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片验收标准

散热片验收标准
散热片验收标准

深圳市深南电路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SN-IQC-34.A 散热片验收标准

编制:

汇签:

审核:

批准:

日期:

深圳市深南电路有限公司发布

一、目的

本规格之目的是为所有散热片的外购制定相应的验收标准及要求。

二、适用范围本公司所有外购散热片的验收检测

三、性能要求及检测

*单位是公制,如工程图纸是英制则双标注,比如1mm或者1mm(39.37mil)

*上述所提到的“批”指的是生产批次

*COC上要注明生产批次号

*上述检测项目要体现在COC上

四、相关检测步骤

1.外观按照附件A进行操作

2.孔径用相应的塞规进行测试,塞规能完全穿过为合格,不能完全穿过为不合格。

3.尺寸检测客户相应要求的所有尺寸,不能遗漏,所有尺寸应在客户要求公差范围内,若

超出公差,视为不合格。

4.厚度用千分尺检测板厚、用厚薄规检测锣槽,板厚、锣槽应在客户要求公差范围内。

5.字码按客户要求镭射字码,包括型号、4位日期代码,用卡尺或10X镜检查字高,字码

颜色。

6.翘曲把板平放在大理石平台上,用要求的塞尺检测板的四边,若塞不进为合格,反之为

不合格。

7.金厚/银厚/镍厚把板平放在XRF测厚仪工作台上,校准焦点,打开相应测试软件,每块板

每面检测两点,记录测试结果。

8.粗糙度把板平放在测试仪平台上,调试测试仪探头,每块板在要求的面测试五点,记录测

试结果。

9.结合力把板平放在平台上,在表面粘上3M透明胶带,用手按平,没有汽泡为止,压住板

的两侧,用力在瞬间扯开透明胶带,观察胶带上是否有金、银或镍。

*以上所涉及到的仪器、量具都必须在有效使用期内。

附件A

散热片外观验收规范

1范围

本公司所有外购散热片的外观验收检测

2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3.1产品: 本公司所有外购散热片

3.2A级表面:产品在进行安装或粘结后能被看到的表面。

3.3B级表面:除A级以外的所有表面。

3.4正视:指检查者站立于被检查表面的正面、视线与被检表面呈45-90°而进行的观察(如图

图1:“正视”位置示意图

3.5 金属表面:包括电镀、氧化、钝化以及金属压铸面等表现为金属质感的表面。非喷涂面。 3.6

拉丝:是一种砂带磨削加工,通过砂带对金属表面进行磨削加工,去除金属表面缺陷,并形成具有一定粗糙度、纹路均匀的装饰表面。

3.7

基材花斑:电镀或氧化前因基体材料腐蚀、或者材料中的杂质、或者材料微孔等原因所造成的、与周围材质表面不同光泽或粗糙度的斑块状花纹外观。

3.8

镀前划痕:指电镀或氧化之前因操作不当、或对明显缺陷进行粗打磨等人为造成的基体材料上的划伤或局部磨擦痕迹,一般呈细线型。

3.9

浅划痕:膜层表面划伤,但未伤至底层(即底层未暴露);对其它无膜层表面则为:目测明显、手指甲触摸凹凸感、未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

3.10

深划痕:表面膜层划伤,且已伤至底层(即底层已暴露出来);对无膜层表面则为:目测明显、手指甲触摸有凹凸感、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

3.11

凹坑:由于基体材料缺陷、或在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等原因而在材料表面留下的小坑状痕迹。

3.12

凹凸痕:因基材受撞击或校形不良等而呈现出的明显变形、凹凸不平整的现象,手摸时有不平感觉。

3.13 抛光区:对基材上的腐蚀、划伤等部位进行机械打磨抛光后表现的局部高光泽、光亮区域。 3.14 烧伤:拉丝处理时因操作不当、造成零件表面过热而留下的烧蚀痕迹。 3.15

水印:电镀或氧化后因清洗水未及时干燥或干燥不彻底所形成的斑纹、印迹。

45-90°

45-90°

3.16修补;因膜层损伤而用涂料所作的局部遮盖。

3.17异物:由材料、模具、环境或机器设备中的灰尘、夹杂物、污物等影响而形成的与表面不

同色的斑点。

3.18颗粒:因材料杂质或外来物的影响而在表面形成的、颜色与正常表面一致的凸起现象。3.19挂具印:指电镀、氧化、或喷涂等表面处理生产过程中,因装挂用辅助工具的遮挡而使其

与零件相接触的部位局部无膜层的现象。

3.20图文损伤:印刷图文因局部脱落或擦伤、附着不良、污染等所造成的图形、字迹不完整不

清晰现象。

4 外观检验条件

4.1 目视检测条件为:在自然或光照度在300-600LX的近似自然光下(如40W日光灯、距离

500mm处相距为600-650mm,观测时间为10秒,且检查者位于被检查表面的正面、视线与被检表面呈45-90°进行正常检验(参见图1)。要求检验者的校正视力不低于1.2。

4.2 检查时,每一表面按其面积或该表面最大外形尺寸划分为不同大小类别,当有两个条件满足

时、以大的一类为准。表面大小划分标准如表1。当缺陷所在的检测面尺寸超过表2中对应的最大一类时,则将该面划分为几个这样的最大面对待,且划分方法就保持同一种方式(即始终按面积分,或始终按外形尺寸分)。

表1

精品文档表2

精品文档

注:表中的L表示单个缺陷长度,单位为mm;S表示单个缺陷面积,单位“mm2”;P表示缺陷的数量,单位“个”。

散热片(heat sink)检验规范

散热片(heat sink)检验规范 目的:此规范之目的用于判断Heat Sink产品外观之可接受及不可接受之标准。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种制程技术制作之Heat Sink外观检验。(若客户的特殊要求时,以该合约要求之文件优先。) 规格文件优先权:当遇到不同规格文件冲突时,请依以下优先权 3-1 针对限度样品或允收条件所订定之规格 3-2 采购订单或指定之合约 3-3 Delta工程图面及规格 3-4 此份外观检验规范 抽样标准:依据MIL – STD - 105E 收样表,一般检验水准Ⅱ,AQL 1.0 抽样标准实旋抽样检验。 检验环境条件、设备及表面等级: 5-1 检验环境条件: 5-1-1 温度及湿度:常温20℃±8℃、湿度:常湿45%~85%。 5-1-2 照明:400~500烛光之白色萤光性照明设备,眼睛与受检面成45°左右。 5-1-3 目视距离:表面Class A / B 45cm,Class C 60cm。 5-1-4 检验时间:表面Class A 10秒/面,Class B 5秒/面,Class C 3秒/面。 5-2 检验设备:透明塑胶尺、游标卡尺、高度规、工作平台、表同粗度计、投影仪等。 5-3 表面等级:Class A表面检视时必须翻转检视面以得到最大反射光线,Class B / C 表面检视时则不可翻转检视表面。于检视表面时不可使用辅助之仪器将检视面放大,负责检视人员也必须经过适当这训练。请依以下检视图示 Class A (Viewing Conditions) Class B (Viewing Conditions) Class C (Viewing Conditions) 检验标准: 6-1 成品外观:依台达电子工程图面。 6-2 供应商提供相关品质证明文件: 6-2-1 材质证明文件 6-2-2 出货检验报告(EX:尺寸、拉拔力量测试数据、膜厚测定资料等。)

散热器采暖标准化设计

远 散热器采暖标准化设计 设计管理中心

一、基本规定 1、根据《散热器采暖系统标准化设计》的实际工作要求,使得在常用的住宅、公寓等居住建筑中,散热器采暖 系统模块化、标准化,特制定本标准作为技术储备。 2、标准中住宅的集中热水供暖系统应能实现分户热计量及分室控温。 3、由于进流系数较小,标准中不应采用两通恒温阀加跨越管的水平单管跨越式户内系统。 4、为了加大进流系数,标准中推荐根据情况从以下两种做法中选择:在水平双管式系统的每组散热器前加恒温 控制阀的做法;在水平单管跨越式系统的每组散热器前加三通阀的做法。 4、散热器支管连接方式的修正系数较小为好,宜采用同侧上供下回(?柱=1.0,?铜铝复合柱翼=1.0);异侧上供下回 (?柱=1.0,?铜铝复合柱翼=0.96)。不宜采用无隔板同侧底部供回(?铜铝复合柱翼=1.14);异侧底部供回(?铜铝复合柱翼=1.08);异侧下供下回(?柱=1.25,?铜铝复合柱翼=1.10)。 5、散热器安装形式宜为上部敞口,当需隐蔽时:凹槽内上部距墙宜大于100mm,明装上部距离台板宜大于150mm, 装在罩内时上下部开口高度宜大于150mm。

二、设计内容 1、住宅散热器采暖户内管道安装应暗埋敷设在垫层预留沟槽内,用卡子稳妥固定在地面上。 2、户内供暖管道材料选择:交联铝塑复合管(XPAP),聚丁烯管(PB)和无规共聚丙烯管(PP-R)。并应根据使 用条件分级、工作压力确定管道级别S。 3、室内散热器支管上,应设置恒温控制阀,或调节性能良好的手动阀。材质均为铜质。 4、暗装散热器设温控阀时,应采用外置式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应放置在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位置。 5、片式组对柱形散热器每组片数不宜超过25片,组装长度不宜超过1500mm。当散热器片数过多,可分租串 联时,供回支管宜异侧连接。 6、散热器选用原则:承压能力应满足系统的工作压力。当选用钢制、铝制、铜制散热器时,为降低内腐蚀应对 水质提出要求(含氧量小于0.1mg/L;一般钢制PH=10~12;铝制PH=5~8.5;铜制PH=7.5~10 )的连续供暖系统不宜采用铝合金散热器。 7、散热器布置原则:有外窗卧室、起居室、书房、餐厅等房间的散热器宜布置在窗下,散热器底部距地200mm; 卫生间采用卫浴型挂式散热器,安装位置在洗衣机侧上方或座便正上方,底部距地1.0米;厨房采用挂式散热器,安装位置在外墙无排烟道一侧,底部距地1.1米;南侧小户型厨房采用常规散热器,位于门一侧,距地 0.2米。厨房、卫生间散热器距墙预留粘接瓷砖的厚度。

散热器片数计算方法

散热器片数计算方法(精确计算) 散热器(俗称暖气片),是将热媒(热水或蒸汽)的热量传导到室内的一种末端采暖设备,已成为 冬季采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散热器计算是确定供暖房间所需散热器的面积和片数。 一、散热器片数计算公式 (1)已知散热器传热系数K 和单片散热器面积F 散热器片数n 的计算公式如下: [1] 式中,Q 为房间的供暖热负荷,W ;K 为散热器传热系数,W/(㎡·℃);F 为单片散热器面积,㎡/片;Δt 为散热器传热温差,℃;β、β、β、β依次为散热器的安装长度修正系数、支管连接方式修正系数、安装形式修正系数、流量修正系数。 散热器的传热温差计算如下: Δt=t – t 式中,t 为散热器里热媒(热水或蒸汽)的平均温度(热媒为热水时,等于供/回水温度的算术平均值),℃;t 为供暖室内计算温度,一般为18℃。 以95/70℃的热水热媒为例,Δt=64.5℃: 1234pj n pj n

(2)已知单片散热器的散热量计算公式ΔQ 散热器片数n 的计算公式如下: [2] 式中,ΔQ 为单片散热器散热量,W/ 片。 式中,A 、b 为又实验确定的系数,可要求厂家提供。以椭四柱813型为例,ΔQ=0.657Δt 。 二、散热器修正系数β、β、β、β[2]表 安装长度修正系数β 表 支管连接方式修正系数β 表 安装形式修正系数β 1.30612341 2 3

表 进入散热器的流量修正系数β注:1)流量增加倍数 = 25 /(供水温度 - 回水温度);2)当散热器进出口水温为25℃时的流量,亦称标准流量,上表中流量增加倍数为1 。 三、房间层数位置修正 此外,对多层住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一般多发生上层热下层冷的现象,故在计算散热器片数时,建议在总负荷不变的条件下,将房间热负荷做上层减、下层加的调整,调整百分数一般为5% ~15%,见下表。 表 散热器片数调整百分表(%) 四、散热器片数近似问题 散热器的片数或长度,应按以下原则取舍:(《09 技术措施》2.3.3条)[3] 1)双管系统:热量尾数不超过所需散热量的5%时可舍去,大于或等于5%时应进位; 2)单管系统:上游(1/3)、中间(1/3)及下游(1/3)散热器数量计算尾数分别不超过所需散热量的7.5%、5%及2.5%时可舍去,反之应进位; 3)铸铁散热器的组装片数,不宜超过下列数值: 粗柱型(包括柱翼型):20片 细柱型:25片 长翼型:7片 4

散热器安装工艺标准.

1.总则 1.1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室内散热器的安装的工程。 1.2编制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2.施工准备 2.1技术准备 2.1.1图纸会审已完成,并有记录。 2.1.2施工技术人员给操作工人已做好技术交底。 2.2材料准备 2.2.1铸铁散热器的型号、规格、使用压力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有出厂合格证。无砂眼,对口面平整,没有偏口、裂缝和上下口中心距不一样等现象。 2.2.2钢制散热器造型美观、丝扣端正、松紧适宜,油漆完好,整组散片不翘椤。 2.2.3钢串片的翼片未松动、卷曲、碰损等。 2.2.4组对散热器的零件:对丝、堵头、补心、弯头、长丝、游任、螺栓螺母应符合质量要求,无偏扣、方扣、乱丝、断扣等现象,丝扣端正、松紧适宜,石棉橡胶垫以1mm 为宜,并符合使用压力要求。 2.2.5其它如拉杆、垫片、螺栓螺母、钢管、手动跑风、麻丝、防锈漆的选用应符合质量和规范要求。 2.3主要机具 2.3.1机具:台钻、手电钻、试压泵、砂轮锯、套丝机。

2.3.2工具:铸铁散热器组对架子、对丝钥匙、管钳、钢丝刷、锯条、手锤、各种活扳子、套丝扳、煨弯器。 2.4作业条件 2.4.1散热器组对场地的水源、电源已具备。 2.4.2按设计要求,已准备的各种规格用的管材、阀门、散热器片、管件、管卡已除锈。 2.4.3安装部位或房间的内部装修工作已完成。 2.4.4室内采暖干管、立管安装完毕,接往各散热器的支管预留管的位置正确,标高符合要求。 3.操作工艺 3.1工艺流程 散热器组对→散热器单组试压→托钩托架放线安装→散热器安装→手动跑风安装→防腐。 3.2散热器组对 3.2.1散热器组对前,先制做组对的架子或根据散热器规格用100×100木方平放在地上,楔四个铁柱用铅丝将木方绑牢加固,做成临时组对架。 3.2.2将散热器内部铁渣、砂粒等杂物清理干净,散热器上的铁锈必须用钢丝刷或砂纸全部清除,散热器每片上的各个面应用细砂布或断锯条打磨干净,直至露出金属本色。 3.2.3按设计散热器片数由两人一组,先将第一片平放在工作台上,且正扣朝上,将两个对丝的正扣分别拧入散热器片上下接口内1-2扣,将抹好铅油的垫片套在对丝中央,然后将另一片的反扣分别对准上、下对丝的反扣,插入钥匙,开始用

暖气片如何选型及计算

暖气片报价如何选型及计算 机械循环热水采暖系统,摩擦阻力损失占50%,局部阻力损失占50%; 换热器按0.1-0.15MPa估算; 设计裕量:10-20%。 1MPa=10KGF/CM2=100MH2O 1MMH2O=10Pa 循环水泵如何选择? 应根据计算所得的水量G及总循环阻力H来选择水泵.与外网连接的系统应换算外网在本楼接口处的供回水压差,是否够用(城市热网一般预留压差≥5MH2O)。 金旗舰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定多少是合适的? 我国暖通空调设计规范规定,采暖系统高度超过50M时就应分区设置.这时系统的静压约为55MH2O。而采暖系统的动压(推动水循环,包括换热器等)约为20M-30M H2O,动压和静压的总和约为70-90MH2O (即0.7-0.9MPa)。所以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取1.0MPa已够用了。关于个别城市热网直连的情况可作特殊处理。 系统运行前的压力测试如何进行? 在系统或系数的某部分投入运行前,必须对其进行压力测试.首先,所测系统应排出空气并充满处理过的水,然后用泵将压力升到至少为工作压力的1.5倍。这一压力应该至少保持10分钟,压力下降

不超过0.02 Mpa才为合格,在压力测试过程中,应对接头,连接处和设备进行目测检查以确保无泄漏。测试人员应进行记录,该记录应包括时间、地点、观测设备以及测试的初始和终了压力等信息,也应包括注意到的可能渗漏.最后测试人员在测试记录上签字。具体测点位置及系统试压的压力值均应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确定。 热水供暖系统设计应强调哪些问题? 应从以下6方面考虑: 1、必须保证满水条件下的闭式循环,最好实现密闭式热水采暖系统; 2、必须强调供暖水质的处理及控制; 3、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水量,足够的资用压头; 4、必须有良好的排气,保证水循环畅通; 5、必须考虑水力平衡,保证各组散热器均能通水; 6、对较长的直管段,必须考虑热补偿。 三散热器选择与比较 购房要注意有关供暖系统的哪些问题? 可以从7个方面加以考虑: 1、注意散热器的热负荷,即每平方米的散热量.华北地区的砖混结构住宅,一般配置70W/㎡;节能型保温建筑配置50W/㎡;华中及华东地区的独立供暖住宅,一般配置120~130W/㎡。 2、看散热器类型是否安全舒适.面积很大的房间最好选用R021B 1800的散热器,散热均匀又安全舒适;

散热器企业标准

Q/JS 深圳XX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JS-BPB030.2012 散热器 外购/外协件企业技术标准 2012年10月20日发布 2012年10月30日实施深圳XX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部品工程部发布

目录 目录 (Ⅰ) 使用前言说明 (Ⅱ) 标准范围及引用 (Ⅲ) 1 分类与命名 (1) 2 技术要求 (1) 2.1.1 外观要求 (1) 2.1.2结构尺寸检验要求 (1) 2.1.3 螺丝孔检验要求 (1) 2.1.4 散热器PIN抗拉力强度测试 (1) 2.1.5 丝印耐擦性测试………………………………………………………………………………………… 2.1.6 可焊性要求 (1) 3.可靠性实验 (1) 4 包装 (1) 5 运输、贮存 (1) 5.1运输 (1) 5.2贮存 (1) 6 环保标识 (1)

-Ⅰ- 标准使用前言说明 散热器是我司电源产品主要的构成原器件,散热器的功能为电子元器件提供用散热功能,保证电子元器件不会因为过高的温度而损坏。 !根据散热器的承认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特制订本企业标作为IQC部品来料检验及部品工程认定和组织生产销售的依据。 本标准的格式和结构安排符合GB/T 1.1-2000和GB/T 1.2-2002标准要求。 本标准由深圳市XX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深圳XX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X、XX。 本标准首次发布尔日期:2012年10月20日

-Ⅱ- 标准范围及引用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散热器材料分类、使用环境要求、产品标示要求、本体外观要求、包装贮存要求、检测设备要求、检测规则、部品常规检验、可靠性实验。 本标准适用于各供应商交给XX的所有散热器材料的标准验收。 2 规范性标准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421-1999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1部份:总则 GB/T 2422-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术语 GB/T 2423.1-2001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 高温高湿试验方法GB/T 4857.5-1992 包装运输包装件跌落试验方法。

散热片设计准则(参考)

散热片设计一般准则 一、自然对流散热片设计 —-散热片得设计可就包络体积做初步得设计,然后再就散热片得细部如鳍片及底部尺寸做 详细设计 1、包络体积 2、散热片底部厚度 良好得底部厚度设计必须由热源部分厚而向边缘部份变薄,如此可使散热片由热源部份吸收足够得热向周围较薄得部份迅速传递. 底部之厚度关系底部厚度与输入功率得关系 3、鳍片形状 空气层得厚度约2mm,鳍片间格需在4mm以上才能确保自然对流顺利。但就是却会造成鳍片数目减少而减少散热片面积。 A、鳍片间格变狭窄—自然对流发生减低,降低散热效率。?鳍片间格变大—鳍片变少,表 面积减少。 B、鳍片角度鳍片角度约三度. 鳍片形状 鳍片形状参考值 C、鳍片厚度 当鳍片得形状固定,厚度及高度得平衡变得很重要,特别就是鳍片厚度薄高得情况,会

造成前端传热得困难,使得散热片即使体积增加也无法增加效率 鳍片变薄-鳍片传热到顶端能力变弱?鳍片变厚—鳍片数目减少(表面积减少) 鳍片增高—鳍片传到顶端能力变弱(体积效率变弱)?鳍片变短-表面积减少 4、散热片表面处理 散热片表面做耐酸铝(Alumite)或阳极处理可以增加辐射性能而增加散热片得散热效能,一般而言,与颜色就是白色或黑色关系不大.表面突起得处理可增加散热面积,但就是在自然对流得场合,反而可能造成空气层得阻碍,降低效率。 二、强制对流散热片设计 ——增加热传导系数 (1)增加空气流速这个就是很直接得方法,可以配合风速高得风扇来达成目得, (2)平板型鳍片做横切将平板鳍片切成多个短得部分,这样虽然会减少散热片面,但就 是却增加了热传导系数,同时也会增加压。当风向为不定方向时,此种设计较为适 当.(如摩托车上得散热片) 散热片横切 (3) 针状鳍片设计针状鳍片散热片具有较轻及体积较小得优点,同时也有较高得体积 效率,更重要得就是具有等方向性,因此适合强制对流散热片,如图九所示。鳍片得外型有可分为矩形、圆形以及椭圆形,矩形散热片就是由铝挤型横切而成,圆形则可由锻造或铸造成型,椭圆形或液滴形得散热片热传系数较高,但成型比较不易。?(4)冲击流冷却利用气流由鳍片顶端向底部冲击,这种冷却得方式可以增加热传导性,但就是须注意风得流向配合整体设计。 针状鳍片散热片辐射状鳍片散热片 (3)对于常见得风扇置于散热片上方得下吹设计,由于须配合风扇特性,因此需做更精 确得设计。轴流风扇由于有旋转效应,同时轴得位置风不易吹到,因此许多散热片 设计成辐射状,如图十所示。也有些散热片得顶端设计成长短不一或就是弯曲得形 状用以导风。另外种方式就是采用侧吹得方式,一般而言,侧吹方式得散热片由于气 流可吹过鳍片,而且流阻较少,因此对于高且密得鳍片而言,配合顶端加盖设计以

散热片散热面积计算

散热片作为强化传热的重要技术之一,广泛地应用于提高固体壁面的传热速率。比如飞机、空调、电子元件、机动车辆的散热器、船用散热器等[1]。对散热片强化传热的研究引起国 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如对散热片自然对流的研究[2-7],对散热片强制对流的研究[8-12 ]。前人对散热片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采用实验的手段,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散热片组的结构尺寸和操作参数,比较其传热性能,从而得出散热片组最优的结构尺寸和最优的操作参数;其二,采用数学方法,对某一具体情况推导出偏微分方程,简化其边界条件,求其数值解。本文深入分析散热片组间流体的流动特性及传热特性,总结各种因素对传热的影响,采用最优化技术及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对自然对流情况下矩形散热片组的散热过程进行了优化研究,并设计典型实验,检验优化结果。 2 散热片散热过程分析散热片多用于强化发热表面向空气散热的情况,故本文以与空气接触的散热片 为研究对 象。由于散热片表面温度(一般不超过250 C )不高,散热片组对空气的辐射换热量采用式(1) 计算可知,它所占比例小于总散热量的3%。因此,散热片表面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散热主要 是对流传热。式(1)中的F为辐射角系数,本文散热片组的辐射角系数由G N ELLISON [13] 介绍的方法求得。 (1) 散热片传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物理过程,对此过程,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他们的工作主要着重于传热系数大小、传热系数与流体流速以及流道的几何形状等因素的内在联系。在实验研究中得到了许多适用于具体实验条件的准数关联式。这些结果对传热过程 的了解和散热片的设计有重要的意义。 在自然对流条件下,散热片组的结构参数(散热片的间距、高度、厚度 )是散热片散热的 主要影响因素,散热片组的结构见文献[ 14]。 2.1 间距对散热片散热的影响 描述流体与固体间对流传热的基本方程式为: Q=hA AT (2) 从上式可以看出,通过提高传热系数h,增大传热面积来强化流体与散热片表面间的对 流传热效果。当基面宽度 W给定时,假定传热温差AT,传热系数h不变,这样散热量 Q 的提高就取决于换热面积 A 的大小。增加散热片数量就可以增加换热面积,有利于散热。但散热片数目的增多,减小了散热片间的距离S,传热系数h也随之降低。 2.2 高度对散热片散热的影响 提高散热片的高度 H可以增加换热面积 A,从而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但增加高度会使散热片顶部的局部传热系数降低,导致平均传热系数的降低。此外,高度也影响着从散热片基面到端部的温度降。高度越大,温度降也越大,导致散热片表面与周围大气的平均温度差就随之降低,不利于散热。实际上,散热片的高度还将受到整机外型尺寸的限制。 2.3 厚度对散热片散热的影响 散热片越薄,则单位长度上可装载的散热片的数量就越多,从而增大散热面积,强化散热片的散热;随着散热片厚度的增大,散热片表面与周围大气的平均换热温度差AT就随之 降低,这对于散热是不利的。在实际的应用中,厚度3的大小往往受工艺水平高低所限。一

散热器技术要求

名泉春晓F地块散热器选用标准及技术要求 一、散热器选用原则: 1、客厅、卧室、餐厅、书房、更衣室内散热器采用钢制双塔散热器,型号为 GZT6-10/16-1.5,温差为Δ=52℃时散热量为205w/片,散热器片数按设计图纸确定。 2、部分卫生间内(设于窗下且图纸中标注片数)的散热器采用钢制双塔散热器, 型号为GZT6-10/6-1.5,温差为Δ=52℃时散热量为88.7w/片,散热器片数按设计图纸确定。 3、卫生间卫浴专用散热器采用钢制梯式散热器,型号为GT600*1200,温差为 Δ=52℃时散热量为813w/组;厨房卫浴专用散热器采用钢制梯式散热器,型号为GT500*1200,温差为Δ=52℃时散热量为700w/组 二、钢制双塔散热器技术要求: 1、根据厂家不同,散热器型号可不同,但需保证每片散热量。 2、散热器接口形式为底进底出,在第1柱和第3柱下设DN20供回水接口,供 回水接口中心距为120mm。 3、散热器制作需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厂家应提供检测报告。散热器内壁需作防 腐处理,外表面静电喷塑(乳白色)。 4、散热器需配手动放气阀、托钩、丝堵等附件,放气阀及丝堵为镀铬件,托钩 表面为静电喷塑(乳白色)。 5、钢制椭圆管双塔散热器应符合国标GB/T13754-92及JG/T148-2002的要求; 6、散热器采用的原材料(包括钢管、防腐涂料、喷塑粉末涂料等)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要求; 7、散热器相关配件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规定。 8、采用钢制片头椭圆管双塔柱式散热器,中心距高度1600mm和600mm两种,并且不改变原设计柱数,高度1600mm每柱散热量不小于205w,高度600mm每柱散热量不小于88.7w。必须附每种样式散热量检测报告。 9、钢制散热器材质采用低碳钢及以上级别的优质钢,成型片头壁厚≥1.8mm,成型椭圆管壁厚≥1.5mm,钢圆管壁厚≥1.5mm。 10、钢制散热器焊接工艺要求:要求采用机械化闪光焊、氩弧焊等焊接技术。 11、钢制散热器防腐工艺要求:要求有除油脱脂、水洗、中和、表漆、磷化、水洗、烘干、采用机械高压真空灌装防腐等工序。防腐灌装不少于两遍,并且具有防腐材料检测报告。 12、钢制散热器喷涂工艺要求:机械自动化喷涂工艺,不少于两遍,塑粉要求具有ISO9001国家质量体系认证,质量等级为A级以上产品。 13、工作压力不小于1.5MPa,液压试验压力为2.0MPa。 14、工作热媒水温度为80℃/60℃。 三、卫浴散热器技术要求: 1、卫浴散热器为钢制,直管型。 2、卫浴散热器接口型式为底进底出,供回水接口均为DN20.

铝材散热器设计规范11

铝材散热器设计规范 热器挤压模设计 1 前言 由于铝合金型材,的导热性能较好,因此,在铝合金的挤压型材中,各种类型的散热器型材巳被广泛地应用在电器、机械等行业中。 散热器型材其结构均是由多个齿形组成,为了提高散热效率,增大散热面积,在每个齿上大都布有多个尖牙,这种结构虽然有效地提高了散热效率,改善了散热效果,增加了散热面积,但是却给型材挤压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对于如图1所示的每个齿形的悬臂较小、其舌比小于3的散热器型材,采用普通平模的设计结构即可实现正常的型材挤压。而对于如图2所示的带有大悬臂的散热能型材,山于其舌比大于3,采用普通的平模设计结构,在型材挤爪时极易造成模只从齿根部断裂,致使模具报废。因此,对于大悬臂的散热器型材,必须改变常用的设计方案,以避免上述断裂现象的发生。 2 截面分析 图2为某带有大悬臂的散热器型材的截面设计图。从图中可知,此散热器型材其截面外形长度为170mm,高度为45mm,设计有14个35mm高的齿形,两齿间距为1Omm,,在每个齿形的两侧布有0.5mm高,1mm间距的尖牙。从其标注的尺寸上可计算出此散热器型材悬臂处舌比为:(45-10)/(10-3):4.69>3,在各齿间存在着危险断面。特别是该截面的底部壁厚较厚(达1Omm),而齿部最薄处的壁厚仅有1.5mm,截面壁厚相差悬殊,更增大了危险断面的断裂系数。

另外,从图中的技术要求巾得知,挤压此型材的挤压筒内径仅为∮170mm,而此型材截面的外接圆直径却达∮175.8mm,大于挤压筒内径尺寸,要实现此型材的正常挤压难度极大。 纯铝散热器是最为常见的散热器。纯铝散热器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目前仍然占据着相当一部分市场。最常用的加工手段是铝挤压技术。评价一款纯铝散热器的主要指标是散热器底部的厚度和现Pin-Fin比。Pin是指散热片的鳍片的高度,Fin是指相邻的两枚鳍片之间的距离。Pin-Fin比是用Pin的高度(不含底座厚度)除以Fin,Pin-Fin 比越大意味着散热器的有效散热面积越大。代表铝挤压技术越先进。 纯铜散热器 纯铝散热器是最为常见的散热器。纯铝散热器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目前仍然占据着相当一部分市场。最常用的加工手段是铝挤压技术。评价一款纯铝散热器的主要指标是散热器底部的厚度和现Pin-Fin比,Pin是指散热片的鳍片的高度,Fin是指相邻的两枚鳍片之间的距离。Pin-Fin比是用Pin的高度(不含底座厚度)除以Fin,Pin-Fin 比越大意味着散热器的有效散热面积越大。代表铝挤压技术越先进。目前纯铝散热器的这个比值的最高的值是20。一般这个比值能达到15~17,散热器本体的品质就很不错了。Pin-Fin比高于18,则表明散热器是一款高档产品。目前处理器发热使得纯铝散热器已经很难再适应,但这只是一种观念。纯铝散热器真的不行了吗?我们将通过测试来评价这一结论。 散热片的制造工艺有很多,效果也各有千秋。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铝挤压工艺(Extruded)。 铝挤压的技术相对简单,适合大批量制作散热器。

散热片计算方法

征热传导过程的物理量 在图3的导热模型中,达到热平衡后,热传导遵循傅立叶传热定律: Q=K·A·(T1-T2)/L (1) 式中:Q为传导热量(W);K为导热系数(W/m℃);A 为传热面积(m2);L为导热长度(m).(T1-T2)为温度差. 热阻R表示单位面积、单位厚度的材料阻止热量流动的能力,表示为: R=(T1-T2)/Q=L/K·A(2) 对于单一均质材料,材料的热阻与材料的厚度成正比;对于非单一材料,总的趋势是材料的热阻随材料的厚度增加而增大,但不是纯粹的线形关系. 对于界面材料,用特定装配条件下的热阻抗来表征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好坏更合适,热阻抗定义为其导热面积与接触表面间的接触热阻的乘积,表示如下: Z=(T1-T2)/(Q/A)=R·A (3) 表面平整度、紧固压力、材料厚度和压缩模量将对接触热阻产生影响,而这些因素又与实际应用条件有关,所以界面材料的热阻抗也将取决于实际装配条件.导热系数指物体在单位长度上产生1℃的温度差时所需要的热功率,是衡量固体热传导效率的固有参数,与材料的外在形态和热传导过程无关,而热阻和热阻抗是衡量过程传热能力的物理量. 芯片工作温度的计算 如图4的热传导过程中,总热阻R为: R=R1+R2+R3 (4) 式中:R1为芯片的热阻;R2为导热材料的热阻;R3为散热器的热阻.导热材料的热阻R2为: R2=Z/A (5) 式中:Z为导热材料的热阻抗,A为传热面积.芯片的工作温度T2为:

T2=T1+P×R (6) 式中:T1为空气温度;P为芯片的发热功率;R为热传导过程的总热阻.芯片的热阻和功率可以从芯片和散热器的技术规格中获得,散热器的热阻可以从散热器的技术规格中得到,从而可以计算出芯片的工作温度T2. 实例 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计算芯片的工作温度.芯片的热阻为1.75℃/W,功率为5W,最高工作温度为90℃,散热器热阻为1.5℃/W,导热材料的热阻抗Z为5.8℃cm2/W,导热材料的传热面积为5cm2,周围环境温度为50℃.导热材料理论热阻R4为: R4=Z/A=5.8 (℃·cm2/W)/ 5(cm2)=1.16℃/W(7) 由于导热材料同芯片和散热器之间不可能达到100%的结合,会存在一些空气间隙,因此导热材料的实际热阻要大于理论热阻.假定导热材料同芯片和散热器之间的结合面积为总面积的60%,则实际热阻R3为: R3=R4/60%=1.93℃/W(8) 总热阻R为: R=R1+R2+R3=5.18℃/W (9) 芯片的工作温度T2为: T2=T1+P×R=50℃+(5W× 5.18℃/W)=75.9℃ (10) 可见,芯片的实际工作温度75.9℃小于芯片的最高工作温度90℃,处于安全工作状态. 如果芯片的实际工作温度大于最高工作温度,那就需要重新选择散热性能更好的散热器,增加散热面积,或者选择导热效果更优异的导热材料,提高整体散热效果,从而保持芯片的实际工作温度在允许范围以内(作者:方科 )转载

散热器技术要求

散热器技术要求 一、规范要求 各投标方按照合同供应的产品应符合但不限于以下现行版的国家及行业标准:1.GB/T 13754-2008《采暖散热器热量测定方法》 2.JG/T148—2002《钢管散热器》 4.GB 1764 《漆膜厚度测定法》 5.GB/T 1735 《漆膜耐热性测定法》 6.GB/T 1733 《漆膜耐水性测定法》 7.GB/T 1732 《漆膜耐冲击性测定法》 8.GB/T 1720 《漆膜附着力测定法》 9.GB/T 1727 《涂膜一般制备法》 10.JG/T6-1999《采暖散热器系列参数、螺纹及配件》 11. 05K405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新型散热器选用与安装》 二、技术要求 1.散热器应按标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并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2.散热器材质采用优质冷轧钢。散热器采用钢管散热器,高度为800 mm,单片散热量为85W,散热器计算公式为Q=0.7671(ΔT)1.3。钢制散热器材质应符合GB/T699或GB/T700中镇静钢的要求,钢制散热器成品流道壁厚不小于1.5 mm,片头厚度2.0 mm。堵头或堵头排气阀标准为纯铜锻造,外表镀铬,丝扣长度不小于7 mm。 3.散热器工作压力不小于1.0MPa, 且应满足采暖系统的工作压力要求。散热器供回水温度为不高于90℃的热水。标准散热量:钢制散热器的标准散热量不应小于制造厂商明示标准散热量的95%。 4.散热器进水方式为同侧上进下出,进出口中心距为600mm。 5.单片散热器厚度136mm,长度70mm,重量不小于1.95kg/单片,单片散热量不低于172W/片(国标工况Δt=64.5℃下测定)。钢制散热器单柱重量要求:WGT-2-300大于1.0㎏/柱,WGT-2-600大于2.0㎏/柱,WGT-2-1800大于5.0㎏/柱。 6.散热器安装方式为落地安装。

散热器面积及片数的计算方法

工程一:室内热水供暖工程施工 模块三:散热器施工安装 单元2 散热器的计算 1-3-2-1散热器面积及片数的计算方法 1.计算散热器的散热面积 供暖房间的散热器向房间供应热量以补偿房间的热损失。根据热平衡原理,散热器的散热量应等于房间的供暖设计热负荷。 散热器散热面积的计算公式为 3 21) (βββn pj t t K Q F -= (2-1-2) 式中 F ——散热器的散热面积(m 2 ); Q ——散热器的散热量(W ); K ——散热器的传热系数[W/(m 2 ·℃)]; t pj ——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度(℃); t n ——供暖室内计算温度(℃); β1——散热器组装片数修正系数; β2——散热器连接形式修正系数; β3——散热器安装形式修正系数。 2.确定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 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 是表示当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度t pj 与室内空气温度t n 的差为1℃时, 每1 m 2 散热面积单位时间放出的热量。选用散热器时希望散热器的传热系数越大越好。 影响散热器传热系数的最主要因素是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的差值Δt pj 。另外散热器的材质、几何尺寸、结构形式、表面喷涂、热媒种类、温度、流量、室内空气温度、散热器的安装方式、片数等条件都将影响传热系数的大小。因而无法用理论推导求出各种散热器的传热系数值,只能通过实验方法确定。 国际化规范组织(ISO )规定:确定散热器的传热系数 K 值的实验,应在一个长×宽×高为(4±0.2)m ×(4±0.2)m ×(2.8±0.2)m 的封闭小室内,保证室温恒定下进行,散热器应无遮挡,敞开设置。 通过实验方法可得到散热器传热系数公式 K=a (Δt pj )b =a (t pj -t n )b (2-1-3) 式中 K ——在实验条件下,散热器的传热系数[W/(m 2 ·℃)]; a 、b ——由实验确定的系数,取决于散热器的类型和安装方式; Δt pj ——散热器内热媒与室内空气的平均温差,Δt pj =t pj –t n 。 从上式可以看出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差Δt pj 越大,散热器的传热系数 K 值就越大,传热量就越多。 附录9给出了各种不同类型铸铁散热器传热系数的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需要确定散热器内的热媒平均温度t pj 。 3.确定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度 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度t pj 应根据热媒种类(热水或蒸汽)和系统形式确定。 热水供暖系统

散热量计算公式

一、标准散热量 标准散热量是指供暖散热器按我国国家标准(GB/T13754-1992),在闭室小室内按规定条件所测得的散热量,单位是瓦(W)。而它所规定条件是热媒为热水,进水温度95摄氏度,出水温度是70摄氏度,平均温度为(95+70)/2=82.5摄氏度,室温18摄氏度,计算温差△T=82.5摄氏度-18摄氏度=64.5摄氏度,这是散热器的主要技术参数。散热器厂家在出厂或售货时所标的散热量一般都是指标准散热量。 那么现在我就要给大家讲解第二个问题,我想也是很多厂商和经销商存在疑问的地方。 二、工程上采用的散热量与标准散热量的区别 标准散热量是指进水温度95摄氏度,出水温度是70摄氏度,室内温度是18摄氏度,即温差△T=64.5摄氏度时的散热量。而工程选用时的散热量是按工程提供的热媒条件来计算的散热量,现在一般工程条件为供水80摄氏度,回水60摄氏度,室内温度为20摄氏度,因此散热器△T=(80摄氏度+60摄氏度)÷2-20摄氏度=50摄氏度的散热量为工程上实际散热量。因此,在对工程热工计算中必须按照工程上的散热量来进行计算。 在解释完上面的术语以后,下面我介绍一下采暖散热器的欧洲标准(EN442)。欧洲标准(EN442)是由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技术委员会CEN所编制.按照CEN内部条例,以下国家必须执行此标准,这些国家是: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英国等18个国家。而欧洲标准(EN442)的标准散热量与我国标准散热量是不同的,欧洲标准所确定的标准工况为:进水温度80摄氏度,出水温度65摄氏度,室内温度20摄氏度,

所对应的计算温差△T=50摄氏度。欧洲标准散热量是在温差△T=50摄氏度的散热量。 那么怎么计算散热器在不同温差下的散热量呢? 散热量是散热器的一项重要技术参数,每一个散热器出厂时都标有标准散热量(即△T=64.5摄氏度时的散热量)。但是工程所提供的热媒条件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工程所提供的热媒条件,如进水温度,出水温度和室内温度,来计算出温差△T,然后计算各种温差下的散热量。△T=(进水温度+出水温度)/2-室内温度。 现在我就介绍几种简单的计算方法 (一)根据散热器热工检测报告中,散热器与计算温差的关系式来计算。 Q=m×△T的N次方 例如74×60检测报告中的热工计算公式(10柱): Q=5.8259×△T1.2829 (1)当进水温度95摄氏度,出口温度70摄氏度,室内温度18摄氏度时: △T=(95摄氏度+70摄氏度)/2-18摄氏度=64.5摄氏度 Q=5.8259×64.51.2829=1221.4W(10柱) 每柱的散热量为122.1W/柱 (2)当进水温度为80摄氏度,出口温度60摄氏度,室内温度20摄氏度时: △T=(80摄氏度+60摄氏度)/2-20摄氏度=50摄氏度 Q=5.8259×501.2829=814.6W(10柱) 每柱的散热量为81.5W/柱 (3)当进水温度为70摄氏度,出口温度50摄氏度,室内温度18摄氏度时:

AMD散热器设计规范

统一编号:Page 1 of 4 会签记录 更改记录

一.目的 为用于清华同方电脑的AMD CPU散热器设计提供技术规范,使得相关的各供应商能更清晰的了解清华同方电脑对AMD CPU散热器的技术要求,更好、更快配合清华同方部门完成与散热器相关的各项工作,特制定本技术规范。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使用AMD CPU的清华同方电脑A TX机箱中的CPU散热器设计。 三.基本要求

*:风扇设计需要保证:1、风扇端子12V直流电源正负两级反接,10min内时不会被烧毁; 2、风扇转动过程中,扇叶被强制止住,10min内不会被烧毁; 3、风扇不得存在启动死角,即扇叶停止在任何位置,风扇均能正常启动运转;

**:SK7成分如下: 四.补充说明 以上要求是清华同方对适用于AMD平台的CPU散热器设计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开发中,针对具体的机型以及相应的CPU,可能会有进一步的设计要求。 五.帮助资源 开发过程中若对部分规范存在疑问,可以联系清华同方相关工程师进行确认: 附录:参考文件 1、AMD: Processor Thermal Design Guide for AMD Athlon TM 64, AMD Athlon TM 64, AMD Operon TM , and AMD Sempron TM Processor. V ersion: 26633_3_12, 2、AMD: AMD Socket AM2 Processor Thermal Design Guide. V ersion: 40136_1_00, 2、同方:同方台式电脑AMD平台温控规范V2

暖气片计算与使用面积

暖气散热片计算与使用面积 居民家中如何计算金旗舰暖气片使用数量 即一算面积、二算瓦数(W )、三算片数。 热器买多少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计算。 1.算面积:计算卧室、起居室、卫生间等面积,作为测算的基础数据。金旗舰,用品质温暖世界(生活)。 2.算瓦数(W):“W”(瓦)是暖气的供暖量,多大“W”可以温暖多大面积的房间有计算依据,我们可根据以下民用建筑供暖热指标测算参考数据,来计算出应购暖气的数量。住宅45- 70,办公室、学校40-80,医院、幼儿园65-80,单层住宅80-105,食堂、餐厅115-140(单位:W/平方米)。 集中供暖阳面(有保温层):70—80 W/㎡。集中供暖(有保温层)阴面、低层、顶层、端头户、郊区、平房等与采暖相关的不利因素,须适当加上20%—30%的散热量。 消费者可根据房屋的用途,用房屋面积乘以上述数据,得出房间需要的供热量。但以上仅为理论数值,实际生活中可能还会有所变化。一般情况下,楼房、北房、城里、中间要比平房、南房、城外、两端的房子暖和一些,在计算供暖量的时候可以不考虑富裕量。反之,可再适当加上10%~20%作为富裕量,以免暖气在冷天时热量不够。 3.算片数:当需要的总瓦数计算出来后,消费者就可以换算出需要购买暖气的片数,进而可以计算出需要购买暖气的组数。但暖气并

不都是可以拆分组合的,消费者可根据面积选择其适用功率的暖气就可以了。 高度和长度: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在计算出散热器熟后,考虑散热器的修正,然后再适当加上20 %—50 %,作为邻户传热富裕量,以免散热器热量不够。实际上,瓦数算出来以后就可以换算出散热器的片数进而计算出组数,实际散热器并不都是可以拆分组合的,尤其是卫浴型散热器,一般都是整体造型居多,消费者根据面积选择其适用的款式就可以了。 散热器应放置在窗下。 散热器的长度最好与窗户的宽度相近,散热器高度的选择取决于窗台的高度。散热器的下部应留100毫米的空隙,以确保空气能顺畅通过散热器,形成气流循环。安装和售后服务: 暖气装修重在安装,原则是:专业、熟练、有保障。到销售、安装、售后服务一体化的卖场选购较省心放心。 4房子的保暖性好坏,主要取决于墙体、窗、顶以及地的保温层。房子的墙体保温做法主要有两种:外保温和内保温。 外墙体保温是指在垂直外墙的外表面上建造保温层。该外墙即为外保温墙的基底,用砖石或者混凝土建造,必须满足建筑物的力学稳定性的要求,能承受垂直荷载,风荷载,并能经受撞击而保证安全使用,还应该使被覆的保温层和装修层得以牢固。

散热器的选型与计算

散热器的选型与计算 以7805为例说明问题. 设I=350mA,Vin=12V,则耗散功率Pd=(12V-5V)*0.35A=2.45W 按照TO-220封装的热阻θJA=54℃/W,温升是132℃,设室温25℃,那么将会达到7805的热保护点150℃,7805会断开输出. 正确的设计法是: 首先确定最高的环境温度,比如60℃,查出7805的最高结温TJMAX=125℃,那么允的温升是65℃.要求的热阻是65℃/2.45W=26℃/W.再查7805的热阻,TO-220封装的热阻θJA=54℃/W,均高于要求值,都不能使用,所以都必须加散热片,资料里讲到加散热片的时候,应该加上4℃/W的壳到散热片的热阻. 计算散热片应该具有的热阻也很简单,与电阻的并联一样,即54//x=26,x=50℃/W.其实这个值非常大,只要是个散热片即可满足. 散热器的计算: 总热阻RQj-a=(Tjmax-Ta)/Pd Tjmax :芯组最大结温150℃ Ta :环境温度85℃ Pd : 芯组最大功耗 Pd=输入功率-输出功率 ={24×0.75+(-24)×(-0.25)}-9.8×0.25×2 =5.5℃/W

总热阻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管芯到环境的热阻RQj-a,其中包括结壳热阻RQj-C和管壳到环境的热阻RQC-a.其二是散热器热阻RQd-a,两者并联构成总热阻.管芯到环境的热阻经查手册知RQj-C=1.0 RQC-a=36 那么散热器热阻RQd-a应<6.4. 散热器热阻RQd-a=[(10/kd)1/2+650/A]C 其中k:导热率铝为2.08 d:散热器厚度cm A:散热器面积cm2 C:修正因子取1 按现有散热器考虑,d=1.0A=17.6×7+17.6×1×13 算得散热器热阻RQd-a=4.1℃/W, 散热器选择及散热计算 目前的电子产品主要采用贴片式封装器件,但大功率器件及一些功率模块仍然有不少用穿式封装,这主要是可便地安装在散热器上,便于散热。进行大功率器件及功率模块的散热计算,其目的是在确定的散热条件下选择合适的散热器,以保证器件或模块安全、可靠地工作。 散热计算 任器件在工作时都有一定的损耗,大部分的损耗变成热量。小功率器件损耗小,无需散热装置。而大功率器件损耗大,若不采取散热

如何计算散热器的散热功率

如何计算散热器的散热功率 Calculation Corner Estimating Parallel Plate-Fin Heat Sink Thermal Resistance Robert E. Simons, Associate Editor, IBM Corporation As noted previously in this column, the trend of increasing electronic module power is making it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cool electronic packages with air. As a result there ar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applications that require the use of forced convection air-cooled heat sinks to control module temperature. An example of a widely used type of heat sink is the parallel plate configuration shown in Figure 1. Figure 1. Parallel plate fin heat sink configuration. In order t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heat sink, the thermal designer must first determine the maximum allowable heat sink thermal resistance. To do this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maximum allowable module case temperature, T case , the module power dissipation, P mod , and the thermal resistance at the module-to-heat sink interface, R int . The maximum allowable temperature at the heat sink attachment surface, T base , is given b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