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笔记(成人本科)

分析化学笔记(成人本科)
分析化学笔记(成人本科)

第一章

P1分析化学的定义(书)

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内容)(研究顺序)(分析方法分类:按任务、目的分):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定性分析),测试物质中有关成分的含量(定量分析),确定物质的结构(结构分析)

P2分析方法其它分类:按分析对象分:a有机分析(对有机物)b无机分析(对无机物)

按分析原理分:a化学分析:(又称经典分析)有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待测物质称为试样

b仪器分析(优点:快速、灵敏度高):物理分析、物理化学分析

按试样的用量分: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

按法定效应分:例行分析,仲裁分析

第二(四)章滴定分析概论

P53(书)滴定分析,标准溶液(滴定剂),滴定,化学计量点(理论终点、等量点),指示剂,滴定终点,滴定误差(终点误差)的概念(7个)

分类:滴定分析法结果准确,相对误差在±0.2%以内,特点:操作简便,测定快速,仪器设备简单。

P53-P54按化学反应类型分:a酸碱滴定法(以质子(H+氢离子)转移反应为基础)b沉淀滴定法(以沉淀反应为基础,银量法应用最广泛)c配位滴定 d氧化还原滴定(又可分为高锰酸钾法,碘量法)

P55滴定方式:1、直接滴定: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待测物质

2、间接滴定法:对于不能与滴定剂直接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可以通过另一种化学反应,用滴定分析法间接进行测定

3、返滴定:又称回滴定法或剩余量滴定,当滴定反应速度较慢,反应不能立即完成时,先在待测物质溶液中准确加入一定量的过量的标准溶液,待与待测物质完全反应后,再用另一种滴定剂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

4、置换滴定

P56基准物质:用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

基准物质的条件:(书P56)

P57标准溶液的配制

1、直接配制法(书)

2、间接配制法(书)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式

(一)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n=CV解释:C物质的量浓度(mol/L);n物质的量(摩尔mol);V溶液体积(L或mL)

P58(二)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m=nM解释:m质量(g);M摩尔质量(g/mol) m=CVM

例:用Na2CO3标准溶液标定HCL,称取Na2CO30.2275g,滴定时消耗HCL 22.35ml,求HCL浓度?(M Na2CO3=106g/mol)解:1、写化学反应方程试,配平:Na2CO3+2HCL==2NaCL+H2O+CO2(↑)

2、化学计量关系: 1 :2

3、n的关系: n Na2CO3= m/M=0.2275g/106=0.002146 mol

4、列比例关系式: 1/ n Na2CO3=2/n HCL

5、计算: n HCL=0.004292 C HCL=n/V=0.004292mol/22.35*10-3L=0.1921mol/L

题:精密称取0.1270g Na2CO3用0.1000 mol/L的HCL滴定,消耗HCL多少ml? (M Na2CO3=106g/mol)

解:Na2CO3+2HCL==2NaCL+H2O+CO2(↑)

先求n HCL=2n Na2CO3再求V HCL=n/C=23.96ml

题:P62 4-10

P58当溶液稀释或增浓时,n没有变,只是C、V发生的变化,即C1V1=C2V2 (4-9)

P62含量计算A%=m/S *100%

题:P64 6题、7题、9题

P61 4-7

P58 4-3

P63 4-13

P100 14题(返滴定法)

P101 15题、16题

留题:将0.2500gCaCO3试样溶于25.00ml(0.2600mol/L)Hcl中,过量的酸用6.5ml(0.2450mol/L)NaOH回滴定,求CaCO3的百分含量?(M CaCo3=100.1g/mol)(答案:98.1%)

解:与NaOH反应用HCL 6.125mL 与CaCO3反应用HCL为0.25mL-6.125mL=18.875mL

mCaCO3=0.2456g 所以CaCO3%=98.24%

第三(五)章

P65酸碱滴定法:以酸碱反应(质子转移的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质子:氢离子(H+)

酸碱质子理论:能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H++OH-==H20

P77酸碱指示剂

变色原理:酚酞指示剂(为有机弱酸)————变成粉红色时为滴定终点

醆式(无色)碱式(粉红色)

P78 甲基橙(为有机弱碱)————变成红色时为滴定终点

碱式(黄色)酸式(红色)

酸碱指示剂变色与溶液的pH值有关(与H+或OH-有关)

P79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一、温度:例如:甲基橙变色范围:18oC时pH为3.1~4.4

100oC时pH为2.5~3.7

所以,滴定应在室温(常温)下进行。

二、指示剂用量:一般以用量少一些为佳

三、滴定顺序:由浅色到深色,以利于观察终点颜色变化

P80(书)表pK In(理论变色点):常用的酸碱指示剂:甲基橙溴甲酚绿甲基红酚酞

P80混合酸碱指示剂:一种是在一种指示剂中加入一种惰性染料(例如:书P81)

另一种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指示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例如:书P81)

P82强酸、强碱在溶液中完全离解,其滴定的基本反应为:H++OH-==H20

P84图5-3(书)滴定曲线

滴定突跃(范围):计量点前后pH值的突变称为滴定突跃(pH突跃),突跃所在的pH范围称为滴定突跃范围(pH 突跃范围)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全部或部分在滴定突跃范围内的指示剂都可用来指示终点。

第四(七)章沉淀滴定法: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P121沉淀滴定法的反应必须满足的要求:

1沉淀的溶解度必须很小(≤10-6g/mL),才能有敏锐的终点和准确的结果(Ksp表书P219:Ksp数值越大表示该沉淀物越不稳定)

2确定计量关系(正确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迅速,定量地进行

3沉淀的吸附作用不影响滴定结果及终点判断

4必须有适当方法确定滴定终点

例:[Ag+][Cl-]=Ksp

P121银量法:根据确定终点所用的指示剂不同,银量法可分为: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司法

一、莫尔法(铬酸钾指示剂法)K2CrO4:(定义:书P121)、反应原理:(书P122)

P122滴定条件:

1、指示剂用量:在50~100ml的总体积溶液中,加入5%(g/mL)铬酸钾指示剂1ml即可。

2、溶液的酸度:滴定应在中性或弱碱性中进行,不能在酸性、强碱性、氨性溶液中进行。适宜的pH值是6.5~10.5

3、滴定时应充分振摇,使被吸附的Cl-或Br-释放出来

4、预先分离干扰测定的离子,否则不能用本法测定

应用范围:书P123

二、佛尔哈特法(佛尔哈德法、铁胺矾指示剂法)铁胺矾即十二水硫酸铁氨

定义:书P123,原理:书P123

卤化物测定采用剩余回滴法(详见书P123)

测Ag+用直接滴定法,测X-用回滴定法

滴定条件:

1、滴定应在酸性溶液中进行,只能加硝酸。

2、测定氯化物时,临近终点应轻轻振摇,以免沉淀转化。(也可以有沉淀就过滤出来;还可以加有机溶剂,例:在用NH4SCN标准溶液回滴前,向待测CL-溶液中加入1~3ml硝基苯等有机溶剂)

3、测定碘化物时,应先加入准确过量的AgNO3标准溶液后,才能加入铁胺矾指示剂

4、室温下进行

5、强氧化剂及Cu2+、Hg2+等离子与SCN-作用,干扰测定,可预先除去

三、法扬司法(吸附指示剂法)定义、原理:书P125;

吸附指示剂是一种有机染料,这种指示剂在滴定过程中有吸附和解吸的过程,故称为吸附指示剂。

滴定条件:

1、吸附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发生在沉淀的表面,(颗粒状态,表面积较大)。沉淀呈胶体状态,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为此,在滴定前应将溶液稀释并加入糊精、淀粉等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以形成保护胶体。

2、吸附指示剂有吸附力的大小次序如下:

碘离子(I-)>二甲基二碘荧光黄>溴离子(Br-)>曙红>氯离子(CL-)>荧光黄

只能选择离子后面的指示剂(例:在测定CL-时,应选用荧光黄指示剂)

3、溶液的ph值适当

4、指示剂的呈色离子与加入标准溶液的离子应带有相反电荷

5、滴定应避免强光,因为吸附指示剂的卤化银胶体对光敏感

P126常用吸附指示剂(只有甲基紫是阳离子指示剂)(书)

应用范围:P126书

P126一、0.1mol/L AgNO3溶液的配制与标定(书)

P127二、0.1mol/L NH4SCN溶液的配制与标定(书)

题:P129 6题、8题

第五(八)章配位滴定法

P131定义:配位滴定法是以配位反应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也称络合滴定法

条件(书)

P132常用的氨羧配位剂是 EDTA(乙二胺四乙酸)(可溶性螯合物)

P145金属离子指示剂(定义、条件书)

作用原理:金属指示剂一般为有机弱酸,具有配位剂和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在不同ph下有不同的颜色:未滴定前:M(金属离子)+In(颜色1)==MIn(颜色2)

开始滴定:MIn(颜色2)+Y(配合物EDTA)==MY+In(颜色1)

P147定义:有的指示剂与有些金属离子生成极稳定的有色配合物,其稳定性比该金属离子与EDTA生成的配合物还稳定。当用EDTA滴定这些金属离子时,即使过量较多的EDTA也不能把指示剂从有色配合物中置换出来。造成达到化学计量点时指示剂配合物颜色不变的现象,称为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解决办法:封闭现象可用加入掩蔽剂的方法,使干扰离子生成更稳定的配合物,从而不再与指示剂作用。

P147常用指示剂:铬黑T(EBT),其固体性质稳定,但由于聚合反应的缘故,其水溶液仅能保存几天。

P153 EDTA标准溶液的标定(书)

题:P157 4题答:P146-P147

第六(九)章氧化还原滴定法(定义书P159)

P159特征:氧化还原性(电子转移):还原基失电子,氧化基得电子

例: H+(酸性条件下)还原成Mn2+最低价态

MnO4-中性条件下MnO4(棕黑色固体,此时Mn为正4价)

OH-(碱性条件下)MnO42-(绿色,此时此时Mn为正6价)

P168(终点的确定方法)指示剂法:

1、自身指示剂(书)本身有颜色

2、特殊指示剂:可溶性淀粉,遇I3-时即可生成蓝色。可逆性好、非常灵敏。

3、氧化还原指示剂(书)本身有氧化还原性

P170典量法:定义、原理(书)、分类(书):1、直接碘量法2、间接碘量法

P171滴定条件:

(一)酸度条件1、直接碘量法:只能在酸性、中性、弱碱性溶液中进行。PH>9时(强碱性)发生歧化反应。

2、间接碘量法: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进行。在高酸度下(书P171),在碱性条件下(书P172)

(二)碘量法误差来源及应采取的措施(书P172)

P172(碘量法)指示剂

(一)I2自身作指示剂(书)

(二)淀粉指示剂注意几点:(书P172~P173)

P173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看:I2(P173)2、Na2S2O3(书P174)

P175应用实例:1、中药胆矾中CuSO4·5H2O的测定——间接碘量法(书看)2、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测定(书看)P176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高锰酸钾法:KMnO4是一种强氧化剂,其氧化能力随酸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1、直接滴定法: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可用KMnO4标准溶液直接滴定。

2、返滴定法:某些氧化性物质不能用KMnO4直接滴定。加入一种定量过量的还原剂做标准溶液,与待测物质

反应完全后,再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待测物质。如(书P177)

3、间接滴定法:某些非氧化还原性物质,用草酸去除KMnO4后求含量

4、控制酸性用H2SO4

第七(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P12定量分析的任务:是准确测定试样中待测组分的含量。

误差产生的因素:样品、仪器、操作人员

P12误差分类: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一、系统误差:由分析过程中某些确定因素造成的。特点:大小、正负可以确定,具有可测性、重复性和单向性,故可用加校正值的方法消除。

1、方法误差:由于分析方法本身不完善所引起的误差。

2、仪器和试剂误差:由于使用的实验仪器不精确(未经校准等),或试剂、溶剂不纯所引起的误差。

3、操作误差:由于分析工作者的操作不符合要求造成的误差。

二、偶然误差:又称随机误差或不可定误差,是由某些不确定的偶然因素所致。可以通过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即通过多次测量),使正、负误差能相互抵消或部分抵消。

三、过失误差:加强管理、认真操作。

P13准确度:指测定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

P13准确度表示方法:

1、绝对误差(δ):测量值(X)与真实值(μ)之差:δ=X-μ(所得误差有正有负)

2、相对误差(RE):绝对误差(δ)在真实值(μ)中所占比例:RE=(δ/μ)*100% 或1000‰

无真实值时,用测量的平均值(X)代替真实值。

例:测定纯的NaCL中CL的含量为60.52%,而理论值为60.66%,计算测量过种中出现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解:绝对误差δ=X-μ=-0.14%

相对误差RE=(-0.14% / 60.66%)*100%=-0.23%

题:用分析天秤称两种样品A、B,A的真实值为1.1544,A的测量值为1.1545,B的真实值为0.1154,B的测量值为0.1155,分别计算A、B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解:A:绝对误差:δ=1.1545-1.1544=0.0001 相对误差:RE=(δ/1.1544)*100%=0.0087%

B:绝对误差:δ=0.1155-0.1154=0.0001 相对误差:RE=(δ/ 0.1154)*100%=0.087% P14当测量值的绝对误差相等时,测量值越大,相对误差越小,测量值准确度越高,反之,则准确度越低。

P14精密度:指一组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精密度的高低用偏差来衡量。

偏差表示方法:(详见书P14-P16)1、绝对偏差2、平均偏差3、相对平均偏差4、标准偏差5、相对标准偏差P16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图2-1(详见书)

P17误差的传递

P19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书)

P21有效数字规则(详见书P21—P23)

下册:

第十一章光学分析法导论(详见书)

P1光学分析法:定义、电磁辐射包括、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书)

P1光谱法(书)

P3电磁辐射的性质

电磁辐射是一种以极大的速度通过空间传播能量的电磁波,它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

波动性可以用频率、波长、速度等参数来描述。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 cm/s (电磁波长)λ=c/(光波的频率)ν

微粒性:光子的能量E=hν为普朗克常数h=6.626*10-34(J·S)

能量单位的换算:P3 表11-2

电磁波谱:P4 表11-3

P4光谱法仪器(5个)

P5 一、辐射源:提供能量的物质。光源一般分为连续光源和线光源两类。

物质的颜色:单色光——具有一种颜色的光

复合光——具有不同颜色的光(太阳光)

二、分光系统:是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或者有一定宽度的谱带。包括:狭缝、准直镜、色散无件及聚焦透镜。

三、试样容器:固体可以直接测定,液体用比色皿

P6 四、检测器:通常分为量子化检测器和热检测器。

五、读出装置

第十二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详见书)

P8定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又称紫外-可见分子光谱法。是研究分子在200~800nm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P9类型:详见书(重点)

定义1、能量较低的价电子叫基态。2、能量较高的价电子激发态。3、两个轨道之间的差叫能极差(200~760nm之间)。

P10常用术语(详见书)

发色团、助色团、蓝移(紫移)、红移(长移)、浓色效应(增色效应)、淡色效应(减色效应)、吸收光谱、吸收峰、吸收谷、肩峰、末端吸收(书P11)

P11吸收带:是说明吸收峰在紫外-可见光谱中的位置。分类:

1、R带:德文(基团)得名。由n—π*(是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跃迁引起的吸收带

特点:①吸收峰处于较长波长范围(250~500nm),吸收强度为弱吸收

②当有强吸收峰在其附近时,R带有时红移,有时被掩盖

③随溶剂极性增加,R带向短波方向移动(R带蓝移)

题:测定某一化合物的紫外光谱,当改用极性溶剂时,某一吸收带蓝移。1、此化合物中含有什么基团?(n—π*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 2、此吸收带是什么吸收带?(R带)

2、K带:德文(共轭作用)得名。是共轭双键π-π*跃迁引起的吸收带,吸收峰220nm以上,吸收强度大

特点:①随着共轭双键增加,吸收峰红移,吸收强度增加

②溶剂极性增加,K带长移。(改变溶剂的极性,可区别R带和K带)

3、B带:从(苯)得名,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是由苯等芳香族化合物的π—π*跃迁所引起的吸收带之

一。苯蒸气在230~270nm处出现精细结构的吸收光谱,又称苯的多重吸收带。

特点:其中心在256nm附近。

4、E带:也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由苯环结构中三个乙烯的环状共轭系统的π—π*跃迁引起。分为E1,

E2两个吸收带。E1带的吸收峰约在180nm,E2带的吸收峰约在200nm。均是强吸收

P13朗伯比尔定律

图12-5中,透光率T=透过的光I / 入射光I0 T%=(I / I0)100%

吸光度A=-lgT -lgT=ECL(E:吸收系数,与入色光有关系;C:溶液的浓度;L:溶液的厚度)

A=ECT

题:一束平行的单色光,照射到溶液中,溶液的深度为C,此时测定透光率T=70%,用同一波长的光继续照射浓度为2C的溶液,当溶液的厚度不变时,问此时的透光率T1是多少?当浓度为?C时T2是多少?

解:-lgT=ECL,当浓度为C时,T=10- ECL=70%

当浓度为2C时,T=10- E2CL=(10- ECL)2=(70%)2=49%

当浓度为?C时,T=10- E?CL=(10- ECL)?=(70%)?=84%

P14朗伯比尔定律表达式:(重点)

当浓度C为mol/L时 A=εCL (ε:摩尔吸收系数,单位:L·mol-1·cm-1)

当浓度C为g/100ml时 A=E1%1cm CL (E1%1cm:百分比吸光系数,单位:100ml·g-1·cm-1)

ε=E1%1cm·(M/10)

题:安络血M=236,浓度为0.4962mg/100ml当用1cm的吸收池在最大吸收波长为355nm处,测定吸收度为0.557,求百分比吸光系数和摩尔吸光系数?

解:E1%1cm=A /( CL)=0.557/(0.4962*10-3*1)=1122.5

ε=E1%1cm·(M/10)=1122.5*236/10=26491.7

P44考试题:15、16、17、18、19

P15光度法的误差

(一)化学因素:影响物质对光的吸收能力,因而偏离Beer定律。如:重铬酸钾(详见书)

(二)光学因素:必须是一束平行的单色光

P2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由五个部件构成

(一)光源:提供能量,发射强度足够而且稳定的连续光源

1、钨灯和卤钨灯:钨灯是固体炽热发光的光源,又称白炽灯。发射光谱的波长覆盖较宽,但紫外区很弱。

通常取其波长大于350nm的光作可见光源。卤钨灯的发光强度比钨灯高。

2、氢灯和氘灯:氢灯是一种气体放电发光的光源,发射自150nm至约400nm的光谱。

(二)单色器(起门户作用)

1、色散元件:棱镜和光栅,早期生产的仪器多用棱镜,棱镜材料有玻璃和石英,因玻璃吸收紫外光,固只

可用于可见光的色散。

2、准直镜:将进入单色器的发散光变成平行光

3、狭缝:狭缝宽度直接影响分光质量

(三)吸收池

(四)检测器(起核心作用):光电管

(五)信号显示系统

P24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简单看)

P29标准对照法:A标 C标

A样 C样(重点,详见书)

(E1%1cm)样

样品%= *100%

(E1%1cm)标

题1:某重铬酸钾K2Cr2O7,其浓度为3.00*10-5mol/L,在最大波长372nm处,用1cm的吸收池测定透光率T为71.6%,求(1)吸收度(2)摩尔吸收系数(3)若将吸收池改为3cm,测定透光率[答案:(1)0.145(2)4833.33(3)36.7%] 解:(1)A=-lgT=-lg71.6%=0.145

(2)ε=A /( CL)=0.145 / (3.00*10-5mol/L*1cm)=4833.33 L/(mol cm)

(3)L=1cm时T=10-ECL=71.6% 所以L=3cm时T1=(10-ECL)3=(71.6%)3=36.7%

题2:Fe3+溶液的浓度为6μg/ml,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收度为0.304,此溶液为标准品溶液。有一个Fe3+溶液在相同条件下,测定A=0.510,求该样品中Fe3+的浓度。

解:C样=(A样* C标) / A标=(0.510*6μg/ml)/0.304=10.06μg/ml

题3:称取维生素C 0.05g,100ml水中,从该溶液中吸取2.0ml放入100ml的常量瓶中,在最大波长245nm处,取该溶液100ml用1cm的吸收池测定吸收度为0.551,求维生素C的百分含量(查文献得维生素C的标准百分比吸光系数为560)(答案:98.4%)

解:C样=0.05g/100ml*2.0ml/100ml*100ml=0.001g/ml

E样=A /( CL)=0.551/(0.001g/ml*1cm)=551 ml/(g cm)

样%=(E样/E标)%=(551/560)%=98.4%

题4、氯霉素的水溶液在278nm处有吸收峰,用纯品配制每100ml含有2.00mg的溶液,以1cm厚的吸收池在278nm 处测透光率为24.3%,求摩尔吸收系数和百分比吸光系数。(M=323.15)(答案:9920 307)

解:A=-lgT=-lg24.3%=0.614 C=2.00mg/100ml=2.00*10-3g/100ml

A=ECL 所以E1%1cm=A /( CL)=0.614/(2.00*10-3g/100ml*1cm)=307 ml/(g cm)

ε=E1%1cm·(M/10)=307ml/(g cm)*323.15g/mol/10=9920 ml/(mol cm)

题P44 20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 章节小结 1.基本概念及术语 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t分布:指少量测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可采用t 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置信区间与置信限:系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内的可信范围,即μ=x±uσ,式中uσ为置信限。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2.重点和难点 (1)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准确度与精密度具有不同的概念,当有真值(或标准值)作比较时,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或重现性。虽然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但高的精密度不一定能保证高的准确度,因为可能存在系统误差。只有在消除或校正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高的分析结果才是可取的,因为它最接近于真值(或标准值),在这种情况下,用于衡量精密度的偏差也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性质、来源、减免方法及相互关系系统误差分为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系统误差是由某些确定原因造成的,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可通过与经典方法进行比较、校准仪器、作对照试验、空白试验及回收试验等方法,检查及减免系统误差。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引起的,其方向和大小都不固定,因此,不能用加校正值的方法减免。但偶然误差的出现服从统计规律,因此,适当地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取平均值表示测定结果,可以减小偶然误差。二者的关系是,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平行测定次数越多,偶然误差就越小,其平均值越接近于真值(或标准值)。 (3)有效数字保留、修约及运算规则保留有效数字位数的原则是,只允许在末位保留一位可疑数。有效数字位数反映了测量的准确程度,绝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在计算一组准确度不等(有效数字位数不等)的数据前,应采用“四舍六入五留双”的规则将多余数字进行修约,再根据误差传递规律进行有效数字的运算。几个数据相加减时,和或差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应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绝对误差最大)的数据为依据;几个数据相乘除时,积或商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应以相对误差最大(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据为准,即在运算过程中不应改变测量的准确度。

初三化学笔记整理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如三态变化等 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燃烧,金属生锈等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如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磁性,导电、热性等 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如助燃性,可燃性,毒性, 稳定性等 3.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叫做元素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信纸的一种微粒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再分,而原子不能 微粒的性质:微粒是真实存在的,体积小,质量轻 微粒在不断做无规则运动 微粒之间有间隙 同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微粒性质不同 4.化合价: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1 钾、钠、银、氢、亚铜 +2 钙、镁、铜、钡、锌、亚铁 +3 铁、铝 +4 硅 -1 氟、氯、溴、碘 —2 氧、硫 +2/+4 碳 -2/+4/+6 硫 计算——根据化学式求某一元素化合价:物质中,各元素化合价为0 5.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6.物质的量---单位:摩尔(mol) 质量(m)=式量(M)*物质的量(n) 微粒个数(N)=阿伏加德罗常数(NA)*物质的量(n) 7.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A+B C 分解反应:A B+C 置换反应:A+BC B+AC 复分解反应:AB+CD CB+AD 8.氧化还原反应:物质跟氧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失氧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作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得氧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作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 1、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离子的活度是指其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有效浓度。由于溶液中离子间存在静电作用,它们的自由运动和反应活性因此受到影响,这样它们在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浓度与实际浓度间存在一定差别。如果以i c 表示第i 种离子的平衡浓度,i a 表示活度。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i i i c a γ=,比例系数i γ称为i 的活度系数,它反映了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之间偏差的大小。对于强电解质溶液,当溶液的浓度极稀时,离子间距离变得相当大,以至于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小至可以忽略不计。这时可将其视为理想溶液, 离子的活度系数可视为1,即i i c a =。对于稀溶液(< 0.11 -?L mol )中离子的活度系 数,可以采用德拜—休克尔公式来计算,即?? ? ? ?? +=-I a B I z i i &1512.0lg 2 γ,其中i z 为,i 离子的电荷数;B 是常数,25℃时为0.00328;a &为离子体积参数,约等于水化离子有效半径,以( ) m pm 12 10 -记,一些常见离子的a &值表列于下表;I 为溶液的离子强度。 当例子强度较小时,可不考虑水化离子的大小,活度系数可按德拜—休克尔公式的极限式计算,即I z i i 2512.0lg =-γ。离子强度与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及所带的电荷 数有关,稀溶液的计算式为∑==n i i i z c I 1 2 21;溶液中中性分子的活度系数近似等于1。 离子的 &值

2、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常数 ⑴酸碱反应的种类 ① 溶剂分子之间的之子转移反应称为质子自递反应,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剂分子的质 子自递常数。 ② 酸碱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反应叫做酸碱的解离,其平衡常数叫做溶质的解离常 数。 ③ 酸碱中和反应的反应常数叫做酸碱反应常数。 ④ 水解反应。(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 ⑵用活度或同时用活度和浓度表示反应平衡常数。 假设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为+ -+=+HB A B HA 当反应物及生成物均以活度表示时,其平衡常数为HA A H B A a a a a K + --=ο ,ο K 称为活度常 数,又叫热力学常数,它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各组分都用平衡浓度表示时,则[][][][] HA B A HB K c - + = ,c K 称为浓度常数,其大小不仅与 温度有关,还与溶液的离子强度有关。ο K 与c K 之间的关系为 [][][][] - + - + + -≈? =-= - + A H B c HA B A HB HA A H B A K HA B A HB a a a a K γγγγγγο 。 若+ HB 用活度表示,其他组分用浓度表示,则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初中化学笔记大全 初三化学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气体类: 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氧气O2 通常情况下,氧气 是一种无色、无味 的气体。不易溶于 水,密度比空气略 大,可液化和固化。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 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 应,在反应中提供氧, 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 氧化剂 (1)供呼吸。如高空飞行、潜水、登 山等缺氧的场所,其工作人员都需 要供氧;病人的急救。(2)利用氧气 支持燃烧并放热的性质,用于冶炼 金属(吹氧炼钢)、金属的气焊和气 割、作火箭发动机的助燃剂、制液 氧炸药等。 空气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78%, 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 0.03% 2、环境污染知识: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 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3、测定空气成份或除去气体里的氧气,要用 易燃的磷,磷燃烧后生成固体,占体积小易 分离。 不能用碳、硫代替磷。碳、硫跟氧气反应生 成气体,难跟其他气体分离。 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此变化是物 理变化,不是分解反应 氢气H2通常状况下,纯净 的氢气是无色、无 气味的气体,是密 度最小的一种气体 (1)氢气的可燃性 注意:点燃氢气前一定 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2)氢气的还原性 (1)充灌探空气球。(2)做合成盐酸、 合成氨的原料。(3)做燃料有三个优 点:资源丰富,燃烧后发热量高, 产物无污染。(4)冶炼金属,用氢气 做还原剂。 二氧化碳CO2 无色无味气 体,密度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易液化, 固化。(固态二氧化 碳叫“干冰”) 1、既不能燃烧,也不 支持燃烧。2、不供给 呼吸3、与水反应 4、与石灰水反应 可用于灭火,植物的气肥,制饮料,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保鲜剂等。但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会使地球 产生“温室效应”。 一氧化碳CO 无色、无味、比空 气的密度略小、难 溶于水。 ⑴可燃性⑵还原性 ⑶毒性:一氧化碳易与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 合,且不易分离,使人 体因缺氧而死亡 CO是煤气的主要成分,还可用于冶 金工业。 甲烷CH4 沼气,天然气的主 要成分,是最简单 的有机物。难溶于 水,密度比空气的 小 可燃性 动植物的残体可分解出甲烷,可用 作燃料。

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贴 分析化学是关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鉴定物质中含有那些组分,及物质由什么组分组成,测定各种组分的相对含量,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晶体。今天,就从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分析方法、几大分析方法等几个角度介绍分析化学。 一、发展历史 第一个重要阶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利用当时物理化学中的溶液化学平衡理论,动力学理论,如沉淀的生成和共沉淀现象,指示剂作用原理,滴定曲线和终点误差,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缓冲作用原理大大地丰富了分析化学的内容,并使分析化学向前迈进了一步. 第二个重要阶段 20世纪40 年代以后几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展,促进了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改变了经典分析化学以化学分析为主的局面。 原子能技术发展,半导体技术的兴起,要求分析化学能提供各种灵敏准确而快速的分析方法,如,半导体材料,有的要求纯度达99.9999999%以上,在新形势推动下,分析化学达到了迅速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各种仪器分析方法和分离技术的广泛应用。 第三个重要阶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分析化学进入第三次变革时期。 由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发展的需要,基础理论及测试手段的完善,现代分析化学完全可能为各种物质提供组成、含量、结构、分布、形态等

等全面的信息,使得微区分析、薄层分析、无损分析、瞬时追踪、在线监测及过程控制等过去的难题都迎刃而解。 分析化学广泛吸取了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成为当代最富活力的学科之一。 二、分析方法的分类 1.按原理分: 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光学分析方法:光谱法,非光谱法; 电化学分析法: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等; 色谱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 其他仪器方法:热分析; 2.按分析任务: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定量分析的操作步骤: ①取样; ②试样分解和分析试液的制备; ③分离及测定; ④分析结果的计算和评价; 3.按分析对象: 无机分析,有机分析,生物分析,环境分析等; 按试样用量及操作规模分: 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

1. 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即E a=x?x T,误差越小,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越接近,准确度越高;反之,误差越大,准确度越低.当测量值大于真实值时,误差为正值,表示测定结果偏高;反之,误差为负值,表示测定结果偏低.相对误差:指绝对误差相 当于真实值的百分率,表示为:E r=E a x T ×100%=x?x T x T ×100%,相对误差有大小,正负之 分. 2. 偏差(d)表示测量值(x)与平均值(x )的差值:d=x?x .平均偏差:单次测定偏差的绝对值的平均值: d=1 d1+d2+?+d n= 1 |d i| n i=1 单次测定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d r)为:d r=d x ×100%. 3. 单次测定的标准偏差的表达式是: s= (x i?x )2 n i=1 相对标准偏差亦称变异系数:RSD=s r=s x ×100%. 4. 精密度←偏差←偶然误差→增加平行实验次数 ↓ d,s,RSD 准确度←误差←系统误差→针对产生的途径减免 ↓ E a,E r 5. 设测量值为A,B,C,其绝对误差为E A,E B,E C,相对误差为E A A ,E B B ,E C C ,标准偏差为s A,s B,s C,计算 结果用R表示,R的绝对误差为E R,相对误差为E R R ,标准偏差为s R. ⑴系统误差的传递公式 ①加减法:若分析结果的计算公式为R=A+B?C,则E R=E A+E B?E C. 如果有关项有系数,例如R=A+mB?C,则为E R=E A+m E B?E C. ②乘除法:若分析结果的计算公式R=A B C ,则E R R =E A A +E B B ?E C C ,如果计算公式带有系数,如 R=m AB C ,同样可得到E R R =E A A +E B B ?E C C . 即在乘除运算中,分析结果的相对系统误差等于各 测量值相对系统误差的代数和. ③指数关系:若分析结果R与测量值A有如下关系R=m A n,其误差传递关系为E R R =n E A A , 即分析结果的相对系统系统误差为测量值的相对系统误差的指数倍. ④对数关系:若分析结果R与测量值A有下列关系R=mlgA,其误差传递关系式为 E R=0.434m E A A . ⑵随机误差的传递,随机误差用标准偏差s来表示最好,因此均以标准偏差传递.

本资料由全长爱整理得出。全部是老师说的东西、 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思 考 题 1.正确理解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和偏差的概念。 答:准确度是测定平均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常用误差大小来表示,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精密度是指在确定条件下,将测试方法实施多次,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精密度的大小常用偏差来表示。 误差是指测定值与真值之差,其大小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来表示。偏差是指个别测定结果与几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别,其大小可用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表示,也可以用标准偏差表示。 2.下列情况分别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 (1)砝码被腐蚀;(2)天平两臂不等长;(3)容量瓶和吸管不配套;(3)重量分析中杂质被共沉淀;(4)天平称量时最后一位读数估计不准;(5)以含量为99%的邻苯二甲酸氢钾作基准物标定碱溶液。 答:(1)引起系统误差,校正砝码;(2)引起系统误差,校正仪器;(3)引起系统误差,校正仪器;(4)引起系统误差,做对照试验;(5)引起偶然误差;(6)引起系统误差,做对照试验或提纯试剂。 4.如何减少偶然误差?如何减少系统误差? 答: 在一定测定次数范围内,适当增加测定次数,可以减少偶然误差。 针对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不同,可采用选择标准方法、进行试剂的提纯和使用校正值等办法加以消除。如选择一种标准方法与所采用的方法作对照试验或选择与试样组成接近的标准试样做对照试验,找出校正值加以校正。对试剂或实验用水是否带入被测成分,或所含杂质是否有干扰,可通过空白试验扣除空白值加以校正。 2.某试样经分析测得含锰质量分数(%)为:41.24,41.27,41.23,41.26。求分析结果的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 解: )(4 26.4123.4127.4124.41+++=x % = 41.25% 各次测量偏差分别是 d 1=-0.01% d 2=+0.02% d 3=-0.02% d 4=+0.01% d )(4 01.002.002.001.01+++=∑==n di n i % = 0.015% 14)01.0()02.0()02.0()01.0(1222212-+++-=∑= =n di n i s %=0.018% CV=x S ×100%=25.41018 .0?100%=0.044% 3.某矿石中钨的质量分数(%)测定结果为:20.39,20.41,20.43。计算标准偏差s 及置信度为95%时的置信区间。 解:x =343.2041.2039.20++%=20.41% s=13)02.0()02.0(22-+%=0.02% 查表知,置信度为95%,n=3时,t=4.303 ∴ μ=(3 02.0303.441.20?±)% =(20.41±0.05)% 7.有一标样,其标准值为0.123%,今用一新方法测定,得四次数据如下(%):0.112,0.118,0.115和0.119,判断新方法是否存在系统误差。(置信度选95%) 解:使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求得:x =0.116% s=0.0032%

最新初中超级化学笔记大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2017年3月6日星期一)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含: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2.化学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包含: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 构与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 灰水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 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3.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1.分析方法的分类 按原理分: 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光学分析方法:光谱法,非光谱法 电化学分析法: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等 色谱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 其他仪器方法:热分析 按分析任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按分析对象:无机分析,有机分析,生物分析,环境分析等 按试样用量及操作规模分: 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 按待测成分含量分: 常量分析(>1%), 微量分析(0.01-1%), 痕量分析(<0.01%) 2.定量分析的操作步骤 1) 取样 2) 试样分解和分析试液的制备 3) 分离及测定 4) 分析结果的计算和评价 3.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 ?反应要定量进行 ?反应速度较快 ?容易确定滴定终点 4.滴定方式 a.直接滴定法 b.间接滴定法 如Ca2+沉淀为CaC2O4,再用硫酸溶解,用KMnO4滴定C2O42-,间接测定Ca2+ c.返滴定法 如测定CaCO3,加入过量盐酸,多余盐酸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返滴 d.置换滴定法 络合滴定多用 5.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基准物质: 能用于直接配制和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 要求:试剂与化学组成一致;纯度高;稳定;摩尔质量大;滴定反应时无副反应。标准溶液: 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配制方法有直接配制和标定两种。 6.试样的分解 分析方法分为干法分析(原子发射光谱的电弧激发)和湿法分析 试样的分解:注意被测组分的保护 常用方法:溶解法和熔融法 对有机试样,灰化法和湿式消化法

分析化学考研复习不完全攻略 2009-09-07 16:22 分析化学是化学四大学科之一,也是化学、化工、药学、检验等专业考研必考的专业课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分析化学内容分散、范围广泛、理论晦涩、记忆内容多,历来是考研复习的老大难之一。 本文就结合笔者自己的心得,探索一下破解这些困难的途径。讨论重心主要在药学分析化学范畴,也可供分析化学专业或考分析化学的非分析专业考生参考。 一、准备 有的放矢,谋定后动。前期充足的准备可以为后期复习进程减少很多麻烦,提高复习的效率。我们要准备的材料包括:指定教材、历年真题、相关复习资料、习题集、笔记本与其他参考书。 指定教材。这是最重要的书,将伴随我们走完复习的全程。这本书一定要精读、细读,读明白,读透彻。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三遍是最起码的要求。 历年真题与考试大纲。有些院校的真题对外公布,可以买到或从学校网站上下载,一定要认真研究。有些院校则不公布,此时指定教材及其配套习题集就成了唯一救命稻草。此外,有些名校或院所(如北大、清华、中山、中科大、中科院等)的真题做一下只有好处没坏处。如果有考试大纲,建议获取一份。 相关复习资料。有些是针对某些学校或某些教材编写并公开出版,有些则是高校的内部资料。 习题集。光看书和做真题远远不够,需要做一定量习题。建议使用与指定教材配套的习题集。有些相关复习资料中已经包含了大量习题,没必要再买习题集。笔记本。做笔记非常重要!越到复习后期,对笔记的依赖程度越高。 其他参考书。分析化学本质上是一门技术,它极端依赖其他学科(无机、物化、统计、原子物理)的基础理论.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如果一些理论问题搞不明白, 就要去查阅相关学科的教材,即使仅将相关章节泛读一遍,也会令你豁然开朗。二、复习进程 一般进行三轮复习,时间从7月到次年1月。根据不同情况可以走更多轮次或安排更多时间。但建议第一轮复习花的时间稍多一些,第三轮复习控制在一个月左右。 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构建网络。把教材看完至少一遍,并且做一定量习题。第二轮复习:大量做题,模拟训练。整合知识,做真题或者一些较难、较综合的习题。 第三轮复习:最后冲刺,查漏补缺。以回顾基础知识为主,不再做太难的题目。 在正式开始复习之前,有必要回顾近年真题,确定考试大致范围和重点。再做一套带答案的试题,对自己的基础进行评估,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试题的难度制定复习计划。 留出两份带答案的试题(如果真题带答案更好),每轮复习结束后作为自测并评分。 要重视网络的作用。像免费考研论坛、小蚂蚁、小木虫、丁香园等网站(论坛)都有大量的分析化学资料可供利用,还有许多高手聚集,是提高水平的好场所。

初中化学笔记(人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的发展阶段: 1. 古代:火的发现和利用,古代的工艺:造纸,烧瓷器,火药 2. 近代;创立了原子论,分子学说,化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3. 现代:纳米技术和绿色化学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物质是由分子, 原子构成的(微观)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实验:蜡烛的燃烧) 蜡烛熔化- 物理变化;蜡烛燃烧- 化学变化 重点:检验CO2方法: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Ca(OH)2)中,若石灰水变 浑浊则表明有CO2 的存在;反之,则没有。 2. 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 1)凡是同种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都属于物理变化。 2)所有燃烧,金属生锈,酿造,腐烂都属于化学变化。化学性质:即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酸碱性,毒性,腐蚀性,活动性,稳定性??)物理性质:即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磁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

区别O2 和CO2 方法: 1. 向两个集气瓶中分别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Ca(OH)2),并振荡,其中 瓶内石灰水变浑浊的则是CO2 ,另一瓶内则是O2。 2. 将燃烧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内,若木条燃烧更旺,则该瓶内气体是 O2,若木条熄灭,则该瓶内气体是CO2 小结;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蜡烛的特点:硬度小,密度比水小,熔点低 2)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 3)烧杯罩在燃着的蜡烛上方时杯底所产生的碳黑的原因是因为燃烧不充分。 4)蜡烛熄灭时出现的白烟具有可燃性。 5 )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会生成氺和二氧化 碳:即:石蜡+ 氧气点燃(这里应该是箭头,不过我打不来)水+二氧化碳(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 实验(科学探究)的步骤: 1. 提出假设 2. 搜集证据 3. 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 4. 得出结论

名词解释: 1.激发电位:原子将原子中的一个外层电子从基态激发至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激发电位 2.共振线:是指处在基态的原子吸收某些具有特定频率的入射光。这些荧光谱线中波长最长的一个称为共振线。 3.声色团:生色团是指分子中含有的,能对光辐射产生吸收、具有跃迁的不饱和基团及其相关的化学键。某些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存在含有不饱和键的基团,能够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域内(200~800nm)产生吸收,且吸收系数较大,这种吸收具有波长选择性,吸收某种波长(颜色)的光,而不吸收另外波长(颜色)的光,从而使物质显现颜色,所以称为生色团,又称发色团 4.助色团:本身在200 nm以上不产生吸收,但其存在能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改变分子的吸收位置和增加吸收强度)的一类基团。 5.液接电位:在两种组成不同或浓度不同的溶液接触界面上,由于溶液中正负离子扩散通过界面的迁移率不相等,破坏界面上的电荷平衡,形成双电层,产生一个电位差。 二简答题: 1.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构造及各部分作用 1>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四部分组成> 2> (1)光源 光源的作用是辐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以供吸收测定使用。 (2)原子化系统 原子化系统的作用是使试样中的待测元素转变成原子蒸气。 (3)分光系统 分光系统的作用是将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邻近谱线分开,从而获得原子吸收所需的尖锐共振线。 (4)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的作用是将单色器射出的光讯号转变成电信号后进行测定。 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光源有什么要求? 对光源有下述要求: (1)能产生具有足够强度的待测元素共振线,以保证有足够的信噪比。 (2)能辐射锐线光谱,即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宽度要窄得多,以保证峰值吸收测量的准确性。 (3)辐射的光强度必须稳定且背景小。

学习资料 精品文档 1.共振吸收线:原子从基态激发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产生的谱线。 2.分配系数K :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s)与流动相(m)中的浓度(c)之比。K=C s /C m 3.分离度R :是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时间之差与两色谱峰峰宽均值之比。 4.化学位移δ: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进动频率,吸收频率)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5.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停留的时间或将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流动相体积的数值。 6.直接电位法:是选择合适的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浸入待测溶液中组分原电池,通过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根据Nernst 方程直接求出待测组分活(浓)度的方法。 7.电极电位:金属与溶液之间的相界电位就是溶液中的电极电位。 8.离子选择电极(ISE ),饱和甘汞电极(SCE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 ),红外吸收光谱发(IR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质谱法(MS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9.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光源→单色器→吸收池 →检测器→信号指示系统,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温度,溶剂,PH,时间。 10.化学位移标准物一般为四甲基硅烷(TMS ),影响因素屏蔽效应和磁各向导性、氢键。 11.自旋偶合是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间的相互干扰。 12.有机质谱中的离子: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同位素离子、亚稳离子。 13.色谱法:气相(GC ),液相(LC ),超临界(SFC ),气固(GSC ),气液(GLC ),液固(LSC ),液液(LLC ),柱(填充柱、毛细管柱、微填充柱),平面(纸、薄层TLC 、薄膜) 14.色谱法基本理论:热力学理论、塔板理论、动力学理论、速率理论。 15.评价柱效:塔板数和塔板高度。 16.气相色谱仪:气路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系统、检测和记录系统、控制系统 17.气相色谱检测器 FPD )、热离子化(TID ),浓度:热导(TCD )、电子捕获(ECD ) a ,热导检测器(TCD )浓度型,原理:根据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导系数原理制成。样品选择:几乎对所有物质都有响应,通用性好,如酒中水含量检测。 b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原理:利用含碳有机物在氢火焰中燃烧产生离子,在外加的电场作用下,使离子形成电子流,根据离子流产生的电信号强度,检测被色谱柱分离的组分。样品选择:大多数含碳有机化合物,对无机物,水,永久性气体基本无影响。 c ,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浓度型,原理:是一种放射性离子化检测器。样品选择:对有电负性物质的检测有很高灵敏度,特别是检测农药残余。 18.非极性键合相:十八烷基硅烷(ODS ) 19.高效色谱监测系统:浓度型:紫外(UVD )、荧光(FD ) 20.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干扰效应大致上有光学~、化学~、电离~、物理~、背景吸收干扰。 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方法:校正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内标法。 22.多普勒变宽是原子无规则运动,洛仑兹变宽是吸光原子与其他气体分子或原子间碰撞。 2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液增加1倍,样品的调整保留时间会增加1倍。 24.测定保留指数时,选择正构烷烃作为参比标准的依据是正构烷烃的调整保留值的对数与它们的碳原子数成线性关系。 25.在分配色谱中,被分离组分分子与固定也分子的性质越相近,则它们之间的作用力越大,该组分在柱中停留时间越长,越后流出色谱柱。 26.气液色谱法的流动相是气体,固定相在操作温度下是液体,组分与固定相间的作用机制

精品文档 第一章 .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1. 1概述 一.定量分析过程 任务:测定物质中某种或某些组分的含量。步 骤:①取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样)。 ②试样分解和分析试液的制备。 ③分离及测定。 ④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评价。 二. 分析试样的制备及分解 1.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m Q k d 2 k :缩分常数的经验值,试样均匀度越差,k 越大,通常k 为 0.05 ~ 1 kg mm2。 m Q0.2 620.2 367.2kg 2.试样的分解:①溶解法:溶剂为水、酸、碱、 混合酸等②熔融法: 三. 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 1.待测组分的化学表示形式 2.待测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①固体试样: m B m S g g 1( 106 );ng g1(109);pg g 1( 1012 ) ②液体试样: a. 物质的量浓度:mol L 1 b. 质量摩尔浓度:待测组分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单位:mol kg 1 c. 质量分数:量纲为1 d.体积分数: e摩尔分数: f . 质量浓度:单位体积中某种物质的质量,m g L 1、g L 1 ③气体试样: 体积分数表示。 § 1.2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一.真值(

1.理真: 2.量学定真:些真可是知道的 3.相真: 二. 平均(x):n次量数据的算平均。 x x1 x2 x3x n 1 x i n 三.中位数 x M:一量数据按大小序排列,中一个数据即中位数。 四. 准确度和精密度: 1.精密度:表各次分析果相互接近的程度。① 重复性; ②再性。 五. 差和偏差 1.差 E :定果与真(x T)之的差。 x x T E ( E 正,x x T;E, x x T) ① 差 E a:定与真之差。 例: x =81.18%, x T=80.13% E a= x - x T=81.18%-80.13%=+1.05% ②相差:差与真中所占的百分率 E r E a 100% x x T 100% x T x T 2.偏差d:表定果与平均果之的差。 d x x 1n x x i n i 1 d1 x1 x ; d 2x2x ;??; d i x i x 。 n n1 d i x1 x x2 x x i x x i n i 1i 1n ①平均偏差:(表示精密度) d1 d2 d n1n d i d n n i 1 n x i0 i 1 ②相平均偏差: 六.极差R:一量数据中,最大(

对《分析化学》的感想与感悟 学好分析化学,是一个药学人员必备的技能;学好分析化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为人处事;学好分析化学,我们的思维方式就会变得更加前面。这是我学分析化学后的感叹。 一、什么叫分析化学呢?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的检测方法、检测原理和检测技术的科学,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我学了分析化学后,对分析化学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方式和想法,在此,我把分析化学定义为是研究物质的化学反应现象、反应过程以及判定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变化等信息的一门关键技术,是科研等很多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门技术。 我认为分析化学是关于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分析化学实验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元素、离子、官能团、或化合物)、测定物质的有关组分的含量、确定物质的结构(化学结构、晶体结构、空间分布)和存在形

态(价态、配位态、结晶态)及其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等。 二、分析化学的任务 (1)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定性分析 (2)测量试样中各组份的相对含量——定量分析 (3)表征物质的化学结构、形态、能态——结构分析、形态分析、能态分析 (4)表征组成、含量、结构、形态、能态的动力学特征——动态分析 三、分析化学发展趋势。 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第一次是随着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特别是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如溶液理论)的发展,使分析化学从一种技术演变成为一门科学,第二次变革是由于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展,改变了经典的以化学分析为主的局面,使仪器分析获得蓬勃发展。目前,分析化学正处在第三次变革时期,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

【3个老师】初中三年级学霸化学笔记,不看后悔第一章化学的魅力 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化学: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制法的自然科学。 一、化学促进社会发展 ?古代:火药、造纸、冶炼青铜(商)、冶炼刚体(春秋战国)、瓷器、酿酒、制药 ?近代:炼钢、炼铝、建筑、联合制碱法(侯德榜)、人工合成蛋白质 ?现代:塑料、合成纤维(光纤)、半导体(电脑)、药物 ?未来:绿色化学、多学科应用 二、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形状、状态的变化,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折纸) 2、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如:呼吸作用、食物的变质、燃烧) 3、两种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区别(判断依据):有无新物质生成 ?判断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吹制玻璃器皿、蜡烛燃烧、铁在2000摄氏度时化成铁水、铁生锈、电灯通电变亮、煤气燃烧、火药爆炸、轮胎爆炸、植物的光合作用、橡胶老化 物理变化:1、3、5、8 化学变化:2、4、6、7、9、10 ?爆炸可为物理/化学变化 三、体验化学变化 ?实验一 ?步骤: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1~2mL)的澄清石灰水,通过吸管向石灰水吹气。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产生了白色的沉淀) ?化学反应式 ?注解:Ca(OH)2俗称熟石灰、消石灰;碳酸钙俗称大理石、石灰石 ?实验二 ?步骤:取一支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逐滴滴入盐酸溶液。 ?现象:大理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大理石逐渐溶解。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盐酸→二氧化碳+水+氯化钙 ?化学反应式(复分解反应) ?实验三 ?步骤: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亮,再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点燃。 ?现象:镁带剧烈燃烧,发现耀眼白光,产生白色固体。

分析化学 1.误差分为哪几类?分别采用什么方法减小这些误差? 1 系统误差:从根源上消除,对于不变的系统误差,可以使用代替法、抵消法和变换法消除。 2 随机误差: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对于正态分布的误差而言)。 3 粗大误差:数据本身就是错误的,直接去掉这个数据! 2.名词解释: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绝对偏差,相对偏差,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 标准偏差,不确定度,置信区间,有效数字,分析质量保证,空白实验,检测限,灵敏度,加标回收率,质量控制图,标准物质。 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δ) 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绝对偏差:是测定值与标准值之差,用g(mL)表示 相对偏差:是绝对偏差与标准值之比,用%表示。 平均偏差(average deviation)::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偏差。 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S):有限次测量,各测量值对平均值的偏离程度。 相对标准偏差(RSD,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偏差与计算结果算术平均值 的比值。 不确定度:指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对被测量值的不能肯定的程度。 置信区间:指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 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分析质量保证:分析过程中,为了将各种误差减少到预期要求而采取一系列培训、能力测试、控制、监督、审核、认证等措施的过程。 空白试验:在不加入试样的情况下,按与测定试样相同的条件和步骤进行的分析试验,称 为空白试验。检测限(LOD, limit of detection)又称为检出限: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和最小量 灵敏度(Sensitivity):指某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待测物质变化所致的响应量变化 程度 加标回收率:指在没有被测物质的空白样品基质中加入定量的标准物质,按样品的处理步 骤分析,得到的结果与理论值的比值。

-、准备 有的放矢,谋定后动。前期充足的准备可以为后期复习进程减少很多麻烦, 提高复习的效率。我们要准备的材料包括:指定教材、历年真题、相关复习资料、习题集、笔记本与其他参考书。 指定教材。这是最重耍的书,将伴随我们走完复习的全程。这本书一定耍精读、细读,读明白,读透彻。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三遍是最起码的耍求。 历年真题与考试大纲。有些院校的真题对外公布,可以买到或从学校网站上下载, 一定耍认真研究。有些院校则不公布,此时指定教材及其配套习题集就成了唯一救命稻草。此外,有些名校或院所(如北大、清华、屮山、屮科大、屮科院等)的真题做一下只有好处没坏处。如果有考试人纲,建议获取一份。 相关复习资料。有些是针对某些学校或某些教材编写并公开出版,有些则是高校的内部资料。 习题集。光看书和做真题远远不够,需要做一定量习题。建议使用与指定教材配套的习题集。有些相关复习资料中己经包含了人量习题,没必要再买习题集。 笔记本。做笔记非常重要!越到复习后期,对笔记的依赖程度越高。 其他参考书。分析化学本质上是一门技术,它极端依赖具他学科(无机、物化、统计、原子物理……)的基础理论。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如果一些理论问题搞不明白,就要去查阅相关学科的教材,即使仅将相关章节泛读一遍,也会令你豁然开朗。二、复习进程 二、复习进程 一般进行三轮复习,时间从7月到次年1月。根据不同情况可以走更多轮次或安排更多时间。但建议第一轮复习花的时间稍多一些,第三轮复习控制在一个月左右。 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构建网络。把教材看完至少一遍,并且做一定量习题。 第二轮复习:大量做题,模拟训练。整合知识,做真题或者一些较难、较综合的习题。 第三轮复习:最后冲刺,查漏补缺。以回顾基础知识为主,不再做太难的题目。

第九章酸和碱 第一节对酸和碱的初步认识 一、指示剂:大多数为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1、紫色石蕊试剂: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2、无色酚酞试剂: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 3、应用:判断溶液酸碱性,鉴别。 二、酸、碱、盐溶液导电的原因 1、化合物在水中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来导电。 2、溶液导电强弱的决定因素:离子浓度大小。 三、酸、碱、盐的认识 1、酸: (1)定义:含有氢元素和酸根的化合物。 在水中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特例:水)例:HCl 盐酸、H2SO4硫酸 CH3COOH 醋酸(又称乙酸,为一种有机酸,酸根:CH3COO-有机酸中H+在后) 注:六大强酸: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 氢溴酸(HBr)、氢碘酸(HI)、高氯酸(HClO4)。 (2)命名:无氧酸:氢某酸 含氧酸:按中心元素命名。特例:硝酸。 强调:无氧酸无水不成酸。 2、碱: (1)定义:含有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的化合物。 在水中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的化合物。 特例:NH3·H2O(一水合氨)也是碱。 注:四大强碱: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钡BaOH、氢氧化钙Ca(OH)2。 除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外,其他三种均易溶于水。 (2)命名:氢氧化某 3、盐: (1)定义:由金属元素或铵根与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由碱的阳离子与酸的阴离子组成的物质。 (2)命名:无氧酸盐:某化某 含氧酸盐:某酸某或某酸氢某。 四、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pH:定量表示溶液酸碱度的物理量 1、范围: 0————7————14 常温下 pH<7 pH=7 pH>7 溶液呈酸性中性碱性 2、测定:取一小段pH试纸放在洁净干燥的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一支洁净、干燥的 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试纸中部观察颜色变化,与标准比色卡对比,确定其pH 值。 注:(1)试纸不能润湿。(2)所用玻璃板或白瓷片、玻璃棒一定要保持洁净、干燥。

篇一:化学教学论读书笔记 化学教学论 化学教学论课程的任务是为了改进和完善化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初步形成正确的化学教学思想和化学教学观念,具备基本的教学、教育科研能力,成为比较有市场竞争能力有持续发展潜质的优秀化学教师。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活动,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和塑造人的重任。因此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专业,性质与医生、律师确工程师相类似,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化学教学论正是这样一门对有一定化学专业知识的学生进行化学教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的课程。错误观念举例只要有化学专业知识就能当好中学化学教师。持此观点的人并未认识化学教师的全部职责和化学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首先,化学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次,化学教师不仅教学生化学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如何求知、如何学习,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第三,即使教学生化学知识,也涉及到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科知识并用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的方式来教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方法论等一系列非化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因此,要当好中学化学教师仅有化学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学了化学专业课,又学了教育学和心理学就不必再学化学教学论了。这个观点也是不正确的。化学教学需要化学专业知识也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更需要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在化学数学中如何运用和实践的知识。与化学教学内容脱离的抽象的教育学、心理学条文是难以对化学教学产生具体指导作用的,化学教学论的学习过程,正是师生一起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实际共同探究化学教育规律及其运用的过程。许多优秀化学教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正是化学教学论课程帮助他们在化学教学中较快地上了路、入了门。既然要去当化学教师,化学教学论课程最好告诉我们中学化学每堂课该如何上,而不用讲那么多的理论。因为教学思想、教学原则等理论是比具体教学方法更具普遍和指导意义的。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上法,可以依据师生双方的实际情况上出各自的风采与特色。变化从何而来。特色如何产生:来自教师对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理解以及对教学原则的掌握。因此,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同学们应该在化学教学论的学习中努力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注重培养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深刻领会典型范例,使基本理论学习为与具体授课方式的学习相得益彰。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育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而化学教育教学过程是在学生和教师的双边活动中以课程内容和教学设备为媒介进行的。因此,化学教学论中包括初步的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化学课程理论侧重从课程与教材的层面研究化学教学。与教学理论相比,课程理论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有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其研究成果正在对化学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改革,新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正在制定中。高中化学新一轮〔过渡〕教材的使用正在进一步扩大范围,高考科目也正在进行“3+x〃等多种形式的改革试验?因此,将课程理论纳人本科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课程将简要地介绍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化学课程的设置,包括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我国化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包括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内容和要求、中学化学教材编制的基本原则以及我国中学化学教材的选材、编排和知识体系,国内外化学课程改革概况。化学教学理论侧重从“教”的层面研究化学教育教学规律及其运用,涉及指导化学教学的基本理论、化学教学的一般原则。化学教学方法及设择依据等较为理论化的问题的研究:也涉及包括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原则、方法和程序,化学教学各环节设计与教案编写,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化学课外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化学教学基本技能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等以化学教行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