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科学共同体

第四章 科学共同体
第四章 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分层与奖励

主要内容

1、科学共同体与范式

共同体(COMMUNITY)定义:

通常译为“社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指若干社会群体(民族、家庭等)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等)聚集在某一区域里,形成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定义:英国学者坡兰依,1942年,

“科学的自主性”:把全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作为一个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社会群体,以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库恩、普赖斯、默顿……

库恩,1960S-70S,《科学革命的结构》;《必要的张力》:“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他们由所受教育和训练中的共同因素结合在一起,他们自认为也被认为专门探索一些共同的目标,也包括培养自己的接班人。”

科学共同体是科学认识的主体:科学家个人——科学家集体。

“科学研究尽管是由个人进行得,而科学知识本质上是集团的产物,如不考虑创造这种知识的集团特殊性,那就无法理解知识的特有效能,也无法理解它的发展方式。从这一点说,我的书是属于社会学的,但也决不允许这个问题离开认识论。”

通过科学共同体的研究把科学的认识论方面与社会学方面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使科学社会学发生了重要变化。

科学共同体的特点:

由从事实际工作的科学家组成。

共同体的组成是分层次的:学科、专业、方向、研究领域……

专业一致是根本的基础:专业教育相同、对专业问题的看法相似

有共同的社会关系:师承关系、共同参加学术会议、共同培养接班人、阅读相似的文献、交流与合作……

有共同的范式。范式(PARADIGM):有20多种不同的提法主要是指科学的认识标准以及科学活动。世界观:兔子变成狐狸?

科学成果、概念、原理、方法

实验程序、实验仪器

学科模式、活动规则、行为方式

一种科学的传统。

前范式阶段:观点林立、众说纷纭。

同一领域的科学家没有共同信念,没有公认的学科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没有主导的理论学说。同一领域科学家无法相互协作、相互交流,从而形成不了共同体。

18世纪电学:有多少电学实验家就有多少对电的不同认识,直到富兰克林、库伦、伏打等才统一确定了正电、负电、电流、电力、库仑定律等基本概念和理论,为电学研究提供了共同的范式。

常规科学阶段:某一范式对一定时期的科学研究确立了支配的地位时,科学发展进入常规阶段。科学家主要从事说明、完善、捍卫范式的研究,不再发明新理论。

判定重大事实:使事实更精确化。理论与事实更加相符;理论的细化、形式化、完美化。科学发展进入高度累积的阶段。

后范式阶段:反常的情况不断出现,难以用常规的理论和方法解决。

既不能排除,也不能童话。微粒说不能解释光的衍射现象。

反常影响到范式的基本原则时,常规科学陷入危机之中。

科学共同体内部开始出现不同的意见和声音,理论修改越来越缺乏一致意见。

新理论、新方法、新标准开始建立,旧的范式逐渐瓦解。

新范式的出现:往往由学科领域里的新手提出标新立异的额观点,常常遭到旧范式的抵制。

——“一种新的科学真理并不是靠他的反对者信服,并且使他们同情而胜利的,不如说

是因为他的反对者已经死了,而在成长的新的一代是熟悉它的。”(拼命、长命?)

可能同时出现多个新的范式,相互之间形成竞争,最后或者统一、或者生存,形成几个科学共同体——产生不同的学派。

新的范式经受住挑战,解决新的问题,包容旧的范式的内容,最后获得胜利。

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粘合剂”

范式为共同体的成员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信念。

范式给出了新理论、方法的标准,成为共同体的进入门槛。

范式为科学共同体的交流提供了共同语言;为共同体下一代培养提供了内容标准;

为共同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起点的平台,推进科学持续发展。

范式使得科学共同体独立于外部,其自主性得以保护:各领域学术论文、会议外界、外行无法参与。

2、科学共同体的形式

2-1 学派、无形学院

学派(SCHOOL):是科学家的一种特殊的创造性联合,往往由一代甚至几代具有很高学术水平和技能的科学家团结在一个或者几个科学大师周围,在某一研究方向上进行创造性的科研工作。

日心说、地心说;水成论、火成论、突变论;微粒说、波动说;燃素说、氧化说等。

学派形成的条件

以共同的范式为基础:学派是不同范式在竞争中的科学社会组织的表现形式。当科学理论内部显现危机时,不同学派的出现为科学理论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新的生长点,扩展了理论领域和理论方法。

以学术权威为核心:学术权威为学派范式的理论基础做出了根本性贡献。(1)与传统理论、观点、方法有明显的区别;(2)贡献是奠基性的,在此新方向上后来者可以有大量值得探讨的问题,从而形成了共同的学术团体——学派。

以学派创始人为核心的创新集体:学派内部有结构,学术权威为核心,周围有追随者、合作者、拥护者。师生关系是学派的基本结构。形成学术圈层:(1)核心是学派大师、领袖;(2)学派大师直接领导下的科学家、学生;(3)在学派基地外,但认同学派的观点和范式。

学派的功能:

培育科学新生长点的基地:学派是新思想的孵化器、庇护所。——伽罗瓦的群论、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学派为新理论提供了生存空间,造成适宜的学术小气候。学派成员相互激励、交流,形成群体竞争优势,可与传统学派抗衡。

是培养新一代科学家的摇篮:“大科学家是大科学家挑选和培养出来的。”在研究风格和研究方法上的影响——隐性知识,“渔”非鱼也。

卢瑟福指导过的科学家有11人获得诺贝尔奖,波尔手下有7人获奖。

美国1901-1972年间,92位获奖者中有一半以上(48)其导师也是诺奖获得者。名师——高徒。

不同学派的存在是科学发展的组织保障:不同学派的出现为科学发展创造了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为不同的学术观点提供了发表的机会;保障了学术研究的自由。

学派领袖和学派风格:

卢瑟福:独立思考、首创精神、个性(博士生)

波尔:“哥本哈根精神”,高度的智力追求、大胆的涉险精神、深奥的研究内容、快乐的乐天主义。

10年内吸引了17个国家的63位科学家到所访问,7人获得诺奖,5人回国后创立新学派。

学派领袖的阻碍作用:马太效应。

科学学派的特征:

(1)科学带头人——大科学家;

(2)科学带头人的教育技能,鉴定才能的能力;

(3)特殊的科学气氛;

(4)科学带头人的崇高品质,个人感召力;(5)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首创力;

(6)研究方法与解释现象的观点;

(7)学生与科学带头人的经常交往与密切

联系;

(8)存在大批有才能的学生;

(9)课题的统一;

(10)独特的思维方式;

(11)具有新奇的科学思想;

(12)创立新的科学方向。

无形学院(INVISIBLE COLLEGE)

17世纪波义耳,“看不见的学院”(自发的、非正式的科学团体)。

普赖斯,将“无形学院”概念从科学史移植到科学社会学,认为科学共同体中有两类组织,一是正式的、有组织的科学家集团,一是非正式的、非组织化的科学家群体,后者主要通过科学交流、信息网络连接在一起,被称为无形学院。

默顿:“从社会学意义上,可以把”无形学院”解释为地理上分散的科学家集簇,这些科学家处在较大的科学共同体中,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在认识上的相互作用比其他科学家的相互影响更加频繁。”

克兰,“社会圈子”,重视科学中心的非正式社会组织在科学进步中的作用。

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两种反向趋势:

高度专门化:走向封闭性,科学共同体之间的交流困难。

接受外部的学术思想:不同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走向开放——开放性的表现即是无形学院。

无形学院特征:具有共同的专业研究领域;具有趋同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倾向;地域上存在空间跨度;社会结构社会是松散的、非正式的;科学家之间主要通过信息媒介、交流网络来沟通,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

通过无形学院网络更容易了解研究前沿(正式系统往往有滞后效应)。

无形学院与科学交流:

普赖斯:无形学院是科学家(作为信息传递者)通过信息交流形成的看不见的集体。

无形学院作为科学共同体的另一种社会形态,其重要指标是:无形学院有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科学交流的信息网络。

科学家只进入正式的科学交流网络是不够的:学生要与导师打成一片……外在形式:

2-2 学会、研究所、大学

学会:科学共同体最为广泛的社会外在组织形式。基本覆盖各国的科学共同体成员。

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各种学会常常是各国政府领导科学事业的思想库和咨询库。

3、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

分层定义:分层的概念源于地质学,在地质剖面中可以看到地质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性状,形成若干岩层。

分层即是根据地质学知识对岩层进行鉴定以判定生成年代的过程。

社会分层定义:

由于社会成员之间有差异,可以根据差一丝程度把社会成员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等级,形成社会的等级结构。处于不同等级低位上的社会成员就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层次。

社会分层:就是对人类进行分类,根据一定的标准去衡量人们在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中的不同位置,从而把社会中的人划分为不同的阶层。

社会分层的标准:

根据人的自然属性:

年龄,性别,种族,肤色等

根据人的社会属性:

地位、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权力、声望、行业、单位等。

科学界的社会分层:

金字塔型:

极少数人在最高层,绝大多数人处于中下层附近,甚至下层部分也呈现出金字塔状的内部分层结构。

一般社会分层中的上层人士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要远大于科学界中的上层人士在整个科学家总数的比例。

社会:机会方法多

科学:自古华山一条道

一些实例(建议大家看看了解一下即可):

学术职称:

(1)同一单位学术职称与学术水平有相对较好的相关性11111

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

(2)高声望单位容易被承认;光环效应(3)受年龄、资历影响较大

高级职称更多属于年长者,而不是

完全由于其学术贡献

(4)年轻人破格:需要更多的学术成果——任人唯才

学术声望(知名度)

(1)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承认,是科学家们自愿做出,受非科学因素影响小。(2)科学家发表论文数及被引证次数是知名度的经验测量指标。

——科学家论文生产率的逆二次幂

规律(洛特卡定律)

发表N篇论文作者的人数与1/N平

方成正比例:相应于发表1篇论文

的100位作者,2-25,3-11。。。

——高水平科学家的论文被大量引

用,大多数论文被忽略。

诺贝尔奖获得者论文平均被引用97

次,一般科学家为6次,相差16倍。

学术背景

(1)名师出高徒

约有一半的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导师也是以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导师:费米

父子得奖:

分别荣获1906年和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汤姆逊父子。分别荣获1922年和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波尔父子。

母女得奖:居里夫人、女儿

(2)名师真的出高徒?

大国手门下出不了大国手,师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3)著名机构的优势积累,倍增效应

诺贝尔奖获得者55%从5所大学毕业,院士有一半是从5所大学毕业的:哈弗、哥伦比亚、伯克利、霍普金斯、普林斯顿

4、科学的奖励制度

科学的奖励制度:优先权

近300年的科学史上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关于科学发现和发明的优先权争论。

17世纪,伽利略:

《对巴兰德-卡帕的诽谤和欺诈的答辩》:认为卡帕的几何图形和军用罗盘的发明实际上是从他那里拿去的。

《试金者》:驳斥4个对手,格拉西-望远镜,舍钠-太阳黑子,乡下人(让-塔德)-许多发现,西蒙-迈尔-木星卫星。

17世纪,牛顿

与胡克、光学、天体力学领域

与莱布尼兹,微积分发明(利用皇家学会会长权利终止相关调查委员会工作)

胡克与惠更斯,螺旋弹簧天平的发明权

18世纪

卡文迪许,皮里斯特列,拉瓦锡:水的成分组成

亚当斯,勒维亚:海王星

琴纳,皮尔逊,拉包特:接种牛痘

19世纪,

法拉第,武拉斯顿,戴维:电磁感应现象

拉格朗日,高斯,伯努利家族,柯西等:数学领域

20世纪,

新特点:优先权之争出现在科研过程中了DNA发现过程1953-1962

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富兰克林;泡林

优先权之争原因:

同时发现必然导致优先权争议?

能量守恒定律:焦耳、迈尔、赫尔母霍兹,格罗夫,柯尔丁,卡诺,法拉第,李比希。。。。(互相谦让,达尔文-华莱士)

人类自私本性?

卡文迪许:像这样的谦虚,这样没有野心的人突然站到了与人敌对的位置上,令人迷惑不解。

(周围的科学家积极参与争论)

莫顿,科学体质本身的规范要求所致。

创新是科学界的最高价值。

原因不在于人类本性和个人品质,这仅仅只增加一些色彩和音调。

科学体质的内在要求使得科学家为维护自己的发现和发明而斗争。

对优先权的承认导致奖励制度的出现。

定义:科学共同体对于科学家所做贡献的肯定和承认的体系。包括各种名目的奖励和报酬制度。

牛顿时代,达尔文时期,爱因斯坦世纪

哥白尼体系,胡克定律,哈雷彗星,普朗克常数

古生物学之父----居维叶,电工学之父----法拉第,实验心理学之父----冯特金钱,在科学报酬制度中是不重要的。(学术声望-无形承认)

“科学王国的基本硬通货是承认。”

科学家的最高报偿是得到科学界的承认与公正评价,科学的内部结构在此原则上建立起来。

科学家形象调查——律师

退却主义:孟德尔,迈尔

科学体制承认:主要是在科学的正式交流渠道中实现的。

三个方面:论文和著作发表,被引证率,荣誉奖励

连个类别:实际职位,名誉承认

承认与科学的生产率正相关:大科学家一般是高产的。

研究工作的质量比单纯的数量要重要的多。

学院科学:纯科学

规范:CUDOS=kudos

Communalism 公有主义

Universalism 普遍主义Disinterestedness 无私利性

Originality 独创性

Organized sKepticism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学院科学的奖励:精神性、荣誉性

同行承认

命名

称号

荣誉

精神

后学院科学的奖励:多元、多样、广泛

多元:国家、企事、NGO、个人(饶毅个人放弃院士评选)

多样:荣誉、实物、金钱、股权、职位

广泛:基研、应用、开发

物质为主

精神为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最高科学技术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不分等级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分一等奖、二等奖两个等级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奖励项目总数不超过400项。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

(1)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

(2)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2003、2006年各一个,2004年空缺资历奖?老人奖?(助教工资)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0年度吴文俊、袁隆平

2001年度王选、黄昆

2002年度金怡濂

2003年度刘东升、王永志

2004年度首次空缺

2005年度叶笃正、吴孟超

2006年度李振声

2007年度闵恩泽、吴征镒

2008年度王忠诚、徐光宪

2009年度谷超豪、孙家栋

2010年度师昌绪、王振义

2011年度谢家麟、吴良镛

2012年度郑哲敏、王小谟

2013年度张存浩、陈开甲

国家自然科学奖

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

重大科学发现:

(1)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

(2)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3)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

2000至2010年,一等奖有8年空缺国家技术发明奖

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的重大技术发明。

重大技术发明:

(1)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

(2)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

(3)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1997年后,连续6年空缺。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1)在实施技术开发项目中,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2)在实施社会公益项目中,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经过实践检验,创造显著社会效益的;(3)在实施国家安全项目中,为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安全做出重大科学技术贡献的;

(4)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中,保证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

2010年16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科学奖励的问题:“第四十一席位”

朱克曼,《科学界有精英》

法国科学院院士名额只有40席,从而限制一些天才科学家进入,后者与前者并没有差别,甚至还会超过前者。

如笛卡尔,狄德罗,圣西门。。。

诺贝尔奖中的“第四十一席位”: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阿弗里(DNA)、伊文斯(维生素E)、吉布斯(热力学)。。。

“通过任意遴选程序,挑出某个人,把他作为个人偶像崇拜对象。到底,它还能说明什么呢?”

数学等学科被排除,前沿交叉新型学科也被

排除在外,奖励常常给予收获者而不是耕耘者。

评议人的重要性:守门员

马太效应

《新旧约全书-马太复印》第二十章: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科学的优势积累效应:已经有声望的科学家得到与其贡献不成比例的较多的荣誉和报偿;不出名的科学家得到与其贡献不成比例的较少的荣誉和报偿。

马太效应的基础:

棘轮效应----科学家一旦做出了某种成就,获得了某种声望,他以后就不会再跌回原来的水平和位置,如同棘轮装置一样。

诺贝尔获得者将终生带有这份荣誉,其光辉只可能由更光辉的新星出现而相对逊色,但其本人绝不会倒回去。

棘轮效应引导科学家不断继续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就。

科学荣誉越高,科学共同体的期望值也越高,形成压力和动力。

科学精英人物很少有休息时间:不在会场上就在还会的路上。。。

科学研究:跳高?举重?

Einstein:大圈外无知领域更大

荣誉背景增强:

署名问题----“如果我在集体合作成果发表时署名在前,人们会认为后面的署名者都是技术人员;如果我署名在后,人们又会认为全部工作都是我完成的。”

能见度:诺贝尔奖获得者85%,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72%,较低奖项获得者38%,一般物理学者17%

荣誉背景的反溯增强作用:

无名科学家经过不断努力,一旦成名,人们会去回溯他以前的工作,其早期微不足道的工作也可能会受到重视和追捧、赞誉。

成名较晚的科学家,在早期其成就被低估了,在后期其成就又被高估了。

马太效应的正面作用:

促进交流,提高能见度

----阅读有声望的科学家的论文

----新手最好先与名家合作发表研究成果,否则其成果可能永不见天日。

单位优势积累,群体效应

----进入优秀单位,加入先进群体

----自我实现

----运动队的冠军效应:信心---北大,哈佛的驴

5、小结

科学共同体、学派、无形学派

科学社会分层:金字塔模型

科学家的职业顺序

科学家论文产生率的逆二次幂规律

科学界的最高奖励是承认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深化职业共同体建设 实现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

深化职业共同体建设 构建法官与律师新型互动关系 所谓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共同体的情感认同是共同体成员内在强大的行为动机。基于此,我认为:法官与律师拥有法律职业者共同的职业尊荣,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要深化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就必须构建法官与律师新型互动关系。 一、构建新型互动关系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专章论述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同时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出重大安排部署,明确提出:要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错案防止机制;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发挥律师在依法维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建设法治国家的实践中,法官、律师等法律职业者是法律秩序的载体和法律价值的卫士,是推动法治社会不断进步的合力。 近年来,律师对司法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突出表现为“四个增加”:一是对司法的参与度增加;二是对司法的参与面增加;三是对法院工作的影响增加;四是律师与法官交往的消极因素增加。为有效应对新形势的变化,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必须处理好法官与律师之间的关系。此时在法官与律师之间构建新型互动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就在于更好的建设新型法律职业共同体,相互借力给力,共同

维护好司法公信力,实现让老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司法公正。 二、实现新型互动关系的途径 共建法律职业共同体,实现新型互动关系,必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关键点,一一予以确认和解决。 1、强化平等互尊的交流载体。分属体制内外的现实会给法官群体带来心理上的优越感,而职业收入的差距让部分律师对法官还存有“歧视”心理。惯性思维对于建立“平等”关系构成阻力,而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需要的是平等的、能够切实承担起相应职责的组织体。由于各自群体所属的法官协会和律师协会是平等的民间自治组织,因此通过二者民间自治组织之间的交往,相对没有司法权和行政权互相交织牵绊之嫌,职能权属均为权益保障,相对单一纯粹,因此最适宜作为双方的沟通桥梁,在下一步工作中,完全可以加以开放和利用。 2、唤起共同的职业情感归属。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情感认同是法官和律师内在强大的行为动机,在长期的差异化观念熏陶之下,我们需要把目光更多地注视在同质性方面,以求获得更多的情感认同。职业的高度关联性决定了尊重对方的职业立场和关切、维护对方的权益,就是维护自身的作用和权威,二者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正向关系。小则一次案件内容的交流,大到一次规范的庭审,都离不开法官与律师思辨的交错与回应,互动与默契。同时,实现法官和律师的新型互动关系不是两家关起门来私下沟通,它需要以同一个声音向社会展示共同体的形象和职业风貌。法官和律师可以共同参与法律咨询、法律讲座等适宜的社会公益活动,共同塑造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良好形象;也可以适时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促进法院文化与律师文化的互通交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试题与答案

科学素养和科研方法 一、单选 1.()是在各种各样的科学共同体中进行的,它本质上是共同体的产物。A实践活动 2. ()是在人们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步骤。A科学研究方法 3.()是指针对某一研究领域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召集一些相关的代表而举办的学术会议。A代表会议 4.()是指那些人们暂时无法打开或不允许打开并且也无法直接观测其内部结构,只能从外部输入和输出来认识的系统。B黑箱 5.()是指学术团体定期组织的主要由本学术团体成员参加的会议,会议周期短的为半年,长的为一年或两年不等。D团体定期会 6.()是现代通信理论、控制论、自动化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技的综合运用。A信息方法 7.()是利用反馈的手段,对系统进行控制调节,以增强系统稳定性或实现系统目标的方法。C反馈控制方法 8.()在制定生物分类系统的过程中,创立了分类方法,开创了生物分类学,促进了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D林奈 9.()不断地给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新的课题。B社会现实的需要 10.()第一次把试验的经验研究方法和几何的演绎推理巧妙地结合起来,建立了著名的杠杆原理。A阿基米德 11.报刊论文和()共同构成了社会研究的最主要的两大信息源。B图书专著 12.巴门尼德、柏拉图等人的研究为()创立形式逻辑体系奠定了基础。A亚里士多德 13.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一类系统是指()。A灰色系统 14.查阅建国后的报刊资料,可以利用()。D《新华日报》 15.从阅读报纸、书刊或其他途径得来的少量信息出发,加上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运用一系列假设性、创造性的演绎推理,导出一系列结论,然后在实践中加以证实的方法,这是指()。C信息推理术 16.从根本上讲,科研课题的产生来自于实践与理论的()。D矛盾 17.“重复别人的,不搞创新,盲目立项,甚至专门跟着别人后面模仿”的行为属于()。A科学研究的低水平重复 18.对逻辑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著作《论逻辑》中研究了归纳的人是()。A德谟克利特 19.对《红楼梦》进行词频分析,以了解曹雪芹的语言风格和高鄂的语言风格的区别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时代色彩,这是采用了()。A内容分析法 20.对于长篇小说的分析不宜采用()。P247B文字结构分析

关于科学共同体

关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1]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2] 循环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基本原则:“3R原则”是循环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所谓“3R原则”,即减量化 (reduce)原则、再使用(reuse)原则和再循环(recycle)原则。 减量化(reduce)原则是要求用尽可能少的原料和能源来完成既定的生产目标和消费的。这就能在源头上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大改善环境污染状况。例如,我们使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使包装简单实用而不是豪华浪费;使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废弃物排放量最少。 再使用(reuse)原则要求生产的产品和包装物能够被反复使用。生产者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中,应摒介一次性使用而追求利润的思维,尽可能使产品经久耐用和反复使用。 再循环(recycle)则要求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同时也要求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边角料、中间物料和其他一些物料也能返回到生产过程中或是另外加以利用。

创新共同体在科技创新活中的作用机制

创新共同体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作用机制研究 李向福泰安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贾志军泰安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宋其荣泰安市科技情报学会 摘要:自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共同体”概念以来,“共同体”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发展。本文在追溯共同体渊源的基础上,阐述了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构成要素,探讨了创新共同体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机制,并对完善科技创新共同体作用机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创新共同体科技创新作用机制 1 创新共同体的提出 1.1 共同体的渊源 “共同体”源于社会学领域,是一个以地缘划分人类群体的概念, 指某地缘范围内的全体居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在对人类社会进化的两极对比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共同体理论,提出了“共同体”的概念。当前,“共同体”概念中已经融入了权力组织、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元素,被赋予了更多功能性的内涵,而不再是传统的单纯的地域性或情感性概念。科学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创新共同体等等概念大量涌现。 1.2 创新共同体的提出 创新共同体是在“共同体”理论丰富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国内外部分学者意识到创新作为跨主体的系统活动, 其不同主体层面的关联性与互动性更适合用“创新共同体”来表示。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创新共同体”是人们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出的包含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研发企业、科技园区和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同创新为形式,以促进研发成果产业化为目标,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是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新型组织形式。 2 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科技创新共同体主要由以下五大元素构成:地方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研发企业、科技园区和中介机构。 2.1 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是科技创新共同体中重要的创新主体,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的特点, 制定适合本地发展、促进创新活动的一系列扶持科技创新的政策, 为创新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加速科技进步的法规建设, 营造良好的企业技术创新法制环境。同时,为各创新主体提供创新基金, 加大区域内产学研联合的扶持力度, 从而推动创新共同体的建设。 2.2高校与科研院所 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基本支撑,主要包括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知 1

2020年最新学校发展共同体活动实施方案

范文 2020年最新学校发展共同体活动实施方案 1/ 11

最新学校发展共同体活动实施方案 01 为加快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城市学校的人才优势、管理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同步发展,根据临渭区教育局《关于推进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文件精神,结合实验小学校情及三张镇、孝义镇 13 所学校的现状与特点,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贯彻区局文件精神,发挥核心校实验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载体,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优质办学为目的,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在共同体内实行共享管理经验、助推教师成长、探索考核评价等新机制。 通过理念更新、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特色创建、轮岗任教等方式,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构建均衡优质和谐的临渭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二、组织机构总负责:组长:副组长:领导机构下设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办公室主任:副主任: 3/ 11

三、主要目标 1.互相融合,完善学校管理体系。 帮助孝义镇中心校和三张镇中心校确立明确的办学思路、科学学校制度,改善教师培训方式、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2.任务驱动,落实城乡帮扶责任。 主要通过“四会”即开展联席会、组织专题会、召开现场会、举行汇报会来明确责任。 3.依托活动,开展相关帮扶工作。 以“课标研读”为主线,举行集中教研活动、科研知识讲座、课题指导、师徒结对、业务竞赛等活动,形成“学习、研究、实践”为一体的研修氛围。 4.积极探索,遵循“五共五联”原则。 即示范榜样共引、教育管理共济,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问题共研,教育发展共进;城乡学校联谊、教学研究联动、教学质量联抓、教师培训联办、亮色孵化联手,真正打造成均衡联动发展共同体,互补短板,互长优势,共生共长,共同发展。 四、具体活动安排

张文显:法治职业共同体是建设法治强国的基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39132739.html, 张文显:法治职业共同体是建设法治强国的基石 作者:王健 来源:《民主与法制》2016年第01期 15年前,一种法律职业共同体内部的对话机制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建立。时任吉林大学 副校长的张文显在这场名为“中国法治之路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学术研讨会上振臂高呼:“建立一个强大、成熟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推动中国走向法治社会。” 7年前,张文显转任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面对律师的误解,他不惜以自身经历来现身说法,述说自己改善法官、检察官与律师这个“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愿景。 如今,张文显已经退出法官队伍,担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重新拾起自己钟爱的法学研究工作,继续为一个成熟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早日形成呼吁和呐喊。 做过法学教授,当过兼职律师,从事过法官工作,对于法律职业共同体,张文显显然比别人有更多的感触。2015年12月23日,沐浴着北京冬日和煦的阳光,本社记者有幸聆听厂他对中国法律职业共同体高屋建瓴的见解和深刻的思索。 在法律之外寻求法治真谛 记者:2002年的时候,司法改革刚刚起步。当法律界人士都把目光聚焦在法律制度的完 善与修改上,寻求法治的真谛,探索中国的法治之路时,您却另辟蹊径,组织您任职的吉林大学理论法研究中心和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牡丹江市检察院、德恒律师事务所、金杜律师事务所等八家单位举办了一场法律职业共同体与中国法律之路的研讨会。在当时的背景下,你们为什么要举办这样一次研讨会? 张文显:当时首先是这样考虑的。因为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那么,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也好,建设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也好,说到底是依靠人。那就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或者是一个庞大的法律职业共同体队伍。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重视法治队伍的建设,需要一个专门的法治队伍。 第二个考虑就是,2001年7月15日,司法部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决定实行统一司法考试,由此统一了进入法官、检察官、律师队伍的门槛。“法律共同体”开始在实务界初见端倪。然而,我感觉至今在我们国家,大家从事着同样的法律职业,像法官啊,检察官啊,律师啊,再加上法学教授,虽然有着共同的使命,但是没有形成一种共同的信仰,也很难说互相认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设想,能不能把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学教授在内的人组织到一起,大家开一个研讨会,讨论讨论。

科学理念与科学精神

科学理念与科学精神 一、科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科学理念是人们特别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看法和观念,它们体现和渗透在科学活动之中,不仅决定着研究者的价值取向,而且通过创新和科技日益广泛的应用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科学理念随科学发展而变迁,其中最具影响的是科学的真理性和客观性——认为科学具有真理性和客观性。 认为科学具有真理性是一种传统的科学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对所谓可感知的世界背后的本质世界的寻求。科学曾经是哲学的一部分,因此被视为追求理论知识与真理的事业。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就是知识”,并以此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柏拉图认为爱善、爱美与爱智慧是同一活动,主张真善美统一。直到今天,一些科学家依然认为,纯粹的科学旨在对世界进行终极的理论描述,获得关于世界的绝对真理。在他们看来,追求终极真理的科学具有最高的认知、伦理乃至审美价值(这种价值不一定与实际应用相关),因而主张知识至上、为科学而科学。 现代科学理念的基本内涵从科学的真理性转向了科学的客观性。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推动的科学革命用机械论的世界图景取代了形而上学目的论的世界图景,科学逐渐从追寻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真理转向寻求具有客观性的自然规律,并以此实现对自然和人工物的控制。科学革命特别是20世纪的科学革命对经典物理学等传统科学的冲击使人们意识到,人们无法获得关于世界的终极真理,科学理论本质上都是假说,科学的基本框架是可错的,不能将科学简单地等同为绝对的终极真理,因而最基本的科学理念从强调科学知识的真理性转向强调科学方法的客观性。因此,坚持客观性成为科学的首要方法论原则,也成为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相信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将科学视为一项追求客观知识的事业。 客观性原则要求科学研究建立在客观的经验证据和具有普遍性的逻辑推理之上,并尽可能地克服研究中的偏见乃至权威的不当干预,以获得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在近现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对客观性、无偏见性和普遍主义的寻求,为科学摆脱神权和王权而自治提供了伦理价值上的正当性,也为人类发现主体性、坚持理性、争取自由和追求精神上的尊严提供了价值依据。 从科学具有客观性出发,科学家和工程师对科学的性质获得了共识,形成了一套为科学共同体所坚持的科学理念。在科学的世界观方面,普遍认为,世界可以被认知,科学的观念不断变化,科学知识虽然并非绝对真理但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答案。在科学探索层面,普遍认为,科学建立在证据之上,是经验事实、逻辑推理和理论想像相融合的产物,科学具有解释和预见功能,科学家要通过鉴别克服偏见,科学不应仰仗权威。在对科学事业的理解上,普遍认为,科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科学分为不同的学科又不断生长和相互交融,在政府、产业、基金会等支持下由大学、研究所等机构具体执行研究,科学研究中具有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在参与公共事务时他们既是科学家也是公民。[1]在科技时代,科学家和工程师还应承担环境责任等相应的伦理责任,各种科研资源应该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在进行有潜在风险的科技活动中引入公众参与和对话机制。 中国的现代科学是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几代科学家的努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题库 1.谈谈你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具体设想 21世纪初是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沉重。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中国们必须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道德观念。 二是改革生产方式,做强生态产业。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要下决心关停并转那些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发展生态农业,主要包括绿色农业食品和绿色食品原料,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为此,要研究开发生态技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补、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山地综合开发复合型生态经济、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以及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另外,还要重视生态旅游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是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生态工程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十五”期间,应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一要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二要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特别是北京地区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三要防治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防止生态破坏; 四要加快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城市和生态省(市、自治区)的创建工程;五要继续推进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六要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防止资源骤减,力争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四是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特别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

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促进东夏教育均衡发展 为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促进东夏教育均衡发展,东夏教管办落实市教育局提出的“关于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各校优质资源作用,实现教育均衡化为目的的共同体建设,进一步推动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工作的深入开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2010年东夏初中与职工子弟初中、东夏小学与职工子弟小学结对,2011年东夏初中与北关初中结对,东夏小学与西苑小学结对,今年东夏初中与开发区初中,苏屯初中与满族初中,东夏小学、苏埠屯小学与西苑小学结对,东夏小学副校长到店子小学兼任副校长,建立了东夏镇小学共同体。 自校际间共同体建立以来,由于校际间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且活动组织灵活方便,便于进行深度交流。我镇从学校和教师的需要出发,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为核心内容,继续深化校校联动、共同参与的合作管理机制,加强固定合作研讨项目的深入开展,促进区域学校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东夏镇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发展共同体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加强配合,协同做好共同体建设工作。学校有关科室切实加强共同体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重视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并解决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主要点问题。

二是强化考核评价。学校制定学校发展共同体考核评价方案,对共同体学校实行全方位、捆绑式的一体化联动考核,实现共同体各成员学校“利益共享、荣辱共担、校兴共荣、校衰共耻”。每年6月份和12月份对各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进展情况分别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考核、奖励共同体的依据。对于工作成效特别突出的典型经验,教管办将适时通过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推广。将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情况纳入创先争优等评选范畴。 三是狠抓过程管理。双方学校将加强对各发展共同体的过程性指导和监管,同时将组织有关专家成立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指导小组,对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情况进行跟踪指导、半年中期评估和年底终期评估等。 四是加强人文关怀。我镇对来我们东夏支教的指导教师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到结对学校学习的教师给予每月200元的补助,在重大节日期间对支教教师和外出学习教师进行走访,在考核成绩相同的情况下,评优树先向外出学习教师倾斜。 五是东夏初中和苏屯初中互派副校长进行交流学习;并成立了东夏镇小学教科研一体化,派出副校长李广华到店子小学兼任副校长,定期在全镇小学范围内召开研讨会和选派骨干教师到共同体学校进行教研教改活动。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共同体各方切实履行职责,毫无保留地将本校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措施提供给对方,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切实担负起帮助、指导、促进对方学校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责任和义务。利用暑假教育系统人事调整契机,从主体学校选派优秀管理干部,到对方学校担任学校管理工作。双方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对方学校交流教学经验,确立了“全力打造均衡优质和谐的教育品牌,创建青州最亮丽学校”的办学目标,实行统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讲课教案

第七章科学发展 观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是() A.《党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C.《党的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D.《党的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 D.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实事求是 B.求真务实 C.全面协调 D.以人为本 4.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实事求是 B.发展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以人为本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实事求是B.发展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以人为本 6.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A.实事求是B.统筹兼顾 C.全面协调D.均衡发展 7.以人为本,就是() A.以人民的利益为本 B.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C.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D.以多数人的经济利益为重 8.胡锦涛在十七大指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A.党的建设 B.群众路线 C.统一战线 D.解放思想二、多项选择题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D.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的问题是() A.为什么发展 B.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发展 D.怎样发展 3.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要做到() A.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C.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D.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必须() 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有() A.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B.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C.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 D.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6.科学发展观的() A.第一要义是发展 B.核心是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发展 D.根本方法又好又快 7.胡锦涛指出,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是() A.认识规律 B. 运用规律 C.把握规律 D.遵循规律 8.胡锦涛指出,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 A.把握规律性 B.增强主动性 C.克服片面性 D.减少盲目性

建立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工作机制共同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

建立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工作机制 共同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 ——在《关于保障律师依法履职的若干意见》 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天津市律师协会会长杨玉芙 尊敬的张勇副院长、魏东副局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今天,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天津市司法局在这里共同举行《关于保障律师依法履职的若干意见》会签仪式。首先,我代表天津市律师协会,代表天津市全体执业律师,对于多年来关心、支持律师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法官、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多年来,天津市高院、天津市司法局的领导,非常关心和支持天津律师事业的发展,非常注重律师执业权利的维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高院多次深入市律师协会进行调研、座谈,与广大律师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各项问题。今天市高院与市司法共同签署的《关于保障律师依法履职的若干意见》是进一步贯彻中央有关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充分研究,征求律师意见,多次修改的基础上完成的,其制定着眼于律师工作实际,尊重和保障律师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了律师在诉讼中的作用,对维护司法权威,促进司法公平、公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律师执业权益需要良好的司法环境,《意见》以推动法官与律师彼此尊重、平等相待、相互支持、相互监督、正当交往、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在司法活动中依法履行各自职责,共同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为目标,尊重律师接受委托代理的辩护权利,贯彻立案登记制,规定了对律师阅卷权、知情权、调查取证权和人身安全等权利的保障措施;规定了律师免安检,建立更衣室,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便律师参与诉讼的具体举措;规定了联席会议制度、业务交流机制、相互监督机制等,建立了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工作机制。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题库(吉林大学)

1. 导语也成前言、导言,通常在学位论文或篇幅较长的论文中出现,导语应明确交待该领域的学术史,不能闭门造、车自说自话。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导语基本要素 A. 研究方法 B. 研究的价值 C. 研究的计划 D. 研究所用材料的来源 2. 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发现,38.6%的科技工作者自认为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缺乏足够了解,49.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没有系统的了解和学习过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这种现象所反映出在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中应该( ) A. 坚持教育引导 B. 加强制度规范 C. 强化监督约束 D. 坚持自我反省 3. 引文应当是作者在撰写论著时确实参考或引用过的文献,如果为了给人一种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研究基础扎实的印象,而故意在论著中加入大量实际没有参考或引用过的、或者与本文论题根本不相干的文献,做不相关引用、无效引用。这种行为属于 A. 过度他引 B. 不当自引 C. 模糊引注 D. 著而不引 4. 在合作研究中,故意隐瞒应共享的信息,不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源等。根据相关加强科研规范的措施和意见,这种行为违反了科研人员须遵守科研规范中的( ) A. 诚实原则 B. 公开原则 C. 公正原则 D. 尊重知识产权 5. 1964年,新疆的一位年轻人郝天护给时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写信,指出钱学森近期发表的一边力学论文中有一处需要商榷,钱学森当时在力学界已是绝对权威,但收到来信后,不仅亲笔回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更鼓励郝天护将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并推荐发表在《力学学报上》,这体现出钱学森作为一名合格科技工作者的( ) A. 严谨作风 B. 诚信品行 C. 责任意识 D. 人文素养 6. 解决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关键在于抓好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环节教育是( ),制度是( )监督是( ),惩防结合、标本兼治。 A. 基础关键保障 B. 基础保障关键 C. 核心手段保证 D. 手段保证核心 7. 科研规范是基于科研道德和科学共同体共识的,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的规制和安排,因而具有文化的意义,要求研究者自觉遵守和共同维护。下列(不属于:题干错误)属于当代科技工作者应该坚持的规范是 A. 诚实原则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中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中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 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分布着诸多的研发机构,它们聚焦行业最新科技,精准涵 盖产业重点。依靠他们来推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能够充分整合这 一地区的资源优势,并且能够契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征,这是国家新时期长三角 地区发展的主要战略。本文阐述了这些新型研发机构在推动政策实施和实践运作 这两方面对于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共同体;新型研发机构;作用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地区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凭借一些地区特殊的 资源优势,打造一体化区域发展新格局,这是党中央今后经济建设工作的新思路。当前,科 技创新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试验区,在这方面早谋 划早布局,已经先行一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一地区的新型研发机构对于科技创新共同体 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新型研发机构对于创 新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推动了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政策实施 首先,新型研发机构是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国家基于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战略, 也把其作为了引领社会创新、发展壮大创新经济的科技研发的主要载体。国家在十三五创新 规划中多次提到了这些新型研发机构,并把培育这些研发机构作为了构建我国当前社会科技 创新研发体系的重要路径。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这一指导思想,相关部门提出了围绕我国各 行业当前发展的重点需求发展契合市场需求的新型研发机构,以构建跨越性科技研发服务网 络的、基于政策实施的工作重点部署。中央和地方根据以上战略思想所开展的有关科技创新 的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创立提供了制度和政策红利,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 体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这些政策实施以及具体的工作安排,有力地推进了长三角科技创新 共同体的建设。 其次,三省一市结合地区发展需求,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也大力支持这些新型 研发机构的创立。上海市提出了支持外国企业在上海地区创办各种类型新型研发机构的工作 意见,并且还对本市的一些重要的科研机构赋予了充分自主权;江苏省也在这方面做了积极 的部署,要求职能机构大胆探索,积极寻求突破,着力拓展新型科研机构建设的新路径。并 且要求各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充分激发各类型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而且在贯 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中,重点强调要拓展多元化投资渠道、构建多层次合作 模式、形成多维度市场化运作的围绕当地市场发展需求的新型研发机构;浙江省也颁发了有 关这方面的政府文件,支持宁波材料所及省内其它科研机构加快建设,鼓励他们强化合作, 实施共建,以更快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安徽省也积极支持中国科技大学的研发机构的建设,该省还在创新改革试验方案中把以合工大智能院牵头的三家研发机构列为全创改试点、科研 成果转化试验单位。三省市贯彻国家战略部署所实施的创新驱动顶层设计、政策实施的各项 工作,有力地支持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创新共同体建设。 二、推动了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运作 首先,建设了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新型研发机构。长三角地区市场环境优越,创新驱 动体制灵活,这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条件。目前,上海已经布局了一大批高 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如李政道研究所、张江医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等,还 正在规划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的建设;江苏省在这方面行动更早,已经建成新型研发机构347家,这些研究机构分布于江苏省各个地区,基本做到了全省、全行业的全覆盖;浙江省 也大力支持西湖大学、北航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其它各地区各城市也紧随其后加

发展共同体计划

七沟中心小学 落实《“学校发展共同体”学区方案》工作 计划草案 为有效落实《平泉市城区中心校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实施方案》,推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根据学校发展实际需要,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成立“学校发展共同体”工作小组。 学区联络领导:王建中武洪英 组长:李春国(校长,负责计划制定、沟通联系、协调)副组长:蔡成(副校长,具体负责活动的开展、组织) 成员:韩振武、王晓丹、张文利、杨磊、刘永中(主任、副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报帐员,协助组长、副组长负责分管工作活动的开展与服务) 二、工作内容与合作方式(预设) 根据学区中心校关于“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实施方案要求,“共同体”将进行以下内容合作与建设: 1.召开“共同体”成立大会,明确各校职责、合作方式、工作内容,建立统一的“学校发展共同体”协调领导组织机构。 2.建立学校班子成员联席会议制度,由各成员校轮流承办,每学年召开一次。会议内容可听取各校意见,对“共同体”工作做出年度计划,计划与总结由承办校负责执笔,复印给各校;也可进行某一方面的主题交流或论坛;还可对承办校进行综合诊断,提出合理建议等。 3.组建“共同体”名师团队,充分利用各校的名师骨干资源,让“共同体”互补分享,并有计划的开展名师送课、名师讲堂、

名师帮扶等活动。 4.分学科建立“共同体”教师微信交流群,突破时空局限性,加强教师实时沟通与交流与资源共享。 5.定期开展“共同体”文化交流活动。开展领导、教师、学生等多层面,教学、养成、少先队等多内容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使交流与合作经常化、常态化。 6.建立“大教育”观,各成员校要不断增强促进和发展“共同体”意识,以提高“共同体”办学质量和效益为己任,努力实现“共同体”成员的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最大程度的共享。 三、“共同体”交流活动安排(预设) (2017—2018年度,承办校:城东小学) (一方建议,不一定切合实际,敬请提出批评指正。) 七沟中心小学 2017年10月26日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练习题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正确答案。) 1、( 150 )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D.十九大 2、( 151 )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A.十七大 B.十六届三中全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3、科学发展观,核心立场是( 153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4、( 152 )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A.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5、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 155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6、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 157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7、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161 )。 A.无产阶级专政 B.党的领导 C.以法治国 D.人民当家作主 8、( 162 )是兴国之魂。 A.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9、科学发展观强调,( 165 )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建设生态文明 B.建设和谐社会C.建设文化强国 D.建设民主政治 10、科学发展观强调,( 166 )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A.执政能力建设 B.党的制度建设C.传统文化建设 D.依法行政建设 11、以人为本就是以( 153 )的根本利益为本。 A、全体公民 B、最广大人民

关于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思考

关于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思考 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为改革和完善中国的法律职业制度,而且为重构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内在的动力。而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重构,从根本上讲,又为构建中国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打下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一、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含义 及形成如果把从事法律职业以及从事与法律职业相关的人员进行分类,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一是应用类法律人才,又称为法律实践者,主要指法官、律师、检察官以及立法人员、公证员等。 二是学术类法律人才,又称法律研究者,主要指法学教授、法学研究人员等。 三是法律辅助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如书记官、法律助理、司法秘书、司法执行人员、司法警察等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辅助法官、律师和检察官履行职责和执业。其职责分工与医师同护士、工程师同技术人员相似,存在一种职业间的互适、互补的合作共存关系。 本文所称法律职业共同体是从狭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专指法官、律师和检察官。这三者一方面,既具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基本资质”,也即同一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行业特点。一般来说法官是“法共体”的典型代表,而律师则具有多重角色,他们除了担任辩护人或代理人参与诉讼外,更多的是在立法机关、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公司或其他社会机构中从事非诉性法律事务。因此也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和服务面向。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在西方是一个长达数百年的历程,而这一历程又是与三个因素相、相适应的。其一是与社会进步相关联。人类社会从神权统治、君权统治到民主政治的发展,从统治到社会治理的转变,推动了法律职业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其二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关联。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出现社会化大生产,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分工与协作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将此广泛运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社会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与更加密切的社会化协作的社会发展规律必然促使法律职业走上专业化的道路(从组织生产的角度看,实行专业化可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保证质量,大大提高规模效益),促进法律从业人员形成一种高度专业化的独立职业。其三是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完善与应用相关联。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尤其是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的合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题库题完整版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题 库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1.是学术共同体成员必须遵循的准则,是保证学术共同体科学、高效、公正运行的条件。 A 学风 B 学术评价 C 学术规范 D 学术成果正确 2. 学术失范指技术层面违背规范的行为,或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而违背行为准则的做法。下列哪一现象不属于学术失范 A 数据核实不足。 C 由他人代写学术论文。 B 文献引用出处注释不全。 D 一稿多投。错误,正确答案为 C 3. 以下关于“不良学风”的认识,错误的是。 A 不良学风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 B 不良学风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 C 不良学风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 D 不良学风不会在学术共同体及其成员的学术活动中表现出来。 正确 4. 我国科技部2006年颁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是“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并给出了七个方面的表现形式。以下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是。 A 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 C 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 B 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 D 以本研究领域学者的名义参与常规学术活动。 正确 5. 以下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是。 A 把成就归功于对研究没有贡献的人,将对研究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 B 把成就归功于对研究有帮助但非直接贡献的人,将对研究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

C 绕过评审组织机构与评议对象直接接触,收取评审对象的馈赠。 D 合理引证他人的研究成果,但如实署名。正确 6.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A 伪造 B 篡改 C 引用 D 抄袭正确 7. 项目申请中,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 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资助申请书中伪造推荐人或合作者的签名,可以为自己或他人提供职称、简历、获奖证明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的虚假信息。 B 科技工作者在科研项目(或课题)申报或者接受委托时,必须对项目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 C 在科研立项的有关材料中,应当对该项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平和能力、项目的创新性、完成项目(课题)的学术价值、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预期经济效益或者项目目标、所需科研经费及有关技术指标等作出客观、真实的反映。 D 不得故意隐瞒可能存在的重大问题,禁止故意夸大项目的学术价值和经济效益,禁止通过弄虚作假等不正当手段骗取项目。 正确 8. A 大量引用他人未发表作品。 B 未征得同意就擅自引用他人尚未公开发表的手稿。 C 把同一作者不同时间、场合的口头发言分别注明出处。 D 采用导师未写成着作的思想时未集中阐释及说明出处。正确 9.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过度引用 A 连续多个段落引用某一个作者的论着。 C 在一篇学术论文中三次引用同一作者的论着。 B 主要观点和论据以引用为主。 D 引用文字超过自己的论证。正确 10. 以下关于“引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引用要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等。 B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 C 引用他人观点,若尚未发表,无从写注,可以不注释。 D 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正确 11. 根据《着作权法》第27条,以下关于“适当引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