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女性

藏族女性
藏族女性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心目中的藏族女性是一个智慧、美丽、善良、博爱、宽容、健康、实在而知羞的女性。

在西藏,女性占总人口的51%,他们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承担着繁重的生产劳动、文化传承、人类的延续等重任,但她们非常善良,待人热情友好,并不给人神秘感。在我的心目中藏族女性是具有承受能力很强的一个群体,她们自强自立,勤劳、善良,尊老爱幼,而且乐观地面对人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追求完美是人性的本能。但每个民族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审美标准和要求,记得在我的家乡有一句谚语:“一生的伴侣要善良,一夜的情人要漂亮。”这或许是藏族传统意义上对妻子的一种衡量标准和心理把。我想,这个问题应该留给我们藏族的男士们,想必他们会得出更精彩的答案。

藏族的审美与汉族的审美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在格萨尔王传中,所反映的是一种牧区的文化。他们对妇女的美貌的称赞与汉族截然不同。比如描写格萨尔王的妃子珠牡,说“她前进一步价值百匹好骏马,她后退一步,价值百头好肥羊,冬天好比太阳暖,夏天犹如柳荫凉”,这样一种描写,汉族人肯定不能理解,不知道她美到什么程度。但是在牧区,在以物易物仍然有遗留的今天,人们会体验到珠牡的美貌是非同寻常的。我们有的时候翻译起来很困难,如果直译就是这样的。

一妻多夫的家庭主要是发生在一些比较封闭的半农半牧地区。当然,一妻多夫家庭首先考虑的是家庭财产的不分割,如果每一位兄弟各娶一个妻子,妯娌之间会产生矛盾,导致分家,使财产分散,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另外,在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保存家庭劳动力的集中,可以使家庭不断的富有。在这种家庭中,妻子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如果妻子是一个很贤惠的又可以很好地调节兄弟之间的关系,同时安排丈夫的工作,有的丈夫可以从事农业,有的丈夫放牧,有的可以去做农牧业交换,这样的家庭反而比一妻一夫的家庭更富有。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前,藏族地区妇女的生育处于自然状态。呈高生育率,同时由于没有必要的医护条件,新生儿的死亡率也很高。现在藏区宣传计划生育,但是并未完全执行。尤其在偏远的农、牧区,高生育率仍然存在。有的牧区帐篷中,一个家庭生4、5个孩子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在藏族的传统社会广大的农奴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的,所以农奴阶层中的女性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在上层贵族家庭,男孩和女孩都有社教育的权利。在我采访的几位贵族妇女当中,在她们的童年都进过私塾,在那里学习藏文算术等课题,所以一般的贵族妇女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她们在家庭中对于下一代子女的教育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解放以后,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藏族女性和男性一样都享受着受教育的权利。在这一点也和汉族地区有一定的区别。

一般为妇女与丈夫共同管理家庭财产,在日常生活中妇女在家中更多的是管理和操持家务。在家中妇女的地位比较高,这一点是与汉族不同的。

世界上各个民族由于地理、区域的差异和历史发展之不同,所产生的文化形态也是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位居“世界屋脊”的藏民族以她那奇异的地理环境,以及特殊的历史进程,则孕育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而藏族女性作为创造藏族文化的另一主角,在藏族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在藏族文化传统中,藏族女性具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她们被视为世界的创造者,宇宙的主人,大地的母亲,雪域藏地的守护神,福禄人间的仙女,威严的护法神,救度众生的佛母和开启智慧的女神等等而受到敬重和崇拜。她们在藏族历史、社会生活和宗教中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形成了藏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今天不论您走进威严的庙宇,还是漫步在田间、湖边、大山中,总有听不完的一个个女神、佛母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让您处处感受到女性的存在和伟大。

婚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生息的唯一途径。在藏族地区,女大当嫁、生儿育女,养家糊口,是非常自然、简单的事情。藏族女性的自主权是相对的,她们可以自由恋爱,但是城镇和农村的女性,她们的自主权是不同的,在农村大多数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取决于她们的父母,比如说一个女孩到18岁以后就会嫁人或招赘,生儿育女,为人妻,为人母,有的父母为使自己的女儿过门后,能当好家,在婆家不受委屈,其父母除了教育女儿长大嫁到夫家后,如何做妻子、儿媳,如何孝敬公婆外,还会教女儿烧茶煮饭,怎样操持家务。由于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个女子成婚后,会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婚姻家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将自己的命运和家庭仅仅地连在一起。婚姻家庭也由此而成为她赖以生存的唯一场所。所以,一般都非常珍视自己的婚姻家庭。故而我不认为藏族女性的性观念是开放的。

由于藏族这个地区非常广大,有农区,有牧区,所以这个仪式也是不尽相同的。在比较偏远的牧区这种两个人的结合就比较简单的,没有很繁复的仪式,或者只是由男性家庭出一位代表到女性家中来接亲,然后女性家中由自己的舅舅陪同送到婆家,正式结婚以后,媳妇还要再回娘家一次。在有些农区,婚俗是非常繁复的,在结婚的仪式当中,除前面所述的那些仪式之外,双方还要对歌,一般叫婚礼歌。如果男方接亲的代表不能回答女方用歌提出的问题,他也不能顺利地把姑娘接走。这种婚俗歌建立在民歌的基础之上,涵盖了西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藏族传统社会中,尤其是在贵族家庭当中,一般是由儿子来继承家里的产业,女儿则嫁出去。如果家中没有儿子,女儿也可以继承家中产业,那么为了延续这个家族,就需要采取招上门女婿这种做法。女婿上门以后,改姓夫人家的姓,仍可传宗接代。所以在藏族传统社会中,重男轻女的现象不是很严重。

在旧社会,贵族家庭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是比较高的,几乎所有的女孩子们都有机会进私塾读书,学习藏文和数学等知识。到了十六七岁她们就要回到家中等待出嫁。而广大的农奴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解放以后,西藏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女性和男性一样,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在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女童的入学率和男童基本上是一致的。现在在各大学就读的藏族女性占有很大的比例,还有一些藏族的女硕士生,女博士生。可以说藏族的妇女和汉族的妇女一样,具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并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藏民族自古以来生活在青藏高原,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决定了藏民族的生产方式及生存模式。在海拔高、气候干冷、雪山环抱、山峦叠嶂的严酷自然环境下,古老而智慧的藏族人民创造或选择了适合于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活在河谷地带的藏族人,以农业或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维持生计;生活在草原上的藏族人以游牧业的生产方式维持生计。即农牧业经济活动方式。因此,土地和畜牧,则是他们祖祖辈辈继承的财产或生产资料。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每个人都在编制着自己的生活之网,构筑着各自活动的世界,并在这里栖息、繁衍、生存。在家庭中,藏族男女两性的劳动分工比较明确,一般“男主外,女主内”,重体力的劳动由男人承担,就一个农业区的已婚年轻妇女,每天一早起来要烧茶、烙饼做早饭,喂猪、喂狗、放家畜,收拾房屋,打扫院子,早饭后,春、夏季要下地干农活,如除草、割麦等,秋、冬要积肥,如果其家庭结构为核心家庭,无其他家庭成员,还要为全家人做午饭和晚饭,这是一个藏族农村妇女一天所承担的基本的家务和生产劳动。在藏族牧业区,一个家庭的年轻妇女,每天一大早起来后,先要挤奶,烧奶茶做早饭,牛羊出圈后,开始清理牛羊圈,晒牛粪(用于燃料),还要打酥油,做奶酪,捻毛线织毛帐篷等,傍晚牛羊回圈后,又要挤奶,做酸奶等,每天如此循环往复。

在藏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对藏民族文化发生过决定作用的莫过于宗教,宗教价值观,则是藏民族文化最深层次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主体部分。正因为如此,藏传佛教作为藏族社会最主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她所提供的关于社会、人生和道德的说教,构成了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决定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受这种文化大背景的影响,藏民族对女性的看法和态度具有双重性,故而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享有的地位,既不象印度妇女那样受到性别的歧视,也无须象古代汉族妇女那样遵守“三从”。但男女不平等的事实,是世界各国文化和宗教的共同现象。

西藏有文字的历史近两千年,然而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对于妇女贡献的记载寥寥无几,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西藏男性的历史。这种事实相对于藏族妇女对历史所作的贡献是极大的不公正。藏族妇女占西藏人口的51%。她们用自己独特的聪明才智,在社会的生产劳动,文化传承以及人类延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藏族妇女赢得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对于广大妇女,尤其是老年妇女来说,她们经历了西藏的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而且中的一些佼佼者,更是在从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同时,正在走向世界。把她们的生活经历、感受记录下来,不但可以使人们了解20世纪西藏妇女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的侧面,同时对于传统的文字记录的历史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那现在藏区的文化现象中有哪些女性崇拜和母系制度的遗存呢?

【嘉宾:德吉卓玛】世界上各个民族由于地理、区域的差异和历史发展之不同,所产生的文化形态也是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位居“世界屋脊”的藏民族以她那奇异的地理环境,以及特殊的历史进程,则孕育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而藏族女性作为创造藏族文化的另一主角,在藏族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在藏族文化传统中,藏族女性具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她们被视为世界的创造者,宇宙的主人,大地的母亲,雪域藏地的守护神,福禄人间的仙女,威严的护法神,救度众生的佛母和开启智慧的女神等等而受到敬重和崇拜。她们在藏族历史、社会生活和宗教中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形成了藏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今天不论您走进威严的庙宇,还是漫步在田间、湖边、大山中,总有听不完的一个个女神、佛母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让您处处感受到女性的存在和伟大。

藏族女性真的没有事业心吗?

【嘉宾:德吉卓玛】谢谢你对我的鼓励。我之所以追求这一项事业,主要就是出自于我对藏族出家女性的热爱,在10几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吐蕃时期女密宗大师益西措杰的传记,我对她孜孜求佛法的精神所感染。而且,从她的书中我又结识了更多的像她这样杰出的出家女性,所以我就越来越对她们产生兴趣,没想到在公元7世纪还有这么出色的藏族妇女为藏族文化做出贡献,当时对这些女性关注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我就产生做这一课题的兴趣,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她们。这就是我追求一课题的目的所在。不过,做这方面的研究,首先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资料,但在藏文文献中,记载藏传佛教出家女性事迹的文字可以说微乎其微。为此,我用多年时间,翻遍了所能见到的藏传佛教各宗派教法史籍及高僧传记,从字里行间寻找点滴资料;同时我又跋山涉水踏访西藏、青海、甘肃等藏区一些著名的尼寺,进行实地调查,搜集第一手资料。我自己能利用这些可靠的原始塑料,是我最感欣慰的一点。

藏族的婚嫁习俗

藏族的婚嫁习俗 在这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你能想象到的所有纯净都能在这里体现,对全世界来说她是如此的开放,因为她欢迎世界友好的朋友,同时她又是如此的神秘,引人遐思,这里我们将简单揭秘藏族这个神奇民族的婚嫁习俗。 西安婚纱摄影哪家好 (1)藏族青年男女婚嫁沿袭古母系氏族单偶族外婚和对偶族外婚,子女有属舅姓氏的。

东南部藏族青年男女例兴固有自由恋爱婚。往昔女儿16岁,父母于春节择吉日为其改换头型,佩头饰,插长笄,挂耳环。后可与如意情郎于山野浪漫“拉依” 情歌,或在密林深处给情郎吹奏“口弦”。舟曲处处都有羌女的山歌,待姑娘择定情郎后,男家长辈托“只尼”(媒人)携酒、肉到女家定亲。数日后,新郎择日邀“只尼”赴女家,邀姑娘亲邻饮酒3日。随

后,男家即可派女眷到女家将姑娘迎送到男家同居试婚1——3日。姑娘返回母家5日至半月,如无异议,便可发话男家。男家即迎娶姑娘,新郎新娘正式结婚。婚礼一般选定在正月上旬单日举行。礼前,男家“只尼”率领迎娶队伍到女家,展耀彩礼(生猪、或牛、羊、大缸酒、衣物、毛毡等),女家接彩,便设“女儿席”,款待亲邻村人与男家宾客3日。 西安婚纱摄影团购 姑娘临嫁,装扮一新,涕哭不休,以表父母养育之恩。出嫁,乘骑骡或马,掩面而泣(表示告别父母兄弟)。送程中,伴女与送亲者向新娘头上撒木灰,唱“送嫁歌”,以示一路吉祥。新娘行至新郎门口,男家女眷扶新娘下马,即踩灰圈,被女眷抱进新房。新郎长辈向来宾献茶敬酒,婚宴3日。现在婚嫁习俗逐步演进。 西部藏族男女青年婚嫁,以前多由父母包办,邀媒定亲。新娘婚后三日须回娘家留住三日或7至15日。 西安台北新娘婚纱照团购 县内藏族青年男女结婚,娘家给女儿陪嫁,应按男家酒礼数量而定,送的多,陪的多。但也有陪嫁数量超过男家送礼数量几倍的,甚至十几倍的。有的女家将男家所缺牲畜、农具、粮食、衣物等一并陪上的。 以前博峪等乡存在女娶男子和“占亲”习俗。 八楞、三角坪乡藏寨有将新娘或新郎接送男(女)家门口,众人围住新人对歌或对话,博得大家欢笑后,方许进门的习俗。 西安台北新娘婚纱摄影 (2)汉族婚嫁汉族青年男女婚嫁与内地大致同,古今有别。 因受《婚姻法》制约,封建婚姻已不多见。现兴自由婚姻,自主恋爱结婚,但也有托媒说婚的。婚嫁程序有纳采,即“喝小酒”落话儿,二为定婚,称“喝大酒”,亦为“送酒礼”,三为“请期”,俗名“看利月”,迎娶吉期;四为迎亲,俗称“娶媳妇”,男方邀亲邻,以总管、执客、记账、厨子杂务分工。张灯结彩,收礼备宴,迎娶新媳妇儿登门。迎娶先日,亲朋邻人给女家送妆奁“装箱”,母家将衣物等“摆箱”,合家并至亲各以钱物掷箱,称“添箱”。迎嫁,择吉日清晨,出嫁姑娘与其母多抱哭不舍。新郎拜过女家神祖与长辈,幼童讨要“娶亲”钱后,即由伴女挽新娘上花轿(现为三、四轮小车),由送亲、娶亲(吉人)送至男家,男家以鞭炮迎接。新娘下轿后,有的行“退五道”,红毡铺地,女宾挽新娘踩红毡而行,拜堂入洞房,男女行合礼。家人备宴,女家长辈行“托靠”仪式。现在娶迎新娘或新郎通行三大关,起程要上马钱,入门要下马钱,拜天地后还要“讨钥匙”,即“开箱钱”。婚后3日,新妇探望父母后,即入厨试炊。做“试刀面”。以后坐“停月”,又称对月。 台北新娘婚纱照

中国男女婚姻观念调研报告

中国男女婚姻观念调研报告 近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与世纪佳缘交友网联合发布的《2019-2019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显示,18岁-25岁女性有70%是大叔控,其中气质大叔、事业型大叔、细腻体贴大叔是大叔控们的最爱。所谓大叔,通常指30岁-50岁的中年男士,倾向于选择中年男士作为配偶的青年女性被称作大叔控。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237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1%的受访者直言自己身边大叔控多。44.3%的受访者感觉很多女性抱有要现货的心理,不愿与伴侣共同奋斗。 受访者中,70后占41.4%,80后占24.4%,90后占4.8%。 67.2%的人认为中年男士受青睐是因为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 1990年出生的张兰(化名)来北京打工一年多了。前不久,她在换房时结识了房东的朋友一个70后的大叔。初次见面,大叔就开车帮她搬来了所有行李。之后两人经常一起吃饭聊天儿。我经常向他倾诉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快,他不但不会不耐烦,还会给出很多实用建议。作为一个独自在北京打拼的女孩子,大叔的成熟体贴让我感到很舒心。 女朋友常指责我自私、不考虑她的感受,夸赞大叔有魅力。山东小伙李守伟说,他女朋友是日漫迷、韩剧迷,最喜欢收集动漫和韩剧里的美型大叔图片,还把大叔定为他以后的发展方向。我感觉这种心态太幼稚了。

为什么一些年轻女性更青睐中年男士?调查中,67.2%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55.5%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更稳重,有魅力;40.5%的人表示是中年男士更能体贴女性;39.3%的人觉得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年轻人更愿意被照顾,而不懂得照顾别人。 世纪佳缘婚恋专家张佳芮告诉记者,大叔控大多集中于年轻女性。初入社会的年轻女性缺少社会经验,而这正是成熟中年男性所具有的,他们能给予女性安全感。此外,现在不少家庭是421模式,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很可能导致独生子女长大后缺乏耐性和包容力,在恋爱和婚姻中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 时代不同,适婚年龄人群择偶需求也不同。张佳芮说,70年代生人崇尚与知识分子结合,80年代生人更注重对方物质基础,90年代生人择偶不但务实,而且更注重自我感受。所以不管从物质还是感情出发,不少女性都愿意选择已具备一定条件的男士。 稳定的感情需要男女双方耐心磨合,一同成长 调查显示,52.6%的受访者对年轻女性当大叔控持认同态度,17.0%的人持反对态度,30.4%的人表示不好说。 张兰认为,年轻女性与大叔结合是恋爱自由,没什么不可以。单方面要求女性理解自己伴侣,等待其成长,也是不公平的。 不少年轻女性有攀比心理,看到同龄人因为嫁得好,享受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就可能在感情中动摇。李守伟认为,

课题申请书-高原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线粒体蛋白质组的比较研究

报告正文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项目的立项依据 1)研究意义 我国是一个高原较多的国家,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占国土总而积的1/6, 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和新疆一带。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策略的逐步实施,这些高原地区无疑将成为今后开发的热点。因此,如何使平原人进入高原地区后迅速习服高原低氧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减少高原病的发生率,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高原低氧适应机制的研究对于认识高原低氧适应的规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降低因习服不良而导致高原病的发生机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高原低氧适应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扩展人类活动空间,对于人类更好地征服和利用高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我国高原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原低氧适应是指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产生良好的整体功能的全面适应,而且作为生物学特性固>1^下来,通过遗传机制传给子孙后代。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人体的高原低氧适应能力均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考察环境因素的作用,对遗传因素的影响研究很少。近年来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国外个别实验室已开始着手进行这方而的工作,他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北美及南美的高原人群。世居高原藏族人群与其它高原世居人群相比,具有居住高原年代最长和较为封闭的特点,克对高原的适应能力亦明显高于南、北美高原世居人群,是研究人类高原低氧适应机制的极好的遗传学对象。目前有关世居高原藏族人群之高原低氧适应遗传机制的研究寥寥无几,国内研究几近空白,故亟待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利于全面认识人类高原低氧适应的机理,为寻求促进移居者习服的措施提供新的线索。 世居高原藏族与移居高原汉族相比,具有更完善的氧运输和氧利用的能力山%其低氧通气反应能力较强、肺容量大、肌红蛋白浓度高、组织摄氧能力及最大运动能力强、胎儿在宫内发育迟缓少、婴儿出生体重较重、新生儿氧合效率高、肺动脉压和血红蛋白水平非常接近平原人群。藏族和汉族通婚的后代静息通气与藏族相似,而低氧通气反应则下降,提示遗传因素在藏族高原低氧适应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尽管已经认识到遗传因素涉及氧运输及利用过程的许多环节,但目前尚未能证实并定位待是位基因或基因复合物。 线粒体是机体氧利用的一个关键环节。机体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摄入氧并转运至细胞,最终在线粒体内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生成ATP,以供给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机体耗能的90%以上来自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作用,因而线粒体被誉为细胞的“动力工厂”⑶。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线粒体还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产生超氧阴离子等活性氧、调节氧化还原电势和细胞氧化还原信号转导、调控细胞凋亡和基因表达等,并在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疾病、死亡及生物进化等研究中都有重要意义,从而构成当前生命科学中的一个新生长点。 线粒体是一个由核DNA(nuclear DNA. iiDNA)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I DNA. miDNA)共同编码的细胞器I叭人类mtDNA编码了13个氧化磷酸化相关的多肽(复合体I的7个NADH脱氢酶复合体亚基ND1、ND2、ND3、ND4L、ND4、ND5和ND6,复合体III 的细胞色素b亚基cytb,复合体IV的3个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O I . CO II、COIIL 复合体V的2个ATP合成酶亚基ATPase6和ATPaseS),两组rRNA (编码12SrRNA和16 S rRNA)和22个tRNA (编码20种tRNA)o线粒体拥有相对独立的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系统,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藏族的高原适应 ——西藏藏族生物人类学研究回顾

第32卷,第3期 2013年8月 人 类 学 学 报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V ol.32, No.3 August, 2013 收稿日期:2013-05-15;定稿日期:2013-07-10 基金项目:西藏藏族青少年人体组成成分特点及影响因素(31040047);西藏藏族青少年体质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30270696);西藏藏族群体分子遗传标记多态性的研究(30570977) 作者简介:席焕久(1945-),男,硕士,教授,主要从事生物人类学研究。E-mail:huanjiuxi@https://www.360docs.net/doc/e6830460.html, 藏族的高原适应 ——西藏藏族生物人类学研究回顾 席焕久 辽宁医学院生物人类学研究所 锦州 121001 摘 要:藏族生活在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藏族特殊的适应高原缺氧机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浓厚的研究兴趣。本文根据国内外数据库的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研究工作,从高原适应的角度回顾了30多年藏族人类学研究。回顾显示,藏族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中,不仅形态和机能发生了适应性变化,而且体成分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体现了形态、机能和体成分的统一。这些变化是长期进化形成的,与安第斯山人等有明显不同,就是在同一高原生活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的藏族乃至尼泊尔和印度藏族的体质也表现出地域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是多种因素所致,两个关键性的基因是导致两大高原人口高原适应机制不同的最主要的原因。 关键词:西藏;藏族;生物人类学;适应;高原 中图法分类号: Q98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3193(2013)03-0247-09 适应(adaptation)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生命所特有的,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高原适应是指世居的人群与动物发生的一种可遗传的,而且具有遗传基础结构、功能和习惯特征,因而能很好的在高原环境中生存繁衍的过程[1]。人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可引起形态、机能、代谢、免疫乃至基因的变化,表现出人的差异,因而人在高原缺氧这种极端环境中的适应就成为人类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藏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为541.6万(2000年统计),聚集在世界上海拔最高(平均4000m 以上)、面积最大、形成最晚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省(海北、海南、果洛、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和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等。此外,藏族在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分布。藏族经历了长期的自然选择后表现出与平原人群显著不同的体质特征,成为适应高原环境的特殊表现。藏族又因其特殊的文化、特殊的生活方式、特殊的生态环境,特殊的适应高原缺氧特点而备受国内外关注。 本文根据198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的国内外文献,就藏族高原适

藏族“八千”女要嫁就嫁解放军

藏族“八千”女要嫁就嫁解放军 1973年,我被安排到西藏自治区边境县亚东工作。一到亚东,凳子还没暖热,耳边就传来了有关“大八千”和“小八千”的话语。从众多的叙说中,我很快弄明白,这原来是好事的人冠给两位漂亮的藏族姑娘的外号。这外号源自她们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 “大八千”和“小八千”这两位藏族姑娘的真实名字分别叫尼玛和达娃。“尼玛”,藏语是“太阳”的意思;“达娃”,藏语是“月亮”的意思。藏族基本上是没有姓氏的。他们给新生的儿女取名,多是信手拈来,假以时间、星象、花草、山川及宗教用语等吉祥如意的称谓。 太阳和月亮,在藏族中是吉祥的象征,因此,在西藏名字叫“尼玛”和“达娃”的人特多。由于这种选择的范围狭窄,在一个村子,甚至一个家庭,父母子女间,都有可能重名。在户籍登记中,为了以示区别,往往要在某个人的名字前加上“大、小”或“男、女”字样,抑或名前冠以地名、村名、房名等。如这“尼玛”就有可能是“尼玛穷(小)”“普(男)尼玛”。 但是,即便是这样,用名时也难免闹笑话、出差错。我当时所在的军分区,有一次干部调整,分区党委决定晋升某

部队藏族参谋多吉为某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结果手持通知来报到时,分区领导发现,这多吉不是那多吉。一调查,原来是年轻的干事在下通知时,把地址弄拧了。这位多吉原来是准备让他转业的,要任命的不是他。 收回成命吧,有失大雅,更碍于团结少数民族干部。好在多晋升一个少数民族副团职干部也不是啥难事儿,最后也就只得“张冠李戴”将错就错,让这个多吉去赴任,又顺水推舟给原准备晋升的那个多吉补发了一纸任命书。皆大欢喜之中,这位本来没戏的多吉,倒是赖于重名捡了一回便宜。 有着严格管理的部队尚且如此,那地方上闹这种笑话,出此类差错,就可想而知了。这是闲话,暂不论。回过头咱再说尼玛和达娃两姐妹的事儿。 “深山出俊鸟”,这话不假。青山秀水的亚东沟出落的藏家姑娘一个赛过一个的漂亮美丽。而这漂亮美丽的姑娘群中,又数尼玛、达娃两姐妹是人尖:她俩皮肤白净、面容娇俏、婀娜多姿的倩影,总是透着楚楚动人的灵性。尤其是她们粉粉的脸上,扑闪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一笑一颦,都摄人魂魄。在亚东沟,漂亮的尼玛和达娃两姐妹就像她们的名字“太阳、月亮”那样,引人注目和迷恋。听了人们的传说,凡到亚东来的人,没有不想方设法一睹其芳容的。 20个世纪60年代中期,尼玛和达娃两姐妹正值豆蔻年华。邻近国不丹的小王储不知从何人手中弄到了她们的照

藏族牧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非生产性问题与对策研究

藏族牧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非生产性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在对川甘青8县藏族牧区牧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牧区新农村建设中非生产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治安、村容较差,民主意识不强是牧区新农村建设中主要的非生产性问题;而经济发展滞后,牧民收入水平低,基层工作薄弱,牧民素质不高和不良传统习惯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藏族牧区;新农村建设;非生产性问题;影响因素 Abstract:Nonproductiveproblemsandinfluencingfactorsinthenewruralconstructionofpastoralareas weresystematicallystudiedbasedonthesurveyofherdsmenineightcountiesoftheSichuan,Gansu,andQinghaiprovince.Theresultsshowed thatthemainnonproductiveproblemswerelackofproductsupplement,insufficientoflaw,poorvillagecapacity andweakdemocracysense.Furthermore 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were backwardeconomicdevelopment,lowerherdsmen’income,weakgrass-rootswork,lowerherdsmen’qualityandthetraditionalhabits.Atlast,onthesebases,weproposed uprelevantstrategiesandmeasures. Keywords:pastoralareas;newruralconstruction;nonproductiveproblems;influencingfactors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200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更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川甘青藏族牧区包括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16个县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总面积90.82万km2,占我国藏区总面积的40.6%;总人口264.26万,其中藏族人口170.54万,占我国藏族人口的29.92%,是仅次于西藏的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川甘青藏族牧

从宗教学角度研究康巴地区一妻多夫制度中女性的地位

从宗教学角度研究康巴地区一妻多夫制度中女性的地位 发表时间:2016-09-19T10:30:36.330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5月作者:青姆 [导读] 一夫一妻婚俗制度是历史通过几千年的沉淀,最终形成的一个较为合理的,有法律保障的男女组合形式。 ——以理塘及其周边地区为例 青姆西南民族大学 【内容摘要】本文以四川康巴南路文化和交通枢纽中心理塘县为重点,结合少许宗教现象,重点依靠田野调查,浅谈康巴地区一妻多夫制度中女性的地位。 【关键词】:一妻多夫女性理塘 康巴地区甘孜州除泸定县以外每个县都存在一妻多夫的婚俗制度[《试论康区藏族中的一妻多夫》仁真洛色中国知网第142页],特别是理塘及周边地区,一妻多夫现象较为普遍。一妻多夫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在各种宗教心理认同中迎刃而解,最终形成了尊长爱幼、和睦团结的生活圈,在这种生活模式形成了女性独特的地位。 一、“一妻多夫制度”和一夫一妻制度的比较 一夫一妻婚俗制度是历史通过几千年的沉淀,最终形成的一个较为合理的,有法律保障的男女组合形式。而对康巴地区的人来说,“一妻多夫”比“一夫一妻”更加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尊重。 一妻一夫更为普遍,它只需要处理好一男一女的关系,引起的矛盾也较少。但是一般藏族家庭都有2至13个儿子,一妻一夫会导致整个家庭四分五裂。一妻多夫就是由一个强大的女人,将全家集结,不仅不需要分割财产,还可以把全家人都的心凝聚在一起。所以,一妻多夫成为了康区耳濡目染、相沿成习的一种被模式化的婚姻形式,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80后、90后,甚至在现代政府机关领导干部中,仍然被部分人选择和接受。对于将家族势力看的比较重的康区,都认为能够维持好一妻多夫的女人是极其值得尊重的。在这样的宗教心理认同中,家庭中妻子受丈夫的爱戴,受老人爱抚,儿女尊重。 二、在父权制与母权制相容的社会中看女性地位 康巴地区多数人信仰藏传佛教,从宗教角度上来讲,众生平等,但是在一妻一夫制度中,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了女性与男性的不同地位,特别在康区在60后、70后这辈人,女人的地位极其低下,藏族人认为如果女人在家中生产会给整个家庭带来不幸,所以只能在畜鹏里分娩,甚至有些女人分娩都是自己给自己接生的,可见女人的地位极其低下[甘孜州新龙县子拖西乡6旬老人单真翁姆藏语口述]。这种情况在近代有所改善。 康巴地区的“一妻多夫”存在着将父权制家庭与母权制家庭交织在一起的一种社会形态。按理说在康巴地区,乃至整个藏区都是传统的父系制度,即从夫居,家中大小事务都是男的说了算的。但 “一妻多夫”中插上着一种“从妻居”的现象。这个从妻居不是妻子决定一切,而是虽然妻子在社会上的地位较低,但在家庭生活中很受全家人甚至是亲戚朋友的尊敬,在家庭中她有自己的分工、地位和权力。 三、从整个康区社会看“一妻多夫”中女性地位。 以康巴南路理塘县和康巴北路新龙县为例。首先,两县“一妻多夫”婚姻将门当户对看得很重,门当户对注重财力,更加注重“家族人脉”,而准妻子的舅舅多、有威望是参考家族人脉的重要指标。第二,家族的骨系要干净,不能有传染病史。第三,以家族女性的整体情况选择准妻子,比如其母亲、奶奶、姨妈、姑姑等在当地的口风,其次看准妻子是否贤良淑德,衡量是否有能力搞好几兄弟之间的和睦关系。一般女性比较懒惰、私心偏心野心较重、长相极其丑恶、脾气古怪、性格孤僻等情况的都会不会被选择为一妻多夫的人选。 作为被参考一妻多夫的准妻子来说,都会认为是一种无上的光耀,一般的资历较浅的女性都不会被看重,在一妻多夫家庭中妻子甚至决定的了整个家庭的稳定生活。 四、家庭稳定状况看“一妻多夫”中女性的地位 一妻多夫在一定情况下,降低了离婚率。过去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如果要离婚就表示这整个家庭的财产要四分五裂,对于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家庭,一妻多夫的成员一般是构成家庭劳动力的重要部分,因此更加不会选择解散家庭。而在近现代一般构成一妻多夫的家庭都属于男女双方家庭势力比较雄厚的,因为家族势力更加强大。因此如果一妻多夫家庭如果要解散,那不仅仅是一妻多夫成员双方的个人问题,这种矛盾已经升级为了两个家族的矛盾,甚至会引起家庭之间的仇杀。 五、从妻子的“舅舅圈”看“一妻多夫”中女性的地位 在传统宗教信仰和宗教习惯的影响下,康巴人把“骨系情感”看得特别重。呷绒巴姆说:[和平乡麻西村呷绒巴姆口述]“村里的一个家族,因为对某事观点不同,引起了两个表兄弟口角之争,意想不到的是从此两个家庭断绝了一切交往,达3、4年之久。某日表哥家的女儿就嫁入了“一妻多夫”家庭出现了严重的家庭纠纷,老大出家、老二体弱卧榻、老三年轻气盛不愿与家中老婆生活,一妻多夫家庭面临解散。谈判当日,断绝了一切交往的舅舅还是来了,并且是以舅舅首席谈判员的身份出席的,如果舅舅没有出席,该舅舅就一定会被当地人嘲笑的抬不起头。强大的舅舅阵容打赢了官司,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弟弟安心在家,很多年后他们的感情逐渐好转,家庭很幸福。因此妻子的舅舅的威望对妻子的地位高低有重要的影响。 四、从丈夫角度看“一妻多夫制”中女性的地位 宗教心理认同,长兄为父。一妻多夫家庭举行婚礼一般是长兄参加婚礼即可,领结婚证也是领大哥和妻子的,几个兄弟和老婆之间的家庭任务都是有明确分工的,这种分工为约定俗成,一般妻子和一个丈夫是长期在家的、一个儿子入寺为僧、一个外出做生意、妻子在家一般做一些比较轻松地家务,如做饭、扫地、洗衣服、带孩子等,家中的农活都是交给居家的丈夫做的等。比如在理塘哈依乡昂拉家族是

西藏居民婚姻状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西藏居民婚姻状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序言 本报告全面、客观、深度分析当下西藏居民婚姻状况现状及趋势脉络,通过专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手段,剖析西藏居民婚姻状况重要指标即结婚登记数量,内地居民登记结婚数量,涉外及港澳台居民登记结婚数量,初婚人员数量,再婚人员数量,离婚人员数量等,把握西藏居民婚姻状况发展规律,前瞻未来发展态势。 西藏居民婚姻状况专题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处理。无数据不客观,借助严谨的数据分析给与大众更深入的洞察及更精准的分析,体现完整、真实的客观事实,为公众了解西藏居民婚姻状况提供有价值的指引,为需求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西藏居民婚姻状况数据专题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目录 第一节西藏居民婚姻状况现状 (1) 第二节西藏结婚登记数量指标分析 (3) 一、西藏结婚登记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结婚登记数量现状统计 (3) 三、西藏结婚登记数量占全国结婚登记数量比重统计 (3) 四、西藏结婚登记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西藏结婚登记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结婚登记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结婚登记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西藏结婚登记数量同全国结婚登记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西藏内地居民登记结婚数量指标分析 (7) 一、西藏内地居民登记结婚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内地居民登记结婚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西藏内地居民登记结婚数量占全国内地居民登记结婚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西藏内地居民登记结婚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西藏内地居民登记结婚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内地居民登记结婚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课题申请书-高原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线粒体蛋白质组的比较研究

报告正文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项目的立项依据 1)研究意义 我国是一个高原较多的国家,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1/6,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和新疆一带。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策略的逐步实施,这些高原地区无疑将成为今后开发的热点。因此,如何使平原人进入高原地区后迅速习服高原低氧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减少高原病的发生率,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高原低氧适应机制的研究对于认识高原低氧适应的规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降低因习服不良而导致高原病的发生机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高原低氧适应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扩展人类活动空间,对于人类更好地征服和利用高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我国高原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原低氧适应是指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产生良好的整体功能的全面适应,而且作为生物学特性固定下来,通过遗传机制传给子孙后代。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人体的高原低氧适应能力均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考察环境因素的作用,对遗传因素的影响研究很少。近年来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国外个别实验室已开始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他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北美及南美的高原人群。世居高原藏族人群与其它高原世居人群相比,具有居住高原年代最长和较为封闭的特点,其对高原的适应能力亦明显高于南、北美高原世居人群,是研究人类高原低氧适应机制的极好的遗传学对象。目前有关世居高原藏族人群之高原低氧适应遗传机制的研究寥寥无几,国内研究几近空白,故亟待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利于全面认识人类高原低氧适应的机理,为寻求促进移居者习服的措施提供新的线索。 世居高原藏族与移居高原汉族相比,具有更完善的氧运输和氧利用的能力[1,2]。其低氧通气反应能力较强、肺容量大、肌红蛋白浓度高、组织摄氧能力及最大运动能力强、胎儿在宫内发育迟缓少、婴儿出生体重较重、新生儿氧合效率高、肺动脉压和血红蛋白水平非常接近平原人群。藏族和汉族通婚的后代静息通气与藏族相似,而低氧通气反应则下降,提示遗传因素在藏族高原低氧适应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尽管已经认识到遗传因素涉及氧运输及利用过程的许多环节,但目前尚未能证实并定位待定位基因或基因复合物。 线粒体是机体氧利用的一个关键环节。机体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摄入氧并转运至细胞,最终在线粒体内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生成A TP,以供给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机体耗能的90%以上来自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作用,因而线粒体被誉为细胞的“动力工厂”[3]。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线粒体还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4-7],包括产生超氧阴离子等活性氧、调节氧化还原电势和细胞氧化还原信号转导、调控细胞凋亡和基因表达等,并在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疾病、死亡及生物进化等研究中都有重要意义,从而构成当前生命科学中的一个新生长点。 线粒体是一个由核DNA(nuclear DNA, nDNA)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共同编码的细胞器[8]。人类mtDNA编码了13个氧化磷酸化相关的多肽(复合体I的7个NADH脱氢酶复合体亚基ND1、ND2、ND3、ND4L、ND4、ND5和ND6,复合体Ⅲ的细胞色素b亚基cytb,复合体IV的3个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OⅠ、COⅡ、COⅢ,复合体V的2个ATP合成酶亚基ATPase6和ATPase8),两组rRNA (编码12SrRNA和16

高寒牧区的藏族饮食文化石渠藏餐

高寒牧区的藏族饮食文化-石渠藏餐 标题:高寒牧区的藏族饮食文化-石渠藏餐 石渠地处高寒牧区,为四川省内藏区县份之一。境内居民达6.5万人,98%以上 为藏族。 传统习俗和自然环境使县境内的饮食文化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因而石渠藏餐在整个藏 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被誉为“石渠四绝”之一(其他三绝为石渠歌舞、石渠帐篷、石 渠服饰)。 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和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密切联系,藏族谚语:有草原必有牛羊,有 牛羊必有奶油。这句谚语道出了石渠藏餐独特的高原风格。在石渠,人们的主食为奶制 品、糌粑、牛羊肉、人参果等;饮料则以酥油茶、奶茶为主,农区还有青稞酒。这和石 渠的自然环境以及物产资源分不开的。 石渠的自然环境及物产资源 一、石渠的地理环境 石渠地处青藏高原南部,是青藏高原主体的一部分。全境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高原宽 谷剥蚀地貌。全县可划分为二个地貌类型区。 (一)北部丘状高原——高平原区, 位于石渠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温波、阿日扎、尼嘎、宜牛、德荣马、呷依

等广大 地区,面积22900.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91.09%,本地区地势高亢,海拔一般为39 00——4800米之间,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以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为主, 地表和缓 起伏,古夷平面保存完整,岭谷高差数十米至数百米,谷宽可达千米以至十数公里,是 境内主要牧业区。 (二)、南部金沙江高山峡谷区 位于石渠县南部,包括真达、奔达、正科、洛须、麻嘎五乡(镇),面积为2240.33平方 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8.91%。本区地势高峻,主峰达5118米,许多山峰在5000米左右 ,地貌类型主要为中山、高山。岭谷高差悬殊,一般在200——300米以上, 河谷深切狭 窄,两岸直立,形成雄伟壮观的峰谷,呈现明显的立体自然特征,且因地形封闭,焚风 效应显著,多形成干旱河谷,是境内主要的农牧林业区。 二、石渠的气候特征 地貌特征使石渠地域辽阔,地高天寒,光、热、水资源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了明显的差异 ,石渠主要人口分布在下述地域。 (一)、金沙江河谷寒温带半农半牧区 本区是县境内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大于0℃的积温在1800℃——2300℃

由藏族人“高原适应基因”揭秘多地域基因交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6830460.html, 由藏族人“高原适应基因”揭秘多地域基因交流 作者:金鑫黄妙珍 来源:《科学》2015年第05期 藏族人有多项异于平原地区人种的生理特征,使之能够适应高原的低氧与高日晒环境。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不仅发现可能在高原适应中起关键作用的EPAS1基因,还发现此基因可能来自古丹尼索瓦人或其近亲,为人类进化的多地域基因交流观点提供了数据支持。 人类的全球扩张被认为与气候变化有关。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于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与盆地,而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等不适宜大量人口长期居住。可是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被称作“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居住着我国一个最古老的民族——藏族,他们被视为世界上最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的民族。据考古学家发现,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就有藏族人祖先过着群居狩猎的生活。在漫长岁月中,为何藏族人能够适应高原恶劣气候并且繁衍不息?科学家运用新兴技术手段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藏族人的高原适应性有着基因型的基础,相关基因可能来自古人类不同种群之间的多地域基因交流。 藏族人在高原适应上的生理优势 初到青藏高原者会出现头痛、恶心、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症状,即所谓“高原反应”。通常情况下,发生高原反应的可能性是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多数人在12-36小时内获得充分适应后,症状会自然减轻或消失,但严重者还得服用药物才能缓解,更严 重者会有其他危险后果,包括危及生命。相比之下,长年生活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氧含量低地域的藏族人,却大多没有这些症状。 除了高原反应,“高原红”也是可以区分汉族人和藏族人的一个明显特征:藏族人面部有片状或团块状红色斑块,这是由于周围气候环境造成面部皮肤角质层过薄,毛细血管扩张在表面显露,从而面部出现红血丝所致。 彼埃罗(D.Biello)等人2007年的研究表明,藏族人的动脉和毛细血管更粗,能为肌肉和器官输送更多的氧。尽管生活在极度缺氧的高原,但藏族人日常消耗的氧与平原生活的居民相当,血流速度是平原人两倍。为什么只有藏族人获得上述特殊的身体功能,这种适应性究竟来源于何处? 遗传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汉族和藏族有着共同的远祖,并且西藏多处史前文化与同期华夏文化存在着密切联系。但是,为什么藏族人少有高原反应?为什么他们的肤质和汉族人有这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对高原适应性有何影响?通过了解

藏族人的婚礼知识 藏族人结婚礼仪

藏族人的婚礼知识藏族人结婚礼仪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文章——藏族人的婚礼知识藏族人结婚礼仪。 1、藏族婚姻礼俗 求婚 这是婚姻的最初程序。男方一旦看中某个姑娘,便求取女方属相、年龄和生辰,到星象师处进行卜算(藏语称“帕孜”)。若属相相合,男方选择吉日,带着哈达、茶酒等礼物到女方家庭,正式求婚。 订婚 双方同意婚事,便选良辰吉日由双方家庭代表及证婚人一起拟定婚约。婚约内容多为男女双方互敬互爱、孝敬长辈、品德应当高尚,或者有关今后财产继承等事宜。 订婚这天,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中老少尊卑每人一条哈达和丰厚的礼物,女方要准备好茶酒饭等,盛情款待。双方代表进入正厅依次入座后,主人家端上“切玛”敬茶酒。求婚之家献上礼物,特别向家母送上一块“帮典”,用来作为母亲养育女儿之“奶钱”。之后,便把一式两份婚约放在高脚盘内,由证人高声朗读,另一证人认真核对。念毕,证人把两家的家印当众盖在婚书上,然后郑重地由女方与男方代表分别交给对方父亲。接着两家父母向证人献哈达,表示谢意。举行订婚仪式时,青年男女都不参加,只是家人出席。仪式结束后,女方家宴请宾客,欢聚一天;傍晚男方家人离开时,女方家庭向每个来客献一哈达。 2、藏族婚前准备 结婚前,女方家人也选择一吉日。移交嫁妆。嫁妆多少,视经济情况不同而异,但其中必有小钢菩萨一尊、经书一册、佛塔一个。据说文成公主人嫁西藏时,带的就是这3件物品,所以流传下来成为婚俗嫁妆的必备之物。结婚男方家请星相师卜算黄道吉日以确定婚期(藏语“念孜”)。举行结婚仪式的头一天,男方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装和眼饰用绸缎包好,送到女方家中,让新娘穿戴。 迎亲 迎亲这天,男方家要找一位有身份的人,带上一队人马和彩箭,彩箭上有明镜、璁玉、珠饰等,并牵上一匹颜色与女方属相吻合且是怀孕的、打扮考究的母马以供新娘乘骑,前往女方家迎接新娘。女方在马队到达之前,要举行敬“切玛”茶酒等告别仪式。当男方迎亲队伍进门之后,先把彩箭插在新娘背上,接着又将璁玉放在新娘头顶,表示新娘已属于男方家人。女方送新娘出嫁,一般带去一位陪人,当姑娘出门时,女方家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楼上高喊: “不要把我家的福气带走呀!”反复多次,直到姑娘走远。 马队起程,领队的应是属相最好的(一般都请星相师),他穿着白袍,骑着白马,手中拿着九宫八卦图,接着便是迎亲代表,然后是娘家随侍新娘出嫁的随从。一路上,男方家人要侍候在路旁,向马队敬3次酒。如果路上遇到抬病人、倒垃圾、背空筐子的人,便认为是不吉利,婚后要请憎人念经消灾。马队行进期间, 随行人员高唱“谐青”(大歌),新娘则边行边哭。 男方在新娘到达之前,必须装扮大门,专为新娘下马准备垫子。垫子是装着青稞、麦子的口袋,铺上五彩锦缎,面上用麦粒画成“?”符号。家人手捧“切玛”和青稞酒在门口迎候。传统的进门仪式十分繁琐,从下马、进门、上楼到入厅,每次都得喝一次颂歌、献一条哈达.新娘人厅后,坐在新郎下首,迎、送亲队伍也依次坐定,接着便开始献“切玛”,敬茶酒,向佛像、父母献哈达,感谢众人。做完这些,新郎新娘入洞房,家人开始宴请宾客,延续3天。3天中,亲朋陆续送来哈达和礼物。 以上就是关于“藏族人的婚礼知识藏族人结婚礼仪”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 进庙拜佛必知的十大礼仪 中国都有哪些民族每个民族的禁忌都有哪些

浅谈泰国女性的婚姻观

浅谈泰国女性的婚姻观 泰国文化受传统和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比较独特。保守中有开放,开放中拥有保守。泰国文化背景下对性别、同性、人妖的包容和接纳,形成独特而有名的人妖文化,以及同性恋文化。加之,泰国男女比例失调,女性比男性人数多得多,因此形成了比较特殊的婚姻观念。 泰国文化并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外来文化所成的,也非单某地某人士的创发;泰国文化应 该是各方多股势力长期接触、交织、融合而成的。因此,泰国文化看来复杂化、多元化。也就形成了独特的泰国文化,尤其泰国信仰佛教,佛教文化又使得泰国人民的脾性包容和接纳。形成独特而有名的人妖文化、以及同性恋文化。而受这种社会氛围影响,泰国男性也普遍有偏女性化和阴柔化的趋势。并且泰国的人妖可以结婚,只是人妖特殊的背景及短暂的寿命,或许决定了其婚姻只是一种暂时、短暂与象征,不可能有实质内容。这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人妖的个人与社会悲剧所在。 泰国人口的现状 如今泰国男女比例失调,女性比男性人数多得多。2008年泰国玛希敦大学人口与社会研究学院副院长格立达雅博士近日在社会人口研究成果发表会上表示,泰国国内人口女性比例高于男性,长期下去会对泰国社会未来的人口结构带来危机。泰国男女比例为1:2, 本网注明“来源:泰国男女比例多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居外,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

女性人数比男性整整多出一倍,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又让在数量上已经“供过于求”的泰国女性的选择性和“可嫁性”越来越小。另外,泰国没有人口限制,在泰国家庭人数是根 据夫妻双方自愿。但是通过对泰国国内人口结构的分析研究,发现泰国国内女性人口比男性多约几百万。研究表明,泰国社会男女性别比例的失衡持续已久,从一九六0年起,国内 女性人口数量就开始比男性多,性别的失衡会带来社会人口的危机。国内女性单身趋势加大,出生率下降,每对夫妇平均生育率只有一个小孩,这将会对泰国社会未来的人口结构带来影响。另外,很多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男人选择做人妖或者同性恋,因此使得本来人口失调的泰国,男女比例失调又更加明显了。 泰国女性的婚姻观 在泰国,泰国女性选择单身显得很无奈。因为泰国男女比例为1:1.32,女性人数比男性整整多出七百多万,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又让在数量上已经“供过于求”的泰国女性的选择性和“可嫁性”越来越小。由于泰国婚姻法是以一夫一妻模式的,所以很多女性找不到结婚对象而被迫单身。对于泰国美女“供过于求”,泰国确实有很多女的未嫁,但是泰 国女性很独立,不愿意凑合著过日子的。此外,泰国人历来格外随性自由,不喜束缚。这一点对男性来说尤甚,所以泰国男性在面对感情时三心二意的比例也相对较高。也正因为如此,泰国女性普遍对男性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许多泰国女性在谈到自己迟迟不结婚的原因时都会不无讽刺地说,泰国男人分为两种,或女性化或不专一。在以盛产“人妖”闻名于世的泰国,由于获得了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大众认可度,“人妖”这一特殊群体得以迅速扩大。泰国男女人口比例失调,在有限 的男性人数下,很多泰国男性就有了惰性,所谓的家庭责任感,婚姻感越来越薄弱,女性的独立,不愿意将就或者忍受泰国男性的背叛或者不专一。除了对男性的不信任和失望之外,泰国女性在事业、生活和社交等各方面越来越独立和自信也让她们更加享受独身的自由。不难看出,在决定是否保持单身时,泰国女性首先考虑的是婚姻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和自己是否真正适合婚姻,而不是像过去一样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男性主宰。另外,结婚按规定应该办理法律手续,也可以不办,无人过问更无人追究。事实上,几乎没人去办结婚手续,结婚手续便不再是道德的束缚,使得事实婚姻随心所欲。而泰国离婚也就随意起来。因此这些因素也形成了泰国女人的新型婚姻观。 结语 本网注明“来源:泰国男女比例多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居外,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

藏族女性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心目中的藏族女性是一个智慧、美丽、善良、博爱、宽容、健康、实在而知羞的女性。 在西藏,女性占总人口的51%,他们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承担着繁重的生产劳动、文化传承、人类的延续等重任,但她们非常善良,待人热情友好,并不给人神秘感。在我的心目中藏族女性是具有承受能力很强的一个群体,她们自强自立,勤劳、善良,尊老爱幼,而且乐观地面对人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追求完美是人性的本能。但每个民族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审美标准和要求,记得在我的家乡有一句谚语:“一生的伴侣要善良,一夜的情人要漂亮。”这或许是藏族传统意义上对妻子的一种衡量标准和心理把。我想,这个问题应该留给我们藏族的男士们,想必他们会得出更精彩的答案。 藏族的审美与汉族的审美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在格萨尔王传中,所反映的是一种牧区的文化。他们对妇女的美貌的称赞与汉族截然不同。比如描写格萨尔王的妃子珠牡,说“她前进一步价值百匹好骏马,她后退一步,价值百头好肥羊,冬天好比太阳暖,夏天犹如柳荫凉”,这样一种描写,汉族人肯定不能理解,不知道她美到什么程度。但是在牧区,在以物易物仍然有遗留的今天,人们会体验到珠牡的美貌是非同寻常的。我们有的时候翻译起来很困难,如果直译就是这样的。 一妻多夫的家庭主要是发生在一些比较封闭的半农半牧地区。当然,一妻多夫家庭首先考虑的是家庭财产的不分割,如果每一位兄弟各娶一个妻子,妯娌之间会产生矛盾,导致分家,使财产分散,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另外,在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保存家庭劳动力的集中,可以使家庭不断的富有。在这种家庭中,妻子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如果妻子是一个很贤惠的又可以很好地调节兄弟之间的关系,同时安排丈夫的工作,有的丈夫可以从事农业,有的丈夫放牧,有的可以去做农牧业交换,这样的家庭反而比一妻一夫的家庭更富有。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前,藏族地区妇女的生育处于自然状态。呈高生育率,同时由于没有必要的医护条件,新生儿的死亡率也很高。现在藏区宣传计划生育,但是并未完全执行。尤其在偏远的农、牧区,高生育率仍然存在。有的牧区帐篷中,一个家庭生4、5个孩子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在藏族的传统社会广大的农奴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的,所以农奴阶层中的女性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在上层贵族家庭,男孩和女孩都有社教育的权利。在我采访的几位贵族妇女当中,在她们的童年都进过私塾,在那里学习藏文算术等课题,所以一般的贵族妇女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她们在家庭中对于下一代子女的教育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解放以后,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藏族女性和男性一样都享受着受教育的权利。在这一点也和汉族地区有一定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