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光纤通信系统性能评估[hardrock]

第八章 光纤通信系统性能评估[hardrock]
第八章 光纤通信系统性能评估[hardrock]

第八章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性能
光纤通信与传输技术基础
沈建华
南京邮电大学
8.1 8.2 8.3 8.4 8.5 8.6 8.7
数字传输模型 误码特性 抖动特性 漂移特性 延时特性 光纤通信系统的可用性 光缆线路系统设计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2
概述
为了满足全程全网各种通信的要求,需要对 通信网在技术和经济相权衡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 设计.规划和设计包含了许多相关的因素,其中 首要的因素是系统的传输性能. 光纤通信系统多属于数字系统,因此光纤通 信系统的各种性能指标如误码,抖动,漂移,延 时等也必须满足数字传输系统的要求.
8.1 数字传输模型
由于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损害,因此, 在进行传输系统设计时,需要规定各部分设备性能,以保 证把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传输系统时,能满足总的传输性 能要求.为此,需要确定一个合适的传输模型,以便对数 字网的主要传输损伤的来源进行研究,确定系统全程性能 指标,并根据传输模型对这些指标进行合理分配,从而为 系统传输设计提供依据. ITU-T提出了各种数字传输模型的建议.模型分为: 假设参考连接(HRX),假设参考数字链路(HRDL)和假设 参考数字段(HRDS).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3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4
8.1.1 假设参考连接(HRX)
一个通信连接是通信网中从用户至用户,包括参与交 换和传输的各个部分(如用户线,终端设备,交换机,传输 系统等)的传输全程.它是根据用户需要建立的各种机线设 备的临时组合.这些实际的连接有长有短,结构上有简单, 复杂,传输的业务可能也不相同,难以进行传输质量的核 算. 通常找出通信距离最长,结构最复杂,传输质量预计 最差的连接作为传输质量的核算对象.只要这种典型连接 的传输质量能满足要求,那么通信距离较短,结构较简单 的通信连接肯定能保证传输质量,因而引入了假设参考连 接的概念.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5
图8-1 标准数字假设参考连接
27500km 国内 本地 国外 国内 本地
LE
PC
SC
TC
ISC ISC ISC ISC ISC TC
SC
PC
LE T参考点
T参考点 LE本地交换机 PC一级中心
数字交换机
数字链路 ISC国际交换中心
SC二级中心 TC三级中心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6

图8-2 标准数字假设参考连接(中等长度)
图8-3 标准数字假设参考连接(用户接近ISC)
11000km 国内 本地 国外 国内 本地
本地 国内
10000km 国内 国外 本地
LE
PC
ISC
ISC
ISC
PC
LE T参考点
T参考点
LE
ISC
ISC
ISC
LE T参考点
T参考点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7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8
8.1.2 假设参考数字链路(HRDL)
为了便于进行数字信号传输劣化的研究(如误码率, 抖动,漂移,时延等),保证全程通信质量,必须规定由 各种不同形式的传输组成部分(如传输系统,复,分接设 备等)所构成的网络模型,即HRDL. HRDL是HRX的一个组成部分,2500 km的长度被认 为是一个合适的距离.通常HRDL的长度并非是唯一考虑 的.ITU-T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构成,由各国自行研究解决.
8.1.3 假设参考数字段(HRDS)
为适应传输系统性能规范,保证全线质量和管理维护 方便引入了HRDS,如图8-4所示. HRDS是HRDL的一个组成部分.图中X bit/s表示 G.702建议中所规定的各种数字系统系列比特率之一.长 度Y的选择是以在实际运行的网络中很可能遇到的数字段为 代 表 的 . 例 如 ITU-T 建 议 假 设 参 考 数 字 段 的 长 度 为 280km(对于长途传输)和50km(对于市话中继).我国根 据 具 体 情 况 提 出 假 设 参 考 数 字 段 的 长 度 为 280km 或 420km(对于长途传输)和50km(对于市话中继).数字网 的性能指标往往被分配到数字段.我国有关数字光纤通信 系统的一系列标准都是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制定的.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10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9
图8-4 假设参考数字段
x bit/s x bit/s
8.2 误码特性:
8.2.1 误码和误码率的概念 数字传输系统的误码性能通常用误码率衡量.所谓误 码率是指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所接收到的数字码元误差数 目与在同一时间内所收到的数字码元总数之比,可用下式 表示: 出现误差的码元数 误码率= 传输码元的总数 (8-1)
终端设备 Y km
终端设备
误码率的数值通常可用n×10-P 的形式表示,其中P为 一整数.对于数字系统来说,实际上指的是比特误码率 (BER),它是指每个码元为1比特时的误码率,其表达式为: 比特误码数 比特误码率(BER )= (8-2) 总比特数
11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12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考察误码率的重要意义
误码率是衡量数字系统传输质量好坏的一个主要指标. 对于不同的通信业务,误码的影响后果也不同.对于电话 信息的影响是产生噪声.在PCM通信方式中,当误码率较 小时,这种噪声表现为"喀呖"声,当误码率较大时,使可 懂度显著降低.对图像的影响造成图像失真.对数据的影 响表现为信息的丢失和错乱.因此,对误码发生的形态和 原因,误码的评定方法以及误码全程指标的确定和在网络 各组成部分的合理分配等问题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是 提供光纤数字传输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13
8.2.2 误码发生形态和原因
绝大多数的误码发生形态可归为两类:一类是误码显 示出随机发生形态,即误码往往是单个随机发生的,具有 偶然性.另一类误码常常是突发的,成群发生的,这种误 码在某个瞬间可能集中发生,而在其它大部分时间可能处 于几乎没有误码的状态. 误码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理想的光纤传输系统是 十分稳定的传输通道,基本上不受外界电磁干扰的影响, 造成误码的主要内部机理有下列几类:各种噪声源,色散 引起的码间干扰,定位抖动产生的误码及复位器,交叉连 接设备和交换机的误码 .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14
8.2.3 误码特性的评定方法
1. 长期平均比特误码率 所谓平均误码率,是指测量期间内收到的错误比特数与 同一时期传送的全部比特数之比. 用长期平均比特误码率的方法来评定误码,即是在较长 的时间内其平均比特误码率不超过某一定值来衡量.因此, 仅适用于误码是单个随机发生的情况. 对于突发的群误码的情况,就不能正确地进行评定.因 为可能在某一限定时间内,由于突发群误码而导致误码率远 远超过可以接收的水平,而在其它时间内误码率非常小,结 果二者的长期平均误码率仍保持合格,这样高误码率发生时 期对通信业务质量影响并未反映出来,或者说没有表示出误 码随时间的分布特性,因此采用这种评定方法有很大的局限 性.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15
2. 误码的时间百分数
为了能正确地反映误码的分布信息,ITU-T G.821建议采用时间率的概念来代替平均误码率 的评定方法.所谓误码时间率是以比特误码率超 过规定阈值(BERT)的百分数来表示的.这是在一 个较长的时间TL 内观察误码,记录每次平均取样 观测时间T0 内的误码个数或误码率超过某一定值 m的时间百分数.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16
误码时间百分数示例
只 要 T0 和 TL 选 择 恰 当,就可以用来评价各 种数字信息在单位时间 内误码的程度以及误码 超过某一规定值的时间 占总测量时间的百分数. 因此,是比较适用和便 于测量的评定方法.
8.2.4 误码性能的规范
1. N×64Kbit/s数字连接的误码性能
误码性能参数 ITU-T 建 议 G.821 定 义 了 2 个 参 数 来 度 量 N×64Kbit/s(N≤31)通路27500km全程端到端 连接的误码性能. 误码秒(ES)表示至少有一个误码的秒. 严重误码秒(SES)表示BER≥1×10-3的秒.
T0为取定的适合于评定各种业务的单位 时间,TL为测量误码率总时间.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17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18

误码性能要求
ITU-T建议G.821对于N×64Kbit/s(N≤31) 全程27500km端到端连接误码性能要求如表所示.
图8-7 N×64Kbit/s连接全程误码指标的分配
27500km 1250km 25000km 1250km
参 数
误码秒 严重误码秒
表示 ES SES
性能要求 ES占可用时间的比例 ES%<8% SES占可用时间的比例SES%<0.2%
T 本地级 15%
LE 中级 15%
ISC 高级 40%
ISC 中级 15%
LE
本地级 15%
T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19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20
2. 高比特率数字通道的性能
误码性能参数 G.826性能参数是以"块"为基础的一组参数.所谓"块" 指一系列与通道有关的连续比特,当同一块内的任意比特 发生差错时,就称该块是差错块. ITU-T所规定的3个高比特通道误码性能参数如下: 误块秒比(ESR) 严重误块秒比(SESR) 背景误块比(BBER)
误码性能要求
ITU-T建议G.826对高比特率通道全程27500km端到 端通道误码性能要求见表8.2所示. 表8-2 高比特率通道端到端误码性能要求
速率 Mbit/s 比特/块 ESR SESR BBER 1.5~5
800~5000
>5~15
2000~8000
>15~55
4000~20000
>55~160
6000~20000
>160~3500
15000~30000
0.04 0.002 2×10-4
0.05 0.002 2×10-4
0.075 0.002 2×10-4
0.16 0.002 2×10-4
未定 未定 10-4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21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22
误码指标的分配
为了将27500km的指标分配给各组成部分, G.826建议采用了按区段分配的基础上再结合按 距离分配的方法.这种分配方法技术上更加合 理,且能照顾到大国及小国的利益.
图8-8 高比特率通道全程误码指标分配
终结国 中间国家(最多4个) 国家间部分 (例如:海缆 承载的通道) IG 终结国
PTP
IG
IG
IG
IG
PTP
国内部分 17.5% +1%/500km
1%+2%/每个转接国+1%+1%/500km 国际部分 27500km
国内部分 17.5% +1%/500km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23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24

8.3 抖动特性
抖动是数字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一种瞬时不稳定现象. 抖动的定义是:数字信号的各有效瞬间对其理想时间位置 的短时偏移. 在系统中有效瞬间可以是一个明显的可辨的数字信号 上任何一个固定点.在数字传输中,随着传输速率的提 高,脉冲的宽度和间隔越窄,抖动的影响就越显著.因为 抖动使接收端脉冲移位,从而可能把有脉冲判为无脉冲, 或反之,把无脉冲判为有脉冲,从而导致误码. 抖动可以分为相位抖动和定时抖动.所谓相位抖动是 指传输过程中所形成的周期性的相位变化.所谓定时抖动 是指脉码传输系统中的同步误差.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25
8.3.1 抖动的概念
抖动的大小或幅度通常可用时间,相位度数 或数字周期来表示.根据ITU-T建议,普遍采用数 字周期来度量,即用"单位间隔"或称时隙(UI)来表 示.1UI相当于1比特信息所占有的时间间隔,它 在数值上等于传输比特率的倒数.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26
抖动示意图
表8.3 2.048Mbit/s系列对应的UI值
码速率
发送信号
Mbit/s 单位抖动
2.048
8.448
34.368 139.264
接收信号 t
1
(ns)
t
2
488
118
29.1
7.18
t
3
t
4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27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28
8.3.2 抖动的来源
在数字传输系统中,抖动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 面: 线路系统的抖动
随机性抖动源 系统抖动源
抖动性能的规范
PDH网的抖动性能规范
网络接口的最大允许抖动 设备输入口的抖动和漂移容限 设备抖动传递特性
SDH网的抖动性能规范
网络接口的最大允许抖动 设备输入口的抖动和漂移容限
复用器的抖动
PDH复用器的抖动 SDH复用器的抖动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29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30

8.4 漂移特性
漂移的定义为数字信号的特定时刻(例如最佳 抽样时刻)相对其理想时间位置的长时间漂移.引 起漂移的一个最普通的原因是环境温度变化,它 会导致光缆传输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传输信 号延时的缓慢变化.因此漂移可以简单地被理解 为信号传输延时的慢变化.
漂移的影响和克服措施
漂移引起传输信号比特偏离时间上的理想位 置,结果使输入信号比特在判决电路中不能正确 地识别,产生误码.减小这类误码的一种方法是 靠传输线与终端设备之间接口中的缓存器来重新 对数据进行同步.方法是利用从接收信号中提取 的时钟将数据写入缓存器,然后用一个同样的基 准时钟对缓存器进行读操作,使不同相位的各路 数据流强制同步.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31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32
图8-14 简单漂移参考模型
基准 主时钟
A (绝对时延3s) (相对时延6s) (相对时延1s)
8.5 延时特性
信号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总是需要 一定时间的,所需的时间就是信号传输延时.严 格说,延时是指数字信号传输的群延时,即数字 信号以群速通过一个数字连接所经历的时间,又 称包络延时.当延时过大时会使通路发生困难, 因此必须加以控制.
定时链路
(绝对时延10 s)
从时钟
B
信息链路
(A0) C
(相对时延4s)
定时链路
(相对时延6s)
2007-6-11
从时钟
D (相对时延1s)
33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34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延迟的产生
在整个端到端通信连接中,可能产生延时的 环节很多,主要由下面几方面: 传输系统 网络节点和其它数字设备产生的延时 SDH引入的延时
延迟性能的规范
当网络中存在回波源并采用了适当的回波控制设备(和回波 抑制器和回波消除器)时, ITU-T规定两户之间的单向平均传输 时间的限值如下: 0~150ms时可接收 对于不超过50ms的延时,可使用短延时回波抑制器. 150~400ms时可接收 当连接的单向平均传输时间超过300ms时,可使用为长延 时电路设计的回波控制设备. 高于400ms时不能接收 除非在极端例外的情况下,一般不应使用这么大延时的连接.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35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36

8.6 光纤通信系统的可用性
对光纤通信的要求是迅速,准确和连接不间断 地工作.因此对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8.6.1 可靠性和可用性表示方法
通常用来表示系统可靠性的参数有两个:一 个是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单位为小时;另 一个是故障率(λ),单位为1/小时.λ=1/MTBF. 当λ采用10-9/小时作为计量单位时,称为 Fit, 即1Fit=10-9/小时.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37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38
可用性
系统的可用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间隔内处于良好工作 状态的能力.系统的可用性(A)用系统的可用时间与规定的 总工作时间的比值来表示,即: 可用时间 A= 总的工作时间 式中:A为可用性 可用时间即为系统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总的工作时间包括: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和平均 故障修理时间(MTTR)所以 MTBF (8-5) A=
不可用性
当用失效率(不可用性)进行计算时,表达式为: 不可用时间 F= 总的工作时间 式中:F为失效率 不可用时间即平均故障修理时间(MTTR),所以
F=
MTTR MTBF + MTTR
(8-6)
由于MTTR值较小,故式(8-6)可近似为
F=
因此
MTTR MTBF
(8-7) (8-8)
40
MTBF + MTTR
A =1 F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39
8.6.2 光纤通信系统可用性计算
光纤通信系统主要包括PCM复用设备,光端 机,中继机,光缆,供电设备,备用转换设备等. 光纤通信多采用热备用系统和自动保护倒换设备 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设主用系统为n个,备用系统为m个,主,备 用系统比为n:m.若单个系统失效率为F0 ,在 (n+m)个系统中,只要有任意(m+1)个以上 系统出现故障,就不能确保n个主用系统均正常工 作.
可用性计算分析(续)
(m+1)个系统同时出现故障的概率为(F0)m+1,所以在(n+m)个系统 中,任意(m+1)个系统同时出现的故障概率为Cn+mm+1(F0)m+1,同理,在 ( n+m ) 个 系 统 中 , 任 意 ( m+2 ) 个 系 统 同 时 出 现 故 障 概 率 为 Cn+mm+2(F0)m+2.因此,n个主用系统中有任何系统发生故障的失效率为: (8-9) 一般情况下,在(n+m)个系统中,任意(m+2)个以上系统同时出现故障 的概率相对很小,因此上式(8.9)中,仅取第一项就能满足精度要求,所以, 式(8.9)可近似为 m+1 (n + m)!
F = C n+ m ( F0 ) m+1 + C n+ m ( F0 ) m+ 2 + L + C n+ m ( F0 ) m+ n
m +1
m+ 2
m+ n
F = C n+m ( F0 ) m+1 =
(n 1)!(m + 1)!
( F0 ) m+1
(8-10)
假设各个主用系统失效率相同,则每个主用系统发生故障的失效率为
F ( n + m )! F1 = = ( F0 ) m +1 n n! ( m + 1)!
(8-11)
42
若系统中无备用系统即m=0,则:F1=F0.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41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例题
有 一 个 140Mbit/s 的 光 纤 传 输 系 统 , 光 缆 线 路 全 长 250km,共设3个中继站,采用不间断供电系统,已知参数如 下: 主用系统1个(n=1) 光缆参数:λ=150Fit/km,MTTR=12小时,总长250km 光端机参数:λ=7610Fit/端,MTTR=0.5小时,数量:2端 中继机参数:λ=1900Fit/端,MTTR=2小时,数量:3部 自动倒换设备参数:λ=200Fit/部,MTTR=0.5小时,数量: 2部(收发端各1部) 求:(1)无备用(m=0)时系统的可用性 (2)采用n :m=1:1时系统的可用性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43
解(1)无备用(m=0)
系统的总失效率(F1)=光缆线路失效率(F01)+光端机 失效率(F02)+中继机失效率(F03)
QF = MTTR = MTTR λ MTBF
光缆线路失效率 F01=12×150×250×10-9=4.5×10-4 光端机失效率 F02=0.5×7610×2×10-9=0.0761×10-4 中继机失效率 F03=2×1900×3×10-9=0.114×10-4 系统可用性A=1-F1=99.9531%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44
解(2)采用n:m=1:1
采用1个备用系统m=1 采用备用系统后,此时系统的总失效率(F)=主用系统 失效率(F1)+自动倒换设备失效率 (F04) 主用系统失效率
8.6.3 光纤通信系统可用性指标要求
对光纤通信系统可用性的要求是:希望系统和设备正 常运行时间应尽可能长,维护工作尽可能少. 我国在"光缆通信进网要求"中提出5000km光缆通信 系统双向全程容许每年4次全阻故障.当取平均故障修复时 间为6小时时,系统双向全程的可用性可达到99.73%,折 算到 280km数字段的可用性为99.985%,420km数字 段的可用性为99.9%.对于市内光缆通信系统,若取平均 故障修复时间为0.5小时,则50km市内光缆通信系统可用 性可达99.99%. 可用性长度换算见式8-12.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46
F1 =
F ( n + m )! = ( F0 ) m +1=(F0)2=(4.69×10-4)2 n n! ( m + 1)!
F04=0.5×200×2×10-9=2×10-7 ∴F=(4.69×10-4)2+2×10-7=4.2×10-7 系统可用性A=1-F=99.999958% 可见,采用备用系统后,将提高系统可用性.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45
8.7 光缆线路系统设计
光缆系统的设计,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纤的频带资 源,达到最大的容量.限制通信能力的因素众多,诸如光 发送机,中继机,光接收机和光纤传输媒质等,都对通信 能力的提高产生限制,本节主要讨论光纤传输媒质对光纤 通信系统通信能力的影响.光纤损耗和色散特性是影响光 波系统通信容量的重要因素.而损耗和色散又都随工作波 长的变化,因此工作波长的选择和光纤特性参数对通信容 量的影响程度是光纤通信系统设计的一个主要问题.光纤 通信系统的设计主要是中继距离的选择确定.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47
8.7.1 衰减限制系统最大中继距离的计算
最大中继距离是指在光发送机和光接收机之 间不设中继器的最大距离.最大中继距离受下面 几个因素影响. 发送光功率PS 光接收机灵敏度PR 光纤的每公里损耗 光纤的色散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48

衰减限制系统中继距离的计算
L= ASR Ac A f + As + M c
8.7.2 色散限制系统最大中继距离的计算
在光纤通信系统中,采用多模光纤的系统的 最大中继距离主要由光纤的色散来确定.色散常 用带宽表示,所以又称带宽限制系统. 带宽影响中继距离的原因是:色散使传输脉冲 展宽,从而产生码间干扰,降低接收机灵敏度.
式中:L-最大中继距离(km) Ac-S,R点间增加的光连接器衰减(dB) As-光纤固定接头平均衰减(dB/Km) Af—光纤的平均衰减(dB/Km) Mc-光缆的富余度(dB/Km) ASR-系统S点和R点之间光缆线路容许的衰减(dB) ASR=PS-PR-Me PS-发送平均光功率(在S点测出的值)(dBm) PR-光接收机灵敏度(在R点测出的值)(dBm) Me-设备富余度(dB) Me包括系统积累抖动,均衡失调,外界干扰等.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49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50
色散限制系统中继距离的计算
B 1 L≤( 1 ) γ 0 .8 f b
补充:工程计算公式
工程中,如果已知或规定了中继段的最大色散 限值和传输光纤的色散系数,中继距离也可用下 式计算:
(8-13) 式中:B1-光纤每公里带宽(MHzkm) L-中继距离(km) γ-带宽距离指数 fb-系统码速(Mb/s)
LD =
DSR Df
(km)
式中,DSR为中继段允许的最大色散限值,Df为光 纤的色散系数.
51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52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另一常用工程计算公式
工程中,由于多采用单纵模激光器,光源脉冲为高斯型,进一 步地假设允许的脉冲展宽不超过10%的发送脉宽,则可以得到一个 较为简明的工程计算公式 : 71400 (km)
本章小结和知识点
数字传输模型 误码特性 抖动特性 漂移特性 延时特性 光纤通信系统的可用性 光缆线路系统设计
Lc =
式中 α为啁啾系数,λ单位为nm,B的单位为Tb/s.上述公式 作为近似计算而言与实测结果相比略保守.对于采用外调制器的情 况,若仅考虑色度色散限制,2dB代价的最大再生段距离可由下式 计算
α Dm λ 2 B 2
Lc =
2007-6-11
c
Dm λ 2 B 2
(km)
53 2007-6-11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54
E-mail:shenjh@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51035.html,

4.2-需求管理-信息中心XX系统性能评估报告

XX性能评估报告 (20XX年XX月份) 1性能评估结论 通过对XX服务器一个月指定实体业务的业务量分时统计和IT资源使用 率的性能分析,结合服务器处理能力TpmC的计算公式,建议XX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的CPU配置应从原先的3个CPU增加到4个CPU,当前内存配置保持不变。 2评估过程分析 2.1应用当前配置环境 XX应用部署在南海数据中心一台IBM P780小型机上。小型机的Model Type为9179-MHB,共64个CPU,每个CPU有4个Core。服务器的处理能力一般是由TpmC来计算的,TpmC是指在服务器CPU中每个Core每分钟的处理能力。基于部署XX的P780的配置,通过官方数据查到所配64个CPU的TpmC值为10,366,254,单个CPU的TpmC值为161,973。 XX应用共使用两个逻辑分区(LPAR)。两个LPAR的当前配置信息如下:

服务器主机名称所属应用 名称 IP地址 操作系 统版本 已分配的 CPU个数 CPU的频 率(GHZ) 已分配的 内存(GB) gdweb03 社保费系 统web服务 器 150.17.30.1 66 AIX 6.1 3(CPU) 3.86GHZ 32GB gdsbapp01 社保费系 统核心应 用服务器 150.17.30.1 70 AIX 6.1 3(CPU) 3.86GHZ 44GB 2.2应用业务量情况分析 以下是对指定实体业务基于2013年4月12日以来一个月数据的全天业务量的峰值情况进行分析。 增减员业务量统计 增减员业务在一天内有一个高峰时间段,下午15点-17点。具体的实体业务量的峰值如下: 业务时间实体业务量图表统计说明 08:00 3785 09:00 11035 10:00 27124 11:00 30041 12:00 32760 13:00 11301 14:00 15060 15:00 37066 16:00 38749 17:00 60384 18:00 60069 19:00 10370 20:00 5022 21:00 5217 22:00 1067 23:00 648 申报业务量统计

光纤通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邓大鹏

光纤通信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习题参考答案 1、第一根光纤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其损耗是多少? 答:第一根光纤大约是1950年出现的。传输损耗高达1000dB/km 左右。 2、试述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关系。 答:光纤通信系统主要由光发送机、光纤光缆、中继器和光接收机组成。 系统中光发送机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并将生成的光信号注入光纤光缆,调制过的光信号经过光纤长途传输后送入光接收机,光接收机将光纤送来的光信号还原成原始的电信号,完成信号的传送。 中继器就是用于长途传输时延长光信号的传输距离。 3、光纤通信有哪些优缺点? 答:光纤通信具有容量大,损耗低、中继距离长,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保密性能好,体积小、重量轻,节省有色金属和原材料等优点;但它也有抗拉强度低,连接困难,怕水等缺点。 第二章 光纤和光缆 1.光纤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有何作用? 答:光纤是由折射率较高的纤芯、折射率较低的包层和外面的涂覆层组成的。纤芯和包层是为满足导光的要求;涂覆层的作用是保护光纤不受水汽的侵蚀和机械擦伤,同时增加光纤的柔韧性。 2.光纤是如何分类的?阶跃型光纤和渐变型光纤的折射率分布是如何表示的? 答:(1)按照截面上折射率分布的不同可以将光纤分为阶跃型光纤和渐变型光纤;按光纤中传输的模式数量,可以将光纤分为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按光纤的工作波长可以将光纤分为短波长光纤、长波长光纤和超长波长光纤;按照ITU-T 关于光纤类型的建议,可以将光纤分为G.651光纤(渐变型多模光纤)、G .652光纤(常规单模光纤)、G .653光纤(色散位移光纤)、G.654光纤(截止波长光纤)和G.655(非零色散位移光纤)光纤;按套塑(二次涂覆层)可以将光纤分为松套光纤和紧套光纤。 (2)阶跃型光纤的折射率分布 () 2 1 ?? ?≥<=a r n a r n r n 渐变型光纤的折射率分布 () 2121? ????≥

(整理)linux系统监控性能评估.

总控服务器性能: 一、Cpu性能评估 Vmstat命令的参数解释: 对上面每项的输出解释如下: procs r列表示运行和等待cpu时间片的进程数,这个值如果长期大于系统CPU的个数,说明CPU 不足,需要增加CPU。? b列表示在等待资源的进程数,比如正在等待I/O、或者内存交换等。 Memory swpd列表示切换到内存交换区的内存数量(以k为单位)。如果swpd的值不为0,或者比较大,只要si、so的值长期为0,这种情况下一般不用担心,不会影响系统性能。 free列表示当前空闲的物理内存数量(以k为单位)? buff列表示buffers cache的内存数量,一般对块设备的读写才需要缓冲。 cache列表示page cached的内存数量,一般作为文件系统cached,频繁访问的文件都会被cached,如果cache值较大,说明cached的文件数较多,如果此时IO中bi比较小,说明文件系统效率比较好。 swap si列表示由磁盘调入内存,也就是内存进入内存交换区的数量。 so列表示由内存调入磁盘,也就是内存交换区进入内存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si、so的值都为0,如果si、so的值长期不为0,则表示系统内存不足。需要增加系统内存。? IO项显示磁盘读写状况? Bi列表示从块设备读入数据的总量(即读磁盘)(每秒kb)。 Bo列表示写入到块设备的数据总量(即写磁盘)(每秒kb) 这里我们设置的bi+bo参考值为1000,如果超过1000,而且wa值较大,则表示系统磁盘IO有问题,应该考虑提高磁盘的读写性能。 system 显示采集间隔内发生的中断数 in列表示在某一时间间隔中观测到的每秒设备中断数。 cs列表示每秒产生的上下文切换次数。 上面这2个值越大,会看到由内核消耗的CPU时间会越多。 CPU项显示了CPU的使用状态,此列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us列显示了用户进程消耗的CPU 时间百分比。us的值比较高时,说明用户进程消耗的cpu 时间多,但是如果长期大于50%,就需要考虑优化程序或算法。 sy列显示了内核进程消耗的CPU时间百分比。Sy的值较高时,说明内核消耗的CPU资源很多。 根据经验,us+sy的参考值为80%,如果us+sy大于 80%说明可能存在CPU资源不足。 id 列显示了CPU处在空闲状态的时间百分比。 wa列显示了IO等待所占用的CPU时间百分比。 wa值越高,说明IO等待越严重,根据经验,wa的参考值为20%,如果wa超过20%,说明IO等待严重,引起IO等待的原因可能是磁盘大量随机读写造成的,也可能是磁盘或者磁盘控制器的带宽瓶颈造成的(主要是块操作)。综上所述,在对CPU的评估中,需要重点注意

光纤通信课后答案

第一章基本理论 1、阶跃型折射率光纤的单模传输原理是什么答:当归一化频率V小于二阶模LP11归一化截止频率,即0<V<时,此时管线中只有一种传输模式,即单模传输。 2、管线的损耗和色散对光纤通信系统有哪些影响答: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光纤损耗是限制无中继通信距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输系统的中继距离;光纤的色散引起传输信号的畸变,使通信质量下降,从而限制了通信容量和通信距离。 3、光纤中有哪几种色散解释其含义。答:(1)模式色散:在多模光纤中存在许多传输模式,不同模式沿光纤轴向的传输速度也不同,到达接收端所用的时间不同,而产生了模式色散。(2)材料色散:由于光纤材料的折射率是波长的非线性函数,从而使光的传输速度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引起的色散称为材料色散。(3)波导色散:统一模式的相位常数随波长而变化,即群速度随波长而变化,由此引起的色散称为波导色散。 5、光纤非线性效应对光纤通信系统有什么影响答: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对于光纤通信系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引起传输信号的附加损耗,波分复用系统中信道之间的串话以及信号载波的移动等,另一方面又可以被利用来开发如放大器、调制器等新型器件。 6、单模光纤有哪几类答:单模光纤分为四类: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色散位移单模光纤、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 12、光缆由哪几部分组成答:加强件、缆芯、外护层。 *、光纤优点:巨大带宽(200THz)、传输损耗小、体积小重量轻、抗电磁干扰、节约金属。*、光纤损耗:光纤对光波产生的衰减作用。 引起光纤损耗的因素:本征损耗、制造损耗、附加损耗。 *、光纤色散:由于光纤所传输的信号是由不同频率成分和不同模式成分所携带的,不同频率成分和不同模式成分的传输速度不同,导致信号的畸变。 引起光纤色散的因素:光信号不是单色光、光纤对于光信号的色散作用。 色散种类:模式色散(同波长不同模式)、材料色散(折射率)、波导色散(同模式,相位常数)。 *、单模光纤:指在给定的工作波长上只传输单一基模的光纤。

系统性能评估

第7章 1.工程工作站:具有实现工程计算、程序编制和调试、作图、通信、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环 境。 2.早期CAD环境:“大型机(超级小型机)+多路终端 3.工作站从应用对象、范围和功能需求上都不同于普通PC机 4.工作站与PC在配置上的一般区别:1. 图形处理能力:专业图形卡2. 可靠性: 采用多种 可靠性措施3. 性能: 采用高性能器件4. 扩展能力: 内存、多处理器等5. 软件配置: 操作系统、高性能图形处理软件等。 5.系统性能评价技术:从技术上, 主要有分析、模拟、测量三种技术 6.常采用的分析技术有:常采用排队论、随机过程、均值分析等方法进行近似求解,比如 流水线性能、多处理器系统性能分析、软件可靠性静态评估等。 7.分析技术的特点:特点是理论严密, 对基础理论的掌握要求较高。优点是节约人力/物 力, 可应用于设计中的系统。 8.模拟技术的特点:既可以应用于设计中或实际应用中的系统, 也可以与分析技术相结 合, 构成一个混合系统。 9.测量技术的特点: 10.模拟技术是基于试验数据的系统建模, 主要有: (1) 按系统的运行特性建立系统模型; (2) 按系统工作负载情况建立工作负载模型; (3) 编写模拟程序, 模拟被评价系统的运 行。 11.测量技术:该技术是对已投入使用的系统进行测量, 通常采用不同层次的基准测试程序 评估。不同层次指的是:核心程序、实际应用程序、合成测试程序 12.几乎所有基于模拟的评价方法都依赖于测试数据或实验值 13.总结:分为三种性能评价技术,分别是分析、模拟、测量,这三种技术分别对用不同成 熟度的系统。分析技术对应理论研究,特点是理论严密,基础知识掌握度高。模拟技术是对正在设计以及已经用于实际应用的系统进行建模,建模数据来源是实验数据。而测量技术的应用是对已经投入使用的系统进行测量。通常采用不同层次的基准测试程序,不同层次值的是:核心程序、实际应用程序、合成测试程序。 14.系统性能评价对象:内存、I?O、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器的性能。 15.与程序执行的时间相关的两大因素:(1) 时钟频率(MHz);(2) 执行程序使用的总时钟周期 数。 16.CPU时间= 总时钟周期数?时钟周期= 总时钟周期数/ 时钟频率 17.IC(程序执行的指令数)和CPI(每条指令所需时钟数 18.CPU时间= CPI?IC ?时钟周期= CPI?IC /时钟频率 19.(1) 时钟频率: 反映计算机实现、工艺和组织技术; 20.(2) CPI: 反映计算机实现、指令集结构和组织; 21.(3) IC: 反映计算机指令集结构和编译技术。 22.系统性能评价标准:(1) 时钟频率(主频): 用于同类处理机之间(2) 指令执行速度法 (MIPS —定点运算) (3) 等效指令速度:吉普森(Gibson)法4)数据处理速率PDR(processing data rate)法(5) 基准程序测试法 23.MIPS指标的主要缺点是不能反映以下情况: ①不能反映不同指令对速度的影响②不能 反映指令使用频率差异的影响③不能反映程序量对程序执行速度的影响 24.吉普森(Gibson)法的主要缺点:(1) 同类指令在不同的应用中被使用的频率不同;(2) 程序 量和数据量对Cache 影响; (3) 流水线结构中指令执行顺序对速度的影响;(4) 编译程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电脑系统性能分析与评价

浅谈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价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计算机也得到快速发展,计算机性能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计算机性能评价不仅是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研究与应用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支撑技术,也是当今通信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因此,进行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价成为当务之急。 计算机性能评价是指对系统的动态行为进行研究和优化,包括对实际系统的行为进行分析、测量和模拟按照一定的性能要求对方案进行选择,对现有系统的性能缺陷和瓶颈进行改进,对未来系统的性能进行预测,以及在保证一定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设计。性能评价技

术研究使性能成为数量化的、能进行度量和评比的客观指标,以及从系统本身或从系统模型获取有关性能信息的方法。性能评价通常是与成本分析综合进行的,借以获得各种系统性能和性能价格比的定量值,从而指导新型计算机系统(如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和改进,以及指导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改进,包括选择计算机类型、型号和确定系统配置等。 1 计算机系统性能评测指标 计算机系统性能指标有两类:可用性、工作能力。 可用性:它指计算机能够持续工作时间,一般用平均无故障时间和可恢复性来表示。 工作能力:它指计算机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所具有的能力。它们是系统性能评价的主要研究对象。常用的工作能力指标由:吞吐量、延迟和资源利用率。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系统的处理能力,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数。对于不同目标可能含义不同。例如,在评价一个数据库系统时,所指的吞吐量可以是单位时间内交易完成的个数;在评价一个网络系统是,吞吐量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字节数等。 延迟:完成一个指定任务所花费的时间。例如,在评价一个数据库系统时,可以考察它完成一个查询,或完成一个数据处理所需要的时间;在评价一个网络系统时,可以考察发送一个网络包所需要的时间等。 资源利用率:指完成一个任务所需要花费的系统资源。例如完成一个数据处理、所占用处理器的时间、占用内存的大小或占用网络带宽的大小等。 吞吐量越高、延迟越少、资源利用率越低则表示系统的性能越好。 2 计算机性能的主要评测手段 计算机性能的主要评测手段主要包括测量、模拟、分析方法。 测量方法:测量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系统性能评价手段。测试设备向被测设备输入一组测试信息并收集被测设备的原始输出,然后进行选择、处理、记录、分析和综合,并且解释其结果。上述这些功能一般是由被测的计算机系统和测量工具共同完成的,其中测量工具完成测量和选择功能。测量工具分硬件工具和软件工具两类。硬件测量工具附加到被测计算机系统内部去测量系统中出现的比较微观的事件(如信号、状态)。典型的硬件检测器有定时器、序列检测器、比较器等。例如,可用定时器测量某项活动的持续时间;用计数器记录某一事件出现的次数;用序列检测器检测系统中是否出现某一序列(事件)等。数据的采集、状态的监视、寄存器内容的变化的检测,也可以通过执行某些检测程序来实现。这类检测程序即软件测量工具。例如,可按程序名或作业类收集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使用量、输入卡片数、打印纸页数、处理机使用时间等基本数据;或者从经济的角度收集管理者需要的信息;或者收集诸如传送某个文件的若干个记录的传送时间等特殊信息;或者针对某个程序或特定的设备收集程序运行过程中的一些统计量,以及发现需要优化的应用程序段等。硬件监测工具的监测精度和分辨率高,对系统干扰少;软件监测工具则灵活性和兼容性好,适用范围广。测量方法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方法,其他方法也要依赖于测量的量,但是它比较浪费时间,只适合于已经存在并运行的系统。 分析方法:分析方法可为计算机系统建立一种用数学方程式表示的模型,进而在给定输入条件下通过计算获得目标系统的性能特性。该方法一般应用于系统的设计阶段,这时候因

武器装备系统技术重要度的综合评估

武器装备系统技术重要度的综合评估 冉超1,2,李文强1,熊宜光2 (1.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65;2.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民族干部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来稿日期:2017-04-13 基金项目: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技术创新方法集成研究与企业系统化应用(2013IM020400)作者简介:冉超,(1987-),男,重庆万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李文强,(1976-),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机电系统创新设计与系统优化 1 引言 在武器装备生命周期的方案阶段主要任务是方案选择和对已经选定的方案进行功能分析,确定武器分系统和设备的定性、定量要求,评价和权衡效能、费用、进度要求,并在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以及综合保障诸要素之间权衡,进行武器系统的初步设计和初样机的研制性试验[1]。研究表明,武器装备方案阶段所花费用,通常只占武器装备系统全寿命周期费用的(2~3)%,而据此所做的技术选择和决策,却决定了以后80%以上的费用。据统计,武器装备方案拟定阶段所花费用只占全寿命周期费用的1%左右,而对全寿命周期费用的影响却高达70%;方案拟定和演示验证阶段所花费用只占全寿命周期费用的3%,而对全寿命周期费用的影响却高达85%[2],由此可见,在武器装备方案阶段进行技术分析,科学合理的选择技术对项目成败及整个武器装备的全寿命周期费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技术评价进行了研究,加拿大国防部(DND )[3]发布技术成熟度测量系统以度量武器系统的技术成熟度。文献[4]整合技术成熟度指标用以解决系统集成成熟度问题。文献[5]提出基于灰靶理论的武器装备体系技术贡献度评估。文献[6]提出基于灰靶理论改进算法的技术贡献度评估。文献[7]建立武器装备体系的技术成熟度评估方法。文献[8]提出大型武器系统的技术成熟度评估方法。但都是对已列装部队的武器装备进行评估,运用武器装备使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武器装备能力效能的影响,或对武器装备进行效能对比,没有对武器装备部件进行评估。在武器装备方案阶段进行初样机研制时,通常采用“试错法”进行技术选择,存在盲目性,也会降低武器装备研制效率和增加研制成本。基于此,针对方案阶段的技术选择问题建立技术评估指标体系,选用灰色系统理论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评估方法进行技术重要度评估,通过技术重要度来有效的进行技术选择。 摘要:基于技术角度出发,提出了武器装备系统技术重要度概念,提出了一种面向武器装备系统的技术重要度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建立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技术重要度评估流程,选用端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进行数据处理以降低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通过针对两种火炮系统装填技术进行重要度评估,评估结果与两种技术在部队装备实际应用相符,验证了该评估方法的有效性,该评估方法可以在装备方案阶段为决策部门技术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技术重要度;武器装备系统;灰色系统理论;层次分析法;装填技术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997(2017)10-0256-04The Synthetical Evaluation of Weapon Equipment System ’s Technological Importance Value RAN Chao 1,2,LI Wen-qiang 1,XIONG Yi-guang 2 (1.Sichuan University ,Schoo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ichuan Chengdu 610065,China ; 2.Kunming ethnic officer academy PLA china ,Yunnan Kunming 650000,China ) Abstract :I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of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the important degree of weapon equipment system technology.An evaluation system and method is put forward to evaluate this weapon equipment system ’s technological importance value.The evaluation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mportance value i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grey system theory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End mixed triangle definite weighted functions is adopted for data processing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subjective factors.By conducting an importance value evaluation on two kinds of artillery system ’s loading technologies ,the evaluation result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army equipment application ,which proves that the evaluation method is effective.When in equipment programming stage ,this evaluation method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decision-making departments to select technologies. Key Words ::Technical Importance ;Weapon Equipment System ;Grey System Theor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Loading Technology Machinery Design &Manufacture 机械设计与制造 第10期2017年10月 256 万方数据

可靠性及系统性能评价

两个部件的可靠度R 均为0.8,由着两个部件串联构成的系统可 靠度为:0.64;由这两个部件并联构成的系统的可靠度为:0.96。 串联系统: 设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可靠性分别用R1,R2,R3、、、、、,Rn 表 示,则系统的可靠度R=R1*R2*R3*、、、、、*Rn 。 如果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失效率分别用R1,R2,R3、、、、 Rn 表示,则系统的失效率为R=R1+R2+、、、、+Rn 。 并联系统: 系统的可靠性R=1-(1-R1)*(1-R2)*、、、、、*(1-Rn )。 系统的失效率R=∑=n j j R 1111 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 )与失效率的关系为:MTBF=1/R 。 内存按字节编址,地址从90000(H )到CFFFF (H ),可以通过 内存容量的计算公式:内存容量=终止地址-起始地址+1, 内存容量=CFFFF (H )-90000(H )+1=40000(H )=256KB 。 基于Windows 、Linux 和UNIX 等操作系统的服务器称为开放系 统。开放系统的数据存储方式分为内置存储和外挂存储两种,而外挂 存储又根据连接方式分为直连式存储和网络话存储,目前应用的网络

化存储方式有两种,即网络接入存储和存储区域网络。 开始系统的直连式存储(DAS) 网络接入存储(NAS)是将存储设备连接到现有的网络上,来提供数据存储和文件访问服务的设备。DAS服务器是在专用主机上安装简化了的瘦操作系统文件服务器。 存储区域网络(SAN)是一种连接存储设备和存储管理子系统的专用网络。 廉价磁盘冗余阵列RAID RAID分为0~7这8个不同的冗余级别,其中RAID0级无冗余校验功能;RAID1采用磁盘镜像功能,磁盘容量的利用率是50%;RAID3利用一台奇偶校验盘来完成容错功能。所以如果利用4个盘组成RAIDS阵列,可以用3个盘用于有效数据,磁盘容量的利用率为75%。RAID0的磁盘容量利用率是最高的。 P239 项目段式管理页式管理段页式管理划分方式 虚地址 虚实转换 主要优点简化了任意增长和收缩的 数据段管理,利于进程间共消除了页外碎片结合了段与页的有点 便于控制存取访问

光纤通信原理复习要点提示

光纤通信原理复习要点提示 (2010年12月) 第一章光纤通信概述 本章主要掌握要点提示:①光纤通信的定义②组成。并了解其优点、发展史和发展趋势1.近代通信技术分为电通信和光通信两类。目前广泛使用的光通信方式是利用光纤传输光波信号。 2.光纤通信的容量通常用BL积来表示,其中B表示为比特率,L为:中继距离。3.画图:画出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图,并简述系统中各部分的主要作用。 第二章光的性质 本章主要掌握要点提示:①光的吸收,色散n=f(λ)和散射;②激光 1.要产生激光,须选择传播方向和频率一定的某一光信号优先放大,而将其他方向和频率的光信号加以抑制。为了获得单色性、方向性都很好的激光,需要加入一个光学谐振腔。 2.电磁波是一种横波,横波指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机械波。 3.色散是指介质的折射率n随光波波长λ而变化的现象。介质的折射率n是随着波长λ的增加而减小的称为正常色散。 4.激光形成的条件有:能实现粒子束反转的物质;泵浦和光学谐振腔。5.激光的模式有两种:纵模和横模,其是激光腔内与腔轴垂直的横截面内的稳定光场分布。6.当光通过不均匀介质时,会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向四周传播,这种现象称为光的: C 。 A. 吸收 B. 色散 C. 散射 D. 辐射 7.光与物质的作用实质上就是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下列D 不属于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 A. 受激吸收 B. 受激辐射 C . 自发辐射 D. 散射8.激光是通过 A 产生的。 A. 受激辐射 B. 自发辐射 C. 热辐射 D. 电流 第三章光纤 本章主要掌握要点提示:①光纤的结构,类型和各自的导光原理;②基膜LP01的概念,阶跃型光纤只传输基膜的条件;第一高阶模是指哪种标量模;③光纤的损耗特性,色散特性,传输带宽;④单模光纤 1.光纤的典型结构是多层同轴圆柱体,自内向外为:纤芯,包层和涂覆层。纤芯折射 n的高纯度二氧化硅。 率通常是折射率为 1 2.对于渐变型光纤,具有不同条件的子午射线,从同一地点出发,达到相同的终端。这种现象称为光纤的自聚焦。 3.光在光纤中传输时的衰减量可用光纤的损耗系数来表示,其单位为:dB/km 。 μ。 4.光纤通信中,石英光纤的三个低损耗窗口为: A m A. 0.85; 1.31; 1.55 B. 0.85; 1.27; 1.55

控制系统性能评估1

对于一个控制系统来说,系统稳定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控制系统性能评估主要关心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动态性能指标反映给定输入信号快速平稳的跟踪能力,或者扰动下恢复正常工作的能力。稳态性能指标反映控制性能的最终控制精度。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的性能指标对评估一个控制系统有较重要的作用。 对于控制系统的分析主要有三种方法: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根轨迹法。不同的分析方法有不同的稳态和动态性能指标,下面是我的具体介绍。 一、时域:评估一个具体控制系统,我们要得到它的性能指标,在此我给控制系统输入一个阶跃信号,由控制系统输出响应曲线来求出性能指标,仿真可在MATLAB或Simulink进行。 1、一阶系统:数学模型: 阶跃响应曲线: 图一 性能指标:过渡时间ts=4T(98%),上升时间tr=0.13T。上升时间和过渡时间越小,说明其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越好。 2、二阶系统: 数学模型:

单位阶跃响应(衰减振荡形式): 图二 (1)衰减比:n=B/B1,B表示第一个波振幅,B1表示第二个波振幅,n是恒大于1的,n越大稳定性越高,实际操作将n控制在4:1到10:1范围内,则控制性能较好。 (2)超调量δ%:超过目标值的最大偏差量与目标值之比,用百分比表示。阻尼比越小,超调量越大,与自然频率无关。在实际系统中阻尼比一般在0.5-0.8之间。 超调量越大说明稳定性越差,而快速性越好,它们是相互制约的、矛盾的。 (3)调节时间ts:从开始上升到不断调整后进入到稳定的误差范围内的时间。正是这段时间也可以称作动态过程,之后的时间称为稳态。通常所指的动态性能指标包括稳定性和快速性,稳态性能指标就是准确性。稳定性和稳态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一定要分清。 (4)振荡次数N:从开始上升到反复穿越目标值的次数。理想状态下希望N=0.5次。这是考虑到三项指标的综合性。 (5)上升时间tr:从开始上升时间到第一次到达目标值的时间。阻尼比不变时,Wn越大,上升时间越小;自然频率不变,阻尼比越小,上升时间越小。理想状态下希望越短越好,在实际的自动控制系统中是不可能的。 (6)稳态误差ess,反映控制系统的稳态精度,越小越好。 对于一些高阶,复杂的系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简化为典型的系统,便于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 3、高阶系统的性能分析:

系统性能评定方法

HKH系统性能评定方法 1.适用范围 1.1本办法适用于短时间内客观评价管道泄漏监测报警定位系统(以下称系统),属于采用测试的办法检验管道泄漏监测报警定位系统。 1.2本办法不适用于通过长时间运行效果统计评价管道泄漏监测报警定位系统(以下称系统)。 1.3本办法涉及到的名词术语凡是“管道泄漏检测技术名词术语解释”已有解释的,一律以“管道泄漏检测技术名词术语解释”为准。 1.4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的性能以长期运行统计的效果为评价主要依据,本办法测试的结果只是测试时系统的性能,如果扩展其代表性,需要供需双方认可。 2.基本要求 2.1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是漏报率、误报率和定点误差,本办法适用于用试验的方法对这三项指标的考核。 2.2为检验系统性能,如果被监测管道原有可泄放流体处,最好采用这种方法试验。没有可泄放条件时最好采用开孔泄放的方法,如果不能开孔,可以采用改变信号的方法。 2.2.1选择开孔时,在管道有可能发生泄漏的位置开孔n个,孔径不得小于实际发生过的盗油开孔最小孔径,开孔采用密闭带压开孔方式。 2.2.2选择改变信号方法时,可以选择软件或硬件的方法,但是要尽量模拟管道发生泄漏的实际信号变化过程。 2.3试验必须在管道正常输送状态下进行。要求在试验前一小时内到试验结束前的时间段内,除试验外不得有任何可能导致管道压力发生波动的操作。 3试验方法 3.1在确认计算机已经处于正常监控和管道正常输送的状态下,从开孔处

放油和在两站调整外输管压,然后依据统计数据计算出上述三项指标,所取数据应有足够的代表性。 3.2开关放油阀操作时须连续,不得节流。放油一次时间不小于200s,每次停止放油后到下次操作的间隔时间不小于10分钟。 3.3调整管道压力一次时间不小于200s,每次恢复后到下次调整的间隔时间不小于10分钟。对于不能连续开动的阀门,每开动一下为一次操作。调整管道压力操作可采用在管线上放油(取样)、调回流、调外输量等办法,对于有变频调速器的场合,如果用调整频率的方法不能导致管道压力振荡时,也允许采用该方法。 4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4.1现场数据必须有专人记录,记录操作时间,操作内容和间隔时间,时间采用实时时间,要求操作员、记录员、审核员签字完整。 4.2漏报率: 漏报率=(放油次数-计算机报警次数)/放油次数×100% 4.3误报率: 误报率=调整管道压力时计算机报警次数/调整管道压力次数×100% 4.4定位误差: 定位误差=单个报警定点值-总平均定点值 4.5粗大误差 原始记录产生的粗大误差应予剔除,以消除非正常因素导致的不公正。 5操作规范 5.1在测试过程中,同一时刻不能进行另一项考核内容的操作。 5.2在测试的全过程中,不得调整外输管道压力,如化验取样需要,也必须在测试误报中取样,取样操作要符合本规范并统计在数据中。

网络性能评价

河南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网络性能评价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作业题目:网络性能评价浅议姓名:康震 学号:311209040218 专业班级:网络1202 2015年5月15日

摘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性能评测是网络规划和网络管理的核心内容。基于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和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的功能分析,从复杂性和成本的角度来说,计算机网络性能评测的方法分为四种,即经验法则、分析方法、测量方法以及仿真方法。同时,着眼于评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性能指标,对可度量的性能指标与不可度量的性能指标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分析了影响计算机网络性能的因素。最后,基于SNMP协议对可度量的性能指标的获取进行了实现。 引言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信息集合系统,它是由众多的计算机和各种通信设备组成,并按一定的网络通信体系结构设计,是在网络软、硬件协同工作基础上构成的一种复杂有序的系统,许多大型网络应用系统还具有大系统的特征。 在评价网络系统性能之前,需要对网络的性能进行分析与评测,这个步骤也是对网络进行规划不可缺少的一步。要评估、鉴定和验收一个现有的网络,首先必须对该网络的性能进行分析与评测;而要建立一个新的网络,建设该网络的方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怎样分析和评价网络的性能随着网络的规模和应用复杂性的日益提高,对计算机网络的性能评测、量化网络质量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 1. 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计算机网络是由计算机系统、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等组成的系统。从逻辑功能上来看,一个网络可以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个部分,通信子网指网络中实现网络通信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负责信息的传输、转接、加工和变换。资源子网由计算机系统、终端、终端控制器、连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与信息资源组成,提供资源共享和网络服务功能。

系统图性能评估难点详解

[后续] 一篇文章详解性能评估难点

在上篇文章[收藏] 深入浅出存储性能评估方法论中,我们介绍了性能评估相关概念和原理,但是在项目实战中,要根据业务真实诉求给出切合实际的性能配置,还需要针对业务模型进行最佳实践分析和洞察,从主机端口、存储系统、后端磁盘等端到端进行分析和评估,在本文中把常见的性能评估过程中的难点依次罗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IO聚合成满分条写优化写惩罚 IO聚合成满分条大小的情况下,无需做预读操作,不会触发RAID写惩罚,RAID写惩罚在不是满分条写的时候,才会触发预读的流程。以RAID5-5小写为例,写一个数据位,需要预读两次,写校验位一次。可以认为是一个IO被放大成了四个IO。 而满分条写的时候,同时写四个数据位,不需要预读,只需要额外写一次校验位,可以认为是四个IO被放大成了五个IO 。对比非满分条写,效率大大提高。 存储的IO合并能力对于数据库业务是否各家都能做到IO合并呢?一般存储针对不同类型的IO有不同的合并能力;数据库业务主要是随机IO,各厂商都做不到完全满分条IO合

并。存储收到的IO是否能够合并,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1、主机侧发下来的业务IO模型:IO是否顺序,是否连续,与主机业务软件本身、主机侧块设备、卷管理策略、HBA卡拆分策略等相关。主机下发的IO越顺序、越连续,到达阵列后的合并效果越好。 2、存储侧对IO的合并能力:IO路径上的Cache、存储块设备、硬盘等模块都会对IO 进行排序与合并的操作,试图尽可能将小IO合成大IO下盘。 对于顺序小IO而言,基本上能够实现将IO都合并成满分条后下盘。而对于IO随机程度较高的数据库业务,各厂商都无法确保所有IO都能够合并,只能尽量通过排序和合并,将相邻地址的小IO合成大IO,但合并程度由于算法实现和内存大小等因素可能会有所差异。 OLTP、OLAP、VDI和SPC-1业务模型 OLTP、OLAP、VDI和SPC-1是当前性能评估中常见的三类业务场景。SPC-1是业界通用的随机IOPS型的IO模型,在不清楚实际业务类型的条件下,常用此模型来进行性能评估。四种模型的简单IO特征如下表所示。 下面将分别介绍四种模型的业务特性与IO特征: 一、OLTP业务模型和特征: 1、业务特征:每个事务的读,写,更改涉及的数据量非常小,同时有很多用户连接到数据库,使用数据库,要求数据库有很快的响应时间,通常一个事务在几秒内完成,时延要求一般在10-20ms。

安全性、可靠性及系统性能评价

您现在的位置:希赛网 > 云阅读 > 软件设计师考试习题集 > 习题1 第 9 章:安全性、可靠性及系统性能评价作者:希赛教育软考学院 来源:希赛网 2014年05月08日 习题1 上一节本书简介下一节 第 9 章:安全性、可靠性及系统性能评价作者:希赛教育软考学院 来源:希赛网 2014年05月08日习题2 上一节本书简介下一节 第 9 章:安全性、可靠性及系统性能评价作者:希赛教育软考学院 来源:希赛网 2014年05月08日习题3 第9章 安全性、可靠性及系统性能评价 9.1 习题 ●三个可靠度R均为0.8的部件串联构成一个系统,如图9-1所示。 图9-1 串联系统 则该系统的可靠度为__(1)__. (1)A.0.240 B.0.512 C.0.800 D.0.992 版权方授权希赛网发布,侵权必究 ● 两个公司希望通过Internet进行安全通信,保证从信息源到目的地之间的数据传输以密文形式出现,而且公司不希望由于在中间节点使用特殊的安全单元增加开支,最合适的加密方式是__(2)__,使用的会话密钥算法应该是__(3)__. (2)A.链路加密 B.节点加密 C.端-端加密 D.混合加密 (3)A.RSA B.RC-5 C.MD5 D.ECC 版权方授权希赛网发布,侵权必究 ● 某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结构是如图9-2所示的双重串并联结构,若所构成系统的每个部件的可靠度为0.9,即R=0.9,则系统的可靠度为__(4)__. 图9-2 先串联后并联系统 (4)A.0.9997 B.0.9276 C.0.9639 D.0.6561

上一节本书简介下一节 第 9 章:安全性、可靠性及系统性能评价作者:希赛教育软考学院 来源:希赛网 2014年05月08日习题4 上一节本书简介下一节 第 9 章:安全性、可靠性及系统性能评价作者:希赛教育软考学院 来源:希赛网 2014年05月08日习题5 上一节本书简介 下一节 第 9 章:安全性、可靠性及系统性能评价作者:希赛教育软考学院 来源:希赛网 2014年05月08日习题6 上一节本书简介下一节 版权方授权希赛网发布,侵权必究 ● 某公司服务器上存储了大量的数据,员工使用服务器前首先必须登录。为了保证安全,使用认证技术__(5)__.为保证传输效率,使用__(6)__加密算法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 (5)A.对登录系统的用户身份进行认可 B.保护数据在传输中的机密性 C.保证数据在传输中不被非法修改 D.防止登录信息被泄漏出去 (6)A.RSA B.ECC C.MD4 D.3DES 版权方授权希赛网发布,侵权必究 ● __(7)__不能保障公司内部网络边界的安全。 (7)A.在公司网络与Internet或外界其他接口处设置防火墙 B.公司以外网络上用户要访问公司网时,使用认证授权系统 C.禁止公司员工使用公司外部的电子邮件服务器 D.禁止公司内部网络的用户私自设置拨号上网 版权方授权希赛网发布,侵权必究 ● 若某计算机系统是由500个元器件构成的串联系统,且每个元器件的失效率均为10-7/h,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对可靠性的影响时,该计算机系统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为__(8)__小时。 版权方授权希赛网发布,侵权必究

系统配置与性能评价

第七讲 系统配置与性能评价 系统可靠性:系统的故障模型、可靠性模型和组合模型等计算;计算公式、概念和评价标准 性能评价方法 软件容错 系统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可靠度:系统的可靠度R(t)是指在t=0时系统正常的条件下,系统在时间区间[0,t]内能正常运行的概率。 可用度:系统的可靠度A(t)是指系统在时刻t 可运行的概率。 可维度:系统的可维度M(t)是指系统失效后,在时间间隔t 内可被修复的概率。 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 ):可靠度为R(t)的系统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 )定义为从t=0时到故障发生时系统的持续运行时间的期望值,则dt t R MTTF ?∞= 0)( 如果t e t R λ-=)(,则MTTF=1/λ;λ为失效率,是指器件或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预期次数,假设为常数。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 ):可用度为A(t)的系统的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 ) 设A 1(t)是在风险函数Z(t)=0且系统初始状态为1状态的条件下A(t)的特殊情况,则dt t A MTTR ?∞ =01)(。 设修复率μ(t)= μ,是指单位时间内可修复系统的平均次数,则MTTR=1/μ。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对于可靠度服从指数分布的系统,从任一时刻t 0到达故障的期望时间都是相等的,有MTBF=MTTR+MTTF 。 系统的可靠性计算 常见的系统可靠性数学模型有: 串联系统: 设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可靠性分别为R 1,R 2,…,R n ,则系统的可靠性R=R 1*R 2*…*R n ;串联的子系统越多,系统的可靠性越低。 如果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失效率分别为λ1,λ2,…,λn ,则系统的失效率λ=λ1+λ2+…+λn 。 并联系统: 设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可靠性分别为R 1,R 2,…,R n ,则系统的可靠性R=1-(1-R 1)*(1-R 2)*…*(1-R n ),并联的子系统越多,系统的可靠性提高。 如果所有的子系统的失效率为λ0,则系统的失效率为∑==n j j 10111 λλ;在并联系统中只有一 个子系统是真正需要的,其余n-1个子系统称为冗余子系统。 模冗余系统: m 模冗余系统由m 个(m=2n+1)相同的子系统和一个表决器组成,经过表决器表决后,m 个子系统中占多数相同结果的输出作为系统的输出。 在m 个子系统中,只要有n+1个以上子系统能正常工作,系统就能正常工作,输出正确结果。

检测系统分析性能评价

检测系统及其分析性能评价程序 1目的 规范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评价程序,对新购置的检测系统在正式用于检测标本前对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进行评价,确认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符合临床要求,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2范围 适用于生化定量检验项目的各类检测系统。 3职责 技术负责人和科主任共同负责检测系统分析性能评价实验方法的设计。 科主任负责组织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评价实验。 4定义和术语 4.1检测系统 完成一个项目检测所涉及的仪器、试剂、校准品、操作程序、质量控制程序、保养计划等的组合为检测系统,若手工操作还包括具体操作人员。 4.2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 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包括:精密度、准确度、病人结果可报告范围、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和生物参考区间等。 4.3检测系统分析性能评价的方式 4.3.1检测系统分析性能的评价: 对实验室自行开发或研究的新检测系统或检验方法的分析性能进行确定,包括:精密度、准确度、病人结果可报告范围、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和生物参考区间等基本性能的实验评价,使其检验结果符

合临床要求,以说明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4.3.2检测系统分析性能的确认: 对实验室新购置的已被政府有关部门认可了其分析性能的检测系统,实验室在投入进行常规病人标本检测前,需对厂商提供的性能资料中的几个分析性能进行实验以确认该检测系统是否具有预期的水平。对检测系统分析性能的确认包括:精密度、准确度和病人结果可报告范围三种性能的评估。对于低值在临床上特别有意义的项目需要增加分析灵敏度性能的评估。 4.3.3检测系统分析性能的核实: 对实验室新购置的已被许多实验室广泛应用的检测系统,实验室期望核实该系统已被认可的性能而进行的评估实验为核实。评估时以最少的必需的实验去核实,说明可以得到和厂商报告一致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也可以和其他用户的性能一致。对检测系统分析性能的核实包括不精密度和不准确度二种性能的核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