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的原理

功的原理
功的原理

4.功的原理

1.“功的原理”在历史上曾被誉为“机械的黄金定律”,其内容是 。

2.关于功的原理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功的原理只适用于无摩擦的情况

B .功的原理只适用于使用杠杆做功

C .功的原理只适用于简单机械,不适用于复杂机械

D .功的原理是任何机械都适用的基本原理

3.下列说法不是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的是 ( )

A .可以省力

B .可以省距离

C .可以省功

D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4.轮轴应用于各种机械之中,它的实质是一个 。它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 ;二是 。

如图所示,拧螺丝的螺丝刀、旋转式的门把手,都是一

个 ,人们使用它们的目的是 。自行

车的脚踏板相当于轮轴的 ,齿轮(或者说“牙盘”)

相当于轮轴的 。

5.如图所示,一个斜面长为L ,高为h ,沿着它把一个

重为G 的物体推到斜面的顶端,若不计摩擦,则所用推

力F= 。

6.如图所示,盘山公路相当于一个较长的 ,沿着它,车更容易上山,这是因为 。 7.三个长度不同而高度相同的光滑的斜面甲、乙、丙,如图所示,已知长度分别是7m 、4m,3m,现在把同一重物分别沿这三种斜面由底端匀速推到顶端,则推力所做的功是( )

A .在斜面甲上最大

B .在斜面乙上最大

C .在斜面丙上最大

D .在三个斜面上一样大

8.用动滑轮提升重50N 的物体,人拉绳做的功为100J ,则物体升高 m ,绳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J 。(不计摩擦及动滑轮重)

4题图

5题图 6题图 7题图

9.用杠杆把一物体提高0.5m ,动力是5N ,动力作用点下降了2m ,则物体重 ,动力做了 J 的功。(忽略摩擦、杠杆的重力)

10.把一重为800N 的物体提高5m ,如果采用三种方法,即用手直接提、使用定滑轮、使用滑轮组,若不计滑轮的重和摩擦,在上述三种情况下,人们所做的功 ( )

A .用手直接提高是最小的

B .使用定滑轮提高是最小的

C .使用滑轮组提高是最小的

D .以上三种方法提高是一样的

11.分别用杠杆、斜面和滑轮组将同一物体举到相同高度(不计杠杆和滑轮重及一切摩擦)所做的功 ( )

A .杠杆最多

B .斜面最多

C .滑轮组最多

D .一样多

12.一同学用一个距离手3m 高的定滑轮拉住重100N 的物体,

从滑轮正下方沿水平方向移动4m ,如图所示,若不计绳重和

摩擦,他至少做了多少功? ( )

A .200J

B .300J

C .400J

D .500J

13.“省力的杠杆费距离,省距离的杠杆费力”这句话的理论

依据是 ( )

A .杠杆平衡条件

B .功的原理

C .机械效率

D .没有理论依据,来自实践经验

14.用一个动滑轮将重物匀速提高1m ,人对绳子的自由端所用的力是40N ,不计轮重和摩擦,提升重物所做的功是 ( )

A .20J

B .40J

C .80J

D .160J

15.斜面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生活中经常用到它,

小明和小星分别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法将

同样的物体搬上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甲方法不可以省力,但能省功

B .甲方法可以省力,也能省功

C .乙方法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

D .乙方法可以省力,也能省功

16.一个人将重为100N 的物体拎到6m 高的楼上,如果用定滑轮、动滑轮将此物体提升到同样的高楼上,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则 ( )

A .人拎重物对重物做功多

B .使用定滑轮是对重物做功多

C .使用动滑轮是对重物做功多

D .三种情况下对重物做功一样多

12题图

15题图

【功的原理及其应用、机械效率、改变世界的机械】

【功的原理及其应用、机械效率、改变世界的机械】 1.(利用功的原理计算) ⑴一个人用50牛顿的力往下按杠杆,把一个物体举高了0.5米,如果手下降的高度是2米,这时人做的功是__________,被举高的物体重是__________。 ⑵用动滑轮提起50牛顿的重物,人拉绳做的功是100焦耳,那么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是__________。 ⑶一个工人用动滑轮提升物体,他作用在绳上的拉力是250牛,如果把物体升高12米,这个工人要做的功是__________。 ⑷一个工人用轮轴把-个物体提高2米时做了500焦耳的功,这个物体重是___。 2.如图,为一辘轳,辘轳摇把到轴线的距离是50cm,轴 半径是10cm,若把240N的水桶从井中匀速提起),应在摇把上 加多大的力?如果井深6m,那么手摇摇把移动了多少距离才能 把水从井底拉至地面? 3.如图所示,利用动滑轮把重物沿斜面匀速拉上去,已知斜 面长为L,高为h,重物的质量为M,摩擦均可忽略不计,那么把重 物从斜面底端拉到斜面顶端的过程中,下列哪个等式成立( ) A.FL = 4Mgh B.1/2FL = Mgh C.FL = Mgh D.2FL = Mgh 4.盘山公路总是筑得盘旋曲折,因为( ) A.盘山公路盘旋曲折会延长爬坡的距离,根据斜面的原理,斜面越长越省功B.盘山公路盘旋曲折显得雄伟壮观 C.盘山公路盘旋曲折会延长爬坡长度,斜面的原理告诉我们,高度一定,斜面越长越省力 D.盘山公路盘旋曲折是为了减小坡度,增加车辆的稳度 5.利用斜面把重物提升到某一高度,第一次用长为4米的光滑木板做斜面,第二次用长为2米的光滑木板做斜面,则第一次移动重物所用的力是第二次移动同一重物所用力的____倍,两次所做的功之比是____。 6.要把重100牛的物体提升0.4米,使用杠杆时所做的功是____焦,使用滑轮组时所做的功是____焦(两种机械的自重和摩擦忽略不计)。 7.通过斜面把物体移到高处,总比直接把这个物体抬上去要____些,所以说斜面也是一种机械。 8.机械师设计制造的任何机械都遵循____原理,使用机械的目的是省____或者省____,但不能省____。 9.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所用的推力就是物体重的____。可见,当物体升高相同的高度,斜面越长推力越____,即越省____。 10.有一斜面高h=1米,长L=4米,重200牛的重物在沿光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匀速到达斜面顶端,根据功的原理。F=____牛,斜面对重物的摩擦力为

9.5-功的原理导学案

第九章第五节 功的原理 学习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知道斜面是一种省力的机械分,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知识准备: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功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 3.简单机械的作用是什么? 4.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有的能够省力,有的能够省距离。是不是也能省功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知识点1 1.想想议议: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有哪些方法?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 、2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 图9.5—1,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9.5—2,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2)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____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____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 和手移动的距离s (3)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 (4)照图9.5—1、图9.5—2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________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杠杆不能省____。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________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____。 总结:功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注意: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反馈练习1 1:一个人用杠杆提升一重为500N 的重物时,手下降的高度是1m 时,重物被举高了0.2m,该过程人做了多少功?人用的作用力多大? 2 一人把100N的重物送到10m 高的楼上,采用下述三种方法:用手直接提,使用动滑轮,使用滑轮组,若不计摩擦和滑轮的重力,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对重物做的功( ) A .用手直接提时最小; B .使用定滑轮时最小; 实验内容 物重 G (N ) 提升高度 h (m ) 拉力 F (N ) 实移距离 S (m ) 手对物体做功 W 1 (J ) 手对杠杆和滑轮做功 W 2 (J ) 1 2

《功的原理》教案设计

《功的原理》教案设计 一、知识教学点 1、知识功的原理 二、能力教学点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教具准备 投影片铁制大滑轮一个塑料小滑轮28个杠杆一根钩码28套定滑轮一只细线若干弹簧秤28个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片二:片三 >

9.5功的原理

物理学科8 年级 课题9.5功的原理主备人:宋明建 学习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知道斜面是一种省力的机械分,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知识准备: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功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 3.简单机械的作用是什么? 4.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有的能够省力,有的能够省距离。是不是也能省功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知识点1 1.想想议议: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有哪些方法?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 、2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 图9.5—1,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9.5—2,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2)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____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____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 和手移动的距离s (3)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 (4)照图9.5—1、图9.5—2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________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杠杆不能省____。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________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动 实验内容 物重 G (N ) 提升高度 h (m ) 拉力 F (N ) 实移距离 S (m ) 手对物体做功 W 1 (J ) 手对杠杆和滑轮做功 W 2 (J ) 1 2

初二物理《功的原理》知识点

初二物理《功的原理》知识点知识点总结 我们平时所说的功包含额外功和有用功,二者合称为总功。而在我们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常见考法 本部分内容是中考重点章节之一,要求达到“理解”层次的知识点共12个。可以和各部分知识进行综合。特别随着对浮力知识的要求降低,有关机械效率的综合题是力学压轴题的热点。对此,同学们要高度重视。近几年中考试题对这部分的考查,基本以两种方式出现,一是综合性不高的选择题、填空和基本实验,侧重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分值一般在7分左右;一是综合性较高的计算题,分值一般在分左右。理解吃透各个基本概念是学好本章的重要方法。 误区提醒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①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②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③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典型例题】 例析:

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动滑轮总重为G1=1N,一同学用这个滑轮组将重为G2=3N的物体吊起h=0高,不考虑绳重及轮与轴的摩擦,求: (1)这个同学在绳端加的拉力F是多大? (2)拉力F做的功是多少? (3)拉力F做的有用功是多少? (4)这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若把所提重物换成9N的物体,此滑轮组在吊起该重物过程中的机械效率又是多少? 初中物理功的原理知识点(二)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 3、应用:斜面

第一章 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第五节 级内损失和级的相对内效率

第五节 级内损失和级的相对内效率 一、级内损失 除前面讨论的级内轮周损失即喷嘴损失n h δ、动叶损失b h δ和余速损失2c h δ之外,级内还有叶高损失l h δ、扇形损失h θδ、叶轮摩擦损失f h δ、部分进汽损失 e h δ、漏汽损失h δδ和湿汽损失x h δ。 必须指出,并非各级都同时存在以上各项损失,如全周进汽的级中就没有部分进汽损失;采用转鼓的反动式汽轮机就不考虑叶轮摩擦损失;在过热蒸汽区域工作的级就没有湿汽损失;采用扭叶片的级就不存在扇形损失。 本节所讨论的各项级内损失,目前尚难以完全用分析法计算,多数是采用在静态和动态试验的基础上建立的经验公式计算。随试验条件的不同,计算损失的公式也不同。下面主要介绍国内计算级内损失的常用公式。 1.叶高损失l h δ 叶高损失又称为端部损失,其产生的物理原因及影响因素在上节已经分析过。它实质上是属于喷嘴和动叶的流动损失。工程上为了方便.把它单独分出来计算。 叶高损失l h δ主要决定于叶高l 。当叶片高度很高时,l h δ可以忽略不计。叶高必须大于相对极限高度,否则l h δ将急剧增加。叶高损失常用下列半经验公式计算: l h δ=u a h l ? (1.5.1) 式中 a ——试验系数,单列级a =1.2(未包括扇形损失)或a =1.6(包括扇 形损失),双列级a =2; u h ?——不包括叶高损失的轮周有效比焓降,即u h ?=0 t h ?—n h δ—b h δ— 2c h δ,/kJ kg ; l ——叶栅高度,单列级为喷嘴高度,双列级为各列叶栅的平均高度, mm 。 叶高损失也可以用以下半经验公式计算: l ξ= 2 1a n a x l (1.5.2)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

探究-使用机械能省功吗 教学要求 (l)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计算机械做的功和不使用做的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原理。通过实验,设置物理情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2.利用机械做的功,不使用机械做的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 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2。 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钩码重G=mg。 (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4)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因为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5)按课文实验,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 ①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②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 总结出功的原理并板书:“二、功的原理 1.使用机械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2.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3.提问: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课文后“想想议议”)要求答出:可以省力,或省距离,或改变动力的方向,使用方便等好处。 教师板演讲解。首先弄清已知条件、物理过程。 三、布置作业

《第五节 根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第五节根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教材分析 植物体的根是由根尖发育而成的。根尖为什么能够发育成根,这与其结构紧密相关。而根尖的结构特点又决定了根尖的功能。根尖的功能又决定着整株植物的生与死。所以,只有掌握了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地了解根和根的功能,为后续知识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根尖的各部分结构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把根尖的四个部分看成是界限分明的,而不是互相连续的。这就应该在最后研究根尖的发展变化的时候,指出根尖的四部分是互相连续的,各部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各部分是依次向前发展变化的。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根尖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由分生区的细胞经过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细胞分化而形成的,使学生既复习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又形成了根尖是发展变化的动态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根吸收水分的过程和原理。 了解无土栽培的原理及应用。 能力目标 确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无土栽培的原理,关注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 根尖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识别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及其相应的功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小结,并引入新课:根有固着植物于土壤中,并且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根为什么能够从土壤中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呢?这应与根的结构有关。那么,根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根的生长 直接介绍根的分类: 主根:由胚根发育成的根。 侧根:从主根上依次生出的根。 不定根:茎、叶等部位生出的根。 直根系:有一条比较长而粗壮的主根,在主根周围长出一些细而短的侧根。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有的停止生长),主要由茎基部丛生的许多粗细相似的不定根组成。 探究根长长的主要部位。 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实验成果。得出结论:根的生长主要靠根尖。 结合幻灯片讲解根尖的结构。 成熟区(伸长区上部) (1)结构特点:细胞停止伸长,开始分化。分化出有根毛的表皮细胞和位于根中央导管; (2)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主要的吸收部位);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根冠结构特点: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太整齐。根冠功能: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 分生区(被根冠包围) (1)结构特点:细胞小,排列紧密、壁薄、核大、质浓; (2)功能:不断分裂出新细胞,使根生长(属于分生组织)。 伸长区(位于分生区上部) (1)结构特点:细胞停止分裂,迅速伸长; (2)功能:使根伸长,它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这样谚语吗?“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意义? 学生回答:水分和肥料(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由简单的问题入手,充分利用

《功的原理》

《功的原理》 一、知识教学点 1、知识功的原理 二、能力教学点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教具准备 投影片铁制大滑轮一个塑料小滑轮28个杠杆一根钩码28套定滑轮一只细

线若干弹簧秤28个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2、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 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 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 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片三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全班分成两人一组,分组进行实验,分别做实验1与实验2,事先安排其中一组同学做实验3,数据最后公布) 3、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1)力对滑轮做的功 ________滑轮对钩码做的功 (2)用动滑轮_____(选填“能”或“不能”),且使用较重的动滑轮比使用较轻的动滑轮,动力所做的功要_________。 (3)思考:从(3)~(1),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都相等,但动力所做的功逐渐减少,为什么?能不能更少一点呢?能小到小于W2吗? 4、投影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片七:

功的原理——初中物理第三册教案

功的原理——初中物理第三册教案 《功的原理》教案 一、知识教学点 知识功的原理 二、能力教学点 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动手实验能力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教具准备 投影片铁制大滑轮一个塑料小滑轮28个杠杆一根钩码28套定滑轮一只细线若干弹簧秤28个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 片一: 我们的目标: 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 讨论后得出: 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 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 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 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

片二:片三 可以省力可以省距离 但费力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 片四片五二、新授 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 实验次序 钩码重 弹簧秤示数 钩码提升高度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1 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2 用塑料轻质小滑轮 .96 .0 0.1 0.2

合路器、功分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概述: 功分器,其英文名称为Power divider,它是一种将一路输入信号能量分成两路或多路输出相等或不相等能量的器件,也可反过来将多路信号能量合成一路输出,此时也可称为合路器。功分器的技术指标包括频率范围、承受功率、主路到支路的分配损耗、输入输出间的插入损耗、支路端口间的隔离度、每个端口的电压驻波比等。功分器按输出通常分为一分二、一分三一分四、一分八、一分十六等。一个功分器的输出端口之间应保证一定的隔离度。 原理: 功分器是一类可以将一路的输入信号能量分成两路或者多路输出相等或不相等能量的器件,也可反过来,将多路信号能量合成一路输出,此时也可称为合路器。主要用于天线阵列,混频器和平衡放大器的馈送网络,完成功率的分配,合成,检测,信号的取样,信号源的隔离,扫频反射系数测量等。 1.在移动通信中,由于多信道的共用,为避免不同信道间的射频耦合引起的互调干扰,并考虑 经济、技术及架设场地的因素,发射应使用天线共用器。 2.合路器由空腔谐振器及环行器组成,空腔谐振器是一个高Q值的、低插损的带通滤波器。环 行器是一个正向损耗小(0.8dB)反向损耗大(20dB)三端口器件。 3.为增强合路器工作的稳定性,现在一般采用内匹配技术既腔体之间不用软电缆连接。为减小 体积,一般采用腔结构。 合路器主要技术指标: 1. 插入损耗,4信道通常小于3.6dB, 8信道通常小于4.0dB; 2. 信道间隔离度,通常要大于80dB; 3. 输出与输入端口隔离度,通常要大于80dB;

4. 频率漂移,通常经过一年老化不应超过3ppm; 5. 输入驻波比,小于1.5dB 合路器的测试: 1. 插入损耗测试; 2. 信道间隔离度测试; 3. 输入驻波比测试; 4. 以上测量网络分析仪的测试线要做校正。 合路器也分为同频合成器和异频段合路器两种。对同频段信号的合路(合成),由于信道间隔很小(250KHz),无法采用谐振腔选频方式来合路,常见的是采用3dB电桥。 3dB电桥有两个输入口和两个输出口,两载频合路后,两个输出口均可作信号输出用,若只需要一个输出信号,则另一输出口需要负载吸收,此时的负载功率根据输入信号的功率来定,不能小于两个信号功率电平和的1/2,建议将两路信号分别接在不同走线方向的信号传输电缆上,这样可以避免采用过高成本的功放。一般来讲,功分器也可以作合路器使用。区别在于承受的功率不同。 异频段合路器是指两个不同频段的信号功率合成所用。如,CDMA和GSM功率合成;CDMA/GSM与DCS功率合成。由于两个信号频率间隔较大,可以选用谐振腔选频方式对两路信号进行合成,其优点是插损小,带外抑制度高,而带外抑制指标是合路器较重要的指标之一,如带外抑制不够,会造成GSM与CDMA 之间的相互干扰。 常用频段功分器技术指标: 2路功分器

第1章第五节.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学基础知识 第五节教育科学研究 主讲:韩南南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一)教育科学研究概念 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对于假设或者理论进行验证,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客观规律的活动。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教育科学研究意义 1、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 3、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激情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三)研究过程 1、确定研究课题 2、文献检索和综述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 5、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6、作出结论 7、教育研究论文或报告的撰写 教育知识与能力 1、确定研究课题 好的研究课题的特点 有价值,新颖,可行,具体,科学 研究课题的来源 A.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B.对已有教育理论的质疑 D.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教育知识与能力 2、文献检索和综述 (1)教育文献的种类: 根据加工程度: 一次文献: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等原始材料 二次文献:题录、书目、索引、提要、文摘 三次文献:专题述评、专题研究报告、数据手册 教育知识与能力 ?根据文献的功能: ?事实性文献: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事实证据的文献,如文物,教育史学专著、教育

名家教育实录等。 ?工具性文献: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检索咨询的文献,如工具书、学术动态综述等。?理论性文献: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理性认识的文献,如教育专著、论文、教育家评传等。 ?政策性文献: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政策依据的文献,如规章制度,政府文件等。?经验性文献: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感性认识的文献,如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教学经验。教育参考书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 在教育研究中,各类文物、教育史专著、名师教育实录等属于() A事实性文献 B工具性文献 C理论性文献 D经验型文献 解析:A 考查教育研究中文献的种类。 教育知识与能力 ?(2)文献检索的方法 ?顺查法:按照检索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发展顺序,由旧到新查找。 ?逆查法:与顺查法相反,由新到旧查找。 ?引文查找法:以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 ?综合查找法:将各种方法综合加以使用以达到检索的目的的方法。 教育知识与能力 ?(3)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要求 ?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 ?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 ?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 ?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 教育知识与能力 ?3、提出研究假设 ?根据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对未知事实及其规律提出的一种不完备的、尚待验证的设想与推测。 ?4、制定研究计划 ?主要包括: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范围;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抽样范围与方法; 确定需要采用的统计方法、时间进度、日程安排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用科学研究方法针对所研究的问题,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6、作出结论 ?结论要客观、科学、公正、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造。 ?7、撰写成文 ?这是教育研究最后一步。把科研的全过程及取得的结果用文字完整的表述出来,一般有调查报告、科研论文等形式。

教科版八年级下《12.4功的原理及应用》教学案例

第十二章功与机械 教科版八年级下《12.4功的原理及应用》教学案例 教学要求 (l)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计算机械做的功和不使用做的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原理。通过实验,设置物理情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2.利用机械做的功,不使用机械做的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 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2。 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图14—4,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14—5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钩码重G=mg。 (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4)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因为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5)按课文实验1、2,并参照图13—4、图13—5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 ①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②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 总结出功的原理并板书:“二、功的原理 1.使用机械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2.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3.提问: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课文后“想想议议”)

功的原理和应用

环球雅思学科教师辅导讲义讲义编号

端就会立即下落,打在石臼内的谷物上, 。 其 的正立方 ;若物体

6. 如图所示,一轻质杆OC能绕O轴转动,A为中点,每个钩码重1牛。用弹簧秤在C处沿CB斜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秤读数为F1;再将弹簧秤竖直往上拉,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秤读数为F2。则F1_____F2(选填“>”、“<”或“=”),F2= 牛。 7. 如图,杆秤是民间的一种测量工具。使用时,将待测物体挂在秤钩A上,用手拎住秤纽B或C(相当于支点),秤砣D在秤杆E上移动,当秤杆水平平衡时就可以在秤杆上读出读数。 (1)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杆秤应该是一种测量大小的工具。 (2)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分析,使用杆秤时,当从秤纽C换到秤纽B时, 最大测量值将变。 二、选择题 1. 如图所示,物理课本涉及的几个工具,其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2. 两个力作用在杠杆上,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则( ) A.这两个力的力臂一定相等 B.这两个力的大小一定相等 C.力臂较长的那个力一定较大D.力臂较长的那个力一定较小 3. 用扳手拧生锈的螺母时,工人师傅常在扳手柄上再套一节管子,如下图所示,这样就比较容易地拧下螺母。这是因为( ) A.套上的管子较重,可以省些力 B.套上的管子较粗,使用比较方便 C.套上管子后可以用较大的力 D.套上管子后增大了力臂 4. 如图10所示的轻质杠杆OA上悬挂着一重物G,O为支点,在A端用力使杠杆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杠杆一定是省力杠杆 B.沿竖直向上方向用力最小 C.此杠杆可能是省力杠杆,也可能是费力杠杆; D.沿杆OA方向用力也可以使杠杆平衡 5. 图11中,O为一根轻质杠杆的支点,OA=2m,OB=2.5m,A点处挂着重100N的物体。若在B端施加一个竖直方向的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上保持静止,则这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功的原理.

第四章*4.4 功的原理 向化中学张博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属于拓展型课程内容,与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生活实际的关系并不紧密,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学习本节内容要以简单机械、机械功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讨论是否使用简单机械时所用的动力和所做的功之间的关系。以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水平来看,力是一个比较直观的概念,而功则比较抽象。使用简单机械能够省力的结论能够通过实验现象直接得出,但关于使用简单机械时做功情况的分析则要根据机械功的定义,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后,才能得出结论。 功的原理作为简单机械和机械功的后续内容,是通过分析理想情况下的实验(仅考虑研究对象对机械的阻力而不考虑机械内部的阻力和外界对系统的阻力)所得到的数据,指出了使用机械可以省力,但是不能省功。而在实际情况下的实验(考虑了所有的阻力)导出的机械效率这一概念,更说明了使用机械所做的功实际上是大于不使用机械直接用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而这正是为了达到省力的目的而付出的代价。机械效率可以设法提高,但不可能达到100%。 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实验、分析讨论和建立概念拓展所学的知识,深入发展综合能力,感受从简单到复杂、从具象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同时体会节能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原理。 (2)理解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两次斜面实验的分析和讨论,明白理想情况和实际情况的区别,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使用机械省力不省功的学习和讨论,了解事物的两面性。 (2)通过对机械功原理和机械效率这两条物理规律不同点的比较,懂得是否忽略阻力在机械做功中的影响是其中的关键,感悟理性情况和实际情况的区别。 (3)通过对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的学习,感悟合理利用能源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增强节能意识。 (4)通过引入新课时的情景照片,领悟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的原理。 难点: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的矛盾统一。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贴有细砂纸的长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 2、“二十四道拐”资料照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思路是:以学生的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和教师的点拨为基本方法,理解外力对机械所做的功和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之间的大小关系。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的原理。具体方法是:通过对在光滑的大倾角斜面上拉动小车和直接提起小车两个实验所获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比较,并结合对不同类型的杠杆特点的回顾,得到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一物理规律。

功的原理物理教案.

功的原理物理教案 2018-11-03 一、知识教学点 1、知识功的原理 二、能力教学点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教具准备 投影片铁制大滑轮一个塑料小滑轮28个杠杆一根钩码28套定滑轮一只细线若干弹簧秤28个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讨论后得出: (1) 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 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 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片三 可以省力(但费距离所以不省功) 可以省距离(但费力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同样不省功) 片四片五(做成覆盖片) 二、新授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实验次序 钩码重(牛) 弹簧秤示数(N)

第五节热机

第五节热机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了解汽车的一些常识。 3、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的效率。 4、学会用物理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联系实际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 内燃机 预习形成一 1、热机:定义:利用燃料的燃烧来做功的装置。 能的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蒸气机——内燃机——喷气式发动机 2、内燃机:将燃料燃烧移至机器内部燃烧,转化为内能且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叫内燃机。它主要有汽油机和柴油机。 3、内燃机大概的工作过程: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在这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是内燃机中唯一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合作展示一 通过看图讨论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的各自特点 燃料的热值 预习形成二 1内能的获得——燃料的燃烧 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3、单位:J/kg 4、关于热值的理解: ①对于热值的概念,要注重理解三个关键词“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1kg是针对燃料的质量而言,如果燃料的质量不是1kg,那么该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不是热值。某种燃料:说明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完全燃烧:表明要完全烧尽,否则1kg燃料化学能转变成内能就不是该热值所确定的值。 ②热值反映的是某种物质的一种燃烧特性,同时反映出不同燃料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内能的本领大小,也就是说,它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等均无关。 5、公式:Q=mq(q为热值)。 实际中,常利用Q吸=Q放即cm(t-t0)=ηqm′联合解题。 6、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它表示: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107J。煤气的热值是3.9×107J/m3,它表示:1m3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9×107J。 7、火箭常用液态氢做燃料,是因为:液态氢的热值大,体积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合作展示二 1为什么热机的效率比较低?答:根据热机效率的定义可知,热机的效率比较低,说明热机中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中用来做有用功的部分比较少.为什么会比较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热机工作过程中有哪些损失能量的原因,归纳起来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1)燃料并未完全燃烧,使部分能量白白浪费掉了.例如,一辆汽车从身边驶过,有时我们从汽车排出的气体中嗅到了汽油味,这说明汽油机中的汽油未完全燃烧.(2)热机工作的排气冲程要将废气排出,而排出的气体中还具有内能,另外汽缸壁等也会传走一部分内能. (3)由于热机各零部件之间有摩擦,需要克服做功而消耗部分能量.

第四节:功的原理及应用

第四节:功的原理及应用 教师寄语: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 学习目标(l)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计算机械做的功和不使用做的功。 重点、难点:1.理解功的原理。 2.利用机械做的功,不使用机械做的功。 【预习导航】生自学课本第91—94页,解决以下问题: 1A、由定滑轮、动滑轮的做功情况使用机械省功吗?功的原理的内容。 2B、什么是轮轴?轮轴的实质?使用轮轴是否省力?是否省功? 3A、使用轮轴有哪些优点? 4B、什么是斜面?斜面的特点怎样?斜面的公式? 待解决的问题: 发现的新问题: 一、【认定目标】生读出。 二、【自主探究】 (一)合作交流:预习导航中存在的问题先组内交流,质疑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班内交流。 (二)题组训练(5分钟独立完成,组内核对答案,一个组公布答案,有争议的交流,释疑) 1A、功的原理是。 2B、一个人用50牛的力往下按杠杆,把一个物体举高了0.5米,如果手下降的高度是2米,这时人做了焦的功,被举高的物体重牛。 3B、有一轻质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3倍,当用它提升重力为30N的物体时,需施力为______N。若将物体提升40cm,则动力作用点将移动______m。 4B、斜面是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它可以省力。把物体放在斜面上向上推动,所施加的推力的大小与斜面的______和________有关。如果斜面长为4米,高为1米,把重为500牛顿的重物推到斜面的顶端时,最少用___牛顿推力,最少做_____焦耳的功。 5C、有光滑斜面长25 米,高5米,把重为1000牛的物体匀速拉到顶端,则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为多少牛顿? 6C、用本身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牛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焦,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是多少? 三、【精讲点拨】系统知识、总结规律。 四、【达标测评】(7分钟独立完成,老师公布答案,生自评) 1B.用滑轮组将重800N的重物提升1.5m,至少要做功 J.2B.斜面高与斜面长之比为1:6,不计摩擦时,用200N的力可将重 N的物体拉上斜面.若拉力共做1800J的功,则重物升高 m. 3A.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任何机械都不能做到既省力又省距离B.省力的机械必定费距离,这是功的原理的必然结果 C.功的原理对轮轴是不适用的D.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无条件地适用 4C.将同一物体分别沿光滑斜面由A、B、C匀速提升到D处,如图所示,其整个过程做功分别为W A、W B、W C则三个功的大小关系是() A.W A>W B>W C B.W A=W B=W C C.W A<W B<W C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5A.根据功的原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杠杆提高物体可以省功 B.使用省力杠杆必定要多移动距离 C.使用滑轮提高物体一定省力D.使用斜面提升物体一定既省力又省功 6B.某人用滑轮组和轮轴分别把50kg重物提高2m,若忽略摩擦和机械自重,则此人两次做功相比较()A.使用轮轴大些B.使用滑轮组大些C.一样大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7C.两辆车,大车的重力是小车的2倍,在相同的力作用下沿不同的水平路面通过了相同的路程,则()A.力对大车所做的功比小车多 B.力对小车所做的功多 C.力对两辆车所做的功相同 D.难以判断 8A、使用简单机械,下面目的达不到的是() A.省力 B.省功 C.改变力的方向 D.少移动距离 五、【拓展提高】 用一块长5m的木板,搭在离地面1m高的卡车车厢上,用它把重1000N的货物匀速拉到车上,若不计摩擦,问人需要用多大的拉力?需做多少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