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学三字诀

中医脉学三字诀
中医脉学三字诀

中医脉学三字诀

一、浮脉

脉象歌:轻取有,重按无,飘飘然,肉上浮,

主病歌:浮为阳,表病候,秋应见,久病愁。表风热,有力浮,血虚少,无力浮。

二、迟脉

脉象歌:一呼吸,至来三,来往慢,作迟看

主病歌:迟脉象,病属寒,运动员,非一般。有力迟,为冷痛,无力迟,为虚寒。

三、沉脉

脉象歌:脉来往,筋下行,举下足,按顺深。

主病歌:沉主里,水蓄停,平人脉,冬季应,虚与气,无力沉,沉有力,积寒并。

四、数脉

脉象歌:一息间,六至凭,往来速,数脉行。

主病歌:数为阳,炎热证,儿童见,身无病,久病逢,阴衰甚,肺病人,秋勿应。

五、滑脉

脉象歌:滑如珠,替替然,甚流利,应指还。

主病歌:滑为阳,实多见,或伤食,或停痰,下蓄血,尺部看,女脉调,孕中缘。

六、涩脉

脉象歌:迟细涩,往来难,刀刮竹,慢而艰。

主病歌:涩脉证,久病缠,若亡阳,多自汗,心虚痛,胸腹满,精血伤,尺部见。

七、虚脉

脉象歌:按无力,举之空,浮迟大,是虚形。

主病歌:虚脉证,阴虚病,精血少,骨中蒸,虚脉见,暑伤身,自汗出,或怔忡。

八、实脉

脉象歌:实有力,阔脉形,大而长,浮沉应。

主病歌:实脉证,邪气盛,或伤食,气血充,脾胃热,腹中痛,尺部实,便不通。

九、长脉

脉象歌:长脉象,分部长,缓中求,脉直长。

主病歌:长脉匀,身无恙,长弦硬,气逆上,阳素病,癫痫象,阳明经,热势旺。

十、短脉

脉象歌:短脉象,类如龟,头尾缩,应指回。

主病歌:短主虚,阳气微,或痰阻,或气滞,头腹痛,两部区,左关短,伤肝气。十一、洪脉

脉象歌:洪脉大,满指应,来虽盛,去时平。

主病歌:洪脉象,阳气盛,津液伤,血虚应,健康人,夏多洪,肾阴虚,尺部寻。十二、微脉

脉象歌:微脉象,最难求,按欲绝,举若无。

主病歌:脉见微,诸虚候,气血微,汗自流,男见微,形消瘦,女子微,崩带漏。十三、紧脉

脉象歌:紧有力,似弹绳,数而急,定紧名。

主病歌:紧主寒,亦主疼,吐冷痰,嗽不停,辨浮沉,不相同,浮表寒,沉冷痛。十四、芤脉

脉象歌:芤脉形,状如葱,两边实,中间空。

主病歌:芤脉因,血管空,大失血,血不充,呕吐衄,取右寸,胃肠痈,尺下洪。十五、弦脉

脉象歌:弦长直,按不迁,应指来,似丝弦。

主病歌:肝经脉,脉急弦,健康人,春缓弦,痰饮症,疟疾缠,腹寒痛,脚拘挛。十六、革脉

脉象歌:革脉象,芤而弦,按鼓皮,虚而坚。

主病歌:阴已亡,革脉坚,失血后,生血难,男遗精,女产半,虚寒证,疝瘕见。十七、牢脉

脉象歌:牢实大,合弦长,沉伏间,有力强。

主病歌:牢属寒,久病藏,症瘕疝,何愁肠,木乘土,腹痛胀,失血家,阴必亡。十八、濡脉

脉象歌:濡脉形,细而柔,水浮棉,浮中求。

主病歌:气血微,脉见濡,精血伤,濡而浮,骨中蒸,盗汗流,湿侵脾,或崩漏。十九、弱脉

脉象歌:弱无力,见于沉,柔而细,重按寻。

主病歌:脾胃弱,阳虚证,自汗出,少精神,多惊悸,阴虚甚,少畏忌,老年平。二十、缓脉

脉象歌:缓而慢,动无偏,和风午,四至间。

主病歌:缓主湿,脾不健,或痿痹,或伤寒,平人脉,亦见缓,有神气,应指间。二十一、散脉

脉象歌:散脉浮,真散漫,至不齐,勿重按。

主病歌:见散脉,元气散,病危急,莫轻看,心中悸,或自汗,两尺散,魂应断。二十二、细脉

脉象歌:脉细小,细如丝,沉应指,终不离。

主病歌:细主湿,亦主虚,气血衰,精血亏。

二十三、伏脉

脉象歌:沉之甚,伏脉形,扒筋下,着骨寻。

主病歌:伏脉闭,阴寒盛,腹中痛,痰食停,发霍乱,或疝痛,呕吐泻,温补灵。二十四、动脉

脉象歌:动摇摇,数在关,无头尾,豆形圆。

主病歌:动主痛,热与汗,或惊悸,脚拘挛,男亡精,女崩见,呕痢并,伤津液。二十五、促脉

脉象歌:数而止,复又动,无定数,促脉形。

主病歌:促脉病,实热盛,阴液伤,痰食凝,气血滞,或痰鸣,心房颤,肩背痛。二十六、结脉

脉象歌:缓中止,复又动,无定数,结脉形。

主病歌:结脉因,气血凝,老痰结,疝瘕病,阳气衰,阴气盛,左寸结,心寒痛。二十七、代脉

脉象歌:动而止,不能还,再复动,作代看。

主病歌:脏气衰,代脉见,女孕胎,月有三,腹剧痛,或吐泻,心动悸,结脉参。二十八、疾脉

脉象歌:疾脉数,急而慌,七八至,细酌量。

主病歌:疾为阳,阳极象,阴衰竭,热难当,热病见,生可望,久病逢,命遭殃。

脉学口诀

脉学金口诀 这篇口诀来自1987年《光明中医杂志》,是已故吉林老中医李治民编写的,李老享年86,行医61载,此为课徒制作。 学习中医的人,学脉学很多是来自《濒湖脉诀》,但《濒湖脉诀》不是很好记忆,我在附院网上搜到这篇文章,原文是来自光明中医函授学院的内部杂志,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学习。里面涉及到的一些中医术语,大家不懂的话,可以参看中基。 脉学金口诀李治民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识,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中医食疗学1

中医食疗学 第一章绪论 1、中医食疗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配伍、制作和服法,以及食 物与健康的关系,并利用食物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2、“食疗“,又称”食养“、食治”。 第二章中医食疗学的发展史 1、中医食疗学的显著特点:(1)历史悠久,文献丰富; (2)独特的食养卫生学说; (3)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4)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 (5)防治并重,以防为主。 2、我国食疗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3、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有名的营养学专著。 第三章中医食疗学的理论基础 1、阴阳学说:机体阴阳双方的协调统一-----维系着------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基本病机:“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饮食治疗利用食物的寒凉或温热之性来补偏救弊,泄气有余,不其不足,目的在于调整阴阳,恢复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 2、精气学说:精微物质化生为气,气则滋养脏腑,维持脏腑的各种功能。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3、脏器互补理论:协调脏腑,脏器互补。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脏腑与躯体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脏腑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躯体表面某一部位,局部病变可以体现着某一脏腑病变。 一个脏腑发生病变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 动物脏器是“血肉有情之品”,能产生“同气相求”的效果,在防治疾病、调补虚损、强壮体质等方面有着药物不及的作用。 4、辨证施食观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就是辨证论治观的体现。 传统的食疗原则:“证同食亦同”,“证异食亦异”----------------传统食疗原则 5、四气五味学说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寒、热、温、凉。 五味:即指辛、甘(淡)、酸(涩)、苦、咸。 辛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化湿、开胃的作用,多用于表征。 酸味:“能收能涩”,具有敛汗、止泻、涩精的作用。 6、食物禁忌原则:(1)病中禁忌; (2)配食禁忌; (3)药食禁忌(相反); (4)胎产禁忌; (5)时令禁忌; (6)质变腐烂禁忌; (7)偏食禁忌。(有必要的解释一下)各种性质食物禁忌: 生冷:脾胃虚寒腹泻患者所禁; 粘滑:脾虚纳呆或外感初起患者所禁;

任之堂脉学

任之堂脉学

任之堂主人谈脉象(2) 常见病例与脉象 下面设定一些案例,大家分析脉象,然后下诊断,同时拟定方药。 第一组:某天,你诊疗室来了一群感冒患者,诉:最近感冒了,来抓几副中药吃。然后伸手要你切脉!! 第一个患者:六脉浮数。 第二个患者:六脉浮紧。 第三个患者:六脉浮濡。 第四个患者:六脉沉紧。 第五个患者:六脉浮细而弱。 第六个患者:左关浮郁,左寸稍弱;右寸关浮郁,有上越之势。 第一个患者诊断: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剂:银翘散。 第二个患者诊断: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方剂:麻黄汤。 第三个患者诊断:暑湿感冒。治法: 清暑驱湿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第四个患者诊断:阳虚感冒。治法:温阳解表。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 第五个患者诊断:气虚感冒。治法:益气解表。方剂:人参败毒散。 第六个:肝气不升,胃气不降,邪犯少阳证。小柴胡汤主之. 第二组:某天,你诊疗室来了一群头痛患者,诉:最近头痛,来抓几副中药吃。然后伸手要你切脉!! 第一个患者:六脉浮数,右寸独郁。 第二个患者:六脉浮紧,右寸独郁。 第三个患者:六脉浮濡,右寸独郁。 第四个患者:六脉弦硬,左关郁滑。 第五个患者:六脉浮细弱,左右寸口沉细。 第六个患者:左关细数,左右尺部虚细无根。 第七个患者:六脉细涩,寸口独郁。 第一个患者诊断:风热头痛。治法:祛风清热。代表方剂:芎芷石膏汤。 第二个患者诊断:风寒头痛。治法:疏风散寒。代表方剂:川芎茶调散。 第三个患者诊断:风湿头痛。治法:祛风胜湿。代表方剂:羌活胜湿汤。 第四个患者诊断:肝阳头痛。治法:平肝潜阳。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

第五个患者诊断气血两亏,益气养 血,八珍汤更适合 第六个患者诊断:肝肾阴虚头痛。治法:滋补肝肾。代表方剂:大补元 煎。 第七个患者诊断:血瘀头痛。治法:活血化瘀。代表方剂:通窍活血汤。 第三组病人: 某天,你诊疗室来了三个腹泻患者,诉:腹泻月余,服用抗生素无效,来抓几副中药吃。然后伸手要你切脉!! 第一个患者:身体胖,舌质暗,苔白偏腻。六脉浮濡略滑。 第二个患者:身体瘦,舌质淡,苔白略滑。六脉浮濡略滑。 第三个患者:体型正常,舌质淡,苔薄白。六脉浮濡。 第一个患者诊断:脾虚泄泻。治法:健脾,益气,止泻。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 第二个患者诊断:肾阳虚衰.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代表方剂:四神丸。第三个患者诊断:肝郁乘脾。治法:益肝扶脾,调中止泻。代表方剂:痛泻要方。 第四组病人: 某天,你诊疗室来了三个患者,诉:最近不太舒服,来抓几副中药吃。然后伸手要你切脉!! 第一个患者:身体胖,舌质暗,苔白偏腻。六脉浮濡略滑。 第二个患者:身体瘦,舌质淡,苔白略滑。六脉浮濡略滑。 第三个患者:体型正常,舌质淡,苔薄白。六脉浮濡。

中医诊断学深刻复知识题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那一项可以确定为表证?(C ) A 脉浮 B 舌红苔薄 C 恶寒发热 D 头身疼痛 E 鼻塞流涕 2、脉象特征具有轻举可得的脉为( C ) A 虚脉 B 细脉 C 濡脉 D 弱脉 E 微脉 3、既主疼痛又主食积的脉是( D ) A 实脉 B 洪脉 C 滑脉 D 紧脉E弦脉 4、下列除___以外,均属得神表现:( D ) A、肌肉不削B、动作灵敏C、呼吸调匀D、食欲突增5、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 C ) A、萎黄B、黄胖C、阴黄D、阳黄 6、从舌象辨虚实,以下哪一项最隹:( B ) A、舌苔的厚薄B、舌质的老嫩C、舌质的颜色D、舌苔的颜色7、气虚的面色多为:(B ) A、白而无华B、淡白C、苍白D、黄白8、脾胃虚弱的病人,面色多表现为:( C ) A、白B、青紫C、萎黄D、苍白 9、观察舌苔的厚薄,主要了解:( D )A、津液的存亡B、胃气的有无C、湿浊的消长D、邪气的深浅10、辨别病邪性质,主要是观察:( A )A、舌苔的颜色B、舌苔的有无C、舌苔的润燥D、舌苔的厚薄11、午后热盛,身热不扬是:( D ) A、气虚发热B、阴虚发热C、血虚发热D、湿温潮热12、下列除___外,均是里证的临床表现:( C ) A、但热不寒B、但寒不热C、寒热往来D、日晡潮热13、八纲辨证是:( B )A、各种辨证的综合B、各种辨证的总纲 C、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D、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 14、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C ) A、形体消瘦B、冷汗淋漓C、形寒肢冷D、脉细舌净15、表证的恶寒是由于:( B )

A、风性开泄,腠理疏松B、外邪束表,卫阳闭郁 C、阳气虚于内D、肺卫气虚 16、哪一项不属实热证表现:( D ) A、壮热烦渴B、神昏谵语C、尿赤便干D、脉细数 17、表热证与里热证的辨证要点是:( A )A、发热是否伴有恶寒B、咳嗽是否伴有咯痰 C、出汗量之多少D、头身疼痛与否 18、哪一项不属血虚证表现:( A ) A、两颧潮红B、头晕目花C、心悸失眠D、手足麻木19、哪一项不属心血虚、心阴虚共有的症状:( D ) A、心悸B、失眠C、怔忡D、眩晕 20、精神抑郁,胸闷喜太息,胸胁胀痛,舌苔薄白,脉弦,此属:(D ) A、胆郁痰扰B、痰迷心窍C、肝火上炎D、肝气郁结 21、脉象特征具有重按可得的脉为( D ) A 虚脉 B 细脉 C 濡脉 D 弱脉 E 微脉 22、主实寒证的脉是( D )A 实脉 B 洪脉 C 滑脉 D 紧脉E弦脉 23、下列哪项不属于舌体强硬的主病( D ) A、热入心包B、高热伤津C、痰浊内阻D、寒凝经脉 24、从舌象辨虚实,以下哪一项最隹:( B ) A、舌苔的厚薄B、舌质的老嫩C、舌质的颜色D、舌苔的颜色 25、正常舌象中下列哪一项不对:( B ) A、舌体柔软B、舌色鲜红C、大小适中D、舌苔薄白 26、阴虚内热的舌象为:( C ) A、舌红绛苔薄白B、舌红绛苔黄腻C、舌红绛无苔D、舌红绛积粉苔27、诊察舌的有神无神可辨病情的:( B ) A、属阳属阴B、属善属恶C、属表属里D、属实属虚 28、辨别病邪性质,主要是观察:( A ) A、舌苔的颜色B、舌苔的有无C、舌苔的润燥D、舌苔的厚薄 29、面色苍白,颧红如妆是:( C ) A、湿热B、阴虚火旺C、虚阳浮越D、气随血脱 30、下列除__以外,均属喘证表现:( B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page one)

中医食疗学

中医食疗学 一、中医食疗的内容与特点 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可见,食物本身就具有“养”和“疗”二方面的作用。而中医则更重视食物在“养”和“治”方面的特性。 食疗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通过饮食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食疗文化源远流长,食疗是一种长远的养生行为。以前的人通过食疗调理身体,现在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食疗是一种健康的健体之道。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究其关系,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

智慧树中医食疗学单元测试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单元测试 1 【单选题】(1分) 名医孙思邈在《伤寒论·辨厥阴症脉症并治》中说:“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 2 【单选题】(1分) 食疗基于营养,成分容易被有机化,易于吸收,而药疗却有着复杂的药理过程,不易在机体同化。(√) 3 【单选题】(1分) 属阳的食物最大的特点是性温性热,味辛气重,药性向下,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让身体内的阳气下降,所以,当人体内的阴气太盛,内寒太大之时,就可以用它来提升阳气,温经散寒。(×) 4 【单选题】(1分) 在《后汉书》的成书时代就有了药膳这一中医特有的剂型应用。(×) 5 【单选题】(1分)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并设“食治”专篇,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特别强调饮食的作用,说明饮食与心理调节的相关性。(√) 第二章单元测试 1 【单选题】(1分) 苹果、菠萝、葡萄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果汁性味比较平和;而蔬菜汁中常见的胡萝卜汁性味是不平和的。(×) 2 【单选题】(1分) 《千金食治》记载芹菜,味苦、酸、冷涩,无毒。益筋力,去伏热。(√) 3 【单选题】(1分) 韭菜口感辛辣、微酸,性味属辛辣。(×)

4 【单选题】(1分) 五菜指的是韭、薤、葵、葱、藿。(√) 5 【单选题】(1分) 五味之枣果肉味甘酸、性温,归肺、大肠经;具有润肺、止咳定喘、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用于胃阴不足、口渴咽干等症。(×) 6 【单选题】(1分) 五畜之羊肉羊肉性温热,益气补虚,适合虚寒体质的。身体瘦弱、怕冷、吃凉东西后容易胃痛腹泻的人最适合吃羊肉。(√) 7 【单选题】(1分) “不时,不食”,就是说不是这个季节的食物不要去食用,所以我们在选用食材的时候应根据时节。(√) 8 【单选题】(1分) 在早春时节,适当吃些葱、生姜、蒜、韭菜、芥菜,不仅能消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且其中所含的碱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 9 【单选题】(1分) 仲春春季中期,为天气变化较大之时,气温骤冷骤热,变化较大,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10 【单选题】(1分)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应多食冷食。(×) 11 【单选题】(1分) 秋季饮食调养的首务为滋阴润燥。其次,饮食当多温少寒,并可适时进补。还应遵循“少辛增酸忌苦燥”的原则。(√) 12 【单选题】(1分) 冬天的日常膳食,可尽量多食些“肥甘厚味”的食品。(×)

中医诊断学知识重点

第一单元绪论 中医诊断三大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第二单元望诊 1望神 ①得神:健康 ②失神、无神:重病,久病,虚证,实证。 精亏盛衰:意思模糊,目无光彩,眼球呆滞。→提示:脏腑精气亏虚已极。 邪盛神乱(病重):实证导致谵语←热扰心神所致实证。 ③少神:得神与失神之间,亚健康:精神不振,面色不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 ④假神:突然面红如妆,戴阳证,除中。→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回光返照)傻 2神乱:癫狂痴痫脏燥↑ ⑴焦虑:脏燥;恐惧:卑惵;⑵淡漠痴呆:见于癫,痴呆⑶猝然昏倒,口吐白沫,口中怪叫见于痫病。↓ 喃喃自语,哭笑无常; 3望面色 ①正常人(有胃气;有神气;):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生来就有肤色;有光泽和无光泽之分) 客色(→外界影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善色,恶色属于异常。 ②五色主病 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 两歡潮红、嫩红:虚热证、阴虚。 面色苍白,歡颊部嫩红如妆:戴阳证 白色:主虚证(血虚→淡白;气虚→苍白;阳虚→晄白),寒证,失血证。无阴虚 黄色:主虚证(脾虚为主),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 黄胖:脾虚湿盛 黄疸:阳黄黄色鲜明如橘,湿热 阴黄如烟熏,寒湿。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寒痛淤惊+气滞) 青紫:血瘀 青黄、苍黄:肝郁脾虚 眉间鼻柱,唇周围色青:惊风、惊风前兆。 青黑、淡青:寒盛痛剧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淤血,剧痛。(寒痛淤虚+水饮) 面黑暗淡:肾阳虚 面黑干焦:肾阴虚 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黧黑:淤

脉学总结

脉学总结 一、浮脉:脉居浮位,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但不空虚。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 浮散劳极。 二、沉脉:脉位在下,重按始得,轻取不应。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 三、迟脉:一息三至,来去轻慢。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四、数脉:一息六至,来去较慢。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五、虚脉:浮大迟软,按之空虚。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六、实脉:坚实有力,举按皆得。 〔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七、大脉:形大势强,应指满溢。 〔主病诗〕 大脉有力主邪盛,阳热有余病下利, 阴气不足阳有余,虚劳脉大必无力。 八、小脉:形小如线,应指显然。(又名细脉) 〔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脉经》曰∶细为血少气衰。有此证则顺,否则逆。故吐衄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者,脉亦细。 九、长脉:首尾端直,超过三部,如循长竿。 〔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长主有余之病) 十、短脉:形状短缩,不能满部。 〔主病诗〕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经》曰∶短则气病,短主不及之病) 十一、滑脉:往来流利,入盘走珠,举按皆得,应指圆滑。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颓淋看尺部。 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滑短宿食。 十二、涩脉:往来艰涩,如雨沾沙,细迟而短,指下迟钝。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人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 十三、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挺然带急。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察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中医食疗选修心得

一、谈谈你为什么选择《中医食疗学》这门课程?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并提出你对本门课程教学的意见或建议。 (1)“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由此受到启发。爷爷也从小就告诉我越是不好吃的东西越是健康,而我从小就挑食,家里做的菜只拣自己爱吃的。越是长大,就懂得长辈的话有道理。每天吃了什么,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变化。如果我们生病了,长期使用药物治病往往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和依赖性,而食疗相对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而且食疗使用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价格低廉,这是昂贵的医药费所无法比拟的;食物为药还具有无痛苦的优点,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祛除病痛,避免了打针、吃药,甚至手术之苦。所谓食中有医,医中有食,幸福可以吃出来,健康可以吃出来,美丽可以吃出来。以前的人通过食疗调理身体,现今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而体形偏胖的我就更迫切希望能通过健康的方法来减肥。中医食疗学也能够帮我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了解自身体质类型,根据自己的类型去安排每天的饮食,增强自身免疫力。 (2)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常识性的东西,更深刻地明白了中医食疗的优点,知道了如何通过个人体质的表现来判断体质类型。也记下了很多老师PPT上的食疗方子。不仅可以自己做了吃出健康,还能帮家里人改善身体条件。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了。我所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我有很迫切的愿望,去更多地掌握这一方面的知识,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虽然我不是医学专业的学生,不懂医学,可是懂一点食疗后,也会多注意在饮食方面调理调理。 (3)可以创设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自我成就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的精神需求,其中自我表现欲是自我需求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表现欲是非常强烈的,可惜传统的课堂结构没有为我们提供自我表现的平台。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健康的食疗方案,讲解后,老师再指出其中的不足或是错误。这能让学生对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和老师改正过的方案更加深刻。 二、根据自己的体质,制定一个适宜的食疗方案。 A.个人体质表现:我体形偏胖,脸上皮肤比较油腻,毛孔粗大,有时候会长痘痘。容易疲乏,精神不振,运动一下就容易出汗,平常穿着不注意就容易感冒流鼻涕,一旦感冒就拖拖拉拉难以痊愈。平常吃东西偏好辣的,控制不住,容易口腔溃疡。喜欢暴饮暴食,肚子会特别胀,早晨起床经常会拉肚子。 B.体质类型:胃热湿阻型 C.食疗原则:清热祛湿 D.食疗方案: 1.茯苓饼:茯苓200克,面粉100克。将茯苓研成粉末,与面粉和水混合后做成饼,烙熟即成。经常食用,具有健脾化湿,养胃、适宜长期服用。 2.赤小豆粥:赤小豆30克,粳米50克。将赤小豆、粳米洗净、入锅,加清水煮至米烂成粥。每日2次,作早晚餐食用,久服可利水湿,健脾、减重。 3.海藻薏苡仁粥:海藻、昆布、甜杏仁各9克,薏苡仁30克。将海藻、昆布、甜杏仁加水适量煎煮,弃渣取汁液,再与薏苡仁煮粥食用,每日1次,3周为1个疗程。功效活血化瘀,消炎软坚,适用于痤疮。 4.枇杷叶膏:将鲜枇杷叶(洗净去毛)1000克,加水8000毫升,煎煮3小时后过滤去渣,再浓缩成膏,兑入蜂蜜适量混匀,贮存备用。每次吃10克~15克,每日2次。功效清解肺热,化痰止咳。适用于痤疮、酒糟鼻等。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酒类。

智慧树中医食疗学单元测试答案课件.doc知识讲解

智慧树中医食疗学单元测试答案课件.d o c

第一章单元测试 1 【单选题】(1 分) 名医孙思邈在《伤寒论·辨厥阴症脉症并治》中说:“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 2 【单选题】(1 分) 食疗基于营养,成分容易被有机化,易于吸收,而药疗却有着复杂的药理过程,不易在机体 同化。(√) 3 【单选题】(1 分) 属阳的食物最大的特点是性温性热,味辛气重,药性向下,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让身体内的阳气下降,所以,当人体内的阴气太盛,内寒太大之时,就可以用它来提升阳气,温经散寒。 (×) 4 【单选题】(1 分) 在《后汉书》的成书时代就有了药膳这一中医特有的剂型应用。(×) 5 【单选题】(1 分)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并设“食治”专篇,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特别强调饮食的作用,说明饮食与心理调节的相 关性。(√) 第二章单元测试 1 【单选题】(1 分 ) 苹果、菠萝、葡萄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果汁性味比较平和;而蔬菜汁中常见的胡萝卜汁性味是不平和的。(×) 2 【单选题】(1 分 ) 《千金食治》记载芹菜,味苦、酸、冷涩,无毒。益筋力,去伏热。(√) 3 【单选题】(1 分 ) 韭菜口感辛辣、微酸,性味属辛辣。(×)

4 【单选题】(1 分 ) 五菜指的是韭、薤、葵、葱、藿。(√) 5 【单选题】(1 分 ) 五味之枣果肉味甘酸、性温,归肺、大肠经; 具有润肺、止咳定喘、生津止渴的功效; 可用于胃阴不足、口渴咽干等症。(×) 6 【单选题】(1 分 ) 五畜之羊肉羊肉性温热,益气补虚,适合虚寒体质的。身体瘦弱、怕冷、吃凉东西后容易胃 痛腹泻的人最适合吃羊肉。(√) 7 【单选题】(1 分 ) “不时,不食”,就是说不是这个季节的食物不要去食用,所以我们在选用食材的时候应根 据时节。(√) 8 【单选题】(1 分 ) 在早春时节,适当吃些葱、生姜、蒜、韭菜、芥菜,不仅能消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且其 中所含的碱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 9 【单选题】(1 分 ) 仲春春季中期,为天气变化较大之时,气温骤冷骤热,变化较大,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10 【单选题】(1 分 )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应多食冷食。(×) 11 【单选题】(1 分 ) 秋季饮食调养的首务为滋阴润燥。其次,饮食当多温少寒,并可适时进补。还应遵循“少辛 增酸忌苦燥”的原则。(√) 12 【单选题】(1 分 ) 冬天的日常膳食,可尽量多食些“肥甘厚味”的食品。(×)

中医脉学之芤脉详解

中医脉学之芤脉详解 芤(kōu)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即宽大而中 间有空虚感得脉搏。中医学脉象之一。重按时中间无而两边有得脉搏,好似手指按葱管得感觉。说明芤脉脉位偏浮、形大、势软而中空,就是脉管内血量减少,充盈度不足,紧张度低下得一种状态。 多因血崩、呕血、外伤性大出血等突然出血过多之时,血量骤然减少,无以充脉,或因剧烈吐泻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 血不能维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若失血、伤液之后,血管自敛,或经输血、补液等而阴液得到补充,则往往不再现芤脉、【单脉】 《脉经》:“寸口脉芤,吐血,徽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关脉芤,大便去血数斗者,以膈俞伤故也。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脉诀》:“芤主淋沥,气人小肠。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癜,尺郁见之虚在肾,小便遗沥血凝脓。” 《千金方》:“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关上脉芤,大便去血、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阳芤吐血,阴芤下血、" 《活人书》:“芤主失血,寸口芤主吐血,微芤者衄,关上芤,大便血,尺中芤,小便血。" 《四言举要》:“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三因方》:“寸芤为吐血,微芤为衄血,关芤为便血、为肠痈,尺芤为下焦虚,小便血出。” 《诊家枢要》:“芤为失血之候,大抵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能统气,故虚而大若芤之状也。左寸芤主心血妄行,为吐、为衄;关芤主胁间血气痛,或腹中瘀血,亦为吐血目暗,尺芤小便血,妇 人月事为病;右寸芤,胸中积血,为衄、为呕;关痛肠痈瘀血,及呕血不食;尺芤大便血。” 《外科精义》:“芤主血虚,或为失血,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 《濒湖脉学》:“寸芤积血在于胸,关内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病漏崩中、” 《诊家正眼》:“芤脉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傅阴亡;芤人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医学入门》:“芤主血瘀不流通,热人小肠淋沥脓,崩漏衄吐随所主。” 《古今医统》:“芤为失血之候,审位高低而出,在上吐衄痰红,在下崩漏下血。" 《景岳全书》:“芤脉为孤阳亡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为阴虚发热,为头晕目眩、为惊悸怔忡、为喘息盗汗、芤虽阳脉,而阳实无根,总属大虚之候。” 《脉确》:“轻手取之浮大软,重按中空边实芤。寸关吐衄肠

中医望诊的基本知识

中医望诊的基本知识 一、望诊属于中医诊断方法之一 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省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泄物的形、色、量等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望诊又可分为望神、望五官、望、躯体、望皮肤、望二阴、望排出物等局部望诊。总的来说,望诊已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中医诊断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学中,望诊是四诊的重要部分,位居四诊之首。 1、视觉是人的众多感觉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通过视觉,人们可以获取丰富的感官治疗,从而为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医生通过望诊,能够获得关于病人和病情的较为丰富和全面的资料,从而准确判断疾病的具体情况并相应地施以治疗。所以,医家有言:望而知之谓之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望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2、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在发生疾病时也呈现出一定的整体性。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器官发生病变时,就可能会影响并表现出为整个身体出现问题;而全身发生的某种病变,也可能突出表现为在某个局部或特定器官。人体内部的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可能会表现为人体外部发生改变;人体的外部出现疾病,也可能会引发内部脏腑出现问题。人身体上的疾病,有可能会引发精神上的某种问题;而精神上的疾病,也可能会影响并表现为身体出现一定的病变。所以,人是神、色、形、态、五官等外在的情况,通常体现着身体的健康状况,尤其是面部和舌部,与五脏六腑指甲更是具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能够表现出这些脏腑的病变情况。因此,医生通过望诊,过程病人的神、色、形、态、五官等外在整体情况,往往就能够了解病人是否出现疾病以及病变部位、病程程度等具体的病变情况,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并加以相应的治疗。 二、望诊的主要内容与全省望诊 (一)望诊的内容 望诊包括全省望诊和局部望诊。全省望诊,是指通过对病人外表的神态、气色、面色、肤色、形态、姿态等整体情况进行概括的诊查,来从总体上大致了解疾病性质及病情程度的一种诊断方法。局部望诊,是指在全身望诊之后,再深入、细致地诊查病人的头部,面部、五官、躯体、皮肤、二阴、排出物等,从而详尽地了解病变原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等具体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 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具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补充的作用,因此医生在望诊时,应当将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判断和掌握病情,并为以后的对症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姿态等具体内容 1、望神是指通过观察患者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来诊察其是否患有疾病以及发病原因、发病部位、疾病性质等的一种重要的望诊方法。医生在望神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表情神态、身形体态、言谈举止、动作反应、呼吸饮食等,尤其是应重点观察眼神目光 2、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和全身皮肤的颜色、光泽,从而推断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一般来说,通过观察面色和皮肤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出疾病发生的脏腑以及疾病的性质,通过观察脸和皮肤光泽的变化,可以判断出脏腑内精气的盛衰情况、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后的痊愈情况。因为人体在发生病变时,面部的变化较为明显,所以下面将主要介绍面色的主要内容 (1)面部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中医理论认为,面部的色泽和部位,都与特定的脏腑相对应,因此通过对面部各个部位及色泽的观察,可以推断脏腑的病变情况。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分类:字号:大中小订阅 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后

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泄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中医食疗学期末

中医食疗学 所有甜味的糖类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而白糖由于糖分的含量非常高,效果比较快。答:对 关于鲤鱼煮枣汤不正确的是答:降压消脂 中医食疗可以:答:以上均是 食疗面点主要可以分为八大类别。答:对 调气血是中医食疗唯一的实现途径,气血是中医上讲的人生命的物质基础。而气血的来源主要就是饮食。答:错 阴阳失调是肿瘤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病机。答:正确 黑木耳味甘,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答:错 中医食疗的实现无关的是答:治疾病 药酒是一种加入中药的酒,具有保健作用,可过量使用。答:错 《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说明病从口入不是空穴来分。答:对 中医的饮食病主要有饥饱失常,饮食不洁和五味偏嗜。答:正确 黄芪的药用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答:《五十二病方》 对人体能起到抑制、减弱作用,如酸味的收敛,苦味的泄火,以及咸味的泻下软坚,性属寒凉的一类阴性食物,如梅子、石榴、苦瓜、茶叶、海带、海蜇等,这类食物体现出来的特性就是沉降。答:阴性食物沉降 关于五红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原料有红枣、红豆、红皮花生、红糖和枸杞 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答:基本 下列不属于食疗药膳制作的原则的是答:种类相近 脾胃为饮食之本。答:对 中国冷饮的起源答:商代 食物的升浮沉降性能概念与食物的气味有密切关系。答:正确

属阳的食物最大的特点是性温性热,味辛气重,药性向下,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让身体内的阳气下降,所以,当人体内的阴气太盛,内寒太大之时,就可以用它来提升阳气,温经散寒。答:错误 内虚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因虚而导致肿瘤,因肿瘤而致虚,虚中夹实,以虚为本。答:内虚 医生又称医工,将其分为3种,即食医、疾医、疡医。答:错 中医食疗学是在中医药论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配伍、制作和服法,以及在人体保健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的规律的一门学科。答:错 正气是泛指人体一切:答:正确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 狭义面点不包括答:小吃 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有不少醒酒、解酒方。答:对 不属于阴的范畴答:功能的 韭菜口感辛辣、微酸,性味属辛辣。答:错误 中医说羊肉性温热,益气补虚,适合虚寒体质。答:正确 性味平和的饮料在引用时没有太多的禁忌。答:正确 药膳的最早记载是在答《后汉书列女传》 下列不是糖尿病忌口食物的是答:油腻食物 五畜就是常见的家畜类,也就是肉类食用食材,现在结合营养学观点,还包括海产品。答:对 关于赤小豆粥说法不正确的是答:食用加大量红糖 辛味食物具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多用于表证、气滞血瘀、食欲不振、痰湿内停。答:正确 滋补类药物及质地坚硬厚实的药物,前煮时间不宜过长。答:错误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体现了孔子的食疗养生思想。答:对 中医食疗学包含:答:食物营养、食疗和药膳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濒湖脉学 原文和白话文

濒湖脉学 简介 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着《脉经》后,五代高阳生着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着作。 史料记载 《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着而成。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你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濒湖脉学》 有序云: 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着《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着,所以合订在一起,以便阅读。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象的相应病证,都编成歌腑,以帮助读者诵记。最后所附删补宋、崔嘉彦所着的「四言举要」,也是以易诵、易记的词法,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各种问题,所以本书是初学「脉学」的良好读物。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讲解学习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 充 成书于24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已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及“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记载。上述平衡饮食的内容古而不老,很有科学道理。“五谷为养”是指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黍、秫、麦、稻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菽则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等。谷物和豆类同食,可以大大提高营养价值。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而人类的生长发育的自身修补则主要依靠蛋白质。故五谷为养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 “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水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可以生食,且能避免因烧煮破坏其营养成分。有些水果若饭后食用,还能帮助消化。故五果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 “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是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动物性食物多为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而且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人体正常生理代谢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重要营养物质。 “五菜为充”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各种蔬菜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故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 至于食物的气味,中医认为食物有“四气”、“五味”,即寒、热、温、凉和辛、甘、酸、苦、咸。前者依据食物被人吃后引起的反应而定;后者主要是根据食物本来滋味而划分的。讲究食物的气味(性味)和功能,又是中医饮食疗法的基础。熟练地驾驭饮食疗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食某些食物,既能祛病,又能健身、长寿。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干金方》中所说:“凡欲治疗,施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 寒性、凉性食物一般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养阴之功,适于体质偏热者或暑天食用,如粳米、小米、绿豆、赤小豆、豆腐、豆浆、西瓜、梨、柑、柿、甘蔗、鸭肉、兔肉、猪肉、蟹、甲鱼、田鸡、蜂蜜、竹笋、苦瓜、黄瓜、白菜、蕹菜、萝卜、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