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会了我

大学教会了我
大学教会了我

大学教会了我.......

大学———人生的有一个重要历程,在这个重要的走廊里我们遥望未来,回顾过去,注视着我们的现在,慢慢的我们理解了那句名言——生,容易;或,容易;生活,不容易。

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放弃,因为我们还有好多我们要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父母------

01 上了大学才知道,两个天天在一起的人不一定是朋友,有可能什么都不是。

02 上了大学才知道,从来不要和别人争论什么,那是没有结果的,无论谁对谁错。

03 上了大学才知道,手机是有事的时候用的,并不是为了交流感情。

04 上了大学才知道,真心对一个人好不一定有回报,而你忽略的人往往有可能是最重视你的。

05 上了大学才知道,很多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很多东西你只能拥有一次。

06 上了大学才知道,恋爱不一定是真心的,有可能是利益关系,有可能是攀比心理。

07 上了大学才知道,原来中学老师教的是那么好,那么负责。

08 上了大学才知道,很多时候自己遇到不开心的事,千万不要渴望别人同情,大多数人会采取冷漠回敬,那样会更让人家看不起。

09 上了大学才知道,有很多东西是不属于你的,你使劲强求会遭天谴的。

10 上了大学才知道,生活是有很多不公平的,你一定要正视,相信实力和群众的眼睛。

11 上了大学才知道,人的性格可以差异到如此之大。

12 上了大学才知道,一个人要自己对自己好,因为真正关心你的人很少,有了事他们也不一定会在你身边,所以要自己照顾自己。

13 上了大学才知道,课程会在你不经意间,拉下很多,期末考试前不一定能补回来。

14 上了大学才知道,钱用的是那么快,用钱的地方是那么多。

15 上了大学才知道,从现在起应该把握每一个你能把握的人,放弃你留不住的人,不要因为想留住个别人而失去一群人。

16 上了大学才知道,自己一定要在乎自己的自尊,因为你的自尊在别人眼里根本不算什么。

17 上了大学才知道,不要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周围的人发脾气,渴望他们谅解你,人家不是你的父母,现在你可以明白父母对自己多么重要。

18 上了大学才知道,即便有人对情感看的无所谓,你一定要坚信,人之间的感情,有可能会令所有东西无法超越的,但记住,只是有可能。

19 上了大学才知道,会遇到许多自己看不惯的人或事,但那与你无关,别人爱咋整随他便,别生不该生的气,不值。

20 上了大学才知道,许多曾经的人会变的让你认不出,但请留住回忆。

21 上了大学才知道,会遇到很多诱惑,无论别人怎么样,你是你,你有你的原则和底线。

22 上了大学才知道,会有人很讨厌你或者跟你过不去,但是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要大度,不和小人计较,但前提是你正确。

23 上了大学才知道,很多人无法理解男女之间的朋友关系,在一起就一定是恋人,不是恋人就一定不能在一起。

24 上了大学才知道,学习要刻苦,因为凭聪明就能应付大学科目的人是凤毛麟角。

25 上了大学才知道,原来时间一空闲下来是那么的无聊,丝毫没有中学的充实的感觉。

26 上了大学才知道,太在乎别人了往往会伤害自己。

27 上了大学才知道,对自己好的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少。

28 上了大学才知道,可以不把所有人当朋友,但千万不能把一个人当敌人,至少可以当同学。

29 上了大学才知道,玩你能玩起得的,玩不起的千万别玩,不然会输的什么都没有的。

30 上了大学才知道,快乐常常来自回忆,而痛苦常常来自于回忆与现实的差距。

31 上了大学才知道,原来上课,吃饭,上自习常常得一个人。

32 上了大学才知道,有很多人的想法与做法你无法理解,或是根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千万别在那揣摩或者瞎猜,那样会让自己累,既然人家要保持神秘感那就让人家保持去啊,自己又不是占星师。

33 上了大学才知道,每个人都是带有“地方特色”的。

34 上了大学才知道,别人请客吃饭或者自己请别人吃饭都是很平常的,甚至请一个不怎么熟的人都是有可能的。

35 上了大学才知道,每个人都是认为自己的家乡最好,无论他的家乡贫穷或者富裕

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只有找的自己的位置才能活得更好,过的更好,因为我们仍然有一批人站在我们的身后支持着我们,加油!!!我们的未来------

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男孩,到现在为了学习,为了生活,在大学里拼搏,记得网球王子里的龙马是最喜欢告诉他的手下败将“你还差的远呢”,此时我也想这样告诉自己,真的觉得自己差的好远啊,为自己曾经眷恋某处的风景,而停下了脚步,现在自己不得不去加快脚步去追赶那逝去的时间,有时候觉得蛮累的,当累的时候想想,现在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样自己也就安慰式的对自己笑笑,也许生活就是喜欢和人开玩笑,当你想要努力的时候,发现时间是那么的不等人,自己眼看着也要毕业了,可觉得自己在专业上是那么的欠缺,是那么的无知,那么的......

记得都喜欢开玩笑的说,IT业就是挨踢的,有时觉得自己以后出去了,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那真的就是挨踢的了,为了让自己以后不挨踢,我学会了珍惜现在,珍惜现在的生活与学习,珍惜现在的一切,觉得现在是那么的短暂,不知觉就消失不见了!

希望我的觉悟不算晚,大二即将过去一半,希望下半学期我能够像现在这样充实的度过,大学是一个容易让人颓废的地方,也是一个成长,汲取知识的殿堂,就看鱼和熊掌怎么选择了!记得一个名人说过,“选择意味着放弃”。觉得说的太好了,如果你选择了学习来充实自己那么就必须舍弃那虚荣无度的糜烂生活,也许没人想过这样的生活,可是大学可以让人不自觉地走进那个圈子,切记莫进也!

我很庆幸自己现在学会了珍惜,希望看到此篇文章的朋友们,能够共勉,无论你是工作,无论你是学生,无论是你做什么的~~记得从此刻开始学会珍惜吧!珍惜现在,珍惜现在拥有!不要轻言放弃!如果觉得自己的决定是对的,那就义无反顾地坚持吧!

生活中,周围的朋友常常抱怨不知该如何才能取得成功。而我几乎每次去听讲座,也都能见到许多人问那些教授或者成功人士:"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什么?"以前我也常常冥思这个问题,想到底什么才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后来我看了一个试验,才若有所悟。

着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学生带到一个黑暗的屋子里,引导他们排着队从一条木板上走过。等他们全部过去以后,弗洛姆打开了房间里的一盏小灯,人们这才发现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很深很大的池子,池子里有一条蟒蛇。而他们刚刚走过的木板,其实是架在池子上方的一座桥。

随后,弗洛姆又要求学生们再次过木桥,并对通过的人给予奖励。结果这次只有三个人愿意尝试。他们小心翼翼地移动着双脚,慢慢地从木桥上过去,心惊胆战。待他们通过后,弗洛姆打开了房内的大灯,受试者这时候才看到,在木桥下面其实有一道安全网,他们是永不会掉到池子里的。

弗洛姆接着又让学生们过桥,结果所有人都愉快轻松地排队走过了木桥。

可见,桥并不难走,但是学生们对待过桥的心态,却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过桥的行动。由此可见,能否成功过桥的关键就是心态。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认为: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的差别在于成功人士习惯用积极的心态,而失败人士则用消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拿破仑·希尔是举世知名的潜能激励大师,他也是将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的成功哲学公诸于众的畅销书作家。在幼年时,他就立下大志,将来要成为一位名作家。希尔的决心是异常坚定的。

拿破仑·希尔清楚地知道,要想成为名作家,一定要拥有娴熟运用文字的技巧,因此他需要一部好字典。可是,他的家庭很贫困,生长于穷乡僻壤之中,要想获得足够的零用钱去买一部好字典,对他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他却不悲观,每天都保持积极的心态,竭尽全力地去积攒所能获得的每一美分,几个月后,他存够了钱,买到了当时讲解最详实的一部字典。

假如把人生视为一座桥,能否到达成功的彼岸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心态。心态决定我们的生活状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今天和未来。(励志文章 www.lz13.c n)成功人士始终用积极的思考、乐观的精神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人士则活在担忧、恐惧和自卑中,他们的悲观与失望最终让他们走向了失败。

在这个世界上,重要的是你自己,在你的身上,时时都随身携带着一个看不见的法宝,这个法宝的一边装饰着四个字——积极心态,另一边也装饰着四个字——消极心态。

这一看不见的法宝会产生两种惊人的力量:它既能让你获得财富、拥有幸福、健康长寿;也能让这些东西远离你,或剥夺一切使你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在这两种力量中,积极心态可以使你达到人生的顶峰,并且逗留于此,尽享人生的快乐与美好;消极心态

则使你处于一种底层的地位,困苦与不幸缠绕着你。还有一种情况,当某些人已经到达顶峰的时候,也许会让后者从顶峰拖滑而下,跌入低谷。

生活中我们周围有些人喜欢说,现在的境况是别人造成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他们的想法无法改变。其实,他们还未意识到真正影响他们的是自己的心态。说到底,如何看待人生,由我们自己决定。我想,无论在哪种特定的环境中,人们都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正确的心态。

心态,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教会大学和其它教会大学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教会大学和其它教会大学(如:天主教辅仁大学、天主教耶稣会震旦大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齐鲁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o)、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之江大学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金陵女子文理学院Ginling College、、沪江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华中大学Huachung University、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华南女子文理学院Hwa Nan College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们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中国教会大学还包括南京:金陵神学院,上海: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为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著名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著名高校。以及徐汇神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天主教辅仁大学,天津:天津工商学院,长沙:湘雅医学院等。当年(新中国成立前)沪上七大私立名校(大学):圣约翰(教会大学)、震旦(教会大学)、复旦、光华(圣约翰分离的教会大学)、大夏、大同、沪江(教会大学)。 Ⅰ、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是20世纪初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在北京开办的大学。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创办于1916年,司徒雷登任校长,曾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在国内外名声大噪。在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被撤消。中国大陆国民政府迁台后,燕京大学在香港被并入香港中文大学的崇基学院。在中国大陆,其资产由中国政府接管后被整并,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现在其建筑仍为燕京大学古迹。 Ⅱ、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正式校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为1904年至1952年在中国山东省办学的一所教会大学,由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的14个基督教教会组织联合开办。鼎盛时号称“华北第一学府”,与燕京大学齐名,有“南齐北燕”之称。大陆许多知名学者如老舍先生、历史学家顾颉刚、墨学大师栾调甫、戏剧学家马彦祥等纷纷到此执教。齐鲁大学是当年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十三所教会大学之一,在1952年的院校大调整中被撤销,原校址今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其各学科分别被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 Ⅲ、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20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于1900年由基督教监理会在中国苏州创办,其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是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1951年在台湾复校,也是台湾第一所私立大学。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经教育部和江苏省省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法学院,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会计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 Ⅳ、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大学,以“光与真理”为校训。有“东方哈佛”和“外交人才养成所”之雅称,创下了民国教育的多项第一,尤其是在体育教育上遥遥领先。上海圣约翰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879年的圣约翰书院,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1952年,圣约翰大学被分拆至上海各大名校后解散,圣约翰大学原校址给华东政法大学,一代名校就此消弭于历史长河。该校培育了林语堂、张爱玲、邹韬奋、顾维钧、宋子文、荣毅仁、刘鸿生、贝聿铭、施肇基等一大批影响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 Ⅴ、之江大学(Hangchow University)是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在中国杭州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也是中国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在中国高校中有一定历史地位,林汉达、金仲华、朱生豪(翻译家)等知名人士都是之大校友。1951年被浙江省文教厅接管,美籍教员离校回国。1952年因中国高校院系调整解散,院系拆分至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之江大学宣告结束。 Ⅵ、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是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教育家陶行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哲学家方东美、文学史家程千帆等著名校友均出自于此。是第一个向中国政府请求立案并获批准的教会大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外人在华所办大学编类中,金陵大学是教会大学中唯一的A类,持有金陵大学学位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是当时社会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享有“江东之雄”、“钟山之英”之美誉。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撤销建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其余院系参与组建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高校。其历史档案划归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将校址从四牌楼旧址迁至金大鼓楼校址。 Ⅶ、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前身为格致书院,开创了中国华侨教育的先河,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888年在广州创办,当时以钱树芬为首的一批爱国校友倡议接办学校,同年7月经广东政府批准,学校收归中国人自办,并正式改名私立岭南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方著名的大学。1927年4月学校宣布停办。1952年岭南大学在院系调整中与国立中山大学及其他院校的文、理科合并,组成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 Ⅷ、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又称金陵女子大学(Ginling College),简称金陵女大。1913年(民国二年)美国教会美北长老会、美以美会、监理会、美北浸礼会和基督会决定在长江流域联合创办一所女子大学,最终选定南京为校址所在地,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1915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在南京东南绣花巷李鸿章花园旧址开学。首任校长为德本康夫人。金陵女子大学校训:厚生。金女大办学中设置过16个四年级学科,在国内外享有声誉。1923年7月移至随园永久校址,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中国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参与。为中西合璧的东方建筑群。被称为“东方最美丽的校园”。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大学合并,1952年院系调整中主体并入南京大学。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址1952年改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Ⅸ、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20世纪上半叶一所位于上海的浸信会背景的教会大学,校址位于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鼎盛时期以文理商著称于世,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沪江大学创办于1906年,原名上海浸会大学,最初的校长为美国人柏高德博士。另设浸会神学院,由美国人万应远博士任院长。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对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旨在“中国化”的整顿和改革,使沪江在当时私立大学中以学风纯朴闻名,较少教会气,更多中国化著名。沪江大学以“信义勤爱”为校训。持自强不息之志,擎教育兴国之旗,走民族振兴之路,是几代学人不变的追求。即便饱经沧桑,亦坦然以对,不忘教书育人、教育强国之神圣职责。1952年秋季,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科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相关院校,原址上组建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经历一百多年的历史沉淀,沪江精神至今依然常青于黄浦江畔。 X、华中大学是20世纪上半叶华中地区几个英美基督教差会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湖北武昌城内昙华林创办了文华书院(Boone Memorial School)。1885年,英国循道会也在武昌开办博文书院(Bowen College)。加上英国伦敦会在汉口创办的博学书院,并称为武汉地区的三大教会学校。1906年,美国耶鲁大学雅礼会在湖南长沙开办了雅礼大学。美国复初会在岳阳也开办了湖滨大学。1924年文华书院改名为华中大学。1924年汉口博学书院大学部、武昌博文书院大学部并入。1929年岳阳滨湖书院大学部,长沙雅礼书院大学部并入。1926年上述学校一度被迫关闭。后来在武昌的文华校园内联合办学,校名为华

大学教会我很多心得体会

大学教会我很多 回想当年高三时光,每天学习压力大,老师总是安慰我们说你们今天的努力都是为了大学。大学啊大学,它是我们学习的动力。我们憧憬着大学的美好时光,熬过了高中,终于走进了大学校园。 回想大一开学时,当时到达上海已是深夜。坐在虹桥到松江的出租车上,看着窗外的点点星光,那是心里丝毫没有兴奋,有的只是感伤甚至是孤独。对于外地学生,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大城市,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确实是有那么一丝孤独。来到松江的酒店已是凌晨,躺在床上怎么都睡不着,闭着眼睛幻想着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就在这样的幻想中渐渐入睡...... 第二天一早便拉着行李来到了学校报到。看着美丽宽阔的校园内心十分的激动。忙碌了一天后躺在寝室的床上,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大学生活开始了! 如今,我已经在大学生活了一年,一切都不步入了正轨,习惯了大学的生活。在刚入学的时候,我曾经迷茫,大学是一个充满才华、学问,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的小舞台、小社会。在这个舞台上我居然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在一次又一次的社团面试中失败,学习上更是不如从前得心应手,没有了中学老师的悉心指导,少了好多朋友。我开始怀疑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大学吗? 也许是在一瞬间一同涌上的孤独与无助让我瞬间成长,我逐渐明白了每个人有不同的角色,不论是配角还是主角,都有着各自的精彩,那我们何不努力将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最好!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都渴望乐观积极而不是盲目冲动,大胆而不大肆妄为,敢说敢想而不空想,深思探究而不乱想钻牛角尖……那就让我们把握青春,在这里锻炼自己吧!在组织活动中留下你辛苦的身影,在社团活动中展现你最美丽的风采,在志愿活动中贡献你的一份力量。在这里你得到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人生最宝贵财富。在这一年的大学生活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进入大学、就是一个新。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自己的所有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这是你最好的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应该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对待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都要用一颗仁爱的心,祝福别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因而奋斗是永恒的主题;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

我的大学老师

严师?导师! 时光如山中溪水缓缓流逝,当一个人经历越多,越真正懂得“逝者如斯夫”的深刻含义。的确,时间最能消磨一切,一生中的许多事情都消失在记忆的长河里,可在大学里所发生的一些事,至今仍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难以忘记。因为考大学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中毕业生的竞争异常的惨烈,高考前的时光珍贵无比,常常是早上见月亮,晚上背星星,从不过星期天。每一个考生都是动用一切力量去赢得高考的胜利。然而一旦进入大学,我们这些人就好象泄了气的气球,彻底放松。在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以为可以把高中时代所没有玩的时光弥补回来,就像他们说的“大学就是好玩的”,又轻松又有趣,每天可以逛街,睡觉,看书之类的,反正没有把上课学习当作一回事。 直到一天早上,我迟到了。因为睁开眼的时候,已是快九点,同宿舍的室友还有一位,我们挣扎几下,还是决定去教室。当我们到教室时,老师正在上课,那一天也怪,平时老开着的教室后门却关着,我们俩脸皮再厚也不好意思从前门进,无奈之下,便坐到隔壁空着的教室等候着。我想了两下告诉室友,我有办法混进教室。当室友急切问我有何好办法时,我自以为高明的告诉她,等一会下课后,趁老师不注意,偷偷的溜进教室不就行了吗?其时全然没有顾及到已经下课,老师已站在我的身后,并清楚听到了我们的谈话。当我意识到老师在我们身边时,手无足措的站在老师的面前。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老师用手拍拍我的肩头,笑着说,“同学,快到教室去,上好下一节课。”老师说完,便走了。我无法形容我当时的感受和表情,只是知道下面的那节课,我听的最认真,好象又回到了高中时代,找到了高中时代那种求知上进的感觉。 我的这位大学老师是教中国现代文学的,虽然是位女老师,却是我进大学以来见过的最严厉最有气场的老师。犹记得,初见到她,是在10级中文系新生见面会上。那时众位中文系的老师轮番上场,各有风格,然多是温言勉励。直到李老师登台,开口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前面诸位老师是很温柔的,他们会给你们带来春风般的温暖。而我的存在,就是为了告诉你们一件事——大学,不是这么好混的!” 的确,在上了她执教的第一节课后我就明白了——这是一位严厉却又知识渊博的老师!她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负责任的态度最早让我们清楚了大学与高

论中国教会大学之始末及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19031291.html, 论中国教会大学之始末及特点 作者:吴玉满刘二铭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4期 摘要:结合燕京大学的发展概述了教会大学在中国近百年的始末。它大概经历传教办学、改革、非基督教运动及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国化及世俗化、迁移、合并六个阶段。其中,因经济、政策、文化观念及西方传教发展形势等因素的影响,教会大学于20世纪初20年发展得很好。在此发展历程中其办学目标、课程、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经费等方面的变化体现日益中国化的特点。除此,教会大学还留给中国很多影响和思考。 关键词:中国教会大学;中国化;黄金时代;意义 作者简介:吴玉满(1988-),女,广东揭阳人,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刘二铭(1989-),男,广东揭阳人,汕头金山中学南区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03-03 一、中国教会大学发展的概述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中国教会大学发展始末,本文将其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分别为传教办学(1840~1900年)、改革(1890~1925年)、非基督教运动及收回教育权运动(1919~1930年)、中国化及世俗化(1930~1940年)、迁移(1937~1948年)、合并(1949~1952年),并简要地阐述每个阶段中较为重大的事件。 1.传教办学 自十六七世纪始到19世纪初,西方人在中西方的交易和交往中发现中国没有基督教徒,也没有天主教徒。他们觉得自己负有往中国传教以拯救人类的责任。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借此机会,大量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然而,因其传教活动冲击了儒家思想,威胁清政府的统治,政府对其传播持反对的态度;而老百姓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利禄,对福音也不感兴趣。所以,西方传教士不得不转向教育,通过办学来培养中国助手,使中国基督化,以达到传播福音的目的。于是,教会教育出现两种教学目标:传播西方知识和传播福音。 教会教育在此阶段的发展大概如此: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教会主要发展初等教育,传授基督教教义、礼拜活动等内容;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发展中等教育,如圣约翰书院、广州格 致书院、潞河书院和汇文书院(后两者后来合并为燕京大学)等,传授地理、数学、音乐等知识;19世纪末中国出现教会大学,如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等。

那些消失在中国历史上的教会大学

那些消失在中国历史上的教会大学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先声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会大学相继建立。清末,公立大学只有3所,而教会大学就有8所。从民国初到抗日战争中的20年间,在华的教会大学又新建了18所。到1949年,尚有教会大学21所。见下图(部分教会大学):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教会大学遭致命打击 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许多综合性大学被拆分,而中国也一夜之间冒出许多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受到重创。这一按照"苏联模式"和工业化建设需求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改革,影响了几代知识人的命运,对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会大学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工具,这一论点由于毛泽东的反复重申而成为真理。毛泽东在《"友谊",还是侵略?》一文中强调:"美帝国主义比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慈善'事业和文化事业。"并一一点了这些教会大学的名。

颇有戏剧性的一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第一任部长马叙伦开始亲自将这些教会大学,包括他所喜爱和关心的之江大学"送走"。1950年6月,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我们要在统一的方针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 1951年1月,政府颁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机关的指示》,各教会大学被迫与国外教会脱离关系。燕京大学、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这些似曾听闻过的年代久远的学府,最终在1952年全国院校大调整中集体消失。 教会与大学:欧洲大学的源头在教会 本部分资料来源: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博文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是没有大学的。亚历山大里亚大学,并不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大学的兴起,与神学的传授和教士的培训是密切相关的。公元800年前后,查理大帝命令每个教会辖区必须建立初级学校。但一直到11世纪,教育水平依然很低。12世纪之前,欧洲教育主要以教会学校方式存在。它的目的在于对教士进行培训,学习读写古罗马的经典作品。 在欧洲,最早的几所大学包括以医学闻名的撒利诺大学、以法学见长的波洛尼亚大学和以神学著名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大学设立于1200年,由从前的主教座堂学校和私立学校合办,法国国王菲利浦认可了师生公会的合法性,1215年,教宗英诺森三世批准了师生公会的行规。在13、14世纪,巴黎大学声名显赫,人才鼎盛,学校分为四个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和医学院。每个学生必须完成文学院的课程,才能晋升到其他学院修习各种专门知识。在文学院学生必须接受前面提到的"七艺"的训练,达到一定的水准,作为进行专门知识学习的基础。尽管每间大学的特色不同,但是在这一点上,大家的要求都是一致的。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文素质教育最早的表现吧。 中世纪大学的诞生,使得国民教育的职能逐渐从教会分离出来,大学逐渐取代教会成为专门的教育机关。这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启蒙运动提供了重要阵地。更具有意义的是,尽管世界各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发展出了各种较高水平的教育机构,如希腊雅典的学院和中国的书院等,但是,西欧中世纪形成的大学所提供的办学理念、组织原则、教学体系、学位等级制度等,却是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制度的直接先驱。

大学教会我珍惜

大学教会我珍惜 姓名:杨利昆 2010级拓展1班,学号:0116 开篇 我觉得此时此刻用一个词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那就是匆匆。岁月匆匆,很多东西我们还来不及细细体味就已悄然逝去,它永远不会像这四季,春去春来,花谢花开,我们的青春终会一去不复返。四年的时间真的很短暂,这几乎是每一个人的共同感受。回首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着我的每一步成长,在艰难中学会坚强,在平淡中体味真实,在宁静中感受孤独,在点滴中懂得快乐。细细想来,大学的点滴真像一部电影,剧情跌倒起伏,人物各具特点,内心情感也很微妙。可它又绝不是一部电影,因为它还没到结局,故事待续。这是终点,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伤感和不舍在所难免,这毕竟是一个说再见的时刻,一个离别的时刻,可我们要勇敢面对,我们曾经共同经历了大学四年,我们有过精彩,我们有过摩擦,我们有过执拗,我们带着年轻气盛一路走来,我们要去迎接新的挑战。 初入校园 四年前的我,带着稚嫩的脸庞,带着父母的期盼,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踏入了向往已久的校园。这所校园虽然不大,却见证了我的成长,它承载着我四年的几乎全部内容。说起来这真是我第一次远行,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学,算是去见世面吧。还记得到学校报道的第一天,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我带着好奇和新鲜感参观着学校的每一栋楼每一条道路,学校的宿舍,餐厅,教学楼,实验楼,体育场,体育馆,尤其醒目的还数那座综合楼,开始以为只是图书馆和办公的地方,后来才知道综合楼真的是综合性的,集教学办公还有图书馆等于一体。新的生活比想象中轻松得多。向往已久的军训在入学后不久就拉开帷幕,大家似乎极其不愿意参加军训,不过这确实是锻炼意志品质的不错经历。军训的日子实在辛苦,每天在太阳底下暴晒,站军姿,踢正步,偶尔还有个小插曲,两个连队在可爱的教官的带领下叫板pk歌曲。那段日子,大家一个个晒得跟黑煤球似的,不过没有谁曾退缩。军训的日子虽苦却值得感激,它教给我们不错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能够克服困难的精神。短暂的军训生活以军歌表演结束,现如今,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再像军训时那样规规矩矩,而回想起来,当时的情形历历在目。 有你们才精彩 大学里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这样一帮哥们儿,我们一起吃饭,一起上课,偶尔帮忙答到,偶尔旷节课,最有意思的要数熄灯后的卧谈了,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每晚都有不同的话题。如果说自己最喜欢校园的哪种气氛,那应该是考试前的的氛围了,大家都在为了不挂科而努力,而且

传教士为中国建立了哪些名牌大学 (1)

传教士给中国建立了哪些名牌大学? 关于传教士在中国作用的评价,中国人最权威最常见的定义,就是他们是作为西方枪炮的先声力量来搜集情报、帮助瓜分中国的,再说的具体些,就是先遣队、探子和情报员,以及文化侵略,给中国人民喂精神鸦片,似乎传教倒变的无关紧要甚至仅仅是掩护和幌子。这些情况是否存在,论者应当以事实说话,这里谈谈传教士给中国建立的名牌大学,看我们的母校是否在其中。如果不在,多半就不是重点大学毕业的。 东吴大学: 1900年,著名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担任了东吴大学董事长,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正式诞生,其法学院尤为著名,被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培养了中华民国外长、总理、著名法学家王宠惠;著名法官、法学家吴经熊、李浩培、潘汉典;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倪征燠。上世纪50年代院校调整,其主体成为苏州大学,法学院和会计系成为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的基础组成部分。 燕京大学: 燕大有诸多学校整合而成,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校长后整理校务,面貌焕然一新。1929年起正式设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

总共近20个系。著名校友有黄昆(中科院院士、中国半导体创始人)、孙道临、周汝昌(著名红学家)、王钟翰(著名清史满族史专家)、王世襄(著名学者和收藏家)、黄宗江、张广达(著名历史学家)、江平、郑念(著名作家)、谢婉莹(冰心)、周南(新华社前社长)、赵兰坤(连战母亲)、黄笃修(淘大品牌创始人)、杜联喆、房兆楹夫妇(著名学者)、沈昌焕(中国外交教父)、谭其骧和侯仁之(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李慎之(社科院前副院长、周恩来秘书)、俞启威(1949年新政权的天津第一任市长)、中国前外长、大陆恢复联合国地位后首任驻联合国代表等。1952年由燕京大学直接拆分而成的大学包括今中国政法大学(燕京大学法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燕京大学经济系);中央民族大学(燕京大学历史系);部分由燕京大学拆分到的有:清华大学工学院;新闻系及一些社会学科最终并入中国人民大学。燕京大学校址“燕园”成为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校园。 齐鲁大学: 该校是1904至1952年在山东办学的教会大学,由来自美国、英国及加拿大三国的14个基督教教会组织共同筹款联合整合旧有教会学校基础上开办。齐鲁大学校长、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刘世传自豪地说:“正如我的另一个母校,哈佛大学是美国最老的大学一样,齐大是中国最老的大学,绝对没有一个中国大学能在这一点上赶上齐 大!”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齐鲁大学被解体,理学院中的生

我对大学教育的期望

2011级英教08班朱倩颖学号:1125010816 我对大学教育的期望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学生,对我而言从小到大一直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上大学。我为了这个目标在不停地努力着,不只是我,千千万万的中国学生都是这样。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高中,所有人的努力都是为了让我们上一个好大学,一个重点大学。当然,如愿以偿,我是考上了大学,来到了所谓的高等学府。可是,这似乎并不是我从小到大想象的那个样子,说实话差了很多。我认为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有以下素质:1.我应该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了;2.我们也应该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3.我们在具有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应该具有所谓的创新精神;4.我们也应该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韧劲。而来到大学后,我却发现,与我所想象的不同,绝大部分的同学来到这里是为了享受,享受高考结果给自己带来的喜悦和放松。而学习似乎只是件身外之事,可学可不学反正这里没有人逼,考生前看看重点似乎及格也就是那么简单。而当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自己在大学这个所谓的高等学府,自由天堂又做了些什么。如果说之前我们在上大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叫做“应试教育”,而现在呢,经过所谓的大学教育,我们很多人连应试这个能力都缺失了,变得什么都没有了。追究其原因大概是我们在入学之前在父母,老师的压力下压抑的过久,来到这里突然没有了原来那种巨大的压力,我们就开始放纵自己,

所谓的享受人生,但是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经过四年的对比,那些在大学期间努力的人和那些放纵自己的人的结果就有了天壤之别。 当然,将导致这些后果的原因全部归结与学生也不对,大学本身也应该承担着某些责任。在我们国家,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上大学的人一年年的增加,出现的大学种类也越来越多,可是在我努力追求量的飞跃的同时,质变也在慢慢进行。很多大学本身的能力有限,软件硬件要求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达到所谓大学的真正标准。只是在不断的评鉴不断的想从学院变成大学,从大学变成重点大学,而真正的教学质量却并没有改善。面子工程越做越好,内在工程却每况愈下,这种现象在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中越来越普遍。大学不断的向前是好,不断的做大是好,但是在追求者些因素的时候,我们是应该好好想想怎样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普遍素质和大学教育应该达到的质量。 最近在一本书里了解了些德国的高等学府种类以及相关信息,他们的高校分类很多职能各有不同,但是这却很好的适应了社会的需求。所谓大学只能是那些各方面都有所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同时他们还有专门的理工科学院,工科学院,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神学院,职业技术学校等分类。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一纸大学文凭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拥有好人生。很多学生们也是在先工作几年后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上职业技术学校,不仅能在学校

教会学校

中国教会学校列表 中国教会学校列表(附:教会大学在中国) 一、大学 01.上海 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美南浸信会、美北浸礼会-杨树浦军工路 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20世纪上半叶一所位于上海的浸会背景的教会大学。1913年沪江大学创立了中国大学第一个社会学系,1952年沪江大学社会学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播下学术种子。[1] 圣约翰大学-St. John's-美国圣公会-沪西极司非而路 震旦大学-UniversitèAurore-法国耶稣会(天主教)-法租界吕班路 1952年10月高校院系调整,震旦大学撤销,医学院和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于原址组建上海第二医学院。其余学院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等校。现为重庆南路227号和280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舍。 在台湾的上海震旦大学校友后于台北市杭州南路成立震旦校友会,并兴建“震旦中心”大楼,现为耶稣会管理。 02.苏州 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美国卫理公会-苏州天赐庄苏州大学 03.南京 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美国卫理公会、长老会、基督会等-鼓楼 金陵女子大学-Ginling College-美国卫理公会等-宁海路南京师范大学 04.杭州 之江大学-Hangchow University-美南长老会、美北长老会-月轮山麓到二龙头山麓浙江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 05.北京 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卫理公会、美国公理会等-海淀 校民族学系、社会学系、语文系(民族语文系)、历史系并入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经济学系并入中央财经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其他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现在其建筑仍为燕京大学古迹。 辅仁大学-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美国本笃会(天主教)-定阜大街 06.广州 广州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美北长老会-河南康乐村中山大学 07.长沙 湘雅医学院-Hsiang-ya Medical College-美国雅礼会-麻园岭 湘雅曾经过一系列的改名和迁址,建校以来,先后更名为湘雅医科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医学院和湖南医科大学,2000年4月29日湖南医科大学与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为中南大学,“湘雅”全称改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08.武昌 华中大学-Central China University-美国圣公会、雅礼会、复初会,英国循道会、伦敦会-昙华林

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

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而实际上,中国最早的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则成立于1898年。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讲,教会大学只在香港和国外才有,而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教会大学,则相当陌生。当一些人听到东吴大学、金陵大学、之江大学这些名字的时候,还以为是今天的一些民办的野鸡大学呢。而实际上,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这十几所教会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中国融入现代文明,为教育和社会的现代化都居功至伟。这些教会大学培养出的学术大师的人数,学生的成材率,今天中国的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以望其项背。只是在1952年的那次全国院校大调整中,教会学校都集体消失了。 19世纪晚期,西方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创办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到了上世纪20年代之后已蔚为大观,包括新教创办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岭南大学、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13所和天主教创办的3 所。教会大学已经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 近日,香港浸会大学公布了2010年的招生计划,今年将在中国大陆招收140名本科生,除了高考成绩要达到重点本科线以外,还要

求严格的面试筛选,每年的学费和住宿费一起,也要86000港币。而在一百多年前,中国的这些教会学校则要“优惠”太多。很多学校招收贫困家庭的子弟甚至是无家可归的小乞丐,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膳宿生活甚至路费。而教会大学,除了一小部分学费收入,绝大多数开销都来自于海外教会和私人机构的捐赠。教会大学还积极争取国外教育机构的资助。如密苏里大学为燕京大学新闻系提供赞助;康奈尔大学和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为金陵大学和岭南大学的农业科学提供赞助;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齐鲁大学、圣约翰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疗培训等。 教会大学最直接的贡献就是把现代教育模式移植到了中国。几千年来,中国沿袭的官学、书院、科举等传统教育模式都与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相去甚远,无法培养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人才。而教会大学的进入,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的中国塑造了仿效样板,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融入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大潮。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教会学校自然也有着先天的优势,他们开启了中国近代海外留学的先河。1846年美国传教士布朗将马礼逊学堂的3名高年级学生容闳、黄宽和黄胜送到美国求学。由于这3位学生都是穷苦人家的子弟,教会在他们留学期间还给他们的父母寄赡养费,为期不少于两年。后来除黄胜因病回到香港外,黄宽和容闳都学成回国,黄宽成为了经过医科大学正规训练的第一位中国西医。而容闳,从耶鲁大学学成归来后,致力于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教育计划。后来,他先后带领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

我的大学教育观

我的大学教育观 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学在中国,写此文时,已是高等大学教育二年级的学生了,有两年的时间就要离开陪伴成长的十六年读书生涯。这些受教育的漫长岁月,生活中充斥着教科书、作业、考试、老师、同学。从幼儿园开始到现在,习惯了只有做完作业,才有自己的空闲时间,给我一种读书是生活必需品的错觉。某个考试前夜翻来侧去,辗转难眠,猛然一想,在没有考试的夜晚我会担心些什么?在没有作业的周末我会折腾些什么?在没有字数、题目、话题要求的作文我会写些什么?在两年之后彻底离开学校这个我待了十六年的地方我又会做些什么?教育曾给了我什么,让我在有一天终于要离开它的时候竟然不知所向。 这是教育的一个问题。在这里我只谈谈大学教育。一是上大学之前的教育制度几经改革,仍未有大的起色,可见其根深蒂固,变革的难度之大。二是在这种传统教育方式下,唯有到了大学,学生才真正体会到是在为自己而受教育,我们是以个人的方式存在于社会中,生活不仅仅是上学,做作业,考试。所以,我只讨论,大学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能体现教育本身的价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一生不过百年之久,然而教育未做到为人的一生负责,才使我们这些即将离开大学殿堂的人不知何去何从。我们习惯了在一个不自由的范围内做出自以为自由的选择。你喜欢吃荔枝,但是你在北方,只有苹果、梨、桃可供选择,你舍近求远,在这些当中选择了一种,你不懂得往南走,你不愿花那些时间,你得意于你的最佳选择,你不知道那仅仅是一种将就。大学能给我们的只是这些不全面的不自由的选择,没有其他可能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每年将近一千万的高考生就有一千万种各异的兴趣和爱好。大学远远不能满足这些需求,于是选择了将就,选择了扼杀。然后让走出大学的人大同小异,它又开始了自己的工作。而你,却在余下的五六十年里忙碌于用你的专业找工作,然后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有一天你退休了,你发现你终其一生没有为真正喜欢的事业而活。我认为大学应该宽容地让学生找到自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靠兴趣建立起来的坚持不懈和刻苦钻研才是坚不可摧的,这种源于兴趣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喜悦,足以成为一生的精神寄托。从社会的需要来说,有研究表明,人要在某一特定领域坚持长达17000小时才能成为专家。倘若每一个大学生能够穷其一生在自己真正喜欢的方面坚持研究和突破,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非常有益的。而对于学生来说,每个人都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才是教育应该看重的地方。 大学除了培养有自我的专家之外,还要培养时常身怀感恩之心的人。懂得感恩的人热爱生活。感恩活着的每一天,无论阴晴圆缺,花开花谢,潮涨潮落,风霜雨雪,都是一首诗,一幅画。无论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不能说服这种人以一次彻底的行动,逃脱这些情绪的侵扰,当铲除忧愁的方法必须以生命为代价时,仍选择忧愁的生活。因为他们懂得生命给了自己体验忧愁的机会,会感激它比不给任何东西要显得仁慈。懂得感恩的人爱国爱家。感恩父母所给的健康的体魄和无私的关爱。这样的人是善良的,所谓“百善孝为先”,以双手能为家人而粗糙而骄傲。感恩祖国给的大家,和平的环境,为自我发展提供的机遇和条件。且不说为国捐躯,不危害社会也是对治安很大的贡献,这并非一个小问题。大学生犯罪率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并且高科技犯罪的杀伤力是不可估量的。当然,作为即将的社会精英,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懂得感恩爱国是必备的素养。懂得感恩的人尊重自然万物。高山流水,蓝天白云,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美酒佳肴,锦衣华服,无一不是大自然的馈赠。懂得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提高审美修养,在自然中怡然自得,从而获得生命的满足感。 大学应该培养有自我兴趣的专家和懂得感恩的人,对人一生的事业和生活负责,才能称得上“百年树人”。

近代美国在华教会教育研究综述

近年来,有关教会教育研究已经成为中外教育交流的热点。历史学界和教育史学界的一批成果相继问世。本文从中美教育交流的视角,对近代美国在华教会教育研究现状作一回顾,为后续研究提供整体的思路。 一、有关传教士的研究 中国学者对传教士的专门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顾长声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出版,这是建国后第一部以近代来华传教士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堪称拓荒之作。1985年,他的另一部专著《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问世,该书汇集29名来华新教传教士的传记。史静寰的《狄考文与司徒雷登在华教育活动研究》1991出版,以丰富的史料,独特的视角,详细论述分析了他们在华教育活动。熊月之1994年出版了《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挖掘了不少珍贵的史料,对传教士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评价。王立新1997出版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与《传教士与近代中国》被称为国内传教士研究的两种“范式”。前者把传教士活动置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背景之下,探讨传教士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的作用。胡卫清2000出版的《普遍主义的挑战—— —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1877—1927)》,该书用“普遍主义”的理论作为新的切入点,分析了传教士和基督教教育在中国近代50年的发展。2003年,齐小新的专著《口述历史分析—— —中国近代史上的美国传教士》出版,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美国传教士的口述记录进行了分类、论述和评价。田正平主编的《中外教育交流史》2004年出版,对来华传教士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为我们在宏观上把握传教士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案例。 于关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吴洪成指出:“传教士传播西学,参加中国近代教育改革运动,给中国教育变革以启迪”。[1]胡卫清认为:“近代来华传教士对于中国教育改革提出了各种方案与构想,并进行了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2]“传教士客观上起到了为中国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3]杨齐福指出:“传教士打破了国人陈旧僵腐的教育观念,对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发起了挑战”。[4]“传教士在晚清教育改革中起到了启迪引导的示范作用”。[5]龚叔林认为传教士“开创了具有近代教育性质的‘教会学校教育’,促进了留学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推动协助中国创建新学,并直接参加改革新学教育”。[6]这些方面的问题研究,都散见在近几年的许多论文中。 二、有关教会教育的研究 李楚材的《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 —教会教育》1987出版,重点记录了有关教会教育的起源、目的、内容、方法、办学模式、等多方面的内容。林治平主编的《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文化论文集》(1989、1993、1997)对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与中国教育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丛书,[7]集中在对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变迁、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大学、促进中国教育的变革等方面,系统地探讨了基督教教育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高时良的《中国教会学校史》(1994)论述了中国的教会初等、 中等、高等教育的历史,得出“教会学校性质的二重性”的结论。顾学稼、林蔚、伍宗华编著的《中国教会大学史论丛》(1994)对教会大学与中国政治,与中国教育制度变革,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何晓夏、史静寰合著的《教会教育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1996)认为教会学校首先把欧美先进教育方式输入中国,冲荡了日趋衰败的学塾书院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近代新教育的诞生和成长。吴洪成的《中国教会教育史》(1998)对教会教育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中的作用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述。卫道治的《中外教育交流史》(1998)专章对教会大学建立和发展,走向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过程进行了概括。章开沅、林蔚(美)合著的《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1991)评价了教会大学在文化和教育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和本土化结局。章开沅的《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1998)对教会大学的历史命运、地位、作用、转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吴梓明著的《基督宗教育中国大学教育》(2003)记录了基督教大学从办学到成为中国私立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谭双泉的《教会大学在近现代中国》(1995)论述了教会大学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关系等。 在对教会学校的评价上,“教会学校是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工具,也从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8]教会学校“从教学内容方法到教科书对中国近代学堂兴起,提供了可资借鉴和仿效的学校模式”。[9]有关教会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和导入方面,秦立霞指出:“中国教会大学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遵循一定的规律,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影响着教会大学的发展”。[10]“教会大学对中国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但却不是按照西方传教士本来的愿望发展而是经历了本土化和世俗化的过程”。[11]戚洪认为“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在传播自然科学,兴办女子教育等方面在中国高等教育界都是领先的”。[12]当然,教会大学也“必须面向中国而解决它所面临的两大矛盾与冲突:即中西文化心理之间,教会大学政治目的与其教育内在规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13]在教会大学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关系上,肖朗认为“教会大学导入了西方学术的知识分类体系和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为晚清创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14]美教会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特殊的文化现象。黄新宪认为:“教会大学主要是通过文化创新、文化传播和文化潜移等方式来促进文化变迁的”。[15] 三、美国有关传教士、传教史、教会教育的研究[16] 最早的相关研究是卫三畏(S.WellsWilliams)1848年出版的《中国总论》(TheMiddleKingdom:ASurveyoftheGeogra-phy,Government,Literature,SocialLife,Arts,andHistoryoftheChineseEmpire),该书是美国早期最重要的介绍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的著作。柯文(PaulA.Cohen)1963年出版了《中国和基督教:传教运动和中国排外主义的发展1860—1870》(Chi-naandChristianity:TheMissionaryMovementandtheGrowthofChineseAnti-foreignism,1860-1870),论述了中国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冲突以及调试。费正清(JohnK.Fairbank)1975年出版的《中美相互影响:历史摘要》(Chinese-AmericanInter-actions:AHistoricalSummary),他历史地考察了19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商人、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在华所起的作用。柯文 近代美国在华教会教育研究综述 王小丁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美国在华教会教育是中外教育交流研究的热点,国内外研究者深入挖掘有关的史料,拓展研究的领域,拓展研究方法,他们对美国在华教会教育主要集中在对传教士、教会学校、教会教育的整体和个案研究上。本文 立足从整体上对近代美国在华教会教育研究作一梳理,反映教会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中美教育交流的后续研究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美国在华教会教育研究综述 史志鉴研究19 【黑龙江史志200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