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昆明的雨》导学案附答案

17《昆明的雨》导学案附答案
17《昆明的雨》导学案附答案

17《昆明的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2.了解汪曾祺的昆明情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4.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细微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学习难点】

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细微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播放西北黄土高原上白杨树的图片,学生谈对这些树的感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就把视线投向了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创作了散文《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就是“礼赞白杨”,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自主学习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辟邪

..(yūn dǎo) 吆.唤(yāo)

..(bìxié) 鲜腴.(yú) 晕倒

黄焖.鸡(mèn) 密匝.匝(zā)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鲜腴:新鲜肥美。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3.作者链接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事、物?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零散”的内容连缀成篇的?

【交流点拨】文中的景:一切都是在雨季中。文中的事:一切都是在雨季,比如逛菜市场、房东送缅桂花、去莲花池边上的小酒馆。文中的物:仙人掌、各类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土从、干巴菌、鸡油菌)、果子杨梅、缅桂花、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和雨中檐下的鸡。围绕着“雨”连在了一起。

2.这篇文章借昆明的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文章开篇点题,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先写昆明的“雨季”,从不知道有“所谓的

雨季”,到在昆明“有了具体感受”,再到对昆明雨季的赞美: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再写“雨季的果子”和“雨季的花”,给人一种柔软的感觉。最后写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醉人境界。这一切都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怀念之情。

三、交流展示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避邪.(xié)鲜腴.(yú)晕.(yūn)倒

炽.(chì)红吆.(yāo)唤缅.(miǎn)甸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

新鲜,肥美。

(2)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

....,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3)菌中之王是鸡,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

没有办法进行比较。

(4)密匝匝

...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非常浓密的样子。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下面句中横线处。

(1)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调和饱和饱满)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2)她大概(大概大约大体)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

(3)家风中蕴藏着先人所恪守(保守坚守恪守)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也包含着简单朴素的为人准则。

五、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

2.选做题:配套练习6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含蓄、空灵、优美、淡远,这是雨中的昆明,这是汪曾祺心底的昆明。雨中赏花的往事,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绵绵细雨中的青灯古巷、静寂而忧郁的石板路、飘荡着乌云的暗暗的天空……更感受到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愫。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1.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昆明的雨季有怎样的特点?

【交流点拨】昆明的雨季是相当长的,但并不使人厌烦。因为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所以并不使人气闷。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2.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交流点拨】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三、交流展示

分析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交流点拨】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交流点拨】“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喜爱、赞叹之情。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以“雨”为线,截取昆明的菌、果、花,串在一起,如同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读汪曾祺的散文,就像与一位慈美长者话家常,让人如沐春风。可就在这类似于话家常的闲聊中,我们仿佛会明白些什么,也会有那么些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惆怅。是的,他总是在那平实自然的叙述中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四、当堂达标:

1.下面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A.到2016年4月,应用于移动通信芯片的国产自主卫星导航IP核数量近1800万左右。

B.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制定了交通安全管理措施。

C.“实践十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在轨运行和回收,将极大提高我国微重力科学及空间生命科学研究。

D.通过设立交通安全宣传站,发放宣传材料,讲解今天安全常识,使市民增强了安全意识。

(解析:A项语意重复,应删去“近”或“左右”;B项否定不当,应删去“不”;D项缺少主语,应删去“通

过”或“使”。)

2.(遵义中考)仿照划线句写两个句子,使前后衔接,语意连贯。

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收获了许多甜蜜的回忆。甜蜜的回忆如花,芬芳四溢,令人迷醉。它如桃花,绽放在三月油墨的田野上;它如莲花,绽放在六月碧绿的荷塘里;它如桂花,绽放在八月金黄的稻田边;它如梅花,绽放在腊月雪白的屋舍旁。

3.某班以“魅力云南”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参加了这次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为云南旅游拟写一则公益广告,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旅游。

示例:彩云之南,天上人间。

(2)云南以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深受各地游客的青睐。你最喜欢的云南景点是什么,请来为它写一段导游词。

示例:游客们,欢迎来到美丽的西双版纳旅游,西双版纳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公里,旧时称作车里“彻里”,后又命名为“勐泐”,又有“黎明之城”之称,后改名为“西双版纳”。在傣族的语言中“西双”是12的意思,“版纳”则为坝子的意思,也就是说西双版纳是由十二个坝子组成的!西双版纳素有“植物王国、药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称号,它还拥有最大的国家物种基因库,有很多名贵的动植物。

(3)据云南部分景点工作人员反映,不少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致使一些名胜古迹、公共设施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对于这种不文明的行为,请你来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示例:①各景区加大管理力度,针对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②各旅行社要加大对游客的文明教育,对于那些有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游客拒绝其随团旅游。

五、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4 、5

2.选做题:配套练习拓展拔高

【反思与记载】

《昆明的雨》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朗读课文,品味散文语言朴实、平淡、韵味无穷的特点。 3、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品味散文语言朴实、平淡、韵味无穷的特点。 2、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朗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在朱自清先生的《春》里面,雨是多情的,温柔的。那么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雨又有怎样的特征呢?作者对雨又有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昆明的雨》。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昆明的雨的特征,以及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 感。 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仅仅是写了昆明的雨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作者 还写了哪些景、物、事?本文的题目是《昆明的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事?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6——10段,选出你印象最深的景、物、事的句子并作简要的赏析。(先单独圈点勾画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意见) 2、仙人掌让汪曾祺感到惊奇,菌子让他感受到人间的美味,果子与缅桂花让他感受到人美,心灵更美。 所以离开昆明后,作者说我想念昆明的雨,而文章的第二段和第十一段都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样是不是重复了?能不能删去一处? 3、出示作者、作品评价: 汪曾祺,(1920—1997)江苏省高邮人,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八十年代之后,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小说《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 汪曾祺的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4、但有却说汪曾祺先生不会写作: 《昆明的雨》读来的确很有味道,但这般的有味道却仅仅通过菌子、杨梅、缅桂花……这些微小的载体来表现是不是不太合适?如果选择那些大一些,更有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提问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提问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目标导学二】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深情的读一遍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 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甚至读给更多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家,他叫汪曾祺,江苏高邮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他有一篇著名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老师节选了一段。读读这段文字,说说你对汪老的印象。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生:汪曾祺是一个开放、不拘小节的人。 师:换用这段文字中的一个词就是“没大没小”,随和亲切。他不仅人如此亲切自然,富有情趣,他的文章也呈现这个特点。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文章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看似平淡的语言却极有韵味,极富情致。 初读似水,再读似酒。 师:有人说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以美文之笔法述美食之精华,自然别具一格。汪老说过,吃东西也是文化。关于吃文化他可是大家,如果想要读汪曾祺的作品,必当首推他的美食散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经典《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以美文之笔法述美食之精华,自然别具一格。(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端午风俗 师:文章大家已经预习了,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生1:一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师:看来作者童年生活是很有趣的。这位同学给大家列举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七种风俗,大家同意吗? 生2:应该是八种,还有挂“鸭蛋络子”,在文章第4段。 师:这位同学读书读得认真。整体感知文章时,一定要顾及全篇,因为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八种风俗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哪种? 生3:挂“鸭蛋络子”。 师:对,玩得不亦乐乎。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文章的第4—6段 三、“品味”鸭蛋 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细读文章第4—6段,把写玩鸭蛋最有趣的相关细节圈画下来,用心品读,谈谈感受。可以把感受写到课本的空白处。 (生自读,圈点勾画。师巡视。)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提问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提问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目标导学二】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深情的读一遍 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 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学生读课文 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甚至读给更多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抽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选择该段的理由。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三】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班级:801 教学时间:2017.5.11 执教者:吴杰宴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3、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的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 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腌腊() 络子() 车胤()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曾经沧海难为水:

3、《端午节的鸭蛋》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江苏高邮人,______家。 【课内探究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跟端午节有关的文章,那就是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投影),咂摸咂摸个中滋味,品味品味其中韵味。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呢?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你能试着给每一部分拟个小标题吗? 三、研读课文,感受情趣。 2.看图片说说作者的家乡有哪些习俗?哪些是作者家乡所特有的? 2.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师生共同朗读。) 4作者讲了端午的鸭蛋哪几件趣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读文段) 小结:汪曾祺19岁就离开了高邮。浮云蔽白日,直至花甲之年才重返故里,可他对家乡的风俗却如此熟悉,如数家珍,这里面包含着作者对家乡怎样的情感?

四、合作探究,赏析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5. 小组交流探讨:课文2-3-4段,找出相应的语句,说说家乡的鸭蛋,品品作者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读文知人(配乐朗读)。 资料见PPT 六、了解并收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的知识和风俗? 七:作业 用一两百字详细地说明你所知道的家乡的一种风俗,注意借鉴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昆明的雨-学案

《昆明的雨》学案 〖课前预学〗 一、积累有关雨的诗词。(至少5句,注明出处) (1)(2) (3)(4) (5) 二、预习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注音、解释) (1)乍()(2)辟邪() (3)鲜腴()(4)篱笆() (5)格调()(6)吆喝() (7)暮年()(8)情味() (9)苔痕()(10)密匝匝() (11)连绵不断() (12)张目结舌() 三、将你对作者的了解写在下面:本文是整个初中教材中第一篇汪曾祺的文章,同学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作者资料,了解相关信息(如:写作背景、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等)。(可列表格,也可用思维导图) 四、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制作思维导图展示你自学课文的收获。(如:对标题的理解、文章内容、课文结构、文章主旨、情感等) 五、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疑问?请写下来和小组的成员一起研讨。 〖课中研学〗 一、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一) 找出文章中你认为“最有味道”的句子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温馨提示:阅读的关键在于细微之处的发现,可以从一个词、一句话、一种语调……甚至是一个标点,来咀嚼文字里的美好滋味。)展示要求:(1)小组内选出一人或多人合作朗读相关的语句。 (2)小组内选出一名发言人分享讨论结果。

(3)其他小组同学补充或质疑。 【我是朗读者】我们组选择的语句是: (一人或多人合作朗读句子)【共品读书味】我们组认为这句话“最有味道”的地方在于: (小组发言人分享讨论结果)小结: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 二、小组合作任务单(二) 【读者提问】汪老先生:《昆明的雨》读来的确很有味道,情感又深沉。但这般的有味与深沉却仅通过一些微小的载体如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是否不太合适?选择那些大一些、更有名的景、物或事不是更好吗? 我们组的回复是: 三、读写结合:笔下绘乡雨 作者在第11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同学们,你是否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呢?请拿起笔用富有情味的语言,用热爱生活的态度写一写深圳的雨吧!(选材:花,果,建筑等等)80字左右。 〖课后练测〗 课下阅读汪曾祺的散文《翠湖心影》、《葡萄月令》、《我的家乡》、《胡同文化》、《故乡的食物》,进一步体会其风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全文,找出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事、物、人,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3.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想念,理解作者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 设计人:审核人: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 一、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在结构上按照“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再通过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最后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 络子”,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在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二、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三、重点与难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四、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复诵读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目标导入】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整体感知】 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2.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4、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妙点揣摩】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17昆明的雨 导学案

17昆明的雨 学习目标: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的琐事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3.感悟作者对往昔怀念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对往昔怀念的感情。 课前预习 助读资料 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就读西南联合大学,1940年开始写小说。他博学多识,兴趣广泛,爱好书画,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钻研,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 2.背景透视 汪曾祺是性情中人,他的趣味是中国传统的文人趣味,他一心志在泉林,关注的是人间草木,传达的是宁静淡远的情趣。他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生活七年。他对昆明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非常了解,对昆明有着很深的情结,对那里的一切都充满深情。本文正是作者选取昆明雨季最有特色的事物,也是最能触动他思绪的事物写成的一篇散文。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辟邪.()篱.笆()黄焖.鸡()炽.红() 绿釉.()密匝.匝()吆.喝()扳.尖()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厌fán()深hè() tái()痕八ɡuà()缅diàn()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鲜腴: 张目结舌: 4.初读课文。 (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2)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课堂探究 1.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题目是《昆明的雨》,为什么文中用了四个段落写仙人掌等事物呢? 3.课文第2段和第11段,作者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第1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端午日》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端午日》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一、目标导学 1、理清课文思路,分析赛龙船精彩的场面描写、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了解并领悟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二、自主预学 (一)一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蘸( )酒泅( )水峒( ) 、、、 鹳( ) 。 燥__( ) 躁__( ) 呐( )喊。一律( ) 、2。辨字注音组词、浆__( ) 戍__( ) 桨__( ) 戌__( ) 擂( )鼓、戊__( ) 3、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是________(1902~1988),原名_________,湖南凤凰县人,__________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讲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小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了解民俗

搜集我国传统节日资料,讲讲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我们当地端午节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二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画出并掌握文中生字词,画出您认为好的词、句、段并作适当批注。 2、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全文3个自然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 宜春七中易小媛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2.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养成热爱美、热爱生活的习惯。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今天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 二、资料助读 有关昆明:昆明,享“春城”之美誉,云南省会,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之一。昆明市为山原地貌,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多溶洞和溶岩地貌,溶岩盆地有石林坝子。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无霜期278天,气候宜人。 昆明市是灵秀而迷人的,它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天

然成趣。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沿湖两岸风光绮丽。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别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调节着温湿度,使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 三、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鲜腴(yú) 篱笆(líbɑ) 鸡土从(zōng) 缅桂花(miǎn) 绿釉(yòu) 密匝匝(zā)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思考:作者笔下的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请圈画出关键词句。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的雨的怀念。昆明的雨季长,明亮、丰满,舒适,充满绿意。7.作者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哪些与“昆明的雨”有关的内容?试加以概括。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雨中的景,雨中的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及雨中的昆明人。 四、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由画导入,昆明雨的特点,昆明雨中的景和人,对昆明雨的想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

昆明的雨导学案拓展阅读

16《昆明的雨》导学案 汪曾祺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所写的昆明的“雨”的特点,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思,了解作者汪曾祺散文的写作特点。 二、预习要求: 1、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默读课文一遍,把不会读或不懂意思的字词圈出来,并查字典解决。 3、第二遍默读课文,把有疑问或感触深的好词好句划出来,并在旁边做批注。附录:字词检测 一、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xiān yú() 2、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bìxié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 3、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líbā() 4、不时yāo hé一声:“卖杨梅——”。( ) 5、mìzāzā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新鲜,肥美() 2、情调,意味() 3、非常浓密的样子() 4、大声喊叫,呼唤( ) 5、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6、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7、没有可以相比的。() 三、初步感知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昆明的雨》描写了哪些景物以及事件?写出了昆明的雨的哪些特点? 景物: 昆明的雨 事件: 昆明的雨的特点:。 2、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1)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2)这东西这么好吃?! 。

(3)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4)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6)文中最后一段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你读出了作者的那天哪些情味? 。 3、文如其人,透过文本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汪曾祺? 4、透过文本,你感受到了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哪些特点?请举例说一说。 。 5、学习完《昆明的雨》你的收获或感受是什么? 四、课外阅读(17分) 翠湖心影 汪曾祺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泸县城西学校陈红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能力目标】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情感目标】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雨声,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同学们,虽然这几天都是阴雨绵绵,但我估摸着,你们也没有认真聆听雨的声音,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去聆听吧。 雨,是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王摩诘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苏东坡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陆放翁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刘梦得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

有晴”;是杜子美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不同作家笔下的雨,寄托着不同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汪曾祺去感受《昆明的雨》。 二、明确目标 目标明确是我们学习的前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这些目标? 三、知人论世 声音就是战斗力,你们的声音让我感知到你们的战斗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汪曾祺吧。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注意,红色部分的,如果你的课下注释没有,就一定要及时做好笔记。 四、擂主争霸 下面就要进入到我们每一节新课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了,欢迎大家来到“思齐杯”擂主争霸赛。让我们一起回顾比赛原则1.回顾原则:正确率最高;书写最工整;速度最快。

【语文8 下】学案:17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7 端午的鸭蛋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重点难点 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资料链接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蒲桥集》等散文集。他的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文风闲适自由,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中体现整体的严谨与和谐。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温和、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积累字词,理清思路,把握情感。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熏.五毒(xūn )拧.成小绳(níng)门楣.(méi )苋.菜(xiàn)车胤.(yìn) 用酒和.(huó)系.百索子(jì)咂.摸(zā)腌.腊(yān ) 络.子(lào )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与有荣焉:与之同感荣耀。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3.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有味?找出三五处,用波浪线标记,并稍作赏析。 (提示: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效果、情感表达等角度赏析) 合作探究 1.通过找本文的中心句、过渡段、过渡句来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_ 家乡的风俗___→__家乡的鸭蛋_ _→___端午的鸭蛋___ 2.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为什么要先写端午的风俗? 明确:家乡端午的的风俗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文章题目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3.在这些特有的风俗中,作者为什么只对小小的鸭蛋感兴趣?这其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高邮咸鸭蛋出名,是家乡的特产,挂“鸭蛋络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很多乐趣,所以对小小的鸭蛋感兴趣。作者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文中半是家乡水”,之所以对小小的鸭蛋浓墨重彩地描写,是因为鸭蛋融入了作者对童年童趣生活的怀念,寄寓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昆明的雨》优秀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全文,找出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事、物、人,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3.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想念,理解作者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重点: 1.通过默读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的昆明雨季的特点。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难点: 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怀念,理解作者冲和平淡、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导入: 昆明被称作春城,这里四季如春、繁花似锦,一到雨季,绵绵细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明亮、丰满,让人舒服,使人动情,1939年开始,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七年,走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遇到了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四十多年后,汪曾祺还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于1984年写下了这篇散文《昆明的雨》,今天,我将带领大学共同赏读这篇美文。

研读文本 一读:首先请大家通读课文,看看文章所写的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文中有一些难读的字词,老师已经打到大屏幕上了,阅读时如果遇到不会读的,可以参考,并标注在你的课本上。 青头菌(jùn) 鲜腴(yú) 篱笆(líb) 鸡《昆明的雨》教学设计【转载】(zng) 黄焖鸡(mn)《昆明的雨》教学设计【转载】 扳尖(bn) 炽红(chì) 缅桂(min) 绿釉(yòu) 密匝匝(z) 昆明雨的特点——丰满、饱和、旺盛 二读:同学们在读第一遍的时候也发现了,文章题目虽然是昆明的雨,可是对于雨的描写却并不多,而是写了雨季中的景、事、物、人,试着找出来,并想一想,作者写的这些,和昆明的雨有什么联系。 与“雨”有关联的物、人、事 仙人掌、各种菌、杨梅 为宁坤作画,小酒店喝酒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送缅桂花的房东 教师确认: 首先,虽然作者没有将过多的笔墨用在直接写雨上,可是所写的景、事、物、人,都和昆明的雨季息息相关,没有雨季,也就没有这些独具特色的景、事、物、人;其次,昆明的雨连绵不断,就像作者多年以来对昆明岁月的念念不忘,雨的特点和人的情思,书写对象和表达的情感之间有很多共性,所以作者选择用昆明的雨来表达怀念之情。

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2端午的鸭蛋导学案无答案鲁教版五四制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受本文的情趣,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了解作者及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揣摩语言,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二、问题导学 1、介绍作者。(出示投影) 2检查生字词。(多媒体出示) 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将文章内容分为三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哪些风俗是家乡独有的?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4、品读课文,揣摩语言,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自由选例品味评析。(学生小组合作,相互启发,讨论交流) (1)“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2)“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 (3)“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 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 ......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 (4)“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5)“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三、延伸拓展 资料链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于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的反思…… 当今社会,人们似乎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都被炒得如火如荼,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日益遭受冷遇,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年级:初三科目:语文执笔:刘秀美时间:2015.8 一、学习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受本文的情趣,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了解作者及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揣摩语言,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萝卜汪曾祺 扬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因为是扬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我的家乡名之曰:“扬花萝卜”。这个名称很富于季节感。我家不远处的街口一家茶食店的屋下有一岁数大的女人摆一个小摊子,卖供孩子食用的便宜的零吃。扬花萝卜下来的时候,卖萝卜。萝卜一把一把地码着。她不时用炊帚洒一点水,萝卜总是鲜红的。给她一个铜板,她就用小刀切下三四根萝卜。萝卜极鲜嫩,有甜味,富水分。自离家乡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或者不如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小时侯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 除了生嚼,扬花萝卜也能拌萝卜丝。萝卜斜切的薄片,再切为细丝,加酱油、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小孩子的顺口溜唱道: 人之初,鼻涕拖。油炒饭,拌萝卜。 油炒饭加一点葱花,在农村算是美食,所以拌萝卜丝一碟,吃起来是很香的。 萝卜丝与细切的海蛰皮同拌,在我的家乡是上酒席的,与香干拌荠菜、盐水虾、松花蛋同为凉碟。 北京人用水萝卜切片,汆羊肉汤,味鲜而清淡。 天津吃萝卜是一种风气。50年代初,我到天津,一个同学的父亲请我们到天华景听曲艺。座位之前有一溜长案,摆得满满的,除了茶壶茶碗,瓜子花生米碟子,还有几大盘切成薄片的青萝卜。听“玩艺儿”吃萝卜,此风为别处所无。天津谚云:“吃了萝卜喝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吃萝卜

部编语文八上《17.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八上《17.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的写法。 2.品味关键词句,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二、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三、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的写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画批法 第四单元解析 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了《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昆明的雨》这 4 篇不同类型的散文组成单元。通过学习,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培养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昆明的雨》解析 人文主题:体会昆明雨季寻常生活中的美感和诗意,体会作者对昆明的深厚感情。 语文要素: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中相关景、事、物的特点,把握文章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昆明被称作春城,这里四季如春、繁花似锦,一到雨季,绵绵细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明亮、丰满,让人舒服,使人动情,1939 年开始,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七年,走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遇到了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四十多年后,汪曾祺还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于1984 年写下了这篇散文《昆明的雨》,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共同赏读这篇美文。 【设计意图】 激发情感体验,导入新课。 概括凡人小事 教师语言: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 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 示例1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作者没有写女孩子的容貌,但我们从她的小花帽子,绣了满帮花的鞋,还有娇娇的吆喝声中,已不难想像她留在作家心中的美好形象,娇娇的一声吆喝,仿佛要滴下水来。 示例2 :吃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这都是作者的真实感受,读到“滑,嫩,鲜,香”,我们也无法控制自己的食欲,口水也止不住要流下来。 教师语言:汪曾祺在文中不止一次地吐露心声: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昆明的一草一木,想念悠然美好的生活。”《昆明的雨》看是写雨,其实描绘的是一幅画中的故事,一段怀恋的时光,一段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雨中美景陶醉的闲适恬淡之感。汪曾祺特别善于捕捉细小的美,在“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他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其情越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昆明的一草一木,生活中“凡人小事”,写出了雨中的点点滴滴,看似散乱,东一笔西一笔,但无一不渗透着作者对往事的思念和怀恋。 2. 教师提问:作者不是要写昆明的雨吗?可雨在哪里?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散文的创作特点。 2、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培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学习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解读本文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学习难点】 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一、识记字词 1、注音 粽.子()门槛.()门楣.()硝.药() 苋.菜()腌.蛋()络.子()车胤.() 囊.萤映雪()城隍.庙()大襟.() 2、解释下列词语 籍贯: 肃然起敬: 与有荣焉: 莫名其妙: 3、小组合作,查漏补缺,落实生字词。 4、朗读生字生词,小组自己决定朗读方式。 二、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对课文中的重要概念、知识点进行圈点、批注,并做好笔记。小组自己决定朗读方式,做到人人参与。 三、作者简介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著有散文集《____________》,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整体感知 课文思路简析,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先写_________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________。

五、合作探究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高邮的咸蛋有哪些特点? 3、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他想借此表达什么? 4、你认为该文章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六、探究乐园 1、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 2、以小组为单位,给高邮鸭蛋拟一则广告词。 【反馈测评】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鲲鹏(kūn)蓬蒿(gāo)罗布泊(pō)相形见绌(chù) B、干涸(hé)庇护(bì)吞噬(shì)媲美(pì) C、哂笑(shěn)徘徊(huái)挑衅(xìn)啮齿(niè) D、铆钉(mǎo)牟取(móu)棘手(jí)雾霭(ǎi)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1)、每逢有人问起我的藉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__________ (2)、用酒或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__________ 3、为句子中的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1)、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__________(A、轻轻 B、淡淡 C、少少)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2)、不过高邮的咸鸭蛋,__________(A、也许 B、大概 C、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4、“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袁枚,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