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服饰的文化内涵分析

近代中国服饰的文化内涵分析
近代中国服饰的文化内涵分析

.

近代中国服饰的文化内涵分析

摘要: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将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此,中国进入多灾多难但又具有历史转折性的时期。一时间,中西两种制度、两种文化在华夏大地上不断交锋,面对亡国灭种的威胁,中国人民不断探寻出路。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中国的服饰也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从鱼龙混杂到自成体系,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到积极主动的改造,并最终融入世界、影响世界,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本论文主要从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近代西方先进文化对中国服饰发展的影响、近代中西服饰文化的交融、近代服饰文化的城乡差异四方面来分析当时服饰发展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服饰发展;中西混杂;时代文化

Abstract:In 1840, Britain launched the Opium War, the Chinese turned into a semi colonial and semi feudal country. Since then, Chinese to be dogged by bad luck but has a turning point of history. For a time, two kind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ystem, two continue to battle on the vast land of China, in the face of the threat of China ruin the state and destroy the race, people continue to explore a way out. Amidst the winds of change in this era, China costumes are constantly innovate,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from the dragons and fishes jumbled together to become a system onesel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assive to active, and finally into the world,the impact of the world,has become one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iod China witness for.This thesis mainly from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modern western advanced culture'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othing, modern Chinese and western clothing culture, modern dress culture of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s in four aspects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clothing.

Keywords: Apparel development; Chinese and western mixed; Era culture

清末民初,是中国面临重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剧烈动荡,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动

的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化的潮流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亡国灭种的威胁,他们尝试着接触西方这个蛮夷之地,学习他们的机器、制度、文化。洋务运动中提出的“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中西文化开始了最初的碰撞。戊戌维新运动,维新派不仅主张向西方学习他们的技术,也主张学习他们的制度。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中国的历史面貌焕然一新。五四新文化运动给急需思想文化方面解放的中国人们降了一场甘霖。中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也从未停歇。服饰与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服饰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忠实映象,它有时会服务于落后势力,有时会成为先进分子冲破束缚的工具,亦或两者交锋的导火线。中国近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西文化互相交融的时代,因此,中国近代服饰发展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本论文就是通过对近代服饰的研究来分析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服饰的发展,儒家思想、程朱理学、宋明新学、民族交融等使中国服饰独树一帜。清朝以前,我国服装流行宽袍大袖,以宽松为主,这主要是受到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满族入关后,清统治者出于政治考虑,做出了坚持本民族传统服饰的决策。崇德二年(崇祯十年,1637年),清太宗谕诸王、贝勒:“……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循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于是,清入关后便强迫汉人“替发易服”,可是汉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多次与清王朝进行斗争,于是,清王朝实行了“十从十不从”的规定。①因此,清王朝时期,虽然政府严加管制,但是民间服饰还是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一时期,男子服饰以袍、褂、袄、衫、裤为主,袍衫在清代后期流行宽松式。其后,虽然清朝统治被推翻,但直到民国中期,长衫依然是中国男性经常穿着的款式,在知识界和政界长衫也可以作为正式的礼服,文人是长衫的忠实粉丝。女子服饰由于清初“男从女不从”的约定,满汉基本保持着各自的服饰形制。经过长期发展,两族服饰逐渐交融,不断演变。汉族妇女袄褂①周梦,《传统与时尚.中西服装风格解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7月版,第87页。

变得越来越长,而类似于袍。而旗袍受汉族服饰的影响,由早期的装饰简单变得繁缛,并加入了许多汉族服饰的因素。

直到西方列强的侵入,为中国的服饰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服饰进入了近代化。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戊戌维新运动首次提出了民主、自由、平等,提倡社会移风易俗、剪辫放足,关注妇女的解放。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派痛斥纲常名教对妇女的迫害,主张男女相均。尤其是梁启超以身作则,并没有对自己的女儿缠足,这是多有纪念意义的“天足”!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由于思想局限,革命者将旗袍作为满族的一部分而禁止,直到20年代,旗袍才又登上历史舞台,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改进,这时的旗袍,袖口窄小,边缘渐窄,曲线分明,加以斜襟,从而衬托出端庄、典雅、沉静、含蓄的东方女性的形体美,旗袍的不断改良,使其在近代妇女服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孙中山为使服装结束衣冠伦理政治化的观念,提出了:“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饰制作原则。①使近代中国服装与现代文明接轨,是中国服装史上的重大变革。

二、近代西方先进文化对中国服饰发展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虽然对西方有所接触,但表现出更多的是对西方观念的“拒斥”,社会上层的价值观和传统保守的心态禁锢着人民的思想。闭关锁国和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将中国人的眼光束缚,中国错失了一次融入世界的机会,中国人也并没有意识到来自外面的社会危机。鸦片战争的爆发,惊醒了许多有识之士,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涌入中国,一时引发了关于哪种文化更优秀的争论,有人提出“全盘西化”,有人认为“祖宗规矩不可废”,也有人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文化没有孰优孰劣,只有在相互碰撞中取长补短,方能实现文化的“进化”。中西文化的碰撞加速了国人启蒙意识的抬头,中国不得不正视“西化”,正视西方的长处并像西方学习。

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②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地位,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时期,服饰受到西方先进文化影响有限,因此不做阐述。

①臧迎春:《中西方女装造型比较》,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8月版。

②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4页。

第二阶段,打破了“中体西用”的陈旧思想的束缚,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的戊戌维新运动和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落后的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从制度上为西方先进文化进入中国铺平了道路。戊戌维新运动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新文化运动。它以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为指导,猛烈的评击了封建旧文化,为落后的中国文化增添了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新境界,使中国文化开始步入近代化。①维新派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首次提出了提出了民主、自由、平等,提倡社会移风易俗、剪辫放足,关注妇女的解放。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派痛斥纲常名教对妇女的迫害,主张男女相均。辛亥革命后,革命派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华民国,由于辛亥革命的整个制度构想都来源于西方,且当时的革命党人都有在西方生活的经历,因此在生活方式包括服装特色上都比较西方化,②民国政府颁布的《服饰》条例中就采用欧洲燕尾服样式的西式礼服作为民国男士礼服之一。由于革命派思想的局限,旗袍被当作满族的标志而被打倒,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三阶段是指从1919年到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科学的革命的新文化在中国传播,在思想文化上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理论受到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冲击。以1915年《新青年》的出版为其开端。当时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等人鲜明地树立起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对一切旧思想、旧文化都作了激烈的评击。使新思想、新文化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国传媒的发展,人们对服装的穿着习惯和审美意识也不断的发生变化。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服装样式——中山装和旗袍。新文化运动后,女性尤其是女知识分子开始追求平等,认为既然男人可以穿袍,那么女人也可以,于是,旗袍被赋予了男女平等的意义。旗袍再次登上历史舞台。这时期的女性受到西方审美标准和服饰风格的影响,开始借助服装展现自己的躯体美,追求时尚与自由。正如张爱玲的评价:“出兴的旗袍是清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③

①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5页。

②中国近代服装变迁https://www.360docs.net/doc/eb11957383.html,/p/whufis。

③臧迎春:《中西方女装造型比较》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8月版。

三、近代中西服饰文化的交融

尽管中西文化一开始是西方文化以强硬姿态进入中国,正如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一样,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带动中国文化被动的向前,但中国文化很快以其兼容并包的精神,开始主动接受西方文化,形成了中西交融的特点。中山装的出现及不断发展与不断改良的旗袍,恰是这一点的印证。中山装是孙中山根据当时的国情制定的,反映中国渴望以自由的姿态融入世界潮流中,同时也体现出当时的中国人要求独立、自主的思想。这一时期近代工业的发展也使中山装和旗袍在中国流行成为可能。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虽然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但其颁布的一系列政令,包括剪辫、易服、放足等,以及当时民主风气大开,提倡国货的运动,在很大程度上都促进了服饰的变迁,服饰在剪裁、样式、用料、颜色等方面都呈现出与以往的不同,服饰成为当时文明进步、与封建势力割裂的的一种象征。辛亥革命后,服饰形制大变,清代的官吏衣着和顶戴都被淘汰。最突出的就是剪辫,当时剪与留,已经成为革命和保守的分水岭。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文化运动。这场反封建的文化运动,以1915年《新青年》的出版为其开端。当时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等人鲜明地树立起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对一切旧思想、旧文化都作了激烈的评击。使新思想、新文化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国传媒的发展,人们对服装的穿着习惯和审美意识也不断的发生变化。②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服装样式——中山装和旗袍。

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西交流日益密切,中国的服装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许多进步人士脱去长袍马褂而穿起了西式洋装。这一时期,孙中山提出“礼服在所变更,常赐听民自便”的观点,希望能有一种集社交礼仪与日常穿着功能于一体,并符合中华民族审美习惯的现代服装样式。《中华文化习俗词典》中记载: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设计、裁制出的一种服装样式。③中山装的

①中国近代服装变迁https://www.360docs.net/doc/eb11957383.html,/p/whufish。

②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277页。

③吴琳:《中外服饰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48、49页。

服装细节与深厚的国学内涵相联结。首先是中山装前襟上的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对襟上的五粒纽扣,则与国民党的政治制度有关,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左右袖口的三粒扣子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中山装的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的是严谨治国的理念,中山装背部后来改为无缝也寓意着国家和平统一不容分裂。①中山装既可以使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既可以作为礼服,也可以日常穿着,因此,中山装在当时大为流行。②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装就是旗袍。旗袍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主要是由于女性争取权利的愿望,追求进步平等的女子认为既然男人可以穿袍,那么女人也可以,于是,旗袍被赋予了男女平等的意义在这一时期盛行。这时期的旗袍继承了以前旗袍的大部分内容,袖口窄小,边缘渐窄,曲线分明,还吸收了汉族服饰的斜襟。同时,女性受到西方审美标准和服饰风格的影响,开始借助服装展现自己的躯体美,追求时尚与自由,中国传统、隐晦的审美意识也逐渐被西方直观、暴露的审美观所影响。改良旗袍的变化速度,充分显示出人们的时尚观。旗袍在样式上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下摆的长短、领口的高低、纽扣的多寡、侧开叉的高低等。30年代初期,旗袍的长度刚好能够盖住膝盖,腰身开始收小,下摆也变得收拢。到1931年又开始流行短旗袍,腰身更加合体,腰部曲线明显。1932年以后,旗袍下摆变长,有的甚至长至脚踝,需要搭配高跟鞋才能行走。旗袍边缘也开始镶嵌花边。旗袍的领子变得越高越时髦。同时为了方便行走,开衩的部分越来越高。袖子也开始变短,甚至出现了无袖旗袍。旗袍在搭配与用料方面也更为讲究③。战争时期由于物资匮乏,这一时期的旗袍朝着更加简洁的方向发展,面料也多采用国产棉布和普通毛蓝布。战争胜利后,旗袍又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大量融入西方服饰因素,如:采用了西式服装胸省和腰省的设计理念,打破了旗袍无省的格局;使炮身更为合体;另外,装袖的方式也改为西式装袖,使女性的肩型更加挺括,有的甚至加入垫肩;④旗袍传统的盘扣也改为拉链或者掀扣;面料除了传统布料还采用进口的洋布、提花丝绒、镂空蕾丝。因此,这一时期的旗袍又称为“改良旗袍”。这一时期,女性无论老少,都穿着旗袍。旗袍成为中国都市女性的重要服装。

此时西式服装已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款式。同时,反法西斯联盟

①吴琳:《中外服饰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54页。

②吴琳:《中外服饰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50页。

③吴琳:《中外服饰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56页。

④吴琳:《中外服饰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62页。

的缔结,使美国夹克流入中国,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四、城乡的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以及近代西方列强划分势力范围,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性。中国城乡对先进文化的接受程度、速度等也均有差异。

近代中国的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与外界交往频繁,快速且直接的接受西方文化。最为突出的是上海,由于租界文化的影响,这里的人们对外来文化没有其他地区那么排斥,西方的生活方式深深的影响着这里的人们。再加上当时广告、杂志、电影等传媒的发展,因此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当时的时尚前沿。而乡村地区由于地处偏远,教育落后,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新生事物的敏感程度大不如城市。如:当城市开始流行烫发、高跟鞋、丝袜等时,乡村的妇女依然梳着旧时的发髻,甚至仍在缠足。都市女子结婚已采用西式的“文明”结婚,女子头披白纱,身着白色婚纱,手持白色花束,而农家女子依然穿红袄戴珠冠,乘坐花轿,保持着旧式风俗。20年代,早已颁布新的服饰条例,但农村劳动人民由于劳动条件和生活方式,依然穿着中式袄衫和中式抿裆裤。

如果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的开始,那么,戊戌维新运动就是中国近代服饰的开始。戊戌维新运动的领导者康有为提出:旧的发式、服饰不适应于“万国竞争”的时代需要,昭告天下,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①以便与欧美通俗。因此,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体现的是中西刚刚融合的特点,中国这时期的服饰,就像中国刚开始学习西方一样,充满着迷茫但又满含希望。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由于革命的影响有限,在加上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也使社会习俗带上不平衡性。随着旧服制的废弃与当时复杂的社会风尚,因此,民国的服饰体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状态。民末,战争的爆发,是中华民族为了生存与发展作的自强不息的斗争,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反法西斯联盟的缔结,对中国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欧美。因此,这个时期的服饰发展,体现着由以前的消极被动走向积极主动地融合的特点。

服饰与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服饰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①华梅,戟范:《服装艺术与社会教育》,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宗教信仰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忠实映象,它有时会成为守旧传统的堡垒,有时会成为革命的旗帜,亦或两者交锋的导火线。①纵观近代中国服饰的变迁,其实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也是中国近代文化的一面镜子。透过服饰,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期中国学习西方,中西融合,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文化特点,以及中国那段屈辱的岁月和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它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文化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

参考文献:

[1] 周梦.传统与时尚.中西服装风格解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7

[2] {美}E.A.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中华书局.2006.7

[3] 常书红.辛亥革命背后的满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4]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5] 安毓英,杨林.中国民间服饰艺术.中国轻工业.2005.1

[6] 吴琳.中外服饰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

[7] 华梅,戟范.服装艺术与社会教育.人民出版社.2008.10

[8] 臧迎春.中西方女装造型比较.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8

[9] 袁仄.中国服装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12

[10]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https://www.360docs.net/doc/eb11957383.html,/p/whufish

①中国近代服装变迁https://www.360docs.net/doc/eb11957383.html,/p/whufish。

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说明介绍

1第四章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以全新的形象面世 和中国社会历史上诸多社会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特殊性极为密切关系的是,每一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文景观都因其独特的审美意味而受到审美主体的研究兴趣。作为大唐社会大气包容、宏阔开放精神气度物质呈现主体的隋唐服饰,更是以其独特的美学意味,遗世独立,以其奢华富丽的美学意象,惠泽后世。对于继周之拙朴森严、秦之斑驳凝重,汉之疏旷飘逸服饰美学风格而起,以奢华富丽、正大堂皇之美学意象,灼灼于今的大唐服饰,从历史的客观现实的角度予研究其历史意味和人文精神,无疑有益于我们对唐人的价值追求、精神气度,审美心理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提升中国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唐代的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承前,就是它将魏晋时期服饰的美的形式传承下来,并以法令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所谓启后,即是指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魏晋传统,以一种全新的极富盛世色彩的美学风格影响宋明社会,并且流行于当今之世,以至于使唐装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如果拿隋唐时期的服饰与秦汉及魏晋时期的服饰风尚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隋唐服

饰在中国服饰史上具有极其显著的时代特点。 等级初具,尊卑有序。隋唐服饰的这一等级性特点,无论是在其男女冠服(也称礼服),还是常服(也称便服)令式上都表现得特别显著。我们应该认识到,服饰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服饰制度的本质之一,无论是那一个封建王朝,对于其赖以生存的等级制度的维护,都是高度自觉和不遗余力的,唐王朝也是如此。 根据服饰美学史家的研究,隋唐以前,各朝的冠服制度对等级的规定都很详细,隋唐的冠服制度基本上承继了汉魏服制并且有所发展。隋唐时期的服饰制度创新,主要是将常服纳入到等级化的服饰序列,即用常服来标示等级集团,区别社会阶层角色。隋朝初建,隋文帝就制定《衣服令》,规定皇帝、皇太子、百官的服制,并且首次规定了皇室及各个职级官员的常服服色。这些服饰制度的制定,使得男子的冠服和常服由等级化转换为制度化,常态化。虽然由于隋王朝的覆灭,这些服饰制度未能得以完全实现,但是经过唐初统治者的强力推动,至少于唐玄宗朝前后,统治者终于完成了常服的制度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唐初统治者对于服饰等级的重视,也是一种服饰文化自觉。初唐时期,百废待兴,世情浇浮,官吏民众、士农工商各阶层的常服处于一种无制度的混乱状态,而这种混乱状态影响了“贵贱有节”的高卑之序,混淆了身份归属和角色定位,为了整饬风尚,改变“卿士无高卑之序,兆庶行僭侈之仪”的“讹杂”世象,贞观四年,唐太宗专门颁布《定服色诏》就官民人等的常服做了令式规定:“其冠冕制度,已备令文。至于寻常服饰,未为差等。今已详定,

文化民间工艺品有哪些

文化民间工艺品有哪些?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种类都有哪些? 中国民间工艺品 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有关,材质有陶瓷、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 丽江木刻、桦皮工艺、漆器工艺、兽皮工艺、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 土家族黄杨木雕、瓷器、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北京. 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逐步发展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富有生活韵味的民间性的现代民间绘画。 中国民间民俗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县志》记载说:“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见天日,又性忍,刺肤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庆《岳州府志》也载:“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清代《甄氏族谱》对武陵源一带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记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傩愿为要务,敬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仗鼓……”这便是我国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历史上,中国家族先民曾经历过“万物有灵”和“图腾”信仰历史阶段。由于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传入,逐步演变为多种崇拜。以至今天所说的民间民俗。 中国民间艺人 一天,我慕名来到广西藤县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镇亚会议厅,1986年改建为共和国民族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开放。馆内共存有中国最有名的艺术家以及著名诗人创作过的民族艺术专注,以及所收藏的数多种中国民间艺人作品。被誉为中国著名艺术博物馆之一。现在我中国民间艺术网站主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民间艺术遗产,保护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可持续性发展,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尤其是濒临失传的民族古歌、古舞、古乐艺术等。 中国民间影视艺术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篇章,大概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并逐步成熟的电影艺术和随之产生的电视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的影视艺术,借助于光电的魔力,把逼近于现实生活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再现于银幕和屏幕上,这不仅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大众化,而且也使蕴含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经验的艺术内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过程。经济论文发表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和娱乐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中国民间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经历代发展,传承至今,其

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夏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像是一条绵延不断的长河,它时而波澜壮阔、雄浑绮丽,时而细流潺潺、内敛含蓄,时而澎湃激荡、泥沙汹涌,又时而风平浪静,澄澈明晰……而旗袍的历史发展成为了那长河中最亮丽的一段风景。 经过《服饰文化赏析》课上老师的讲解,以及课下资料的查阅,我了解到,旗袍来源于满族旗装,而我们平时所提及的传统旗袍是汉人改良后的旗装,是一种新式的旗装。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摒弃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为新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封建礼教氛围中,妇女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所以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形式,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二十世纪20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并逐步改变形成淑女型旗袍,其特点是腰身宽松、袖口宽大,身长适中,开衩至中便于行走。但不久,受欧美服饰影响,袖缩小,滚边改窄,衣长仅过膝,比以前更称身合体了。三四十年代,旗袍作为一种经典而又时髦的样式风靡全国!后几经改变,旗袍更加简洁、轻便和得体,借此机会,以线条流畅,能够充分显示女性风姿风韵的流线型旗袍时代正式开始。 经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风靡后,50年代的旗袍发展进入了瓶颈期甚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再近些年,经历历史发展低谷的旗袍在时装中重新出现了,而且款式摆脱雕琢与繁复,结合流行趋势,融会西方时装特点,收腰合体,加大开衩,出现了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垫肩、装袖,前片开刀,后片打折,突出乳房造型等剪裁技巧,这使得旗袍更能烘托出女性体态的曲线美,造型更加端庄秀丽。伴随着复古风尚的流行和影视文化的传播,旗袍已经露出流行的端倪,在国际时装舞台上频频亮相。更值得一提的是,旗袍已被作为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旗袍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像是盘花扣,它是古老的“中国结”的一种,延传至今,凝结了我国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潜能。又如旗袍的制作材质——锦、缎、绉、绸,这些是中国生产的丝织面料,同样是中国的骄傲,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才智。在这些丝织物上,大多织有象征吉祥如意的中国古典风格图案,我想每一个外国人看见这些经典的图案都会脱口而出:中国!除此之外,中国的服饰文化与中国的民族精神又是一脉相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人的生活观、服饰伦理以及女性形象等都受到儒家礼教的深刻影响。在孔孟之道为核心的思想熏陶下,我们中国人主张自尊,讲究含蓄、中庸,因此无论是身体还是形体都不可显露出来。也因为如此,中国女性的身体曲线掩藏在宽松的裁剪中,使她们有种优雅、端庄、婉约的传统形象。这种形象体现了中国服饰的力求稳重、平静,同时也有助促进安宁、融洽和礼让的人际关系。 旗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服饰,它牢牢的牵连着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甚至中国全部传统文化,已经不能只被称为传统服饰中的一类,更应该说是传统服饰的代表和典范。我之所以在写这篇《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时,要用如此大量的笔墨写旗袍,正是因为旗袍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种象征、标志、一种骄傲!而旗袍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体现,服饰文化又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所以了解旗袍,理解服饰文化的深刻内涵,研究服饰中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和历史内涵,对今天认知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也许悲哀的是我国经过新文化运动,破旧立新以及文化大革命,再到后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但是我相信随着人们文化水平渐渐提高,内心空虚逐渐暴露,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会更高,更有韵味的东西会随之出现,单调纯粹的功能性物品将不能满足人的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将重新被人们重视和欣赏!我们正处在加入重拾传统服饰文化潮流的最好时机中,希望所有有志强国的同学们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开始,逐渐深入理解文化内涵,感悟民族精神,最终也能为积淀新的中国文化出一份力。

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一、确立课题 观乎世界的变迁与发展,领略历史的层层演变,中国的服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次我们小组是围绕“中国服饰的演变”而展开的。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自中国进入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向美观、适体、平凡化演变,由长袍马褂到中山装,再创以后的西装,逐渐满及太多数人的需求,为了便于研究,我们选取了两种有特点的服饰作为研究对象,旗袍由原来的宽松肥大到后来的合身、适体,受到了广大女性的青睐,中山装是直翻领有盛装的四贴袋服饰,其中,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仁、义、廉、耻”,此后,它就成为中国大多数男子喜欢的服装。 经过反复交流讨论,我组成员确定了“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过程”这个主题 二、文献的研究 课题确定后,组员们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的第一步便是文献查阅。 首先,八位组员分别分成两组,由四位同学负责上网浏览查询,他们到各大网站进行了搜索,例如我们在百度网站上以服饰的演变为关键检索到服饰的相关内容,然后作上笔记,写明它的经过,另外四位同学在校图书室进一步查找。在相关记载中摘录了许多与服饰演变相关的资料,进行分类汇集。 文献查阅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好充分准备,为方便我们的研究成果更科学、更充实,组员们再次进行了资料收集和查询,便于组员们对于课题研究,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小组讨论

小组成员对已获得得的各类资料进行了整理汇集,交流了各自对于课题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想法。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对前期的文献研究的总结;二是对文字和图片资料进行了整理筛选,这次讨论后,我们小组的论文基本成形。 经过这个阶段的小组研讨,组员们的收获是大家都有面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为我们下一步圆满地完成研究论文奠定了基础。 四、实地考察 在我们小组的轮讨之后,决定以我们周围的老年人和一些服饰店作为访问对象。首先,我们讯问了他们关于中国历史服饰的变化及其特点,为了搜集更为有效的证据,我们还请求他们展示出他们现存的一些古老服饰进行观察并拍摄下来以备研究,其次,我们还去了一些不同的服饰店和超市进行观察,现优服饰的特点并拍摄一些具有化表性的样品,以备比较和观察,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我们对中国服饰的变化特点,有许多新的看法和认识。 信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实地考察为我们认识“服饰的发展与变化”提供了现实而重要的依据。 五、撰写论文 我们小组论文的思路在第二阶段的小组研讨中已基本形成,最后由组长执笔完成研究论文。 我们总述了这项研究的意义,接着从近现代服饰谈起,介绍了近现代服饰的特点是,更多地挖掘的近现代服饰发展的演变的原因,最后把近现代服饰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论文不仅对于所获得资料进行了踪述,

唐朝服装历史浅析

浅析唐代仕女服饰的特点 ——09时装设计(4)班段秋华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至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唐朝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而身处其中的宫妇、贵妇及声色技艺行业的女性更是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掀起了一场服饰美学的革命。 一、唐代仕女服饰的特色 1。开放的唐代女装 中国传统礼教对女性的要求非常严格,不禁约束了女子的行动,而且桎梏着她们的思想,要求妇女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稍有裸露便被视为放荡。唐代时期国风开放,女子的地位相对提高,在服装上出现了“袒胸装”,形成了独特的开放风格。唐代女子上着短襦,下穿长裙。“袒胸装”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身体的裸露,更反映了妇女精神的解放。这表明盛唐时期的妇女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自由的思想,可以更大胆地表露自己身体妩媚的曲线,表达女人的自信。 2。唐代仕女的流行时尚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追求时尚不仅是当今女子的专利,在唐代已得到体现。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之为“时世妆”。唐代流行的女装款式为襦、袍、衫、裙、半壁等种类。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服饰雍容大度、典雅、华贵、飘逸、百美竞呈。 唐代女裙的颜色是非常丰富的,各种色彩争奇斗艳,有单色和间色之分。但当时最流行的是一种红色的裙子——“石榴裙”。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诗句咏叹石榴裙,白居易的诗中就描绘过:“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还有一种流行的间色裙,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料拼接起来,色彩上常以红绿、红黄、红蓝为搭配,色彩亮丽、对比强烈。 3。唐代仕女的特色服饰 盛唐时期外来文化的渗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女装从外形到装饰都大胆地吸收外来服饰的特点,创造出一些奇异多姿的特色服饰。唐朝的诸多新颖服饰中,胡服是影响最巨大的一种。胡服传入到唐代为止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流行于唐代妇女中,则是在唐代贞观到开元年间。胡服的特点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衣身宽大,下摆曳地,腰际束带,翻领和袖口都加有纹饰,纹样多为凤衔折枝的花纹。 二、唐代仕女服饰发展与女权主义的觉醒 与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相比,唐代女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她们的言行较少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就产生在这个时代。在服饰上,开始流行女着男装,服饰也变得更大胆,更艳丽,袒胸露背在这个时代成了时尚。 三、唐代仕女服饰对世界其他国家服饰的影响 唐代仕女服饰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在唐代透过与各国交流,传到世界各地,亚洲的许多国家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直到今日日本、韩国、越南,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精)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 杨彩蓉 (052批专升本历史学学员) 论文摘要:唐代服饰文化内蕴丰厚,兼容并包,彰显大国风范,对当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的传统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全新历史的今天,在文化领域,全球化和民族化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当代服饰要保持民族文化传统,以大唐帝国的民族创造精神为鉴,立足于汉民族服饰文化的沃土,兼收并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外合璧特色、浓郁民族风格和开放的当今服饰文化。继承和发展唐代服饰文化,发掘唐装的美仑美焕,创造出庄重典雅、大气磅礴的当代服饰文化,引领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服饰、文化、融合、传承、创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从服饰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嬗变。二十一世纪,唐装风靡中华大地。我观察着那些纤细束腰、立领盘扣的女装,觉得这些款式很难和飘逸自由的大唐服相联。本文拟从唐代服饰的起源、发展、类型特征入手,探讨唐代服饰文化对当代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 一、唐代的服饰文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这时期的服饰既保持汉民族文化本色,又吸收印度和伊朗的服饰特色,兼收西域、吐蕃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展开了一次由南北向东西的服饰大交流,是我国服饰文化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唐代的服装有官服、民服、男衣和女衣之分。官服是政治地位的标志,等级森严。(见电视剧《大唐帝国》中人物服饰)色彩与图案也有严格区分。平常男装多以圆领袍衫配乌皮靴为主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 唐代女装富有时代性,往往由争奇斗艳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的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给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其中贵族女性除律令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 摘要:服装是一个能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浓缩了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服装文化的发展决定着服装的技术、服饰审美趋向等发展变化。中华历代服饰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中国人在世界文化之林创造了独特的服饰形象。传统服饰文化是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研究服饰文化,有利于了解民族群体文化,对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服饰思想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华夏民族素有“衣冠王国”、“礼仪之邦”之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服饰作为一个显著标志,见证着王朝的更替,服饰的发展与其特点使得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文化与经济被全面呈现出来。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传统服饰已经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艺术内涵的代表,同时也具有了很强的文化基础,因为几千年的朝代更替,使得环境、民族、风俗、地域也为之变化,中国传统服饰在各个朝代、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各个阶级都有着不同的特征,并且也构成了自己本身独特的服饰风格和拥有时代特色的服装制度及着装风俗。在这个有着众多民族的广裏大地上,各个兄弟民族用五彩的衣裳编制出了美妙的服饰传奇,汇成了一条五彩斑斓的历史长河。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悠久的人文传统里的一部分便是传统的服饰文化,它同样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得不说,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至今为止,很多传统服饰元素仍然被我们保留延用。 服装是人的“第二皮肤”,同时也能反映出社会现状。纵观中华民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统一”、“和谐”。自从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之后,就一向遵循着这样的制作基本原则:保暖与美观、展示与象征、喜庆祥瑞和显现个性相结合,以此来协调统一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群的关系。而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来说,最宝贵的一点就是能够做到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我们的祖先让衣与“礼”统一结合,从先秦的冠冕深衣、秦汉的紫绶金章、魏晋的褒衣博带、隋唐的胡服、两宋的时世装……直到清代的顶戴花翔等,不同风格的服饰都与“礼”有着深刻的联系。 传统服饰的发展历程 中国服饰的发展历程漫长并且可谓是跌宕起伏,通过服装的演变能够直接反映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古今中外服饰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显示出开放性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女装款式上由遮蔽而趋暴露,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服饰图案上由简单趋于复杂,服饰色彩上由简朴趋于奢华,色彩丰富而艳丽。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推动唐代服饰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标签:唐代;服饰风格;服饰图案;文化 一、前言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同时,唐朝服装与亚洲诸国服饰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服装交流发展作出了贡献。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二、唐代的服饰文化特点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空前的中外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盛况,显示出“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服饰的繁荣,突出体现在女子服装上,其主要特征是中美华丽、雍容大度的服装款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穿着方式,配套齐全、种类繁杂的装饰妆扮。 (一)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 在唐朝以前,妇女一直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笑不露齿、站不依门。到了唐代,妇女的穿着打扮有了革新性的变化。唐朝服饰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华丽,重装饰,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惯束罗裙半露胸”即是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装束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见唐人思想开放的程度。初唐时宫中渐渐流行低领露胸的服饰,在盛唐时风行,民间也纷纷效仿。《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长裙提至胸前袒露胸背、裸臂、仅披纱罗的着装形象,就是最典型的“大袖纱罗衫”的形式。唐代女裙裙腰提高后上身多不穿内衣,体现其雍容、富态、丰腴之美,披纱罗讲究“罗薄透凝脂”的幽柔清沏。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面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时髦成风。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时尚的朝代,女性更是时髦成风。政治、法

唐朝服饰论文

浅 析 唐 朝 文 化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11级历史班 姓名:郭良艳 学号:4101110011

浅析唐朝服饰文化 【摘要】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 经济繁荣,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 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 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 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兼容并蓄, 广采博收, 大放异彩。同时, 唐朝服装与亚洲诸国服饰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服装交流发展作出了贡献。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 男装和女装, 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 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关键词】唐朝服饰社会状况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 表现出古今中外服饰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 显示出兼收并蓄、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女装款式上由遮蔽而趋暴露, 服装款式开放, 追求时尚, 服饰图案上由简单趋于复杂, 服饰色彩上由简朴趋于奢华, 色彩丰富而艳丽。这绝不是汉族妇女固有的服制,必然是民族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唐朝时国家稳定, 经济繁荣,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推动唐代服饰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成为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一、唐代的服饰的特点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 表现出空前的中外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盛况, 显示出“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服饰的繁荣, 突出体现在女子服装上, 其主要特征是中美华丽、雍容大度的服装款式, 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穿着方式, 配套齐全、种类繁杂的装饰妆扮。 ( 一) 服装款式开放, 追求时尚 在唐朝以前, 妇女一直深受封建礼教束缚, 笑不露齿、站不依门。到了唐代, 妇女的穿着打扮有了革新性的变化。唐朝服饰是对美的释放, 对美的大胆追求, 其服饰色彩华丽, 重装饰, 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 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唐代女裙裙腰提高后上身多不穿内衣, 体现其雍容、富态、丰腴之美, 披纱罗讲究“罗薄透凝脂”的幽柔清沏。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面上, 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 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 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 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时髦成风。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时尚的朝代, 女性更是时髦成风。政治、法律、道德、礼仪都不能约束这种强烈的好美之心和对时尚的追

中国结阅读答案

码距今七万至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末期,当时的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使用骨针和线的缝补技巧,将兽皮缝合起来穿在身上蔽体御寒,也就是说,山顶洞人已经知道如何把的绳子系在一起打结,从此各式各样的绳结就逐渐的发展出来了。中国早期的文献对绳结的记载,如易经:「上古结绳记事,后世圣人亦之以书契。」汉郑玄周易注:「大事大结其绳,小事小结其绳。」 中国结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周朝人随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而战国时代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延续至清朝才是中国结真正流传于民间艺术的时候,当时多用来室内装饰、亲友间的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民国69年(1980),由台湾一群热爱结绳艺术的朋友广为收集整理与研究,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 中国结的编制,要经过编、抽、修的过程。各种结的编法是固定的,但是抽可以决定结体的松紧、耳翼的长短、线条的流畅与工整,可以充分表现出编者的艺术技巧和修养。修则为绳结最后的修饰,如缝珠、上浆等。由于结饰变化繁多而雅致,编用的线材除了棉、麻、丝、尼龙和皮线之外,还有金银等金属线材可以搭配,更增强中国结装饰的功能和适用的范围。无论是各种首饰、衣服配件和礼物包装的美化,以及室内各种陈设物品的装饰,都可以搭配中国结来增添美观。 中国结不仅造型优美、色彩多样,同时作品的命名,如「双寿」、「双喜」、「凤麟呈祥」、「鲤跃龙门」、「福寿双全」、「万事如意」、「吉庆有余」、「方胜平安」…等,都具有中华民族特有吉祥美满的象征,将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结饰送给亲友,不但喜气洋溢,也是一种千情万意的祝福。 目前中国结的基本结法有十多种,其名称是根据绳结的形状、用途、或者原始的出处和意义来命名的。 例如 1.双钱结:形状像两个中国古铜钱半叠的式样,故名。 2.钮扣结:常用以扣紧衣服,因其功能而命名。 3.酢浆草结:其三个外耳就像是酢浆草的叶片,因而得名。 4.团锦结:外型类似花形,故名。团锦结结形圆满,变化多端,类似花形,结体虽小但美丽且不易松散,常镶嵌珠石,非常美丽。 5.十字结:结之两面,一为口字,一为十字,名为十字结。 6.吉祥结:吉祥结为十字结之延伸,亦是古老装饰结之一,有吉利祥瑞之意。编法简易,结形美观,而且变化多端,应用很广,单独使用时,若悬挂重物,结形容易变形,可加定形胶固定。 7.万字结:其结体的线条走向像佛门的标志,故名。 8.盘长结:基本形状就如佛教八宝之一的盘长,盘长是象征回环贯彻,是万物的本源,是最重要的基本结之一,经常是许多变化结的主结,也因为中国结具有紧密对称的特性,所以在感观视觉上容易被一般人所喜爱。 9.藻井结:结构紧凑,华丽,形如古时的天井而得此名。井与锦同音,亦称藻井。 10.平结:平结是以一线或一物为轴,将另一线的两端绕轴穿梭而成,平结用途很广,可用来连接粗细相同的线绳,也可编制手镯,挂链等饰物。 中国结就像中国的书画、雕刻、陶瓷、菜肴一样,很容易被外国人辨认出来,可见中国结对中华民族的代表性。 中国结艺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艺术,它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丰富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艺术与风貌

浅析唐代服饰艺术与风貌 摘要:唐代时中国继汉代之后的第二个盛世,而其在服饰工艺方面的发展也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尤其是在盛唐时期。唐人的服饰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且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脚上套的,以及头上和面部的装扮(特别是妇女的)变化之大,花样之多,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亦难以穷尽。通过对唐代服饰艺术风貌的解析来诠释唐代服饰在中国服装史的地位。 关键词:唐代服饰民族文化现代设计影响 1 唐代服饰的文化背景 隋代统一中国前后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是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国力最为雄强、文化艺术最为开放的时期,唐代的服饰艺术也空前繁荣,服饰文化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域外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这个时期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进行中外政务、商贸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波斯派遣使者来华,波斯人入仕唐朝,拜占庭曾7次派使者到长安,中国与欧洲官方频繁往来,阿拉伯帝国也有37次向长安派遣使者,这些国际间的交流,自然也就丰富了唐朝文化。唐初,波斯的胡乐、胡服、胡帽、胡食以及染织、服饰品风行中国。服饰中出现宝相花、乘狮仙童和灵鸟,均非我国商周、秦汉以来固有的民族花纹,而是在唐代受到天竺、波斯、罗马艺术的影响,所出现的新纹饰。[1] 2唐代服饰的特点 2.1 面料的选择及特点 面料是服装表现的载体,唐代女子所穿着的各种服装款式都需要相应的面料才能得以体现。唐代是个极重视衣饰的时代,不但宫女、命妇常饰以盛装,就连一般妇女也千方百计锦衣绣孺。其所用的衣料有:丝绸、纱、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和纱料最为常用。唐代丝绸纺织手工业异常发达,全国各地都有其特别名产地,以四川、江南及河南、河北三大产区的丝绸最负盛名。蜀中锦、吴越纹绫纱罗、河南北纱绫等都是服饰面料中的珍品,并通过广州、信州、扬州等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 中国近代服装潮流2、(19世纪20年代)民国初年的服饰: 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3、(19世纪30年代)近代民国中期的男子服饰: 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妇女服饰: 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服装,以采用西式者为多,传统特色的保留则较少。经过一个时期,较普遍地采用了一种既适合于我国妇女穿着,又吸收西式优点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还有袄裙服装样式,特点为立领、宽袖口、露肘的短袄及长裙。左图为穿窄袖袄、素裙的妇女。左图为穿西式茶舞服的妇女。中图为穿印花连衣裙的妇女。右图为穿衫、裙式晨礼服的妇女。 5、二十年代中晚期: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6、新中国时期: 人们衣着简朴。少见花样。颜色多以灰,军绿,藏青,黑为主。此时似乎是一切人丧失了爱美之心的时候。 (二)、历史与服饰种类的关系

[服饰文化,中国,女性]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一、隋唐时代历史背景 不同时代的审美眼光不同:秦服紧窄,妇人深衣曲裾行不露足;汉服主张宽大对襟,融合阴阳五行道家的和谐思想;南北朝女服上俭下丰,潇洒俊逸;元清两朝均为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服风格融合之杰作,但女装发展甚少,思想较为封闭,女性地位得不到重视。而作为开放程度深、范围广的隋唐时代,不仅保留了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汉服风格,也兼收了中国少数民族和异域的风格特色。 公元618917年间,唐朝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文化方面兼收并蓄,接纳吸收了各个民族和宗教,进行交流融合,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同时,隋唐时期的服装文化也因此到达全盛时代,服饰交流由原来的南北方向,部分短时期交流变为东西方向,全面深刻交流,成为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第三次重大变革。衣料种类丰富,纹饰饱满华丽,款式新颖多样,也成为唐朝时期的服饰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 二、纹饰 唐代在发展的过程中,纹饰的风格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唐代开始逐渐将花鸟鱼虫等自然元素加入绣花纹样中,并融合以龙凤等传统纹样,以重复连续的手法形成了唐代最为流行的缠枝纹。此时的服装纹样饱满丰盈,结构自由,改变了以往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更加偏向于关注身边的自然生活,也意味着作为生产绣品主力的女性思维得到了解放和充分的发散。 三、款式 初唐到中唐是整个唐朝社会的上升期,经济文化发达,域外少数民族风气也融入女子日常生活装束中,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越来越少。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气氛中,唐代的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裙 裙装上为束胸,下长至地数米有余,最能体现女子的窈窕身姿。坐时衣带萦纤草,行时裙裾扫落梅,清明时节千山绿,轻盈仕女腰如束,正是这种装束的形象描绘。领口低,袒露胸部,是唐代女性服饰的独特之处。袒露装与裙腰束得极高相关。袒胸装的流行,表现了唐朝女子对美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抗争,表现出她们对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意识开始萌芽,发展壮大。 (二)襦 襦是一种宽领口,半袖且袒露胸部的短上衣。胸前瑞雪灯斜照粉胸半掩疑晴雪,代表了该类服饰特点。盛唐时思想开放,穿着袒领短襦,可看见女子胸前乳沟。在永泰公主墓壁画中,这种着装方式在侍女中极为常见。《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中对这种袒胸服饰也有描绘。

民族服饰文化对现代服饰的影响毕业论文

论民族服饰文化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摘要: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中最为丰富多样、最为生动活泼的一个部分。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实用的,又是审美的。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族类群体的外在标志,是这个民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外显符号,又是这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与气质的外化形态。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服饰是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创造出来并不断发展的文化,也是一份经过长期积累与沉淀后形成的最生动具体、最为实在而又形象的、最为丰富博大的历史档案,它记录的是人类成长的足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服饰文化的进程与发展的水平,同社会的经济状况,生产方式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人类行进的脚步,各民族的服饰文化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创新与完善。历史证明,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必然促进服饰的发展与变革,服饰的变化,往往又最能体现时代的变化与特点,反映一个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时代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民族服饰、民族文化、现代服饰、文化精神 1.现代时尚服饰的民族风 (1)东方民族服饰文化成为现代服饰的灵感源 在不断变迁的服饰文化中。东西方服饰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服装也走向了世界,并逐步与国际化接轨。而各民族的民族服饰对现代服饰设计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民族服饰文化精神以它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意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现代服装带来新的冲击,也给现代服装文化增添了新的闪光点。虽然在服装界多年来民族文化冲击的力度之大,涉及点之多,涵盖面之广以及设计师对民族风格新的诠释方式.都是历年来无可比拟的。民族服饰对现代服装的影响,不仅是设计师对其情有独钟,同时也牢牢系住了各国民众的心灵.因此形成了T型舞台上和都市街巷中闪亮的民族之风。1.东方民族服饰文化成为现代服饰的灵感源。在新世纪到来的今天,东方其它民族服饰文化的艺术魅力传遍了世界各地,为设计师进行服饰创造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日本、印度、泰国,新加坡等东方民族的服饰风格被设计师大量的借鉴和采纳,东方风格的细部设计如卷边、流苏、扣结和花卉刺绣等。使他们的设计作品更加精致华贵。并增添了流动感和趣味性。尤其是在高级成衣中,精巧的东方手工艺术装饰与简约大气的现代时尚相呼应。更是富有新意.充满韵味。 众多的东方设计师也是从本民族或周边的民族文化中发掘设计灵感,创作出充满民族精髓的时尚作品。如日本的著名设计师——山本耀司,这位

唐朝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运用

唐朝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发达的时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从出土丰富的唐代史料中可以看出当时服饰的丰富和华丽,它对外来衣冠服饰的广为吸收,使这一时期服饰大放异彩,更富特色。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同时,唐代服饰更是丰富多彩。唐人的服饰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且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由此可见,唐朝服饰对现代服装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效果,众多唐朝服饰元素仍被广泛的应运用现代服饰设计中。文章从服饰图案、面料、款式、色彩、工艺五方面着手,分析唐朝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唐朝服饰;元素;现代设计;应用 ABSTRACT Tang dynasty was the most developed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 .National unity ,Economic prosperity .From the Tang Dynasty unearthed rich in historical data can be seen when the rich and gorgeous costumes ,It is on the alien costume is widely absorb, make this one period costumes at home, more characteristics. The history of Tang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s most dazzling opened a chapter ,at the same time ,The Tang costume is more rich and colorful .The Tang costume the West fusion alien costume culture, And bold innovation, so it is the Chinese clothing history the most colorful, and the most abundant period .Thus, dress of Tang Dynas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garment industr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so ,many Tang Dynasty costumes element still is widely applied in modern fashion design .This article from the dress design, fabric, style, color, process five aspects in tang dynasty, analysis apparel elements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fashion design . KEYWORDS:Tang dynasty accessories; Elements; Modern design;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四类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四类:第一类是衣着。第二类是各种附加的装饰物。第三类是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第四类是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1、服饰的产生和发展 服饰由最初遮身蔽体之物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初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第二阶段,服饰功用除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第四阶段,服饰除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2、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服饰有五个方面的构成要素:质、形、色、饰、画。质是服装原料的性质;形是服装的样式;色是服装的色彩;饰是佩戴的饰物;画是服饰的花纹图案,包括人体自身上的图画,即文面文身。 服饰承载观念的变化与构成要素的变化,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基本趋向是:在人类社会早期,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构成要素的变化。而在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 3、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我国古代丧服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3、服饰变化的特殊轨迹 每个民族的服饰,都随着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而不断产生变化。但服饰的变化与其它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一样,它有发展演化的独特轨迹,即当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复杂的时候,服饰的演变却走着相反的道路,愈来愈变得简便、大方。 二、居住建筑民俗 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有学者说,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空间化的社会生活”,“建筑就是凝固为物体的人生。人生在客观事物中体现得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具体的,莫过于建筑”(郑光直《负正论——建筑本质新析》)。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居住建筑民俗中展示得很充分。 四合院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第一个特点是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子。第二个特点是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第三个特点是专门设有堂屋。第四个特点是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 中国的民居建筑,还具有一些共同的民俗特点: (1)聚族而居。(2)房屋式样大体相同。(3)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4)民房低于官府。(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 思考题 1、试述服饰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2、试述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主要社会观念。 3、分析四合院建筑所体现的中国传统人文观念。 4、简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所共有的民俗特点。 一、宗族组织民俗 1、有关宗族组织要素的民俗 较为完整的宗族组织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丁口,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资助这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以及协调这种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 族谱是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包括本族源流世系、族籍登记、先贤礼赞、界址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