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茶友都来吐槽下日本新老铁壶与国产铁壶区别不同

新老茶友都来吐槽下日本新老铁壶与国产铁壶区别不同
新老茶友都来吐槽下日本新老铁壶与国产铁壶区别不同

新老茶友都来吐槽下日本新老铁壶与国产铁壶区别不同

我有铁壶多个,老壶亦有,新壶有上釉的,也有未上釉的,也拥有过国产的和台湾衡连的,总的使用感觉是:

1,新铁壶,没有上釉的,烧的水口感与老铁壶一样。关于这一点,我原先是认为老铁壶的水肯定比新壶要软,口感要好,加上所有拥有老壶的人都这么说,在分别品饮所烧的水后,的确“感觉”好像老壶要好点。哈哈,问题就在于此,在于“分别品饮”,后来,我就用龙文堂老壶和新的龟文堂铁壶同时烧水,使用的水等等条件全部一致的情况下,自己慢慢品饮,水的口感分不出睡好水差,结果一样!让一些自认为老壶好的人来一起品饮白开水,在不让他们知道是那个壶烧的情况下,--我倒水时,让他们转身,猜那个好喝。还搞出许多笑话,一个强烈坚持老壶烧的水比新壶水好的一个强硬分子,还竟然五次中,有四次说新壶少的水好喝!!!还有几个茶友一次说“老水”(老壶烧的水)好,后一杯次又说“新水”(新壶烧的水)好喝,反正没有一个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壶烧的水比新壶好喝!后来又把新龟文堂的壶换成价值2000多“盛荣堂”的现代新壶,又换了一个100年左右的价值20000多的龙文堂老壶,让发烧的茶友壶友猜那个烧的水更好喝,结果也和上次一样:没有区别。

但平时,我们分开烧水,不同时间烧水,不同时间品饮,给我的印象是:老壶的好。为什么会这样呢?说穿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心里暗示,影响了自己身体上生理上(口腔的感受)的直接感受。

谁说老铁壶烧水比新铁壶烧水好和的,自己同时烧水喝喝试试,最好让别人帮你倒水,自己不要看到,再去品尝,你就会知道:自己的心理暗示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强大!

2,上釉的和未上釉的新壶比较,相对上釉的口感差一点,但区别也不是很明显。但用自来水时,相对差别明显一点。上釉的铁壶和不锈钢的壶口感差不多。不同时对比,也就是在不同时间下分别品饮对比,我的心里感觉是上釉铁壶比不锈钢的要好的多,哈哈,我们买上釉铁壶就买个“好的心里作用”也好!

3,日本南部铁壶,有一中内部不是上釉,而是涂了一层很薄的黑色涂料的,口感和未上釉的新壶基本一样,这种铁壶,一开始用来煮茶时,茶汤会变黑,说明铁质会渗透涂料进入水中。老壶上了水垢,也会轻度影响铁质的渗透,和日本上涂料的铁壶差不多吧,所以口感也比较接近,有时很难分清口感孰好孰坏。

4,国产的优质铁壶(不打牌子,以免广告嫌疑),基本都是上釉的,不然就是厚厚的一层涂料,和日本的南部上釉新铁壶相比,出的水口感一样,和涂料的相比,相对口

感要差些,差距很小很小。我把一只200元的国产铁壶的南部的釉质卸掉后,烧的水,和龙文堂老壶烧水同时对比品饮,没有人喝的出来那个是日本老壶,那个是200元的国产新壶。

5,国产铁壶,品质高下不一,有些铁壶连续烧水多次后,还有少许的杂味和腥味,可能和铁质里含有其他杂质有关!

6,日本铁壶与国产铁壶材质区别,一、日本铁壶,至少是严格按传统工艺生产的日本铁壶应该是以白口铁为原料的。首先根据唐版的资料:“在日本奈良时代(公元710年-792年),中国式的精铁冶炼技术开始传入日本,以精铁冶炼为职业的“金屋”开始在日本全国范围内进行流动性的工作。这种精铁冶炼技术造在距今1600年前后就已经进入到岩手县,比在日本全国普及炼铁技术要早了300左右。”由此可以认为日本最迟在公元1600年即已使用铁器。进而,日本当时的首都京都应该就有铁器,包括生活铁器,以至铁釜(铁壶的前身)使用。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日本当时生产釜时使用的是什么铁料,白口,还是灰口。继续,根据在上面提出的文章(以下简称“该文”)中记载:幕末曾经大炼钢铁,出国留学的青年武士维新后凭着激情移植西方的铁路、铁桥、近代化的灯台、近代化的西式建筑和港口。这些都是铁的产物。1871年,维新领导者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率遣欧使节团游历欧美,实见西方文明。他们在《特命全权大使米欧回览实记》中记述了所看到的西方是“铁的世界”。他们想把“木的世界”的日本一气带入“铁的时代”。明治时代的一个口号是“鉄は力なり(铁是力量)”1874年2月,工部卿伊藤博文提出了铁的国产化计划。在幕末大炼钢铁运动中,东北部的南部藩釜石地区建立了10座大岛型土高炉,临近的仙台藩还有2座,成为日本一大制铁地带,这一地区有资源、人才和技术储备。幕末维新的内战,南部藩与新政府敌对,维新后成为政府直辖地。于是,工部省计划在釜石地区建立近代化的制铁工厂——官营釜石制铁所,来一次洋跃进…… 日本不是已经从中国学到铁冶炼技术可以炼出铁自用了吗?那而日本设立制铁厂的是为了什么呢?该文记载:大岛型高炉使用水车送冷风,炉温低,生产出的是高质量的白口铁。使釜石田中制铁所能够获得传统的市场,开始稳步发展。田中长兵卫不满足于此,因为陆海军的关系,想生产能机械加工的西洋铁——灰口铁。1886年10月16日,经过48次失败后,终于生产出了“与进口铁仿佛”的灰口铁。这就是说,日本近代之所以大炼铁,目的是为了生产更适合工业化进程的灰口铁。可以理解为白口铁在生产上的应用是农业时代进步表象的重要内容。而灰口铁的出现与应用,是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在此几乎同时,在中国张之洞也开设了汉阳铁厂,其目的也日本大同小异,是生产灰口铁,以满足大机械生产和现代军工的需要。由此,可以佐证,从日本成功生产出灰口铁至可以民用化前,日本日常生活用铁仍然是白口铁。不是白品铁多好,而且没有灰口铁。用不上啊。说了这么多,那么有没有日本当时民用铁为白口铁,并用白口铁生产铁壶的明确文字呢?该文记载到:“统制铁法的炉温低,约1500度,生产出的铁是白口铁。铁中含有的碳以Fe3C化合形式存在,所以断面是白色的,且非常坚硬很难进行机械加工。

但由于铁是以这种化合物形式存在,不易生锈,是制造锅釜的最适材料。白口铁中含碳量较少,容易在大锻冶炉中加热脱碳,所谓的千锤百炼,形成刃物用钢。是制造刀、农具的好材料。“ 说的再明白没有了。日本日用铁,包括生产锅釜用铁,当时就是白口铁。灰口铁还不普及,没大众化。而仅限于军事。而在此期间,日本虽从欧美进口灰口铁,但仍主要用于军事。那么佐证呢?该文记载,在日本刚能生产与进口铁相佛的灰口铁不久,该铁立即被送往大阪炮兵工厂。虽然质量难于进口铁——进口灰口铁相比,但仍然被要求使用(详见该文)。使用白口铁不是该铁料有多少好。而且科技还没有进步到可以广泛使用灰口铁的阶段。二、日本近现代传统南部壶的用铁也应是白口铁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日本铁跃进:白口铁向灰口铁的演进。至少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叶,并没有对日本传统日常用铁产生较大影响。据该文记载:自西式高炉制铁法虽然生产量大,价格便宜,但却不易实现这两种传统用途。在很长时间里,不构成对传统制铁法的冲击。开港后,传统制铁依然蓬勃发展。在此同期,根据唐版的资料:“南部铁器在日本明治四十年代(公元1900年)才逐渐开始在日本全国范围内为人所知。南部铁器知名度的普及并不同于日本其他传统工艺品进贡日本皇室来博取知名度,却是通过当时并不发达的日本媒体的一则报道而悄然出名。”那么,上面两部分文字相互印证,随着日本首都由京都迁至江户,京都壶在19世纪中后期已经开始落败,而南部壶受到藩主支持与保护,得以迅速发展。而其用铁仍为白口铁。因为日本灰口铁的生产虽发源于南部,但此时灰口铁仍未用于日用。三、新日铁的诞生应该说日本新日本制铁公司,新日铁是伴随着灰口铁在日产化进程而应运而生的。该文记载:釜石制铁厂(即文中提出的最早开始引进新式高炉,生产灰口铁的日本铁厂),一次世界大战后经营困难,被三井财阀接管。1934年,与八幡制铁所等其它钢铁企业合并成国营的日本制铁。1945年,釜石制铁厂遭到了美国军舰的毁灭性炮击。战后,财阀解体,日本制铁被分割成八幡制铁和富士制铁,釜石制铁厂是富士制铁的主力工厂。1970年,八幡制铁和富士制铁重新合并成今天的新日铁。四、白口铁料与灰口铁料的价格比较根据阿里巴巴网上的价格情况,目前,中国市场上,一吨白口铁料的价格为2100-2600元/吨。灰口铁料价格为3.40元/千克,即3400元/吨。灰口铁价格高于白口铁。五、对日本当代南部铁壶铁料应仍用白口铁的猜测首先仅是猜测。我以为日本应该很注重延续传统的国家。而在1970年又专门出台了保护日本传统文化的法规。再鉴于白口铁虽然在铸造上较灰口铁困难,但一来要严格按传统办事,二来价格又远低于灰口铁,所以猜想日本当代铁壶应该仍用白口铁。当然,在当前日本铁壶商的网上已经可以看到,一是中国产铁壶进入日本市场,二是日本铁壶生产也又分化为传统手工生产铁壶和量产壶两大类。而根据其量产壶工艺的大概介绍,我想至少日本传统手工壶应该仍用白口铁,而量产壶因为要量产,需要铸铁的流动性更会可能会使用灰口铁。可能这就是日本一些南部壶在材料上只写明铸铁,而英文只用 cast iron 的原因吧。

个人总结

日本铁壶也好,国产铁壶也罢,灰口铁也好,白口铁也好。如果您是收藏大家,我想,白口的日本老壶才是收藏标的物。因为灰白的铁壶首先他不会老,怎么也是二战以后才出生的了。二来,多半是量产的,没意义。对于我,咱不是搞收藏的,我是用来品茶的,或说是当作喝茶时的茶宠来玩的,也就不去管它灰还是白了。反正不管是什么口,说明书上,不管是国产的还是日产的,均只会标明材料:铸铁。最后总结,国产工艺还望提升。国产当自强。

(以上类同纯属巧合,如有冒犯失敬失敬,个人站在作为消费者角度说事情

西方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不同之处

西方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不同之处 (一)品饮方式的不同。 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另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 人的口味嗜好加盐、糖、奶等,目前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 地区。 英国人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袋装 的速溶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而中国人习惯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 西式茶可选择在其中加奶、糖、柠檬片和蜂蜜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须先倒茶,再加其他调味品,顺序不能颠倒。加入调味品后, 用茶匙搅拌,搅茶时避免弄出太大声响,搅拌完需要将茶匙置于茶 碗的背面。 (二)茶具的使用不同 中国的茶具多为陶瓷制品,亦有用于普洱茶的紫砂壶。紫砂壶有透气性,冲泡普洱茶,水温须很高,要求茶叶也具有一定的透气性,所以紫砂是最好的选择。 而西方人对银器情有独钟,所以西方的茶具多为银制品。 (三)滤茶器的使用不同 在中国,泡制一杯上等的茶,比如陈年普洱,需要用铁壶作为烧水工具,再将开水注入茶壶直至没过茶叶,倒出第一遍水后,再向 茶壶中注入开水静置直至泡开茶叶,方才取小杯品尝。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茶道颇有一番讲究,事实上,西方人在饮茶时也有一套礼数。比如,西式茶使用滤茶器,将滤茶器架于茶杯上,

将茶倒入杯中至3/4满,这样就不会把茶溅到茶托上面,弄得一团 糟了。 (四)饮茶礼仪的不同。 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饮茶随时可以进行。相比起来英国人嗜茶、尊茶的风气要浓厚得多。一个典型的英国家庭一天至少喝五次茶。 早晨醒来,主人会靠在床上喝一杯醒早茶,提神醒脑,如果有客人,早茶就是问候客人的最好方式;上午11点钟左右,是红茶佐茶点;中 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左右是著名的下午茶;晚上睡觉前要 喝告别茶。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园茶会等。 (五)茶道精神的不同。 “和、静、怡、真”是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 法门。“恰”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 道终极追求。中国人饮茶常把它作为精神的激励与情感的寄托。与 中国茶道不一样,英国人品茶更活泼和更重社交,强调一种优雅的 格调。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有着饮茶习俗。起初,茶这种饮料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茶叶饮品在唐朝 中期才开始走进平民百姓的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形成了独 特的茶文化,当然这一事实可以在相关历史文献中得到佐证。茶圣 陆羽在《茶经》中曾提到唐朝以前与饮茶风俗有关的典籍和文献。 相比之下,英国的茶文化历史较为短暂。十八世纪前,只有英国皇 室成员才有资格享用珍贵的茶叶饮品;十八世纪后,中国的茶叶传入 英国,从而带动了当地的饮茶之风。 随着茶叶在英国国内的普及,平民百姓才有权享用茶叶。目前,五分之四以上的英国人都有饮茶的习惯。在当地所有饮料的消费中,茶叶饮料占了一半的比重。虽然英国不是产茶地,但就事实结果统 计显示,每名英国人的年均茶叶消费量为3kg,在世界上排名第一。 相比之下,虽然中国是茶叶起源地,但是每名中国人的年均茶叶消费量为0.4kg。就饮茶种类来讲,中国人更喜爱绿茶,而英国人

茶文化与陶瓷文化

茶文化与陶瓷文化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人们不可以须臾离开的。正由于人与茶息息相关,久而久之,对于茶的品类,烹茶之水,泡茶之法,饮茶之具,敬茶之礼,有着许多讲究。于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中已形成饮茶之风。唐代中期,一些较大城市开始出现专营茶水的茶肆。江淮一带的茶叶,被商人车装舟载贩往各地。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浮梁即今景德镇,为当时茶叶集散地。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制的黑釉带有鹧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今天,我们在南京城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谈到茶具,最为珍贵者要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了。其造型优美,纹饰清雅,钴兰纯正,极富美感。如此高贵的茶杯,专供皇宫和贵族之家享用,烧制的数量自然甚少。据载,万历时已所剩无几,尽管历代皆有仿制,但皆难以企及其艺术高度。现时,永乐压手杯世间仅存三只,当是稀世之宝;且不说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残片,也难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后以壶泡茶渐成风尚,其中小巧古朴的紫砂茶壶最受称颂。因为紫砂壶较之银、锡、瓷壶更具优点和特点,可以说每件都是精巧的艺术品。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江苏宜兴。 曹雪芹是一位谙于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红楼梦》中,有97回写了与茶有关的情节。最为精彩的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招待贾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自是不凡,

日本铁壶的好处与挑选

日本铁壶的好处与挑选 所谓的(生)铁壶,简单的说,是以生铁为原料,透过铸造方式来制成的煮水 器具(煮水壶)。 一般所说的生铁,是指铁质 内含碳量约2%~5%,及带有一些 杂质的铁。更具体的说,生铁是 将铁矿砂经初步处理,高温溶解 后所得的产物。若再进一步纯化 与添加钨等金属,就是一般我们 所熟知的钢。然而生铁有着质地 坚硬而脆的特性,所以适合用来 铸造铁器,因此又称为铸铁。 有了上述的原料(生铁)后,接 着就以铸造的方式来生产铁壶。 何谓铸造,即利用将熔炉高温融 化的铁(浆)水,倒入事先烧制好的 模型里,等待冷却成型。因此依据模型的不同,可以生产所需的器物,如:铁壶、铁锅、茶釜,等相关铁器。 在明治维新前,尚未踏入工业化的日本,和中国一样依旧是个封建的国家。自唐代以来,无论在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日本都深受中国的影响。所以与中国有许多相关的文化,也不断输往日本。最明显的例子之一,就是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主要承袭于宋代的抹茶道,即将茶叶碾制成粉状茶叶饮用,连带所需的器物,也都一并的传入日本。茶道在日本社会里,被视为招待客人的仪式,但仅限用于富商及诸侯身上。到了江户中期一般百姓,因为经济的成长,也才有能力接触茶道。但是单板冗长的茶道仪式,并不符合一般人民的需求。于是,有了能轻松简单的喝茶诉求。 在此背景下,有釜师开始从事茶釜的改良,将原本只是煮水的铁锅,改成有提把和壶嘴的铁茶壶。因此有了铁壶的出现,加上铁制的茶壶比一般陶土所烧制的茶壶(土瓶),更为坚固耐用的特性。因此广受民间欢迎,也几乎成为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之后,因为战争的影响使得铁砂需求量大增,及战后轻金属的流行,出现了可以取代原本笨重的铁壶,在重量上更为轻便的煮水壶。因此,导致铁壶迅速的走向没落,后来在政府的立法保护下,才得以继续留存。今日的日本铁壶虽无以往的光辉,但也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工艺品。 用生铁壶有什么好处? 现代人对于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天7杯水,成了众多都市人最简单经济的保健美容方式。不过,光会喝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懂点水质。 喝纯水、矿泉水,以为这样就够健康。不过某些矿泉水是用自来水加工的事件层出不穷,多少还是让人对于自己每天喝的水打了问号。 古人讲究茶道,对于水也挺挑剔。在对水有诸多讲究的同时,我们的先辈也创造了制造好水的方法--用铁壶煮水。 铁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两百多年前。 最早的铁壶是在中国诞生的,不过却是在日本发扬光大。由生铁铸造的铁壶,

紫砂与茶文化的历史

紫砂与茶文化的历史 茶文化的兴起,也造成了茶具的不同,茶的历史也是值得我们所追溯的。 茶,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等几个重要阶段,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神农本草注》一书中说:“神农尝百草,日 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看出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 把茶叶作为草药使用,但这属于原始医药学的范畴。直到西周时期,茶叶不再是单纯的药用而且成为贡品,为上层奴隶主所欣赏食用, 人们开始栽培茶树。人工栽培茶树的记载始于西汉晚期,据《四川 通志》记载:“名山县治之西十五里有蒙山……汉时甘露祖师姓吴 名理真者,手植‘仙茶’,至今:不长不灭,共八小株……”甘露 是指汉宣帝甘:露年号(前53~前50),至今已有2000多年一的历史。自此茶叶的饮用和种植同步发置:巴蜀一带有了许多具有一定 规模的茶园。茶叶已由药用、食用、贡品进而发展成为祭品和随葬品。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1号墓、3号墓出土的随葬品清单中就有 整箱的茶叶随葬,可见当时制茶业已十分发达,茶叶的饮用也十分 普遍。 三国两晋时期,茶树的种植和饮用茶叶的习惯开始由巴蜀逐渐东移至江南的江、浙等东部地区,“坐席竟下饮”、“客来敬茶”, 茶的饮用十分普及。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 增多,茶走人了文人圈子,在高雅的文化氛围中滋生出本身的精神 文化体系。 780年陆羽著的《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涵盖了 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 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 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 茶文化的形成与禅宗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

关于“失蜡法”的科普。以及“失蜡法”铁壶的特征介绍

关于“失蜡法”的科普。以及“失蜡法”铁壶的特征介绍 又名脱蜡法,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中国古代在青铜铸造上已经使用这种方法,现代的精密铸造中称为熔模精密铸造。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失蜡法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古代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战国以后,失蜡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除鼎、彝外,还用于铸造印玺、乐钟、佛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贮贝器、饰件等。现代,失蜡法仍用于铸造金属铸件,称熔模铸造。 失蜡法脱蜡法是先用蜡制造模,应用到翻沙上,就是将蜡制的样品埋入铸造的沙型中,夯实,然后加热,使沙型变得结实,蜡融化倒出,再将熔化的青铜或铁水倒入。一般翻砂是用木模或原型,得将砂型做成两半,再合在一起,模具必须可以从半个砂型中取出。而脱蜡法不必取出模具,因此可以铸造形状非常复杂的物品。现代精密铸造使用非常细的铸造沙,也是先做蜡模,然后将沙喷到模具上,高温烧制沙模,可以做出非常精细,形状非常复杂的模具。直接铸造出非常精密的零件,不必再进行机械加工。 ------------------------------------------------------------------ 真诚邀请大家加入《期货爱好者》qq群:248848127 ------------------------------------------------------------------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失蜡法制造日本铁壶。 最早把失蜡法应用到铁壶制作的是龙文堂初代四方安平(1732-1798)。他精通铸铜,并把失蜡法应用于铁壶的铸造。龙文堂系堂口和龟文堂都有制造失蜡法铁壶。其中龟文堂铁壶只使用失蜡法制造。 -----------------------------------------------------------------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失蜡法铸造的铁壶与砂铸法铁壶在外观上的区别。 首先:失蜡法所作铁壶外观都非常精美,且大部分都采用满工(也就是外表面没有空地)。下面是我的一件桐纹失蜡法铁壶,大家观看者他的纹路是否符合这个特点。 而“砂铸法”铁壶除了霰纹壶,一般不采用满工,而且羽线一下一般都是素地

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

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1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后,它更是闪烁着耀人的光芒。在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详细了解了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史,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有感悟。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为“南方之嘉木”。古代史料中的名称很多,“茶”字的演变与确定,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的祖国是中国。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的称谓。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至欧美,产生巨大影响。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同样也是茶叶的原产地。

茶文化是以茶道为核心的,德贯穿于茶文化的始终。关于这个德我是比较有感触的,尤其是在现在的这个社会里,特别需要道德来衡量我们的所作所为。其实,早在两千年以前,我们的”圣人“孔子就提出了伦理道德,非常重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臣要忠君,还有其他的平民百姓全部都要按照这标准来做。虽然以前的伦理道德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发展,尽管它有着种种弊端,但毫无疑问是维系民族团结、统一和中国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没有这伦理道德的束缚,也许中国早已经像其他的文明古国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中了。相对于古代,纵观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道德已经被人们摒弃了,人们的道德已经跌到了最低点,可谓硕果仅存了。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什么“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的道德缺失。当然,这些事件多多少少也唤起了一些人对道德的呼唤,重新倡导我们几千年前古人所早已经领悟的道德,但里面的糟粕是需要摒弃的。但愿我们是社会真的可以唤起道德这面旗子,否则,一个国家是很难强大并延续下去的。 我个人对道德是十分推崇的,在日常的生活也严格遵守一些基本道德。虽然有时在别人眼中有些另类,但我依然坚持,不求影响别人,但求心中无过。让我感到非常幸运的事,我的家人都是比较有德行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感染着我。小时候,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爷爷经常去

抗日战争时期真实发生的刘连仁劳工案

刘连仁劳工案 刘连仁,山东省高密县井沟镇草泊村人。1944年,他被日寇抓去当劳工,遭到非人待遇,后幸运逃出魔窟。从1945年到195 8年在深山穴居13载,过着与世隔绝的辛酸生活。1958年4月1 5日,经爱国华侨和日本五团体援救,穴居13年的“野人”刘连仁终于回到了祖国。翻开历史,刘连仁不过是千千万万在日本军国主义残暴虐待下幸存的中国苦难劳工中的一个,他是日本军国主义虐待中国劳工的见证人之一。他的苦难经历,向人们活生生地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蛮罪行。 一、陷入魔爪 日本军国主义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为弥补国内物产及人力资源的匮乏,采用“以战养战”的政策,通过种种残酷、卑鄙的手段对中国各种物资和人力进行疯狂掠夺,先后强掳4万多中国人到日本内地当劳工,进行惨无人道的奴役虐待和敲骨吸髓的经济榨取,造成7000多名劳工惨死东瀛,众多劳工残疾,给几万个中国家庭带来巨大灾难,许多家庭因此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日本侵略者从中国大量强掳劳工到本土是日本政府战时的基本国策。日本侵略者不仅成立了华北劳工协会、战俘劳工集中营等专门搜刮关押劳工的机关,而且于1942年11月27日和1944年2月28日分别制定了《有关将华人劳工转移到日本内地事宜》

和《关于促进华人劳工移进国内事项》,确立了“移入华工方针”,正式大量抓捕中国人到日本从事重体力劳动。山东是日寇抓捕劳工的重点地区。1944年9月2日(一说8月18日)早晨,年轻力壮的刘连仁和许多老乡一起被日本兵抓进了被称作“死亡大军”的 劳工行列。他们先是被运到枣行,后解送到高密城。在这里他们曾两次集体逃跑,未成,很多人死在日寇的枪弹下。随后他们被运往青岛,在伪“劳工协会”关了六七天,缺衣少食,又病死一些人。后来,日本鬼子给剩下的人换上军装,照了相,逼着盖了手印,当作“俘虏兵”,运往日本。从此,刘连仁和一起被掳的同胞离开了生养自己的祖国,开始了噩梦一样的辛酸生活。 十几天后,刘连仁和数百名被抓的中国劳工饱受折磨,终于来到了日本北海道明治矿业公司昭和煤矿。对中国劳工,日本方面指令:“不必有仁慈爱护之心;用不着洗澡设备;宿舍方面,坐下后,头上有一两寸空隙即可。”日本政府态度如此,日本所有劳工企业更是变本加厉地残酷压榨中国劳工。 刘连仁他们吃的是豆饼面、橡子面和鱼骨粉,这根本不是人吃的东西。食后口渴,喝冷水后就泻肚,腹泻严重者都没法穿裤子,许多人染上痢疾。一天劳作下来,晚上只有一碗稀的能照见人面孔的稀糊糊。实在太饿了,他们便在野外揪一些野菜、草根来充饥,但这若被日本监工发现就要遭到毒打。 10月的北海道,已经是冰天雪地,连树木也冻裂了。而刘连仁他们还是穿着在青岛发的一身单军装。日本方面不仅没有发给

日本茶文化

日本茶文化 学院:商学院 学号:2012221112310056 姓名:龙靖雯 年级专业:2012会计

日本茶道文化根源于中国,但如今却能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性文化符号而存在,其主要原因是日本在吸收中国的饮茶文化之时并不是简单地完全照搬与模仿,而是经历了一个与日本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即本土化的过程。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历经几代茶人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和改革创新,将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活动升华到极具形式美和内在美的艺术高度,它是禅宗日本化以后孕育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化式样。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人们通过饮茶可以休养身体,平静心情。饮茶及有益于身心健康也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享受。正因为此原因,茶自古就是人们所以爱的一种饮品,不仅仅是中华儿女,许多外国友人也深深被茶的魅力所吸引着。 茶最早以源于中国,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人们以茶来作为饮品,其苦中带甜,涩中有滑,清新淡雅,这也正是中国古人所见具有的优秀的比品性之一。人们以茶招待客人,宋朝诗人杜耒的诗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初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自古亦有“以茶代酒”之说,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韦曜传》里,“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足以见得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茶的重视。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唐朝时,大多以僧人饮茶,他们以求静气凝神的作用。的确如此,茶和酒同时饮品,酒是刚烈刺激的,而茶是柔顺平和的。酒是感性的,茶是理性的。酒是好的,但少有人饮酒能浅尝辄止,故而饮酒过量,不能自制,喝到忘形而且癫狂,所以,僧人饮茶已表明他清净的心态;诗人饮茶以表明他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世人饮茶以表明他生活的自在与安逸。再后来,查到进一步发展,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宫廷中,王公贵族以茶会见众大臣,气氛和悦;寺院中僧人饮茶诵经,无不有一种脱俗之感;文人不仅以诗交友,更以茶交友,边饮茶边吟诗,至情至性,乐哉乐哉! 茶道传入日本后,日本人深深被这种艺术多吸引并将其进一步发展。茶道虽然最早在中国提出,但并没有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可在日本则不然。日本人很重视茶道,不仅将茶道视为一种艺术,而且是泡茶为一种仪式。 对大部分人来说,日本茶道不过是多人共处一斗室,共饮一碗茶的枯燥过程,而且日本茶道的饮茶程式有一套固定的规则和一个复杂的程序和仪式。日本茶道的仪式都是严格经过精心提炼后形成的最周到、最简练的动作。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中国不愿刻意追求而流于形上,一切顺其自然;日本拼命摹仿,追求各种境界而流于形下而不自知。” 但事实则不然,日本茶道其实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通过烧水、点茶、饮茶的一整套过程,增进社交、修心养德。她除了茶这一主题外,还涉及花道、书道、建筑、陶器、礼仪等多方面的复杂内容。主人与客人之间对每一个动作的含义的领会,以及对每一件器物和环境的肯定和欣赏都是建立在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基础之上,而非仅仅是客套语委婉。只有具有极高鉴赏水平的客人才能注意到茶事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真正体会到茶事的不凡,同样只有具有极高修为的主人、茶师才能得到客人的认同。而主客双方只有达到如此共同的境界,茶事的不凡才得以体现,这些都得源于他们对茶道真谛的不断追求。然而,另一方面日本知名学者熊仓功夫先生把茶道定义为是一种具有时效性的室内艺能。她不同于日本其他传统艺术,她的艺术价值只能在室内进行的过程中得以具体表现。而一旦离开

紫砂与茶文化

紫砂与茶文化 聚蚊金谷任荤膻,煮茗留人也自贤; 三百小团阳羡月,寻常新汲惠山泉。 星飞白石童敲火,烟出青林鹤上天; 午梦觉来汤欲沸,松风初响竹炉边。 砂壶的出现是应顺了茶及茶文化的发展。 茶,初起自用,菜用。“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秦汉以降,始为饮料。从上流社会的稀有饮物逐渐演绎成寻常普通百姓的饮料,这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制茶方式及饮用方式的不段改变,饮茶器具亦在不断改变。当饮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形式时,其审美的变化亦对各个阶段的茶具有了的要求。茶壶形式的出现正是应顺了大背景上说,由于紫砂本身的特点与上述要求的吻合,导致了砂壶的兴盛。 紫砂因壶实用而兴,亦实用受限,皆与茶有关。 紫砂至今已发展成闻名世界,独秀于陶瓷之林的一个艺术门类。以壶为主体的紫砂陶的发展与兴起同茶以及茶文化发展密切相联。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茶文化的发展就难有紫砂今日之盛。茶文化带动了紫砂壶的发展,壶主导、影响、兴旺了整个紫砂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壶在客观上是应顺了茶文化的某些需要,但也显现了自身独特价值;既依赖于茶而游离于茶,又发展了茶文化,它有自己的审美特点。因为紫砂除了壶类外,还有雕塑、瓶盆、文餐具、壁画饰物等其它门类产品,它们与壶同时构成了紫砂的内容。更主要的是紫砂是陶瓷的

一个分枝,它体现的是陶瓷的本质与审美,它与茶文化的联系只是内容的外延。紫砂壶因材质、功用等特点成为极佳的、少有匹敌的饮茶器具,既与茶密切联系,又独立生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现代思潮、现代艺术渗透、影响,文化含量加大了,使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崭新、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局面,形成了空前的高潮。它的将与茶文化继续着密切联系,互相作用、互相支持、互相影响,同时将按整个社会文化及自身的轨迹发展。 紫砂与茶文化是亲家,壶是姻纽。 紫砂与茶文化关仪密切,是亲戚但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也不是一种从属关系,虽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这种含义。它们是互依互补的。弄清这种关系,有助紫砂自身的发展。人们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将两者倾向为一种从属关系,实际是一个谬论。原因很简单:茶茶文化壶,壶因茶生,因泡茶而从属于茶,实用因素是关键,故直至今日,正统的紫砂审美还是以实用为主,因壶的辉煌而湮没了其他么类。壶的法则也就成了主要衡量准则,其它要素如艺等则变得次要甚至可有可无,虽在紫砂历史上不乏壶以外有价值的作品,这些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要泡茶须适用,加之整体上从业者文化受限,缺少深层思考,重技而忽略了艺。半封闭的狭隘思维方式,导致创造能力的限制,也是重要原因。实际上紫砂已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它的丰富造型、人文内涵、优良材质,制作语言使其它陶瓷难以与之比肩,令世界瞩目,亦促进了茶文化层次的提高。饮茶面对这样优美的器具确实是享受。这是它的价值所在,迷人之处,尤其近十年来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

茶与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茶与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茶文化学习体会 中国茶的发源地,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宜兴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常与茶及与茶有关的事物有所接触,然而对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所知寥寥,一直以来我将茶文化当成茶与茶壶的简单结合,这次通过江大MBA胡老师的教导及示范,虽然只有两次课的时间,但仍让我收获良多,在学习茶道、品尝香茗的同时也提升了自我修养。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

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古代众多的茶 道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讲求水沸适度。(四)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紫砂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沏茶和饮茶的一种使用器具,又是 具有实用性的艺术品,因茶而兴。随着茶艺兴起,品茗玩紫砂之人日增,没有一把上好的紫砂壶,再配上绝好的茶叶,这一切就都缺乏了底蕴和信服度。这是文人雅士对茶文化和紫砂壶文化的理解。爱茶者与赏茶之士可在把玩紫砂壶之间,细品那幽幽茶香,感受那份静谧惬意。紫砂壶是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追求的意境正是 茶道所追求的“淡泊和平、超世脱俗”,加上宜兴紫砂壶具有“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的实用优势,一跃成为饮茶的主要用具,而集壶艺、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的紫砂壶文化也就成为了茶文化的一种标志。

日本盛虎堂铁壶官方简介

日本盛虎堂铸铁壶官方简介 日本盛虎堂铁壶壁厚,有大气稳重之样通体黝黑,彰古朴典雅遗风喝茶,喝好茶,而茶之关键不于茶,一为水,二为沸!水好,则茶不好亦好;水不好,则茶好亦不好。茶经曰:“其水,取山水为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捡泉乳、石池漫流者上......”,故茶机要为水,而上水为泉,盛虎堂铁壶亦可生泉!泡茶,时机最佳,鲜水方显茶之精华。茶录曰:“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并将水划分成“一沸”“二沸”“三沸”.......。普通壶难辨各沸之间隙,而盛虎堂铁壶能为之。盛虎堂铁壶,一眼泉,一壶茶,一块铁,一件养生之器。盛虎堂铁壶,其品质功效以八字概之:“添工精铁,泉沸补艺” 高品质:添——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公司研制的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配方,不但能改善铁质,还能在煮茶时补充至水,被人体吸收。工——公司采用独有工艺处理铁壶内部,不似其他铁壶用漆或瓷覆盖铁壶内层使其美观、耐用,这样使得铁壶失去了应用的功效。盛虎堂“不锈铁”工艺处理铁壶内部,有漆、瓷之功效,又有铁器应有作用。精——该壶采用精铸工艺制程,工序繁琐复杂,保证了铁壶的精美、耐用。铁——盛虎堂采用从澳洲进口特殊铁矿石、特殊工艺冶炼的铁材料,用此制作的铁壶有山泉之妙,极适宜煮茶。奇功效:泉——用此壶煮水,放进的是纯净水,而壶嘴流出的却是山泉水,犹如一眼山泉。沸——煮茶侯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普通茶具很难观察到一熟二熟三熟之差别,盖受热不匀,而生铁铸成的铁壶可清晰辨别。补——原材料铁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其中铁元素最多,这些元素会渗透到水中。用水泡茶时,会与茶中的茶多酚类、植物碱等结合,更益于人体吸收。水与茶有相互增益之功效,茶有助于微量元素的吸收,水有利于茶内营养物质的吸收。艺——铁壶做工精美,其本身就是一件极为精美的艺术品。铁壶壁厚,有稳重大气之样;通体黝黑,彰古朴典雅遗风。 日本盛虎堂铸铁壶官方报价: 产品名称产品型号官方报价 乾隆通宝暖炉SX999999001 3000 龟甲茶罐SX999999002 3000 珍珠SX999999003 1800 大丁SX999999004 4680 小丁SX999999005 4680 枫叶SX999999006 1800 鱼耳风帆电风炉SX999999007 5777 中国纹样电风炉SX999999008 5777 溪鸟SX999999009 15000 蝠面纹SX999999010 12800 小蚩尤SX999999011 11500 梅花SX999999012 15000 兽面SX999999013 20500 山城SX999999014 17500 菊香万里SX999999015 15000 边城月色SX999999016 17500 葫芦SX999999017 13000 松兽纹SX999999018 12000 蟹目望月SX999999019 9500 兰蟹SX999999020 17500 岩蟹SX999999021 12600

茶艺与茶文化

茶艺与茶文化 "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因而对茶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与茶艺一样,笔者对于茶文化也取狭义的理解,认为茶文化是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不仅如此,笔者还主张,茶文化是茶学的一部分,它与茶科技、茶经贸鼎足而三,共同构成茶学。茶学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茶文化是茶学中的人文科学部分。在茶文化中,饮茶文化是主体,茶艺和茶道又是饮茶文化的主体。茶艺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小于茶文化。 中国的民族性,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谈仅是通论,人们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饮茶所讲究的是情趣,如「披咏疲倦」、「夜深共语」「小桥画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环境和时机,「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宾主之间的和谐欢愉,而且蕴蓄着一种高雅的情致。 所以中国人有中国人特有的气质,而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及内涵亦自有其 传统的精神。品茶之四大特色是具备: 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 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 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 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 这些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饮茶文化内涵及茶艺之道都可以在《茶为国饮》中一一获知!

中国人不太随意高谈茶道,因为中国人对于「道的认识和理解是有着相当的崇高与尊重的意味。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同时 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无为而顺乎自然,形而上才可曰道, 形而下则为器矣。所以在悠久的历史生活中,茶与中国民族相结合,受着中国人一贯的哲思想和生活方式所支配,简言之即「顺其自然」及「致中和」,这是中国茶艺的真髓。 茶艺也称茶道,茶艺是与道家文化分不开的,汉代名臣张良制造药茶——黑茶薄片,后称“渠江皇家薄片茶”,是黑茶的起源,开 创了茶与道结合的先河。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其中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 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 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 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不同的风格的茶艺 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有中国人落脚的地方,就带去饮茶的习惯;中国人最先发现茶叶,是饮茶的古老民族。当你来到宝岛台湾,可能在一条老街中的寺庙内,看见叁叁两两的老者,悠闲地围坐在一个拳头大小而古可喜的 茶壶旁,人手一杯,边谈边饮,那就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茶。你也可 能在台北大都会繁忙的街道上,看见挂有茶字招牌的茶艺馆,迎面 一阵天然的茶香扑鼻而来,如果你有兴致驻足品一番,还会有专人 为你示范如何泡一壶简单易学的功夫茶。 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饮茶习惯在中国 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唐朝中叶,一位早年出家后 来又还俗的和尚——陆羽,总结前人与当时的经验,完成了全世界 第一本有关茶叶的著作——「茶经」后,饮茶风气很快吹遍中国大 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于中国附近 的各民族,如高丽、日本、东南亚各国,都学习了这个风尚。而在 十七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更首次将中国的茶输入欧洲,到了十 七世纪中叶,在英国贵族社会中,「饮茶」已成为一种时尚风范。 在中国,「茶」因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两种发音方式,在北 方发音为CHA,在南方发音为TEE;因此由中国北方输入茶的国家,

坦白说,真的不要使用日本铁壶!

坦白说,真的不要使用日本铁壶! 坦白说,真的不要使用日本铁壶,此话何解?让我在这十条浓缩“罪状”中告诉你。1、煮茶利器:铁壶烧水沸点温度更高,比一般不锈钢随手泡等要高出2-3度,且保温时间也更长,利用高温水泡茶,可激发和提升茶的香气。而尤其对于普洱老茶而言,因陈化时间较长,是必须采用足够的高温水,才能淋漓尽致把其内质陈香和茶韵发挥出来,实为绝配,已越来越多的成为玩家级普洱茶友们赏茶、斗茶、鉴茶以及开展茶会活动必备的专业茶器。这样一来,你会发现你在斗茶中轻松取胜,然后放下手机,与朋友最真切的交流,茶,才是最古老最好用的微信。2、改善水质:使水更软滑、甘甜,这也可以改善和提高泡茶的口感。那么使茶好喝了,你会发现你开始嫌弃其他饮料了,茶是唯一没有添加剂的饮料,它健康!3、补铁专家:科学家们早已发现铁是造血元素, 成人每日需0.8-1.5毫克的铁,严重缺铁会影响智力发展, 而实验也证明饮水、烹调使用铁壶,铁锅等铁制器具,可增加铁质的吸收。因为铁壶煮水能释出易于人体吸收的二价铁离子,可以补充人体所需,从而有效地预防贫血。那么女人喝了铁壶水,你会发现你再也记不起任何化妆品品牌了,因为补铁,是你气色红润,养颜美容,根本不用买化妆品,男士喝了精力充沛,更加青春!是男女长寿的原因之一,加剧

了老龄化!4、坚固耐看:比陶壶更不容易破碎,导热速度快,无论放客厅,放书房,放茶室,都具有古朴韵味,大方雅观。这样一来,你会发现你迷上了各种铁壶,茶具,百买不厌,拉动GDP!5、具有收藏价值:百年难得的珍贵古董,亦是一件带有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水器。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件日常煮水器来养生,或是一件艺术品来欣赏,日本老铁壶的藏量已经越来越少,导致其价格一路飙升。这样你会发现,用着用着不停在增值,越来越小心使用,越来越喜欢,后来果断放起来摆放,天天把玩欣赏,逢人必讲解壶的独特性,分享养壶心得,慢慢的什么行业的朋友都有,只因为一起喝过茶赏过壶!6、富有灵性:壶上肌理纹样是美的集中显现,近3000种传统的纹样。霰纹,山水、人物、台阁、花鸟、鱼兽、龟甲纹、线纹、樱纹,“无纹”,“无纹”所呈现出的铁与铸型间自然形成的凹凸肌理。“无”,因其无所不包,也就无所不能。也是对斯人、往事的一种饶恕。整把壶的壶身、流、把、盖、钮皆呈圆满,这样的一气呵成很符合东亚人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寓意。这样一来以你会发现你更加勤快的浏览网页书籍了解中外茶文化,了解龙文堂,龟文堂,金寿堂,光玉堂等各个堂号,历史背景,文字典故,变得知识渊博了。7、修心养性:日本老铁壶买来一般会锈迹斑斑,这时候需要:刷洗:几经验证发现,使用清水,搭配洗锅的铁球刷洗,效果最佳。如果碰到较大的铁锈,可使用起子、

陶瓷与茶文化的关系

陶瓷与茶文化的关系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 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 瓷茶具颜色的关系。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 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 制的黑釉带有鹧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今天,我们在 南京城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 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时期,士大夫之中已形成饮茶之风。 唐代中期,一些较大的城市开始出现专营茶水的茶肆。江淮一带的 茶叶,被商人车装舟载销往各地。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陶瓷文化与茶文化互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 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 的关系。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 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 优劣定输赢。明代以后,壶泡的散茶渐成风尚,其中小巧古朴的紫 砂壶最受人们的青睐。因为紫砂壶较之银、锡、瓷壶更具优点和特点,可以说每件都是精巧的艺术品。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 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江苏宜兴。 谈到茶具,最为珍贵者要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了。其造型优美,纹饰清雅,钴兰纯正,极富美感。如此高贵的茶杯,专供皇宫和贵 族之家享用,烧制的数量自然甚少。据载,万历时已所剩无几,尽 管历代皆有仿制,但皆难以企及其艺术高度。现时,永乐压手杯世

日本“老铁瓶”

日本“老铁瓶” 作者:暂无 来源:《文苑·艺术汇》 2012年第5期 撰文:郑薇图片提供:北京匡时 在一间茶室中,一家人围在炉旁的光景在如今是不常见的,蒸汽中缭绕的隐约背影,是冬日最温暖的生活记忆。 《红楼梦》中妙玉采梅蕊雪煮茶,雪、水、茶相融是古人追求冰清玉洁的意境。除此之外吃茶之人对作为茶器的 铁瓶也有着非常的讲究,其独特的造型,融入了釜师们对于周遭的理解与寄托。 冬天的日子是短暂的,老年人不是向着太阳取暖就是打瞌睡,少年人无事作时皆在庭院或空坪里堆着雪人。天上 云影慢慢地移着,也慢慢地拖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火钵上的主角煮水的器具—日本老铁瓶“咕噜,咕噜”作响,水开了, 少年便会跟随着蒸汽望向天空,直到水汽化作天空的一部分。我们所说的日本铁壶,日文是称为铁瓶或急须。在江户 时代天明期(1780年)的古文书中有记载铁瓶此名称,由此可推知铁瓶在庶民间开始普及是在此时期,而从幕府到明治 时期,民间铁瓶的使用更加普遍。铁瓶的产地最有名的是京都三条釜座、山形铸物、长滨的晴寿堂、京都的龙文堂与 南部铁器,其中龙文堂乃以它的铜盖而闻名在日本甚至有人只买铜盖。 制作一把铁瓶需要多达80道的工序,想要独自一人完成修业至少需要15年,若要将自己的名字篆刻于瓶上,则 需要近40年的修业时间。众多纷繁的工序中才能诞生出经久不衰的作品。拿“铁包银点金龙纹壶”为例,光看到名字就 能感受到工序的复杂程度了,此壶的作者柳富甚次郎是一位金工名师,“铁包银点金龙纹壶”属于异材质结合的茶具,需 先经过反复的锻锤、加热、延展、纯化铁矿砂中的杂质才能将锻造出一体成形的外衬,这个时候才能进行下一步,制 作银质的内衬,最后二者谋合后还需再同时锤锻。这把壶经多年使用后包浆古朴浑厚,为目前日本发现唯一有如此独 特精工技艺并保存完整之美的古壶。仅介绍这一道程序就已觉繁琐了,可想那一道一道工序背后的手工职人是怎样的 细致与耐心。 繁复的工序之后就可以看到初步的瓶型,瓶型也是颇有学问的,最受人垂青的是代表南部铁瓶的“南部型”,其呈现出的纵长感犹如流畅的山形,常施以霰纹,是高级铁瓶的翘楚,就像富士山落满了雪,所以也被称作“富士型”;还有底 部圆润的“铁钵型”,绰号“柚子型”;而“尾垂型”与“万代屋型”尻型底部比瓶身略小的特征减少了热源对瓶身的损害;而“铃兰型”、“枣型”顾名思义由植物灵感而来,与现代水壶也更多份相近。“圆日型”显然是对日月的想像,尺寸也缩小许多,圆圆的可爱造型是现代居家人气的逸品。 壶上肌理纹样是美的集中显现,近3000种传统的纹样中尤以霰纹最为出名,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 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霰纹的铁瓶即便在大雪时节煮茶也属应景之物,山水、人物、台阁、花鸟、鱼兽,曲尽其妙。其他的如龟甲纹、线纹、樱纹也是常见的纹样,而“无纹”所呈现出的铁与铸型间自然形成的凹凸肌理。“无”,因其无所不包,也就无所不能。也是对斯人、往事的一种饶恕。从纹样上理解,对于同属东方文化体系的中国人 来说也不难理解日本壶的纹样含义。三德堂的铁嵌金银花开富贵壶来便是很好的代表,三德堂是明治时期独特的堂号,“堂号”和堂口里的釜师是离不开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名釜师,名釜师也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的紫砂壶的名家,三德堂做工 严谨可惜无优秀金工师传承,此堂号作品极为稀有,壶上用整块银雕凿而成牡丹花开、与金银蝴蝶双双对对,和中国 传统一样象征着金玉满堂、花开富贵、圆满吉祥。而把手上的葡萄藤蔓象征多子多孙。整把壶的壶身、流、把、盖、 钮皆呈圆满,这样的一气呵成很符合东亚人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寓意。 茶的世界里崇尚清幽孤寂的境界,作为茶具的铁壶,传承至今已近400年,煮茶的过程是一段时光的孕育,一动 一静间潜藏着日本人独特的处世方式,也是茶人借由铁瓶诉说的悠远。之所以说是铁瓶在“诉说”,是因为铁瓶中还有一 个容易被人忽视但有趣的地方,这便是它的鸣声,有的像风吹松的声音,有的如波涛在翻滚,依工艺师的加工而产生 不同的效果。声音的产生基于三个部分,一是底部所装的响片,这是釜师精心制作的响片,因为有这种响片所以铁瓶 才会有悦耳的声响;二是壶盖发出的鸣叫,此时打开壶盖时要小心,因为水蒸气上升,所以容易烫手;三是底部设计 的凹陷所发出的声音,所以伴随着火的大小就会产生不同的声响。 “器以载道”所载之道,也有赖于艺术家不同的见解。因此,每个“器”之“道”不一,但仍为大同,若是人人都能够保 持物我和谐之道,在允许他人自在的同时,亦能不失自己的立场,在自我考虑时也不失去对于整体的关怀,生命定能 更加喜乐。而“茶”与“水”则贯穿这一法则,在汤水与茶叶发生碰撞的一霎那便是永劫,万物都在涌动。“豫兮若冬涉川,

浅析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

浅析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归结起来,不外乎是关于人的问题,中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一种关于如何做人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前进,茶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或阐扬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思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