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思考

对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思考
对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91576286.html,

对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思考

作者:冯大宇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7期

摘要:关于“艺术终结论”的争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社会曾讨论非常激烈,人们普遍认为黑格尔是艺术终结论的发起者,这位德国唯心哲学的代表人物,在十九世纪初,发表了“西方历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最全面的思考”的美学演讲。在这场美学演讲中,黑格尔签发了一份判决书:“艺术已经走向了终结”。

关键词:艺术终结艺术发展美学界回应艺术未来

1.黑格尔“艺术终结”的提出

在当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大背景下,黑格尔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变化与危机,面对支离破碎的生活系统,黑格尔试图把它与他的“理念”的力量结合起来,他将其概括为:“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黑格尔认为,理性所指代的是合乎必然,具有合规律性。所有“现存”的事物都是会灭亡的,而“现存”的事物又具有“现实”与“非现实”之分,“现实”的事物,虽然都是合理的,且属于“现存”的范畴,但是其最终会走向灭亡,艺术也属于这种“现实”的范畴之中,所以艺术也会灭亡。这就是黑格尔的推理。但是纠其根源,“艺术终结”理论的提出与展开,是具有政治性的。是与黑格尔所处的时代及政治背景有极大的关系。当时的西方统治者,会将经典的、具有国际声誉的高级艺术作为西方价值,有些艺术作品又会被推测是官方文化的一种高水平的投资,甚至还会以这种高雅艺术作为国家权力的延伸,在整个社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地位。这其实是将艺术沦为西方政治及政治统治者的附庸,让艺术为统治阶层服务,更好的完成统治者的统治,巩固统治者的权力和地位。

在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中,最具特征的是他的“三段论”,即通过宗教、艺术与哲学三个阶段通向绝对精神。而艺术本身的三段论,则是三个亚层次的阶段: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

简单来说,“象征型”艺术,比如图腾的纹样,其精神内容的本身是具有抽象性的,所以它的物质形式与其精神内容是不协调的,因为其不协调的关系,便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于是象征型艺术让位,古典型艺术出现了。

“古典型”艺术,以希腊雕刻作品为例,它是写实美与理想美完美结合的典范,具有静穆和悦的特征。黑格尔认为的艺术正是这种思想内容与外在形式的吻合。虽然“古典型”艺术达到了物质形式与精神内容的统一,然而其表现神的人体形状是有限的、是不自由的,是被人体的形式所束缚的。所以古典型艺术又要让位于比它更“高级”的艺术,浪漫型艺术出现。

黑格尔艺术观略论

第14卷第1期2001年2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 V01.14No.1 February2001黑格尔艺术观略论 鹿丽萍 (武汉理工太学,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目的、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终结几方而对黑格尔的艺术观进行论述,在肯定其合理的成分的同时,揭露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一而。 关键词:艺术观;黑格尔{哲学 中图法分类号:B51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614(2001)01—001l一03 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他关于美的定义生发出来的,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他看来,绝对理念是无限的、自由的,而自然却是有限世界的、没有自由的,“自然美只是为其它对象而美”,“为审美的意识而美”。由于自然美有这种缺陷,艺术美才有必要。因此,《美学》开卷,黑格尔便将美学界定为“艺术哲学”或“美的艺术的哲学”。这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艺术是否值得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因为“人类思想很早就已反对艺术,说它只是对神圣的东西作图解式的表现”a[13(P131)被黑格尔奉为人类导师之一的柏拉图便认为画家是比工匠还不如的“来自自然的第三层产品的生产者”.其作品只是“幻影的仿制品”;n““”。3”诗被认为不能显示真理而且伤风败俗,于是诗人被逐出理想国。流行的成见则认为艺术不过是一种“愉快的游戏”,对于人生的重要事业是多余的,就算它也有严肃的目的,也不过是服务干道德、宗教的手段一类的东西,而且艺术之为艺术以及产生艺术效果的手段,都只能靠幻相。这些看法表明,艺术似乎不配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从另一方面说,艺术似乎也不宜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t因为诉诸感情、感觉、想象的艺术“显然是由任意性和无规律性统治着,这些特性就根本挖去了一切科学的基础-oDJIeg)一方面是不配,一方面是不宜,这就是说,假使将艺术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会损害严肃的哲学思考,也会损害自由的艺术创造。那么,黑格尔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又是怎样为艺术辩护的呢?一、艺术的起源 黑格尔指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人这样做,目的在于要以自由人的身份,去消除外在世界的那种顽强的疏远性,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I’[1J(P3N)人类像打水漂的顽童惊喜地注视着自己溅起的水波般惊喜地注视着自己的创造,而人在多大程度上创造了世界,人也便在多大程度上再创造了自己。人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看出自己,观照自己,欣赏自己,确证自已。于是,人认识到一切都是为了人的,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最高真理。这便是黑格尔所理解的实践的意义,即人通过观照自己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来认识自己,认识到人的自由本体。艺术作为一种实践,亦是人在外在事物中进行自我创造(未刨造自己)并在这作品中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的需要。艺术实践本身是人的自由表现、自由创造,而艺术实践也有助于创造出自由的人类,使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自由。人的内心世界在艺术创造中获得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实现的同时,人也便充分实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艺术是人认识自由真理的初级阶段,也是人实现其自由本性的第一个领域。 这样,黑格尔将艺术纳入广阔的实践范围,深 收稿日期:2noo一0409 作者简介:鹿丽萍(1967),女.山卣省太原^、武汉理上大学出版社编辑,哲学硕士.卞要从事西方哲学研究  万方数据

黑格尔关于存在即合理的论述

论黑格尔哲学中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马克思说: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黑格尔的辩证法继承和汇集了前人和当时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打破了长期在人们头脑中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为人类社会各门科学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即思维辩证法。可以说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类思维的解放。人们已“不再敬重还正在不断流行的形而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 在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三个阶段,出现了两次质的飞跃。在古希腊哲学中,以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辩证法是对客观事物辩证法的反映,是朴素的、直观的客观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关于思维运动的主观辩证法,是以近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维成果为其内容。从古希腊的客观辩证法到黑格尔的主观辩证法是一次质的飞跃。从黑格尔的主观辩证法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又是一次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在更高程度上的统一。是古希腊客观辩证法和黑格尔主观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可以看出黑格尔辩证法在哲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主要集中地体现在《逻辑学》里,它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范畴的逻辑体系和范畴推演的逻辑过程。在黑格尔的辩证法的体系中“现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包括了“存在论”和“本质论”中的一切范畴(如质、量、度、同一、差别、矛盾、本质、现象等等范畴)于自身内。现实就是这诸多范畴的统一。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现实又是绝对理念(或真理)的基本内容。理念就是内容(现实)与形式(概念)的统一。 黑格尔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逻辑体系是建立在绝对理念的基础上,逻辑范畴的推演和转化就是绝对理念自身的运动,一切运动都是从绝对理念那里开始最后又回到绝对理念,其中每一个范畴、概念都是绝对理念的环节和内容。现实是绝对理念在现实世界的本质反映,现实世界是绝对理念派生出来的,“即凡现时尚能保持的东西,可以说只是理念和符合理念的东西。”黑格尔说唯有理念才是最现实的。哲学的对象是理念,而哲学之所以要研究现实世界,就是因为绝对理念并不是隐藏在什么“彼岸世界”和“天国”,而是存在或体现于现实之中,只有在现实中才能发现理念的伟大精神。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的序言中说:“哲学是探究理性东西的,正因为如此,它是了解现在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而不是提供某种彼岸的东西。”“哲学提出了……除了理念以外没有什么东西是现实的。所以最关紧要的是,在有时间性的瞬即消逝的假象中去认识内在的实体和现在事物中永久的东西。其实,由于理性的东西(与理念同义)在它的现实中同时达到外部实存,所以它显现出无限丰富的形式、现象、和状态。”而我们通常说把握现实就是要“能够在纷然杂陈的现象中洞见到有决定意义的东西。理性是当前存在的,也是现实的,并不是什么远在天外隐在物后的东西。”概括起来说,黑格尔认为理念是绝对的普遍,现实是这个绝对普遍的特殊化内容。理念与现实的关系,就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二者是统一的或一致的。在1821年出版的《法哲学原理》“序言”中,黑格尔提出了一个与他的“现实”范畴密切相关的现实与理性相一致的著名的命题:“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著名的命题一问世,在当时的政界和学术界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直到今天,“凡是合理的都有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的命题仍然被人们作为论据而经常提起。但却很少有人知其所以然。 黑格尔哲学中的范畴绝大部分是借用前人哲学中的和其他科学领域中的范畴,但他对这些范畴又作了更深一步的(或荒谬的)改造和规定。“现实”这一范畴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出现过,然而它仅仅是与“潜化”相联系的。是指已经发生的和现存着的东西,并没有把它

浅谈艺术的本质

浅谈艺术的本质 作者:王宏建 《美术》自去年八月号发表千禾同志《"自我表现"不应视为绘画的本质》一文以来,又先后刊登了几篇提出商榷的文章。理论上的争论,对于促进学术的发展是有益的。本文仅就艺术的本质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艺术的本质问题,是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也是美学上长期以来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把相关的概念和所论的范围确定下来,否则架空立论,把属于这一范畴的问题放到另一范畴去说,不容易把问题说清楚。当然,有些问题如创作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艺术的社会功用问题等,都与艺术的本质相关,但毕竟不是一个范畴。我们说,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内部联系;或换言之,也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其它的什么事物。因此,要说明艺术的本质,就必须找出艺术内部的这种规定性,以及确定艺术同其它相关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差别。 关于艺术,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但它与相关的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又有本质的区别。恩格斯曾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承认不承认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是能不能正确理解艺术本质的前提。 唯心主义美学根本否认艺术是社会生活通过艺术家的头脑反映出来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否认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把艺术看作是艺术家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克罗齐就曾主张:艺术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心灵的活动"。弗洛依德则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表现。认为"绘画艺术的本质,就是画家内心的自我表现"的提法,也是在回答什么是艺术这一艺术哲学的根本问题时,把艺术看成是艺术家主观意识的产物,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仅仅是由于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现"。上述几种说法在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把艺术创作看成是纯主观意识的活动,是无关于外物也无关于艺术家对外物的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这种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它把艺术创作中的某一特点加以绝对化,代之以"艺术的本质",从而否认艺术对现实的依赖关系,从根本上颠倒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旧唯物主义美学承认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肯定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客观存在的艺术是第二性的。如亚理斯多德就说,艺术"实际上是摹仿"。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提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他们在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上摆正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但只是从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上来考虑问题,还没有看到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艺术这种意识形态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因此也就无法全面而准确地阐明艺术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学说,在美学史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我们探讨艺术的本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才有获得真理的可能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多种形式,它们有共性,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时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各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有的可以直接反映经济基础,更接近经济基础,如政治、法律、道德等等;有的则间接反映经济基础,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如艺术、哲学、宗教等等。根据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思想,更高的意识形态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的。因此可以说,艺术这种更高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不同,但却是紧密相联的,特别是与政治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过去"四人帮"把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歪曲为艺术要为其反革命的具体政策服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极为荒谬和有害的。但是,如果因此就否认艺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说什么"当共产党取得政权之后……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就逐渐暴露出是下个不科学的危险的口号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同样是荒谬和有害的。中外艺术史上的大量事实证明,在任何阶级社会里,进步的、革命的艺术总是由上升的经济关系通过进步的、革命的政治所决定的,并反过来给其政治以至经济基础以积极的影响;而落后的、反动的艺术则是由落后的经济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比较

一、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异同 (一)中国园林发源于商、周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囿,囿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圈围,并在其中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的场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审美与实用结合在一起。中式园林从“原始”状态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阶级对抗尖锐,政局复杂多变,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阶级的自信心遭到崩溃,理想幻火,并逐渐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淡泊为特征的人生折学与生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他们选择了“隐居” ,在山水花鸟的大自然中获得慰籍,但又不肯放弃城市的繁华生活,所以在自己居住的深宅大院内建立自然山水花园,以实现理想的“隐居”,寄情于山水,隐身于山林,复归大自然。正是此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使艺术家产生了表现大自然优美的情感动力,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势必在文艺作品上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可说皆为文人,思想活跃,敏诗善文,擅画能歌,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其所造园无不出之同一意识,以雅为其主要表现手法。诗、画、书法、音律、园林等艺术形式有机融为一体。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他们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使园林景观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意境和感情色彩,这也是我国历代造园家共同追求的境界。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二)西方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圆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园林。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 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西亚的亚述确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西方园林作规则式布置,最初大都出于农事耕作实用的需要,如法国的花园就是起源于果园菜地,在一块长方形的平地上,由灌

黑格尔思想的主要内容

黑格尔思想的主要内容 伦理思想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美学思想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哲学观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黑格尔哲学著作 《精神现象学》(Ph?nomenologie des Geistes 有时也译成精神哲学) 1806 (See battle of Jena) 《逻辑学》(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 (last edition of the first part 1831) 《哲学全书》(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1830 (分三个主要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19 《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 《历史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 黑格尔- 人物语录 “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

在艺术终结之后 波普艺术

2013年暑假的时候,我在上海当代美术馆看了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展,展品很丰富,从他的丝网版画到他的影像和宝丽来自拍。安迪的影响力不但在美国,在全世界的艺术圈里都是家喻户晓的。安迪沃霍尔是一个非常会穿着的人,他早年在设计插画上的所体现出来的时尚气质,似乎奠定了他后期作品的流行元素。他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无论这件艺术品是不是一支罐头或一个盒子,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早已被打破,模糊。 实际上如果真的要说波普艺术,我们不应该仅仅只是看到艺术与生活彻底结合了这一件事,还应该理解波普艺术,甚至整个70年代,艺术的转型和大的时代背景。亚瑟丹托的思想对我在认识这段时期的变化,有深刻的影响。他让我知道,要真正理解波普艺术,或者整个后现代艺术,我们有一个无法回避的时期:现代主义艺术。而从现代主义艺术转向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这一变化,被亚瑟丹托称为“艺术的终结”。 在亚瑟丹托之前,另一位艺术评论家:汉斯贝尔廷抛出了这样一个概念:“艺术时代之前的图像”,即文艺复兴之前的图像,这些图像例如埃及壁画,古希腊的建筑和雕塑,还有早期基督教的地下壁画等等。这不是说这些图像不属于广义的艺术,而是这些图像在创作是根本没有把“艺术”考虑在内,因为当时一般人的意识中还没有“艺术“的概念,而且这些图像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迥异后来的“艺术作品”——事实上这些“艺术时代之前的图像”是有关于宗教,墓葬,礼仪,祭祀等等。在当时人们眼中,它们是一种超自然的展现,

就像耶稣的面容印在了维罗尼卡的头巾上一样。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观念已占有核心地位。这是艺术时代之前的“艺术”与艺术时代时的艺术的交界,跨越这条界线的契机,是资产阶级的崛起,大家族(美地奇家族)对艺术家的供养制,基督教的改革,中世纪的结束等等。 如果以上说法可信,那么在“艺术时代产生的艺术”与“艺术时代终结之后产生的艺术”之间,也可能存在另一种断裂。所谓“艺术时代的艺术”即是在我们的美术史课本中占据主要篇幅的,从文艺复兴到1960年代美国抽象表象主义之间的艺术史。具体顺序是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表现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巴黎画派,至上主义,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超现实主义,达达,未来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这个名单不是很严谨,中间其实穿插了大量的小流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印象派之后的时期,这些艺术流派很多时候是存在于同一个时期的。那么作为波普艺术之前的现代主义艺术(1880年-1960年),从印象派到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一直在不断革新着画面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到加上绘画的语言越来越简练,到80年代曾有一些激进的理论家主张绘画之死,他们的根据是:最先进的绘画似乎想露出内在枯竭的征兆,至少已表现出无法超越的限制。他们脑中想的可能是瑞曼那些近乎全白的绘画,或是法国艺术家布罕那种激进的单色条状画。但是亚瑟丹托和汉斯贝尔廷所谓的“艺术时代的终结“,完全无意否认艺术还是会有极度蓬勃的生机,而且完全看不出任何内在的枯

浅谈西方当代艺术

浅谈西方当代艺术 西方当代艺术是一个比较广义的范畴,从现代艺术以来,包括波普艺术,抽象表现主义,后现代艺术,达达艺术,观念艺术等等诸多艺术流派。了解西方当代艺术的历史和发展以及现状,对我们理解美术史,理解今天世界千变万化的当代艺术作品是必要的基础和逻辑训练。 从最初的历史起源来看,相对于古典艺术或传统艺术来说,现代艺术的起源就应该算当代艺术的萌芽阶段。我们所熟悉的现代艺术之父塞尚,表现主义的高更和梵高和毕加索等天才艺术大师是对传统艺术的变革起了转折性的关键作用,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创造开拓了艺术的边缘,启动了艺术革命。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和表现的方法风格都和过去大不一样了。对于创造性的追求进入前台,对画面内容,技法和写实功底的追求退潮,独特风格和个性化语言成为了衡量艺术好坏的主要标准。这就是现代主义的主要贡献和价值。当毕加索的艺术风靡世界时,欧洲的艺术发展也达到顶峰而进入瓶颈期。此时美国作为新崛起的年轻国家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到文化艺术都充满了活力。商业的高度发展领先于世界。而于经济地位相匹配的事其文化地位,作为排头兵的艺术自然是先锋前卫的代表。以商业为内核的波普艺术应运而生,通过夸张的表现商业消费主义对世界的控制和表现,波普艺术把低俗市井文化,流行商业符号创造性的引入艺术领域,从而诞生了贾思博琼斯,安迪沃霍尔,汉密尔顿,利希滕斯坦等波普艺术明星,为什么说他们是明星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大师呢,因为这正是波普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巨大差别,这些艺术明星创作的更像是艺术产品,

而他们也更像是消费明星。安迪沃霍尔更是宣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15分钟的明星。波普艺术对后来艺术的发展直到今天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西方艺术哲学从此围绕着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史终结了吗这样的意义追问而不断辩证探讨。抽象表现主义的波洛克,德库宁,罗斯科,米歇尔让巴奎斯特,基斯哈林在纯绘画的领域开拓了边际,坏画,行动绘画,观念抽象绘画,涂鸦的艺术创作表现方式使这些艺术家不仅仅是在画面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风格,更是在艺术方法论上,在观念上推进了艺术史。这对于今天的当代艺术都是起到了核心价值的作用。可以说,从本质上说,今天的世界当代艺术和他们的艺术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形式上变化多端,但从哲学和方法论上并没有走远。后现代艺术的概念也一直有争论,就是因为从本质上说后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并没有区别,只是加入了各种主义和符号元素。比如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达达主义等等,因此也有史学家把后现代主义称之为现代主义之后。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杜尚,他的代表作“泉”(又称小便池)可以说推翻了艺术的传统概念,使得艺术从表面上越来越不像“艺术”。艺术的本质从传统的表现美和风格变成了推翻过去的风格和方法,创造或解构一个以前没有的东西。附加在艺术品之外的意义变成了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意义。但是,这件小便池虽然离经叛道,惊世骇俗,却从本质上和汉密尔顿的“是什么让今天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贾思博琼斯的“国旗”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没有区别,那就是挪用现成品,使用别人的或已有的图像和材料,加入自己的主观观念,

再谈黑格尔艺术终结论

中国矿业大学 2012级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文艺美学 考试时间2013.1.5 学生姓名单良 学生学号ZS12090024 所在院系文法学院 任课教师王青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处印制

再谈黑格尔“艺术终结论” 在《美学》中,黑格尔写道:“就它的最高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因此,它也已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的地位,毋宁说,它已转移到我们的观念世界里去了。” [1] 黑格尔得出“艺术终结论”的结论,更多的是根据他的哲学体系进行逻辑演绎的结果。在黑格尔看来,艺术发展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种: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作为艺术的开端的“象征型艺术”,其主要特征是,物质的表现形式(感性形势)压倒精神(绝对精神)的内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仅是一种象征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心智的不断成长,艺术创造的内在的(精神的)东西不愿受巨大的物质形式的束缚而逐步从自在走向自觉。艺术创造中的内容和形式开始向新的方向转化,古典型艺术便应之而产生。 在黑格尔心目中,“古典型艺术”是最完美的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精神与质料的最完美的结合与和谐。但理念(精神)是发展变化的,它的运动牵引力必然在发展中不断壮大,最终打破古典型艺术和谐的状态,而冲出这种状态,并逐渐超越并控制创作形式成为主体。精神愈感觉到它的外在现实的形象配不上它,它就愈不能从这种外在形象中找到满足,愈不能通过自己与这种形象的统一去达到自己与自己的和解。在这种情形下,“浪漫型艺术”便取代了“古典型艺术”。 浪漫型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原则,绝对精神不断克服外在形式的阻碍而回复到自身的本性,这种主体原则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即一种情感冲动,人之性格独立占主导地位。精神内容超出物质形式,进一步的发展必然造成作为主体的精神的超越和作为客体的物质形式之间的决裂。依黑格尔看,这种分裂不但导致浪漫艺术的解体,而且也要导致艺术本身的解体。黑格尔认为这种让位或转化的位置理应由宗教或哲学——尤其是哲学——来代替。艺术终结论由此而产生。 由此可知,艺术终结的结论,是黑格尔运用他的整个唯心辩证法体系对此进行了逻辑论证,是理性分析的结果。 但是,黑格尔在又同时明确肯定艺术发展的永无止境,对艺术的未来充满着乐观和信心,他说:“广大艺术之宫就是作为这种美的理念的外在实现而建立起来的。它的建筑师和匠人就是日渐自觉的美的心灵。但是要完成这个艺术之官,世界史还要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演进。”[2]纵观黑格尔的一生,他从未放弃过对文学艺术的爱好。他一生结交过许多文艺界的朋友,也不轻易放过欣赏文艺作品的机会。他对歌德一向很崇拜,推崇歌德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伟大贡献,他曾写信给

黑格尔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理解 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但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开端本身应该是逻辑的,它是有根据的、间接的。哲学是一种人文科学,既然是一种科学,它也就需要一定的合理性,如何实现这种合理性,逻辑性的思考是必要的前提。通过逻辑性的思考研究纯粹的知识,而不混入经验性的知识,这样能不失哲学的科学性,才能更客观的思考哲学。在这一点上我认为黑格尔哲学是正确的。 否定原则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是黑格尔辩证法一切方法的内在根据和核心的基本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提出了,辩证法有三大规律:量变和质变;对立的相互渗透;否定之否定。这三大规律都被黑格尔以唯心主义的方式进行了阐述,而最后一个定律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整个体系构成的基本规律。这三大定律都包含了否定的原则在里面,如量变和质变规律,量变可以看作是一种渐进性的肯定的“变”,而质变则可以看作是一种否定性的“变”,当肯定性的变达到一定程度,从而引发否定性的变。又如对立和相互渗透,也就是对立和统一,对立可以看作是否定的,而统一可以看做是肯定的。而否

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进步的法则,事物的发展与进步必须靠不断的否定之前的状态来建立新的状态,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已看到,在黑格尔辩证法中否定性的思想够成了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内在灵魂。然而光是有否定的原则并不能完全把握黑格尔辩证法的真谛,“灵魂”必须赋予躯体才能有真正的生命,才能起作用。那么黑格尔辩证法如何赋予其躯体呢?是反思。如我们前面所说,否定原则真正的来说是“自否定”,也就是说否定作为一条普遍的原则本来就有“反身性”,只有返回自身的否定才是真正一贯的否定,在这种意义上,否定就可以看作是反思的本质,而反思可以看作否定的体现。反思就如同一面镜子,通过镜子你可以看见你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同样通过反思你可以发现事物的否定原则,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本质的东西和实体的东西,并不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它外在的影像,而是我们根据看到的,进行反思,也就是思维,思考,去探索它真正的本质,真正的面目。如此,才有了我们人类这么辉煌的文明。 黑格尔辩证法作为逻辑、认识论和本质论的统一体,第一次成为一种贯穿于自然界、历史和人类精神中的普遍规律和法则,这在哲学史上是空前的。如何充分的、正确的估价这一点,仍然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于艺术终结论的思考

关于艺术终结论的思考 丹托在艺术哲学成为现实的基础上,作出了艺术愈加依赖于理论的判断,从而得出了艺术家正将工作移交给哲学家的结论。黑格尔始终是 在思想体系内推断出艺术衰亡的命运,认为艺术会逐渐丧失真理和生 命而日渐式微,而丹托则在狂飙突进的现代艺术运动中反思,预言艺 术发展的动力已经枯竭,我们终将进入一个后历史的艺术时期。即使 黑格尔和丹托对于艺术终结的命题有着不同的阐释,但他们的预言却 昭示着相同的未来图景:艺术终将被哲学取而代之。时至今日,艺术 从来就没有真正终结过,不过自杜尚开启了观点至上的历史,艺术语 言与观点表现出割裂的态势,科技理性在漠视生命个体性的同时也在 消解艺术的功能,使我们意识到艺术终结论并不是虚妄的预言,而是 一个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命题。 理性主义与艺术的冲突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那就是对理性的信仰。 启蒙思想家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 “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正是 这种理性思想的锋芒,让黑格尔看到了艺术必将衰亡的命运。在他看来,艺术的最高任务是用感性去显现理念,在一个“偏重理智”的时代,艺术会逐渐丧失它自身的水平———感性,所以,艺术已经不再 是实现人类心灵的最高旨趣的必要方式,因而艺术会向宗教过渡,最 终将被哲学取代。他说:“从这个切方面看,就它的最高职能来说, 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情了。所以,它也已丧失了真正的 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毋 宁说,它已经转移到我们的观点世界里去了。”[1](P15)在 丹托看来,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包含着一个“理论氛围”,只有在艺术 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才能把握其特性。丹托说:“授予《布瑞洛 盒子》和《泉》以艺术地位,与其说是一种宣告,不如说是一种发现。那些专家是真正的专家,就像天文学家是关于某个东西是否是星星的 专家一样。他们发现那些作品具有意义,而它们那难以识别的类似物

西方现代艺术赏析尔雅答案

1.现代艺术导论 1. [单选题]请问西方现代艺术的灵魂是什么? A.怀旧情结 B.新之崇拜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你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的本质是() A.再现性 B.表现性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 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A.《泉》 B.《欧米哀尔》 我的答案:A 4.[单选题]你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是() A.创新精神 B.怀旧情结 我的答案:A 5.[多选题]以下作品中,属于现代艺术的有() A.罗丹的《欧米哀尔》 B.范安格尔的《泉》 C.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D.埃菲尔铁塔 我的答案:ACD 6.[多选题]“艺术模仿说”的代表人物是() A.德谟克利特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康德 我的答案:AC 2.印象主义艺术:阳光下的诗篇 1.[单选题]被誉为“印象派之父”的艺术家是() A.爱德华·马奈 B.爱德华·德加 C.克洛德·莫奈 D.雷诺阿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若一物体不吸收任何光谱色,则该物体呈现出什么颜色? A.灰色 B.白色 C.黑色 D.七彩色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

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A.《奥林匹亚》 B.《阳光下的裸女》 C.《草地上的午餐》 我的答案:C 4.[单选题] 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3.jpg A.《印象·日出》 B.《睡莲》 C.《威尼斯大运河》 我的答案:A 5.[单选题] 构图上被称之为“钥匙孔美学”的是哪位艺术家() A.爱德华·马奈 B.埃德加·德加 C.克劳德·莫奈 D.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我的答案:B 6.[单选题] 《阳光下的裸女》的作者是谁? A.爱德华·马奈 B.雷诺阿 C.克洛德·莫奈 D.爱德华·德加 我的答案:B 7.[多选题]以下作品中,属于莫奈的经典艺术有() A.《睡莲》 B.《鲁昂大教堂》 C.《印象·日出》 D.《福利斯·贝热尔的吧台》 我的答案:ABC 8.[多选题]促进印象主义产生的原因有() A.19世纪物理科学的发展 B.19世纪实证主义思潮 C.前辈艺术大师对光线和色彩的实践 D.浮士绘艺术 我的答案:ABCD 3.新印象主义艺术:点上去的艺术 1.[单选题] 这件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A.《奥林匹亚》 B.《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C.《草地上的午餐》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摘要:园林是在一定的空间里依照园林艺术原则,进行创作而形成自然美与人工美相融合的生活境域。本文从三大方面论述了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不同及历史上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希望对我们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西;园林艺术;差异;影响 纵观园林的发展史,当今世界园林艺术已形成了三大系统——中国、欧洲和西亚。其中,中国园林代表了东方自然山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则是欧洲几何规则式园林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两者园林艺术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希望对我国当代的园林艺术创作有所启迪,使之更好地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1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中西方园林艺术巨大的差异,形成了各自富有民族特色园林艺术。本文主要从以下3 点不同方面加以论述。 1. 1 园林布局的不同 中国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是“山水画”式的,以山水为景区的主体,追求的是“林泉之趣”、“田园之乐”,遵循“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原则。园林中花木配合山水随意配置,道路回环曲折,穿插于山水之间,使得游览路线复杂多变,通过延伸游览时间来展示各个景区。另外,中国园林的建筑体量以及在景物构成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很小,大都从属于自然山水。建筑往往穿插、点缀在自然山水风景之间,达到“依山就势”、“自然天成”的效果,使自然美中融入人工美的气息,增添人们现实生活的情趣。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建筑尺度,一般都不大。即使有些像灵隐寺等体量较大的建筑,也被有意识地隐藏于山麓林木之中,不让它去与自然风景争主角地位。至于像颐和园万寿山南麓的佛香阁中央建筑群,虽然体量高大,人工气息浓重,但从总体布局上看仍是以自然山水作为园林的主体和中心。它不但没有破坏自然风景的主体,反而丰富了万寿山平淡、呆板的形象,烘托、渲染了皇家园林所需要的艺术气氛。总之,中国园林的整体布局力求景中有景、园中有园、峰回路转、曲折幽深,达到一种含蓄富有韵味的艺术效果。西方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则是“几何形”式的,以建筑物为园林文化与历史景区的主体,在构图上特别强调园林的中轴线,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小广场、林荫道和放射形的小路,都围绕这条中轴线进行布置,以突出空间布局来缩短时间流程。在游览路线的安排上,西方园林的游览路线一般都是围绕着园林的中轴线而有规则地向四周扩散,每条路线几乎都是笔直的,而且主次分明,通向中心景区或主景区的路线较宽广、显眼,通向次要景区或小景区的路线则相对狭窄、隐蔽。这样,虽然游览线路众多,但都排列有序、交接规则,游览者一入园后就感到心中有数,能轻易地到达中心景区,对于游览者极为方便,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尽量领略整个景区。另外,与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山水不同,西方古典园林重视建筑物更甚于山水。西方园林的建筑物往往是全园的主体,山水花木则被修整后作为园林的陪衬物,建筑的附属。可以说,西方古典园林是一种建筑物的扩张或延伸,山水花木都成了建筑的组成部分。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要算这种西方园林艺术的杰出表现者。例如凡尔赛宫的中心主题是一座主体部分长达707 米的宫殿。它的中心部分就是当年路易十四的卧室,也是全园的核心。在宫殿的两翼,是政府办公处、剧院、教堂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 哲学 一、思维(knowing )和存在(being)具有同一性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特点是绝对理念能够自己实现自己,或者说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所谓思维,不仅指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也即“绝对理念” 。在黑格尔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过是“客观思想”发展的最高产物。所谓“存在” ,并不是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具体事物,因为黑格尔明确否认这些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根本否认物质的存在。在他看来,存在只是我们的主观表象。一切事物(“存在”)都不过是客观思想(“思维”)的异化物,是“客观思想”的外壳,而“客观思想”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所谓“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概括起来就是: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具体来说,从认识论意义上,即从人的认识发展过程方面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我们头脑中的思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且凡是我们头脑中认为是合理的(即符合“客观思想”)思想,都必定能够实现,使存在和我们的思想相一致、符合。而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也就是从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上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客观思想”决定着事物的本质,一个事物只有符合其中蕴含着的“客观思想”即事物的“概念” 具有真实性;而“客观思想” (“概念”)则 ,才在事物中不断实现自己,使事物同自己相一致、符合。在黑格尔看来,我们头脑中的思想 乃是“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产物,人认识世界不过是绝对理念自己认识自己的发展过程上的一个环节,因此,认识论和本体论两者实质上是一致的。 二、分析“现实的是合理的,合理的是现实的” 关于“现实的是合理的” :首先,说现实的东西是合理的,并不意味着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现实的,因而都是合理的。事实上,在现存的一切有限事物中,一部分是现象,仅有一部分是现实的。在黑格尔看来,所谓“真实的现实性就是必然性,凡是现实的东西,在其自身中是必然的” 其次,说现实的东西是合理的,并不意味着现实在的东西就绝对符合理性,都是好东西。黑格尔认为,实际上有些坏东西也多少符合理性,否则它们就不能存在。再次,按照黑格尔辩证法,说现实的东西是合理的,也不是意味着现实的东西就是僵死不变的。在黑格尔看来,世界上的各种具体事物都不过是绝对理念的外壳,是绝对理念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或阶段。当一个具体事物符合绝对理念发展的要求的时候,它具有必然性,因而是现实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它就要同绝对理念向前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相矛盾,从而丧失其必然性,变成不现实的、趋于灭亡的东西。这样,绝对理念就会摔掉旧的外壳,投入到一个新的更符合绝对理念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的外壳中去继续向前发展。这就是说,一切曾经现实的东西,都必定要转化为不现实的东西;而一切符合绝对理念发展要求的东西,不管它同现存的一切怎样抵触,也必将变成为现实的。唯有绝对理念是永恒生命,一切有限事物则皆不免于毁灭。关于“合理的是现实的” :它意味着凡是合乎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的东西一定会变为现实。当然按照通俗的日常理解,我们可以认为一切合乎理性的东西都具有现实性,而在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体系中,这句话则意味着抽象的、必然的绝对理念必将克服自己的抽象性,外化为自然,并在精神中复归。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界的一切、精神领域的一切都是绝对理念这一终极理性的外化物。因此,合理的是现实的。 三、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之逻辑学黑格尔在论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基本观点的过程中,构

浅谈西方艺术终结论

内容摘要 “艺术终结论”肇始于黑格尔,丹托的“贡献”在于“发现”并“印证”了艺术终结时刻的到来;德文“终结”一词不单意味着“死亡”,它具有复义性:既有“取消”、“结束”之义,又与“开始”、“再生”相互联系在一起;“艺术”这个术语是近代启蒙现代性的产物,而现代艺术的创新意味着对以往艺术的颠覆,使“艺术”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艺术终结论”不仅仅是现代艺术的危机,更是现代性的危机,彰显了西方现代人对于自己的处境与遭遇的生命追问;艺术是个人主义的专区,不是纯粹的媒介事件和现象,我们不能将其命运简单地交付给时代;艺术应担当起将沉沦的个体从物化的文化氛围中解放出来的重任,以维护着人类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黑格尔;文化;终结;艺术;现代性危机;艺术终结论

浅谈西方“艺术终结论” 丹托等人提出的“艺术终结论”,自当代欧美文化内部“自发”地、“内源式”生成之后,随着愈演愈烈的“全球化”进程,它迅速“介入”了非西方文化区域,特别波及到东亚、南美和北非等地区,成为当代艺术理论研究和文化研究一个热点,成了一个“全球化”的现实话题和学术话题。“终结”的本义是什么?中国是否也遭遇了艺术的终结?艺术“终结”于何处?“艺术”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它存在着一个“标准形态”吗?它又何以“终结”呢?“艺术”能“终结”吗?我们如何重新建立并坚守艺术对于现实的精神联系? 一般认为,“艺术终结论”的始作俑者是黑格尔,丹托提出的“艺术终结论”,一方面是基于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观念历程而言,另一方面则是从黑格尔那里获得了艺术的终结的灵感。丹托的“贡献”不过是“发现”并“印证”了为黑格尔所预言的那个艺术终结时刻的到来。 那么,我们怎样理解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呢?“终结”是否意味着“死亡”呢?这是理解“艺术终结论”的重要前提。这一问题产生于黑格尔、丹托等人的悖论式表述方式,而使他们的论断有多种阐释的空间。人们注意到,黑格尔一方面说“我们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艺术对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在浪漫型艺术的发展中却形成了终结”;另一方面,黑格尔又说“可以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要完成这个艺术之宫,世界史还要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演进”。类似的,丹托一边说“艺术随着它本身哲学的出现而终结”,一边说“艺术会有未来,只是我们的艺术没有未来。我们的艺术是已经衰老的生命形式”;“我的声明绝对不是说艺术将要被停止创作了!艺术终结之后还是有大量的艺术被创作了出来”。其实这也就是说:“艺术的终结”,其“终点”又往往意味着“起点”,意味着新生命的萌芽。 那么,中国是否也遭遇了“艺术的终结”?如果是又“终结”于何,它又将走向何方呢? 朱国华认为,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可分解成两个命题:其一,艺术是否“仍然是对我们的历史性此在来说决定性的真理的一种基本的和必然的发生方式”?这实际上首先讨论的是艺术与真理的关系,艺术的认识论问题。其二,艺术是否会消亡?这里实际上谈论的焦点是艺术的发展、艺术的功能、艺术的实践论问

论梵高的艺术及其启示

论 梵 高 的 艺 术 及 其 启 示 姓名: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1梵高生平简介 通过美术鉴赏课堂以及课下的学习,我对梵高本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人,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不仅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而且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他的精神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种种原因为他后来罹病和悲剧的生活埋下了伏笔。 通过课堂上视频的学习,我了解到梵高的早期曾投身于艺术品商人的工作。后来又经历了短暂的教职生涯,随后他成了贫困的传教采矿工人。梵高是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也就是说直到27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间,却创作了超过二千幅画,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梵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其在梵高待在法国亚尔的那段时间,发展已臻成熟。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他的作品,如《夜晚的咖啡馆》、《向日葵》、《星夜》与《罗纳河上的星夜》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割耳事件:1888年2月,梵高赴法国南部的阿尔勒旅居。租赁房屋,10月高更来访。12月高更离去,随后梵高的左耳于1888年12月圣诞节左右被割去一大半。普遍认为,梵高由于与好友高更发生争执,高更愤怒之下离他而去。梵高因情绪激动而导致精神失常,于12月23日晚挥刀割掉自己的左耳。关于割耳事件的原委,学术界也有不同说法。两名德国的艺术史研究学者于2009年5月曾提出,梵高的左耳可能是在与高更一次争吵中,高更挥刀误伤而导致梵高左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