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120急救体系建设介绍(移动)

移动通信现有核心技术分析及新技术讨论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第一章、移动通信发展现状概述 (1) 1用户发展现状 (1) 2网络发展现状 (1) 3移动通信的演进过程 (1) 3.1 1G (2) 3.2 2G (2) 3.3 2.5G (2) 3.4 2.75G (3) 3.5 3G (3) 3.6小结 (4) 第二章、移动通信系统现有核心技术论述与分析 (4) 1 无线信道模型及信道特性分析 (4) 1.1移动无线衰落信道分析 (4) 1.2移动通信信道模型 (4) 2移动通信系统中分集技术简介 (9) 2.1分集技术-技术分类 (9) 2.2 分集技术-接收合并技术 (10) 3移动通信系统中均衡技术的算法与实现 (11) 3.1均衡技术 (11) 3.2均衡技术原理 (11) 3.3均衡技术-自适应算法 (12) 4 CDMA系统中RAKE接收技术的算法与实现 (12) 5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MIMO+OFDM简介 (13) 第三章、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展望 (15) 参考文献 (17)

移动通信现有核心技术分析及新技术讨论 摘要:介绍移动通信发展现状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性能; 移动通信系统现有核心技术论述与分析(包括移动通信无线信道模型及信 道特性分析(窄带与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中分集技术的算法与实现、移 动通信系统中均衡技术的算法与实现、CDMA系统中RAKE接收技术的算法 与实现等。)、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MIMO+OFDM;移动通信发展趋势 展望。 关键词:移动通信;工作原理;分集技术;均衡技术;RAKE接收技术;MIMO+OFDM 第一章、移动通信发展现状概述 1用户发展现状 自1987年中国电信开始开办移动电话业务以来,移动电话用户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87-1993年用户数量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00%,到1993年,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数达到63.8万,到1994年移动用户规模超过百万大关,2000年移动电话用户数量达到7250万户,目前中国移动用户数量占全球移动用户数量的六分之一,增长速度列全世界第一。 2 网络发展现状 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移动电话产品市场的发展,而且依赖于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移动通信网络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目前,我国GSM数字移动电话网已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和96%的县市,全国主要交通干线已实现无缝覆盖,GSM数字移动电话网已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78家公司开通了自动漫游业务。 3移动通信的演进过程 3.1.1G 第一代通信系统是指最初的模拟、仅限语音的蜂窝电话标准,简称1G,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属于模拟通信系统,如AMPS和TACS系统,主要采用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技术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这种技术是最古老也是最简单的。在FDMA中,不同地址用户占用不同的频率,即采用不同的载波频率,通过滤波器选取信号并抑制无用干扰,各信道在时间上可同时使用。但是,由于模拟系统的系统容量小,还有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 概念: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急诊科救护 是指院内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接受各种急诊病人,对其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并根据病情需要,对病人作出出院、留院观察、收住专科病房或ICU进一步救治的决定。 ●危重症救护 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接收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对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及其复杂并发症等进行全面监护和治疗。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 是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和ICU救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是一个有严密组织和统一指挥机构的急救网络。 ?何谓EMSS 、ICU、院外救护 ?院外救护: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高科技现代化医疗设备,对危重病病人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 ?说出院外救护的特点、原则、组织形式 ?对医护人员素质要求高。 ?身体素质-适合强体力劳动。 ?心理素质-沉着冷静、紧张有序。 ?涉及知识范围广。 ?技术技能要求高。 ? ?原则“1.先排险后施救 ? 2.先重伤后轻伤 ? 3.先施救后运送 ? 4.急救与呼救并重 ? 5.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 6.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广州模式(指挥型):中心具有全市院外救护的调度指挥权 ?重庆模式(依托型):中心依托于一家综合性医院 ?上海模式(单纯型):中心和其所属分站与该市若干协作医院紧密配合的急救模式 ?北京模式(独立型):是首都院前抢救和重大急救医疗任务的统一指挥、调度和抢救中 心 ?深圳模式(交叉型):既依托各大医院,又自成体系的急救医疗指挥中心 ?香港模式(附属消防型):中心与消防、司警统一通讯网络,报警电话为"999" ? ?简述院外救护“生存链”由几哪个环组成及其内在的含义 ?第一环——早期通路(早期呼救) ?第二环——早期心肺复苏

移动办公建设方案

移动办公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 总局“税务综合办公系统”目前已在全国全面推广,成为了各省税务干部文书流转及办公管理的重要平台,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支撑平台。 当前,随着智能移动终端应用的不断深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处理日常办公事务能够大大提高办公效率,也为广大税务干部的日常工作提供了方便。 二、设计理念 设计目标 移动办公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在不影响现有综合办公系统的运行使用的基础上,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移动办公系统,作为综合办公系统建设内容延伸和补充内容,实现移动办公,即解决现有综合办公系统碰到问题和存在瓶颈,又能够有效地保护原有投资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到真正的掌上办公,实现同步办公、协同办公、交互办公。 遵循原则 移动办公设计时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体化原则:要求内部办公、移动办公功能一体化、流程一体化、数据一体化 安全性原则:要求做到数据安全、链路安全、访问安全、终端安全。

产品特点 (1)税务干部可以随时处理公文和待办事宜,减少加班处理公文和事务的时间,避免因出差等原因不能及时批复。 (2)单位人员可随时查阅文件信息,随时处理待办事宜,收发通知等。 (3)在移动办公系统上的处理过程和处理意见系统自动记录,并与内部办公系统合并。 三、建设范围 按照总体架构设计的要求,移动办公系统解决方案的建设内容如下: 一、后台服务 1、搭建综合办公移动应用服务器,部署在税务内网。 2、在构建DMZ前置服务区,搭建移动办公系统所需的前置访问服务器。 3、通过SwordESB实现在税务内网与DMZ前置服务区之间内的数据交换。 4、改造综合办公系统,提供对移动应用服务器访问的接口。 二、移动终端 开发智能终端的移动办公平台的客户端。 四、建设内容 后台服务 综合办公系统(移动版)的建设,不仅仅是移动端的一个App应用,而是一整套的标准平台。从逻辑结构上划分,综合办公系统(移动版)可分为内网服务区、前置服务区、移动用户区三个部分。如下

急救中心、急救站基本标准

第八部分急救中心、站基本标准 急救站 一、科室设置: 至少设有急救科、通讯调度室、车管科。 二、急求车辆: (一)按每5万人口配1辆急救车,至少配备5辆能正常运转的急救车; (二)每辆急救车应备有警灯、警报器,在车身两侧后门要有医疗急救标记; (三)每急救车单元设备: 急救箱(包)简易产包(含消毒手套) 听诊器表式血压计 体温计氧气袋(瓶) 给氧鼻导管(塞)简易呼吸机 口对面罩吹气管电动吸引器 心电图机开口器 拉舌钳环甲膜穿刺针 张力性气胸穿刺针静脉输液器 心内注射针 20ml注射器 5ml注射器止血带 砂轮片胶布 酒精盒脱脂棉 敷料(大、中、小)绷带

三角巾敷料剪 镊子药勺 针炙针夹板 敷料箱手电筒 软担架移动式担架床 (四)每急救车单元药品: 盐酸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 可拉明洛贝林 多巴胺阿拉明 利血平速尿 西地兰安定注射液 非那根杜冷丁 镇痛新复方氨基比林 氨茶碱灭吐灵 阿托品止血敏 安络血地塞米松 解磷定利多卡因 10%葡萄糖酸钙 10%葡萄糖注射液安定片潘生丁片 心痛定片扑尔敏片 异搏定片麝香保心丸 复方降压片阿托品片 去痛片心得安片

外用药 75%酒精(棉球) 2.5%碘酊(棉球)红汞(棉球) 三、通讯: 应开通急救专线电话。 四、人员: (一)至少有5名司机; (二)至少有5名急救医护人员。 五、房屋: 建筑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 六、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七、注册资金到位,数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确定。急救中心 一、科室设置: 至少设有急救科、通讯调度室、车管科。 二、急救车辆: (一)按每5万人口配1辆急救车,但至少配备20辆急救车;(二)每辆急救车应备有警灯、警报器,在车身两侧后门要有医疗急救标记; (三)至少有1辆急救指挥车; (四)每急救车单元设备:与急救站机相同; (五)每急救车单元药品:与急救站相同。 三、通讯:

“120”院前急救工作程序

医院“120”院前急救工作程序 1 目的:使病员迅速、安全到达医院。 2 适用范围:突发疾患,需要院前或院内急救的病员。 3 职责 3.1 120调度员: (1)负责“120”接警电话的接听、记录。 (2)记录出诊目的地的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病员的病情。 (3)需要时电话咨询、指导现场急救。 (4)立即通知“120”出诊医师、司机出车。 (5)负责救护车回院后一切费用的收取。 3.2 “120”出诊医师: (1)负责出诊救护车医疗物品的准备,保证值班车内配备:心电监护仪、内科急救箱、外科急救箱。 (2)接到出诊通知后,立即随车出诊尽快到达目的地。 (3)需要时电话咨询、指导现场急救。 (4)到达现场后检查病员,对病员病情做出评估。 (5)根据病员病情做出决定,如病情平稳,马上转送。如病情不稳定,则给予相应处理后或一边处理一边转送。 (6)根据病情送回本院急诊科或就近医院,如病人及家属坚决要求送往其指定医院,可酌情同意,但需要家属签字。 (7)随时和急诊科保持联系。 (8)送达医院后向急诊医师汇报病情及治疗过程。 3.3 救护车值班人员: (1)任何时间至少有1名司机和一部完好救护车。 (2)负责救护车担架、供氧系统的保养,保证其正常使用。 (3)接到出诊通知后,带齐必备物品,2分钟内随出诊人员出发。 (4)熟悉周围道路状况,以最短时间,安全、平稳到达目的地。 (5)需要时搬运病人,帮助医生救治。 (6)随时和急诊科保持联系。

5.7.4 流程图(见下页) 医院“120”院前急救工作流程图

“120”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1.“120”院前急救24小时全天候应诊,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 不得擅离职守。 2.接班后立即对救护车内医疗设备、器械、急救药品进行检查、保 养,保证急救器材、药品能正常使用。并填写《交班本》。 3.救护车内一切医疗设备、器械、药品必须按规定配备,用后及时 补充,并放在固定位置,有明显标志,不得任意挪用或外借。 4.救护车要保持清洁,每日用紫外线消毒一次,并有记录。 5.保持救护车性能良好并按规定进行年审,任何人不能随意将值班 车派出做与“120”无关的任何事情。 6.严格执行各项诊疗规范、技术操作常规,作好各项质量记录。 7.转运病人时,医生、护士应与病人在一起,不准开玩笑或闲谈与 此次出诊无关的事。 8.转运途中应不间断地观察、抢救病人,病情需要时及时电话通知 医院急诊科做好抢救准备。 9.如遇病人无家属或为故意伤害受害者、死亡原因不明者,应及时 报“110”与民警取得联系,不要随意搬动病人,破坏现场。10.当自身安全无保障时,应与公安机关或其它有关部门取得联 系,确认安全后再处理病人。 11.原则将病人接回本医院或就近医院治疗,如家属不同意,需要 向家属告之危险并在出诊记录上签字。 12.病人因各种原因拒绝来医院进一步诊治的,医生应细心解释病 情,如仍不来医院诊治,需患者或家属签字。 13.病人到达医院,原则上用急救平车送到抢救室继续治疗,不能 让病人自己行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 发展改革委卫生部 二○○三年九月九日 加强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提高救治能力和水平,是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性举措。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现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以下简称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 第一章 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成 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公共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常见传染病得到了较好控制,总体上处于低发水平。全国2 6种甲、乙两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6000/10万-7000/10万下降到2002年的180.4/10万,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有效控制了丝虫病、疟疾等,传染病的病死率和死亡率不断下降,传染病控制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传染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区(科)、专科防治机构、院前急救机构和职业中毒与核辐

射救治机构相结合的医疗救治体系,救治水平逐步提高。到2 002年底,全国传染病床位数达到7.8万张(其中传染病专科医院病床为2.5万张,综合医院传染病病床为5.3万张);有153个地市以上城市建有急救中心(站)。 第二节 问 题 现行医疗救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救治机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装备水平不高,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短缺,应急反应和救治能力不强;2.救治机构布局不合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大多数医疗救治资源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城市;3.医疗救治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管理事权划分不清,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区域内资源优势互补的合力,整体运行效率不高;4.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自独立运行,缺少信息沟通与工作协调,不能及时预测、预警和进行有效处置。上述问题在这次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过程中暴露比较明显。 第三节 挑 战 我国医疗救治体系面临新的挑战:一些已基本控制的传染病有重新抬头趋势,在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常见传染病的威胁;全球新发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引起的群体性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以及因有毒化学品泄露造成的职业中毒事件屡有发生;核辐射源分布广,应用数量增多和强度不断增大,存在着核辐射和

医疗急救站设置原则和建设标准、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

医疗急救站设置原则和建设标准 为加强和规范医疗急救工作,实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院前急救网络,提高医疗急救质量,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提制定医疗急救站建设标准。 一、急救站设置原则 (一)急救网络体系设置原则 急救体系建设以医院为依托,通过人员培训、设配配置、房屋建设,建成以120应急救护站的急救网络体系。按照“就近、及时、考虑医院救护能力、尊重病人意愿“的原则,对急救站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二)急救站建立模式 急救站依托条件较好的综合医院,急救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院前急救由急救通讯设备、急救车辆、急救医疗设备、急救药品和相应的急救人员组成,能够单独完成院前急救任务。院内急救依托医疗机构急诊等相应科室进行专业救治。 二、急救站 (一)急救站建设标准 1、业务用房:布局合理,各室独立,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应有停放救护车辆的专用场地和急救专用通道。 2、床位设置:设观察床位2张以上,观察床易用移动式观

察床,且每观察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3、科室设置:至少设有诊室、处置室、治疗室、抢救室、观察室(病房)、接警室等科室。化验室和药房可与医院共用,但必须保证急诊24小时畅通。 4、人员配置:医院内、外、妇、儿科医生配备齐全,相对稳定。其负责人应由1名在急诊室工作至少半年以上、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取得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担任。按医生、护士1:2的比例配备医护人员,并配备护师或在急诊室工作3年以上的护士担任护士长。医生必须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护理人员必须有护士执业资格。 5、急救车辆:至少有1辆车况良好、装备齐全、运行正常的值班救护车。车身两侧喷涂国际通用“蛇杖”和120急救标志,配有急救警灯、警报器。 6、医疗设备:配备有呼吸机、心电图机、除颤仪、洗胃机、吸痰器和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缝合包、胸穿包、腹穿包、导尿包、接生包。 7、急救药品:备用满足医疗急救工作需要的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 8、急救指挥系统终端设备:微机、打印机、UPS电源齐全,120急救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 9、急救站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医疗护理诊疗规范落实到位。 10、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最新120急救调度流程医学优质资料

120”急救调度流程 一、换好工作服,作好接班准备, 了解车辆运行情况和上级领导有关调度的指示,登录上班信息,检查调度设备、线路是否完好,检查登记当天值班车辆、人员,上一班已返车辆、人员是否下班,与各网络医院的联系是否到岗。 二、当“120”电话呼入时,应在电话铃响第二声时立即摘机接电话,使用文明用语“您好,这里是“ 120”急救指挥站,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吗?请……”,并对来电性质进行确定。 三、确认要救护车电话时,问清病人姓名,主要病情症状和当前病人情况,有三字段信息的核对地址是否正确,问清患者详细地址(城区:路T 街T幢(号)7单元T室;镇(乡):镇(乡)7村T社。医院:病区T 床位T病人姓名T病人基本情况。) 四、转院病人要问清送到何医院,送回家的病人要问清送到何处。 五、转入受理面对应栏目作详细记录,与患者家属协商,一个既方便病人家属,又便于司机到达接车地点。 六、问清联系电话,对地址不清或有疑点的,通过电话核对或打114 证实。 七、如果重大事故应立即向上级报告并按重大事故预案执行。 八、根据中心调度规范选择应派的车辆,如已派车与规定有冲突时按就近、快速原则处理。 九、将地址通告司机,将病情通告急救医师,是否需要抬担架通告担架员。

十、保持与车辆和家属的联系,将患者当前情况(地址、当前地点、病情变化、病人是否已走等等),尽可能及时向急救人员说明。 十一、如病人已走,应及时通知救护车返回,对社区建筑复杂的地区应及时与病家联系,请派人接车以便尽快找到病家,如确定是谎报应及时通知车辆返回。 十二、根据外勤反馈信息,及时登记车辆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病人上车时间,送到医院时间,完成任务时间。 十三、派遣完成后应及时归档保存受理信息。 十四、车辆完成任务后,根据外勤反馈信息及时输入患者资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急救资料、病历、记录各项费用,及有关的各类信息。十五、了解车辆的状况,作好接受新的急救准备。十六、下班前打扫卫生,整理检查“ 120”设备和器材,作好交班准 备。

移动设备新技术介绍课程报告

《移动设备新技术介绍》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 学院:XXXXXXXXXXXXXXXXX 专业:XXXXXXXXXXXXXXXXX 指导老师:XXXXXXXXXXX 成绩: 重庆大学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强迫症辅助治疗系统 引言 近年来统计数据显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做的全球疾病调查中发现,强迫症已成为15~44岁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 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神经 精神疾病,其特点 为有意识的强迫 和反强迫并存,一 些毫无意义、甚至 违背自己意愿的 想法或冲动反反 复复侵入患者的 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许多研究表明患者在首次发病时常遭受过一些不良生活事件,如人际关系紧张、婚姻遇到考验、学习工作受挫等等。强迫症患者个性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高标准严要求的倾向,有一

部分患者病前即有强迫型人格,表现为过分的谨小慎微、责任感过强、希望凡事都能尽善尽美,因而在处理不良生活事件时缺乏弹性,表现得难以适应。患者内心所经历的矛盾、焦虑最后只能通过强迫性的症状表达出来。 强迫症的症状主要可归纳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为了辅助强迫症的治疗,在此设计一套强迫症辅助治疗系统。目的 设计此套系统的目的在于针对医生给出的建议并结合强迫症的具体类型对患者的日常行为进行监控,并对患者日常行为进行校正,以收集数据,反馈患者各种情况,治疗效果及协助分析新的治疗方案等。 意义 设计此套系统的意义在于帮助强迫症患者走出心理矛盾的阴影,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重新回到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 系统框架及功能 强迫症辅助治疗系统工作部分、后台运行部分和数据传输部分。 工作部分主要包括提示系统和监控系统。监控系统主要是利用传感器或者体感设备实现患者位置、动作、行为等的监控和记录,以便

急救中心建设标准财发【2008】122号1

急救中心建设标准(2008年报批稿) (卫办规财发[2008]122号 2008年6月21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各级急救中心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院前急救能力,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 本建设标准是急救中心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的国家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急救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的依据,是有关部门审查项目设计和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检查的标准尺度。 第三条 本标准所指急救中心包括急救中心、独立建制的急救分中心和独立建制的急救站。 第四条 本建设标准适用于急救中心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由急救中心直接管理的急救分中心、急救站(下称直属急救分中心、直属急救站)参照本标准有关章节执行。 第五条 急救中心建设应具备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活动医疗救援保障的能力。 第六条 城市的急救网络由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和急救站三级机构组成。急救网络层级的设置应根据城市规模确定。 第七条 急救中心及其网络的建设,应由各级政府负责,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卫生政策,符合所在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适应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新建急救中心应按照立足当前、考虑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处理好发展与需求的关系。现有急救中心的改建、扩建,应合理利用原有设施,厉行节约,避免浪费。 第八条 急救中心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遵守国家现有标准、规范和定额、指标的规定。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九条 城市救护车辆的配备按每5万人1辆配置,此配备包括救护车的备车。 第十条 急救中心规模按城市应配备救护车的总数来确定,具体可分

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一环。各种危重急症,意外伤害事故以及突发的灾难,均需要在现场进行紧急的初步急救,力争维持伤病员生命体征的稳定,而后快速转送附近合适医院急诊科进一步诊治。院前急救看似简单,似乎无需高深的学问与技能,但事实上院前急救是否及时、诊断是否正确、措施是否果断得力,均将影响到病人的安危。及时、正确、果断的急救,可以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减少病人伤残率、提高人们今后的生活质量。院前急救作为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在上海这个老龄化城市中,院前急救水平高低对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现代急救管理的集中点是重视院前急救、规范医院急诊科管理和强化监护病房管理三方面的内容,落实在组织建设上为不断完善急救医疗体系(EMSS)的建设。这种急救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过去只局限在狭隘的医院急诊科范围内被动地等候病人的局面,而是扩大到走出医院“围墙”,同时致力于院前急救。我们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充分明确,院前急救并不仅仅是急救站的事,也不只是抢救危急病人时在场的人们的责任,因为医院急诊科的设备装备得再好,急诊科的技术人员配备得再多,如果不重视院前急救,如果没有院前急救的有效救治,致使病人失去了抢救时机,那么急诊科将是一事无成。重视院前急救,并非可以不重视医院急诊科管理和建设,而是应该做好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科工作之间的联系衔接和合作配合,因为院前急救是短暂的,是应急性的,经过简单急救后,病人还要转送到医院急诊科继续救治;做好途中运送和救治其目的是为了争取抢救时机,保证将病人运送到医院得到更好的救治;没有医院的继续救治,院前急救的效果也是很难巩固的,甚至会有继续恶化的可能性[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因此,医院急诊科要根据本地院前急救的特点和情况,来确定本科任务、特点、内容和组织形式。现在,对院前急救的认识应提高到社会对急救工作的需要上来,提高到评价一个城市急救工作水平和能力高低上来。 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对呼救伤病人进行现场急救和运送,要求接到呼救电话或其他方式的信息后,救护车(或救护艇)要立即出动,医护人员要随车(或随艇)前往尽快到达现场,进行现场急救后,迅速安全地将病人送到就近的合适的医院急诊科(室)。根据我国情况,呼救伤病人中一类是生命有危险的病人,例如急性心肌梗塞、窒息、大出血、昏迷病人等,称为危重病人,约占10~15%,其中要就地进行复苏抢救的特别危重病人不足5%;另一类是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例如骨折、急腹症、普通外伤病人等,占呼救病人中的大多数,在进行简单现场处理后,就近送到合适医院或特约医院治疗。②对各类灾难遇难者进行院前急救,例如水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战场救护等,在现场救护并组织合理分流运送,在这种现场急救中还关系到救护人员自身的安全问题。③特殊任务的救护值班,例如大型会议、重要会议、比赛等,发生情况按上述情况处理。 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广义的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在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而狭义的院前急救是指具有通讯器材、运输工具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前所实施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1 重要性

移动通信新技术教学文案

移动通信新技术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信息通信产业、移动通信新技术应用领域,培养具有扎实通信网基础理论、先进移动通信新技术理论与应用和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和能力,能够在新型无线移动工程方案设计与实施、产品开发与检测、网络运营与管理、设备制造与维护等岗位工作,具有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规格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素养与文化底蕴,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科学作风,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2)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熟悉电信法律法规,具有环保及节约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具有应用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较熟练的外语综合应用、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 (4)掌握通信网络的组成原理,理解信息的产生、传输、变换和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的工作原理与常用的通信协议,具有移动通信网络工程设备安装调测、网络运行维护、网络优化的能力和设计、开发、应用先进通信系统的能力。

(5)具有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政策的能力。通过学习通信行业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有效途径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并有效地加以总结和运用,工作过程中把握问题的实质和关键点,提出切实可行解决方案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和问题处理能力,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 数字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宽带接入与无线网络组建、4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与维护、LTE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无线通信产品设计与实现、LTE协议栈与信令分析和LTE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等。 ?对接院校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合作企业 国内外的知名通信企业,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联想集团公司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学生可以获取移动工程师认证证书,为毕业后就职于高端通信企业而做好充分准备。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北京电信工程局、北京市电话工程公司等多家通信行业大中企业及科研院所。从事岗位

加强和完善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加强和完善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法律 加强和完善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温秀玲 “120”医疗急救体系作为重要的公共医疗资源,承担着群众急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的重要职能。当前,全国各地的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大多是一种模式,即把急救中心挂靠当地一家医院,急救电话“120”也就成为这家医院的私有资源。这种模式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一般不愿或不能投入较大财力建设一个独立的急救中心。此种模式带来的弊端非常突出。 第一,现有“120”急救体系的运行模式,无法按照“就近、专业最优和病人自愿选择”的原则接诊和转送急诊病人,存在极大的社会稳定隐患。“120”本来属于公共医疗资源,但现在成了所挂靠医院用来争抢病员的私有资源。只要拨打了“120”,就必须去所挂靠的医院,患者如果提出异议,就会出现救护车拒送、影响患者救治时机的问题。由于以上两种情况,患者要么被延误诊疗时机,要么被剥夺了选择权,病人的选择权和生命权得不到充分尊重和保障,一旦出现问题,患者家属的情绪往往激化,由此引发纠纷和事故。近年来,全国各地由于“120”的不合理设置,引发恶性事件的情况屡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第二,公共医疗资源应该力争最优的实现效果。“120”如果要挂靠运行,所挂靠的医院也应当是当地最具实力的医疗机构。这样,能保证生命遇到危险的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最好的医院最有效的治疗。但现实中,“120”所挂靠的医院有很多综合实力并不强、医疗水平也不高,从而常常导致患者延误病情,造成患者不必要的健康伤害甚至生命危险。这也间接造成了公共医疗资源不能实

现最优应用效果的问题。 第三,为了满足群众的急救需求,各医疗机构必须另行设立院前急救系统,造成无端的卫生资源浪费。因为医疗急救体系缺乏统一、完善、规范的管理,经常出现在一个急救事件中,当事人拨打多个医院的急救电话,多家医院同时派救护车的混乱局面,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120急救体系的运行效率和公平程度,标志着一级政府对群众生命健康的尊重程度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反应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解决当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议对各地的社会急救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完善、规范的医疗急救市场运行机制。 方案一:建立120急救联合调度机制。120急救电话由各地卫计委统一管理,120急救中心物理位置可以设在某个单位,但是由各医院派调度员共同值守电话。政府配备的急救车辆、设备归急救中心统一管理,根据急救量的需要,资源不足部分由各医疗机构分别派出到急救中心定期值班。各医院急诊科同时安排医务人员、设备、车辆在医院待命,以备急救中心一时性的急救资源紧张。急救中心按照“就近、专业最优和病人自愿选择”的原则,对急救任务统一指挥,规范管理。120急救中心产生的房屋、水电等运行费用,由各医疗单位按照接收病人数量分担。这样,既不用政府投入资金,又不必建立新的机构,而且对患者的急救需求可以做到充分保障。此种模式是在目前条件下最经济和现实可行的,山东济宁等很多地方都在采用。 方案二:彻底整合医疗急救市场,由政府出资建立“120急救中心”,形成统一的急救电话呼叫平台,由各地卫计委直接管理,独立配置设备、人员、车辆等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按照“就近、专业最优和病人自愿选择”的原

有关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提案

有关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医疗人 才队伍建设提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案由:关于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卫生部会同教育部办理 提案人:民进中央 主题词:医疗,人才培养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是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健康和城市安全提供基础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各地院前医疗急救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装备配置得到快速发展,但不少地方存在一些通病: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分中心院前急救医师队伍人员紧缺,仅靠各个医院抽调临床科室医生顶替,勉强维持120急救系统正常运转,院前急救医师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等,已成为院前医疗急救发展的瓶颈。 院前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难的主要原因: 一是行业性质特殊。院前急救虽然是医疗行为,但与院内的医疗工作区别很大。院前急救以维持伤病员基本生命体征、防止再损伤、快速安全转运为主,虽然所需医疗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自身特殊要求,但从根本上说,不及院内专业高、精、尖,急救医务人员专业发展受限,很难有医疗成果产出。

二是急救工作风险大。院前急救病人具有病情危重、病种多、涉及社会层面广等特点,还可能面临酗酒闹事、打架斗殴、车祸、自杀、劫持人质等突发事件。院前急救医师不仅要熟悉临床各科疾病,还要面临比院内更大的执业风险。 三是工作环境艰苦。救治的场所除了病人的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室外复杂的环境,如马路、菜场、娱乐场所等等,经常有许多围观群众,不利于急救医师开展正常的检查与治疗。同时,急救人员经常受到不了解医学知识的群众的无端指责与谩骂。因此,急救人员还需具备超常的应变能力与心理承受力。 四是急救医师的待遇低。目前急救系统待遇水平相对于卫生系统的各类医院较低。低收入、低待遇,与急救医师的辛劳工作形成鲜明反差。 五是执业资格考取难。从事院前急救的医生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只能报考临床专业,所考内容多为院内临床知识。由于平时工作中没有机会接触院内临床病例,造成院前急救医师知识面及实践技能与临床类的执业医师考试要求严重脱节,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的比例非常低。 以上原因导致各地院前急救系统医疗人才紧缺。为此,建议: 一、制定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院前急救医师学历标准。将院前急救医师的学历资格定位在“临床类大专”水平。院前急救以现场、途中急救与安全转运为主,虽然具有较特殊的专业要求,但所需专业知识与技能,与院内相比医疗成分相对较低。大专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已基本能适应单纯院前急救需要,同时他们也基本能安心于急救工作。 二、探索灵活的人才培养方式。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使用”急救医师培养使用方式。每年由各急救医疗机构向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培养需求数量。每年应届高中毕业生或“三校生”(即来自技校、中专或职高的学生),参加高校统一入学考试后,由定点培养的医药高等院校在一定范围内择优录取,参加定点培养的院前医疗急救医学(专科)的学历教育。培养对象录取后由所在省、市、

120急救调度流程

“120”急救调度流程 一、换好工作服,作好接班准备,了解车辆运行情况和上级领导有关调度的指示,登录上班信息,检查调度设备、线路是否完好,检查登记当天值班车辆、人员,上一班已返车辆、人员是否下班,与各网络医院的联系是否到岗。 二、当“120”电话呼入时,应在电话铃响第二声时立即摘机接电话,使用文明用语“您好,这里是“120”急救指挥站,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吗?请……”,并对来电性质进行确定。 三、确认要救护车电话时,问清病人姓名,主要病情症状和当前病人情况,有三字段信息的核对地址是否正确,问清患者详细地址(城区:路→街→幢(号)→单元→室;镇(乡):镇(乡)→村→社。医院:病区→床位→病人姓名→病人基本情况。) 四、转院病人要问清送到何医院,送回家的病人要问清送到何处。 五、转入受理面对应栏目作详细记录,与患者家属协商,一个既方便病人家属,又便于司机到达接车地点。 六、问清联系电话,对地址不清或有疑点的,通过电话核对或打114证实。 七、如果重大事故应立即向上级报告并按重大事故预案执行。 八、根据中心调度规范选择应派的车辆,如已派车与规定有冲突时按就近、快速原则处理。 九、将地址通告司机,将病情通告急救医师,是否需要抬担架通告担架员。

十、保持与车辆和家属的联系,将患者当前情况(地址、当前地点、病情变化、病人是否已走等等),尽可能及时向急救人员说明。 十一、如病人已走,应及时通知救护车返回,对社区建筑复杂的地区应及时与病家联系,请派人接车以便尽快找到病家,如确定是谎报应及时通知车辆返回。 十二、根据外勤反馈信息,及时登记车辆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病人上车时间,送到医院时间,完成任务时间。 十三、派遣完成后应及时归档保存受理信息。 十四、车辆完成任务后,根据外勤反馈信息及时输入患者资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急救资料、病历、记录各项费用,及有关的各类信息。 十五、了解车辆的状况,作好接受新的急救准备。 十六、下班前打扫卫生,整理检查“120”设备和器材,作好交班准备。

某县急救体系建设方案

急救体系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急救体系和医疗急救能力建设,提高我县医疗急救水平,构建科学、高效的医疗急救体系,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我县急救医疗体系现状,制定磐安县急救体系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宗旨,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以加强医疗救治机构能力建设为目标,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运行机制相结合,加快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通过县、乡两级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实现建设任务。 二、建设原则 根据“政府主导、附院建设,财政补贴”的原则建设急救中心及各级急救站点。急救中心依托县人民医院,“一个班子、两块牌子”,建立依托医院型的急救中心。急救站点建设依托各级医院,日常业务工作由县急救中心统一负责。同时发挥民营医院和社会作用,多渠道建设急救站,纳入县120统一调度。逐步构筑区域-区域之间协作型立体救护体系,以适应特殊情况下救护和多元化急救服务需求。 三、我县急救体系基本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 (一)120急救中心装备落后。我县的120急救中心挂靠在县人民医院,120急救电话设在县人民医院急诊室,没有专门的调度室和接线员,由急诊室护士接听急救电话。急救中心现有4辆简易救护车,3名驾驶员,3名随车救护员。现有救护车尚缺乏呼吸机等必要设备,也未装备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二)急救站点设施简陋。现有基层急救站点如二院、盘山分院、新渥卫生院已配备救护车辆,但救护车内的急救设备大多缺乏,而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尚无急救车辆。现有急救车辆尚未形成统一调度,未能与县120急救中心形成联动。 (三)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水平不够。我县急诊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急救能力亟待提高。

院前急救应急预案

院前急救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工作建设,做好辖区内突发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与医疗救治工作,最大限度维持急救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减轻患者痛苦。逐步形成院前急救与医院急诊科、院内综合技术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1.2编制依据 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关于建设发展城市社区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政策和预案为依据。 1.3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与模式 广义上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有救护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和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行为的总称,即伤员尚未到达医院前的救治。狭义的院前急救专指有通讯、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因此,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 (1)接受呼救。 (2)安排、协调和实施院前急救。 (3)指挥大型灾难急救。我院暂时院前急救模式主要: 院前型:以院前急救为主要任务,不设床位,出诊时随车人员为急救医师。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辖区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本辖区居民身心健康严

重损害的各种疾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各种事故灾难或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引起的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突发卫生事件的院前急救工作。 1.5工作原则 (1)部门主导,积极参与 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组织协调急诊科及相应职能、临床科室人员参与院前急救处理工作。 (2)快速反应,规范救治 加强院前急救信息网络建设能够及时接收呼救,提高全院卫生专业人员对院前急救实践的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接收、早救治;普及全院卫生人员的急救专业知识,加强依法监督,保证各类急救事件应急救治措施的规范有效。 (3)加强宣教,群转结合 利用医院宣传力量建立志愿者队伍,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群众基本了解如何快速获得院前急救服务、做好获得急救服务的准备,如何在专业救护人员到达之前准确处理急诊问题,以及如何选择所救治的医院,使院前急救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2院前急救组织领导小组及职责2.1院前急救领导小组 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与本院技术人员构成情况相结合,设立院前急救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担任领导院前急救领导组组长,相关业务院长任副组长,统筹安排全院急救力量;各职能及临床科室主任为院前急救领导小组组员,根据组长安排具体实施各项院前急救工作。 2.2院前急救领导小组职责 (1)能力建设:负责本院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面对院前急救的救治能力。 (2)技术支撑:承担相关技术方案的编制工作,技术方案应于现行的急救技术规范、方案保持一致;指导、协助各科室制定院前急救应急预案;分析辖区内各类院前急救事件的救治方式,提出改进意见;不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演练。(3)监督管理;根据院前急救相关管理制度与监督方案,对院前急救工作及相

医疗急救站设置原则和建设标准

医疗急救站设置原则和建设标准(试行) 为加强和规范医疗急救工作,实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院前急救网络,提高医疗急救质量,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提制定医疗急救站建设标准。 一、急救站设置原则 (一)急救网络体系设置原则 急救体系建设以医院为依托,通过人员培训、设配配置、房屋建设,建成以120应急救护站的急救网络体系。按照“就近、及时、考虑医院救护能力、尊重病人意愿“的原则,对急救站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二)急救站建立模式 急救站依托条件较好的综合医院,急救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院前急救由急救通讯设备、急救车辆、急救医疗设备、急救药品和相应的急救人员组成,能够单独完成院前急救任务。院内急救依托医疗机构急诊等相应科室进行专业救治。 二、急救站 (一)急救站建设标准 1、业务用房:布局合理,各室独立,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应有停放救护车辆的专用场地和急救专用通道。

2、床位设置:设观察床位2张以上,观察床易用移动式观察床,且每观察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3、科室设置:至少设有诊室、处置室、治疗室、抢救室、观察室(病房)、接警室等科室。化验室和药房可与医院共用,但必须保证急诊24小时畅通。 4、人员配置:医院内、外、妇、儿科医生配备齐全,相对稳定。其负责人应由1名在急诊室工作至少半年以上、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取得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担任。按医生、护士1:2的比例配备医护人员,并配备护师或在急诊室工作3年以上的护士担任护士长。医生必须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护理人员必须有护士执业资格。 5、急救车辆:至少有1辆车况良好、装备齐全、运行正常的值班救护车。车身两侧喷涂国际通用“蛇杖”和120急救标志,配有急救警灯、警报器。 6、医疗设备:配备有呼吸机、心电图机、除颤仪、洗胃机、吸痰器和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缝合包、胸穿包、腹穿包、导尿包、接生包。 7、急救药品:备用满足医疗急救工作需要的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 8、急救指挥系统终端设备:微机、打印机、UPS电源齐全,120急救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 9、急救站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医疗护理诊疗规范落实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