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十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十章,又被称为《学而篇》,是儒家哲学典籍《论语》中的一章,出自孔子之口。在第十章中,孔子以“学而”为开篇,对他的学生进行社会的说教,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他对“学”的理解。

第十章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十章翻译:

孔子说:“学习,定期练习,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招待远方朋友的话,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受到不尊重而不伤心,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

《论语》第十章的文字虽简,但其精神深深影响着后世。其中孔子以“学而”为开篇,提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引领了后人汲取新知识的方式。在第十章中,孔子以事例为媒介,说明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提倡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勉励后人不断探索求知的动力,并且主张不断地求新、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

古代文化乃至整个儒家学术界,都以孔子“论语》中的“学而篇”为最基本的根源,所有“学”有关的宗旨,都以“学而篇”为中心,而学习的核心是孔子认为习知“不亦乐乎”,这里对“学”更加重视了“乐”,而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知识,而是力求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享受与欢乐。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第十章的话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给了学习者指引,让我们把学习当做一种快乐,享受知识的历程,而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成就,它把学习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督促着我们不断自强,在学习中求新、求精,而且让我们在学习中让求知的过程也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总之,“学而篇”的话语包含了孔子的智慧,他把学习摆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倡导了“学以致用、进而成仁、知其所以而行之者”的学习理念,以“学而”为宗旨,以求知的动力推动着整个文化发展,并令社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第十章的话语虽简单,但其中深刻的哲学思想,以及把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却影响着历代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

论语10乡党篇及翻译

10乡党篇及翻译 作者:佚名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庭,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错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入太庙,每事问。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寝不尸,居不客。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译文 作者:佚名 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新版《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

新版《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第一则讲人要从职业、交友、学习的角度每天反省自己。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一一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 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第二则是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 第三则是孔子强调对人要宽恕并能推己及人。(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第四则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第五则是孔子认为追求“富与贵”或厌恶“贫与贱”时,都要坚持仁道。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说:“富裕和做官是人们追求的,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的,就不应该占有。贫穷和低贱是人们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抛弃仁义之道。” 第六则表述了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而后言。 (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出处或作者:《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全文翻译: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导读:本文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论语十则的译文及注释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论语第十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十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十章,又被称为《学而篇》,是儒家哲学典籍《论语》中的一章,出自孔子之口。在第十章中,孔子以“学而”为开篇,对他的学生进行社会的说教,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他对“学”的理解。 第十章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十章翻译: 孔子说:“学习,定期练习,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招待远方朋友的话,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受到不尊重而不伤心,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 《论语》第十章的文字虽简,但其精神深深影响着后世。其中孔子以“学而”为开篇,提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引领了后人汲取新知识的方式。在第十章中,孔子以事例为媒介,说明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提倡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勉励后人不断探索求知的动力,并且主张不断地求新、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 古代文化乃至整个儒家学术界,都以孔子“论语》中的“学而篇”为最基本的根源,所有“学”有关的宗旨,都以“学而篇”为中心,而学习的核心是孔子认为习知“不亦乐乎”,这里对“学”更加重视了“乐”,而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知识,而是力求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享受与欢乐。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第十章的话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给了学习者指引,让我们把学习当做一种快乐,享受知识的历程,而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成就,它把学习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督促着我们不断自强,在学习中求新、求精,而且让我们在学习中让求知的过程也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总之,“学而篇”的话语包含了孔子的智慧,他把学习摆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倡导了“学以致用、进而成仁、知其所以而行之者”的学习理念,以“学而”为宗旨,以求知的动力推动着整个文化发展,并令社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第十章的话语虽简单,但其中深刻的哲学思想,以及把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却影响着历代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十则 先秦:佚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及注释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

《论语-乡党第十》原文、翻译与解读

〈〈论语*乡党第十》原文、翻译与解读 【原文】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译文】参加国君祭祀得来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自己家里的祭肉,存放不能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能吃了。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对用于祭祀的肉该如何处理的问题。 【原文】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不交谈。 【解读】有人说孔子的这句话说指的是祭祀期间的做法,有一定的道理。这样作为的是体现庄严肃穆。 【原文】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译文】即使吃的是粗饭、菜汤,要吃的时候也要祭一祭,并且祭的时候要表情严肃认真。 【解读】这里说的是能够吃上粗茶淡饭,也要感谢自然的赐予。 【原文】席不正,不坐。 【译文】不是自己该坐的位置,不要坐。 【解读】这句话仔细琢磨很有意思,很多人认为是席位不端正不坐下。我倒以为说的 是赴宴的时候要分清主宾的位置依次落座,不要坐在自己不该坐的位置。古人在宴饮中,很注意长幼的座次区别。我们今天也是这样,都要把做尊贵的位置让给长者或领导来坐,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同本乡人一起宴饮,要等到年长者走后,自己再走。 【解读】这一章说的还是宴饮时的礼节。体现对长者的尊重,这是年轻人的基本礼节。 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注意。 【原文】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阵阶。 【译文】乡里人迎神驱鬼,就穿上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解读】本章记载乡人驱逐疫鬼的祭祀活动。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记载说,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可说不是活人是死人,祭祖自属大事。

【原文】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译文】托人向在其他地方朋友问候,在送别受托者的时候,一定要一拜再拜。 【解读】托朋友办事一定要表示谢意,这也是交往和总要注意的事情。 【原文】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季康子赠送药时,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这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解读】这是生活中的小事和细节,我们注意孔子是怎么处理的就可以了。 【原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圈失火了。孔子上朝回来听说后问:“伤着人了吗?”不问马。 【解读】这一章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生命的敬重。 【原文】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 君祭,先饭。 【译文】国君赐给吃的,一定要先摆正席子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要煮熟了供奉祖先。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陪侍君主吃饭,在国君祭祀的时候,自己先替国君尝一尝。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接受赏赐食物时的基本礼节。 【原文】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译文】孔子生病,国君来探视的时候,他头朝东躺着,身上盖着朝服,再把大带子加在礼服上拖垂下来。 【解读】生病接受领导探望是应该具有的礼节。 【原文】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国君召见,不等驾好车就先步行走了。 【解读】这里讲的是臣受君命之礼。 【原文】入太庙,每事问。 【译文】孔子进了太庙,什么事都问一问。 【解读】需要体会与此前出现的同一句话的不同含义。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则原⼗及翻译 1、⼦⼦:“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学⼦》) 翻译:说:“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快乐的事吗?别⼦不了解⼦⼦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尚的⼦吗?” 2、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翻译:曾⼦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替别⼦办事是不是尽⼦尽⼦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为: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说:“复习旧的知识从⼦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师了。” 4、⼦⼦:“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说:“只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不读书,就会疑惑。” 5、⼦⼦:“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仁》) 翻译:孔⼦说:“见到贤⼦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平,见到不好的⼦就要⼦我反省。” 7、⼦⼦:“三⼦⼦,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述⼦》) 翻译:孔⼦说:“三个⼦⼦起⼦,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师的⼦,学习他的优点,如果⼦⼦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说:“有抱负的⼦不可以不胸怀宽⼦,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的使命(或),路途⼦很遥远。把实 现‘仁’的看作⼦⼦的使命,不也很重⼦吗?直到死才停⼦,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罕》) 翻译:孔⼦说:“年末天⼦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卫灵公》) 解释:⼦贡问孔⼦:“有没有⼦句忠⼦可以⼦⼦受⼦遵循的呢?”孔⼦说:“也许就是仁爱待⼦!⼦⼦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上。”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 论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十二章是论语的一部分,该章节讲述了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并强调了学生应该按照正确的方式追求学术成就并最终成为可靠的国家领袖。 第一章: 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不断地学习,不知道你会有多么欢喜?自远方的朋友来访,不感到快乐吗?被人所不知而毫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表现吗?” 第二章: 为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不愿意别人对你做什么,也不要对别人做。” 第三章: 鲁颂 子曰:“多谋之,必多错;多言之,必多败;是以聪明者,行其千里而不致,无谋者,千里之行,败于道。多谋不如执一。”孔子说:“计划得太多,肯定会出错;说话太多,肯定会失败。因此,聪明人在他们的长途旅行中不会迷失,而没有计划的人会在1000里的道路上走错路。比起多方面计划,执着一个计 划更好。” 第四章: 里仁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家庭美好的关键在于仁慈。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

怀有仁慈的人为朋友,你如何能够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呢?” 第五章: 公冶长 公冶长为乐正子羽立言,子羽曰:“以告昭仲之鬼。”孔子过之,曰:“子羽之器,不中用。” 公冶长在文化的辩论中聚焦于乐正子羽,但子羽回答说:“我要把我的话告诉昭仲的鬼。”孔子经过时说:“公冶长的能力没有派上用场。” 第六章: 雍也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孔子说:“雍也可以当一个官员。”仲弓问子桑伯子,子说:“他绰约大方。”仲弓说:“节俭而又庄重,用简洁的风格来惠及民众,不是很好吗?但如果你的生活准则过于简单,那会不会太过分了?”孔子说:“雍的话说的没错。” 第七章: 颜渊 子曰:“颜渊之迂,回也其亦不孙真乎。” 孔子说:“颜渊很迂回,但恢复也不会没有真实。” 第八章: 子路 子曰:“子路不毛,削古代之礼乐于今之乐;唯我与回也。”孔子说:“子路很坚强,削弱了过去的礼仪和音乐并创造了目前的音乐;这只有我和颜回才能做到。” 第九章: 公山攻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说:“要是知道错了而不去改,那就是真的错了。” 第十章: 食疏 子曰:“君子远庖厨,习礼而不习射。耕耘而不读书,全不如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原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导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 ,愉快。⑤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 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②吾:人称代词,我。③日,每天。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⑥信:真诚,诚实。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论语第十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十章原文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诗云:‘先进德,后发言’,言必有中,笑不可以终日。” 子曰:“生乎吾前,归乎吾后!请不相离!”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劳而不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第十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十章的原文及翻译是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主旨是“学而时习之”,即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习得和总结。文章由传说中的智者孔子所撰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学习重要性和学习方法的教义。 第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前言。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也就是学习时多多总结,不断习得,这是令人欣喜的事情;友人的来访也是令人开心的事;而自己未曾了解而不自恃,这也是一件智者的行为。 第二段,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文字说明了尊重父母、友善待人、谨慎而信守、平等对待众人等,都是学习知识最重要的前提;并且指出,当还剩下余力时,就应当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这会让人在日常

生活中比较容易获得成功。 第三段,子曰:“诗云:‘先进德,后发言’,言必有中,笑不可以终日。”该段引用古诗一句“先进德,后发言”,解释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以做善事、行善业为前提,说话前一定要有所深思熟虑,并且不要一直笑话别人。 第四段,子曰:“生乎吾前,归乎吾后!请不相离!”该段表明,孔子希望弟子们可以一起认真学习,实现精神上的拥抱和融合,用行动展示他们的信仰和热诚,做到真正的朋友。 第五段,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该段强调一个道理:如果人以巧言安抚带有情绪的人,并且真诚地把自己的仁爱表现出来,那么他们的仁爱就不会是很难被看到的。 第六段,子曰:“劳而不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该段指出,一个有学识的人应当勤奋不怨,学习不厌,乐于教师别人,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受人尊重,增加自己的价值。 以上是论语第十章原文及翻译。孔子在该章中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尊重父母、友善待人等也都是最为基础,只有劳而不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成功。孔子的学习理论早已影响了东方文化,今天也仍然有数不尽的人受其影响。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古诗文、作文大全、教学资料、试题大全、条据书信、公文素材、方案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ncient poems, essays, teaching materials, test questions, letter letters, official documents, project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全文翻译: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是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 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十章原文翻译

《论语》十章原文翻译 导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论语》十章原文翻译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语》十章原文翻译 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

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 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 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 明啊。”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 我反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 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山市

初二上册语文第十课论语的翻译

初二上册语文第十课论语的翻译初二上册语文第十课论语的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 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 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 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 论语十则 作者:孔子出处:《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