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的烧造历程

龙泉窑的烧造历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龙泉窑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呢?

朱伯谦先生在《龙泉窑青瓷》一书中曾将龙泉窑的发展归纳为开创、发展、鼎盛和衰落四个阶段:魏晋和五代十国是开创时期,瓷窑少,生产时断时续,处于就地销售断断续续的生产阶段;北宋至南宋前期是发展期,瓷窑发展快,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南末后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窑迅速发展,青瓷质量大大提高,产品畅销国内外广大市场;明清是衰落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龙

泉窑处境艰难,瓷窑不断地倒闭减少,至清代晚期结束。如果说这

四个阶段勾勒出了龙泉窑发展历史的整个脉络,那么,龙泉窑发展史上的三次辉煌期则是连贯发展脉络的重点和要点。

开创年代

至今通常的说法是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有说始于五代或者宋代的。在古文献中,关于龙泉窑的开创年代的记载极少,目前所见最早的记载是成书于南宋绍兴三年(

1133)庄绰的《鸡肋编》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需索,龙泉青瓷益加工巧。庄绰曾在

包括浙江在内的南北各地郡县做官,交游甚广,见闻颇丰。他在上述文中清楚地描述了处州龙泉县是五代吴越钱氏所贡青瓷的产

地。宣和中,龙泉窑已成为朝廷青睐的宫廷用瓷生产窑场。正因为朝廷向其订烧青瓷,使得龙泉青瓷益加工巧。过去,许多学者在引用此条文献时并不认可五代秘色瓷出龙泉的观点。然而,在乾隆二十七年(

1762)修的《龙泉县志·大事记》中又提到五代贞明五年(919年)龙泉金村、刘田等地制瓷作坊已具规模,这说明在有限的古文献中,至少有两处提到了五代以前,龙泉就已经开始烧造瓷器的事实。五代北宋

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土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居于瓯江—卜游,不仅具备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还有便利的水路运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便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取瓯窑、婺州窑等周边窑场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但当时烧制的青瓷非常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这一状况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却出现了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这种淡青釉瓷器,器形突然的变化,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龙泉窑青瓷的迷惑期。

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有些还经过刻划修饰,与粗糙的早期龙泉青瓷相比似乎缺少过渡,与后来著名的梅子青、

粉青相比似乎也不存在承启关系,这在整个龙泉青瓷发展史上未

免显得有些突兀,因而也成了一个迷惑。

据笔者实地考查证实,当时这类淡青釉的烧制地点主要是在龙泉

金村一带。明代陆容《菽园杂汜》曾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然泥汕精细,模范端巧,俱不若刘田,刘田也叫琉田,即今大窑,是龙泉窑的传统制瓷中心。但笔者认为是先有金村后有大窑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大窑至今还尚未发现有烧

制淡青釉瓷器的迹象,而淡青釉瓷片在金村则随处可见。从这一点来看,金村制瓷在当时是很辉煌的,金村地狭靠河,因此初期时运输十分方便。后来制瓷业规模扩大,金村狭窄的地势便不适应当时的发展。而地势开阔的刘田离金村仅五华里,于是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制瓷业的新中心。

龙泉窑的突然兴起很可能和龙泉窑为宫廷烧造贡品有关。当时江南一带属于吴越国的钱氏王朝统治,钱氏王朝一直奉行与中原修好的策略,于是瓷器成了重要的贡品。有关专家在考古搜集时曾找到这样一件淡青釉罐,其外壁釉下写着天福元年,重修窑炉,试烧官物,大吉。天福元年也就是公元936年,天福是后晋高祖石敬

瑭年号,吴越国是宗后晋的,据此推测,当时所烧的官物除了吴越国宫廷自用以外,很可能还向石敬瑭进贡。

当然,担任贡器烧造任务的主要是越窑,其贡器也称秘色瓷。秘色瓷起于晚唐,因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使用,故曰秘色。龙泉窑也烧过秘色瓷,宋人庄绰《鸡肋编》记载: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

’,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庄绰一生大约经历了北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五代,曾在南北各地的郡县做官,足迹遍及京西、淮南、两浙、福建、江西、荆湖和广南,交游甚广,见闻颇丰,其记载应比较可信。从

这一点来看,秘色瓷的第二阶段是后来居上的龙泉窑青瓷产品。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进贡的瓷器数量很大,《宋史》卷四百八十列传世家二(吴越钱氏)太平兴国三年三月来朝,俶进…&hel lip;越器五万事,金扣越器百五事。又《宋会要》:太平兴国三年四月二日朝,俶进……瓷器五万事,金扣瓷器百五事。

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当时贡奉北宋太宗的秘色瓷器达十

万多件,如此巨大数量的贡瓷应该不是在自愿条件下进行的,而

这样庞大的生产量也是越州窑所无力承担的。另一方面,越窑因

为各方面原因而逐渐衰落,导致南方的制瓷中心向龙泉窑转移。

在这样的情况下,越窑先进的制瓷技术传入龙泉,一批优秀的瓷

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迅速提高。龙泉窑以

担负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自身发展的契机,从北宋开始,龙泉窑逐渐取代越窑,一跃而为江南第一名窑。

北宋南宋

龙泉窑在南宋的发展是跟大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瓷技术传入到南方。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

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另一方面,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商业、贸易的发展。北宋时,官方就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宁波)、杭州、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直接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南宋政府更把海外贸易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有效途径。对外贸易量的增加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受欢迎的商品。据史料描述,当时窑群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往

返穿梭,日夜繁忙。瓷器内销运往临安,外销经瓯江出海,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

从13世纪开始,龙泉窑出现了两大系列的精美产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黑胎厚釉青瓷的产品数量比较少,迄今只在龙泉大窑、溪口两地近十处窑址中发现这类瓷器,而且都是与白胎青瓷同窑同烧的,其中溪口瓦窑垟窑以生产黑胎厚釉青瓷为主,其他瓷窑以烧白胎厚釉青瓷为主,兼烧一部分黑胎青瓷、黑胎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釉层开片,紫口铁足,有些器物还采用支钉垫烧。这些在龙泉窑青瓷的内部发展脉络中都找不到相应的发展轨迹,尤其裹足满釉支烧的工艺对于龙泉窑来说可谓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工艺风格上的骤变显然是受到外界制瓷技术冲击的结果,最有可能的就是朝廷的干预。至今高科技测试也表明,龙泉窑的黑胎、开纹片青瓷、造型、纹片,以及化学组成和郊坛下官窑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此外,白胎厚釉青瓷的制作工艺也是承接南宋官窑的,但有创新,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异。与黑胎青瓷相比,白胎青瓷的釉层光滑细腻不开片,胎色洁白,釉色青翠有如碧玉,胜似翡翠。并且这两大系列瓷器还出现了一批仿南宋官窑器的器形,官窑器是不允许民间随意仿造的,仿官窑的出现不能简单地诠释为仿制。另外考古发掘也证明,南宋龙泉窑青瓷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和绍兴市攒宫宋六陵墓地都有大量出土。至今大窑龙泉窑遗址还保留着南宋古道,遍布南宋窑址,在当地村民中还流传

着种种关于南宋时的故事。这一切都似乎在述说着当时的龙泉窑与宫廷那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宋皇朝拥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为什么还要派遣技术人员和官员在龙泉等地监烧供器呢?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最

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杭州本地的瓷土资源并不太理想,而古代制瓷业对地理环境和资源的依赖性是很强的,至今看来,南宋官窑器的胎质比较疏松,易破碎,还有开片,所谓无片不成官,开片是南宋官窑瓷器的一大特点。但无论是冰裂纹也好,梅花片也好,美则美矣,却不实用,试想,将满是开片的瓷器当作日常生活用瓷不

免存在卫生问题。相比之下,龙泉窑青瓷的胎质比较缜密坚硬,尤其是白胎厚釉青瓷,釉面光洁不开片,既美观又实用。

元明早期

虽然龙泉窑熊熊的窑火曾一度遭受蒙古铁骑的践踏而熄灭,但入元后,龙泉青瓷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加上元代统治者继续奉行对外贸易政策,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在元代继续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产品品种增多,风格多样化,远销世界各地。

1979年为配合浙江省紧水滩水库工程的兴建,浙江省文管会等单位在龙泉县境内进行了普查,并在龙泉县东部安仁口地区发掘了元代窑址,为研究龙泉窑在这一时期生产情况和产品面貌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这些资料表明,元代仍是龙泉窑的兴盛时期。元代产品除部分继承宋代传统以外,在器型和装饰上又有新创造,比如当时流行的露胎工艺。元代由于水陆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瓷器大量出口,需求量激增。在这样的条件下,元代龙泉窑迅速向瓯江和松溪两岸扩展,这样,大批的龙泉窑瓷器便可顺流而下,转由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温州和泉州,将瓷器出口到世界各地,像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都有龙泉窑的瓷器。1975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l万多件

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其实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元代龙泉窑青瓷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批大件器物的出现。这些大器

胎质较厚,器形粗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元代龙泉窑的窑形仍沿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但在长度上略有短缩,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窑内温度,并使热量分布更均匀、合理,对烧制大型器物很有利。

元代龙泉窑的繁荣为明初龙泉官窑的设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详

见《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一书)。明龙泉官窑器延续了元代的大器风范,将厚实雄浑的审美理念发挥到极致,之前往往将明初

龙泉窑青瓷与元代龙泉青瓷混为一谈,或笼而统之断为元末明初

,这也在一个层面上说明了两者的相承关系。至今从处州青瓷博

物馆征集到的—批明初龙泉官窑青瓷碎片及结合传世完整

器来看,明龙泉官窑青瓷在烧造工艺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巅峰,无疑代表着龙泉窑瓷器烧造史上的最高水准。以刻花为例,明龙泉官窑青瓷主要以刻花为饰,精美绝伦,花纹与青如翡翠的釉

色融为—体的刻花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刻花

是龙泉窑青瓷的传统装饰工艺之一,北宋时期的刻划花装饰曾经

盛极一时,但到了南宋,由于石灰碱釉的运用和多次上釉技术的掌握,龙泉窑青瓷往往素面朝天,转向以釉色取胜。其实釉色的玉质感固然是世之所好者,但釉层一加厚,原先的刻划花很容易被厚釉所覆盖。所以到了元代,又流行露胎、贴塑、模印等装饰手法,这样玉质感的釉色和花纹图案的装饰效果就可以兼得了。明龙泉官窑器将刻花与厚釉结合得恰到好处,从而使刻花装饰工艺取此外,明代早期的民窑器也有不少精品,明初龙泉窑的规模和数得了新的突破。

量也不容小觑,以往被忽视,还有待重新认识和评价。

清代

洪武年间,《格古要论》载: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盛产处器(青瓷)。当时供奉皇宫、贵人用的器皿仍由饶(景德镇)、处(丽

水龙泉)等府烧造。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海外贸易促

进青瓷生产,正统年间以著名匠师顾仕成为代表的作品,形制端正,釉厚色青,不少大型瓷品仍为车内外艺术鉴赏家所收藏。成化、弘治以后,青花瓷兴起,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少将侵略之路,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大窑村、溪口村一带瓷窑纷纷关闭,大白岸村至安仁口村一带瓷窑

改烧民间通用青瓷、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窑数减至160多处。

清初,窑声所剩无几。清中叶,仅剩南窖、瀑去埠头村、青溪水孙坑村等地70余座窑。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唯孙坑村范姓窑技艺家传,坚持烧制至民国初期。成极几个朝代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

民国

龙泉青瓷简介

龙泉青瓷及产品介绍 同心杯简介:同心杯则是龙泉窑种的弟窑俗称“龙泉窑”釉色将蓝天、美玉万般粉青色溶进釉层,恬静淡雅,犹如美玉,凝聚了自然界的灵魂之色。明中期龙泉窑传入欧洲,人们被那迷人的釉色所倾倒,无法用词汇形容。法国当时正上演著名小说家杜尔夫写的《牧羊女亚司泰来》,当主人公雪拉同身着一袭青色衣裳出场时,人们认为只有这种青色才能与之媲美,于是“雪拉同”成了欧洲人对青瓷的美称。同心杯做工程序繁杂,胚胎上薄下厚,烧制后成型率低,在1300多度的高温下提炼出美玉般的色泽,如果温度上下相差嫉妒,很有可能整窑都是次品,在温度把握上要极为精准,龙泉青瓷的瓷土很为关键,是采用龙泉境内唯一两处的高岭土烧制而成,此土极为珍贵,只有这种土才能烧制成色者晶莹的龙泉青瓷。茶杯内胆则是工艺美术师门完全手工的杰作,每个小孔都是纯手工所为,因为龙泉青瓷在上釉色的时候分为内外釉,很容易堵住小孔,所以每个小孔只有在纯手工操作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而且极容易戳破和变形,工艺要非常的小心,成品难之甚难。龙泉青瓷采用天然原料,绿色环保、做工精细、要求严格,不含任何铅镉。

同行碗:采用1350度高温烧制而成,其特点色泽如玉,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

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同行碗色调为粉青色,如美玉一般晶莹剔透。“花”在每个人的心里象征着美好,友情爱情亲情花都是可以情系着纽带,美好的事物从而有美好的开始美好的生活,心灵的感受都是花的芬芳和美丽。碗的最大特点在于在阳光下和灯光下会透光,剔透的纹路在日光和灯光下显现出花卉的“3D模型”深得人们喜爱,制作工艺非常繁杂,力求完美,容不得半点瑕疵,才能体现出同行碗的高档和品味,高温烧制,工艺繁杂,成品率低,就因为这些因素,和瓷器烧制的特点成就了龙泉青瓷在历史上的地位,是被列入世界陶瓷类唯一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成了龙泉青瓷价格略高的原因之一了。同行碗为弟窑又称龙泉窑,弟窑的特点是白胎厚釉青瓷,瓷器外形特征是光洁不开片,胎白釉青,釉层丰润,光泽柔和,青翠晶莹,温润如玉。釉色青绿淡雅,美可胜玉,光中透着寒气.

1129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

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早在商代,中国便开始生产原始青瓷;东汉烧出了成熟的瓷器;唐、五代时制瓷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宋代为瓷业生产繁荣时期,汝、官、哥、定、钧等窑脱颖而出,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是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无论其造型、品种还是釉彩纹饰,都比以前有所创新和发展;清代为中国古代瓷业发展的巅峰,其数量、工艺、造型和装饰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广西博物馆自20世纪30年代初建管以后,就一直注重瓷器的收藏与研究。本次展览展出的瓷器就是从其7000余件藏瓷中遴选的。这些制作于战国晚期到清代,时间跨度达两千多年的如花美瓷,以其优美的造型、光泽的外表、鲜亮的釉色、丰富的装饰而为人们所珍爱,更以其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而为世人所珍重。 如花美瓷,瓷美如花······让我们一起开始“美的旅程”吧! 陶器的烧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广西地区烧制陶器最早可追溯到12000年之前。商周时期桂东地区出现了压印纹硬陶,战国时期广西陶器采用了施釉工艺,从而产生了原始瓷。东汉后期广西已经烧造出成熟的青瓷。 广西早期瓷器多施青釉,一般不到底,下腹部和底部露胎,油层厚薄不均,有少量剥落和裂痕。常见装饰纹饰有弦纹、方格纹、麻布纹、锯齿纹等。 原始瓷:创烧于殷商时代。器表施青色或黄色玻璃质高温釉,其胎质、釉料、烧成温度等已具备瓷器的基本要素。单因其胎中杂质较多,故烧结后胎中气孔偏大,同时由于釉料配置简单,掌握烧造技术有定难度,因此釉色不稳定。 青釉瓷: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还原焰烧造而成,器表呈青绿色或青黄色。东汉时期产生了成熟的青瓷。 汉代瓷器特征: 汉代瓷器多为青釉,胎质较粗,胎釉结合不好,釉层厚薄不匀,往往有剥落现象。器物表面施釉一般不到底,下腹部和底部露胎。器型较前代更为丰富,常见纹饰有弦纹、方格纹、麻布纹、锯齿纹和“蝶”形纹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对于战乱纷飞的北方,广西地区相对安定,呈现出太平景象,瓷器制造业持续发展。这一时期广西生产瓷器以青瓷为主,属于南方青瓷系统。胎多为灰白色,胎壁较厚,烧制温度较高,质地坚硬。釉色以淡中泛黄者居多。以素面青瓷居多,有的虽有花纹装饰,但都比较简单朴素。在装饰手法上比以往有所创新,多以动物作为整体造型,而盘、碟等器物则以刻划莲瓣纹装饰,反映了佛教文化的盛行。 隋唐时期,广西瓷器生产快速发展。瓷器以青瓷为主,器型、釉色均较以往丰富。施釉不及底(俗称“半截釉”)是这一时期器物的典型特征,一般器物都是上半部有釉,下半部露出灰白色胎骨,釉面常现细碎的开片纹。

信息时代三大特征

信息时代三大特征 正如美国专栏作家说过“地球变平了、地球变小了、地球变热了,地球变体了”,世界变化如此之快,使得教学模式、组织形式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顺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加快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我们是否做好了顺应时代变革的体会,是否做好了培养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的准备,这个都对中国的未来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课题。结合这些课题我想谈四点意见。为了节约时间我就不展开了。 时代变革呈现了三大特征。第一,全球化日益加深、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 二,信息化日益加快,颠覆了传统思维的模式。 三,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我想这三大特征简述如下。一,全球化日益加深,世界已成为地球村。我们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物流、信息流、知识流实现了全球的流通,时空在压缩,我们生活的地球已经成为小小的村落,以产品生产为例,任何一种产品都不可能在一个国家生产,而必须依赖各个国家之间的紧密合作,一种产品可能同时分布在十几个、及十个国家和地区生产,使得其发挥技术、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最终的产品将是国际性的产品。例如播音747飞机一共由45万个零件组成,他们由6个国家的1100家大型企业和15000家小企业所生产的,其中包括西安生产的飞机尾翼,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他的发展远远超越了经济合作的范畴,以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等方方面面,这对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第二,信息化日益加快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信息化发展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网络科技的发展颠覆了许多传统的思维和经营模式,以手机为例,现在的手机非常时髦,它有完美的声音、音响功能,不过好景也不会太长,新的手机革命已经拉开了帷幕。英特尔公司宣布已经研究出了一种芯片,他的尺寸跟我们的手指盖大小差不了多少,但是耗电量远远低于我们的家用电器。Google公司已经宣布马上要推出要把计算机的功能移植到手机上,在未来不远的一天一部手机就可以取代所有的银行卡、信息化,日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的方式。这对教育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加快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和长远发展的战略之高点。 第三,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创新成为崭新动力。知识成为未来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知识更新和速度不断地加快,根据联合国世界科学情报技术系统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达到12.5%,同时知识跟进的周期不断

难得一见的精品——明代早期龙泉窑大盘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主要产 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 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龙泉青瓷在历史上一直备受青睐,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故名,属我国南方青瓷体系。龙泉窑青瓷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随着蒙帝国的对外扩张,亚欧 地区各国对龙泉瓷器产品需求量增大,给龙泉青瓷的生产与外销创造了机会。为适应域外文 化及审美上的要求,此时的龙泉青瓷体形硕大,胎釉厚重。 此明代早期龙泉窑大盘,直径41.5厘米,高七厘米,底足23厘米。大敝口,浅腹,大平底·内外施釉,光素无纹,釉色青绿,光亮匀净,器型规整,是龙泉窑中较为少见的大件器型。而且刻划线条刚劲流畅,刀锋犀利,铲剔自如,深浅有致,工艺精湛,是龙泉窑的上乘佳作,其历史文化、工艺、收藏价值极高。

明代龙泉窑青瓷在装饰图案上,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题材,还依据域外需要对装饰 纹样作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但装饰技法上仍以刻、划、贴、印为主。文中此龙泉窑大盘是 龙泉窑上乘精品,其菱口折沿,浅腹、坦底、圈足,内外施釉,釉色青绿,光亮匀净,器型 规整,色泽青翠,温润淡雅,多纹片,质感甚佳。盘心的鸳鸯与荷叶、荷花是先用印模印出 纹饰,然后贴于盘内底部,再施青釉烧制。成形后的鸳鸯活灵活现,矫健敏捷,极具生命力,栩栩如生,意韵吉祥。而且浮出盘底,有浮雕的艺术美感,与荷花相得益彰,尺寸之间,别 有洞天。盘口饰螺旋花纹,纹饰分外醒目。可谓是宋代龙泉窑瓷器杰作,传承有序,弥足珍贵,非常值得收藏。龙泉窑龙纹大盘,一向被视为宋代龙泉窑中的重器,被国内外各大博物 馆珍藏,如土耳其托普卡匹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均藏有类似风格的宋代龙泉窑藏品。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降生了无数的绝世佳品。在为数众多的工艺品门类中,中国瓷器居于奇异的职位。明代龙泉窑源于三国两晋,宋朝壮盛,竣事于清代,是中国制瓷 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质如玉、亮如镜、声如磬”的美誉,对于历史文化、工艺、收藏 等都有着极高的价值!

龙泉青瓷各个时期的特征

龙泉青瓷各个时期的特征 在今省龙泉县境,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窑址,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龙泉瓷器的初步鉴定,主要是熟悉龙泉釉色的特点,和观察器物的底足,熟悉火石红的特点。龙泉的釉色一般比较肥厚,不管成色为哪种,釉色都较纯正,层次的变化不明显,莲瓣和突棱的地方由于釉相对较薄,因而略发白。火石红几乎在每件器物底足都有,有的较多,有的少些,但都是围绕着胎釉结合的地方形成,颜色自然较纯正,火石红的走势自然而不规则。底足都有磨损,自然磨掉火石红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元代的盘碗底部有的有一圈支烧残留痕迹,星星点围成一圈,与胎骨的胎色一致;有的有较密集较细小的气泡,大小不一;有的浮于釉面,有的位于釉下,但分布绝无规律。龙泉瓷器一般不开片,有的几条釉面有裂纹;有的火候不高的龙泉瓷器有较多开片,开片细碎,大小不一,分布自然。龙泉瓷器的釉下刻花刀法(特别是莲瓣纹)一般很柔弱,隐隐约现。口沿和突出的地方釉面一般有磨痕,磨痕处往往无光泽。龙泉以釉色胜,釉色不好或偏窑口的器物收藏价值不高。 龙泉青瓷各个年代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 北宋早期的产品风格受越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稍薄。北宋以前龙泉窑出产的瓷品,可以看作龙泉生产的越窑器,其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直到北宋晚期,才开始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除了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一般的日用器皿,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开始显现出“龙泉制造”的独特烙印。碗、盘类刻花纹饰以莲瓣、牡丹、菊花为主要题材,多为蓖纹、折扇纹。纹饰之间以楞线分隔,楞线分单线、双线。花叶一般用蓖纹作叶脉。 北宋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盆、罐等少见。这一时期的新产品有多管瓶、盘口壶、多叶瓶。其中多管瓶、盘口壶壶盖一般饰花苞钮、花蒂钮为主。多叶瓶盖顶以鸡、狗等动物作钮为主。在釉色上,早期施淡青色釉,有泛黄现象。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中晚期窑址有30余处,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的上垟,市的石牛等地。中期多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亦有泛黄现象,釉层薄,釉面有光泽。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以生活用具为主,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篦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制作工艺上,北宋晚期开始采用圈足放垫饼垫烧。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沿革

58 21世纪中国与全球健康 一个国家的健康状况以及其为国民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取决于互相关联的生态、经济、政 治和社会文化因素。这些背景因素的变化支配着一个社会的健康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沿革。本文将简单介绍中国自1949年以来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几次重要转变,并为《柳叶刀—中国卫生系列》的读者提供一些背景信息。本文分成五个阶段来描述。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分法[1],而且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每个阶段的特点和时间长度在中国不同地区都有所不同。解放后(1949-1965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抗日战争和内战已大大地削弱了中国国内的医疗卫生服务。 新中国政府接管医疗卫生服务,并学习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建立了三级卫生服务网,并 将所有的卫生工作者纳入国家公务员体系。当时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卫生防疫、中西医结合以及群众动员运动(如消灭血吸虫运动)。 城市和农村卫生服务的组织以及资金的募集方式在根本上是不同的:城市医疗主要由政府支持的医院提供,而农村医疗则由基于合作医疗体制的村镇诊所提供[2]。在此期间新建了许多医学院校和护理学校,这些院校的大多数毕业生都在城市工作。除了大跃进(1958-1960年)期间的几年大饥荒,整个国家的健康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主要原因是卫生条件的改善、水质以及营养水平的提高。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沿革 Evolution of China’s Health-care System 董哲1, 费立鹏2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各个派别争权夺势,所有机构都深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各大学及医学院被关闭近5年,师生全部下放至农村[3]。医疗服务是对全民进行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一段时间里在许多精神病院,医生不用药物治疗患者,而是使用《毛主席语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4]。此外,毛泽东发起了“赤脚医生”运动,成千上万的农民和知青参与了该运动,他们接受3 ~ 6个月的 医疗培训,之后为农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 卫生服务[5]。当时的卫生数据因政治原因进行了处 理,所以关于当时国家健康状况的数据很多都不可靠。 改革开放初期(1977-1989年)邓小平重新掌权后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中央的政治和经济权力下放,中国与全球经济接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公共卫生工作的良好协调,大多数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婴儿死亡率降低,而且相应的期望寿命也增加了。慢性疾病(主要为心脏病、癌症、中风和心理性疾病)成为主要的致死、致残因素。计划生育中的独生子女政策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速度,而且公众开始更多地关注儿童健康问题。许多农村居民移居到城市打工,形成了农民工群体,但他们却不能很好地获得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医疗 费用责任下放到各个省份,因而扩大了各地区间 的贫富差距。医疗卫生服务仍然是公营机构的责 任,但医疗服务的资金募集逐渐私人化[1, 2]。由于 对基本药品和医疗服务的价格控制,昂贵的药品和高科技医疗服务被大量滥用。医疗费用迅速增加,个人支付医疗费用的比例也大大增加。乡村医1. 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球卫生研究所2.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预防与培训合作中心,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预防中心,北京回龙观医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 与流行病学系通信作者:董哲 , dougzhe@https://www.360docs.net/doc/e416793020.html,

现代通信——走进信息时代

三、现代通信—走进信息时代 一、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是介绍现代通信方式,通过学生感受身边的通信方式,主要从各种通信方式的特点比较其优劣处,通过对比的方法去理解。尤其是关于光纤通信,应让学生结合激光玩具笔传输光的特点来体现光纤通信的特点。同时还应注意结合“相对静止”的概念去理解对同步卫星(通信卫星)的要求(包括轨道位置,运动周期等) 学生课前可准备透明玻璃丝(或尼龙丝)激光电棒(或 玩具激光手电筒),提示当光从尼龙丝一端射入(如图1A处) 时,会从哪个部位看到亮光,即激光射出。 图1 也可让学生深入医院了解胃镜检查时所用的光导纤维作用。 教师引导注重于电磁波的知识以及光的传播方式。初步介绍用于通信电磁波――微波的范围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移动通信或卫星通信必须要有地面基站。对于光在光纤中全反射的现象(不讲全反射的原理)可采用实验方法演示全反射的光路,帮助学生体验光在透明介质内传输时为什么不会从介质的界面上射出。在授课同时应强调电磁波、光波都是一种传输能量和信息的工具,必须加载信号才有意义。 对互联网主要让学生从感受中体验其获得信息的优点,同时解绍运程教育,远程录取,网上阅卷等最新用途,拓展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从情感上体会现代通信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立志于学好物理,掌握现代技术。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卫星通信是通过微波来传递信息的 (2)知道光纤通信是通过光的反射来传递信息的;知道光导纤维是现代通信的 主要传输工具。 (3)了解卫星通信的大致过程,知道同步卫星的作用。 (4)知道互联网的用途,感受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最丰富的信息资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全反射,理解光纤内光的传播路径。 (2)结合地理知识,理解同步卫星轨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回顾我国人造卫星事业发展史,树立荣誉感。 (2)对比现代信息传播特点,激发学习高科技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现代通信方式的各种用途和特点 2.光缆与电缆的优劣对比 难点:1.光缆中光传输的光路 2.通信卫星的要求 四、教学资源 1.自备:玩具激光电筒 2.教师演示:激光笔、尼龙丝、水槽。 五、教学设计

青 瓷 1、 宋代时,传说浙江龙泉有章姓两兄弟,分别设窑 …

徐朝兴 张海文 张海文 青 瓷 1、 宋代时,传说浙江龙泉有章姓两兄弟,分别设窑制作瓷器。这 就是享有盛誉的哥窑和弟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特点是釉层 晶莹,如玉似冰。釉面显露纹片,间有大小纹片的叫“文武片”;形 成细网眼的叫“鱼子纹”;仿佛冰裂般的纹片叫“百圾碎”。《处州府 志》称哥窑的百圾碎“冠绝当时”。弟窑的产品胎骨厚实,釉层饱满 丰润,釉色青碧柔和,有如翠玉,代表龙泉窑正色。粉青、梅子青 更是脍炙人口,被誉为宋朝民窑巨擘。 龙泉青瓷源出五代。宋室南迁后,士大夫云集杭州,出现了偏 安的表面繁华,为了满足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的需要,龙泉瓷工吸取了历代名窑的优秀传统技艺,烧制出精致优雅的瓷器,把青瓷生产推向一个全盛时期,并且驰誉全球。那时瓯江两岸群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往来如梭。单是目前发现的古窑遗址就有200多处。 1504年,英国威尔海主教送给牛津新学院一件精美的青瓷碗,轰动整个英国。这件精 美如玉的瓷器,是传到英国的第一件龙泉青瓷。17世纪欧洲一位萨 克森国王是位中国瓷器迷,不惜用一个团的健壮骑兵与普鲁士国王 交换几只龙泉青瓷花瓶,一时传为美谈。奥斯曼帝国的君主对龙泉 青瓷特别喜爱,还认为青瓷盘可辨别毒物。如今,在土耳其总统的 贵宾接待室还挂着几十件龙泉青瓷。 古代阿拉伯人把珍贵的龙泉青瓷作为炫耀高雅和富有物品装饰在室 内。有的还作为寺院内部和墓标的装饰。东非哥迪和基利菲遗留下 的15至16世纪的清真寺废墟里,可以看到按一定比例间隔镶嵌在 墙壁上的龙泉青瓷。 2、龙泉青瓷始于南朝,兴于北宋,盛于南宋,古代龙泉名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龙泉青瓷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著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哥窑”青瓷以瑰丽、古仆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仆、典雅,湛称瓷中珍品。 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 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 结合”等。龙泉青瓷蜚声海内外,不愧为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 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瓷器史上一颗燦烁的“瓷国明珠”。 3、龙泉窑历史悠久,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生产技术高 超,产品远销国内外,是我国 历史上一个名窑。 龙泉窑开创于两晋,结束于清代,连续生产时间长达一千 五百年,是中国所有瓷窑中生 产年代最长的一个窑。文物考古 工作者反复调查发现,龙泉窑址广泛地分布在浙江省南部的 龙

专题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上 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 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 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 (1)经济(工业化)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 (2)政治(民主化)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3)思想(理性化) 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 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3、阶段性的成果: 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思想文化上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1、经济现代化 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

宋代瓷器的特征与概况

宋代瓷器的特征与概况 03级艺术设计系 瓷器最早就是由中国发明的,中国的瓷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早在8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后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了。从商周时期,原始青瓷的发明,到东汉成熟青瓷的产生,经历唐宋的发展,直至明清制瓷业的繁荣,中国制瓷业由陶到瓷,由粗到精,由单色到多彩,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特的特征,在所有的朝代中必须要说的就是宋代的瓷器,它是中国瓷器发展到顶峰的一个时期,宋瓷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是中国陶瓷史上颠峰。 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技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令后人一目了然。宋代瓷器可分为以下几种种类,汝窑、定官窑“汁水莹润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质地;再如钧窑天兰釉,象天空般湛蓝;再如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种,都巧夺天工般地引起人们对美的遐想。所以说宋时代是陶瓷美学的一个划时代时期,至此,一个全新的美学时代到来了。此时官窑辈出,私窑蜂起,最为著名的窑址有定、汝、官、哥、钧等,响应者更是不计其数。 定窑属宋代民窑,窑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阳县一带,唐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代,鼎盛时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窑产品繁多,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其瓷质精良和纹饰秀美,曾被选入宫廷,定窑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瓷窑体系。北宋早、中期为装匣钵仰烧,器底部可见支钉痕迹或砂粒;北宋以后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不施釉,俗称“芒口”,往往镶一圈金、银或铜为饰。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多种手法,图案常见花果禽鸟。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纹饰线条清晰明朗,反映了当时比较高超的刻摸与脱模技术。另外,定窑瓷釉层较薄,釉面光润,也使刻花、印花线条极为清爽悦目,形成它独特的美术风格。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为二次烧成,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宋钧窑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青等等。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盘、炉尊、洗、碗等等,金、元时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烧。钧瓷在宋代也被称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加之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变化无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有“钧瓷无双”之说。 汝窑原为民窑,产品风格近似陕西铜川耀州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所以,宋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成份,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玛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或许此说有些道理。 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上流社会的时尚。 哥窑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黄色,釉色为粉青、青黄、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为最常见。它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纹路颜色深浅不一,器形不同收缩部位也就不一,所以变化万千而又自然贴切。哥窑瓷器上往往出现较粗的裂纹呈现黑色,较细的裂纹出现黄色,前后层次错落,称为“金丝铁线”。

我国通信业体制的历史沿革

我国通信业体制的历史沿革 1.改革前我国通信业的体制状况 (1)邮电部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明确指出:新中国要努力“改善并发展邮政和电信事业”。《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政务院设邮电部。邮电部的成亢,使中国邮电事业走向了新的历史阶段。根据中国历史上七十多年来邮政和电信分营的现实,当时采取了“统一领导,分别经营,垂直系统”的体制。即邮政和电信由邮电部统一领导,部内设邮政总局和电信总局,分别经营邮政和电信业务。 根据邮电部直接组织通信和经营管理的原则,确定了邮电部的5项基本任务是:①对全国国营邮电事业之企划、经营与督导;②对国家法律许可范围之内之私营电信、业余无线电信与学术研究性的电信实行管制;③组织、经营与管理对国外的邮政、电信通信;④统一管理航务电信网;⑤举办邮电业务的各种事业及附属事业。 (2)第一次“邮电合一” 邮政和电信经过短暂的分管阶段以后,根据前苏联专家的建议,政务院决定对邮政和电信企业实行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1950年7月,邮电部决定实行邮政、电信企业行政管理领导的合一,即在邮电部集中领导下,部内实行专业分工,区管理局以下实行“邮电台一”。邮政总局和电信总局不再成为一级领导机关,电信总局分为长途电信总局、无线电总局、市内电话总局。至此,形成了邮政总局、长途电信总局、无线电总局、市内电话总局 4个业务职能局,改变邮政、电信分别经营的体制。凡属邮电重大决策以及人事、财务、综合计划、国际邮电事务等都集中于邮电部。部属各专业总局只按专业分工对各级邮电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同时,按照国家行政区划,设立大行政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邮电管理局。 实行“邮电合一”体制以后,全国各邮电企业除大城市及部分省会城市,由于业务种类较多、业务量较大,仍然分设邮政局和电信局外,其余各级邮政局、电信局均陆续合并为邮电局,其管理机构合署办公,营业局所按实际情况合营或分营邮政和电信业务。至此,在全国形成了四级管理的邮电体制,即邮电部一各大行政区邮电管理局(华北各省邮电管理局和北京、上海、天津市的通信企业直属邮电部领导)一省、自治区邮电管理局及各大区邮电管理局直属的邮政局和电信局一各一、二、三、四等邮电局。 (3)邮电管理体制的进一步调整:形成三级管理体制 为了加强各级地方政府对邮电工作的领导,从1953年开始,改变邮电部门垂直体制为实行邮电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业务管理以邮电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 1954年,大区邮电管理局随着大行政区建制的改变,改为大区办事处。当时,县邮电局的地位和责任还不够明确,绝大部分还没有成为一级核算单位,这就影响丁计划经济的实施。针对存在的问题,邮电部在1955年5月,再次对邮电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研究,并作了相应调整。经过调整,县邮电局作为一级企业,负责县内的全部邮电工作,是指令性计划的执行单位。直辖市或比较大的省辖市邮电企业,可以根据邮电业务量和通信设备状况等标准,分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以专门经营邮政、报刊发行、市内电话、电报、长途电话等业务。至此,形成了以邮电部一省(自治区、直辖市)邮电管理局—县邮电局为主体的三级管理体制。 (4)“大跃进”中的邮电企业下放 1958年,声势浩大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在邮电部门也泛滥起来,给邮电事业造成了损失。

网络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关系。 它以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网络产品为主要内容,以高科技为支持,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灵魂。首先,从经济形态上,它是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的主要形式,又称数字经济。 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这种新的经济形态正以极快的速度影响着社会经济与人们的生活。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快捷性,高渗透性,自我膨胀性,边际效益递增性,外部经济性,可持续性和直接性。 1.快捷性 消除时空差距是互联网使世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之一。首先,互联网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地区界限,被网络连为一体,使整个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把地球变成为一个“村落”。在网络上,不分种族、民族、国家、职业和社会地位、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漫游,以此来沟通信息,人们对空间的依附性大大减小。其次,信启、网突破了时间的约束,使人们的信息传输、经济往来可以在更小的时间跨度上进行。网络经济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经济活动更少受到时间因素制约。再次,网络经济是一种速度型经济。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速传输信息,网络经济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节奏大大加快了。如果说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再设计的年代,那么,21世纪的头10年就是注重速度的时代。因此,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应是对市场变化发展高度灵敏的“即时经济”或“实时运作经济”。最后,网络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全球化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地理距离变得无关紧要,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对空间因素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使整个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强。 2.高渗透性 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具有极高的渗透性功能,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地向第一、第二产业扩张,使三大产业之间的界限模糊,出现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趋势。三大产业分类法也受到了挑战。为此,学术界提出了“第四产业”的概念,用以涵盖广义的信息产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波拉持在1977年发表的《信息经济:定义和测量》中,第一次采用四分法把产业部门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并把信息业按其产品或服务是否在市场上直接出售,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包含现在市场中生产和销售信息机械或信息服务的全部产业,诸如计算机制造、电子通讯、印刷、大众传播、广告宣传、会计、教育等。第二信息部门包括公共、官方机构的大部分和私人企业中的管理部门。除此之外,非信息部门的企业在内部生产并由内部消费的各种信息服务,也属于第二信息部门。从以上产业分类可以看出,作为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产业已经广泛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去了。对于

龙泉青瓷的发展历史

龙泉青瓷的发展历史 在英文中“CHINA”(瓷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代名词,可想而知中国的陶瓷文化在世人眼中占据了何等独特而至尊的地位。古代陶瓷是随着社会前进而不断发展的工艺美术,从古至今产生了无数的绝世精品,而瓷中之母当数青瓷。 我国青瓷烧制技术源远流长,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自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到东汉以来的成熟青瓷,晋代的“缥瓷”,唐越窑的“秘色瓷”,直到龙泉青瓷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从早期青瓷的青黄、淡黄到后来的纯青等色,浓艳浅淡,但都无不以青为尚。青瓷有“雨过天青”之雅,有阿拉伯人称“海洋绿”之幽,更有“类玉”、“类冰”之青质,兼得苍天、青山、绿水、碧玉之万般灵秀。龙泉窑青瓷就是诸多青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龙泉青瓷是我国制瓷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窑系,窑址在今浙江西南部山区。龙泉青瓷肇始于三国,兴起于北宋,在南宋到元达到鼎盛,明代中晚期后开始衰落,其生产历史长达1600多年。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是最著名的颜色釉瓷器品种。施釉往往多次,釉较厚,玻璃光感很强。龙泉窑的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白中泛青。釉层柔和无开片,足底露胎处呈赭红色,俗称“朱砂底”。驰名中外的龙泉窑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质晶莹的青玉,其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达中国古代青色最佳的境界。按照叶英挺的理论,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 龙泉青瓷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五代到北宋早期 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石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是瓯江的重要发源地,所以不仅为制瓷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而且还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水路运输便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首称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如此庞大的生产数量致使越州窑场无力承担,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便以担负这样一个“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本身发展的契机。当时,龙泉窑业初具规模,烧制青瓷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加上越窑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得以迅速提高。 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器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胎壁薄而坚硬,质地坚实、细密。虽然龙泉的地理位置偏僻,但境内有瓯江流经其间,载重货船可以从龙泉县城沿江而下直达温州港,水上交通的开发,使龙泉窑系绵延数百公里,甚至影响到闽北的

工资制度沿革与历年工资调整

工资制度沿革与历年工资调整 一、1951~1955年由供给制、津贴制到全部实行货币工资制的演变 建国初期,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这一时期,我国职工的工资情况非常复杂, 没有统一的工资制度。国家机关及其直属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人民解放军 指战员,实行供给制。只是对建国后参加工作的一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实行了工资 制。形成了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的状况。 1950年,政务院规定,中央直属机关凡在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工作的, 继续实行供给制或薪金制,一般不再变动;1949年10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 除自愿享受供给制外,其余按规定发给薪金即工资。同年,政务院统一规定了 各级人民政府供给制人员伙食待遇标准,根据工作人员的职务及工作经历分别 享受大、中、小灶待遇的范围和条件,除服装、技术津贴、保健费、老年优待金、 住房等仍供给外,其余实行包干,即“小包干”。1952年政

务院两次提高了全国 实行供给制人员的津贴标准,后又修订了各级人民政府供给制工作人员的津贴 标准, 确定以“工资分”作为全国统一的工资计算单位,并统一了“工资分”的实物 品种 和数量。“工资分”是以一定种类和数量为计算基础,以货币进行支付的工资 计算单位。每一“工资分”,按照当时一般职工基本生活的实际需要,可以折 合成粮食、布匹、食油、食盐和煤炭等5种实物。当时全国有350个“工资分” 区。同时,对供给制人员,扩大了包干范围,除子女保育费外,一律实行包干, 即“大包干”。 1952年7月,政务院颁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机关技术人员暂行工资标准表》 等9种工资标准表。共分29级,最高的一级2200个“工资分”,最低的一级85个 “工资分”。 1955年1月,人民解放军干部全部改行了工资制。同年

信息时代的特征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信息时代的特征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闫杰经济管理系旅游管理1101B 1129130153 近几十年来,计算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计算机的特征主要包括性能高超、界面友好、无限修改、可以升级、查找方便。性能高超包括信息处理速度极快,信息存储容量极大。界面友好,是指人与计算机的交流越来越方便,输入和输出的方式多种多样。由于不受空间面积的限制,在计算机上写作可以进行几乎是无限的修改。通过更换某些零部件和软件,计算机可以提高和扩展各种功能。 实现互动多媒体化。与传统信息技术相比,现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处理和传递的信息都是多媒体的。多媒体是指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影像等这些单媒体和计算机程序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信息媒体。但多媒体不仅仅是结合了影像、声音和数据的综合物,电视与计算机系统中的多媒体有两个重大区别:人们接收和使用电视所携带的信息往往是被动式的,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交互能力,使用户可以参与甚至改造多媒体信息。 原材料消耗减少。随着技术的进步,大型计算机的体积不断缩小,液晶显示器的出现,大大节约了用于显示器的材料。笔记本电脑的登场更使制造主机的材料大为减少。 使数字技术应用成为必需。信息数字化把模拟的信息数字化以便输入计算机,把数字化的信息还原为模拟信息由计算机输出给用户。目前绝大多数的信息技术都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与模拟信息相比,数

字化信息在存储、检索、处理等各个方面都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数字化技术具有开放式体系结构、可升级性、可互用性等特点。数字化信息的优点是存储、处理、传输、交换等信息过程的速度快、容量大、成本低、准确可靠、方便灵活。 脑力劳动投入比例增加。在信息化过程中,体力劳动的投入比例大为缩小,脑力劳动投入的比例大为增加;在所投入的脑力劳动中,创造性脑力劳动投入的比例大为增加,而模仿性脑力劳动投入的比例则相应降低。 人类活动的时空限制得到突破。信息化使过去无用的时间能够完全发挥作用。移动通信、视频点播、数据库等信息技术使人类可以非常灵活地安排活动的时间。信息化还可以让即时性复原,让人类自由支配任何一个时刻。信息化极大地缩短了信息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它削弱了固定空间对人类的制约,也使得遥远的距离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消极意义极大地降低,甚至完全消失。 产生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是指借助于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把现实的事物和活动,转变为虚拟的事物和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转变过程的成果。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电子交谈、电子图书、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虚拟设计、虚拟制造、虚拟社区、虚拟战场等都是虚拟的表现。 人类活动达到全球范围。现代信息技术使各种信息活动的全球化成为可能,而且在速度、数量、质量、互动、成本等方面具有极大的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 一、龙泉青瓷的历史与现状 (一)龙泉青瓷的兴起 据《中国青瓷史略》中介绍,“龙泉开始烧造的时期,大约在五代以后,越窑衰落了,龙泉就代之而起。”龙泉劳动人民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等地的制瓷经验,开始烧制青瓷。龙泉查田下保村出土“水初元年”(公元420年)墓葬品 中有青瓷“鸡首壶”、“鸡冠壶”、“莲瓣碗“等8件青瓷,皆灰胎青黄釉。据专家考证,系为龙泉青瓷创始年代的产品。此时的龙泉窑业规模不大,操作简单,制作租糙。[2] (二)龙泉青瓷的发展 经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业已初具规模,大窑、金村、安福等地已发现当时 窑址49处。金村窑址最下层为北宋早期产品,皆淡青色釉青瓷。胎壁薄而坚硬,质地细腻,呈淡淡的灰白色。该时期以烧制民间用瓷为主,但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征为贡品。尤其是哥窑和弟窑,“凡瓷器之处于此二窑者极其精莹,纯粹无暇如美玉,然今人家亦鲜有者,或一瓶一钵,动辄博数十金。”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龙泉至青田的大溪大规模疏浚整治。水上交通的开发,使龙泉窑沿大溪从南区向东区延伸,为龙泉青瓷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宋代起,龙泉青瓷就成为世界性的商品。 南宋财政非常困难,所以奖励对外贸易,以海关税收为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瓷器就是中国输出海外的重要物品。南宋时,产品销售到亚洲、非洲等许多国家,外销以碗、盘为主,如刻花莲花荷叶碗,内底印“金玉满堂”“昆阳片玉”铭文碗,折腹平底盘等。 到了南宋中期,随着白胎厚釉精美青瓷的烧成,龙泉青瓷深受人们的喜爱,纷纷争购,当作珍贵的礼品和日用瓷,外销量进一步增加。“然上等价高,皆转货他处,县官未尝见也”,《菽园杂记》中的这句话,或许可以更好的体现当时的龙泉青瓷工艺之美与销售之火热。[3] 南宋末期,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加之北方汝窑、定窑遭到战争破坏和越窑、婺窑、瓯窑相继衰落,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外贸,因之龙泉窑进入鼎盛阶段。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窑场达260多处,遍布县境南区和东区沿溪一带,仅大窑村周围已发现南宋末期窑场28处,大窑

(原创)中国律师制度及历史沿革

(三)中国律师制度及历史沿革 律师制度作为西方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法律近现代化过程中被引进,经过百年洗礼,已经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律师制度。做为执业律师,应当对中国律师制度的起源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如果一个执业律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律师职业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具有什么样的发展历史都不够了解,那就很难掌握这个制度的内涵。 中国律师制度是清末变法改制效仿西方典章制度的产物 中国律师制度是清末变法改制效仿西方法律制度的产物,当时统治者推行法律改良的直接动因是为了消除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以重整治权。从大量的资料显示,清末我国律师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律师制度的建立也正式列入立法议程。民国时期是中国律师制度建立、发展的重要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废除封建专制制度、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基础上,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性质的国家政治制度。同时,也仿照西方国家的法治原则,确定了全面建立新型法律制度的蓝图。其中包括改革司法审判体制,建立律师辩护制度。 外国律师的进入刺激了中国律师业的产生

在清朝时期,外国律师的进入刺激了中国律师业的产生,拉开了中国引入现代律师制度的序幕。这一过程最初是从租界开始的。1843年上海开埠,标志着中国近代租界史的开端。1845年,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尔福依据《中英南京条约》,胁迫上海道台宫慕久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在华设立了第一个租界。随后英、美等国殖民主义者在租界内逐步建立几乎具有国家机器全部职能的统治机构,甚至还设有监狱、法院。法院建立后采用租界国的审判方式审理案件,这为外国律师进入租界创造了条件,外国律师也因此进入了中国。 外国律师通过租界进入所在城市其他地区,其影响的扩大则是借助“会审公廨”。会审公廨形式上是租界内由中外双方共同管理的领事法庭(实际完全由租界国管理),其前身是1864年设立的“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起初它只审理发生在租界内的本国侨民的民刑事案件,后来发展为对发生在租界内的他国侨民和中国公民的案件也享有管辖权,也就是先是对属人管辖,后来发展为属地管辖。据悉1866年已经就有了外国律师在“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出庭的记载。1869年4月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对于会审案件的审理,更是明确规定要逐渐引进律师辩护制度。这就是律师辩护制度在我国领土的开始。 会审公廨在名义上属中国衙门,但实际运行中却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完全由外国领事主审的针对租界内中国居民的“领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