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罗马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

关于西罗马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
关于西罗马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

关于西罗马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

西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于286年被戴克里先分为两部份后把政权一分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罗马开始有东西两部的概念,那么你知道关于西罗马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吗?下面是由为你提供的关于西罗马帝国衰亡主要原因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关于西罗马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欧洲中世纪的开端是公元476年,为什么要以此年份作为欧洲中世纪史的开端呢?原因是因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这一事件标志着上古时代的终结,古典文明的毁灭。日耳曼人,也就是拉丁人所称的“蛮族”进入了欧洲腹地,他们的统治时代来临了,欧洲开始进入了中世纪的千年文明发展历程。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要追溯到罗马帝国的三世纪危机,这场因为罗马帝国奴隶制危机而引发的帝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危机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内因,而日耳曼蛮族入侵则是外因,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罗马帝国走向了衰亡。公元374年匈人入侵引起欧洲一连串的民族迁徙,拉开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序幕。匈人入侵欧洲并且打败了东哥特人,东哥特人向西逃亡击败了西哥特人,西哥特人又向西逃亡,向罗马帝国请求庇护,罗马皇帝瓦伦斯大发慈悲,允许他们定居在帝国的边区色雷斯和默西亚,但是后来他们由于不堪忍受罗马官员的横征暴敛,奋起反抗,公元378年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斯率军前往阿德里亚堡镇压西哥特人的暴乱,但是西哥特人奋起反击,竟然在阿

德里亚堡战役中杀死了瓦伦斯皇帝,这一事件标志着蛮族入侵罗马帝国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公元395年,狄奥多西大帝撒手人寰,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帝国的皇帝是狄奥多西大帝的幼子霍诺里乌斯,此人生性懦弱而且低能,幸而有斯底里哥将军帮他执政,斯底里哥率军击败西哥特人之后,提出趁机与西哥特人结盟以使其为帝国所用,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匈人入侵。于是流言不断,大臣们纷纷谣传斯底里哥想要依靠西哥特人篡夺皇位,皇帝霍诺里乌斯也唯恐他对自己的最高权力产生威胁,杀死了斯底里哥,斯底里哥的士兵纷纷逃走,投奔了西哥特人的首领阿拉里克。

阿拉里克率军直抵罗马城下,公元410年,有“永恒之城”之称的罗马城被西哥特人攻破,阿拉里克下令士兵在城内随意抢掠三天,自从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占领罗马城以来,这还是罗马城头一回被外族人攻克,可说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儿,而且关于阿拉里克,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他攻破罗马城并且大肆劫掠,扶植起傀儡皇帝以后,率军向南意大利进发,途中突然暴毙,西哥特人让罗马俘虏排干了一条河流的水,将阿拉里克的遗体和抢掠而来的无数珍宝藏入河底,并且将水再次放入河道,他的遗体和他数不尽的财宝就这样不知所踪,后人始终寻找不到他的遗体和财宝。

自此次事件以后,西罗马皇帝多由日耳曼蛮族拥立,日益成为蛮族的傀儡。公元451年和452年匈人两次入侵更是让西罗马帝国摇摇欲坠,虽说匈人未能攻克罗马城,但是整个高卢行省和意大利已被

无情的摧毁,汪达尔人在匈人撤走后趁火打劫,公元455年,汪达尔人首领盖撒里克趁机率领汪达尔人洗劫了罗马城,汪达尔人纵兵焚毁,掠夺达2个星期之久,罗马的古典建筑,文物尽皆被毁,从此,有了一个叫“汪达尔主义”的新名词,意指对文化的严重毁坏。公元476年,蛮族们终于觉得再立傀儡皇帝没有什么意思了,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了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寿终正寝。

西罗马帝国灭亡了,其领地当然是被日耳曼民族瓜分殆尽了,早在公元419年,西哥特人便以图鲁斯为都城建立了西哥特王国,这是在罗马帝国境内建立的第一个日耳曼王国,是日耳曼人以建立自己的王国的方式开始瓜分罗马帝国领土的开端,后来由于法兰克人的兴起,西哥特人被赶到了伊比利亚半岛;汪达尔人渡海进入北非,在公元439年攻陷北非重镇迦太基,建立了汪达尔王国;公元457年,勃艮第人在高卢东南部建立了勃艮第王国;公元481年由克洛维在高卢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是日耳曼诸王国中最强大,最有名的一个。

公元407西罗马帝国自顾不暇,撤走了在不列颠驻守的军团,盎格鲁;;撒克逊人趁机渡海入侵了不列颠,但是他们在不列颠还要和凯尔特人争斗良久才能建立自己的王国;公元568年伦巴第人在意大利建立了伦巴第王国,“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或者说“蛮族入侵”正式宣告结束。拉丁人,或者说罗马人的时代结束了,日耳曼民族的时代到来了。

西罗马帝国的简介西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于286年被戴克里先

分为两部份后把政权一分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罗马开始有东西两部的概念,位处西部的即最后分裂的西罗马帝国;而东部最后成为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正式名称与东罗马帝国相同,均用罗马共和时代的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enatusPopulusqueRomanus),帝国最后在480年东罗马皇帝芝诺册封意大利国王取代之而覆亡,但是在这段期间左右西罗马帝国已无足轻重。

西罗马帝国皇帝之位断断续续的在3世纪到5世纪间存在,随着戴克里先建立的四帝共治制,君士坦丁大帝和尤利安(324~363年)迁都拜占廷后重新统一罗马,但是在狄奥多西一世在395年过世后又把帝国分割分别给两个儿子继承,八十五年之后芝诺体认识到西罗马帝国消亡的事实,故在西罗马帝国皇帝尼波斯过世后册封东哥徳人迪奥多里克为意大利国王。

随着奥多亚塞于476年控制意大利全境后,历史学者爱德华;吉本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定于476年9月4日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奥多亚塞威迫退位之时,或定于公元480年皇帝尼波斯死后,由于罗马帝国的在欧洲历史上中的巨大影响力,所以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一般也被划分为古代欧洲的终结,并进入了中古时代。

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被教宗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因此被称作查理曼大帝以继承西罗马帝国,从此以后又多一个新的皇室,之后演变成神圣罗马帝国,所以之后的德意志皇帝都以继承西罗马帝国皇帝自居。

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

罗马帝国的衰亡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也不是在一天就毁灭的! 《西方文化概论》认为罗马衰亡的原因是腐化堕落、残暴统治、连年征战、矛盾激化。但我认为罗马帝国衰亡是人们性关系堕落、生活奢侈和挥霍放荡的必然结果。腐败当然不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唯一原因,“关键是罗马帝国的内部因素导致了罗马的国力和抵抗力的衰落,这就是皇帝和贵族对帝国的控制、膨胀的官僚集团、强迫性的法律规范、对中产阶级和自由民的过分的税收、用大部分的国力去支撑漫长国境线的防御、中央权威的不断削弱、贫富差距的扩大”等等[,但透视导致罗马衰亡的每一个因素,无不与腐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腐败使后期罗马帝国公德丧失、风化败坏,政局不稳、行政乏力,赋税日苛、经济瘫痪,民怨沸腾、军队靡散。腐败使昔日强大无比的罗马帝国,成了一触即碎的风化物。 早期的罗马人“健康、纯朴、高尚”,富有爱国心和荣誉感,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尚武精神,美德和荣誉是罗马共和国的宗旨,有抱负的公民都竭尽努力以求无愧于一次胜利所带来的庄严的荣誉。这种传统美德和道德精神使人人争先为国效力,这是罗马之所以能够历经严峻考验却依然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以生活俭朴而著称于世的罗马人,是辛勤的农夫和坚强的战士。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强盛,挥金如土的消遣娱乐活动规模越来越大、次数越来越多。罗马全年假日公元1世纪时为66天,4世纪

时竟达175天,罗马人以近半年的时间沉湎于观看奴隶角斗、斗兽、海战、戏剧等表演,其靡费之大极为惊人。 在这种崇尚奢侈享受的世风中,朴实勤勉的罗马人不见了,即使是作为中小生产者的罗马自由平民也十分鄙视劳动,认为劳动是一种耻辱,竞相追逐富裕和安逸,其中有不少败家者成为流氓无产者。仅罗马城的流氓无产者就多达80万)。他们终日游手好闲,靠国家和社会施舍生存度日,成为寄生并毒害社会肌体的赘瘤。孟德斯鸠曾经说过:“既然精神的贫弱成了整个民族的特色,那么在事业中也就不再有智慧了。”在罗马,当奢侈之风销蚀了罗马人的传统道德时,它也扼杀了自由、团结、爱心和创造力。安逸享乐磨灭了罗马人的进取心,曾经铸造了一个伟大罗马的那些因素渐渐消失,精神文化的没落成为罗马帝国走向衰亡的起点。 帝国后期,许多帝王荒淫豪奢、腐化至极,贵族地主挥金如土,醉生梦死,致使民不聊生、政局动荡。腐败无能的皇帝只有靠军队维持其统治。塞维鲁皇帝曾说:“让士兵发财,其余的人皆可不管”,“他让那些士兵都戴上金戒指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让他们带着妻子安闲的住在军营中,尽量让他们过着舒适生活。他把他们的军饷加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并且先是告诉他们等着,遇有任何危险事务或喜庆节日可能会有额外的犒赏,后来则更变成了公开讨要。渐渐一个个养尊处优,自高自大并由于享有危险的特权而显得比一般人民位高一等,很快已完全无能进行艰苦的军事行动,却只会欺压人民,而且

古代文明课程思考题

古代文明课程思考题

————————————————————————————————作者: ————————————————————————————————日期: ?

1结合古罗马共和国历史分析罗马从村落发展成西方大国的原因。 2 简述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罗马社会内部的矛盾。 3分析古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4 阐述古罗马文化的特点。 5 论述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6 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 意大利----古罗马 1.结合古罗马共和国历史分析罗马从村落发展成西方大国的原因 A 1.罗马人民对战争的支持 2.寻求同盟 3.国家制度和决策机制的完善 4.有效率的战争机器 5.有利的国际环境 B 1.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使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了帝国时代; 2.建立了强大的帝国军队并且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兵器和战术; 3.与大汉帝国东西远隔,使罗马避免了被强汉所吞并,而当时的欧洲、非洲、中东和西亚没有一个可以单独跟罗马掰手腕的国家。 2.简述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罗马社会内部的矛盾 A?1政体方面,元老院对于庞大的罗马国家乏力; 2社会劳动力结构变化,奴隶和奴隶主矛盾凸显; 3意大利同盟者境况没有改善; 4土地问题使得士兵和政府矛盾激化。 B 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罗马霸权的确立,罗马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日趋激化,其突出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奴隶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大土地所有者与小土地所有者的矛盾,罗马与同盟者、被征服者的矛盾,罗马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充分暴露和日益尖锐,引起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最终导致共和国的灭亡和军事独裁帝国的确立。

3.分析古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A①社会危机,罗马帝国灭亡后,西罗马帝国一直有很深的社会危机。 ②民族压迫严重,人民起义增多,后期的西罗马帝国内乱严重。 ③外族入侵,东哥特人等外族的入侵,直接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罗幕洛被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废黜,宣告了罗马帝国的灭亡。1.从历史的表象看,导致罗马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蛮族”的入侵。但是,罗马和“蛮族”的战争由来已久,在罗马帝国强盛时期,“蛮族”根本无法和罗马相抗衡,它们的入侵大都被罗马击溃。因此,将灭亡的原因简单归结为“蛮族”的入侵是不合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罗马的灭亡必然是其内部因素造成的。 2.随着罗马共和国的瓦解,帝国的建立,罗马的政体由共和制转为专制。统治者掌握了一切,公民丧失了各项政治权利,被排除在国家政治之外,由此带来了政府的腐败及公民意识的淡化。在共和国前期,罗马人把国家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以作为罗马公民而骄傲,为国家服务而自豪。因为那时他们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有参与政治的机会,可以对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能得到法律保护,能从国家获得各种利益。执政官、元老院及其它官吏也较为勤俭,腐败现象少。但从共和国后期(此时共和国已名存实亡)开始,国家已完全成为君主及其官僚、军队的私有财产。绝对的权力使他们腐化堕落,肆意挥霍,想方设法搜刮人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或沦为地主庄园的农奴,或干脆发动起义反抗暴政。因而,人民与统治者存在严重的对立,对国家的兴亡无动于衷。一个丧失民心的政府难道还能维持吗?因此,即便“蛮族”不入侵,帝国也将在腐败中走向灭亡。 3.罗马的专制制度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缺乏完善的继承法。当皇帝去世后,帝国常因没有明确的继承人而导致各军事集团间的战争。军队在帝国时期已完全成为皇帝的制造者,他们可以随意废黜、杀戮他们不喜欢的皇帝,推举符合其利益的人当皇帝,甚至公然拍卖皇位。各军事集团之间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长期战争不仅使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更严重地削弱和削耗了帝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此外,尽管罗马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但由于东部希腊文明区与西部拉丁文明区之间在经济文化上有较大差异,因而帝国始终存在分裂倾向。军事集团间的战争加速了帝国的分裂,并最终导致公元395年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这就使在对抗“蛮族”入侵时,东西帝国无法团结一致,造成战争的失败。 4.罗马帝国后期奴隶制度的衰弱及劳动力不足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罗马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对奴隶剥削之上的。奴隶主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奴隶的劳动成果,便让其承担繁重的劳动,致使奴隶无法通过繁殖后代来扩充奴隶队伍。且罗马的奴隶主要来自扩张与掠夺,但随着扩张的停止,奴隶资源也就断绝了,奴隶主又不愿在生产技术革新,造成生产衰退,导致社会经济基础的崩溃。此外,政府对农民的压迫导致自耕农破产,农民为求生计大量逃亡,从而使兵源不足,无力抵抗“蛮族”入侵。 4.简述古罗马文化的特点 1开放性:吸收异族文化,宗教宽容,鼓励外族从事文化活动。 2实用性:农业、教育、建筑追求实际效果 3独特性:罗马法 5.论述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和阿拉伯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五章西欧中世纪教育和阿拉伯的教育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ddle Age s)。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学校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与教会学校并存的主要是世俗教育。 第一节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它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并且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一、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1.修道院学校

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 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一为“内学”,主要负责对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一为“外学”,负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 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 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修道院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 教会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学校的必备品。 2、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教育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4~1274)是西欧中世纪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大学教师。托马斯·阿奎那在教育和神学的关系中,把教育思想从属于神学之下,形成了神秘、系统、独特的经院主义的教育思想。 1.阿奎那的教育目的论

古罗马的灭亡

罗马的灭亡——埃及艳后浅谈 一.绪论 古罗马是一个谜,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它的勃兴与衰亡,更是一个令中外学者兴趣盎然与竭诚探索,但又难以索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古罗马国家约从公元前754年建城起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历经1200余年。罗马原先只不过是意大利中部第伯河畔的一个小邦,却迅速崛起,不断扩大,最后发展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版图辽阔的大帝国。人们对罗马的灭亡众说纷纭。英国史学家吉本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两条阵线上同时受到外来的敌对力量攻击的结果,这就是蛮族人与基督教会的力量。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根据罗马的历史证明,只有在公民得到自由和独立的地方,社会才能顺利的发展。而古罗马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议会政府内部腐败,公民崇尚拜金主义,整个攀比奢华的气氛笼罩着整个罗马。这使得罗马迅速走向灭亡,罗马人民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使人们每天在花红酒绿的环境中度过,喝着红酒、洋酒,岂不知这些酒中的含铅量超标,使得罗马出现了铅中毒,导致好多妇女不孕,这也就加速了罗马的灭亡。埃及艳后的出现,使得罗马的两位领头人物凯撒和安东尼都败在了她的石榴裙下,这也无疑给罗马的灭亡多少带来一些影响。强大的罗马帝国伴随着经济的“商品化”、思想的“希腊化”,以及政府和公民的沉沦不堪、拜金主义、享乐思想和贪污行贿迅速走向灭亡,其历史教训,值得后人深思。 二.攀比奢华、拜金主义、内部腐败导致罗马灭亡 我们知道,海外征服以前,罗马尚处于原始而封闭的自然经济体系中。与此相适应,罗马人勤俭耐劳,崇尚俭朴、正义,鄙视奢华、自私,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凝聚力。当时,罗马人颇重道德修养,民风淳朴,无论为官、为民,还是为兵均有良好的道德风范,令后世者称赞不己。先看为官者,大公无私,廉洁奉公,没有丝毫的权欲和贪心,个个都是当之无愧的公仆。再看为民者,崇俭耻奢,保守淳朴。这从罗马公民的衣食起居可略见一斑。罗马人的衣着十分简朴,除孩子、官吏、祭司穿紫包镶边的袍子外,满16岁的男性皆着白袍。在家里,妇女只穿一种长及足部的女袍,男人只穿一件简单的衬衣,外出时,妇女加一件外衣,男人加一件袍子,如此而己。颜料与款式颇为单调,质料是粗糙的麻布或粗羊毛织品,东方华丽的丝绸是大征服期间才传人罗马的。罗马人的发式同衣服一样单调,无论男女一律蓄发,根本谈不上发型问题。罗马人吃住也异常简朴。此时,罗马人尚不知面包为何物,主食是麦片粥;菜单也很简单;连饮不掺水的酒也被认为是放纵行为。私人住宅也颇为简陋,贵族和平民的房屋皆为圆形,以木支架,涂以泥土,盖以芦草。屋里家俱摆设也简陋原始。在此种崇俭生活环境里,豪华的衣服、桌子、餐具受到罗马人的憎恶。所以,即使元老院议员在议事厅,坐的也是硬木凳,冬天也从不生火。此乃为“真正的公民美德和异常质朴而高尚的忘

世界古代史的论述题

论述题 一、论述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答:(1)土壤枯竭论。罗马共和国时代开始,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已经衰落,个行省耕地逐渐沙漠化,农民税收负担加重,农业生产率低,社会生存所依赖的物质条件恶化。 (2)气候变化论。气候变化导致罗马帝国灭亡。西罗马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元4、5、6世纪降水量不足而造成的。 (3)种族混杂论。外来的种族和蛮族被同化,与罗马人相互渗透。但罗马人的出生率却逐渐降低,罗马人的血统变的越来越不纯洁,而在这些血统混杂的地方,稳定的精神和道德标准都丢失了,是的罗马帝国处于混乱。 (4)基督教影响论。咋罗马帝国遭到蛮族入侵时,基督教也乘虚而入,使那些不满现实的人希图死后得以进入天堂。这一风气一来,罗马人越来越不注重务实,防务日益空虚,基督教越传越广,帝国也越来越弱而不振,直至灭亡。 (5)蛮族入侵论。大量的蛮族人迁入罗马帝国,而罗马本身因为人口的减少而兵源不足,只能依靠蛮族的雇佣兵来抵御蛮族的入侵,实行以蛮制蛮的政策。而最终,日耳曼雇佣兵首领多克亚废黜了罗马末代皇帝,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灭亡。 (6)经济上,随着对外征服战争的结束,战俘的来源断绝,是的劳动力短缺,奴隶制陷入困境,产生了奴隶制的经济危机使得帝国经济崩溃,从而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7)铅中毒论。古罗马人冶金技术发达,对使用金属铅的有偏爱。他们把金属铅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除此之外,铅还被当作贵重金属大量用以制作各种玩具、铸像、戒指、钱币、化妆品、药品和颜料。各种餐具、厨具或器皿也大量使用铅质材料。而慢性的铅中毒,使得罗马人得生育能力和身体素质降低,这也成为罗马灭亡的一个原因。

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介绍_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讲解

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介绍_波斯帝国和罗 马帝国讲解 罗马原来只不过是意大利中部台伯河畔的一个小城邦,却迅速崛起,发展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版图辽阔的大帝国。今天给大家精心挑选了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波斯帝国波斯主要用来指明南伊朗的一片地区,从前以“Persis”和“Parsa”闻名。这两个词是指公元前1000年左右移居这个地区的印欧游牧民族的名字,最后他们被亚述人和迦勒底人所取代。最早提及“Parsa”发生在公元前844年亚述国王沙拉漫尼撒3世的史料中。波斯是众多古代文明中发展程度较高的民族,但直到三世纪,这一文明才正式以波斯帝国的名号出现于历史舞台。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旧称译音。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时期领土东至巴基斯坦,西北至土耳其、欧洲的马其顿、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高原的古国。波斯人属印欧语系的一支,约公元前二千年代末叶从中亚一带迁至伊朗高原西南部(法尔斯地区—),有十个部落(六个农耕,四个畜牧)。曾一度处于米堤亚统治之下。前550年,居鲁士领导波斯各部落推翻米堤亚王国,建阿契美尼德王朝(一说始于前558),定都苏萨,是为波斯帝国之始。继而向外扩张,征服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叙利亚等地,又向东占领大夏(巴克特里亚)、粟特等,但在和北方游牧部

落马萨盖特人作战时居鲁士失败被杀。其子冈比西即位后,率兵征服埃及(前525),因发生高墨达政变,(前522),返国途中暴卒。大流士一世镇压高墨达政变和各地起义,夺得政权;实行巩固中央集权的改革;继续扩张领土,帝国疆域东起印度河,西至爱琴海及非洲东北部(埃及)。前五世纪初(大流士一世在位时),波斯不断西进导致持续约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最后以波斯失败告终。波斯的统治激起各地人民的不断反抗,境内经常爆发反波斯统治的起义。前四世纪以降,国势转衰(前404-前343年埃及曾获独立)。前333年,大流士三世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彻底打败,前330年被杀,波斯帝国灭亡。 古代波斯是东方专制政体的典型,帝国期间西亚各地奴隶制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波斯文化多受两河流域文化影响,使用楔形文字,造型艺术有较高的成就,如波斯波利斯的百柱厅、浮雕和壁画等均甚著名。帝国都城有苏萨、波斯波利斯、巴比伦和埃克巴坦那。产生于伊朗高原的琐罗亚斯德教,大流士一世时被定为国教,并广泛传播;后传入中国,称为袄教或拜火教。 波斯帝国又称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国从美索不达米亚横跨到印度,由里海伸展到波斯湾,势力扩及的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首都苏萨。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后经过数十年扩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统治,建立了波斯帝国。在国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统治时期,波斯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其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包括70个民族,5000万

腐败与罗马帝国的衰亡

收稿日期:2004-10-22 作者简介:王昌沛(1964 ),女,山东菏泽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2005年第4期总第187期 齐鲁学刊QILU JOU RN AL N o.4 Gener al N o.187 腐败与罗马帝国的衰亡 王昌沛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 要: 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中外历史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忠勇爱国、节俭朴实成就了罗马帝国的辉煌,而崇尚奢华、腐败堕落则是促使其走向灭亡的催化剂。罗马帝国兴亡盛衰的经验和教训很值得后人郑重记取。 关键词:腐败;罗马帝国;公德 中图分类号:K 5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5)04-0052-04 早期的基督教作家以及后来的历史学家和道德主义者一直坚定的断言: 罗马帝国衰亡是人们性关系堕落、生活奢侈和挥霍放荡的必然结果。![1](P173)腐败当然不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唯一原因,正如凯茨在?世界文明史中的争论#中所指出的那样,罗马帝国的衰亡 关键是罗马帝国的内部因素导致了罗马的国力和抵抗力的衰落,这就是皇帝和贵族对帝国的控制、膨胀的官僚集团、强迫性的法律规范、对中产阶级和自由民的过分的税收、用大部分的国力去支撑漫长国境线的防御、中央权威的不断削弱、贫富差距的扩大!等等[2] (P101),但透视导致罗马衰亡的每一个因素,无不与腐败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腐败使后期罗马帝国公德丧失、风化败坏,政局不稳、行政乏力,赋税日苛、经济瘫痪,民怨沸腾、军队靡散。腐败使昔日强大无比的罗马帝国,成了一触即碎的风化物。 一、腐败摧毁了罗马人传统、优良的道德精神 许多论述罗马文明史的现代著作中都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早期的罗马人 健康、纯朴、高尚!,富有爱国心和荣誉感,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尚武精神,美德和荣誉是罗马共和国的宗旨,有抱负的公民都竭尽努力以求无愧于一次胜利所带来的庄严的荣誉。这种传统美德和道德精神使人人争先为国效力,这是罗马之所以能够历经严峻考验却依然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以生活俭朴而著称于世的罗马人,是辛勤的农夫和坚强的战士。即使是像西庇阿这样的将军,也亲自耕作,居所简陋: 这位令迦太基人闻风丧胆、把入侵者永远赶出罗马的人物,在田间干活干累了就来这么一个角落洗澡。干活对他来说就是锻炼身体。古代的人都亲自耕作,他也不例外。他住的房子屋顶简陋,路面低劣,凹凸不平。![1] (P176)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太平盛世的来临,世风日 坏,腐败堕落的现象到处可见。正如尼采在他的?善恶之彼岸#一书中所说: 他们(罗马人)终于获得了幸福,排除了过度紧张。周边大概没有敌人了,而且生活资料丰富,从而可以享乐了。于是旧的行为准则所强加给人的镣铐一下子被砸碎,因为那些行为准则看来不再是种群生存的必要条件,只能作为奢侈品和老古董残存下来??他们在力求得到荣耀和知识的时候,没有意识到从前的道德观所具有的约束、限制和宽容??以前的那种道德观正在迅速成为过时的东西。!道德精神的堕落弥漫了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的各个社会阶层。罗马贵族将伊壁鸠鲁派的伦理学曲解为一种享乐主义道德,崇尚奢华、狂欢纵欲,并以此理论辩护他们穷奢极侈生活的正当性。仅就淋浴这件日常琐事,就足以体现罗马人的铺张。 谁家室内的墙壁要是没有金壁辉煌的饰板,没有亚历山大的大理石、衬以努米底亚的贴花饰物,没有房屋挑檐下那一整圈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美如画卷的饰带,拱顶表面没有玻璃天花板,浴池四周砌的不是萨索斯石板,水龙头不是白银做的;汗流浃背精疲力竭时不能在这种豪华浴室享受一番,就会觉得自己寒酸??说到自由民的浴室,有多少尊雕像,多少根石柱啊!那些石柱什么也不支撑,仅仅是一种奢华的装饰。哗哗的流水奔泻而下,何等壮观!我们已经奢侈到地面非装饰不可的地步了。![1](P176-177)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强盛,挥金如土的消遣娱乐活动规模越来越大、次数越来越多。罗马全年假日公元1世纪时为66天,4世纪时竟达175天[3](P203),罗马人以近半年的时间沉湎于观看奴隶角斗、斗兽、海战、戏剧等表演,其靡费之大极为惊人。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精品优质课教案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 教学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过一个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哪一个国家? 生:亚历山大帝国。 古罗马帝国就是地域辽阔的庞大帝国,而帝国的维系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耶林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 今天我就一起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起领略古罗马法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罗马城邦 (一)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时间,理清本课脉络。 提示: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成文法; 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 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 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2世纪——罗马帝国进去黄金时期; 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教师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迅速统一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败 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丧失了独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 4.教师讲述:布匿战争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逐渐富裕强大起来。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称“布匿战争” 5.问题思考:布匿战争有何影响?你如何看待古罗马的对外扩张?(第一问由学生生看书回答,第二问可联系今天的中东局势引导学生讨论)提示:影响——罗马共和国争得了地中海的霸权,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一部巨著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历史著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1 读完了这本吉本的巨作,不由得想到了许多事。 罗马共和国转变为帝国的开始恐怕是从三大头会议开始的,帝国的瓜分与内战在共和后期不断出现,这使得共和的代表长老院地位不断下降,要不是因为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的怜悯,恐怕帝国长老们都不存在了。但是帝权却有了一个更大的挑战——警卫军,警卫军拥有比议员更可怕的东西,武器。而共和更使禅让制深入人心,前期没有一个皇帝能连续传给子孙两代。最遗憾的是,罗马的军队对暴君并不反感,因为暴君能给他们更多的财富,如卡拉卡拉,而贤明的皇帝会减少军队福利,只是他们的寿命大大缩短,如塞维鲁的孙子,于是,弑君已成为了罗马的风俗,我随机抽取了二十位皇帝,十二位非自然死亡,概率高达六成。 这些矛盾固然是很重要,但蛮族的入侵更重要,帝国就因此而灭亡。使人感到帝国灭在一群蛮族当中是文明无法继续的遗憾。但回观历史,为什么帝国会衰败?并不是因为军队的无能,而是因为帝国的命运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如此大的财富在一个人手中,无论如何都会使人引发贪欲,这种贪

欲无论是谁都无法阻拦,知道这个人生命的逝去。 无论如何,历史已经过去,而当今人们的反思才显得更为重要。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2 著名拜占庭历史学家J. B. Bury曾经指出,“如果硬要说有谁要对东部帝国的分崩离析负责的话,那么就只有伟大的查士丁尼了。” 的确,爱德华吉本的后半生都在“怀千年往事,发思古幽情”。他将罗马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进程划分成了三个阶段:一是罗马帝国从图拉真至安东尼家族在位的鼎盛时期逐步走向衰落,西半部最终为蛮族所倾覆;二是从查士丁尼复兴东罗马帝国到查理大帝兴起,建立起第二个,亦即日耳曼人的西部帝国;三是达六个世纪之久从西部帝国的重建到君士坦丁堡的没落,以及十字军的军史及其对希腊帝国的蹂躏。这些对我们常人来说反复难懂的历史,他却句句谨慎,使其趣味横生。爱德华所著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历史著作,共有六卷,分期出版。 不仅如此,爱德华并非如常人一般以时间为顺序,而是注重罗马帝国史的内在联系,以此来勾画出了罗马帝国由兴盛逐步走向没落的各个阶段。 当然,《罗马帝国衰亡史》,我没有读完,我只是选取了其实部分章节阅读,但是,从我所选读的那一小部分文字上来看,我喜欢其中忠实的阐述,更喜欢爱德华的历史批判精

世界大国崛起衰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大国崛起衰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鲁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世界上各个大国的起起伏伏不断交织,不断创造着每个时期的历史风貌。在这些历史中,不仅折射着人类的智慧,更是为后来者提供着真实的实例。通过分析大国崛起衰落的原因,剖析其中的必然因素,又助于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 一、技术的发展和组织的变革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因素 1500 年以后问世的帆动力远洋炮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从而使得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同样,后来开发的蒸汽动力及其依赖的煤炭和金属资源,不仅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新起的工业革命,而且催生了一批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世界格局。随后,19 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不仅确立了新的自然观、新的社会观,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 西欧自16 世纪以来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其中尤以英国最为明显。英国在17 世纪中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率先过渡到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制度上来。封建制度的推翻,加速了统一民族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又为英国产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英国建立世界工商业霸权和殖民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定内外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富于革新和开拓精神。以科技为依据的技术革新,适应产业革命发展的国内政策,与放眼世界、积极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市场的国外政策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纺织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到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再到冶金、采煤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是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的。产业革命完全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面貌,使之空前繁荣起来。19 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和贸易方面处于垄断地位。1870 年,其采煤量占世界采煤量的5115 %,生铁产量占50 %,棉花消费量占491 2 %;英国不仅向全世界供应工业品,而且还输出机器设备,几乎包揽了全世界的机器、火车车辆和铁路设备的制造。英国在世界贸易中也居于绝对领先地位,1850 年英国贸易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案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说出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对农业的影响;知道罗马城的兴起;列举出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统治及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说出罗马的扩张过程和共和国的衰落。 2.通过阅读教材说出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的过程;了解罗马帝国的兴盛基本史实,知道罗马帝国的衰亡的原因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史实。 3.通过探究说出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那些具有现实意义? 重点:罗马共和国的统治和罗马帝国. 难点: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导入新课:德国法学家耶林格在他所著的《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是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罗马法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不朽的罗马法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罗马是怎样用武力和法律来征服世界的. 讲授新课 一、罗马城邦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1-23页找出下列问题: 1.罗马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对农业的影响; 2.说说罗马城的兴起; 3.列举出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统治及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4.说出罗马的扩张过程和共和国的衰落。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地理环境: 意大利半岛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临海,海岸线很长,亚平宁山脉贯穿半岛 地形特点对农业的影响:岛内山地众多,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西部地区河流纵横,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2.罗马城邦出现: 公元前1000年,罗马城邦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3.罗马共和国 (1)建立时间: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2)统治制度: a.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b.设立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 c.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4.《十二铜表法》

01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与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

第一单元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5 ~10 世纪) 此单元分两章,第一章讲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蛮族国家的建立,第二章讲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特别要注意区别广义西欧封建社会与狭义西欧封建制度的不同概念:西欧封建社会的概念要大,西欧从3 ~5 世纪到15 世纪我们都可称封建社会,其特征即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与农民个体小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西欧封建制度的概念要小,主要指10 ~14 世纪这一段,其特征:①政治上是封主封臣制,②经济上是相应的封土制,③王权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与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 一、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 在罗马帝国的北方,很早就住着着蛮族部落.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克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克尔特人住在高卢、西班牙、不列颠等地,这些地区很早被罗马征服,故克尔特人逐渐与罗马人融合.日尔曼人大多来自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逐渐向欧洲中部和东南部移民,大致北起波罗的海,南至多瑙河,西起莱茵河,东到俄罗斯平原.在日耳曼人以东,住着拉夫人. 日耳曼人由若干部落组成,其中重要的有法兰克人、汪达尔人、伦巴德人、东哥特人、西哥特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 公元前一世纪时,凯撒远征高卢,公元前49 年写《高卢战记》,说当时日耳曼人为氏族公社制,主要从事畜牧业,也搞农业,但还未完全定居. 过了150 年,罗马史学家塔西陀公元98 年写《日耳曼尼亚志》,这时一部分日耳曼人已定居下来.如在莱茵河沿岸的法兰克人,已经成为农业民族,相反,分布在多瑙河下游的西哥特人,仍以畜牧业为主.日耳曼人这时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有军事贵族及亲兵,遇事先召开贵族会议,再召开部落大会.日耳曼人已使用铁制工具和武器,主要活动是种地、放牧及战争.他们喜欢搞掠夺,认为流血比流汗高尚.

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分析

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分析 频繁的内战令罗马人怨声载道,罗马人民希望有一个新的整体来取代旧的共和国,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帝国就应运而生。可是罗马帝国还是衰落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自身内部原因和外界因素,而占主导的内部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共和国在罗马内战时期已经不可挽救的颓废了,整个社会都在肆无忌惮的腐化堕落,虽然当前罗马的政体是帝国主义,可是却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罗马的腐败,反而使腐败变得更加根深蒂固、变本加厉。 这个腐败之风从元老院到平民,不是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就是公开贿赂人心或结党营私,整个罗马帝国变得乌烟瘴气。奥古斯都定下的制度只是暂时阻止罗马衰落的脚步,他死后,继任的皇帝都是昏庸无能之辈,他们只懂吃喝玩乐,完全忽略治理国家,坐吃山空,傍着前人留下的财富,挥霍无度。上梁不正下梁歪,有这些只顾酒池肉林的皇帝,全城百姓就“理所当然”的腐败堕落。结果加速罗马帝国的衰落。 我认为,其实在另一方面也说明罗马人的自负骄傲心理,从平民到皇帝,没有前瞻意识,没有居安思危的心理,总想着自己是强悍的一组,飘在云端就忘了下落的危险,所以,罗马人民的心态也加剧帝国动摇。 第二,罗马帝国衰落的关键原因是军队、兵制蜕变而导致的军事无政府状态。我认为这是罗马帝国覆灭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军队混乱,既不可攻,也不可守。 整个罗马由之前的好斗功利到现在的腐败堕落,军事制度的改变可以说是主要原因。罗马共和国早期实行公民兵制,那时从军对罗马人来说是一种权利,只是罗马公民才拥有的,而且武器由自己提供,战事结束就回家休息。崇尚武力的罗马人就开始到处扩张版图获得财富,这样的军队虽然是非职业化可是一旦战斗,数量庞大,而且上下一心,最富有战斗力。但是随着战线拉长,而公民权又限于罗马人,这就出现兵源短缺,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募兵制出现了,使得罗马军队成为与社会生产相脱离的职业军队,军队的出现又导致军队成分改变,由有财产的公民变得是罗马的无产者。可是这些无产者不再关系荣誉,更多的是瓜分战利品的权利,他们变得只对将军忠心而非整个罗马共和国,从这里开始,罗马的根基就开始动摇了,因为一个国家的军队不是众志成城而是各为其主。再到罗马帝国时期,这种由罗马无产者为主的职业志愿军又被外族人和奴隶组成的雇佣军所取代。罗马公民必须缴纳军事费用来养雇佣军,而那些被罗马政府的外族人就伺机寻找反抗的机会,雇佣军随时可以调转枪口攻击罗马。而实际上,后来的罗马也证实这点,皇帝成了军队手中的傀儡,谁满足雇佣军谁就是主。 而一个国家连最基本的军事防线都没有了,根本没有能力反抗,最后只能在别人股掌中衰落,罗马就是这样,三次兵制的改变实际上将罗马从一个英勇善战的国家推向一个任人鱼肉的砧板上。 第三,我觉得,罗马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文化浸养,靠战争形成的国家,也就是说,罗马人民的文化素养是比较低的。他们因为内战等原因缺乏公共教育,一个没文化的人比一个有

国际关系史 简答题及论述题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 二、简述题及论述题部分 1.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主要内容是:(1)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2)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3)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4)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5)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6)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彼得一世的改革具有近代化意义。(1)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改革加速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落后状态,使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3)彼得一世的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为北方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主要内容: (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保证了法国瑞典等获胜国家获得大片领土。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国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 (3)确立了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地位。 主要影响: (1)和会与和约本身建立了以国际会议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模式; (2)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3)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施行集体制裁的规定; (4)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人权问题的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其签汀的和约是国际关系史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对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把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第四、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人权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第五,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即是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

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 | BBC六集纪录片 今天要向大家推荐的是一部6集的纪录片,由BBC制作的《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每集大约一个小时,很适合找个周末的午后,冲一杯咖啡或泡一壶茶,在书房点上香氛翻开《罗马人的故事》,眼睛疲了脑子累了正好看看,史诗镜头般的构思解说、疑是八卦的宫廷趣事、主角们功力深厚的表演,也许会让你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看完,然后回过头来再去书中找更多历史的蛛丝马迹。 BBC《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 1、凯撒 2、尼禄 3、反叛 4、革命 5、康斯坦丁 6、罗马的衰亡 第一集:凯撒 第一集有个响亮的名字—凯撒,他,被后人称为凯撒大帝,是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他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祭司长、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最后叫做“独裁官”。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在8年的时间里征服了高卢全境(今法国一带),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公元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了独裁统治。“帝”是后人的尊称,凯撒生前没有称帝,只是个权倾一时的独裁者(被元老院任命为dictator—终身独裁官),后人用他的名字凯撒代表罗马国王的称号。之后不到5年时间,公元前44年,凯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享年58岁。凯撒死后,其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 CAESAR(凯撒),在片中的形象冷酷、坚毅,战马、兵械、铠甲、传说中的高卢头盔、刻刀般的法令纹、狮虎一样磁力的啸吼声让我们感觉身临古罗马战场,完全被凯撒刚愎自负的强大气场罩住了。就像后人对罗马盛世的皇帝屋大维知之甚少,却无人不晓凯撒大帝,网游者乐之同名系列游戏,好莱坞电影“猩球崛起”里面颠覆人类独辟王国的大猩猩取名Caesar,也并非巧合而是导演有意为之。

从罗马社会的变化浅析罗马灭亡的原因

从罗马社会的变化浅析罗马灭亡的原因 摘要: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罗幕洛被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废黜,宣告了罗马帝国的灭亡。从历史的表象看,导致罗马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蛮族”的入侵。但是,罗马和“蛮族”的战争由来已久,在罗马帝国强盛时期,“蛮族”根本无法和罗马相抗衡,它们的入侵大都被罗马击溃。因此,将灭亡的原因简单归结为“蛮族”的入侵是不合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罗马的灭亡必然是其内部因素造成的。下面我就通过对比罗马社会的前后变化浅析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关键词:罗马;灭亡;原因;社会;对比;变化 随着罗马共和国的瓦解,帝国的建立,罗马的政体由共和制转为专制。统治者掌握了一切,公民丧失了各项政治权利,被排除在国家政治之外,由此带来了政府的腐败及公民意识的淡化。在共和国前期,罗马人把国家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以作为罗马公民而骄傲,为国家服务而自豪。因为那时他们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有参与政治的机会,可以对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能得到法律保护,能从国家获得各种利益。执政官、元老院及其它官吏也较为勤俭,腐败现象少。但从共和国后期(此时共和国已名存实亡)开始,国家已完全成为君主及其官僚、军队的私有财产。绝对的权力使他们腐化堕落,肆意挥霍,想方设法搜刮人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或沦为地主庄园的农奴,或干脆发动起义反抗暴政。因而,人民与统治者存在严重的对立,对国家的兴亡无动于衷。一个丧失民心的政府难道还能维持吗?因此,即便“蛮族”不入侵,帝国也将在腐败中走向灭亡。 社会风尚的变化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繁荣的背后,是统治阶级的腐化堕落。罗马贵族们

过着骄奢淫逸,的糜烂腐朽生活。挥霍、淫荡、空虚、自私、懦弱、贪婪是他们的写照,罗马人失去了先辈那种纯朴务实、积极向上的罗马精神,失去了强壮的体魄和尚武英勇的爱国精神。统治阶级在罗马别墅庄园内过着奢华的生活。他们嗜血残暴而变态,在竞技场,为千百名奴隶和狮子之间的搏杀而欢呼。贵族们的宴会奢华无比浪费惊人,浴场成为淫乱的场所,同性恋风行,夫妻之间不再有忠诚,通奸盛行,为追求享乐而违背道德的事情司空见惯,社会道德败坏到令人瞠目结舌。而下层社会特别是奴隶的生活则是生不如死。腐朽的奴隶制度,严重的阻碍着生产的发展。尽管横征暴敛已经达到极致,可是税收远远满足不了统治阶级的挥霍,罗马帝国的军阀们各自成派系,互相争权夺利,内讧不断。沉重的赋税,使得农民和手工业者不断破产,帝国的农业、手工业自公元3世纪之后,不断衰落。为了获取财富,境内的被征服民族被罗马大贵族大军阀贩卖为奴隶。帝国的下层人民极度仇恨统治者,人民的怒火逐渐聚集,起义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蛮族入侵 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后,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不断入侵罗马帝国。而东西罗马帝国不是团结起来一致抗敌,而是坐视阿拉里克强大,希望他去攻击对方。405年冬,阿拉里克突破了罗马帝国的莱茵河防线,罗马没有有效的抵抗,实际上等于放弃了高卢大部分地区。407年,驻守不列颠的将领君士坦丁三世造反,西罗马帝国企图使阿拉里克去攻击君士坦丁三世,阿拉里克要求4000磅黄金为代价。随后,由于罗

从“罗马帝国衰亡”到“罗马世界转型”

【打印】【保存】 许苏民 【专题名称】中国近代史 【专题号】K3 【复印期号】2003年05期 【原文出处】《河北学刊》(石家庄)2003年02期第171~177页 【英文标题】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s the Ninth Year of the Ming Emperor Wanli XU Su-min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Thinker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3, China) 【作者简介】许苏民(1952-),男,江苏省如皋市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 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 【内容提要】在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的“冲击—反应”论的西方模式与“侵略—革命”论的苏联模式占据主要地 位,而以明清之际为开端、强调中华民族历史创造活动之主体性的 “早期启蒙”模式则长期受到冷落。本文旨在接着侯外庐的“早期启 蒙说”往下讲,汲取海内外学术界关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启蒙 思想的大量研定成果,确立中国近代化之路的“内发原生”模式,试 图将晚明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万历九年(1581年)确定 为中国近代史之开端。并认为,这一突破不仅将改变中国近代史的叙 事方式,而且有助于突破世界近代史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的“一元扩 散”的西方话语模式,确立现代性因素“多元发生”的新观念。 The year 1840 is usually regarded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he author draws upon lots of research results and has reached such a conclusion that the ninth year of the Ming Emperor Wanli should be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his breakthrough is conducive to changing the Western mode into Chinese one, resulting in multi-ideas about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开端/早期启蒙说/内发原生模式/世界近代史/一元扩散与多元发生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he early enlightenment/take place from inside/from single to multi [中图分类号]K02;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3)02-0171-07 20世纪以来,海内外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话语模式:一是“冲击—反应”模式,由美国历史学家马士(H.B.Morse)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和费正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