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服饰

浅谈唐代服饰
浅谈唐代服饰

浅谈唐代服饰

唐代,是中国封建

社会最发达的时代,国

家统一,经济繁盛,文

化服饰亦有了全新的

面貌。整个历史被后人

称为“盛唐”。特别是

在贞观、开元年间,中国的封建文化达到了顶峰,无论在中、在外,唐朝都是一段著名的历史,唐人亦成了中国人的别称。

当时的国都在长安,这个城市因其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为世界著名的都会、东西方交流的中心,据记载,当时同唐朝政府来往过的国家,最多达到三百多个。在这个“国际”级大都市长安城居住的人,除了中国汉人,还有回讫人、龟兹人、吐蕃人、南诏人;国外的有日本人、新罗(朝鲜)人、波斯人以及阿拉伯人等,另外,越南、印度、东罗马等国也经常派人往返长安,中国的文化随之传往世界各地,日本的和服最初也是在中国的盛唐时期传入日本,至今,仍为其正式的礼服。外来的使者、商人也带来其本土的服饰,其它的同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鲜事物也随之传来,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收了外来的风格与细节技巧。同时期的服饰也呈现了大包容的景象,异族风采在此期很盛行,大胆、独一的服饰成为这一时

代鲜明的特色。

有人认为:唐高祖,太宗俱是胡

人,所以在对待胡服方面才不比前朝

帝王控制得那么严密。其实,正是由

于唐代有包容一切外来文化的气度,

才使得国力昌盛,而国力昌盛又导致不盲目排外,而且,它也是历史上南北朝风习的沿袭,于是“唐人大

有胡气”便成了一句极有名的话。

服饰风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国到清

代还是一个闭关自守、绝对衣冠封闭的国家,

而在唐代,自然坦露的肩膀、妖媚旋跃的舞

蹈、多姿善变的妆束服饰,造就了一幅多色

彩的社会生活场景。胡服在中国服饰中,在

唐之前就有了胡服骑射的成语典故,在漫长

的历史过程中,胡服对汉人的影响,自古就

有,最早胡人便于活动的服装在春秋时被汉人接受,引用;在唐朝,

频繁的交流,使胡人的服装、化妆、饰品、饮食习惯、舞蹈音乐等传

入唐朝,当时的人开明的接纳了这些,并被大范围的人们接受、效仿。

男女着胡装成为隋末唐初时的流通特色,不分官庶、贵贱。女子着胡

服的主要特点是锦边装饰、对襟、折领、圆领、窄袖、头戴圆顶高帽、

腰束革带且有各种小饰物,下穿有竖条的小日裤,脚穿尖头绣花鞋或

半靹软靴,在大量的文物史料中,如壁画、陶俑中都有大量

的女子着胡服的形象。带很有特色的号称为“蹀躞带”的腰带,这种

上面可挂饰各种饰件的腰带,源自北方少

数民族。据记载早在三国时就传入中原,

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就连曹操也特别喜

尚戴带。到了唐代,则变成了文武百官必

佩之物。传统上在带上佩有七种饰件,有

算袋、刀子、砺石、契芯真、哕厥、针简、

火石袋等,通称为“蹀躞七事”。(这种腰

带一直延用到北宋时期)。只是七种实

用物件被更换成无用的狭皮条类。

胡人对汉人的影响最盛行时在开

元、天宝年间,到了中唐后,慢慢的消

失了。无论在男装或是女装,胡人对汉

装的影响是清晰可见的。这可能的直接

原因就是胡舞的流行。

无论在世界各地,原始的舞蹈除了娱乐的作用外,通常都是同一些庆祝、祭祀活动紧密相关的。进入了封建社会,舞蹈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庆祝胜利、歌颂丰收、赞美祖先、婚配喜宴、年节娱乐等,人们都用舞踩的形式来表现发泄欢乐的情感。当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重视文化交流的唐朝,音乐舞蹈的兴盛达到顶峰,传统的舞蹈得到极大的发展,胡舞也因其活泼快速的

动作,奇异的服饰,迅速在当时的社会流传,受到热烈的欢迎,在白居易的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臣妾人人学团转”洋溢欢乐的舞跻气氛同当时繁荣、富足、安定的社会状态正好吻合,据说: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等,都是善胡舞之能人。

胡舞在全国流行之后,成了日常人们的主要享受娱乐活动之一。其不同中原的服饰外观也被大众接受,当时著名的胡人舞蹈有“胡腾舞”、“胡旋舞”、“霓裳羽衣舞”、“拓枝舞”、“浑脱舞”等。

例如:“胡腾舞”,这是从西域的中亚细亚

塔什干一带传至我国,动作的特点足以跳跃为

主,其名称之意就是“胡人跳跃的舞蹈”,跳之

舞时,舞人须戴一顶蕃帽,身着窄袖衫,在帽

上饰缀有宝珠,腰带上装配有小铃,这样,在

舞蹈时,帽饰珠宝闪烁星光,腰间小铃在舞人

跳跃腾空之时不断地发出各种悦耳清脆的铃

音,非常热闹有趣。

这一类服装,不只在歌舞时穿用,同时又是胡人的日常服饰,各种舞蹈因其源自不同的地区,在其选择的服饰上都有一定的规定,这些在敦煌壁画及唐代的陶俑、瓷俑、玉雕上都有所反映。

当时,胡服、胡舞、胡妆极为盛行,在出土的俑人中,有很多着胡装的人物,通常为头着锦绣浑脱帽、翻口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和透空软锦靴、腰戴蹀躞带,胡服成为汉人日常服饰。

例如:1、胡旋舞的服饰,

据记载:舞者二人,都穿“绯

袄锦袖,绿绫浑裆裤、赤皮

靴,在舞蹈时,快速旋转,

所以舞蹈的名称为“胡旋”。

2、有人认为:唐人胡服流行,说明唐人在服饰方面偏向于“实用”,其实,这种见解,可是没有道理的“总结”,博大的襟怀厚育的是一种新的审美标准,不谈别的,单就妇女服饰而言,其繁多、其夸张,都可堪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盛唐开始,女服的样式开始转向宽大。虽然朝廷对其宽松尺度已有明确规定,但屡禁无用,人们已形成喜好宽袖的风尚。到了中唐,

一般妇人的服装,袖宽

往往超过四尺,在《簪

花仕女图》中的服饰,

为其时间典型的装束。

下面系统介绍唐

朝女装的样式,整个唐

朝女装风格是不同的:首先是窄袖窄襦、长裙,主要在初唐时流行;

二是胡服及女扮男装,这些样式流行于唐初和盛唐,到

了中晚唐,胡服对汉装的影响越来越小,传流的宽袍大

袖、长裙丝履又开始盛行。

分开说的话,唐朝的女服的形式有窄袖衫襦、裙;

胡服,女着男装,背子、裤褶、帔帛。

窄袖衫襦:从前期隋朝到初唐,女子的服装多为上着窄袖衫襦,下着长裙,腰系长带,肩披长巾,足着高头鞋、履。领型有对襟、右衽交领两种。袖型为窄制,长至腕部,衣身仅至腰部,又短又窄,这种装式,刚开始时只在宫廷和贵族妇女中流行,而后传出宫外,女人们开始效仿、穿用,一直盛行到中唐时期。

到了后唐时期,窄袖演变

成宽袖,另有一番风情,通常

称为坦胸大袖衫襦,形式为:

袒露上胸,大宽袖,对襟,特

长裙,帔帛,面料精美,上饰

织纹、绣纹。

裙:裙子特长,最长时到达胸上处,用大带系结、拉长,加强腰带上下的比例关系,上短下长。并且面料大胆地

选用纱罗等轻薄制品,在某些部位呈半透明状,

异常开放的思想同当时广泛的国际贸易,文化交

流是密不可分的。当时妇女的装束可谓为薄、透、

露。在其前后,这是仅有的一个时期。当时的裙

式有许多著名的记载,名种材料形状的裙子争相

斗艳,还有的带有香味。

花笼裙和百鸟裙:这是唐代贵族妇女盛行的

两种裙式。花笼裙是用轻薄细软且薄明的丝织品,

上饰织文或绣文的花裙,罩在其它裙之外。唐中宗时,安乐公主曾令制一种“单丝碧罗笼裙”,上面用细如发丝的金线绣成各种形状的花鸟。在《旧唐书〃五行志》中关于花笼裙就有这样的记载“镂金为花鸟,细如丝发,鸟子大如黍米,眼鼻嘴甲俱成,明目者今见之。”可以推想其裙的外饰极其精美细致。有的裙子的装饰部位则在裙腰处,重重叠叠,装饰着金、银线绣花。

百鸟裙:是将许多鸟的羽毛、丝、罗捻线织成的裙子。据记载,此种创意亦是始出自于安乐公主,在《旧唐书〃五行志》中,关于百鸟裙是这样记录描绘的:“有尚方织成毛裙,合百鸟毛,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目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裙中。”

在安乐公主制造百鸟毛裙以后,百官、

百姓都来仿效:“山林奇禽异兽、搜山荡谷,

扫地无遗。”这一类裙式可谓珍奇、费工、

费料,虽可想象不可能普遍推广,但在当

时的社会中上层的妇女中间,却有相当的

普遍性。

寻常百姓人家穿不起这样造价昂贵的裙式,却也费尽心机,在颜色和样式上取胜。著名的有石榴裙,从文献记载来看,应为一种鲜艳的红裙,在当时这是一种流行的服饰,中青年的妇女,都喜爱穿着著。在当时,关于石榴裙的诗句特别多,如:李白诗曰:“移舟木兰棹,行洒石榴花。”;白居易诗:“眉欺杨柳叶,裙妨石榴花”,还有许多诗句,如:‘.红裙妨杀石榴花。”、“桃花马上石榴裙”,这种裙子一直流

行到明清,仍广受欢迎,在明朝的蒋一葵著的《长安客话》中,录有一首“燕京五月歌”曰:“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月腾将儿女染红裙。”,在清朝的名著《红楼梦》中,也有大段的描写。

裥裙:这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裙料互相拼接缝制而成的长裙,早在魏晋就己经开始流行,到了隋唐,不分尊卑,贵贱都喜欢穿用,到了中唐以后,就很少见了,但到了宋代,又重新兴起。

黄裙:这是一种带有花香味道的裙子,据说唐玄宗的贵妃,中国传统中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最喜欢穿用。这种裙有的用郁金香草染成,色泽鲜艳如花,且不怕日晒,不退色,发出芬芳的气味。后来逐渐被宫中的妃嫔,仕宦之家的女子竞相穿用,流行到盛唐后,慢慢消失了。裙子在当时的服饰中在面积占有大的比例,再加上外披的服饰人们都喜爱选用轻薄透明的面料,当时裙子在整体服饰中占有很绝对重要的地位。

女着男装在唐朝最为盛行之事,女子穿上丈夫、兄弟的衣服、靴、衫等,这种打扮是指女人们头戴软脚幞头,身穿圆领或折领、窄袖、

腰系革带,脚着黑皮

靴。女子着男装之分始

于宫内,最早为侍女穿

用,后来渐渐影响到民

间,成了普通妇女的服

饰,从史料巨可以看出

这种男装有时为汉人男装,有的为胡服中的男装。

在当时,除了胡服,女扮男装的新奇样式,还有一种外来服装样

式很受欢迎,这就是在晚唐时期,回鹘(维

吾尔)的服装,流行于宫廷和上层贵族妇

女中,这种服装样式为:头戴缀满宝饰和

簪钗的桃形金凤冠,身穿折领窄袖长袍,

袖口与领边均有绣金的纹饰,足有软线

靴,这一类服装一直沿用到五代。

背子是当时男女通用的服装形式、款

式简单,为对襟、宽大的领口,显胸、短

袖或无袖、有时为“贯头”式,有的为胸前系结。

因为背子通常为无袖状,便于穿用,宫廷中的宫女非常喜欢穿用,后来背子成为宫中的礼服,正式服装,在背子表面的装饰也就开始丰

富鲜艳起来,贵族及宫廷中作为礼服的背子在面料、

服色、装饰上做了很多的文章,而在下层女子穿用的

就相差甚远,只有实用性、炫耀与装饰少得通常只在

领、袖、下摆处有深且厚质

的面料做边缘装饰,而面料

的色彩很简单只用白色。

帔帛是流行于隋、唐、宋的一种女子服

装形式,像围巾一样,呈细长或宽长状围在

颈间的称为帔帛,“披子”是指像马甲一样挡住前心后背状的服饰。帔帛盛行于唐代中期,并且据《事物纪原》中记载:“开元中令三妃以下通服之。”披帛的围放方法很多,可以披绕在肩背上,两端垂在臂旁;有时下垂的两端长短不同,取得一种不对称的装饰效果;有时将披帛的两端捧在胸前手上;有时像现在围巾一样,一端垂十前膝处,另一端围到后背;较宽的披帛像披巾一样,平展披在后背肩处,在胸前打结。

在唐代有规定,女子未出嫁时用披帛,出嫁后改用披子,但在一些资料上,在某此程度,披帛和披子的界线是很模糊的,并非泾渭分明。

事实上,披帛只受外来特别是西来的文化、宗教服饰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服饰形式,这种披帛、披子的制度到了宋代还很流行。明清时期的“霞帔”,“凤冠霞帔”等服饰形态,即为其在历史上的演变。

幕离和帷帐为当时女子外出时的特殊遮粉防尘、防风的服饰。幕

离盛兴于武德、贞观之时,为长而大的

形制,大到自首而下,垂至膝下,多采

用轻薄且透明的面料制成,被遮挡之人

可从内济晰地望清外面,亦可用手撩开。

有了这种设施,路上的人一般就看不清

楚人物的面容。帷帽是紧随幕离之后产

生的一种遮面形成,同样也是女子外出

时戴用,帷帽的样式较幕离轻便,一般长极颈,形状如斗笠,周围装

有垂网或半透明的纱绢,外人看不清纱网内的面孔,纱网内的人可略见外界事物。

当时的服装可以说是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有特色的一段时期,广泛的交流与开明的思想,使这一时期成为世界的神奇传说,中国人亦从此被称成为了“唐人”。

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说明介绍

1第四章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以全新的形象面世 和中国社会历史上诸多社会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特殊性极为密切关系的是,每一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文景观都因其独特的审美意味而受到审美主体的研究兴趣。作为大唐社会大气包容、宏阔开放精神气度物质呈现主体的隋唐服饰,更是以其独特的美学意味,遗世独立,以其奢华富丽的美学意象,惠泽后世。对于继周之拙朴森严、秦之斑驳凝重,汉之疏旷飘逸服饰美学风格而起,以奢华富丽、正大堂皇之美学意象,灼灼于今的大唐服饰,从历史的客观现实的角度予研究其历史意味和人文精神,无疑有益于我们对唐人的价值追求、精神气度,审美心理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提升中国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唐代的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承前,就是它将魏晋时期服饰的美的形式传承下来,并以法令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所谓启后,即是指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魏晋传统,以一种全新的极富盛世色彩的美学风格影响宋明社会,并且流行于当今之世,以至于使唐装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如果拿隋唐时期的服饰与秦汉及魏晋时期的服饰风尚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隋唐服

饰在中国服饰史上具有极其显著的时代特点。 等级初具,尊卑有序。隋唐服饰的这一等级性特点,无论是在其男女冠服(也称礼服),还是常服(也称便服)令式上都表现得特别显著。我们应该认识到,服饰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服饰制度的本质之一,无论是那一个封建王朝,对于其赖以生存的等级制度的维护,都是高度自觉和不遗余力的,唐王朝也是如此。 根据服饰美学史家的研究,隋唐以前,各朝的冠服制度对等级的规定都很详细,隋唐的冠服制度基本上承继了汉魏服制并且有所发展。隋唐时期的服饰制度创新,主要是将常服纳入到等级化的服饰序列,即用常服来标示等级集团,区别社会阶层角色。隋朝初建,隋文帝就制定《衣服令》,规定皇帝、皇太子、百官的服制,并且首次规定了皇室及各个职级官员的常服服色。这些服饰制度的制定,使得男子的冠服和常服由等级化转换为制度化,常态化。虽然由于隋王朝的覆灭,这些服饰制度未能得以完全实现,但是经过唐初统治者的强力推动,至少于唐玄宗朝前后,统治者终于完成了常服的制度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唐初统治者对于服饰等级的重视,也是一种服饰文化自觉。初唐时期,百废待兴,世情浇浮,官吏民众、士农工商各阶层的常服处于一种无制度的混乱状态,而这种混乱状态影响了“贵贱有节”的高卑之序,混淆了身份归属和角色定位,为了整饬风尚,改变“卿士无高卑之序,兆庶行僭侈之仪”的“讹杂”世象,贞观四年,唐太宗专门颁布《定服色诏》就官民人等的常服做了令式规定:“其冠冕制度,已备令文。至于寻常服饰,未为差等。今已详定,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服饰文化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得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 唐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雍客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融合统一是其总体特征。唐代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唐代女子服饰文化 隋至初唐时期,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衣装基本上沿袭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大多窄小细瘦,紧身,袖子也细窄紧口。到了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女子服装越益趋向宽肥。唐代女性所穿服装主要分为襦服(或袄,衫,裙)、男装、披帛、回鹘四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以穿在外面,但是和穿在外面的短衫不同,后者称为褙子或半臂。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帔帛是美丽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条带,走路随风摆动,显得潇洒自然,这就是帔帛。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

浅析唐代女子服饰特色

硕博论坛ART EDUCATION RESEARCH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它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在这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唐朝女子的服饰,凭借其独特的装饰意味、丰富的式样、瑰丽的色彩,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整体上来说,唐代女子衣着开放、女着男装与女着胡服是唐代女子服饰的三大特色。 一、女装开放与繁荣的经济基础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发达的时代,尤其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然而唐朝人并不因先进而盲目自大,在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勇于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以使自己的创造更美好、更灿烂。唐代以前的中国社会,妇女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然而武则天当政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这无形中也使唐代妇女在服饰的选择上能够更加大胆和开放,例如半臂装和袒胸装的出现。盛唐以后,流行过一种袒领,里面不穿内衣,袒露胸脯于外,女子裙腰高度上提,有些可以掩胸,外面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唐诗中的“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表现的就是这种装束。这种开放、大胆的着装观念就是在当代社会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女子穿“袒胸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袒胸装”最初是后宫嫔妃、歌舞艺人的穿着,一般可看见女性的乳沟,这在中国服饰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唐代诗词中的“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就是对这种着装的描述。 二、女着男装与多元文化 唐朝对释、道、儒三教并尊的做法,不仅形成了以儒家政治伦理观为基准、佛道学说兼收并蓄的盛唐独具的统治思想体系,大大巩固了王朝基业,而且也促进了三者间的相互吸收、不断完善。唐代文化积极汲取外来文化精华,不断补充自身营养,使女子服饰更具有时代特点和艺术表现力,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唐代封建经济文化的发达,也体现了唐代服饰兼收并蓄的一大特点。贞观初期,天下初安,太宗励精图治。他深知“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而人才又必须以德行、学识为准。他采纳魏征“偃武修文”的建议,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唐朝对外奉行开放政策,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对内则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归附的民族聚居地区,采取“怀柔”政策。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对各族人民一视同仁的态度,成为唐代文化多元格局的重要思想基础。一些外来宗教,特别是早已在中国流传的印度佛教,渗透到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文学、思想、建筑、艺术等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化的多元性,带来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使唐代妇女能够生活在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唐代妇女得益于当时社会思想的开放,摆脱了各种羁绊,使得对衣饰以及着装风格进行大胆地尝试与创新。在天宝年间,曾流行妇女穿男装。如幞头袍衫,先是流行于宫中,多为宫女所穿,后来渐渐流传到民间,但这种情况在唐代以前是少见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表现的就是杨氏姐妹穿着男装出行游春的情景。 三、女着胡服与兼收并蓄的统治政策 在唐代,我国与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一些兄弟民族及外国使者大量云集长安,也带来了他们的服饰文化,特别是胡服这种装束,使唐代妇女眼前一亮。胡服的基本特征是领子外翻,大襟对开的窄袖长袍,在衣服的领、袖、襟等部位,一般多绣有锦边。下着长裤,脚穿革靴,头戴浑脱帽。在盛唐以前,唐代女服以小袖为尚,这也是受胡服影响的缘故。由于政府的鼓励与提倡,“胡服之风”迅速由宫廷传播到民间。在唐玄宗时代,民间女子穿胡服已经十分普遍。唐代所谓的胡服,除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外,还泛指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此外,胡服盛行也与当时舞蹈的流行有关。当时,整个社会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的情景。 四、唐代女子服饰的艺术启示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影响而生成和变化的。唐代女装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之处表现在古今中外的民族文化大融合上。唐代女装改进与创新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服饰文化。这种改革与创新大大丰富了当代服装设计的构思来源。今天我们倡导服装艺术的传统化,并不是简单地在形式上进行模仿或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去复制,而是要深入地思考究竟什么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意蕴,什么样的设计才能不被别人同化。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服饰进行改变,融入自己的新观念,使当代服饰艺术反映出民族精神,用现代生活理念和时代精神再现昔日辉煌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使它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民族底蕴,又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意识。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浅析唐代女子服饰特色 □王婧昕 117

唐朝女子服饰文化浅论

唐朝女子服饰文化浅论 摘要:本文以唐诗中的唐代女性服饰为研究对象,以《全唐诗》诗句中提及的 不同形制的女性服饰为主体进行研究,由此感受在唐朝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下, 唐朝服饰反映出的文化及审美趣向,感悟唐朝时期积极开放、勇于吸收外来文化 的独特魅力。 关键字:唐诗;女性服饰;唐文化 基金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syjs201624) 一、唐朝服饰的审美趣向 唐代女子的服饰搭配体系继承前代为上衣下裳的襦裙。襦裙装在此时期的发 展奇异丰采,成为唐代女子服装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文化 刘禹锡在《观柘枝舞二首》:“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神飙猎红蕖,龙烛映金枝。……”描写了身着华丽胡服的舞伎,登上舞台舒展腰肢,表演胡舞柘枝舞 的情景。施肩吾《观美人》“漆点双眸鬓绕婢,长留白雪在胸前”;李群玉《同郑 相并歌妓小饮戏赠》“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中描写的是唐代妇女穿 着当时流行的袒领装。坦领吸收西域民族窄衣、小袖以及领口开口较低的特点, 对女性身体曲线美感的展现,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是中国古代社会 妇女人体美所能表现的极致。 从诗句中可以看到胡服在唐代的流行,对唐朝市井娱乐生活有着深入的影响。唐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下,胡文化得以存在发展,经过唐人吸纳加工,使胡文化 成为适于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2、精妙绝伦追求飘逸效果 据沈从文先生考证,初唐妇女“裙常用两色绫罗拼合,形成间道裥褶效果。” 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妓小饮戏赠》“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之第八十八首》“不知昨夜谁先醉,书破明霞八幅裙”描写的 就是这种拼幅裙。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六幅裙的周长可达到3.18米,八 幅裙的周长可达到4.15米。穿着时会产生“坐时衣带紫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宽 大飘逸的视觉效果。 昭陵长乐公主墓、唐永泰公主墓及韦妃墓壁画、《簪花仕女图》及唐敦煌 《乐廷环夫人行香图》中皆画有长裙曳地的女子,她们所着裙子为“长裙”。长裙 需配以高头丝履、高发髻和金钗银篦金步摇之类华贵的头饰,在当时贵族女子中 广为流行,因此形成一股奢华侈糜之风。 为达到婆娑飘逸的效果,唐朝女子发明了一种“大袖沙罗衫”。杨玉环《赠张 云容舞》:“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描写的衣袂蹁跹之景,即是穿着这种轻软婆娑的大袖衫所营造的效果。 为满足贵族的要求,特殊工艺织造的裙子应运而生。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 的单丝碧罗笼裙所缀饰的花鸟纹饰均用金箔镂刻而成,虽仅有米粒大小,却五官 俱全,她的百鸟羽毛裙以百鸟的羽毛织成,正、反、明、暗观之,色均不同。 通过这些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服装,我们不难想象唐朝女性服饰登峰造极的 美丽。 3、纷繁艳丽配饰类型丰富 元稹《晚宴湘亭》“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皆描写唐代歌女着红裙起舞之景。皇甫松《采莲子二首》之一“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描写年轻

唐代女性服饰妆容论

关于唐朝的女性时尚,有一段著名的记载,"……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旧唐书.舆服志》)。而那些壁画、女佣也在对这样的指控"供认不讳":唐代女性服饰确实是浓艳、大胆、奢华、雍容大气、标新立异。我们今天还用"唐装"来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服饰的统称,但是,现代的唐装,根本无法和唐代的服装千姿百态、灿烂夺日相比。 而就在她们引领世界时尚潮流的时候,今天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还是---个小渔村,日本还是因为物资匮乏而禁止庶民穿红染衣服的茶良时代,至于纽约,还是印第安土著的天下,根本没有开化。 来看看长安的位置:位于秦岭之下,渭水之滨。远从西汉时起,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八水使长安得到灌溉,土壤肥沃,物产丰饶;河流给它带来交通运输之便,关东地区、剑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丝绸源源不断而来;秦岭茂盛如青障的森林,不仅带来了王维在诗中一再赞美的"深林"、"空林"景致,更带来了良好的小气候。 这一切,使长安这个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然地成为富庶繁华的时尚中心。它开创服饰制度、生成时尚风气,然后迅速辐射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唐初可以说是创制时期。自隋文帝开始的"复汉魏衣冠"的服饰改革之后,历经唐太宗、高宗对服制、服式作出规定,开创了制度,一直相沿到盛唐玄宗时期。在这种对制度的沿用中,长安不断地给中国女性制定着新的时尚审美标准,从体型到服饰到化妆,甚至到生活方式。正是这种标准的变化,加上女性对美的不懈探索和追求,带来丰富的时尚流变。 唐代女性时尚的主要潮流是:由遮蔽而趋暴露(样式),由简单趋于复杂(花纹、妆饰),由简朴趋于奢华(服装风格),由清秀而趋丰腆(体型) 在唐代,一切时尚都是从长安开始的。《后汉书》中长安时谚:"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万全匹帛。"所描写的情景用来形容唐代也非常贴切。虽然本意是讥讽"上之所好,民必甚焉"。上头决策。下面会变本加厉地盲目执行,但是若从时尚角度来考察,却绝好地说明了长安作为时尚中心、时尚之都的巨大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不但遍及全国,而且波及朝鲜。日本,直到中亚。(有学者这样形象地表述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日本原来的情况像一锅豆浆,唐朝的精神是卤水,一下子将它点成了豆腐。从此有了成型的文化。服饰文化当然也是如此。) 与今天世界范围时尚现状相似的是,唐代的时尚主要由宫中(今天是王室)、贵妇(今天是富商太太相社交名嫂、部分白领)、以声色技艺娱人行业的从业女性来引领风骚。 也许是李唐王室带有鲜卑血统,"胡化"尚武,并影响了审美观;也许是农耕文明产生的审美与富裕的物质基础相遇造成的一种必然一一唐代崇尚浓丽丰肥之美。赏花要赏牡丹,马也要腿粗臀部大,人是"尚丰肥",女子为了使自己显得更丰满,往往将裙子做得很宽大,六幅,八幅,十二幅,还要将腰身提高到腋下,这样整个人不见腰身。几乎像一个灯笼的外形了。杨贵妃这个特殊人物的出现,玄宗对她的宠爱,更是推波助澜,使"以肥为美"达到顶峰。 唐代妇女服装有三大类:上衫下裙。胡服、男装。而男装也同样可见上层的示范作用: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一次在高宗的内宴上,以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佩带弓、剑等"纷砺七事"的装扮出场,不但男装,而且全副武装,弄得高宗和武后都觉得好笑。对她说:"女子不可以当武官的,你干嘛打扮成这佯?"公主带头这样"玩酷",对女穿男装的影响可想而知。 当我无意中看到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照片的时候,突然想,唐代的开放真是难以想象。身着美艳晚礼服的某些好莱坞明星,胸前泄露出来的春光,还不如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持高足杯宫女。 也就是说,早在唐代,中国的女性已经创造出可以媲美好莱坞的时尚、美妙、开放、争奇斗艳。在唐代,暴露前胸不但是美的,而且是高贵的。"唐代前期,往往愈是贵妇人愈穿

唐朝服装历史浅析

浅析唐代仕女服饰的特点 ——09时装设计(4)班段秋华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至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唐朝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而身处其中的宫妇、贵妇及声色技艺行业的女性更是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掀起了一场服饰美学的革命。 一、唐代仕女服饰的特色 1。开放的唐代女装 中国传统礼教对女性的要求非常严格,不禁约束了女子的行动,而且桎梏着她们的思想,要求妇女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稍有裸露便被视为放荡。唐代时期国风开放,女子的地位相对提高,在服装上出现了“袒胸装”,形成了独特的开放风格。唐代女子上着短襦,下穿长裙。“袒胸装”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身体的裸露,更反映了妇女精神的解放。这表明盛唐时期的妇女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自由的思想,可以更大胆地表露自己身体妩媚的曲线,表达女人的自信。 2。唐代仕女的流行时尚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追求时尚不仅是当今女子的专利,在唐代已得到体现。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之为“时世妆”。唐代流行的女装款式为襦、袍、衫、裙、半壁等种类。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服饰雍容大度、典雅、华贵、飘逸、百美竞呈。 唐代女裙的颜色是非常丰富的,各种色彩争奇斗艳,有单色和间色之分。但当时最流行的是一种红色的裙子——“石榴裙”。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诗句咏叹石榴裙,白居易的诗中就描绘过:“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还有一种流行的间色裙,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料拼接起来,色彩上常以红绿、红黄、红蓝为搭配,色彩亮丽、对比强烈。 3。唐代仕女的特色服饰 盛唐时期外来文化的渗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女装从外形到装饰都大胆地吸收外来服饰的特点,创造出一些奇异多姿的特色服饰。唐朝的诸多新颖服饰中,胡服是影响最巨大的一种。胡服传入到唐代为止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流行于唐代妇女中,则是在唐代贞观到开元年间。胡服的特点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衣身宽大,下摆曳地,腰际束带,翻领和袖口都加有纹饰,纹样多为凤衔折枝的花纹。 二、唐代仕女服饰发展与女权主义的觉醒 与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相比,唐代女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她们的言行较少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就产生在这个时代。在服饰上,开始流行女着男装,服饰也变得更大胆,更艳丽,袒胸露背在这个时代成了时尚。 三、唐代仕女服饰对世界其他国家服饰的影响 唐代仕女服饰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在唐代透过与各国交流,传到世界各地,亚洲的许多国家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直到今日日本、韩国、越南,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精)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 杨彩蓉 (052批专升本历史学学员) 论文摘要:唐代服饰文化内蕴丰厚,兼容并包,彰显大国风范,对当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的传统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全新历史的今天,在文化领域,全球化和民族化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当代服饰要保持民族文化传统,以大唐帝国的民族创造精神为鉴,立足于汉民族服饰文化的沃土,兼收并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外合璧特色、浓郁民族风格和开放的当今服饰文化。继承和发展唐代服饰文化,发掘唐装的美仑美焕,创造出庄重典雅、大气磅礴的当代服饰文化,引领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服饰、文化、融合、传承、创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从服饰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嬗变。二十一世纪,唐装风靡中华大地。我观察着那些纤细束腰、立领盘扣的女装,觉得这些款式很难和飘逸自由的大唐服相联。本文拟从唐代服饰的起源、发展、类型特征入手,探讨唐代服饰文化对当代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 一、唐代的服饰文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这时期的服饰既保持汉民族文化本色,又吸收印度和伊朗的服饰特色,兼收西域、吐蕃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展开了一次由南北向东西的服饰大交流,是我国服饰文化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唐代的服装有官服、民服、男衣和女衣之分。官服是政治地位的标志,等级森严。(见电视剧《大唐帝国》中人物服饰)色彩与图案也有严格区分。平常男装多以圆领袍衫配乌皮靴为主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 唐代女装富有时代性,往往由争奇斗艳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的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给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其中贵族女性除律令格

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

兰台世界2012·4月下旬 ……………………………………………………………………………………………………………………………………………………… 公望小传称:“尝为浙西宪司史,……宪长徐容斋高礼重之。”此虽有具体人物,但时间、地点均不明确。嘉靖《浙江通志》则明确记载:“元至元中,浙西廉访使徐瑛辟为书吏,未几弃去。”此后,万历《杭州府志》及其他记述皆引此说。又有记载云:徐瑛世祖二十九年出任浙西廉访使,是时,黄公望24岁,被“辟为书吏”,当年岁末随署迁到杭州。 公望入狱,《录鬼簿》为“先充浙西宪吏,后在京,为权豪所中”。叙述固然简略,但事件顺序清楚。黄公望入狱一次,且与浙西宪司徐瑛无关。对于入狱之缘由,相关各书记载均有含糊不清之象。目前发现,唯有元代王逢(1319—1388)明确指出与张间案有关。《梧镶集》卷四《题黄大痴山水》诗前引云:“名公望,字子久,杭人。尝掾中台察院,会张闾平章被诬,累之,得不死,遂入道云。”王逢是黄公望晚岁“忘年交”,对公望一生中最关紧要的事件自然清楚。张间于延祐二年(1315)九月被治罪。然依史考,可知公望在京师入狱,时间稍晚于张间。翰林杨载《仲弘诗集》中,有三首是给黄公望的诗,都与其下狱之事有关。例如,《次韵黄子久狱中见赠》云:“解组归来学种园,栖迟聊 复守衡门。徒怜郿坞开金穴,欲效寒溪注石尊。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何时再会昊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据首尾两联之意, 此诗应为杨载辞官归杭后接到黄公望在京都狱中赠诗而作。黄公望出狱后,虽未对宦途彻底灰心,但因蒙受过牢狱之灾,加之年近知命元朝才开科取士,故而加入全真教并潜心绘画,不久即声名大震。此后,他常“潜合隐士之行”,并逐步走向隐逸之路,构一堂于别径,“每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 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4]73。 总之,黄公望自幼即负才名,早年画艺虽不高明,但中年画艺精进,颇受时人赞赏,亦为官僚地主所赏识,为豪富座上宾。通过刻苦钻研, 大量临摹古代画迹并参以己意,逐步形成了“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5]12。早年的他混迹于宦途,豪富们收藏的历代书画名迹就成了他临习的范本,也使得他能够从古代名迹中吸收丰厚的艺术营养,扩大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品位。综上可知,历史生活背景、拜师学艺、为吏及下狱和豪富们的经济资助和艺术支持等成就了黄公望。这些是他艺术水平迅速提升和艺术风格迅即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杜哲森.元代绘画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谢成林.元代画坛魁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黄宾虹.中华美术丛书[C].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 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于博采外来的王朝,它既善于归纳和发展前代传统文化的成果,又主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因此,开放性和世界性,成了它最大的特点。反映在服饰上,就是雍容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大胆开放的特征。 一、唐代服饰的特点 1.中原服饰与胡服的结合。“胡服”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作为外来民族服饰的意义使用的,其所指不限于一个民族。唐代的胡服,实际上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概括来讲,唐代服饰具有衣长及膝、衣袖瘦窄的特点。腰间系有革带,头戴毛毡或皮帽,脚穿着靴。领式为圆领、翻折领、对襟开领等,下着竖条小口裤。脚上为尖头的绣花软履。从西安出土的陶俑中可以看出很多这种装扮的妇女形象。所谓胡帽, 通常以兽皮制成,周沿上折,甚为轻便。最受欢迎的胡帽叫“浑脱”,以羊毛制成。 胡服传入中原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在服饰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在初唐至盛唐的一段时间内。这是由于这一时期印度、波斯等国使节、商人来华者甚多,异族文化亦随之输入,特别是西域文化大量传入唐代(最主要是西域文化的传入),对于胡服的流行产生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唐代对外来文化采用兼容并包、大胆吸收的态度,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爱好。唐太宗之子李承乾在东宫“使户奴数百人专习伎乐,胡人椎髻,剪彩为舞衣。寻桎跳剑,鼓甬之声日常于外。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似胡者著以羊裘辫发”[1]2648 。上行下效,这种风气至开元、天宝之时,风靡日 甚,贵族妇女莫不以胡化为时尚。开宗后,“宫人从驾,皆衣胡帽乘马,至露髻驰骋,而帷冒亦废,有衣男子衣如靴,如奚,契丹之服,武德间, 妇人穿履及线靴。开元中,初有线履,奴婢服阑衫,而士女衣胡服”[2]528。 唐代女子受到胡服的影响最为深远,处于对胡舞的崇尚,民间女子争相效仿胡女的装扮,以穿胡服为美。她们头戴胡帽,身穿翻领或圆领的对襟窄袖长袍,领口边有绣花的宽边,里面穿着有条纹的小口裤。这些妇女当中,以杨贵妃为代表。 除此之外,唐代妇女由于骑马之风非常流行,所以女子的骑马服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他们在马上往往穿着一种叫做“幂詈”(一种斗篷)的服装,大约是为了遮蔽风沙,其样式很像一种连帽的斗篷,这服装在北齐即已经传入中原,武则天之后逐渐被淘汰。 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还受到回纥服的影响,身穿翻领窄袖长袍,袖口和领边用金线绣花,贵族妇女还佩戴缀有宝石的金饰冠。翻领窄袖长袍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也流行于宫廷之中,皇帝出宫,随驾的女子也穿回纥服。在胡服流行的同时,女子穿着男装也是非常流行的,在我们今天看来,中性的打扮可能只有在发达的21世纪才可能出现,但实际上,早在唐代的时候,这种风气就非常流行。 女子穿着男装先从宫中开始,后来民间女子也争相仿效,逐渐成为一种风气。 2.开放的唐代女装。唐初,女子服饰以窄袖儒衫加长衫为主要特点,至中唐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加了许多外来的元素,风格更多元 唐代由于政治的开放与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放与文化的多元性等因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风尚,并直接影响到 人们的社会生活,反映在服饰上形成了雍容华贵、 精彩纷呈、兼收并蓄、大胆开放的特点。唐代服饰特点成因 论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 □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罗进 摘要关键词文博考古 WENBOKAOGU 73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古今中外服饰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显示出开放性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女装款式上由遮蔽而趋暴露,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服饰图案上由简单趋于复杂,服饰色彩上由简朴趋于奢华,色彩丰富而艳丽。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推动唐代服饰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标签:唐代;服饰风格;服饰图案;文化 一、前言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同时,唐朝服装与亚洲诸国服饰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服装交流发展作出了贡献。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二、唐代的服饰文化特点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空前的中外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盛况,显示出“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服饰的繁荣,突出体现在女子服装上,其主要特征是中美华丽、雍容大度的服装款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穿着方式,配套齐全、种类繁杂的装饰妆扮。 (一)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 在唐朝以前,妇女一直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笑不露齿、站不依门。到了唐代,妇女的穿着打扮有了革新性的变化。唐朝服饰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华丽,重装饰,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惯束罗裙半露胸”即是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装束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见唐人思想开放的程度。初唐时宫中渐渐流行低领露胸的服饰,在盛唐时风行,民间也纷纷效仿。《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长裙提至胸前袒露胸背、裸臂、仅披纱罗的着装形象,就是最典型的“大袖纱罗衫”的形式。唐代女裙裙腰提高后上身多不穿内衣,体现其雍容、富态、丰腴之美,披纱罗讲究“罗薄透凝脂”的幽柔清沏。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面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时髦成风。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时尚的朝代,女性更是时髦成风。政治、法

唐朝服饰论文

浅 析 唐 朝 文 化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11级历史班 姓名:郭良艳 学号:4101110011

浅析唐朝服饰文化 【摘要】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 经济繁荣,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 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 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 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兼容并蓄, 广采博收, 大放异彩。同时, 唐朝服装与亚洲诸国服饰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服装交流发展作出了贡献。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 男装和女装, 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 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关键词】唐朝服饰社会状况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 表现出古今中外服饰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 显示出兼收并蓄、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女装款式上由遮蔽而趋暴露, 服装款式开放, 追求时尚, 服饰图案上由简单趋于复杂, 服饰色彩上由简朴趋于奢华, 色彩丰富而艳丽。这绝不是汉族妇女固有的服制,必然是民族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唐朝时国家稳定, 经济繁荣,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推动唐代服饰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成为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一、唐代的服饰的特点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 表现出空前的中外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盛况, 显示出“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服饰的繁荣, 突出体现在女子服装上, 其主要特征是中美华丽、雍容大度的服装款式, 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穿着方式, 配套齐全、种类繁杂的装饰妆扮。 ( 一) 服装款式开放, 追求时尚 在唐朝以前, 妇女一直深受封建礼教束缚, 笑不露齿、站不依门。到了唐代, 妇女的穿着打扮有了革新性的变化。唐朝服饰是对美的释放, 对美的大胆追求, 其服饰色彩华丽, 重装饰, 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 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唐代女裙裙腰提高后上身多不穿内衣, 体现其雍容、富态、丰腴之美, 披纱罗讲究“罗薄透凝脂”的幽柔清沏。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面上, 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 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 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 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时髦成风。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时尚的朝代, 女性更是时髦成风。政治、法律、道德、礼仪都不能约束这种强烈的好美之心和对时尚的追

唐朝服装的特点

唐朝服装的特点 班级:高二(22)班b小班第三小组 人员介绍: 指导老师——洪峰老师(英语) 组长——盛晓 组员——张颖、陈海烽、黄强、颜晨、陈肖丞 课题——唐朝服装的特点 课题研究涉及的主导科目——历史、美术 课题研究涉及的非主导科目——语文、其他 目的: 现代服装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仍可以看出一些传统的风格,而我们中学生对传统服装认识不够深刻。因此我们想要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古代服装的特点。 而我们之所以选择了唐朝服装,是因为唐朝那时侯经济比较发达,政治比较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安定,他们对服装的要是也别有不同,那时侯的安定生活更能体现传统的特色。 对于这次的研究,我们并不是很看重经过,我们注重的是过程,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让同学更好地了解传统,立足现在,展望未来。 意义: 在当今社会,各种流行元素严重冲击着我们的思想,使我们的审美观受到扭曲。而当我们在追随潮流的同时,却忽略了传统服装的特色,我们小组人员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想要通过了解传统服装的特色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目标: 1、使同学们对传统服装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同学来了解传统服装的特点 3、服装和生活密不可分,可以通过这次研究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活和服装 4、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服装和现代服装的差异和联系, 从而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假设: 高中生对唐朝服装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这次研究活动,我们可以使身边的同学了解它,并逐渐喜欢上它。 内容: 要想研究高中生对唐朝服装的认识,首先我们自己就要全面而详细地了解唐朝服装有哪些特点及表现形式。而我们也会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向大家宣传,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 方法: 资料查阅法:我们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通过网络查询。 访谈法:我们将对历史、美术老师进行几次访谈,请他们向我们介绍一下唐朝的一些有关背景和当时的有些流行元素或花色等,并请他们指导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开展我们的研究。 行动研究法:对同学进行适当的宣传,使他们对唐朝服装有更深刻的了解。 统计法:我们要了解唐朝服装的特点,并进行总结,归纳。 人员安排: 洪老师——综合指导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艺术与风貌

浅析唐代服饰艺术与风貌 摘要:唐代时中国继汉代之后的第二个盛世,而其在服饰工艺方面的发展也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尤其是在盛唐时期。唐人的服饰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且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脚上套的,以及头上和面部的装扮(特别是妇女的)变化之大,花样之多,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亦难以穷尽。通过对唐代服饰艺术风貌的解析来诠释唐代服饰在中国服装史的地位。 关键词:唐代服饰民族文化现代设计影响 1 唐代服饰的文化背景 隋代统一中国前后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是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国力最为雄强、文化艺术最为开放的时期,唐代的服饰艺术也空前繁荣,服饰文化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域外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这个时期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进行中外政务、商贸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波斯派遣使者来华,波斯人入仕唐朝,拜占庭曾7次派使者到长安,中国与欧洲官方频繁往来,阿拉伯帝国也有37次向长安派遣使者,这些国际间的交流,自然也就丰富了唐朝文化。唐初,波斯的胡乐、胡服、胡帽、胡食以及染织、服饰品风行中国。服饰中出现宝相花、乘狮仙童和灵鸟,均非我国商周、秦汉以来固有的民族花纹,而是在唐代受到天竺、波斯、罗马艺术的影响,所出现的新纹饰。[1] 2唐代服饰的特点 2.1 面料的选择及特点 面料是服装表现的载体,唐代女子所穿着的各种服装款式都需要相应的面料才能得以体现。唐代是个极重视衣饰的时代,不但宫女、命妇常饰以盛装,就连一般妇女也千方百计锦衣绣孺。其所用的衣料有:丝绸、纱、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和纱料最为常用。唐代丝绸纺织手工业异常发达,全国各地都有其特别名产地,以四川、江南及河南、河北三大产区的丝绸最负盛名。蜀中锦、吴越纹绫纱罗、河南北纱绫等都是服饰面料中的珍品,并通过广州、信州、扬州等

[服饰文化,中国,女性]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一、隋唐时代历史背景 不同时代的审美眼光不同:秦服紧窄,妇人深衣曲裾行不露足;汉服主张宽大对襟,融合阴阳五行道家的和谐思想;南北朝女服上俭下丰,潇洒俊逸;元清两朝均为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服风格融合之杰作,但女装发展甚少,思想较为封闭,女性地位得不到重视。而作为开放程度深、范围广的隋唐时代,不仅保留了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汉服风格,也兼收了中国少数民族和异域的风格特色。 公元618917年间,唐朝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文化方面兼收并蓄,接纳吸收了各个民族和宗教,进行交流融合,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同时,隋唐时期的服装文化也因此到达全盛时代,服饰交流由原来的南北方向,部分短时期交流变为东西方向,全面深刻交流,成为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第三次重大变革。衣料种类丰富,纹饰饱满华丽,款式新颖多样,也成为唐朝时期的服饰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 二、纹饰 唐代在发展的过程中,纹饰的风格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唐代开始逐渐将花鸟鱼虫等自然元素加入绣花纹样中,并融合以龙凤等传统纹样,以重复连续的手法形成了唐代最为流行的缠枝纹。此时的服装纹样饱满丰盈,结构自由,改变了以往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更加偏向于关注身边的自然生活,也意味着作为生产绣品主力的女性思维得到了解放和充分的发散。 三、款式 初唐到中唐是整个唐朝社会的上升期,经济文化发达,域外少数民族风气也融入女子日常生活装束中,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越来越少。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气氛中,唐代的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裙 裙装上为束胸,下长至地数米有余,最能体现女子的窈窕身姿。坐时衣带萦纤草,行时裙裾扫落梅,清明时节千山绿,轻盈仕女腰如束,正是这种装束的形象描绘。领口低,袒露胸部,是唐代女性服饰的独特之处。袒露装与裙腰束得极高相关。袒胸装的流行,表现了唐朝女子对美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抗争,表现出她们对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意识开始萌芽,发展壮大。 (二)襦 襦是一种宽领口,半袖且袒露胸部的短上衣。胸前瑞雪灯斜照粉胸半掩疑晴雪,代表了该类服饰特点。盛唐时思想开放,穿着袒领短襦,可看见女子胸前乳沟。在永泰公主墓壁画中,这种着装方式在侍女中极为常见。《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中对这种袒胸服饰也有描绘。

比较唐代服饰和宋代服饰

比较唐代服饰和宋代服饰 工管091 钟蔡泽200908450220 唐代服饰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唐朝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运用

唐朝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发达的时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从出土丰富的唐代史料中可以看出当时服饰的丰富和华丽,它对外来衣冠服饰的广为吸收,使这一时期服饰大放异彩,更富特色。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同时,唐代服饰更是丰富多彩。唐人的服饰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且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由此可见,唐朝服饰对现代服装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效果,众多唐朝服饰元素仍被广泛的应运用现代服饰设计中。文章从服饰图案、面料、款式、色彩、工艺五方面着手,分析唐朝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唐朝服饰;元素;现代设计;应用 ABSTRACT Tang dynasty was the most developed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 .National unity ,Economic prosperity .From the Tang Dynasty unearthed rich in historical data can be seen when the rich and gorgeous costumes ,It is on the alien costume is widely absorb, make this one period costumes at home, more characteristics. The history of Tang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s most dazzling opened a chapter ,at the same time ,The Tang costume is more rich and colorful .The Tang costume the West fusion alien costume culture, And bold innovation, so it is the Chinese clothing history the most colorful, and the most abundant period .Thus, dress of Tang Dynas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garment industr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so ,many Tang Dynasty costumes element still is widely applied in modern fashion design .This article from the dress design, fabric, style, color, process five aspects in tang dynasty, analysis apparel elements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fashion design . KEYWORDS:Tang dynasty accessories; Elements; Modern desig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