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附件三哈尔滨城市设计导则知识讲解

附件三

哈尔滨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

(试行)

哈尔滨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

(试行)

目录

1 总则 (1)

2 总体城市设计 (1)

3 片区城市设计 (4)

4 地段城市设计 (8)

5 附则 (12)

附录A:本导则主要名词解释

附录B:本导则用词说明

附录C:城市设计常用要素参考图例

附录D:电子数据技术标准

1 总则

1.1为统一哈尔滨市城市设计技术文件的内容与深度,使城市设计编制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导则。

1.2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1.3在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区内单独编制城市设计,应遵循本技术导则。

1.4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城市设计、片区城市设计和地段城市设计。

1.5城市设计编制应针对不同的项目制定相应的技术大纲,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设计的任务、目标、原则和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6城市设计编制应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众参与,提高城市设计的质量。

2 总体城市设计

2.1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任务

从宏观上研究确定城市空间的总体形态,提出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和空间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与人文活动场所的总体框架。

2.2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与深度

2.2.1制定城市设计目标与总体思路

研究城市整体的空间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潜力,提出城市设计的目标、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2.2.2研究和塑造城市风貌特色

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重要特色资源的分析,对城市基本风貌和地域特色进行发掘和提炼,制定城市风貌特色延续和发展的目标、策略和措施,进行城市风貌特色分区,并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指引。

2.2.3确定城市空间景观结构框架

1)结合城市自然环境、历史脉络、文化习俗和城市功能发展需要,确定城市的总体形态与空间景观结构,彰显城市格局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2)确定城市竖向轮廓的总体形象与特征,确定城市建筑高度控制原则及建筑高度分区。

3)组织城市眺望系统,确定城市重要视廊及控制要求。

4)对现状建筑景观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城市色彩、夜景、建筑风格等建筑景观方面的整体设计构思。

5)分析城市重要自然和人工地标的现状,确定城市重要地标的布局,明确其性质、特征和形象主题,制定城市设计的相关导则。

2.2.4组织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分析研究城市山体、水域、绿地、湿地、广场空间、街道空间以及其他开敞空间的环境特征,从增强开敞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如改善热环境、风环境)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等方面提出建设控制的目标、原则与思路。

1)制定城市自然山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及滨水环境建设的总体设计方案。

2)明确各类绿地的布局和规模,提出艺术风格要求和绿地控制指标。

3)明确城市各类广场的位置、性质、规模、场所意义特征和界面控制要求。

4)明确城市主要街道空间的景观特征及相关环境设施要求,确定城市景观性道路的功能和布局,组织城市步行空间,合理布局社会停车场地和专用停车空间。

2.2.5划定城市形象塑造的特定意图区

根据塑造城市整体风貌特色的总体要求,划定城市设计特定意图区,明确其景观特征和设计控制导则,为下一层次城市设计的开展提供技术依据。对重要的特定意图区制定其重要特色与环境工程意向方案。

2.2.6市民活动系统设计

根据城市游憩交往、娱乐健身、集会庆典、民俗文化等各类人文活动的行为特征和分布规律,合理布局市民公共活动场所,明确公共活动空间的社会活动性质、内容、规模及相应的环境设施建设要求。

2.2.7提出城市设计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提出城市设计实施的时序安排、实施的策略和措施,以及管理实施运作机制的建议方案。

2.3总体城市设计成果

2.3.1总体城市设计成果包括总体城市设计导则、图纸和附件(设计说明书、

专题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

2.3.2总体城市设计导则

应采用法规条文格式书写,直接表述城市设计的目标和内容,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导性意见。文字表述应规范、准确、简洁,体现设计内容的指导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并附表达城市设计意图的缩图。

2.3.3城市设计说明书(或专题研究报告)

设计说明书(或专题研究报告)的内容为分析现状、论证设计意图、解释设计导则等,为下一层次的规划设计以及城市设计的审查、批准和规划管理提供全面的技术信息。

2.3.4图纸

1)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分析图

主要表达不同历史年代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变迁和城市空间形态格局的演变。

2)城市肌理及密度现状分析图

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开发建设状况,对城市典型区域的肌理特征及现状建筑密度进行分析。

3)城市景观资源分布现状图(1:5000-1:10000)

标示构成城市景观的山脉、河流、森林等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绿地、广场、标志性建筑等人工景观资源的现状位置或范围。

4)城市道路、广场及绿地分布现状图(1:5000-1:10000)

标示构成城市开敞空间的道路、广场、绿地的分布现状。

5)城市空间格局设计构思图(1:5000-1:10000)

主要表达对城市总体空间艺术格局的创意和构思,标示城市轴线、城市开敞空间、城市建筑空间和城市中心等的规划布局。

6)城市风貌特色设计分区图

主要表达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用地功能条件下,城市不同区域的城市风貌特色设计意向,并界定各分区的范围。

7)城市眺望系统设计图(1:5000-1:10000)

标示城市重要标志性景点、眺望点的位置及视廊的走向和平面控制范围。

8)城市道路、广场、绿地系统规划图(1:5000-1:10000)

主要表达城市道路特别是景观性道路、城市广场、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功能组织,用地分布的位置及范围。

9)特定意图区规划图

主要表达城市设计特定意图区的布局位置、范围及其风貌特色塑造的构思。对重要的特定意图区制定其重要特色与环境工程意向方案(可采用城市设计分图图则形式表达)。

10)历史文化环境保护规划图(1:5000-1:10000,选作)

主要标明城市历史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需保护的其他历史建筑、纪念物(地)的位置,明确文化氛围营造、保护范围和相关空间管制要求。2.3.5根据城市的不同性质、规模和特点,可以对图文适当增减或合并。

2.3.6城市设计图纸中应标明项目名称、图名、图例、风玫瑰、比例尺、设计日期、编制单位等内容。

3 片区城市设计

3.1片区城市设计的主要任务

在城市规划或总体城市设计的指导下,对特定区域进一步提炼城市景观要素,重点塑造区域特色,深化完善景观系统、用地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空间管制和建筑容量控制等要求,做到定性、定量、定位和定质。

3.2片区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与深度

3.2.1片区特色的定位

明确片区在城市中或特定区域中的功能和景观特色定位,制定相应的设计原则、指导思想和承上启下的城市设计目标。

3.2.2用地功能布局与建筑容量研究

1)在城市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指导下,合理布局片区各类用地,完善城市功能。

2) 结合片区用地功能布局和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等方面的要求,提出片区内适宜的建筑总容量和容量分布的建议方案。

3.2.3确定片区空间景观结构

对片区内主要轴线、节点、特色区域等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各部分之间的

空间关系,构建完整的空间景观格局。

3.2.4提炼城市景观要素

根据片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特色和片区整体形象塑造的要求,发掘和提炼片区独特的城市景观要素,提出景观要素在空间布局和空间形态上的强制性控制要求和指导性意见。

3.2.5 确定片区城市色彩基调和色彩分区

通过对片区城市色彩的分析研究,明确片区的色彩基调,并根据片区内地域特点和功能特点,对城市色彩进行分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指引。

3.2.6片区交通组织与道路空间设计

1)对片区周边和片区内部的动态交通、静态交通系统进行分析,制定交通组织方案和道路交通规划方案,提出交通改进的措施和对策。

2)对景观性道路、城市重要干道的道路空间、道路两侧景观、道路对景等提出设计控制要求。

3.2.7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对城市重要环境设施(街道小品、市政环卫设施、标识系统、雕塑、广告等)、城市夜景、绿化景观(街道景观绿化、公园绿地等)进行整体设计构思,制定重要环境设施的意向性设计方案或选型方案。

3.2.8制定片区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方案

根据实际需要,选取片区内重要景观节点,制定详细的城市设计方案。3.2.9提出片区城市设计实施中重要的和具有控制性的工程建设项目建议、实施的时序安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3.3片区城市设计成果

3.3.1片区城市设计成果包括城市设计导则、图纸、附件(设计说明书、专题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三维动画和模型。

3.3.2城市设计导则

城市设计导则应采用法规条文格式书写,直接表述城市设计的目标和内容,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导性意见。文字表述应规范、准确、简洁,突出城市设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附表达城市设计意图的缩图。

3.3.3设计说明书(或专题研究报告)

设计说明书(或专题研究报告)的内容为分析现状、论证设计意图、解释设计导则等,为下一层次的规划设计以及城市设计的审查、批准和规划管理提供全面的技术信息。专家审查、咨询和市民公示意见汇编应纳入说明书附录。

3.3.4图纸

1)区位分析图

分析片区在城市中的地位和特点,以及与城市的视觉空间关系等。

2)土地利用现状图(1:2000-1:5000)

分析现状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和各类用地分布特点。

3)现状建筑分析图(比例1:2000-1:5000,选作)

包括对建筑层数、高度、质量、建筑风格、结构形式等的分析。

4)综合现状分析图(1:2000-1:5000)

对片区的地形地貌、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分布、现状道路交通组织、开发建设态势等进行分析。上述内容可分别绘制。

5)片区历史文化环境、城市空间形态和肌理分析图

表达片区与城市的文化传承关系,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和空间的图底关系等。

6)片区总体空间形态设计图(1:2000-1:5000)

主要表达城市设计景观要素布局和空间关系。

7)土地利用规划图(1:2000-1:5000)

主要表达片区的用地功能规划布局。

8)建筑容量控制规划图(1:2000-1:5000,选作)

根据片区用地功能布局的特点,确定不同区域的适宜建筑容量,并制定容量控制要求。

9)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图(1:2000-1:5000,选作)

划定历史文化景观的核心保护区、建筑控制区和景观协调区的范围,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控制要求。

10)交通组织及交通设施规划图(1:2000-1:5000)

表达片区内车行和人行交通组织以及与其他区域的交通联系,确定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的位置和控制范围,重要控制点的标高,并标示必须配置的交通设施(车站、公交站、停车场、人行天桥或地道

等)的位置。

11)城市色彩基调设计分区图(1:2000-1:5000,选作)

表达片区内城市色彩的分区,并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指引。

12)片区三维鸟瞰效果图和重要节点效果表现图

13)主要景观展开面设计图(1:2000-1:5000)

表现主要街景立面或沿江、沿山的景观展开面等的建筑体量、高度及色彩等的组合关系,提出城市轮廓线高度控制的建议值和允许浮动值。

14)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方案或选型方案图

主要表达片区内的环境设施(街道小品、市政环卫设施、标识系统、雕塑广告等)、景观灯饰、硬质景观(铺地、堡坎、护坡等)和绿化景观的设计要求和视觉效果,可分别绘制。

15)要素城市设计图则(1:500-1:2000)

针对城市设计所提炼的各项景观要素,要求在现状地形图上编制城市设计分图图则(彩图)。图则中必须表达的内容包括:

a、表达同类景观要素的总体空间布局形态、空间组合关系及设计构思。

b、对重点景观要素所涉及范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分布、景观建设条件(如现状高层建筑分布、开发项目的红线范围和建设阶段)、周边环境关系(如主要的公共设施、市政设施、企事业单位分布)等现状情况进行分析。

c、明确各景观要素的城市设计控制要求,标明需要控制的走向、位置、范围、角度、高度等,明确所要达成的环境氛围和景观效果。

d、以上图纸内容可分别绘制,为便于查询,图则中应注明景观要素的区位及编号。

16)重要节点城市设计图则(1:500-1:2000,选作)

主要表达重要节点城市设计构思和空间管制要求,明确强制性规定和指导性意见。节点设计的数量自定,内容参照地段城市设计中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要求。

3.3.5三维动画和模型(选作)。

3.3.6根据片区的不同性质、规模和特点,可以对图文适当增减或合并。

3.3.7片区城市设计图纸中应标明项目名称、图名、图例、风玫瑰、比例尺、

设计日期、编制单位等内容。

4 地段城市设计

4.1地段城市设计的主要任务

以城市规划或上一层次城市设计为依据,对城市局部地段的土地使用、空间形态、建筑形体、广场绿地、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环境小品及人文活动场所等进行详细安排与设计,进一步明确地块性质和开发强度,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导性意见。

4.2地段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与深度:

4.2.1土地使用和建筑用途规划

对设计地段内的土地使用和建筑用途进行详细安排,对各地块的建筑总量、建筑密度、容积率、车行交通的出入口方位、建筑限高、绿地率等提出具体控制要求。

4.2.2城市空间和建筑群体形态设计

1)通过研究公共空间的平面和竖向形态,空间的主次、联系、方向、尺度和风格特征,空间的出入口、人流和车流的流线,提出空间系统组织、功能布局、形态设计、景观组织、尺度控制、界面处理等方面的控制和引导要求。

2)对建筑群体组合的形态、建筑造型、位置、尺度、体量、高度等提出控制与引导要求。

4.2.3道路交通规划

提出车行交通、步行交通和交通设施的规划方案,协调道路交通设施与建筑群体、公共空间的关系。

4.2.4公共开敞空间的设计

1)对绿地、广场、眺望平台等的位置、性质、规模和空间形态进行设计,提出控制引导要求。

2)制定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案与场所氛围设计要求,对绿地布局与风格,植物选择与配置,环境小品位置、风格等提出控制和引导要求。

3)制定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方案。

4)对具有防灾避难功能的开敞空间进行相关设施、标识、场地等的布局安排。

5)对市政管线敷设方式提出景观限定要求。

4.2.5建筑风格与建筑环境色彩设计

根据设计地段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提出该地段的色彩基调控制与环境色的组合要求,制定可选用的色彩系列,对建筑的形式、风格、外部材质、屋顶形式等提出设计指引。

4.2.6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1)对设计地段内的花坛、护栏、树圈、铺地、喷泉、雕塑、灯具、座椅、邮筒、垃圾箱、饮水处、站牌、路标、城市地图栏、问讯处、电话亭、售报亭、候车亭、治安亭、公共卫生间等环境小品进行布置安排,制定设计方案或明确选型方案,对小品的形式、色彩、材质、照明等提出设计指引。

2)明确环境空间的无障碍设施设置要求。

4.2.7场地竖向设计

对场地、建筑和主要道路进行竖向设计,对堡坎、梯道和护坡等进行工程景观艺术处理。

4.2.8近期实施规划

制定城市设计的近期实施目标,提出近期实施工程项目建议,估算工程投资。

4.3 地段城市设计的成果

4.3.1地段城市设计的成果包括城市设计导则、图纸、附件(设计说明书、专题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三维动画和模型。

4.3.2 城市设计导则

城市设计导则应采用法规条文格式书写,直接表述城市设计的目标和内容,明确强制性要求和指导性意见。文字表述应规范、准确、简洁,体现城市设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附表达城市设计意图的缩图。

4.3.3 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的内容为分析现状、论证设计意图、解释设计导则等,为其他规划设计以及城市设计的审查、批准和规划管理提供全面的技术信息。专家审查、咨询和市民公示意见汇编应纳入说明书附录。

4.3.4图纸

1)区位分析图

分析设计地段在城市或片区中的区位特点以及与周围地区的视觉空间关系。2)综合现状图(1:500-1:1000)

对场地的地形地貌、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分布、现状建筑状况、土地利用现状、道路交通现状、开发建设态势等进行分析。上述内容可分别绘制。

3)设计总平面图(1:500-1:1000)

主要表达建筑群体及环境总平面,标绘建筑平面轮廓建议线及平面轮廓控制线(建筑位置不得超越此线)以及保留建筑、公共设施的位置等。

4)主要景观界面立面图(1:300-1:500)

标示主要空间界面(主要街道、广场、水岸等)建筑群体的高度轮廓建议线及高度轮廓控制线(建筑高度不得超越或低于此线),表达建筑群体的立面形象、色彩及风格特征。

5)公共空间设计图(1:500-1:1000)

标绘公共空间的主次、功能、位置、尺度、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界面、空间出入口方位与联系路径、地面铺装、绿化及环境小品布置等。

6)群体空间、重要节点和重要景观展开面设计效果图

7)道路交通规划图(1:500-1:1000)

标绘道路走向、坡度、红线宽度、断面形式、路缘石半径、平曲线半径、交叉口坐标和标高,明确主要道路交叉口形式、人行天桥(地道)、停车场和其他交通设施的布置和用地界线,标示步行道的走向、宽度和设计要求。

8)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图

主要表达市政公用设施、环卫设施布局和选型,环境小品的设计或选型,广场和街道的铺装形式、绿化的配置,以及照明设计和无障碍设计,提出重要节点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方案。可分别绘制。

9)场地竖向设计图(1:500-1:1000)

主要表达广场、绿地、建筑和道路的坐标、标高、排水方向、坡度和工程景观艺术处理方案。

10)城市更新的措施和实施时序安排的说明性图纸。

11)地块城市设计图则(1:500-1:1000)

以“地块”或以“街坊”为单位,在现状地形图上编制地块城市设计系列

图则(彩图)。为便于查询,图则在开篇应有图则索引图,即地块编号图。图则中必须表达的内容包括:

a、标明地块的区位、地块的边界和编号;标明地块的规划用地性质、容积率等主要控制指标;标明地块内公共配套设施、绿化禁建区位置及范围,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的位置及保护范围;标绘建筑平面轮廓建议线及平面轮廓控制线(建筑位置不得超越此线);标明道路红线、道路交叉点的控制坐标、标高,标明道路坡度、坡向、宽度及分幅、转弯半径、路缘石半径、公交站场、停车港、公共停车场、加油站、禁止开口路段、人行过街地道和天桥等;标明市政公用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大型市政通道的地下及地上空间的控制要求;标明对环境有特殊影响设施的卫生与安全防护距离和范围;标明主要的自然限制要素如不良地质地段、洪水淹没区等的位置和范围。

b、表达街坊内各地块空间的功能组织要求和街坊外部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衔接关系;明确街坊重要节点、口门、观景点等的位置及空间处理要求;明确街坊主要景观界面的处理要求和开敞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界面的处理方式;明确街坊内部公共步行系统的组织及与城市人行系统在平面和竖向上的衔接关系,标示步行道和公共通道的控制宽度和集散空间范围,说明无障碍设施的设置要求。

c、表达街坊建筑群形体设计的总体效果,明确其在城市建筑群体景观组织中的地位和在建筑造型、风格及地方特色上的总体控制要求;明确各建筑物与周边重要建筑物在高度、体量、色彩、屋顶形式、裙房界面、细部设计等方面的协调方式和控制要求;明确街坊内各建筑物的高度控制范围,高层建筑的适宜细长比、建筑主立面的面宽控制要求;标示建筑后退线和高层建筑后退线。

d、说明各地块内建筑物室外地坪标高与城市人行系统标高的关系及标高控制范围;明确建筑物室外场地绿化与周边城市道路绿化、城市公共绿地的衔接关系,说明室外场地绿化布置特点及树种、植被配置要求;明确户外广告及城市标识的设置的位置、数量及与建筑物立面的协调方式等控制要求;明确环境小品与雕塑在主题、风格、位置、数量等方面的控制要求。

4.3.5三维动画和模型(选作)。

4.3.6根据场地的不同特点,可以对图文适当增减或合并。

4.3.7地段城市设计图纸中应标明项目名称、图名、图例、风玫瑰、比例尺、设计日期、编制单位等内容。

5 附则

5.1本技术导则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5.2本技术导则由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5.3主要名词解释见附录A,本技术导则用词说明见附录B,城市设计常用要素参考图例见附录C,电子文档数据标准见附录D。

附录A

本导则主要名词解释

1、城市设计:指为提高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艺术水平,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

2、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3、动态交通:指由行人、各类客货运输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所产生的交通流,及其在道路上流动状况以及相互之间的衔接。

4、静态交通:为各种交通方式提供所需要的道路交通网络设施的数量和布局。

5、城市风貌:由一个城市的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殊表象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内涵所构成的城市个性特征。

6、城市肌理:由各种因素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及次结构的组合关系,它反映了城市社会发展的文化脉络,承载着城市社会内部关系的信息。

7、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指在城市开放空间场所中,结合为公众提供的各种设施所表现的视觉环境艺术。

附录B

本导则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导则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

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必须按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

附录C 城市设计常用要素参考图例

附录D 电子数据技术标准

电子数据是指《哈尔滨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以下简称《技术导则》)中所要求的全部成果的电脑数据,包括文字、图形、表格、照片等数据文件。这部分成果是规划档案的组成部分,是规划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必须保证其准确性和规范性。设计单位在向规划主管部门提交城市设计编制成果时,必须以光盘形式提交一套全部城市设计成果的电子数据文件。

光盘中的内容应符合以下技术标准:

1 内容的完整性

光盘中的数据文件应按其类别分类整理,主要包括文本数据、图形数据、多媒体演示数据等几类,分别建立目录保存。

CAD图形文件(dwg格式)中插入有照片(或光栅地形图)的,应将照片(或光栅地形图)与dwg图形文件保存在同一个目录下。多媒体演示数据中包含声音、影像文件的,应将全部文件保存在同一个目录下

2 文件命名方法

文件命名以中文为主,尽可能采用《技术导则》中要求的文件和图纸的全称。

2.1 文本文件采用Word文件格式,设计导则文件名取为***设计导则.doc,说明书取名为***说明书.doc。(注:***为项目全称)

例如:哈尔滨博物馆地区城市设计导则.doc

哈尔滨市群力中心区城市设计导则.doc

2.2 图形文件分图片格式和矢量格式两类,图片格式主要有jpg、pcx等几种格式,矢量格式应采用AutoCAD R14及以上版本。根据《技术导则》对图纸成果的要求,除土地利用规划图、要素城市设计图则、地块城市设计图则必须采用dwg文件格式(AutoCAD R14及以上版本),其余图纸均可按设计需要使用图片格式或矢量格式。

文件命名方法如下:

***区位分析图.dwg(或jpg)

***综合现状分析图.dwg(或jpg)

***设计总平面图.dwg(或jpg)

***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图.dwg(或jpg)

***道路交通规划图.dwg(或jpg)

***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图.dwg(或jpg)

***鸟瞰效果图.jpg

***土地利用规划图.dwg

……如此类推。(注:***为项目全称)

2.3 地块城市设计图则

一张地块城市设计图则保存为一个文件,文件名为***城市设计图则-#.dwg。注:***为项目全称;-#为街坊编号。

例如:哈尔滨市火车站地区城市设计图则A6.dwg

哈尔滨市群力中心区城市设计图则B2(1-5).dwg

3 dwg图形文件内容

3.1 使用AutoCAD绘制的土地利用规划图、要素城市设计图则和地块城市

设计图则,必须采用哈尔滨本地坐标系统,距离以米为单位,面积以m2为单位,计算精度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结果保留小数点后2位。

3.2 城市设计图则的文件用于记载城市设计编制内容和深度规定应该表示的各项内容,各部分内容在图中定位见下图:

街坊(或要素)位置示意图

控制指标一览表

(或设计构思意象)

规划设计要点及图例

(规划区名称)城市设计图则

规划编制单位

街坊编号

3.3 城市设计图则中所表达的规划控制线可使用line、Pline绘制(不能采用SPline线),自身的线段或节点不允许有重叠、交叉,线宽可自行定义,各类图形实体标准如下:

图形实体名

颜色号

线型

备注

道路中心线

1号

点划线

路沿线

4号

实线

道路红线

4号

实线

地块界线

1号

闭合Pline线

用于表达最小地块单位的边界

建筑后退红线

6号

虚线

建筑物外轮廓线

7号

闭合Pline线

紫线

200号

虚线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界线

蓝线

140号

虚线

水域保护界线

绿线

102号

虚线

绿地保护界线

条文说明

1.1(正文条文序号,以下同)

(一)关于编制本技术导则的目的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健康、文明、舒适、优美同时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设计具有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传统城市规划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传统城市规划的深化、延伸和补充。我国已经有了一套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的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但城市设计目前尚无法定的标准、规范可循,因此各规划设计单位所作的城市设计的内容和深

度各不相同。这种情况,不利于城市设计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城市设计编制工作的规范化,同时也影响了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管理依据和后阶段设计工作指导性文件的严肃性。为此,根据哈尔滨市规划局的要求,采用广泛的实证分析与经验概括归纳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哈尔滨市的具体情况,编制本技术导则。

本技术导则主要是为了统一城市设计技术文件的内容与深度等技术性要求,不含组织编制形式和审核报批程序的内容。

(二)关于编制本技术导则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二章第十四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编制民族自治地方的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持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一章第八条:“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产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1.2

(一)关于城市设计的定义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3.0.3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条文说明,3.0.3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所涉及的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是城市设计要考虑的基本要素,即由建筑物、道路、自然地形等构成的基本物质要素,以及由基本物质要素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序的城市空间和城市整体形象,如从小尺度的亲切的庭院空间、宏伟的城市广场,直到整个城市存在于自然空间的形象。

城市设计的目的,创造和谐宜人的生活环境。

城市设计应该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二)关于城市设计的内涵

城市设计是指以城镇建筑(形体)环境中日趋复杂的空间组织和优化为目

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摘要:随着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总结了在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组成部分的逐点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设计建议。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居住区环境景观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一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境域对居民的生活很重要,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居民的日常生活,居住区环境景观是基础, 所以,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塑造对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 1自然生态原则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原则 作为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居住区环境的设计的以居者的使用为最终目的,居住环境是人们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的场所,提倡大众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让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空间。 3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环保、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4地域性原则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条例》解读

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倪大鑫做客哈尔滨市政府网站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条例》解读 就《哈尔滨市城乡规划条例》实施的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这里是《中国哈尔滨》网站在线访谈。从2012年1月1日起,新的《哈尔滨市城乡规划条例》正式实施,广大市民都很想了解新的《条例》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城市发展蓝图,会给我们的城市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与原有的《条例》相比有哪些新的特色,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方面的话题。 [主持人]: 首先介绍今天做客直播间的嘉宾,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倪大鑫,倪局长您好,欢迎您。请和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 [倪大鑫]:主持人好,各位网民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同大家在网上交流。 [主持人]:各位网友,现在大家可以将问题提交给导播,嘉宾会选择给予答复。欢迎大家参与。 [主持人]: 今年的一月一日《哈尔滨市城乡规划条例》实施了,现在请您给广大网友简要介绍一下新《条例》颁布实施的总体情况。 [倪大鑫]:《哈尔滨市城乡规划条例》是在全面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总结哈尔滨市城乡规划事业实际情况,融入哈尔滨地域特色,顺应哈尔滨市城乡规划管理要求而制定的。条例业经哈尔滨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1年7月21日通过,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11年10月20日批准,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主持人]: 我们知道,原有的《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是在2000年开始实施的,为什么在12年后要重新制定一部新的规划条例?《哈尔滨市城乡规划条例》的出台又具有怎样的背景和意义呢? [倪大鑫]:在现今这个关注城乡统筹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时代,城乡规划已成为指导和调控城市市域范围内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与人民利益休戚相关。《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自2000年1月1日实施,并与2004年12月18日修改以来,在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对哈尔滨城市建设起到了有效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随着中央“五个统筹”精神的深化落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以及哈尔滨市城乡规划事业的不断发展,该条例适用范围较小、无法贯彻“全域规划”理念、不能突出“提升城市设计形象、提高居民居住品质”等特点逐渐显现,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上位法的要求。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条例》正是在这样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制定出台的,具有贯彻中央精神,推进依法行政;优化中心城区,改善城市环境;确定报批要件,提高社会效益;维护

城市设计编制的内容及深度

城市设计编制的内容及深度 城市设计的成果包括三个部分: (1) 城市设计研究报告:通过图纸、图示和文字,汇编基础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2)城市设计图则:通过图纸、模型(或计算机三维图形)和文字,表达城市设计内容; (3) 城市设计导则:以条文和表格的形式,表达城市设计的目标、原则和控制体系。 (4) 以上成果应提供相应的电子文件和必要的设计模型。 一、城市设计研究报告 城市设计研究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内容: 1、前言 说明城市设计编制背景及主要过程等,包括项目委托、编制、修改和审批程序等。 2、基础资料调查 局部城市设计的基础资料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范围内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现状。 (2)相关城市规划对设计范围所提出的控制要求。 (3)现状城市空间系统如公共开敞空间、天际线、发 展轴线及重要节点的分布及形态结构特征。 (4)现状自然景观资源如植被、地形地貌和水系等的 分布及其特征。 (5)现状建筑风格、组合方式、体量、色彩、质感特

征。 (6)设计范围内的历史文遗产及保护,传统民俗民 情,社区习惯。 (7)设计范围内的市民活动类型、场所、领域、路径 和强度特征。 (8)市民(居民)对设计范围内的空间景观的感知、认 同和建议。 (9)设计范围相邻地区的有关资料。 3、分析研究 (1)在收集现状基础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存在的主要 问题。 (2)依据城市设计指标控制体系提炼主要影响因素。 (3)对主要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作出评价。 二、城市设计图则 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城市设计依据、原则 阐明城市设计编制的主要依据,明确城市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 2、城市设计的目标与构思 根据对现状基础资料的分析研究,阐明城市设计编制的理论基础;对设计范围的可能形式和发展方向作出预测和分析,提出发展目标,阐明城市设计编制的构思。

城市设计导则

城市设计导则 (一)景观风貌区控制 城市风貌区划分为老城商业风貌区、新城行政文化景观风貌区、现代产业景观风貌区、综合景观风貌区、居住景观风貌区等几类进行控制。 ◆老城商业风貌区 主要指南山路与青山路交叉口及其周边地区。 导则1:以商业服务为主要导功能的区域,控制开发建设密度,鼓励用地的复合利用,要创造好的步行环境和宜人的商业活动空间。 导则2:建筑风格可有对比变化,建筑色彩可采用相对明快的色系,不必强调统一,但在色调上应有一定的协调或对比关系,营造出充满活力的商业氛围。建议在建设前对整个建筑群深入细致的空间环境设计,以保证空间环境品质。 导则3:应结合龙河与其两侧绿化形成公共活动空间。公共空间的设置要将绿地和活动广场相结合,成为购物、休闲、游乐于一体的开放空间。 导则4:倡导立体开发,混合利用。可利用绿化、广场建设地下停车场及地下购物中心。 ◆行政文化景观风貌区 导则1:行政办公和商务办公建筑应形成宏伟严整与开放的布局;以整体性和个性相统一,形成城市的象征和标志。 导则2:文化建筑以广场为依托,建筑采用规则式布局,在统一中有变化,彰显个性,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现代产业景观风貌区 主要指沿龙河北路两侧、青山路与北外环路交叉口周边地区。 导则1:要充分体现现代产业建筑的特色,强调技术美,现代感,建筑尺度不宜出现过高和超大体量。 导则2:建筑应后退道路相应的距离,以保证形成围合的开放或半开放的公共空间,作为人群休息、交通的场所。 ◆综合景观风貌区

导则1:公共建筑成组成群设置,建议建筑采用较为一致的体量,突出标志性建筑的高度,建筑造型以水平线条为主,开窗简洁,细部处理精致。 导则2:居住建筑以多层为主,低层为辅,建筑体量不宜过大,在建筑布局上应错落有致。建筑形式宜采用坡屋顶,建筑色彩以浅色调为主 ◆居住景观风貌区 主要指老城片区、新城片区、寻山片区内的各个居住区。 导则1:鼓励沿人流量大的道路两侧用地复合利用,增添地区的活力,保持街道宜人的尺度。 导则2:居住建筑以多层、小高层住宅为主,建筑体量不宜过大,在建筑布局上应错落有致。 导则3:建筑形式宜采用坡屋顶,建筑色彩以浅色调为主,也可以市场认同为准绳,在组团中保持相同或相近的建筑风格及色彩。 ◆旅游度假景观风貌区 主要指寻山片区临海的区域和新城片区、老城片区靠山的区域。 导则1:规划居住建筑以低层为主,建筑体量不应过大,在建筑布局上应顺应地形,形成建筑与绿化穿插的景观效果。建筑形成应采用坡屋顶,建筑色彩以浅色调为主。 导则2:规划公共建筑体量不宜太大,应留出视线通廊,重点地段应突出标志性建筑。 (二)城市景观轴带控制 主要由自然景观带和人文景观轴组成,自然景观带主要指沿龙河、崖头河、十里河、桑沟河景观带;人文景观轴主要指新城片区和寻山片区中心的两条南北向景观主轴线。 ◆龙河、崖头河、十里河、桑沟河景观带 导则1:从营造景观角度保护水体,河道驳岸尽量保持自然、生态的形式;采用多样化的亲水断面设计。 导则2:滨河地带要体现滨水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以提升本区的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活品质为主要目的;使滨河景观带不仅成为生态廊道、景观廊道,也成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1总则 2规划的编制和要求 2.2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网规划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2.2.1 分析城网布局与负荷分布的现状。明确以下问题: (1)供电能力是否满足现有负荷的需要,及其可能适应负荷增长的程度; (2)供电可靠性; (3)正常运行时各枢纽点的电压水平及主要线路的电压损失; (4)各级电压电网的电能损失; (5)供电设备更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2.2 负荷预测 2.2.3 确定规划各期的目标及电网结构原则和供电设施的标准化。包括中、低压配电网改造原则。 2.2.4 进行有功、无功电力平衡,提出对城网供电电源点(发电厂、220kV 及以上的变电所)的建设要求。 2.2.5 分期对城网结构进行整体规划。 2.2.6 确定变电所的地理位置、线路路径。确定分期建设的工程项目。 2.2.7 确定调度、通信、自动化等的规模和要求。 2.2.8 估算各规划期需要的投资,主要设备的规范和数量。 2.2.9 估算各规划期末将取得的经济效益和扩大供电能力以后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2.2.10 绘制各规划期末的城网规划地理位置结线图(包括现状结线图)。 2.2.11 编制规划说明书。 2.3经济分析 2.3.1经济分析包括经济计算和财务计算。经济计算一般用于论证方案和选择参数。财务计算一般用于阐明建设方案的财务现实可能性。对参与比较的各个方案都必须进行经济分析,选择最佳方案。 2.3.2 在经济分析中.一切费用(包括投资和运行费用)和效益都应考虑时间因素,即都应按照贴现的方法,将不同时期发生的费用和效益折算为现值。贴现率暂定为10%,城网供电设施的综合经济使用年限可定为20~25年。 2.3.3经济分析中各个比较方案一般设定相同的可比条件,即: (1)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建设工期方面能同等程度地满足同一地区城网的发展需要; (2)工程技本、设备供应、城市建设等方面都是现实可行的; (3)价格上采用同一时间的价格指标; (4)环境保护方面都能满足国家规定的要求。 2.3.4 参与比较的各方案由于可比条件相同,经济计算一般可以选取年费用最小的方案。在计算各方案的费用时.应计算可能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建设和改造的各项费用(土地征用、建筑物拆迁、环境保护、设备、设施、施工等)运行费用(运行维护、电能损失等)。 2.3.5 方案比较还可以用优化供电可靠性的原则进行,即不先设定可靠性指标,将不同可靠性而引起的少供电损失费用引入计算,以取得供电部门和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 一城市设计包括三个层次:1工程项目的设计(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的完成日期如商业服务中心和公园)。2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实体,但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如公路网、照明系统)。3城市或区域设计(这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如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 二美国学者凯文林奇1981年推出一部城市设计理论书籍——《一种好的城市形态理论》美国学者拉波波特,从文化人类学和信息论的视角,认为城市设计作为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的组织,城市形态塑造依据心理的、行为的社会文化及其他类似的准则,强调有形的、经验的城市设计,而不是二度的理性规划。 英国学者吉伯德,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的。把这些内容按照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即城市设计的本质。 斯腾伯格在“一种城市设计的整合性理论”一文中认为城市设计是在建成环境中关于人们对于私人或是公共领域中环境体验的一门学科。 三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19世纪的法国巴黎改建和美国芝加哥的城市美化运动,反应了第一代城市设计中注重物质环境和形态美学的理念。20世纪初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结合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容,开始考虑城市的综合问题,尊重人的精神要求,注重生活环境品质以及城市资源的共享性。1950年代,城市设计更多考虑并致力于场所性、地域性和人性化的问题,1960年代后,生态准则开始对城市设计发展产生持续性的影响,现代城市设计在对象范围。工作内容、设计方法乃至指导思想上就有了新的进展,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空间美学和视觉艺术,设计者考虑的是以人-社会-环境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的复合评价标准为准绳,强调包括生态、历史和文化等在内的多维复合空间环境的塑造,提高城市的适居性和人的生活环境质量,从而达到改善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和景观的目的。促进城市环境设计的发展。 四城市设计可分为概念性城市设计、策略性城市设计和务实性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工作内容的城市设计 务实性城市设计可分为开发型城市设计(美国华盛顿中心区城市设计、英国新城开发建设、巴黎德方斯地区城市设计和开发建设、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保护和更新型城市(南京明城墙历史地段保护型城市设计、美国纽约南街港、南京夫子庙、北京什刹海烟袋斜街地区保护整治),社区型城市设计(北京菊儿胡同改建、绍兴仓桥历史街区整治、美国纽卡斯尔的贝克居住区改造设计) 五城市设计的工作特点: 城市设计既是过程,也是结果。城市设计过程把城市发展导向的某种阶段成果表达出来,同时又要使其具有弹性,可以根据未来的发展需求做出一定调整,以适应城市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作为结果。城市设计实践大到区域,小到一个局部的物质空间,这些空间所容纳的功能活动,设施与环境效果。都要用一个具体的方案形式表达出来。城市设计是一项涉及因素广,涉及问题复杂的工作,在实践中表现出特有的综合性、持续性、地域性、控制性。六城市设计的内容构成:P116 七城市设计的编制过程 城市设计调研与基础资料收集: 1城市自然、历史、文化方面。2 城市空间形态结构。3 城市和建筑景观。4 土地利用与建筑。5 城市公共活动与场所。6 城市交通与活动体系。7 城市基础设施。8城市相关资料。 城市设计研究分析和构思阶段成果:

城市设计编制导则

浙江省城市设计编制导那么 前言 为了推动我省的城市设计编制和管理工作的系统化、标准化,提升我省的城市设计编制和管理水平,促进城市特色的形成和环境品质的提升, 2OI2年5月省建设厅组织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浙江省城市设计编制导那么?研究制定工作。编制组深入研究国内外关于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借鉴国内其它省、市的城市设计编制导那么,对国内已建成的城市设计案例效果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结合我省城市设计编制和管理的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根底上,形成最终成果。 ?浙江省城市设计编制导那么?分五个局部: 1) 总那么; 2) 总体城市设计; 3) 详细城市设计; 4) 实施性城市设计; 5) 城市设计的组织管理。在"总那么"中,明确了目的、适用对象与内容、解释单位以及城市设计的目的、根本原那么和层次划分等。根据"总体城市设计, "详细城市设计"、"实施性城市设计"这三个层次城市设计的各自特点,从主要任务、资料收集重点、主要内容、成果内容和要求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在"城市设计的组织管理" 中,对城市设计的组织编制、实施管理等提出了相应要求和建议。 1 总那么 1.1 关于本导那么 1.1.1 为了提高城市规划编制质量,标准城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和组织、管理、实施,特制定本导那么。 1.1.2 本导那么适用于浙江省内各市¡¢ 县 (市) 和建制镇单独编制的城市设计。 1.1.3 在各层次的法定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运用城市设计方法,对城市特色和空间环境景观做出统一规划,其内容却要求参照本导那么的相关规定。

1.1.4 本导那么所规定的城市设计内容和深度为根本要求,在城市设计编制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此根底上补充和深化。 1.1.5 本导那么由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1.1.6 本导那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l.2 关于城市设计 1.2.1 城市设计的编制目的: 城市设计以城市空间景观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塑造特色城市形象和提高城市环境品质为主要目的,并作为编制相关法定规划的前期研究成果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设计、审批的参考依据。 1.2.2 城市设计的根本原那么 1、以人为本。满足人的使用功能和审美要求,营造人性化的城市空间环境。 2 、保护自然,传承文脉。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创造表达自然山水格局,延续历史文脉,独具一格的城市风貌。 3、表达时代特色。表达先进的城市开展理念,设计低碳生态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 4、注重可实施性。加强城市功能、业态、交通、根底设施等的经济和技术合理性的研究,以保证实施的可行性。 l.2.3 根据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和城市设计的目的、作用,结合我省实际,将城市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总体城市设计、详细城市设计和实施性城市设计。 1、总体城市设计。针对城市整体或城市分区,研究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和景观风貌特征,定位城市形象,构筑空间景观系统框架,对空间景观要素系统提出总体要求。 2、详细城市设计: 针对城市重点地区,研究规划范围内的空间景观结构和景观风貌特征,对空间景观要素进行详细设计。 3、实施性城市设计: 针对己经确定用地性质、近期拟实施建设的城市重要区块或建设工程,充分考虑实施建设需要,对空间景观要素进行深化设计。 2 总体城市设计

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随着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 要性备受关注。作为中国东北的重要城市,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 筑设计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挑战。本文将探讨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 筑设计,从历史沿革、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分析。 1. 哈尔滨市的历史沿革 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始于19世纪末的俄国租界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东清铁路的修建,哈尔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随后,建筑师们将欧洲的建筑风格带入到哈尔滨,诞生了许多具有俄 罗斯风格的建筑物,如松花江畔的哈尔滨火车站等。 2. 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发展现状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 设计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建国初期,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主要以满 足基本居住和工作需求为主,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许多典型的社会 主义建筑如市区的“七一酒店”等相继建成。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 筑设计逐渐注重人文关怀和城市形象的塑造。新的建筑如哈尔滨工业 大学的校园、中央大街的商业建筑等纷纷涌现,充分展示了现代建筑 的魅力和创新。 3. 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挑战

尽管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 一些挑战。首先,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带来了土地利用的问题,需要 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空间。其次,哈尔滨市的冷气候条件对建筑 设计提出了独特要求,需要科学把握建筑结构、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平衡。此外,城市的历史遗产保护和当代建筑融合的问题也需要得到更 好的解决。 4. 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未来展望 未来,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将继续朝着更加可持续发展 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 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活方式。其次,建筑设计将更加 关注人们的需求和舒适性,注重空间布局、设计细节和功能性。最后,哈尔滨市将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和历史优势,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总结起来,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阶 段的发展和变革。当前,面临着土地利用、气候条件、历史保护等方 面的挑战。但同时,未来发展的展望仍然充满希望,可持续发展和人 性化将成为主要方向。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 建筑设计必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质做出更大的贡献。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百题问答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百题问答 1.本轮《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和规划区范围是如何确定的? 答案: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中市域是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 5.3 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是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 平方公里。 2.本轮《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主城区规划范围是如何确定的? 答案:主城区是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 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 平方公里。 3.本轮《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限是如何确定的? 答案:本轮《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近期为 2011—2015 年;远期为 2016—2020 年。 4.本轮《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性质是如何确定的? 答案:本轮《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性质确定为: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 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5. 本轮《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2020 年市域人口规模是如何确定的? 答案:本轮《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 2020 年人口规模为: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 万人。 6.本轮规划中规划加快中心城区和小城镇的新型城镇化步伐,2020 年哈尔滨市域城镇化水平规划达到多少? 答案:到 2020 年哈尔滨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 65%,即城镇人口发展到683 万人。也就是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由原来的48.2%提高到 65%。 7.2020 年哈尔滨市城市主城区的人口及用地规模是如何确定的? 答案: 2020 年实际居住人口为46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达到458.0 平方公里。 8.2020 年主城区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是多少? 答案: 99.6 平方米 /人。 9.哈尔滨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

城市设计——导则设计

城市设计——导则设计 城市设计,导则设计 城市设计的导则是指在规划和建设城市过程中,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这些导则包括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形态、空 间布局和连通性、公共设施和服务的配置、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导则起到了指导和规范的作用,使城市能够更加合理、美观、便利、舒适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其次,城市设计的导则应该关注空间布局和连通性。城市的空间布局 要考虑到居住、工作、娱乐等功能的匹配和平衡,使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 距离和比例合理。此外,城市的连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注重道路的规 划和交通网络的构建,使城市的交通流畅,方便市民出行。 另外,城市设计的导则还应该关注公共设施和服务的配置。城市是人 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因此要注重公共设施的配置和服务的提供。在城市 的规划和建设中,要合理布局学校、医院、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使市 民能够方便地享受这些服务。同时,还应该注重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包括交通、供水、供电、环境卫生等方面,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最后,城市设计的导则还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人 类活动的中心,也是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的主要地点。因此,在城市设计 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包括绿化、防污染、水资源的管理等方面,以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节能减排、资 源回收利用、低碳生活等方面,以保证城市的长期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生活。

总之,城市设计的导则应该注重整体布局和形态、空间布局和连通性、公共设施和服务的配置、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这些导则能够指 导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使城市更加合理、美观、便利、舒适,提高市民的 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同时,还能够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后代子 孙留下一个美好的城市。因此,城市设计的导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引,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 一、引言 二、城市风貌保护原则 1.历史文化保护:保护和修复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和景观,保 留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风格。鼓励在新建项目中融入传统元素,保持历史 文化的连续性。 2.自然环境保护: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尊重和保护自然景观、绿地 和水体,减少人为破坏。鼓励采取环保措施,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3.空间布局合理: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保护开放空间和景观连续性, 确保城市布局合理、有序,避免过度拥挤。 三、城市风貌设计原则 1.建筑风格一致性: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求建筑风格一致,并与 城市整体环境相协调,确保城市的建筑风貌具有统一性和独特性。 2.比例协调性:建筑物的高度、体量和比例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 得过于突兀或过于庞大,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 3.色彩搭配和材料选择:城市建筑的色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材料 的选择应符合环境要求,并考虑到耐久性和可持续发展。 4.生活功能结合:在设计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时,要考虑到居民的日 常生活需求和活动,结合公共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程序

1.规划制定:根据城市的整体规划要求,制定城市风貌规划,并确保 风貌规划与其他规划相协调。 2.设计方案:依据风貌规划,制定城市风貌设计方案,包括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和道路布局等。 3.环评审查:对城市风貌设计方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进行专家审查,确保设计方案符合环保要求。 4.公众参与:在设计阶段进行公众参与,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设计方案满足公众需求。 5.批准批复:经相关部门审批、批准后,正式执行城市风貌设计方案。 五、城市风貌保护与管理 1.规划管理:加强城市风貌规划的组织管理,明确责任和权限,确保 规划的有效实施。 2.建筑审查:建立严格的建筑审查制度,审查建筑设计方案,保证建 筑风格、比例和色彩的符合性。 3.监测评估:定期对城市风貌进行监测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及时调整和完善城市风貌规划。 4.宣传教育:加强对城市风貌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的保护意识,鼓励参与城市风貌保护和改善。 六、案例分析 以城市为例,该城市在城市风貌规划设计方面,注重保护历史文化, 修复历史建筑,同时通过引入绿色景观和环保技术,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哈尔滨市规划局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 通知 哈规便字[2001]234号 局各业务处室、规划院、勘测院: 为加强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确保城市规划的有序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借鉴外省、市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特制订《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现将《规定》印发给你们,望认真执行。 哈尔滨市规划局 二00一年八月三十日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暂行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哈尔滨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临时工程、个人建房按有关规定执行;在保护建筑街坊街道和地区的保护地带以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的建筑物,按照《哈尔滨市保护建筑街坊街道和地区管理办法》控制。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 第二章建筑物退让 第四条沿基底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消防、防汛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规定。 第五条建筑基底边界不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电力线两侧的建筑物,其离建筑基底边界的距离应按以下规定控制。 (一)各类建筑的离界距离,按下表规定的建筑物高度的倍数控制,但不得小于最小距离。

注:3层以下为低层建筑(含3层),住宅:4层---9层建筑为多层(含9层),10层以上为高层建筑,公建:24米及24米以上为高层建筑。 (二)界外是已改造建筑的,可按建筑日照和消防间距控制,但各类建筑的最小离界距离不得小于第(一)项建筑的最小距离。 (三)界外是公共绿地的,各类建筑的最小离界距离按第(一)项非居住建筑的离界距离控制。 (四)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0.5倍,且其最小值为3米。 (五)如果按(一)项规定退让确有困难,或者相邻基底历史上遗留有退界不足的建筑,或者相邻两基底愿意统一规划,允许某一方减少退界距离时,必须签订有关协议,并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减少退让或不作退让。 第六条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无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米。其中,单纯住宅项目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米。 第七条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6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的场地。 第八条高层建筑(含裙房)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应按下列规定控制: (一)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60米的,不得小于5米; (二)建筑高度大于60米、小于或等于100米的,不得小于8米; (三)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不得小于12米。 第九条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多、低层建筑不得小于5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8米。 第十条不允许突出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除基地内连接城市以外的其它地下管线均不得突出道路红线。 允许突出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在人行道地面上空,2米以上允许突出窗扇、窗罩,其突出宽度不应大于0.4米;2.5米以上允许突出活动遮阳,突出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度减1米,并不大于3米;3.5米以上允许突出阳台、突形封窗、雨篷、挑檐,突出不应大于1米;5米以上允许突出雨篷、挑檐,突出宽

城市设计技术导则

城市设计技术导则(专家评审稿) 1.总则 1.1导则目的 1.2适用范围 1.3编制原则 1.4编制类型 城市设计编制分为总体城市设计、区段城市设计、地块城市设计和专项城市设计。 总体城市设计是针对城市、镇规划区编制的城市设计,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相对应。 区段城市设计是针对城市、镇规划区内局部地区与地段编制的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应。 地块城市设计是针对城市具体地块编制的实施性城市设计,是在建设项目中对总体城市设计和区段城市设计管控要求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专项城市设计是根据实际需要,对区域城市形象定位、山水格局,城市空间特色、天际线、色彩、公共标识、夜景照明、城市雕塑等特定系统、要素或问题编制的城市设计。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编制总体城市设计,可采用城市设计纲要及各分区总体城市设计的形式。 1.5编制要求 2.总体城市设计城市设计 2.1主要任务 在城市总体层面系统地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传承历史文脉,改善城市环境品质,加强城市空间秩序,提出城市总体

形象定位,确定城市形态格局,明确城市风貌特色,提升城市竞争力。 2.2基础研究 2.3主要内容 2.3.1特色资源保护 进行城市自然资源评估与研究,结合城市自然资源现状,提出保护原则,并明确城市与其周边自然景观资源的协调发展要求。 进行城市历史人文资源评估与研究,结合历史文化遗存现状,提出和落实历史风貌、人文古迹保护、展示与合理利用的系统控制要求。 2.3.2风貌与特色定位 2.3.3城市形态格局 2.3.4景观风貌体系 2.3.5公共空间体系 2.3.6划定城市特色风貌区 划定对于延续地方文脉、彰显城市特色、提升风貌品质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形成城市特色风貌区清单。如中心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门户地段、重要景观路段、滨水地区、沿山地区,以及其它城乡特色景观区等,明确其范围、框架性管控原则和引导要求。城市特色风貌区是各级城市设计工作的重点管控对象,其管控内容是区段城市设计编制的依据。 2.3.7实施措施与建议

城市设计概论

1、P3城市的本质是:人类将物质、能量、信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赋予某种精神的聚集节点,是人类社会的延 伸,是人类社会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和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载体。 他表征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力量与向往,以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同时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自身最生动的写照。 2、P4城市的历史遗迹、遗址等历史的“痕迹”,既具有实证的价值,又具有信息保存、传递的价值,同时又是城 市不断延伸的时空标志。 3、P21城市设计定义: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体型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 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 4、P22城市设计历史:古希腊时期强调的有限性就是永远不企图以城市和建筑去压倒大自然,相反,是要表现大 自然本身的优美,把大自然作为组成城市的要素。城市本身处于整个自然背景之中。古希腊建筑的群体和细部都是以人体做标准的,建筑师将其称为“尺度”。 5、P23古罗马的城市设计特点:A、在城市设计艺术上,更强调以直接实用为目的,而并不是为了纯粹审美的艺 术追求。B、最大贡献是城市开敞空间的创造与城市秩序的建立。C、最成功之处是不再强调和突出单体建筑的个体形象,而是使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扩展到照顾其与其四邻建筑的相互关系。D、指导思想是体现政治力量和组织性,利用一组比例关系,使建筑本身的各组成部分达到相互协调,而不需要人的尺度。 6、P24中世纪城市设计的特点:a.一个建筑物的立面通常与左邻右舍都发生关系,作为一个孤立的实体与周围无 关的情况很少b.城市设计要素包括:住宅和花园、广场、教堂、公共建筑以及最重要的街道c.中世纪城镇的平面图常常表现为毫无逻辑的迷宫形状,但街道布置是必不可少的d.早期中世纪城市无街道分类,随着城市扩大,各种交通种类增长后,由不同交通要求建立了相应的街道形式e.城门到中心广场街道有直接,方便的路线;通至住宅的街道是较窄和规则,常常是尽端式 7、P25巴洛克时期的城市设计特征:a、有着明确的设计目标和完整的规划体系,是当时几何美学的集中反映。b、 彻底打破西欧中世纪城市自然、随机的城市格局,代之以整齐的、具有前列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c、宽阔整齐的大街串起若干个豪华壮阔的城市广场,几条放射性大道通向巨大的交通节点,形成城市景观的戏剧性高潮。d.由贵族享乐需要及轮式马车出现,催生了宏伟的城市轴线和城市大街e.巴洛克城市设计对后世产业非常深刻的影响,那种豪华铺张及壮观的城市构图对大多数统治者们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8、P27近现代城市设计理论:A、霍华德和田园城市,即用疏散的方法以求达到公平的目标,使得“城乡协调均 衡发展”,并通过”人类向自然的回归’,最终建立新型的、良好的社会经济关系。B、戛涅与“工业城市”城市布局依据工业生产的要求而定,C、马塔与“带形城市”主要出发点是城市交通,这是设计城市的首要原则。 D、柯布西耶与“光明城市”1912年发表了【明日的城市】,城市格局由严谨的城市格网和大片绿化组成,绿 化空间中富有雕塑感的摩天大楼群是几何形体之间协调与均衡的表现;在1930年布鲁塞尔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上提出,建筑的底层架空,全部地面均由行人支配,建筑屋顶设花园,地下通地铁,居住建筑位置处理得当,形成宽敞、开阔的城市空间。E、赖特与“广亩城市”1924年提出,成为后来欧美中产阶级的居住梦想和郊区化运动的根源。 9、P32洛阳城成功的继承了中国前期封建城市宫、城、廓三者层层环套的配置形制及城、廓分工的规划布局传统。 城为政治中心,以宫为主,结合布置官署衙门等政治性功能区。廓为经济中心,以市为主,结合布局手工作坊、服务行业区等经济性分区及工商业者居住区和其他居住区。城市居住区基本遵循按职业、阶层组织聚居的体制,但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职业要求,并不十分强调礼制等级与方位尊卑等礼制秩序。城市居住的基本单位-----“里” 仍采取封闭形制,四周筑里垣,临街设里门,里内住户出入均经里门,不得临街开门。 10、P36明代北京城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8千米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永定门 两重、正阳门两重、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沿这条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形体不同的广场,以及两旁的殿堂。 11、P39城市设计分类:现代城市设计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工程设计型和政策过程型。前者是以具体方案设 计为成果,一般都以规模比较小、内容比较具体的空间地段为对象;后者则以政策导引为成果,一般是规模范围较大地区乃至整座城市为对象,通过政策导引进行引导或控制。 12、P41不同阶段城市设计内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1.对全市山、水、河流、湖泊、海岸、湿地等生态环境的保护 与合理利用。2.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农田与城市环境的适宜比例及协调关系。3.城市传统风貌与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地方特色的发扬4.市民在全市范围内的活动分布,以及期间的相互联络5.全市各类主要公共空间的分布及其网络与层次6.保证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措施7.主要建筑群体及天际线的美学要求8. 全市主要景观的分布、保存与完善9.城市特色的要点等。 13、P51城市空间的两个基本要求:易识别性和可认知性。可认知性即城市空间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所共

城市规划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含义目的范围内容 1)规划理论: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阶段或一个分支,是城市规划深化具体化。 2)建筑论:是对空间、秩序的创造,基本是一个建筑问题,是大规模的建筑设计或者是建筑学的扩展。 3)全过程论:贯穿于城市建设全过程,是解决经济、社会和物质形式问题的手段。 4)形式环境论:从三维角度对城市形体环境的设计对公共环境的设计。 5)管理论: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是运用法律手段对城市的综合控制。 城市设计:是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的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城市设计的目的: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比较 A:目的 城规: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控制。 城设:促进城市环境变化,提高环境质量 建设:为修建活动服务 B:工作对象 城规:以二维为主、社会、经济和形体环境相结合具有计划性 城设:以二维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及整体形象的把握。具有设计性 建设:建筑物内外部空间。外部环境 C:成果 城规:战略性的政策、法规、规划方案以文字为主,实现动态控制。 城设:战术性的政策、计划、方案、导则,实际动态,控制+引导。 建设:修建设计文件以图纸为主,指导具体施工。 D:实施时间 城规:体现为发展过程 城设:体现为建设过程,时间跨度较大 建设:在确定时间内 E:委托人 城规:政府机构 城设:政府机构,开发企业,多种委托人 建设:开发企业,业主,建造主 F:参与者 城规:规划师,政府官员,社会和经济学家 城设:城市规划师,政府官员,开发商,建筑师 建设:建筑师,使用者 城市设计与其他要素的相关性 (1)政治要素 (2)文化要素 (3)法律、法规、要素 (4)自然生态要素 城市设计的层次 a:整体城市设计(1)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结构(2)建构城市景观体系(3)布置城市公共活动空间(4)设计城市竖向轮廓b:重点片区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工作特点:(1)城市设计的综合性(2)城市设计的持续性(3)城市设计的地域性(4)城市设计的控制性 C:城市重点地段设计1街道空间2城市广场3城市滨水空间4重要节点地块 第二章特征和思考 一、城市设计的特征: 1、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核心 突出以人为核心,为人提供良好舒适的空间和场所。 人的各类活动的需求 人对美观的需求 人对环境气氛的气氛需求 人对空间的需求 2、为应用性的多学科综合领域城市规划建筑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城市管理学 3、有时间空间概念 4、有鲜明的地方感 5、政策性较强制定政策建设管理 二、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哈尔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 •【公布日期】1999.06.04 •【字号】 •【施行日期】2000.01.01 •【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城乡规划 正文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1999年4月1日哈尔滨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1999年6月4日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各项工程建设有秩序地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制定城市规划,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实施城市规划进行建设,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三条城市规划的实施,由市人民政府集中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部署各项建设的综合指导作用。 第四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规划部门)主管本市城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并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法律、法规规定参与工程项目审查的土地、市政公用、公安、卫生、人防、环保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各自的职责,配合规划部门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制定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市的城市规划。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其他建制镇的城市规划,由所在地市、县(市)规划部门协助镇人民政府编制。 第七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建设标准、定额指标与本市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八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和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原则。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城市建设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