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对应

形色对应
形色对应

大一班情景数学

授课教师:陈桂丽

教学名称:形色对应

教学目标:引导幼儿学习形状与颜色的对应

培养幼儿将两种事物特征对应一起的判断力

教学准备:(胖胖猪、嘟嘟牛、贝贝羊、宝宝兔、乖乖鼠、皮皮狗、笨笨鸭)磁性教具,图卡2张各类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的图

形积木若干带有图形卡的小篮子五个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

“今天是小鸭笨笨的生日集会,它邀请了好多好朋友到它家做客,有胖胖猪、嘟嘟牛、贝贝羊、宝宝兔,还有两个是笨笨的新朋友,乖乖鼠和屁屁狗,笨笨请来这些朋友后就特别的高兴,说:‘这是我盖了新房子后过的第一个生日,我非常高兴你们能来’,生日聚会上嘟嘟牛说:‘笨笨的家好漂亮哟,我们也请大一班的小朋友来看看吧。”

二、布题

互动一:参观房屋

1.教师邀请小朋友参观笨笨的家(出示图卡1)引起幼儿的兴趣。

2.笨笨家的屋顶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教师引导小朋友在图

卡中进行选择)

3.笨笨家的围墙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教师引导小朋友在图

卡中进行选择)

互动二:装饰房屋

“动物朋友们参观了笨笨的房子后觉得自己家的房子不够漂亮,还要装饰一下,想请小朋友帮帮忙。”

1.胖胖猪它们几个决定到市场上找找自己喜欢的桌子,我们一起来

看看,出示图卡2让小朋友观察,(表格上边是小动物对应的形状,表格的左边是小动物对应的形状的颜色)

2.“胖胖猪选择了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桌子?”让小朋友观察,

找到形状后涂上颜色。

3.“皮皮狗选择了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桌子?”让小朋友观察,

找到形状后涂上颜色。

4.“嘟嘟牛选择了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桌子?”让小朋友观察,

找到形状后涂上颜色。

5.“宝宝兔选择了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桌子?”让小朋友观察,

找到形状后涂上颜色。

三.游戏:图形宝宝回家了

1.教师给幼儿分发图形积木每人一个

2.教师介绍各类图形宝宝的家,以便让幼儿认识。

3.让幼儿认识自己手中的图形积木(区分颜色、形状)

4.让幼儿以小组的形式送自己手中的图形宝宝回家。

5.教师进行观察,及时纠正送错的图形宝宝。

四.小结

“动物朋友们和图形宝宝都非常高兴大一班的小朋友帮它们找到了喜欢的桌子和它们各自的家,要送礼物给你们。”

送礼物结束活动

中班数学活动形色对应教案反思

中班数学活动形色对应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物体的形状和颜色进行分类,用情景的学习方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形色对应教案吧。 活动目标: 1、物体的形状和颜色进行分类。 2、用情景的学习方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3、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套操作材料(一个小绿人,红、黄、蓝衣服/裤子各一)。 2、幼儿每人一个图形宝宝(三角形或正方形)。 3、教师一套操作材料(二个小绿人,红、黄、蓝衣服/裤子各一,红、黄、蓝色图卡,三角形、正方形各一个。 4、大分类图一张,√两个,小分类图六张。 活动过程: 一、以导游的身份带幼儿去数学王国――图形宝宝家。 1、找图形宝宝。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形状和颜色。 2、送图形宝宝回家。重点学会看分类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图形分类。 二、到数学xx――服装店。1、引导幼儿观察衣服和裤子的颜色。

2、请一位幼儿整理服装(其中一件),要做到形色对应。 3、再次学习看分类图,巩固对分类图的认识。 三、给小绿人穿衣。 出示小绿人,老师在分类图操作√让幼儿帮忙给小绿人穿衣。 四、幼儿分组进行给小绿人穿衣,每组一张小分类图。 活动反思: 数学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 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对比和对照句式

考研英语常考句型之对比和对照句式 1. The advantages gained in... outweigh / are much greater than the advantages we gain from... ……的优点远远超过我们从……中获得的。 2. ... bears startling / striking resemblances to... ……与……极为相似。 3. While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 一方面,……;另一方面,…… 4. Like / Similarly / Likewise / In the same way ... 同样,…… 5. Although... enjoys a distinct advantage... 尽管……有明显优势,但是…… 6. ... is no more…than.., is/.., does not.., any more than…does. ……绝不比……更…… 7. Many students like... Among them there are two types of attitude in... Some of them think that... Others, however, don't think so. They feel that... 许多学生喜欢……关于……他们有两种不用的观点。有的认为……而另外一 些则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觉得…… 8. Nothing / Few things can approach / equal / match / parallel... 没有什么能与……相比。 9. Indeed … carries more weight than… when …is concerned. 的确,就……而言,……的重要性要超过…… 10. Serious as the problem may be, it pales/disappears into insignificance by comparison to...

分数应用题之量率对应

第16讲 分数应用题之量率对应 以前我学习过“和差倍”问题。在这一讲,继续来学习“和差倍”问题,但不同的是,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引入“分数倍”的概念。和“整数倍”一样,“整数倍”一样,“分数倍”也是一种倍数关系,唯一的区别是用分数来表示。我们举一个例子:小明买了20个苹果,10个桔子,容易知道,小明买的苹果数量是桔子的2倍,那桔子的数量是苹果的 21倍,或者桔子的数量是苹果的21 。我们把分数倍,比如前面的“2 1”,称之为分率。 注意,每一个分率都有一个对应的总量。例如,桔子的数是苹果的 21 ,在这里,分率“21”所对应的总量是苹果总数,“ 21”表示的是苹果总数的一半。如果我们将苹果的数量设为“1”份,那么桔子的数量就为“2 1”份。通常,将分率所对应的总量设为“1”份,也就是此分率所对应的单位“1”。在计算分数应用题的时候,一定要首先找到分率所对应的单位“1”。 当知道单位“1”的数量时,计算分率的对应数量很容易。例如,小明的20个苹果,他的桔子数量是苹果数量的21,那小明就拥有102 120=?(个)桔子。那么知道了分率的对应量,如何来求单位“1”呢?请熟记公式: 例如,小高有30张动物卡,他的动物卡是植物卡数量的 52,那么他的植物卡有多少张呢? 列式计算:755 230=÷(张),即小高有75张植物卡。一般来说,每一个分率都会有一个数量和它对应(包括单位“1”),我们将这种对应关系称为量率对应。找到量率对应是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关键。 例题1 等候公共汽车的人整齐地排成一列,小高也在其中。他数了一下人数,发现排在他前面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2,排在他后面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 1。从前往后数,小高排在第几个? 分析:如果能知道总人数,那么小高前面的人数就能确定下来,那么他排第几个也就知道。这一列人可以分成三类:小高前面的人,小高和小高后面的人,小高前面的人数占总人数的 32,后面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 1,那么剩下的人呢? 练习1 小华和妈妈一起去买东西。开始去蔬菜市场买菜,用去了妈妈所带钱数的3 1;然后去超市买日用品,又用去了妈妈所带钱数的2 1。这里,剩下的钱数刚好够妈妈和小华打车回家。如果妈妈和小华打车共用了16元,那么妈妈总共带了多少钱?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情景描述】: 今天,我组织学生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加法。 课本提供的是一幅“保护环境,收集矿泉水”的情景图。这幅图的情景与班级学生的现实有一些距离,对于学生根据情境提问有些滞后。 由于上周四、五学校举行了田径运动会,运动会结束后,各年级班清理了各自的卫生区域,每个年级班都捡到了很多矿泉水瓶。我就以这次捡矿泉水瓶创设情景,恰当的将课本提供的材料进行了改编,改编为:学校一至四年级学生收集矿泉水瓶数量情况统计表 而将其问题改为: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让学生充分的进行了独立思考后,请学生汇报自己想到的问题,学生想到了不同的问题: 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2、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3、一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4、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5、二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6、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7、一年

级、二年级、三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8、二、三、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9、一、二、三、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在“提问题”汇报过程中,学生说我同步板书,并及时的提醒学生:相同的问题如果已经汇报板示过就不必再重复说,只说与其不一样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举手汇报,就连平时很害怕举手回答问题的学困生马佳雪、王金忠、刘文渊也高高举起了手,争抢回答。学生汇报的不一样问题多达10几个。 【反思】: 1、创设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有积极的作用。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产生问题意识,学会自主提出问题。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的提问意识(兴趣)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课的引入是学生能否产生提问的兴趣,渴求新知,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引

找准对应量及对应分率

找准对应量及对应分率 方法铺垫: 解答分数应用题的难点就是找准单位“1”,对应量,对应分率的理解,有些较复杂的应用题中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单位“1”,这就要求根据不同的情况把不同的单位“1”进行统一,是隐蔽的关系明朗化,同时也要找准某量所对应的分率。 归类: (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1.基本句式: “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2.引伸句式: “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3.省略句式: 一般来说,“……占……的……”句中的“占”一类的关键词不写出来。如“完成了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增产几分之几(百分之几)”“降低……”等。以“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为例,原意是:“降低的部分占原价的百分之几”又如“实际超产百分之几”原意则是:“实际产量比原计划超过百分之几。”标准量分别是原价格和原计划,而比较量则是降低和超过的部分。除此之外在审题时还应注意类似“增加到”“增加了”“减少到”“减少了”等概念的区别。(二)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三)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四)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方法:逆推、假设、图解、方程等 典例精析:

例1、某校五年级学生人数的2/3等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4/5,问五年级人数是四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四年级学生人数是五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例2、有一堆砖,搬走后有运来块,这时这堆砖比原来还多则原来这堆砖有多少块? 例3、某工厂有240名工人,其中女工占后来又调进若干名女工,这时女工占现有工人总数的那么共调进女工多少名? 例4、把两筐苹果分给甲、乙、丙三个班,甲班分得总数的丙班比乙班多已知第二筐苹果的重量是第一筐的比第一筐少5千克,那么乙班分得苹果多少千克? 解析:单位“1”发生了变化,因此先要统一单位“1”,找准5千克的对应分率。 例5、某校六年级共有学生90人,其中男生人数的4/7与女生人数的2/3共56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课堂练习: 1、.某校男生占全校人数的4/7,女生比男生人数的2/3多40人,这个学校有学生多少人?

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

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 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 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 生:能够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二)案例二《9加几》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题图,大家踊跃地举手发言,在学生的诸多回答中,有这样新奇的回答: 生1:我发现游乐场里有很多树。 生2:我发现了有一位女同学在往卖气球的阿姨那跑,我想她可能是要买些漂亮的气球吧。

生3:(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图的右下角有几条白,我想是草地里有毛毛虫吧? 针对上述这三种回答,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即时的评价,因为学生这样的回答,可能是教师意料之外的…… (三)反思: 1、案例一教师对学生中存有的每一个问题精心剪裁,目的明确,结合教学目标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理解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得学生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2、案例二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正是因为这样宽泛的一问,使得她把学生思维引入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在这样宽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迁移起到了作用,他们会把自己所看到不确定的事物实行大胆想象。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只注重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认真考虑。所以造成了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产生那么多与数学无关的回答,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离题万里。虽然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3、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因为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

量率对应应用题

教学课题:量率对应解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能够找出对应量和对应分率,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精析 1、解答分数应用题首先应从分率入手找出单位“1”的量,如果单位“1”的量已知则用乘法解,如果单位“1”的量未知,则用除法或方程解。然后确定分率和对应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线段图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在找分数应用题中分率和对应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时具有特殊的作用。 2、在分数应用题中,常常会出现有几个单位“1”的分率,这时需要经过分析将它们转化成统一的单位“1”的分率,然后进行解答。 二、典型例题分析 例1、先找出对应分率,再列式。 (1)已读了多少页? 1、一本书30页,已读了5 2, (2)还剩下多少页? (3)已读的比剩下的少多少页? 全书的分率:( );已读的分率:( ) 剩下的分率:( );已读比剩下少的分率:( ) (1)白花有多少朵? 2、红花有60朵,白花是红花的10 3, (2)白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3)两种花一共有多少朵? 红花的分率:( );白花的分率:( ); 白花比红花少的分率:( );两种花一共的分率:( ) (1)白花多少朵? 3、红花有60朵,白花比红花多6 1, (2)白花比红花多多少朵? (3)两种花一共有多少朵? 红花的分率:( );白花的分率:( ); 白花比红花多的分率;( );两种花一共的分率:( ) 例2、数量和分率直接对应 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全程的3 1,照这样的速度,再行几小时到达? 练习:六(1)班,男生比女生少8人,女生比男生多 3 1,全班多少人?

例3、求已知量的——对应分率 1、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41,第二天修了全长的5 2,两天共修了1.3千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2、一辆汽车行了全程的5 3,这时已超过中点15千米,已行了多少千米? 3、服装店分两次加工一批服装,第一次做了全部的5 1,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做90件。这批服装共多少件? 4、汽车从A 城开往B 城,第一小时行全程的 41,第二小时行全程的3 1,超过中点15千米,A 、B 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5、电视机厂9月份生产一批电视机,上旬生产了全部的 103,中旬生产的是上旬的32,下旬全部完成任务。已知下旬比中旬多生产2250台,9月份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例4、找对应关系 1.小红看一本小说,第一天看总页数的 121还多19页,第二天看的比总页数的81少17页,还余下93页,这本书共多少页? 2、服装店加工一批服装,第一次做了全部的 51,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做8件。这时做完的比没做完的少2件,这批服装共多少件? 3、一批木料,先用去总数的5 2,又用去总数的4/9,这时用去的比剩下的多21方,这批木料共多少方? 4、有两只桶装油50千克,若第一桶里倒出 51,第二桶里倒进4千克,则两桶内油相等。原来每只桶各装油多少千克? 5、一个班女生比男生的 3 2多4人,如果男生减少3人,女生增加4人,那么男女生恰好相等。这个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6、甲、乙、丙、丁四人共同购买一只游艇,甲支付的现金是其余三人所支付的 41,乙支付的比其余三入所支付的总数少21,丙支付的是其余三人所支付的3 1,丁支付9100元。这只游艇价值多少元? 7.小强读一本书,第一天读全书的 74,第二天又读了余下的21,这时还有30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8、一袋面粉,第一次用去它的 5 1,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去5千克,还剩下25千克没有用。这袋面粉原有多少千克?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形色对应合成》

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形色对应合成》 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形色对应合成》 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形色对应合成》 2020-04-19 数学教案 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形色对应合成》 大班的孩子对于形状和颜色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形色对应合成认知还不够深,由此我利用形、色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进一步发展孩子们对这两者之间对应关系的判断力,并利用了服装的.搭配,来让孩子们感受数学并不是只存在于书本和教师的头脑当中,还来源于生活。 1.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形状与颜色的合成。 2.培养幼儿将两种事物特征对应、整合在一起的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1.ppt. 2.幼儿学具:几何泡棉。 3.幼儿用书一、情景导入。 1.从前,有个国王最喜欢穿漂亮的衣服,爱漂亮的国王每天都要穿新衣服,还喜欢大家赞美他!有一天,来了一位新的裁缝师,他告诉国王,他能做出全世界最美的衣裳!今天,国王又穿了一件他喜欢的衣服,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穿的是什么? 2.(教师出示情景挂图)国王的试衣室里摆满了许多漂亮的衣服,你们看! 3.今天,国王身上穿的新衣是哪一套?皇冠是哪一顶? 4.衣架上,哪两套的上衣和裤子是一样的?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二、布题。互动: 1.今天刚穿上新衣服,爱漂亮的国王已经把接下来两天的衣服都已经选好了。国王请小朋友们按照图中的要求找出答案,猜猜明天他会穿什么衣服呢? 2.咦?这个“√”是什么?“√”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原来是“√”在哪就表示需要找出什么颜色的衣服。 4.出示ppt,请幼儿找出正确的答案。 5.教师变换“√”的位置,请幼儿继续尝试。小结:小朋友们真棒,知道“√”放在哪就是要选什么。三、评价练习。 1.还有

如何区分对照实验和对比实验--吴成军

如何区分对照实验和对比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吴成军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表明,对照:相互对比参照;对比:(两种事物)相对比较。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对照实验与对比实验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为了研究自变量对实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而设计的实验,但在中学实验教学中,它们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科学实验中,经常需要通过严格控制无关变量,观察自变量(施加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只有一组实验,不足以说明该变量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唯一因素,这时,需要设置一个未施加这种因素(自变量)而已知的实验结果作为对照,以明确这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因此,通常把经过控制处理的一组(或者未知实验结果的一组)称为实验组,而未经过处理的一组(自然状态下或者已知实验结果的一组)称为对照组。 实验组中的自变量通常可以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进行控制。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是指与常态相比较,人为地增加或减少某种影响因素的原理。例如,探究不同酸碱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的实验中,为控制pH调节酸碱度,人为地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相对于蒸馏水来说就是加法原理;再如,为研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和发育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将15只蝌蚪均分成三组,分别放在放有新鲜水草的普通河水,含有一定浓度的甲状腺激素或甲状腺抑制剂的河水的3只培养缸中进行饲养。上述三组实验中,添加了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抑制剂的河水相对于普通河水来说,前者是增加了某种因素,后者从表面看是增加了某种因素,实验上是抑制蝌蚪产生甲状腺激素,是减去了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影响,因此利用的是减法原理。这两组是实验组,而用普通河水的一组是对照组。 在中学教学的层面上,可以将对照实验分为空白对照,如加入等量的清水、蒸馏水或生理盐水;自身对照,如研究动物的内分泌腺时,先摘除内分泌腺体,一段时间后再移入其腺体或补充一定量的相关激素,以观察生物自身实验前与实验后情况的变化;条件对照,如特意控制一定的可以预知结果的自变量因素,使实验结果更加令人信服,上述蝌蚪实验中的第三组就能基本说明问题,等等。 如果并不知道两组(或多组)实验中的自变量对实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确定,此时就可以称这些实验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也可称为相互对照实验。例如,在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的有关光合作用的同位素实验中,当时他们并不能确定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于二氧化碳分子还是水分子中的氧,因此,设计的实验就是分别标记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和水中的氧元素,从实验结果中进行判断和确定,此时,就不能简单地分辨谁是实验组,谁是对照组,只能将它们看做是相互对照或者对比实验,因此,在某些实验中对比实验也可以称为判决性实验。再如,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 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 2 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他们用35S和32P

六年级奥数对应量与对应分率

蔚然教育一对一辅导授课教案 学生:______ 科目:教师:______ 第___ 阶段第次课___年___月___日_点到_ 授课目标与考点、重、难点分析: 一、如何分析量率对应问题? 二、如何解决量率对应问题? 授课内容:量率对应问题 一、如何分析量率对应问题? 1.量率对应问题有两点: (1).找准单位“1” 如:5.1班有女生16人,占男生的4/5 单位“1”就是男生 再如:华山冶炼厂有男工150人,是总人数的3/5. 总人数是单位“1” 总结:一般占、比、是这类字后的是单位“1”.。 (2)看好求谁 如果单位一不知道,那就是求单位“1”。用除法,对应量除以对应分率,得到单位“1”。 如:华山冶炼厂有男工150人,是总人数的3/5,总人数是多少? 单位“1”不知道。求总人数:150÷3/5=250(人) 如果单位一已知,求其他量,用乘法。 如:华山冶炼厂有员工250人,男工占总人数的3/5,男女工各多少人? 单位“1”就是总人数。求男工:250×3/5=150(人)求女工:250-150=100(人)或250×(1-3/5)=100(人) 二、如何解决量率对应问题? 1、甲.乙两仓库存货吨数比为4:3,如果从甲库中取出8吨搬到乙库,则甲,乙两仓库存货吨数比4:5,甲仓库原存货多少吨? 分析:从甲仓库取出8吨搬到乙仓库,甲仓库减少了8吨,乙仓库增加了8吨。但是总题没有变化。所以,把两个仓库的总量看作单位“1”。 (1)由甲.乙两仓库存货吨数比为4:3。可知: 甲原来占两个仓库总量的4/(4+3)=4/7 乙原来占两个仓库总量的3/(4+3)=3/7 (2)如果从甲库中取出8吨搬到乙库,则甲,乙两仓库存货吨数比4:5。可知甲仓库现在存货占总量的4/(4+5)=4/9 乙仓库现在存货占总量的5/(4+5)=5/9 所以:两个仓库存货总量是8/(4/7-4/9)=63(吨) 甲仓库原存货:63×4/7=36(吨) 2、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共420棵,苹果树棵树的1/3等于梨树棵树的4/9,问这两种果树各有

小学数学巧用情境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清河小学陈莹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说有故事可听,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我就来与大家分享一则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 故事情境: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其中有一对兄弟俩长的非常相似,(板书:257.6、25.76)你能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吗?如果这兄弟俩能相互团结,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可是257.6依仗自己大,对25.76不仅不爱护,反而经常欺负它,这件事被生活在它们身边的小数点知道了。小数点决定要为25.76讨回公道,机会终于来了,这天257.6又在耍威风,那神气劲儿就别提了,就在它得意洋洋的时候,小数点悄悄地从“7”的右下角来到了“2”的右下角(教师操作橡皮泥小数点),大家再看这个数(手指 2.567)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呢?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小数点位置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那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这一节课我采用故事导入新课,把枯燥无味的导入新课变得生动

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画的形式,把小数点变化的位置表现得活灵活现,这样就更加生动地表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学生的思维从抽象思维过渡到直观性思维,这样有趣地引入课题,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用故事引入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一节课选用何种方法导入新课,要根据具体内容选用最恰当、最适宜的一种。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管选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还要把握住时间,控制住课堂节奏,要保证新授课有充足的时间,不能喧宾夺主。

从教学案例的片段中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doc

从教学案例的片段中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数学课更是如此,离开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良好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合适的问题情境, 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那么何谓问题情境呢?下面我们就从问题情境的概念入手,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探讨C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什么是问题情境,我们不妨给问题情境下一个定义:所谓问题情境, 是指个体对客观方面的问题作出主动反应,觉察到一定的目的而乂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困境,是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应该说,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定能形成问题情境的,能否形成问题情境,关键是要看问题能否刺激并引起主体主动作出反应,并进入上述这样一种心理状态。那些不需经过思考、单凭记忆就能解决的问题,显然就不能形成真正的问题情境C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因为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不满足感。所以说,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一些教师仅仅为了追求“时髦”,不顾学生的感受,课前花费不少精力,绞尽脑汁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还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陈祥文在《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中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定的新颖性,灵活的技巧性,明确的目的性,适度的障碍性。下面笔者就一些教学案例谈一谈,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一)乏味无趣 “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个数”教学片段 教学中,教师安排了如下练习。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边说边演示课件)一群鸭妈妈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就想请大家帮她们做一件事。她们呀,一不小心把各自生的蛋给搞糊涂了,你们能帮助她们分清楚吗? 屏幕上出现了写着得数的6只鸭蛋和6个算式。 教师开始指名回答。 这时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什么游戏,一点都没有趣。 如果没有学生的那句“一点都没有趣”,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大家可能认为总体来看它还是可以的。教师在授课时,她有一种创设问题情境意识的伴随,想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种好的倾向。但是,为什么最后换来的却是学生会有种“无趣”的感觉?难道这不应使我们深思吗?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些教师往往是盲目的,他们习惯性地套用前人们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照搬照抄,直接拿来就用,一点创新也没有,多年教学下来就那么儿个老套的问题情境换来换去反复用。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何以能感兴趣?这段教学是三年级的内容,像这类游戏式的问题情境,似乎成了低年级数学课的保留节目,这一类的问题情境,在笔者看来仅适用一年的学生。因为在这样所谓的游戏式的问题情境中大多数学生都只有“看”和“听”的份。一开始,对于刚步入校门的学生来说,屏幕上的动态画面还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但是时间长了,这样过于单一的方式就很难再激起他们深层次的兴趣了。 (二)目的不明 “9加几”教学片段(有改动)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呈现出书中游乐园的主题图,并随之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案例系列

借助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又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 又如:《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土豆(或萝卜)和小刀,跟老师一块儿切一切,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切第一刀得到一个面;切第二刀得到两个面,一条棱;切第三刀得到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 板书:面、棱、顶点 师:现在我们就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学具,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 师:(出示学习提纲) 1、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你是怎样数的? 2、长方体的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发现的?棱呢? …… 生:(探究活动) 生:汇报交流 生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师:你是怎样数的?可以演示给大家看看吗?通过演示让学生总结出比较科学的数法) 生2:我们发现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3:我们把长方体的每个面剪下来,拿相对的面比一比,发现它们相等。

生4:我们是先把长方体的一个面画下来,再拿相对的面放下比一比,也发现它们相等。 生5、我们是先把长方体的一个面放在一张纸上折出一个印,然后拿相对的面比一下,就知道了。 生6:我们是这样发现的:分别量一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和宽,因为它们的长和宽都相等,所以这两个面也相等。 …… “学生手指尖上充满着创造”。在以上环节中,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通过看看、摸摸、数数、比比、量量、画画、折折等实践活动,自己探究出了长方体的特征,这样的数学,使学生既获得了扎实的“双基”,又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大班数学教案《形色对应合成》

大班数学教案《形色对应合成》 大班数学教案《形色对应合成》 大班数学教案《形色对应合成》 2020-04-27 数学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形色对应合成》 大班的孩子对于形状和颜色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形色对应合成认知还不够深,由此我利用形、色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进一步发展孩子们对这两者之间对应关系的判断力,并利用了服装的搭配,来让孩子们感受数学并不是只存在于书本和教师的头脑当中,还来源于生活。 1.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形状与颜色的合成。 2.培养幼儿将两种事物特征对应、整合在一起的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1.PPT. 2.幼儿学具:几何泡棉。 3.幼儿用书一、情景导入。 1.从前,有个国王最喜欢穿漂亮的衣服,爱漂亮的国王每天都要穿新衣服,还喜欢大家赞美他!有一天,来了一位新的裁缝师,他告诉国王,他能做出全世界最美的衣裳!今天,国王又穿了一件他喜欢的衣服,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穿的是什么? 2.(教师出示情景挂图)国王的试衣室里摆满了许多漂亮的衣服,你们看! 3.今天,国王身上穿的新衣是哪一套?皇冠是哪一顶? 4.衣架上,哪两套的.上衣和裤子是一样的?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二、布题。互动: 1.今天刚穿上新衣服,爱漂亮的国王已经把接下来两天的衣服都已经选好了。国王请小朋友们按照图中的要求找出答案,猜猜明天他会穿什么衣服呢? 2.咦?这个“√”是什么?“√”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原来是“√”在哪就表示需要找出什么颜色的衣服。 4.出示PPT,请幼儿找出正确的答案。 5.教师变换“√”的位置,请幼儿继续尝试。小结:小朋友们真棒,知道“√”放在哪就是要选什么。三、评价练习。 1.还有一些

分数量率对应应用题练习题讲解-共8页

分数量率对应应用题练习题 班级: 姓名: 对应量÷对应量所对应的分率=单位 “1”的量 典 型 例 题 精 讲 【例1】小军读一本书,7天读了这本书的3 2 ,以后5天共读了40页,正好读完。 这本书有多少页? 【例2】小敏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51,第二天又读了余下的2 1 ,这时还剩 80页没有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例3】佳佳水果超市运进一些苹果,第一天买出苹果总量的6 1 ,第二天卖出余下 的52,第三天卖出苹果总量的4 1 后,还剩下140千克。“佳佳”水果超市共运进多少千克苹果?

【例4】一条公路,已修200千米,未修的比全长的3 2 还少80千米,这条公路全 长多少千米? 【例5】小惠看一本小说,第一天看了总数的 121多20页,第二天看了总页数的8 1少18页,还余下188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例6】一根竹竿露出水面2米,泥中部分占全长的5 2 ,水中部分比泥中部分多1 米。这根竹竿全长多少米? 【例7】一桶油,第一次用去5 1 ,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去20千克,还剩16千克, 这桶油有多少千克?

【例8】某工厂计划生产一批零件,第一次完成计划的21,第二次完成计划的7 3 , 第三次完成450个,结果超过计划的4 1 ,计划生产零件多少个? 【例9】王师傅四天做完一批零件,第一天和第二天共做了54个,第二、第三和 第四天共做了90个,已知第二天做的个数占这批零件的5 1 。这批零件一共 有多少个? 【例10】一筐苹果,分给甲、乙、丙三人,甲分到总数的5 1 多5千克,乙分到总数 的41多7千克,丙分到其余的一半,最后剩下的是总数的8 1 ,这筐苹果共多少千克? 【思维拓展训练】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情境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情境教学案例 一、问题情境目的化 我们提的是数学问题,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比较具体、明确,要有新意和启发性。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新知的学习中。 案例:在教学《九加几》教师出示:先摆出9朵花,再摆出5朵花。你能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朵花?”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这时,很多小朋友举起小手。) 生2:“我是一眼就看出来了。左面已经有9个了,只要把右面的5个中的一个移到左面来凑成10个,右面还有4个,一共就是14个。 …… 简单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数学学习状态中,学生数学思维借助情境自然发散。 二、问题情境趣味化 生动而有趣的学习材料总是吸引人的,特别是小学生,趣味十足的数学问题可引导他们对问题的不断探究和深入地思考。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会乐于学习,且有利于他们对信息的贮存和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案例:电脑演示:聪聪拎着一个大口袋,蹦蹦跳跳地走来了。聪聪:上星期,我们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大丰收,瞧,口袋里都是我们赢得的奖牌。○形的是金牌,△形的是银牌,□形的是铜牌,小朋友,请你们猜猜,我们得了多少块金牌?多少块银牌?多少块铜牌? 学生猜奖牌数。 聪聪:小朋友,你们猜得到底对不对?我们来数一数吧。 电脑演示:口袋倒置于屏幕上方,从袋口逐一漏出奖牌,消失在下面的盒子里,学生数奖牌数。 生:奖牌太多了,数不过来了。 师:那给你们一支笔、一张纸,你们有办法数清吗? 学生小组讨论统计奖牌的方法。

汇报: 生1:掉出来一个奖牌,我们可以把这个奖牌的形状记下来,全部记完后,只要数一数就知道了。 生2:可以把奖牌分成3类,然后用画竖线的方法表示各种奖牌的个数。 生3:我们小组也想把奖牌分成三类,用打“√”的方法来统计各种奖牌的个数。生4:还可以用画圆圈的方法来统计。 ………… 问题情境富有情趣,采用逐个出示奖牌,随即消失的动态呈现的方法,唤起了学生的统计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奖牌的个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纳的思想得到了发展。这样的问题情境把发现数学问题的机会留给了学生,有效激发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整个过程充满了人性化,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轻松自由,实现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内涵,让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富有趣味。 三、问题情境游戏化。 有趣的数学游戏,更利营造师生宽松的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把抽象的概念放在有趣的游戏中,学生主动实践探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案例:在执教《确定位置》这一课时,多次创设问题情境,每次都收到了不同的效果。第一次是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教师先确定第一组,第二组……接下来,学生听老师的口令做不同的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好,但显得教学不够开放;第二次,创设了新年快到了,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代表大家接受老师给的新年礼物,按照老师给的条件,(这位同学在第四组),请问:“你知道是哪位同学吗?”然后让同学们猜一猜有可能是谁?为的是从学生已经有的位置知识导入新课,这时,学生按照平时规定的第几组,第几列,来学习位置的知识;为了学习更加的开放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喜欢并且乐于接受。

写作方法:对照比较法_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对照比较法 写作方法:对照比较法 40、对照比较法 【特点】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到显现。我们描写植物时,往往通过对照比较的方法来突出植物的特点。对照比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这种植物与另一种植物进行比较;一种是把植物本身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放在一起比较。采用对照比较法要注意抓住所要描写的植物最显着的特点与其他植物作比较。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采用对照比较法还要注意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性。这样才能使文章感人。抓住同一植物不同部位进行比较时,要注意找出矛盾点,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作文写作六十二法写作方法:第一人称叙事法写作方法:拟人法写作方法:总分结合法写作方法:第三人称叙事法写作方法:化动法写作方法:特征举例法写作方法:顺叙法写作方法:说明法写作方法:特征说明法写作方法:倒叙法写作方法:运用“五觉”法写作方法:重点突出法写作方法:插叙法写作方法:借物抒情法写作方法:成长变化法写作方法:补叙法写作方法:托物言志法写作方法:实验证明法写作方法:分叙法写作方法:物品自述法写作方法:群体描写法写作方法:详叙法写作方法:远眺近看法写作方法:现场目击法写作方法:略叙法写作方法:内外结合法写作方法:拟人法写作方法:直接抒情法写作方法:移步换形法写作方法:动物自述法写作方法:间接抒情

法写作方法:说明介绍法写作方法:议论抒情法写作方法:先叙后议法写作方法:环境衬托法写作方法:景物衬托法写作方法:先议后叙法写作方法:彩笔描绘法写作方法:季节特征法写作方法:夹叙夹议法写作方法:远近结合法写作方法:随时变化法写作方法:以物为线索写作方法:时序变换法写作方法:日内变化法写作方法:以人为线索写作方法:生长变化法写作方法:定点换景法写作方法:以思想变化为线索写作方法:展开联想法写作方法:定景换点法写作方法: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写作方法:突出重点法写作方法:移步换景法写作方法:写生法写作方法:对照比较法写作方法:围绕中心法写作方法:转动法写作方法:赞美颂扬法写作方法:分类描写法写作方法:剥笋法写作方法:静态素描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