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说书《罗成算卦》书词

陕北说书《罗成算卦》书词
陕北说书《罗成算卦》书词

陕北说书《罗成算卦》书词贡献者:手持般若者

一人一马一杆枪,二郎担山赶太阳

三人哭活一棵紫荆树,四马投唐小秦王

五子登科中状元,六国游说数孟良

杨七郎死在靶标柱,八仙玉帝害张良

九里山前活埋母,十里的乌江别霸王

十一征东的薛仁贵,十二岁领兵杨满堂

十三太保李存孝,十四铁鞭王延章

十五秦琼打登州,十六封神的姜子牙

十七是马岱黄山鹞,十八罗成自投唐

十九的刘秀坐天下,二十金兵下南唐

日出东方雾坐南,青龙白虎下了凡

青龙转了一个单雄信,白虎转了个小罗成

十二只星星暂不要谈,说一说三原的李靖仙

老仙正在个洞中坐,也就耳上心不安

放心不下曲指算,原来是白虎星罗成他要归天

有心看他一回白虎星,他不知道长安有多远

大吹一口祥云散,骑在五色的祥云端

云头高来节节的高,远远望见一座大仙桥

大仙桥上好热闹,卖茶卖果卖的仙方

张果老骑驴要过仙桥,他问这座仙桥牢不牢鲁班说千人万马过多少,你问我的仙桥到牢不牢

果老骑驴上了桥,把四架名山驴后捎

前蹄上桥桥打颤,后蹄上桥水上漂

这鲁班一看事不好,跳进那个水里把桥托

张果老骑驴过了桥,把天地三界都惊动了这鲁班不认识大仙到,气不过倒把一个左眼挖了云头低来渐渐的低,云头一摆就是十万里

他踩住云头往下观,哦!长安不远就在云下边

收了云头落到地面,轻轻的降到了一个长安街

大吹一口他将身变,变作一个算卦的老道官

手拿一根钢鞭簪,算卦老道到了一个城里边

来在城里他摆卦的摊,卦摊摆到那个城的跟前

爽朗朗的大字你看写上边,咦!夸的那个口气可实在威显

夸我能算金来能算银,我能算黄河几更深

我能算天高够多的大,又能算地厚他有多深

我能算天上有多少个神,又能算世上有多少人

我能算一斤羊毛多少的根,多少个颗菜籽够一斤

我算过个哑子几会说话,又算见个瘫子几也会打八攃

又算见瞎子把眼睁,又算见聋子几的耳朵灵

那乌鸦从我的头上过,我算它翎毛有少多

字字行行都算对,那一笔勾消就没有怨怼

如有一字呀算不对,砸了我的招牌给你贴钱

把卦摊余钱我都贴了,羞得我呀离开这长安城

咱不说老道摆卦摊,把越国公的罗成就明一番

话说罗成来自大街之前闲游小串,忽然一耸看见道人算卦

罗成想了一想,哦,我也来算他一卦

这罗成霎时来到金殿,噢,倒身着点跪三参四拜九叩首二十四拜瞅王脸

众文武都卷帘散朝,罗成回到自己的府内

换了平人的衣衫一套,怀里端了十两纹银

哎!暗藏一把宝剑着大该上算卦走来了

唱:

忙的罗成就出了门,袖藏宝剑出门前

望住个大该走的紧,该上的景致你就闹哄哄

该上人来呀人扛人,碎娃娃就钻在这大人群

小罗成他不看这号的景,望住一个算卦的人群他就拉进行。

人群里头忙站定,开口又把一个道师傅称

白:

哦,大师傅我来切寿

哦,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切寿,切寿,天长地久,这位将军你来我处,有何贵干呀?

哦,我也想来算上一卦,不知道师傅要多少价钱呀

噢,我这上面写的是价钱,将军你可自己观看

哦,大师傅,那我不识字

哎,不识字将军你听着

唱:

公侯王爷来算卦,挣他银子是两一百八

达官人等来算卦,我挣他银子是十两三

客商人等来卦算,挣他的银子是一两八

那我贫苦人呢?

像你贫苦人等把卦来算,我赠拿白算我就不挣你的钱小罗成一听他笑盈盈,开口又把道师傅称

你算我有钱没有钱,你再算我有官没有官

道人一听到开言道,开口又把这位将军叫

将军,

你叫我给你算卦并不的难,你把生年八字给我拉上来传

什么,还要生年八字吗?

哎,就是么

哎,那你听着,我生在戊午年来这戊午月,五月端午的五时生你算我有钱呀没有钱,再算我有官呀没有官

我说将军呀

哦,

将军呀,

有人得上一个戊,那吃不缺来穿不愁

有人能得上两个戊,鸿门的秀才他当先

有人得上三个戊,在朝里能当个二品官

将军你得了四个戊,王封你国公就坐长安

我算你有钱真有钱,金银入库堆满山

我算你有官你真有官,万岁封你呀坐长安

小罗成一听就笑盈盈,开口又把大师傅称

你把我的贫穷富贵都算的见,再算我多少岁上命归了天

什么?要算你的生死吗?

啊,就是

道人一听算生死,唉,低下头来他打算盘

有心对他说个实话,那罗成定然会把脸翻

有心对他说个假话,白虎星罗成是要归天

将军

哦!

我的这个算卦可不给留情,留情恐怕你说我的卦不灵

哦,有就请讲在当面

那你慢慢听着

我算你七岁文来八岁武,九岁呀文武你到两双全

你十岁在该前到称好汉,十一你的美名又在世上传十二岁江湖你贩过水马,十三岁夜把个登州打你十四上你征回了北平府,十五岁领兵你就下河南

十六上大战过光五山,十七你在扬州城就夺过状元你十八投唐到二十三,你二十三岁上命归天呦

啊?你说什么?

小罗成一听他怒冲冠,道师傅你说话理不端

我朝有一个徐茂公,神算阴阳数他能

他算我能活呀七十三,你为什么算我能活二十三

我跟你一无的仇,二无的怨呀,你为什么折我的阳寿到五十年

我说将军呀

将军呀,

哦。

你朝有个徐茂公,神算的阴阳他果然能

他光会算,不会到破,听我给你破一的破

好,你要是破的对了,则罢了,要是破不对,老道你休想活命

噢!

你七岁到街前把书的念,八岁你到花园里把武学

秦琼跟你两亲姑的表,你们两个在花园里就学了枪剑他给你教会了杀手的锏,你把你的回马枪给他到没有教全上生见你做事的短,折你的也阳寿整十年

就这么一下就折十年阳寿?

哦。

那我干还能活六十三么

十三岁你夜打过登州城,逼死了同胞你的长兄

他本来跟你两个亲弟兄,你不该就伤他的活性命这是你将军两件的短,折你的也阳寿又十年

对着呢吗,那我还能活五十三么

十五岁领兵你下沈阳,汗病打倒你在洛阳单雄信把你到碰见的了,把你一卦请到他的家中

你有个嫂嫂称大仙,每天给你端水的奴才把缘牵

那这些好处你全不能念,你有一个干女就叫个金莲

她每天坐在你的床前,她说罗叔叔,罗叔叔你把心宽哪一个出门人没有七灾病八的难,无难者除非他是个神仙劝的你的汗病才好了,你又给唐王倒把江山打你劝单雄信投唐呀单不投,暗暗几兼了一个监斩官程咬金上前他来解劝,你拳打脚踢是又占先

这是你将军三件的短,折你的阳寿又十年

又十年?那我还能活四十三么

三十六骑你呀下瓦岗,破孟州你等上一个小安兰你把孟州的军事问,他字字呀行行都说明

字字行行都说对,你不该将他的性命伤

他娘人家哭的断肝肠,他姐姐哭的面皮黄

这是你将军四件的短,折你的也阳寿又十年

哦,眼看折完了,那我该还能活三十三呢?

十八岁你得了唐王元帅印,你给唐王来保江山

塞外胡儿来造反,打来了这战表就叫长安

唐王天子就把你请,把你一卦请在个金殿中

他给你看这么酒三盅,你把真龙的天子就满没当个人这是你将军五件的短,折你的也阳寿又十年

将军

你慢慢的掐来慢慢算,是不是能活这二十三

你要是能活出二十的三,砸了我的招牌到给你贴钱。

把卦坛一切都贴了,羞的我呀离开你们长安城

算的罗成把头低的尽,低下头来呀打算盘

怀里挖出来十两的银,我送呀道师傅你讲命钱

哦,将军

道人摆手说我不要,我送你阴曹地府拿上做个盘缠我的这个算卦倒灵不灵,南街上又过来一个算卦生哄的一个罗成他向南看,太白金星上了天

罗成这边里回了朝班,低下一个头来暗盘算

那罗成做事太见短,淤泥坑里倒叫个乱箭穿

这就说劝咱们行善莫要行凶,行凶霸道天不应行善自有这千家的护,行凶霸道天不饶

罗成算卦的一小段,说到达儿几就算完

打了一个段段呀大家听,就算我们嗓门呀变了音要问回书讲何人,哎~!给大家说一段十个不亲

天倒说亲呀它不算个亲,金鸡玉兔呀转东西那日月如梭呀催人老,不知赶死他世上有多少人

地倒说亲也他不算亲,黄土不晓吃了世上少人

人吃黄土常常的在,黄土吃人一嘴影无踪哟

爹娘亲来到也不算亲,生下了儿女他命归阴

不管这儿女过成也过不成,他钻在墓窑里呀躲着安稳儿女们亲来到也不算亲,成人长大他就翅膀硬

在老人跟前没点儿疼心,未曾说话他把眼瞪

男人们亲来到也不算亲,狼肝狗肺的尽是男人

抓髻夫妻暖不热个心,把后老婆娶过门当神神女人那亲她不算亲,铁心铁肠尽是女人

专等他男人就出了一个门,跟上人家男们人到处蹦赌博人的亲也不算亲,赌博人挣发有几个人?

输了一些银钱呀老操心,把好子弟混得都不能正经亲戚的亲来到也不算亲,你有酒有肉他才来往紧

你如果一下贫穷了,亲姊哥妹都不上你的门呀

银钱亲也不算亲,嗷,人因为一分洋想把气争

死下断了一股元阳气,带不了的家产你就全丢哩串门子的亲来到更不算亲,长期到老那号有几人?花了你的银钱还妄操心,最临完儿闪你男人一场空这就是一段十个不亲,则请的观众们牢记定

说书和唱戏是教育人,劝了你们耳朵我劝不了个心能劝的老能劝的少,男女老少我都劝好

说说的说来我们弹的也弹,上场我们打了两个小段段噢,把段段停了来劝人,说道个此处算完了

民俗音乐

《民俗与民族音乐》课程论文 (2014 -2015学年第2学期)论文成绩: 浅析陕北民俗音乐文化 学生姓名:贾静 所在院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年级专业:社会工作 学号:0121112502 指导教师:布仁白乙 完成日期:2015年5月31日

浅析陕北民俗音乐文化 [摘要]: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它代表着这个地区自己的特色。同样,陕北民俗音乐是陕北璀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陕北民俗音乐的产生背景、特点及表现形式来阐述陕北民俗音乐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民俗;陕北;音乐文化; 正文 陕北是一个文化区域概念,而非行政区划概念。陕北地处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地带,辖榆林、延安两个地市级行政区。自古以来,陕北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政治拉锯的绳结地区,自秦始皇置上郡地,陕北的区域轮廓开始凸显。虽然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演绎中,这片土地的政治归属不断更迭,但由于多民族共相杂处,文化接触,而使得陕北的区域文化呈现出活跃的交叉趋向并被保留在传统的积淀中,陕北成为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牧业文明过渡的典型地带。明清以降,以北部长城为界,陕北才真正地被掌控在中原封建统治者的手中,但由于地缘关系,不仅继续与边蒙的游牧民族保持联系,还东跨黄河,西毗陇东,南接关中与周边行政区域多相往来,逐渐沉淀出陕北传统民俗文化混融杂陈的发展格局和特点。音乐作为其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以其特有的音声表现方式,展露民众心迹,抒发个体情感,成为陕北传统文化保留与传承中,最富于活态和激情的生命气韵。 一、陕北的自然地理 陕北的地理范围,包括现延安和榆林两个地级市,其中,延安市辖1区12县,居黄土高原中南部,总面积36712 平方千米;榆林市辖1区11县,居黄土高原北部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总面积总面积43578 平方千米。延安、榆林两地合计总面积为80290 平方千米。陕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不算很大,但与晋、蒙、宁、陇四省交界,东临黄河与山西隔河相望,西接宁夏、甘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陕北地区十分重要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陕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陕北说书。陕北说书的演唱形式是由艺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分为“三弦书”与“琵琶书”两种。后经民间艺人韩起祥等人改革,一人可同时操5种乐器伴奏: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小锣或钹。陕北说书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般采用五字句或七字句,但又不受字数的局限。曲调激扬粗犷,富于变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说书艺人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曲调来描摹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情绪。陕北说书的传统书目很多,长篇书目有《花柳记》、《摇钱记》、《观灯记》、《雕翎扇》等;短段有《张七姐下凡》等。韩起祥从40年代初便开始配合革命斗争编演新书,几十年来创作了《王丕勤走南路》、《刘巧团圆》、《翻身记》、《宜川大胜利》、《我给毛主席说书》等几十种作品。改编的现代书目有《王贵与李香香》、《雷锋参军》等。陕北说书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演

唱风格,有影响的说书艺人还有刘绪旺、党福祥、王进考等。 一、历史源流 “说书”历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时代。秦汉时,在宫廷已有了管理说书的“稗官”,这是皇帝专门设立用来搜集民间“街谈巷语”、“里巷风俗”官职。另外有以滑稽取乐职业艺人叫“俳优侏儒”。1957年四川成都市郊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一个汉代说书佣,它袒露上身,左臂掖鼓,右手握锤欲击,张口垂目,神态自若正在说讲有趣的故事。说明在两千多年前扬州说书就很盛行。至宋代通俗说唱统称“淘真”,大抵说宋时,盖汴京遗俗。清代说书形式较为普遍,清同治、光绪年间,曼殊、震钧《天咫偶闻》卷载: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初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榆林府志》中对于说书亦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清朝康熙年间,这里便有……刘弟说传奇颇靡靡可听……韶音飞畅,殊有风情。不即江南之柳敬亭乎。”再次说明了在二百年前,陕北说书艺术发展已达到较高艺术水平。 二、主要历程 关于陕北说书的起源,推算起来,当和宋元话本及民间的莲花落有关。宋元话本历史已很悠久,故事性、趣味性很强,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但“说话的”只是干说,不用任何乐器伴奏;在陕北农村,是叫做说古朝或说《西游》的。

陕北说书鼓词封神榜

……定国荷[何]蒙贤王枉顾,实辱銮舆,有负圣意。”宜生在傍道:“先生不必过谦,吾君臣沐浴虔诚特申□□专心愣[聘]请,特具小聘望先生不弃,共佐时明。吾生幸甚,生民幸甚。”宜生把聘礼摆开,子牙看了速命孩儿收讫。宜生把銮舆推过请子牙登舆,子牙跪而言道:“老臣荷[何]蒙洪恩,以礼相聘尚已感激不浅,怎敢乘坐銮舆越名僭分,这个断然不敢。”文王道:“狐[孤]预先设下特迓先生。”子牙再三不肯。宜生道:“既是先王[生]不乘舆,可请大王逍遥马来,主公乘舆,先生骑马。”文王道:“如此有失孤数日之虔诚了。” 他君臣彼此推让又数番, 王乘舆子牙骑马回城关。 时子牙年已八十为老叟, 西岐民无不喜悦争相欢。 至朝门文王进内□殿陛, 封子牙灵生丞相掌大权。 在偏殿百官相贺共宴饮, 这时光君臣有辅国奠安。 姜子牙治国安民皆有法, 这节事有报早传进五关。 汜水关守将韩荣忙奏本, 到朝歌亚相比干把本观。 暗想道姜尚素来有大志, 今佐周不可不奏纣王前。

抱本章摘星楼前去见驾, 纣观罢忙说皇叔且归班。 待明朝临殿与众卿共议, 适有那崇伯侯虎见圣颜。 奏奉旨监造鹿台工完毕, 纣王把姜尚相周对他言。 崇侯道姬昌姜尚井蛙类, 据臣观无所能为若寒蝉。 若加兵恐为天下诸侯笑, 愿陛下不必与较免争端。 且说崇侯言罢纣王道:“卿言甚善,此刻鹿台已成,朕当□之。”侯虎又奏:“特请圣驾观看。”纣王传旨与妲己同坐七香车,宫人随驾。到了鹿台,果然华丽。君后下车两边扶持上台,真是玉宇琼楼瑶池紫府,说不尽的宝玩装成贝阙珠宫一般。比干随行在台观看,“不知费了多少钱粮,可怜民膏民脂尽弃无用之地。台下不知埋藏了多少冤魂。”比干观罢鹿台正在叹息,忽见纣王传旨赐比干侯虎筵席,二人饮罢数杯谢酒下台不表单言。纣王携妲己入内宴饮酣歌。纣王道:“御妻曾说,鹿台造成自有神仙仙子仙姬下降行乐。今台已造成,不知何日仙子等可至?”这句话原是要造鹿台时说的,故将台图献纣想害子牙与玉石琵琶报仇,谁知今日台成,纣王真要见真仙,故有此问。妲己只得答道:“群仙乃有道之士,须待月色圆满光华皎洁,方肯至此。”纣王道:“今已初十,再住四五日使朕会神仙何如?”妲己只得应承。

陕北说书

在陕北这块独特的土地上存留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陕北说书。陕北说书源远流长,浑犷悲放的琵琶声、三弦声,从遥远的过去一直弹拨到了今天;双目失明的书匠,走遍了陕北的大川小道;忧愤、深沉的说书韵调,慰籍过每一个陕北老乡的心灵,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陕北说书之潮水,更是以压倒一切艺术形式之优势,漫溢在陕北的城镇乡村。目前我们又明显感到,陕北说书出现了新趋向,并且将可能产生一种质变。纵览历史,分析现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陕北说书的总体流程与价值嬗变,实质上是由陕北经济结构的杠杆所左右,而社会形态的变换和审美意趣的变异最终将制约其发展方向。陕北说书的总体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其价值也随着阶段的不同进行着自然的嬗变。 一、起源阶段 据《周礼?春官?序官》等史料记载,远在周代,乐官多以瞽者为之,因此,称之为瞽官,“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且又与“掌阴阳天时礼法的史官相互联体,被称作瞽史。”“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以及“庶人传语,瞽史教诲”等记载,都说明瞽史位置的重要性;“凡有道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又进一步说明了瞽史地位的崇高与显赫“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六十人”,则表明瞽史人数的众多与势力强大。 陕北,周代为雍州地。那时,陕北的盲人为了生存,自然也要效仿宫庭的瞽史,力习五音,通晓阴阳八卦。今日看来,陕北说书的开场诗与瞽史的诵诗大致相似,正本故事又与“道正事”大体相同,且陕北说书艺人又大都精通易经八卦之术,说书之余,便操掐盘算命之伎,这又与周代瞽史掌管阴阳天时礼法是相吻合的。至此,我们可窥见,今日的陕北说书,是由周代的瞽史逐渐衍变而来,是盲艺人代代相传、一脉相承的结果。由此,我们还可大致仨计出那时陕北盲艺人及其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在主观上,是为了生存;而在客观上,却宣扬了奴隶制伦理道德,维护了周室的统治。 二、成形阶段 陕北说书何时成形呢?从殷周的瞽史开始,一直到琵琶的出现,是其漫长的成形过程。 琵琶,陕北说书的主要伴奏乐器。古时用木拨弹奏,至唐代废拨用手,谓之chou琵琶。而今天陕北说书艺人依然用拨子弹弹奏,而且是用骨质拨子,足见其使用年代的久远,遗风的古老,同时也说明琵琶与说书的姻缘关系。唐人“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以及宋人“陌头盲女无愁恨,能拨琵琶说赵家”之诗句,正是男女盲人弹琵琶说书的真实写照,同时也说明琵琶说书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由此可见,琵琶的诞生对于盲人说书的成形乃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一举。 陕北自古为边陲重地,这里历代烽火不绝,战乱频起,曾被翟、胡、匈奴、鲜卑等民族先后占据,胡汉杂居,胡汉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周以后,宫庭中盲人的地位每况愈下,民间盲艺人欲谋生路自然更加困难。陕北的盲艺人由于战乱,自然是难上加难了。因此,他们不得不另觅生路。除了继续搞些“道正事”之类的活动外,又渐渐地寻到了借助神灵来庇佑的路子,依附于神灵,这就使他们不得不以大部分精力从事算卦看命、驱邪逐鬼之活动,易经八卦便是他们谋生的有力武器。这一活动,也正好适应了当时社会崇信鬼神的风俗,我们可以从陕北秧歌与当时傩舞之关系,窥见其一斑。因此,琵琶的诞生和使用,以及有关《论语》、

第三届陕北说出大赛经过西安

第三节陕北说出大赛经过西安,延安,榆林,三个赛区初赛,选出38个节目近日在西安进行接塞。张小飞,冯晓红,李树琴,王勇,白云飞,曹伯炎,边志亚,苗永麟,鲁峰,高尔峰等荣获本次大赛“十佳艺人”称号。张小飞等10人荣获一等奖;高尔峰等12人荣获二等奖;高正峰等13人荣获三等奖; 本届陕北说书大赛内容丰富,亮点颇多,精彩纷呈。从内容上看,既有传统节目,又有热情讴歌社会新人新风的作品。从形式上看,坐长,走场,说书剧,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并存。本届大赛有两个亮点;一是选手们基本功普遍扎实,台风成熟稳健;二是重视对传统书目的挖掘传承,在节目的形式创新方面成果显著。不仅有观众比较熟悉的《五子葬父》,《大脚娘》,还挺有延长县刘忠元表演的《妨女婿》,选手纷纷亮出绝活,手弹三弦,腿帮摔板,还有难得一见的琵琶书。来自靖边县张小飞,子长县冯晓红灯的演出都值得称赞。 本届陕北说书大赛内容丰富,亮点颇多,精彩纷呈。从 内容上看,既有传统书目,又有热情讴歌社会新人新风的作品。从形式上看,坐场、走场、说书剧、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并存。本届大赛有两个亮点:一是选手们基本功普遍扎实、台风成熟稳健;而是重视对传统数目的挖掘传承,在节目的形式创作方面成果显著。不仅有观众比较熟悉的《五子葬父》、《大脚娘》,

还有延安县刘忠元表演的《妨女婿》,选手纷纷亮出绝活,手弹三弦,腿绑甩板,还有难得一见的琵琶书。来自靖边县的张小飞、子长县冯晓红等的精彩不断、掌声阵阵。 为了推动陕北说书的繁荣发展,实现大赛“推新人、出新作”的宗旨,在弘扬和推广传统书目的同时,特地开展了征集新创陕北说书作品评奖活动,共征集新创作作品56多件,评出6个新作品将予以奖励,受到创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和热烈欢迎。陈通等4位说书新苗的出色的表演和真情的投入,赢得了现场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些正在暂露头角的曲艺新苗,必将成为陕北说书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后继力量。 组委会还将组织省上曲艺界、艺术界、评论界知名人士召开陕北说书理论研讨会。 在13日的决赛中,选手们竞争激烈,亮点不断,新人新作更是脱颖而出。台上比拼的激烈,而台下观众听得更是热火朝天,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使得陕北说书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点燃了新的生命。 据悉,本次大赛共评选一等奖10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12个,新苗奖3个,新作品奖6个,优秀组织奖5个。 昨日,第三届陕北说书大赛在西安易俗大剧院决赛。来自西安、榆林、延安等地选送的38个节目参与角逐,最终张小飞、冯晓红、李树琴、王勇等10人获得一等奖,并获得“第三届陕北说书

陕北民歌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陕北民歌 摘要:史铁生的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将我们带到了黄沙漫漫的黄土高原。在这片古老而又贫瘠的土地上却有着丰富的文化。一首首的陕北民歌令人荡气回肠,犹如一颗颗的明珠散落在黄土高原上。 关键词:史铁生黄土高原陕北民歌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一部短篇小说,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文章中用平实而浪漫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的画卷,并从清平湾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中,发掘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 清平湾其实并不遥远,它就在作者的心里,在读者的眼前。那一道道的黄土高坡,那一群群慢慢行进的牛群,那一孔孔窑洞中住着的婆姨娃娃,那整天价唱个不停的破老汉,都让人觉得那么亲近,甚至嗅到了那里的黄土味儿。破老汉是个为新中国的建立出过力的人,他曾跟着队伍一直打到广州,若不是恋着家乡的窑洞,他就不是现在这个撅一很树枝赶着牛,走一路唱一路的破老汉了,也不会让他的留小儿吃不上白肉,穿不上条绒袄了。这些当年老革命根据地的乡亲们仍过着穷日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老汉儿家、老婆儿家都睡一口好棺材。”留小儿羡慕城里人啥时想吃肉就吃,不明白为什么北京人不爱吃白肉。难得热闹一回的事情就是两个瞎子来说书,虽然把李玉和、伍子胥、主席语录、姜太公都搅到一块儿,什么也听不清楚,可人们还是爱听那调调,喜欢那个气氛。陕北说书是弹着三弦、哀哀怨怨地唱,如泣如诉,人们就被这调调吸引了,似乎

抒发了胸中那么一股子闷气。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触写了陕北的古风。那里保留着两千多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袭着勤劳质朴的品德,人们没有过多的奢望和要求,心里熬煎得受不住了,就放开嗓门唱一段。用他们的话说“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陕北的民歌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什么时候才唱得红红火火、快快活活的呢?这是让读者深思的问题。破老汉不是那种混混沌沌、只知干活吃饭困觉的老式农民,他怀念当年红军到陕北的日子,晓得现今上头的事“都是那号婆姨闹的!”他将所想所思,所烦所恼还有所爱所恋,都变成了一曲曲《信天游》,时不时的就哼上一两句,人也就变得快活一些儿。十年过去,留小儿——这黄土高原的新一代,能攒够了盘缠上北京,还给爷爷买了一把新二胡。日子好过了,破老汉还是成天价瞎唱,大概这调调要一直唱到老吧?它已变成了破老汉思想的代言者了。读罢全篇,仍觉耳边回荡着破老汉唱出的民歌,那调儿是深沉的、厚重的,有一份悲哀也有一份雄浑。那里的土地和那里的人民,就像小说里写到的老黑牛一样,为了让卧在身下熟睡的小牛犊睡得更香甜,在劳累了一天之后,仍然挣扎着喘着粗气站立着。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民族的脊梁。 一,陕北民歌形成的原因 陕北,是陕西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错综复杂的地域性,贫瘠的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动荡不安的生活现实,人种血缘的融合重组,造就了神奇的陕北民歌。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约80744平方公里。

浅谈陕北民歌-------黄土高原上激情的呐喊

浅谈陕北民歌 -----黄土高原上的激情呐喊 (作者:高春风) 摘要:提起陕北民歌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家喻户晓,我们最熟悉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走西口》等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代代相传,至今却毫不逊色,这不禁给人们以深思:陕北民歌代代相传越唱越火其魅力何在? 陕北民歌是生长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朵艺术奇葩,他是陕北黄土高原上世世代代生活着的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一曲曲粗狂洒脱的歌声,表达了陕北人的直率、坦荡,唱出了陕北人的喜怒哀乐、苦乐爱憎,在他们的歌声中我们听到了忧愁、痛苦、哀伤,更听到了幸福、喜悦和期盼。这大概就是陕北民歌就唱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吧。 陕北,这片古老的黄土地地处中国北部,是https://www.360docs.net/doc/e16542034.html,/view/6776.htm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其地貌沟壑纵横,梁峁交错,自然环境及其特殊、极其恶劣,陕北民歌就是在这极其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应允而生的,他的歌声也正如陕北那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一曲高歌则回肠荡气,梦幻萦绕。 陕北民歌的历史渊源: 陕北民歌的流传范围:大概流传于榆林境内及“三边”(陕北定边、靖边、南边)的山梁、沟洼、田野、村落及“商路”(过去陕北人为生活所迫而出口打工或经商,其交通工具就是骡子、驴等牲畜,商人们赶着牲畜驮着商品在路上行走时的吟唱),是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他们用拦羊嗓子放牛声吟哼吼喊出的山野之声、里巷之曲、商路之歌。 陕北民歌的历史可追源到古代巫歌、祭祀秧歌调和婚丧喜事及酒曲(酒曲是陕北喜事喝酒时唱的,分为请客曲、起酒曲、劝酒曲、辞酒曲、散酒曲和对酒曲)、陕北说书(陕北说书是几个民间艺人组合成一个简单的乐队对古代流传故事的叙说,一般为4-6人,其中有1人弹三弦,1-2人拉二胡,一人打竹板及铜锣,一人吹竹笛,其中有一人则为主唱,主要唱段是对故事人物形象的描述和对现实生活的讲述)并与古来有之的春节“闹红火”的习俗紧密关联,如绥德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乐舞百戏和秧歌的内容,可见当时陕北歌舞已经盛行,民歌必然随之滥觞。 约20世纪30年代以前,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依照自己的生活与习俗,在耕地、赶脚、放牧、喝酒、过节、盖房、祝寿、婚丧嫁娶、庙会等生活场景里,触物生情,即兴编唱出来的,逐步形成了高亢、豪放、粗犷、悠扬的风格,寄口头传唱而流行,靠集体编创而繁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1935年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陕北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出现了以信天游为主的“红色陕北民歌”此时陕北民歌主要反映的是对共产党的歌颂,对红军的情深意长、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内容,形成革命历史民歌。1942年兴起的大生产运动和新秧歌运动,对陕北民歌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大生产运动中,佳县、绥德、米脂、清涧等革命老区人民,积极响应边区政府的号召,大规模、有组织的移民到人烟稀少、土地较多的延安地区,开梢林、垦荒地,其中许多人以后就定居延安各地。移民们将许多民歌和民间艺术带到延安。如《东方红》原名《移民歌》,歌中唱到“佳县移民走延安,一定要开老南山,不过几年再来看,尽是一片米粮川”。再如横山说书艺人韩起祥到延安后,说新书、唱工农,受到毛主席赞扬。陕北民歌经革命文艺工作者的采集和改编,出现了《东方红》、《翻身道情》、《绣金匾》、《拥军秧歌》等一批响誉全国的陕北民歌。有人说陕北民歌“唱红了天”,这是指《东方红》唱出了时代的心声,表达了亿万中国人民敬爱毛主席,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求解放,建设新中国的决心。有人说陕北民歌“唱出了一个新天地”,这是指《翻身道情》以鲜明的特色,将陕北民歌的影响力、感染力演绎到了极致,“大家团结闹翻身”成了引领当时时代的共识,陕北人民唱着《东方红》和《翻身道情》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

陕北说书《罗成算卦》书词

陕北说书《罗成算卦》书词 贡献者:手持般若者 一人一马一杆枪,二郎担山赶太阳 三人哭活一棵紫荆树,四马投唐小秦王 五子登科中状元,六国游说数孟良 杨七郎死在靶标柱,八仙玉帝害张良 九里山前活埋母,十里的乌江别霸王 十一征东的薛仁贵,十二岁领兵杨满堂 十三太保李存孝,十四铁鞭王延章 十五秦琼打登州,十六封神的姜子牙 十七是马岱黄山鹞,十八罗成自投唐 十九的刘秀坐天下,二十金兵下南唐 日出东方雾坐南,青龙白虎下了凡 青龙转了一个单雄信,白虎转了个小罗成 十二只星星暂不要谈,说一说三原的李靖仙 老仙正在个洞中坐,也就耳上心不安 放心不下曲指算,原来是白虎星罗成他要归天 有心看他一回白虎星,他不知道长安有多远 大吹一口祥云散,骑在五色的祥云端 云头高来节节的高,远远望见一座大仙桥 大仙桥上好热闹,卖茶卖果卖的仙方 张果老骑驴要过仙桥,他问这座仙桥牢不牢 鲁班说千人万马过多少,你问我的仙桥到牢不牢 果老骑驴上了桥,把四架名山驴后捎 前蹄上桥桥打颤,后蹄上桥水上漂 这鲁班一看事不好,跳进那个水里把桥托 张果老骑驴过了桥,把天地三界都惊动了 这鲁班不认识大仙到,气不过倒把一个左眼挖了 云头低来渐渐的低,云头一摆就是十万里 他踩住云头往下观,哦!长安不远就在云下边 收了云头落到地面,轻轻的降到了一个长安街 大吹一口他将身变,变作一个算卦的老道官 手拿一根钢鞭簪,算卦老道到了一个城里边 来在城里他摆卦的摊,卦摊摆到那个城的跟前 爽朗朗的大字你看写上边,咦!夸的那个口气可实在威显夸我能算金来能算银,我能算黄河几更深 我能算天高够多的大,又能算地厚他有多深 我能算天上有多少个神,又能算世上有多少人 我能算一斤羊毛多少的根,多少个颗菜籽够一斤 我算过个哑子几会说话,又算见个瘫子几也会打八攃 又算见瞎子把眼睁,又算见聋子几的耳朵灵 那乌鸦从我的头上过,我算它翎毛有少多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16542034.html,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钟鑫伍杨阳 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4期 【摘要】花馍文化作为陕西民间风俗文化的代表之一,地域风格明显,历史悠久,在秦 文化中已经传承了数千年。尤其在陕西榆林地区,花馍更是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榆林人的重要节日中都存在着花馍的痕迹。本文从陕西榆林花馍文化的内涵入手,从形状工艺、民俗学价值等方面对花馍文化逐一进行论述。通过实地调查来进一步解析陕北地区花馍文化的传承现状,并就如何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花馍文化提出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意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花馍文化现状;传承保护 一、花馍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花馍,又称“面花”,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在陕北大地上,花馍有着自己的历史底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各国进行流亡,途径白狄国(现陕西省子洲县淮宁河流域,古称重耳川),并在此地发展农耕,娶妻生子,度过了十二年的流亡生活。两千七百多年来,重耳川民间不仅流传着介子推“割股啖君”的传奇故事,而且每逢清明、寒食节,民间盛行捏制“子推面花”的传统习俗。花馍制作已经成为了陕北地区的一种原生态的民间艺术。 时至今日,花馍已不再单单是大众的日常食品,而是一种文化符号,花馍的外形特征以及所运用的制作工艺更象征着陕北人品格深处的淳朴与坚韧。 二、陕北花馍传承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在的年轻人对待传统民俗文化越来越淡薄,更不会花很多时间在其中,花馍等手工艺人也受市场所迫逐渐转型,花馍艺术已不如从前受到人们的推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通过走访及网络问卷调查,笔者发现陕北花馍在当地的传承形式以节日互赠和庙会展览的形式为主,传承主体则仅有民间大众。陕北各地流行的唱戏、陕北说书、百人唢呐、扭秧歌等民间艺术活动,总是会与花馍一起出现在大众眼前。当地政府也会不定期开展一些花馍文化的历史竞赛、制作竞赛等,让大众在了解花馍的历史渊源之余,也激励着人们学习并传承花馍工艺。 2013年陕西花馍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以后,陕西各地政府也给予了花馍文化不同程 度的政策支持,比如成立了一些以花馍致富乡村的基地,让花饃在时代的洪流中得以稳健发展。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花馍地位的下降,它的历史价值在人们的心中已经逐渐淡泊。

瞎子说书

陕北说书是深受陕北人民喜欢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过去陕北说书人几乎都是瞎子,他们怀抱三弦或琵琶,腿上绑着甩扳,一个人边弹、边唱、边说,听众可多可少,人少时场地就设在窑洞里的炕上或地上,人多时就移在院子里进行。过去陕北乡下人很少能看到放电影和唱戏,农村人有时间就是聚在一起听老年人讲古经(今)和(说)西游,有时候一年也遇不到一次听说书的机会,七十年代以来陕北不少县相继成立了曲艺宣传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明眼人的加入,陕北说书在形式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单人说书变成了两人对唱或多人走唱,流行的范围也由陕北向周边省份扩散,现在当你行走在陕北任何一个县城的街头或乡镇农村,都能听到陕北说书的录音,一些卖货的店铺为了招揽顾客,也要买上几盘说书的磁带反复不停的播放,那铿锵的三弦声、甩扳声、声声入耳,当你静下心来听上几分钟,就不想再站起来…… 陕北说书起源何时,很难细考。民间传说从三皇治世时就有陕北说书。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老汉生了三个儿子,长大后给人家当奴隶,赶牲灵,大儿子叫大黄,让奴隶主把一只手剁了,二儿子二黄的一只腿被打坏了,三儿子三黄让主人把眼睛扎瞎了,弟兄三人流落到陕北的青化县乞讨为生。一天大黄拾到两片

烂木板,敲打着木板沿门乞讨,说上一些吉利话,主人便赐给他们一些残汤剩饭,有一次人家吃羊,他们捡来羊肠子,晒干绷在木板上,就弹出声音来,后来他们弟兄三人自制了琵琶,从此相互配合,边打、边弹、边唱。二黄心想大哥去世后谁来敲梆子,他灵机一动干脆把两块木板绑在腿上自打、自弹、自唱。后来老大、老二去了山西临县一带,三黄却留在了陕北,婚后生了五个儿子,并将弹琵琶的技艺传授给儿子们。老大成家后收了三十六个徒弟,将三弦传给了十八个徒弟,在榆林一带安了家,把莲花落、琵琶、三弦的技艺传授给了后人。这一民间传说足以见证陕北说书的历史久远。 陕北最早的说书人,十有八九是瞎子或半瞎子,俗称先生或书匠。说书是他们谋生的一种手段,被人视为下贱的营生,明眼人是不说书的,很长一个时期说书便成了瞎子的专利。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光说书,还兼搞算命、看病、安神、谢土、保锁娃娃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长期在外,由残疾人或乞丐拖着瞎子,常年走村串户,以说书为生。 随着时代的变化,明眼人也加入到瞎子说书的行列中来,给古老的陕北说书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陕北说书在形式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一人说唱变为两人对唱或多人走唱,所使用的乐器也不再是单一的曲项琵琶或三弦,二胡、板胡、笛子、扬琴等也参与其中,人数与乐器的改变更加拓宽了陕北说书的表现领域,同时也对书中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陕北说书分为单人说书、双人说书和多人群口说书三种,曲调也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以平调为主,辅以欢音,苦音调、武调等调式,其音乐曲调的变化在整个说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故事情节的表述,喜怒哀乐的渲染和平仄声韵起承转合,九曲十八调都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刮大风》看陕北说书类乎超现实主义的特征

从《刮大风》看陕北说书类乎超现实主义的特征 陕北说书于2006年首批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是陕北及周边甘、宁、蒙、晋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有说有唱的曲艺。她之所以被群众喜爱,是因为她自身的显著特点。诸如,理想主义的主题,浪漫主义的追求,类乎超现实主义的铺排和“第三者”角度的调侃等等。类乎超现实主义的铺排主要用在对环境和人物群的描写上。《刮大风》就是用类乎超现实主义的夸饰手段描写环境的一个例证。 《刮大风》本来是长篇本书中的一段程式套路词,不管哪一本书中,只要有环境恶劣的刮风情景,都要说一段刮风,不同的艺人有不同的说法。他们在说唱中既继承师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 过去这种刮风的词只在长篇书中才说,没有艺人把它当作小段来说唱。1989年我跟随安塞县的解明生(现为陕北说书传承人)采访学习,我让他给我说一段武调,他说了“刮风”,当时把我震住了。一把三弦,一副甩板,一人自弹自唱,竟然能把人带入一个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的情景之中。听得人头发紧竖,浑身起鸡皮疙瘩。 随即我给解明生说,这“刮风”稍加调整,可以作为一个小段来演唱,他同意。我将词录出来整理好,解明生就将这个段子说了,取名《刮大风》。后来曹伯炎说时为了避免

一开口就用武调太猛的感觉,我又加了几句引子:“春天刮风暖融融,夏天刮风热烘烘,秋天刮风凉飕飕,冬天刮风冷森森。”2007年杜双子拿这个段子参加陕西省第二届陕北说书大赛,我又给加了一点内容,此后《刮大风》小段就广为流传,而且不断地在加新内容和改变演出形式,如群口说书,说书加舞蹈,说书与摇滚音乐结合等等各种尝试,都收到良好的演出效果。 一个传统小段,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剧场效果呢?就是充分发挥了它的艺术特色。艺人们把夸张用到极致,现实中是绝对不会有如此的真实情况,但他们营造的这种艺术氛围又让人感觉似乎是真实的,犹如身临其境。这主要是它既写环境、写物,又写风中的人。 为了让读者看得更明白,我们不妨把各种版本的描写综合起来看。先看那风: 先是风的声音:“儿马风,叫驴风,圪里圪崂刮的哇呜风。”风声犹如儿马(公马)和叫驴(公驴)的叫声,农村家畜的叫声中,没有比儿马和叫驴声再大的了;圪里圪崂就是山窝窝里边,一般情况下,沟里、平川、山梁上会有风,有大风,但山圪崂窝窝里是避风的地方,但连这些山窝窝里的风声都犹如哇呜(埙的民间名称)发出的唔唔叫声,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还有的艺人说“圪里圪崂刮的是山鸡风,黑里黑廊刮的是母猪风,唔唔刮的跑牛风。”这些圪崂里的

陕北文化的代表-陕北民歌

中华文化的瑰宝-陕北民歌 李涛李刚陕北民歌是陕北人创作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是世界三大民歌之一,经久不息而代代相传。陕北民歌种类繁多,主要有信天游、榆林小调、酒歌、小曲等,其中信天游作为陕北民歌的精华,响彻在广漠无垠、千沟万壑的黄色高原上,它是陕北人在严苛的自然环境中坚强生存的见证,是浓厚的黄土情最深刻的积淀。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作为陕北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表现,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发展,从直接抒发内心悲苦与哀怨的传统信天游,到大众化的新民歌,再到流行乐坛的“西北风”,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高峰期,一次是在上世纪30 年代中期到50 年代,陕北民歌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激励着一代人的精神与斗志;另一次则是在80年代的大众商业化音乐兴起时期,“西北风”作为一种来自本土的新民谣风靡全国,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化现象。 第一阶段,传统民歌 黄土高原上严酷的生存环境,强化了陕北人的生存意识而表现出了人的生命力的坚韧, 这种坚韧就是重本安土, 就是随遇而安,这里的深山大沟,黄土深厚,则赋予了陕北人一种凝重,一种胸怀,又因为历史上的多灾多难, 使得陕北人情感起伏波动大, 易于动情生感, 陕北的传统民歌正是基于此,再加上这里地处边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汇处, 因而陕北人既有着大汉族文化熏陶浸染下的大度厚直, 又表现出异域民族特有的顽强不挠。这种品质这些情愫体现在众多的陕北民歌中,“东山上的糜子西山上的谷,咋们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背靠着黄河哟面对着天, 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忙不完的黄土地, 喝不干的苦井水,男人为你累弯了腰, 女人为你锁愁眉”,再如《揽工调》、《船夫曲》等,透露出黄土地上生活的悲凉凄苦。这种艰难又通过爱情,把情爱的渴望、悲恨与人生的苦难相交织来表现,如《女儿歌》:“六月里黄河冰不化, 扭着我成亲是我大。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 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 妹妹我实难留。双手拉住哥哥的手, 送你送到大门口”,美好的爱情与人生的艰苦从这里充分的体现出来。 第二阶段,圣地文化 在30年代,红军长征后,陕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陕北民歌由此经过改造衍化成为新民歌,并且演唱方式由原来的个体性向群体性过渡,进入了新的

条据书信 陕北说书杨家将小段

陕北说书杨家将小段 8 教学双常规管理考核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北片检查组检查的是xx12个乡镇办事处的23所中小学。累计查阅学校管理资料3000多份,抽查教案260本、作业615本、政治笔记、业务学习和听课记录各500多本,听课260节,发放教师问卷469份、学生问卷xx份,访谈学校中层以上领导66人次、教师110人次、学生170人次、电话访谈家长115人次,查看了各学校图书、实验、仪器、音体美等部室及教学设施配备使用情况,召开反馈会23次,下发整改通知书23份。 二、突出亮点: (一)管理相对规范,改革稳步推进 1.管理规范,业绩突出。考核排名在前的中学是xx则中学、xx中学、xx中学;考核排名在前的小学是xx则中心小学、xx中心小学、xx中心小学、马合中心小学,xx中心小学。 2.规章制度健全,发展目标明确。各学校普遍能结合实际建立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制定学校发展远景规划。xx则中心小学、xx中心小学、xx中心小学、马合中心小学、xx中心小学学校各项制度健全,针对性强,执行有效。xx中学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中要把学校打造成教育教学质量全区第一、全市领先、全省知名的品牌学校,并有详细的制度保障措施,规划宏伟。xx中学《三年发展规划》保障措施细致,

有思想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师资保障、校舍保障、后勤保障等,规划全面。xx中学制度覆盖内容多,涉及到学校各项具体工作,指导性强。红石桥中学《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阶段目标按年推进,改进措施保障有力,重点突出。xx小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明确,措施得力。 3.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工作计划周密细致。xx中学、xx中学、xx中学、马合中学、xx则中学等学校师生普遍认为学校工作计划周密可行,能够发挥指导作用,领导能深入课堂指导业务,关心师生生活,学校师生满意,家长放心。xx 小学教师、学生、家长档案信息齐全,管理有效。 4.大胆创新,锐意改革。xx中学推行“三操三读”,打造“激情校园”;xx则中学尝试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效果明显。 (二)落实教学常规,关注教学质量 1.措施得力,管理到位。xx中学注重“三落实”(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管理、落实课题研究)和“三强化”(强化教学目标管理、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强化教学质量管理)。xx则中学填写教务日志,内容突出工作重点、工作纪要、查课记录、调课记录,管理有创意。小壕兔中学由值周领导和班级学生共同填写任课教师上课登记表,预防了教师迟到早退现象的发生。 2.态度端正,讲求实效。多数教师课堂教学态度端正,课堂教学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运用启发、引导、激励性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教学效果良好。部分教

互联网时代陕北民间艺术的传播研究-以陕北说书为列

互联网时代陕北民间艺术的传播 ——以陕北说书为列 摘要:陕北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发祥地。陕北秧歌、陕北道情、陕北说书、陕北民歌等民间艺术都是应该有巫术源头的。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陕北的民间艺术社会的发展是缓慢的,有些民间艺术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陕北说书受众主要是中年人和老年人,集中在中、小学文化程度群体,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对陕北说书内容了解相对要少。随着社会变迁,在多元文化和信息化社会中,陕北说书生存空间发生巨大变化,生存现状堪忧。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直播时代,陕北说书艺术的传播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拓宽了民间艺术的发展渠道,传播形式更加多元,极大地加强了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力度。 关键词:陕北说书;民间艺术;互联网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类专项计划项目:陕北说书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14JK1255);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融媒体的高校舆论引导策略研究(17SKZD04);渭南师范学院教改项目:高校美术专业课程创意作品及传播研究(JG201639) 作者简介:张统宣(1974—),男,陕西子洲人,渭南师范学院教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陕北方言、基于WEB检索的语料库语言学和媒体融合研究。 一、引言 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与集体记忆的主要载体,包含了民族的气质、民族特色 和民族的审美,对于文化传承、创新乃至国家形象建构与文化认同等文化战略层 面都具有重要意义。[1]它的发展和创造都是来源于生活在基层的劳动人名智慧的 果实。它可以体现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民间艺术是属于在传统的社会 衍射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它也更多地显示出原生态,停留在原始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多元化,青年一代对民间艺术的形式都不是很感兴趣, 也不愿意学习和传承民间艺术,因此,相对当下流行的艺术来说,民间艺术传播 方速度比较慢,范围也比较小。 陕北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发祥地。陕北民间艺术是陕北民间文化的重要表 现形态和载体,是现代人认识和了解陕北文化的重要文化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2]。自古以来,陕北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比如陕 北秧歌、陕北道情、陕北说书、陕北民歌,等等。 艺术和宗教仪式是密不可分的。陕北秧歌是陕北的地方传统舞蹈,主要分布 在榆林、延安两个地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基础广泛,民间 俗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至今都在整个活动中保留有谒庙、彩门、 九曲等十多种方式,有豪放的舞蹈、嘹亮的歌声、欢快的锣鼓,还有浩荡的歌舞

陕北说书《罗成算卦》书词

陕北说书《罗成算卦》书词贡献者:手持般若者 一人一马一杆枪,二郎担山赶太阳 三人哭活一棵紫荆树,四马投唐小秦王 五子登科中状元,六国游说数孟良 杨七郎死在靶标柱,八仙玉帝害张良 九里山前活埋母,十里的乌江别霸王 十一征东的薛仁贵,十二岁领兵杨满堂 十三太保李存孝,十四铁鞭王延章 十五秦琼打登州,十六封神的姜子牙 十七是马岱黄山鹞,十八罗成自投唐 十九的刘秀坐天下,二十金兵下南唐 日出东方雾坐南,青龙白虎下了凡 青龙转了一个单雄信,白虎转了个小罗成 十二只星星暂不要谈,说一说三原的李靖仙 老仙正在个洞中坐,也就耳上心不安 放心不下曲指算,原来是白虎星罗成他要归天 有心看他一回白虎星,他不知道长安有多远 大吹一口祥云散,骑在五色的祥云端 云头高来节节的高,远远望见一座大仙桥 大仙桥上好热闹,卖茶卖果卖的仙方 张果老骑驴要过仙桥,他问这座仙桥牢不牢鲁班说千人万马过多少,你问我的仙桥到牢不牢 果老骑驴上了桥,把四架名山驴后捎 前蹄上桥桥打颤,后蹄上桥水上漂 这鲁班一看事不好,跳进那个水里把桥托 张果老骑驴过了桥,把天地三界都惊动了这鲁班不认识大仙到,气不过倒把一个左眼挖了云头低来渐渐的低,云头一摆就是十万里 他踩住云头往下观,哦!长安不远就在云下边 收了云头落到地面,轻轻的降到了一个长安街

大吹一口他将身变,变作一个算卦的老道官 手拿一根钢鞭簪,算卦老道到了一个城里边 来在城里他摆卦的摊,卦摊摆到那个城的跟前 爽朗朗的大字你看写上边,咦!夸的那个口气可实在威显 夸我能算金来能算银,我能算黄河几更深 我能算天高够多的大,又能算地厚他有多深 我能算天上有多少个神,又能算世上有多少人 我能算一斤羊毛多少的根,多少个颗菜籽够一斤 我算过个哑子几会说话,又算见个瘫子几也会打八攃 又算见瞎子把眼睁,又算见聋子几的耳朵灵 那乌鸦从我的头上过,我算它翎毛有少多 字字行行都算对,那一笔勾消就没有怨怼 如有一字呀算不对,砸了我的招牌给你贴钱 把卦摊余钱我都贴了,羞得我呀离开这长安城 咱不说老道摆卦摊,把越国公的罗成就明一番 话说罗成来自大街之前闲游小串,忽然一耸看见道人算卦 罗成想了一想,哦,我也来算他一卦 这罗成霎时来到金殿,噢,倒身着点跪三参四拜九叩首二十四拜瞅王脸 众文武都卷帘散朝,罗成回到自己的府内 换了平人的衣衫一套,怀里端了十两纹银 哎!暗藏一把宝剑着大该上算卦走来了 唱: 忙的罗成就出了门,袖藏宝剑出门前 望住个大该走的紧,该上的景致你就闹哄哄 该上人来呀人扛人,碎娃娃就钻在这大人群 小罗成他不看这号的景,望住一个算卦的人群他就拉进行。 人群里头忙站定,开口又把一个道师傅称 白: 哦,大师傅我来切寿 哦,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切寿,切寿,天长地久,这位将军你来我处,有何贵干呀? 哦,我也想来算上一卦,不知道师傅要多少价钱呀

陕北民俗

站在黄土高原的高峰上,俯瞰着绵延不断、此起彼伏的山山峁峁,纵览那蜿蜒相、纵横交错的沟沟壑壑,我抑制不了内心的万丈豪情、按捺不住沸腾的满腔热血,禁不住对着这浩瀚无垠、广袤无边的大高原,放开喉咙,扯着嗓子高喊一曲:“哪哒哒都不如咱山沟沟好……” 千百年来,经过长久的积累和沉淀,陕北人以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发挥出极大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凝重厚实、独具特色的陕北精神和陕北文化。 1.陕北的风土人情: 有道是:“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米脂婆姨资质出众,朴实热情,她们是陕西女人及整个大西北女人的出色代表。米脂婆姨的气质品性与黄土高原所散发出的质朴气息是一致的,米脂婆姨周身都洋溢着自然的热情,在阳光的强烈照射和西北风的劲吹之下,她们显得比江南女子更接近于土地,更具有旺盛的精力。 大家要想知道“绥德汉”的由来,看看《宋史》,便可一目了然。大家知道吗?我们陕西男子还有一个可爱的称呼,叫“楞娃”,一个“楞”字,不失幽默地抓住了陕西男子的某些特点,比如说为人老成正统、待人温厚诚恳、脾气倔强坚毅,等等。但如果以为“楞娃”们都是老实巴交的笨人王老大,那就大错特错了,“楞娃”们精着哩,大智若愚,心头比谁都有数。 2.陕北的民歌: 陕北人的喜怒哀乐,就如陕北的环境,没有什么过渡性的中间地带,毫不掩饰。大家听过信天游没有?那歌唱得真是绝了。可以说民歌是陕北人心灵开出的花。走在陕北,无论在那绿格茵茵的山峁中,还是在崎岖弯弯的小道上,随时都能听到人们那高喉咙、大嗓子“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它可谓陕北人民生活中的第二种语言了. 2.陕北的秧歌与腰鼓: 陕北人不但爱唱,而且爱跳。这“跳”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秧歌;其二是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