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摘要)

七年“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摘要)
七年“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摘要)

七年“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给我们的启示

()

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最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中,再次强调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任务;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指出要重视早期教育;在医疗卫生方面提出要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中国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到98% 以上的人口地区,高中阶段普及率59.8%,大学入学率达到适龄人口的22%,青壮年的文盲率降到了3.8%以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愉快地成长为既有道德,又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2019年开始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发起了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即在5-12岁儿童中进行基于动手的探究式科学教育,至今已经七年多了。项目从最初四个城市中的几十所幼儿园和小学,目前扩大到17个城市和农村近两千所学校和幼儿园。在进行这项教育改革的实验中,我们依靠了教育的科学研究,依靠了运用心智、脑与教育研究中的一些有用的知识,使对儿童的教育尽可能在实证科学的指导下进行。通过七年多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也凸现了需要在实证性科学研究支持下,建立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以开展早期儿童发展与学习项目的急迫性。

例如:对人脑长期记忆形成的分子机理的揭示,使我们了解到脑是建构和重构的。这种建构的过程是基因和后天环境(家庭、学校、同伴、社区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从受孕就开始的,从初级功能到高级功能的连续过程。对5-12岁的儿童,只要依据儿童脑发展的规律,在教师指导下儿童进行主动的学习,会比儿童自发地探究更为有效。从儿童的初始概念引入探究,从儿童身边的熟悉的事件出发进行探究,引入模型和概念框架进行探究,都是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的途径。

依据长期记忆具有两种不同类型: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的科学研究发现,我们强调了需要保护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强调儿童社会情绪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把它们具体化到“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内容标准里去,落实在具体的案例设计中。根据中国儿童目前生长环境的特点,我们认为在社会情绪能力培养方面,要更注意同感能力(Empathy)和自尊自强性格(Self-Esteem)的培养。

我们还针对某些儿童由于学业压力过大、早期教养忽视和先天基因倾向等原因,造成的性格内向倾向,强调了在成长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应对这些儿童加强帮助和支持。我们发现幼儿园实验班的儿童在5岁时,已经形成明显不同的认知和情感类型,不同的发展轨迹。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差异,造成

的发展不平衡已经十分突出。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道理的。

近几十年来,有关早期儿童发展的研究获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来自神经科学、发育心理学、分子生物学、人类学、教育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早期儿童认知技能、健康、愉快的情绪,社会能力、健壮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发展奠定了人一生成功的基础。它不仅影响儿童后继的学业,而且是他们一生事业上成功,成为负责的合格公民,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先决条件。成年以后的发展、合作和守法行为都是建筑在儿童发展期形成的能力基础上的。儿童早期发展能否得到重视和关注,能否实现公平、健康和有效地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实力与安全。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忽视和措施不当,即使有的方面以后可能能够弥补,也会付出大得多的代价。

因而,我们认为应该十分关注5岁前儿童的早期发展和学习。儿童在0-6岁期间脑发展十分迅速,也是许多功能可塑性最好的时期。我们需要研究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他们在5岁时的差别,我们在早期发展中可以给他们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例如,一些儿童发育和神经科学家提出的基因和气质的关系;、镜像神经元和儿童模仿的学习机理;儿童早期对周围世界的学习能力;对针对不同气质类型2—4岁儿童主动控制能力的培养等等。对这些迅速出现的有关儿童发展和教育

的新知识,我们都需要认真地研究,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进行发展和运用。

参加我们实验的幼儿园还是极少的一部分,即使是能够进入幼儿园学习的孩子还不到适龄儿童的一半。有些幼教机构并没有采用基于科学依据的教育方法。有些政府机构认为早期发展不是政府的职责,把教育投资的关注重点放在高学历段等等。因此全国政协量和有关部委,召开一次高层专家论坛,明确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性,对国家的早期儿童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提出建议,是十分及时和重要的举措。

总之,教育是个人、家庭、民族和国家对未来最重要的投资,教育在为明天国家的安全、繁荣和昌盛奠定着最重要的基础。

在做中学科学

在做中学科学 三亚市第一小学——黎元俊科学教学历经了风风雨雨,当她跨入了新千年之际,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以她新的姿态大踏步走向了“科学”教育的行列。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进步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爆发了新的生命力。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做中学”是一种主张儿童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科学教育形式。在这种教育形式中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做实验,并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他们运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在做中感受科学的美 “不吃梨,不知梨子的味道”这是一句古话,但它寓于一定的哲理。我们现在的科学课就是要强调动手,通过学生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等器官,去玩“玩具”,去品味物体,去观察物体、环境,去研究物体的本质与现象。如:五年级科学中用三棱镜来折射阳光,三棱镜折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色光是多么美,又是多么神奇,让学生领略到科学的奥秘和美。兴趣是学生的最好的老师,她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热

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激情。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不断制造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在做中强化科学知识 “看不如做”。看十遍不如做一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如:三年级《动物的不同与相同》中,有食植动物、食肉动物、还有两样都吃的动物。学生必须通过摆卡片、讨论、争论,才能搞清楚。才能记住这些知识。 三、在做中提升科学理念 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但他还不能把知识自觉提升到自己的意识形态中。可能知识过几天就会忘却。通过“做中学”能使学到的知识贯穿到学生的意识形态中去。使他们在今后的做事、工作中能自觉讲求科学,提升科学理念。“要调查才有发言权”.如:三年级的《家乡的水资源》一课,不仅课内要学好它,更重要的是课外要组织好学生去调查、观察、记录、研究水资源,研究水资源的环境状况。这是必须要去做的,做中可以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做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更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理念,科学的看待周围的一切,科学地做事。 四、在做中链接创新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希望。没有创新就没有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作为一个教学体系,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的老师也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教师。 “做中学”既是一个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同时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作为儿童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

'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浅析

“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浅析 摘要 “做中学”指在学校中进行的基于“动手做”的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它具有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步骤与方法,引领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学习与探究。它强调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科学的思维方式、习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但在实际的学校科学教育中,“做中学”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具体来说,本研究围绕学校的“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整合性,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基于“做中学”的学校科学教育是否有其他整合或重组的教育方式;其次,这样整合或重组的科学教育方式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怎样去设计和实施基于“做中学”的学校整合性科学教育。 实施基于“做中学”的学校科学教育的注意事项和策略如下:一、尊重年龄特点,关注学习方式;二、强调准备充分,力求整合无痕;三、关注整合方式,注重方法习得;四、关注核心概念,强调综合感知;五、关注活动进程,有效整合资源;六、关注反思调整,彰显团队智慧。 关键词:“做中学”;整合性;学校科学教育

Abstract "Learning by Doing" means based on the "DIY" inquiry-based science learning activities carried out in the nursery. It has some basic steps and methods of scientific inquiry, leading the children like scientists to learn and explore. It emphasizes the child by exploring ways of thinking can get science, acquisition of scientific learning methods and to develop good scientific attitude. But in actual science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doing" is what kind of state?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around the kindergarten "doing" integrated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carried out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based on the "learning by doing" kindergarten science education if there are other consolidation or restructuring of education; Secondly, consolidation or reorganization of such science education have what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how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based on the "learning by doing" Kindergarten integrated science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he "learning by doing" kindergarten science education with basic considerations and strategies. One concern age characteristics, respect learning; Second, emphasize prepared, and strive to integrate trace; Third Watch integrated approach, focusing on methods acquisition; Fourth, focus on the core concepts, emphasizing comprehensive perception; five is concerned about the activities of the process,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resources; six is adjusted to reflect concern, highlighting the wisdom of the team. Keywords: Learning by doing;Integrated;Kindergarten Science Education

做中学科学教育倡导准则

做中学科学教育倡导准则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做中学”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课程的改革,而是一个以变革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为切入点,进而变革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于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为了有效地推动“做中学”科学教育计划在我国的开展,我们为该计划提出以下的基本原则: 1.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 我们的每一个孩子,不论他(她)是男孩还是女孩、有无残疾、家庭经济状况如何,不论他(她)是什么民族、住在什么地区,都应平等地受到良好的

科学教育。我们尤其要关注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我们鼓励每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 2.为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 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其探究热情不亚于科学家,我们要给予精心呵护和大力培植,使它们得以保持和发展。我们要鼓励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尊重事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他们未来能适应社会,幸福地生活打好基础。 3.教学案例应于生活,从周围取材。 通过“做中学”科学教育,学生并不是得到随意的,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要根据国家制定的科学教育标准,灵活多样地开发与设计突出本土化并体现地方特色的案例。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我们应从孩子们身边选择易于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物品,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 4.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 “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从陶行知的做中学看小学科学课堂的发展-郑舟舟

从陶行知的做中学看小学科学课堂的发展 温州市蒲鞋市小学郑舟舟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是陶行知先生对于“教学做合一”的具体说明。“做中学,做中教”则说明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陶先生课程方法观的生动写照。对于小学科学而言,做中学不仅是对陶先生理论的很好实施,同时也是进入新课程后,小学科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一、“做中学”科学教育中的学生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一节课的效果如何首先体现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所以,当学生处身于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就会呈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 1.探究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表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当教师再现一个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或提出一个问题以引入课题时,学生常常表现出强烈学习的愿望,学生略经思考首先用语言或行动发表看法,即聚焦于这些课题中所包含的令其感兴趣的方面,逐步明确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来确立要研究的目标。如:教学“鱼”这一课例时,当教师将鱼展示在学生桌上问:“你们看看面前的鱼,可以发现什么?”学生马上就观察起鱼来。他们有的用小手去拨弄,有的小声议论。教师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倾听他们的议论:“鱼是怎样游动的?”“鱼睡觉时是躺着还是立在中?“鱼靠什么立在水中?”“如果将鱼的腮夹注,它会像人被捏

住鼻子一样用嘴呼吸吗?”“鱼喜欢吃什么?……当老师将孩子们的问题汇总后,每个孩子很快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并寻求志趣相同的同伴一起合作研究。 2.自己设计并实施探究活动目标一旦确立,教师便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若有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从而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制订方案并设计实验来检验、拓展和修正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坐等别人的指导。在探究中,学生细心操作、观察、测量并记录,无形中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如:教学“盐水和水”这一课例时,学生说可以通过测量水温的方法区别水和盐水。他们认为水的沸点100℃,但是盐水的沸点应该高于100℃,因为他们曾经测过糖水的沸点就是高于100℃,由此推断盐水的沸点也可能高于l00℃。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水和盐水的沸点进行了实际的测量,结果发现温度分别是100℃和107℃。学生结合已学的水的沸点温度和这一实测结果可以确定沸点是100℃的是水,即将水与盐水区别开来。还有的学生通过上网查询有关资料更进一步肯定了自己的推论。 二、做中学科学教育中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倡导做中学,做中教这个“做”,不是盲行盲动的做,也不是胡思乱想的做。他说:“‘做’字在晓庄有一个特别定义,这个定义便是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动,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所以在“做中学”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工作的重点由过去的直接灌输转向为引导、推动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思想不教学生,而是让学生学。 1.教师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友持者

科学课“做中学”模式应用

科学课“做中学”模式应用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出了《‘做中学’科学项目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其目的就是寻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以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丰富的科学知识。“做中学”模式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推广,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科学课做中学应用例 小学科学教学,大部分内容都需要学生亲手操作、实验、验证,才能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现以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优化“做中学”教学策略,以提升科学教学实效。 一、课堂目标设计合理,让学生达成“做中学” 有两位教师在设计这课的教学目标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第一位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除了让学生了解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外,还要让学生研究月球表面土壤的结构、月球的形成等,并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整理有关的信息,

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而第二位教师对本课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是绕着地球运动的。并从科学史角度,阐述了从古到今,人类就在不断对月球进行探索,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 月球对于学生来说也许并不陌生,但是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学生也许只能从神话传说中略知一二,而对于人类探月手段的不断更新,对月球的认识不断丰富却了解不多。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了解多少有关月球的信息,而是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经历。第一位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点难,很难激发学生“做中学”的兴趣。学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来了解月球体积的大小、引力的大小、表面特征等,但是月球的土壤结构,月球是如何形成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拔高了,不利于学生开展“做中学”。而第二位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仅仅围绕教材的编写意图,让学生了解人类探月的历程,并了解月球一些最基本的情况,这样的教学目标贴近学生,有利于学生去搜集和领悟有关月球的知识。 所以,要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做中学”的教学策略,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要适度,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做”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而且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情绪是高昂的,是发自内

最新-“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最新-“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中国教育部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是在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做中学”科学教育就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那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是不可取的。“做中学”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学生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英国专家,联合国亚太地区理科咨询员在北京的一次培训班上提出: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不是教知识,是教学生,就是教学生怎样科学地看事情,让学生懂得他身边的自然事物包含着许多科学的道理,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怎能样去弄明白这些科学问题。综上所述,“做中学”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学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将“做中学”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学结合起来,并有以下感想:

首先,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要充分,教师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服务。特别是实验仪器、器材的准备,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学生要,教师无”的情况。 其次,教学过程 第一步,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导入。 设置有趣的情节,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把他们“吸引”过来,才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与他们交谈时,他们会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如《摆的秘密》这一课,我们是这样没计的: 出示:摆钟;(学生对摆钟非常感兴趣)。学生观察:钟的特点;教师介绍:这口钟叫“摆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个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摆的知识。 第二步,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

“做中学”科学教育与教师的自身发展相整合

“做中学”科学教育与教师的自身发展相整合 重庆市37中(400084) 杨天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在中小学开展科技发明创新活动,不仅能够及时帮助善于思考的青少年捕捉智慧的火花,完成一项项立足于实践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够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科学方法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树立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价值观,健全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辅导员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科技创新中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在提倡素质教育但评价方式仍是应试教育的今天,学生每天除了完成大量的作业外,几乎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更谈不上来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加以改进,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加以整理,发明创造一些新的东西,或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研究等等,在开设了科技实践活动课后,学生的这种观念得到了转变。 正如一位参加科技创新获得全国奖项的学生在总结中写道:“当我完成《初级多维几何》教材的编写后,心中才感到如释重负,有了属于自己的作品,也才真正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才真正知道科技创新的真谛,才能将过程中的苦与累转化为幸福的微笑。其实在生活

中无处不涉及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在这次活动中,虽然课题有一定难度,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我都表现出了坚韧的毅力,有了对科学忠实的信念,它使我逐步走向成功。有同学认为参加科技创新的目的就是要获奖,升学考试加分,如果没有机会拿奖还不如做几张试卷。我认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质不是一定要发明创造出个什么东西,重要的是对过程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过程中可以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提高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感受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同时锻炼我们的意志。” 这位同学恰好道出了中小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为了获奖,更重要的还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在科技创新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科技实践活动中辅导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学生应该是专家和领袖,教师只起到协助而不是权威的作用。在科技活动中学生选课题和查阅资料时,教师不作明确的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实验时,教师更是一个服务者,为学生提供需要的器材。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和探索者,教师在管理上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在学生实现中间目标后,帮学生分析不足,进而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达到最终目标。 其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科技创新本身是不能用分数去评价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长处,这就要求辅导教师把施教的目光辐射到全体学生身上,并努力培养他们独特的才能和志趣,塑造学生的个性。在学习中很少得到成就感的学生,在科技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发现他们的成果和优点,并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成功的滋味会激励他们去寻找下一个成功,甚至使他们终生受益。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中学”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中学”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强调教学中应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掌握,教师应积极地鼓励儿童去实践,去获得直接经验。陈鹤琴还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什么是儿童的“做”:第一,从知识起于感知这点看,“儿童对于环境中各种事物的认识一定要亲眼看到、耳朵听到、手接触到才能了解事物的真象和性质。” “做”是儿童亲自利用各种感官对事物的直接体验。第二,从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这个角度来讲,“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认为儿童的学习要由儿童自己来“做”的,“做”是儿童的自动研究,是让儿童通过自己思想来认识世界。第三,从儿童的心理来分析,“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做”。第四,他提出“做就是劳动”,一切的创造……要从做中学,做中求创造。总之,所谓“做”,并不限于双手做才是做,凡是耳闻、目睹、调查、研究都包含在内。“做中学”的核心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本人将上述教育原则、思想和观点渗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并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一、“做”是让儿童进行直接体验 古人云:不吃梨,不知梨子的味道。我们现在的科学课就是强调学生动手做,通过学生的眼睛、耳朵、舌头、手等感官,去玩实验器材,去品味物体,去观察物体、环境,去研究物体的本质与现象。如三年级第三单元《水》,我就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分辩牛奶、水、醋等液体。用眼睛看这些液体分别是什么颜色,用鼻子闻这些液体的气味怎样,用舌头品尝这些液体的味道如何,从而得出水是无色、无味、无气味的液体,获得对水的认识。又如《水和食用油比较》一课,它除了要求学生用眼睛看颜色,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外,还要求学生用手黏一黏,用滴管分别在腊光纸上滴一滴,同时把二种液体倒在一起进行观察。从而得出水是不粘手,食用油粘手,油比水轻,水比油重,水滴在腊光纸上成小圆珠,油滴在腊光纸上小圆珠较扁,小圆珠滚动时水比油快……这些科学知识不需要老师传授,而是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对事物直接体验后就可以得到。 二、“做”是让儿童自动研究 “看不如做”。看十遍不如做一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做”实验必须要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研究,教师只要及时指导就可以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

“做中学”教育理论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教育理论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科学新课程的实施,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结合《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入“做中学”教育理论到初中科学教学之中,以推动科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引导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 关键词:做中学课程改革科学探究教学应用能力培养 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全面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工程,具有促进学生成长,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功能。科学课程(7—9年级)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共包括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科学课程标准》是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以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为主导,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基础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背景,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养成科学的行为和习惯。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授、轻亲身体验的获得。提高儿童和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做中学”教育理论着眼于未来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关注科学教育的平等机遇和基础性,以面向全体儿童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为首要原则。“做中学”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与《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相吻合的。 一、“做中学”教学产生和发展 大约在十五年前,美国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Leon Lederman提出了“Hands On”的学习模式。他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美国准备20年后合格的公民。1995年由法国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Georges Charpak将其引入法国,称为“La Main à La Pate”,直译为“动手和面吧”,意即“动手做”。夏帕克教授曾说过,“实施这项科学教育改革不仅改变了孩子学习的方法,也改变着他们生活的方式”。这些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公认的成功,被有关国家列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000年11月,2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教育家、政府官员和教师在国际科学联盟(ICSU)主持下,汇聚北京对小学科学与数学教育进行研讨,Leon Lederman亲自起草了《北京宣言》。2001年开始,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在中国发起“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Hands 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 on science以下简称“做中学”)试验,确定了“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九项原则,培训了一部分教师,从2003年开始在中国正式启动“做中学”。目前我国“做中学”主要在幼儿教育阶段针对学前儿童进行试验,现已推广到16个城市,200余所学校,建立了汉博网站,参与了国际研究和合作。

浅析“做中学”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师生角色

与科学学习零距离 ──浅析“做中学”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师生角色 零距离是指相互间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阻隔。与科学教育零距离是指教师应当创造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与科学教育真实地接触,亲历探究科学的过程,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真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更好地建构科学知识并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良好科学素养。这种零距离的接触正好与“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的目标相吻合。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育的特点是:以教为中心的满堂灌,重传授,机械式地训练,科学教育行态是一种知识再现,生硬地模仿。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教师是教材的“奴隶”,是教材、教参的“忠实执行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的“接受器”,在学习遇到困难时逃避困难。学生始终觉得科学是一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无法用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学习十分神秘、高深,无法与之亲密接触。 然而,人是天生的探究者。婴儿自呱呱坠地起,就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周围的环境,正如小仲马所说一小孩是小的,而他却包含着成年人;头脑是狭小的,而它却隐藏着思想;眼睛只有一个小点,它却能环视辽阔的天地。小学科学教育就是要解放孩子的脑、手、脚、嘴、思想和时间,给孩子创造条件,把孩子对科学的好奇、本能的探究反射和收集欲引导到科学的道路上来,激发起其对科学的热爱。“做中学”倡导的“动手做”探究式学习方式(LAMAP),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被运用后。教育的中心转向学生的学习,教学的任务则变成如何去支湖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创没出有利于科学探究学习的情境,这些都对教师、学生的角色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做中学”科学教育中的学生 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体系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结构,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顺从。听话,不想学也得学,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压力和负担,成了束孵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绳索。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一文中提出了“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瓮、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的“疗梅”主张,表达了他“放松束缚,顺其天性”的观念。今天我们在小学科学中引入“动手做”探究式学习方式就是顺儿童天性,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效果如何首先体现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当学生处身于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就会呈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 1.探究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表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当教师再现一个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或提出一个问题以引入课题时,学生常常表现出强烈学习的愿望,学生略经思考首先用语言或行动发表看法,即聚焦于这些课题中所包含的令其感兴趣的方面,逐步明确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来确立要研究的目标。如:教学“鱼”这一课例时,当教师将鱼展示在学生桌上问:“你们看看面前的鱼,可以发现什么?”学生马上就观察起鱼来。他们有的用小手去拨弄,有的小声议论。教师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倾听他们的议论:“鱼是怎样游动的?”“鱼睡觉时是躺着还是立在中?“鱼靠什么立在水中?”“如果将鱼的腮夹注,它会像人被捏住鼻子一样用嘴呼吸吗?”“鱼喜欢吃什

幼儿园科学教育“做中学”活动的思考及策略

幼儿园科学教育“做中学”活动的思考及策略-教师教育论

幼儿园科学教育“做中学”活动的思考及策略 幼儿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 物质材料,或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课题,以不同的方法,不同程度的指导幼儿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学习学科学的方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的过程,其目的就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 笔者对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有几点思考与重视的问题。 、教师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序还需要提高 幼儿园全体教职工要重视科学教育,注意自身学习,转变观念才是培养幼儿 良好科学素质的基本条件。全体教职工应定期地学习科学教育理论、成果等,加强教师本身对科学的思考,对教育的渗透,养成边学习、边思考、边行动的习惯非常重要,这是确保科学教育健康稳妥的落实的条件。 策略一: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应抓住要点。 找出幼儿探索的兴趣点,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启发、帮助幼儿主动、积极的自己去了解、获取一切。 策略二:同伴的交往。 让能力强的幼儿和能力弱的幼儿搭配,交流,或以强带弱,让能力强的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的关系融洽了,告状和打人的现象也减少了。在这当中,应注意提供充足的材料、器械。 、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的方法要有待创新 在教育活动中,注重多种活动方法的创新,并能安排固定时间进行科学教育, 长期坚持,这是科学教育顺利发展的保证,同时科学教育应与其他学科综合渗透, 不能孤立,这样才能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幼儿园在硬件上由于条件的限制,未能提供一些适宜幼儿使用的科学器皿,未能充分的创设科技环境等。 策略:集体活动、角落活动、日常活动相结合 对于科学教育,过去我们较为重视集体活动,自从出现了区角活动中的探索区、数学益智区、语言角、艺术区、建构区的元素渗入,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倍增。通过每天充足的角落活动时间,教师对幼儿的个别指导充分,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都在宽松的氛围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有时教师发现过去没有注意的能力中等甚至偏下的幼儿,在角落活动中潜力得到了很大的挖掘,令教师也感到吃惊。日常活动中,教师观念得到

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的实验研究

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的实验研究 南开区第一幼儿园 宗颖

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的实验研究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社会的进步要求未来现代社会的公民,必须养成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感;必须对科学探究和过程有所体验,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参与社会决策中遇到的涉及科学技术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1、当今世界,强调以亲自动手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形成一种潮流。在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国家科学课程改革方案中,科学探究被列为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最关键和最基本的要素。“学习必须是主动性的”已成为国际上基本的教育理念。 2、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生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授、轻亲身体验的获得。这些无疑地都为今天的科学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做中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有着鲜明的特点,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发现。“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提出,不仅基于我们已有的经验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成果,而且认真审视和分析了我国

科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倡导的准则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力图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克服这些弊端。 为此,以《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实践研究》为途径,在实践中力求让所有的幼儿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妙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让所有的教师亲历引领幼儿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使他们在参与内容设计、形式组织及活动后反思中体验“做中学”科学活动探究的过程,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二、理论依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儿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儿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引发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和“做中学”科学教育目标相吻合,它们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

做中学 玩中学 一个全新的幼儿科学教育理念

有趣的乐器小实验 作者:乖宝妈 收到新一期的科学小超人,里面的实验盒果真又是儿子突击的第一个目标!“乐器叮叮咚”,很好的一个主题,小孩总是对会发生的物品感到好奇,而这一期科学小超人实验盒的主题又是让宝宝自己动手制作乐器并从中学习了解乐器发声的简单原理,实在是非常赞。 对于乐器,3岁的儿子已经不再陌生,因为从宝出生到现在,家里已有不少乐器,例如碰钟、沙锤、木琴等,虽然敲敲打打,但从未和宝一起研究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声。而这期的实验,让宝了解到声音是因为振动产生。在实验盒中,有鼓、手铃、螺帽、鼓棒、琴片和一张透明的塑料片。这些物品除了鼓和手铃外,还可以组成一个木琴、一个铃鼓和一个自制的拨弦乐器,孩子在组装乐器的同时锻炼了手部的肌肉,尤其是安装上面的小螺帽,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看看我们做的实验吧~ 实验一:什么是振动 这个实验很简单,即让宝用鼓槌敲击鼓面,鼓面上的东西跳起来,从而让宝直观地感受到振动。我们先后放了螺帽和盐巴。宝宝敲得很开心,螺帽和盐巴跳舞跳得也很开心,呵呵。同时,通过对比实验,即把螺帽和盐巴放在茶几上,鼓槌再怎样敲击,螺帽和盐巴也不会跳起。 实验二:振动产生声音 在碗上放一张纸,在纸上撒盐巴,然后在比较近的地方敲击鼓面,因为敲鼓产生的声音,声音发出的声波,导致了纸上盐巴的变动。这个实验很神奇哦。 实验三:自制沙铃和铃鼓 把黑豆和紫米分别放入鼓中,使尽摇动,产生响声。宝宝发现,放入黑豆摇动的响声要比放入紫米摇动的响声要大。再后来,让宝宝在鼓中放入一片纸片,摇动后宝发现没有声音。接着,再让宝把手铃安到鼓的侧面,这样就成了铃鼓。 实验四:动手改造木琴成拨弦琴 木琴,其实寄过来的时候就是安装好的,但为了前面的实验,我先拆掉了木琴。完成了前面的实验,我和宝又一起恢复了木琴。之后,再次拆掉木琴,只让宝安装螺帽,然后我来安装上面的皮筋,这样,木琴就被改装成一个拨弦琴。宝宝用小手拨动自制的琴弦,演奏出比较美妙的音乐。 其实,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孩子又对声音非常敏感。我记得宝宝小时候,老公总要买质量最好的碟片给宝听,家里也要买比较好的音箱给宝放碟,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宝宝耳朵对音乐的敏感。这次,通过小超人的乐器实验,让宝宝通过“玩”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真正体现了@科学小超人儿童学习宝盒的理念:《科学小超人》儿童学习宝盒内容与孩子日常生活密切关联,通过故事、游戏、科学实验等幼儿感兴趣的形式,让幼儿高高兴兴地与科学做朋友,自己动手学科学,提前接触数理化,并拥有良好的观察力、感知力、操作动手能力、为每个家庭培养一个会解决问题的孩子。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中学”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中学” 校名:福州市仓山小学 姓名:林丽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中学” 内容摘要: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探究过程,在“做中学”,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逐步养成科学思考方式、科学探索行为,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做中学探究科学教学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第一个提出“在做中学”,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而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是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正好与“做中学”理论不谋而合,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做中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科学的做中学就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做中学可以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关注问题的提出 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也是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因而,提出问题是“做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和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作用。这一过程由两部分组成: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提出问题。 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对于由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能够被学生解释的问题,同时这个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如教五年级科学上册《简单电路》一课,我先给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夜晚的三县洲大桥上的霓虹灯是怎样亮起来的?”“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也许会知道这与电有关。但为什么会亮起来?如何才能亮起来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体验感悟,实践操作,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而为了让学生提出问题,我们老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发学生自由大胆地提出问题,老师紧扣目标引导学生猜测,如果学生的思路偏离了目标,老师则及时纠编,按着既定的方向展开。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光的行进》,我先给学生欣赏了全国各地的夜景,当学生说出是光把这些城市装扮的如此美丽时,我立即引导学生:对于光,你有哪些问题想要解决呢?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来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光是如何传播的,光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吗,等等。 一个人的能力是不能灌输的,只能培养能力。一定的能力只能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的锻炼才能得到发展。从问题入手,正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带着好奇心去做,既动手又动脑,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深入探究能力,这样科学课才能形成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欲望,爱科学,用科学。 二、关注学生的猜测 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常常用

七年“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摘要)

七年“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给我们的启示 () 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最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中,再次强调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任务;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指出要重视早期教育;在医疗卫生方面提出要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中国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到98% 以上的人口地区,高中阶段普及率59.8%,大学入学率达到适龄人口的22%,青壮年的文盲率降到了3.8%以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愉快地成长为既有道德,又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2019年开始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发起了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即在5-12岁儿童中进行基于动手的探究式科学教育,至今已经七年多了。项目从最初四个城市中的几十所幼儿园和小学,目前扩大到17个城市和农村近两千所学校和幼儿园。在进行这项教育改革的实验中,我们依靠了教育的科学研究,依靠了运用心智、脑与教育研究中的一些有用的知识,使对儿童的教育尽可能在实证科学的指导下进行。通过七年多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也凸现了需要在实证性科学研究支持下,建立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以开展早期儿童发展与学习项目的急迫性。

例如:对人脑长期记忆形成的分子机理的揭示,使我们了解到脑是建构和重构的。这种建构的过程是基因和后天环境(家庭、学校、同伴、社区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从受孕就开始的,从初级功能到高级功能的连续过程。对5-12岁的儿童,只要依据儿童脑发展的规律,在教师指导下儿童进行主动的学习,会比儿童自发地探究更为有效。从儿童的初始概念引入探究,从儿童身边的熟悉的事件出发进行探究,引入模型和概念框架进行探究,都是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的途径。 依据长期记忆具有两种不同类型: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的科学研究发现,我们强调了需要保护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强调儿童社会情绪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把它们具体化到“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内容标准里去,落实在具体的案例设计中。根据中国儿童目前生长环境的特点,我们认为在社会情绪能力培养方面,要更注意同感能力(Empathy)和自尊自强性格(Self-Esteem)的培养。 我们还针对某些儿童由于学业压力过大、早期教养忽视和先天基因倾向等原因,造成的性格内向倾向,强调了在成长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应对这些儿童加强帮助和支持。我们发现幼儿园实验班的儿童在5岁时,已经形成明显不同的认知和情感类型,不同的发展轨迹。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差异,造成

在做中学科学

在做 中 学科 学 三亚市第一小学——黎元俊 科学教学历经了风风雨雨,当她跨入了新千年之际,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以她新的姿态大踏步走向了“科学”教育的行列。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进步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爆发了新的生命力。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做中学”是一种主张儿童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科学 教育形式。在这种教育形式中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做实验,并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他们运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在做中感受科学的美 不吃梨,不知梨子的味道”这是一句古话,但它寓于一定的哲理。 我们现在的科学课就是要强调动手,通过学生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等器官,去玩“玩具”,去品味物体,去观察物体、环境,去研究物体的本质与现象。如: 五年级科学中用三棱镜来折射阳光,三棱镜折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色光是多么美,又是多么神奇,让学生领略到科学的奥秘和美。兴趣是学生的最好的老师,她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激情。现代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不断制造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在做中强化科学知识 看不如做” 。看十遍不如做一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如:三年级《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