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

2011—2012年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课题组

由湖北信息工程学校校长陈宏主持、申报,学校骨干教师参与研究的2011—2012年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于2011年6月正式批准立项(课题编号2011A003)。根据《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和下发的课题立项通知精神,结合学校工作安排,特组织开题。现将有关内容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培养技能型人才对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关键在人。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品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不仅需要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而且需要大批具有高素质技能型的实用技术人才。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见,劳动者、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多更快地培养技能型人才,对我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1996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迫切要求大幅度提高一线劳动者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走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之路。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转变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就业贡献率,提升全体国民的技能水平。

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从教育的经济学意义上讲,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使他们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高额回报教育的投入,从而实现体面地工作,有尊严地生活。而目前职业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提升。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应用的缺陷,对人才培养没有考虑市场多元因素。二是人才培养目标有待明确。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就业岗位需要没有对接,培养的毕业生与职业岗位人才需求脱节。三是专业教学体系有待理顺。很多专业课程仍然是学科本位课程模式,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轻视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技能,极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四是办学体制机制有待改善。校企合作仍然面临诸多难题,校企合作的推行还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因此,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研究和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转变育人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内容和方法,创新培养机制,与企业深度融合,真正培养出企业需求

的技能型人才。同时,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也是促进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实践的意义,中职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时期,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也处于不断探索之中,通过对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的考察和实践,获得重要数据和经验。另一方面是理论的意义,通过对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的理论研究,明确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内涵、标准、成长规律和途径,丰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并指导教育实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国内对技能型人才划分和培养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关于技能型人才的划分。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而把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称为“灰领” ,或主张称其为“银领”。中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蓝领”人才,即中级工和部分高级工、技师;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即“银领”人才,即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有的研究者认为我国国家职业资格系列中的二级(技师)和一级(高级技师)比较符合国际上对高技能人才的划分。有的研究者主张高技能人才要包括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也有研究者认为,在技能人才的划分与使用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操作,不必完全拘泥于职业资格等级。

关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我国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历来就没有停止过。2006年3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出台,继而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纷纷实施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经过不断演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近几年来,中职学校也在引进、吸收、改造国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目前形成最有影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而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已上升为国家决策层面,2011年7月,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年—2020年)》。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规划。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已经形成了适应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培养模式和就业制度,也有了较为完善的课程开发模式和职业教学、培训模式。国外职业教育领域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最有影响的有以下三大培养模式:

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这种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元制”中的其中一元是指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接受严格的文化理论教育;另一元是指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或单位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接受严格的实践操作训练,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又叫“双重训练制”。其特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点是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课程实施上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在考试组织上以客观要求为标准。

二是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也称“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简称CBE)。它是以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全部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然后根据所需的能力设

计教学内容体系,制定能力分析表(课程开发表),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学生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CBE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五大部分:(1)市场调查与分析;(2)能力图表的制定;(3)“学习包”的开发;(4)教学实施;(5)教学反馈与管理。其特点是制定能力分解表,即DACUM(课程开发表),编制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内容。

三是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CBET模式。它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和培训(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简称CBET)。这种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进行教育与培训,其关键环节是组织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能力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把人才培养模式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将人才培养模式制度化。对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我们不能进行简单的移植,必须考虑我国国情,要扬弃后借鉴吸收,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三、课题基本概念界定

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概念比较宽泛,本课题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根据专业设置和职业就业方向,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一线职业岗位中具有相应职业的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具备精湛专业技能,能独立完成技术操作和管理任务,在关键环节中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现场生产技术难题的从业人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为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方式和运行模式,它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以及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

四、研究目标

育人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中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培养途径和方法,以及技能型人才评价标准,丰富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

科研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总结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操作模式,然后用其规范和指导职业学校教学实践。

五、研究假设

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开放的系统工程,职业学校是基础,行业企业是主体,校企合作是纽带。中职技能型人才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把握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技能大赛活动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等研究,形成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有可能促进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探索总结中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以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专业综合实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体制机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关键是实验、实习、实训三个环节。课题研究要把推行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等方面,形成专业教学特色。

2、改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以工作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双证书为目标,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编写出版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材。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深化仿真性、生产性的项目教学,取得一系列居于领先地位的教学改革成果。

3、增强专业综合实力。以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学前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烹饪6个专业为研究对象,加强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与教

学改革、双师结构与素质、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办出专业特色。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照优化结构、提高素质、整体发展的思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队伍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制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管理办法、双师教师培养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开展教师引进、培养和聘请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在本行业、本地区有影响的技术和工艺大师。

5、改善办学体制机制。要在办学模式上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在政府主导下,发挥行业引导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按照校企联手、双向互动、互利双赢的思路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在学校建设职教产业园区,引企入校,建设一批校企一体、具有示范意义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使之成为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和平台。

6、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及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质量评价为切入点,从技能人才质量标准的岗位专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同时注重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应包括学校、企业、政府、学生、社会等评价主体,以提高评价的信度与效度。

(二)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案例法和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

调查法。调查企业职业岗位技能人才标准;总结分析企业技能型人才个体成长的经验;研究政府、职业学校、企业三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上存在什么障碍。文献法。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及培养途径。

案例法。选择特定的企业和专业学生,在优化的教学条件下,研究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操作模式。

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取边研究边改进的办法,旨在探究和改进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学校成立课题组,聘请行业、企业负责人和能工巧匠担任学校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咨询、指导会议,对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与指导。建立各专业技能型人才标准,以此加强专业教学改革,在师资培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评价体系上要有新突破。加强课题研究制度建设,落实课题研究分工,实行课题研究责任追究。分析、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建立课题研究奖惩制度,对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研究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七、研究内容

(一)国内外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二)企业职业岗位技能分析及人才培养定位调研报告

(三)中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研究

(四)中职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五)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研究

(六)中职专业课程设置及技能教学活动研究

(七)中职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八)建构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模型

(九)中职专业技能考核及鉴定研究

(十)中职专业技能型人才评价研究

八、研究创新之处

(一)以课题研究为主线,通过加强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改革教学管理、推动校企合作,以此促进学校办学整体改革,达到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的目的。

(二)通过课题研究,掌握中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形成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操作规范,为同类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成功的范式。

九、课题组成员及研究分工

(一)课题研究顾问

朱圣芳湖北省职教研究中心主任

周兴寿荆门市教科所所长

王清卫荆门市教科所副书记

左昌伦荆门市教科所副所长

廖祥泉荆门市教研室职成教科科长

(二)课题研究组

组长陈宏

副组长官荣华王勇行业企业代表

成员蒋景耘吴羡凤杜正培雷勋付杨品齐熊强

牟利民张红鸣万恩德邓玉兰陈佐浪秦荆洲

路成杰陈爱民侯守军彭习楚高占炎李玉华

张勇曾晓红徐云宏周远富姜全行彭晓明

唐萍许选明张道平刘伦富程阔华李代珍

任训张金华张丽蔡继红王玉梅陈秀敏

邹艳萍陆群华胡立华朱云霞范冬梅邓红俊

(三)研究分工

1、课题研究总体设计负责人陈宏

2、国内外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负责人官荣华

3、中职专业技能型人才评价研究负责人王勇

4、中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研究负责人唐萍

5、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研究负责人蒋景耘

6、中职专业课程设置及技能教学活动研究负责人吴羡凤

7、企业职业岗位技能分析及人才培养定位调研报告负责人秦荆洲

8、中职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负责人陈爱民侯守军彭习楚

高占炎李玉华周远富

9、中职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负责人杨品齐熊强牟利民

张红鸣陈爱民万恩德

10、建构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模型负责人杜正培

11、中职专业技能考核及鉴定研究负责人陈佐浪

12、专业校本教材编写出版负责人陈宏

13、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著编写及出版负责人官荣华

14、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总报告负责人蒋景耘

十、课题研究进度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年,预计至2013年4月结束。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组建课题研究组,制定研究方案,进行教师培训,明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任务,落实人员分工,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开题。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按方案进行研究,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每学期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进行交流、总结,形成阶段性研究论文和报告,编写出版校本教材和研究专著。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1月至2013年4月)。验证研究假设,整理课题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收集、编印成果材料,请专家评审。

二O一一年八月

0---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5.10)

高技能人才“十二五”培养规划 (讨论稿) 人资(通)12--000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企业转型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是公司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培育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特制定本培养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目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知识和技能提高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为目的,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公司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工作原则 * 坚持“优秀人才优先培养、重点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原则,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坚持“重实际、重实效、按需培训”的原则,使技能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工作效果; 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技能提升与岗位复训相结合的原则,把持有证书作为使用、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坚持“服务企业生产、服务全体员工”的原则,更新培训工作服务理念,探索人才创新培养方式。 二、目标任务 按照全面提高、重点培养、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结构的培训思路,通过深入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培养引进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目标到“十二五”末: ——扩大高技能人才规模。大幅度增加高级工总量,增加各类高技能人才人,使全公司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人,高技能人才占生产工人的%以上,高、中、初级技能人才队伍梯次结构渐趋合理。 ——提升高技能人才素质。鼓励吸纳高校毕业生进入高技能人才队伍,选送外培训高技能人才名,培养名具有企业特有专业特色、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引进紧缺急需型高技能人才名,其中引进高端技能型人才名。 — ——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基本形成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良好环境。畅通高技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开发职业技能教育,全方位贯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完善多元化高技能人才投入保障机制。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公司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才占工人队伍的比例提升10%左右,技师及以上等级提升6%左右。 三、实施八项工程 1、实施高技能人才选拔工程。 为培养造就一批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人才,今后两年在全公司评选表彰名“技能大师”、50名“首席技师”、300名“公司技术能手”,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批各专项技能的拔尖型高技能人才。按照滚动培养、重点资助、跟踪管理、鼓励竞争的要求,对“技能大奖”、“首席技师”、“公司技术能手”荣誉获得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他们当好刻苦学习、岗位成才的带头人,带动我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待遇,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2、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集聚工程。 结合我公司生产及产业发展特点,每年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以良好的条件吸引高技能人才来企业工作。积极利用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有利条件,同步引进专门的高技能人才。定期组织用人单位到其它大型企业,积极引进我公司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缓解我公司企业、行业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局面。建立浙江公司高技能人才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1 总则 1.1目的 本指南旨在进一步规范技能人才培养行为,形成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指导相关专业的专家编制《××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并为一体化课程规范的开发提供依据。 1.2适用范围 依据本指南开发的《××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适用于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相关职业培训机构。 1.3术语 1.3.1技能人才 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具备相应的实践(实习)工作经验,并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中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人员。 1.3.2技能人才培养标准 针对各类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制定的以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及培养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规范性文件。1.3.3职业能力 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综合。 1.3.4通用能力

从事相应职业所应具备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包括职业素养、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外语应用、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 1.3.5专业能力 是人们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某一特定职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工作标准的把握、工作方法的运用、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材料的选择等。 1.3.6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的,具备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的综合性任务,对从事一个职业岗位群具有典型意义,是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的依据。 1.3.7代表性工作任务 实践专家在职业成长过程中从事的有挑战性的、能促进职业能力发展的岗位具体任务。 1.4编制原则 1.4.1科学性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充分体现职业特征,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技能人才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1.4.2操作性原则 各项要求应具体、明确、清晰、可实践、可检验。 1.4.3规范性原则 所用术语、符号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要求、文字表述精炼准确、层次清晰。 2 结构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培养质量五方面内容,其结构见下图: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董刚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董刚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草案)中也提出“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以及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性专题研究,例如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途径选择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力等,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对于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而形成的资本,这种投资形成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与胜任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区域经济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本包括高职教育培养的各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并以此保证产品在市场有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的适应性 1.高职教育人才规格以往提法的梳理 关于人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界定,目前“人才四分说”得到国内专家较大的共识,即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四类,其中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密切相关的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 研究领域的几个提法:技术型人才说:我国现在通称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理解为高等技术和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这是由人才结构类型决定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说:应用型人才,泛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理论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其使命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性运用,也就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者是产品构型,并且还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应用于实践。复合型人才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批综合性职业岗位陆续产生,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又渗透日益增多,从而对从事某一职业岗位人才的知识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三项基本要求 第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职业教育要积极面向三大市场,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市场发展变化的规律来规划、设置专业 ,安排课程与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式方法。以就业为目标,就是职业教育要按照就业岗位的要求,包括按照用人单位的订单来培养学生,使学生毕业即就业。 第二,要坚持以素质为本位,以技能为特长。市场的变化日益加快,人才的流动性日益加大 ,这要求职业教育要坚持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的、全面的职业素质,既包括职业知识、技能、能力,更包括职业道德、情感、诚信、志向和理想。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院校毕业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人才的流动。同时,要重视技能特长的培养,使学生在全面素质基础上有一项或几项技能成为特长,以保证在岗位竞聘和就业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优势。 第三,要坚持工学结合,学以致用。工学结合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是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工学结合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使专业及课程内容与相应的职业岗位紧密结合,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就教什么,按需而设、按需而教;二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和方式上,把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训练相结合,使岗位操作训练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死的知识、技能成为活的工作本领;三是要安排充分的岗位实习,使学生所学能够得到充分的练习、运用,最终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 二、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要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要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2.培养目标 (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 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高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分析人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 4.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

高技能人才培养

本课题在对高技能人才的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基础上,总结概括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国外技能人才培养基本做法进行了梳理和借鉴,提出了做好高技能人才开发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本报告共包括四个部分:(1)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关理论问题;(2)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践;(3)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其借鉴;(4)进一步加强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1.内涵。 高技能人才是一种融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发展条件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特点。 高技能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高技能人才有较强的实操性,这是高技能人才最基本的特征。二是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技能专用性和职业依从性。三是高技能人才成长

通常具有较长的周期。四是高技能人才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五是现代高技能人才具有较高的智能性。 (二)高技能人才的开发体系 涉及六个主要的子系统: --经济社会需求系统。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工业化阶段、产业国际分工、产业结构决定了该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结构的需求。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高技能人才开发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劳动力市场系统。通过信息和劳动力市场价格引导个体与机构的决策行为,从而决定社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与结构。 --个体决策与行为系统。个体的职业选择、自身禀赋和主观努力,是决定其成才的内因。 --高技能人才开发系统。是由各类高技能人才开发机构、资源和网络构成的有机体系。 --政策法制体系。高技能人才开发政策法制是政府管理和干预劳动力市场、促进高技能人才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技能开发相关主体(政府、个体、教育培训机构、企业等)决策和行为的重要依据。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板

高技能人才培养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论述了高技能人才对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主要从各级职业技术院校的角度,论述了如何作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技能、人才、经济、职业技术、教育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迫切需要一大批能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工艺的高技能人才。所谓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技能人才不仅是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核心骨干,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之一,更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代表。 首先,传统产业的提升呼唤高技能人才。对我国来说,发展工业最紧迫的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传统制造业。现代生产越来越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只有满足工业发展对技师和高级技工的需求,实现蓝领工人的高素质化,才能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除了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外,还有一支高素质的熟练掌握现代技术的劳动大军。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美国对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从20%提高到了65%,对不需要技术的一般劳动力,从原来的60%下降到了15%。德国一直自称高技能人才是他们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德国,平均失业率是10%,

博士、硕士可能找不到工作,但是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失业率不到2%。在我国很多地方,目前也出现了大学生失业,但是受过职业技术教育,拥有专业证书的人一般都能找到工作,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 其次,新产业的发展同样呼唤高技能人才。随着我国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劳动力的素质与技能,日益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因而,在新的经济竞争下,高新技术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一、我国当前高技能人才现状 一个国家的就业结构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应该有合理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人才的优势,从而创造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我国在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者的技术素质都有较大提高。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素质不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一组令人忧心的数字是: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1%,劳动力占26%,而熟练劳动力只占17.5%。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统计显示,在全国企业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约1/3,技师、高级技师仅为4%。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在上一个世纪,全球经济规模增长了20%,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60%以上。而在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1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一个重要的“症结”就是一线劳动者的素质存在较大差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技能人才的特点与成长规律

目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地高度关注,相关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和制定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地政策和措施,各企业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正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地力度,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培养实践环节,都需要建立在对技能人才地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相关地政策和具体地培养措施才能有效地实现预期地结果. 一.如何认识技能人才地特点 在认识技能人才地特点之前,首先需要对“知识”、“技能”、“能力”几个关键词进行清楚地界定和理解. 能力,一般指劳动者胜任、完成某种活动具备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地基本特征是同活动联系在一起.能力虽然是无形地,但又是具体存在地,个性化地.能力分为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能力有类别和层次之分,有一般和特殊之别.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地总结和概括.一般而言,知识和能力提升并不是同步地,知识转化成能力需要一个转化地过程,知识多并不等于能力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训练而形成地一定地动作或智力活动方式或活动活动技巧.技能地基本特征在于技能提升地内在联系性强,技能地形成取决于练和用地程度;技能地发展与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关系密切,有着制约与被制约地关系;技能地标准同岗位任务相关联,有时代发展地特征.技能可以划分为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即认知技能).动作技能指运动技能和操作技能,智力技能指借助于语言信息在头脑中进行智力活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知识、技能、能力,这三者之间地关系是紧密相连地,但同时它们又都各自具有自身地内在特点与涵义.知识是技能人才成长地理论基础,技能是知识在岗位操作中地具体实践应用,能力是知识和技能在运用过程中地提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技能人才具有以下地特点:第一,技能人才是和特定地岗位相联系地,离开了岗位,技能人才就失去了存在地基础.比如电工高级技师、钳工高级技师等,都紧紧和电工、钳工地岗位联系在一起,如果离开了电工、钳工地岗位,他就不一定具有高级技师地技能和资格了.第二,因为技能是对知识和经验地运用,所以技能人才需要同时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尤其是需要不断训练积累经验,也就是说生产岗位地实操训练对于技能人才有着特殊地意义.第三,技能人才地标准和岗位任务相联系,换句话说,技能人才存在着企业间地差别性,企业间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其技能标准也不同,这也正是企业自主培养技能人才地原因所在.第四,是否是高技能人才,是动态地、发展地.所以原来是高技能人才,但是随着技术地发展和新设备地应用,可能就不符合高技能人才地标准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如何认识技能人才地成长规律 、学科性教育与职业性培训地区别 虽然在技能人才地培养中,基础教育地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但技能人才培养属于职业性教育,而不同于学科性教育.总地来说,学科性教育和职业性培训存在以下几个区别:从社会发展需求看,两者地职业倾向与能力不同.前者地定位是着重培养研究型人才,培养学生对理论地理解与创新能力,后者主要输送地是技能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地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从教学内容来看,前者强调理论系统性,后者强调技能地连续性;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法、环境和教学过程等都有区别.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人才地成长规律 第一、技能地个性化特点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地核心要素,所以培养技能人才不能像普通教育那样把学生集中到一起,千篇一律地进行教育,而应该注意企业地差别性、注意岗位地差别性、注意学员地差别性,从而选择适当地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和培训方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

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 为贯彻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有关精神,结合集团公司生产一线形势需要,提高在职技术人员的技术应用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集团公司的形势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培训质量,创新培训机制为主线,以培养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技能人才为目标,以鼓励和组织技能型人才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手段,充分利用我校的师资力量,严格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积极研究探索人才培养的新内容、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塑造一支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 二、培训对象 1、集团公司所有已取得三级级以上等级职业资格证的职工。 2、面向社会已取得三级级以上等级职业资格证的人员 三、培训目的

经过培训通过职业观、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学员进一步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端正职业态度,进一步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企业各项管理规范的熟知,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掌握时间管理的基本知识,使学员能够适应职业发展和集团公司发展战略要求,顺利实现竞争上岗。 四、培训师资 我校是全国首批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拥有庞大的教师队伍,具备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和本职业(工种)三级以上国家资格证书,工种专业齐全。 五、培训方法和手段 高级工的培训除系统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将进行针对性的实验、实训教学,注重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在培训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更加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并通过项目法、案例教学、重点问题答疑等方式进行讲授。 六、培训组织管理 此项工作由北方重工技校按照培训工作进度要求组织开展培训。要做好教学管理和班级日常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要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培训效果的评估反馈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解决,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 七、具体要求

论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论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唐耀存 摘要 本文从什么是高技能人才出发,分析了高技能人才的定义、要求、特点,从而导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时间规律与培养方法规律,并对两规律进行了说明与解释,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条理清晰。本文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时间,培养方式 一、什么是技能人才 什么是技能人才,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讲的清楚的,下面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 人才一般可分为三大类,那就是研究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 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研发工作、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等,以发现规律、发明创造为主,主要指教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等这类人才,主要依靠大学培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为主体。 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性工作、工程设计与规划等,以应用规律、工程设计、生产规划为主,主要指设计师、工程师、工艺师等这类人才,主要依靠大学培养的本专生为主体。 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生产性工作,以完成生产为已任,主要指机长、技工等一线生产人员,主要依靠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为主体。这里所指的技能一般指从事某项职业的技能,或者指从事某项专业工作的技能。人们一般讲技能人才,主要是与技术人才、研究人才相区别。 最后,还得说一下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就是以上三种能力的复合,实际上人才都是复合型的。一般所说的技能人才只是以技能为主,其它能力为辅罢了。 二、什么是高技能人才 人才一般也可分为三级,那就是初级、中级、高级。从而产生了初级技能人才、中级技能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的称谓。同时也就有了高级技术人才与高级研究人才的说法。这里要注意,高级人才与高级职称的区别,高级人才并不一定具有高级职称,比如本科毕业生就算是高级人才,但可能只是初级职称。 1、高级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 高级技能人才因职业不同其具体要求会有差别,但都有其共同的基本要求: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铁路发展的重要一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先进的生产设备必须通过高技能的人掌握和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形成运输生产力。因此,只有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才能为铁路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理解 高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的高技能;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初、中级技能人才和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高素质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能力。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高技能型人才则是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俗称“银领”。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能力: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

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第二是职场应变能力。职场应变能力就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铁路高速发展的不断深入,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运输组织的变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们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但另一方面我们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典型案例1人才培养模式

典型案例一 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施背景 如何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是示范性特色专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积淀,一直在成长,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重理论、轻实践,传统学科式培养等种种弊端,我们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专业以开放的办学思路,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强化、五阶段、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理实一体,德技双馨,校企共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特征,体现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三强化”策略序化课程,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之上保证“五阶段”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条件,全面带动专业建设与改革。 三、实施过程 (一)设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流程 本专业注重健全过程监控,积极通过开展学校与企业,乃至家长的调研、走访、座谈和制度试行等,完善适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共管制度,特别是在非毕业综合实习阶段的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体系、校内学习和校外实际工作一致性的教学监控制度、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素质教育制度等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设计流程说明: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2.针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开展会计职业岗位群分析; 3.制定初步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并进行行业专家论证; 4.依据会计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教学内容; 5.确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报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评审; 6.校企共同全面、全员、全程监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 与实施,并考核评价。 图1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流程图 (二)调研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群分布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期,广泛的社会调研十分必要。进行实地调研时,本专业直接深入到企业与被访者接触,当面提问并记录对方的回答。小组座谈会时,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资深的专业教师开座谈会,积极征求各位专家对专业教学标准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的内容涉及会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完整版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 规律研究开题报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1—2012年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课题组 由湖北信息工程学校校长陈宏主持、申报,学校骨干教师参与研究的2011—2012年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于2011年6月正式批准立项(课题编号2011A003)。根据《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和下发的课题立项通知精神,结合学校工作安排,特组织开题。现将有关内容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培养技能型人才对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关键在人。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品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不仅需要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而且需要大批具有高素质技能型的实用技术人才。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见,劳动者、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多更快地培养技能型人才,对我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1996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迫切要求大幅度提高一线劳动者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走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之路。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转变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就业贡献率,提升全体国民的技能水平。 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从教育的经济学意义上讲,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使他们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高额回报教育的投入,从而实现体面地工作,有尊严地生活。而目前职业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提升。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应用的缺陷,对人才培养没有考虑市场多元因素。二是人才培养目标有待明确。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就业岗位需要没有对接,培养的毕业生与职业岗位人才需求脱节。三是专业教学体系有待理顺。很多专业课程仍然

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

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 为贯彻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有关精神,结合集团公司生产一线形势需要,提高在职技术人员的技术应用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集团公司的形势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培训质量,创新培训机制为主线,以培养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技能人才为目标,以鼓励和组织技能型人才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手段,充分利用我校的师资力量,严格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积极研究探索人才培养的新内容、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塑造一支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 二、培训对象 1、集团公司所有已取得三级级以上等级职业资格证的职工。 2、面向社会已取得三级级以上等级职业资格证的人员 三、培训目的

经过培训通过职业观、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学员进一步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端正职业态度,进一步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企业各项管理规范的熟知,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掌握时间管理的基本知识,使学员能够适应职业发展和集团公司发展战略要求,顺利实现竞争上岗。 四、培训师资 我校是全国首批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拥有庞大的教师队伍,具备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和本职业(工种)三级以上国家资格证书,工种专业齐全。 五、培训方法和手段 高级工的培训除系统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将进行针对性的实验、实训教学,注重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在培训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更加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并通过项目法、案例教学、重点问题答疑等方式进行讲授。 六、培训组织管理 此项工作由北方重工技校按照培训工作进度要求组织开展培训。要做好教学管理和班级日常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要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培训效果的评估反馈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解决,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 七、具体要求 1、学员完成全部培训课程,考核合格者,颁发培训结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难点及其解决途径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难点及其解决途径 [摘要]文章从高技能人才特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着手,分析了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并就实现高质量、快节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提出了若干措施。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难点解决途径 近几年国家在落实人才强国和强企战略时,特别强调并凸显了技能人才的培养及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2006年4月,为进一步扎实有效地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高技能人才工作由战略决策向战术决策迈出了重要一步。《意见》中将高技能人才工作概括为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奖励、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八个方面。在八个环节要素中,技能培养是关键点,如何实现高质量、快节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点,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尽管几年来政府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在资金、设备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投入和扶持,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由2002年的6.2%上升到2006年的18.1%,高技能人才的质量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我们还应清醒地意识到,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进展缓慢,存在许多难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数量和质量离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 一、新时期高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进展缓慢,存在许多难点,主要源于高技能人才不同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熟练工和一般的技术工人。所谓“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他们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熟练掌握”“精湛技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性难题”决定了高技能人才有其特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专门知识和技术。专门知识和技术是技能型人才在学习某专业或工种时必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北京铁路局冉洁孙国长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铁路发展的重要一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先进的生产设备必须通过高技能的人掌握和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形成运输生产力。因此,只有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才能为铁路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理解 高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的高技能;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初、中级技能人才和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高素质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能力。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高技能型人才则是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俗称“银领”。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

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能力: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第二是职场应变能力。职场应变能力就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铁路高速发展的不断深入,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运输组织的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