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平价理论下的汇率分析

利率平价理论下的汇率分析
利率平价理论下的汇率分析

中美汇率变化 实证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中美10年数据验证摘要: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汇率变动是由中美两国之间相对通货膨胀率决定的。如果中国通胀率大于美国通胀率,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反之则人民币应该升值。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表现,以2000年至2010年十年的中美数据为例,显然不符合相对购买力理论。 关键字:中美十年通货膨胀率,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误差原因一、2000年至2010年中美通货膨胀率变化 中美通货膨胀率对比 年份中国CPI% 美国CPI% e*=e中-e美 2000 0.4 3.38 -2.98 2001 0.7 2.83 -2.13 2002 0.8 1.59 -0.79 2003 1.2 2.27 -1.07 2004 3.9 2.68 1.22 2005 1.8 3.39 -1.59 2006 1.5 3.24 -1.74 2007 4.8 2.85 1.95 2008 5.9 3.85 2.05 2009 -0.7 -0.34 -0.36 2010 5.1 1.64 3.36 由此可得两国10年通货膨胀率变化折线图,如下。依图可知10年中国通货膨胀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美国相对平缓。2000年到2006,中国通货膨胀率小于美国,人民币升值;2007年至2008年我国通货膨胀率显著上升,美元依旧平稳,人民币回落贬值,2009年中国在经济危

机爆发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通货膨胀率下降,中国通货膨胀率小于美国,人民币升值,购买力回升。 中美通货膨胀率趋势图 -2 -10 1234567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中国CPI%美国CPI% 二、2000年到2010年中美汇率变化,及与e*关系比较。 中美汇率与通货膨胀率 由上表与下图知,2000年至2008中美汇率缓慢递减,2009至2010缓慢上升;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2000至2006中美汇率递减,2007至2008递增,2009再次递减。现实汇率变化与购买力平价理论变化趋 年份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10) e* 2000 8.2784 -2.98 2001 8.277 -2.13 2002 8.277 -0.79 2003 8.2774 -1.07 2004 8.2768 1.22 2005 8.1917 -1.59 2006 7.9718 -1.74 2007 7.604 1.95 2008 6.9451 2.05 2009 6.6227 -0.36 2010 6.8282 3.36

基于利率平价理论分析

基于利率平价理论分析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摘要:利率平价理论是关于即期汇率、远期汇率与利差之间关系的理论,主要考察其相互影响。本文选取了2013年258份样本数据,基于利率平价理论探讨了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趋势。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是适用的。但由于我国利率制度及国际资本流动管制等原因表现相对欠缺,本文根据对P值的研究得出人民币确实存在升值压力的结论并对此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利率平价理论人民币汇率实证分析 施美 作者简介:施美,现任中兴通讯集团财务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经理。 2005年7月我国宣布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之前,已有很多学者对利率平价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结论大多表明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的拟合性较差。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一拟合性在不断提高。从目前对各国研究的实证结果来看,利率平价理论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济体中和长期波动水平上更有解释力。中国经济近几十年高速发展,开放程度稳步提升,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一、绪论 (一)利率平价理论述评 利率平价是公认的解释和预测汇率与利率关系的优秀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发达国家间汇率变化规律,也基本上反映了现代经济条件下汇率决定的因素和国际市场汇率波动特点。 古典利率平价理论由凯恩斯首次提出,由艾因齐格进一步发展为动态理论。其基础假设是:1)国际间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2)有组织的、高效率的即期与远期外汇市场,交易成本足够小;3)汇率自由浮动;4)有效市场;5)套利资金规模无限。 现代利率平价理论与古典理论主要差别在于,它认为套利者对远期外汇的超额需求不具有完全弹性,同时受到套利者贸易商、投资者和中央银行多方参与者的影响——也就是说远期汇率不仅与利差和即期汇率有关,也与预期即期汇率有关。现代利率平价理论在发展中,通过放宽传统假设得到交易成本不为零条件与套利资本有限条件下的模型。修正后的现代利率平价理论较传统理论纳入更多现实因素,为定量分析提供了更精确的理论依据,也更为符合我国现实情况。 (二)国内文献研究回顾 张萍(1996)认为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下,利率平价在中国有特殊的表现形式。这一形式反映国内金融运行机制在计划经济行政管制模式向金融自由化迈进的过程中,汇率、利率与资本流动之间不协调的关系。杜金珉和郑凌云(2001)认为现阶段利率平价理论很难直接而有效地适用于决定人民币汇率,主要原因是现实情况难以满足利率平价理论的多数假设。郑春梅和肖琼(2006)通过实证分析和论证得出,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并不成立,人民币利率上调不会导致本币的升值压力。

购买力平价

一、概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 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 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观点 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或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发行国均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决定汇率的“首先的最基本的依据”;汇率的变化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的变化而决定的,即汇率的涨落是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这个理论 又分两部分: 1.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

如何理解利率平价理论(uncovered)中利率和汇率的关系

如何理解利率平价理论(uncovered)中利率和汇率的关系? 【周召的回答(6票)】: 在汇率不管制的情况下,利率高的国家远期不贬值才见鬼了呢 利率高,外汇流入增加,根据供求,本币即期汇率当然走高,但远期游资热钱总要撤离的吧?那么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一 定会有大量的本币遭到抛售,在这种预期下本币的远期汇率当然要下降,即贬值。 这涉及到一个外汇掉期抵补套利的问题。以天朝为例,想想看,如果中国资本项不是管制的,外资进出自由,特别是在国外量化宽松利率降无可降的情况下,而国内利率又高涨,肯定会有大量的游资想进入中国,而中国过去8年来又处于汇率上升通道,也就是说,理论上就可以从国外借便宜的钱来中国赚高利息,然后人民币又在升值,远期汇率上升撤出中国时汇率又升了又可以赚一道,赤裸裸地套利。【runzeZheng的回答(15票)】: 很好的问题。汇率和利率的几个平价关系理论和假说很复杂,一般只有抛补的(Covered)利率平价才是成立的。未抛补的(Uncovered)利率平价其实是一个假说,而且实际上很少成立。 1. 先解释“未抛补利率平价假说” 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Hypothesis 未抛补利率平价假说可以表示为: 其中 表示某期限的外国利率, 表示某期限的本国利率; 表示1元本币能兑换多少外币, 上升表示1元本币能换到的外币增加了、也就是外币贬值,上标e表示预期未来的情况,而 表示在式子中对应的利率到期时,即期汇率的变化百分比。恰如题主所问:假如外币利率高,未抛补利率平价岂不是告诉我们外币未来要贬值(注意是未来要贬值,贬值的时间=利率的期限)?是的,的确如此,否则有超额报酬! 假设现在即期利率是1本币=100外币;一年期外国利率 =4%,一年期本国利率

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关系分析

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关系分析 余芳东内容提要:本文从购买力平价理论出发分析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关系认为由于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小、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充分以及购买力平价实际测算的误差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间存在较大偏差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以购买力平价来评价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观点缺乏科学依据。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购买力平价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北京100826近来国外有关人士声称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币值目前被严重低估并公开要求中国政府提高人民币汇率。但是分析表明由于购买力平价的理论要求与我国经济现实条件不相符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间存在较大偏差是必然的。这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现阶段以购买力平价为依据确定人民币汇率的条件不成熟以此来评价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观点有失偏颇缺乏科学依据。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与经济现实条件的差异购买力平价理论是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认为在一个充分完全开放、充分自由贸易和充分有效市场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两国货币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的价格之比即购买力平价。也就是说当一国价格水平上涨时意味着该国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货币出现等比例的贬值当一国价格水平下降时意味着该国货币购买力的上升货币出现等比例的升值。汇率是购买力平价的无偏估计量其变动总是收敛于购买力平价。但是在当今乃至今

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贸易壁垒、非贸易品、垄断等在世界经济中普遍存在而且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各不相同尚没有形成充分自由贸易、充分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条件难以满足购买力平价和汇率所反映的范围和决定因素各不相同两者很难趋于一致。71改革20036REFORM 在范围上购买力平价包含了各国之间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对比关系而汇率只反映国与国之间贸易品部分的价格比率没有反映各国建筑品、各种服务项目等非贸易品价格的对比关系。在决定因素上购买力平价直接受对比国之间实际价格水平的影响反映某一货币在不同市场上的实际购买力而汇率除了受各国通货膨胀率变动的影响以外主要由外汇市场的供需关系所决定随着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利率、经济增长、甚至政策干预、投机炒作、资本流动等诸多因素的变动而波动。而且在当今世界中汇率已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汇率在短期内变动幅度大且较为频繁而购买力平价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二、购买力平价是人民币汇率长期变动的基础其短期变化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和非市场行为从1994年起人民币汇率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变动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和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关系就像其他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一样购买力平价是汇率形成的基础在长期趋势上汇率应围绕购买

利率平价

摘要:通过实证分析和论证,得出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并不适合及人民币利率上调对汇率并不存在升值压力的结论。这一结论与利率平价基本理论的预测结果恰好相反。通过使用格兰杰(Gran 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等方法进行了研究,试图对理论与实践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据此对我国现行的汇率机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汇率;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7月21日发布公告称,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是自1 994年中国进行汇率改革以来的重大变化,这次改革对人民币汇率做出了2%左右的上调幅度,远低于市场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尽管如此幅度的变动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会是相当小的,但毕竟打破了长达十年盯住美元的汇率体制,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开始更加灵活,并有可能进一步升值。 自199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直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4年汇率并轨后,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从1994年至1997年基本上是一个小幅升值的走势,1997年到2005年基本上一直保持在1美元兑换8.28元左右人民币的水平,变化幅度始终不大,而同期人民币利率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3年7月和199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两度提高利率,使得人民币利率远远高于美元利率。而自1996年5月起,中国人民银行更是先后7次降低利率。仅从1997 年下半年开始,为了刺激国内外的需求,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央行就连续6次降息。此后与连续降息同时出现的是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定。 除了1997~1999年人民币利率水平是低于美元利率水平外,我国人民币利率水平一直明显高于美元利率水平。回顾1994—1995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我们发现,人民币从 1994年初的1美元兑换8.61元升至1995年12月底的1美元兑换8.35元左右,而且市场交易者及贸易商也普遍预期到了这一升值趋势,这种预期持续有两年之久。 如果根据利率平价的基本理论,当国内利率水平上升时,本币汇率应当是预期贬值的,而不应是升值的。那就是说,如果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当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元利率时,人民币汇率应该趋于贬值;当人民币利率低于美元利率时,人民币汇率应趋于升值。这与我们上面所看到的实际情况正好相反。1996~1997年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势头,利率平价的预测正好相反;1998~2004年人民币利率水平高于美元利率水平,利率平价预示人民币应该升值,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不变。那么,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变动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 二、汇率和利率关系的理论分析 经济理论中关于汇率和利率关系的理论研究有很多,而最直接给出利率与汇率之间关系的理论是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利率平价理论及其在瑕国酌适罔性分析 一胡海龙江西财经大学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 摘要利率平价理论是经典的汇率决定理论,但由于其 是建立在资本自由流动和无交易成本的假设前提之下的,因而 其在我国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实证研究中并未得到太多的支持。 本文首先对利率平价理论进行文献综述,然后就人民币汇率制 度改革后现阶段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实证分 析。得出现阶段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已经基本成立的结论。 :。关键词利率平价理论远期汇率s l l i bo r利率 一、利率平价理论文献综述 所谓利牢_甲价理论,就是揭示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变化关系的理论。 其核心思想可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第一个研究远期外汇理论的是德 国经济学家沃尔塞.劳兹。1889年,劳兹在观察维也纳远期外汇市场的 交易时考虑到用利率差来解释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英国经 济学家凯恩斯在1923年在其著作《论货币改革》系统地阐述了利率和 汇率之『日】的关系,即利率平价理论。亦称远期汇率理论。英国经济学家 保罗.艾因齐格于1937年出版了《远期外汇理论》一书,第一次清楚地 表述出了利率平价思想,他的利率平价动态理论是对凯恩斯及凯恩斯以 前利率平价理论的综合和发展,他提出的一些基本原理为现代利率平价 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结实的基础。现代远期汇率定价是建立在抵补利率平 价理论和无抵补的利率平价理论基础之上的。 国内对利率平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检验利率平价在我国是 否成立及其原因。张萍(1996)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 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认为利率平价在中国较难适用,其主要原因 是南于资本流动限制、汇率形成及预期机制缺乏效率,其把交易 成本引入到模型中,提出修正的利率平价模型。易纲和范敏(1997) 认为适用于中包的利率平价是:汇率变动应该等于两国利率之差 加上一个摩擦系数。随着人民币向可兑换货币的方向迈进.摩擦j 系数的绝对值应该越来越小,利率平价的预测力会越柬越强。张 听和朱睿民(1999)对人民币汇率决定过程中利率平价条件的模 型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外汇市场交易方式、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 没有出现质变的情况F,利率变化对未来汇率的影响仍将旱现与 基本模型不同的结果。薛宏立(2002)将制度摩擦系数和交易成 本引入利率平价模型,他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内金 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制度摩擦系数将趋近于零,此时利 率平价理论将是远期外汇市场上汇率定价和汇率预测的最好工 具。熊原维(2004)认为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外部环 境,即资本流动管制和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使得利率甲价的 中性区间增大,随着利率平价成立的条件在我国逐渐具备.利率 平价理论将在我国更加具有实用性。郊春梅和肖琼(2006)、苟玉 根(2007)等认为由于短期资本流动的有限性、外汇市场缺乏效 率和交易成本较高.导致利率平价在中国表现失灵,可以考虑引 入交易成本和资本管制,对利率平价模型进行修正。江春、刘春 华(2007)从新制度的角度对利率平价进行研究,认为由于深层 次制度等面的原因,利率平价在我国的拟合性较低,但随着我 圜B U S i neSS ch{na (2009年第4期) :l006.7833(2009)04_055_01 国产权制度的逐步确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货币自由兑换 的逐步实现,利率平价在我国的拟合性正逐步优化。曾建华、李 博(2008)利用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后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认 为时变的风险溢价是无抵补利率平价理论不成立的原因,得出汇 率波动在短期内主要受资本市场影响,中期主要受控于货币政策 所造成的利率波动以及长期只受宏观经济状况影响的结论。 二、我国现阶段的利率平价理论实证检验 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假设投资者风险中性,并且在资本自由 流动和无交易成本的条件下,一价定律在外汇市场成立,两国间 汇率远期的升贴水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即:(f—e)/e=卜i+, 其中f为远期汇率,e为即期汇率,f和e均为直接标价法,i为本 国利率,i.为外国利率。 随着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人民币远期外汇市场取 得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s}l i bor利率的推出,我国利率市 场化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利率平价的前提条件我国已经基 本具备。因而本文选取2007年1月4日至2009年3月9日人民 币兑美元的即期和远期汇率,3个月期的美元l i bor利率作为外国 利率,3个月期的shi bor利率作为国内利率,来对抛补利率平价理 论在我国现阶段的适用情况进行检验。 令汇差P=(,一P),P,利差出=(f一,抑门2,由于本文选取3个 月期限进行检验,所以m在本文中为3。用E vi ew s5.O对对汇差和 利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同归方程为: p=O.332007△f 方程的拟合系数月2为0.6l,说明汇差的变动其中61%可以用 利差来解释:同时回归系数O.332007为正,与理论相符,表明国 内利率高于国外利率1个百分点,那么人民币远期面临贬值约0.33 个百分点。 三、结论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外汇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 化改革的向前推进,利率平价理论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已经基本具备, 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利率甲价理论在现阶段的我国已经基本成立 的观点,这表明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初具成效。 参考文献: 【l】张萍利率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经济研究.1996(10):34-43. 【2】易纲,范敏.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经济研究.1997(10):26 -35. 【3】张听.朱睿民.利率平价、赍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的决定.财经研究.1∞ 9(6):72-75. 【4】薛宏立.浅析利率平价模型在中国的演变.财经研究.2002(2):14_19. 【5】熊原维.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上海金融.2004(12):14j 18. 【6】郑春梅.肖琼刑率平价理论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分析.经薪问题.2嘶 (12):6m62. 【7】苟玉根.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的表现及修正.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2007(4):6.9. 【8】江春.刘春华.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与探讨.经济管理.2007(10):18—23. 【9】曾建华,李博.不同时间长度下的利率平价实证检验与汇率变动分析. 第三届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08. 55

金融学论文——购买力平价与汇率问题

目录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发展 (1)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和假设 (1) (二)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 (1) (三)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 (2) 二、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的实证检验 (4) (一)巨无霸指数 (4) (二)人民币汇率的实证检验 (5) 三、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偏离的原因 (6)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自身的缺陷 (6) (二)我国经济条件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要求不符 (7) (三)实际测算的统计误差造成的偏离 (8) 四、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我国的借鉴 (9) (一)提供人民币汇率走向政策依据 (9) (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10) (三)完善我国国民核算体系 (10) (四)研究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的比较方法 (11)

试述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汇率的偏离 购买力平价理论提出以后,曾引起极大的轰动,人们给予它极高的评价,同时对它的争论也从来没有中断过。尽管该理论存在天然缺陷,但并没有影响它的应用。本文将简要阐述该理论,讨论其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偏离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讨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我国的借鉴作用,通过对该理论认识的加深,更好的运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确保人民币汇率向合理方向发展。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发展 1922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并在《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加以完整的阐述。该理论是一个古老的,同时又是最基础的汇率决定理论。从该理论诞生起,便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直至现在,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和假设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而各国的价格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其货币的购买力,因此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取决于各国价格水平的对比。 购买力平价是以一价定律为前提的。所谓一价定律指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以同一货币衡量不同国家的某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是一致的,即: * i i p e p ?= e 表示直接标价的汇率 当然,一价定律也有它前提条件。⑴衡量的可贸易商品在不同国家是同质的;⑵该商品价格完全弹性。 基于一价定律,购买力平价在以下假设条件下成立:⑴市场完全竞争;⑵各国价格体系相同;⑶不考虑交易成本关税等费用。 (二)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1.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公式为:*/P P E =,式中E 为汇率(直接标价法),P 和P*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综合物价水平。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明某一时点上的汇率的决

利率平价理论在开放市场中的实证分析

开放市场中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和运用 张晨*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30009)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利率平价理论在开放金融市场中的汇率决定作用,以及 市场投机活动对利率平价的影响,从而寻求适合我国企业运作的防范风险的 方案。 关键词利率平价套利掉期时间套汇理财 1 引言 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发展是利率平价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由于国际间资本移动规模日益扩大,并成为决定货币汇率(尤其是短期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今国际经济社会中金融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极其重要的内容和表现之一,国际资本移动规模不断扩大,利得与风险同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金融市场逐渐扩大开放,企业界的国际经济交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活动日益增多,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本文主要运用利率平价理论研究开放市场中货币汇率的决定机制,进而分析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2 利率平价理论的内容 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 Theory)亦称远期汇率理论,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23年提出,后经爱因齐格等经济学家发展而成的。凯恩斯认为,在远期汇率的决定方面,“最根本的因素是有关两个金融中心市场的短期资金的利息”。因而可以通过分析抛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来说明远期汇率的决定机制。 理论的假设条件:①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无障碍,即处在开放市场中。②套利资金的规模是无限的、充足的。③忽略交易成本(如银行手续费、邮费等)。 在以上假设条件下,利率平价理论认为:远期差价(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差额)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高利率国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定贴水(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低利率国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为升水(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牟取利润。但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结合进行,以避免汇率风险,保证无亏蚀之虞。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 *张晨,1968出生,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国际金融。

实际汇率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购买力平价

7.3实际汇率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经济学家们发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贸易品部门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贫穷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发达国家的CPI 水平也更高。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巴拉萨和萨缪尔森在1964年还发现:发达国家不可贸易品与可贸易品的价格之比系统性地大于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率。为什么呢? 7.3.1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如果假定可贸易品的价格服从一价定理P d =SP f ,不可贸易品由各国国内供求因素决定,那么相对购买力平价还可以做以下变形。具体推导如下: 假定A 、B 两国都生产贸易品(T A P 和T B P )和不可贸易品(N A P 和N B P ),且两国贸易品所占的权数α相同;两国国内劳动力自由流动,因而一国国内各部门之间工资是均等化的(N A T A W W =;N B T B W W =);在贸易品部门两国的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假定A 国劳动生产率较高(T B T A X X >),在非贸易品部门两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同(N B N A X X =)。不论是贸易品还是不可贸易品,其价格为X W P =。根据以上假定,有以下公式: T A T A T A X W P =;N A N A N A X W P =T B T B T B X W P =;N B N B N B X W P =()N A T A A P P P αα-+=1;()N B T B B P P P αα-+=1由于两国可贸易品的价格服从一价定理,有T A T B SP P =,S 表示每单位A 国货币等于S 单位的B 国货币。将()N A T A A P P P αα-+=1的两侧同时乘以S ,可以发现两国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两国不可贸易品的价格水平。不可贸易品的价格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的价格分别为T T T X W P =和N N N X W P =, 由于N T W W =,我们可以得到不可贸易品的价格表达式:??? ? ??=N T T N X X P P 上述公式的含义就是不可贸易品的价格是可贸易品价格的倍数,这一倍数取决于可贸易品部门和不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具体来看,不可贸易品的价格和整个经济体的工资成正比,与不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A 、B 国的不可贸易品价格分别为

利率平价理论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分析

利率平价理论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分析 摘要:通过实证分析和论证,得出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并不适合及人民币利率上调对汇率并不存在升值压力的结论。这一结论与利率平价基本理论的预测结果恰好相反。通过使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等方法进行了研究,试图对理论与实践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据此对我国现行的汇率机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汇率;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7月21日发布公告称,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是自1994年中国进行汇率改革以来的重大变化,这次改革对人民币汇率做出了2%左右的上调幅度,远低于市场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尽管如此幅度的变动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会是相当小的,但毕竟打破了长达十年盯住美元的汇率体制,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开始更加灵活,并有可能进一步升值。 自199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直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4年汇率并轨后,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从1994年至1997年基本上是一个小幅升值的走势,1997年到2005年基本上一直保持在1美元兑换8.28元左右人民币的水平,变化幅度始终不大,而同期

人民币利率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3年7月和199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两度提高利率,使得人民币利率远远高于美元利率。而自1996年5月起,中国人民银行更是先后7次降低利率。仅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为了刺激国内外的需求,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央行就连续6次降息。此后与连续降息同时出现的是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定。 除了1997~1999年人民币利率水平是低于美元利率水平外,我国人民币利率水平一直明显高于美元利率水平。回顾1994—1995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我们发现,人民币从 1994年初的1美元兑换8.61元升至1995年12月底的1美元兑换8.35元左右,而且市场交易者及贸易商也普遍预期到了这一升值趋势,这种预期持续有两年之久。 如果根据利率平价的基本理论,当国内利率水平上升时,本币汇率应当是预期贬值的,而不应是升值的。那就是说,如果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当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元利率时,人民币汇率应该趋于贬值;当人民币利率低于美元利率时,人民币汇率应趋于升值。这与我们上面所看到的实际情况正好相反。1996~1997年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势头,利率平价的预测正好相反;1998~2004年人民币利率水平高于美元利率水平,利率平价预示人民币应该升值,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不变。那么,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变动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 二、汇率和利率关系的理论分析 经济理论中关于汇率和利率关系的理论研究有很多,而最直接给出利率与汇率之间关系的理论是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与应用

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与应用 摘要通过对利率平价理论内容的分析,以及其在开放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了解利率平价 理论的应用。 关键词利率平价套利时间套汇 引言自20世纪20年代利率平价被首次提出后,利率平价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重视。它 与购买力平价所不同的是考察资本流动(而不是商品流动)与汇率决定之间的关系,它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汇率变动的原因——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利率平价同样并非是一个完善的汇率决定理论,由于利率平价理论的一些假设条件在现实中难以成立,加上影响未来汇率变动的因素的复杂性,使利率平价理论在短期汇率的价格猜测在实践上有所偏移,因此,利率平价理的实际效力具有不确定性。 一、利率平价理论内容及其分析 利率平价理论(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Keynes)于1923年首先提出的,解释了了利率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化。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远期差价(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差额)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高利率国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定贴水(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低利率国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为升水(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牟取利润。但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结合进行,以避免汇率风险,保证无亏蚀之虞。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是低利率货币的即期汇率下浮,远期汇率上浮;而高利率货币的即期汇率上浮,远期汇率下浮。由此低利率国货币就会出现远期升水,高利率国货币则有远期贴水。随着抛补套利的不断进行,远期差价会不断扩大,直至两种资产所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等,这时抛补套利活动就会停止。这样远期差价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即利率平价成立。利率评价说的基本观点: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 利率平价理论可分为无抛补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UIRP)和抛补的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CIRP)两种。 1、无抛补利率平价:在资本具有充分国际流动性的条件下,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上以不同货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收益率趋于一致,也就是说,套利资本的跨国流动保证了“一价定律”适用于国际金融市场。 无抛补利率平价的含义:本国利率高于(低于)外国利率的差额等于本国货币的预期贬值(升值)幅度。 2、抛补的利率平价:抛补利率平价,与无抛补利率平价相比,抛补的利率平价并未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做出假定,即套利者在套利的时候,可以在期汇市场上签订与套利方向相反的远期外汇合同(掉期交易),确定在到期日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水平。 通过签订远期外汇合同,按照合同中预先规定的期远期汇率进行交易,以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由于套利者利用远期外汇市场固定了未来交易时的汇率,避免了汇率风险的影响,整个套利过程可以顺利实现。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1.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利,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如果用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表示各自的货币购买力的话,则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的商。用公式表示为: R = P A/P B R为绝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P A、P B为A、B两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在表示一段时期内汇率的变动时考虑到了通货膨胀因素。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各国在战争期间滥发不兑现银行券,导致了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促使经济学家对绝对购买力平价进行修正。他们认为,汇率应该反映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原因在于通货膨胀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因此,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它们的名义汇率等于其过去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用公式表示为: R1= R0(I A/I B) R1为相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R0为过去的汇率,I A、I B为A、B两国的通货膨胀率。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产生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使它成为现在最重要的汇率理论之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这实际上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这个层次上去分析汇率决定的。这抓住了汇率决定的主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正确的。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价值量既定,则两国纸币购买力的差异实际上代表了两

第七讲 汇率决定理论2

第一节汇率的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一、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模型 Ms-P=αy-βi,α>0,β>0 P=Ms-αy+βi P*=Ms*-αy*+βi* e=P-P* e=α(y*-y)+β(i- i*)+(Ms-Ms*) 第一,本国货币供给水平一次性增加的影响。本国的货币供给的一次性增加,会迅速带来本国价格水平的相应提高。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本国货币供给的一次性增加将会带来本国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升、本国货币的同比例贬值,本国产出与利率则不发生变动。 第二,本国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在货币模型中,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本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将会带来本国价格水平的下降,本国货币升值。 第三,本国利率上升的影响。在货币模型中,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本国利率的上升将会带来本国价格水平的上升,本国货币的贬值。 二、引进预期后的货币模型 三、对货币模型的检验与评价 我们首先对货币模型进行理论上的分析。 第一,货币模型将购买力平价这一主要形成于商品市场上的汇率决定理论引入到资产市场上,将汇率视为一种资产价格,从而抓住了汇率这一变量的特殊性质。 第二,货币模型引入了诸如货币供给量、国民收入等经济变量,分析了这些变量的变动对汇率造成的影响,从而使这一理论较购买力平价能在对现实生活的分析中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第三,货币模型是一般均衡分析。 第四,由于理论假定的不同,货币模型是资产市场说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形式,但它却可

以反映出这一分析方法的基本特点。 货币模型的不足之处则体现在: 第一,它是以购买力平价为理论前提的,如果购买力平价本身在实际中很难成立的话,那么这种理论的可信性是存在问题的。 第二,它在货币市场平衡的分析中,假定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这一点至少在实证研究中是存在争议的。 第三,它假定价格水平具有充分弹性,这一点尤其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批评。 货币模型在实证检验中,总的来说并不令人满意。 第二节汇率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汇率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简称为“超调模型”(overshooting model),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Dornbucsh)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一、超调模型的基本假定 分析前提上,在以下两个方面与货币模型不同。 第一,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成立。 第二,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不是垂直的。 二、超调模型中的平衡调整过程 以其他条件不变,本国货币供给的一次性增加(假定增加了25%)为例,说明超调模型中的平衡调整过程。 1.经济的长期平衡 利用上节的结论,我们可知道在长期内,本国的价格水平将同比例(即P=1:25Po)上涨,本国货币将贬值相应幅度(即e=1:25 e0 ),而利率与产出均不发生变动。 2.经济的短期平衡 当外国利率水平不变而本国利率水平下降时,显然本币的即期汇率将相对于预期的未来汇率水平贬值,即: e1=e-(i1-i) 在原有价格水平上,本国产出超过充分就业水平。 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价格水平不发生调整,货币供给的一次性增加只是造成本国利率的下降,本币汇率的贬值超过长期平衡水平,本国产出超过充分就业水平。 3.经济由短期平衡向长期平衡的调整 在货币市场上,由于价格水平的上升,货币需求上升,这造成利率的逐步上升。本国利率的逐步上升会造成本国汇率的逐步升值。这一升值是在原有过度贬值的基础上进行的,体现为汇率逐步向其长期平衡水平的趋近,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利率的逐步提高,以及实际汇率的逐步升值,本国的私人投资及净出口均逐步下降,总产出也较短期水平下降,逐步向充分就业水平调整。以上的调整过程将持续到价格进行充分调整,经济到达长期平衡水平

利率平价理论评析

·· 收稿日期:2010-04-08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利率平价理论与我国利率、汇率政策协调问题”(项目编号 2008JD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范立夫(1972-),男,山东汶上人,东北财经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周继燕 (1985-),女,吉林九台人,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 摘要:利率平价理论是阐述国内外利率水平差异对一国货币汇率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学说。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利率平价理论在不同国家成立与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对国外不同发展阶段的利率平价理论进行梳理,并把国内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归纳为利率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利率—汇率联动性、模型修正等,可以发现,引入资产价格因素对利率平价理论进行拓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可以为货币政策制定者提供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政策指导。关键词:利率平价;国际资本流动;利差套利;资产价格套利中图分类号:F8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8-0079-05 利率平价理论评析 范立夫1,周继燕2 (1.东北财经大学科研处,辽宁大连116025;2.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辽宁大连116025) 自凯恩斯提出利率平价理论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对该理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使得该理论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已成为国际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利率平价理论认为,汇率的变动由利率差异所决定,即两国货币的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之间的差异(升水或贴水)近似等于该国利率和所指的外国利率的差异。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本币远期将贬值;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则本币在远期将升值。换句话说, 利率高的货币远期将贴水,利率低的货币远期将升水。投资者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把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资金的流入将使利率较高国家的货币汇率存在贬值预期。因此,两国之间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与两国的利息差异有密切的关系。投资者投资于国内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应该和按照即期汇率折成外汇在国外投资并按远期汇率买回本国货币所得到的短期投资收益相等。一旦出现由于两国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差异,投资者就会进行套利活动,直至汇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化,利率平价理论最显著的特征已不仅仅在于从理论上总结 出外汇市场上本国利率和外国利率差额与远期汇率升(贴)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已成为投资者的决策指南和投机者的盈利工具。在利率平价理论分析框架下,国际资本流动成为了汇率决定尤其是短期汇率决定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汇率的频繁波动现象,例如亚洲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汇率的巨幅波动,其始作俑者可以说是国际资本流动。尽管利率平价理论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该理论对中国当前的金融背景下利率、汇率政策的选择仍有着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国外文献综述 (一)理论溯源 20世纪初,随着生产与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资本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并成为货币汇率(尤其是短期汇率)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传统的汇率理论都不能解释这一现象,如国际借贷说认为汇率决定于外汇供求关系,购买力平价说认为汇率是两国相对物价的比率。 1923年凯恩斯在《货币改革论》(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 )一书中,从资本流动角度,而不是2010年8月第24卷第8期 经济与管理 Economy and Management Aug.,2010Vol .24No .8 ●经济述评 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