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克罗恩病的治疗

儿童克罗恩病的治疗
儿童克罗恩病的治疗

儿童克罗恩病的治疗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反复腹痛、腹泻,伴腹部肿块、肠瘘、肛门病变,体重下降和生长发育迟缓,并可发生肠外病变,如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等。目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治疗、心理治疗及外科治疗,至今仍无法从根本上治愈该病。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其生理及心理在青春期都面临巨大变化,因此,儿童CD的治疗目标不仅限于诱导和维持缓解、防止复发,避免长期的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更重要的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保持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一、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1)皮质类固醇:

儿童活动期CD采用皮质类固醇诱导缓解,控制症状迅速,缓解率为70%~90%[1]。但皮质类固醇可减少免疫细胞凋亡数量,降低肠黏膜免疫系统的耐受能力,长期应用出现Cushing 综合征,增加死亡的风险,还易导致激素依赖和(或)耐药。因此,皮质类固醇不宜用于维持治疗[2]。新一代皮质类固醇制剂布地奈德(budesonide)具有抗炎作用强、全身副反应少等特点,Otley和Steinhart[3]认为布地奈德对回肠、升结肠活动期儿童CD有效,但疗效较醋酸泼尼松差。Levine等[4]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显示,先给予布地奈德诱导剂量12 mg/d 连续4周,然后9 mg/d 7周,最后6 mg/d 3周,缓解率较无诱导剂量组高,且未增加激素相关副作用。对于轻中度活动期儿童CD,布地奈德能否完全替代醋酸泼尼松需进一步观察。

(2)免疫抑制剂:

包括硫唑嘌呤(azathiopurine,AZA)、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6–MP)及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AZA、6–MP诱导和维持缓解成人CD有效[5,6],针对儿童CD的研究较少,Markowitz等[7]的一项儿童随机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AZA或6–MP可以减少激素的应用并阻止疾病复发,18个月的维持缓解率为90%。Riello等[8]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发现,AZA对儿童CD维持缓解有效,治疗最初4周可出现胰腺炎,恶心呕吐,皮肤反应及虚弱等副作用,大部分对AZA的耐受良好。亚洲儿童对AZA或6–MP的耐受性个体差异大,可能与体内硫嘌呤甲基转移酶的活力低下导致硫鸟嘌呤堆积出现骨髓抑制有关。AZA维持治疗时间的长短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在青春发育期应坚持用药[9]。AZA维持缓解失败时,应考虑尽早使用MTX。

(3)生物制剂:

常见的包括抗TNF–α单抗、抗白细胞黏附分子制剂及其他生物制剂。

TNF–α单抗主要有3种,即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及赛妥珠单抗(certolizumab pegol),这些生物制剂证实对治疗儿童CD是有效的[10]。英夫利西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早期对英夫利西单抗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报道的是几个非随机对照研究[11,12,13],发现部分或完全缓解率均优于传统治疗方法。2003年美国开展了一项名为REACH的重要研究[14],共纳入112例中重度CD患儿,0、2、6周接受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症状改善者再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每隔8周和12周接受英夫利西单抗治疗1次,共1年。治疗后第10周,88%患儿有临床应答[儿童CD活动指数(pediatric 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PCDAI)从基线下降≥15分;总分<30分],55%患儿达到临床缓解(PCDAI <10分);治疗后第54周,每8周接受1次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患儿63%有临床应答,56%达到临床缓解,而每12周接受1次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患儿33%临床应答,23%达到临床缓解,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英夫利西单抗对诱导临床应答和缓解有效,对维持缓解也有效。2006年5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英夫利西单抗在儿童中使用,该药开始在儿科中广

泛应用[15]。

近十年来,随着英夫利西单抗在儿科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其在儿童CD诱导缓解中的作用及远期疗效得到越来越多学者肯定。Baldassano等[16]在一项多中心开放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发现,英夫利西单抗治疗12周,100%患儿出现临床应答,48%获得临床缓解,PCDAI、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Lamireau等[17]对88例儿童及青少年活动期CD采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C反应蛋白和ESR显著下降,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第90天,49%症状改善,29%达到缓解,53%停用糖皮质激素,92%停用肠外营养,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事件。说明对于难治性中重度的儿童及青少年CD,英夫利西单抗短期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另外,Wanty等[18]对英夫利西单抗在儿童CD治疗中的远期疗效进行了观察,1年后对维持缓解有效,2年后对生长发育的改善有轻微促进作用。Crombe等[19]进行了120例CD患儿的队列研究,半数以上患儿治疗32个月仍有效,长期临床应答的患儿需外科干预的机会减少,并且能加快追赶生长。

阿达木单抗是完全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Da等[20]在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中发现,阿达木单抗对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失败的患者有效。Hyams等[21]对192例常规治疗失败的CD患儿用阿达木单抗开放性诱导治疗,第26周33.5%(63/188)的患儿达到临床缓解,缓解率与使用阿达木单抗的剂量无关,说明阿达木单抗对诱导和维持儿童CD临床缓解是安全有效的。但是否可以认为阿达木单抗对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失败的患儿有效,仍需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抗白细胞黏附分子制剂包括那他丽珠单抗(natalizumab)及vedolizumab(MLN–02,LDP–02)。那他丽珠单抗是基因工程制造的IgG4人–鼠嵌合性的抗整合素α4单克隆抗体,其通过阻断白细胞向肠黏膜组织内浸润,降低肠黏膜炎症发生,主要用于治疗成人顽固性中重度CD,其副作用少,一旦出现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预后极差。vedolizumab是整合α4β7的IgG1人–鼠嵌合性单克隆抗体,研究表明,vedolizumab治疗CD有效且耐受性好,但在儿童CD 中的作用尚不明确[22]。

其他生物制剂包括Th1细胞极化抑制剂如ustekinumab、芳妥珠单抗(fontolizumab),抗IL–6受体抗体制剂如托珠单抗(tocilizumab),重组人细胞因子,抗T细胞制剂,生长因子及小分子化合物制剂等[23]。部分生物制剂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远期疗效及副作用尚不明确。生物制剂价格昂贵,在我国的使用受到极大限制,且儿童应用经验不足,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还需长期临床观察。随着免疫病理学及基因学研究的发展,生物制剂的不断更新,儿童CD生物治疗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4)其他:

沙力度胺(反应停、酞胺哌啶酮)20世纪50年代在德国上市,主要用于治疗妊娠恶心呕吐。Felipez等[24]研究显示,沙力度胺对生物制剂治疗无效的严重难治性CD可能有效。沙力度胺对胎儿有严重的致畸作用,其临床应用尚存在争议,治疗儿童CD的价值尚待进一步研究。2.营养治疗:

绝大部分CD患儿存在营养缺陷,线性生长受到影响。营养不良不仅导致生长发育迟缓、青春期发育延迟、疾病迁延难愈,严重还可出现免疫功能紊乱等。过去认为,活动期CD应选用全胃肠外营养,但全胃肠外营养使消化系统失去食物机械刺激和直接营养,导致肠黏膜萎缩,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肠道内细菌及毒素移位引起内毒素血症甚至全身炎症反应等。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不仅可以增强患儿的营养状态,直接减少炎症反应,对肠黏膜的生长和增殖及肠屏障功能的维护也有特殊作用。

EN包括完全EN(exclusive enteral nutrition,EEN)和部分EN(partial enteral nutrition,PEN),EEN是指EN制剂(包括要素配方、半要素配方及多聚体配方)完全替代日常饮食,经口、鼻饲管或造瘘口将营养物质直接送至胃或小肠,达到诱导缓解的营养方式。PEN是指除日常进食外,额外增加营养物质以达到最初营养目标从而改善营养状态或维持缓解的方式。

目前主张儿童CD诱导缓解阶段采用EEN,Banerjee等[25]对12例接受EEN治疗的CD患儿进行了研究,比较EEN治疗时营养状态恢复和炎症改善的时间关系,结果显示炎症指标第3天恢复正常,营养状态治疗后第14天明显改善,由此推论炎症改善可能不是营养状态改善的结果,而是EEN的直接作用。Buchanan等[26]对114例CD患儿EEN治疗8周,80%达到缓解,体重和BMI Z值明显改善。Werkstetter等[27]研究发现,新发儿童CD EEN治疗3个月骨代谢及肌肉质量明显改善。因此,EEN可作为儿童CD活动期的一线疗法[28,29]。进行EEN治疗,患儿连续数周每天饮用大量EN制剂而不能进食其他食物,其依从性难以保证。Gupta等[30]研究发现,80%~90%热卡通过EN给予,其余热卡通过日常饮食补充,1~4个月后炎症指标及PCDAI均明显改善,65%达到临床缓解,87%有临床应答。这种独特的EN是否优于EEN仍需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PEN对维持缓解和预防复发起着重要作用。Wilschanski等[31]研究显示,28例EEN诱导缓解的CD患儿继续日常饮食联合夜间鼻胃管补充要素配方饮食,另一组19例EEN诱导缓解不联合夜间要素配方饮食,1年后联合夜间喂养组12/28(43%)复发,而不联合夜间喂养组15/19(79%)复发(P<0.02)。PEN患儿的依从性明显提高,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但有学者认为,其可以缓解部分临床症状,但不改变炎症过程,不能达到长期维持缓解的目的[32]。因此,PEN对儿童CD的维持缓解疗效有待长期观察。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免疫EN(immune enteral nutrition,IEN)及生态免疫EN治疗(ecological immune enteral nutrition,EIEN)。IEN是在标准EN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免疫增强剂或使某种营养素达到药理学剂量,从而起到免疫增强效果。包括谷氨酰胺、ω–3脂肪酸(或鱼油)、精氨酸和核苷酸等。所有这些配方的价格昂贵,在儿童中长期应用的效果尚无定论。EIEN即是在免疫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添加以益生菌为主的生态制剂来增强营养支持效果,利用肠道有益菌群的生物拮抗作用减少致病菌的过度生长,最终达到维护肠道微生态及肠道屏障功能的目的。近年来,EIEN在危重症、择期大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得到肯定,但治疗CD 的相关研究有限,Fujimori等[33]观察了10例联合益生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和益生元(车前草)治疗成人活动期CD,发现这种联合治疗安全有效。我国尚无儿童CD使用益生菌和(或)益生元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如何选择EIEN中的微生态制剂,有待深入研究。

3.心理治疗:

CD患儿多伴有严重营养不良,青春期发育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大便习惯改变、合并肛门病变甚至肠瘘、长期住院治疗等让患儿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身心发展。Timmer等[34]研究发现,尚无证据证明心理治疗对成人炎症性肠病有效,但对青春期儿童心理干预是有益的。早期行为干预可以减少病死率和改善生活质量,主要包括患儿自身的教育、家庭宣教、与学校及老师的充分沟通,使其得到周围人群的充分理解和关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例CD患儿应配备一名专业的心理医生定期随访和咨询。

4.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后最初10年常出现疾病复发或需要肠道再切除,儿童患者一般不选择手术治疗,当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大出血、穿孔、梗阻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切缘尽可能贴近病灶,保留更多的正常组织,在保证最小创伤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缓解症状。

二、治疗方案

传统治疗CD多采用升阶治疗(step–up strategy),即对于新发活动期CD,选用皮质类固醇诱导缓解,早期复发或激素治疗无效或耐药可加用6–MP、AZA或MTX,上述治疗无效或有条件的可使用生物制剂。近年来,这一方案受到严峻挑战。

生物制剂在诱导缓解方面疗效明显优于传统药物,近年来CD治疗争论的热点之一即"降阶治疗",所谓降阶治疗(top–down strategy)是针对升阶治疗而言,即对于新发的、诊断明确的病例,尽早使用生物制剂,迅速控制病情,以期改变疾病的自然病程,减少患儿对激素的依

赖,最终降低住院率和手术率,避免激素及其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CD并发症的发生。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达成共识,对于成人CD合并肛周病变、广泛性病变、食管胃十二指肠病变、发病年龄轻、首次发病即需要激素治疗的可不必经过"升阶治疗",活动期诱导缓解一开始即直接予英夫利西单抗,或选择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35]。降阶治疗在新发成人CD中证实是有效的[36]。Kim等[37]对儿童CD的研究结果显示,诱导缓解阶段,英夫利西单抗较常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治疗第8周,升阶治疗缓解率是3/11(27.3%),降阶治疗缓解率是16/18(88.9%);治疗1年,升阶治疗缓解率是5/11(45.5%),降阶治疗缓解率是15/18(83.3%);降阶治疗血清白蛋白、ESR、PCDAI以及外周瘘管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分别随访观察1年、2年,降阶治疗组复发率均较升阶治疗组低[38]。说明早期用英夫利西单抗降阶治疗,至少2年内对减少CD的复发优于升阶治疗。但降阶治疗价格昂贵,现阶段我国很多家庭难以承受,且降阶治疗对儿童CD的疗效尚不明确,有待大样本、多中心、长期的临床研究。

综上所述,儿童CD选择何种治疗方法尚无统一定论,需根据疾病的受累部位、活动度、严重程度、病程、既往药物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有无肠外表现和并发症等来综合判定。荷兰2010年《炎症性肠病诊疗指南》提出,儿童CD诱导缓解阶段,首选营养治疗[39]。因此,诱导缓解阶段对于愿意接受饮食限制和能够配合饮食疗法的患儿来说,首选EEN治疗。在药物选择上,目前更倾向生物制剂替代常规治疗,经济欠发达地区仍可选择皮质类固醇,诱导缓解后应缓慢减量直至免疫抑制剂起效后方可停药。维持缓解阶段的治疗应视诱导缓解阶段的治疗方案而定,可以延续诱导缓解阶段的有效治疗继续采用EN、生物制剂和(或)免疫抑制剂维持。值得一提的是,营养支持及心理治疗需贯穿整个CD治疗的始终,儿童CD 的控制并非某单一疗法,而是联合治疗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最终方案的选择和调整仍需个体化。

参考文献

[1]

Berni CananiR, TerrinG, Borrelli, et al. Short-and long-term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nutrition theray and corticosteroids in paediatric Crohn′s disease [J]. Dig Liver Dis, 2006, 38: 381–387. [2]

CaprilliR, GassullMA, EscherJC, et al. European evidence based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 gement of Crohn′s disease:special situation [J]. Gut, 2006, 55 (Suppl 1):i36–i58.

[3]

OtleyA, SteinhartAH. Budesonide for induction of remission in Crohn′s disease [J/O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5: CD000296. (2005-10-19)[2013-08-01]. https://www.360docs.net/doc/ea2690972.html,/doi/10.1002/14651858.CD000296.pub2/full.

[4]

LevineA, KoriM, DinariG, et al. Comparison of two dosing methods for induction of response and remission with oral budesonide in activepediatric Crohn′s disease: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 Inflamm Bowel Dis, 2009, 15: 1055–1061.

[5]

PrefontaineE, SutherlandLR, MacdonaldJK, et al. Azathioprine or 6-mercaptoputine for maintance of remission in Crohn′s disease [J/O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9: CD000067. (2009-01-21)[2013-08-01].

https://www.360docs.net/doc/ea2690972.html,/doi/10.1002/14651858.CD000067.pub2/full.

[6]

PrefontaineE, MacdonaldJK, SutherlandLR. Azathioprine or 6-mercaptoputine for induction of

remission in Crohn′s disease [J/O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 CD000545. (2010-06-16)[2013-08-01].

https://www.360docs.net/doc/ea2690972.html,/doi/10.1002/14651858.CD000545.pub3/full.

[7]

MarkowitzJ, GrancherK, KohnN, et al. A multicenter trial of 6-mercaptoputine and prednisone in children with newly diagnosed Crohn′s disease [J]. Gastroenterol ogy, 2000, 119: 895–902.

[8]

RielloL, TalbotecC, GarnierLH, et al. Tolerance and efficacy of azathioprine in pediatric Crohn′s disease [J]. Inflamm Bowel Dis, 2011, 17: 2138–2143.

[9]

黄瑛. 儿童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现状与展望[J]. 中华儿科杂志, 2011, 49: 270–272.

[10]

ParashetteKR, Ma kamRC, CuffariC. Infliximab therapy in pediatric Crohn′s disease:a review[J]. Clin Exp Gastroenterol, 2010, 3: 57–63.

[11]

LionettiP, BronziniF, SalvestriniC, et al. Response to infliximab is related to disease duration in paediatric crohn′s disease [J]. A 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3, 18: 425–431.

[12]

BorrelliO, BasciettoC, ViolaF, et al. Infliximab heals intestinal inflammatory lesions and restores growth in children with crohn′s disease [J]. Dig Liver Dis, 2004, 36: 342–347.

[13]

de RidderL, BenningaMA, TaminiauJA, et al. Infliximab us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07, 45: 3–4.

[14]

HyamsJ, CrandallW, KugathasanS, et al.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infliximab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to-severe Crohn′s disease in children [J]. Gastroenterology, 2007, 132: 863–873.

[15]

HyamJS, LererT, GriffithsA, et al. Long-term outcome of maintenance infliximab 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Crohn′s disease [J]. Inflamm Bowel Dis, 2009, 15: 816–822.

[16]

BaldassanoR, BraeggerCP, EscherJC, et al. Infliximab(REMICAD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Crohn′s disease[J]. Am J Gastroenterol, 2003, 98: 833–838.

[17]

LamireauT, CezardJP, DabadieA, et al. Efficacy and tolerance of infliximab in children and adoesc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J]. Inflamm Bowel Dis, 2004, 10: 745–750.

[18]

WantyC, StephenneX, SokalE, et al. Long-term outcome of infliximab therapy in pediatric Crohn disease [J]. Arch Pediatr, 2011, 18: 863–869.

[19]

CrombeV, SalleronJ, SavoyeG, et al. Long-term outcome of treatment with infliximab in pediatric-onset Crohn′s disease:a population-based study [J]. Inflamm Bowel Dis, 2011, 17: 2144–2152.

[20]

DaW, ZhuJ, WangL, et al. Adalimumab for crohn′s disease after infliximab treatment failure:a systematic review[J].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3, 25: 885–891.

[21]

HyamsJS, GriffithsA, MarkowitzJ,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dalimumab for moderate to severe crohn′s disease in children[J]. Gastroenterology, 2012, 143: 365–374.

[22]

MosliM H, FeaganBG. Vedolizumab for Crohn′s disease[J]. Expert Opin Biol Ther, 2013, 13: 455–463.

[23]

王雳, 白爱群. 炎症性肠病的生物治疗[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 18: 107–112.

[24]

FelipezLM, GokhaleR, TierneyMP, et al. Thalidomide use and outcomes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Crohn disease refractory to infliximab and adalimumab [J].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2, 54: 28–33.

[25]

BanerjeeK, Camacho-HubnerC, BabinskaK, et al. Anti-inflammatory and growth-stimulating effects precede nutritional restitution during enteral feeding in Crohn′s diseases [J].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04, 38: 270–275.

[26]

BuchananE, GauntW, CardiganT, et al. The use of exclusive enteral nutrition for induction of remission in children with Crohn′s disease demonstrates that disease phenotype dose no t influence clinical remission [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9, 30: 501–507.

[27]

WerkstetterKJ, SchatzSB, AlbererM, et al. Influence of exclusive enteral nutrition therapy on bone dendity and geometry in newly diagnosed pediatric Crohn′s disease patient s [J]. Ann Nutr Metab, 2013, 63: 10–16.

[28]

CameronFL, GerasimidisK, PapangelouA, et al. Clinical progress in the two years following a course of exclusive enteral nutrition in 109 paediatric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3, 37: 622–629.

[29]

HeuschkelR. Enteral nutrition should be used to induce remission in childhood Crohn′s disease [J]. Dig Dis, 2009, 27: 297–305.

[30]

GuptaK, NobleA, KachelriesKE, et al. A novel enteral nutrition protocol for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Cr ohn′s disease [J]. Inflamm Bowel Dis, 2013, 19: 1374–1378.

[31]

WilschanskiM, ShermanP, PencharzP, et al. Supplementary enteral nutrition maintains remission in pediatric Crohn′s disease [J]. Gut, 1996, 38: 543–548.

[32]

JohnsonT, MacDonaldS, HillSM, et al. Treatment of active Crohn′s disease in children using partial enteral nutrition with liquid formul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Gut, 2006, 55: 356–361.

[33]

FujimoriS, TatsuguchiA, GudisK, et al. High dose probiotic and prebiotic cotherapy for remission induction of active Crohn′s disease [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7, 22: 1199–1204.

[34]

TimmerA, PreissJC, MotschallE, et al.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1, 16: CD006913. doi:10.1002/14651858.CD006913.pub2.

[35]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J]. 胃肠病学, 2012, 51: 818–831.

[36]

D′HaensG, BaertF, Van AsscheG, et al. Early combined immunosuppres sion or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Crohn′s disease:an open randomized trial[J].Lancet, 2008, 371: 660–667.

[37]

KimMJ, LeeJS, LeeJH, et al. Infliximab 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Crohn′s disease:A one-year evaluation of efficacy comparing "top-down" and "step-up" strategies [J]. Acta Paediatr, 2011, 100: 451–455.

[38]

LeeJS, LeeJH, KimMJ, et al. Efficacy of early treatment with infliximab in pediatric Crohn′s disease [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0, 16: 1776–1781.

[39]

de RidderL, RingsEH, EscherJC, et al. Guidel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children'[J]. Ned Tijdschr Geneeskd, 2010, 154: A1898.

克罗恩病治疗新目标_黏膜愈合

胃肠病学2011年第16卷第2期 ·临床实践·克罗恩病治疗新目标:黏膜愈合 胡品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510080) 摘要一直以来,传统治疗大多无法达到黏膜愈合的目标,生物制剂的应用改变了这一观念。黏膜愈合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复发率以及手术率的减少存在一定的关系。黏膜愈合已逐渐成为克罗恩病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以及日常临床实践的客观指标。早期积极的药物治疗可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和更高的黏膜愈合率这一事实正逐渐得到认同。促进并维持黏膜愈合可能有助于改变克罗恩病的自然病程。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Crohn病;治疗;黏膜愈合 New Goal for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Mucosal Healing HU Pinjin.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0080) Abstract Traditional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 mostly could not achieve the goal of mucosal healing,however, the emergence and use of biological agents have changed the concept.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mucosal healing and the clinical recurrence rate,as well as reduction of operation rate of Crohn’s disease.Mucosal healing is now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end point in clinical trial and is also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Early and intensive medical treatment could achieve higher clinical efficacy and mucosal healing rate and has gradually reached a consensus.Promoting and maintaining mucosal healing might be helpful for changing the natural course of Crohn’s disease. Key word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Crohn Disease;Therapy;Mucosal Healing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一直以来,黏膜愈合(mucosal healing)是UC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就CD而言,直至上世纪90年代,CD的治疗仍仅以临床症状缓解为目标。原因是,传统治疗大多无法达到黏膜愈合的目标,因而看似临床症状缓解与黏膜愈合缺乏必然的关系,也就更难判别黏膜愈合对CD自然病程的影响。生物制剂的应用改变了这一观念,因为生物制剂不但能迅速缓解症状,而且还能促进并维持黏膜愈合。进一步研究发现,黏膜愈合与CD的临床复发率以及手术率的减少存在一定的关系。将黏膜愈合作为CD治疗的新目标越来越受到重视,黏膜愈合已逐渐成为CD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以及日常临床实践的客观指标[1],黏膜愈合也为最终实现改变CD自然病程带来新的希望。 一、CD内镜活动指数和黏膜愈合的定义 目前主要以结直肠镜检查评估CD结肠和回肠末段病变严重程度和治疗后的改变。CDEIS (the Crohn’s disease endoscopic index of severity)[2]被视为评价CD内镜严重程度的金标准,具有可重复性,且与反映CD临床活动的指标—— —CD疾病活动指数(CDAI)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其计算方法复杂,尤其是在估计溃疡或病变黏膜的面积以及区分深溃疡与浅溃疡等方面较为困难。简化的CD 内镜评分系统(simple endoscopic score for Crohn’s disease,SES-CD)[3]与CDEI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对其进行评估的研究尚少。Rutgeerts评分系统[4]用于评价回肠末段或回结肠切除术后新的回肠末端或吻合口病变严重程度,对临床复发具有预测价值。 黏膜愈合目前尚无公认的内镜标准。溃疡是CD肠黏膜炎症的主要表现,近年对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促进黏膜愈合疗效的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标准是治疗后所有溃疡完全消失或瘢痕化[5,6]。该标准简单易行,但存在以下问题:假如患者原有的很多深的大溃疡都已消失,仅存一个小的浅溃疡,按此标准则被列为无效,这可能会导致 DOI:10.3969/j.issn.1008-7125.2011.02.001 65··

内科辅导:克罗恩病的治疗方法

2010年内科辅导:克罗恩病的治疗方法 克罗恩病的治疗方法 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rohn病,C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性疾病。 治疗:治疗目的是控制病情活动、维持缓解及防治并发症。 1.一般治疗 强调饮食调理和营养补充,一般给高营养低渣饮食,要素饮食在补充营养同时,还能控制病变的活动性。肠外营养仅用于严重营养不良、肠瘘及短肠综合征者,应用时间不宜太长。合并感染者给予广谱抗生素。 2.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毗啶仅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结肠者。美沙拉嗪能在小肠、结肠定位释放,对病变在小肠和结肠均适用。但这类药物的疗效不肯定。 (2)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是目前控制病情活动比较有效的药物,适用于本病活动期。 一般主张使用时初量要足、疗程偏长。剂量如泼尼松为30~40mg/d、重者可达60mg/d,病情缓解后剂量逐渐减少至停用。不主张应用激素做长期维持治疗。对于长期依赖激素的患者可试加用免疫抑制剂,然后逐步过渡到用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病情严重者可静脉给予激素,病变局限在左半结肠者可用激素保留灌肠,布地奈德全身不良反应少,可选用。 (3)免疫抑制剂:近年研究确立了免疫抑制剂在克罗恩病的应用价值。硫唑瞟呤或巯嘌呤适用于对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激素依赖的慢性活动性病例,加用这类药物后可逐渐减少激素用量乃至停用。剂量为硫唑嘌呤1.5~2mg/(kg.d)或巯嘌呤1~1.5mg/(kg.d),该类药显效时间约需3~6个月,维持用药一般1~2年以上(或更长)。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等骨髓抑制表现。甲氨蝶呤注射用药显效较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快,必要时可考虑使用,但需注意毒副作用。 (4)抗菌药物:某些抗菌药物如甲硝唑、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于本病有一定疗效。一般与其他药物联合短期应用。 (5)其他:抗TNF-α单克隆抗体(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活动期克罗恩病可能有效,重复治疗可能取得长期缓解,近年已开始用于临床,但需注意副作用及禁忌证。 3.手术治疗 本病具有复发倾向,手术后复发率高,故手术适应证严格。主要是针对并发症,包括完全性肠梗阻(纤维狭窄引起的机械梗阻)、内科治疗失败的瘘管与脓肿形成、急性穿孔、不能

新生物制剂为克罗恩病的治疗带来希望

新生物制剂为克罗恩病的治疗带来希望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中国医药报点击数:53 更新时间:2006-12-26 美国胃肠病学会2006科学年会不久前在美国内华达州拉斯韦加斯举行。会议交流了胃肠病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关注克罗恩病等炎性肠病的治疗进展。病又名局限性肠炎、节段性局限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伴有溃疡、肉芽肿、瘢痕形成和关节炎等病理变化。本病虽然以消化道病变为主,但因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疾病,故常有其他器官系统病变,治疗较为困难。在临床感到棘手之时,新的生物制剂的出现为克罗恩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英利昔单抗应用带来变化作为治疗克罗恩病的第一种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生物制剂英利昔单抗(Infliximab)进入临床后,已经使克罗恩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虽然临床试验已经使我们比较了解最有效和最安全应用英利昔单抗的方法,这种生物制剂在临床应用也已将近10年,但是与其有关的信息仍然在不断更新。就在今年5月,该药出现了新的安全性问题,但是在儿童克罗恩病和新发克罗恩病中进行的重要研究已经证实该药在这些患者中具有很好的疗效,提示我们现在有能力来改变此病的自然病程,因此该药在临床上仍然受到欢迎。随着较新抗TNFα生物制剂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应用,重要的数据呈指数增长不断显现。在此次年会中,与会学者介绍了新近报告的抗TNFα治疗该病的大型临床试验结果。此外,一些靶向炎症介质/途径的生物制剂已经进入治疗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后期临床试验。■应用阿达木单抗可减少类固醇的

使用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是一种完全的人IgG1抗TNFα单克隆抗体,美国FDA已批准将其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关节炎的治疗。该药采用皮下给药的方式。全人抗体阿达木单抗用于克罗恩病缓解维持(CHARM)试验是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多中心为期56周的研究,评价阿达木单抗用于维持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临床缓解的疗效与安全性。在该研究中,所有患者在0周接受阿达木单抗80毫克的开放标记诱导;在2周时接受40毫克;在4周时,患者根据临床应答进行分层。在56周中,患者分别接受阿达木单抗每隔一周40毫克,或者每周40毫克,或者安慰剂治疗,有499例随机化的应答者。主要研究终点是26周和56周的临床缓解诱导。研究发现,在26周时,接受阿达木单抗每隔一周和每周40毫克的患者达到的缓解率大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其数据分别为40%、47%和17%;在56周接受积极治疗与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相比,缓解率仍然明显较高。阿达木单抗在CHARM试验中的耐受性良好,其安全范围与原先采用阿达木单抗和其他抗TNFα制剂研究报告一致。在此次会议上,还有学者介绍了CHARM试验的一些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亚组分析。在一项分析中,根据调查人员的判断,允许临床缓解的患者在8周开始逐渐减少皮质类固醇剂量。研究结果显示,在56周时,接受阿达木单抗维持治疗的患者(随机应答者)至少90天无类固醇缓解的比率明显大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由此证明阿达木单抗具有与英利昔单抗报告相当的减少类固醇应用效果。 Hanauer和同事们还证实,不管是否伴

克罗恩病的护理查房

时间:1.20 地点:护士站 内容:护理查房 主持人:护士长 大家好,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护理查房,主要是共同学习一下克罗恩病的治疗护理。 下面由责任护士汇报病例:7床陶宪武男84岁,主因粘液便伴发热半天来诊,12:27以“克罗恩病”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20余年,克罗恩病史7年。入院后应用头孢哌酮,地塞米松,左氧氟沙星治疗。1.7患者鲜血便500g,加用生长抑素3mg静滴,1.10大便颜色正常,1.14停用,1.8给予红细胞2u静滴,给予甲泼尼龙 80mg静滴,1.15减量至60mg,1.17减至40mg,现患者大便正常,应用泮托拉唑,木糖醇,静滴。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未名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与肠道粘膜的免疫系统异常所致的炎症反应有关,下面由xx说相关因素。 护士a:克罗恩病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群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系统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相关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 了解相关因素,下面由董珊珊说一下临床表现: 消化道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肿块、腹胀、恶心、呕吐、血便等。约80%以上的病人以腹痛为起始病症,发病较急,一般腹痛位于脐周和右下腹,为间歇性的阵发性疼痛,有时可累及全腹;约80%的病例有腹泻,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常带有恶臭,但少有脓血便。但在急性期,小肠病变广泛或结肠有溃疡性病变时可出现明显的血便,甚至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和休克。 2.全身症状多数病人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性的低热,少数急性期的病例和并发急性穿孔者可出现高热;由于长时期的腹痛、腹泻、肠道功能减退,病人可有营养不良,表现为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儿童可有发育迟缓等。 由护士b说一下治疗: 1.原则 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无并发症时,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十分重要,可缓解有关症状。活动期宜卧床休息,给高营养、低渣饮食。严重病例宜暂禁食,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采用肠内或肠外高营养支持。

克罗恩病:中医标本兼治妙方

克罗恩病:中医标本兼治妙方 克罗恩病:中医标本兼治妙方克罗恩病于1932年由Crohn等人最早描述,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克罗恩(以前叫克隆氏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胃肠道炎性肉芽性疾病,原因至今不明。病变可发生于消化道(自口腔至肛门)的任何部位,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但以末段回肠和右半结肠最多见。临床以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贫血、营养障碍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肝脏等肠外损害。本病有终生复发倾向,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目前西医对本病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沈舒文根据本病腹痛、腹泻、便血、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主要临床特征,从宏观辨证层面采用分病期、辨虚实、标本兼治,在胃肠道肉芽肿的微观病理层面兼用消痰散结。他认为在疾病的活动期腹痛、腹泻、结肠溃疡、血便、发热突出,为气滞、痰结、毒蕴、肠络受伤,病以标实为主,治标实根据上述症状以行气、散结、解毒、凉血为主。病情迁延日久,因实致虚,标实缓解,贫血、溃疡、消瘦乏力本虚显露,病呈虚实兼夹之变,在祛邪治标的同时兼补其虚,以治其本。尤其坚持一个补虚治本的较长疗程,防止病情复发。现举3例。脾不统血,痰结肠络案司某,男,52岁。2013年3月27日初诊。主诉:右下腹疼痛,

间断便血1月余。现病史:患者1月前因劳累后出现右下腹疼痛,便血,在西安某医院住院治疗,行结肠镜检查报告示小肠多发溃疡及黏膜缺损样改变;取活检病理报告示(回盲部位)黏膜组织慢性炎症伴炎性渗出及肉芽组织增生。诊断为克罗恩病,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静脉点滴,继后口服强的松、美沙拉嗪肠溶片等治疗,腹痛减轻而出院。出院1周后出现大便带血,腹痛,排便时痛甚,大便隐血(+++)。血常规报告:血红蛋白76g/L,血沉23mm/h,超敏C反应蛋白3.24mg/L。患者面色晄白,困倦乏力,食欲不振。舌红,苔白腻,脉沉细。西医诊断:克罗恩病;继发性贫血。中医诊断:腹痛;便血。辨证:脾不统血,痰结肠络。治法:补脾统血,消散痰瘀。方药:生晒参10克(另煎),黄芪30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鹿角胶15克(烊化),白及15克(冲服),炮姜12克,侧柏炭20克,三七粉4克(冲服),浙贝母15克,土贝母20克,川楝子12克,赤芍15克,炙甘草6克。12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服。二诊(2013年4月11日):自诉便血次数减少,仍感右下腹疼痛,困倦乏力好转,食欲增强。舌红,苔白腻,脉沉细。调整方药:上方去侧柏炭、三七粉、浙贝母、川楝子、赤芍,加三棱10克,莪术10克,花蕊石30克,地锦草20克,白芍30克。12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三诊(2013年4月28日):自诉右下腹疼痛消失,

克罗恩病CD诊疗指南

克罗恩病CD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病史采集: 1患者常慢性起病、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腹痛、腹泻,腹泻每日2-10余次,便质软或糊状,少有脓血与黏液。 2.可伴肠梗阻、肠穿孔、腹腔脓肿、肠痿和肛门病变,以及 发热、贫血、体重下降、发育迟缓等全身症状。 (二)体格检查:右下腹压痛,腹部包块,肠鸣音亢进,外 痿管等。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贫血,外周血白细胞可增高,粪潜血阳性,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等。 2?领剂小肠造影或领剂灌肠:病变呈节段牲分布,多累及回 肠及结肠。可见黏膜皱嬖紊乱、多发性节段性炎症伴僵硬狭窄、裂 隙状溃疡或裂沟、痿管、假息肉形成及鹅卵石样改变等。 ?内镜检查:内镜下可见节段性、非对称性粘膜炎症、3 纵行或阿 跳跃式分布。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发现腹 腔内肿块或脓肿。 4.CT检查:肠壁增厚,肠管狭窄,窦道和痿管,炎性包 块和脓肿形成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排除肠结核、阿米巴痢疾、耶尔森菌感染等慢性肠道感染、肠道淋巴瘤、憩室炎、缺血性肠炎及白塞病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 (1)、非连续性或节段性病变。 (2)、铺路石样表现或纵行溃疡。 (3)、全壁性炎症病变,伴有腹块或狭窄。 (4)、结节病样非干酪性肉芽肿。 (5)、裂沟或痿管。 (6)、肛门部病变。 具有要点(1)、(2)、(3)者为疑诊,再加上(4)、(5)、 (6)3项(3)3、(2)、(1)项者,只要加上(4)中之任何 一项可确诊。有第 项中之任何两项亦可确诊;诊断举例CD小肠型、中度、活动期、肛周脓肿。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 少渣、易消化、富营养饮食,忌浓茶、酒、咖啡等。病情较重者可用要素饮食,病情严重者应予以肠外营养,使患者卧床休息,适当输液、补充电解质,以防水盐平衡紊乱。 2.药物治疗

肠内营养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应用

肠内营养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4-05-04发表评论分享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韦明明朱峰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迄今尚无彻底治愈方法。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在CD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可以改善CD患者营养状态,而且对CD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有重要作用。 1 CD 的发病与营养风险 C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自然病程长,症状反复发作,病变可累及肠壁全层,肠黏膜结构和功能严重受损。临床表现为慢性腹泻、腹痛、发热、体重下降,晚期出现溃疡穿孔、肠瘘形成及肠梗阻。 CD营养不良表现突出,75%成人患者及90%儿童患者有体重下降,50%以上患者存在负氮平衡,50% 患者存在贫血,25%~50% 患者存在低蛋白血症,40%儿童CD患者存在生长发育迟滞。印度的一项研究表明,活动期和缓解期C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82.8% 和38.9%;国内调查发现,住院患者总营养风险发生率为75.4%,其中缓解期为48.7%,轻度活动期85.7%,中度活动期88.2%,重度活动期100%,活动期CD患者较缓解期患者明显升高。 营养不良可以影响组织修复及细胞功能;导致CD患儿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以及青春期延迟;使拟手术治疗的CD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增加。EN是经胃肠道提供营养物质的营养支持方式,EN不仅可以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下调炎性反应,调节肠道菌群,对CD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有重要作用。EN是儿童CD的一线治疗方案,对于成年CD尤其是对糖皮质激素不耐受或因其他原因无法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EN也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2 CD营养不良的机制 CD发生营养不良的机制:(1)食欲减退、药物的胃肠道反应等因素导致食物摄入减少及饮食限制;(2)营养吸收不良:如肠道炎症,外科切除术以及瘘管形成导致吸收面积减少; (3)肠道营养丢失增加:如肠道黏膜损伤、出血;(4)发热和炎症状态所致机体代谢加速,营养需求增加;(5)药物:糖皮质激素促进蛋白质分解代谢导致负氮平衡;某些药物如甲硝唑影响患者的食欲;柳氮磺胺吡啶抑制空肠叶酸结合酶,影响叶酸吸收。由于CD常累及小肠,出现营养不良的概率及严重程度远高于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的治疗与病因

克罗恩病的治疗与病因 近些年来,在我国经常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疾病,而且很多疾病都是有遗传性的,最让人难以分解的就是克罗恩病,这种疾病属于疑难杂症,在我国很多的科学家都没有研究出到底是什么原因,那么接下来的文章当中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克罗恩病的治疗和遗传原因是什么原因? 克罗恩病的病因 迄今为止尚未确定。近年来的研究趋向认为本病可能是遗传易感性和多种外源性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 1.遗传易感性 (1)遗传因素:大量资料表明,Crohn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单卵发育的孪生子之间患Crohn病的一致性比率明显升高,为67%,而双合子的孪生子,其一致性比率仅为8%。同时发现Crohn病患者与配偶之间表现为不一致性,且与普通人群无差别。以上表明本病有家族聚集性。另有报道,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相比,犹太人家族中此病的发病率高,并发现主要是那些阿斯肯纳兹人种。对散居在世界各地的阿斯肯纳兹人的调查,其Crohn 病的发病率高于那些同一地区居住的非阿斯肯纳兹人的居民,可

能阿斯肯纳兹犹太人代表着人类中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也有报道表明,Crohn病患者多与HLA-DR4型血清抗原有关。遗传因素究竟如何影响本病的发生尚不清楚。有人认为遗传基因决定机体的免疫反应,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遗传因素决定其对一些肠腔内的抗原物质具有过强的免疫应答反应。 (2)易感性的改变:目前多数学者认为,Crohn病的发生可能与机体对肠道内多种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反应异常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rohn病患者固有膜的T细胞激活增强,包括T细胞激活的表面标志表达增加,T细胞细胞活素生成增加,以及细胞毒T细胞功能增加。这种T细胞激活的增加导致了效应细胞(如中性白细胞)的聚集。并随后合成破坏性物质(如蛋白酶和反应性氧代谢产物),由此造成Crohn病肠损伤。T细胞激活的触发机制尚不清楚。 对于克罗恩病的治疗,很多的科学家们相对来说还没有研究出来,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发育,甚至是在患者不断的成长过程当中虽说身体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呢,观点和理念都会发生变化。

小儿克罗恩病的护理

小儿克罗恩病的护理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 CD)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讨论克罗恩病患儿的护理。配合治疗进行护理。通过护理使患儿感觉舒适,腹痛减轻,加强营养、纠正代谢紊乱,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标签:克罗恩病;小儿;护理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遗传、感染、环境和免疫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CD发病高峰在10~20岁和50~60岁,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发作,病变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最常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结肠和肛周。其病理变化主要分为急性炎症期、溃疡形成期、狭窄期、痰管形成期(也即穿孔期)。慢性期主要表现为肠壁加厚造成的影响,病变的肠道常常呈现管状外形且上部的肠道经常扩大,急性期以肠壁的炎症为主[1]。国外报道显示, 25% ~30%的CD患者为20岁以下的儿童或青少年,CD患儿病情一般较严重且发病率有升高趋势[2]。由于儿童特殊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必然和成人患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CD患儿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贫血、发育迟缓、体重不增或下降等全身症状以及肠外症状。我科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12例CD患儿,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12例CD患儿,男:8例,女:4例;年龄1岁半~14岁;对12例患儿进行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2治疗经过与效果CD的治疗目前主要包括营养支持治疗、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治疗(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其他相关抗炎药物治疗、抗菌药物治疗、针对其并发症的手术治疗和肠道微生态制剂等[3]。目前尚未发现治愈CD的有效方法,但积极的药物加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控制和减少病情的复发,维持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经过治疗,本研究中12例患儿均好转出院,随访病情恢复良好。 2临床表现 2.1临床表现12例患儿均出现消化道症状,包括腹痛6例(为下腹痛为主),腹泻8例(大便次数大于6次/d,为黏液脓血便),其中腹部包块3例(均在右下腹扪及肿块);12例患儿中,1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包括体重下降6例,低蛋白血症3例,贫血4例,发热8例。 2.2内镜表现11例行结肠镜检查示,9例示异常。其中1例回盲部包块,2

克罗恩病肛瘘分类

克罗恩病肛瘘分类、诊断及治疗的全球共识 75年前,Penner而和Crohn最先描述了肛瘘为克罗恩病的并发症之一。据调查,20%的克罗恩病患者并发肛瘘,其中30%的患者会反复发作。克罗恩病诊断1年时,肛瘘的发生率为12%,当诊断时间达20年时,其发生率翻倍。 肛瘘给患者带来巨大负担,然而目前关于肛瘘的文献十分有限,为此,来自荷兰、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专家组成了一个工作组,搜罗了4680篇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得出克罗恩病肛瘘分类、诊断及治疗的全球共识,于2014年6月7日在线发表在 Gut 杂志上。 分类及评分 1、一般分类和评分 (1)一套临床实用的克罗恩病肛瘘分类有助于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推荐级别:1C。 (2)克罗恩病肛瘘活动评分必须能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对治疗的反应。 推荐级别:1C。 讨论:目前已有好几套分类标准及评分系统来定量评价克罗恩病肛瘘的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共识推荐最好分别制定分类标准及评分系统:制定分类标准时,应考虑解剖学因素;制定评分标准时,应评估肛瘘活动情况,并且能敏感地反应治疗效果。然而,其分类及评分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 2、肛瘘活动 肛瘘活动的评估必须同时参考临床及影像学表现(MRI)。 推荐级别:2C。 讨论:肛周疾病活动评分(PDAI)是根据患者生活质量(疼痛程度、活动及性生活受限)、肛周疾病的严重程度(瘘管流出情况、肛周疾病类型及硬化程度)制定的李克特五分量表。当PDAI>4分为界值来判定瘘管引流及局部炎症活动时,其准确性为87%。 “瘘管引流评价”最初在英夫利昔单抗相关的一项RCT研究中用来定量评估瘘管愈合情况。瘘管闭合定义为无引流(手指轻压除外);有反应定义为连续两次随访时引流量降低50%以上;缓解指连续两次随访时未发现任何瘘管。然而之后的RCT研究中,也发现其存在一些缺点。 MRI研究显示内瘘愈合较临床愈合迟滞12个月左右,为了将瘘管的解剖学位置及炎症活动情况的影像学表现相结合,van Assche等设计了一套基于MRI的评分。解剖学因素包括瘘管的数目及走形,活动程度则包括T2相高信号、脓肿及直肠炎来反映。

克罗恩病诊断和治疗要点

胃肠病学2007年第12卷第5期 近年来克罗恩病(CD)的发病率在我国似有增高的趋势,其诊断和治疗均有一定难度,需临床医师有足够的认识。 一、C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多数CD患者发病时症状较隐匿,病程进展较缓慢,无特异的临床表现,亦缺乏特异的血清学指标,加上小肠部位检查较困难以及医师对此疾病的认识不足,常常延误诊断达数月甚至数年。因此C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较为困难。 CD的常见症状有腹痛、腹泻、发热、便血、腹块、肠瘘、肛门疾病等,因此对于反复发作的进食后腹痛、大便习惯改变和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患者应怀疑本病,如出现肛门疾病和CD的肠外表现或儿童生长发育受影响,则更应怀疑有CD。 对疑诊患者应选择胃镜、结肠镜、胶囊内镜、小肠镜等检查。小肠造影检查对小肠病变的诊断很重要,发现多发的节段性炎症伴僵硬狭窄、肠壁增厚、裂隙状溃疡、瘘管、假息肉形成和鹅卵石改变将有助于诊断。CT和B超检查能了解肠壁病变和肠外并发症。为排除肠结核还应行胸部X线片检查和结核菌素试验。为了解CD的活动程度,还应行全血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检查。 消化科医师应熟悉CD的内镜下特点。早期CD肠黏膜可见散在的白色、浅表、小圆形溃疡,形似阿弗他溃疡。进展期可见:①形态不规则的深大、纵行溃疡,溃疡周围黏膜球状或颗粒样增生性隆起,有的呈铺路石样隆起,称为卵石征;②当病变段肠壁肌肥厚以及广泛纤维化后,肠壁显示僵硬、肠段环形狭窄,出现梗阻症状;③多节段肠段的跳跃性病变,可涉及小肠和结肠,病变肠段之间的黏膜正常。具有上述改变的全部或者两项,才能有把握诊断CD。 病理检查对确诊CD很重要,一旦检出非干酪样肉芽肿,即可诊断。我院近年内镜活检病理检查结果(见本期267~269页)显示,CD患者中发现肉芽组织的仅占29.3%(12/41),其余的仅为淋巴组织增生、黏膜组织慢性炎,因此很难仅仅通过内镜活检病理检查作出CD诊断。 CD的诊断标准[1]:①非连续性或区域性病变; ②卵石征表现或纵行溃疡;③全层炎症性病变(肿块或狭窄);④类肉瘤样非干酪性肉芽肿;⑤裂沟或瘘孔;⑥肛门部难治性溃疡和肛裂。具有①②③者为疑诊CD,再加上④⑤⑥中的一项即可确诊,如有④者,则只要①②③中的两项即可确诊CD。总之CD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内镜加病理检查、小肠造影检查以及治疗后的反应,综合分析后才能作出诊断。 CD的鉴别诊断亦非常重要。据我院资料(见本期267~269页)统计,CD发病部位最多见于小肠和结肠,小肠和结肠均有病变者占48.8%(20/41),回盲部受累占17.1%(7/41),单独累及结肠占14.6%(6/41)。无论是CD、肠结核还是肠淋巴瘤,其主要病变部位均为末端回肠,因此需了解患者末端回肠的情况,并与原发性肠淋巴瘤、肠结核、肠Behcet病、溃疡性结肠炎、感染性肠病等鉴别。有文献[2,3]报道,CD与原发性肠淋巴瘤难以鉴别,血小板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阳性、血沉增高是活动期CD的标志,但大部分原发性肠淋巴瘤患者也有这些改变,故不能作为个体患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特异性指标。肠淋巴瘤,特别是溃疡型淋巴瘤在内镜下可能会被误诊为CD,但淋巴瘤的肠段黏膜呈连续性增厚,其圆形大溃疡亦与CD内镜下表现不同,如能得到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即可明确诊断。CD与肠结核也难以鉴别,2006年在南京举行了两次消化疑难病例讨论,一次是CD被误诊为肠结核,另一次是肠结核被误诊为CD,说明两病的鉴别较为困难,需要经验的积累。两病的内镜下表现不同,肠结核以环行溃疡为主,而CD的溃疡深大,呈纵行。 在诊治CD的过程中要对诊断提出疑问,尤其是对急性单次发病、以急性发病而诊断、近期使用过非甾体抗炎药(NSAID)和抗生素、老年人突然发 ?述评? 克罗恩病诊断和治疗要点 徐肇敏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210008) 257??

克罗恩病的治疗

(一)治疗 1. 美沙拉秦(5-氨基水杨酸盐) 以重氮基与磺胺吡啶结合的美沙拉秦(5-氨基水杨酸盐)即柳氮磺胺吡啶(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作为治疗Crohn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已有30余年的历史。此药口服后通过细菌的偶氮基还原酶作用导致活化的5-氨基水杨酸盐与携带的磺胺吡啶释放。这一作用通常是完整的柳氮磺胺吡啶被送至含大量细菌的结肠内进行。美沙拉秦(5-氨基水杨酸)作用机制包括对白三烯 B4(一种有效的趋化性组分)合成的抑制、白介素-1产生的抑制以及氧自由基的清除。口服柳氮磺胺吡啶4g/d适用于轻度及中度结肠型及回肠型Crohn病的治疗。因在小肠中该药释放很少,无疑它对小肠型Crohn病的作用是有限的。该药的副作用限制了它在多数患者中的使用(约25%)。常见的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头痛、皮疹和发烧等。当逐渐加量至1g,4次/d治疗量维持1周疗程后,一些副作用可缓解。罕见的副作用是贫血、溶血、表皮松解、胰腺炎、肺纤维变性以及精子活动性紊乱。经历长期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的患者,应服用叶酸盐,避免叶酸盐缺乏。 几乎所有的柳氮磺胺吡啶的副作用都是因磺胺吡啶所致。从而使人们选用并不断地开发出另一些含有5-氨基水杨酸的化合物或纯5-氨基水杨酸制剂。但当患者直接用5-氨基水杨酸的自然结构时,它就可以在消化道的近端被完全吸收,而不会在消化道远端起作用。缓释型5-氨基水杨酸被pH敏感的甲基丙烯酸盐(Eudragit)包裹,随着溶液pH值的变化此药在消化道中释放的水平也随之变化。如 Rowasa(Eudragit-L100),当pH>5时释放;Salofalk或Claversal(Eudragit-L),当pH>6时释 放;Asacol(Eudragit-S),当pH>7时释放。另一种制剂Pentasa是将5-氨基水杨酸包裹在乙基纤维素小颗粒内,随时间的推移而持续释放。两种含有5-氨基水杨酸的新化合物是olsalazine和balsalazine。olsalazine是一种5-氨基水杨酸盐二聚物,而balsalazine则是一种将5-氨基水杨酸以重氮基链连接在不起作用的携带物上的化合物。这两种新的5-氨基水杨酸化合物都是重氮基链,所以具有与柳氮磺胺吡啶相似的运转,同样需要经细菌的偶氮基还原酶降解,方可释放出5-氨基水杨酸。目前olsalazine已在美国应用,balsalazine正在美国研制。据报道这些柳氮磺胺吡啶类似物副作用较小,患者易耐受。罕见的副作用有胰腺炎、脱发、心包炎、肾毒性。 美沙拉秦(5-氨基水杨酸)也可适用灌肠剂和栓剂,其灌肠剂可用于末端结肠型Crohn病的治疗,栓剂在病变限于直肠及其周围者适用。 如何选用美沙拉秦(5-氨基水杨酸)的各种制剂,取决于患者体内病变的分布与这种药物的释放特点。 2.皮质类固醇皮质类固醇是治疗中度至重度Crohn病的主要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恢复T细胞功能,对趋化性与吞噬性均有修复作用。并可减少胞质分裂。绝大多数中度Crohn病患者,口服40~60mg/d 泼尼松,可以使病情相当迅速地缓解。重症患者应静脉注射甲泼尼松龙治疗,剂量为60~100mg/d。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最后给予最低限度的维持剂量。然而由于皮质类固醇潜在的破坏性副作用,应尽量避免长期使用。这些破坏性副作用包括(并不仅限于)糖尿病、骨质疏松、高血压、典型的库欣病、精神病、骨骼无菌性坏死、神经病以及肌瘤。Crohn病患者应尽量加大美沙拉秦(5-氨基水杨酸)的治疗量以求减少皮质类固醇的影响。有人提出以下指标为使用激素的指征: (1)其他药物效果不佳,但又无手术指征时。 (2)病情严重处于危险状态,但尚无手术适应证时。 (3)有全身并发症,如关节炎、结节性红斑、葡萄膜(色素膜)炎等。 (4)多次手术,病情复杂和恶化,已不宜再行手术时。

2020克罗恩病的药物治疗(完整版)

2020克罗恩病的药物治疗(完整版) 什么是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可影响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为胃肠道。一般起病缓慢,少数急骤。病情轻重不一,易反复发作,发作的诱因有饮食失调,过度疲劳精神刺激,继发感染等。 CD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腹泻、便血、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局部可表现为肛周脓肿或瘘管,以及口腔粘膜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眼病、关节炎等肠外损害。 世界卫生组织提示的CD诊断要点如下: 表1 CD诊断要点

注:具有上述1、2、3者为疑诊;再加上4、5、6三者之一可确诊;具备第4项者,只要加上1、 2、3三者之二亦可确诊 CD的治疗目标为诱导与维持缓解,预防并发症,促进粘膜愈合,防止复发。治疗前需对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病变累及部位、范围,病程的长短,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给予个体化,综合化的治疗。 克罗恩病的治疗 1.一般治疗 CD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营养支持治疗是CD治疗的重要内容,其疗效至少等同于药物治疗,应给予高蛋白、高糖、低脂饮食,少渣饮食能减少排便次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贫血者可输血,低蛋白血症者输入人血白蛋白。 2.诱导缓解治疗 ?轻度活动性局限性回盲部CD:治疗首选布地奈德9mg/天,不推荐使用抗生素治疗。 ?中度活动性局限性回盲部CD:首选布地奈德9mg/天,也可选用免疫调节剂联合糖皮质激素。对于既往激素效差者,可考虑使用生物制剂。

?重度活动性局限性回盲肠CD:首选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复发病例,可使用生物制剂联合或部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 ?广泛性小肠病变:选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联合免疫调节剂。对于复发病例,可在上述基础上可联合生物制剂。同时充分应考虑外科手术的时机。 3.维持缓解治疗 ?CD诱导缓解治疗的目的是使CD尽快由活动期进入缓解期。 ?维持缓解治疗首选嘌呤类药物,时间通常为2-3年;接受IFX诱导缓解治疗的CD患者,进入缓解期后,可继续使用IFX维持缓解治疗,时间通常为2-3年; ?激素不能用于维持缓解治疗,尤其是禁用于处于生长期的儿童CD患者的维持缓解治疗; ?氨基水杨酸类对CD无明确疗效,因此,不推荐氨基水杨酸制剂用于CD的治疗; CD的药物治疗选择与不良反应等信息如下:

儿童克罗恩病的治疗

儿童克罗恩病的治疗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反复腹痛、腹泻,伴腹部肿块、肠瘘、肛门病变,体重下降和生长发育迟缓,并可发生肠外病变,如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等。目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治疗、心理治疗及外科治疗,至今仍无法从根本上治愈该病。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其生理及心理在青春期都面临巨大变化,因此,儿童CD的治疗目标不仅限于诱导和维持缓解、防止复发,避免长期的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更重要的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保持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一、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1)皮质类固醇: 儿童活动期CD采用皮质类固醇诱导缓解,控制症状迅速,缓解率为70%~90%[1]。但皮质类固醇可减少免疫细胞凋亡数量,降低肠黏膜免疫系统的耐受能力,长期应用出现Cushing 综合征,增加死亡的风险,还易导致激素依赖和(或)耐药。因此,皮质类固醇不宜用于维持治疗[2]。新一代皮质类固醇制剂布地奈德(budesonide)具有抗炎作用强、全身副反应少等特点,Otley和Steinhart[3]认为布地奈德对回肠、升结肠活动期儿童CD有效,但疗效较醋酸泼尼松差。Levine等[4]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显示,先给予布地奈德诱导剂量12 mg/d 连续4周,然后9 mg/d 7周,最后6 mg/d 3周,缓解率较无诱导剂量组高,且未增加激素相关副作用。对于轻中度活动期儿童CD,布地奈德能否完全替代醋酸泼尼松需进一步观察。 (2)免疫抑制剂: 包括硫唑嘌呤(azathiopurine,AZA)、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6–MP)及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AZA、6–MP诱导和维持缓解成人CD有效[5,6],针对儿童CD的研究较少,Markowitz等[7]的一项儿童随机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AZA或6–MP可以减少激素的应用并阻止疾病复发,18个月的维持缓解率为90%。Riello等[8]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发现,AZA对儿童CD维持缓解有效,治疗最初4周可出现胰腺炎,恶心呕吐,皮肤反应及虚弱等副作用,大部分对AZA的耐受良好。亚洲儿童对AZA或6–MP的耐受性个体差异大,可能与体内硫嘌呤甲基转移酶的活力低下导致硫鸟嘌呤堆积出现骨髓抑制有关。AZA维持治疗时间的长短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在青春发育期应坚持用药[9]。AZA维持缓解失败时,应考虑尽早使用MTX。 (3)生物制剂: 常见的包括抗TNF–α单抗、抗白细胞黏附分子制剂及其他生物制剂。 TNF–α单抗主要有3种,即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及赛妥珠单抗(certolizumab pegol),这些生物制剂证实对治疗儿童CD是有效的[10]。英夫利西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早期对英夫利西单抗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报道的是几个非随机对照研究[11,12,13],发现部分或完全缓解率均优于传统治疗方法。2003年美国开展了一项名为REACH的重要研究[14],共纳入112例中重度CD患儿,0、2、6周接受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症状改善者再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每隔8周和12周接受英夫利西单抗治疗1次,共1年。治疗后第10周,88%患儿有临床应答[儿童CD活动指数(pediatric 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PCDAI)从基线下降≥15分;总分<30分],55%患儿达到临床缓解(PCDAI <10分);治疗后第54周,每8周接受1次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患儿63%有临床应答,56%达到临床缓解,而每12周接受1次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患儿33%临床应答,23%达到临床缓解,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英夫利西单抗对诱导临床应答和缓解有效,对维持缓解也有效。2006年5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英夫利西单抗在儿童中使用,该药开始在儿科中广

克罗恩病疾病诊疗指南

克罗恩病疾病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病史内容主要包括腹泻、腹痛、便血、发热、消瘦、贫血及其它相关症状,同时要描写病史发生、发展及诊疗过程。 【物理检查】 注意腹部体征及肠外表现。 【辅助检查】 1.除常规检查外主要是粪便的检查,如粪便培养等。 2.肠镜及肠粘膜活检。 3.钡灌肠。 【诊断要点】 确诊本病: 1.以下⑴、⑵、⑶+⑷或⑸或⑹之一。 2.以下⑷+⑴、⑵、⑶之二项。 (1)非连续性或区域性肠道病变。 (2)肠道呈铺路石样表现或纵行溃疡。 (3)肠道肿块或狭窄。 (4)非干酪样肉芽肿。 (5)裂沟或瘘管。 (6)肛周病变。 3.均须排除其它肠道疾病。 【鉴别诊断】

1.小肠克隆病需与急性阑尾炎、小肠淋巴瘤、肠结核、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等鉴别。 2.结肠克隆病需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疾病、缺血性肠炎、结肠癌等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休息,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少渣、易消化、富营养饮食,忌浓茶、酒、咖啡等,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2.内科治疗: (1)抗菌药:柳氮磺胺吡啶及5-氨基水杨酸。 (2)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3)免疫抑制剂:抗菌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时,可试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 3.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 (1)药物治疗无效; (2)肠梗阻; (3)影响生长发育; (4)肠瘘; (5)反复出血; (6)中毒性巨结肠; (7)癌变;

(8)肠穿孔; (9)肛瘘和肛周脓肿; (10)有严重全身并发症。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肠镜及钡灌肠显示肠道瘢痕形成或病变消失。 2.缓解:症状、体征消失,但肠道病变仍未完全愈合。 【出院标准】 达到治愈或缓解标准者可出院。

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 2019,57(7):501-507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营养学组 摘要 近年来,我国儿童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显著升高。国内及国际对儿童IBD诊治的研究进展很快,IBD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和临床营养学组专家借鉴国外最新共识以及国内儿童IBD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在更新完善2010年儿童IBD诊断规范共识意见上增加治疗内容,形成新的诊治共识,为IBD 患儿的临床管理提供指导意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未定型IBD(IBD unclassified,IBDU)。IBDU是指一种结肠型IBD,根据其表现既不能确定为CD,又不能确定为UC。近年随着对儿童IBD 研究的深入,发现年龄小于6岁的IBD儿童有其独特的表型,这类

IBD被定义为极早发型IBD(very early onset IBD,VEO-IBD)[ 1] 。VEO-IBD中还包含新生儿IBD(小于28日龄)和婴幼儿IBD (小于2岁)。VEO-IBD中被报道最多的是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及其受体基因突变。VEO-IBD因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病例数相对少、缺乏诊断金标准而导致诊断困难。当遇到发病年龄早、病情重、影响生长发育、伴严重肛周疾病、常规治疗难控制、一级亲属有类似疾病史时,应高度怀疑VEO-IBD。 在北美及欧洲国家,儿童UC的发病率为(0.10~5.98)/100 000,儿童CD的发病率为(0.15~12.00)/100 000 [ 2,3,4] 。在我国,儿童IBD发病率在近年显著升高,从2001年的0.5/1 000 000上升至2010年的6.0/1 000 000 [ 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儿童IBD协作组曾于2010年发表了"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规范共识意见" [ 6] 。近年来,国内及国际对儿童IBD诊治的研究进展很快,IBD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欧美国家、日本及我国成人消化学组均出台IBD的诊治指南或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和临床营养学组专家借鉴国外最新共识以及国内儿童IBD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在更新完善原有诊断规范共识意见上增加治疗内容,经过3次会议开放式讨论和多次函审修改,形成"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为IBD患儿的临床管理提供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IBD的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