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非金属元素

液态非金属元素

液态非金属元素是指在常温常压下呈现液态的非金属元素。常见的液态非金属元素有溴、氯、氟和氢。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分子形式存在,由于其较低的沸点和较高的蒸气压,使它们在常温下保持液态状态。

溴是一种液态非金属元素,其符号为Br,原子序数为35。在室温下,溴呈现红棕色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溴是一种非常反应活泼的元素,与许多金属和非金属反应,如与氢反应可生成氢溴酸。溴还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和阻燃剂等领域。

氯是另一种常见的液态非金属元素,其符号为Cl,原子序数为17。氯气在常温下是黄绿色气体,但当冷却至-34摄氏度以下时,会转化为液态。氯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元素,常用于消毒和水处理等领域。此外,氯也是许多重要化合物的组成部分,如盐酸和氯仿等。

而氟是一种非常活泼的液态非金属元素,其符号为F,原子序数为9。在常温下,氟气是无色的液体,具有强烈的腐蚀性。由于其高度反应活性,氟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氟化物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医学领域,如氟化钠用于牙膏和水处理。

氢是一种常见的液态非金属元素,其符号为H,原子序数为1。氢气在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当冷却至-259摄氏度以下时,会

转化为液态。液态氢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储存介质,也被广泛用于氢燃料电池等领域。氢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

总结起来,液态非金属元素包括溴、氯、氟和氢,它们在常温下呈现液态状态。这些元素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应用领域,如溴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氯在消毒和水处理中的应用,氟在工业和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及氢作为能源储存介质的应用。对于这些液态非金属元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性和应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高考理综选择题第九题元素推断选择题知识点总结

高考理综选择题第九题元素推断知识点总结 一、重要元素的基本性质 1.氢:原子半径最小,同位素没有中子,密度最小的气体; 2.碳: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金刚石、石墨、富勒烯; 3.氮: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78%),化合时价态很多,化肥中的重要元素; 4.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空气中含量第二多的气体(21%)。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 元素,有两种气态的同素异形体; 5.氟: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无正价,氧化性最强的单质; 6.钠: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焰色反应为黄色; 7.镁:烟火、照明弹中的成分,植物叶绿素中的元素; 8.铝:地壳中含量第三多的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两性的单质(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 常温下遇强酸会钝化; 9.硅:地壳中含量第二多的元素,半导体工业的支柱; 10.磷:有两种常见的同素异形体(白磷、红磷),制造火柴的原料(红磷)、化肥中的 重要元素; 11.硫:单质为淡黄色固体,能在火山口发现,制造黑火药的原料; 12.氯:单质为黄绿色气体,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氯碱工业的产物之一; 13.钾:焰色反应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化肥中的重要元素; 14.钙: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质元素,骨骼和牙齿中的主要矿质元素; 二、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相关知识归纳 1.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是Be;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C;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有O; 2.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Li、Si; 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有Mg。 3.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Li、P; 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Be。原子核内无中子的元素是11H; 三、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相关知识归纳 1.主族序数与周期序数相同的元素有H、Be、Al; 主族序数是周期序数2倍的元素有C、S;

九年级化学-探秘水世界-知识点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二、水的天然循环 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 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 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 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 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周期表中的特殊元素

周期表中的特殊元素 1、族序数等于周期数:H、B、Al 2、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2倍:C、S 3、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3倍:O 4、周期数等于族序数的2倍:Li 5、周期数等于族序数的3倍:Na 6、除了H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F 7、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0的短周期元素是:C、Si 8、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是:S 9、短周期元素离子半径最大的元素:S 10、单质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元素是:C 11、气态氢化物得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是:N 12、氢化物沸点最高的元素是:O 13、单质密度最小的元素/最轻的单质是:H 14、单质密度最小的金属元素是/最轻的金属:Li 15、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是:Br 16、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元素是;Hg 17、主族元素中能与强碱溶液反应的金属元素是:Be、Al 18、能与强碱溶液反应并放出H2的非金属元素是:Si 19、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主族元素是:Be、Al 20、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与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是:N 21、最活泼的非金属/无含氧酸的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可腐蚀玻璃/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元素/阴离子还原性最小的元素:F 2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Al 23、最活泼的金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阳离子氧化性最小的元素:Cs 24、最易着火的非金属单质元素:P 25、焰色为黄色的元素:Na 26、焰色为紫色的元素:K 27、元素单质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短周期元素:Li、Na、F 28、可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C、O、P 29、最外层电子数跟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Be、Ar 30、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的原子:C 31、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的原子:O 32、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4倍的原子:Ne 33、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的原子:Li、Si 34、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的原子:Li、P 35、电子层数跟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H、Be、Al、Ge

非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是元素的一大类, 碳(非金属元素) 在所有的一百多种化学元素中,非金属占了22种。非金属元素是元素的一大类,在所有的一百多种化学元素中,非金属占了22种。在周期表中,除氢以外,其它非金属元素都排在表的右侧和上侧,属于p区。包括氢、硼、碳、氮、氧、氟、硅、磷、硫、氯、砷、硒、溴、碲、碘、砹、氦、氖、氩、氪、氙、氡。80%的非金属元素在现在社会中占有重要位置。 目录 [隐藏] •1 概述 •2 性质 •3 特点 •4 氢 •5 碳 •6 金刚石 •7 石墨 •8 碳六十 •9 相关词条 •10 参考资料 非金属元素-概述 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对于主族元素来说,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电荷数逐渐增大,而电子层数却没有变化,因此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随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降低,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而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非

金属性逐渐增强。例如:对于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Na>Mg<Al,非金属性Cl>S>P>Si。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 非金属磷 的递增,电子层逐渐增大,原子半径明显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小,元素的原子失电子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减弱。例如:第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H<Li<Na<K<Rb<Cs,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F>Cl>Br>I。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可以作出简明的结论:在元素周期表中,越向左、下方,元素金属性越强,金属性最强的金属是Cs;越向右、上方,元素的非金属越强,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例如:金属性K >Na>Mg,非金属性O>S>P。 非金属元素-性质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化学反应3中的表现的关系,一般说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对于的碱的碱性也越强。例如:金属性Na>Mg>Al,常温时单质Na与水能剧烈反应,单质Mg与水能缓慢地进行反应,而单质Al与水在常温时很难进行反应,它们对应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NaOH>Mg(OH)2>Al(OH)3。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与H2反应越剧烈,得到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也越强。例如:非金属Cl>S>P>Si,Cl2与H2在光照或点燃时就可能发生爆炸而化合,S与H2须加热才能化合,而Si与H2须在高温下才能化合并且SiH4极不稳定;氢化物的稳定HCl>H2S >PH3>SiH4;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HClO4>H2SO4>H3PO4>H4SiO4。因此,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可以作为判断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强弱的依据。另外,还可以根据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之间的相互置换反应,进行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一种金属把另一金属元素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表明前一种元素金属性较强;一种非金属单质能把另一种非金属单质从它的盐溶液或酸

非金属矿物加工

粉体加工应用技术主要包括:颗粒制备与处理技术、非金属矿物材料加工技术、非金属矿物化工技术。非金属矿物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超细粉碎、精选提纯、表面改性、非金属矿物材料、非金属矿物化工。非金属元素共有22种,它们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右上方。除稀有气体元素(He、Ne、Ar、Kr、Xe、Rn)和氢外非金属元素共有15种,以液态存在的有H、F、Cl、O、N等五种。以液态存在仅溴一种。颗粒制备与处理技术:粉碎与分级、表面改性、选矿提纯、脱水干燥技术、造粒技术。造粒方法主要有压缩造粒、挤出造粒、滚动造粒、喷雾造粒、流化造粒等。@非金属元素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的s轨道都有2个电子,即非金属元素原子具有ns2np1-5的外层电子构型。分子间力来源主要三种: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非金属元素的成键特征是:一方面能形成离子键,另一方面能形成共价键。这是由非金属元素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原子半径和元素的电负性所决定。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学反应特点: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固相反应(热分解、氧化还原、加成、置换和复分解反应)。固相反应: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学反应的一个特点就是高温下的固体和固体之间发生的表面离子互相交换的反应。非金属矿的选矿提纯包括传统的重力选矿、浮选、磁选、电选。选矿的目的和任务是将有用矿物同无用的脉石分离,把彼此共生的有用矿物尽可能分离并富集成所需的精矿,综合回收利用有价成分,去除对冶炼和其他加工过程有害的杂质,提高精矿品质,充分利用有限的矿产资源。选矿过程:选别前的准备作业、选别作业、产品处理作业。选矿指标:1)品味:指矿物原料及选矿产品中有用成分含量的质量百分比。2)产率:指产品质量与原矿质量之比的百分数。3)选矿比:指原矿质量与精矿质量之比。4)富矿比:指精矿品味和原矿品味之比。5)回收率:我们把原矿或给矿中所含被回收的有用成分在精矿中回收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回收率,以此评价该有用成分的回收程度。6)选别效率:我们用精矿中更有用成分回收率与脉石回收率之差来衡量选别作业效果的好坏。非金属矿物选矿特点:1、非金属矿选矿的目的一般是为了获得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特性的产品。2对于加工产品的粒度、耐火度、烧失量、透气性、白读等物理性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3、对于加工产品其中有用成分的含量和杂质的种类及其含量有严格的要求。4、尽可能保持有用矿物的晶体结构的完整与粒度。5、非金属矿选矿指标的计算一般以有用矿物的含量为依据,多以氧化物的形式表示其矿石的品味及有用矿物的回收率。6、非金属矿选矿提纯要富集有用矿物,除去有害杂质,和粉磨分级出不同规格的系列产品。7、非金属矿选矿工艺流程具有特殊性、多样性和灵活性。重选介质的运动形式:垂直、水平、回转运动。重力选矿:根据矿物密度不同及其在介质中不同矿物的沉降速度来进行矿物分离的选矿方法,简称重选。@矿粒群沉降时,因密度、粒度的不同,在介质中沉降会发生粒度较小的大密度粒子与粒度较大的小密度粒子,若以相同的速度沉降,则d1和d2称为等降颗粒d1/d2称为等降比。影响:重选时矿粒粒度将影响矿粒按密度分层,由等降比可知,在重选时粒级越窄,越能减少粒度影响,矿粒按密度分选就越精确。重选分类:分级、洗矿、重介质选矿、跳汰选矿、摇床选矿、溜槽选矿、离心选矿。跳汰分选是在垂直变速介质流中按密度进行分选的一种方法。根据分选介质分为两种:分选介质是水,称为水力跳汰;若为空气,称为风力跳汰。跳汰分选原理,在垂直脉冲运动的介质流中按密度分层,结果不同密度的粒子群在高度上占据不同的位置,大密度的粒子群位于下层,小密度的粒子群位于上层,从而实现分离的目的。风选设备:水平气流风选机和上升气流风选机。跳汰分选是在垂直变速介质流中按密度进行分选的一种方法。跳汰分选介质分类:分选介质是水,称为水力跳汰;若为空气,称为风力跳汰。重介质分选所用介质可分为水、重介质和空气,风选所用介质为空气。重介质分选的磁铁矿粉应具备下列条件:1)通常以磁铁矿粉中磁性物含量高低来表示其纯度2)磁铁矿粉的有效密度高时,容易配制高密度的悬浮液3)磁铁矿粉的脆性要小,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泥化4)磁铁矿粉的磁导率要高,磁滞性要低,以满足在净化时磁铁矿既容易磁化回收,又容易退磁,保持再生悬浮液的稳定性5)磁铁矿粉对粒度组成的要求:一是要满足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一)非金属元素概论 1.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在目前已知的112种元素中,非金属元素有22种,除H外非金属元素都位于周期表的右上方(H在左上方)。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2.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及化合价 (1)与同周期的金属原子相比,最外层电子数较多,次外层都是饱和结构(2、8或18电子结构)。 (2)与同周期的金属原子相比较,非金属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多,原子半径小,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表现氧化性。 (3)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O、F无+6、+7价)‘对应负价以绝对值等于8–主族序数。如S、N、C1等还呈现变价。 3.非金属单质 (1)组成与同素异形体 非金属单质中,有单原子分子的He、Ne、Ar等稀有气体;双原子分子的H2、O2、Cl2、H2、Br2等,多原子分子的P4、S8、C60、O3等原子晶体的金刚石,晶体硅等。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常见的有O2、O3;红磷、白磷;金刚石、石墨等。 (2)聚集状态及晶体类型 常温下有气态(H2、O2、Cl2、N2…),液态(Br2)、固态(I2、磷、碳、硅…)。常温下是气钵,液态的非金属单质及部分固体单质,固态时是分子晶体,少量的像硅、金刚石为原子晶体,石墨“混合型”晶体。 4.非金属的氢化物 (1)非金属氢化物的结构特点 ①IVA—RH4正四面体结构,非极性分子;VA—RH3三角锥形,极性分子;VIA—H2R为“V”型,极性分子;VIIA—HR直线型,极性分子。 ②固态时均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常温下H2O是液体,其余都是气体。 (2)非金属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一般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因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是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3)非金属氢化物具有一定的还原性 如:NH3:H2S可被O2氧化HBr、HI可被Cl2、浓H2 SO4氧化等等。 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含氧酸)的组成和酸性。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故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也是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①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 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C。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气态氢化物沸点最高的元素或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的元素:O。④最轻的单质的元素:H ;最轻的金属单质的元素:Li 。⑤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Br ;金属元素:Hg 。⑥最高价氧化物及其对应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元素:Be、Al、Zn。⑦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N;能起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S。 ⑧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能和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反应生成该元素单质的元素:S。⑨元素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总结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是元素的一大类,在所有的一百多种化学元素中,非金属占了22种。在周期表中,除氢以外,其它非金属元素都排在表的右侧和上侧,属于p区。包括氢、硼、碳、氮、氧、氟、硅、磷、硫、氯、砷、硒、溴、碲、碘、砹、氦、氖、氩、氪、氙、氡。[1]80%的非金属元素在现在社会中占有重要位置。 一、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对于主族元素来说,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电荷数逐渐增大,而电子层数却没有变化,因此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随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降低,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而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增强。例如:对于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Na>Mg<Al,非金属性Cl>S>P>Si。 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电子层逐渐增大,原子半径明显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小,元素的原子失电子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减弱。例如:第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H<Li<Na<K<Rb<Cs,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F>Cl>Br>I。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可以作出简明的结论:在元素周期表中,越向左、下方,元素金属性越强,金属性最强的金属是Cs;越向右、上方,元素的非金属越强,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例如:金属性K>Na>Mg,非金属性O>S>P。 二、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化学反应3中的表现的关系 一般说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对于的碱的碱性也越强。例如:金属性Na>Mg>Al,常温时单质Na与水能剧烈反应,单质Mg与水能缓慢地进行反应,而单质Al与水在常温时很难进行反应,它们对应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NaOH>Mg(OH)2>Al(OH)3。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与H2反应越剧烈,得到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也越强。例如:非金属Cl>S>P>Si,Cl2与H2在光照或点燃时就可能发生爆炸而化合,S与H2须加热才能化合,而 Si与H2须在高温下才能化合并且SiH4极不稳定;氢化物的稳定HCl>H2S>PH3>SiH4;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HClO4>H2SO4>H3PO4>H4SiO4。 因此,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可以作为判断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强弱的依据。另外,还可以根据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之间的相互置换反应,进行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一种金属把另一金属元素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表明前一种元素金属性较强;一种非金属单质能把另一种非金属单质从它的盐溶液或酸溶液中置换出来,表明前一种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强。 三、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还原性越强,而它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例如:金属性Na>Mg>Al,单质的还原性Na>Mg>Al,阳离子的氧化性Na+<Mg2+<Al3+。中学化学教材中金属活动顺序表为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而阳离子的氧化性为K+<Ca2+<Na+<Mg2+<Al3+<Zn2+<Fe2+<Sn2+<Pb2+<H+<Cu2+<Hg2+<Pt2+<Au2+。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的氧化性越强,还原

无机元素化学

无机元素化学 无机元素化学 无机元素化学是研究无机化合物及无机元素的化学性质、合成方法、生产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学科。无机元素化学的研究对于了解材料的结构、性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无机元素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反应机理、无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性质规律、无机化学分析方法等。 一、无机元素的分类 无机元素按其物理性质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其中金属元素位于达成表左侧、非金属元素位于达成表右侧。部分元素被认为是金属或非金属的过渡元素,它们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上常常处于中间地位。 按物理性质分类: 1.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热导性、光泽。金属元素大 多数为固体,但汞是唯一的液体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在室温及常压条件下大多数属于固体,只有汞是液体。 2.非金属元素:具有较差或没有导电性、热导性、无光泽。非 金属元素可以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其中氧气、氮气和氢气是常见的气态非金属元素。 按化学性质分类:

1.硫化物元素:包括S、Se、Te,它们的特点是化合氧,形成酸性氧化物。例如硫化物化合物可以形成酸性硫酸盐。 2.氮化物元素:包括N、P、As、Sb、Bi,它们的化合物的共性是结构独特。氮、磷、砷的化合物容易形成P=O三键和P–N双键。 3.卤化物元素:包括F、Cl、Br、I等,它们的化合物的共性是化学性质反应活跃,广泛用于卤代反应。 4.氧化物元素:包括O、S、Se、Te等,特点是其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易于形成配合物化合物。 按分子形式分类: 1.单质:元素本身就是一种单质。例如金属铁阴离子Fe2+可以形成红色的FeSO4和FeCl3,但本身是红色固体。 2.二元化合物:例如BN、C2H6、HCl、NaCl等。 3.多元化合物:例如硝酸和过氧化氢(H2O2)。 4.复合物:最复杂和最广泛的一类化合物。例如铁氰化物、六假单胺合铁离子。 二、无机元素的化学性质

高中化学非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质大汇合

高中化学非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质 一、氯及其重要化合物 1、氯气的性质及用途 、①物理性质:常温下,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能溶于水、比空气重、易液化的有毒气体。 ②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1〕与金属反响〔与变价金属反响,均是金属氧化成高价态〕 <1> 2Na+Cl2△2NaCl〔产生白烟〕 <2>Cu+Cl2△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 <3>2Fe+3Cl2△2FeCl3〔产生棕色的烟〕 注:常温下枯燥的氯气或液氯不与铁反响,所以液氯通常储存在钢瓶中。 〔2〕与非金属反响 <1>H2+Cl2△2HCl〔发出苍白色火焰,有白雾生成〕——可用于工业制盐酸 <2>H2+Cl2 光照 或点燃 2HCl〔会发生爆炸〕——不可用于工业制盐酸 <3>2P+3Cl2△2PCl3〔氯气缺乏;产生白雾〕 <4>2P+5Cl2△2PCl5〔氯气充足;产生白烟〕 注:磷在氯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3〕与水反响:Cl2+H2O = HCl+HClO 〔4〕与碱反响 <1>Cl2+2NaOH = NaCl+NaClO+H2O〔用于除去多余的氯气〕 <2>2Cl2+2Ca(OH)2 = Ca(ClO)2+CaCl2+2H2O〔用于制漂粉精〕 <3>Ca(ClO)2+CO2+H2O = CaCO3↓+2HClO〔漂粉精的漂白原理〕 注意:1假设CO2过量则生成Ca(HCO3)2。 2假设向Ca(ClO)2溶液入SO2气体,不能生成CaSO3,因能被HClO氧化。 〔5〕与*些复原性物质反响 <1>2FeCl2+Cl2 = 2FeCl3 <2>2KI+Cl2 = 2KCl + I2〔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色,用于氯气的检验〕 <3>SO2+*2+2H2O = 2HCl + H2SO4〔*=Cl、Br、I〕 3、氯水的成分及性质 氯气溶于水得黄绿色的溶液——氯水。在氯水中有少局部氯分子与水反响,Cl2+ H2O = HCl + HClO 〔次氯酸〕,大局部是以Cl2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 注意:〔1〕在新制的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有:H2O、Cl2、HClO、H+、Cl-、ClO-、OH-;久置氯水则几乎是稀盐酸。 <1> 一元弱酸,比H2CO3弱 〔2〕HClO的根本性质 <2> 不稳定,2HClO 光照 或加热 2HCl + O2↑ <3> 强氧化性: 漂白、杀菌能力,使色布、品红溶液等褪色, 故氯水可用作自来水消毒。 4 〔1〕实验室制法

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介绍

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介绍 氢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号元素,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水素”。氢是由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在1766年发现,称之为可燃空气,并证明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178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证明氢是一种单质并命名。氢在地壳中的丰度很高,按原子组成占15.4%,但重量仅占1%。在宇宙中,氢是最丰富的元素。在地球上氢主要以化和态存在于水和有机物中。有三种同位素:氕、氘、氚。 氢在通常条件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气体分子由双原子组成;熔点-259.14°C,沸点-252.8°C,临界温度33.19K,临界压力12.98大气压,气体密度0.0899克/升;水溶解度21.4厘米?/千克水(0°C),稍溶于有机溶剂。 在常温下,氢比较不活泼,但可用合适的催化剂使之活化。在高温下,氢是高度活泼的。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几乎所有的元素都能与氢生成化合物。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通常称为某化氢,如卤化氢、硫化氢等;金属元素的氢化物称为金属氢化物,如氢化锂、氢化钙等。 氢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又是未来的能源。 氦,原子序数2,原子量4.002602,为稀有气体的一种。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太阳”。1868年有人利用分光镜观察太阳表面,发现一条新的黄色谱线,并认为是属于太阳上的某个未知元素,故名氦。后有人用无机酸处理沥青铀矿时得到一种不活泼气体,1895年英国科学家拉姆赛用光谱证明就是氦。以后又陆续从其他矿石、空气和天然气中发现了氦。氦在地壳中的含量极少,在整个宇宙中按质量计占23%,仅次于氢。氦在空气中的含量为0.0005%。氦有两种天然同位素:氦3、氦

4,自然界中存在的氦基本上全是氦4。 氦在通常情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熔点-272.2°C(25个大气压),沸点-268.9°C;密度0.1785克/升,临界温度-267.8°C,临界压力2.26大气压;水中溶解度8.61厘米?/千克水。氦是唯一不能在标准大气压下固化的物质。液态氦在温度下降至2.18K时,性质发生突变,成为一种超流体,能沿容器壁向上流动,热传导性为铜的800倍,并变成超导体;其比热容、表面张力、压缩性都是反常的。 氦是最不活泼的元素,基本上不形成什么化合物。氦的应用主要是作为保护气体、气冷式核反应堆的工作流体和超低温冷冻剂等等。 锂,原子序数3,原子量6.941,是最轻的碱金属元素。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石头”。1817年由瑞典科学家阿弗韦聪在分析透锂长石矿时发现。自然界中主要的锂矿物为锂辉石、锂云母、透锂长石和磷铝石等。在人和动物机体、土壤和矿泉水、可可粉、烟叶、海藻中都能找到锂。天然锂有两种同位素:锂6和锂7。 金属锂为一种银白色的轻金属;熔点为180.54°C,沸点1342°C,密度0.534克/厘米?,硬度0.6。金属锂可溶于液氨。 锂与其它碱金属不同,在室温下与水反应比较慢,但能与氮气反应生成黑色的一氮化三锂晶体。锂的弱酸盐都难溶于水。在碱金属氯化物中,只有氯化锂易溶于有机溶剂。锂的挥发性盐的火焰呈深红色,可用此来鉴定锂。 锂很容易与氧、氮、硫等化合,在冶金工业中可用做脱氧剂。锂也可以做铅基合金和铍、镁、铝等轻质合金的成分。锂在原子能工业中有重要用途。

初中化学常见元素

初中化学常见元素 氢(H):质量最小的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常存在于自然界的水分子中。 氧(O):常见的非金属元素之一,是生命必需的元素之一,常存在于水、空气中。 碳(C):长于四周电子共价的非金属元素,是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组成元素。 氮(N):也是常见的非金属元素,草原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食品生产必需的元素。 铁(Fe):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人体中的血红蛋白和解毒酶都含有铁元素。 钠(Na):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它在海水中丰富,人体中的电解质含有钠元素。 氯(Cl):一种非金属元素,是人类健康必需的元素之一,是盐酸的主要组成部分。 钾(K):一种金属元素,人体中的电解质含有钾元素,是人体内细胞内液中的主要离子。 钙(Ca):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是人体需要的重要元素之一,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硫(S):一种非金属元素,是某些氨基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参与了许多重要化学反应。 氖(Ne):一种稀有气体元素,是自然界中含量最小的元素之一,常用于气体放电灯。 氦(He):另一种稀有气体元素,常存在于天然气中,常

用于气体放电灯和气球充气。 氟(F):又是一种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牙齿和骨骼中含有氟元素。 磷(P):也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是DNA、RNA和骨骼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铜(Cu):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用于电子产品和管道制造等。 锌(Zn):也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主要存在于人体内的酶中,同时也用于镀层和保健品等制造。 硅(Si):一种半金属元素,是地球上含量最多的元素之一,用于制造半导体和光纤等高科技产品。 铝(Al):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具有轻量、韧性和导电性优异的特性,广泛用于工业制品和建筑材料中。 金(Au):一种贵重的金属元素,由于具有稳定和不易反应等特性,广泛用于珠宝、电子、医疗等领域。 银(Ag):另一种贵重的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广泛用于珠宝、器具、摄影等领域。 镁(Mg):一种轻质金属元素,是人体必需的重要元素之一,广泛用于制造航空器等轻量高强度产品。 锡(Sn):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是人类需要的重要元素之一,用于制造线路板、食品罐等产品中。 镍(Ni):一种有色金属元素,具有极高的耐腐蚀性和磁性,广泛用于船舶、飞机、核工业等领域。 铍(Be):一种稀有金属元素,具有高硬度、高熔点和导热性能等特性,广泛用于制造高科技产品。 锆(Zr):一种金属元素,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和热性能,广泛用于核反应堆、航空器等领域。

周期表中的特殊元素的特殊性质

周期表中的特殊元素的特殊性质 河南宏力学校高中部 胡乔木 453400 周期表中列举了已经被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从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在这么多的元素中,有许多的元素比较特殊,它们具有各自所独有的特殊的性质。我们需要一一总结出来,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比较周期表中的元素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理解元素周期表。现将中学阶段经常考查到的一些特殊元素的特殊性质,作一个总结,具体如下: 1、一般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有一种原子的原子核只有质子,即H 1 1(氕原子)。 2、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周期总是从金属元素开始的,但第一周期是从非金属元素H 开始的。 3、大多数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有稳定的同位素,但Na 、F 、P 、Al 等20种元素却未发现有稳定的同位素。 4、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元素(C 形成的有机物种类繁多)。单质的硬度最大的元素是C ,气态氢化物中含氢量最高的元素也是C 。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气态氢化物的沸点最高的元素是O ,氢化物在常温下即为液体的元素也是O 。 6、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 ,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是N ,气态氢化物能够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起化合反应的元素也是N 。 7、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单质是Br 2,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单质是Hg 。 8、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Cs ,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F ;形成的最高价含氧酸酸性最强的元素是Cl ,形成的最高价含氧酸酸性最弱的元素是Si 。 9、无含氧酸的非金属元素是F ,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元素也是F 。 10、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能够和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起反应生成其单质的元素是S 。 11、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均具有两性的短周期元素是Al 。 12、最高正价和负化合价的绝对值相等的元素在ⅣA 族中。 13、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一定大。如18A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而19K 的相对原子质量却为。

非金属性强弱元素周期表

非金属性强弱元素周期表 非金属性强弱元素周期表是一张涵盖了非金属元素的周期表,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各类非金属元素的特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属性。 非金属性强弱元素周期表主要由十四列组成,其中包括:原子序数、原子量、惰性气体、密度、沸点、折射率、蒸汽压、电导率、抗腐蚀性、溶解度、原子半径、电负性、电子形成能、和失去电子能。 首先,原子序数是用来标识不同元素的标记,这一列的内容是按元素原子序数从1到118依次排列的。 其次,原子量反映了一个元素中原子中所含有的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即每个原子中所含有的质子和中子的数量之和,通常也称为“原子质量”。 惰性气体是指具有极低活性的气体,这类气体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无法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密度是指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反映了物体的质量密度,一般情况下,密度越大,物体越重。 沸点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它反映了物质的热力学特性,也是用来衡量物质的可操作性的指标之一。

折射率反映了光在物质表面发生反射、折射现象时,光线的变化程度,也是用来衡量物质的可操作性的指标之一。 蒸汽压是指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物质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压力,它反映了物质的热力学特性,也是用来衡量物质的可操作性的指标之一。 电导率是指物质能够传递电流的能力,它反映了物质的电学特性,一般来说,电导率越大,物质的电导能力越强。 抗腐蚀性是指物质的耐腐蚀性,即物质能够在外界腐蚀源的作用下保持其本身结构的稳定性,一般来说,抗腐蚀性越强,物质的耐腐蚀性就越强。 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某一温度下,在特定溶剂中被溶解的量,它反映了物质的溶解性,一般来说,溶解度越大,物质的溶解性就越强。 原子半径是指物质中原子的大小,它反映了物质的结构特性,一般来说,原子半径越小,物质的结构就越紧凑。 电负性是指物质能够吸收电子的能力,它反映了物质的电学特性,一般来说,电负性越大,物质的电负性就越强。

液态非金属单质

液态非金属单质 1. 引言 液态非金属单质是指在常温常压下呈液体状态的非金属元素。与金属不同,非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通常较活泼,易于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液态非金属单质,包括溴、氧和硫。 2. 溴(Br) 2.1 物理性质 溴是一种深红色液体,在常温下呈现液态状态。它具有较高的沸点和蒸汽压,可以很容易地蒸发成气体。溴具有刺激性气味,并且可以引起眼睛和皮肤的刺激。 2.2 化学性质 溴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与许多其他元素反应迅速。它可以与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溴化物,例如铁与溴反应会生成铁溴化物(FeBr2)或三溴化铁(FeBr3)。此外,溴还可以与氢气反应生成氢溴酸(HBr)。 2.3 应用领域 由于溴具有良好的消毒性能,它常被用作消毒剂和阻燃剂。此外,溴还在有机合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常被用于制备有机化合物。 3. 氧(O) 3.1 物理性质 氧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在极低温下可以被液化为液态氧。液态氧具有蓝色,且密度较大。 3.2 化学性质 氧是一种高度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可以与许多元素反应,例如与金属反应会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氧还参与了许多生物和化学过程中的氧化反应。 3.3 应用领域 液态氧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工业制造和科学研究中。在医疗领域,液态氧常被用作供氧设备的储存介质。在工业制造中,液态氧可用于火焰切割、焊接和金属冷却等过程中。此外,液态氧还可用于实验室实验和科学研究中的氧气供应。

4. 硫(S) 4.1 物理性质 硫是一种黄色固体,在高温下可以被熔化成液态硫。液态硫具有较低的粘度和较高的表面张力。 4.2 化学性质 硫是一种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具有较高的活泼性。它可以与许多元素反应,包括金属和非金属。例如,硫可以与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硫(SO2),与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硫化物。 4.3 应用领域 硫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它常被用于制备化肥、橡胶、药品和染料等产品。此外,硫还可以用于制备火药、杀虫剂和防腐剂等。 5. 结论 液态非金属单质包括溴、氧和硫,它们在常温下呈现液态状态,并具有各自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些液态非金属单质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从消毒剂到工业制造,甚至到科学研究。深入了解这些液态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和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它们。

鲁教版初中化学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鲁教版初中化学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3)分子间存在间隔;(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三、水的净化方法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 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 氧分子氢分子分解结合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电解水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3、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为:2H 2O 通电2H 2↑+O 2↑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5、反应的微观过程:由电解水微观过程可知: 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

元素性质推断知识点归纳

一,元素性质推断知识点归纳 1.质量最轻的元素是氢(H),其单质可以填充气球;质量最轻的金属是锂(Li);熔点最高的非金属单质是石墨;熔点最高的金属单质是钨(W);熔点最低的金属单质是汞(Hg)。 2.地壳中含量最多是氧(O),其次是Si、Al、Fe、Ca、Na、K、Mg、H、Ti。 3.既难得电子,又难失电子且为单原子分子的气体是稀有气体。 4.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差为4的是硫(S);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差为零的是碳(C)和硅(Si)。 5.碳(C)是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构成有机物的骨架元素,可形成多种同素异形体,其中硬度最大的是金刚石,而C60 是分子晶体,熔点较低。 6.常温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氧气,单质是氟(F2),化合物是过氧化钠(Na2O2)。 7.硅(Si)是构成地壳岩石骨架的主要元素,单质硅可被强碱溶液腐蚀且能放出氢气,还能被弱酸氢氟酸所溶解。 8.能在空气中自然的非金属单质是白磷(P4),白磷有毒,能溶于CS2,和红磷互为同素异形体,红磷不能自然,不溶于CS2,白磷与红磷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9.既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又能在氮气中燃烧的金属是Mg,既能与酸溶液又能与碱溶液作用且均放出氢气的金属是铝(Al)。 10.同一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化合生成盐的元素一定是氮(N)。 11.同一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气态氧化物反应生成该元素得单质和水,该元素可能是氮(N)或硫(S)。 12.光照时可以释放电子的是铷(Rb)和铯(Cs);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是汞(Hg),非金属单质是溴(Br2)。 中学阶段所学的化学推断题类型很多,这些题目涉及知识多,思维容量大,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其中化学元素的推断是其中最基本的,现对解元素推断题必备知识及其应用进行归纳,供同学们参考。 二.解元素推断题必备知识归纳 1.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相关知识归纳 ⑴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是Be、Ar;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C;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有O;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有Ne。 ⑵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Li、Si;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有Mg。 ⑶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Li、P;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Be。原子核内无中子的元素是11H。 ⑷常见等电子微粒: 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相关知识归纳 ⑴主族序数与周期序数相同的元素有H、Be、Al;主族序数是周期序数2倍的元素有C、S;主族序数是周期序数3倍的元素有O。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知识点含答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 元素(讲学) 课标定位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知识梳理 核心知识点归纳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4.元素符号的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5.元素周期表: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第8、9、10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知识点一、元素的概念 知识在线 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理解元素的概念时把握“同质子、类原子”六个字: (1)“同质子”即指元素的种类是由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与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无关。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一定相同,不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一定不同。 (2)“类原子”是指一种元素可能不止一种原子。它包括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如氢元素有三 种原子:氕H、氘H、氚H,它们的质子数都是1,中子数分别为0、1、2;也包括质子数相同,而电子数不同的原子和离子。 易错警示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当然不包括多个原子所形成的分子或离子,如水分子(H2O)、氖原子(Ne)都含有10个质子,但水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的原子,所以根据元素的概念可知两者虽然质子数相同但不是同一种元素。只有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或单核离子才属于同一种元素,因此“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的说法是错误的。 拓展延伸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见下表。 元素原子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 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 含义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 的含义 使用范围 用来描述物质的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如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原子 考题再现 【考题示例】 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元素 C.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D.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故A说法正确;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B说法错误; C、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可以不同,故C说法正确; D、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故D说法正确. 知识点二、元素的分布 知识在线 1.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如图所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