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地质

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地质
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地质

试论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

摘要:煤是分布十分广泛的沉积矿床,控制其分布的有各种因素,如植物演化,海陆分布,海水进退,地壳运动,构造发展,古气候的分布和变化等。中国主要成煤时期为石炭-二叠纪,

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本文介绍了中国主要成煤时期的地质构造总体演化历程,以煤层

所含化石为直接证据,论述了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演化及主要含煤地层,分析了中国各个主

要含煤地区环境的演化,并简要介绍了含煤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各主要成煤时期的古气候特

征。

关键词:成煤时代成煤环境聚煤盆地聚煤期

1中国主要的聚煤期及含煤地层

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有14个聚煤期,其中最重要的聚煤期是:华北石炭-二叠纪,华南二叠纪,晚三叠纪,西北早,中侏罗世,东北晚侏罗-早白垩世,以及东北,西南及沿海第三纪,共7个主要的聚煤期。早,中侏罗世聚煤期煤炭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60%,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期资源量占全国资源总量的26%。

1.1古生代主要聚煤期

我国早古生代聚煤主要是浅海,滨海藻菌类形成的腐泥无烟煤,以下寒武统煤层的煤层的煤质较好,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真正的腐泥植煤是从晚古生代植物登陆成林才形成的。

泥盆纪原始陆生植物形成的煤层零星分布于新疆、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其中,广东封开煤厚1m左右,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

石炭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聚煤期之一。早石炭世晚期以鳞木、古芦木和种子蕨类为主的植物群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森林,华南早石炭世大圹阶自下而上可分为:旧司组、上司组和摆左组,贵州、云南的旧司组及其相当的地层中含有煤层。湖南测水组大致相当于旧司组的上段,以湘中地区煤层发育最好。浙江叶家圹组为陆生相含煤地层,依据植物化石,自下而上可分为A,B,C,D四段。其中,A段为主要含煤层段,可与韦宪阶对比:B段已相当于纳缪尔阶。由此可见,早石炭世含煤地层自西面向东北显示层位抬高的时迁现象。晚石炭世地球上出现了明显的植物地理分区,我国主要属于华夏植物地理区,称大羽羊齿植物群,由石松纲、楔叶纲、真蕨纲和裸子纲等组成茂密的沼泽森林。华北地区及西北东部聚煤作用强盛,形成极为重要的含煤地层。华北石炭纪含煤地层包括中石炭世本溪组和晚石炭世太原组。其中,本溪组以辽宁本溪组发肓较全;华北聚煤盆地绝大部分属于晚石炭世太原组。太原组以山西地层剖面为代表,一般以东大窖灰岩的顶界面作为太原组与山西组的分界,太原组含重要可采煤层。太原组是一个海进沉积序列,由北而南灰岩层数增多,层位偏高,在盆地范围内最高灰岩层位并不代表时面,这就给区域地层对比和划分带来了困难。西北地区东部,在相当于西欧韦宪阶的臭牛沟组之上划分出靖远组,以与西欧的纳缪尔阶相对比,靖远组含有薄煤层。

二叠纪的植物群落与晚石炭世相似,但银杏、苏铁、本内苏铁、松柏类等相继出现,由于其适应能力强,植被扩展到丘陵地带和内陆干燥地区。早二叠世我国仍以华夏植物群作用强盛,适应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的真蕨纲、种子蕨纲特别繁茂。华北广大地区早期聚煤作用强盛,以山西组含煤地层为代表;晚期聚煤作用仅限于华北地区南部,以石盒子组含煤地层为代表。华南地区的聚煤作用东南沿海发生早,西南地区发生晚,显示由东南向西北推移扩展的趋势。晚二叠世是华夏植物群的鼎盛时期,尤以种子蕨最为繁盛,树干高大的生产科达、鳞木和皮厚且具有附生根的辉木也很发育,形成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含煤地层;其晚期随着广泛的海侵,聚煤作用迁移到滇东、黔西一带。我国境内代表温带气候的安加拉植物区的代表冷温按气候的冈瓦那植物区均无重要煤层形成。

1.2中生代主要聚煤期

中生代植物界发生了新的演替,石松纲、楔叶纲、种子蕨纲和科达纲显著衰退或绝灭,代之而起的是裸子植物门的苏铁、本内苏铁、银杏和松柏纲,并成为主要造煤植物。晚三叠世我国南方属于叉羽羊齿植物区系,四川、云南、江西和湖南一带形成重要的含煤地层,分别以须家河组和安源组为代表;北方则属于丁菲羊齿植物区系,以陕西延长组为代表,仅含有薄煤层。我国北方早,中侏罗世植物群的成分以银杏、松柏、真蕨植物为主,尤以大量银杏发育为特征,称之为凤尾银杏-锥叶蕨植物群。聚煤作用由西北向华北地区扩展,以新疆水西沟群和山西大同群为代表,在新疆、陕北等地常形成巨厚煤层,是我国最强盛的聚煤期。

晚侏罗-早白垩世植物群以松柏、银杏、苏铁植物为主,可以拟金粉蕨-高腾刺蕨植物群为代表。随着潮湿气候带的北移,晚侏罗-早白垩世聚煤盆地集中分布于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巨厚煤层。1.3新生代聚煤期

我国新生代早、晚第三纪均有重要含煤地层形成。早第三纪含煤地层主要发育于北方,造煤植物主要为被子植物,抚顺煤盆地始新世—渐新世含煤地层如山西繁峙组、华北平原沙河街组和东海盆地花港组,含煤性较差。早第三纪华南大部分为红层沉积,仅沿海和云南西部一带有煤盆地零星分布,如广西百色、广东茂名等煤盆地。

晚第三纪中新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云南及台湾省,以云南小龙潭组为代表,含有巨厚煤层。上新世聚煤作用集中于西南地区,以滇东北的昭通组为典型,亦有巨厚煤层发育。晚第三纪的聚煤作用可延续至第四纪,云南昆明盆地含有褐煤沉积岩主要为更新世堆积。

2我国成煤环境演化

2.1聚煤古地理环境的演变特征

聚煤作用是在一定的古地理环境条件下发生的。我国地史时期随着海陆变迁、海面变化和古植物演化,聚煤作用由浅海、滨海向邻海和内陆逐步扩展和迁移,聚煤古地理景观构成一个时空演化系列。早古生代煤形成于滨海—浅海环境,为菌藻类转化而成的腐泥煤;晚古生代以海滨环境为主;中、新生代则从邻海环境逐步过渡为内陆盆地环境为主聚煤作用范围逐步扩大,聚煤古地理环境渐趋多样化。

早古生代末,华北、塔里木、上扬子等陆块隆起剥蚀华南东部的古华夏海槽和西北的祁连海槽亦褶皱隆起,陆地范围显著扩大。晚古生代海侵沿袭了古华夏海槽和祁连—秦岭槽地的方向,早石炭世晚期海水曾达滇东、苏北和皖南一带。在短暂的海退期,沿陆缘滨海地带形成小型三角洲平原、障壁潟湖和滨岸潮坪成煤环境,主要分布于上扬子—江南古陆东南缘和河西走廊一带,是在海域不断扩大的总趋势下形成的,并显示向陆地方向的穿时和迁移现象。

晚石炭世海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华南、西南的大部分地区沦为浅海碳酸盐盆地。海侵范围波及长期隆起的华北地块,中石炭世海水由东、西两侧进侵,晚石炭世中晚期达到最大规模。华北聚煤盆地的古地理环境为陆表海、潟湖潮坪—障壁体系和三角洲平原的区域配置和交换。主要煤层赋存于海进沉积序列,在盆地北缘形成东西向展布的厚煤带。早二叠节伴随蒙古—大兴安岭海槽的封闭过程,大量陆缘碎屑注入盆地,海侵范围向南退缩,以浅水三角洲为主体的聚煤环境自北向南推移,呈现出山前冲积平原、滨海三角洲平原和潟湖海湾沉积环境的有序配置,赋煤层位逐步抬高,组成海退沉积序列。早二叠世早期形成盆地范围的重要厚煤层,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则退缩于盆地的南缘地带。

早二叠世华北,西北地区广泛海退的同时,华南地区的海域范围则继续扩展,海水向西北侧上扬子古陆区快速侵漫,沿古陆边缘的潟湖潮坪环境发育早期含煤沉积,并迅速被广海碳酸盐沉积代替。早二叠世晚期,由于东吴运动的影响,华南广大地区隆起陆,海水退居东南隅,在海西期造山带的前缘堆积了滨海碎屑含煤岩系。晚二叠世早期,海水由西南方向再度进侵,但其强度已明显减弱。不海域不断扩大的趋势下,华南地区呈现比较复杂的岛海古地理景观,岸线曲折,海陆穿插,沉积类型多样。东南沿海为陆相、过渡相碎屑含煤沉积,盆地中部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含煤沉积,黔西、滇东地区则持续发育大型三角洲复合体,为煤层最富集地区。随海域不断扩展,聚煤带向古陆方向迁移。晚二叠世晚期,华南地区再次被广海淹没,以碳酸盐和硅质沉积为主,含煤沉积则局限于川滇古陆东侧的滇东、黔西和川西一带。

古生代末至中生代初期是我国海陆变迁的转折期,晚三叠世秦岭以北及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隆起为陆,海区退缩于华南东南隅及西南地区,聚煤盆地主要分布于海陆交接的邻海地区,聚煤古地理景具有“过渡型”特色。海水内侵受到限制,以富含半咸水动物化石为特征。华南东部以海湾型沉积环境为主,主要含煤层段赋存于盆地早期冲积扇粗碎育的充填序列,各盆地充填差异显著;中期各盆地与海域连通,形成际形复杂的海湾;晚期随着海退过程再次出现聚煤作用,可延续至早侏罗世,但一般含煤性变差。西南地区以潟湖型沉积环境为主,由于河流注入而导致潟湖淡化,并逐步扩张超覆,向邻海湖盆地演化,主要含煤层段形成于滨湖三角洲平原环境。

侏罗世早期西南和华南的海域进一步退缩,伴随潮湿气候带的北移,早、中侏罗世聚煤盆地主要分布于昆仑—秦岭构造带以北地区,内陆盆地占据主导地位。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以湖盆为中心构成内流水系,呈现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湖泊沉积环境的有序配置,冲积平原和滨湖三角洲平原是主要聚煤环境。随着盆地的演化,盆地充填序列经历了冲积—湖泊—冲积充填序列的更替,形成上下两个含煤组,一般以湖泊充填淤浅基础上形成的上煤组含煤性较好。中、小型山间盆地和谷地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常由于盆地充填淤浅而沼泽化,形成厚煤层。中生代晚期海域退缩于藏南和东北三江平原局部地区,并有滨海型号含煤沉积分布。东北、内蒙古东部地区则发育内陆断陷煤盆地,构成高地和湖盆星罗棋布的古地理景观。盆缘断裂活动和近源物质供应是控制盆地形成和演化的主导因素,沿盆缘断裂分布的冲积扇的进积和退缩控制了盆地沉积环境的空间配置,聚煤环境出现于盆地演化的一定阶段和盆地的特定部位,在湖泊淤浅的基础上形成上部含煤段,常发育巨厚煤层。

新生代第三纪聚煤盆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和西南地区,多为内陆断陷或构造—侵蚀盆地濒太平洋地区尚有滨海型和海湾潟湖型含煤沉积,与第三纪伸向陆地的指状海连通。内陆聚煤盆地常常赋存巨厚煤层,煤层一般出现于填充盆地向湖盆演化的过渡阶段,煤层上覆为湖相泥岩或泥灰岩。

3. 我国主要聚煤期的气候

聚煤期的古气候是影响沉积盆地充填和聚煤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古气候条件对植物的发育和泥炭聚积起了重要作用,分析各聚煤期的古气候状况有助于了解聚煤盆地的时空分布和充填物特征。3.1晚古生代聚煤期古气候

早石炭世的古气候比较单一,植物界刚刚扩展到陆地,只能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存。早石炭世发育的拟鳞木植物群不具年轮,植物化石分布于南、北半球,甚至现在的北极地区,绝大部分地区相当热带、亚热带气候。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拟鳞木植物群分布区,仅蒙、东北北部局部地区见有安加拉植物群分子,说明局部气候略为温凉。

晚石炭世植物地理分区已经形成,可区分为四个植物类型,即:安加拉植物群,冈瓦那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其中,前二者属于温带气候,后二者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我国除东北、新疆北部属安加拉植物群,藏南属于冈瓦那植物群以外,绝大部分地区为华夏植物群。鳞木非常繁盛,茎上气孔构造发育,为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带的产物。此外,中亚一条北西向的干燥带东延至我国西北地区。

二叠纪植物演化更加明显,植物地球分区清楚。天山以北、内蒙北部和东北北部为安加拉植物群分布区,属于温带半潮湿气候。冈瓦那植物群主要分布于藏南地区,以舌羊齿为主,代表温带或冷温带半潮湿气候。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华夏植物群分布范围,贵州西部峨嵋山玄武岩纵组、龙潭组和长兴组中发现的丰富的辉木,反映了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的生态特征。华北地区辉木不发育,大羽羊齿类形体较小,属于亚热带半潮湿气候。晚二叠世华北地区南部仍持续温暖潮湿气候,有煤层和紫斑泥岩发育,但从整个沉积物类型和植物化石组全判断,我国西北、华北广大地区的气候已渐趋干燥,干燥带由西向东扩展,聚煤作用终止。

3.2中生代聚煤气候

早、中三叠世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干燥带,中三叠世末华南地区转为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多雨气候,发育叉羽羊齿植物群,其中苏铁植物占据优势。华北、西北地区则以木贼、类丹蕨、束脉蕨等旱生耐凉植物为主,代表温带半潮湿气候。

早、中侏罗世我国南方苏铁、真蕨植物特别繁茂,代表热带、亚热带气候,北方则以真蕨、松柏类和银杏类为主体,代表了一种针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景观,总体上这一植物群是亚热带—暧温带气候的反映。中侏罗世中晚期紫色沉积增多,矿物成熟度降低,蒙脱石含量增高,植物化石缺乏,反映气候渐趋干燥。早、中侏罗世北方潮湿气候带的分布与古地中海海洋气团的北移、东进有关,从而增大了这一内陆地区的降雨量,形成了许多重要的聚煤盆地。

晚侏罗世全球气候有较大变化,中亚一带干燥气候区扩大,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属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基本为红层。北方、尤以阴山以北地区,以松柏、苏铁、银杏等植物为主,具有年轮,气候季节分明,属温带气候。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潮湿多雨,植物繁茂,形成了上百个断陷盆地,这一地区受到古太平洋季候风的影响。

我国境内中生代干旱气候带和潮湿气候带自西南向东北逐步推移,导致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早白垩世聚煤带有规律的时空分布。一般来说,潮湿气候带和构造拗陷、断陷带的叠合决定了聚煤盆地发育的部位。

3.3 新生代聚煤期古气候

早第三纪我国自北而南跨越了暧温带和亚热带、热带两个植物区,是木本被子植物繁盛阶段。晚第三纪气候有缓慢变冷的趋势,亚热带北界南移。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受海洋气团控制的潮湿气候带移至云南和华南沿海地区,在滇中、滇东等地形成数百个小型煤盆地。欧亚大陆腹地则是趋干燥,大面积呈现草原植被景观。

第三纪位于北半球的两条潮湿气候带和一条干旱带以北西—南东方向穿越全国,干旱带的分布范围由新疆经青、甘、宁、陕而达于闽、浙沿海,这一广阔的干旱气候带是聚煤盆地分布的一级控制因素,加之印度洋和太平洋季候风的影响,以致我国第三纪煤盆地主要分部于东北和西南地区。

本文在张志沛、姚改焕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四川矿业学院普通地质教研室.煤矿地质[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76.

[2] 朱志尧,吴必胜.煤生成开发利用[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2.

[3] 韩德馨,杨起.中国煤田地质学(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0.

[4] 武汉地质学院煤田教研室.煤田地质学(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

[5] 曹代勇,张守仁,穆宣社,傅正辉.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控制因素探讨[J].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28(1):25~28.

[6] 童玉明.成煤大地构造学研究[J].兰州:地球科学进展.1999.14(3):313~316.

[7] 李增学,魏久传,韩美莲.海侵事件成煤作用—一种新的聚煤模式[J]. 兰州:地球科学进展.2001.16

伯利矿业地质资料简介

山东宏河矿业集团 新疆和田县大红柳滩铅银矿 开发建设项目简介 (2012年6月) 立足于“抢占矿产资源、打造百亿企业”的战略目标,山东宏河集团于2009年成立新疆宏源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10年底由新疆宏源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收购新疆佰利矿业有限公司所属矿产资源;于2011年初正式启动新疆和田县大红柳滩银铅矿开发建设项目。现就该项目的基本状况、开发进程、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等情况介绍如下: 一、矿区位置及交通 矿区位于西昆仑山腹地,行政区划隶属于新疆和田县郎如乡管辖。地理座标:东经79°05′00″~79°08′30″,北纬35°52′30″~35°55′00″。三个矿区总面积为47平方公里。所在1∶5万图幅名称为大红柳滩幅,图幅号:9-44-3-甲。 矿区距离219国道13公里,有简易公路相连,西北通达新疆叶城县(运距540km),东南连接西藏阿里。 矿区位置交通图比例尺1∶170000

二、矿权设置情况 新疆佰利矿业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在新疆和田县注册成立,先后收购或登记设立3个铅锌矿探矿权(实为银、铅矿),并于2011年取得一个采矿许可证,三个矿权区总面积为47.24平方公里。分别介绍如下: ㈠、《新疆和田县大红柳滩铅锌矿详查》探矿权(简称一矿区) 该探矿权于2006年5月首立,证号:650000617019,有效期:2006年5月12日—2007年5月12日,2007年8月进行了第一次延续,延续证号为6500000733027,有效期:2007年8月14日—2008年8月14日,探矿权人:辽宁海城铅锌冶炼厂,勘查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勘查院。 2007年辽宁海城铅锌冶炼厂将探矿权正式转让给新疆佰利矿业有限公司,勘查许可证号:T65120081202022270,有效期自2010年1月25日至2011年1月25日,勘查单位仍为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勘查院;第二次延续有效期自2011年5月19日至2012年5月19日,勘查单位为新疆光程矿业技术有限公司。详见附件一:《新疆和田县大红柳滩铅锌矿详查》探矿权证影印件。 勘查许可证拐点坐标一览表 ㈡、《新疆和田县大红柳滩西南铅锌矿详查》探矿权(简称二矿区) 乌鲁木齐佰捷工贸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新疆佰利矿业有限公司)于2007年7月17日新办探矿权登记、首次设立《新疆和田县大红柳滩西南铅锌矿普查》勘查许可证,勘查区面积14.96平方千米,勘查许可证编号:6500000711772,有效期限自2007年7月 拐点坐 标 地理坐标 6度带大地坐标 北纬 东经 X(m) Y(m) 1 35°55′ 79°05′ 3978064.49 14326991.59 2 35°55′ 79°08′30″ 3977962.69 14332257.65 3 35°52′30″ 79°08′30″ 3973338.63 14332169.68 4 35°52′30″ 79°05′ 3973440.38 14326900.86 测区中心坐标: X :3975500 Y :14329500 面积:24.34km2

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的现状及提升措施分析

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的现状及提升措施分析 摘要:当前国内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相对于先前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煤 炭地质勘查技术所承担的新任务、面临的新情况来看,其在很多方面还有着较大 的提升空间。因此,这就需要国家、企业及个人等主体,全面认识到提升煤炭地 质勘查技术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切实从当前煤炭地质勘查技术实际情况出发,持 续提升煤炭地质勘查技术整体水平,为党和国家打造出一整套现代化的煤炭地质 勘查技术。 关键词: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现状;提升措施 引言 因为自然环境以及地质地貌都是不同的状况,而且煤炭资源所处的地质条件 以及特色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比较系统化的、科学合理的地质 勘查策略,而且还可以充分地探索一些相关的勘探方式。在煤炭地质勘察的过程 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我们需要对此进行认真地探索和分析,为煤炭 资源地质勘查提供更多有效的方法。 1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的现状 1.1勘查矿业权与拥有权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国内政策下,对某个区域内矿业权进行勘探是有偿的,在进行矿业资 源的勘查时,需要按照招投标的方式得到对应的矿业权。但是从当前煤炭地质勘 查情况来看,勘查单位在具体勘查时,资金等方面的因素限制较大,特别是一些 中小型的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在具体的招投标过程中,较常处于相对不利位置,得 到矿业权的概率非常低。所以,即便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得到了矿业权,对于勘查 范围内煤炭资源风险性与稳定性也不能提供出较好的保证,这就导致在具体煤炭 地质勘查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风险。在具体工作中,煤炭地质勘查单位的优势主要 体现在对具体地质信息的掌握层面,而煤炭地质勘查工作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较多,仅仅掌握地质信息容易出现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果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并没有获得 其他矿业权,那么其开展的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就是服务工作,得到的具体勘查结 果归属矿业权所有者,矿业权所有者仅需提供服务费用即可,按照矿业权所有者 的要求开展相关的工作。 1.2煤炭地质勘查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具体工作中若操作不当容易给煤炭存储 区域内地质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到该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尤其是在煤 炭地质勘查工作结束后,若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回填,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整个区域 内自然环境出现变化,带来水资源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给勘查区域生态安 全带来影响。部分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为了压缩勘查成本,仅注重煤炭地质勘查 工作,对于由于勘查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够重视,具体勘查过程中构建的勘 查体系也不够完善,传统的开发式地质勘查情况相对较多,容易给生态环境保护 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若对勘查区域内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等重视程度较差,非常 有可能导致勘查结束后,给勘查区域生态平衡带来威胁,也影响到整个煤炭行业 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3煤炭地质勘查技术人员总体水平相对不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煤炭地质勘查手段相对于先前更为丰富,更重类型的现代化技术与装备为煤炭地质勘查水平的提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 是从当前煤炭地质勘查技术人员掌握这些先进技术与装备情况来看,整体的情况

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绪论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 研究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包括:①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②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地质学基础及社会学问题;③如何协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 (1)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2)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 (3)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 (4)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总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1.环境与地质环境 ?环境的概念 广义:系统以外的事物,也就是说,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研究主体即系统而言的。 狭义: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内涵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事物或物质条件。?地质环境的概念 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人类环境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指与人的生存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发生空间的总和,又称地质环境系统。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在实际应用时常加前后缀,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观察对象的地质学色彩,调查意指对这个特定空间实体和现象的描述、刻画;环境地质用于学科的定名,如环境地质学,它将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问题发生的地质学本质,或指某些环境问题的地质学机理分析,既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也包括人为地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本质。简言之,地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研究的对象,环境地质则是对这个对象的分析研究过程。

地质环境系统:根据地质环境系统的尺度层次,将人类地质环境分为全球地质环境和局域地质环境。 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大圈层构成。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称外三圈,地壳、地幔、地核称内三圈。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 ①以系统的方式存在②开放性③层次性④演化特性⑤自然-社会双重属性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组成要素:地质环境系统位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叠置的地球浅表层,其内部有空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它们代表了地质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 时空结构:P18(了解) 2.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 ?系统演化的基本概念 针对系统整体而言的,是系统整体结构、功能随时间的推移有别于先前的结构、功能的改变过程,是系统内部质的改变。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 (1)影响因素种类、个数的改变; (2)影响因素作用强度的改变; (3)作用强度速率的改变; (4)影响因素排列次序的变化。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 (1)稳定阶段 (2)失稳阶段 (3)稳定态重建阶段 3.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 地质环境问题的定义:由地质作用引发的,不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现象和过程,通称地质环境问题。 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 (1)按地质作用的类型分类:原生地质环境问题,次生地质环境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4

《地球的演化历史》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运用地质年代表,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课标解读】: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地质年代表,能够形成一种观念:地球有自身的演化规律,并在不同的演化阶段,有不同的生物进化特点。 【教学目标】:能运用地质年代表,描述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球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现象。培养学生地理计算能力,搜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的、辩证的观点。 【内容分析】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历史的方法——地层和化石,然后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科学家把地球的历史按照宙、代、纪进行了编年,就形成了地质年代表。然后逐一介绍的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壳运动、生物(动物和植物)演化、矿产和气候。地球的演化历史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后出现的,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作为一颗行星,具有普通性也具有特殊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用《流浪地球》的片段引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活跃,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法】实物展示法、图片演示法、讲解法、归纳法、讨论法 【学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过《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没有?大家有没有想过地球的未来地理环境会发生什么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流浪地球》的片段。 播放视频 教师:通过这段视频,我们了解到在未来,人类的地理环境——地形、气候、水源、河流、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生态环境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其实地球的地理环境一直都在不断变化之中,从地球诞生那一刻起。那么地球是从哪儿来的?它一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模样吗?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地理环境发生了那些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历史》。 提问:首先,我们来思考人类在地球上存在只有200-300万年,如何知道地球的年龄? 学生:略 总结:地层和化石。展示地层和化石的图片。 问题探究: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 播放视频:《化石的形成过程》 提问:请同学总结化石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学生:略 学生活动:若将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是24小时,地球诞生于0点,你能算出图中的时间分别对应一天中的什么时刻吗? 学生计算古生代始于距今5.41亿年、中生代始于距今2.52亿年、新生代始于距今6600万年,分别对应24小时中的什么时刻? 教师点评: 古生代始于5.41亿年 46亿÷24小时(即1天)=5.41亿÷(24—X)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投资管理(试行)办法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投资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煤炭地质单位投资活动,建立健全决策科学、投资高效、监管有力的投资决策程序和组织实施程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规定,结合煤炭地质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投资,是指总局及所属投资单位为了获取未来经济收益和效益,而在境内投入资金或其他资源以形成资产的经济活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产权收购、长期股权投资等投资活动(境外投资活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投资单位:总局及所属二级单位(省局、专业局、中心、院、公司)。 第三条投资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一)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符合投资项目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 (二)符合总局战略规划、产业布局、主营业务,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符合投资单位经济实力、资产规模、资产负债水平,具备相应的筹资能力和经济、技术人才; (四)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投资决策程序,经过充分科学论证,预期收益不低于国内同行业同期平均水平和筹资费用; (五)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一般不超过投资总额的10%,且不影响主业发展,并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报上级批准; (六)禁止股票、基金、外汇、期货等高风险行业和系统外非主业投资。 第二章投资计划 第四条投资单位根据批准的发展规划,编制年度投资计划,投资单位的主要投资活动要纳入年度投资计划。年度投资计划按规定编入年度预算,并按要求上报。年度投资计划包括: (一)年度投资计划(见附件1); (二)上年度投资完成情况(见附件2);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年度投资计划中的投资项目是指按照本办法由投资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局长(主任、院长、总经理)办公会议或董事会会议研究决定,旨在加强主营业务建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煤炭地质经济的投资项目。 第五条年度投资计划经投资单位批准后,原则上不得进行调整。执行中需要追加投

中国煤炭资源综合区划研究

煤炭资源综合区划研究是煤炭工业规划的基础。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极不均一,表现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东部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煤炭消费区域分布特征十分明显,水资源、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聚集和赋存显著差异但有规可循,因此,科学合理的进行我国煤炭资源区划,有促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布局,有促于煤炭工业规划的制定,有促于煤炭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有促于煤炭勘查开发利用与水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中国煤炭资源区划研究是政府规划部门、科学研究部门和煤炭企业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原煤炭工业部、国家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在制定煤炭工业规划时均进行煤炭资源区划和煤炭开发区划研究*,目前主要有二个不同的划分方案,一是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在《中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第三次煤炭资源 预测)》提出了五大赋煤区和七大规划区的划分方案 [1] ,二是魏同等提出了三带七区划分方案[2]。本文在 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大地构造特征、煤炭资源聚集和赋存规律、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划、水资源分布特征、生态环境特点、煤炭工业现状和布局、煤炭供需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煤炭资源综合划分,以求与各位专家交流、探讨。 1煤炭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 1.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区带的划分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区带的划分经历了多次沿革。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三大地带的划分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 [3] 。该文在全面介绍了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和美国4 层次区域经济体系划分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以及“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了未来中国东北及东部沿海、中部及近西部和远西部等新的三大地带和东北、京津冀鲁沿海、沪苏浙沿海、粤闽琼沿海、黄河上中游、长江上中游、珠江上中游、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等10大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方案。 中国煤炭资源综合区划研究 程爱国,宁树正,袁同兴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北京100039) 摘要:在研究我国煤炭资源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煤炭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区划、煤炭供需形势以及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结合我国行政区划,提出了全新的我国煤炭资源综合区划方案,即三带(东部补给带、中部供给带和西部自给带)六区(东北规划区、黄淮海规划区、华南规划区、晋陕蒙宁规划区、西南规划区、西北规划区)划分方案。 关键词:综合区划;煤炭资源;中国中图分类号:F205;P618.11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Coal Resource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Cheng Aiguo,Ning Shuzheng and Yuan Tongxing (China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Coal Geology,Beijing 100039)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oal resource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the country,analyzed relations between coal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economic regionalization,coal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water resource and economic https://www.360docs.net/doc/ea2295018.html,bining with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China,a fine new coal resource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scheme,namely three zones (eastern part supply zone,central part supply zone and western part self-support zone)and six planning areas (Northeast China area,Huanghe-Huaihe-Haihe drainage basins area,South China area,Shanxi-Shaanxi-Inner Mongolia-Ningxia area,southwestern China area,and northwestern China area)put forward. Keywords: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coal resource,China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研究,2006。 中国煤炭地质 COAL GEOLOGY OF CHINA Vol.23No.08Aug .2011 第23卷8期2011年8月 文章编号:1674-1803(2011)08-0005-04 doi :10.3969/j.issn.1674-1803.2011.08.02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及国土资源部重大项目 (1212010733809)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程爱国(1961—),男,安徽休宁人,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 煤田地质沉积学资源评价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孙常长

环境地质学试题答案

第二章 1.地质环境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3.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4.人地复合系统 人地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耦合而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系统。人地复合系统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智慧圈。 2.当前世界环境地质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向 1着眼于地球是个复杂系统,是个多层次结构,以及通过各圈层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来研究全球性环境变化。 不仅是研究现代的,而且研究过去地质历史时期,同时对今后21世纪内全球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全球性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全球性气候(包括古气候)、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全球物质和能量循环等等,并且对这些全球性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后果进行预测。 2.以动态观点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地质环境演化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灾变预报的可能性。 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变化在许多情况下是无序的,是一个非线性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成为热点问题。 3我国主要环境地质学问题 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高原与北部毗邻的沙漠、岩溶石山区、南方贫瘠的红壤区以及西部高寒地区。 因此,当前和今后我国的环境地质问题将会日益突出。 1.淡水资源危机正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开展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新的一轮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是综合分析水资源问题的基础性地质工作。同时迅速建立多种水资源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研究制图、预报网。全国统一环境水文地质监测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各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前景分析的科学依据。加强研究制定节水的法规,研究节水工艺和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在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下陆地水资源演化规律及水资源演化过程的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效应等, 将水资源—环境—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系统,综合考虑。 2.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城市人类活动与之所依存的物质基础—地质环境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复杂的城市地质环境系统。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的依赖性强,人类活动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或影响;另一方面,地质环境承受着人类活动的强烈改造,发生着重大变化,并反馈作用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都市区和城市连绵带的形成,使城市-地质环境相互影响的区域更加广大,矛盾更趋复杂。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序号单位名称 1 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2 北京市地质研究所 3 北京中资环钻探有限公司 4 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 5 北京市地质工程设计研究院 6 中矿资源勘探股份有限公司 7 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 8 北京中煤大地技术开发公司 9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总院 10 北京金有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11 北京市华清地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12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北京总队 13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14 北京市大地开源地质工程有限公司 15 中材地质工程勘查研究院 16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17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特种技术勘探中心 18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19 北京市地热研究院 20 派力工程有限公司 21 北京勘查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22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23 北京地大捷飞物探与工程检测研究院 24 正元国际矿业有限公司 25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 26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27 北京中色地科矿产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 28 北京市地质工程公司 29 中国黄金集团地质有限公司 3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3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32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33 首钢地质勘查院地质研究所 3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5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6 北京中金泰科勘探技术有限公司 37 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 38 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 39 神华(北京)遥感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40 中昊海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41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核工业二四七大队

42 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43 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 44 天津市地质工程勘察院 45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 46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 47 中钢集团天津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 48 天津市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49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50 河北省地勘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51 河北省煤田地质勘查院 52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地质队 53 河北省地质调查院 54 河北省地勘局秦皇岛矿产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55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院 56 河北省保定地质工程勘查院 57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测试中心 58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59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华盛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公司 60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物测队 61 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 62 华北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大队 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64 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九大队 65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水文地质队 66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67 河北省地勘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 68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 69 河北省地勘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河北省遥感中心) 70 河北省地勘局第十一地质大队 71 河北省地勘局第二地质大队 72 河北省地勘局第五地质大队 73 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 74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75 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 76 河北省地勘局第一地质大队 77 河北省地勘局第三地质大队 78 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大队 79 河北省地勘局石家庄综合地质大队 80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一地质勘查院 81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地质队 82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一二九勘探队 83 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

中国煤田地质概况

中国煤田地质概况 一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 (一)地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成煤期多,储量大,分布广,煤种齐全,开发条件较好。各省区按煤炭资源总储量排序依次为: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区,均拥有全国资源总量的2%以上。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3省区约占70%。 (二)煤类 我国的煤种从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均有广泛分布,不同煤种在资源总量中所占比例为:烟煤83%、无烟煤9%、褐煤8%,其中炼焦用煤约占资源总量的1/5。 三)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特点 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具不均衡性: 1.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 2.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点; 3.可以露天开采的矿区(或煤田)只有13个,煤炭资源量仅占全国煤炭保有资源量的4% ,并多是褐煤; 4.煤田构造普遍比较复杂; 5.煤矿高沼气井和瓦斯突出矿井多。 二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 (一)主要聚煤期及沉积环境

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有14个聚煤期,其中最重要的聚煤期是:①南方早石炭世,②华北石炭-二叠纪,③华南二叠纪,④华南晚三叠世,⑤西北早、中侏罗世,⑥东北晚侏罗一早白垩世,⑦东北、西南和沿海第三纪,共7个主要聚煤期。 中国各主要聚煤期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可以按5个时期加以概括: (1)在石炭纪、二叠纪时期,华北和华南大型陆表海坳陷盆地的总体古地理格局是:从陆到海依次出现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湖泊、碎屑滨岸带(包括三角洲、有障壁海岸,无障壁海岸)、滨浅海沉积、浅海碳酸盐沉积;(2)晚三叠世华南聚煤古地理环境,在西部川滇前陆坳陷的四川盆地,主要是滨海平原、滨海—湖泊三角洲平原、滨海冲积平原和滨海山间平原; (3)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类型与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及基底性质密切相关;(4)中国北方晚侏罗—早白垩世内陆断陷盆地、山间坳陷盆地和近海坳陷盆地的沉积环境又别具一格; (5)古近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东和秦岭以北,以及广西西南部。新近纪含煤盆地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境内。 (二)中国的含煤地层 1、中国含煤地层的分布 中国含煤地层的时间分布与全球主要聚煤期基本一致。聚煤作用较强的时期是:早寒武世,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第三纪。 中国含煤地层的空间分布形成了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华南五大聚煤区。 2、中国含煤地层的沉积类型

中国煤炭地质

中国煤田地质 (一)、含煤地层与煤层 我国地史上的聚煤期有14个,其中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为主要聚煤期。在这7个主要聚煤期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聚煤期更为重要,相应煤系地层中赋存的煤炭资源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8%以上,煤层气资源占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99.5%以上。 1、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 (1)主要含煤地层分布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聚煤作用在我国北方形成海陆交互相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赋存在华北赋煤区,含煤面积80万km2,构成了我国最主要的煤层气聚气区,即华北聚气区。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的主体部分,地理分布范围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临勃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到秦岭-大别山,包括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南部、辽宁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部、陕西大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在华北赋煤区内,还广泛发育了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并见零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含煤地层分布。 晚二叠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在我国南方十分强烈,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大雪山-哀牢山以东的华南赋煤区内,构成了我国华南煤层气聚气区。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系,地理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南、华东和华南的12个省区。华南赋煤区内除有以龙潭组为代表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外,还有上石炭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下-中侏罗统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赋煤区,在华北赋煤区的分布也较为广泛。西北赋煤区由塔里木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西部天山段和秦祁昆仑褶皱带、祁连褶皱带、西秦岭褶皱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地理分布范围包括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贺兰山-六盘一线以西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早-中侏罗世的聚煤作用在西北赋煤区广泛而强烈,所形成的煤炭资源在该区占绝对优势地位,并构成了我国西北煤层气聚气区的主体。此外,该区局部地带尚有石炭-二叠系和上三叠统含煤地层赋存。 下早白垩统下早白垩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北赋煤区,是我国东北煤层气聚集区煤层气赋存的主要地层。其大地构造单元为兴蒙褶皱系东段、华北地台东北缘及滨太平洋褶皱系,地理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中部和北部以及内蒙东部。此外,本区内还有石炭-二叠系、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情况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情况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质勘查局、各有色地质勘查局、各煤田地质局、各核工业地质局、各冶金地质局 3、中国地质调查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4、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冶勘总局):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涿州):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6、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7、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8、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10、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为主) 14、中国盐业总公司(即中盐勘察设计院) 15、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省) 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质院校: 1、中国地质大学(原武汉地质学院、北京地质学院) 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 3、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 4、东华理工大学(华东地质学院) 5、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 6、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 (一)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

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班级: 姓名: 小组评价: 3.1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学案 课前准备 1.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形成经历了 生物进化的趋势: 会在地层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沉积岩中岩层的一般顺序是从 5. 根据地层和化石,加上对地球早期演变的推测,地球发展史被编成了“ 【问题思考】 1、形成现今地球环境需要哪些条件? (包括太阳作为恒星和地球作为行星的所有条件。) 2.煤是地质历史上的陆地植物在沼泽中大量沉积而成的。 丰富的煤 藏。请推测煤形成时南极洲的地理环境。 2.早期火山活动喷出的气体和现代类似,主要包括 ,大量水 汽通过 过程或在地表直接 ,逐渐形成水圈。 3.生命的起源为 ,生物进化改造了地球大气。 现代大气的主要成分为: 。为海洋生物后来登陆准备了条件的是 回扣教材夯实基础 的过程。 4.岩石多呈层状,具有 顺序的岩层称为地层。在沉积岩形成的过程中,生 物的 下往上,年龄从 ,低级物种化石在 ,高级物种化石在 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人们发现了

图表归纳 探究一:2009 年9月,中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发现了距今约 毛恐龙化石,这是迄今(截止2009年9月27日)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恐龙 -“赫 氏近鸟龙”的新发现。 1、恐龙繁盛时期的地理环境。(包括当时的地壳运动、成矿规律、生物演化等) 2、化石研究表明,距今6500万年前,统治地球达一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灭绝了, 试分析 恐龙灭绝的原因。(提示:首先从气候变化找原因, 然后进一步推测气候变化可能是由于什 么原因造成的) 知识建构突破重点 课堂活动 1.6亿年的带 用图表概括各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特征、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过程。 突破考点研析热点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 -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质勘查局、各有色地质勘查局、各煤田地质局、各核工业地质局、各冶金地质局- 3、中国地质调查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4、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冶勘总局):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涿州):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6、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7、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8、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10、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为主)- 14、中国盐业总公司(即中盐勘察设计院)- 15、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省)- 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质院校:- 1、中国地质大学- 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 3、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 4、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 5、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 (一)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 (二)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土资源部所属的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具体职能和编制由国土资源部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 (三)各工业部门所属地质勘查队伍要根据不同情况积极推进改革。冶金、有色、轻工、化工、建材等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可以从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改组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家经贸委与各工业局研究确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可以从所属地勘队伍中保留一支从事放射性矿产勘查的精干队伍,其余与原地质矿产部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同步进行属地化、企业化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由国防科工委研究确定。武警黄金地质勘查部队的改革,按照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有关决定执行。轻工局所属部分地勘单位,并入中国盐业总公司。- 一、地质部地勘系统-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成立,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天津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调中心)-

煤田地质报告编制

煤田地质报告编制提纲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文件 中煤总地地字[1991]第380号 关于颁发《煤田地质报告编制提纲》的通知 各煤田地质公司(局、队) 《精查地质报告编制提纲》由原煤炭部地质局颁发试行以来,对于统一地质报告内容,提高地质报告编制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按照地质报告改革“三性”、“三化”目标的要求和“煤田地质技术管理的若干规定”的精神,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试行的报告编制提纲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煤田地质报告编制提纲》正式颁发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和意见,请随时报局。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 一九九一年十月十日 321

一、精查地质报告编制提纲 文字说明 报告的文字说明共为10章35节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目的和任务 扼要记述本次勘探的立项依据,上级下达的任务和要求(包括煤矿设计部门的设计方案及对地质工作的要求)。记述本次勘探的地质任务,勘探工作简要经过及其他有关情况。 第二节位置和交通 叙述井田的地理位置、地理座标、井田边界、四邻、长、宽和勘探面积、勘探深度。 叙述经过井田或附近的主要水陆交通线(包括拟建的)。井田至邻近主要城市或交通枢纽的距离。(插图:交通位置图) 第三节自然地理 叙述井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水文、气象及地震情况等。 322

第四节矿井及小窑 叙述井田内及邻近的生产、在建、停闭矿井(露天)、小煤矿及老窑的生产情况及其他有关情况,包括井型能力、开采煤层、开采水平(或深度)、开采范围及面积、采煤方法、通风、排水、照明情况、灾害及停采原因等。 第五节以往地质工作 扼要叙述本井田以往地质工作情况,包括历次工作的单位、时间、性质、内容、使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及质量状况、主要成果及审批、利用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当时和现时的评价等。 第二章勘探工作 第一节勘探方法 叙述本次所采用的勘探方法,包括勘探手段的选择依据,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的确定,基本线距的选择,各种工程密度的确定及工程布置原则,各项工程的施工原则,相互配合和效果等。 第二节勘探工程及质量评述 32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勘查院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地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勘查院隶属于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系年整合中南局各地质队骨干地质技术人员组建起来地大型综合性地质勘查单位.是一支集地质找矿、工程勘查与施工、科研开发于一体地高科技队伍.院共拥有个综合分院:即新疆分院、湖北分院、昆明分院、南宁分院;个专业分院,即物化探分院;个办事处,内蒙古办事处;个矿产资源研究院;个总局系统重点实验室;个博茨瓦纳项目公司;个境外项目部,即利比里亚项目部、马达加斯加项目部. 中南地质勘查院持有国土资源部颁发地《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固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质钻探)(三甲)、湖北省国土资源厅颁发地《地质勘查资质证书》(五乙)、《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估、勘查、设计、施工资质证书》(四乙),主要从事:固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质钻探工程施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质坑探工程施工、地球化学勘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评估、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等.同时院还获得了相关主管部门认证地生产安全许可证、岩矿测试等计量认证;中南地质勘查院管理科学规范,年月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年月通过: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产业结构 随着院地勘经济地高速发展,国家市场、自主矿权找矿成果突出,

勘查基地初建雏形;商业地质勘查及延伸产业取得长足地发展,中南地质勘查院地工作区域从广西、湖南和湖北扩展到新疆、云南、内蒙、甘肃、青海等西部地区及马来西亚、越南、博茨瓦纳、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等东南亚及非洲国家. 并随着国家地质勘查资金地投入,中南地质勘查院集中力量参加国家国家各类地质勘查项目和各省特别是西部各省地各类勘查项目地申请,获得了国家境外基金、国家基金、内蒙地勘基金等多个项目.提交了可观资源储量、扩张了勘查区域、培养了一大批年轻地找矿队伍、打造了中南地质勘查院地品牌. 、人员组成 现有职工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人,占全部职工地.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人,高级工程师人,工程师人,助理、员级人. 、技术装备 院现有技术装备为物化探仪器设备、测绘设备、实验室设备、通讯导航设备、运输设备、钻探设备、信息处理设备等八种类型,近几年投入技术装备更新资金达多万元,新添置了便携式矿石分析仪、高精度质子磁力仪、大功率激电仪、全站仪等地质物化探设备;引进了光谱仪、质谱仪、偏反光两用显微镜等一批化学分析仪器;购进了挖掘机、推土机等特种设备;年初还购入便携式岩芯钻机.装备水平地提升大大加强了我院地质找矿与科研能力,全面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煤炭地质勘查规范(参考模板)

煤炭地质勘查规范 目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煤炭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 4 煤炭地质勘查的基本原则 5 煤炭地质勘查的工作程度 5.1 阶段划分 5.2 预查阶段 5.3 普查阶段 5.4 详查阶段 5.5 勘探阶段 6 煤炭地质勘查的控制程度 7 煤炭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7.1 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7.2 煤炭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 煤炭资源/储量估算 8.1 煤炭资源量计算指标 8.2各类型资源量计算块段划分的基本要求8.3 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要求 8.4 有夹矸的煤层采用厚度的确定方法

8.5 露天勘查煤层的夹矸和剥离物的估算 9 煤层气和其他有益矿产勘查工作 10 泥炭地质勘查 10.1 泥炭预查 10.2 泥炭普查 10.3 泥炭详查 10.4 泥炭勘探 10.5 泥炭资源/储量估算 11 资源编录、综合研究和报告编制 附录A(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附录B(资源性附录)勘查工作研究的技术要求 B.1 煤质研究 B.2 勘查区(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勘查研究 B.3 工程地质勘查工作 B.4 环境地质工作 附录C(资料性附录)煤层气及其他有益矿产的勘查研究 C.1 煤层气的勘查评价 C.2 其他有益矿产的勘查评价 附录D(资料性附录)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类型划分及钻探工程基本线距 D.1 构造复杂程度划分为四种类型 D.3 选择钻探工程基本线距的要求

D.4 泥炭勘查工程控制的程度 附录E(资料性附录)建议的资源/储量比例及资源量估算指标附录F(资料性附录)采样及测试工作量 D.2 煤层稳定程度划分为四种类型 附录G(资料性附录)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及勘查工作量G.1 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 G.2 水文地质勘查工程量 G.3 露天煤矿的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 G.4 露天煤矿勘查的抽水试验工程量 附录H(资料性附录)露天边坡、剥离物分类及勘查工程布置H.1 按构成露天边坡岩层的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和结构面的发育程度露天边坡可分为三类 H.2 露天边坡勘查工程布置 H.3 按剥离岩层的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可将剥离物分为三类H.4 露天剥离物勘查工程布置 附录I(资料性附录)小煤矿勘查工作 附录J(资料性附录)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J.1 概略研究 J.2 预可行性研究 J.3 可行性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