),病人主诉不适症状(头迷、头痛、恶心),患者正在进行治疗的护理措施(心电监护、血氧监护、吸氧、冬眠治疗),将转入的科室名称。 样例1: 9-20 14:10T36℃,P86次/分,R20次/分,B p120/80m m H g。言语流利,四肢肌力Ⅴ级,周身皮肤完好。心电监护示:心率86次/分,律不齐,房颤。自诉:“心慌、胸闷。”长嘱输液已结束,于3L/m i n吸氧中。遵医嘱转往心内科,携带氧气袋,护送前往。 样例2: 1-11 13:30T36℃,P86次/分,R20次/分,B p120/80m m H g,遵医嘱转至内分泌,患者昏睡,留置尿管通畅,留置胃管通畅,患者日内排尿370m l。滴流已结束。 三 输血护理记录 记录输血前体温,时间,阳性体征,血型,量,核对护士,滴数,有无异常反应,输血完时间应予记录。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单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单通知实验时间:月日 课题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实验 内容 观察温度计 实验材料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2)、自制温度计模型. 实验内容过程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安全 情况 安全(是□否□)、其他情况 提议 实验 时间 月日星期(上、下)午第节 实验班级年班 任课 教师 实验室 教师 科学实验记录单(三年级下学期) 通知实验时间:月日 课题 2、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 内容 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材料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水温测量记录表 实验内容过程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安全 情况 安全(是□否□)、其他情况 提议 实验 时间 月日星期(上、下)午第节

实验班级年班 任课 教师 实验室 教师 科学实验记录单(三年级下学期) 通知实验时间:月日 课题 3、水结冰了 实验 内容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实验材料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实验内容过程(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安全 情况 安全(是□否□)、其他情况 提议 实验 时间 月日星期(上、下)午第节 实验班级年班 任课 教师 实验室 教师 科学实验记录单(三年级下学期) 通知实验时间:月日 课题 4、冰融化了 实验 内容观察、加快冰的融化 实验材料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实验内容过程(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 (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安全 情况 安全(是□否□)、其他情况 提议 实验 时间 月日星期(上、下)午第节 实验班级年班 任课 教师 实验室 教师

《磁铁的两极》

《磁铁的两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并通过实验验证体会探究的完整过程。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孩子的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作

用是相互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角硬币、无标识的条形磁铁、回形针、塑料盘、实验记录单、记号笔、木支架、棉线 演示材料:无标识的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回形针、木支架、棉线的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索,发现问题 1、教师出示条形磁铁和一枚硬币,将硬币放置磁铁中间,问“我将手放开后硬币会怎样”。 2、学生交流发现。 (硬币由中间往边上跑……) 二、实验探究磁铁有磁极。 1、提出假设 谈话: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产生的这种现象? 孩子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 2、设计实验 谈话: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你能想到用什么方法来比较条形

磁铁各部分磁力的大小吗? 1)孩子分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实验方案。 要求: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后面的发言作补充或发表不同的意见。 (教师引导孩子完善实验方法。) 3)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好办法。由于课堂时间和实验材料有限,我们就选择(比回形针的数量)这个实验吧,可是怎么做这个实验呢? 4)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3、实验操作 1)教师示范演示规范操作的实验要领。 ①定点的统一:先在条形磁铁上找到定出的5个点,并用写有修正贴字母a、b、c、d、e在条形磁铁上表示。 ②将条形磁铁一端留出桌面,另一端置于桌面并用手压住。 ③挂的统一:在每个点下挂回形针,要求轻轻的挂;如果,挂钩满了,就往下加;如果加上去的那根掉了,那根不算。 2)提出实验要求。

磁铁的两极教案

磁铁的两极教案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湛江市2016年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比赛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版本:教科版) 单位:南三区中心小学任教老师:何真祥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版本:教科版) 任教老师:南三中心小学何真祥 【教材说明】《磁铁的两极》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课。对于磁铁,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前概念,对磁铁的探究也比较感兴趣。《磁铁的两极》让学生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知道磁铁上有两极,以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执教过程中,对教材作了一些改动,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以“玩”为线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得出问题,对问题作出自己的假设等。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对实验数据的收集,以解决探究过程中疑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支架、大条磁铁、未标识条形磁铁、回形针、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支架、全套磁铁、钢珠、铁条、回形针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是什么(出示条形磁铁) 2、这是一根条形磁铁,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谁能用一个实验证明它是磁铁(请生演示)表扬 3、实验证明,这是一条真正的磁铁。这位同学很厉害,懂得利用磁铁的磁力来证明。老师也很厉害,下面老师要做一个小魔术,把这根磁铁的磁力消除掉。想不想看? (魔术:铁球接触磁铁中间部分,吸不住。) 4、这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交流。(磁铁各处的磁力不一样) (教学意图:证明磁铁是复习前面内容,并在其中贯彻“科学论断要用事实证明”这一科学态度。利用魔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即假设。小朋友对磁

磁铁的两极教案

【课题】《磁铁的两极》作课教师:吉林省白山市临江市花山镇中心学校房玉花【教材背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三课《磁铁的两极》 【教材分析】 “磁铁的两极”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三课。磁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对于磁铁学生已有初浅的、零散的认识。本单元从交流磁铁知识开始,安排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磁铁的用途与它的性质是密切联系的。本课意在启发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检测磁铁上磁力的强弱,亲自感受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建立磁极的概念,了解磁极间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性质。在设计、操作、分析磁铁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培养积极缜密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根据现有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研究磁铁不同位置磁性强弱的问题。 2、通过实验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3、感受磁极间的吸引或排斥作用。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活动,认识到磁铁不同位置的磁力是不一样的,而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2、了解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而且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小条形磁铁(2个),大条形磁铁(1个),1角硬币(6枚),棉线,卫生筷(1双)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1角硬币、大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环形磁铁、课件。

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磁铁的两极

1.3《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3课。教科书用学生熟悉的条形磁铁、小钢珠和回形针这三个物体引入,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具有一种看不见的磁力”,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磁铁各个部位都有磁力吗,不同部位磁力大小相同吗”,从而开展一系列“研究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磁力”的活动。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由学生熟悉的条形磁铁引出本课的主题“研究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第二部分——探索,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一枚回形针来感受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第二个是用5枚回形针来检验条形磁铁各部分的磁力大小,第三个是观察铁粉被条形磁铁隔着玻璃吸引后的分布状态;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关于“条形磁铁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的相关观点,从而进一步建构磁极这一概念;第四部分——拓展,知道了条形磁铁的磁极后,学生会思考怎样找到蹄形磁铁的磁极,引导学生利用小钢珠和回形针自行发现蹄形磁铁的磁极。 本课是《磁铁》单元的第3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要帮助学生建立磁极的概念,即先让学生探索磁铁不同部位磁力的大小,发现磁铁的磁力分布情况,磁极的概念便顺理成章被引出。同时,还要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研究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观察工具的精密化能使观察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学生分析】 学生在认识了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物体,了解到磁铁具有一种看不见的磁力后,会发现不同磁铁的磁力大小有区别,但他们并没有去探索同一块磁铁不同部位磁力的大小。大部分学生不清楚磁铁的磁力是怎样分布的,即使有少部分学生隐约知道条形磁铁的两端磁力大,也不清楚中间部分的磁力是怎样的。学生对一块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磁力大小的这种模糊认知或错误认识都将成为本课教学的起点。 【教学目标】

磁铁有磁性实验报告单

磁铁有磁性实验报告单 篇一:4.2磁铁有磁性_实验报告单 《磁铁有磁性》实验报告单 组员:日期: 注意事项:注意自身和仪器的安全,发生意外事件及时向老师报告。 实验一: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实验要求:若物体能被磁铁吸引,请在能被磁铁吸引项中打“√”,不能被吸引的打“×”。 1 实验二:磁铁隔着物体吸铁的实验报告 实验要求:请在能被磁铁吸引的项中打“√”,不能被吸引的打“×”。 实验三:判断哪些东西是铁做的 实验要求:先预测,若物体能被磁铁吸引,请在能被磁铁吸引项中打“√”,不能被吸引的打“×”。再用磁铁检验,看看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2 篇二:磁铁有磁性记录表1 《磁铁有磁性》实验记录表 班级:三年级第小组组长:记录: 成员: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实验记录表(一)

磁铁隔着物体去吸引铁的实验记录表(二) 共群小学三年级林雨佳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每当唱起这首歌,我们便感到骄傲、自豪! 九十年前的7月1号,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尤如一道曙光划破夜空,在东方闪烁,照亮了中国的天空??中国革命史也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当我入队的第一天,老师告诉我,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要好好珍惜,我就知道自己是“中国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沐浴在共产党的阳光雨露下,我们为此感到自豪!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新一代,应该有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精神,不能再依赖父母。有些小学生就因为在父母的多重保险之下,养成了不良的习惯与软弱的性格;有的小学生事事依赖父母,发生任何事都与自己无关,强烈的依赖性使他们失去了青少年应有的自立自强;也有的人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便心灰意冷,不愿努力学习,小小的挫折使他们失去了青少年应有的自信;更有的人为了一时的享受和快乐,便将学习放在一边。这怎么能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材呢? 我们要担负起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就需要从小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良风尚,树立向科学技术现代化

《磁铁的两极》教案

《磁铁的两极》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前两课关于磁铁及磁力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磁铁两极的磁力特点,以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对磁铁奥秘的探究有很大的兴趣。本课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做出猜测、设计实验、动手验证、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注意观察、收集数据,利用数据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 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我采用操作发现、直观演示、讲授启发等教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适时指导实验细节,验证猜想;利用数据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分析归纳,获取新知。经历猜想——实验——结论的探究历程。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悬挂的大条形磁铁、回形针,两块没有标识的磁铁。 演示材料:条形磁铁、小钢珠、若干纸条(在黑板上直观记录条形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时使用)。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4分钟) 1、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看完后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播放:磁铁有磁性的相关视频) 2、师:谁先说(生:、、、) 3、师: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磁铁,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关于磁铁的知识。(板书:磁铁)

(完整版)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磁铁的两极》为三年级下册第三课。对于磁铁,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概念,对磁铁的探究也比较感兴趣。《磁铁的两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知道磁铁有两级,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在执教过程中,教室引导学生自己操作实验,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去发现问题、提出对问题的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科学课特别是实验课比较感兴趣。对于磁铁,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他们善于思考、善于想象、善于探究、善于合作,如能科学的引导,他们定能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称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设计理念: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营造课堂探究学习的氛围。本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做出猜测、设计实验、动手验证、获得知识。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师适时指导,把握好实验的细节和注意点,让学生的探究更有效,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重视学习的过程,加强探究中收集、整理、归纳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敢说,敢想,敢做,促进思维发展。 五、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磁铁的两极》为三年级下册第三课。对于磁铁,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概念,对磁铁的探究也比较感兴趣。《磁铁的两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知道磁铁有两级,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在执教过程中,教室引导学生自己操作实验,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去发现问题、提出对问题的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科学课特别是实验课比较感兴趣。对于磁铁,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他们善于思考、善于想象、善于探究、善于合作,如能科学的引导,他们定能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称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设计理念: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营造课堂探究学习的氛围。本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做出猜测、设计实验、动手验证、获得知识。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师适时指导,把握好实验的细节和注意点,让学生的探究更有效,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重视学习的过程,加强探究中收集、整理、归纳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敢说,敢想,敢做,促进思维发展。 五、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六、教学难点: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试验记录

磁铁有磁性 执教人楚才小学唐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纸片、布片、木片、塑料片等能不能吸铁,体会随着条件的变化,磁铁隔物吸铁的本领是如何变化的。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 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准备 1、为小组探究准备:磁铁、铁制回形针、大头针、图钉、订书针、螺丝钉、铁钉、玻璃片、铝片、铝棒、铜丝、铜片、木片、纸片、布片、塑料片、气球、记录单三张。 2、为演示实验准备:1种1元的钢币、一枚5角的铜币和一枚钢芯镀黄铜5角硬币、三种一角硬币和分币。 3、为板书准备:两张写有概念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块磁铁)这是什么玩过吗今天我们要来研究的对象是磁铁。(板书)

二、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1、提问:磁铁能吸引一些物体,那你觉得磁铁到底能吸引什么呢(学生猜测、教师板书:吸引铁做的物品) 2、这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吗(实物投影:铁制回形针、大头针、铁夹子、铁片、铝片、铜导线、木片、纸片、布片、塑料片、橡皮筋、玻璃珠、吸管、竹筷等) 3、我们的判断正确吗为了检验我们的判断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么办(做实验) 4、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了一份材料和一张实验记录单,你们觉得要做实验还缺什么器材(磁铁) (屏幕上出示温馨提示:1、实验时要认真观察并及时记录现象; 2、实验结束后将材料放回一次性杯。) 5、教师巡视、指导(特别是结论的推知)…… 6、学生把器材交给组长保管并停止实验,进行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 科学家们把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现在老师把这条科学概念贴到这块铁板上。 三、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磁铁具有磁性,能吸引铁制的物体。那如果老师在磁铁与铁制的物体之间放上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比如说纸片、木头等,磁铁还能吸引他们吗 2、那磁铁隔着一些物体到底能不能吸铁呢(引导学生归纳:隔着少就能吸,隔着多就不能吸) 3、看来凭我们这样想像是不能解决问题了,还得依靠什么(做实验) 4、根据我们每个小组已经有的材料,谁来设计一下做这个实验的方法 5、实验器材怎么解决 6、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发实验记录单,并适时指导……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骨干教师结对帮扶活动记录表

骨干教师结对帮扶活动记录表 卢登平张春 培养对象指导老师李菊梅活动时间梅吴海霞 活动方式交流探讨活动地点办公室备注 活动内容如何上好一节数学复习课 活动详细情况记录 如何上好一节数学复习课呢?这是很多数学教师 都思考的问题,我们师徒共同探讨。 一、要针对上课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目标、设计思路。教师要懂得根据上课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去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设计恰当可行的复习思路,有针对性地挑选例题和习题。对于整体水平较高的班级,复习目标要定高点,例题、习题的难度要适当提高点,另外还应该适当地增加些拓展性的题目,进一步开发学生 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评讲主要放在思路的点拨上, 时间主要安排在学生的自主练习和思考上,要做到精讲多练。 二、在习题的点评上要有针对性。一节数学复习课 必然安排有充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性的训练。毕 竟学生的能力是靠练出来的。这些习题我们该如何去评 讲呢?那些要详细分析?那些只作点评?那些不用评? 教师必须心中有数。而这个“数”可以从两方面得到,一是在课堂上教师巡查学生答题情况时收集而来。这就要求 教师在学生做练习的时候要勤巡视,善观察,能及时发 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通病、暴露的问题、不足等。另一方面是教师在平时测验、作业、练习的批改中用心 积累而来。我们可以用一个专门的本子,把学生平时常 犯的错误、掌握得不好的知识点、答题中存在的突出问 题等等薄弱环节一一记录下来。这将是我们复习时的宝 贵材料。有些教师复习课上习惯毫无节制的满堂评讲, 这是很不好的。学生既不可能如此长时间地集中精神去

指导教师活动心得听,也难以把握评讲的重点,讲了也是白讲,而且浪费 了宝贵的时间。能力是靠练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 所以习题的评讲一定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精讲多练,甚至精讲少练。 三、要针对复习的阶段性。复习课从时间上可划分 为“新课的复习”和“期末的复习,”不同的复习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新课的复习,我们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强调基础知识的过关;对于期末的复习,除了要确保基础知识的扎实外,还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必要的提高性训练,对主要的知识点还要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透彻的理解、灵活的应用。学生对新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是需要时间的,中间必须要有一个逐渐消化吸收的过程。如果在新课复习就一下子把要求提到最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既不利于学生打好基础,也不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要更好地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渐进消化吸收过程,坚持利用课堂的五分钟小测,进行循环性的练习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这次交流,三位老师都认为要上好一节数学复习课 应该从复习的针对性上下功夫。一节好的数学复习课必 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骨干教师结对帮扶活动记录表 培养对象张春梅指导老师李菊梅活动时间活动方式交流探讨活动地点办公室备注

磁铁的两极教材分析

磁铁的两极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标 任何磁铁都有两个磁性最强的地方,人们称作磁极。磁铁的两个磁极是不相同的,最直观的不同就是一极指南,一极指北,人们分别称作南极和北极。两个磁极靠近时,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研究磁铁,除了认识磁铁能吸铁外,还应当认识这些磁铁的基本性质。 学生在玩磁铁和做磁铁实验时,已经模糊地感觉到磁铁有两个地方磁力最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在用磁极部位去吸引铁的物体。在此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做实验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确实有两个地方磁力最强,这就是磁铁的两个磁极。有的学生曾把两个磁铁相互靠近,他们发现两个磁铁有时会往一块吸引,有时相互推开,并为此感到迷惑。本课让学生经历或者再经历这样的过程,并且尝试着寻找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 本课使用了“磁力”一词,但没有给它下定义。我们希望学生在本节课及本单元具体的学习情景中,逐步领会到它的含义是指磁铁和铁,磁铁和磁铁之间的作用力。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会进一步知道“磁力”还包括磁体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本单元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用“磁力”进行表述就可以了。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研究磁铁什么地方磁力大。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教科书用较大的条形磁铁做实验,测量其不同部位磁力的大小,通过数据的比较认识磁极的存在。这种方法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 第二个活动是研究两个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学生会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教科书采用没有标明磁极名的磁铁,意在让学生自己尝试想办法弄清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这个活动将延续到下一课继续进行。 科学概念 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 磁铁有两个磁极。 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钢珠、大条形磁铁、回形针,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师准备: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纸条(在黑板上直观记录条形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时使用)。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的开始设置了一个问题情景: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钢珠,小钢珠总是被吸到磁铁的一端,就是用手把小钢珠放在磁铁中间,它也会很容易滚到这端或那端,而吸在两端的小钢珠再不会滚到中间去。“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根据这样的现象,他们一般会做出磁铁两端磁力可能大些的猜想。下一步就是想办法检验这个猜想了。 第一部分: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磁铁的两极

磁铁的两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性强弱的问题,从某方面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小钢珠、大条形磁铁、回形针,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师准备: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纸条(在黑板上直观记录条形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时使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实物出示)看,这是什么?(小钢珠和条形磁铁)如果把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一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 2、我们来试试吧!教师演示(多做几次)看到了什么?(小钢珠在磁铁上总向两边滚) 3、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 二、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同一块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不一样强呢?那我们猜条形磁铁哪些部位磁性最强? 2、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怎样用科学的实验数据或现象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呢?要比较磁铁的各部分磁性谁更强,可以怎么比? 3、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汇报实验方案。 (1)、如果要测磁铁各部分能吸起回形针数,该怎么做?磁铁是放在桌上好呢还是挂起来?可以在条形磁铁的哪些部位放回形针?为节约时间我们可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板书条形磁铁,并选择五个点,回形针怎么放?我们可以一个接一个放(演示)现在放了几个?如果再放上去要掉下来了,算吸起几个?注意一定要轻轻的放上去,细心一些。要不要记下各部位吸起的回形针数,记在哪里?在记录纸上就有这种实验方法的记录处,我们来看一下,分别在磁铁的A、B、C、D、E处下面的括号中记录下来? (2)、这是比磁铁各部分吸的回形针数,是一种比较好的比磁性强弱的办法,还有其它不同的办法吗? (3)、能不能比磁铁各部分吸同一个回形针所需要的距离呢?怎样量磁铁各部位吸起同一个回形针需要的距离?用什么材料做的尺来量比较好一些?旁边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铁?把回形针放在尺的起始点放回形针,沿着尺慢慢的接近回形针,当吸住回形针时,观察磁铁离起始点的距离,就是这个部位吸回形针的距离。 (4)、如果用小钢珠实验,怎么来做?小钢珠先放哪里?旁边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铁?观察什么?怎么记录实验的结果呢?可以用箭头画出铁珠的运动轨迹。 5、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许多好办法。但课堂上时间毕竟有限,为了大家更好的交流,我们先选择第一种方法进行,好吗?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6、各小组实验数据汇总。 7、我们一起来观察分析一下,从我们的汇总数据里,我们可以发现些什么信息? 8、小结。 我们把两端磁性最强的地方,叫做磁极。(板书磁极)想想一块磁铁磁极有

磁铁有磁性 教案

教案背景:磁铁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磁性,学生对磁铁特殊性质的自发认识中,印象最深的也是磁铁能吸铁。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强化认识,修正错误看法。磁铁对铁质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不需要接触物体就能起作用的力,用非铁质的物体也阻隔不了这种作用。本课还引导学生认识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让他们清楚地感受到磁铁吸引力的这种特点,加深对磁铁磁性的认识。本课主要采用了实验的教学方式,课堂探究活动从变魔术这一活动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课主体活动基本遵循“探究──发现──再探究──再发现”的活动进程展开,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自主探究,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自控者。本堂课我通过互联网搜集了一些图片,并观看了一些网上的教学视频,吸取别人的经验与不足,力求在课上让学生在一中合作、探究、轻松的氛围中学到应会的知识。 教学课题:《磁铁有磁性》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磁铁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简单认识了我们所知道的磁铁之后对它的性质进行的进一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由“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两个部分组成。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第一个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对一些材料的猜测,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进而,让学生用磁铁辨别一些物体是否是铁材料制作的,这是从探究和应用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科学概念。第二个探究活动其实也指向了磁力不需要接触物体就能起作用,磁力大小与距离有关系等。对于磁铁,学生已有了一些生活经验,这是学生进行本课研究的知识基础。本课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学生容易操作与观察,同时希望学生在实验中能积极与同伴协作,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逐步养成“大胆猜测—认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研究习惯。 教学方法:猜测法、实验演示法、分组实验法、小组汇报法、课后探究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质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和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物体能否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并在实验和交流讨论过程中体验探究的方法、乐趣和价值。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磁铁具有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可以用磁铁去辨别不容易辨别的铁制品。 教学准备:学生:每组学生一个塑料盘、两份材料袋(1号材料袋为各种被测试是否能被磁铁吸引物品,如:铜片、橡皮筋、纸片、回形针等;2号材料袋为测试磁铁是否能隔物吸铁的物品,如:纸片、布、塑料块等。)每人一块磁铁。教师:两个乒乓球(其中一个装有铁)、手套一副、环形磁铁一个、茶叶盒一个、露露一瓶、雪碧一瓶、圆珠笔一支、大条形磁铁一个、装水的烧杯一个、回形针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变魔术)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魔术表演。 (音乐背景)师:出示一个乒乓球,我想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谁愿意?请一位学生手拿乒乓球,师

磁铁有磁性评课稿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 克山县西河小学张丽荣 一、说教材 《磁铁有磁性》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课属于建立科学概念为主要线的课文。编写思路是:“观察实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概念——应用”。先引导学生亲自实验,感知磁铁吸引铁类物体,然后引导学生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比较归纳和抽象概括出磁性的概念。最后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发展,素质得到提高。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一是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二是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通过这两个探究活动,要帮学生建立的科学概念也有两个:一是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二是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同时,在探究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的科学品质。 1、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这是本课的重点。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这是本课的难点。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2、说教学准备: 四人一小组,每组一个塑料盘,里面有三个信封,两张记录单。 1、1号袋:磁铁和被测试物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铁钉、铜片、铝片、铜导线、玻璃珠、竹、木块、纸片、弹簧、布条等物品)。学生自带的学习用品,如:橡皮擦、铅笔、塑料尺等也可用作测试材料。 2、2号袋:每组一块磁铁。(另外准备三块磁铁在“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的实验中每人一块磁铁。) 3、3号袋:每组一份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一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芯镀黄铜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 4、教师演示用:大磁铁、铁盒(如罐头盒)、铝盒(如易拉罐)、茶叶筒(底和盖是铁制的,筒身是纸制的)、圆珠笔。杯子和水,一个系着绳的磁铁。两张写有概念的纸条。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依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基本特点,本课采 用“猜测——验证”“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形成有秩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2、学生心理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关于磁铁的知识,但不完整、不规范。通过课堂教学实验,他们在心里会有想法,随之产生想学、想问的行为。通过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完整、规范的“磁铁有磁性”的知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上一个多学期的科学课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单

科学实验记录单(三年级下学期)通知实验时间:月日 课题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实验 内容 观察温度计 实验材料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2)、自制温度计模型。 实验内容过程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安全 情况 安全(是□否□)、其他情况 提议 实验 时间 月日星期(上、下)午第节 实验班级年班 任课 教师 实验室 教师 科学实验记录单(三年级下学期) 通知实验时间:月日 课题 2、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 内容 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 材料 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 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水温测量记录表 实验 内容 过程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 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2.间 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 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 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 离开被测的水。 安全 情况 安全(是□否□)、其他情况 提议 实验 时间 月日星期(上、下)午第节 实验 班级 年班 任课 教师 实验室 教师

科学实验记录单(三年级下学期)通知实验时间:月日 课题 3、水结冰了 实验 内容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实验材料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实验内容过程(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安全 情况 安全(是□否□)、其他情况 提议 实验 时间 月日星期(上、下)午第节 实验班级年班 任课 教师 实验室 教师 科学实验记录单(三年级下学期) 通知实验时间:月日 课题4、冰融化了 实验 内容观察、加快冰的融化 实验 材料 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 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 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 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实验 内容 过程 (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 (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 隔测量温度。 (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安全 情况 安全(是□否□)、其他情况 提议 实验 时间 月日星期(上、下)午第节 实验 班级 年班 任课 教师 实验室 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