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近期心律失常发生的分析

111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近期心律失常发生的分析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近期相关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10年~2013年111例成功行介入封堵的先心病房间隔缺损患者(ASD)术中、术后1w心律失常的发生,作回顾性的总结和分析。结果20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18.02%,其中11例房性心律失常,7例窦性心律失常,2例室性心律失常,0例传导阻滞。结论先心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较多的发生一过性房性心律失常,也可发生窦性及室性心律失常,一般预后较好,无严重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标签: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亦是住院和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2],根据心律失常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可分为先心病术前相关性心律失常、先心病外科矫治术相关性心律失常、先心病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张文泉[3]等报到介入治疗常可并发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及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本文总结了我院2010年~2013年来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房间隔缺损患者术中、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来源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2010年~2013年术前心脏彩超、心电图等检查确诊并成功行介入封堵的111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73例,年龄1.5~65岁。

1.2方法

1.2.1心律失常检测方法采用GE Marquette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分别记录术前1d,术后1d、2d、3d、4d,7d的心电图,分析心律失常的类型及数量。术中心电图记录采用ASIOM Sensis XP心电监护仪。

1.2.2手术方法遵循先心病房间隔缺损介入指南,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对患者实施全麻(年龄<8岁)或局部麻醉,在X线透视和超声心动图以及心电监护的监视下,经皮穿刺股静脉建立血管通道,实施心导管检查,根据心脏彩超所测ASD大小选择合适封堵器(较缺损直径加大4~6mm),以心脏彩超及X线影像学证据作为介入封堵成功的评估。手术以后给予患者常规阿司匹林口服6个月进行血小板预防血栓治疗(对于用大封堵器封堵的患者给予华法林(监测INR)抗凝预防血栓治疗)。

2结果

观察到心房颤动3例,房性早搏6例,房性心动过速2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窦性心动过缓5例,室性早搏2例,无房室传导阻滞、房扑、束支传导阻滞

等的发生。见表1。

3讨论

先心病介入封堵可出現与手术相关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封堵过程中,少数患者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主要考虑与传输导管、封堵器刺激、封堵器释放过程中的牵拉试验等有关,因此在减少刺激后多数患者可缓解,但是仍有极少数患者术后出现房性心律失常或房室传导阻滞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周,考虑与封堵器刺激有关,给予营养心肌以及糖皮质激素处理,多数能复转为窦性心律[4]。

ASD封堵术后可出现新发心律失常,其机制除与容量负荷过重,心肌正向重构的潜在可能性部分丧失有关外,可能由于封堵器成为电屏障、作为异物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或与封堵器的机械性对传导束和心房肌的刺激因素以及镍离子的溶出影响离子通道等有关。蒋等[5]对710例采用Ampaltzer封堵器介人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患者术后随访发现有4例发生心房颤动,1例发生III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及房室分离各1例。Hill等报到ASD介入封堵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考虑封堵器对房室结及其周围组织挤压摩擦,导致组织水肿有关,ASD封堵术后也有发生窦房结功能不全的病例报告,可能与缺损靠近上腔静脉,封堵器放置后直接压迫窦房结有关[6,7]。本研究观察到11例房性心律失常、7例出现窦性心律失常以及2例室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分别为9.9%、6.3%、1.8%,占心律失常比例分别为55%、35%、10%。其中术中发生3例,术后新发17例,占心律失常的比例分别为15%、85%,可见介入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术后大于术中,所有患者自行或经治疗后转复为窦性心律,且均在1w内转复,随访过程中未见复发,未观察到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的发生。但应特别注意,有ASD介入治疗术后远期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报道[8],故应加强远期随访。根据心律失常类型所占比例分析示房缺封堵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对较高,也可发生窦性及室性心律失常,但未观察到严重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且预后较好。当发生心律失常时,近期可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远期则按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

从介入封堵房缺后心律失常的可能发生机制分析,在介入操作过程中减少对心脏的刺激,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可大大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其次是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介入封堵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为预防介入封堵后心律失常的预防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Khairy P.EP challenges in adul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Heart Rhythm,2008,5(10):1464-1472.

[2]Robbers-Visser D,Kapusta L,van Osch-Gevers L,et al.Clinical outcome5to18years after the Fontan operation performed on children younger than5years[J].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9,138(1):89-95.

[3]张文泉,王咏梅,李贵双.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分析[J].新医学.2011,42(1):1-3.

[4]王威,曾国洪,张智伟.小儿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应用与展望.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7,13:63.

[5]蒋世良.徐仲英,黄连军.等.采用Ampatezr封堵器介人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介人心脏病学杂志.2004,12((06):323-325.

[6]丁仲如,秦永文.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伴传导系统损伤[J].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2006,14(4):249-251.

[7]任森根,吴丹宁,康康,等.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房结功能不全各一例[J].中国循环杂志,2004,9(3):167.

[8]何美娜,伍伟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远期并发症评价[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5):655-658.编辑/许言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进展研究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进展研究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其发病率较高,大部分患者的循環功能均受到影响,需接受治疗。介入治疗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和材料的完善,介入治疗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新技术的进展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标签: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新技术;进展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缺陷,主要是指胎儿心脏发育畸形,其种类较多,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其畸形复杂程度和大小,症状轻者可能终身无症状,严重者则会在出生时出现缺氧、休克,甚至导致夭折[1-3]。少部分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在5岁前会自愈,还有少部分的患者其心脏畸形程度较轻微,对其循环功能的影响极小,无明显症状,但大部分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伴有严重的症状,如口唇青紫、生长发育缓慢等,其症状还会出现进展性加重,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故临床上需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及时、有效治疗[4-5]。介入治疗是现阶段临床上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手段,主要是通过球囊扩张对血管及瓣膜狭窄予以解除,或是通过记忆金属材质的封堵器对心脏结构缺损予以封堵,可有效改善心脏循环功能,且随着当前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加上封堵器材料和工艺的不断完善,介入治疗在国内外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发展较快速,可有效规避开胸手术风险,减轻手术创伤,且其恢复速度较快,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外科开胸手术治疗[6-8]。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历史自1966年首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以来,已有50余年历史,在这50年里,新型的介入治疗技术和装置不断被运用于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打开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是针对先天性心脏病的两种常用手段及几种新型介入治疗技术进行综述。 1 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 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的主要介入治疗手段,适用于治疗跨瓣压差超过50 mm Hg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主动脉瓣狭窄而不适合行外科手术者。 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的操作步骤为:选择穿刺股动脉作为手术路径,穿刺股动脉后置入左心导管,测量跨主动脉瓣压差,对左心室进行造影,测量主动脉瓣环,选择直径为主动脉瓣环90%~100%的球囊沿着钢丝置入主动脉瓣膜位置,充盈球囊,直至主动脉瓣狭窄腰消失。 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可促使主动脉瓣膜联合部发生粘连的瓣膜组织充分分离,还可促使僵硬而无法活动的主动脉瓣尖充分展开,使主动脉瓣环扩大,进而扩张瓣周结构,解除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情况,有利于减轻左心室负荷,提高左心室功能,恢复心肌灌注。但在术后,由于瓣周结构具有弹性,在扩张后

111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近期心律失常发生的分析

111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近期心律失常发生的分析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近期相关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10年~2013年111例成功行介入封堵的先心病房间隔缺损患者(ASD)术中、术后1w心律失常的发生,作回顾性的总结和分析。结果20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18.02%,其中11例房性心律失常,7例窦性心律失常,2例室性心律失常,0例传导阻滞。结论先心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较多的发生一过性房性心律失常,也可发生窦性及室性心律失常,一般预后较好,无严重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标签: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亦是住院和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2],根据心律失常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可分为先心病术前相关性心律失常、先心病外科矫治术相关性心律失常、先心病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张文泉[3]等报到介入治疗常可并发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及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本文总结了我院2010年~2013年来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房间隔缺损患者术中、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来源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2010年~2013年术前心脏彩超、心电图等检查确诊并成功行介入封堵的111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73例,年龄1.5~65岁。 1.2方法 1.2.1心律失常检测方法采用GE Marquette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分别记录术前1d,术后1d、2d、3d、4d,7d的心电图,分析心律失常的类型及数量。术中心电图记录采用ASIOM Sensis XP心电监护仪。 1.2.2手术方法遵循先心病房间隔缺损介入指南,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对患者实施全麻(年龄<8岁)或局部麻醉,在X线透视和超声心动图以及心电监护的监视下,经皮穿刺股静脉建立血管通道,实施心导管检查,根据心脏彩超所测ASD大小选择合适封堵器(较缺损直径加大4~6mm),以心脏彩超及X线影像学证据作为介入封堵成功的评估。手术以后给予患者常规阿司匹林口服6个月进行血小板预防血栓治疗(对于用大封堵器封堵的患者给予华法林(监测INR)抗凝预防血栓治疗)。 2结果 观察到心房颤动3例,房性早搏6例,房性心动过速2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窦性心动过缓5例,室性早搏2例,无房室传导阻滞、房扑、束支传导阻滞

1、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症及并发症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及并发证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仅次于室间隔缺损,系胚胎发育期心房间隔上残留未闭的缺损形成。 小儿房间隔缺损已经影响到了小孩的生命健康,因此要特别注意,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 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是经导管在房间隔缺损的部位送入一个双盘结构的堵闭器,双盘中的一个盘在左心房而另一个在右心房,两个盘由一腰相连,而该腰正好通过房间隔缺口,双盘夹住房间隔,一方面关闭房间隔缺损,一方面固定住堵闭器。 动物实验研究证实,房间隔缺损关闭手术后1天就开始有血小板和纤维素聚集在堵闭器内,3~10天可以填满整个堵闭器,并可以见到胶原组织的沉积,7~10天后内皮细胞开始覆盖在堵闭器的表面并形成肉芽组织,逐渐将堵闭器覆盖。 3个月后内皮细胞和肉芽组织完全包埋堵闭器,其内的血小板和纤维素也逐渐机化,最后形成致密的组织结构,从解剖上完全关闭房间隔缺损。 决定堵闭器堵闭疗效的两个因素: 堵闭器植入到房间隔缺损部位后能否快速的在堵闭器内部形成血栓,但在堵闭器表面不能形成血栓;能否快速内皮化,在堵闭器表面形成类似心脏内膜层。 一、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 (一)年龄大于3岁,小于60岁,体重大于5kg。 (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其局部解剖结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最大伸展直径<40mm; 2.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边缘,特别是离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和肺静脉开口至少4mm;

3.房间隔直径大于房间隔缺损14~16mm。 (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功能矫治术后遗留的房间隔缺损。 (四)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外科手术修补后残余分流或再通。 (五)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的明显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 (六)临床有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的表现。 二、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已成为成熟的治疗方法,但治疗巨大型ASD(一般指缺损直径大于30mm以上者,小儿按公斤体重计算,12kg者缺损直径大于24mm,17kg者大于28mm)仍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 为此,本文分析ASD治疗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一)封堵器脱落 1.封堵器脱落是ASD封堵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 0.24%- 1.44%,多见于巨大ASD。 封堵器脱落多发生于封堵术中,少数发生于ASD封堵术后数小时至数日,亦有术后1-3个月复查超声才发现封堵器脱落。 常为封堵器选择过小、病变解剖部位特殊、操作不当或器材本身质量问题等所致。 2.防治措施: 除操作要规范外,巨大ASD介入治疗时应注意: (1)准确测量ASD各个面直径: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的临床护理分析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对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的临床护理效果展开对比分析。方法将48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分别为4.17%、95.83%和25%、70.83%,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对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患者具有良好效果。 标签: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护理干预措施;护理效果 临床上房间隔缺损为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是指患者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的间隔先天发育不全、遗留缺损等导致的两心房之间通路异常。该疾病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比例为2:1。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该种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痛苦小、恢复快等特点,促使患者恢复健康[1]。基于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的不了解,其在实施手术治疗时极易出现不良情绪,不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为进一步了解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的临床护理效果展开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48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男8例,女16例;年龄6~41岁,平均年龄(23.58±5.16)岁;患者缺损直径21~36 mm,平均缺损直径(28.56±3.27)mm;对照组男7例,女17例;患者年龄7~42岁,平均年龄(24.16±6.25)岁;患者缺损直径22~36 mm,平均缺损直径(29.04±4.17)mm。对本次研究选取患者的基本资料展开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患者入院后对其实施常规治疗措施和基础护理措施,术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对其呼吸道和体温进行护理等。 治疗组:护理干预措施,在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上加以护理干预措施。①术侧肢体护理,术后对患者穿刺部位进行护理,避免形成血肿。观察包裹纱布卷的松紧度,避免过劲出现的血液循环障碍和过松不能止血等。护理人员对患者伤口敷料进行观察,观察伤口周围是否出现疼痛、肿胀、渗血等症状,并对比两侧足背动脉搏动强弱。出现异常现象的及时报告主治医生并进行处理。②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心律失常和机械性溶血等并发症进行对症护理。③出院护理,指引患者出院后卧床休息0.5~1个月,术后3个月内不能参加剧烈体育运动和重体力劳动等。并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定时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者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及满意度分析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者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及满意度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对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者应用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选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者15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 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对比组间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护理满 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通过对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 患者的心理状况,减少患者负性情绪。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理状况;护理满意度 房间隔缺损(ASD)为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是原始房间隔在胚胎 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致左、右心房之间遗留孔隙。房间隔缺损可单独发生,也 可与其他类型的心血管畸形并存,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1:3。由于心房水平存 在分流,可引起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有些轻微缺陷可能是在偶然情况下发现,有些轻微的房间隔缺损会在婴儿期或幼年闭合[1]。房间隔缺损较大且长时间存在,则有可能导致心肺部损伤。许多出生时患有房间隔缺损的婴儿没有任何体征或症状,在成年后才开始出现体征或症状。房间隔缺损的体征和症状可能包括:气短,疲劳,腿、脚或腹部肿胀,心悸或停搏,卒中,心脏杂音等。目前尚不清楚发生 房间隔缺损的原因,研究表明,一些先天性心脏缺损,例如家族性疾病唐氏综合 征可能导致该类疾病的出现。为修复房间隔缺损,防止并发症,需要通过手术或 装置来关闭缺损。本文通过对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旨在探 究其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05月至2022年05月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者150例,分为 两组,对照组75例,观察组75例,对两组心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具体内容为:(1)护理人员每日为患者病房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顺畅,定期消毒,保证病房环境符合要求,严格遵医嘱为患者 进行用药。(2)为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指导等,应鼓励患者多吃高蛋白,高纤 维素,高热量的食物,增强患者体质,在患者进食时,避免暴饮暴食,应少食多餐,避免增加患者心脏负担。鼓励患者多新鲜蔬菜,水果,每日保持适当的饮水量,避免患者脱水导致形成血栓。对于存在心力衰竭的患者,在日常饮食中严格 控制盐类摄入,成年人每天摄入盐量应在3g以内,并保证患者排便通畅,再患 者排便时避免患者用力过度加重心脏负担。(4)日常护理时患者症状较轻,则 不必限制患者日常活动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参加 有氧运动,在进行有氧运动时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患者心脏负担,可进行跑步, 跳高,游泳等运动。当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休息,若症状无法缓解立即就医,对于有轻度症状的患者,不得使其单独外出,保证患 者外出时周围有人陪同。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具体内容为:(1)由于患者受到 疾病影响,容易出现自卑,恐惧,抵触治疗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对热情对待 患者及其家属,为他们提供及所能及的帮助。针对不同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认识 及相关知识缺乏,采取多种多样灵活有效的方法,详细告知患者手术的目的及重 要性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疾病抱有信心,减少悲观情绪。(2) 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3)术后应指导患 者卧床24小时,腹股沟伤口加压12小时,注意观察皮温、皮色、足背搏动情况,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及伤口敷料干燥情况。(4)患者卧床期间注意保护患者 隐私。(5)指导使用抗凝药物,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6)饮食指导,应鼓励患者多吃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热量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应少食多餐,避免增加患者心脏负担。鼓励患者多新鲜蔬菜,水果。(7)患者日常活动鼓励

经颈静脉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观察

经颈静脉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 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观察 心脏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常见的一种疾病,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先天性心 脏病是指在出生时就存在的心脏结构方面的问题,它可能会影响心脏的血液流动。而其中 最为常见的疾病包括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是指心脏右心房和左心房之间 的分隔壁缺损,室间隔缺损是指心脏右心室和左心室之间的分隔壁缺损。这两种疾病会导 致血液在心脏内部流动方向的改变,严重影响心脏健康。为了治疗这些疾病,医学界开发 出了经颈静脉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将 针对这种新疗法的疗效进行观察。 一、经颈静脉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定义 经颈静脉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通过微创手术的方式,将特定的封堵器件经过颈静脉送达至患者的心脏缺损位置,然后进行封堵手术,使得 缺损位置得以修复。 1.微创手术:相比传统的开放性手术,经颈静脉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 种微创手术,手术创伤小、恢复迅速。 2.疗效显著:经过封堵术后,心脏缺损位置得到了有效的封堵,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 心脏功能和血液流动。 3.安全性高:封堵器件经过颈静脉送达至心脏缺损位置,在患者身体内无需开放手术,大大减少了手术风险。 为了更加客观地观察经颈静脉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疗效,我们在2019年至2021年间,对40例患有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术后随访观察。 1. 患者基本信息 本次观察的患者共有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在10岁至45岁之间不等。患者患病时间在6个月至10年之间不等。 2. 术后临床观察 在进行了经颈静脉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我们对患者进行了长期的临床 观察。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经过手术后,心脏功能均得到了改善,体力活动能力提高,心 脏杂音减轻或消失,肺动脉压力得到有效控制。并且,术后未发现任何感染、出血、栓塞 等并发症,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房间隔缺损合并持续性房颤行介入封堵并同期房颤电转复治疗

房间隔缺损合并持续性房颤行介入封堵并同期房颤电转复治疗 房间隔缺损(ASD)是临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而继发孔型ASD是最多见的一种类型,约占76%。1997年Amplatzer 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研制成功并用于临床,又经近10余年的改良和操作技术的成熟,目前,介入封堵术已成为继发孔型ASD的首选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成人ASD,由于长期的左向右分流右心容量负荷增加,可导致心房增大和间质纤维化,易合并心房颤动,40岁以上的患者,房颤的发生随年龄逐渐增长,60岁以上的ASD患者,房颤的发生率可达52%。关于房颤的分类目前主要根据发作的持续时间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其中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超过7d 的房颤,而长程持续性房颤则是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房颤。早年我中心曾对几例ASD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进行了介入封堵治疗,观察发现房颤发作明显减少,后对1例ASD合并1.5月持续心房扑动患者进行介入封堵并同期行心房扑动电复律术,术后3年随访窦性心律维持良好,以上为我中心针对ASD合并持续性房颤的处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近年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和为预防房颤栓塞的左心耳封堵术在国内逐步开展,而ASD可作为器械从右房进入左房的天然通道,减少了穿刺房间隔的风险和费用。针对ASD合并持续性房颤的具体治疗策略包括:1.单纯房缺封堵,2.房缺封堵+左心耳封堵,3.房缺封堵+房颤射频消融,4.房缺

封堵+房颤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虽然2014年AHA/HRS公布的房颤指南建议对有症状的持续性房颤行导管消融作为Ⅱa类推荐,但与阵发性房颤相比,其消融后复发率较高,而左心耳封堵存在费用较高(多数省份还未纳入医保)及一定的风险的问题,故目前对于ASD合并持续性房颤采用何种治疗策略存在争议。 目前较多医院还是采用第1和2策略,即单纯房缺封堵或房缺封堵+左心耳封堵。理论上随着房缺封堵术后心房重构和电生理方面的重塑的改善,房颤存在自行转复为窦律的可能,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张蕾等报道了33例ASD合并房颤成功封堵的患者,封堵术后半年内自行转复为窦性节律者仅8例,占22.2%,1例行心脏电复律治疗后转复并维持窦性节律。杨延坤等对ASD合并房颤成功封堵的24例患者随访6-40个月,无一例自行转为窦性心律。张玉顺等报道2例术前心房颤动于术后6月行同步电复律治疗恢复为窦性心律的病例。综上,对于ASD合并房颤的病人,成功封堵后自行转为窦性心律的比率总体较低。 针对以上情况并结合既往经验,我中心对10例房间隔缺损合并持续性房颤的病人在行介入封堵的同期进行了房颤同步直流电转复(其中1例左心耳封堵+房颤同步直流电复律+房缺封堵术),术后辅助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美托洛尔)来维持窦性心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情况简述如下:

儿童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心律失常类型分析

儿童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心律失常类型分析 张海防;吴起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心律失常类型.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先心病并行介入治疗的 患儿490例,收集及分析患儿术后1年内发生的并发症及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490 例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8%(38/490),其中房间隔缺损患儿为8.1%(12/149)、室间隔缺损患儿为12.1% (17/140)、动脉导管未闲患儿为13.0% (7/54)、肺动脉瓣狭窄患儿为1.4% (2/147).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3.7%(18/490),其中房间隔缺损患儿为3.4%(5/149)、室间隔缺损患儿为5.0%(7/140)、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为9.3%(5/54)、肺动脉瓣狭窄患儿为0.7%(1/147).房间隔缺损患儿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4%(8/149)、室间隔缺损患儿为9.3%(13/140)、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为1.9%(1/54).死亡1例.结论介入治疗儿童先心病时,严格掌控适应症、注意操作规范、术后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及治疗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 【期刊名称】《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年(卷),期】2016(027)008 【总页数】3页(P953-955)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心律失常 【作者】张海防;吴起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济宁272011;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 民医院,山东济宁272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4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mmon complications and types of arrhythmia in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i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Methods Totally 490 cases of CHD visiting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ing City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Those children’s situation of complications and arrhythmia occurring in 1 year after operation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occurr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among 490 children was 7.8% (38/490), including 8.1% (12/149) of children with atrial septal defect,12.1% (17/140)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13.0% (7/54)with catheter arterial arteriosus , and 1.4% (2/147) with pulmonary valve stenosis.The incidence of severe complications was 3.7% (18/490), including 3.4%(5/149)of children with atrial septal defect,5.0%(7/140)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 9.3%(5/54) with catheter arterial arteriosus, and 0.7% (1/147)with pulmonary valve stenosis.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 in the patients with atrial septal defect was 5.4% (8/149),that was 9.3%(13/140)in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and 1.9%(1/54) in cases with catheter arterial arteriosus.There was 1 case of death. Conclusion In applying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CHD in children, it is significant to strictly control the indications, follow the operating norms, and conduct regular follow-ups, so as to timely detect and treat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hich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分析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分析 马依彤;李维华;马翔;杨毅宁;黄定;贾志豪;陈铀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2008(23)10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脏中心诊断为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患者337例,其中成功行经导管介入治疗的325例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通过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观察术中和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出院后门诊随访心电图和心脏超声6个月至1年.结果 337例患者中325例成功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总成功率96.4%,ASD组封堵成功率96.4%(162/168),VSD组94.8%(91/96),PDA 组100%(73/73);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8%(9/337),其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心包积液2例,严重主动脉瓣反流并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经过相应治疗除合并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死亡外均治愈.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等特点,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正确诊断、术中准确操作和术后认真随访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页数】3页(P733-735) 【作者】马依彤;李维华;马翔;杨毅宁;黄定;贾志豪;陈铀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前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前后左心 室收缩同步性 周怡;左武旭;潘翠珍;葛均波 【摘要】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change of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synchron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septal defect (AS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al occlusion using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RT-3DE).Methods:A total of 52 patients undergoing interventional occlusion in Zhongshan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All subjects were assigned to take RT-3DE one day before,one day and one month after the interventional occlusion.TomTec 4D LV-Analysis CRT 1.0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volume-time curves (VTC) of the 16 segments of the left ventricle.Parameters including time to minimal segmental volume (Tmsv),time to minimal segmental volume-standard deviation (Tmsv16-SD),and time to minimal segmental volume-difference (Tmsv16-Dif) were analysed.These three parameters were standardized by dividing cardiac cycle to generate other three parameters:Tmsv%,Tmsv16 SD%,and Tmsv16-Dif%.Results:VTC before the interventional occlusion suggested dyssynchronation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systole;VTC of one day after the interventional occlusion suggested synchronization of the left ventricle.So did the results of one month after the interventional occlusion.Accordingly,parameters including Tmsv,Tmsv%,Tmsv16 SD,Tmsv16-SD%,Tmsv16-Dif,and Tmsv16-Dif% were significantly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总结(全文)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总结(全文) 近20年来,随着各种不同介入技术与器械的更新,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治疗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常见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手段日趋成熟,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其治疗的范围不断扩大,数量迅速增加,操作水平显著提高,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成功率均高达99%以上,尤其是我国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远远超过国外,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1 我国发展趋势 2015年我国先心病介入发展的趋势表现如下。 (1)常规先心病介入操作技术熟练,数量增多而并发症减少。全年完成先心病介入治疗已达到3万例,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4%。 (2)婴幼儿复杂先心病内外科镶嵌手术增多,如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采用外科开胸经右心室流出道穿刺的球囊肺动脉瓣扩张术,外科矫正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的支架置入术;改良Fontan术后残余分流封堵术;外科术后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经导管肺动脉瓣置入术。 (3)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矛盾性栓塞和偏头痛。 (4)新型可吸收材料介入器械的研发。 2 国际指南更新 由于缺乏大型临床研究,先心病患者的管理策略一直不够明确。随着先心病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对成人先心病(ACHD)的日益关注,2008年

美国心脏学会制订的ACHD治疗指南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2015年4月20日,《循环》(Circulation)杂志在线发表了ACHD患者管理的科学声明。 此声明着重于成年患者的治疗,在63项指南建议中,52项为C级证据水平,10项为B级,只有1项为A级证据。科学声明的重要改变如下所列。 (1)对ACHD患者的高血脂症及心力衰竭治疗做了相关推荐。 (2)提出ACHD患者永久心脏起搏器包括ICD以及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适应证。 (3)强调不再仅仅根据诊断就将ACHD分类管理,因为某些简单的先心病可能合并其他复杂情况,需要专业诊疗中心治疗,建议建立从基层医疗单位到ACHD专业诊疗中心的诊疗网络和患者转诊的管理模式,提出详细的专业培训计划。 (4)ACHD伴有肺动脉高压患者,应在有经验的ACHD中心进行心导管检查评估。对于重度患者,推荐肺动脉血管扩张药物治疗和长期随访。 (5)对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主动脉缩窄支架置入术,法洛四联征术后经皮肺动脉瓣置换术等均做了相关推荐。 3 重大研究公布 在2015年经导管心血管治疗(TCT)大会上,RESPECT研究的10年数据公布。结果显示,对于不明原因的卒中患者,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可降低其再发卒中风险;卒中后行PFO封堵术者,不明原因卒中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原因分 析及护理体会 结构性心脏病是指患者自身的心脏结构出现了问题,心脏大血管以及心脏本 身的结构解剖发生了异常的情况,导致患者的心脏功能也发生了异常。结构性心 脏病有先天形成的因素,也有由于后天原因造成的。先天形成的就是先天结构性 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以及室间隔缺损等疾病。后天形成的如心 肌病,心肌病的分类有限制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都属于结 构性心脏病的范畴。结构性心脏病往往会导致患者心力衰竭、心率失常严重的会 导致猝死。 在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上普遍会采用外科手术的治疗手段,尤其是患者出现 严重的临床症状之前,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是最佳的。如先天性结构性心脏病,就 是指心脏的某个结构少了一处,或是该闭合的没有闭合上或是有主动脉接错的现象。就适合采用手术的办法打开心脏把缺的地方给他补起来、没有闭合的地方将 它闭合、把接错的地方给它接回来。除了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目前还有一种 新型的治疗手段——介入治疗。 一、什么是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就是在数字减影机、CT、核磁、超声的引导下,利用插入导管或介 入器材的方式进入到患者的皮肤、自然腔道,就是指进入到血管、消化道等腔道 进行穿刺,进入到病变的组织内部进行治疗的手段。 二、采用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的优势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介入治疗手段逐渐应用在外科手术中,我国应用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直到现在得到了更加广 泛的应用,采用介入治疗可以避免传统的手术开刀造成患者巨大的身体创伤,手 术治疗极易损伤患者的腹壁肌肉,引发感染、脂肪液化、切口疝等并发症,介入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的观察与护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对提高手术治愈率有着重要 意义。我科2010-2012间为28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4-52岁。均经过临床、心电图、X 线胸片、心脏彩超检查证实,室间隔8例,房间隔10例,动脉导管10例。所有病例均经过 B超确诊。 2.结果 本组手术顺利,患者平均住院时间5d-7d。 3.护理体会 3.1 术前护理术前3d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0.1g/d,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如胸片、心脏彩超、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备皮,预防穿 刺处感染,训练床上使用便器。全麻患儿术前禁食6h,禁饮4h,局麻者可进流食,进入导 管室前排空大小便,肌注术前用药。 3.2 术后护理 3.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后入住监护室,全麻患儿去枕平卧6h,头偏向一侧至清醒,派专人守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造成窒息。 立即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心电图、心率、心律的变化。鼻导管吸氧1.5L/min,一般为6h,氧饱和度在95%以上,观察有无发绀等情况并详细记录。对于哭闹不 止的患儿,护士要细心、耐心,可采用抚摸、讲故事、给其玩具等让其平静。也可用5%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剂量为1ml/kg,以防出血。 3.2.2 穿刺处出血观察与护理 病人在术后使用肝素以及手术对血管的损害,有出血的可能,术后穿刺处用弹力绷带加 压包扎压迫止血时,松紧要适度,密切观察伤口局部有无出血,肿胀,观察术后侧肢体的颜色、温度、感觉、比较两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向患者强调术后严格卧床休息,穿刺侧肢 体制动6h,卧床12h,绷带加压包扎24h,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做好生活护理,大小 便在床上进行。避免增加腹压,如有咳嗽、打喷嚏,指导患者按压伤口,以防出血。若出现 活动性出血,通知医生重新加压止血。按压处在穿刺点的上方近心端用指腹压迫至不出血为宜,及时更换敷料。 3.3.3 下肢动脉栓塞观察与护理 在卧床期间,在不影响伤口的情况下,护士应设法提高患者卧位的舒适度,按摩下肢及 腰部肌肉可减轻腰痛,还能预防下肢血栓。若24h后穿刺处无渗血,可床上先活动,拆除绷 带后可下床轻便活动,避免剧烈活动,注意休息。若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皮 肤颜色发绀或苍白,两侧肢体温度不一致,感觉麻木或疼痛,提示下肢动脉栓塞,及时通知 医生及时处理。 3.3.4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39例临床分析-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39例临床分析 Clinical analysis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39 congenitive heart diseases using the China-made occluder 潘娟刘亚平孙建辉 作者单位:213003 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评估其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4年5 月施行的39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室间隔缺损( VSD) 6 例,房间隔缺损( ASD) 15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 18例,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 进行术前筛选、术中监测及术后随访。结果手术即刻成功38例,总成功率为97%,1 例ASD封堵器固定不良,放弃封堵,转外科开胸修补,1例ASD 少量残余分流在近期随访观察中消失,术后随访3 ~48个月,无严重不良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心病避免了开胸创伤大、全身麻醉及体外循环等高风险因素,封堵效果好,成功率高,价格低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患者住院时间短。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这也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国产封堵器; 介入封堵术; 并发症 Clinical analysis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39 congenitive heart diseases using the China-made occluder Pan Juan,LIU Ya - ping, SUN Jian - hui,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zhou( The 3r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uzhou University) , Changzhou 21300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congenitive heart diseases using the China- made occluder. Methods 6 patients with VSD,15 patients with ASD, and 18 patients with PDA receiveing transcatheter closure from 2007-07 to 2014-05 were enrolled retrospectively . Follow-up evaluations were made with echocardiography. Results The device was successfully implanted in all patients except one ASD receiving open chest opration then. Immediate complete closure was 38 cases and the trivial residual shunt was found in 1 ASD. Postoperative follow-up after 3 months to 48 months shows no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occurred. Conclusion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using the China-made occlude device is a safe, cheap,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Mastering the indications is the key of success. 【Key words】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ina-made Occluder;Interventional therapy; Complication

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的处理策略(2020完整版)

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的处理策略(2020完整版) 房间隔缺损(ASD)作为成人最常见的先心病,常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成为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缺血性卒中及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仅就ASD合并房颤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作一系统阐述。 一、ASD合并房颤的临床特点 (一)ASD患者房颤发生率高 在各型先心病中,ASD患者房颤发生率最高,且随着年龄增大,房颤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Attie等报告了473例年龄>40岁的ASD患者,房颤发生率为21.3%。秦永文教授团队报告了年龄>40岁ASD患者289例,房颤的发生率是21.8%。另据文献报道,年龄>40岁的ASD患者房颤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60岁以上ASD患者房颤检出率更高达52%。 (二)ASD患者发生房颤与缺损大小及年龄有关 ASD易发生房颤主要与患者年龄及ASD缺损大小有关。大ASD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明显,大量的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致使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容量负荷增加,长时间的容量负荷过重可导致右心房扩大,心房壁的压力和伸展力增加,心房壁间质纤维化而发生解剖结构重构及电重构,故易于发生房颤。

(三)ASD患者存在房颤与卒中的长期风险 一项ASD封堵术后长期结果的meta分析显示,ASD封堵术后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5%,房颤发生率为4.9%,卒中加权比例为2.1%。ASD封堵术后新发房颤明显低于外科手术,对于成年ASD患者术前无房颤或阵发性房颤患者,ASD封堵术可减少发展成房颤。Nyboe等报告1168例ASD患者长期随访结果,发现ASD患者房颤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 Karunanithi 等根据丹麦国家注册资料,对1963~2011年诊断为ASD患者中1111例符合入选标准(18岁前确诊ASD)者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694例行ASD闭合术(81.6%外科手术、9.8%介入封堵术、8.6%不详),417例ASD未进行闭合。结果显示,18岁前确诊ASD患者在成年期发生房颤与卒中的风险均显著增加;ASD闭合组与未闭合组比较,发生房颤及卒中风险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儿童ASD患者存在房颤与卒中的长期风险。 二、ASD合并房颤的治疗策略 对于ASD合并房颤患者,传统治疗方法是采用外科手术或介入封堵术闭合ASD,而对所伴发的房颤则不予处理,或给予口服抗凝药预防卒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