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兵买马谈创造文档

招兵买马谈创造文档
招兵买马谈创造文档

招兵买马谈创造文档

Recruiting people to talk about creating documents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招兵买马谈创造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工作总结是将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并分析不足。通过总结,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指引下一步工作顺利展开。本文档根据工作总结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自我性、回顾性、客观性和经验性的特点全面复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学校是由各个不同的班级构成,班级又是由不同的小组

形成。纵观全局,可以清晰地看到:作为班级组成基本单位的小组总是按执教者的意愿而被动地组合在一起。在各种比赛以及朝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各种矛盾就会相继出现,他们相互埋怨、相互嫌弃,当矛盾集中激化时,个别差生将被小组所抛弃。被弃之人,破罐破摔,自暴自弃,两极分化将不可避免。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44年12月发表的《创

造的儿童》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事……。在民主动员号召之下,每一个人之创造力都得到机会出头,都能充分解放出来。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并且使最大多数

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这样,"招兵买马"民主组合小组的方法便应运而生。

"招兵买马"能激发自信、刺激自尊。永远难忘那"招兵买马"的场面,八位通过竞选而产生的组长,威气、神气地屹立于讲台前,他们将挑选与自己情投意合的"兵马",台下的"兵马"忐忑不安,唯恐自己落选,挑选的先后,无疑是给每个人一个准确的座标定位。优先被选中的,他们充满自信,觉得自己是"优良品种",愿为小组的明天,立汗马之功,落后被选入的,明确自己的境况,对组长的收纳感恩戴德,下番决心:一定争气。自信与自尊促使大家同舟共济。

"招兵买马"能激起创造的火花。民主是创造的阳光、雨露的土壤。只有民主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招兵买马"式的组合,是教师给予学生的一片自由的天空,是他们大胆尝试、大胆选择、大胆决定、大胆作主的实验基地。组员关系的融洽、师生关系的和谐,创造出一个民主的氛围。组员间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从而形成浓厚的民主平等的探索气氛,学生的独立性、判断力、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得以培养。在学校开展的自主八分钟竞赛的活动中同学们群策群力,确定主题为"创造一个全新的你",八个小组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出个个亮丽的形象展

现于眼前:江河的时装模特儿、忠厚的山城棒棒军、漂亮的白雪公主、美丽的花蝴蝶、可爱的小天使……使这一活动以新颖而使人记忆犹新。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民主、自由的气氛终能激发出创造的火花。

"招兵买马"能激发学生的自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

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而组合,相互的信任,共同的愿望"为小组

争光,为组长争气",将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我班有个名

叫姚琪的学生,平时小偷小摸成性,"招兵买马"时,谁也不要他,经集体讨论"他该归属于谁"后,而被组长接收。事过不久,他旧病复发,趁同学交本子之际,偷拿同桌同学的50元钱。

此事使同学们义愤填膺。下课之时我找到了他,仅以"还记得'招兵买马'时的情景吗?"而使他后悔不己,主动将钱还给了同学。改正缺点,为争创优胜小组而努力,成了组员共同的心声,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强奋进将成为每个组员的座佑铭。

"招兵买马"是教育上的创造之举,创造是变无为有、变

不可能为可能。过多的限制,是会妨碍创造性思想的形成,甚

至扼杀创造力,为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妨让你学生去"招兵买马"。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公文标题的13种排列形式.doc

公文标题的13种排列形式 公文标题仅有内容美是不够的,还要讲求形式美。所谓形式美是指将构成公文标题的各内容要素即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诸要素在文面上妥当、合理地进行排列布局,使其清晰整洁、醒目匀称,给人以美感。按《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的规定,公文标题“用2号小标宋体字,可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间距恰当。” 综括起来,对公文标题的排列布局大体有如下3类13种: (1)单行式。此种标题一般字数较少,排列时应将其置于一行正中,两边空出相等距离,以示鲜明醒目,匀称美观。例如: 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会议纪要 (2)双行式。此种标题分上下两行排列,其字数相对较多,如挤占一行则有失美观,在这种情况下,即分双行排列。它又包括如下三种情形: ①上下等长(又称两行等长)。例如: 中共中央关于接收宋庆龄同志 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 ②上短下长。例如: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 ③上长下短。例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教师节的决定 (3)多行式。此种标题一般分上中下三行(少数则在三行以上)排列,字数较多,尤其在批转或转发性公文标题之中更为常见。它又包括如下八种情形: ①正梯型。例如: 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 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草案)》的议案 ②倒梯型。例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设立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决议 ③上下短中间长。例如: 国务院批转进出口管理委员会 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建立中国工艺美术 行业协会的报告》的通知 ④上下长中间短。例如: 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国家标准总局关于印发《采用 国际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又如: 公安部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 重要指示精神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

常见语文歧义例谈

常见语文歧义例谈 汉语内涵丰富,变化多端,因而极易产生歧义。汉语歧义按其消除歧义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语言歧义和语音歧义。 一、语言歧义 一些存在于书面上、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运用语言的物质外壳一一语音来消除歧义的,就叫做语音歧义。语音歧义常见有以下几种。 1.重(zhong)音与轻音 重音是指重读的音节。同一句话中,重读的字或词不同,与所要强调的意思是密切相关的。如“我没说他偷我钱”这句话中仅七个字,但分别重读每一个字都会使句子的意思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重读第一个“我”,表达的是“不是我而是别人说的”;重读“没”,就是“根本没有这回事”的意思;重读“说”,就成了“不是口说而是其他如动作、暗示等”的意思;重读“他”,是表示“他以外的其他人”;重读“偷”,是说“抢、拣或借”的;重读第二个“我”,表示的是“不是我的而是别人的钱”;重读“钱”,则是“除钱以外的物品等”。 轻音是指一些助词和做词尾的字,读音要轻而短,否则意思就会发生变化。如“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上”,读轻声表示“在其中”,即在“直线L”的本身;如果读去声则表示是在“直线L”上方的空间了。 2.数(shǔ)读与译读 数读就是按照文字的顺序逐字数着读,如“2006”读作“二零零六”。译读就是把一种文字表现形式读成另一种语音形式,如“1000”读作“一千”。现在,人们在书写年数和年份时,为图方便往往习惯使用阿拉伯字母,阅读时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误解。如人教社1992年10月版初中《代数》第一册(上)在说明“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时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国早在2000年前就获得了这些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则早一千多年。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落后,旧中国逐渐衰退,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又为我国科技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这里既有汉字表示的年数,也有阿拉伯字母表示的年数;既有字母表示的年份,又有字母表示的年数,很容易让人误读或误解。文中的“2000年前”应该读作“二千年前”,如果把它同“1949年”一样读成“二零零零年前”,那么文章内容岂不矛盾重重? 3.语气与语调 语气就是说话的口气,是具体思想感情支配下的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其它任何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如“你再说一遍!”这句话,用平和的语气说出,是想听清楚或想详细了解情况而要求对方重新说一遍;而用严厉的语气说则是不准对方再说,有“如果再说,就不客气了”的意思。 语调是指说话时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变化。说话时的语调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大有径庭的。如“人都到哪里去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句,用高、重、快的语调表达的是责怪、召唤的意思;而用低、轻、慢的语调则是表示疑惑、判断的意思。 4.声调和停顿 声调也叫字调,指音节的高低升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这里说的仅指同一个字的读音高低升降不同,就是声调的不同。不同的声调反映的含义和词性也是不一样的。如“他这个人好应付”中的“好”,读上声表示“容易对待或处置”,而读去声意思就变成了“工作敷衍了事”了。 停顿是说话时语音的间歇,句子中停顿的位置不同,反映出的词语组合关系也就不同。 如“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张晓风《行道树》)一句,读成“许多朋友

浅谈公文写作中的文学修辞手法

浅谈公文写作中的文学修辞手法 严谨、庄重、明确、简洁和通俗是公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如果在遵循公文语言风格传统的基础上,巧妙运用文学修辞手法,将会增强公文的可读性和生动性,达到良好的审美意境和表达意境。毛泽东同志曾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并在文件写作实践中运用比喻、借代、对照、设问、排比、层递、引用、讽喻、对偶等修辞方法,引起广泛共鸣,让人为之折服。 一、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的风格异同性 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在内容、词汇、语义、语言、写作动机、受众范围等风格上具有本质的不同性。作为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文体,公文反映的是公务活动中的客观事实,要求用最准确的语言、最精练的文字来表达发文机关的意图。公文语言一旦出现紊乱或不得体,轻则败坏机关名誉,重则给工作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所谓“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文学作品是想像的产物,是个体生命的表现,可以对所写的人与事进行艺术上的虚构、改造和加工,以反映生活的本质。同时,文学创作又是间接服务于社会的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个体生命和人类整体生命的层次。 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又具有辨证的同一性。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曾说:修饰语句要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强调的是修饰词句要服从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无论公文写作还是文学创作,其主体和灵魂都是思想内容;任何修辞形式和写作技巧,都是表现思想内容的手段。一旦失去作为核心的思想内容,那徒然存在的形式和技巧无论多么的新奇和美妙,都会统统变得毫无价值。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又是相辅相成的,除了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的文学素养水平,也是公文写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适用于公文写作的文学修辞手法 鲁迅先生说过: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就不能达意。适旨应境的修辞,能使文章的语言陡然生辉,焕发出动人的魅力,这是任何一种文体都梦寐以求的艺术境界。但并不是所有的修辞都适用于公文写作,一切修辞活动都必须以写作的实际思想内容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去选择表达方式。 增强文章情境性、说服力和节奏感的修辞手法 在公文写作中,如果要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并使对方与自己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可选用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语词,错落有致、逻辑性强的句式来表明观点和内容,借用排比、层递、回环、反复、反问、设问等来壮大语势,增强说服力和节奏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第二大部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连续用了多个排比、层递和回环句,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内涵非常丰富,主旨层层推进,气势磅礴,意象万千,成为关于改革开放理论的经典论述。 增强文章趣味性、生动性的修辞手法

公文中的常用词语

公文中的常用词语 下边介绍一些公文写作中的常用语。 按语或称“案语”。以发文单位的名义对所发文件、材料加以指导、说明的一种公文形式。按语对下级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按语可分为四类:①说明性按语,说明材料来源和编发原因或特别说明何人要发和发至什么范围;②提示性按语,指出材料的中心、要点或提纲挈领地介绍其内容;③批示性按语,对下发单位作出指示、提出具体要求;④评论性按语,对编发的材料进行评论、表明意见和态度。 针对全篇材料的按语,一般置于正文之前,注明“编者按”或“按”;针对材料的某一部分的按语一般夹在文中加括号注明。 表态用语。公文中表示作者意见、态度的词语。据表态用语的轻重程度可分两类:明确表态用语,如“应、应该、同意、不同意、责成、批准、支持、反对、不妥、照办、请核查、照此办理、遵照执行、贯彻执行、迅当办理、业已颁布、组织实施、贯彻落实、取消、禁止、取缔、作废、阅处、存查、存疑、存档、”等。模糊表态用语,如“原则同意、原则批准、似应、拟应、拟同意、研究执行、参照执行、供参考、可借鉴、酌情处理、酌情执行”等。 称谓用语。公文中表示对机关、单位、集体、个人不同人称称呼的词语。一般性称谓用语用于上对下、下对上、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单位之间,如“本(厅)、我(厅)、该(厅)、你(厅)、本署、各有关部门”等。表示尊重的称谓用语多用于下对上、不相隶属的机关、单位之间,如“贵(厅)、××长”等。党内一般称“××同志”。

承启用语。公文中承上启下的词语。常用于通知、决定、报告、计划、规章制度等文种。其特点是前以一介词结构承接上文后用一固定的结构形式引起下文,如“根据……特作如下决定”、“为了……提出如下意见”、“为此、对此”等。承启用语的上文一般较简短,下文是文中内容的主体部分并多用条款形式表达。 告知词语。指公文中表示告诉使知晓的用语。如“见告、速告、电告、转告、收悉、得悉、已悉、示知、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等。 公布词语。指公文中表示将法令、文告、指示、事项等公开 布告、明令”等。 简称用语。指公文中经过简化的词语。其作用是可使行文简洁,内容概括鲜明便于掌握和记忆。地名、机关名称使用简称必 种方式:(1)节缩式,如“外长”。(2)统括式,如“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简称为“三不主义”。(3)选点式,如“九·一八事变”“南昌起义”等。 结尾用语。公文中表示全文结束的词语。不同的文种结尾用语也不同。如请示的结尾用语可用“以上请示当否,请批复”“妥否,请批示”“上述意见如果可行,请批准”等。报告的结尾用语可用“以上报告如有不当请指示”“以上报告如无不当请批转各地执行”等。 申报备查、待备案、请核准、见复、查复、此复、示复、请复、请复示、盼予答复、切切此布、此令、此据、请照办、请予审批、望予审批、函告、专此函达、特再重申、特再函询、谨致、谨报、特先函商、特先联系“等也都是常用的结尾用语。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时也许可能会贻笑大方,但有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什么是“歧义” 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说法”。裘荣棠先生在《“歧义”浅析》里说过:“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确切地说:“歧义”是一个短语或句子蕴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没有把确切的意思表达清楚,使人可以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理解。 例如:“热爱人民的军队”,当作偏正词组来看时,“热爱人民的﹨军队”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意思时指对人民有深厚感情的军队;当作一个动宾词组看,“热爱﹨人民的军队”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意思是热爱军队,因为军队是人民的。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歧义句和歧义现象,但有些歧义现象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辨,是可以排除的。有时,标题上的歧义可以借助正

文的内容来排除。对这样的歧义句,一般来说,是应该允许存在的。积极地利用歧义,可以构成双关语或歇后语等修辞格,使言语生动。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上下文无照应的情况下,使人不能分辨的歧义句就会给读者带来麻烦。无疑,这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和汉语纯洁健康的发展。歧义并非现代汉语独有的现象。古今中外各种语言中都有歧义现象,以法语著称的法语也不例外,只是情况各不相同罢了。 二、歧义是怎样产生的?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的表达者有关,表达者可以更换说法或利用上下文的交代照应来避免歧义。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自身特点也有联系。同一个人用某种语言(如,汉语)的某种句式来表达某个意思时有歧义而换用另一种语言(如,俄语)来表达,就可能没有歧义了。 歧义是怎样产生的呢?就语言的发展来说,歧义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现象。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和外界事物的发展,人类的语言也在发展。新词的不断产生、词义的逐渐变化、语法规律的逐渐发展和表达手段的日趋灵活丰富,都表明语言在发展。但是,外界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于语言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和表述这种发展的语言总是晚于前者而出现的,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绪论 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 án(游船/油船/邮船)。”,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主要举措

主要举措 重点从“学、细、快、勤、严、廉”六个方面开展作风整顿工作,推动全县计生系统工作作风和整体形象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学,就是要勤思敏学、广纳博取,进一步增强“立学为先”的学习意识。要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与新形势适应的新思维、新观念,学习《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学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统计知识,不断充实业务知识,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 (二)细,就是要严谨细致、扎实缜密,进一步增强优质服务意识。要加强宗旨观念教育,使广大干部牢固树立优质服务意识,接待群众和其他办事人员要态度和蔼,用语文明,讲解详尽,服务到位,杜绝吃拿卡要,坚决反对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官僚主义衙门作风。 (三)快,就是要雷厉风行,不等不靠,进一步增强“效率第一”的紧迫意识。全面落实“五办”、“五不让”要求,即符合政策的坚决办、手续齐全的立即办、有困难的帮助办、复杂的事情协调办,不让首问事项在我这里推诿、不让份内工作在我这里耽误、不让服务对象在我这里碰壁、不让服务承诺在我这里落空、不让服务形象在我这里受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效能。要建立有效机制,分解目标,

责任到人,彻底改变遇事推诿、工作马虎、应付了事等不负责任的现象。尤其是在打击“两非”和社会抚养费得征收过程中,不能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做表面文章。 (四)勤,就是要勤奋刻苦、甘于奉献,进一步增强“爱岗敬业”的公仆意识。重点整顿迟到早退,上班脱岗,工作时间上网玩游戏、聊天以及工作日午间饮酒等纪律观念淡薄的不良现象。要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实行“四签到”制度,将干部职工工作津贴和奖励工资与其到岗守情况及工作绩效挂钩,年终根据考核结果兑现。 (五)严,就是要严格程序、按章办事,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的法制意识。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以身作则,按照《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的规定,以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工作,在公平、公正中树立良好形象。在社会抚养费征收等具体工作中,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规范执法程序,依法行政。 (六)廉,就是要清正廉洁、秉公办事,进一步增强“克己奉公”的廉政意识。要加强对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使每个干部都能在各类督查检查中时刻提醒自己,慎独、慎微、慎言、慎行,做到警钟长鸣,严格挂靠廉洁从政各项规定。 六、机制保障 一是建立组织领导机制。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带头抓、

谈谈公文文稿的审核

谈谈公文文稿的审核 作者:张利文章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点击数:216 更新时间:2009-7-31 公文文稿的审核是文稿送交领导人签发前的关键性程序。它前承拟稿环节,后启签发环节,在整个公文处理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公文的质量。公文文稿的审核工作一般由办公室主任或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文字秘书,主要对文稿内容、政策界限、事实数据、实施举措、决策意图、条理结构、文字表达、行文程序、公文格式等方面全面的审核。 结合公文处理的实践,本文就机关单位的公文审核,从以下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审核重点和审核标准,以就教于之家。 一审政策界限准确与否 就具体的机关单位而言,公文是机关单位各种决策及其实施措施的载体,其内容既要对上级机关负责,又要对下级负责。对上级机关负责,就是说其公文承载的任何决策必须与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其上级机关的指示相一致,必须与的法律规定相符合,任何矛盾或不一致之处都必须坚决予以修正,否则,即使已经分发出去的公文也是难以生效的。级单位负责,就是说其公文内容必须与下级单位的实际情况相协调,其决策及其实施措施必须对下级单位的工作有具实在的指导意义。 在具体的公文实践中,我们发现下级机关单位的公文,能够很好地维护上级机关的权威性,公文的内容与国家政策律及其上级机关的指示相一致,无矛盾之处。但自己机关单位制定的政策和实施意见,有时却出现政策界限模糊、政定过死或过宽泛、政策前后矛盾等错误,给下级机关的执行带来不少困难。 所以,公文的政策界限,必须从与国家大政方针的一致性和对下级机关单位的政策清晰度这两个方面去审核,惟此能全面地吃准各种政策。 二审事实数据真实与否

公文是政策的载体,事实数据是决策的依据,那么事实数据的真实性就关系着政策的真实性与可行性。可见,符合的事实数据即真实可*的事实数据才是公文的真正生命。 凡公文涉及到的对具体人的评价,对工作的全面分析,都要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审核,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处,既看绩也看到不足,力求客观准确。 凡公文涉及到具体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保证真实地叙说整个过程,不护短,不溢美,是一,二就是二,坚决杜绝情感偏差,克服主观倾向,还事实以真面目。 凡公文涉及到的具体数据,一定要来之有据,查之有凭,不可以想当然地预计,也不可以主观地估摸。即使是细微夸也会给机关单位,甚至给国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三审实施举措可行与否 实施措施是公文的主体所在,在公文中占有较大的篇幅,当然是公文审核的着力点之一。 实施措施的审核应当从三个方面把握:公文所列措施内容是否切实可行,各种措施的依据是否真实充分;各种措施是否符合逻辑,各种概念是否恰当周延;各种措施或具体事项由哪个部门执行,谁是负责人,怎样执行,有怎样的期要求,这些情况交代得是否具体明确,是否会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有了周详恰当、切实可行、具体明确的实施举措,就便于公文的运行,便于实施措施的贯彻执行。 四审决策意图明确与否 决策既是集思广益的结果,又是领导集体智慧的体现。从行政决策方面和行政执行方面看,领导意图就是今后单位的大政方针。那么,公文文稿所承载的决策内容,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领导的意图,或者说公文承载的内容与领导是完全一致的。因而,领导意图体现的明确与否,也是公文文稿审核的主要方面。 决策意图的审核应当把握两个方面:要结合决策会议的记录或者会后纪要,结合领导人的表述,力求使领导决策精

公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公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公文的表达方式,就是公文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把思想内容表达出来的方法和手段。下文是x 收集的公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欢迎阅读! 公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1 . 叙述叙述就是对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客观反映的一种表达方式,是用来说明问题、反映情况、交流思想、阐明观点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除法规性、指示性公文外,通知、通报、报告、请示、会议纪要、调查报告、简报、讲话稿等公文一般都以叙述为主。 公文中的叙述以叙事为主,采用概叙、顺叙的手段,开门见山地陈述事件的全貌,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地运用倒叙、插叙、分叙、补叙等多种方法。 2 . 议论议论就是议事论理,对客观事物或问题进行分析评述,作出判断或评议,表明观点和态度的一种表达方式。 公文中的议论为了给受文者提供理解公文精神的理论依据,不是贯通全文的主要方法,而是从属于叙述和说明

的一种方法。无须旁征博引,常用简单的结论性、论断性的语言,论述较客观、冷静,不带或少带感情色 彩,常结合叙述、说明使用。议论具有论点、论据和 论证三要素。 3 . 说明说明就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原理、规律、作用等进行阐释的一种表达方式。 公文的说明范围主要限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事物,以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为主要目的,说明比较抽象、概括和简要。 上述三种表达方式中,以反映情况为主的公文侧重叙述以阐明道理为主的公文侧重议论; 以提高要求为主的公文侧重说明。 公文常用种类 (一)命令(令) 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 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 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二)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 排,奖惩有关单 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三)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

浅谈机关公文格式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机关公文格式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公文格式规范化,是办公自动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公文作用,维护公文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必要条件。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行政机关的公文格式规定了十分严格的标准,但在公文处理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和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实际工作中公文格式常出现的不规范现象进行了归纳分析,浅谈几点相应的对策。 一、关于公文要素 一般来讲,一份完整的公文都是由“眉首、主体、版记”三部分组成。置于公文首页红色反线以上的各要素统称眉首。眉首主要包括公文份数序号、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几个要素。置于红色反线(不含)以下至主题词(不含)之间的各要素统称主体。主体主要包括公文标题、主送机关、公文正文、附件、成文时间、印章几个要素。置于主题词以下的各要素统称版记。版记主要包括主题词、抄送、发文机关、印发时间、印制份数和页码几个要素。 二、关于不规范现象 (一)公文标题不规范 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公文主题和文种组成。公文标题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并标明公文种类,一般应当标明发文机关。不规范的做法表现为:一是标题中未标明发文机关;二是滥用符号。标题中使用了多种标点符号,较多的是使用逗号、顿号和书名

号等。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特定称谓加引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公文标题可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列。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间距恰当。 (二)结构层次序数使用不规范 公文中的数字,除成文日期,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在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具体设置多少个层次序数,要视文件的内容和篇幅来定。一般来讲,第一、二、三、四、……层次序数依次标识为:“一、”、“(一)”、“1.”、“(1)”、……。一般来讲,层次序数不得跳级使用。 年份一般不能用缩写。如:2010年不应缩写为“一○年”或“10年”。如年份用中文形式表示,如“二○一○年十月”,则中间的“○”不能写成“0”、“o”或“零”,应该在电脑“插入”栏里“特殊符号”中选择“○”。“十月”中的“十”不能写成“10”,而应写成“十”。 (三)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文字材料中的序号、标点符号应正确使用。否则,所表现出的语气、词语性质和作用就会走样。 1.“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用顿号不规范,应该用逗号。 2.“一,”、“二,”、“三,”等用逗号不规范,应该用顿号;“1”、“2”、

例谈歧义的六种类型

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如果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句子表意不明确,使听者或读者无法确切理解判断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会产生歧义,影响正常交际甚至造成误会。这种情况,在口语交际中,能够随时得到纠正,一般不会给交际带来太大麻烦;而在书面交际中如果产生了歧义,就不是能够随时纠正的了。 下面就结合实例来谈一谈书面语中的六种类型的歧义现象。 一、多义性歧义 一个句子中用了多义词,而这个句子的语境又不足以确认这个词所表示的意思,就会造成歧义。例如: 1、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看不上可以有两种理解,即看不起或看不着(zháo)。在这个句子中,看不上表达的究竟是哪种意思,无法确定。 2、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这句话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他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总经理、副总经理存进去的;他与副总经理一起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总经理存的。做前一种理解,和是连词;做后一种理解,和是介词。 二、结构性歧义 如果一个句子的语境条件不充分,无法确定句子的语义结构,就会产生歧义。例如: 1、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这里的禁止取缔有两种语义关系:①动宾关系,即禁止去取缔;②并列关系,即禁止并取缔。在这个句子中,由于语境条件不足,到底是要禁止去取缔药品交易市场,还是要禁止并取缔药品交易市场,无法确定。 2、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在这个句子中,唯一能确定的意思是警方表示愤慨,但警方愤慨的对象是报案者还是围观者,愤慨的原因是报案者说了不实的话还是围观者坐视不管,都不明确。造成这种歧义现象的原因是根据这个句子的语境,无法确定对字所指的对象。 三、指代性歧义 如果一个句子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等指代性词语的指代对象或内容不明确,就会造成指代性歧义。例如:

新高考新思维新理念新措施

新高考、新思维、新理念、新措施 ——上海浙江高中名校创新发展学习体会2015年12月11日,我跟随延庆县教委组织的42人校长主任团队,前往上海和浙江针对“高考新政下的学校变革”进行考察学习,在为期八天的学习中,我对即将落地的新高考政策要点、改革内容,尤其是学校针对新高考改革的应对措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把这几天学习的收获做一总结。 一、高考改革的政策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 夕浪在开幕式所做的主题报告《高考综合改革与学校育人模式创新》中,详细解读了高考改革新政及学校面临的主要挑战。他指出:虽然现有的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有着社会认可、招生成本低、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但还存在着教育多样性丧失、学生应试负担重,导致学生个性丧失,影响了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等的很多问题,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而谈到学校、教师和考生面临的主要挑战,柳主任谈到:一是考试命题。组织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业水平层次,并据此命题,不断提高科学性(音乐、美术、体育、技术等学科考试挑战性更大)。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作必要整合。二是组考。一次考试,还是两次机会?两类考合一,还是分离?什么学年或学期考什么科目、安排什么类型考试?一学年什么时间安排考试?每门学科考多长时间、不同考试类型考多长时间?其中考察的还有学生的诚信,能不能以一个真

实的状态参与到考试中去。三是高中教学管理。丰富选修课程,推进走班教学,方便学生选学选考,文理兼修。“文科分类、理科分层、体艺分项”将成为教学新常态。四是学生学业指导。高中生处在一个有倾向、没方向阶段,需有必要的尝试和经历及专业化的辅导。目前被动学习,更多的选择和不确定性无疑会增加盲目性和焦虑感。由于没有方向感,缺乏对自己准确的把握、定位,门门争优,也是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 统一高考语数外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高考命题较多关注知识考查,过分强调覆盖面,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走向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标修订专家呼吁,高考数学命题减少选择题,增加开放性题目;减少题量,增加考试时间,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过程。英语课标专家呼吁,适当增加听力分值、阅读理解题,减少完型填空等语法选择题。 于是我们所要面临的挑战:一是命题和阅卷能力亟待提升。开放性试题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对命题和阅卷都提出了新要求。把懂与不懂、表面懂与真懂区别开来,用新颖而内涵丰富的情境来考查学生。二是我国高中数学课程在必修课外,为理工,经济与社会,人文,体育与艺术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如何处理高考与数学课程的关联问题?三是听力考试对设备、环境有很高要求。两次考试对命题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二、规范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简谈公文起草的四种意识

简谈公文起草的四种意识 新到办公室工作的同志经常带着一股写好公文的热望向我讨教写材料的经验。其实写好材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既有写作技法上的积累,也有工作方法上的觉悟,因为行文的表述依赖于行为做事,做事成熟了,也会带来行文的老道。不过,有没有一种明确的自觉培养意识,对于一个写手的成长快慢还是有影响的。从我十来年的写作体会看,我认为做好公文起草工作要有四种“自觉意识”: 一、要有明晰的效果意识 公文是一种应用性文章,是让人看、让人听,要对实际工作起指导、推动作用的。在起草公文时,写作目的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公文的行文方向、结构设置、内容组织和语言表述。起草公文,必须有明晰的效果意识,就是说你按领导指示起草一篇公文,对这篇公文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整体效果,主标题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分标题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每段内容给人留下什么印象,都要有明晰的效果预期。我的体会是,有明晰的效果预期未必能写成好公文,因为写好公文还需要其他重要条件,但没有明晰的效果预期,必定写不出什么好公文。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好事。所以,在起草公文时,我建议大家尝试“效果导向机制”,即

根据所要达到的效果,去决定是否需要设置主标题,设置什么样的主标题;去决定是否需要开场白,需要什么样的开场白;去决定是否需要分标题,确定什么样的分标题;去决定每一段落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去决定叙述风格、用语习惯,从而让公文管用而不是无用,让受众爱听而不是反感。要根据“需要写什么”去写,而不能根据“会写什么”去写,尤其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想到哪写到哪。起草一篇公文,总得给人留下一点什么,或者主题选定上有特色,或者工作举措上有创意,或者理论阐释上有新高度,或者用词用语上有新亮色。全部达到上述目标当然很难,而且有时时间也不允许,但至少要达到其中的一两个,否则,所起草的公文味同嚼蜡,写了等于没写。 二、要有深厚的思维修炼意识 写公文、抓工作,关键靠思维。我认为,一篇好的公文必须做到“与众不同”,而不能“与众雷同”。从一定意义上说,成功就是“与众不同”。你想的、说的,跟别人完全一样,说不说、讲不讲还有什么意义?公文作品是智慧的结晶,要做到与众不同,必须以深厚的思维能力作支撑。我体会,作为公文起草者要着力提高以下几种思维能力: 一要提高直线思维能力。对一个事物、一项工作,要往纵深处思考,就像徐志摩《再别康桥》中说的那样,要“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蔓溯”。当然,我们所撑的是思维的长

公文的表达方式

公文的表达方式 第一节表达方式的含义 一什么是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就是作者将内容传达出来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复杂的,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也需要有各种各样的认识方式和反映方式。这些认识方式和反映方式,在转换为语言进行传达的时候,就是表达方式。 如果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运动过程,我们就需要用叙述的方式。叙述就是对事件发展变化过程的叙说和交代。 如果反映的对象是事物栩栩如生的外貌和形态,我们就需要用描写的方式。描写是将事物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活生生地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如果表达的对象是作者的思想观点、理性认识,就要采用议论的方式。议论是对某一事物或问题发表见解,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表达方式。 如果表达的对象是作者的情感,就要采用抒情的方式。抒情就是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如果表达的对象是某种知识,也就是对一个事物或事理的科学认知,就要采用说明的方式。说明是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二公文的常用表达方式 对一般文章而言,表达方式是文章体裁的重要标志。叙述描写用得多,就是记叙文;议论用得多,就是议论文;抒情用得多,就是抒情文;说明用得多,就是说明文。 对于公文来说,所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议论、说明三种。而且,公文都属于应用文,不能用通常的记叙、议论、说明三大文体的标准去分类。在公文内部,虽然表达方式有时仍可作为区分公文内部不同文体的参考因素。如决议,议论成份就比较多;通报,叙事的成份较多。但在多数情况下,公文对表达方式是综合运用的。在一篇公文中,叙述、议论、说明三种表达方式,常常水乳交融,无法绝然分开。 第二节叙述 一叙述的含义和叙述的人称 叙述就是对人物的行动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所作的叙说和交代。理解这一定义时要把握住一个最为本质的特征:叙述的表达对象是动态过程。一个静止不动的事物,我们可以描写它,可以说明它,却不能叙述它。 叙述是写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表达方式。记叙文要大量采用,无

2017年公文改错:例谈公文语言的错位倾向

2017年公文改错:例谈公文语言的错位倾向 行政公文写作讲究语体特色,于平淡中见功力。张寿康先生在《实用语体的研究与教学问题》一文中指出,应用文体最重要的是探索使用的语言特色。公文语言既要合乎特定文体(公文种类)的要求,合乎社会语言环境的需要,又要合乎发文机关在行文关系中的地位。而社会上一些行政公文在语言运用上经常出现错位现象,不符合公文语体的总体要求和风格,不符合明晰、准确、简朴、庄重的要求。其主要表现有口语化倾向、感情化倾向和散文化倾向: 一、口语化倾向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不同文体的语言各具特色,在运用语言时必须考虑到文体的特点及要求,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就失去了文体特色。如果在公文中大量使用口语化语言,必然失去了公文明晰、庄重等特色,甚至令人不知所云。公文中日语化倾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滥用方言。如广州人把自行车写成“单车”,把骑车载人写成“骑车搭人”,把红灯亮时越线写成“冲红灯”,甚至把处罚凭单写成“牛肉干”,把做好了写成“搞掂”。在公文写作中除了作为群众语言而少量引用外,一般不能滥用方言。滥用方言,必然会使语言轻巧虚浮,失去公文语言庄重、规范的特色。 (二)滥用口语。如下面病句:“错误列支的,务必纠正。今年的要纠正,去年的也不要放过。今后不论超产奖还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这个奖那个奖,统统都得在利润中支付。”以上的“不要放过”、“什么乱七八糟的这个奖那个奖”、“统统”等全是口语,应改用规范的书面语“也要纠正”、“巧立名目的其它奖项”、“一律”等。 (三)滥用俗语俚语。如有一份批复,文中肯定下级机关增设便民信箱举措时,竟借用这句电影台词:“高,实在是高”。在公文中运用乡谚俗语、歇后语之类语言,近乎油腔滑调,失去了公文严肃庄重的文气,也失去了公文法定权威性的特点。 (四)滥用外来语。对一些已通用的外来语,如拖拉机、俱乐部、爱滋病等当然可以适当使用,而对未经规范化处理的外来语,如“的哥”、“阿蛇”、“密丝张”等内外夹生的词语,原则上不能搬上公文。这些内外夹杂的词语,不仅与公文语言规范庄重不符,而且与明晰、朴实的要求相悖。 (五)滥用缩略语。对一些尚未约定俗成的缩略语,在公文写作中应慎用,避免发生歧义。如在一份函中写着商购“黄白芝麻”品种,这里是指黄色和白色的两种芝麻,还是指黄白相间的一种芝麻,只有发函者知道了。类似这样的缩略或简称,原则上应先用全称或作补充说明;而在规范性公文写作中,一般不宜使用。 二、感情化倾向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若修辞与题旨情境相脱离,必然造成语体错位,轻则闹出笑话,重则给工作带来损害。在公文中就常见滥用修辞手法,以致出现感情化倾向,其中包括: (—)在上行文中滥用比喻,过分谦恭。例如,把上级的正确领导比喻为“阳光雨露”,把上级的有力支持比喻为“及时雨”等,这是文学作品的常见修辞方法,但出现在一份报告或请示中就是一种错位现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必然趋向感情化,这样的修辞,就与公文的主旨、语境不相适应,也与公文语言的简朴平实风格不相符。 (二)在下行文中滥用讽刺,变相训斥。例如某上级单位认为下级单位申报开

以新思维推进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以新思维推进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近年来,各级人大开展执法检查的频率明显增加。以上海为例,市人大常委会继去年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执法检查后,最近又结合正在制定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选择《关于促进和保障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实施情况,再次启动执法检查。各级人大对执法检查的重视及随之而来的人大执法监督的某种“复兴”,一方面回应了社会各方面对法律法规实施的关切,另一方面从履职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即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和完善的大背景,人大应该以怎样的思维、怎样的方式,才能更好推进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职责,也是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方式。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保证宪法的实施,地方人大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地方组织法对地方人大的执法检查权作出了与宪法同样的规定。监督法更是专列一章,具体规定了人大执法检查的程序和内容。多年来,各级人大贯彻落实宪法和法律的精神,

开展了数以千计的执法检查活动,为推动和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使人大的执法检查与法律法规的施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然而法律的实施并不是法律的全部。法律的真正价值也并不在于它是否得到了有效实施,而在于其是否彻底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因为在一个普罗大众遵守法律而少数人却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社会,任何精巧的法律建构和严格的法律实施最终都难逃败落的命运。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有法制而无法治,最根本的一条也是致命的缺陷,就是“刑不上士大夫”。用法律的语言说,就是缺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和实践。党的十八大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共同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可谓从思维理念与行动举措两大方面进一步打开了当今中国通往高水平法治社会的现代之门,而这也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所必须 遵循的方向和重点。 有人或许揣测,以新思维思考法治中国建设,用现代手段推进法律法规的实施,是否要淡化甚至贬低长久以来人大通过执法检查、专题审议等既有方式推动法律法规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实不然。新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现代意识和

公文常用模式用语

公文常用模式用语 (1)称谓用语,如:本(第一人称)、贵(第二人称)、该(第三人称); (2)开端用语,如:根据、据、依据、按照、本着、兹因、鉴于、为了……特,等,主要说明发文缘由、根据或目的。 (3)引叙用语,如:前接、顷接、近接、近悉、欣悉、惊悉、已悉、均悉,等,主要用于引导公文直接叙述事实和主张,使语言表达直截了当,开门见山。(4)经办用语,如:如经、业经、兹经、即经、拟,等,主要引出对有关事件办理过程的叙述和说明。 (5)承启用语,如:为此、故此、就此、综上所述、总而言之、有鉴于此、由此可见,等,主要用于使公文从对事实的介绍述说转为对问题的阐发概括,从而起到过渡作用。 (6)期请用语,如:拟请、恳请、谨请、务请、烦、务、务即、希予、盼、切盼、渴盼,等,主要用于向受文者表示请求或希望,是一种尊重对方语气和缓的公文礼貌用语。除法律公文外,大多数公文可以用这类词语。 (7)表态用语,如:如应、理应、本应、确应、即办理、拟予、缓拟,等,主要用于表示对事物的认识、态度、主张等。 (8)结尾用语,如:此复、此令、此布、特此函复、为盼、为荷、自…..起实施,等,主要用于表示行文目的、要求,包括执行要求;或表示感激、盼望、训诫等方面的公务实用特色,同时也给阅文者以正文已结束的明确表示。 (9)判断用语,如:系、确系、果系、纯系等,主要用于表达判断关系。 (10)征询用语,如:妥否、当否、可否、是否可行、是否妥当、请予批转、当否,请批示等,主要用于体现公文的行文关系及高度的组织观念,同时也表示有礼貌地征求意见,带探询、商洽、请求的语气,表示对上级的尊重。 (11)受事用语,如:蒙、承蒙、荷、是荷、为荷等,主要用于平行文和涉外文书,表示感激承受。 (12)报送用语,如:呈请、呈报、呈文、呈上、迳报、送达等,主要用于表示公文或者有关资料上报过程、方式和要求。

公文写作中常见问题

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一、文种使用不当 有的公文作者不了解或不会正确运用确切的文种,以致长期只使用通知、决定等二三个公文,其余文种一概不用;有的公告、通告、通报分不清,望文生义去应用;有的不知公文中报告与请示是两种不同的文种,经常混淆不清,使用时X冠李戴或干脆写成“请示报告”;有的不知有命令(令)、批示函、会议纪要等公文,遇到该使用这些公文的场合则都用通知等公文去代替。 二、格式不规X 公文格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公文文头不规X; (二)标题冗长、混乱、残缺不全; 公文标题中常见病例分析 标题是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文字简洁、格式规X,是拟写案卷标题和编制档案检索工具的唯一依据。据此,须精心制作。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公文标题存在病句,最常见的有两大类:一是语句不合语法规X;二是请示、函、报告三者混淆使用。结合具体病例分析如下: 1、语句不合语法规X

例1、***部、***部、***部、***部优先提高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生活待遇的通知。 例2、***高校关于进一步搞活校产办集体企业有关政策的试行办法。 例3、***高校关于加快发展本院彩色印刷品生产若干措施的通知。 例4、***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和深化普通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试行意见。 例5、***高校关于认真做好一九九四年表彰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通知。 例6、关于夏粮入库的通知 例7、光华公司关于转发光华公司经营承包责任制试行办法的通知 例8、XX县人民政府关于批转XX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XX省人民政府关于进行公共场所卫生检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例9、强台风紧急通知 病例分析: 例1的介词“关于”应用未用。以标题中四个机关联合发文,其办文意图应是面向全国各单位的,但也可理解为只是面向本系统,易产生歧义,其原因是在发文机关与理由之间缺少了介词“关于”,应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